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倾角矿体高效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方法

大倾角矿体高效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方法

一、急倾斜矿体的高效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杰[1](2019)在《白云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地下铁矿采出矿石量占总采出量不到20%,九成以上的露天矿已进入深凹开采阶段。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和采矿空间的缩小、矿岩运输距离的加长,剥(排)岩量急剧增多,矿山有限的土地资源被大量破坏或占有,开采成本逐年升高,严重影响矿山的生存与发展。深凹露天转为地下开采及回填技术成为采矿行业研究的热点之一,对资源回收利用及延续矿山生产年限、环境保护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地应力对巷道和采场稳定性影响持续加大,难以确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白云铁矿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多金属共生矿山,东矿露天开采面临着闭坑停产的压力。回采深部铁矿石,保护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41%以上的国家战略稀土资源,成为该矿亟需面对的综合难题。本文从白云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开采方式入手,对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首次提出大直径深孔凿岩阶段出矿含稀土尾砂嗣后充填技术。研究过程中,分析了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优选的影响因素,依据保护稀土资源原则,建立了白云铁矿采矿方法优选的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为形成较为客观的采矿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极差标准变化方法和优先关系二元对比排序法,分别计算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隶属度矩阵,采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大直径深孔凿岩阶段出矿嗣后充填法为优选采矿方法,提出了利用含稀土资源的尾砂充填方案;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9种不同矿块参数的采场最大主应力、顶板垂直位移和塑性区分布,据此选出4种采场稳定性较好的方案;提取有效指标建立采场结构参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法优选出采场结构参数。从而实现白云铁矿在稀土保护下,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本文解决了共生矿体矿山在露天转地下开采时面临的采矿方法优选及深井开采采场结构参数优选的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对同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娜[2](2019)在《小汪沟铁矿分区崩落法开采岩移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铁矿山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出矿量占地下采出总量的80%以上,该法用于开采缓倾斜与倾斜矿体时,存在损失贫化大与占地面积大两大难题。本文结合小汪沟铁矿生产实际,采用现场观测、统计分析、工业试验与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区高强度开采的散体移动带细部控制方法,及其地表塌陷区控制及利用方法,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研究工作,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提供理论指导与关键工艺技术。论文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现场观察,提出现今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大的原因主要在于放矿散体移动带细部控制误差,分析了放矿口大块堵塞和眉线破坏引起散体移动带宽度变小、导致放出体形态变异、造成矿石损失贫化增大的机理,展示了及时处理堵口大块和保护出矿口眉线对保证放矿散体移动带宽度由此降低矿石损失贫化的重要性;此外,针对小汪沟铁矿倾斜与缓倾斜矿体条件,提出分段崩落法二步骤开采模式,即先用较大参数开采原生矿体,滞后1~2个阶段用较小参数回收下盘残留体,这一模式可显着提高倾斜与缓倾斜矿体分段崩落法的开采强度,并可从根本上改善放矿散体移动带的时空分布,由此实现高效率低贫损的开采目标。(2)在小汪沟铁矿分区开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工作面跟踪观察与地表钻孔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采空区冒落过程,揭示了均匀扩展采空区面积时,从初始零星冒落到持续批量冒落的关系,为工作面合理防护冒落冲击提供了依据。(3)模拟分析了采空区冒透地表的时间与位置,提出地表适时圈定塌陷区的方法,提高了塌陷灾害防控的可靠性。(4)研究了塌陷区快速充填对控制地表岩移的作用,通过快速充填与保持临界散体柱高度,将小汪沟铁矿的塌陷角控制在内倾76°左右,从而将地表塌陷范围减小近70%。(5)跟踪实测与统计分析了采空区冒落拱转移与地表塌陷部位的关联性,揭示了采空区冒透地表后的接续冒落引起地表出露规则塌陷坑的机理,提出了根据已有塌陷坑预测下一塌陷坑的方法,为地表陷落灾害科学防控与动态复垦提供了依据。(6)将钻孔监测、地表快速充填和散体沉降后补填等综合岩移控制措施,用于小汪沟铁矿塌陷区矿山公路的运行风险防控,保障了该公路的安全运行,由此开发了塌陷区筑路护路新技术。理论分析与小汪沟铁矿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散体移动带细部控制方法与地表塌陷区控制利用技术,能够高度适应小汪沟铁矿条件,有效解决了该矿倾斜与缓倾斜矿体崩落法开采的损失贫化控制与地表岩移控制的难题,并使该矿分区崩落更趋于完善,保障了矿山可持续安全高效开采。

李海英[3](2015)在《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约90%的国营露天铁矿山均已进入深凹开采,许多深凹露天铁矿正在陆续或已经转入地下开采,在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期,由于对露天转地下同时生产的过渡模式研究不足,致使过渡期安全生产条件差与产量衔接困难,许多矿山出现减产或停产过渡现象,制约了矿山企业的经济发展。本文在总结露天转地下研究成果与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的预留境界矿柱隔离露天地下采场的过渡模式对矿床高效开采的不适应性,提出了不留境界矿柱的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改进思路,构建了过渡期地下诱导冒落法开采挂帮矿矿体、露天延深开采坑底矿体的楔形转接过渡生产模式,研究了该模式下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技术方法,包括挂帮矿体地下诱导工程的布置形式与诱导冒落参数的确定方法、露天坑底延深开采境界的确定原则与细部优化方法、露天地下同时生产的安全保障措施与高效开采技术等,提出了以地下开采矿块为单元,按露天与地下开采最优方案的回采指标与回采便利的原则,确定过渡期露天地下开采细部境界的优化方法,以及利用诱导工程的回采顺序与空区高度,控制边坡岩移的方向,使其指向采空区冒透地表的塌陷坑而不滑落于露天采场的采动岩移控制方法。此外,论述了露天地下协同安排回采顺序、协同防排水、协同形成覆盖层、协同布置开拓系统与协同优化产能管理等的理论方法与工艺技术,由此形成了完整的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海南铁矿,应用中进一步研究了挂帮矿体提前高效开采技术、复杂矿体三维探采结合技术、高陡边坡岩移控制方法、覆盖层简易形成方法等问题,延长了露天地下同时开采的时间,加快了地下产能的提高速度,有效解决了该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产能平稳衔接的难题。理论分析与应用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的协同开采方法,具有露天转地下过渡工艺简单、露天与地下采场安全生产条件好、开采强度大、效率高等的特点。该法克服了传统过渡方法存在的露天与地下开采时空的制约关系,消除了采动滑坡危害,有效利用了露天与地下开采的工艺优势,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采矿方法。该法适用于各种稳定条件的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金属矿山,可大幅度提高过渡期矿体的开采效率,实现露天转地下的安全过渡与增产衔接。

陈何,刘建东,王湖鑫[4](2014)在《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保障生产能力的平稳过渡是矿山露天转地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阶段强制崩落采矿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均为适宜于开采低品位大型矿体的高效率采矿方法。根据杏山铁矿挂帮矿、地下矿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大参数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基于大直径深孔采矿的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方案。经过开采技术经济比较,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采用大矿块参数阶段开采方式,在强化开采、提高生产规模、降低开采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孙明志[5](2014)在《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黑山铁矿为岩浆侵入型大型钒钛磁铁矿床,露天开采至+650m水平后,转入地下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由于挂帮矿量少,而且在露天坑底部首采中段的主矿体尖灭再现严重,使得过渡期内产量衔接不上,同时由于矿岩夹杂产出,原设计的垂直走向布置进路的采场结构的矿石损失贫化过大。为提高过渡期产能与降低矿石损失贫化,本文开展了如下四方面内容的研究工作:第一、测定了散体流动参数与岩石点荷载强度,分析了矿岩可冒性,运用“三律”(地压活动规律、岩体冒落规律与散体流动规律)适应性原理,构建了沿脉布置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采场结构,并优选了采场结构参数。第二、根据黑山铁矿的矿体赋存条件与矿岩稳固性特征,分析了现用采矿方法的对分枝矿体的不适应性,据此提出了分段空场—崩落组合采矿法开采方案。第三、针对不同矿岩条件,提出了运用诱导冒落技术形成覆盖层的技术方案。对于挂帮矿,用首采分段的连续回采面积诱导边坡围岩自然冒落形成覆盖层;对于露天坑底部多分枝矿体,多分段控制出矿诱导围岩自然冒落形成覆盖层。由此解除了回填废石对地下生产的制约关系,有效地释放了地下产能。第四、根据产量衔接需要,按三分段同时回采安排采场回采顺序及其采准进程,以此提高地下产能增长速度,缩短达产时间。通过上述内容的系统研究,开发了各类矿体条件的适宜采矿方法及其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为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研究提出的各类矿体开采方案,均已被矿山采纳,正在实施中。

韦才寿[6](2014)在《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及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迅猛发展,矿产资源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快速消耗,客观上由于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开发必须走源头上节约与过程中充分利用的发展道路。为促进矿产资源的持续保护和综合利用,国家层面上亟需开展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与监管措施相关研究。本文依托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采用专家咨询、文献检索、现场调查、统计分析、信息反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路线,集中创建了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并系统开展了评价范式研究。(1)界定了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有关术语,构建了相关测算流程。立足于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资源禀赋特征与开采技术特点,提出了与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工作相适切的术语体系,构建了规范的开采回采率测算流程。(2)制定了开采回采率调查表,完成了调查样区数据群的统计分析。以某省400多座矿山为样区,利用调查表开展了开采回采率调查,并对部分典型矿山进行实地核查,完成了调查样区开采回采率数据群统计分析,摸清了样区内矿山开采回采率水平现状,分析了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为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的创建提供了研究基础。(3)分析了开采回采率影响因素相关度。分别对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不同开采方式的开采回采率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回归计算模型,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了各种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度,为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类别划分提供了科学指导。(4)集中创建了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通过借鉴传统开采回采率定义下的教材、手册、规范及国土资源部门发布有关文件中相关指标,综合制定出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地下矿山开采损失形式多样,损失量较大,无法忽略不计,为了使开采回采率评价指标具有统一对比性,避免因客观因素引起矿石损失的人为操作因素干扰,推荐采用考虑矿块(采区)集合的“年限开采回采率”定义,通过参考相关教材、手册与规范相关指标数据,制定出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对于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的制定,重点考虑回采方案是否暂留矿柱的情景,提出了不同联合形式在不同回采时期评价要求;从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确定联合开采的矿山企业回采率等级以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中较低的等级指标作为评价标准。(5)系统开展了开采回采率评价范式研究。研究了开采回采率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提出了评价工作基本原则,规范了评价工作程序,制定了评价报告编写范本,对评价信息管理工作进行了统一规定。

张建勇,苏建军[7](2013)在《石人沟铁矿三期工程采矿方法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比较了石人沟铁矿三期工程选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与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优缺点,并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较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资源利用率高、基建投资少、效益好、占地少、不搬迁村庄、尾矿得到综合利用、井下排水量小,推荐选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石人沟铁矿需对已有的三期开拓工程做必要的调整,以满足调整后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赖伟[8](2012)在《复杂急倾斜薄矿脉采矿方法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薄、松软、复杂多变难采矿体[1]一直是采矿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类矿体的回采,开展了专门的采矿研究。首先,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急倾斜薄到极薄矿脉开采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种高效采矿方法及其在矿山的应用。其次,采矿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影响的决策过程,采用灰色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采矿方法优选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采矿方法选择因素的权重,然后通过灰色关联决策方法对采矿方法进行优选。优选的采矿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简单易行,科学合理等诸多优点。并将其应用于伊斯坦贝尔德金矿的采矿方法优选,优选结果为无底柱小分段崩落法。第三,开展了无底柱小分段崩落法在薄到极薄矿脉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了薄到极薄矿脉中采用中深孔落矿的回采方式,爆破参数等,进一步优化了采场结构参数,证明了急倾斜薄到极薄矿脉中深孔落矿的可行性。灰色关联决策——层次分析法优选的采矿方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工业试验效果良好,其是一种较好的优选方法。无底柱小分段崩落法是开采该类矿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为类似矿体开采借鉴。

杜雪鹏[9](2012)在《采场内块石充填料运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可谓居功至伟,然而在持续开采地下资源、为工业提供原料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石,需排放至地表。一方面需征地筑坝,侵占土地与农田,堵塞河道、破坏水系,污染土地;另一方面,因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和景观。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矿山块石充填技术可完美解决这些问题,并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充填时采场内块石运动、堆积等原因导致块石胶结充填体的自立性和整体支撑性不能满足安全作业要求,因此需迫切深入研究采场内块石运动规律等基础机理,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充填料离析,提高充填体强度,改善整体支撑性能。本文以采场内块石运动规律实验研究为题,在碰撞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采场内充填块石运动机理模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验证该模型,同时对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具体展开的研究内容如下:一、本文从碰撞力学角度建立了采场内块石运动机理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初步考察了不同物理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如块石粒径、溜井角度、采场规模和含水率等。建立室内物理模型,利用相似原理进行采场块石二维堆积实验模拟,根据一元方差分析理论,来评价离析。二、研究发现块石抛角与块石充填体离析度近似为指数函数关系;块石充填料的最大粒径值下降,离析度小幅度下降;采场规模越大,块石充填体的离析度越大;块石充填料中的水分可降低块石充填体离析度。三、根据研究结果,并与实验现场情况进行结合,找出一种适用于矿山生产的块石充填方式,验证该理论的可行性。

杨力[10](2012)在《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铁矿资源目前85%以上为露天开采,经过近几十年的开采和不断增产,国内的大部分露天矿山企业都面临着露天采场闭坑、即将转入地下开采阶段。鉴于我国露天矿山企业多为深凹露天矿的特点,在转入地下开采时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为实现露天向地下开采的平稳过渡,必须对涉及平稳过渡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其中露天转地下相互协调安全高效采矿工艺技术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通过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方案设计及优化、类比分析、数学分析方法等手段对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开拓系统衔接、过渡阶段采矿方法以及过渡模式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为保证露天转地下能衔接紧凑,持续稳产,石人沟铁矿采用露天分段结束、地下分期建设、分段投产的方法是可行的,但已投入的工程服务期短、利用率低,露天转地下过渡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2)针对如何充分利用原有主井和副井,尽量减少改造的问题,提出了新掘副井、一期副井改造延深、新掘盲竖井三种方案,并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推荐采用新掘副井方案。(3)经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推荐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采用主副竖井加辅助斜坡道开拓方案。(4)通过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模式进行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过渡期的生产能力较低,矿床的综合产能可能利用程度很低。露天和地下联合开采时空联系程度较低,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另外,过渡期较短,空间联系比较紧密,但因为过渡时间不充足,以及预留露天坑底境界保安矿柱使露天开采及地下开采的开拓系统及回采工艺结合程度偏低。(5)通过对矿体按厚度和倾角进行分类统计可知,中厚及厚大矿体占90%以上,倾角均为倾斜至急倾斜。可采用的采矿方法有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及空场嗣后充填法等。为满足生产管理与安全技术管理的需要,针对开采技术条件,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得出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优采矿方法: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二、急倾斜矿体的高效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倾斜矿体的高效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论文提纲范文)

(1)白云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采矿方法与采场结构参数优选的重要性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介绍
        1.2.2 露天转地下开采案例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采矿方法及采场结构参数优选研究现状
    2.1 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2.1.1 采矿方法介绍
        2.1.2 采矿方法优选研究方法
    2.2 采场结构参数研究现状
        2.2.1 采场结构参数影响因素
        2.2.2 采场结构参数优选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云铁矿开采技术条件及东矿概况
    3.1 矿山概况
    3.2 东矿开采技术条件
        3.2.1 矿体位置关系
        3.2.2 铁矿体赋存条件
        3.2.3 稀土及铌矿体特征
        3.2.4 工程地质条件
        3.2.5 环境地质条件
        3.2.6 资源储量与品位
        3.2.7 东矿开采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云铁矿东矿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优选
    4.1 白云铁矿东矿露天转地下可选采矿方法
        4.1.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M1)
        4.1.2 大直径深孔凿岩阶段出矿嗣后充填法(M2)
        4.1.3 分段凿岩阶段出矿嗣后胶结充填法(M3)
        4.1.4 盘区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法(M4)
    4.2 采矿方法优选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4.2.2 构建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
        4.2.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向量
        4.2.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采矿方法优选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露天转地下采场结构参数研究
    5.1 基于FLAC3D建立模型
        5.1.1 基本假定
        5.1.2 模拟材料力学参数
        5.1.3 构建模型原则
        5.1.4 设置边界条件
        5.1.5 模拟开采方案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2.1 采场岩体破坏的判断方法
        5.2.2 采场应力分布分析
        5.2.3 采场垂直位移分布分析
        5.2.4 采场塑性区分布分析
    5.3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化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2 评价指标隶属度矩阵的建立
        5.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4 采场结构参数优选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小汪沟铁矿分区崩落法开采岩移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贫化控制技术
        1.2.2 岩层移动规律研究
        1.2.3 采空区围岩冒落规律研究
        1.2.4 采空区探测及岩移监测技术
        1.2.5 塌陷区预测与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矿床开采条件与矿岩散体移动精细控制
    2.1 地质概况
    2.2 生产概况
    2.3 分区崩落法特征
    2.4 生产工艺过程的常见细部偏差
        2.4.1 出矿口眉线破坏的影响
        2.4.2 大块堵塞出矿口一侧的影响
        2.4.3 进路位置偏移的影响
        2.4.4 下盘迁移残留的影响
    2.5 生产过程的细部控制方法
        2.5.1 改善炮孔装药结构保护眉线
        2.5.2 及时处理堵口大块
        2.5.3 进路口菱形布置
        2.5.4 下盘残矿回收与二步回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体稳定性与冒落过程分析
    3.1 岩体稳定性分级
        3.1.1 结构面调查及数据整理
        3.1.2 结构面调查的方法
        3.1.3 调查结果整理
    3.2 矿岩点载荷强度测定
        3.2.1 试验步骤与要求
        3.2.2 测定数据与数据处理
    3.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计算与稳定性分级
        3.3.1 岩石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
        3.3.2 岩体完整性系数K_v
        3.3.3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Q
    3.4 采空区冒落进程模拟分析
        3.4.1 模型的建立
        3.4.2 采空区塌陷过程模拟
        3.4.3 塌陷坑被散体充填后地表变形情况
        3.4.4 塌陷坑未被充填时地表变形情况
    3.5 采空区冒落过程记实
        3.5.1 初始冒落
        3.5.2 持续冒落
        3.5.3 采空区大冒落
        3.5.4 侧向崩落
    3.6 塌陷坑扩展与空区再次冒落过程观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表塌陷范围控制方法
    4.1 塌陷坑的形成过程
        4.1.1 临界散体柱支撑作用
        4.1.2 临界散体柱支撑原理
    4.2 塌陷坑充填
        4.2.1 充填散体选择
        4.2.2 充填方式
        4.2.3 充填路径与管理方法
    4.3 塌陷控制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冒落拱移动与地表塌陷部位关联分析
    5.1 地表塌陷坑出露机理分析
    5.2 地表塌陷坑间距统计分析
        5.2.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2.2 塌陷坑间距的计算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采岩移规律在矿山道路保护中的应用
    6.1 塌陷区公路保护原则
    6.2 公路下采空区冒落过程钻孔监控
        6.2.1 钻孔监测方法
        6.2.2 地表钻孔监测结果
    6.3 道旁塌陷坑的快速充填
    6.4 塌陷区路段的沉降修复
        6.4.1 组织管理
        6.4.2 陷落控制
        6.4.3 沉降区道路维修方法
    6.5 塌陷区路段的运行状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情况

(3)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露天转地下研究现状
        1.2.1 露天转地下过渡方式研究现状
        1.2.2 过渡期地下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1.2.3 延长露天采场服务年限的研究现状
        1.2.4 过渡期露天地下相互干扰因素控制研究现状
        1.2.5 过渡期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模式
    2.1 常规过渡模式
        2.1.1 境界矿柱传统过渡模式
        2.1.2 境界矿柱+覆盖层过渡模式
        2.1.3 常规过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露天地下过渡模式改进
        2.2.1 过渡期高效开采的基本条件
        2.2.2 楔形转接过渡模式
    2.3 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渡期边坡岩移控制方法研究
    3.1 边坡岩移危害与控制原理
        3.1.1 边坡岩移危害
        3.1.2 挂帮矿开采与边坡岩移控制原理
    3.2 边坡岩移控制方法
        3.2.1 岩移进程控制方法
        3.2.2 边坡岩移塌陷与滑移方向控制
        3.2.3 露天拦截工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渡期开采境界细部优化
    4.1 开采境界的优化方法
    4.2 细部优化的原则
    4.3 过渡期露天与地下高效开采技术
        4.3.1 露天延深的高效开采技术
        4.3.2 挂帮矿诱导冒落法高效开采技术
    4.4 露天境界的细部优化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渡期产能协同方法研究
    5.1 过渡期产能协同
    5.2 地下产能快速增大的方法
        5.2.1 地下产能增大的制约因素
        5.2.2 地下快速回采
        5.2.3 挂帮矿诱导冒落开采技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过渡期开拓系统协同布置
    6.1 开拓协同布置的原则
    6.2 协同布置方法
        6.2.1 露天开拓系统的协同布置
        6.2.2 地下开拓系统的协同布置
    6.3 辅助开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覆盖层协同形成方法研究
    7.1 覆盖层的作用
    7.2 覆盖层对放矿的影响
        7.2.1 覆盖层废石块度对放矿指标的影响过程
        7.2.2 覆岩块度对放矿指标的影响程度
    7.3 覆盖层的安全厚度计算
    7.4 覆盖层的形成方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协同开采方法在海南铁矿的应用
    8.1 矿山地质与生产概况
        8.1.1 矿山地质概况
        8.1.2 海南铁矿生产概况
    8.2 可冒性分析
        8.2.1 岩体稳定性分级
        8.2.2 矿岩可冒性分析
    8.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高效开采的结构参数
        8.3.1 分段高度的确定
        8.3.2 进路间距的确定
        8.3.3 崩矿步距的确定与优化
        8.3.4 回收进路
    8.4 挂帮矿诱导冒落法开采方案
    8.5 三维探采结合方法
        8.5.1 探采结合的意义与技术
        8.5.2 探采结合工程
    8.6 露天地下协同回采
        8.6.1 露天地下协同回采顺序
        8.6.2 挂帮矿主采区回采方案
        8.6.3 挂帮矿体结构参数的优化
        8.6.4 挂帮矿的放矿控制方法
    8.7 露天地下协同控制岩移危害
        8.7.1 岩移控制
        8.7.2 露天边坡滚石试验
    8.8 露采境界细部优化
    8.9 诱导冒落形成覆盖层
    8.10 露天地下联合防排水
    8.11 实施协同开采初步效果
    8.12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获奖及专利情况

(4)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方式及采矿方法
2 阶段空场连续崩落采矿方法
3 杏山铁矿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技术方案
    3.1 基于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的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方案
    3.2 采矿方法
        3.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3.2.2 阶段空场连续崩落法
    3.3 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案综合评述
4 结论

(5)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散体流动性规律的研究现状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2.4 露天转地下产量衔接研究现状
        1.2.5 露天转地下覆盖层形成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矿床地质与开采条件
    2.1 矿区概况
    2.2 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2.3 边坡构造地质特征
    2.4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第3章 散体流动参数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制备与实验模型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3.4 实验放出体形态与散体流动参数
    3.5 小结
第4章 岩体可冒性分析
    4.1 岩体稳定性分级
    4.2 岩体冒落过程分析
    4.3 岩体冒落形式控制与临界冒落面积计算
    4.4 小结
第5章 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
    5.1 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特点
    5.2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的采矿方法研究
    5.3 黑山铁矿采矿方法改进研究
    5.4 覆盖层的形成方法
    5.5 回采工艺改进与产量衔接方案
    5.6 开拓系统改进方案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及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开采回采率定义及计算方法研究概述
        1.3.2 开采回采率评价研究现状
        1.3.3 提高开采回采率水平研究现状
        1.3.4 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现状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路线
        1.4.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4.2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开采回采率术语界定及测算流程构建研究
    2.1 引言
    2.2 开采回采率相关术语界定
        2.2.1 开采回采率有关定义分析
        2.2.2 开采回采率术语界定
    2.3 年限评价回采率计算
        2.3.1 开采回采率一般计算公式
        2.3.2 开采回采率计算方法
        2.3.3 年限评价开采回采率计算公式
        2.3.4 年限评价开采回采率计算方法
    2.4 年限评价开采回采率测算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采回采率调查表制定及样区数据分析
    3.1 引言
    3.2 开采回采率调查表制定
    3.3 调查工作概述
        3.3.1 主要调查内容
        3.3.2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3.4 样区开采回采率数据分析与评价
        3.4.1 按矿种类型分析
        3.4.2 按矿山类型分析
        3.4.3 样区开采回采率评价
    3.5 调查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3.6 开采回采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3.6.1 矿产资源特点决定
        3.6.2 生产技术原因
        3.6.3 奖惩制度不够健全
        3.6.4 监管难度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采回采率影响因素相关度分析
    4.1 前言
    4.2 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4.2.1 露天开采简介及特点
        4.2.2 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影响因素
        4.2.3 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相关性分析
        4.2.4 影响露天矿山开采回采率主导因素的确定
    4.3 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4.3.1 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
        4.3.2 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相关性分析
        4.3.3 影响地下矿山开采回采率主导因素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创建研究
    5.1 引言
    5.2 评价标准类型划分及制定重要依据
        5.2.1 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分类
        5.2.2 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制定依据
    5.3 露天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研究
        5.3.1 我国露天开采回采率指标分析
        5.3.2 现行标准对露天开采回采率指标规定分析
        5.3.3 国土部门文件对露天开采回采率规定
        5.3.4 露天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确定
    5.4 地下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研究
        5.4.1 地下开采回采率特征
        5.4.2 采矿设计手册推荐回采率指标分析
        5.4.3 现行标准对地下矿山回采率指标规定分析
        5.4.4 国土部门文件对地下开采回采率规定
        5.4.5 地下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确定
    5.5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研究
        5.5.1 联合开采简介
        5.5.2 联合开采回采率评价要求
        5.5.3 联合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采回采率评价范式研究
    6.1 引言
    6.2 评价原则
    6.3 评价方法
    6.4 开采回采率评价程序
        6.4.1 开采回采率信息填报
        6.4.2 开采回采率信息审查
        6.4.3 开采回采率评价
        6.4.4 评价结果公布
        6.4.5 开采回采率评价报告撰写
        6.4.6 评价报告载体
        6.4.7 开采回采率评价信息管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石人沟铁矿三期工程采矿方法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矿山开采现状
3 采矿方法的选择
    3.1 概 述
    3.2 2种采矿方法的使用条件
        (1) 崩落采矿法使用条件。
        (2)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使用条件。
    3.3 2种采矿方法优缺点比较
        (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2)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3.4 2种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
        3.4.1 技术比较
        3.4.2 经济比较
4 对已有开拓系统的调整
5 结 语

(8)复杂急倾斜薄矿脉采矿方法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复杂急倾斜薄矿脉国内外开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复杂急倾斜薄矿脉开采现状
        1.2.2 急倾斜薄到极薄矿脉高效采矿方法
        1.2.3 复杂急倾斜薄矿脉开采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小结
第二章 采矿方法选择理论研究
    2.1 灰色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简介
        2.1.1 灰色理论
        2.1.2 层次分析法
    2.2 建立决策原始数据矩阵
    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2.4 灰色关联决策—层次分析法决策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采矿方法选择与优化研究
    3.1 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3.1.1 地质概况
        3.1.2 岩石力学参数
        3.1.3 矿山开采现状
    3.2 采矿方案的初选
        3.2.1 采矿方法选择原则
        3.2.2 采矿方法初选
    3.3 初选采矿方法介绍
        3.3.1 钢筋混凝土楼板下向进路采矿法
        3.3.2 无底柱小分段崩落采矿法
        3.3.3 下向分层崩落法
        3.3.4 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3.4 采矿方法优选模型在伊斯坦贝尔德金矿的应用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3.4.2 灰色关联决策—层次分析法综合决策
    3.5 采矿方法终选
    3.6 小结
第四章 无底柱小分段崩落法在伊矿的试验研究
    4.1 采场分段高度
    4.2 切割方式
    4.3 回采落矿
        4.3.1 回采炮孔布置形式
        4.3.2 回采方式
        4.3.3 爆破设计
    4.4 出矿
    4.5 覆盖层的形成及采场空区安全管理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采场内块石充填料运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背景与来源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课题来源
    1.3 采场块石充填研究现状
        1.3.1 国外块石充填技术概况
        1.3.2 国内块石充填技术概况
        1.3.3 离散元模拟技术概况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块石充填技术
    2.1 块石充填特点
    2.2 集料与料浆制备
        2.2.1 块石充填料特性
        2.2.2 块石充填料制备
    2.3 块石充填方法
        2.3.1 干石充填
        2.3.2 块石砂浆胶结重力混合充填
        2.3.3 块石似膏体胶结充填
        2.3.4 块石水泥浆胶结充填
    2.4 充填料混合
    2.5 充填料输送
        2.5.1 井下块石充填转运系统设计原则
        2.5.2 块石料输送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充填块石运动的数学物理模型
    3.1 充填块石运动模型
    3.2 块石颗粒运动规律研究
        3.2.1 块石运动过程
        3.2.2 块石颗粒碰撞运动分析
        3.2.3 溜井抛投过程块石颗粒运动分析
        3.2.4 坡面运动过程中块石颗粒运动分析
    3.3 料浆对块石颗粒运动规律的影响
        3.3.1 块石充填料中水的存在形式
        3.3.2 含水量对块石运动规律的影响
    3.4 基于理论模型的离析分析
        3.4.1 块石最大粒径对块石颗粒离析程度的影响
        3.4.2 充填井角度对块石颗粒离析程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充填块石运动模拟研究
    4.1 块石二维堆积试验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
    4.2 实验方法设计
        4.2.1 实验目的
        4.2.2 块石充填相似模拟
        4.2.3 实验方案与模型设计
    4.3 实验结果
        4.3.1 初始均值ε测定
        4.3.2 A组实验
        4.3.3 B组实验
        4.3.4 C组实验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照片
        4.4.2 块石最大粒径对离析度的影响
        4.4.3 充填井倾角对离析度的影响
        4.4.4 采场规模对离析度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低离析度块石充填工业试验
    5.1 工程概况
        5.1.1 交通位置
        5.1.2 矿山生产状况
        5.1.3 现有采矿方法简介
        5.1.4 现有充填系统简介
        5.1.5 充填存在的问题
    5.2 废石来源与用量计算
        5.2.1 废石充填材料来源
        5.2.2 充填材料用量计算
    5.3 废石充填方法与系统设计
        5.3.1 废石胶结充填采矿方法
        5.3.2 废石系统设计
    5.4 废石充填使用与效果评价
        5.4.1 废石胶结充填成本分析
        5.4.2 废石充填应用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10)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
        1.2.2 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发展现状
        1.2.3 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难点与基本准则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第二章 露天转地下开拓系统衔接技术研究
    2.1 开拓系统衔接分类
    2.2 典型开拓方案研究
    2.3 石人沟铁矿开拓系统现状
    2.4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当前开拓系统衔接评价
    2.5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开拓方案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模式评价
    3.1 露天和地下开采时空衔接评价
        3.1.1 评价指标
        3.1.2 评价结果
    3.2 露天和地下开采工艺系统衔接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初选
    4.1 露天转地下采矿方法适应性分析
    4.2 采矿方法初选
        4.2.1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4.2.2 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
        4.2.3 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4.2.4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确定
    5.1 开拓系统确定
        5.1.1 矿山工程建设现状
        5.1.2 开拓系统
    5.2 最佳开采模式选择
        5.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影响因素权重向量的确定
        5.2.3 隶属矩阵确定
        5.2.4 综合评判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急倾斜矿体的高效率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白云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研究[D]. 李明杰.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2]小汪沟铁矿分区崩落法开采岩移控制技术研究[D]. 刘娜. 东北大学, 2019(12)
  • [3]露天转地下过渡期协同开采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海英. 东北大学, 2015(03)
  • [4]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研究[J]. 陈何,刘建东,王湖鑫. 矿冶, 2014(05)
  • [5]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研究[D]. 孙明志. 东北大学, 2014(08)
  • [6]我国固体非能源矿产开采回采率评价标准及范式研究[D]. 韦才寿. 广西大学, 2014(06)
  • [7]石人沟铁矿三期工程采矿方法选择[J]. 张建勇,苏建军. 金属矿山, 2013(01)
  • [8]复杂急倾斜薄矿脉采矿方法试验研究[D]. 赖伟. 长沙矿山研究院, 2012(10)
  • [9]采场内块石充填料运动机理研究[D]. 杜雪鹏. 中南大学, 2012(02)
  • [10]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最佳开采模式研究[D]. 杨力. 中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大倾角矿体高效露天-地下联合开采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