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Orbscan测量值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宋思雨[1](2021)在《SMILE术后角膜屈光力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评估SMILE手术前后角膜屈光力的差异,从而为角膜屈光术后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测提供更为直接准确的参数。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月于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行SMILE手术近视患者且术后3个月来复查的患者37例(共70只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行主觉验光、客观验光、IOL Master测量仪、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等检查。通过Pentacam获得角膜中央以瞳孔为中心的3mm、4mm、5mm直径区域取值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基于高斯厚透镜的真实净屈光力(TNP)、基于光线追踪原理的总屈光力(TCRP),以及4.5mm等效屈光力(EKR),通过IOL Master获得Km。将手术引起的屈光变化△K(△Simk、△TNP、△TCRP、△EKR和△Km)与角膜平面的屈光变化△SE进行比较。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通过Kolom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方差分析ANOVA,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术前:术前由Pentacam测量的EKR4.5mm、Simk3mm、Simk4mm、Simk5mm、TNP3mm、TNP4mm、TNP5mm、TCRP3mm、TCRP4mm、TCRP5mm和IOL Master测量的Km值分别为43.21±0.64D、43.52±0.64D、43.46±0.64D、43.43±0.65D、42.25±0.67D、42.15±0.66D、42.05±0.67D、42.89±0.67D、42.93±0.66D、43.06±0.67D和43.68±0.63D。其两两对比结果显示,术前不同方法获得的角膜屈光力之间有显着性差异(ANOVA:P<0.05)。其中Km值最大,其次是Simks、EKR4.5mm、TCRPs,最小的是TNPs(P<0.05)。Km与TNPs、TCR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KR4.5mm与TN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ks、TNPs、TCRP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术前角膜屈光力测量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mm、4mm、5mm区域取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由Pentacam测量的EKR4.5mm、Simk3mm、Simk4mm、Simk5mm、TNP3mm、TNP4mm、TNP5mm、TCRP3mm、TCRP4mm、TCRP5mm和IOL Master测量的Km值分别为38.52±1.16D、39.41±0.92D、39.39±0.93D、39.40±0.90D、37.66±1.07D、37.59±1.04D、37.60±1.01D、37.71±1.07D、37.93±1.09D、38.32±1.07D和39.51±1.03D。其两两对比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不同方法获得的角膜屈光力之间有显着性差异(ANOVA:P<0.05)。其中Km、Simks值最大,其次是EKR4.5mm、TCRPs,最小的是TNPs(P<0.05)。Km与Simk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术前角膜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KR4.5mm与TCR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术前角膜屈光力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ks与K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术前角膜屈光力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Ps与TCR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术前角膜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RPs与EKR4.5mm、TN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术前角膜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m、4mm、5mm区域取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术后3个月K值与术前相比,术后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的角膜屈光力的变化△EKR4.5mm、△Simk3mm、△Simk4mm、△Simk5mm、△TNP3mm、△TNP4mm、△TNP5mm、△TCRP3mm、△TCRP4mm、△TCRP5mm和△Km值分别为4.69±1.13D、4.11±1.00D、4.07±0.97D、4.03±0.90D、4.59±1.17D、4.56±1.12D、4.45±1.05D、5.18±1.14D、5.01±1.10D、4.75±1.12D和4.17±1.06D。其与△SE的差值分别为-0.23±0.42D、-0.81±0.49D、-0.85±0.45D、-0.89±0.30D、-0.33±0.37D、-0.36±0.48D、-0.47±0.24D、0.26±0.39D、0.09±0.21D、-0.18±0.15D和-0.75±0.36D。将手术前后不同方法获得的△k与△SE进行比较,发现只有△TCRP4mm与△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TCRP4mm(5.01±1.10D)与△SE(4.92±1.14D)最接近。4.相关性分析:△EKR4.5mm、△Simk3mm、△Simk4mm、△Simk5mm、△TNP3mm、△TNP4mm、△TNP5mm、△TCRP3mm、△TCRP4mm、△TCRP5mm、△Km与△SE均有正相关性(r=0.933、0.982、0.978、0.981、0.948、0.975、0.947、0.985、0.989、0.983、0.950,均P<0.01),且相关性最高的是△TCRP3mm、△TCRP4mm与△TCRP5mm(r=0.985,r=0.989,r=0.983)。5.一致性分析:△EKR4.5mm、△Simk3mm、△Simk4mm、△Simk5mm、△TNP3mm、△TNP4mm、△TNP5mm、△TCRP3mm、△TCRP4mm、△TCRP5mm、△Km与△SE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05~0.59D、-1.77~0.15D、-1.73~0.33D、-1.48~0.30D、-1.06~0.40D、-1.30~0.58D、-0.94~0.00D、-0.50~1.02D、-0.32~0.50D、-0.47~0.11D、-1.46~0.04D。其中△TCRP5mm、△TCRP4mm与△SE具有很高的一致性,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47~0.11D和-0.32~0.50D。结论:理论上Pentacam测量的TCRP4mm可作为测量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角膜屈光力最为准确的方法,但应用于现有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
孙聪聪[2](2021)在《SMILE手术后的前节参数分析及对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IOL-Master和Pentacam对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a 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的术后角膜屈光力(corneal refractiv e power,K)、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 h,ACD)的变化及前房深度变化与角膜切削深度的关系;采用Pentacam和IOL Master两种仪器测量数据分别代入Holladayl公式和Haigis公式求得有效人工晶体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并进行比较,为角膜屈光手术患者提供准确的前节参数,提高IOL计算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研究,选取2020年9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就诊并接受SMILE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35例(69眼)。记录SMILE手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Pentacam测量的数据(角膜屈光力、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IOL-Master测量的数据(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角膜切削深度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仪器测量的SMILE术前、术后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SMILE术前、术后IOLMaster与Pentacam用于Holla dayl公式和Haigis公式计算的ELP,显着性设置P<0.05;并应用Pearso n相关系数分析探讨SMILE手术前后IOLMaster和Pentacam两种仪器测量的前房深度的变化与切削深度的关系。结果:1.病人基本信息(年龄、角膜切削深度、视力、眼压及屈光度)本研究共收集35例(69眼右眼34,左眼35),其中男19例(37眼),女16例(32眼),年龄18至36岁,平均年龄(21.43±4.72)岁,术中切削角膜深度为67~138μm,平均为(101.49±20.44)μm。术前UCVALogMAR 为 0.88±0.25、术前眼压 16±2.11mmHg、术前球镜-4.20±1.13D、术前柱镜-0.40±0.30D;术后 1 月 UCVALogMAR 为-0.04±0.04、术后1月眼压10.54±2.43mmHg、术后1月球镜-0.13±0.52D、术后1 月柱镜 0.02±0.39D;术后 3 月 UCVALogMAR 为-0.06±0.03、术后 3月眼压10.33±1.65mmHg、术后3月球镜0.10±0.42D、术后3月柱镜-0.10±0.39D。2.SMILE手术前后眼轴长度(AL)的比较IOLMaster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眼轴长度(AL)及AL*(AL*=AL-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AL为25.63±0.58mm、术后1月AL为25.55±0.59mm、术后3月AL为25.54±0.59mm,术前与术后1月A L差值为0.08±0.21mm,术前AL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AL差值为0.09±0.16mm,术前AL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AL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L*25.08±0.58mm、术后1月AL*为25.09±0.60mm、术后 3 月 AL*为 25.08±0.60mm,术前与术后 1 月 AL差值为-0.01±0.21mm,术前与术后1月A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AL差值为-0.01±0.15mm,术前与术后3月A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AL*与术后3月A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MILE手术前后包括角膜厚度的前房深度(ICACD)的比较3.1 IOLMaster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前房深度(ICACD)及(ECACD)(ECACD=ICACD-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ICACD为3.80±0.24mm、术后1月ICACD 为 3.66±0.24mm、术后 3 月 ICACD 为 3 67±0 23mm,术前与术后1月ICACD差值为0.13±0.07mm,术前ICACD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ICACD差值为0.12±0.09 mm,术前ICACD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ICACD与术后3月ICAC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ECACD 为 3 25+0 24mm、术后 1 月 ECACD 为 3.20±0.25mm、术后3月ECACD为3.20±0.23mm,术前与术后1月ECACD差值为0.06±0.05mm,术前ECACD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ECACD差值为0.06±0.04mm,术前ECACD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ECACD与术后3月EC AC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Pentacam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前房深度(ICACD)及(ECACD)的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ICACD为3.75±0.24mm,术后1月ICACD 为 3.59±0.26mm、术后 3 月 ICACD 为 3 60+0 24mm,术前与术后1月ICACD差值为0.16±0.13mm,术前ICACD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ICACD差值为0.15±0.07 mm,术前ICACD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ICACD与术后3月ICAC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ECACD 为 3.20±0.25mm、术后 1 月 ECACD 为 3.13±0.26mm、术后3月ECACD为3.13±0.24mm,术前与术后1月ECACD差值为0.08±0.13mm,术前ECACD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ECACD差值为0.07±0.06mm,术前ECACD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ECACD与术后3月EC AC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IOLMaster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前房深度(ICACD)与Pentacam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前房深度(ICACD)的比较术前 IOLMaster(ICACD)与术前 Pentacam(ICACD)差值为 0.04±0.07 mm,术前 IOLMaster(ICACD)大于术前 Pentacam(ICACD)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IOLMaster(ICACD)与术后1月Pentacam(ICACD)差值为 0.07±0.13mm,术后 1 月 IOLMaster(ICACD)大于术后1月Pentacam(ICA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月 IOLMaster(ICACD)与术后 3 月 Pentacam(ICACD)差值为 0.07±0.08mm,术后 3 月 IOL Master(ICACD)大于术后 3 月 Pentacam(ICA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前房深度的变化与角膜切削厚度的关系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Pentacam术前与术后1月(ICACD)差值&角膜切削深度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r=0.15,P>0.05;Pentacam术前与术后3月(ICACD)差值&角膜切削深度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r=0.21,P>0.05;Master术前与术后1月(ICACD)差值&角膜切削深度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r=0.20,P>0.05;Master术前与术后3月(ICACD)差值&角膜切削深度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r=0.14,P>0.05。4.SMILE手术前后角膜计测量的角膜屈光力的比较4.1 IOLMaster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屈光力(Km)的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Km为43.08±1.14D、术后1月Km为38.96±1.25D、术后3月Km为38.98±1.22D,术前与术后1月Km差值的为4.12±1.11D,术前Km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Km差值的为4.11±0.99D,术前Km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Km与术后3月Km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 Pentacam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的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SimK为42.82±1.16D、术后1月Si mK为38.86±1.27D、术后3月SimK为38.90±1.18D,术前与术后1月SimK差值的为3.96±1.07D,术前SimK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3月SimK差值的为3.92±0.94D,术前Si mK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SimK与术后3月SimK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3 IOLMaster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屈光力(Km)与Pentacam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的变化术前Km与SimK差值为0.26±0.20D,术前Km大于Sim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Km与SimK差值为0.20±0.1OD,术后1月Km大于术后1月Sim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Km与SimK差值为0.17±0.08D,术后3月Km大于术后3月Si m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 Pentacam测量的SMILE手术前后全角膜屈光力(TCRP)与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的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TCRP为42.22±1.17D,术前SimK为 42.83±1.16D,术前 TCRP 与 SimK 差值为-0.61±0.17D,TCRP 小于 S im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TCRP为37.27±1.36D,术后 1 月 SimK 为 38.86±1.27D;术后 3 月 TCRP 为 37.42±1.25D,术后3 月 SimK 为 38.90±1.18D。术后 1 月 TCRP 与 SimK 差值为-1.60±0.37 D,术后1月TCRP小于术后1月Sim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TCRP与SimK差值为-1.48±0.25D,术后3月TCRP小于术后3月Sim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SMILE手术前后Holladayl公式计算的ELP 比较5.1 IOLMaster应用Holladayl公式计算的SMILE手术前后ELP 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ELP为6.16±0.19mm、术后1月E LP为5.54±0.12mm、术后3月ELP为5.54±0.01mm,术前与术后1月HolladayI(ELP)差值为 0.63±0.18mm,术前与术后 3 月 HolladayI(ELP)差值为0.63±0.16mm,术前ELP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LP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HolladayI(ELP)与术后3月HolladayI(E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2 Pentacam应用Holladayl公式计算的SMILE手术前后ELP 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ELP为6.12±0.19mm、术后1月EL P 为 5.52±0.12mm、术后 3 月 ELP 为 5.52±0.11mm,术前与 Pentacam 术后 1 月 HolladayI(ELP)差值为 0.60±0.17mm,术前与 Pentacam 术后 3 月HolladayI(ELP)差值为0.59±0.17mm,术前ELP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LP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月 HolladayI(ELP)与术后 3 月 HolladayI(E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3 IOLMaster与Pentacam应用Holladayl公式计算的SMILE手术前后E LP 比较术前 IOL Master HolladayI(ELP)与 PentacamHolladayI(ELP)差值为 0.04±0.04mm,IOLMasterHolladayI(ELP)大于 Pentacam HolladayI(E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L Master术后1月HolladayI(ELP)与 Pentacam 术后 1 月 HolladayI(ELP)差值为 0.01±0.01mm,IOL Master术后 1 月 HolladayI(ELP)大于 Pentacam 术后 1 月 HolladayI(E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L Master术后3月HolladayI(ELP)与Pe ntacam 术后 3 月 HolladayI(ELP)差值为 0.01±0.01mm,IOL Master 术后 3月 HolladayI(ELP)大于 Pentacam 术后 3 月 HolladayI(E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SMILE手术前后Haigis公式计算的ELP 比较6.1 IOLMaster应用Haigis公式计算的SMILE手术前后ELP 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ELP为5.98±0.12mm、术后1月EL P为5.92±0.12mm、术后3月ELP为5.92±0.11mm,术前与术后1月E LP差值为0.06±0.04mm,术前与术后3月ELP差值为0.06±0.04mm,术前ELP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LP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ELP与术后3月E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 Pentacam应用Haigis公式计算的SMILE手术前后ELP 比较35例(69只眼)近视患者术前ELP为5.97±0.12mm、术后1月EL P为5.89±0.12mm、术后3月ELP为5.90±0.12mm,术前与术后1月E LP差值为0.07±0.06mm,术前与术后3月ELP差值为0.07±0.03mm,术前ELP大于术后1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LP大于术后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ELP与术后3月E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 IOLMaster与Pentacam应用Haigis公式计算的SMILE手术前后ELP比较术前 IOL Master Haigis(ELP)与 PentacamHaigis(ELP)差值为 0.02±0.02mm,IOLMasterHaigis(ELP)大于 PentacamHaigis(E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L Master 术后 1 月 Haigis(ELP)与 Pentacam 术后 1月 Haigis(ELP)差值为 0.05±0.03mm,IOL Master 术后 1 月 Haigis(ELP)大于Pentacam术后1月Haigis(E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OL Master 术后 3 月 Haigis(ELP)与 Pentacam 术后 3 月 Haigis(ELP)差值为 0.03±0.03mm,IOL Master 术后 3 月 Haigis(ELP)大于 Pentacam 术后 3月Haigis(E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SMILE手术前后Holladayl公式与Haigis公式计算的ELP分别比较7.1SMILE手术前后IOLMaster应用Holladayl公式与Haigis公式计算的E LP分别比较SMILE 术前的 HolladayI ELP 与 HaigisELP 比较,HolladayI(ELP)与Haigis(ELP)差值为 0.18±0.22mm,HolladayI(ELP)大于 Haigis(E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HolladayI(ELP)与Haigis(ELP)差值为-0.39±0.16mm,术后 1 月 HolladayI(ELP)小于术后 1 月 Haigis(E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HolladayI(ELP)与Haigis(ELP)差值为-0.39±0.15mm,术后 3 月 HolladayI(ELP)小于术后 3 月 Haigis(E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SMILE手术前后Pentacam应用Holladayl公式与Haigis公式计算的E LP分别比较SMILE 术前的 HolladayI ELP 与 HaigisELP 比较,HolladayI(ELP)与Haigis(ELP)差值为 0.15±0.22mm,HolladayI(ELP)大于 Haigis(E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HolladayI(ELP)与Haigis(ELP)差值为-0.37±0.17mm,术后 1 月 HolladayI(ELP)小于术后 1 月 Haigis(E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HolladayI(ELP)与Haigis(ELP)差值为-0.37±0.16mm,术后 3 月 HolladayI(ELP)小于术后 3 月 Haigis(E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MILE术后眼轴变短及前房变浅,眼轴变短是由角膜切削引起的,但前房变浅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无相关性。2.SMILE术后IOL-Master可以准确测量眼轴;全角膜屈光力(TCRP)更准确,其次是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最后是平就角膜屈光力(Km)准确;Pentacam和IOL-Master测量前房深度可以替代。3.SMILE术后前房深度变浅是导致预测的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产生误差的原因。
曹建雄,常平骏,李瑾,肖天林[3](2020)在《基于Pentacam对角膜屈光指数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3 mm前表面曲率(Ra)、后表面曲率(Rp)及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测量结果,探讨角膜屈光力及角膜屈光指数的计算方法。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2─10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或白内障手术术前检查的患者419例(419眼)。术前采用Pentacam对眼前节进行检查,采集角膜中央3 mm Ra、RP及CCT的相关数据,计算Ra与Rp比值(AP ratio)、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a)以及后表面屈光力(Kp),按照厚透镜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总屈光力(KGOF)及角膜屈光指数(Ncal)。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种K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Pentacam测量所得Ra、Rp、Rsimk、CCT、SimK分别为(7.73±0.27)mm、(6.34±0.24)mm、(7.73±0.27)mm、(537±33)μm、(43.65±1.52)D。AP ratio为1.220±0.026,角膜屈光指数Ncal为1.328±0.001。结论: 利用Pentacam测量角膜参数计算所得角膜屈光指数可以提高角膜总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屈光力预算的准确性。
刘文洁[4](2019)在《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1.0D的患者进行角膜后表面散光生物学特性分析,对比模拟角膜散光和全角膜散光的差异,评价Toric IOL植入储备人群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对全角膜散光的影响。2.观察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影响,计算角膜后表面散光引起的术源性散光(SIAPA),对比模拟角膜散光SIA(SIAKA)和全角膜散光SIA(SIATA)的差异,为准确评估Toric IOL植入术前需矫正的全角膜散光提供理论基础。3.对比基于数学模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New Alcon Toric计算器、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和基于角膜后表面散光实际测量值的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以及不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的Original Alcon Toric计算器在不同散光类型、不同散光大小以及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情况下的准确性。方法:1.横断面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角膜散光≥1.OD白内障患者1029眼,术前行Pentacam检查,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全角膜角膜散光、模拟角膜散光的分布及相关性,采用算术法和矢量法分析全角膜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的差异,并按照眼轴长度(AL)分为高度近视组(AL≥26mm)和对照组(20≤AL<26m)。其中高度近视组94例94眼,对照组121例121眼,观察两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2.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患者62例89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散光、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采用矢量分析法,分别计算角膜后表面散光、模拟角膜散光、全角膜散光的术源性散光,并分析不同情况下SIATA和SIAKA的差异。3.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患者78例109眼。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IOL-Master500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代入Original Alcon Toric计算器、New Alcon Toric计算器、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和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对每个病例进行重复计算,记录植入Toric型号对应的残余散光大小及轴位,与术后3个月主观验光结果进行矢量分析,分别计算四种计算器的矢量误差。以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分为≥2.5D组和<2.5D组两组,对比两组之间不同计算器的准确度。对比观察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患者四种不同计算器的准确性并提出初步优化方法。结果:1.角膜散光≥1.0D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算术平均值:0.33±0.22D,79.11%为逆规型散光。顺规散光组角膜后表面散光(0.40±0.29D@91°)大于逆规散光组(0.08±0.24D@94°)和斜轴散光组(0.23±0.31D@88°)。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的矢量差为0.50±0.55D@92°,其中33.8%的患者矢量差≥0.5D。顺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的绝对误差最小(0.27±0.27D),逆规散光组最大(0.30±0.26D)。顺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高估全角膜散光0.08±0.29D,逆规散光组模拟角膜散光低估全角膜散光0.11±0.44D。高度近视组角膜后表面散光为-0.33±0.20D,正常眼轴组角膜后表面散光为-0.31±0.18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7)。角膜后表面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和全角膜散光差值成正相关性(r=0.221,P<0.05),与眼轴无相关性(r=0.067,P=0.160)。模拟角膜散光与全角膜散光矢量误差与年龄、Km(KA)、角膜顶点与最薄点厚度差成正相关(r=0.208、0.144、0.138,P<0.05),与眼轴、模拟角膜散光无相关性(r=-0.083、0.020,P>0.05)。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算术平均值:0.22±0.20D,其中84.27%的患者前表面属于逆规型散光。对于角膜后表面为顺规散光而前表面为逆规散光组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与模拟角膜散光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438,P=0.033)。2.白内障手术切口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类型几乎并未发生转变,仍大多为逆规散光(80.90%至84.27%)。SIAPA为0.09±0.06D,与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大小成正相关性(r=0.228,P=0.032)。SIAKA和SIATA差异在顺规散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IAKA低估SIATA0.09±0.22D,对于逆规散光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SIAPA可以忽略,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时,忽略SIAPA会引起低估SIAKA;当模拟角膜散光>2.0D时,若忽略SIAPA,则会引起低估SIAKA。3.四种计算器之中均表现为Original Alcon计算器的误差最大(0.21 ±0.55D@173°,0.26±0.51D@177°,0.11±0.59D@149°),误差向逆规方向漂移,与其余三种计算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余三种计算器均为顺规方向误差;对于顺规散光组,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误差最小(0.24±0.52@94°);对于逆规散光组,则为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的误差最小(0.22±0.26D@109°)。在总体及逆规散光情况下,角膜散光≥2.5D组四种计算器(总体:0.26±0.68D@161°,0.30±0.64D@102°,0.27±0.67D@106°,0.28±0.67D@102°;逆规散光:0.24±0.64D@121°,0.45±0.61D@102°,0.46±0.73D@107°,0.27±0.68D@117°)均表现为矢量误差大于角膜散光<2.5D组(总体:0.20±0.46D@1°,0.23±0.54D@93°,0.26±0.50D@92°,0.24±0.55D@92°;逆规散光:0.15±0.54D@172°,0.22±0.60D@104°,0.29 ±0.57D@97°,0.20±0.58D@102°),Original Alcon 计算器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顺规散光情况下,除Original Alcon计算器外,其余三种计算器计算结果接近。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Y轴误差与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在总体和逆规散光组情况下成正相关(r=0.197,0.377,P=0.04,0.03),在顺规情况下无相关性(r=0.085,P=0.470),而 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Y轴误差则与模拟角膜散光值大小任何情况下均无相关性(P>0.05)。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患者占总体患者9.17%,且随着散光值的增加,三种新型计算器的误差值也随之增加,两者之间成强相关性(r=0.788,0.788,0.658,P=0.007,0.007,0.039)。使用 New Alcon 计算器和 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的矢量误差(0.48±0.59D@108°,0.56±0.72D@110°)大于 Original Alcon 计算器(0.33±0.67D@130°)和 Barrett Measured PA 计算器(0.33±0.70D@125°),与常规结果相反,且远大于平均值,经过型号调整后矢量误差降低至 0.17±0.49D@171°和 0.12±0.49D@147°。结论:1.角膜散光≥1.0D白内障患者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会导致约70%顺规散光患者模拟角膜散光高估全角膜散光,逆规散光患者模拟角膜散光低估全角膜散光,而约30%患者则相反。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前应观察个性化角膜后表面散光,避免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增加术后屈光误差。2.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术源性散光可以忽略。而当角膜后表面散光>0.4D或模拟角膜散光>2.0D时,忽略白内障手术切口引起的SIAPA会引起顺规散光患者SIAKA低估SIATA,而逆规散光患者SIAKA高估SIATA。3.即使三种新型计算器考虑到了影响因素并加以调整,且减少了矢量误差,相对于Original Alcon计算器顺规散光的过矫和逆规散光的欠矫,均表现为顺规散光的欠矫和逆规散光的过矫。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虽考虑了个性化角膜后表面散光值的大小和轴位,但在顺规散光组矢量误差反而要更大一些。在顺规散光组,Barrett Predicted PA计算器矢量误差小,而逆规散光组则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矢量误差最小。当模拟角膜散光≥2.5D时,逆规散光组四种计算器的矢量误差值均大于<2.5D组,这种情况下应用Barrett Measured PA计算器会减少误差。而对于少数角膜后表面散光为顺规散光的患者,随着后表面散光值的增加,三种新型计算器的误差值随之增加,在植入Toric IOL时应考虑到实际的真实全角膜散光与大部分患者的区别,对型号做出相应调整,以减少术后的误差值。
程文博[5](2019)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在矫正近视的手术过程中即时眼压的变化趋势;研究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的移位及瞳孔直径的改变;研究SMILE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顶点移位的方向及幅度。方法1.12只雌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22±0.23 kg)按照拟矫正近视屈光度分为两组,-2.00 D组和-6.00 D组,每组6只,均右眼进行SMILE手术。手术前给予奥布卡因滴眼液点术眼局部麻醉,肌肉注射盐酸赛拉嗪注射液(2 mg/kg体重)及静脉注射水合氯醛注射液(50mg/kg体重)全身麻醉,不同麻醉方式下手持式眼压计测量眼压不少于8次。麻醉充分后,双眼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厚度。SMILE术中将光纤压力感受器(OFPS)从角巩膜缘处置于玻璃体腔内记录手术全程即时(Real-Time)眼压。2.应用新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EyeTurn(EyeNexo,Boston,MA)对21名受试者(42只眼),年龄18到38岁,进行测试。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分别于坐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对受试者眼部信息进行采集。为保证采集信息时,手机均位于双眼正前方40cm处,且无头位的倾斜或偏转,特应用手持式头部固定器固定手机及受试者头部。拍摄时,受试者被要求始终注视手机的闪光灯。所采集到的眼部信息用于分析体位变换时瞳孔中心及其直径的改变。3.共收集43例(86只眼)进行SMILE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及6个月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进行检查,获取角膜顶点与瞳孔中心的相对位置数据,分析术后角膜顶点移位量及影响因素。结果1.单纯局部麻醉后的眼压为(11.77±2.21)mmHg,明显高于全身麻醉后的眼压值(9.97±1.98)mmHg,P=0.000。12只兔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318.68±29.01)μm,其与表面麻醉后眼压成正相关(r=0.235,P=0.009),与全身麻醉后眼压及Real-Time 眼压监测系统得到的术前基础眼压无相关性(r=0.530,0.7704)。OFPS 测得两组的术前基础眼压分别为15.29±3.06mmHg(-2.00D)和15.04±1.75mmHg(-6.00 D),负压吸引前眼压分别为44.31±14.86mmHg(-2.00 D)和46.81±14.82mmHg(-6.00D),负压吸引实施时的眼压分别为83.94±23.87mmHg(-2.00 D)和89.17±22.66 mmHg(-6.00 D),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中眼压分别为 74.81±20.64 mmHg(-2.00D)和 76.94±27.43 mmHg(-6.00D),撤去负压时的眼压分别为 37.79±11.08mmHg(-2.00D)和 38.37±17.81 mmHg(-6.00D),术后基础眼压为 15.36±2.38mmHg(-2.00 D)和 15.69±1.32mmHg(-6.00 D)。两组间手术各阶段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膜基质透镜分离和取出阶段的平均眼压值为32.26±2.91mmHg,高于基础眼压值的持续时间为123.57±33.29 s,若将角膜基质透镜制作全过程中眼压升高的时间也算在内,整个SMILE手术过程中,眼压升高持续时间为166.05s(不超过3分钟)。2.在坐位时,相对于角巩膜缘中心,双眼瞳孔中心略微向鼻上方移位,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20±0.10)mm,左眼(0.20±0.07)mm,两者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差异(P=0.897)。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位置移动幅度增大。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55±0.11)mm和左眼(0.58±0.15)mm,与坐位时的矢量偏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01)。右侧卧位时,相对于坐位的瞳孔中心位置,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右侧移动,但左眼的矢量位移(0.33±0.14)mm大于右眼(0.18±0.13)mm(P=0.005)。然而左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左侧移动,矢量位移值右眼(0.30±0.19)mm也大于左眼(0.21±0.11)mm(P=0.046)。在对瞳孔直径进行分析时发现,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双眼瞳孔直径明显变小,右眼由(3.43±0.72)mm变为(2.82±0.42)mm;左眼由(3.45±0.72)mm变为(2.81±0.43)mm(P=0.09,0.08)。双眼坐位瞳孔直径与侧卧位时的瞳孔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3.角膜顶点的x轴术前右眼为(0.020±0.103)mm,左眼-(0.023±0.112)mm;术后6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312,0.071)。角膜顶点的y轴术前右眼为(0.072±0.104)mm,左眼(0.058±0.104)mm;在手术后1月增大,右眼为(0.129±0.139)mm,左眼(0.093±0.122)mm;并在术后3月及6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角膜顶点的矢量移位无明显差异(P>0.05),约0.1mm。双眼术后角膜顶点矢量位移与受试者的拟矫正近视等效球镜度曾负相关(r=-0.408,P<0.001)。结论1.用OFPS测量活体兔眼模型的SMILE术中玻璃体腔内Real-Time眼压波动,发现Real-Time眼压从负压吸引前开始升高,平均眼压不超过90mmHg水平,持续整个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撤去负压后迅速回落至基础眼压水平,在透镜分离及取出过程中眼压也有所升高。眼压升高的幅度与拟矫正屈光度及角膜厚度均无相关性。2.体位变换会导致瞳孔中心及直径的改变。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移位,同时伴有瞳孔缩小。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会向身体侧转的方向移动,但双眼移动幅度不一致,指向鼻侧运动眼会有更大幅度的移位。因此,在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时或其他需要参考瞳孔中心的任何治疗时,应考虑到体位变换对瞳孔中心及直径的影响。特别是SMILE手术时,因术中无自动中心定位系统,当参照瞳孔中心进行中心对位调整时需注意到体位变化对其的影响。3.在SMILE术后角膜顶点发生了移位,主要向上方移动,矢量位量移约为0.1mm,且拟矫正近视屈光度越大矢量位移也越大。角膜顶点术后移位可能会引起测量误差而导致切削偏心的误判或角膜地形图测量像差时的参考轴相关的像差引入。
李盼盼,吴坚,周婧,薛莹,管怀进[6](2018)在《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角膜散光由角膜前表面散光(anterior astigmatism,AA)和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astigmatism,PA)组成。据文献统计,PA在-0.01-1.10 D范围内,85.0%96.1%为逆规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PA总体呈现由逆规向顺规漂移的趋势,AA的趋势则与之相反。因此,对于青年人,PA使总角膜散光(total astigmatism,TA)减小;对于老年人,PA使TA增大。在临床上,忽略PA会错误估计TA,影响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后的视觉质量。本文旨在介绍PA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以供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梁景黎[7](2016)在《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一、角膜散光在白内障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目的:评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散光的分布情况,及角膜后表面与前表面散光的关系。方法:使用角膜地形图仪Pentacam对219名白内障患者(219眼)进行术前检查,测量角膜中央3mm范围内前表面散光(SimK),角膜后表面散光(PCA),及全角膜散光(TCA)。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PCA的大小及轴位特点。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前表面角膜散光的相关性。对TCA及SimK进行对比,评价后表面散光的补偿作用。结果:219名白内障患者平均年龄69.3±12.3岁,58-93岁。219眼PCA平均散光度为0.34±0.25D(0-1.3D),平均轴位为83.2±32.8°。其中81.1%为逆规散光,8.6%为斜轴散光,10.3%为顺规散光。55.2%的患者PCA<0.3D,37.4%介于0.30.5D之间,7.4%≥0.5D。PCA散光度及轴位与年龄无显着相关性(r=-0.097,P=0.413);与眼别无显着相关性(r=-0.009,P=0.943);与性别无显着相关性(r=0.016,P=0.842)。而PCA散光度与SimK散光度呈显着正相关(r=0.232,P=0.045)。PCA的散光轴位与SimK的散光轴位无显着相关性(r=0.103,P=0.378)。SimK平均散光度为1.11±0.81D(0-4.4D),平均轴位为:78.5±54.6°。TCA平均散光度为1.31±0.88D(0-5.4D),平均轴位为79.6±54.0°,将其与SimK进行配对t检验,散光度P=0.0007<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者轴位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87)。23.3%的患者TCA与SimK轴位相差≥10°,14.8%两者散光度差异≥0.5D。PCA对SimK有叠加作用,平均叠加(0.20±0.48)D,叠加度6.12%。且叠加作用与PCA呈显着正相关(r=0.232,P=0.045)。结论:白内障患者的PCA平均为0.3D,且绝大多数为逆规散光,其大小与前表面散光度呈正相关。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前表面有叠加作用,且这种叠加作用与角膜后表面散光度呈显着正相关。二、角膜后表面散光在散光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目的:评价合并明显散光的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PCA)的情况及与前表面散光(SimK)的关系。方法:选择角膜散光>1.0D的散光患者111名,111眼。其中顺规散光45眼,斜轴散光12眼,逆规散光54眼。使用角膜地形图仪Pentacam对其进行术前检查。测量角膜中央3mm范围内前表面散光(SimK),角膜后表面散光(PCA),及全角膜散光(TCA)。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散光患者PCA的分布情况,及在不同的前表面散光类型中,与前表面散光的相关性。将SimK根据散光度分为1.0-2.0D,≥2.0D两组,分析各组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结果:111眼PCA散光度平均值为0.39±0.30D(0-1.3D),轴位平均值为83.0±29.7°。其中49.4%<0.3D,32.5%介于0.3D至0.5D,18.1%≥0.5D;75.0%为逆规散光,8.3%为顺规散光,16.7%为斜轴散光。PCA对SimK平均叠加0.19±0.57D(-1.4-1.6D)。PCA与SimK无显着相关性(r=0.136,P=0.428)。角膜前表面为顺规散光时,PCA散光度平均值为0.51±0.32D(0-1.3D),与SimK散光度存在显着正相关(r=0.258,P=0.031)。PCA 95.6%为逆规散光,且逆规散光的比例随着SimK值增大而增大。PCA对SimK产生抵消作用,平均抵消-0.12±0.50D。角膜前表面为逆规散光时,PCA散光度平均值为0.26±0.19D(0-0.6D),与SimK散光度无显着相关性(r=0.112,P=0.527)。PCA 50%为逆规散光,且逆规散光的比例随着SimK值增大而减小。PCA对SimK产生叠加作用,平均叠加0.18±0.62D。角膜前表面为斜轴散光时,PCA散光度平均值为0.53±0.38D(0.1-1.0D),与SimK散光度无显着相关性(r=0.015,P=0.682)。PCA 75%为逆规散光,且逆规散光的比例与SimK散光值无明显关系。PCA对SimK产生叠加作用,平均叠加0.41±0.63D。结论:顺规散光角膜后表面散光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呈显着正相关,斜轴及逆规散光角膜后表面与角膜前表面无显着相关性。顺规散光时,角膜后表面具有更大的散光度,及更高比例的逆规散光,且随着前表面散光度增加,其逆规散光的比例逐渐增加;逆规散光时,角膜后表面散光度较小且稳定,其逆规散光比例随着前表面散光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顺规散光时,角膜后表面对前表面有补偿作用,致散光过矫;逆规散光时,角膜后表面对前表面有叠加作用,致散光欠矫。三、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植矫正效果的影响目的:评价角膜后表面散光(PCA)、角膜术源性散光(SICA)、人工晶状体旋转及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ELP)对Toric IOL矫正效果的影响程度。方法:选择角膜散光1.0-3.0D的白内障患者36名(36眼),其中顺规散光18眼,逆规散光18眼。根据角膜SimK值植入相应型号的Toric人工晶状体。术前Lenstar测量IOL球镜度、前房深度及眼轴长。手动角膜曲率计与Pentacam测量SimK及全角膜散光。术后Pentacam测量SimKpost,裂隙灯检查Toric IOL轴位,i-Trace进行3mm范围内验光。分别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5种方法计算目标残余散光(模型2-5,分别评价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术源性散光、人工晶状体旋转及ELP的影响),采用矢量分析的方法与术后i-Trace验光得到的残余散光进行比较。根据两者差值(散光矫正误差ERA),评价各影响因素对于Toric IOL矫正效果的影响程度。结果:36眼ERAm1=0.28×(φ+1)°,ERAm2=0.08×(φ+3)°,ERAm3=0.24×(φ+3)°,ERAm4=0.20×(φ+7)°,ERAm5=0.26×(φ+4)°,除模型2,其余各组目标残余散光与验光散光的配对t检验均显示显着性差异。ERAm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说明角膜后表面散光是导致残余散光增大,矫正效果预测性降低的主要因素。顺规散光组18眼,其ERAm1=0.45×(φ+94)°,ERAm2=0.08×(φ+92)°,ERAm3=0.23×(φ+93)°,ERAm4=0.33×(φ+96)°,ERAm5=0.25×(φ+91)°除了得出与总体人群一样的结论外,顺规散光组角膜散光普遍过矫,模型2ERA显着小于其余各组,可以明显降低过矫量。逆规散光组18眼,其ERAm1=0.33×(φ+2)°,ERAm2=0.07×(φ+4)°,ERAm3=0.22×(φ+2)°,ERAm4=0.27×(φ+2)°,ERAm5=0.23×(φ+4)°得出与以上两组相同的结论。逆规散光组角膜散光普遍欠矫,模型2ERA显着小于其余各组,可以明显降低欠矫量。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是导致术后残余散光增大,Toric IOL矫正效果预测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角膜术源性散光、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及ELP均会对手术预测性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具有显着的临床意义。
赵欣[8](2013)在《利用Pentacam评估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屈光力》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keratomileusis,SBK)后使用不同方法评估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之间的差异,从而为临床提供一种角膜屈光术后相对较准确计算角膜屈光力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5例(130只眼)行SBK治疗屈光不正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70只眼),女性30例(60只眼)。这65例患者年龄范围从19岁到31岁,平均年龄为(24.25±3.80)岁。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4.16±1.15)D,范围为-1.50~-6.00D。术前及术后均使用Pentacam对这65例患者进行检查。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的平均值为(7.75±0.29)mm,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为(6.33±0.20)mm。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平均值为(6.33±0.22)mm,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的平均值为(6.33±0.20)mm。术前和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术前和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术后1个月和术后三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的比率R为(1.22±0.02)。第一种方法—角膜后表面曲率值修正法:利用实际测量的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来修正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P1,角膜前表面的屈光力=P实(1.376-1.000)/(n-1.000)。P实是利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实际测得的术后角膜屈光力,n=1.3375,再根据Pentacam实际测量的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结合公式角膜屈光术后平均角膜屈光力P1=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计算出修正的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P1。第二种方法—高斯公式法:利用高斯公式获得角膜总屈光力P2=Pant+Ppos-(d/n1)×(Pant×Ppos)。因为(d/n)×(Pant×Ppos)≈0.1,所以P2=Pant+Ppos-0.1=(n1-n0)/r1+(n2-n1)/r2-0.1。。P2是根据高斯公式计算出的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的理论值(单位是D),Pant是角膜前表面的屈光力(单位是D),Ppos是角膜后表面的屈光力(单位是D),d是角膜厚度(单位是m),n0是空气的屈光指数(1.000),n1是角膜前表面的屈光指数(1.376),n2是房水的屈光指数(1.336),r1是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单位是m),r2是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单位是m)。通过Pentacam三维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测量出的术后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半径结合高斯公式可以得出角膜屈光术后角膜总屈光力P2。第三种方法—推算术前角膜屈光力修正法:利用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的比率R推算角膜屈光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r·R,r是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单位是m)。角膜屈光术前角膜屈光力=(1.3375-n0)/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n0是空气的屈光指数(1.000)。结合临床病史法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P3=术前角膜屈光力+(术前屈光度-术后屈光度)。第四种方法—临床病史法:根据Pentacam实际测量出的术前角膜屈光力结合上述的临床病史法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术前角膜屈光力+(术前屈光度-术后屈光度),得到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P4。将前三种方法得到的术后角膜屈光力值P1、P2、P3均与第四种临床病史法得到的术后角膜屈光力值P4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种方法—角膜后表面曲率值修正法:利用实际测量的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来修正角膜屈光力P1,角膜前表面的屈光力=P实(1.376-1.000)/(n-1.000)。P实是利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实际测得的角膜屈光力,n=1.3375,角膜前表面的屈光力=P实1.114。角膜屈光术后利用Pentacam实际测量的角膜屈光力P实的均值为(37.47±1.87)D,则角膜前表面的屈光力的均值为(41.74±2.09)D。利用Pentacam实际测量的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均值为(-6.31±0.21)D。角膜屈光术后平均角膜屈光力P1=术后角膜前表面屈光力+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P1为(35.42±2.03)D。第二种方法—高斯公式法:术后角膜总屈光力P2=Pant+Ppos-0.1=(n1-n0)/r1+(n2-n1)/r2-0.1。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即r1为(8.62±0.41)mm,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即r2为(6.33±0.20)mm,因此P2为(37.29±1.90)D。第三种方法—推算术前角膜屈光力修正法: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的比率R为1.22±0.02,角膜屈光术前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76±0.26)mm,角膜屈光术前角膜屈光力为(43.54±1.47)D,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P3为(39.59±0.20)D。第四种方法—临床病史法: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P4为(38.34±1.82)D。将前三种方法得到的术前角膜屈光力P1、P2、P3均与临床病史法得到术后角膜屈光力值P4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P1与P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与P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3与P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BK术前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值改变无临床意义。2利用高斯公式得到的术后角膜屈光力较为准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在角膜屈光手术前的资料丢失的情况下。
杨磊,郭海科,曾锦[9](2012)在《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屈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力的差异》文中研究表明背景: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均能对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进行测量,但两者结果的一致性、精确性尚无定论。目的:利用2种不同眼前节分析系统对屈光手术前后的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进行测量,分析2种仪器的可靠性,及角膜屈光手术对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02/04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连续就诊的近视患者69例患者(136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33例65眼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36例71眼,比较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不同手术方法的角膜前后表面3mm平均轴向屈光力和的测量值。结果与结论:屈光手术前后,2种仪器前后表面屈光力测量值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后表面屈光力的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值在术后均变小,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值无显着改变。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的后表面屈光力变化值与残余基质层厚度存在线性相关。提示2种仪器的测量结果不能相互替代使用。后表面屈光力,在屈光手术前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值较小,但在屈光手术后则相反,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并未发现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出的术后后表面前突。
薛超[10](2012)在《飞秒激光LASIK角膜瓣形态及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Visante Omni眼前节分析系统在测量角膜后表面的可重复性;评估飞秒激光LASIK(FS-LASIK)制作的角膜瓣的预测性、可重复性和均匀性,并与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进行比较,从而了解FS-LASIK的制瓣特点;分析FS-LASIK术后早期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并与SBK、机械法上皮瓣下角膜镶磨术(Epi-LASIK)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近视患者使用Visante Omni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不同区域的角膜后表面高度、8mm范围角膜后表面最平坦和最陡峭的屈光力、平均Q值,计算其组内标准差(Sw)、精度、可重复性、组内变异系数(CVw)、组内相关系数(ICC)等参数来评价Visante Omni眼前节分析系统在测量角膜后表面的可重复性;对行飞秒激光LASIK及SBK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应用Visante OCT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角膜瓣厚度进行测量和获取;对行FS-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应用Visante OMN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并与SBK、Epi-LASIK进行对照。结果:1.对于角膜后表面高度,组内标准差(SW)最低为0.49,最高为3.95,从顶点到周边有增加的趋势;组内变异系数(CVw)最低为0.16%,最高为2.13%;组内相关系数(ICC)均高于0.844。对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非球面性(Q值)平均值,除了平坦轴的的组内标准差(SW)是6.66,其余的均小于0.1,组内变异系数(CVw)范围从0.01%到1.47%,所有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90。对三次测量的多重比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值均大于0.05。在不同屈光力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相近。2. FS-LASIK组与SBK组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分别为(97.49±7.34) μm、(112.93±9.99)μm。FS-LASIK组实际中央角膜瓣厚度与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差值绝对值的均数为5.74±3.98μm, SBK组为8.11±5.75μ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05)。角膜瓣的空间形态:FS-LASIK组在距离角膜顶点不同距离的位置,瓣厚度基本均匀一致(F=1.206,P=0.303); SBK组呈中央薄周边厚的形态,进刀部位角膜瓣厚度高于出刀部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6, P=0.009)。3. FS-LASIK组在角膜顶点,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是2.03μm,2.26μm、2.16μm、2.06μm;在1mm、2mm区域,术后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相同;在3mm区域,四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是-4.73μm、-5.39μm、-4.73μm、-4.71μm。SBK组在角膜顶点,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是1.44μm,1.74μm、1.66μm、1.53μm;在1mm、2mm区域,术后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相一致;在3mm区域,四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是-5.09μm,-5.48μm、-5.27μm、-5.19μm,术后发生了轻微的后移。Epi-LASIK组在角膜顶点,术前、术后3天、1周、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是2.47μm,1.55μm、1.55μm、2.37μm,术后发生轻微的后移;在1mm、2mm区域,与角膜顶点术后变化趋势不同,术后3天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55μm、-1.87μtm变为1.92μm、0.24μm,发生轻微前移;在3mm区域,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相同。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的手术方式(组间差异)及不同时间点(组内差异)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0.05。在不同屈光力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相近。结论:Visante Omni眼前节分析系统在测量顶点和周边部的角膜后表面都具有相对较高的可重复性,可以用于临床对角膜后表面的评估和检测;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刀相比,在预测性和可重复方面更有优势,从中央到周边角膜瓣厚度均匀一致;FS-LASIK术后早期中央区和旁中央区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但随时间变化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SBK、Epi-LASIK相比无明显差异。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无明显变化,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二、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Orbscan测量值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Orbscan测量值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SMILE术后角膜屈光力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SMILE手术后的前节参数分析及对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屈光手术后角膜变化及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1.0D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征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角膜散光≥1.0D患者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征 |
1.2.2 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后表面散光特征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患者术前一般情况 |
2.2.2 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特征 |
2.2.3 不同类型散光术前术后矢量值对比 |
2.2.4 不同类型SIA的分布特征 |
2.2.5 SIAPA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
2.2.6 不同情况下SIAPA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的不同Toric计算器的准确性对比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一般资料 |
3.1.2 方法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不同Toric IOL计算器准确性的对比 |
3.2.2 角膜散光≥2.5D患者不同Toric IOL计算器准确性的对比 |
3.2.3 顺规型角膜后表面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前型号调整的初步探索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Toric IOL植入术后误差原因分析 |
综述参孝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变化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及用品 |
1.1.3 试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全身麻醉及表面麻醉对兔眼压的影响 |
1.2.2 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压的关系 |
1.2.3 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测量 |
1.3 讨论 |
1.3.1 应用动物及尸体眼模型研究角膜屈光手术的术中Real-Time眼压波动 |
1.3.2 角膜屈光手术术中眼压波动的可能相关术后并发症 |
1.3.3 眼压测量相关影响因素 |
1.4 实验局限性 |
1.5 小结 |
二、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移位及瞳孔直径变化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坐位时瞳孔位置 |
2.2.2 仰卧位瞳孔中心位置 |
2.2.3 侧卧位双眼瞳孔中心位置 |
2.2.4 瞳孔横径在躺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变化 |
2.3 讨论 |
2.3.1 人眼光学系统 |
2.3.2 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对中心研究 |
2.3.3 瞳孔直径及大小改变的影响因素 |
2.4 实验局限性 |
2.5 小结 |
三、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判断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手术前及手术后各时间点角膜顶点坐标轴x及y的变化规律 |
3.2.2 术后角膜顶点的矢量位移 |
3.2.3 角膜顶点矢量移位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Pentacam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
3.3.2 角膜顶点的移位 |
3.3.3 SMILE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 |
3.4 实验局限性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对眼压的评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PA的测量方法 |
1.1 Orbscan |
1.2 Pentacam |
1.3 Sirius |
1.4 Galilei |
1.5 Visante Omni |
2 PA的临床意义 |
2.1 PA与AA |
2.2 PA与总角膜散光 |
2.3 PA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
2.3.1 PA与手术源性散光 |
2.3.2 PA与Toric IOL |
(7)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Ⅹ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角膜散光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PentacamHR眼前段分析仪 |
1.1.3 PentacamHR眼前段扫描仪检查方法 |
1.1.4 测量数据 |
1.1.5 计算方法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角膜前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1.2.2 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1.2.3 全角膜散光分布情况 |
1.3 讨论 |
1.3.1 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方法 |
1.3.2 角膜前后表面散光随年龄变化趋势 |
1.3.3 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总散光的影响 |
1.3.4 角膜后表面散光与角膜前表面散光的相关性 |
1.4 小结 |
二、角膜后表面散光在合并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研究对象分组 |
2.1.3 PentacamHR眼前段扫描仪检查方法 |
2.1.4 测量数据集分析方法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合并角膜散光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2.2.2 角膜前表面顺规散光(WTR)的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2.2.3 角膜前表面逆规散光的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2.2.4 角膜前表面斜轴散光的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2.3 讨论 |
2.3.1 散光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分布情况 |
2.3.2 角膜后表面散光与前表面散光类型的相关关系 |
2.3.3 不同类型角膜散光中其后表面散光轴位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 |
2.3.4 角膜后表面散光在不同类型散光中对全角膜散光的相对作用 |
2.4 小结 |
三、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术前检查 |
3.1.2.1 Lenstar眼前节生物测量仪 |
3.1.2.2 手动角膜曲率计测量 |
3.1.2.3 Pentacam眼前节扫描仪测量 |
3.1.3 术前Toric人工晶状体规划 |
3.1.4 手术方法 |
3.1.5 术后检查 |
3.1.5.1 Pentacam眼前节扫描仪检查 |
3.1.5.2 i-Trace眼前节分析系统 |
3.1.5.3 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测量 |
3.1.6 测量模型 |
3.1.7 数据分析方法 |
3.1.7.1 Tracey验光结果转换至角膜平面 |
3.1.7.2 验光散光(RA)转换至角膜平面 |
3.1.7.2 验光散光(RA)转换至角膜平面 |
3.1.7.3 人工晶状体平面散光转换至角膜平面 |
3.1.7.4 散光的矢量分解方法 |
3.1.8 测量及计算数据 |
3.1.9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术前眼部基本情况 |
3.2.2 角膜术源性散光(SICA) |
3.2.3 各模型目标残余散光、实际残余散光及散光矫正误差 |
3.3 讨论 |
3.3.1 i-Trace验光检查 |
3.3.2 散光矢量分解参考子午线选择 |
3.3.3 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3.3.4 角膜术源性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3.3.5 Toric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对矫正效果的影响 |
3.3.6 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3.3.7 后表面散光对屈光白内障手术的影响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利用Pentacam评估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屈光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屈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力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对象数量分析 |
2.2 基线资料。 |
2.3 LASIK/LASEK前角膜屈光力 |
2.4 LASIK/LASEK后的角膜屈光力 |
2.5 LASIK/LASEK前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测量值的变化 |
3 讨论 |
(10)飞秒激光LASIK角膜瓣形态及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Visante Omni眼前节分析系统在测量角膜后表面可重复性的研究 |
1.1 资料和方法 |
1.1.1 患者资料 |
1.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
1.1.3 数据采集 |
1.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BFS的半径 |
1.2.2 角膜后表面参数 |
1.2.3 三次测量差异的的多重比较 |
1.2.4 不同屈光状态的可重复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Visante Omni、Orbscan Ⅱ和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的原理 |
1.3.2 Visante Omni测量数据和以往研究的比较 |
1.3.3 不同区域的可重复性分析 |
1.3.4 对三次测量差异的方差分析 |
1.3.5 不同屈光状态对可重复性的影响 |
1.4 小结 |
二、飞秒激光LASIK和SBK角膜瓣厚度的对照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与术前检查 |
2.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
2.1.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
2.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刀预测性的比较 |
2.2.2 飞秒激光与机械刀制瓣重复性的比较 |
2.2.3 飞秒激光与机械刀制瓣均匀性的比较 |
2.3 讨论 |
2.3.1 OCT在角膜瓣测厚中的应用 |
2.3.2 测量时间的选择 |
2.3.3 角膜瓣的预测性 |
2.3.4 角膜瓣的可重复性 |
2.3.5 角膜瓣的均匀性 |
2.4 小结 |
三、飞秒激光LASIK、SBK、Epi-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早期变化的对照研究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一般资料与术前检查 |
3.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
3.1.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
3.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FS-LASI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
3.2.2 SB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
3.2.3 Epi-LASI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
3.2.4 三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以往对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研究 |
3.3.2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比较 |
3.3.3 对不同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比较 |
3.3.4 Epi-LASIK组的特殊性分析 |
3.3.5 FS-LASIK组与SBK组的比较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Orbscan测量值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SMILE术后角膜屈光力的评估[D]. 宋思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SMILE手术后的前节参数分析及对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的影响[D]. 孙聪聪.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Pentacam对角膜屈光指数的评价[J]. 曹建雄,常平骏,李瑾,肖天林.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08)
- [4]角膜后表面散光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残余散光的相关性研究[D]. 刘文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D]. 程文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角膜后表面散光的测量及临床意义[J]. 李盼盼,吴坚,周婧,薛莹,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2018(02)
- [7]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效果的影响[D]. 梁景黎.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8]利用Pentacam评估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屈光力[D]. 赵欣.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9]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屈光手术前后角膜屈光力的差异[J]. 杨磊,郭海科,曾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33)
- [10]飞秒激光LASIK角膜瓣形态及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临床研究[D]. 薛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