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装饰立面——钛建材应用广泛

绚丽多彩,装饰立面——钛建材应用广泛

一、亮丽多彩 装点门面——钛金建材应用面广(论文文献综述)

严进进[1](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 ——以侗寨彦洞为对象》文中研究指明发展(development),一般指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如经济的变迁、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开发与利用等,即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践历程。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国家正面临全面建设的新时期,作为相对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民族地区来讲,发展问题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行并进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始终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议题之一。而作为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单元的民族村寨,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等原因,在发展的历程上可谓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如何在精准脱贫取得攻坚、决胜成果而又开启可持续精准扶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有必要就其中的传统村落的发展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以从中寻析经验,发挥问题服务发展实践。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以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为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文章以位于清水江边,一个典型的北侗民族传统村寨彦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参与观察以及抽样调查等研究方法获得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并从民族经济学的角度对侗寨彦洞的文化、经济、生态、社会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彦洞村自解放初期以来其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逐步得到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打工热潮的开启,地方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精准扶贫过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从现在精准脱贫和已经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来讲,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种问题既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如地方生计方式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信息闭塞、人口问题突出、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及精准可持续的能力脆弱等问题,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当地资源的匮乏、环境的制约、当地人的观念意识以及地方政府决策与工作中的缺位与偏差等原因起着制约性的作用。民族地区既是传统村落分布集中的区域,又是民族传统文化比较典型的社区,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对整个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可忽视的,基于彦洞的实地分析,笔者认为,下一步决胜精准脱贫、精准可持续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中,应该注重地方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

孙静[2](2018)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作为人们出行理想的交通工具,其高流动性、高聚集效应决定了它应是传承和演绎城市文化的“第二空间”。然而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地铁,虽获得了建设速度的显项收益,却付出了城市文化特征迷失的代价。标准化孪生性设计模式造成了线路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车站风貌极为雷同,缺乏各自地域的文化特征。加之高速建设的态势下,各城市对于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风格与定位尚处于积极探索与调整期,虽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却普遍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品质之灵魂所在,其所蕴含的“环境特质信息”更是缝合地下与地上环境分区,赋予地铁各车站相似空间结构以显着识别性和记忆点的设计源泉。当前我国地铁站空间设计正由解决基本功能需求向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层面过渡。如何从文化的高度,兼顾艺术的视角塑造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意象”的地铁建筑空间,必将成为今后地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与其作为百年工程的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之所在!为此论文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尝试对地铁空间特色表达设计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了“理论——方法——模式”的研究框架。论文主体研究内容共分三部分6个章节。第一部分,论文架构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理论框架。从乘客的多层次需求角度探寻“地域性”理念介入下地铁站空间的核心价值及设计更新;在此基础上,以地铁乘客的感知度及关注度为研究依据,系统总结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体系的内涵因素,凝练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主要切入点,确立了“空间界面、公共艺术”两大层面的设计维度,架构起“地域性”地铁站空间意象体系研究的核心主体,从而形成理论上的突破。第二部分,论文总结了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设计方法。从实际调研与设计实践着手,依照“限定因素——设计原则——设计手法”的研究主线,分别从空间界面、公共艺术两个维度系统提炼了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表达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地铁站空间人文艺术应用设计层面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论文凝练了基于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设计模式。针对当前普遍存在于地铁站空间创作实践中的共性规律,系统凝练了地铁站空间地域性特色表达的两种基本模式:均质——标准化、个性——空间艺术一体化。分析其成因、设计表现特征、优势及局限,通过典型设计案例加以验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从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彭惠[3](2016)在《城市形象塑造中新媒体艺术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推动经济进步的同时,各国城市竞争发展软实力也在不断加强。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良好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对城市各个层面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成为了一种交互发布和传播信息的巨大平台与途径,己演变成为一种新艺术媒介形式。如今,在新媒体语境下探讨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艺术是对以往艺术的内容,传统的表现手法与媒介,根深蒂固的艺术思想观念的变革,如今各类资讯海量传播,畅通互动的高度发达的数字信息空间,艺术的传播媒介在不断变化之中。艺术越来越科技化,科技反之也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彼此融合、难以分离。正是新媒体艺术参与城市的形象过程中,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媒介手段的多样化,艺术内容的娱乐化以及受众反馈的互动性。新媒体艺术设计与发展有一个共性,就是十分依赖互联网传播技术,并与多种数字技术工具结合,将传统艺术融入其中,借用多种媒介方式传播,不断发展形成不同的艺术表达式。例如,有虚拟艺术、装置艺术与互动艺术等。本文首先是阐述了城市形象与新媒体艺术相关概念界定,再分别从城市的视觉识别系统、空间环境系统、城市文化系统三个个方面阐述新媒体艺术介入到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策略方向。并从这三个系统中选取了新媒体艺术参与下具有突出表现的方面加以探讨,参照符号学与城市意象等理论,分别从视觉符号和交通导视中如何运用新媒体艺术的方式,广外广告与城市夜景的美化与设计,公共文化场所的改变与便利以及运用新媒体艺术参与城市大型节事活动等等方面,进一步说明了新媒体艺术如何加强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希冀在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上探讨出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应用于现代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之新颖实效的发展思。

孟琳[4](2013)在《“香山帮”研究》文中指出“香山帮”的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人、技术特征、作品特色三个方面的共同支撑。文章的研究也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作为一个民间匠帮组织,“香山帮”既有一位领袖性的人物,又有一册指导性的营造典籍成文。这种一脉相承的发展与“香山帮”所处的吴地背景休戚相关,其作品被归类为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建筑流派。上编第一章的内容以梳理吴文化影响下“香山帮”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勾勒出“香山帮”的营造技术在“先吴时代”、“勾吴时代”、“后吴国时代”的发展轨迹,包括“技艺滥觞期——吴越文化时期”、“技艺转型与奠定期——六朝至两宋”、“技艺的辉煌期——元明至盛清”、“技艺的式微和复兴——近当代”四个阶段。文化为孳育之壤,建筑艺术是文化的体现,技术也会受到“富而思文”的影响。并从技术特征、匠人、典籍举隅及发展趋势的角度丰富了对“香山帮”人文特征的分析。“香山帮”匠人的作品涵盖了民居、园林、寺观等不同类型。下编着意分析技术和艺术相融和、匠人和“能主之人”相契合下“香山帮”作品。“香山帮”私家园林作品,其独树一帜的特点在于从“布局擎划”到“建筑类型的多样性”,从“建筑单体的艺术性”到“空间组成的整体性”。因此,将第四章私家园林营构的技术嵌入到构园程序中,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一法多制”、“有法无式”的“香山帮”技艺特征。“香山帮”民居建筑作品,工艺成就极高但装饰手法淡雅,合乎礼制要求又极富生活意趣。研究一门技艺切不可闭门自喜,故将徽州与浙中北部地区的民居建筑引入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凸显了“香山帮”民居中“雕饰简洁、注重建筑构件的节点变化、工艺细腻、构件轻巧雅致”的技术与装饰特征。寺观建筑的营构是促进营造技艺发展的重要动因,第六章特设专题加以解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香山帮”营造技艺的精粹当推私家园林,营造技艺的精细当推民居建筑,营造技艺的精巧当推寺观建筑。粹,园林建筑特征之纯粹;细,民居建筑做法不恃张扬专于工细;巧,吴地寺观独辟蹊径巧于营构。

付俊苹[5](2012)在《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消费社会促进了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广告业的繁荣。商业建筑和依托于商业建筑立面的广告位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商业建筑立面需要广告的装点以展示内部功能、营造商业氛围。广告也可以以建筑本身为载体加强它在当今城市中的存在感,从而进入人们的生活。但广告位对建筑来说是把双刃剑,不当的设计手法和疏松的监管控制都会使其肆意扩张,形成一种视觉污染,从而对城市风貌和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商业建筑的设计、商业地产的招商运营、城市风貌的控制、广告传媒的信息传递等等。因此在进行设计时,也应拓展研究主体的广度和深度。笔者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除却最基本的文献阅读和理论积累,还先后对上海、北京、西安三地的多处商业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抽样分析,得到了大量一手资料;也曾在地产公司实习,加深了解商业地产的招商运营环节;对于不熟悉的广告传媒行业,则通过对专家的采访来补充相关知识要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逐步掌握影响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的各种相关因素,从而探求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的各项原则,并将理论落实到实际中去,确认适宜的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方法。不同周边环境、不同商业定位、不同功能性质、不同立面风格的商业建筑其广告位布置手法及设计要点是各不相同的。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商业建筑实例的分析,阐述了广告位设计时的控制要素和指标,并总结设计思路,罗列出常见的广告位设计手法和选用不同类型广告位所要注意的设计要点,旨在为今后的商业建筑立面设计奠定更扎实的基础和打开更广阔的思路。最后结合笔者在研究生实习阶段所参与的西安大兴“龙湖MOCO精品家居馆”的商业建筑项目,具体论述和验证了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的一般设计原则、控制重点、设计思路及手法。现实性的将不同类型的广告位有秩序有逻辑的应用在实际项目中,使前期所研究和总结的理论有了现实依据和具体落实。为今后的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因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王健[6](2008)在《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逐渐由“量”向“量与质”并重的方面转化,即从追求住宅面积——讲究房型——注重室内设计转向重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质量。然而,由于当前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误区,以及规划→建筑→景观这种分段式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模式带来的整体观念淡漠,使得城市居住区环境始终难以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当代居民的需求。现代“人本主义”的回归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设计方法论领域的“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从线性思维到整体思维,从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界限分明、各自为政,到三位一体、融贯发展。建立在多团体、多专业学科整合基础上的整体设计是现代人居环境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研究新世纪“以人为核心”的居住区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入手,系统总结了组成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各个部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新世纪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整合居住区规划、建筑、景观各个主要方面,形成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完整的整体设计理论构架;最后,提出城市居住区环境应该以与城市设计相对应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为核心,集规划、建筑、景观于一体,并将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作为实施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深入探讨了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导则的制定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新世纪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研究在传统的以规划和建筑为主体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机制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风景园林学这门学科在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突破以往界限分明、各自为政的设计模式,实现包括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在内的多团体、多专业的整合,形成一个系统而高效的整体设计机制,从而满足当代人对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多层次需求,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梦想。本文力求突破以往对城市居住区环境表象形式的研究(如形式、风格、技术、审美),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面上探讨新世纪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理念与方法,为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为相似规模的园区和建筑集群(如校园、科技园区、中学等)的环境整体设计研究打下基础。

张静[7](2006)在《浅析圆明园景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文中研究指明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是清代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汇集全国的名园胜景;大胆吸收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本文选择“万园之园”圆明园(主要以四十景)为研究对象,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将圆明园置于将其置于清代皇家园林体系、清代历史大背景下考察,结合文献及专着等的查阅,虚拟还原其原貌,研究圆明园景观从选址、产生、发展及全盛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传统文学绘画艺术、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传统美学思想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主要景点的造园立意、景观布局、题额、匾联、建筑形式、山水营建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其在圆明园景点中体现将景点于以归类,得出圆明园四十景中正面体现儒家思想的有十九处,包罗了儒家的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内容。其他各景也多以题额、对联、题记等各种形式熔铸儒家思想于其中;而近30处景点直接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境界或神仙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美学在圆明园中体现出了与皇权的统一和程式化的发展;圆明园造景大多是名诗名作描写的意境和着名画家的山水画的再现;圆明园中对南方园林的模仿和变体设计则使南北文化达到融合等等无不体现出圆明园景观的深刻文化内涵,展现圆明园景观是清代文化载体的特色。同时,通过研究圆明园中西洋楼的兴建及其圆明园在十八世纪在欧洲园林掀起的“中国园林热”,得出圆明园在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静[8](2006)在《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民居装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演变,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造型规律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历史、科学、工艺美术方面都有着较高的价值。 本文从传统民居装饰的来源、特征、风格谈起,落脚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应用传统民居装饰的思路和方法探索上。从传统民居装饰的部位、类型、内容、技艺四个角度分类阐述其具体做法,概括出传统民居装饰丰富的表现形式;从传统民居装饰的题材、造型、画面三方面分析其造型规律,装饰题材理想化,造型程式化明显,画面情节故事化,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传统性;从自然观、风水观、伦理观和人生观来分析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传统民居装饰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上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传统民居装饰和环境艺术设计在亲近自然、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在这个理论背景下,从传统民居装饰体现民族性的四个角度即内容、手法、技艺、内涵提出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思路。沿着这个思路,提出应用的四个普遍原则:适形原则、适度原则、合情原则、合理原则,以指导设计实践。接着分析应用的具体方法:直接选用传统民居装饰语言,提取和重构传统民居装饰元素。在提取和重构的方法中,通过形的简化和再造、色的沿用与重组及材料的选用与更新三方面来对传统民居装饰进行创新,结合优秀实例分析论证其可行性。最后对应用的范围和方式进行了拓展,论述了其在休闲环境设计、商业环境设计、家居环境设计及平面设计几个方面的应用思考,并进行了相关的实例设计。本文试图探索出传统民居装饰理想的继承和创新方法,同时,探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

杜春兰[9](2005)在《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地城镇在我国量大面广,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山地城市具有丰富的景观风貌和生态格局。但是因为缺乏对山地生态环境的充分认识和系统的山地城镇景观理论指导,使山地城镇景观建设难以因地制宜的适应千姿百态的山地生态环境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建设性的破坏”或“破坏性的建设”;使山地城镇景观原有的鲜明个性和地方风韵逐渐消失。目前关于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正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规划建设者的关注和思考,同时城市景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急迫而正式的摆上了学术思考和规划建设的议题,且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山地城市景观学是研究山地城市景观的形成﹑演变和特征的学科。文章分三部分共九章来思考、分析及阐述。第一部分从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定义、内涵与外延、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框架、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的关系等多方面提出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建立。通过科技查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对几个重点概念进行了简释和限定,对当前城市景观建设进行了批判,指出机制与体制,管理与设计是景观建设不当甚至失误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内容、体系、生态格局及生态美学观念,分析山地城市景观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以及山地城市景观开发与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文章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出山地城市景观是由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城市水系统、城市景观设施及标志物系统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从空间层次和生态角度对城市景观系统进行了层次的梳理,在城市形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和城市建筑分析法(轴、核、群、架、皮)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山地城市景观系统整合和建设的七要素(轴、核、群、架、皮、制、魂),并且针对山地城市景观的特点,逐一进行了分析阐述。文章分析并总结出山地城市景观多维、立体、复合层次的综合布局形态;分别对山地城市景观布局层次的综合性,景观空间、视觉景观、城市轮廓(天际线、岸际线)的多维性,立体生态绿化,丰富多样的交通景观形式以及顺应地势的建筑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剖析和总结。如果说对布局形态的总结重在视觉分析,那么文章紧接着从审美体验的角度展开对丰富独特的山地城市景观剖析。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像和审美继承等方面揭开山地城市景观审美思想演变的轨迹:从原始山川崇拜到生态文明时代的和合协调理念。归纳出山地城市景观美学特征:无往不复的时空意

郝风林[10](200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文化是非常宏大的文化现象。自从城市出现以后,文化发展一直是与城市发展相依相随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支点,城市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城市为体,文化为魂”。城市文化穿行于时空的隧道,凝结着厚重与时尚,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形到有形、从共性到个性、从群体到个人、从主流到大众、从传统到时尚、从保护到创新,提升了城市的“真、善、美”,展示着城市的“精、气、神”。 “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不同的子系统内在结合而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和内容,部分的状况对系统整体性质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说整个城市文化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城市精神、城市特色、市民素质、大众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文化、群众文化、网络文化等便是这个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而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旅游文化、工地文化等又是子系统之一——群众文化的分层次。因此,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要分别着力建设好这些不同的子系统,使之能够正常、稳定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之达到整体最优的综合效果。这就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到基本定位、从内容到形式、从战略到规划、从体制到机制、从对策到措施,整体推进,力求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建构。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七章的篇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进行论述,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对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初步认知,对城市文化的结构、城市文化的功能也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概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定位。首先提出了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接着论述了我国城市文化的历史回顾,之后总结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继之阐述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城市文化建设的主题,以及城市文化的组织与管理,最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城市文化建设,既包括广义的城市文化建设,又包括狭义的城市文化建设;不仅涉及城市物质文化建设,也涉及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纵观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共性:一是城市精神,这是城市文化的结晶与核心。二是城市特色,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三是市民素质,这是城市文化

二、亮丽多彩 装点门面——钛金建材应用面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亮丽多彩 装点门面——钛金建材应用面广(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 ——以侗寨彦洞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传统村寨振兴的模式
        四、研究述评
第一章 彦洞:“九寨”之“司治”
    第一节 村寨史略
    第二节 彦洞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彦洞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侗寨彦洞发展概览
    第一节 升降起伏的人口变动
        一、人口数量
        二、人口结构
        三、人口质量
    第二节 特色鲜明的村容村貌
        一、生产生活场所
        二、公共场所及碑刻
        三、祭祀场所
        四、道路交通
    第三节 稳中有变的农耕经济
        一、稻杂并作:种植业
        二、个体经营:养殖业
        三、技艺传承:手工艺
        四、小本经营:商铺经济
        五、劳务输出:打工经济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文化图景
        一、生命“大事”之生命仪式
        二、生产“要事”之岁时节日
        三、人生“大事”之知识传授
    第五节 和谐民主的治理格局
        一、家族议事:家规族规
        二、民主治理:村规民约
    第六节 不断向好的民众生活
        一、生活环境显着改善
        二、家庭收入渐以较高
        三、生活质量不断向好
第三章 侗寨彦洞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计方式单一,产业基础薄弱
        二、交通、信息闭塞
        三、人口问题突出
        四、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五、产业兴旺难以找到突破口
        六、人民生活与全面小康、精准脱贫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第二节 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资源的匮乏
        二、环境的制约
        三、当地人的观念意识
        四、政府的决策与工作中的缺位与偏差
第四章 新时代民族村寨发展的目标、机遇及其路径思考
    第一节 发展的目标与机遇
        一、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的机遇
    第二节 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充分开发地方性知识的软实力价值
        三、激发、调动村民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四、因地制宜、特色开发地方“物产”资源
        五、重视“连横”“合纵”的优势互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市地铁建设的高速态势
        1.1.2 地铁站空间的文化与艺术使命
        1.1.3 国内地铁站空间设计的问题反思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切入点、内容及框架
        1.4.1 范围界定与相关概念
        1.4.2 研究切入点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以文献查阅为理论基础
        1.5.2 以实地调研为研究前提
        1.5.3 以项目实践为研究依据
        1.5.4 以多学科交叉为研究视野
    1.6 研究创新点
2 地铁站空间相关理论基础
    2.1 地铁站空间的结构解析
        2.1.1 地铁车站形态分类
        2.1.2 地铁站空间布局
        2.1.3 地铁站空间的功能组成
    2.2 地铁站空间的特质解析
        2.2.1 空间感受的疏离性
        2.2.2 空间形态的相似性
        2.2.3 空间行进的规定性
        2.2.4 空间流动的高频性
        2.2.5 空间功能的制约性
    2.3 不同艺术思潮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解析
        2.3.1 新古典主义风格(NeoclassicismStyle)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2 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3 国家权利美学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4 现代主义(Modernism Style)思潮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5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3.6 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思潮影响下的地铁站空间特征
    2.4 国内地铁站空间文化发展脉络
        2.4.1 功能转型阶段(1960—1985)
        2.4.2 “填充式”公共艺术装点空间阶段(1986-2007)
        2.4.3 “融合式”公共艺术营造空间阶段(2008—至今)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理论构建
    3.1 地铁站空间文化表达的优势
        3.1.1 受众的多样性
        3.1.2 视觉欣赏的强迫性
        3.1.3 艺术品的高覆盖率
        3.1.4 文化传播的广泛性
        3.1.5 碎片化文化资源的整合性
    3.2 地域文化导向下地铁站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
        3.2.1 地铁乘客的需求层次分析
        3.2.2 功能性价值:满足公众多元需求,增强站点识别性
        3.2.3 审美性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塑造空间意象
        3.2.4 意指性价值:展现城市魅力,改善城市体验
    3.3 地域文化导向下地铁站空间设计的新倾向
        3.3.1 设计理念上:功能性地铁向人文性地铁转型
        3.3.2 设计方法上:模式化空间构成向多元化审美转换
        3.3.3 设计机制上:串行设计向一体化同步设计转变
    3.4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理论基础
        3.4.1 地铁站空间地域文化的内涵
        3.4.2 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的乘客认知度调查
        3.4.3 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表达的主要切入点
        3.4.4 地铁站空间地域特色表达的设计维度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界面特色表达设计
    4.1 地铁空间界面设计的限定性
        4.1.1 空间尺度规范的限制
        4.1.2 界面与各设备接口整合的限定
        4.1.3 空间照明功能性的限制
    4.2 地铁站空间界面地域特色表达原则
        4.2.1 艺术表象,功能优先原则
        4.2.2 地域意象,现代演绎原则
    4.3 地铁站空间界面地域特色表达方法
        4.3.1 对自然因子的抽象与还原
        4.3.2 对文化理念的地域性契合
        4.3.3 空间层高的优化提升
        4.3.4 照明的艺术表达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公共艺术特色表达设计
    5.1 地铁公共艺术的多样化形态
        5.1.1 永久性地铁公共艺术
        5.1.2 临时性地铁公共艺术
    5.2 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限定性
        5.2.1 欣赏时的干扰性
        5.2.2 行进动线的规定性
        5.2.3 停留时间的短暂性
        5.2.4 有限空间的节约性
        5.2.5 工程实施的复杂性
    5.3 地铁公共艺术地域特色表达原则
    5.4 地铁公共艺术地域特色表达方法—地铁壁画维度
        5.4.1 地铁壁画——地铁公共艺术的首选形式
        5.4.2 立“题”切意——地铁壁画的主题定位
        5.4.3 建“构”表意——地铁壁画的构图定位
        5.4.4 因“型”制宜——地铁壁画的选位与尺度定位
        5.4.5 取“色”达意——地铁壁画的色彩定位
        5.4.6 选“材”映象——地铁壁画的材质运用
    5.5 地铁公共艺术地域特色表达方法——新媒体艺术维度
        5.5.1 新媒体艺术——地铁公共艺术的跨界形式
        5.5.2 主题氛围的虚拟营造
        5.5.3 色彩表达的智能可变
        5.5.4 公共精神的互动体验
    5.6 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的技术表达及设计要求
        5.6.1 地铁公共艺术材质的特殊属性要求
        5.6.2 地铁公共艺术工程质量的控制
        5.6.3 地铁公共艺术照明层面的设计表达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的设计模式
    6.1 均质——标准化模式
        6.1.1 模式的内涵
        6.1.2 模式形成的原因
        6.1.3 模式的设计表现特征
        6.1.4 模式案例验证——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
        6.1.5 模式的总结
    6.2 个性——空间艺术一体化模式
        6.2.1 模式的内涵
        6.2.2 模式形成的原因
        6.2.3 模式的设计表现特征
        6.2.4 模式案例验证——以武汉地铁王家湾站为例
        6.2.5 模式的总结
    6.3 对两种典型模式进行改进的思路
        6.3.1 均质——标准化模式的改进思路
        6.3.2 个性——空间艺术一体化的改进思路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城市形象塑造中新媒体艺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2 城市形象与新媒体艺术
    2.1 城市形象概述
    2.2 新媒体艺术概述
    2.3 新媒体艺术参与城市形象塑造
3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新媒体艺术的呈现
    3.1 点:象征物
    3.2 线:边界与道路
    3.3 面:区域
    3.4 城市导视系统
4 城市形象空间环境系统中新媒体艺术的运用
    4.1 户外广告中的新媒体艺术
    4.2 室内商业设计中的新媒体艺术
    4.3 城市夜景形象中的新媒体艺术
5 城市文化传播中新媒体艺术的应用
    5.1 基于新媒体艺术的博物馆
    5.2 基于新媒体艺术的数字艺术体验馆
    5.3 基于新媒体艺术传播的城市节事活动
6 城市形象建设中新媒体艺术应用建议
    6.1 新媒体艺术参与城市形象特点
    6.2 立足城市实情,美观与科学相结合
    6.3 注重城市功能,坚持设计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6.4 整合多种媒介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
7 总结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香山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吴文化视野下的“香山帮”
    第一章 “香山帮”技艺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香山帮”技艺滥觞期——吴越文化时期
        1.1.1 先吴文化为“香山帮”孳育之壤
        1.1.2 勾吴文化为“香山帮”技艺之基
        1.1.3 楚汉文化为“香山帮”之温床
        第二节 “香山帮”技艺转型与奠基期-六朝至两宋
        1.2.1 “吴文化”的转型与繁荣
        1.2.2 风物雄丽的隋唐五代
        1.2.3 两宋政治经济和奢靡享乐之风
        第三节 “香山帮”技艺的辉煌期-元明至盛清
        1.3.1 元末苏州富庶甲天下
        1.3.2 明经济文化的鼎盛及崇奢之习
        1.3.3 “香山帮”地位的奠定
        1.3.4 盛清“香山帮”的再度辉煌
        第四节 “香山帮”技艺的式微和复兴-近当代
        1.4.1 太平天国之乱
        1.4.2 “香山帮”建筑的再度兴盛
        小结
    第二章 “香山帮”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传承性
        2.1.1 家族的世袭罔替
        2.1.2 需要经历拜师仪式的师徒传承
        2.1.3 课堂式传承——从姚承祖说起
        2.1.4 企业模式下的传承
        第二节 民生性
        2.2.1 “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
        2.2.2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2.2.3 “亲亲”、“尊尊”
        第三节 包容性与开放性
        2.3.1 专主鸠匠 巧手造“乾坤”
        2.3.2 “香山帮”与绘画
        2.3.3 文气氤氲、古雅静谧的“香山帮”建筑艺术
        第四节 创新性
        2.4.1 造园理论的提炼
        2.4.2 砖雕技艺的变革
        2.4.3 古典元素的运用
        小结
    第三章 “香山帮”匠人、典籍举隅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香山帮”匠人
        3.1.1 蒯祥与“香山帮”
        3.1.2 姚成祖与“香山帮”
        3.1.3 香山匠人与吴地文物
        3.1.4 建造春在楼的匠人们
        第二节 典籍文献对香山帮发展的促进
        3.2.1 《营造法原》对《园冶》一书的承袭发展
        3.2.2 《营造法式》对吴地营造的影响
        3.2.3 《营造法原》的开创性与局限性
        第三节 世之兴造的机遇与挑战
        小结
下编 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香山帮”营造技艺
    第四章 诗意栖居的亭榭斋馆——园林
        第一节 从布局擎划做起
        4.1.1 以水为脉络的布局设计
        4.1.2 圆融通达——桥之设计
        第二节 园圃立基,厅堂为主
        4.2.1 厅堂的类型
        4.2.2 精雕细塑的厅堂建筑装饰
        第三节 园林小品建筑的形制与装饰
        4.3.1 廊轩相依 闿畅逶迤
        4.3.2 停息凭眺 高低相宜
        4.3.3 水虚屋下 烟波画舫
        第四节 墙与洞门
        第五节 “有法无式”的叠山技艺
        4.5.1 比例得当、院中厅山
        4.5.2 水石互润、土石相间——园山
        4.5.3 点石成景——峭壁山
        4.5.4 “香山帮”叠山匠
        小结
    第五章 内敛儒雅的华堂夏屋——民居
        第一节 屋顶的形制与装饰
        5.1.1 提栈与屋顶形制
        5.1.2 屋顶的装饰
        5.1.3 雀宿檐
        第二节 梁架的结构与装饰
        5.2.1 贴式与雕饰
        5.2.2 轩与草架
        5.2.3 贴式之彤彩
        第三节 墙的形制及装饰
        5.3.1 垛头
        5.3.2 门楼
        第四节 门
        5.4.1 将军门和石库门
        5.4.2 槅扇门与短窗
        第五节 开脚与阶台
        5.5.1 开脚与阶台
        5.5.2 柱础的形制
        5.5.3 柱础的雕刻技艺与装饰手法
        小结
    第六章 庄严肃穆的塔殿牌科——寺观园林
        第一节 吴地寺观总揽
        6.1.1 静境林麓好,古祠烟霭浓
        6.1.2 春风似旧花犹笑,往事多遗石不言
        6.1.3 崖烈池如束,天虚塔欲浮
        第二节 寺庙殿宇的建筑特征
        6.2.1 塔
        6.2.2 寺观殿宇构架之演变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插图出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和广告宣传关注度的提高
        1.1.2 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的选定
        1.3.2 研究内容及过程
        1.3.3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框架
2 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研究概况
    2.1 商业建筑概述
        2.1.1 商业建筑分类
        2.1.2 商业建筑立面
    2.2 户外广告概述
        2.2.1 户外广告的特点
        2.2.2 户外广告的常见形式
    2.3 建筑立面广告对商业的影响
        2.3.1 广告位对商业建筑立面产生影响
        2.3.2 广告位创造直接的经济价值
        2.3.3 广告位反映商业定位
        2.3.4 广告位对商业空间消费氛围的影响
        2.3.5 广告位对商业运营的影响
    2.4 商业立面广告位设计研究现状
        2.4.1 建筑立面广告位理论研究现状
        2.4.2 国内外立法管理概况
    2.5 小结
3 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原则研究
    3.1 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3.1.1 城市规划的设计管控
        3.1.2 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把控
    3.2 注重建筑立面效果
        3.2.1 与建筑风格相协调
        3.2.2 尊重和把握美学原则
        3.2.3 基于人体工学进行设计
    3.3 考虑经济因素
        3.3.1 “一次到位”的设计目标
        3.3.2 营造招商优势
        3.3.3 注重广告位个体价值
    3.4 其他原则
    3.5 小结
4 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方法研究
    4.1 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要点
        4.1.1 设计一体化的推进
        4.1.2 设计总体控制
        4.1.3 个体设计要点
    4.2 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方法
        4.2.1 广告位设计思路
        4.2.2 广告位设计手法
    4.3 小结
5 案例运用:西安大兴龙湖 MOCO 精品家居馆
    5.1 项目简介
    5.2 项目方案设计说明
        5.2.1 设计要点
        5.2.2 立面设计
    5.3 立面广告位设计研究
        5.3.1 设计要求
        5.3.2 设计方法
        5.3.3 广告位指标控制
        5.3.4 广告位的选用类型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调研记录(一)
附录三:调研记录(二)
附录四: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抽样评定表

(6)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新世纪新挑战新理念
    1.1 研究的动因
        1.1.1 研究的社会背景和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
        1.1.1.1 社会背景
        1.1.1.2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研究的重要意义
        1.1.2 当今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2.1 理论滞后于实践
        1.1.2.2 对景观认识的误区
        1.1.2.3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及建造方法的局限
        1.1.3 理论背景
        1.1.3.1 国外城市居住区环境理论研究动态
        1.1.3.2 国内城市居住区环境理论研究动态
    1.2 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居住区/居住社区
        1.2.2 城市居住区环境概念、分类及研究范围限定
        1.2.3 景观/风景园林学
        1.2.4 整体设计
    1.3 本文研究的视角、内容及框架
        1.3.1 景观视域——本文研究视角的确立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2. 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整体设计观念的提出
    2.1 “人本主义”的成熟与回归
    2.2 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历史缺憾与潜在追求
        2.2.1 从花园城市到邻里单位、《雅典宪章》——以技术理性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确立
        2.2.2 从雷德朋体系、温奈尔福法则到新城市主义——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反思和以人为主导的环境体系的确立
        2.2.3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市居住区——“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全面确立
    2.3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和整体设计观念的提出
        2.3.1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历史发展与趋势分析
        2.3.1.1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的起步时期
        2.3.1.2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的停滞时期
        2.3.1.3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的振兴时期
        2.3.1.4 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发展的繁荣时期
        2.3.1.5 新世纪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特征趋势
        2.3.2 新世纪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建设特点催发整体设计观念
        2.3.3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促进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
    2.4 小结
3.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系统分析
    3.1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内涵本质与评价原则
        3.1.1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内涵
        3.1.2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本质
        3.1.3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评价原则
        3.1.3.1 景观完整
        3.3.3.2 生态连续
        3.3.3.3 多元共生
    3.2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系统特征
        3.2.1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系统结构
        3.2.2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系统的动态发展
    3.3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系统构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
        3.3.1 社会文化因素
        3.3.2 经济技术因素
        3.3.3 地域环境因素
    3.4 小结
4. 当前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
    4.1 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
        4.1.1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内容要求与理论发展现状
        4.1.2 从物质规划走向社区规划
        4.1.3 从关注住宅单体功能设计到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
        4.1.4 从做指标、做图形走向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
        4.1.5 设计控制与尺度序列概念的建立
        4.1.6 城市居住区交通的人性化思想与设计
    4.2 当前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4.2.1 居住区景观概念、设计目标
        4.2.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
        4.2.3 城市居住区景观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4.2.4 新世纪居住区景观设计对策
    4.3 当前居住区建筑设计研究
        4.3.1 中国当代居住建筑的历史发展与特征趋势
        4.3.2 居住区建筑类型及其建筑设计特点
        4.3.3 居住建筑对于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意义
        4.3.4 新世纪居住区建筑设计对策
    4.4 小结
5.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策略建构
    5.1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基本特征
        5.1.1 整体设计的方法论特征
        5.1.2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
        5.1.2.1 设计范围的扩展化
        5.1.2.2 设计内容的整体性
        5.1.2.3 设计程序的系统化
        5.1.3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整体性框架
    5.2 规划设计阶段:居住区规划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5.2.1 景观设计与规划设计的同步性
        5.2.2 景观系统在居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
    5.3 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的引入——居住区规划、景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5.3.1 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5.3.1.1 城市设计的定义与设计范畴
        5.3.1.2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5.3.2 城市设计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引入
        5.3.3 居住区城市设计理论的运用
    5.4 整体设计实施过程中:居住区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5.4.1 建筑有景观意识,景观有建筑意识
        5.4.1.1 建筑的景观意识
        5.4.1.2 景观的建筑意识
        5.4.1.3 建筑与景观的交接处理
        5.4.2 景观是建筑功能与空间的户外延伸
    5.5 景观先行——以风景园林师为主导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模式研究
        5.5.1 问题的提出
        5.5.2 内涵与本质
        5.5.3 工作流程与设计步骤
    5.6 小结
6.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方法建构——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6.1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环节是构建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性的有效方法
    6.2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的研究方法
        6.2.1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定义
        6.2.2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因素
        6.2.3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研究方法
    6.3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的价值取向
        6.3.1 居住区外部空间的自然取向——居住融于自然
        6.3.2 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社会取向——为城市而居住
        6.3.3 居住区外部空间的人文取向——从形态到场所
    6.4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主要设计要素
        6.4.1 居住区核心外部空间
        6.4.2 住宅单体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
        6.4.3 居住区道路空间
        6.4.4 居住区入口空间
        6.4.5 建筑物形体规定
        6.4.6 景观意向群的确定
        6.4.7 标志性节点空间
        6.4.8 地标
        6.4.9 风格
    6.5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对策
        6.5.1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原则
        6.5.2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成果表达方法
    6.6 居住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实例分析——湖州东白鱼潭居住小区
7.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案例分析
    7.1 美国滨海城(Seaside)——西方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探索
        7.1.1 项目概况
        7.1.2 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特征
        7.1.2.1 设计理念
        7.1.2.2 方法特征
        7.1.3 评价与启示
    7.2 深圳万科四季花城——中国内地城市的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探索
        7.2.1 项目概况
        7.2.2 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特征
        7.2.2.1 设计理念
        7.2.2.2 方法特征
        7.2.3 评价与启示
8.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浅析圆明园景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视角和意义
    1.2 圆明园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不足
        1.3.1 园林产生与历史文化背景的脱离
        1.3.2 研究深度不够
        1.3.3 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圆明园的兴建
    2.1 优越的造园环境
    2.2 圆明园的兴建
第三章 圆明园景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3.1 圆明园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3.1.1 圆明园与儒家思想
        3.1.2 圆明园与道家思想
    3.2 圆明园与传统的文学绘画艺术
        3.2.1 景观是诗意的再现
        3.2.2 文学作品对圆明园景观的影响
        3.2.3 中国山水画也是圆明园造景的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3.3 圆明园与传统的建筑园林艺术
        3.3.1 “乾隆盛世”下的皇家园林以建筑为主体
        3.3.2 建筑体现了形式美的的法则
        3.3.3 建筑适合政治和生活双重需要
        3.3.4 建筑设计尝试创新
    3.4 圆明园与中国传统美学
        3.4.1 中国传统美学与皇权的统一
        3.4.2 园林美学思想的程式化发展
    3.5 圆明园与宗教文化
        3.5.1 圆明园与道教
        3.5.2 圆明园与佛教
        3.5.3 圆明园与民间神灵
    3.6 圆明园与中国古典山石造景艺术
        3.6.1 中国古典山石造景的历史
        3.6.2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造景的山石选材
        3.6.3 中国古典园林山石景观的功能
        3.6.4 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
    3.7 圆明园是中国南北文化的统一
        3.7.1 模仿江南园林
        3.7.2 景观因地制宜的再创造
第四章 圆明园与中西文化交流
    4.1 传教士与西洋楼的兴建
        4.1.1 西洋楼的兴建
        4.1.2 传教士与西洋楼
    4.2 西洋楼与中国传统园林
    4.3 圆明园与18 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热”
        4.3.1 “中国园林热”形成的世界园林环境
        4.3.2 “中国园林热”的传入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个人简介

(8)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构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民居装饰概述
    2.1 传统民居装饰的概念
    2.2 民居装饰的来源和特点
        2.2.1 民居装饰的来源
        2.2.2 民居装饰的特点
    2.3 传统民居装饰的特征
        2.3.1 地域性
        2.3.2 原创性
        2.3.3 制约性
    2.4 传统民居装饰的艺术风格
        2.4.1 朴素的装饰风格
        2.4.2 美观的装饰风格
        2.4.3 清雅的装饰风格
        2.4.4 华丽的装饰风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民居装饰的表现形式
    3.1 传统民居装饰的主要部位
        3.1.1 大门
        3.1.2 隔扇门窗
        3.1.3 梁架
        3.1.4 隔断
        3.1.5 屋脊
        3.1.6 山墙
    3.2 传统民居装饰的类型
        3.2.1 造型装饰
        3.2.2 图案装饰
        3.2.3 色彩装饰
        3.2.4 陈设装饰
        3.2.5 匾联装饰
        3.2.6 肌理装饰
    3.3 传统民居装饰的内容
        3.3.1 动物类
        3.3.2 植物类
        3.3.3 人物类
        3.3.4 器物类
        3.3.5 文字类
        3.3.6 几何纹样类
    3.4 传统民居装饰的技艺
        3.4.1 雕刻
        3.4.2 泥塑
        3.4.3 嵌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民居装饰的造型规律和文化内涵
    4.1 传统民居装饰的造型规律
        4.1.1 装饰题材理想化
        4.1.2 装饰造型程式化
        4.1.3 装饰画面情节化
    4.2 传统民居装饰的文化内涵
        4.2.1 传统民居装饰的自然观
        4.2.2 传统民居装饰的风水观
        4.2.3 传统民居装饰的伦理观
        4.2.4 传统民居装饰的人生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5.1 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
        5.1.1 传统民居装饰的认识价值
        5.1.2 传统民居装饰的审美价值
        5.1.3 传统民居装饰的情感价值
    5.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趋势与传统民居装饰的关联
        5.2.1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5.2.2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
    5.3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5.3.1 装饰内容
        5.3.2 装饰手法
        5.3.3 装饰技艺
        5.3.4 装饰内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传统民居装饰在环艺设计中的方法探索
    6.1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普遍原则
        6.1.1 适形原则
        6.1.2 适度原则
        6.1.3 合情原则
        6.1.4 合理原则
    6.2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方法探索
        6.2.1 传统民居装饰语言的直接选用
        6.2.2 传统民居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6.3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的拓展
        6.3.1 休闲环境设计
        6.3.2 商业环境设计
        6.3.3 室内家居设计
        6.3.4 居住小区环境设计
        6.3.5 平面设计
    6.4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
        6.4.1 传统中式风格家居饰品
        6.4.2 十二生肖个性水壶设计
        6.4.3 特色产品包装设计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各章插图)
致谢

(9)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建立
    1 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建立
        1.1 景观及城市景观
        1.2 山地及山地城市
        1.3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定义
        1.3.2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的内容
        1.3.3 山地城市景观学的内涵和外延
        1.3.4 山地城市景观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4 景观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1.4.1 景观学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的相同点
        1.4.2 景观学和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的相异点
        1.4.3 景观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1.5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方法
        1.5.1 系统分析
        1.5.2 辨证思维
        1.5.3 全景分解
        1.5.4 生态因子
    2 山地城市景观学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2.1 问题的提出
        2.2 城市景观现状表现之批判
        2.3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意义与价值
        2.3.1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的紧迫性
        2.3.2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的必然性
        2.3.3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的价值
        2.4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动态
        2.4.1 人地关系论
        2.4.2 山地城市学
        2.4.3 景观生态学
        2.4.4 景观学角度
        2.5 论文研究框架体系
第二部分 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
    3 有机系统的景观空间构架
        3.1 山地城市景观空间系统组成
        3.1.1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3.1.2 城市绿地公园系统
        3.1.3 城市景观水系统
        3.1.4 城市景观设施及标志物系统
        3.2 山地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层次
        3.2.1 空间层次的角度
        3.2.2 生态关系的角度
        3.3 山地城市景观空间系统解读
        3.4 山地城市景观空间系统建设
        3.4.1 顺向控制逆向建设
        3.4.2 优化景观系统的结构
        3.4.3 采用景观因子叠加法
    4 多维立体的景观布局意象
        4.1 多景象多层次综合布局
        4.1.1 多景象
        4.1.2 多层次
        4.2 多维复合景观
        4.2.1 景观空间多维性
        4.2.2 视觉景观多维性
        4.2.3 城市轮廓多维性
        4.3 建筑顺应地势
        4.3.1 布局态势
        4.3.2 接地形式
        4.4 立体生态绿化
        4.4.1 自然绿地引入城市
        4.4.2 立体城市绿化轮廓
        4.4.3 创造立体绿化栽植
        4.5 多样交通形式
        4.5.1 复杂多样的交通类型
        4.5.2 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
        4.5.3 丰富独特的景观类型
    5 重因借感意味的审美体验
        5.1 体验方式
        5.1.1 相关参量选择
        5.1.2 景观特征把握
        5.2 审美感知
        5.2.1 原生质朴的生态意识
        5.2.2 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
        5.2.3 直觉体悟的辨证思维
        5.3 审美理解
        5.3.1 景观美学特征
        5.3.2 景观审美思想的发展演进
        5.4 审美想象
        5.4.1 景观象征与比兴
        5.4.2 景观情感与意境
        5.5 审美继承
    6 异彩纷呈的景观生态格局
        6.1 景观生态规划
        6.2 景观空间结构
        6.2.1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
        6.2.2 土地空间与景观格局
        6.2.3 山地城市景观结构分析
        6.3 景观演变
        6.3.1 景观演变的自然过程
        6.3.2 景观演变的人类影响
        6.3.3 山地城市景观立地评价
        6.4 景观安全控制
        6.4.1 土地高效利用与地形特征
        6.4.2 维育生态单元和控制容量
        6.4.3 山地灾害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第三部分 山地城市景观学指导
    7 山地城市景观整合及设计方法
        7.1 景观整合
        7.1.1 构建整体山水格局
        7.1.2 建立科学发展观
        7.1.3 完善绿化系统
        7.1.4 开放空间体系
        7.1.5 慎待历史景观
        7.2 景观设计
        7.2.1 城市景观认知
        7.2.2 岸线景观
        7.2.3 交通方式
        7.2.4 立体绿化
        7.2.5 历史景观
        7.2.6 建筑设计
        7.2.7 环境设施
    8 结语-构建和协的山地城市景观
        8.1 观念的城市,城市的观念
        8.2 景观的联系性与片断性
        8.3 城市的认知与城市的记忆
        8.4 新陈代谢的多样性
        8.5 城市的秩序
        8.6 科学技术与城市景观
        8.7 景观的意义
        8.8 灾害景观和景观灾害
        8.9 论文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修及部分科研和获奖情况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
    二、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正确把握城市文化发展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篇章结构体系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文化论略
    1.1 概念辨析
        一、城市
        二、文化
        三、城市文化
        四、城市文化建设
    1.2 城市文化的特征
    1.3 城市文化的结构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二、城市的制度文化
        三、城市的精神文化
    1.4 城市文化的功能
        一、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性
        二、城市文化的凝聚功能
        三、城市文化的传播功能
第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定位
    2.1 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 我国城市文化的历史回顾
    2.3 目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经济与文化融合,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文化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城市文化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5 城市文化建设的主题
        一、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加快城市发展提供文化动力
        二、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城市人文环境与人居环境
    2.6 城市文化的组织与管理
        一、城市文化工作领导体制
        二、城市人民政府文化管理机构
    2.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第三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
    3.1 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结晶与核心
        一、城市精神与小康社会的城市建设的关系
        二、城市精神的培育设想
    3.2 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的标志
        一、影响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的因素
        二、城市特色的确定原则
        三、城市特色的创造途径
    3.3 市民素质: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
        一、市民素质的内容结构
        二、市民素质提高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3.4 大众文化:引人注目的城市文化景观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二、大众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功能和负面影响
        三、城市的大众文化建设
    3.5 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人的历史记忆
        一、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和存在的问题
        二、国外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经验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设想
    3.6 建筑文化:建筑的文化和知识思考
        一、对建筑文化的理解
        二、中西城市建筑文化的比较
        三、城市建筑文化的取向
    3.7 群众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群众文化在城市的一般意义及其调整
        二、城市的社区文化
        三、城市的校园文化
        四、城市的企业文化
        五、城市的消费文化
        六、城市的旅游文化
        七、城市的工地文化
    3.8 网络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二、网络对传统城市观念的冲击
        三、加强网络文化创新,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第四章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文化建设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原则,努力实现市民的文化权益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文化发展观的新要求
        二、切实保障市民文化权益的实现
    4.2 坚持文化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正确处理文化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二、文化事业与教育事业
        三、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
        四、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
        五、艺术文化与学术文化
    4.3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城市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
        三、吸纳性与辐射性
        四、开放性与自主性
        五、共性与个性
第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和规划
    5.1 城市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战略
        二、城市文化公益事业发展战略
        三、城市文化建设创新工程战略
    5.2 城市文化规划设计
        一、现代城市总体战略计划观念的转型
        二、城市文化空间的结构与布局
        三、营造具有审美趣味的城市景观
        四、城市文化设施建设
    5.3 城市文化测评体系研究
        一、构建城市文化测评体系
        二、城市文化水平评价方法与步骤
第六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城市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6.1 城市文化体制改革
        一、理顺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二、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三、建立新的文化宏观调控机制
        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五、确立真正的市场主体
        六、健全文化经济政策和对外文化交流机制
    6.2 城市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一、启动机制
        二、激励机制
        三、控制机制
        四、创新机制
        五、思想道德平衡机制
        六、监督和评估机制
    6.3 改善和优化城市文化法治环境
        一、抓紧文化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
        二、解决文化领域行政综合执法组织的法律地位问题
        三、尽快切实解决文化人不守法的问题
        四、高起点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
        五、凝聚人心,防止优秀文化人才的流失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产业
    7.1 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什么是文化产业
        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意义
    7.2 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对策及中外城市文化产业比较
        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对策
        二、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发展城市文化产业
        三、中外城市文化产业比较
    7.3 城市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一、城市文化产业的结构体系
        二、指标体系的设置内容及解释
    7.4 整合城市文化资源,运作城市文化资本
        一、城市文化的经济角色
        二、城市文化资源的开掘
        三、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亮丽多彩 装点门面——钛金建材应用面广(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 ——以侗寨彦洞为对象[D]. 严进进. 贵州大学, 2019(12)
  • [2]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铁站空间特色表达研究[D]. 孙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7)
  • [3]城市形象塑造中新媒体艺术应用策略研究[D]. 彭惠. 暨南大学, 2016(02)
  • [4]“香山帮”研究[D]. 孟琳. 苏州大学, 2013(12)
  • [5]商业建筑立面广告位设计研究[D]. 付俊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02)
  • [6]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D]. 王健.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7]浅析圆明园景观与中国传统文化[D]. 张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8]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方静. 昆明理工大学, 2006(10)
  • [9]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D]. 杜春兰. 重庆大学, 2005(12)
  • [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D]. 郝风林.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标签:;  ;  ;  ;  ;  

绚丽多彩,装饰立面——钛建材应用广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