含硫多功能树脂对贵金属的吸附

含硫多功能树脂对贵金属的吸附

一、贵金属在含硫多官能团的树脂上之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刘玥[1](2021)在《石墨相氮化碳基功能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铀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艳敏,覃波[2](2021)在《铂金属提纯及回收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铂是重要的战略性贵金属资源,其作为石油化工催化剂、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发展,铂金属的市场需求量还会进一步增大。国内铂金属资源稀少,主要依赖进口,从阳极泥、催化剂、尾矿等资源中对铂进行回收利用已成为有色行业的研究重点。从失效催化剂回收铂族金属,火法工艺中的铜、铁金属捕集技术在国外已较为成熟,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还较少;对于铂金属的提纯工艺,传统的选择性沉淀分离技术虽然已经被淘汰,但部分选择性沉淀技术仍是目前精炼纯金属、提取不同纯度贵金属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已有企业将传统的选择性沉淀分离工艺与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相结合进行铂族金属提纯,并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铂金属产品。未来,开发简洁、高效、低成本的铂族金属提纯回收工艺对我国新形势下矿产资源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夏仕萍[3](2021)在《钌基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烯烃与CO2氢酯化反应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烯烃氢酯化反应在均相催化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以二氧化碳(CO2)替代有毒一氧化碳(CO)为新型C1源的方法学策略陆续被报道,集中发展了以金属钌(Ru)为核心催化剂,氯盐为辅剂的烯烃氢酯化催化体系。与传统的金属钯(Pd)、铑(Rh)催化相比,金属价格相对低廉,同时避免使用空气敏感且价格昂贵的有机膦配体,因此极具应用潜力。但是,均相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存在难分离,回收能耗大的缺点,而非均相催化作为工业催化的主流,具有易分离的优点,因此开发高效非均相催化剂对烯烃氢酯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固载咪唑基离子液体材料(SILP),并利用钌基络合物与咪唑基离子液体的配位作用将其固定于SILP上,制得一系列钌基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Ru]@SILP。该材料首次被用于催化烯烃与CO2的氢酯化反应。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化学接枝法将三种具有不同侧链的咪唑基离子液体固载于多孔硅基材料中,制得SILP[X]-T-m固载化离子液体材料。(2)将钌基络合物固定于SILP[X]-T-m中,制备一系列[Ru]@SILF并考察金属负载量对材料物化性质的影响。(3)将[Ru]@SILP催化材料用于烯烃与CO2的氢酯化反应,并进行了实验条件优化,底物拓展及材料循环性能评价。在相同条件下,优化后的[Ru]@SIL-A-2比均相体系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和底物选择性。

樊小伟[4](2021)在《超薄电解铜箔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调控及其表面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论文结合铜箔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和高性能发展要求,围绕当前锂电铜箔抗拉强度低延伸率小、高频铜箔粗糙值高剥离强度差等问题,开展了单种添加剂以及钨酸钠、稀土、CNTs作用铜箔沉积的组织性能影响规律,实验分析了CuZn合金箔的共沉积技术,并深入研究了超薄铜箔的制备新方法及其微观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构效关系。实验发现,单独添加Cl-、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羟乙基纤维素(HEC)的铜箔均出现针孔,但Cl-表现出光亮剂作用,HEC提高电流效率,最高至98.75%。SPS增强铜箔(220)晶面取向,细化晶粒,提升抗拉强度,但析氢严重,降低电流效率。聚乙二醇(PEG)降低铜箔粗糙值,减少铜箔针孔,同时提高抗拉强度与延伸率。胶原蛋白细化晶粒,过量的胶原蛋白造成局部晶粒异常长大,整体力学性能差。实验优选15 mg/L Cl-、3 mg/L SPS、10 mg/L胶原蛋白、5 mg/L PEG、8mg/L HEC为组合添加剂,制备出6~8μm双光面电解铜箔。电流效率η=92%,粗糙值Rz=1.47μm,抗拉强度σb=518 MPa,延伸率ε=4.2%。采用钨酸钠微粗化的瘤点颗粒由圆整球形变为竖直米粒状,铜箔光面粗化瘤点颗粒随钨酸钠浓度增大而增大,实际添加不超过0.05g/L。加入稀土促进Cu沉积,提高极限电流密度,增强微粗化能力,细化电结晶组织。微粗化瘤点颗粒排列更加均匀紧密,米粒状瘤点纵横向尺寸比增加,比值≥1.9。经钨酸钠微粗化的表面积相比原始表面积提升了20.6%,剥离强度由生箔的0.33 N/mm提升至1.29N/mm。添加0.05~0.15 g/L硫酸铽后,粗糙值Ra降低至0.304μm;表面积提升了42.33%,剥离强度提高至1.43 N/mm。微粗化最佳工艺:H2SO4 100g/L、Cu2+10 g/L、钨酸钠0.05 g/L、硫酸铽0.10 g/L为微粗化液,在电流密度20~25 A/dm2下室温微粗化3 s时间,实现铜箔光面粗糙值小幅增加而剥离强度大幅提升。采用硫酸:硝酸=3:1的混酸处理后,CNTs表面成功引入含氧基团,消除团聚现象,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PDDA,CNTs表面带电量由负转正,实现CNTs与Cu2+共沉积,制备Cu/CNTs铜箔。经微观组织结构分析,Cu/CNTs铜箔组织中CNTs呈网格交错式分布,由于CNTs的存在,晶体中出现以(111)为共格晶面的纳米孪晶,尺寸≤10 nm,同时晶体还存在微纳组织结构,三者协同作用显着提升铜箔力学性能。单层Cu/CNTs铜箔表面粗糙值高,通过添加6mg/LMPS、10mg/L Cl-与4mg/LPDDA,制备三明治夹层型Cu-Cu/CNTs-Cu复合铜箔,可降低铜箔粗糙值Rz≤1.5μm。本次实验添加0.1g/LCNTs制备的复合铜箔电阻率相比纯铜箔仅增加2%,延伸率ε为3.27%,仅降低8%,抗拉强度大幅增加至582MPa,提升了62%。此外,CNTs作用可减小铜箔内应力,稳定组织性能。CV测试分析酒石酸钾钠络合体系可有效缩小Cu2+、Zn2+的还原电位,电位区间最低可降至0.13V,有利于Zn2+沉积。同时,CuZn合金共沉积受阴极电位影响大,属于非正则共沉积,为不可逆还原反应,表现出连续成核方式。微量的Bi能降低Zn含量,减小内应力,有效缓解CuZn合金微观组织开裂现象。实验得出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受阴极电位的增加,发生阴极电位依赖性有机层吸附,抑制CuZn合金沉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减小CuZn共沉积过电位,表现为阴极去极化作用。苯并三氮唑(BTA)增大CuZn共沉积过电位,表现为阴极极化作用。聚乙二醇(PEG)不适应酒石酸钾钠络合体系。SDBS抑制CuZn共沉积能力大于BTA的促进共沉积作用,整体表现为去极化效应。此外,CuZn合金沉积过程可瞬时形成双电层结构,促使形核在2s内完成,结晶为合金晶体;并且CuZn合金仍为Cu晶体结构,Zn沉积进入Cu基体内,内应力增加,引起Cu(311)晶面择优取向,Zn含量随电流密度增加而增加。

丁艳[5](2021)在《改性PVC树脂对几种贵金属废液的整体回收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针对工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种废液中贵金属整体回收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兼具环保节能,经济效益高,处理效率快等优点的回收、富集流程。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绪论中,首先介绍了贵金属Pt、Pd、Rh、Ir的性质以及其在生物、医药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其次总结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Pt、Pd、Rh、Ir等贵金属进行富集的方法,并综述了用树脂富集贵金属离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过程。最后根据这些应用实例,针对工厂废液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使用改性PVC树脂富集废液中的贵金属的试验方案。2、按照实验方案,依次探究了p H值、温度、用量、时间、干扰离子等控制变量对两种的改性PVC树脂吸附Pd(Ⅱ)过程的影响。使用SEM、元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改性PVC树脂进行表征分析,得到了两种咪唑改性PVC树脂的最佳反应条件,并且发现改性PVC树脂[PVC-im]Cl对Pd(Ⅱ)的富集效果比[PVC-Nim]Cl好。这些结论为后续对实际工厂废液中的贵金属进行富集奠定了理论基础。3、针对某工厂的三种废液,设计出了一条富集废液中贵金属的流程方案。由于贵金属废液属于高盐分、高酸度,贵金属含量不一的复杂体系,首先筛选出了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作为预处理沉淀剂,探究了沉淀贵金属最佳的p H值、温度、用量、时间条件。其次选用改性PVC树脂[PVC-im]Cl作为吸附剂富集预处理后废液的贵金属,探究了吸附时最佳的p H值、温度、用量、时间条件。车间中试后发现还有一种含有机物的废液无法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对此废液进行了填充柱分离实验,填充物料为改性PVC树脂[PVC-im]Cl。探究了溶液流速、填充柱的柱高对贵金属吸附的影响,同时检测废液中其它干扰离子浓度,结果表明,[PVC-im]Cl对其它金属水合正离子离子不能吸附,只能与氯配阴离子形式存在的铂组贵金属作用,使其定量富集、回收,并使处理后的贵金属废液达标排放。

唐伦[6](2021)在《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已成为多种空气污染的起因。目前,常用的治理VOCs方法是吸附法,该方法不仅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还可以将吸附的VOCs进行回收再利用。常用的吸附剂聚合物树脂具有可调节的孔结构、大比表面积等特性,已被广泛应用在众多领域。但聚合物树脂在其吸附过程会放出大量热,导致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降低,还可能引起吸附柱起火、爆炸;而在真空解吸过程中,吸热又使温度急剧降低导致VOCs的脱附变得困难,不利于吸附剂的再生,降低了吸附剂的吸附-解吸效率。为解决以上问题,急需开发一种具有储热能力的新型吸附剂。相变储能微胶囊(MEPCM)是将相变材料(PCMs)如石蜡等包裹在有机聚合物里形成的微胶囊颗粒。PCMs在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会发生相变,该过程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因此,将MEPCM复合在吸附剂树脂上,制备具有储热能力的聚合物吸附剂,可以有效解决吸附剂吸附-解吸过程中存在的放热-吸热问题。本实验采用悬浮聚合法,将以石蜡为芯材的相变储能微胶囊复合在聚苯乙烯吸附剂上,制备出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并在小试实验基础上,进行放大工艺的探究,得到简单的放大实验路线。通过光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DSC)等对其形貌、储热能力等性能进行一系列表征。本实验以苯乙烯为单体,通过悬浮聚合法将相变储能微胶囊与聚苯乙烯吸附剂成功复合,制备出储热型聚苯乙烯吸附剂。并通过改变分散剂含量、搅拌速度、交联剂含量等实验条件探究最佳合成路线:当反应转速为150 rpm,苯乙烯(St)12.0 g,二乙烯基苯(DVB)4.0 g,致孔剂正庚烷6.0 g,分散剂聚乙烯醇(PVA)0.5 g、氯化钠(Na Cl)4.0 g和500 mg/L亚甲基蓝溶液0.8 m L,58#MEPCM加入量5.0 g的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新型吸附剂的球形度良好,粒径较大(约在500-1000μm范围内),比表面积为54.56 m2/g,平均孔径为17.58 nm,相变潜热值为12.33 J/g。本实验以小试实验为基础,采用悬浮聚合法,以44#相变储能微胶囊(44#MEPCM)为原料,进行制备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44#MEPCM-PS)放大实验的探究。等比放大10倍,通过改变DVB含量、微胶囊加入量、混合致孔剂不同质量比,得到搅拌速度150 rpm、St为120.0 g,DVB含量为30.0 g,44#MEPCM为120.0 g,以及致孔剂甲苯10.0 g和正庚烷50.0 g时制得的储能型吸附剂(44#MEPCM-PS)球形度良好,粒度分布集中,平均粒径为700μm,集中分布在500-1000μm,潜热值达到16.64 J/g,比表面积为50.96 m2/g,平均孔径17.36 nm。对成本进行核算,得到实验制备成本约为371.14元/kg,并且不考虑其他因素,按照此比例工业化生产,经计算得到物料总成本为3.94万元/吨。

张琪[7](2021)在《过渡金属基纳米异质结构的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环境和能源危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激励我们不断寻找可满足现代社会能源需求的可持续能源存储和转换系统。由可再生能源衍生的电力驱动的电催化水分解已被确定为未来能源生产的潜在和实用策略,但受限于其反应动力学缓慢和催化剂成本过高。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非贵金属基催化剂的构建已成为解决这些巨大挑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合成了许多非贵金属基催化剂。一方面可以降低催化过程中需要的过电势从而减少电能的消耗,另一方面是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然而,大多数已报道的电催化性能还无法与贵金属催化剂媲美。基于此问题,本文构建了几种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通过纳米结构的设计,异质界面的构建,巧妙地调整催化剂的电子状态,能带结构和电子结构,从而增强了基于过渡金属基催化剂的电化学分解水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我们通过一种新颖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氮掺杂碳包覆的钴/氮化钒(Co/VN@N-C)纳米球,利用钒酸钴/聚多巴胺纳米球(Co2VO4/PDA)的脱氧来原位生成Co纳米颗粒,同时PDA提供了氮源用来原位形成VN纳米晶体。从而在纳米球中形成Co/VN的异质结构,异质结构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催化性能的提升。此外,PDA碳化可以生成微介孔共存的氮掺杂碳层,可以提升Co/VN@N-C纳米球催化剂的稳定性。所得到的Co/VN@N-C纳米球催化剂获得了优秀的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催化性能。(2)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简便的方法合成了由超小硫化镍/硫化钼双面神(Ni S2/Mo S2 Janus)亚基堆积而成的蛋黄蛋壳纳米球。超小Ni S2/Mo S2 Janus亚基上是由二维的Mo S2纳米片和一维Ni S2颗粒组成,且他们的粒径大大的减小,使蛋黄蛋壳纳米球具有两种金属硫化物的许多“亲密”的界面,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水分子的解离。鉴于小尺寸的Ni S2/Mo S2 Janus亚基,以及其丰富的边缘位点和高界面密度,所制备的Ni S2/Mo S2蛋黄壳型纳米球表现出高的电催化活性,达到10 m A cm-2时,HER和OER的过电势分别为135和293 m V。(3)本文在泡沫镍(NF)基底上构建了垂直生长的单层粒子排列的薄纱状纳米片,该纳米片是由超小的镍(Ni)和三氧化二钒(V2O3)纳米粒子组成的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异质结交替排列而成。Ni和V2O3在Mott-Schottky异质结上的粒径大大减小,提高了单位面积上材料的Mott-Schottky异质结的数量。此外,将异质结重复排布到单层纳米片中使得异质结能够充分暴露于电解质中。肖特基异质结就像嵌入薄纱状单层纳米片中的无数电荷转移“工作站”一样,促使纳米片上面绝大部分的材料都能参与电子转移并成为催化活性位点。另外,由于强的毛细作用力,薄纱状的单层纳米片结构有助于将液相电解质泵送到催化剂的表面。所制备的V2O3/Ni/NF Mott-Schottky催化剂具有优异的HER性能,10m A cm-2时的过电势仅为54 m V,仅需-107 m V即可获得-100 m A cm-2的电流密度。此外,V2O3/Ni/NF Mott-Schottky电催化剂表现出出色的尿素氧化反应(UOR)活性:相对于可逆氢电极(RHE)电压需要1.40、1.51和1.61 V,可达到100、500和1000 m A cm-2的电流密度。(4)本文利用相分离的方法,将钒酸镍(Ni3V2O8)前躯体作为“种子”,三聚氰胺作为“土壤”提供碳源和氮源,在碳布纤维上“垂直生长”氮掺杂的碳纳米管阵列,同时纳米管中复合了超小的氮化钒/镍(VN/Ni)的异质结,得到了类似试管刷形貌的VN/Ni异质结复合的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Ni/VN/N-CNTA@CC)。将小尺寸的VN/Ni异质结镶嵌在氮掺杂的碳纳米管上犹如修筑了一条持续电子转移的“高速公路”,加速了异质结构与碳布间的电子快速转移,从而实现优异的催化性能。形貌调控方面,垂直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犹如针头,不利于气体产物的附着,加速了生成产物的脱附,从而提升了电催化的性能。得益于以上优点,所制备的Ni/VN/N-CNTA@CC催化剂具备优异的HER性能并表现出出色的UOR反应活性。

高丰[8](2021)在《AuCl4-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黄金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但由于黄金的稀缺属性与高昂的价格使得从各种含金资源中回收黄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通过表面接枝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接枝材料D301-g-PDMDAAC。制备过程中当DMDAAC用量为10 m L,w(APS)用量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0 h时制备出对AuCl4-吸附性能最优的D301-g-PDMDAAC。在25℃,p H=2下,吸附28 h达吸附平衡,对AuCl4-吸附量达到了371.92 mg·g-1。吸附过程遵循Lagergren-first-order动力学模型并且吸附过程属于Freundlich型单层吸附,在AuCl4-与Cu Cl42-二元混合溶液中,D301-g-PDMDAAC对AuCl4-选择性系数k为7.51,当D301-g-PDMDAAC用量为0.025g时的吸附效率为98.7%,此外D301-g-PDMDAAC还拥有良好的重用性能。采用表面接枝聚合的方法,制备出了接枝材料D301-g-PVIM,采用FTIR,SEM对其进行了表征。制备过程中VIM用量8 m L,反应温度40℃,w(APS)用量0.4%,反应时间10 h,制备出对AuCl4-吸附性能最优的D301-g-PVIM。在p H=2,25℃下,吸附36h达吸附平衡,对AuCl4-吸附量达到478 mg·g-1。吸附过程遵循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并且吸附过程属于Freundlich型单层吸附。与Cu Cl42-相比,D301-g-PVIM对AuCl4-的吸附选择性系数k达到了16.43,当D301-g-PVIM的用量为0.045 g时的吸附效率为99.45%,几乎可以全部回收溶液中的AuCl4-,此外D301-g-PVIM还拥有良好的重用性能。采用表面接枝与印迹同步进行的方法,以AuCl4-为模板,DMDAAC为单体,MBA为交联剂制备出表面离子印迹材料D301-g-IIPDMDAAC,制备过程中DMDAAC 5 m L,n(AuCl4-):n(DMDAAC)为0.06%,w(APS)用量1.6%,MBA用量6%,D301用量为0.3 g时制备出对AuCl4-的吸附量最优的D301-g-IIPDMDAAC。在25℃,p H=2下,36 h达到吸附平衡时的吸附量为434.4 mg·g-1,远大于非印迹材料(D301-g-NIPDMDAAC)的吸附量(266.2 mg·g-1)。在AuCl4-/Cu Cl42-、AuCl4-/Fe Cl2二元混合溶液中,D301-g-IIPDMDAAC的吸附选择性系数k分别达到了108.96,63.38,相较于印迹之前的接枝材料D301-g-PDMDAAC,吸附量由印迹前的371.92 mg·g-1提高到434.4 mg·g-1,吸附选择性系数k从7.51提高到108.96,提升了14倍,D301-g-IIPDMDAAC对AuCl4-表现出了优异的吸附选择性。吸附过程符合Pseudo-second-order模型并且属于Langmuir型单分子层吸附,表明一个AuCl4-分子占据了一个印迹空穴。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且吸热的,另外D301-g-IIPDMDAAC还具有良好的重用性能。采用表面接枝与印迹同步进行的方法,以AuCl4-为模板,VIM为单体,MBA为交联剂制备出表面离子印迹材料D301-g-IIPVIM。在VIM用量6 m L,n(AuCl4-):n(VIM)为0.08%,w(APS)用量0.8%,,MBA用量2.5%,D301用量0.3 g时,制备出了对AuCl4-吸附性能最优的D301-g-IIPVIM。在25℃,p H=2下,吸附48 h达到吸附平衡,对AuCl4-的饱和吸附量可以达到448.5 mg·g-1,比非印迹材料D301-g-NIPVIM(251.6 mg·g-1)有较明显的提升。在AuCl4-/Cu Cl42-、AuCl4-/Fe Cl2二元混合溶液中,D301-g-IIPVIM对AuCl4-的选择性系数k分别达到了183.8与43.47,远大于D301-g-NIPVIM的选择性系数,与之前制备的D301-g-PVIM选择性系数(16.43)相比,选择性系数提高了11倍,说明D301-g-IIPVIM对AuCl4-具有优异的吸附选择性能。吸附过程符合Pseudo-second-order模型并可以用Langmuir模型来描述,咪唑环上质子化的N原子与印迹空穴对AuCl4-同时作用促进了吸附过程的进行,属于单分子层的吸附,D301-g-IIPVIM表面提供了与AuCl4-相匹配的印迹空穴,另外D301-g-IIPVIM具有良好重用性能。

赵明虎[9](2021)在《壳聚糖吸附剂的合成及其吸附金离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金在首饰加工、精密电子、化工催化和医疗航空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如何高效地从低品位矿和二次资源中分离金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改性壳聚糖制备了新型吸附剂用于金离子的分离。并研究了这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吸附行为和吸附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制备了三种新型壳聚糖基吸附剂,分别为脒基硫脲改性的壳聚糖(CS-GTU),胱胺二盐酸盐改性的磁性壳聚糖(CS-CDF)和包覆不同比例Mo S2的壳聚糖(CS-Mo S2)。采用SEM-EDS、FT-IR、XRD、VSM和XPS等对三种吸附剂进行了表征。(2)考察了溶液p H、吸附时间、离子浓度、吸附温度、共存离子和循环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吸附剂的最佳吸附p H均为5.0;CS-GTU对金离子的饱和吸附量为690.28 mg/g;CS-CDF对金离子的饱和吸附量为478.47 mg/g;CS-Mo S2-1,2,3对金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012.46、2611.32和3108.79 mg/g。以及这三种壳聚糖基材料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和重复使用性。(3)通过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研究了金离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S-GTU,CS-CDF和CS-Mo S2三种吸附剂与金离子的相互作用均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对金离子的吸附行为均符合Langmuir和Pseudo-second-order模型,因此吸附过程属于单层均匀的化学吸附。(4)通过SEM-EDS,Zeta和XPS表征研究了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S-GTU,CS-CDF和CS-Mo S2对金离子的吸附机理均为螯合与静电作用。总之,由于具有高的分离能力,简单的制备流程,快速的吸附动力学,出色的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三种壳聚糖吸附剂在金离子分离利用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蔡鑫[10](2021)在《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银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锌从氨性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置换贵金属,具有操作便捷,置换速率快,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受溶液中铜氨络合离子的影响,锌用量较高。锌从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置换银,避免了铜氨络合离子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锌的用量。锌粉置换取得了良好的回收效果,但其反应机理还不分清楚,因此,研究其置换历程及解释置换机理,对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本文以锌为置换剂,通过研究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和硫代硫酸铜的动力学,结合热力学计算、电化学测试、置换产物形貌和成分分析,推导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银的反应机理,构建反应模型。无氨硫代硫酸盐浸银贵液中的银和铜主要以硫代硫酸盐络离子形态存在,热力学计算表明,锌能自发地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置换银和铜。动力学研究表明,锌从无氨硫代硫酸盐浸贵液中置换银铜,置换过程均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硫代硫酸银络合离子的置换分两个阶段,硫代硫酸铜络合离子的置换分三个阶段,硫代硫酸铜络合离子被置换的速率更快。被锌置换出的单质铜可作为置换剂协同锌置换贵液中的硫代硫酸银,从而提高银的沉积速率。硫代硫酸根、硫酸根、亚硫酸根和连四硫酸根等硫氧离子的存在会引起锌的微量溶解,锌粉表面附着微量的氧化锌、硫化锌,硫代硫酸银和硫代硫酸铜离子也会与之反应形成少量银和铜的氧化物及硫化物,但并不会对置换产生明显的影响。置换最终产物为单质银和单质铜。锌置换硫代硫酸银络合离子,银以单质的形态沉积出来。锌置换硫代硫酸铜络合离子,铜首先形成铜锌合金,与硫代硫酸铜进一步作用,最终转变为单质铜。沉积的铜、银布满锌的表面后可从锌的表面脱落,裸露出新的表面继续发生置换反应。本论文通过对锌从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置换银的机理研究,对从硫代硫酸盐贵液中回收贵金属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贵金属在含硫多官能团的树脂上之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金属在含硫多官能团的树脂上之吸附(论文提纲范文)

(2)铂金属提纯及回收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铂金属资源概况
2 铂金属提纯
    2.1 传统方法
    2.2 现代方法
        2.2.1 溶剂萃取法
        (1)形成离子对萃取。
        (2)生成化合物萃取。
        (3)形成溶剂化物萃取。
        2.2.2 离子交换法
3 铂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回收
    3.1 从阳极泥回收铂
        3.1.1 铜阳极泥
        3.1.2 铅阳极泥
    3.2 从炉灰、酸泥中提取铂
    3.3 从铜- 镍矿尾矿中回收铂
    3.4 从催化剂中回收铂
        3.4.1 丙烷脱氧铂基催化剂
        3.4.2 汽车尾气催化剂
        3.4.3 石油化工催化剂
4 结语

(3)钌基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烯烃与CO2氢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烯烃氢酯化反应
        1.1.1 烯烃氢酯化反应简介
        1.1.2 CO作为羰基源参与的烯烃氢酯化反应
        1.1.3 CO_2作为羰基源参与的烯烃氢酯化反应
        1.1.4 其他CO替代源
    1.2 离子液体
        1.2.1 离子液体简介
        1.2.2 离子液体在烯烃氢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1.3 固载化离子液体
        1.3.1 固载化离子液体简介
        1.3.2 固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
        1.3.3 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在CO_2转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SILP[X]-T-m催化剂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装置
        2.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3 固载离子液体材料SILP[X]-T-m的合成
        2.2.4 SILP[X]-T-m材料的结构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探究煅烧温度对材料孔结构的影响
        2.3.2 探究不同载体对材料孔结构的影响
        2.3.3 探究离子液体结构对材料孔结构的影响
        2.3.4 探究离子液体负载量对材料孔结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Ru]@SILP催化剂的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装置
        3.2.2 [Ru]@SILP催化剂的合成
        3.2.3 [Ru]@SILP催化剂的结构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u]@SILP材料形貌及孔结构分析
        3.3.2 [Ru]@SILP材料键合作用分析
        3.3.3 [Ru]@SILP材料稳定性分析
        3.3.4 [Ru]@SILP材料CO2吸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Ru]@SILP催化剂的合成在烯烃氢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装置
        4.2.2 实验方法
        4.2.3 催化反应产物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u]@SILP催化活性评价
        4.3.2 [Ru]@SILP催化剂适用性考察
        4.3.3 [Ru]@SILP催化剂循环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超薄电解铜箔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调控及其表面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铜箔电沉积原理及工艺方法
        1.1.1 铜箔电沉积原理
        1.1.2 电解铜箔生产工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沉积工艺参数对铜箔组织性能影响
        1.2.2 添加剂对铜箔组织性能影响
        1.2.3 电解铜箔组织性能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实验技术路线
    2.3 成分与组织测试表征
    2.4 材料性能测试
第三章 添加剂作用超薄锂电铜箔制备技术及组织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铜箔电解液成份配制与电沉积工艺设计
        3.2.1 电解液成份配制
        3.2.2 铜箔电沉积工艺设计
    3.3 铜箔电解液的电化学反应行为研究
        3.3.1 循环伏安测试电解液还原反应行为研究
        3.3.2 电解液还原反应过程的沉积组织形貌
    3.4 添加剂作用电解铜箔沉积组织性能研究
        3.4.1 Cl~-作用电解铜箔沉积组织性能研究
        3.4.2 SPS作用电解铜箔沉积组织性能研究
        3.4.3 PEG作用电解铜箔沉积组织性能研究
        3.4.4 胶原蛋白作用电解铜箔沉积组织性能研究
        3.4.5 HEC作用电解铜箔沉积组织性能研究
    3.5 组合添加剂作用电解铜箔组织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作用微粗化技术制备反转铜箔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电解铜箔光面微粗化制备反转铜箔
        4.2.1 微粗化电解液成分配制
        4.2.2 反转铜箔光面微粗化技术要求
        4.2.3 电解铜箔光面微粗化制备反转铜箔
    4.3 钨酸钠作用铜箔光面微粗化性能研究
        4.3.1 电流密度作用铜箔光面微粗化影响
        4.3.2 钨酸钠作用铜箔光面微粗化影响
        4.3.3 温度对铜箔光面微粗化影响
        4.3.4 粗化时间对铜箔光面微粗化影响
    4.4 稀土添加剂作用铜箔光面微粗化性能研究
        4.4.1 稀土作用铜箔光面微粗化影响
        4.4.2 电流密度作用多种稀土粗微化铜箔光面影响
        4.4.3 稀土作用铜箔光面微粗化的粗糙度与剥离强度关系
        4.4.4 稀土作用铜箔光面微粗化电化学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Cu/CNTs-Cu复合铜箔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u-Cu/CNTs-Cu复合铜箔制备
        5.2.1 CNTs前处理
        5.2.2 Cu-Cu/CNTs-Cu复合铜箔制备
    5.3 CNTs酸化处理与表面改性研究
        5.3.1 酸化处理CNTs分散能力与表面基团分析
        5.3.2 PDDA作用CNTs表面的改性
    5.4 CNTs作用单层Cu/CNTs铜箔共沉积行为研究
        5.4.1 CNTs对 Cu/CNTs铜箔电化学行为影响
        5.4.2 Cu/CNTs铜箔的表面基团分析
    5.5 Cu-Cu/CNTs-Cu复合铜箔组织性能研究
        5.5.1 Cu-Cu/CNTs-Cu复合铜箔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5.5.2 Cu-Cu/CNTs-Cu复合铜箔自退火行为研究
    5.6 电流密度对Cu-Cu/CNTs-Cu复合铜箔组织结构性能影响
    5.7 Cu-Cu/CNTs-Cu复合铜箔导电性与力学性能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uZn合金共沉积的电化学行为与组织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CuZn合金沉积及电化学测试分析方法
        6.2.1 络合剂选取及理论依据
        6.2.2 CuZn合金共沉积的电化学测试分析
    6.3 不同CuZn浓度配比的电化学性能
        6.3.1 CuZn合金共沉积CV测试分析
        6.3.2 CuZn合金共沉积的不可逆反应
        6.3.3 不同CuZn浓度配比的电沉积初期行为分析
    6.4 CuZn合金沉积的微观组织结构研究
        6.4.1 浓度配比对CuZn合金共沉积组织结构影响
        6.4.2 硫酸铋对铜锌合金共沉积组织结构影响
    6.5 添加剂对CuZn合金共沉积组织结构影响
        6.5.1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CuZn合金的影响
        6.5.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CuZn合金的影响
        6.5.3 苯并三氮唑对CuZn合金的影响
        6.5.4 聚乙二醇对铜锌合金的影响
        6.5.5 苯并三氮唑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CuZn合金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改性PVC树脂对几种贵金属废液的整体回收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铂族金属铂、钯、铑、铱的性质及应用
        1.1.1 铂族金属铂、钯、铑、铱的性质
        1.1.2 铂族金属铂、钯、铑、铱的应用
    1.2 铂族金属的提取过程简介
    1.3 水溶液中低浓度铂族金属铂、钯、铑、铱的富集方法概述
        1.3.1 有机溶剂萃取
        1.3.2 离子液体
        1.3.3 膜分离技术
        1.3.4 超临界流体技术
        1.3.5 固相萃取
        1.3.6 树脂富集低浓度铂族金属铂、钯、铑、铱的发展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改性聚氯乙烯(PVC)树脂的性质及其对氯钯(Ⅱ)酸根的吸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试剂、仪器及分析方法
        2.2.1 仪器
        2.2.2 原料与试剂
        2.2.3 分析方法
    2.3 改性聚氯乙烯(PVC)树脂的合成条件优化、及表征
        2.3.1 改性聚氯乙烯(PVC)树脂的合成方法
        2.3.2 [PVC-im]Cl合成的优化
        2.3.3 改性聚氯乙烯(PVC)树脂的表征
    2.4 改性聚氯乙烯(PVC)树脂对Pd(Ⅱ)的吸附研究
        2.4.1 p H值对Pd(Ⅱ)吸附效果的影响
        2.4.2 改性聚氯乙烯(PVC)树脂用量对Pd(Ⅱ)吸附效果的影响
        2.4.3 温度对Pd(Ⅱ)吸附效果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Pd(Ⅱ)吸附效果的影响
        2.4.5 Cl~-浓度对Pd(Ⅱ)吸附效果的影响
        2.4.6 Pd(Ⅱ)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2.4.7 吸附动力学研究
        2.4.8 吸附热力学研究
        2.4.9 干扰离子对PdCl_4~(2-)吸附效率的影响
        2.4.10 解吸附研究
    2.5 改性PVC树脂与Pd(Ⅱ)结合产物的表征
        2.5.1 [PVC-im]Cl-Pd、[PVC-Nim]Cl-Pd的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
        2.5.2 红外谱图分析
        2.5.3 热重分析
        2.5.4 XPS能谱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改性PVC树脂对废水中微量贵金属的富集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试剂、仪器及分析方法
        3.2.1 仪器
        3.2.2 原料与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废液的预处理
        3.3.1 预处理沉淀剂的选择
        3.3.2 pH值对废液中贵金属沉淀效果的影响
        3.3.3 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用量对废液中贵金属沉淀效果的影响
        3.3.4 温度对废液中贵金属沉淀效果的影响
        3.3.5 时间对废液中贵金属沉淀效果的影响
    3.4 沉淀物质表征
        3.4.1 沉淀物质的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
        3.4.2 沉淀物质的红外谱图分析
        3.4.3 沉淀物质的热重分析
    3.5 沉淀预处理后废液的吸附研究
        3.5.1 改性PVC树脂[PVC-im]Cl的合成
        3.5.2 H~+浓度对废液中贵金属吸附效果的影响
        3.5.3 改性PVC树脂用量对废液中贵金属吸附效果的影响
        3.5.4 温度对废液中贵金属吸附效果的影响
        3.5.5 时间对废液中贵金属吸附效果的影响
        3.5.6 吸附动力学研究
    3.6 车间现场小试
    3.7 柱分离实验
        3.7.1 不同流速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7.2 不同柱径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7.3 [PVC-im]Cl对干扰离子的吸附效果
        3.7.4 [PVC-im]Cl吸附废液的SEM及 mapping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VOCs简介
    1.2 VOCs治理技术
        1.2.1 冷凝技术
        1.2.2 膜分离技术
        1.2.3 催化氧化技术
        1.2.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2.5 吸附技术
    1.3 常用多孔吸附材料的介绍
        1.3.1 活性炭
        1.3.2 活性碳纤维
        1.3.3 碳纳米管
        1.3.4 沸石
        1.3.5 金属有机骨架
        1.3.6 粘土
        1.3.7 硅胶
        1.3.8 聚合物吸附树脂
    1.4 相变储能微胶囊的介绍
        1.4.1 相变材料(PCMs)
        1.4.2 相变储能微胶囊(MEPCM)
    1.5 本文的立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以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光学显微镜
        2.3.2 激光粒度分析仪(PSD)
        2.3.3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2.3.5 热重分析仪(TGA)
        2.3.6 氮气吸附脱附仪(BET)
第3章 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制备
        3.2.1 配制分散相PVA溶液
        3.2.2 配制有机相
        3.2.3 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制备
    3.3 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表征
        3.3.1 分散剂含量的影响
        3.3.2 搅拌速度的影响
        3.3.3 交联剂DVB用量的影响
        3.3.4 不同种类致孔剂的影响
        3.3.5 相变储能微胶囊加入量的影响
        3.3.6 红外光谱分析(FI-TR)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放大工艺的探究
    4.1 引言
    4.2 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制备
    4.3 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表征
        4.3.1 小试实验制备44#储能型吸附剂
        4.3.2 交联剂的影响
        4.3.3 相变储能微胶囊加入量的讨论
        4.3.4 致孔剂比例的影响
        4.3.5 稳定性分析
        4.3.6 热重分析
    4.4 成本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7)过渡金属基纳米异质结构的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氢能的概述
        1.2.1 电解水析氢和析氧的意义及发展
        1.2.2 电解水析氢反应(HER)简介
        1.2.3 电解水OER简介
        1.2.4 尿素辅助的电催化析氢反应
    1.3 过渡金属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过渡金属析氢电催化剂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1.3.2 过渡金属氧气析出反应(OER)电催化剂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1.3.3 过渡金属尿素氧化反应(UOR)电催化剂分类及其研究进展
    1.4 过渡金属电催化剂性能优化的策略
        1.4.1 原子掺杂
        1.4.2 缺陷工程
        1.4.3 异质结构的构建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具体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具体内容
第二章 碳包覆的钴/氮化钒纳米球的合成及其电催化分解水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化学试剂
        2.2.2 表征仪器
        2.2.3 钒酸铵/聚多巴胺(NH_4VO_3/PDA)纳米球的合成
        2.2.4 氮掺杂碳包覆钴/氮化钒(Co/VN@N-C)纳米球的合成
        2.2.5 氮掺杂碳包覆钴(Co@C)纳米球的合成
        2.2.6 氮掺杂碳包覆氮化钒(VN@N-C)纳米球的合成
        2.2.7 电化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研究思路
        2.3.2 Co/VN@N-C纳米球合成及表征
        2.3.3 Co/VN@N-C纳米球的HER性能
        2.3.4 Co/VN@N-C纳米球的OER性能
        2.3.5 Co/VN@N-C纳米球的全解水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由超小尺寸双面神纳米粒子堆积的蛋黄壳纳米球的合成及其电解水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化学试剂
        3.2.2 表征仪器
        3.2.3 氢氧化镍/聚丙烯酸钼盐(Ni(OH)_2/Mo-PAA)纳米球的合成
        3.2.4 NiMoO_4蛋黄蛋壳纳米球的合成
        3.2.5 NiS_2/MoS_2蛋黄蛋壳纳米球的合成
        3.2.6 NiS_2纳米颗粒的合成
        3.2.7 MoS_2纳米片的合成
        3.2.8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研究思路
        3.3.2 NiS_2/MoS_2蛋黄蛋壳纳米球的合成及表征
        3.3.3 NiS_2/MoS_2蛋黄蛋壳纳米球的HER性能
        3.3.4 NiS_2/MoS_2蛋黄蛋壳纳米球的HER性能
        3.3.5 NiS_2/MoS_2蛋黄蛋壳纳米球的整体裂解水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_2O_3/Ni单层异质结构纳米片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化学试剂
        4.2.2 表征仪器
        4.2.3 薄纱状V_2O_3/Ni/NF异质结构的合成
        4.2.4 V_2O_3/NF的合成
        4.2.5 观察阶段和形态实验的演变
        4.2.6 V_2O_3/Ni/NF-15 nm和30 nm的合成
        4.2.7 计算方法
        4.2.8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研究思路
        4.3.2 V_2O_3/Ni/NF的合成与表征
        4.3.3 V_2O_3/Ni/NF肖特基催化剂的UOR性能
        4.3.4 V_2O_3/Ni/NF肖特基催化剂的HER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i/VN异质结复合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中使用的主要化学试剂
        5.2.2 表征仪器
        5.2.3 钒酸镍纳米颗粒@碳布(Ni_3V_2O_8@CC)的合成
        5.2.4 镍/氮化钒异质结复合氮掺杂碳纳米管阵列(Ni/VN/N-CNTA@CC)的合成
        5.2.5 镍复合碳纳米管阵列(Ni-CNTA@CC)的合成
        5.2.6 氮掺杂碳包覆氮化钒(VN@N-C)纳米球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研究思路
        5.3.2 Ni/VN/N-CNTA@CC的合成及表征
        5.3.3 Ni/VN/N-CNTA@CC的电催化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已(待)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AuCl4-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金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黄金回收利用现状
    1.3 离子印迹材料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2 接枝材料D301-g-DMDAAC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D301-g-PDMDAAC的制备及表征
        2.2.2 D301-g-PDMDAAC对 AuCl_4~-的吸附性能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过程
        2.3.2 D301-g-PDMDAAC的表征
        2.3.3 制备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
        2.3.4 D301-g-PDMDAAC对 AuCl_4~-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2.3.5 D301-g-PDMDAAC对 AuCl_4~-的吸附等温曲线
        2.3.6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3.7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2.3.8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2.3.9 吸附选择性能
        2.3.10 重复使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3 接枝材料D301-g-PVIM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D301-g-PVIM的制备与表征
        3.2.2 D301-g-PVIM对 AuCl_4~-的吸附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过程
        3.3.2 D301-g-PVIM的表征
        3.3.3 制备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
        3.3.4 D301-g-PVIM 对AuCl_4~-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3.3.5 D301-g-PVIM对 AuCl_4~-的吸附等温曲线
        3.3.6 p 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7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3.3.8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3.3.9 吸附选择性能
        3.3.10 重复使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表面离子印迹材料D301-g-IIPDMDAAC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D301-g-IIPDMDAAC的制备与表征
        4.2.2 D301-g-IIPDMDAAC对 AuCl_4~-的吸附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过程
        4.3.2 D301-g-IIPDMDAAC的表征
        4.3.3 制备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
        4.3.4 D301-g-IIPDMDAAC对 AuCl_4~-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4.3.5 D301-g-IIPDMDAAC对 AuCl_4~-的吸附等温曲线
        4.3.6 p 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7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4.3.8 吸附选择性能
        4.3.9 重复使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表面离子印迹材料D301-g-IIPVIM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D301-g-IIPVIM的制备与表征
        5.2.2 D301-g-IIPVIM对 AuCl_4~-吸附性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过程
        5.3.2 D301-g-IIPVIM的表征
        5.3.3 制备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
        5.3.4 D301-g-IIPVIM对 AuCl_4~-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5.3.5 D301-g-IIPVIM对 AuCl_4~-的吸附等温曲线
        5.3.6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3.7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5.3.8 吸附选择性能
        5.3.9 重复使用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壳聚糖吸附剂的合成及其吸附金离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的性质及用途
    1.2 金的资源分布和利用现状
    1.3 金的分离方法
        1.3.1 金属置换法
        1.3.2 电解分离法
        1.3.3 溶剂萃金法
        1.3.4 膜分离法
        1.3.5 离子交换法
        1.3.6 吸附法
    1.4 壳聚糖
        1.4.1 壳聚糖的简介
        1.4.2 壳聚糖在吸附领域的应用
        1.4.3 壳聚糖用作吸附剂的优缺点
    1.5 选题意义及本文内容
第二章 吸附剂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吸附剂的合成
        2.2.1 脒基硫脲改性壳聚糖(CS-GTU)
        2.2.2 胱胺二盐酸盐改性磁性壳聚糖(CS-CDF)
        2.2.3 壳聚糖包覆不同比例MoS_2复合剂(CS-MoS_2)
    2.3 表征方法
    2.4 吸附剂的表征
        2.4.1 脒基硫脲改性壳聚糖(CS-GTU)的表征
        2.4.2 胱胺二盐酸盐改性磁性壳聚糖(CS-CDF)的表征
        2.4.3 壳聚糖包覆MoS_2复合材料(CS-MoS_2)的表征
    2.5 小结
第三章 吸附性能研究
    3.1 溶液pH对吸附金离子的影响
        3.1.1 溶液pH对 CS-GTU吸附Au(III)的影响
        3.1.2 溶液pH对 CS-CDF吸附Au(III)的影响
        3.1.3 溶液pH对 CS-MoS_2吸附Au(III)的影响
    3.2 反应时间对吸附金离子的影响
        3.2.1 反应时间对CS-GTU吸附Au(III)的影响
        3.2.2 反应时间对CS-CDF吸附Au(III)的影响
        3.2.3 反应时间对CS-MoS_2吸附Au(III)的影响
    3.3 初始浓度对吸附金离子的影响
        3.3.1 初始浓度对CS-GTU吸附Au(III)的影响
        3.3.2 初始浓度对CS-CDF吸附Au(III)的影响
        3.3.3 初始浓度对CS-MoS_2吸附Au(III)的影响
    3.4 反应温度对吸附金离子的影响
        3.4.1 反应温度对CS-GTU吸附Au(III)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CS-CDF吸附Au(III)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CS-MoS_2吸附Au(III)的影响
    3.5 选择性和重复性研究
        3.5.1 CS-GTU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3.5.2 CS-CDF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3.5.3 CS-MoS_2的选择性和重复性
    3.6 吸附性能的比较
    3.7 小结
第四章 吸附行为的研究
    4.1 吸附热力学研究
        4.1.1 CS-GTU吸附金离子的热力学研究
        4.1.2 CS-CDF吸附金离子的热力学研究
        4.1.3 CS-MoS_2吸附金离子的热力学研究
    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2.1 CS-GTU吸附金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4.2.2 CS-CDF吸附金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4.2.3 CS-MoS_2吸附金离子的动力学研究
    4.3 吸附等温线研究
        4.3.1 CS-GTU吸附金离子的等温线研究
        4.3.2 CS-CDF吸附金离子的等温线研究
        4.3.3 CS-MoS_2吸附金离子的等温线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吸附机理研究
    5.1 CS-GTU吸附金离子的机理
    5.2 CS-CDF吸附金离子的机理
    5.3 CS-MoS_2吸附金离子的机理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在校期间受理专利
    附录 C 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励及荣誉

(10)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银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代硫酸盐浸出金银
        1.1.1 硫代硫酸盐法浸出金银的历程
    1.2 硫代硫酸盐浸银的基本原理
        1.2.1 化学反应机理
        1.2.2 电化学反应机理
    1.3 从硫代硫酸盐浸出液中回收银的方法
        1.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1.3.2 活性炭吸附法
        1.3.3 树脂吸附法
        1.3.4 电沉积法
        1.3.5 置换法
    1.4 锌从硫代硫酸盐浸出贵液中置换金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研究方法
        2.1.1 锌片置换试验
        2.1.2 电化学循环伏安曲线和极化曲线试验
        2.1.3 锌粉与硫氧离子作用试验
    2.2 分析方法
        2.2.1 溶液金属离子浓度分析
        2.2.2 碘法滴定硫代硫酸根浓度分析
        2.2.3 扫描电镜分析(SEM-EDS)
        2.2.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 试验试剂与仪器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仪器
第三章 锌片从硫代硫酸盐溶液中置换银、铜
    3.1 热力学计算
    3.2 动力学计算
    3.3 电化学计算
    3.4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盐溶液中银、铜的反应吉布斯自由能
    3.5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盐溶液的动力学分析
        3.5.1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溶液的动力学分析
        3.5.2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溶液的动力学分析
        3.5.3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盐溶液的动力学数据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锌片从模拟浸出溶液中置换银、铜
    4.1 锌片从硫代硫酸盐和模拟浸出溶液中置换银与铜
    4.2 锌片从硫代硫酸盐溶液和模拟浸出溶液中置换Ag、Cu的动力学对比
        4.2.1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溶液与模拟浸出溶液中Ag的速率常数k
        4.2.2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与模拟浸出溶液中Ag的表观活化能E_a
        4.2.3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与模拟浸出溶液中Cu的反应速率常数k
        4.2.4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与模拟浸出溶液中Cu的表观活化能E_a
    4.3 比较不同溶液中锌片的溶解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置换产物的检测与分析
    5.1 置换产物单质铜的作用机理
    5.2 硫代硫酸银络合离子对铜沉积的影响机理
    5.3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银溶液置换产物的检测分析
    5.4 锌片置换硫代硫酸铜溶液置换产物的检测分析
    5.5 锌片置换模拟浸出溶液置换产物的检测分析
    5.6 锌片表面脱落产物的检测分析
    5.7 硫氧离子对锌的影响
        5.7.1 Zn溶解的影响
        5.7.2 锌粉表面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四、贵金属在含硫多官能团的树脂上之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相氮化碳基功能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铀吸附性能研究[D]. 刘玥.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铂金属提纯及回收工艺研究进展[J]. 刘艳敏,覃波. 有色设备, 2021(03)
  • [3]钌基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烯烃与CO2氢酯化反应中的应用[D]. 夏仕萍.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超薄电解铜箔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调控及其表面处理技术研究[D]. 樊小伟.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5]改性PVC树脂对几种贵金属废液的整体回收过程研究[D]. 丁艳. 兰州大学, 2021(09)
  • [6]储能型聚苯乙烯吸附剂的制备与表征[D]. 唐伦. 辽宁大学, 2021(12)
  • [7]过渡金属基纳米异质结构的调控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D]. 张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AuCl4-表面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D]. 高丰. 中北大学, 2021(09)
  • [9]壳聚糖吸附剂的合成及其吸附金离子的研究[D]. 赵明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锌置换无氨硫代硫酸盐贵液中银的机理研究[D]. 蔡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含硫多功能树脂对贵金属的吸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