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史鉴(论文文献综述)
丁柏峰[1](2017)在《民国时期青海西藏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两省区的辖境共同构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主体,由于地域相邻、自然环境相似、主体民族相同、文化上的趋同等原因,这两个地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对两地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地缘角度来看,对于内地而言,青海是连接西藏的边疆;对于西藏而言,青海又是沟通中原的内地。对青海的治理始终是历代中原王朝控制西藏的的一个重要环节,青海、西藏两地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受青藏高原区域地理环境及民族分布格局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能力及统治政策。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基本处于一种不能驻军,不能派驻机构,政令不能畅达的不正常的状态。受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影响,青海、西藏两地的互动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内容,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论文以民国时期青海、西藏间的重要政治互动为主线,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探讨青藏关系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地理环境是人类历史演进的舞台,任何区域的历史发展都有受制于地理环境的一面。因此,研究青海、西藏两地的历史发展与互动往来,首先必须分析了解青海、西藏所在的青藏高原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区位特征。民国时期的青海、西藏关系是古代青藏关系的延续,因此也对民国以前的两地互动关系进行了简单概括。其次,对西姆拉会议前后青藏间的互动、青海建省及青藏战争、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的活动、在青海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和九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灵童等重大历时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所提出的“内外藏划分”既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也直接触及青海行政当局的具体权益。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回复北洋政府外交部的“艳电”,是在青海玉树地区被划入内藏,青海行政当局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情况下发出的。但“艳电”全文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有理有据地力争主权,表明了马麒等人对于青藏一体、唇亡齿寒特殊地缘的清醒认识。西姆拉会议以后,在马麒建议及组织下,甘青使团成功入藏,这是民国建立以来第一次派员以政府代表的身份入藏沟通,成功突破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不正常关系的僵局。朱绣、古浪仓等青海籍人士入藏后与西藏各界进行了有效沟通,在某种程度弥合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隔阂,密切了双方的关系。1929年青海建省既是青海行政当局多年追求与谋划的结果,也是中央政府实施的重大治藏措施。青海建省以及西康建省,使得西藏与青海、西康等地的行政边界在国家层面得以明确划定,西姆拉会议上以划分内、外藏来分裂中国的图谋得以彻底破产。青海建省是青海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青藏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青藏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内容。“欲挽回藏局之危亡,当必自青海入手”成为执政者的共识。青海成为国民政府在制定治藏方略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青藏关系也成为当时政治时局的晴雨表。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后在青海的活动以及十四世达赖喇嘛、十世班禅的寻访与认定等这一时期青藏间政治互动的重大事件均反映出青海对于中央政府治理西藏所发挥的作用。第三,探讨了民国时期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青海与西藏之间,地域毗连、部落交错杂居,加之宗教上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历来商旅往还,和睦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藏族与其他民族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一个缩影。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两地间的物资互补,丰富了两地的文化内涵,双方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推动了各自区域内的发展。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2](2013)在《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文中研究指明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传承制度。从公元13世纪至今的700多年里,活佛转世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度。活佛是指藏传佛教中通过转世方式产生的特殊群体,部分活佛在蒙藏等地区享有较高的宗教威望,与藏传佛教流传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联系密切,逐渐形成了若干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历代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活佛转世,并对其进行管理,形成了整套历史定制。文章从活佛转世的产生、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当代中国的活佛转世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
徐百永[3](2015)在《国民政府有关十世班禅灵童征认的政策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世班禅圆寂后,依照旧制,国民政府颁布了九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征认办法,并将此征认办法作为在此事务上的基本指导方针。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西藏地方政府的抵制,此办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迫于时势,国民政府多次调整和修订了征认办法,并最终在合法合理原则之下,完成了班禅转世灵童的征认工作。
张子新[4](2013)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西藏驻京办事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藏驻京办事处的设立,是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改善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因为资料匮乏等原因,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专题研究民国时期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学术成果,因此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深入研究,无疑有助于填补学术界的这一小空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西藏驻京办事处是我们认识国民政府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对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之间的关系,因此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间的不正常关系,是目前国外所谓“西藏独立”论的最主要理论根据,本文力图通过展示和分析这一时期西藏驻京办事处对中央和西藏地方间关系界定的各种档案材料,来论述这一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间关系的实质,从这个角度讲,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深入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国民政府时期西藏驻京办事处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创设、发展和最后解散的整个历史过程,不仅从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组织构成、地位待遇、经费管理、人事特征、主要职员接替等方面对西藏驻京办事处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而且结合这一时期的具体藏事,如第三次康藏纠纷、青藏纠纷、九世班禅返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热振事件等,以及全国性重要会议、抗日救亡等国内重大政治活动和历史事件,论述了西藏驻京办事处在处理这些重要藏事,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本论文主要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法,通过搜集、整理有关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汉、藏、英文材料,注意不同材料间的相互印证,并充分利用相关研究成果,以确保论述结论的正确性。民国时期的西藏驻京办事处,不仅与这一时期的其他藏区驻京机构有着相似性,并且因为国民政府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管理参照、甚至套用了国民政府其他中央部门的管理办法,因此本文也适当应用了历史比较法,对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对藏区其他主要驻京机构和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也通过国民政府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管理过程的分析,对国民政府在管理西藏驻京办事处过程中对中央部门管理办法的参照和套用进行了论述,以期较全面地体现国民政府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管理的特点。另外,本文也通过各种渠道对有关知情人士进行了采访,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确保对西藏驻京办事处认识的全面和准确。通过对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全面、深入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地位不高,所任命的官员在西藏地方政府中也并没有非常显赫的政治地位,并且受制于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间极不正常的关系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中央推行的消极治藏政策,它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中央和西藏地方间的关系。但是,正是因为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存在,使国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间实现了直接沟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双方发生大的误解的可能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双方关系。正因为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存在,使与中央政府相距“鸾远”,且交通极为不便的西藏地方得以就近派遣代表参与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全国性重要政治活动,从而成为这一时期西藏地方认可并接受国民政府中央政府地位的最主要历史证据之一。总体上来看,虽然西藏驻京办事处所发挥的实际效用有限,但是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间关系来说,却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它的存在,以及由它代表西藏地方政府对当时中央政府权威的认可和承认,成为这一时期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本文在广泛引用文献材料,对不同历史文献进行相互印证、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误记、漏载的历史问题进行了纠正、补充,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
李庆桂[5](1995)在《第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史鉴》文中研究表明第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史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李庆桂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第九世班排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达赖噶厦政府、班禅堪布会议厅之间发生过的一场历时十二年之久的纠葛和斗争。殷鉴期期不远,档案斑斑可考。1948年8月,国民政府派专使到塔尔寺为十世...
江平,李佐民,宋盈亭,辛文波,廖祖桂[6](1996)在《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评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俗名官保慈旦,公元1938年,藏历第十六饶迥的阳土虎年正月初三日出生在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玛日村,父名古公才旦,是一个家境中衰的藏族世袭土官——文都千户;母名索南卓玛。公元1943年官保慈旦5岁时,经班禅堪布会议厅寻访认定为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的转世灵童,迎请在青海塔尔寺供养。由于原西藏地方政府中分裂主义分子的多方干扰,拖延至1949年6月3日,国民政府才明令批准为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正身,特准免予
刘大伟[7](2017)在《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是清代藏传佛教四大活佛传世系统之一,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转世系统齐名。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形成于明末清初。1691年,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会盟之时,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被正式册封为“大喇嘛”,位居喀尔喀王公之首,标志着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作为最高政教首领掌管喀尔喀蒙古地区的政教事务。一世、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均出生于土谢图汗部,对喀尔喀蒙古的政治、宗教、文化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抵制沙俄侵略、调停内部纷争、实现清王朝统一大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起,历世均为藏族,这是哲布尊丹巴转世系统在认定方面的重要转变,也是清朝皇帝干预、限制该转世系统的一个重要表现。清代中后期,哲布尊丹巴世系在政治上建树颇少,但四世、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兴建寺庙、整顿寺院秩序、弘扬佛教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位活佛,历史功过,评价不一。青年时代的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桀骜不驯、狂放不羁,但其天资聪颖、精进佛法,其很多重要的政治思想都形成于这一时期。1911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作为外蒙古的政教首领,发起了“民族独立运动”,并在辛亥革命后,同内地各省接踵脱离清王朝。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领导的外蒙古先后经历了“独立”、自治、撤治、二次“独立”的政治变革。虽然,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每一次的政治善变都与中央政府治蒙方略和当时时局的动荡息息相关。但是,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不顾外蒙古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国民政府之反对、各族人民之抗议、外蒙古之社会民情,公然提出不切实际之“独立”和建立“大蒙古”的计划,其行径有悖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内外蒙古人的共同愿望。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领导的外蒙古“独立”最终走向覆灭是历史必然。1924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圆寂。1925年外蒙古制定了“政教分离”政策,随后又颁布了法令,废除外蒙古的活佛转世制度,彻底终止哲布尊丹巴等活佛的转世和迎请。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外蒙古实行极左的专政方针,将消灭外蒙古的佛教视为巩固政权,巩固国防实力的前提与保障。斯大林政府在外蒙古扶持了以乔巴山为代表的倾苏派,并在1937年至1939年实施“肃反”运动。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后,外蒙古独立并成为保卫苏联领土安全的“缓冲地带”。毋庸置疑,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外蒙古独立的始作俑者,但纵观外蒙古独立的全过程,将外蒙古之独立完全归咎于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人所为,与实际不符,也过分夸大了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能力与地位。此外,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对外蒙古宗教、文化、法律创新以及与中央政府经济往来方面做出的努力也应予以客观评价。八世哲布尊丹巴圆寂后,外蒙古在苏联强权宗教政策的指导下,摒弃了传统藏传佛教文化,但是藏传佛教作为蒙古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在蒙古信众中的地位始终未动摇,并在维护社会稳定、规范社会道德等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1990年,时隔近70年,在蒙古国大呼拉尔会议上,宗教界又重新提出了恢复佛教的决议,确立了藏传佛教的文化主导地位,并对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蒙古国宗教极端主义进行拨乱反正。特别是正确评价宗教首领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历史地位,并对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再认定的思考,可谓意义重大。1990年,蒙古国举办了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1995年,又举办了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诞辰3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两次研讨会的召开,对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系统的宗教地位、政治地位给予了肯定,对其历史功绩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蒙古国信众将迎请远在印度达兰萨拉的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作为佛教复兴“最高目标”,并积极展开了有关迎请的各项准备工作。蒙古国佛教界经过20余年的不解努力及蒙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11年11月2日,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作为蒙古国正式公民,在乌兰巴托甘丹寺举行了盛大的坐床仪式,被蒙古国各界共同奉为佛教最高领袖。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被正式迎回蒙古国,这既是蒙古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蒙古国的一件大事。2012年3月1日(白月节初八日)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蒙古国甘丹寺圆寂,如今蒙古国又面临着十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寻访、认定,继任之十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将延续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名号,继承历辈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功德,完成历辈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利乐众生的遗业,继续弘扬佛教。蒙古国对藏传佛教传统的恢复,对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再认定,既符合广大蒙古民众的愿望,又传承弘扬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在肯定藏传佛教优越性、历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贡献的同时,也肯定了藏传佛教对蒙古国当今社会发展仍然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的延续,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国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表现,对藏传佛教宗教主导地位的确立有积极深远的影响,对抵制外来宗教的侵袭,确保蒙古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社会的构建、智慧型国家的建设以及哲布尊丹巴世系在蒙古国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镇平[8](1998)在《谈清代“金奔巴瓶”掣签制度》文中指出“金瓶掣签”制度是清代乾隆年间为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使呼毕勒罕的转世秩序化和合法化,同时也为提高和强化驻藏大臣的职权而确立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以来,清代及其后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执行不渝,这就极大地稳定了藏传佛教在西藏的正统地位,确立了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宗教的管理权,杜绝了在“金瓶掣签”中的各种违法现象,打击了各个时期西藏分裂主义分子的分裂活动,确保了中央职权行使的畅通无阻,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本文对这一制度设立的历史背景、内涵、实施状况等进行了阐述。
筱洲[9](1995)在《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和认定纪略》文中指出 1937年12月1日,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玉树圆寂。此后,九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与认定,历时12年之久。其间,西藏地方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之间纠葛叠起,斗争不断。国民政府遵循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始终关注九世班禅灵童转世和坐床事宜,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批准官保慈丹继位为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追寻这一段历史的轨迹,我们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邱熠华[10](2012)在《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 ——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拉萨三大寺为代表的格鲁派寺院集团,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西藏地方最主要的势力集团和政治权力主体。近代以来,在中国由王朝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过程中,由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的入侵与干涉,西藏地方统治集团内部曾出现一股游离、自立的倾向。反侵略与反分裂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三大寺作为政教合一制度的核心力量,出于维护传统政教权力的目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地方政治事务,对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西藏地方反对英国侵略的活动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代表,三大寺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关于拉萨三大寺”,主要介绍拉萨三大寺的形成历史、寺院组织及学经制度;简要叙述19世纪中期以来,西藏地方僧俗统治集团内部连续发生的三次政治斗争中,三大寺所起的作用;评析民国初年,拉萨变乱中三大寺各不相同的反应及其影响。第二章“三大寺参与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一是三大寺僧人以僧官身份参与行政管理,地方政府内部形成僧俗并立的行政系统;是三大寺代表参加西藏僧俗大会((?)),表达寺院集团的利益诉求,与不同势力展开博弈,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第三章“三大寺与西藏地方贵族”,讨论历史上三大寺与地方贵族之间的传统联系,主要围绕供施关系((?))、贵族子弟以僧官入仕等问题进行探讨;西藏地方近代化过程中,出现亲英军人集团和近代商人阶层等新兴势力,本章以擦绒·达桑占堆和邦达昌为例,探讨新兴势力与三大寺等传统势力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三大寺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中的作用”,记述民国时期三大寺僧人以驻京堪布、驻京代表等身份,在联系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中发挥主要作用;中央政府代表黄慕松、吴忠信等先后入藏,也把积极联络三大寺等内向势力作为重要政治目标。这反映出三大寺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在保持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问题上所发挥的主导作用。第五章“三大寺与西藏地方的反英活动”,论述三大寺出于维护自身政教利益的目的,反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在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侵略西藏的活动。第六章“三大寺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冲突事件”,围绕三大寺为代表的传统势力与主张变革的地方当局之间冲突对峙的两次典型事件,即1921年哲蚌寺洛色林扎仓事件和1947年热振-色拉寺杰扎仓事件,探析事件对西藏地方政治史的影响。通过梳理近代以来三大寺参与、涉及的政治活动,讨论三大寺在西藏地方政治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有助于推进近代西藏历史研究,深化对宗教力量在西藏历史上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
二、第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史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史鉴(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青海西藏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二、本论文研究的基本资料 |
三、本论文涉及问题的学术研究概况 |
四、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
第一章 青海西藏互动关系的历史地理基础 |
第一节 青海西藏互动关系的地理环境基础 |
一、地势高亢,山脉纵横 |
二、河湖众多,谷地宽广 |
三、草原辽阔,牧业基础良好 |
四、气候严酷,气候类型多变 |
第二节 民国以前青海西藏互动关系的发展 |
一、唐代吐蕃帝国在青海地区的扩张 |
二、宋代青海地区的唃厮啰藏族政权 |
三、元代蒙古族进入青海对青藏关系的影响 |
四、清代青海蒙藏分布格局变化对青藏关系的影响 |
本章的几点结论 |
第二章 西姆拉会议前后的青海西藏政治互动 |
第一节 西姆拉会议前后的青海及西藏政局 |
一、清后期的回族反清起义 |
二、马家军阀的崛起及控制青海政权 |
三、马麒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武力征服 |
四、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治理 |
五、英国对西藏的觊觎与侵略 |
六、辛亥革命对西藏局势的影响 |
本节的几点结论 |
第二节 西姆拉会议前后青海与西藏的政治互动 |
一、西姆拉会议的召开 |
二、马麒的“艳电”以及青海行政当局的努力 |
三、李仲莲、朱绣等人的进藏沟通及其成效 |
本节的几点结论 |
第三章 青海建省与青藏战争的爆发 |
第一节 青海建省的过程 |
一、清末青海建省建议的提出 |
二、民国时期的青海行政当局的建省努力 |
三、青海建省的实现 |
第二节 青藏战争的爆发 |
一、青藏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
三、青藏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过程 |
四、青藏战争的解决及影响 |
五、青藏战争中青军获胜原因分析 |
本节的几点结论 |
第四章 九世班禅在青海的活动及转世灵童寻访 |
第一节 九世班禅在青海的活动 |
一、九世班禅的离藏出走 |
二、九世班禅在内地的活动 |
三、九世班禅就任西陲宣化使后的返藏准备工作 |
四、九世班禅返藏及在青海的活动 |
第二节 九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与认定 |
一、九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过程 |
二、九世班禅转世灵童认定的青、藏之争 |
三、十世班禅在青海塔尔寺坐床 |
本节的几点结论 |
第五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寻访与认定 |
第一节 黄慕松入藏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 |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及黄慕松的入藏准备 |
二、对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册封及致祭 |
三、黄慕松与噶厦政府的磋商及分歧 |
第二节 在青海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过程 |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寻访 |
二、灵童入藏的波折 |
三、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大典 |
本节的几点结论 |
第六章 民国时期青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青藏间的经济交流 |
一、青藏间的交通发展 |
二、湟源的藏商与藏客 |
三、玉树地区的青藏贸易 |
四、马家军阀操控的对藏贸易 |
本节的几点结论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青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
一、喜饶嘉措对青藏文化交流的贡献 |
二、根敦群培的西藏历史研究 |
三、青海巡礼团的入藏交流 |
四、青海、西藏间的艺术交流 |
本节的几点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论文提纲范文)
一、活佛转世的产生 |
(一)历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 |
(二)受封大宝法王的活佛 |
(三)皇帝派员首次审察灵童 |
二、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 |
(一)格鲁派采用活佛转世制度 |
1. 格鲁派的早期传承方式 |
2. 达赖喇嘛转世系统的建立 |
3. 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系统的建立 |
(二)活佛转世制度中宗教仪轨的逐步完善 |
1. 寻访 |
2. 认定 |
3. 坐床 |
三、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 |
(一)清朝对活佛转世的早期管理 |
1. 清朝首次管理大活佛转世事务 |
2. 清朝加强对大活佛转世事务的管理 |
(二)清朝对活佛转世的法制化管理 |
1. 活佛转世管理纳入法规条例 |
2.分级管理 |
3. 金瓶掣签 |
(三)国民政府《喇嘛转世办法》的颁行 |
(四)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认定过程 |
四、当代中国的活佛转世 |
(一)活佛转世的延续 |
1. 六世嘉木样活佛(1948—) |
2. 十七世噶玛巴·伍金赤列(1983—) |
3. 六世德珠·加羊西绕班典(2005—) |
(二)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认定过程 |
1. 批准转世。 |
2. 祈祷转世。 |
3. 观湖。 |
4. 密访。 |
5. 金瓶掣签。 |
6. 坐床和册封。 |
五、结语 |
(4)国民政府时期的西藏驻京办事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三、主要内容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问题和不足 |
第1章 设置西藏驻京机构的动因探究 |
1.1 南京国民政府前的西藏驻京人员 |
1.2 南京国民政府强化对藏治理 |
1.3 西藏地方政府内向的必然性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创设、组织和职能 |
2.1 西藏驻京机构的创设与发展 |
2.2 西藏驻京办事处的组织构成 |
2.3 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堪准洛松” |
2.4 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历任处长及主要职员 |
2.5 西藏驻京办事处的基本职能 |
2.6 与藏区其他驻京机构的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重大涉藏纠纷中的作用 |
3.1 对康藏纠纷的调处 |
3.2 参与调解青藏纠纷 |
3.3 在“中印运输线”交涉及“外交局事件”中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藏内部事务的延伸 |
4.1 与班禅系统的关系 |
4.2 对班禅回藏事宜的交涉 |
4.3 在“热振事件”中的作用 |
4.4 参与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及转世灵童的寻访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参与中央政府的政治活动 |
5.1 参政议政: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
5.2 参与孙中山奉安大典与中山陵谒陵 |
5.3 积极促成中央大员入藏 |
5.4 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办事处的历史认识 |
6.1 在西藏与国民政府关系方面的作用 |
6.2 西藏驻京办事处与蒙藏委员会的关系 |
6.3 西藏驻京办事处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喀尔喀地区佛教源流 |
第一节 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
一、蒙古人与藏传佛教的早期接触 |
二、元朝蒙古皇室对藏传佛教的推崇 |
三、十六世纪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再传播 |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漠北蒙古喀尔喀地区的传播 |
一、阿巴岱汗迎请佛法 |
二、多罗那他在喀尔喀地区的弘法 |
第二章 一世至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第一节 喀尔喀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 |
第二节 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一、抵制沙俄侵略 |
二、调停喀尔喀左右翼纷争 |
三、归附清朝 |
四、促进喀尔喀地区宗教、艺术、文化发展 |
第三节 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一、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政教功绩 |
二、清政府对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权利的限制 |
三、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圆寂后清政府在喀尔喀的施政 |
第四节 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一、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认定与迎请 |
二、清政府与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第五节 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第六节 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第七节 六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第八节 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第三章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外蒙古“独立” |
第一节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转世 |
一、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生蒙古东南之说 |
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生藏区之说 |
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将于二十年后转世之说 |
第二节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认定与迎请 |
第三节 青、少年时期的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
一、少年时期的桀骜不羁 |
二、青年时期的政治谋略 |
第四节 1911年外蒙古“独立”的外部原因 |
一、俄国人蓄谋已久鲸吞外蒙古 |
二、清末治蒙方略的失误 |
第五节 1911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领导的外蒙古“独立”运动 |
一、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及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举行登基大典 |
二、外蒙“独立”初期,哲布尊丹巴政府的组建 |
第六节 外蒙“独立”初期哲布尊丹巴政府的对外政策 |
一、哲布尊丹巴政府积极寻求国际势力援助 |
二、哲布尊丹巴政府有意接受民国政府的示好 |
三、联合内蒙盟旗,建立“大蒙古国” |
四、与西藏签订协约,获得“独立”认同 |
第七节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领导的外蒙古“独立”走向“自治” |
一、《俄蒙协约》的签订——外蒙“独立国梦”破灭 |
二、《中俄蒙条约》的签订——外蒙古取消“独立”改为“自治” |
第八节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内附——外蒙古撤治 |
一、中蒙关系缓和——1916年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接受中央政府的册封 |
二、外蒙古内外局势(1917-1918) |
三、外蒙古内附之举——1919年拒绝参加“泛蒙古运动” |
四、外蒙古取消“自治” |
五、中央政府举行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册封大典 |
第九节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领导的二次“独立”运动与“民主革命政府”的建立 |
一、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领导外蒙古二次“独立” |
二、“民主革命政府”的建立 |
第四章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贡献及评价 |
第一节 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思想形成与政治生涯 |
一、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独立”思想之形成 |
二、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唯一有能力领导外蒙古“独立”的人 |
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政治善变 |
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领导核心的“独立”政权的覆灭 |
第二节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宗教、文化、经济贡献 |
一、加强宗教管理 |
二、留给蒙古人民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 |
三、加强中央政府与外蒙古的经济往来 |
四、法律制度的创新 |
第三节 关于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评价 |
一、批判的态度 |
二、中立的态度 |
三、肯定的态度 |
第五章 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寻访与认定 |
第一节 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寻访与认定 |
一、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蒙古的寻访 |
二、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藏区的寻访与认定 |
第二节 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的废除 |
一、蒙古国废除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 |
二、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废除之原因 |
第三节 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的再确立 |
一、蒙古国传统宗教佛教的恢复 |
二、佛教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再认定 |
三、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访问蒙古国 |
四、九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再次举行坐床大典 |
第六章 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在蒙古国的延续 |
第一节 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在蒙古国的延续 |
一、作为“大成就者”化身,继续教化众生,弘扬佛法 |
二、继承历辈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功德 |
第二节 哲布尊丹巴活佛转世系统延续的现实意义 |
一、民族百年精神的延续,宗教文化遗产的传承 |
二、国家安全的保障 |
三、促进和谐社会、智慧型国家的建设 |
四、确保哲布尊丹巴世系在蒙古国的延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和认定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世班禅圆寂,国民政府明令追赠班禅封号和致祭 |
二九世班禅转世灵童的寻访 |
三国民政府拟定《征认班禅呼毕勒罕办法》 |
四西藏当局规避中央,蒙藏委员会拟订三种方案 |
五罗桑坚赞擅定班禅正身,国民政府不予承认 |
六西藏当局擅自确定灵童,国民政府重拟方案 |
七西藏当局与班禅堪厅矛盾益深,国民政府再拟新方案 |
八国民政府特准官保慈丹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 |
九国民政府派员主持灵童坐床典礼 |
(10)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 ——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四、主要内容、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关于拉萨三大寺 |
第一节 历史上的拉萨三大寺 |
第二节 民初拉萨变乱中的三大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大寺参与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僧俗并立的行政机构 |
一、核心权力机构及职官设置 |
二、20世纪上半叶政府机构的变革 |
三、僧俗官员议事形式 |
第二节 僧俗大会:三大寺参与议政的主要平台 |
一、僧俗大会的形成 |
二、僧俗大会的类型与程序 |
三、僧俗大会的职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大寺与西藏地方贵族 |
第一节 寺院与贵族的传统联系 |
一、供施关系:寺院与贵族关系的基本形态 |
二、僧官:贵族子弟的另一条仕途 |
第二节 三大寺与新兴势力 |
一、三大寺与新兴军事贵族 |
二、三大寺与新兴商业贵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大寺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中的作用 |
第一节 三大寺僧人受派驻京 |
一、民国时期历任驻京堪布 |
二、历届西藏驻京办事处代表 |
第二节 三大寺与中央入藏代表 |
一、黄慕松入藏 |
二、吴忠信入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大寺与西藏地方的反英活动 |
第一节 历史上的反英活动 |
第二节 反对扩编藏军 |
第三节 关闭英语学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大寺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冲突事件 |
第一节 1921年哲蚌寺洛色林扎仓事件 |
第二节 1947年热振-色拉寺杰扎仓事件 |
本章小结 |
尾声:三大寺与《十七条协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第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史鉴(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青海西藏互动关系研究[D]. 丁柏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J].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 中国藏学, 2013(S1)
- [3]国民政府有关十世班禅灵童征认的政策实践研究[J]. 徐百永. 西北民族论丛, 2015(02)
- [4]国民政府时期的西藏驻京办事处研究[D]. 张子新.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5]第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史鉴[J]. 李庆桂. 中国西藏(中文版), 1995(S1)
- [6]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评传[J]. 江平,李佐民,宋盈亭,辛文波,廖祖桂. 中国藏学, 1996(04)
- [7]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研究[D]. 刘大伟.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6)
- [8]谈清代“金奔巴瓶”掣签制度[J]. 孙镇平. 政法论坛, 1998(06)
- [9]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和认定纪略[J]. 筱洲. 中国藏学, 1995(03)
- [10]论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萨三大寺 ——以政治活动与影响为中心(1911-1951)[D]. 邱熠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