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基因骨髓移植中CSF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万江波[1](2017)在《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Allo-HSCT是有望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根本手段,但是对于allo-HSCT患者来说,GVHD是主要的移植相关死因。然而,来自异基因供体T淋巴细胞还可以产生GVL效应,从而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因此,如何在防治GVHD的同时保留GVL效应是目前改善allo-HSCT治疗效果的关键。Tregs在针对自身和外来抗原产生的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分为两大类,即nTregs和iTregs,后者主要为Tr1细胞。nTregs在机体内含量极少,体外大量扩增难度大,难以大规模生产而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拟用IL-10基因修饰的DCs诱导产生Tr1细胞,并对其在体外对T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对GVHD以及移植动物的生存进行了观察。研究方法:构建携带IL-1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受体DCs,应用DCLV-IL-10与供体CD4+T细胞共培养后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Tr1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和ELISA方法分析Tr1细胞生物特性;同时利用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特异性免疫抑制效应,在白血病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观察其对GVHD的发生和GVL效应的影响。结果:1.携带IL-10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并转染DCs,DCLV-IL-10保留成熟DCs的表型,并分泌高水平的IL-10。2.受体DCLV-IL-10与供体幼稚CD4+T细胞共培养,能诱导产生大量的表达特征性CD49b、LAG-3、CD4和CD25免疫表型,同时表达IL-10和IFN-γ,而不表达Foxp3的T细胞,符合Tr1细胞的免疫特征。3.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L-10、IFN-γ以及低水平的IL-4、IL-2,对于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4.体外试验显示诱导产生的Tr1细胞抑制CD4+和CD8+T细胞增殖以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并呈剂量依赖趋势,此效应能被抗IL-10抗体所中和,提示其免疫抑制作用主要依靠IL-10;5.在C57BL/6→BALB/c小鼠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能显着减轻受体小鼠临床和病理GVHD的程度,延长生存期;6.在C57BL/6→BALB/c小鼠白血病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受体小鼠T细胞维持对A20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出现Th1向Th2细胞转化,同时其生存期也明显延长,提示Tr1细胞在抑制GVHD的同时也保留了异基因供体T细胞的GVL效应。结论:1.应用IL-10基因修饰的受体DCs与供体CD4+T细胞共培养,体外大规模诱导符合临床应用的Tr1细胞是可行的,同时受体DCLV-IL-10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在体外具有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功能。2.受体DCLV-IL-10诱导产生的Tr1细胞,在小鼠白血病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输注Tr1细胞明显延长无病生存期,提示Tr1细胞在明显减轻GVHD程度的同时能够保留GVL效应。
张彦明[2](2011)在《自然杀伤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中的免疫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小鼠体外Ⅰ型NKT细胞扩增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体内实施α-GalCer负载的树突状细胞(α-GalCer-loaded DC)对小鼠NKT细胞的扩增活化效应。方法:C57BL/6小鼠脾细胞分别在含α-GalCer (100 ng/ml)、α-GalCer (100 ng/ml) + IL-2 (100 IU/ml)和α-GalCer (100 ng/ml) + IL-2 (100 IU/ml) + IL-7 (20 ng/ml)的体外扩增体系扩增培养。体内分2组分别注射α-GalCe(r2μg/mouse)和α-GalCer-loaded DC(1×106/mouse)扩增NKT细胞。采用α-GalCer-loaded CD1d tetramer和TCRβ单抗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NKT细胞比例,比较不同培养体系NKT细胞的扩增效率。免疫磁珠分选α-GalCer-loaded DC体内扩增的NKT细胞并进行纯度鉴定。ELISA法测定体内、体外扩增第7天小鼠血清、培养上清中的IL-4、IFNγ水平。结果:体外扩增培养第8天,α-GalCer、α-GalCer + IL-2、α-GalCer + IL-2 + IL-7三组NKT细胞比例分别为(8.70±1.97)%、(27.28±5.26)%、(51.25±7.80)%,α-GalCer + IL-2和α-GalCer + IL-2 + IL-7较α-GalCer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的(P<0.01),α-GalCer + IL-2 + IL-7较α-GalCer + IL-2扩增比例显着增加(P=0.0327)。体内扩增体系中,α-GalCer组和α-GalCer-loaded DC组在C57BL/6小鼠脾细胞和胸腺细胞中,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5.46±2.63)%、(28.89±3.92)%;(38.41±3.91)%、(52.46±5.23)%。脾细胞中α-GalCer-loaded DC组较α-GalCer组具有明显的扩增效率(P=0.0315);胸腺细胞中,虽然α-GalCer-loaded DC组的扩增比例高于α-GalCer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磁珠分选NKT细胞纯度高于90%。ELISA测定结果显示:α-GalCer-loaded DC较α-GalCer显着增加血清IL-4、IFNγ的分泌(P=0.0406,P=0.0129);α-GalCer + IL-2和α-GalCer + IL-2 + IL-7较α-GalCer明显增加培养上清中IL-4、IFNγ分泌,α-GalCer + IL-2 + IL-7和α-GalCer + IL-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采用α-GalCer联合IL-2可有效扩增NKT细胞,加用IL-7可明显提高扩增效率。体内实施α-GalCer-loaded DC可显着扩增NKT细胞。体内外扩增活化的NKT细胞可分泌大量IL-4和IFNγ。目的:建立C57BL/B6→BALB/c小鼠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方法:25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小鼠分别接受7 Gy、7.5 Gy、8 Gy、8.5 Gy、9 Gy X射线全身照射(TBI)。20只BALB/c小鼠经预处理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尾静脉输注1×106、2.5×106、5×106、10×106个骨髓细胞重建造血。在能重建造血的基础上建立aGVHD模型。为确定诱发不同程度aGVHD的脾细胞剂量,在输注骨髓细胞10×106基础上输注1×106、5×106、10×106个脾细胞,每个剂量组5只BALB/c小鼠。移植后观察aGVHD表现和生存率,23周取皮肤、肝脏、回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34周进行嵌合度检测。结果:接受7 Gy剂量的小鼠,生存率为20%,中位生存期为22天;接受7.5 Gy、8 Gy、8.5 Gy、9 Gy剂量的小鼠全部死于造血衰竭,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12、9、7天。四组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χ2=18.85,P<0.0001。输注1×106、2.5×106骨髓细胞不能全部重建造血,60天生存率分别为40%和60%。输注5×106、10×106骨髓细胞可全部重建造血,60天生存率100%。四组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χ2=6.78,P=0.0092。单纯输注骨髓细胞不能诱发aGVHD。低剂量脾细胞输注小鼠aGVHD程度轻,仅出现20% aGVHD相关死亡,中剂量和高剂量脾细胞输注小鼠均出现中重度aGVHD,一月内全部死亡(P<0.0001)。中重度aGVHD小鼠皮肤、肝脏和肠道可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28天脾细胞均达到完全供者嵌合体状态。结论: TBI 7.5 Gy以上对于BALB/c小鼠是致死性预处理。预处理后输注5×106以上骨髓细胞可全部重建造血。输注5×106以上脾细胞可诱发中重度aGVHD。确定8.5 Gy预处理,输注1×107骨髓细胞和5×106脾细胞建立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目的:探讨α-GalCer-loaded DC输注移植小鼠以扩增活化宿主残存Ⅰ型NKT细胞,观察其对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的影响。另外,采用经α-GalCer-loaded DC体内扩增活化的宿主Ⅰ型NKT细胞输注,观察宿主NK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对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的抑制效应。方法:在C57BL/B6→BALB/c小鼠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中,分组如下:(1)α-GalCer和α-GalCer-loaded DC组:①BMT对照组:BMCs 1×107;②GVHD对照组:BMCs 1×107 + SCs 5×106;③α-GalCer组:BMCs 1×107 + SCs 5×106 +α-GalCer(2μg/mouse);④α-GalCer-loaded DC1组:BMCs 1×107 + SCs 5×106 +α-GalCer-loaded DC(1×105);⑤α-GalCer-loaded DC2组:BMCs 1×107 + SCs 5×106 +α-GalCer-loaded DC(5×105)⑥α-GalCer-loaded DC3组:BMCs 1×107 + SCs 5×106 +α-GalCer-loaded DC(1×106)。(2)宿主NKT细胞输注组:①BMT对照组:BMCs 1×107;②GVHD对照组:BMCs 1×107 + SCs 5×106;③宿主NKT细胞输注1组:BMCs 1×107 + SCs 5×106 + NKT(5×105);④宿主NKT细胞输注2组:BMCs 1×107 + SCs 5×106 + NKT(1×106)。移植后采用临床GVHD积分评价各组小鼠aGVHD严重程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价皮肤、肝脏、小肠的病理损伤;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ELISA法测定移植后第7天小鼠血清中的IL-4、IL-10、IFNγ、TNFα和CCL8水平。此外,模拟allo-BMT可能出现的体内异基因反应建立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观察实施α-GalCer-loaded DC和宿主NKT细胞输注对异源性供者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以C57BL/6供鼠来源的脾细胞(H2b)作为反应细胞,以丝裂霉素C去增殖的α-GalCer-loaded DC体内刺激的BALB/c受鼠脾细胞(H2d)(SCs stimulated by DC)、未经α-GalCer-loaded DC刺激的BALB/c受鼠脾细胞(H2d)(SCs without stimulation)和宿主NKT细胞(Host NKT cells)、宿主NKT阴性T细胞(Host NKT- T cells)作为刺激细胞,在不同浓度梯度下3H掺入法检测H2b脾细胞(反应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骨髓移植对照组BALB/c小鼠不出现GVHD表现。GVHD对照组小鼠出现中到重度的aGVHD表现。α-GalCer组、α-GalCer-loaded DC1(1×105)组、α-GalCer-loaded DC2(5×105)组、宿主NKT细胞输注(5×105)1组和宿主NKT细胞输注(1×106)2组临床GVHD评分均低于GVHD对照组(P<0.05),其中,以α-GalCer-loaded DC2(5×105)组和宿主NKT细胞输注(1×106)2组减低最为明显;α-GalCer-loaded DC3(1×106)组则出现与GVHD对照组相似或加重的GVHD表现。GVHD对照组小鼠出现明显的皮肤、肝脏和肠道病理改变。α-GalCer-loaded DC(5×105)组和宿主NKT细胞输注组(1×106)小鼠aGVHD靶器官病理改变较GVHD对照组轻。移植后观察100天,GVHD对照组和α-GalCer-loaded DC(31×106)组小鼠1月内全部死亡。α-GalCer组(28.6%,2/7)、α-GalCer-loaded DC1(1×105)组(16.7%,1/6)、α-GalCer-loaded DC2(5×105)组(50.0%;4/8)较对照组显着提高生存率(P<0.0001);α-GalCer-loaded DC2(5×105)组较α-GalCer组和α-GalCer-loaded DC1(1×105)组能明显改善生存率(P=0.0243,P=0.0097)。宿主NKT细胞输注(5×105)1组(28.6%,2/7)和宿主NKT细胞输注(1×106)2组(37.5%;3/8)较对照组显着提高生存率(P<0.0001);二者相互比较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测定细胞因子结果显示:α-GalCer组和α-GalCer-loaded DC(5×105)组较GVHD对照组显着增加IL-4、IL-10的分泌(P<0.0001);α-GalCer-loaded DC(5×105)组IL-4的分泌较α-GalCer组明显增加(P=0.0176);IFNγ、TNFα在α-GalCer组、α-GalCer-loaded DC(5×105)组、GVHD对照组都呈现较高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α-GalCer-loaded DC(1×106)组较α-GalCer-loaded DC(5×105)组IFNγ、TNFα分泌水平更高(P<0.05);宿主NKT细胞输注组(1×106)较GVHD对照组显着增加IL-4、IL-10的分泌(P<0.0001),而IFNγ明显减少(P=0.0361);CCL8在各组都明显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SCs stimulated by DC较SCs without stimulation能显着抑制H2b脾细胞的增殖反应,且抑制强度呈剂量依赖性(P<0.05)。异源性宿主NKT细胞对H2b反应细胞的增殖有显着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呈剂量依赖性,而宿主NKT阴性T细胞则无抑制效应(P<0.01)。结论: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实施适宜剂量的α-GalCer loaded DC和宿主Ⅰ型NKT细胞输注能显着抑制GVHD的病理进程、明显改善生存率,其机制主要是通过α-GalCer loaded DC刺激宿主残存NKT细胞的活化,NKT细胞分泌大量Th2型细胞因子,并抑制异源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而共同发挥作用。目的:采用经α-GalCer-loaded DC体内扩增活化的供者Ⅰ型NKT细胞输注,探讨供者NK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对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的免疫调控效应。方法:在C57BL/B6→BALB/c小鼠清髓性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模型中,分组如下:①BMT对照组:BMCs 1×107;②GVHD对照组:BMCs 1×107 + SCs 5×106;③供者NKT细胞输注1组:BMCs 1×107 + SCs 5×106 + NKT(5×105);④供者NKT细胞输注2组:BMCs 1×107 + SCs 5×106 + NKT(1×106)。移植后采用临床GVHD积分评价各组小鼠aGVHD严重程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价皮肤、肝脏、小肠的病理损伤;Log-rank检验各组生存率;ELISA法测定移植后第7天小鼠血清中的IL-4、IL-10、IFNγ、TNFα和CCL8水平。建立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体系,以C57BL/6小鼠来源的脾细胞(H2b)作为反应细胞,以BALB/c小鼠来源的丝裂霉素C去增殖的脾细胞(H2d)作为刺激细胞,并在该MLR体系中加入不同数量的去增殖C57BL/6供鼠(H2b)来源的分选NKT细胞(Donor NKT cells)、NKT阴性T细胞(Donor NKT- T cells)。3H掺入法检测H2b脾细胞(反应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骨髓移植对照组BALB/c小鼠不出现GVHD表现。GVHD对照组小鼠出现中到重度的GVHD表现。供者NKT细胞输注1组(5×105)和2组(1×106)GVHD临床评分低于GVHD对照组(P<0.05)。供者NKT细胞输注组(1×106)小鼠皮肤、肝脏和肠道病理改变较GVHD对照组减轻。移植后观察100天, GVHD对照组小鼠1月内全部死亡。供者NKT细胞输注1组(5×105)和2组(1×106)较GVHD对照组显着提高生存率(P<0.0001);供者NKT细胞输注2组(1×106)生存率(42.9%,3/7)高于NKT细胞输注1组(5×105)(25.0%,2/8)(P=0.0375)。ELISA测定细胞因子结果显示:供者NKT细胞输注组(1×106)较GVHD对照组显着增加IL-4、IL-10的分泌(P<0.0001);IFNγ、TNFα、CCL8在供者NKT细胞输注组和GVHD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在加入2×105时,供者NKT细胞较NKT阴性T细胞对H2b反应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382)结论: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实施α-GalCer-loaded DC体内扩增活化的供者Ⅰ型NKT细胞输注可明显改善aGVHD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显着提高生存率,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抑制供者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而产生aGVHD抑制作用。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Vα24+Vβ11+ NKT细胞的重建及移植物和外周血NKT细胞数量对aGVHD的影响。方法: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38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3(31355)岁。实施同胞全相合骨髓移植(MSD-BMT)患者20例,同胞全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MSD-PBSCT)患者4例,无关供者全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MUD-PBSCT)11例,单倍型骨髓移植(HID-BMT)3例。取骨髓和外周干细胞的移植物、移植患者+30、+60、+90天及aGVHD发生时的外周抗凝血,分离MNC以APC-CD3、PE-TCRVα24、FITC-TCRVβ11单抗进行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Vα24+Vβ11+ NKT细胞比例。分析发生aGVHD和未发生aGVHD患者的移植物和外周血NKT细胞数量对aGVHD的影响。结果:38例allo-HSCT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aGVHD总发生率63%,其中ⅠⅠ度50%,ⅢⅢ度13%。+30、+60、+90天外周血NKT细胞比例分别为:BMT组(0.37±0.10)%、(0.34±0.09)%、(0.48±0.16)%,PBSCT组(0.33±0.07)%、(0.63±0.19)%、(0.55±0.15)%。PBSCT组在+60天明显高于BMT组(P=0.0462)。MSD-BMT中,发生aGVHD和未发生aGVHD患者输注NKT细胞数量和外周NKT细胞数量分别为(0.33±0.06)×106/kg、(0.40±0.10)×106/kg(P>0.05)和(0.9±0.18)×106/L、(1.1±0.25)×106/L(P>0.05)。MUD-PBSCT中,发生aGVHD和未发生aGVHD患者输注NKT细胞数量和外周NKT细胞数量分别为(0.29±0.07)×106/kg、(0.26±0.09)×106/kg(P>0.05)和(1.2±0.24)×106/L、(1.0±0.21)×106/L(P>0.05)。表明移植物和外周血中NKT细胞的绝对数量不影响aGVHD的发生和程度。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NKT细胞的重建骨髓移植慢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输注NKT细胞数量和外周血NKT细胞数量不影响aGVH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陆叶[3](2014)在《探讨亲缘性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疾病的可行性》文中提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儿童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的进步,亲缘性单倍体作为重要的干细胞来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运用。本研究关注的是提高亲缘性单倍体移植疗效的临床措施,对亲缘性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移植这一技术在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疾病方面进行可行性探讨。目的:评估应用亲缘性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病例资料:对2012年8月到12月间6例恶性血液病儿童进行了亲缘性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的移植。包括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2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和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中位年龄10岁,中位体重38.3Kg。对供体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进行动员,取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作为移植源,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处理(TCD)。骨髓内中位单个核细胞(MNC)数7.00(1.5112.13)×108/Kg,中位CD34+细胞数1.81(1.232.45)×106/Kg,外周血中位单个核细胞数7.96(4.0914.64)×108/Kg,中位CD34+细胞数5.85(2.7414.20)×106/Kg。在骨髓干细胞输注前4小时注射脐带血,1天后输注外周血干细胞。对受体应用个体化的清髓性预处理,预处理方案为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或环磷酰胺/全身照射(CY/TBI)。移植后,每日计数血细胞,监测造血重建。所有的受体均接受环胞霉素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霉酚酸酯和甲氨蝶呤(CsA+ATG+MMF+MTX)的强化联合免疫抑制,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积极防治移植后其他并发症。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2,移植前检测:检测供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II类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相关基因A(MICA)抗体、供受者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基因型,进行移植前处理,提高移植成功率。3、移植后检测:检测受者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确定嵌合情况,预测复发风险。4、移植后并发症防治:检测巨细胞病毒CMV-PP65抗原、CMV-DNA、人乳头瘤病毒(BKV)情况,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移植后并发症,降低严重程度。结果:1、1例患者存在HLA-I、II类抗体阳性,移植前给予利妥昔单抗处理;所有患者MICA抗体均为阴性;2例患者存在KIR不相合,1例受体包含供体型。2、移植后6例患者全部获得供体型植入。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1.8(1015)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4.2(1216)天。监测STR≥95%作为完全植入,其中位时间为18(1421)天。3、2例患者发生aGVHD,无重度aGVHD(IIIIV度),无cGVHD发生。2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膀胱炎(HC),其中1例存在多瘤病毒(BKV)感染。5例患者有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其中3例病毒感染反复。1例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无肝静脉闭塞综合症(VOD)发生。4、中位随访时间为376.5天(136496),5例患者无病生存,仅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在移植后136天死于间质性肺炎。结论:亲缘性单倍体供体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联合脐带血移植可致移植物快速植入、低GVHD发生率和高无病生存率。
王静[4](2019)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文中认为引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已经成为中高危恶性血液病初次诱导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因为供者来源广泛又易于获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Haplo-HSCT国内常用的是非体外去除T淋巴细胞移植模式,采用“GIAC”体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供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诱导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降低了感染率及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造血及免疫重建时间缩短,无病生存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本研究对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比较分析haplo-PBSCT与同胞全相合PBSCT移植后的疗效、细胞重建规律、GVHD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haplo-PBSCT预后的危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患者资料: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7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同胞全相合PBSCT 78例,haplo-PBSCT 98例。全相合移植组年龄高于单倍体移植组(p=0.001),男性比例低(p=0.025)。两组疾病分布、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基本一致。全相合PBSCT采用改良BuCy方案,haplo-PBSCT采用改良BuCy+ATG方案,CsA+MMF+短程MTX三联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17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14(36-1810)天,haplo-PBSCT患者1年和3年累积总生存(OS)率低于全相合PBSCT患者,分别为[(49.2±5.7)%对(73.5±5.3)%,p<0.001;(39.1±6.1)%对(61.8±6.0)%,p=0.001]。haplo-PBSCT患者1年累积复发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35.7±6.2)%对(17.4±4.6)%,p=0.004],两组患者累积无病生存(DFS)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NRM)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血重建情况:所有患者粒系均成功植活,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及红系植入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0-100)天haplo-PBSCT患者血小板输注量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10(2-57)U对6(1-27)U,p=0.000],两组患者红细胞输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VHD发生情况:haplo-PBSCT患者aGVHD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53.1%对23.1%,p<0.001),但两组间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9.8%比3.8%,p=0.181)。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haplo-PBSCT患者CMV感染累积发生率高于全相合PBSCT患者[67.3%比31.3%,p=0.000],CMV感染发生时间早于全相合PBSCT患者,p=0.004。haplo-PBSCT预后危险因素分析:1、与标危组相比,高危组累积OS率、DFS率降低,复发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1、0.045和0.002;2、与无或轻度aGVHD的患者相比,发生Ⅲ-Ⅳ度aGVHD的患者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0;3、+60d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与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49、0.032和0.007;4、移植后前100天内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与红细胞输注量<6U的患者相比,累积NRM率增高,p=0.040;5、EBV再激活患者与无EBV再激活患者相比累积OS率、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p值分别为0.006、0.009和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疾病高危状态是影响OS、DFS和RR的独立危险因素,Ⅲ-Ⅳ度急性GVHD是影响NR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生存超过60天的92例haplo-PBSCT患者中,+60天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位值为2.5(0.2-14.7)×109/L,血红蛋白中位值为98.5(49-143)g/L,血小板中位值为56.5(7-259)×109/L。血小板恢复不良(30≤PLT<80×109/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ANC<1.5×109/L)和血红蛋白减少(Hb<80g/L)(48.9%对21.7%,p<0.001;48.9%对 22.8%,p<0.001)。+60天和+100天时血小板减少(PLT≤29×109/L)发生率分别为23.9%和17.3%。与血小板恢复不良组和血小板恢复组相比,+6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和DF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100天血小板减少组累积OS率降低,累积NRM率增高,多因素分析Ⅲ-Ⅳ度aGVHD会增加+60天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HR=4.53,95%CI:1.21-17.02,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天PLT≤29×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60天PLT≤29×109/L与疾病高危状态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结论1相比同胞全相合PBSCT,Haplo-PBSCT后累积OS率下降,1年累积复发率增高,但累积DFS率及NRM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率和aGVHD发病率增高,但Ⅲ-Ⅳ度aGVHD的累积发生率并未增高。2 Haplo-PBSCT后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恢复不良的发病率较高,+60天PLT≤29× 109/L是NRM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Ⅲ-Ⅳ度aGVHD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3移植前疾病高危状态是RR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OS率和DFS率下降的危险因素。
杨文娟[5](2020)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21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动员采用环磷酰胺(Cy)+足叶乙甙(VP-16)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方案。预处理方案:恶性淋巴瘤(ML)及急性白血病(AL)、髓外浆细胞瘤采用全身照射(TBI)+VEM/IAC方案;多发性骨髓瘤10例采用白消安+VP-16+Cy(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BVC方案、5例采用硼替佐米+马法兰方案、7例采用马法兰方案;孤立性浆细胞瘤采用BVC方案。对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复发率(RR)等进行统计。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多分类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对患者的OS、PFS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OS、PFS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0.05认被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215例行auto-H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自体骨髓移植(ABMT)33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182例。恶性淋巴瘤(ML)16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19例,霍奇金淋巴瘤(HL)47例,灰区淋巴瘤(GZL)3例],多发性骨髓瘤(MM)27例,浆细胞瘤2例(髓外浆细胞瘤1例、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NHL并髓外浆细胞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Ph+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5例[M2 1例、M3 1例(PML/RARα阴性)、M5 2例、粒细胞肉瘤1例],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1例。移植中位年龄34(1161)岁,男性患者148例,女性患者67例。中位随访时间为36(0426)个月,除1例患者移植当天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后发生急性肺水肿死亡、1例移植后9天因真菌败血症死亡外,其余2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8+33)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3(0+73)d,ABMT造血恢复慢于APBSC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例患者3年、5年OS分别为79.9%、74.9%,3年、5年PFS分别为66.9%、63.2%,复发率(RR)为26.98%(58/215),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3.72%(8/215),移植前76例PR、NR、PD或复发的患者中51例在移植后达CR,有效缓解率67.1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移植年龄及移植前病程对auto-HSCT后长期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干细胞来源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及PFS,APBSCT的3年OS及PFS均优于ABMT患者(P<0.05);诊断影响患者移植后3年OS,ML及MM患者移植后3年OS优于AL患者,3年OS分别为81.0%、73.2%、50.8%(P<0.05);移植前疾病状态影响患者3年PFS,移植前病情CR及PR患者移植后3年PFS优于NR、PD及复发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白血病是影响患者OS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4.397(95%CI,1.716-11.268)(P<0.05),而移植前病情未缓解、复发、进展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风险(RRs)是2.718(95%CI,1.283-5.754)(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诱导缓解后的巩固治疗,移植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对于复发难治或移植前未缓解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挽救性治疗提高患者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王亮[6](2011)在《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独或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Ld Ara-C)方案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白血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一、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2008年之前G-CSF单药治疗2例Allo-HSCT后复发白血病(简称“移植后复发白血病”)患者的病例资料;二、2008年1月开始进行“G-CSF联合Ld Ara-C方案治疗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至今已连续纳入16例患者。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中位年龄31.5(17~56)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4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1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3例;15例急性白血病(AL)均为血液学复发,3例CML中2例急变期复发,1例细胞遗传学复发;2例接受G-CSF 150μg/d单药治疗;另16例接受G-CSF 150-300μg/d联合Ara-C30~50 mg/d治疗,治疗过程中WBC>30×109/L时G-CSF减量使用,出现Ⅱ度及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或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时停用G-CSF;骨髓原始细胞减少至<5%时停用Ld Ara-C。血液和骨髓原始细胞不断增加或未减少则退出治疗。完全缓解(CR)后G-CSF减低剂量治疗,根据WBC计数调节用量。[结果]1.总有效率:18例中14例治疗有效(77.8%),中位反应时间为18.5(12~95)天。18例中11例获得CR(61.1%),其中2例CML急变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中位CR时间为16(12~54)天。长期无病生存率为11.1%。2. G-CSF单药治疗2例,1例AML获得CR,1例ALL无效;G-CSF联合LD Ara-C方案治疗的16例中,13例(81.3%)有效,中位反应时间为18.5(12~95)天。10例(62.5%)获得CR,中位CR时间为16.5(12~54)天。3.可评价的16例中ANC比值(治疗后ANC峰值/治疗前ANC)≥2和<2者分别有12例和4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和25%,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12例(66.7%)发生G-CSF诱导的GVHD (GI-GVHD),中位出现时间为30.5(5~56)天,其中aGVHD8例,cGVHD4例;GI-GVHD组和无GI-GVHD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12/12)和33.3%(2/6)(P=0.005),两组CR率分别为83.3%(10/12)和16.7%(1/6) (P=0.013). G-CSF治疗起始于+100d内和+100d后的GI-GVHD分别有5例和7例,两组□~□度aGVHD分别为100%(5/5)和14.3%(1/7)(P=0.015),肠道aGVHD分别为100%(5/5)和14.3%(1/7) (P=0.015), GVHD相关死亡率分别为80%(4/5)和0%(0/7)(P=0.010)。5.18例中位随访161(19~565)天,2例分别无病存活565天和426天(11.1%);2例因接受其他治疗分别于随访第161和179天退出观察;14例死亡,9例为白血病死亡,4例为重度aGVHD死亡,1例死于肉芽肿性肺炎。合并EMR者和未合并EMR者的白血病死亡率分别为100%和30.8%(P=0.029)。[结论]本研究提示1.G-CSF通过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而发挥其抗白血病活性;2. G-CSF与小剂量Ara-C联合,通过其显着协同作用,能有效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3.ANC比值≥2和出现GI-GVHD往往预示治疗有效;4. G-CSF方案最常见和严重的毒副作用是GI-GVHD,其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5. G-CSF起始于+100d内与严重GI-aGVHD发生相关。因此,G-CSF与小剂量Ara-C联合治疗移植后复发白血病,就其CR率而言,具有可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相比拟的疗效,因此,可考虑作为DLI之外的另一种治疗选择。虽然G-CSF联合小剂量Ara-C获得较高CR率(62.5%),但为之付出的GVHD相关死亡率太高,因此,在治疗策略上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二部分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G-CSF对GVHD和GVL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建立非致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模型和移植后WEHI-3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探讨移植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为G-CSF治疗移植后复发白血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雄性C57BL/6(H-2b)小鼠为供鼠、接受8Gy全身照射(TBI)预处理的雌性BALB/c (H-2d)小鼠为受鼠进行Allo-BMT,移植物中除1×107骨髓细胞(BMC)外还加入不同剂量(0、2×106、5×106、1×107)脾细胞(SpC),建立伴发不同程度GVHD的小鼠Allo-BMT模型。根据临床表现、生存时间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GVHD严重程度。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d存活小鼠嵌合率验证移植成功。2.通过与移植物(1×107BMC+2.5×106SpC)同时输入1×106 WEHI-3细胞建立Allo-BMT后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根据临床表现、WBC计数、血涂片检查、解剖大体观察、骨髓和肝脾组织印片检查等判断白血病成模。3. G-CSF对GVHD影响的研究中,受鼠随机分为6组:Syn-BMT对照组(Cs, n=10), Syn-BMT后G-CSF给药组(Gs,n=10),单纯Allo-BMT对照组(CM,n=10),单纯Allo-BMT后G-CSF给药组(GM,n=10), Allo-BMT(移植1×107BMC+5×106 SpC)对照组(CA,n=22), Allo-BMT后G-CSF给药组(GA,n=22)。对照组和G-CSF给药组+1d开始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d和G-CSF2μg/d。+10d从CA和GA组各取7只小鼠检测:脾总有核细胞计数(TNC)和FCM检测脾细胞免疫表型(n=5), ELISA法检测血清IL-2、IL-4. IFN-y和TNF-a水平(n=7)。4. G-CSF对GVL效应影响的研究中,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白血病对照组(C1,n=9)和G-CSF治疗组(G1,n=9), Syn-BMT后白血病对照组(C2,n=9)和G-CSF治疗组(G2,n=9), Allo-BMT后白血病对照组(C3,n=10)和G-CSF治疗组(G3,n=10)。对照组和治疗组+1d开始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d和G-CSF 2μg/d.濒死小鼠血涂片判断白血病发病,比较各组生存时间。[结果]1.单纯TBI组小鼠照射后9-15d造血衰竭死亡,平均存活12.0±1.9d;同基因移植组小鼠观察至+60d无GVHD临床表现;单纯异基因骨髓移植、异基因骨髓+低剂量(2×106)脾细胞移植、异基因骨髓+中剂量(5×106)脾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骨髓+高剂量(1×107)脾细胞移植组的GVHD死亡率分别为9.1%、72.7%、100%和100%;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57.3±6.6d、46.9±9.5d、34.5±6.0d和16.6±4.1d,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只+30d存活的异基因移植受鼠骨髓H2-Kb+细胞%分别为99.8%和99.4%。2.移植同时接种1×106个WEHI-3细胞,Allo-BMT和Syn-BMT后白血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但Allo-BMT后白血病组较Syn-BMT后白血病组平均存活时间延长(25.0±1.8dvs.17.1±1.2d,P=0.000),表明Allo-BMT存在GVL作用。3. Syn-BMT和单纯Allo-BMT后给予G-CSF对小鼠生存时间无影响。Allo-BMT后G-CSF给药组(GA)较对照组(CA)小鼠GVHD出现早且重、生存时间短(GAvs.CA:19.8±6.1d vs.34.8±4.5d,P<0.05),+10d脾脏TNC增多(7.57±1.44×107vs.4.88±1.19×107,P<0.05),H2-Kb+细胞%均>99%,NK细胞显着扩增(26.54%±2.60%vs.10.12%±2.05%,P<0.01),树突状细胞(DC)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但DC1亚群减少(31.92%±2.79%vs.41.8%±5.89%,P<0.01),DC2亚群增多(68.08%±2.79%vs.58.2%±5.89%,P<0.01),DC1/DC2比值减低(0.47±0.06 vs.0.73±0.17,P<0.05),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表达轻度增加(47.38%±6.41%vs.40.52%±5.80%,P<0.05),而CD86表达轻度降低(67.82%±0.96%vs.71.68%±2.54%,P<0.05)。4.单纯荷白血病和Syn-BMT后白血病小鼠给予G-CSF治疗不能延长生存时间。Allo-BMT后白血病小鼠给予G-CSF治疗,生存时间延长(31.4±3.9 vs.25.0±1.8,P=0.000),+30d存活数率提高(50% vs.0%,P=0.000)。[结论]小鼠Allo-BMT后使用G-CSF能诱导GVHD和GVL效应,可能与供者NK细胞扩增有关。这为临床移植后G-CSF的应用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1. G-CSF能诱导GVL效应治疗移植后复发白血病;2. G-CSF用于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预防;3.移植后早期使用G-CSF有触发或加重GVHD的风险。
林毓[7](2017)在《雷帕霉素调控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具有显着的免疫抑制功能,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中也发挥了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已被证实可有效防治aGVHD。但RAPA如何调控aGVHD中MDSCs及其不同亚群的数量及功能目前尚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建立了稳定的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分析了移植后小鼠aGVHD模型中外周血及脾脏中MDSCs的数量及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与aGVHD的关系;接着研究了 RAPA治疗对aGVHD模型中MDSCs及其各亚群的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最后对RAPA在体外对MDSCs不同亚群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的研究对于揭示MDSCs免疫抑制功能调控的新机制,寻找aGVHD有效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一章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MDS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检测移植后小鼠aGVHD模型中外周血及脾脏中MDSCs及其亚群的数量及功能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aGVHD的关系,为探讨MDSCs细胞在allo-HSCT中对aGVHD的调节作用提供线索。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通过观察生存、体重、脱毛等症状,检测供者细胞嵌合度,各脏器病理HE染色及CD3免疫组化等方法来鉴定造模是否成功;建立不同严重程度的aGVHD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后2周、4周)各组模型小鼠外周血及脾脏MDSCs及其各亚群的比例变化;分选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后2周、4周)各组模型小鼠骨髓MDSCs,与活化的小鼠脾细胞体外共培养3.5天,CFSE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率,计算增殖抑制率;分选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后2周、4周)各组模型小鼠骨髓MDSCs,与活化的小鼠脾脏CD4+T细胞体外共培养5天,FCM检测CD4+CD25+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以评估MDSCs体外诱导Treg生成能力。结果:通过X射线8Gy辐照清髓,单纯回输去T骨髓细胞(T-cell-depleted bonemarrow cells,BM-TCD)建立无aGVHD模型,回输BM-TCD+T建立aGVHD模型,根据回输的T细胞量控制aGVHD的轻重程度。移植后7天流式检测嵌合度提示完全嵌合状态,aGVHD组可在移植后16天左右逐步出现体重下降、弓背、腹泻、脱毛、活动减少等aGVHD症状,移植后21天检测各脏器病理,aGVHD组可见细胞坏死,结构破坏,有大量CD3淋巴细胞浸润。流式检测移植后各组模型中MDSCs及其各亚群比例,移植后2周各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的MDSCs及各亚群的比例均处于较高水平,而移植后4周时,无aGVHD组的外周血及脾脏MDSCs及其各亚群水平有显着下降,而轻度及中重度aGVHD组的MDSCs比例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脾脏MDSCs比例与aGVH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重度组的比例较轻度组更高。淋巴细胞共培养的结果提示发生aGVHD后体内MDSCs的抑制脾细胞增殖的功能减弱。体外诱导Treg生成实验提示发生aGVHD后体内MDSCs的体外诱导Treg细胞生成的功能受损。结论: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aGVHD可诱导脾脏MDSCs的聚集,且与aGVH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aGVHD小鼠模型中MDSCs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功能及诱导Treg生成功能受损。第二章雷帕霉素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MDSCs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在第一章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及aGVHD模型的基础上,用RAPA治疗小鼠aGVHD,对治疗后aGVHD模型体内MDSCs及其各亚群的数量及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及aGVHD模型,予RAPA腹腔注射治疗,观察aGVHD症状、体重变化曲线,送检各脏器CD3免疫组化观察T细胞浸润情况;利用FCM术检测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后2周、4周)模型小鼠外周血及脾脏MDSCs及其各亚群的比例变化;流式分选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后2周、4周)各组模型小鼠骨髓G-MDSCs亚群,与活化的小鼠脾细胞体外共培养3.5天,CFSE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率,计算增殖抑制率;用qPCR的方法检测移植后4周模型小鼠骨髓G-MDSCs细胞中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情况;在G-MDSCs与脾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iNOS抑制剂L-NMNA、Arg1抑制剂nor-NOHA、L-NMNA+nor-NOHA,观察脾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变化。分选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后2周、4周)模型小鼠骨髓G-MDSCs,与活化的小鼠脾脏CD4+T细胞体外共培养5天,FCM术检测CD4+CD25+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以评估G-MDSCs体外诱导Treg生成能力。结果:RAPA治疗可显着减轻模型小鼠aGVHD症状,明显减少各脏器中CD3淋巴细胞的浸润。流式检测移植后模型MDSCs及其各亚群比例,移植后2周时各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的MDSCs及各亚群的比例均处于较高水平,移植后4周时,无aGVHD组的外周血及脾脏MDSCs有明显的下降,而RAPA治疗组脾脏MDSCs及G-MDSCs亚群比例较其他组有显着上升。淋巴细胞共培养的结果提示发生aGVHD后体内MDSCs的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减弱,但移植后4周时RAPA治疗组G-MDSCs免疫抑制功能可升高至无aGVHD组水平。qPCR方法检测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发现RAPA治疗组G-MDSCs细胞中iNOS及Arg1的表达水平较其他组显着升高,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两种因子的抑制剂L-NMN A及nor-NOHA后,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明显提高,即可减弱G-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体外诱导Treg生成实验提示发生aGVHD后MDSCs的体外诱导Treg细胞生成的功能受损,但移植后4周时RAPA治疗组G-MDSCs体外诱导Treg细胞生成的功能可恢复。结论:我们首次发现RAPA可通过调控MDSCs来发挥aGVHD的防治作用,RAPA治疗可诱导aGVHD小鼠脾脏MDSCs,特别是G-MDSCs亚群的聚集;RAPA治疗可提高aGVHD体内G-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其作用主要通过提高G-MDSCs细胞中iNOS及Arg1的表达实现。此外,RAPA还可提高aGVHD模型G-MDSCs体外诱导Treg生成的能力。第三章雷帕霉素对MDSCs及其各亚群的体外调控及机制研究目的:明确RAPA在体外对MDSCs不同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RAPA体外预处理B6小鼠骨髓CD11b+Gr1+,后与脾细胞体外共培养,CFSE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率,计算增殖抑制率;流式检测RAPA预处理前后骨髓CD11b+Gr1+细胞分别对CD4+T和CD8+T的抑制作用;流式分选小鼠骨髓MDSCs不同亚群,RAPA预处理后与脾细胞体外共培养,检测RAPA预处理对不同亚群MDSCs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建立小鼠aGVHD模型,予经RAPA预处理的G-MDSCs过继回输治疗,观察模型小鼠的生存改善情况;检测RAPA预处理前后G-MDSCs与小鼠脾脏T细胞共培养体系中T细胞的凋亡情况及CD4+T细胞向Th1/Th2细胞的分化情况;用CB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的浓度;RAPA预处理小鼠骨髓G-MDSCs,与活化的小鼠脾脏CD4+T细胞体外共培养5天,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探讨RAPA预处理对G-MDSCs体外诱导Treg生成能力的影响。用qPCR法检测RAPA预处理对G-MDSCs细胞中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情况的影响。分别用比色法、ELISA法、CM-H2DCFD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Arg1、PGE2浓度及胞内ROS水平。结果:使用不同浓度的RAPA预处理小鼠骨髓CD11b+Gr1+,发现RAPA100nM预处理浓度可显着增强CD11b+Gr1+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功能,对CD4+T及CD8+T细胞的抑制功能均有显着的增加。分析RAPA对MDSCs不同亚群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我们发现在初始状态下G-MDSCs亚群并不具有免疫抑制性,而M-MDSCs亚群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免疫抑制功能,但当两者经过RAPA预处理之后,G-MDSCs细胞被诱导出了明显的免疫抑制性,而M-MDSCs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则有所减弱。给予小鼠aGVHD模型回输G-MDSCs及RAPA-pretreated G-MDSCs,发现两者对aGVHD均具有保护作用,而RAPA-pretreated G-MDSCs的免疫保护作用更强。RAPA诱导G-MDSCs免疫抑制功能并非通过诱导T细胞的凋亡,但可显着减少CD4+T细胞向Th1/Th2细胞的分化,并可增强G-MDSCs体外诱导Treg生成的能力。qPCR结果发现经RAPA预处理的G-MDSCs中Arg1及iNOS表达水平较未处理组下降,而COX2、IL-10、TGF-β及NOX2表达无显着差别。收集共培养上清,检测Arg1浓度及胞内ROS水平,两组无显着差异。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PGE2水平,发现RAPA预处理组比对照组组降低。结论:我们首次发现RAPA体外预处理对不同亚群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其可显着诱导小鼠骨髓G-MDSCs亚群的免疫抑制功能,但可减弱M-MDSCs亚群的免疫抑制功能。RAPA预处理可减少G-MDSCs诱导T细胞向Th1/Th2分化,并可增强G-MDSCs体外诱导Treg生成的能力。RAPA体外诱导G-MDSCs免疫抑制功能并非通过提高常见免疫抑制因子表达来介导。
杨隽[8](2020)在《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前常用的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aplo-PBSCT)GvHD预防方案包括以4天ATG为基础和以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后2天CTX)预防方案,移植后a GvHD的发生率仍在40%左右;HLA相合无关供体(URD)移植最常用的是以ATG为基础的预防方案,但移植后a GvHD发生率在24%-30%之间。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GvHD预防方案。目的:评价低剂量ATG(5 mg/k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PTCy(50mg/kg)(低剂量ATG/PTCy)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GvHD疗效和安全性。方法: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均采用低剂量ATG/PTCy方案联合钙调素抑制剂、霉酚酸预防GvHD。Haplo-和URD-PBSCT各入组32例患者,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RIC),余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AC),观察移植后急慢性GvHD、免疫重建、复发及生存情况。同时比较分析Haplo-PBSCT中,31例使用低剂量ATG/PTCy预防与36例既往用ATG为基础方案预防患者移植后急慢性GvHD及生存情况。结果:单倍体移植前瞻性研究:100天内II-IV度a GvHD的发生率为19.4%(95%CI,5.5-33.3%),I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6.9%(95%CI 0-16.3%)。1年内c GvHD的发生率为18.8%(95%CI,3.9%-33.7%),NRM为9.4%,180天内CMV和EBV再激活率分别为37.5%(95%CI,19.8%-55.2%)和40.6%(95%CI,22.6%-58.6%)。1年累计RI为25.1%(95%CI,7.3%-42.9%),DFS和OS分别59%(95%CI,33.3%-84.7%)和78.4%(95%CI,63%-93.8%)。单倍体移植回顾性比较分析:低剂量ATG/PTCy组180天内II-IV度a GvHD和1年内中重度c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标准剂量ATG组(17.0%vs 40.2%P=0.042;11.2%vs 40.1%,P=0.029)。低剂量ATG/PTCy组1年NRM显着低于ATG组(12.9%vs 36.2%;P=0.038)。CMV和EBV病毒再激活率低剂量ATG/PTCy组与标准剂量ATG组相比有较强的下降趋势(41.9%vs 63.8%,P=0.072;45.2%vs 66.7%,P=0.076)。低剂量ATG/PTCy组移植后1年RI高于标准剂量ATG组(22.8%vs 8.7%,P=0.042)。1年LFS和OS两组无显着差异(67.0%vs 59.2%P=0.540;74.9%vs 59.4%P=0.255)。HLA相合移植前瞻性研究(URD):100天内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3.1%(0-6.2%);中位随访6(0.5-16)月,2例轻度皮肤c GvHD。1年内NRM为12.5%,1年累计RI 21.1%(95%CI,11.1%-30.7%),1年DFS和OS分别78.8%(95%CI,71%-86.6%)和86.3%(95%CI,79.9%-92.7%)。结论:低剂量ATG/PTCy可以有效预防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后急慢性GvHD,未见复发率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盛立霞[9](2014)在《NK细胞调节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NK细胞及其受体的重建与aGVHD的关系;接着,我们通过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研究探讨供者来源的NK细胞负向调节aGVHD中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最后我们探讨达沙替尼和AMD3100两个药物对NK细胞的体外扩增、移植物动员和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深入阐明NK细胞调节aGVHD中T细胞应答的机制,完善aGVHD的发生机制,建立aGVHD预警的生物学标志;同时对寻找aGVHD有效预防和治疗的新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具体研究分为3部分:1) Allo-HSCT后NK细胞及其受体的重建与aGVHD的关系;2)NK细胞抑制aGVHD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作用和机制;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干细胞动员剂对NK细胞的aGVHD调节作用的影响。第一章Allo-HSCT后NK细胞及其受体的重建与aGVHD的关系目的:通过检测移植后Allo-HSCT后早期NK细胞及其受体的动态重建规律,分析与aGVHD的关系,为探讨NK细胞在Allo-HSCT中对aGVHD的调节作用提供线索,并为移植后进一步明确患者aGVHD危险分层和早期预警寻找合适的指标。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共63名患者及相应的健康供者进入临床研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月内每1-2周采血一次,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查移植物和移植后外周血中T和NK细胞的比例、NK细胞亚群分布、NK细胞表面NKG2D/DNAM-1/NKP46/NKG2A等受体表达以及T细胞表面CD25/CD69/MICA/MICB/PVR/Nectin2等表达,并结合临床GVHD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5月-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共有6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LL27例,AML26例,NHL2例,MDS7例,CML1例。中位年龄30岁(12岁-50岁),男性34例,女性29例。接受亲缘全相合移植22例,无关供者移植14例,半相合移植27例。共36例患者发生aGVHD(57.14%),27例无aGVHD发生(42.86%),分别纳入aGVHD组和无aGVHD组。在发生aGVHD组的患者,输注的移植物中NK细胞的百分比为(8.95±6.38)%、NK细胞绝对计数(19.87±14.72)*106/Kg、NK与T细胞的数量比值为0.14±0.09。而在未发生aGVHD组的患者,输注的移植物中NK细胞的百分比为(10.64+5.73)%、NK细胞绝对计数(20.66±10.57)*106/Kg、NK与T细胞的数量比值为0.20±0.11。aGVHD组与无aGVHD组间比较,NK细胞百分比例和绝对计数差别无统计意义,而NK:T比值在无aGVHD组高于aGVHD组,P<0.05。在移植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重建的NK细胞亚群分布与健康供者存在差异,在重建早期,CD56brigt、 NKG2A+和CD11b+CD27+这些相对不成熟的亚群的比例显着高于健康对照,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发育成熟。移植后最早重建的NK细胞的NKG2A阳性率在aGVHD组为76.00±9.20%,高于无aGVHD组(59.59±6.10%)。移植后早期重建的NK细胞表达活化型受体NKP46与健康供者无显着差异,而NKG2D和CD226的水平较健康供者降低,其中NKG2D及CD226的水平在aGVHD组低于无aGVHD组。CD226的配体PVR在aGVHD组T细胞表面的表达水平为2470.39±1461.73,高于无aGVHD组(1440.81±648.44,P<0.05)和健康供者(1148.91±281.64,P<0.05)。T细胞表面表达Nectin2的水平在移植后aGVHD组与无aGVHD组无显着差异。NKG2D的配体MICA/B在移植后aGVHD组T细胞表面表达水平为3827.00±1849.34,高于无aGVHD组(1760.18±1010.87,P<0.05)和健康供者(1570.82±1235.15,P<0.05)。在aGVHD患者,NK细胞对活化T细胞的脱颗粒和细胞毒作用显着低于健康供者,采用IL-15激活能够部分逆转aGVHD患者NK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缺陷。结论:NK细胞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最早重建的淋巴细胞亚群,其数量和功能的重建影响aGVHD的进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移植物中NK:T细胞的比例与aGVHD的发生率相关。移植后重建的NK细胞表面DNAM-1/NKG2D活化型受体表达水平下降,而NKG2A水平增高,导致其杀伤活化T细胞和负向调节aGVHD的功能受损。NK细胞重建早期的DNAM-1/NKG2D表达水平与aGVHD的发生有关。Allo-HSCT后供者NK细胞亚群和受体的早期重建可能参与aGVHD的调节过程。第二章NK细胞抑制aGVHD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作用和机制目的:本部分的目的是探讨供者来源的NK细胞在动物模型中对aGVHD中的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调节作用,并通过体外实验进一步阐明相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小鼠MHC单倍体相合的aGVHD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NK:T细胞输注比例对小鼠aGVHD的调控作用,对供者T细胞增殖、凋亡以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供者PBMCs中的CD3+T细胞和CD56+NK细胞,采用PHA、Allo-DC、anti-CD3/CD28单抗刺激CFSE标记的供者T淋巴细胞增殖,比较加入不同比例的供者NK细胞抑制各种刺激引起的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CFSE-7AAD双标杀伤实验和基于CD107a释放的脱颗粒实验检测供者NK细胞对活化的供者T细胞的细胞毒功能,采用抗体阻断试验检测NK细胞杀伤活化T细胞过程中NKG2D、LFA-1、DNAM-1、FAS、NKG2A、TIM-3等受体的功能,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与活化的T细胞相互作用后NK细胞内部ERK信号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在MHC单倍体相合的小鼠GVHD模型中,NK细胞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活化T细胞凋亡,具有GVHD保护作用;2)在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中发现供者NK细胞能够抑制PHA、anti-CD3/CD28单抗以及异基因DC刺激引[起的供者T细胞增殖,并且随着NK:T细胞比例的增加,抑制作用也增强;3)在细胞毒实验中供者NK细胞能够选择性杀伤激活的供者T细胞,而对静息状态下的T细胞没有杀伤作用,脱颗粒实验也进一步证实NK细胞仅与激活T细胞共孵育才具有脱颗粒反应,不同亚群的NK细胞对活化T细胞的脱颗粒反应也不同,其中NKG2A+>NKG2A-, CD56dim>CD56bright;4)与静息状态相比,激活的T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MICA/B、ULBP-1/4、PVR、ICAM-1等激活型NK受体的配体;5)抗体阻断实验结果提示NKG2D、DNAM-1、LFA-1促进NK细胞对活化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NKG2A、TIM-3抑制NK细胞对活化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FAS/FASL通路不参与这一过程;6)NK细胞与活化的自身T细胞接触后10-30min, ERK蛋白即出现快速的磷酸化。结论:我们首先通过小鼠模型证实供者NK细胞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活化T细胞凋亡,具有GVHD保护作用。接着,我们首次在人体体外试验中证实同种抗原活化的供者T细胞通过上调NK细胞活化型受体的配体,激发供者NK细胞对自身活化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ERK信号参与NK细胞对活化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NK细胞通过LFA-1/NKG2D/CD226激活受体信号触发的细胞毒作用来负向调节同种抗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的能力。第三章干细胞动员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NK细胞的aGVHD调节作用的影响目的:最近研究表明某些移植合并用药可能会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本部分的目的是探讨移植中应用的干细胞动员剂AMD3100和靶向药物TKIs对NK细胞的移植物动员效应、生物学功能以及体外扩增的调节作用,旨在探寻能够充分激发Allo-HSCT中NK的GVL效应并增强NK细胞的GVHD调节功能的最佳方案。方法:采用CB6F1小鼠作为受试对象,按干细胞动员方案分4组:(1)PBS对照组;(2)AMD3100组:5mg/Kg,单剂量腹腔注射;(3)G-CSF组:250mg/kg/d*5d,腹腔注射;(4)G-CSF+AMD3100组:剂量同上。给药后Oh、1h、2h、4h尾静脉采血,通过细胞计数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的动员效率;在给药后立即通过尾静脉按细胞数1:1输注0.5uM和10uMCFSE标记的亲代小鼠C57BL/6(CFSElow)和CB6F1(CFSEhigh)的脾细胞,第4天应用FCM检测CFSElow和CFSEhigh细胞比例并计算NK细胞的体内杀伤率;在给药后4h获取小鼠的脾细胞,通过流式分选NK1.1+NK细胞,体外检测NK细胞对YAC-1细胞株的脱颗粒作用以及杀伤活性。从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添加IL-2.IL-15的10%人AB血清的SCGM培养液进行NK细胞的扩增培养,在此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或者达沙替尼,采用细胞计数和FCM检测细胞表型比较三种TKIs对NK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采用CFSE标记增殖试验检测达沙替尼对NK细胞抑制同种抗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接着采用脱颗粒试验结合CFSE/7AAD细胞毒实验比较三种TKIs对NK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和激活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5mg/kg的AMD3100单次注射能够有效的动员NK细胞,Oh、1h、2h、4h外周血NK细胞绝对数分别是(4.89±0.83)*105/ml,(22.85±3.91)*105/ml,(34.77±2.82)*105/ml,(23.19±1.82)*105/ml;2h的NK数达到峰值,4h之后回落。单独采用G-CSF注射组则无NK细胞动员作用,AMD3100+G-CSF组与AMD3100组具有类似的NK细胞动员规律,在各时间点两组间的NK细胞绝对数无显着差异。在NK细胞体内杀伤实验中,G-CSF组对亲代细胞的排斥率为62.14+2.34%,低于PBS对照组69.09±2.64%; AMD3100组对亲代细胞的排斥率为80.67±4.87%,高于PBS对照组(P<0.05), AMD3100+G-CSF组与AMD3100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体外研究中,AMD3100组NK细胞的脱颗粒反应以及杀伤效率与PBS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而G-CSF组以及G-CSF+AMD3100组NK细胞的体外细胞毒功能低于对照组。三种TKIs中,只有达沙替尼能够在体外增加NK细胞的体外扩增效率,而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不能促进NK细胞的扩增。随着培养体系中达沙替尼浓度的增加,NK细胞的纯度逐步升高,但是高浓度的达沙替尼还会引起NK细胞的凋亡,NK细胞的绝对数在20nM达到峰值。采用20nM的达沙替尼作用后的NK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同种抗原刺激后的自体T细胞增殖,并且达沙替尼能够增加NK细胞对活化T细胞以及白血病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达沙替尼体外扩增的NK细胞中细胞毒功能较弱的NKG2A+CD57-亚群比例下降,而细胞毒功能较强的NKG2A-CD57+亚群比例增高。达沙替尼能够促进NK细胞表面的CD226、NKP46及NKG2D等活化型受体表达的上调。结论:AMD3100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可以提高移植物中NK细胞的数量,增加移植物中NK:T比例,并且不影响NK细胞的细胞毒功能。适当浓度的达沙替尼可以增强NK细胞体外扩增的效率,并能够上调扩增的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的表达和优先扩增胞毒功能较强的NKG2A-CD57+亚群,从而增强NK细胞对活化T细胞和AM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我们的研究为目前Allo-HSCT中通过联合用药来降低GVHD的发生和保留GVL效应提供新的策略,并为下一步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新的药物打下研究基础。该部分研究内容已经发表于Transfusion杂志。
许昕,李庆山[10](2009)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从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诱导移植物中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使得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产生分离,从而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后,因此,输注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有前途的一种方法。但其作用的途径机制、输注的时机、输注的细胞数等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二、异基因骨髓移植中CSF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基因骨髓移植中CSF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IL-10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DCs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1.2 主要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IL-10 基因修饰的DCs诱导Tr1 细胞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 主要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部分 :IL-10 基因修饰的DCs诱导Tr1 细胞对移植动物GVHD的发生以及生存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材料和仪器 |
1.2 主要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并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自然杀伤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中的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小鼠NKT 细胞体内外扩增、纯化和鉴定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建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 模型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宿主NKT 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 中的免疫调控效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供者NKT 细胞输注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GVHD 中的调控效应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Vα24+Vβ11+ NKT 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重建及对aGVHD 影响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NKT 细胞与GVHD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3)探讨亲缘性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疾病的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汉双解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因素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及预后意义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自体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与采集 |
2.3 预处理方案 |
2.4 造血干细胞回输 |
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支持治疗 |
2.6 移植后维持治疗 |
2.7 主要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0 基本情况 |
3.1 造血重建 |
3.2 移植相关并发症 |
3.2.1 感染 |
3.2.2 其他早期并发症 |
3.2.3 远期并发症 |
3.3 随访 |
3.3.1 恶性淋巴瘤患者生存分析 |
3.3.2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分析 |
3.3.3 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分析 |
3.3.4 其他 |
3.4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单因素分析 |
3.5 影响患者移植后OS、PFS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病例和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报告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使用G-CSF对GVHD和GVL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1章 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和aGVHD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2章 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3章 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使用G-CSF对GVHD和GVL效应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第二部分) |
英文缩略词汇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雷帕霉素调控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1 第一章: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MDS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研究 |
1.1 引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2 第二章:雷帕霉素对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MDSCs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3 第三章:雷帕霉素对MDSCs及其各亚群的体外调控及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
(8)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
绪论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与标准剂量ATG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回顾性研究 |
绪论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无关供体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
绪论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小结 |
综述 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9)NK细胞调节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目次 |
1. 第一章:Allo-HSCT后NK细胞及其受体的重建与aGVHD的关系 |
1.1 引言 |
1.2 临床病例资料和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讨论 |
2 第二章:NK细胞抑制aGVHD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作用和机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3 第三章:干细胞动员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NK细胞的aGVHD调节作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 |
3.5 讨论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
(10)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学术背景 |
2 目的 |
3 资料和方法 |
3.1 文献检索 |
3.2 检索方法 |
4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 |
4.1 细胞水平 |
4.2 动物实验水平 |
4.3 临床应用 |
5 结论 |
四、异基因骨髓移植中CSF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IL-10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1型调节T细胞在防治GVHD和保存GVL中的研究[D]. 万江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2]自然杀伤T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GVHD中的免疫调控研究[D]. 张彦明. 苏州大学, 2011(06)
- [3]探讨亲缘性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血液疾病的可行性[D]. 陆叶. 苏州大学, 2014(01)
- [4]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预后研究[D]. 王静. 郑州大学, 2019(02)
- [5]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D]. 杨文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6]G-CSF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王亮. 暨南大学, 2011(10)
- [7]雷帕霉素调控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林毓. 浙江大学, 2017(03)
- [8]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D]. 杨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9]NK细胞调节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同种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盛立霞. 浙江大学, 2014(04)
- [10]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效应[J]. 许昕,李庆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06)
标签: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髓性白血病; 骨髓移植; 癌症;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