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IgG的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柳广南,陆世桃,许辉,陆光润[1](1995)在《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意义》文中认为以ELISA检测108例活动性肺结核、39例稳定期肺结核、30例肿瘤、101例非结核性肺部疾病患者及202例正常人血清的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IgG抗体(简称抗-PPD)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中的抗-PPDIgG抗体(简称CIC-PPD)。结果表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抗-PPD和CIC-PP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和各疾病组患者的水平(P<0.001),但与其病变范围无关。单一测定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抗-PPD,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98.5%;测定CIC-PPD,敏感性为86.1%.特异性96.9%。以两者任一项阳性作为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标准,则敏感性为93.5%。此外,对1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动态观察表明,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患者的抗-PPD和CIC-PPD水平会逐渐降低,前者于治疗后第20~24周降至正常水平,后者则于治疗后第12~16周降至正常值。研究结果提示测定患者的抗-PPD和CIC-PPD的水平,可用于结核病诊断,对结核病的疗效判定亦有帮助。
董梅[2](2009)在《结核菌感染和卡介苗接种抗体应答特征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支杆菌(M. tuberculosis ,MTB),每年有20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第4次全国结核病流调结果显示,我国有5.5亿人曾感染MTB,人群感染率为44.5%,现有活动性结核患者500万,每年新发132万结核病人。新发结核病例,大部分由于内源性复发,而不是外源性感染。因此,如何发现结核潜感染者,如何预测结核潜感染者的预后,并对那些活动性结核病危险性最大的潜感染者实施预防性抗痨治疗,是当今国际上结核病控制的重要战略和研究重点。研究不同状态结核病感染和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 BCG)接种对结核免疫应答的影响,涉及结核病免疫预防和治疗、结核疫苗研发、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结核病流行病学监测和结核病临床治疗诸领域,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对于结核病流行病学调研及临床治疗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结核菌能合成约4000种蛋白,其中多数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加上多糖和脂多糖抗原,结核抗原种类、数量众多。本研究基于结核病临床治疗和实验室诊断现状,采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3种分支杆菌抗原,调查结核菌临床感染者(结核病患者)、结核菌亚临床感染者(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相应抗体应答水平及其变化特点。这3种结核分支杆菌抗原是:部分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on, PPD)、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ipoarabinomannan, LAM)和38 kDa蛋白。新兵是一个身体素质高、年龄相对集中(18-19岁)、且以男性为主的群体。尽管入伍时经过严格体检,但新兵入伍半年后,仍有少数人被诊断为结核病。由于军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高度集中,任何散在的结核病例均有可能引发结核病暴发流行,对我军战斗力造成严重危害。如何有效发现和预防士兵结核病,是一个非常现实和紧迫的课题,其关键是如何发现新兵中的活动性结核病的潜感染者,并及早给予预防性抗痨治疗。目前检测结核潜感染的方法主要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和r-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TST用于检测结核潜感染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其特异性差,特别是在结核病高发地区。IGRAS是近年来开发的检测结核潜感染新技术,用于检测结核潜感染不受卡介苗(BCG)接种的影响。但是,该方法不能区分活动性结核病与结核潜感染,检测结果(致敏T-细胞r-干扰素释放量)与潜感染者的预后无关,且受MTB感染时间制约。本研究根据新兵TST结果,对TST阴性新兵接种BCG后体液免疫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对TST强阳性新兵结核特异性抗体水平进行了调查;对TST强阳性和38 kDa蛋白抗体阳性的新兵进行了随访和信访,同时对各类结核病患者相应抗体应答水平及其变化进行了观察,并探讨结核病患者、高危结核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的区别方法。本研究采用的3种结核分支杆菌抗原是:部分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和38 kDa蛋白。本研究首先对无卡痕、TST试验阴性新兵在接种BCG疫苗后对3种抗原的抗体应答进行了连续监测,发现:种卡新兵对抗原LAM和38 kDa蛋白不产生抗体应答;种卡后新兵血清PPD抗体水平持续升高,3个月达高峰,种卡后6个月PPD抗体滴度仍显着高于种卡前。结果表明,种卡1年内,PPD抗体血清学检测不适用于结核病的诊断,而采用抗LAM和抗38 kDa蛋白抗体检测通常不受种卡影响。10395名新兵TST试验结果表明,有卡痕和无卡痕新兵TST试验阳性率分别为70.2%和24.9%,差异非常显着(P<0.001);TST试验强阳性率的有卡痕(3.3%)和无卡痕新兵(2.5%)之间的差异亦有显着性(P<0.05),但TST试验不能区分结核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对TST强阳性新兵抗体应答特征进行调查和随访结果表明,TST强阳性新兵LA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8 kDa蛋白抗体有6例阳性,其中5例为无卡痕新兵。3个月随访发现,6例TST强阳性且38 kDa蛋白抗体阳性新兵中,有3例具有结核体征,且均为无卡痕新兵。1年信访结果发现,无结核体征TST强阳性、38 kDa蛋白抗体阳性新兵健康状况良好,而3例有结核体征新兵中,1年内有2例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另1例因工作调动失去联系。上述结果表明:TST强阳性且38 kDa蛋白抗体阳性可用作新兵结核菌潜感染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提示:对TST强阳性且38 kDa蛋白抗体阳性新兵给予预防性抗痨治疗,是降低士兵结核病发病率和减少部队结核病暴发流行最有效、最经济的防疫措施。结核菌潜感染新兵抗LAM抗体应答呈阴性;PPD抗体应答不能用于结核菌潜感染鉴别。对接受化疗的结核病患者的免疫应答调查表明:在化疗作用下,结核患者PPD抗体应答呈现3种模式。模式1患者占66.6%,多为菌阳病人,患者接受化疗后,PPD抗体水平持续增高,平均在化疗后1.8月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值,滴度升至化疗前的2~3倍,然后缓慢降低。模式2患者中复治病例比率高,接受化疗后血清PPD抗体从较高浓度逐渐降低。模式3患者多为病灶小、痰菌阴性、化疗前抗体水平低的初治结核患者,接受化疗后PPD抗体水平无变化。临床资料表明,化疗后抗体水平显着升高的患者疗效好。总之,本研究比较了临床活动性结核病人、结核菌潜感染者和BCG接种者的抗体应答特征,明确了新兵、儿童和新学员人群的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方法;明确了新兵结核潜感染的诊断方法;提出了士兵结核病预防措施;对结核病患者抗体应答特点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袁凯[3](2013)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仍然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是单一致病菌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头号传染性杀手,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结核致病菌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和全球不同地域的社会因素,加之近几十年来各国对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忽视,流动人口增多、多耐药结核菌增多以及艾滋病的流行,使得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流行逐渐加剧,大有泛滥之势,导致结核病疫情呈全球性的回升,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也将结核病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据WHO的最新报告,2010年全球有大约880万新发结核病例,145万例死于该病。我国同样是是全球TB高负担国家之一,受不同地域人群居住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群卫生习惯及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2位,同时也是耐多药TB患者数较多的国家之一。广东省结核病防治任务面临的形势同样非常严峻。目前,结核病人报告数始终位居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人数前列,根据相关耐药性基线调查和2010年全省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省每年新发生菌阳肺结核病人估算在4.6万例左右,其中耐多药患者数约0.2万例。肺结核报告发病人数中70%以上为农民,且以男性青壮年为主。骨关节结核定义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关节、滑膜和脊柱所引起的疾患。其发病特点包括:发病隐匿缓慢,病程长,合并症多,常因骨骺和关节遭到结核分枝杆菌侵蚀,而影响其骨骼发育,严重者导致残疾。骨关节结核是发病率最高的肺外结核部位,约占结核总发病率的3-5%,肺外结核发病率的35-50%以上。而脊柱结核占全身骨结核的首位,约占1/3以上,发病年龄以20-30岁的青年为高峰。脊柱结核的典型症状如腰背部僵硬、疼痛、脊柱局部叩击痛,全身中毒症状,如盗汗、食欲不振、潮热、乏力等;一旦出现脊柱后凸成角畸形、神经功能(运动、感觉)障碍或窦道形成已为脊柱结核后期改变。相对于这些晚期脊柱结核患者而言,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结核菌的变异,脊柱结核患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起病隐匿,发病缓慢,早期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不明显。因此,如何在早期实现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是所有脊柱外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与难题?众所周知,脊柱结核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制止病变发展、大大缩短疗程、避免或减少畸形发生、而且可以保全功能、甚至可以不用手术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样也可以为国家和患者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文献报道,非典型性脊柱结核发生率为2.1%-12.0%,当前脊柱结核延误诊治超过一年的病例约40%,脊柱结核误诊率为32.2%。细菌学检查仍然是结核病确诊的重要手段,是结核病诊断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最可靠的标准。结核病人的细菌学检查,是发现传染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的可靠标准,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结核菌的遗传特性决定其生长周期长,致使常规细菌学检查方法存在着灵敏度低、操作复杂,需时间较长和影响因素较多,不易标准化等原因,使细菌学度实现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治疗,可以大大缩短治疗的疗程,避免或减少畸形发生、而且可以保全功能、甚至可以不用手术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为可能要接受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患者节约大量费用,这样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近年来,一种应用在结核感染诊断中的新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ELISPOT)越来越得到许多学者与专家的关注。结核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作为免疫应答的一部分,T细胞受结核抗原刺激致敏,形成活化的效应T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在体外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可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y, INF-y)。 ELISPOT技术即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该技术起源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技术利用体外特异性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后,检测分泌特异性抗体细胞数量和功能,随着技术发展用于检测单细胞水平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功能以及细胞数量。目前ELISPOT技术在肺结核的诊断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将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相关应用研究比较缺乏。目的1.探讨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3.探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试验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4.探讨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的监测作用。方法1.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011年5月~2012年7月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和广州市胸科医骨科收治的可疑脊柱结核病例。自行设计受试者信息采集表,收集受试者基本临床信息:性别、年龄、合并症、影像学诊断、病理学结果、细菌学结果等,并对受试者出院进一步随访(≥6个月)。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检测,同时对所有纳入者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应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来评价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且进一步探讨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试验结果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011年5月~2012年8月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和广州市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可疑脊柱结核病例。自行设计调查量表收集受试者信息,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同时行T-SPOT.TB试验、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Rv2041c-ELISPOT、Rv1419-ELISPOT和Rv0057-1352-ELISPOT检测,将上述几种抗原刺激ELISPOT试验结果两两比较。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应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来评价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Rv2041c、Rv1419和Rv0057-1352在ELISPOT上的应用价值。3.探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州市胸科医骨科、广东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29例。由经培训的脊柱外科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非典型性脊柱结核信息采集表收集相关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数据及影像学检查。分析非典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行T-SPOT.TB试验,根据具体情况同时对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行PPD试验、抗酸杆菌涂片检查、病灶病理学检查和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来评价T-SPOT.TB试验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探讨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的疗效监测作用连续选取2012年3月~201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例。自行设计调查量表收集受试者信息,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2天和手术后2天采集受试患者的外周血行T-SPOT.TB试验,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体内效应T细胞的反应情况。结果1.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①标本获取及检测情况在纳入的102例患者中,有11例因未能完成ELISPOT试验或者失访被剔除出此项研究。其中确诊为脊柱结核组的有52例,确诊为非脊柱结核疾病组的有39例。最终纳入的91例患者均接受了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5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共有47例接受活检穿刺病理检测,42例患者行抗酸杆菌涂片检查,40例患者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②脊柱结核组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ELISPOT形成SFC数量的比较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形成SFC数量在脊柱结核组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间存在极显着差异,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在脊柱结核组形成SFC数量显着高于非脊柱结核疾病组形成的SFC数量。③ELISPOT方法与临床常用诊断方法阳性率比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46.2%、60.4%和47.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8%、61.5%、65.9%和51.1%;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87.2%、89.6%和79.1%。脊柱结核组中,ELISPOT试验总体阳性率高于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P<0.05)。④脊柱结核组ELISPOT试验与PPD皮肤试验、抗结核抗体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的配对比较经过χ2检验,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试验检测结果与PPD皮肤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与ELISPOT试验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⑤脊柱结核组ELISPOT试验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年龄、营养状况与SFC数量及ELISPOT最终阳性率有着密切联系。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①研究对象及检测标本情况在纳入的70例患者中,有5例失访被剔除出此项研究。其中确诊为脊柱结核组的有34例,确诊为非脊柱结核疾病组的有31例。②T-SPOT.TB试剂盒与常规结核检测方法的比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8%、58.1%、61.8%和58.1%;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70.9%、68.9%和61.1%;T-SPOT.TB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77.4%、80.6%和82.8%。脊柱结核组中,T-SPOT.TB试验总体灵敏度高于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③脊柱结核组T-SPOT.TB试剂盒与PPD皮肤试验、抗结核抗体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的配对比较脊柱结核组中,经过χ2检验,ELISPOT试验检测结果与PPD皮肤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与T-SPOT.TB试验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一致率:93.8%;Kappa值:0.714,P<0.05)。④Rv2041c-ELISPOT、Rv1419-ELISPOT和Rv0057-1352-ELISPOT技术检测脊柱结核病人反应情况与试验条件的确定通过对1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预实验观察,并与CFP-10/ESAT-6-ELISPOT的试验结果相比,Rv1419-ELISPOT试验的反应情况较好,而Rv2041c-ELISPOT和Rv0057-1352-ELSPPOT的反应较弱,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选取2.0×105个细胞加入96孔培养板,孵育时间分别为20h,结果显示20μg/ml和40μg/ml蛋白浓度斑点强度相似,最终选取20μg/ml为Rv1419-ELISPOT的终浓度。⑤脊柱结核组中不同抗原ELISPOT诊断灵敏度的比较CFP-10/ESAT-6-ELISPO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82.4%、83.9%、84.8%和71.9%。T-SPOT.TB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77.4%、74.4%和80.8%,且两种检测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3.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试验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①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研究纳入的29例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特点中,可以获知腰背痛是最主要的临床主诉(24例,82.8%)。②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学特征29例患者主要的影像学特征为:(1)软骨终板终板虫蚀样破坏:本组5例,在MRI上见椎体软骨终板虫蚀样破坏,见于椎体型或以椎体型为主的跳跃型脊柱结核;(2)单一椎体的中心性塌陷或者单一椎体轻度压缩改变:本组5例;(3)多发性脊柱结核包括连续性和跳跃性脊柱结核:本组15例;(4)影像学局部破坏重,而临床全身症状轻,即冷脓肿形成,但无明显骨破坏:本组4例。③T-SPOT.TB试验与常规结核检测方法的比较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组中病灶抗酸杆菌涂片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78.3%。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为58.6%,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阳性率为62.1%,T-SPOT.TB试验的阳性率为82.8%。4. 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监测的作用①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12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有3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单纯结核病灶清除术,5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②脊柱结核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SFC数目的比较分析12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对应ESAT-6的SFC平均数目分别为35.0±22.4、36.7±23.8、30.1±16.2;对应CFP-10的SFC平均数目分别为55.1±68.5、57.4±68.3、44.1±47.9。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入院时与手术前、手术前与手术后ESAT-6和CFP-10刺激形成的SFC数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作为抗原的ELISPOT法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有着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为脊柱结核感染患者提供有效的辅助诊断。2. 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尤其是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诊断),可能成为脊柱结核感染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的筛查工具,并辅助脊柱结核病的诊断。3.结核分枝杆菌Rv1419融合抗原具有较高的脊柱结核免疫学诊断价值。
张训,侯凡凡,魏冬梅,杨满球[4](1995)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替代治疗病人并发结核病》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并发结核情况,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97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替代治疗的病人进行了分析,其中40例并发结核病,发生率为4.1%,为一般人群的10倍。结核病68%发生于透析或肾移植术后1年之内。其中肺外结核占82.5%,淋巴结核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结核病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结核菌素皮试在这类病人的阳性率仅6.4%。检测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抗体(PPD-IgG)是一个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本组活动性结核85%(34/40)呈阳性反应。并发浆膜腔或泌尿系结核的病人,检测渗出液或尿的抗PPD-IgG,或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菌DNA有助于诊断。
李琳雪[5](2020)在《结核分枝杆菌Rv1860、Rv0494及Rv1876蛋白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蛋白芯片技术评估结核分枝杆菌候选生物标志物Rv1860、Rv0494、Rv1876蛋白在活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活动结核病诊断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ATB组)、结核潜伏感染患者(LTBI组)、肺炎、肺癌等疾病对照患者(D组)、健康志愿者(N组)血清各30份,用由不同浓度的Rv1860、Rv0494、Rv1876蛋白定制的蛋白小芯片与120份血清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对有效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对Rv1860、Rv0494、Rv1876蛋白单独、二者相互联合及三者联合诊断来分析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对其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结果:(1)Rv1860、Rv0494、Rv1876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结核潜伏感染:针对血清IgG免疫应答,Rv1860y25的AUC为68.2%;Rv0494y的AUC为67.7%;Rv1876y的AUC为57.2%;Rv1860联合Rv0494的AUC为73.0%;三指标联合诊断的AUC为76.8%;(2)Rv1860、Rv0494、Rv1876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肺炎、肺癌:针对血清IgG免疫应答,Rv1860y25的AUC为70.1%;Rv0494y的AUC为69.8%;Rv1876y的AUC为61.7%;Rv1860联合Rv0494的AUC为73.6%;三项指标联合的AUC为74.4%;(3)Rv1860、Rv0494、Rv1876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健康人群:针对血清IgG免疫应答,Rv1860y25的AUC为75.6%;Rv0494y的AUC为77.3%;Rv1876y的AUC为62.9%;Rv1860联合Rv0494的AUC为79.0%;三指标联合的AUC为80.0%。结论:(1)血清Rv1860、Rv0494、Rv1876蛋白IgG抗体三指标联合检测可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结核潜伏感染。(2)血清Rv1860、Rv0494、Rv1876蛋白IgG抗体三指标联合检测可较好地区分活动性结核病与肺炎、肺癌。(3)血清Rv1860、Rv0494、Rv1876蛋白IgG抗体三指标联合检测可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健康人群,可应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刘萍[6](2011)在《血清细胞因子及结核抗体对儿童结核病及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及结核抗体检测在儿童潜伏性结核感染及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肺结核患儿(肺结核组)、30例潜伏性结核感染患儿及27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IFN-γ、TGF-β1和IL-10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显着性检验及相关性分析;(2)采用蛋白芯片法检测30例临床确诊的结核病患儿(肺结核组)和27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真阴性率,并与PPD试验和细菌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对儿童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潜伏性结核感染组及结核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核组血清TGF-β1、IL-10水平明显高于潜伏性结核感染组及对照组(P值<0.001);(2)蛋白芯片法检测结核组血清结核抗体敏感度为60%,高于PPD试验的敏感度46.67%(P<0.05),也高于细菌学检查敏感度16.67%(P<0.05);特异度为85.19%,高于PPD试验的特异度59.26%(P<0.05),但低于细菌学检查的特异度100%(P<0.05)。结论:(1)血清IFN-γ测定有助于儿童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但血清TGF-β1、IL-10水平对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意义不大。(2)血清结核抗体检测敏感性即检出率远远大于细菌学检测,同时特异性又大于PPD试验,蛋白芯片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可以作为儿童结核病辅助诊断手段。
龚清河[7](2019)在《结核抗体检测联合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辅助诊断肺结核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评价结核抗体检测联合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辅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上海市崇明区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观察组)244例,非肺结核患者(对照组)318例。通过比较血清结核抗体与PPD不同组合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AUC面积),总体评估血清结核抗体联合PPD辅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结核抗体敏感度(45.1%)高于对照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9,P <0.01);观察组PPD试验敏感度(72.1%)高于对照组(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P <0.01)。血清结核抗体与PPD多项联合检测数据中以TB-Ab/PPD并联检测为最佳,诊断敏感度(86.1%)高于单一血清结核抗体检测(45.1%)、PPD试验(72.1%),相应的ROC曲线面积(0.779)高于单一血清结核抗体检测(0.691)(χ2=19.8,P <0.01)、PPD试验(0.738)(χ2=13.2,P <0.01)。结论血清结核抗体联合PPD试验比单一血清结核抗体、PPD试验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对辅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具有更高的效能。
魏冬梅,侯凡凡,张训[8](1995)在《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抗体测定的价值》文中指出结核感染是肾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且早期不易诊断。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抗体(抗PPD-IgG)检测的结果表明,并发活动性结核的病人血清抗PPD-IgG均呈阳性反应,据此诊断并发结核的平均时间为20.5天,明显早于根据细菌学、病理学或影像学确诊的平均时间(66.8天)。肾移植后因其他感染或排斥反应引起的发热,抗PPD-IgG水平则无明显增高;经治疗结核感染得到控制的病人,血清抗PPD-IgG亦恢复正常。由此表明,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是早期诊断肾移植后并发结核感染的良好指标。
周乐亮,沈守荣,何苗,李夏雨,田力[9](2013)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诊断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疑诊结核性腹膜炎患者50例,进行外周血T-SPOT.TB、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protein derivatives of tuberculin,PPD)皮试、血清结核抗体、腹水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检测,并比较4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诊断及分组标准,最终诊断TBP 24例,非结核性腹膜炎17例,无法确定者9例,外周血T-SPOT.TB、PPD皮试、血清结核抗体、腹水ADA诊断TBP的灵敏度分别是91.7%(22/24),37.5%(9/24),16.7%(4/24),36.4%(8/22);特异度分别是76.5%(13/17),70.0%(7/10),78.6%(11/14),100%(14/14);阳性预测值分别是84.6%(22/26),75.0%(9/12),57.1%(4/7),100.0%(8/8);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6.7%(13/15),31.8%(7/22),35.5%(11/31),50.0%(14/28)。T-SPOT.TB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与后3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与后3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外周血T-SPOT.TB对诊断TB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对疑诊结核性腹膜炎的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蒋建平,侯凡凡,张训,马志刚[10](2002)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及接受替代治疗病人并发的结核感染》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和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病人结核感染的发病情况 ,评价监测血清抗PPD IgG和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对这类病人活动性结核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对 1989年 4月~ 2 0 0 2年 9月间收治的CRF病人 (n =3 3 60 )并发结核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 1995年 1月~ 2 0 0 2年 9月收治的CRF病人 (n =2 3 82 )均接受血清抗PPD IgG检测 ,对血清抗PPD IgG阳性的高危病人进行为期 1年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以 1989年 4月~ 1994年 12月间收治的CRF病人 (n =978)作为历史对照 (未作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 ,比较两组活动性结核的发生率。结果提示 ,CRF病人并发结核的总发生率为 2 4% (82 /3 3 60 ) ,感染部位主要为肺外结核 (75 6% ) ,其中以胸膜结核 (2 0 7% )和淋巴结核 (17 1% )最为多见 ,检测血清或浆膜腔积液抗PPD IgG的诊断阳性率为 5 8 5 % ,结核菌DNA PCR阳性率为2 4 2 %。实验阶段CRF病人结核病的总发生率 (1 76% )和播散性结核的发生率 (2 3 % )均明显低于历史对照组 (4 1%和 7 5 %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抗PPD IgG是早期诊断CRF活动性结核的有效方法 ,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有利于降低这类病人活动性结核的发生率
二、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IgG的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IgG的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结核菌感染和卡介苗接种抗体应答特征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兵TST 试验、卡介苗接种和种卡后抗体应答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TST 强阳性新兵抗38KDa 蛋白抗体检测的流行病学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活动性肺结核、稳定期肺结核和健康人群特异性抗体应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化疗对结核患者特异性抗体应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部分 10 种不同分枝杆菌PPD 制备物在不同人群中的免疫应答水平比较及结果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
论着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对其辅助诊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ELISPOT技术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的监测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5)结核分枝杆菌Rv1860、Rv0494及Rv1876蛋白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血清细胞因子及结核抗体对儿童结核病及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结核病组 |
1.2 潜伏性结核感染组 |
1.3 对照组 |
2 内容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试剂 |
2.3 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结核抗体检测联合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辅助诊断肺结核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实验操作程序 |
1.3.2 相关公式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血清结核抗体、PPD检测情况 |
2.2 两组患者结核抗体联合PPD试验组合检测情况 |
2.3 两组患者联合检测(结核抗体、PPD试验)诊断效能评价分析 |
3 讨论 |
(9)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标准 |
1.3 T-SPOT.TB检测 |
1.4 PPD皮试、血清TB-Ab、腹水ADA检测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4种检测在诊断TBP中的灵敏度比较 |
2.2 4种检测在诊断TBP中的特异性比较 |
2.3 4种检测在诊断TBP中的阳性预测值比较 |
2.4 4种检测在诊断TBP中的阴性预测值比较 |
3 讨论 |
(10)慢性肾功能衰竭及接受替代治疗病人并发的结核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活动性结核的诊断标准 |
1.3 诊断结核感染的血清学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CRF和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病人的结核感染 |
2.2 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对结核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
2.3 并发结核感染患者的转归 |
3 讨 论 |
四、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IgG的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意义[J]. 柳广南,陆世桃,许辉,陆光润. 广西科学, 1995(02)
- [2]结核菌感染和卡介苗接种抗体应答特征初步研究[D]. 董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10)
- [3]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袁凯.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4]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替代治疗病人并发结核病[J]. 张训,侯凡凡,魏冬梅,杨满球. 中华内科杂志, 1995(10)
- [5]结核分枝杆菌Rv1860、Rv0494及Rv1876蛋白在活动性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琳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血清细胞因子及结核抗体对儿童结核病及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价值[D]. 刘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7]结核抗体检测联合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辅助诊断肺结核的价值[J]. 龚清河. 实用医学杂志, 2019(21)
- [8]血清抗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抗体测定的价值[J]. 魏冬梅,侯凡凡,张训. 中华内科杂志, 1995(02)
- [9]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J]. 周乐亮,沈守荣,何苗,李夏雨,田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5)
- [10]慢性肾功能衰竭及接受替代治疗病人并发的结核感染[J]. 蒋建平,侯凡凡,张训,马志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