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与职业适应模式的人格心理学分析

人格发展与职业适应模式的人格心理学分析

一、人格发展的模式与职业适应的人格心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润[1](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沈秋静[2](2020)在《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组合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酒店行业的连锁化、智能化、特色经营化趋势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大型连锁酒店集团还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单体酒店都面临精准营销的困难。在互联网腾飞的今天,考验着每一位酒店营销人员的决策能力。尤其2020年经过行业洗牌的后疫情时代,一方面消费者手中可支配收入有限,在同等支出的情况下期望更高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酒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大刀阔斧搞改革谈何容易。本文在理论层面打开思路、潜心研究,用九型人格这一人类密码工具对酒店服务营销方面课题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讨,以期在精准营销方面提升商业价值的应用。不同于其他心理测试,九型人格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酒店营销人员更好地精准营销,减少酒店无用投入。本文运用九型人格这一应用工具,针对不同人格的客户进行适当营销组合的应用,为面临低靡市场的酒店管理者提供实战策略,即如何针对分析和判断潜在酒店消费者的人格差异投入有效的营销资源以期取得最大收益,以解决酒店业的生存这一大课题。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引言,由问题提出开始,概述了本文的缘起和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意义与创新、论文的研究设计路线等;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三个角度将论文理论基础厘清,分别是九型人格的核心概念理论、发展与应用,酒店服务营销的核心理论、发展和突破,以及九型人格与酒店服务营销方面的交集,为论文进一步的营销因子拆解和筛选、问卷的设计打好了夯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通过服务营销组合相关的文献整理出因子并根据可量化、可比性的原则从酒店客户可以理解的角度做了因子筛选,最终通过语言优化确定问卷内容并进行问卷星在线问卷设置发放问卷;第四章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九型人格相关理论验证问卷的参考价值,得出结论。

张嘉盛[3](2020)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文中指出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处于“不在学”、“不在工”的自我封闭状况,其自我认知能力无法在其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获得提升。自我认知能力薄弱的闲散青少年在连串的挫折后容易出现非理性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感薄弱及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征,导致其在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状态下远离正常成长轨迹。通过梳理国内外闲散青少年群体及该群体自我认知的文献可发现,目前针对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偏少,且尚未有学者对该群体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进行研究,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以C街道“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选择C街道闲散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及自我监控三大方向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研究。本文研究立足于“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实务介入。在“镜中我”理论与“人格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基础上,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感与自我监控能力为核心主题配套相关社会工作实务活动,以社区活动、小组工作为主要实务工作手法,为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提供支持。通过对实务介入过程与成效的分析,在实践中总结实务经验,归纳实务技巧,对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未来可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本文研究发现,依托丰富实务活动,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为闲散青少年提供其所处自我封闭状态中没有的人际互动与实践体验机会,在不断积累人际交往经验与实践经历的基础上,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认同感与获得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以此推动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此外,在实务工作过程中需注重与闲散青少年建立良好关系。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深度了解与剖析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问题共性,结合闲散青少年需求进行服务提升,增强青少年社工对闲散青少年的认知。在未来更好地进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探索,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董美彤[4](2020)在《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在时代的潮流之中,紧随政策的脚步,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概念——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这个极具中国式特色的概念应运而生。在这个转制的关键时期,公安边防转制军人面对全新的职业身份,其职业适应性水平将影响整个转制过程中的工作生活。本研究首先向某省边境检查总站某市边境管理支队向公安边防转制军人发放《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职业适应性量表(CAAS)》各160份,回收157份,其中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95.6%。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大五人格模型中的五个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随后按照职业适应性量表分数由高到低排名,选出排名后30名为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组,选出排名前30名为职业适应性水平较高组,共计60人。对他们进行初始沙盘操作,并从七个维度的40个指标得到差异检验的结果。再从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组中选出2名自愿配合干预的被试,采用时间序列设计研究方法,对被试进行个体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干预。得出如下结论:(1)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维度均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关心维度、控制维度、好奇维度、自信维度)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外倾性维度、宜人性维度均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开放性维度分别与职业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均无相关。(2)在制作初始沙盘作品时,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的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使用沙具种类更丰富、更多地使用宗教神话类沙具以及更少地使用人物类沙具。(3)在制作初始沙盘作品时,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的公安边防转制军人出现更多地混乱主题、限制主题、受阻主题、灵性主题,更少地趋中主题。(4)在制作初始沙盘作品时,职业适应性水平较低的公安边防转制军人更多地移动沙具、更少地呈现自我像以及需要更长的沙盘制作时间。(5)个体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对于提升职业适应性水平的干预效果良好。

林见南[5](2020)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造力和学校的创新性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音乐创作中的创造力是音乐创造力中最常见、最根本的部分。虽然许多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涉及了音乐创作创造力,但至今并没有文献明确地提出和界定这一概念。这种现状阻碍了音乐创作创造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音乐创作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专业音乐创作主要的人才来源,该群体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发展特征应当受到特别重视。本研究从现有的音乐创造力研究中归纳出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概念,并初步划分其水平层级、初步建立其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尝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寻找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帮助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创作,也为将来有志于尝试音乐创作的莘莘学子提供参考与建议。本文的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梳理了音乐创作创造力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尚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解释了与本文有关的若干重要概念。第一章论述音乐创作创造力的界定与评估。音乐创作创造力是由音乐创作与音乐创造力结合而成的,而音乐创造力又是创造力的一个子范畴。本章从创造力、音乐创造力、音乐创作三个方向入手,同时借鉴音乐美学、认知神经科学、音乐教育学、社会学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尝试对音乐创作创造力进行界定,并将其分为迷你、日常、专业与杰出四个层级。随后,探讨了根据音乐作品与音乐创作过程,对音乐创作创造力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基于音乐作品的评估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系统性、适切性、独特性、价值性六个维度,基于创作过程的评估包括准备、乐思形成、乐曲赋形三个阶段。第二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三模块结构模型的建立。音乐创作创造力与个体的心理特质、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处环境都有密切关联。因此,该结构模型包括个体模块、领域模块与环境模块。随后,本章将个体模块分为智力、人格、动机、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将领域模块分为音乐专业知识技能、音乐喜好多样性两个维度,将环境模块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对中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每个维度的大致水平逐一进行分析。本章的最后呈现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三模块结构模型图(围绕音乐创作创造力呈等边三角形),并简要论述了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三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本章以就读于国内五个城市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为被试,分别对每个学生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和三模块结构模型的每个维度进行测量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均为显着。随后,以音乐创作创造力为因变量、以这些因素为备选自变量,尝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有智力、人格、动机、音乐喜好多样性和社会文化倾向,发现被试群体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可以解释他们在因变量得分上69.4%的差异,而其他备选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程度较弱。第四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本章依据第三章收集到的数据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逐一讨论回归方程中每个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认为,长时记忆与提取能力较强、经验开放性较高、创造性音乐创作动机较强烈、音乐喜好较广泛、社会文化观念较倾向于个人主义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通常具备某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均有利于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自变量两两之间的共变效应,以及它们共同影响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机制。第五章从学校、个体和家庭三条路径,探索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途径与方法。第一,学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学生作品中展现的创造性火花予以更多的关注和肯定,避免直接对作品做出“好”与“坏”的评价;重视学生音乐创作的内部动机,培养他们对音乐创作真正持久的兴趣;学校还可以与职业音乐家合作,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训练。第二,如果个体有意学习音乐创作乃至以此谋生,那么个体必须尽快评估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及其与作曲领域现状的匹配程度,同时个体还需要保持音乐创作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并在人际网络中寻找自己音乐创作创造力发展的专业与情感支持。第三,父母需要认识到音乐创作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并为子女的音乐创作学习提供条件;父母应当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二是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的展望。由于被试群体样本量有限,因此第三章音乐创作创造力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等统计量的具体数值可能需要进行验证与调整。未来的类似研究可以收集更多的人口学变量,对备选自变量做更精细的测量,对每个自变量的影响机制做更全面、深入的探讨。还可以打破时间限制,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发展规律做历时性研究。

张丹宁[6](2020)在《兴趣与职业:约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约翰·路易斯·霍兰德(John Lewis Holland,19192008)是美国着名职业指导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他对职业指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霍兰德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史的角度从其思想的产生缘由、发展脉络、具体内容和主要影响入手,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期望对我国的职业指导实践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界定了职业指导相关概念、阐述了研究霍兰德教育思想的价值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霍兰德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思路。除绪论和结语外,本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产生的渊源,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产生主要与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从个人发展层面上看,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来源于个人成长积淀;从思想演进层面上看,霍兰德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一是来源于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二是来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从社会变革层面上看,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产生于美国社会革新。第二章主要介绍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形成脉络。具体来看,1959年以前是其理论的萌生阶段,总体而言是因为实践而产生了研究的动力;19591966年,霍兰德提出了职业兴趣六角模型,具体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代表了理论的初现;19661973年,霍兰德在其理论原有框架基础上将重要概念完善化,此阶段为理论深化阶段;1973年之后,霍兰德依据调查数据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体系,故使理论成熟化。第三章主要介绍霍兰德除职业兴趣六角模型理论和与之相匹配的兴趣量表之外的其他关于职业指导的论述。主要包括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受指导者的个性特征、运用简化的原则促进职业教育指导高效化、顺应时代特征进行有效职业教育指导。第四章主要介绍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霍兰德教育理论的影响、霍兰德实践的影响以及霍兰德教育思想的不足之处。

孙孟娟[7](2020)在《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群体差异及社会支持研究 ——以洛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颁布明确提出要建设高水平幼儿师资队伍,要求培养热爱幼儿、职业素质高、保教能力强的优秀幼儿教师,扩大幼儿教师培养规模,提升幼儿教师培养质量。显然,国家对幼儿师资力量问题高度重视。但高离职倾向与职业倦怠等问题,使幼儿师资建设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高水平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以高职业认同为基础,因此,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刻不容缓。本研究以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洛阳市幼儿园内的450名主班教师和副班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系统分析幼师职业认同的群体差异,然后对10位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分析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的形成机制,最后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提出了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较高,职业认知水平与职业意志水平高于总体水平,职业情感水平与职业行为水平低于总体水平;(2)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在家庭所在地、从教原因变量上呈现显着差异;(3)从职业认同各维度来看,幼儿教师职业情感水平在家庭所在地、入园方式、班级人数、从教原因、阅读书量变量上差异显着;幼儿教师职业意志水平在家庭所在地、职称、工资水平、从教原因、准备活动时间、培训次数变量上差异显着;幼儿教师职业行为水平在班级人数、从教原因变量上差异显着;(4)基于扎根理论自下而上挖掘、提炼访谈资料发现,社会地位、自身背景、职业认识、外界态度、从教原因、文化氛围、职业态度、入园方式、工作压力、工资待遇、重要他人、关键事件、教学反思、职业规划、活动准备、培训机会、自我学习这17个因素之间交互影响,通过对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以及职业行为的影响,共同作用于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了促进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提升的策略。在物质支持上,可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培训机会,引导职业发展规划;在情感支持上,可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人文关怀,构建幼儿教师良好关系网,注重幼儿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在信息支持上,可引导幼儿教师阅读,坚持实践反思取向,搭建信息支持平台;在陪伴支持上,可发挥同伴支持作用,组织多种娱乐活动,开展心理减压活动。希望这些策略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进而推动优秀幼师队伍建设。

王莉莉[8](2020)在《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线人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乃至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可以更好的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问题,并且能够使中职毕业生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了保障中职毕业生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就业,政府除了提供公益性岗位、提供政策扶持外,还应关注职业教育就业问题,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习总书记指出,政府有为中职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提供优质就业服务的责任。政府部门、中等职业学校、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缓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促进社会就业的主导者,要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质量,深入了解学生就业需求,发现政府在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本文以济宁市政府就业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济宁市就业服务政策、就业宣传方式、就业培训模式、就业评估等方面问题,掌握济宁市政府在相应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济宁市政府就业服务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研究中发现,济宁市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就业服务政策缺乏针对性、就业宣传不到位、就业培训责任缺失、就业权益保障不到位、就业信息交流不通畅、就业评估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本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对此提出建议。针对济宁市政府在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加大就业宣传力度、明确政府就业培训职责、完善就业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覆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库、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机制等六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以提高政府就业服务质量,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张扣[9](2020)在《团体沙盘游戏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干预的研究 ——以安徽省某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留守初中生正处于由青春期,思维日渐成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情感强烈而不稳定,父母远离,亲情分隔,孤独感普遍存在于留守初中生群体中,影响着留守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发展。如何缓解留守初中生孤独感水平,促进留守初中生健康成长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团体沙盘游戏结合了沙盘游戏疗法和团体治疗方法的优势,对于改善团体的人际互动、促进团体和个体的成长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特别适合于学校心理咨询和特定团体的咨询和治疗,并且因其独特的形式和特有的优势深受求助者和咨询师喜爱。本研究利用团体沙盘游戏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进行以下研究。研究一进行中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调查。通过《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对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某初级中学七、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处理并分析收回问卷的数据,了解该校学生整体的孤独感现状以及孤独感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儿童、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情况。研究二利用团体沙盘游戏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进行干预。从《青少年孤独感问卷》施测结果的高分段,由学生自愿参加,选取6人,作为干预团体,接受为期八期的团体沙盘游戏干预。通过以上研究及干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安徽省某初级中学学生孤独感水平总体良好。(2)该校初中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方面,男生女生有着差异,在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儿童、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等方面无显着差异。(3)留守初中生实验后测孤独感分数显着低于其前测孤独感分数,团体沙盘游戏可以有效降低孤独感水平。

冯嘉慧[10](2019)在《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文中提出如何构建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广大中小学生涯指导水平,这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新高考”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美国作为较早开展生涯指导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国家,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当前国内外关于美国生涯指导研究多属于个别人物、流派的碎片化研究,缺乏基于范式的系统梳理和通观把握。批判吸收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相关成果,对学界把握生涯指导学术脉络、构建适切本土的生涯指导框架有借鉴意义。贯穿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效率”与“民主”、“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话语竞斗中,美国学界分化出哪些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追问: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这些理论范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理论范式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学术主张?这些理论范式的背后渗透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如何根植在话语权力结构当中的?对我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哪些重要的启示?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内在逻辑线索。论文首先讨论了社会转型与美国生涯指导的发展,分别从美国早期工业社会、晚期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涯指导理论的发展形态。研究发现,杜威从生涯指导理论酝酿时期开始就以倡导“普职融合”、“通过职业的教育”的方式进入这个领域并成为这领域的重要人物。最初杜威推崇的生涯教育理想并不被重视,但在20世纪晚期兴起的生涯教育运动中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在“返回杜威”的口号中,杜威再次成为美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的关键人物。论文接着聚焦美国生涯指导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理论范式内部的共同纲领以及它们之间的话语冲突,尤其重视不同话语之间的价值取向与话语权力之争。具体而言,即三个理论范式之争:一是以霍兰德模式为代表的职业选择理论范式;二是以舒伯模式为代表的生涯发展理论范式;三是以生涯教育运动为代表的生涯教育理论范式。三者之间,前两者可统称为生涯咨询范式。通过分析三种范式内在及之间的争斗历程,发掘潜藏在生涯指导理论背后的发展逻辑,进而为批判吸收美国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土实际构建适切本土的生涯指导框架提供参照。本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涯指导理论隐含了研究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主要显示为效率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及其衍生出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研究者对人与职业关系的不同理解,效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人职关系问题上往往关注以职业为中心的人职匹配。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人职关系问题上往往重视“当事人中心”的人职互动。本研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三个主导理论范式的理论基础、代表理论、共同主张及其问题与反思。美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五条重要经验可为我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一是社会转型与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契合。二是保持生涯咨询与生涯教育模式的整合。三是重视职业分类与生涯量表的本土化探索。四是将成年阶段的职业选择扩展为终身的生涯发展。五是重视普职融合的生涯教育,强化生涯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美国生涯指导实践的兴起视被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最根本的教育革命的开端”。它带来的不只是生涯咨询上的方法与策略,而是彻底改变学校课程,使传统的普通教育转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使传统的普通课程转向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从生涯咨询转向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美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生涯教育研究领域可以借鉴的重要思路。生涯指导不仅需要为高中和高校学生提供有关高考科目选择、高考志愿填报的职业咨询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生涯量表的测试,更重要的是需要将生涯指导贯穿于整个人生,尤其需要关注儿童早期生涯教育及其家庭教育。而且,一旦采用类似普职融合的思路,我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不仅会引发生涯指导理论本身的重大转型,而且将给整个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重大的变化。

二、人格发展的模式与职业适应的人格心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格发展的模式与职业适应的人格心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组合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创新点
    1.4 研究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应用
    2.1 九型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2.1.1 九型人格与心理测试的异同
        2.1.2 九型人格的代表形象和含义
        2.1.3 九型人格的发展历史和流派
        2.1.4 国内外九型人格的应用领域
    2.2 酒店营销理论发展和趋势
        2.2.1 服务营销的内涵和外延
        2.2.2 酒店服务营销组合及相关理论
        2.2.3 酒店服务营销发展问题与趋势
    2.3 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第3章 基于九型人格的酒店营销组合因子选择
    3.1 原则及思路
        3.1.1 构建原则
        3.1.2 设计思路
    3.2 酒店营销组合(7Ps)分解与选择
        3.2.1 产品策略因子
        3.2.2 价格策略因子
        3.2.3 渠道策略因子
        3.2.4 促销策略因子
        3.2.5 人员管理策略因子
        3.2.6 有形展示策略因子
        3.2.7 服务过程策略因子
    3.3 九型人格形象与酒店营销组合(7Ps)的响应分析
        3.3.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3.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1.1 九型人格酒店营销差异化
        4.1.2 九型人格酒店营销适用化
        4.1.3 九型人格酒店营销精准化
    4.2 不足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九型人格测试题和类型识别调查问卷
附表2:调查问卷
致谢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闲散青少年因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身处成长困境
        2、闲散青少年所处困境影响社会稳定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闲散青少年群体研究
        2、关于自我认知能力研究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研究现状
        4、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
        2、半结构式访谈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论界定
        1、闲散青少年
        2、自我同一性
        3、自我认同感
        4、自我监控能力
    (二)理论基础
        1、镜中我理论
        2、人格发展阶段论
        3、本研究的应用
三、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问题及服务困境分析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问题分析
        1、自我同一性混乱
        2、自我认同感薄弱
        3、自我监控能力不足
    (二)当前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困境
        1、个人层面:接受服务意愿较低,自我认知需求不受重视
        2、机构层面:服务内容零星化,服务成效碎片化
        3、社区层面:社区支持多主体缺位,社区资源利用率低
    本章小结
四、“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实务介入
    (一)自我同一性:“伴你同行”支持计划
        1、“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伴你同行”支持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二)自我认同感:“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
        1、“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yes,i can”自我认同能力提升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三)自我监控能力:“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
        1、“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思路
        2、“KOL”社区青年精英培养计划实务介入过程
    本章小结
五、“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成效评析
    (一)闲散青少年实现自我认知能力提升
        1、厘清非理性自我认知
        2、自我认同感增强
        3、自我监控能力提升
    (二)突破过往闲散青少年服务困境
        1、发挥闲散青少年主体作用,推动平台稳定发展
        2、搭建青少年正向活动与互动沟通平台
        3、整合社区资源,联动社区公益项目
    本章小结
六、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不足与建议
    (一)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不足
        1、活动纪律性有待加强
        2、社工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3、服务对象覆盖面有待拓宽
        4、朋辈群体支持有待增强
    (二)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的建议
        1、强化契约意识,养成循规习惯
        2、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对闲散青少年的服务能力
        3、建立发现-帮扶-预防的长效机制
        4、建立稳定有力的朋辈支持网络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附录1 项目社工访谈提纲
附录2 闲散青少年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相关研究
        1.1.1 我国转制军人的概念
        1.1.2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概念
        1.1.3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历史与职能
        1.1.4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的相关研究
    1.2 职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1.2.1 职业适应性的概念
        1.2.2 职业适应性的理论
        1.2.3 职业适应性的测量
        1.2.4 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1.3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相关研究
        1.3.1 沙盘游戏疗法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3.2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概念
        1.3.3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基本理论
        1.3.4 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的干预机理
        1.3.5 动态九宫格技术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意义
        2.1.1 理论意义
        2.1.2 实践意义
    2.2 研究目的
        2.2.1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2.2.2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
        2.2.3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干预研究
    2.3 创新之处
        2.3.1 聚焦研究主体于公安边防转制军人
        2.3.2 全面探究人格因素中各维度对职业适应性的影响
        2.3.3 拓展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领域:公安边防转制军人
        2.3.4 拓展整合性沙盘游戏疗法研究领域:公安边防转制军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一: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3.1.1 研究假设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2 研究二: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对象
        3.2.3 研究工具
        3.2.4 研究程序
    3.3 研究三: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
        3.3.1 研究假设
        3.3.2 研究对象
        3.3.3 研究工具
        3.3.4 研究程序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一:公安边防转制军人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4.1.1 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4.1.2 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4.2 研究二: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研究
        4.2.1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使用
        4.2.2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创伤主题
        4.2.3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治愈主题
        4.2.4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移动
        4.2.5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自我像呈现
        4.2.6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动沙
        4.2.7 初始沙盘作品的制作时间
    4.3 研究三: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
        4.3.1 典型案例一
        4.3.2 典型案例二
5 讨论
    5.1 人格因素与职业适应性的关系讨论
        5.1.1 人格因素中神经质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2 人格因素中外倾性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3 人格因素中宜人性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4 人格因素中责任心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1.5 人格因素中开放性维度与职业适应性的相关关系与成因分析
    5.2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初始沙盘作品特征讨论
        5.2.1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使用讨论
        5.2.2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创伤主题讨论
        5.2.3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治愈主题讨论
        5.2.4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沙具移动讨论
        5.2.5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自我像呈现讨论
        5.2.6 初始沙盘作品中的动沙讨论
        5.2.7 初始沙盘作品的制作时间讨论
    5.3 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效果讨论
        5.3.1 整体印象的变化
        5.3.2 作品主题的变化
        5.3.3 自我像呈现的变化
        5.3.4 动态九宫格的变化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职业适应性量表
附录2 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
致谢

(5)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追求
    六、相关概念介绍
第一章 音乐创作创造力研究——界定与评估方法
    第一节 音乐创作创造力的界定
        一、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概念来源
        二、音乐创作创造力界定的理论依据
        三、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音乐创作创造力的评估
        一、基于音乐作品的评估
        二、基于创作过程的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三模块结构模型
    第一节 个体模块
        一、智力
        二、人格
        三、动机
        四、知识技能
        五、心理健康
    第二节 领域模块
        一、音乐专业知识技能
        二、音乐喜好
    第三节 环境模块
        一、家庭环境
        二、学校环境
        三、社会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
    第一节 研究样本、变量与施测
        一、样本、变量与测量工具
        二、测量工具
        三、施测流程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数据处理与备选自变量的筛选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
    第一节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各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一、智力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二、人格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三、动机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四、音乐喜好多样性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五、社会文化倾向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一、智力与人格
        二、智力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三、智力与社会文化倾向
        四、智力与动机
        五、人格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六、人格与社会文化倾向
        七、人格与动机
        八、动机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九、音乐喜好多样性与社会文化倾向
        十、社会文化倾向与动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
    第一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学校路径
        一、音乐教师
        二、音乐教育系统
    第二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个体路径
        一、评估音乐创作是否适合自己
        二、保持音乐创作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三、发展社会与专业支持系统
        四、利用最新科技
    第三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家庭路径
        一、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
        二、改进教育心态与方法
        三、依子女年龄调整创造力培养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影响因素问卷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兴趣与职业:约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霍兰德本人有一定影响力
        (二)适应中国职业指导发展
        (三)个人兴趣驱动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个人成长积淀
        一、个人兴趣驱使
        二、心理学专业背景保障
        三、实践经历的沉淀
        四、多重思想启发
    第二节 二十世纪美国职业指导发展
        一、职业指导理论的演进
        二、职业指导机构成立
        三、相关职业指导法案的推动
    第三节 二十世纪美国心理学发展
        一、人格心理学发展
        二、心理测量运动
        三、应用心理学发展
    第四节 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发展
        一、二战后美国国民经济发展
        二、大国崛起引发争霸危机
        三、实用主义影响
第二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形成脉络
    第一节 理论萌生:实践产生研究动力(1959 年之前)
        一、思想缘起:人格类型划分的萌芽
        二、初步探索:职业兴趣量表雏形
    第二节 理论初现: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成型(1959~1966 年)
        一、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最初设计
        二、职业兴趣六角模型最终成型
    第三节 理论深化:重要概念完善化(1966~1973 年)
        一、加强理论探索,验证核心假设
        二、加强数据调查,完善理论实用
    第四节 理论成熟:依据调查修正理论体系(1973 年之后)
        一、斟酌量表用词,减少性别差异
        二、持续进行研究,完善职业认同
第三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指导助力:兴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工作之余的补充
        二、身心放松的手段
        三、职业生涯的追寻
    第二节 指导前提:了解受指导者个性特征
        一、道而弗牵,倾听受指导者内心诉求
        二、开而弗达,遵循受指导者个人意愿
    第三节 指导原则:大道至简,促使职业指导高效化
        一、简化理论结构,完善六角模型
        二、简化指导目的,注重工作实效
    第四节 指导重点:顺应时代变化,提供有效指导
        一、发掘个体内心认同感
        二、发挥职业指导研究实践效力
第四章 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霍兰德职业指导理论的影响
        一、发表科学论文,传播教育思想
        二、开发实用测量工具,促进职业指导
        三、推动理论传播,影响辐射深远
    第二节 霍兰德职业教育实践的贡献
        一、鼓励他人研究,促进理论发展
        二、投身教育实践,成就桃李满天
        三、关注非学业成就,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第三节 霍兰德理论不足之处
        一、缺乏变化相关研究
        二、缺乏对职业发展研究
        三、存在性别偏见争议
结语
    一、有利于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学科
    二、有利于促成职业指导思考
参考文献
    一、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二、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7)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群体差异及社会支持研究 ——以洛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建设优秀幼儿教师队伍的政策驱动
        (二)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稳定性的需要
        (三)基于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兴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趋势与本研究的拓展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幼儿教师
        (二)教师职业认同
        (三)社会支持
    二、理论基础
        (一)认同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社会支持理论
第二章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调查设计
    一、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调查设计
        (一)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问卷编制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三)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访谈调查设计
        (一)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访谈提纲编制
        (二)访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总体水平现状
        (一)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在各维度上的水平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群体差异分析
        (一)不同家庭所在地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二)不同职称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三)不同工资水平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四)不同入园方式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五)不同班级人数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六)不同从教原因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七)不同阅读书量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八)不同准备活动时间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九)不同培训次数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
        (十)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其他相关变量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四章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的形成机制
    一、扎根理论编码的生成
        (一)开放编码
        (二)轴心编码
        (三)选择编码
    二、数据分析结果
        (一)幼儿教师职业认知差异的形成机制
        (二)幼儿教师职业情感差异的形成机制
        (三)幼儿教师职业意志差异的形成机制
        (四)幼儿教师职业行为差异的形成机制
    三、基于扎根理论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差异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提升的社会支持策略
    一、物质支持:个体工作的动力源泉
        (一)提高薪资待遇
        (二)改善工作环境
        (三)提供培训机会,引导职业发展规划
    二、情感支持:接纳尊重个体
        (一)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人文关怀
        (二)构建幼儿教师良好关系网
        (三)注重幼儿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三、信息支持:基于个体解决问题
        (一)引导幼儿教师阅读
        (二)坚持实践反思取向
        (三)搭建信息支持平台
    四、陪伴支持:为个体放松和减压
        (一)发挥同伴支持作用、组织多种娱乐活动
        (二)开展心理减压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作者简历

(8)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一、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中职学校
        2.中职学生就业
        3.就业服务
    (二)相关理论介绍
        1.凯恩斯就业理论
        2.服务型政府理论
二、济宁市政府主导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现状
    (一)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
        1.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
        2.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济宁市政府促进中职毕业生就业的服务现状
        1.出台就业相关政策
        2.开展就业宣传服务
        3.规范就业创业培训
        4.建立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三、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服务政策缺乏针对性
        2.就业宣传不到位
        3.就业培训流于形式
        4.缺少就业失业相关权利保障
        5.就业信息互通方式陈旧
        6.就业评估机制不科学
    (二)济宁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视程度不够
        2.宣传服务理念落后
        3.政府就业指导责任缺失
        4.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
        5.工作方式缺乏创新
        6.政绩观存在偏差
四、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国内政府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1.嘉兴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的相关措施
        2.杭州市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的相关措施
        3.国内政府就业服务举措对济宁市的借鉴意义
    (二)国外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1.美国加州政府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措施
        2.德国法兰克福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的措施
        3.发达国家政府就业服务举措对济宁市的借鉴意义
五、济宁市政府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建议
    (一)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制
        1.完善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政策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适用的普惠性就业服务制度
    (二)加大就业服务宣传力度
        1.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宣讲活动
        2.打造就业创业信息化平台
    (三)明确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服务中的职能
        1.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2.合理确定就业培训机构服务供给范围
        3.强化就业培训服务质量监管
    (四)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保险制度
        2.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救助制度
        3.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项就业福利制度
    (五)建立覆盖济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库
        1.确定数据库组建主体
        2.科学分析就业双方信息
        3.智能匹配就业双向需求
    (六)建立科学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评估机制
        1.建立多元主体评估机制
        2.科学设置评估指标
        3.强化评估组织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团体沙盘游戏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干预的研究 ——以安徽省某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沙盘游戏
        2.1.1 沙盘游戏
        2.1.2 团体沙盘游戏
        2.1.3 国外研究现状
        2.1.4 国内研究现状
    2.2 留守初中生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研究
    2.4 问题提出
    2.5 理论基础
        2.5.1 分析心理学与团体沙盘游戏
        2.5.2 投射理论与团体沙盘游戏
        2.5.3 游戏疗法与团体沙盘游戏
        2.5.4 团体理论与沙盘游戏
3 研究目的与思路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思路
4 研究方法
    4.1 被试选取
        4.1.1 孤独感水平调查被试
        4.1.2 团体干预被试
    4.2 研究工具
        4.2.1 《青少年孤独感问卷》
        4.2.2 团体沙盘游戏方案及活动规则
    4.3 研究设计
    4.4 研究程序
        4.4.1 研究程序
        4.4.2 团体沙盘游戏干预过程
    4.5 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初中生孤独感水平的整体现状
        5.1.1 初中生孤独感水平的基本情况
        5.1.2 初中生是否为留守儿童在孤独感水平上的差异
        5.1.3 初中生孤独感水平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5.2 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干预的研究分析
        5.2.1 干预团体孤独感实验前测、后测的结果
        5.2.2 干预团体实验前测-后测差异分析
    5.3 团体沙盘游戏干预结果的分析
    5.4 团体沙盘游戏干预的个案分析
        5.3.1 团体成员R的基本情况
        5.3.2 团体成员R的沙盘分析
        5.3.3 团体成员R个案分析总结
6 讨论
    6.1 初中生孤独感现状的思考
    6.2 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团体干预效果
        6.2.1 团体沙盘游戏的干预
        6.2.2 团体沙盘的主题设置方面
    6.3 孤独感干预的效果
    6.4 研究不足
7 教育建议
    7.1 学校方面
    7.2 教师方面
    7.3 留守初中生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青少年孤独感量表》
    附录2 :《团体活动契约》
    附录3 :《团体沙盘游戏记录表》
致谢

(10)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第1章 社会变迁与美国生涯指导的发展
    第1节 早期工业社会与生涯指导的酝酿
        一、早期工业社会催生职业教育与生涯指导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关系
        三、早期职业指导形式
        四、社会效率论与普职分离
        五、史密斯-休斯法案对职业指导的影响
    第2节 后期工业社会与生涯指导的兴起
        一、后期工业社会对生涯指导的推动
        二、生涯指导的政策支持
        三、生涯指导理论范式正式形成
    第3节 信息化社会与生涯指导的多元发展
        一、信息化社会对生涯指导的影响
        二、生涯指导模式的多元发展
        三、生涯指导中的民主取向与人职互动
第2章 职业选择理论范式
    第1节 职业选择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一、人格特质理论与特质因素论
        二、测量心理学与生涯指导量表
        三、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与MBTI理论
    第2节 RIASEC职业类型理论
        一、RIASEC职业类型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RIASEC职业类型理论的结构
        三、RIASEC的内在关联
        四、职业自我探索量表
    第3节 生涯决策理论
        一、CIP模型的信息加工金字塔
        二、生涯决策技能:CASVE循环
        三、PIC生涯决策理论
    第4节 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经验与问题
        一、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共识
        二、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内部分歧
        三、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批评与转向
第3章 生涯发展理论范式
    第1节 生涯发展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与理论准备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自我同一性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2节 生涯发展理论
        一、生涯指导的新方向
        二、儿童早期生涯教育
        三、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第3节 从生涯发展到生涯建构理论
        一、生涯建构理论的由来
        二、生涯建构理论的基本主张
        三、生涯叙事作为生涯建构的实践模式
    第4节 从生涯发展到生涯学习理论
        一、生涯选择的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职业世界的变化与偶然性学习理论
        三、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四、从生涯咨询到生涯教育的过渡环节
    第5节 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经验与问题
        一、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共识
        二、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问题与反思
第4章 生涯教育理论范式
    第1节 生涯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民主主义
        二、普职融合
        三、建构主义
    第2节 新职业主义理论
        一、马兰德的生涯教育理论
        二、新职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三、新职业主义与“回到杜威”
    第3节 生涯技术教育的理论
        一、生涯技术教育的兴起
        二、生涯技术教育的发展模式
        三、生涯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4节 生涯教育理论范式的共识与问题
        一、生涯教育运动的经验与共识
        二、生涯教育理论范式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5章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第1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总体发展脉络
        一、美国生涯指导的影响因素
        二、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主导范式及其转移
        三、人职匹配与人职互动
    第2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效率取向的普职分离模式与民主取向的普职融合模式
        二、科学取向的职业选择理论与人本取向的生涯发展理论
    第3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社会转型与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契合
        二、保持生涯咨询与生涯教育的整合
        三、重视职业分类与生涯量表的本土化探索
        四、将成年阶段的职业选择扩展为终身的生涯发展
        五、重视普职融合的生涯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人格发展的模式与职业适应的人格心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2]九型人格在酒店营销组合中的应用初探[D]. 沈秋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3]闲散青少年自我认知能力提升服务探索 ——以“MY艺”青少年空间项目为例[D]. 张嘉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公安边防转制军人职业适应性的整合性沙盘游戏干预研究[D]. 董美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D]. 林见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兴趣与职业:约翰·霍兰德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 张丹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群体差异及社会支持研究 ——以洛阳市为例[D]. 孙孟娟. 鲁东大学, 2020(01)
  • [8]济宁市政府主导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问题研究[D]. 王莉莉. 长安大学, 2020(06)
  • [9]团体沙盘游戏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干预的研究 ——以安徽省某初级中学为例[D]. 张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 冯嘉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人格发展与职业适应模式的人格心理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