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设计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翊[1](2021)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密切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分享、团队协作,以统一形态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体或网络环境中的研究,鲜有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探讨,且多偏于理论、缺少实证,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和建构过程,但具体应用效果存在疑问,有待从实践角度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在梳理学习共同体和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尝试从情境支持、教学交互、共同愿景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描述学习共同体。同时,初步提出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其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中以检验实际效果,探究其是否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从而总结出相关的经验与策略,可为其他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建构这一问题展开,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理论准备。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等;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国内外的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阐述群体动力学理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2)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进行调查,为更好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3)理论探索。探索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提出相应的教学流程和建构策略。(4)实证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采用此初步策略开展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对初步构建的策略进行修改及完善,随后进行第二轮及第三轮行动研究,逐步完善教学流程及总结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有效策略。最后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方式对学习共同体建构成效进行分析。(5)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调查结果表明:(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第二,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1)情境生成阶段:关联情境生成、注重动态生成;(2)问题导向阶段:激发学习动机、引发交流讨论、联系社会实践、培养问题意识、均衡问题占比、生发共同愿景;(3)实时交互阶段:密切师生交互、拓展生生交互、深化知识交互;(4)协同探究阶段:培养学习共同体文化、创造协作探究的场域;(5)综合评价阶段: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
张博[2](2021)在《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山滑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滑雪运动的教学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其中高山滑雪作为普及度较高的项目之一,其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在北方的一些高校中,滑雪课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方法,已经出现无法满足学生需要,更难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因此本文选取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媒体教学法,将该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中,希望通过加入新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能力等,同时更快速的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9级两个班本科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多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并对实验测量的数据展开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在高山滑雪这项运动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更优于传统教学法,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高山滑雪技术水平,提高高山滑雪教学效率。(2)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网络共享的延展学习,打破传统课下学习限制,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根据自身情况调节进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通过对实验班的观察、同学们的交流及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学法相比于传统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更好。(4)多媒体教学法中课前环节可以让学生提早了解高山滑雪项目内容,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未知项目的恐惧心理。
香成儒[3](2021)在《论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 ——以《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PPT课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多媒体课件以其操作简单快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交互性强以及共享方便等优势,成为了汉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够制作适合汉语教学的PPT课件已经逐渐成为汉语教师们必备的能力之一。论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为支撑,明确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论文结合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教学特点,以互动原则、适时原则、适量原则、趣味原则为指导,提出从课件结构设计、课件素材、页面排版以及教学环节设计等角度把握教学中PPT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要点。论文还通过分析《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系列配套PPT课件的优缺点,从课件的页面设计和内容设计两方面提出课件修改建议,使课件更加符合初级口语课教学的特点。最后,论文以PPT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给《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1》第三单元制作完整的PPT课件,具体说明课件设计制作要点技巧在实际中的运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多用Power Point的触发器、超链接以及部分动画功能,最大程度体现PPT课件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注意课件制作的创新性。
薛小娟[4](2020)在《高中数学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数学教学更重视知识的得来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建立以及教学难点的把握上,教师借助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但多媒体CAI课件的课堂教学效果到底如何还有待研究,笔者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进行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问卷、访谈、课堂实地观察以及统计分析法对多媒体CAI课件的教学效果展开调查研究.多媒体CAI课件课堂教学好的方面:(1)总体上看,多媒体CAI课件教学的使用频率多于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增加,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推动学生学习数学.(2)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更注重学习数学知识的得来过程,真正学会学习.(3)丰富了教学资源,有效节省了课堂时间,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调查发现的问题:(1)数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陈旧,缺乏创新性,阻碍了多媒体CAI课件教学;(2)课件占据整个课堂,教学失去了灵活性,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3)由于数学知识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多媒体课件教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建议.一是分类教学,教师认真分析数学教材和学生情况,充分备课,恰当的选择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二是创新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设计,对于课件内容首先一定是符合课堂教学目标,媒体元素选取符合数学学科,课件内容新颖,抽象数学知识简单化;三是适时展示课件,以学生为主的数学课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是教学生学,掌握好课堂节奏,借助课件讲解数学知识;四是设计辅助传统板书教学的数学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作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板书呈现复杂的演算过程,学生可以反复思考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彭毅[5](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以师范类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科技与物质的空前发展,信息化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正符合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明确教学的对象是人,人又是身体、大脑和环境相互影响的系统意识存在体。从哲学、心理学到教育学对人的认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可知,强调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才符合当前社会对人的发展要求,而不是传统教育下将人的身体与大脑割裂开来发展的重脑轻身式的教育理念。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的构建首先是以学生的身心认知与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发展要求为核心,实现具身认知高效化与信息化并重的教学课堂;其次,具身认知理论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观、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与教学评价具有启示意义,不仅能激活学生的身体感知觉,还能引导他们身心在课程中的积极参与;最后,从理论范畴、实践操作、身体运用与信息素养四方面初步构建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安排。基于以上内容研究,选取本人教学实践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18级学前教育班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案例教学研究。在课程开展前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基本了解情况,选取其中典型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技术概述”和“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两个专题内容,以表格形式全方位展现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的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一学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具身性信息化教学实践,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具身性课程的学习体验与效果分析,总结并反思具身性课程教学情境构建的优点与不足。根据调查结果与观察,发现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创设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强化学生身体的具身认知经验,提升其学习兴趣与身心活动参与度,而且还有助于营造身心轻松和谐、言论自由、尊重关爱与健全发展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氛围。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丰富的具身认知经验不仅是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位教师在构建身体、大脑与环境三位一体个性化教学认知情境中所必备的教学理念,从而促进当代社会中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贾世琦[6](2020)在《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在高校排球普修课中,学生在经过整个教学过程后,普遍存在学习效果不佳,技术动作不规范等问题。学生学习压力大,同一学期操课数量众多等都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那么,在体育院校的排球普修课中,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排球项目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排球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技术动作,一直以来都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排球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工作目标。本研究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班开展教学实验,深耕教学新方式。运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为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排球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及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多次实践也为智慧教学平台提出更具意义的建议,优化智慧教学平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将智慧教学平台引用到排球普修班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并使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考核标准》与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评。通过对比后发现,实验班在助跑摸高,发球效果数据无显着性差异,在36米移动、掷羽毛球、传球、垫球、扣球等项目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兴趣性也有一定差异。与其同时收集实验班学生对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意见与建议,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测试及对比,在排球基本技术教学环节中,传、垫、扣、发球等四项技术,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均有提高效果。运用智慧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在传球,垫球,扣球三项技术中,无论是客观得分,还是主观技评分,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都要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2.两种教学方法下,在身体素质数据测试中,36米移动项目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掷羽毛球项目中,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学生,因对技术动作拥有更好,更切实地体会,所以成绩较高。3.在教师强调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学生预习次数、频率、效果均高于传统教学方法。认为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可以改善自身不爱预习,不预习的不良习惯。4.通过调查两个班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发现实验班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并且主观评价更加积极,正面。因此,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加喜爱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5.通过整个教学实验,无论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还是学生的主观评价,客观的数据测试,可以得出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可以更好地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性,提升学生在排球及技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在排球普修课中普及推广是可行。6.目前使用的智慧教学平台自身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例如:支持系统不完善,无法分享视频,结构设置并不清晰,排球新闻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使得用户使用体验有所下降。
彭灿灿[7](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研究 ——以范县农村初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的蔓延牵动了国人乃至全球人民的心,无数医疗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一线,“隔离”、“封城”成了这个春节的关键词。各个行业停工停产,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为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继续蔓延,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国各地学校陆续开启了“主动隔离、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活动,一时间“互联网+”教育模式再一次成为教育界的新话题,而多媒体教学无疑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功典范。众所周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普及,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同时,多媒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当中,多媒体带来的作用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加入多媒体教学,适当的融入教学情境,可以大大增加《道德与法治》课这门学科的有趣性,让学生主动而不再是被动的去接受这门课程,从而达到了优化学科的需要。第二,多媒体教学可以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有助于部分老师从固有的教学中挣脱出来,优化教学步骤,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让教师得到更好的进步与发展。第三,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本文通过对范县六所农村初中发放的调查问卷以及对学校部分师生的访谈,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方面在教学理念、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着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的问题。在教学知识方面,存在着部分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跟不上《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节奏、部分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不够有趣等问题。在教学技能方面,部分教师多媒体专业应用能力略有欠缺;学生方面存在着部分学生意志品质薄弱、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知偏差和情感偏差等问题。而在教学环境方面,缺乏多媒体课课后实践交流以及多媒体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的提升势在必行。文章尝试对出现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措施:针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方面,可以从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知识以及提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展开。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同时应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增加对多媒体教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专业能力、教学应突出多媒体教学重点。针对学生方面,应该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认知。针对教学环境方面,当地教育等部门要对农村初中提供财力和技术支持,更新和改进落后的教学媒体设施。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在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以及对学校师生和专家的访谈与观察的基础上,为老师和学生做两份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并对结果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由此得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促进范县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并对其他市县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的深化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张琪[8](2020)在《基于TPACK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师范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该课程承担着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责任,它对师范生未来步入岗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好地应用与创新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尤为突出,“互联网+教育”等理念提出了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国外知名教育家提出的TPACK思想一经引入就引起了国内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并一直在不断地发展,TPACK所主张的将技术、学科内容和教学法三要素融为一体的理念正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本文从TPACK理论的角度出发,在TPACK框架下重新审视和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和模式,对特定专业学科的师范生强调知识的应用情境。通过对选取的部分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材内容比较,笔者发现不同的教材内容体系大同小异,它反映了人们对该课程价值取向认知的一致性与对教师必备基本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一致认同。然而,在发展日新月异的科技新时代,统一模式下的教师培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要求,所以,本研究着眼于审视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效果,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TPACK理论的引导下,综合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师学科教学能力需求,在特定专业学科教学情境下对笔者所在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重新构建。
田碧松[9](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要求我们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基础教育。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我国开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CAI(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而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伴随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全面应用,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灵魂CAI课件迅速发展起来,使得政治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中最有前景、最具活力的新兴教学工具之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有利于推动初中政治课程改革。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的优劣取决于政治教师的设计能力、技术水品。这更要求我们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了解学习课件设计技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概述。本部分侧重分析多媒体课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内涵,以及阐述其主要特点和重要性。第二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运用现状和原因分析。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所获成效,重点阐述课件设计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第三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策略。本部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和具体的教学实例,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接受现代理念;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依据;着眼学生需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加强学习,注意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等四个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运用策略。第四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实践探索。本部分主要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从制作素材的收集准备、媒体终端的有效预设、设计方案的必要编制、教学课件的对标制作、教学反馈的评估修改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分析。同时,附上多媒体课件设计运用的教学案例,以供参考。
韩新华,韦云[10](2020)在《基于SPOC的CAI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文中指出论文旨在探索利用SPOC进行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混合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分析对比CAI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与基于SPOC的教学模式,结合微课等形式,探索更适合CAI课程教学的资源设计及应用,以此得出更加符合CAI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设计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设计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信息技术融合的政策要求 |
2.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创新 |
3.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 |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习共同体 |
2.混合式学习 |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群体动力学 |
2.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4.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机制 |
三、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三)调查对象 |
(四)问卷设计与分析 |
1.调查问卷设计 |
2.问卷测试发放 |
3.问卷正式发放 |
4.访谈提纲应用 |
(五)调查数据分析 |
1.学生基本信息分析 |
2.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
3.相关分析 |
4.差异性检验 |
(六)调查结论 |
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 |
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 |
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 |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一)课程分析 |
1.教学目标设计 |
2.教学内容分析 |
3.教学对象分析 |
(二)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
(三)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 |
1.文化形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然要求 |
2.目标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向 |
3.交往互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源泉 |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1.情境生成:创设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场域 |
2.问题导向: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 |
3.多元互动:促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进程 |
4.协同探究:深化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场域文化 |
5.综合评价:厘清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
五、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前期准备 |
1.建立线上班集体 |
2.完善课件针对性 |
3.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6.三轮行动建构策略对比 |
(五)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1.访谈内容分析 |
2.调查问卷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存在问题 |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 |
附录2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前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4 课堂学习评价表 |
附录5 学习共同体建构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6 教学设计方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山滑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高山滑雪 |
1.4.2 媒体与多媒体 |
1.4.3 多媒体教学 |
1.4.4 多媒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
1.4.5 多媒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
2.文献综述 |
2.1 国外多媒体教学现状研究 |
2.2 国内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研究概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观察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中的实验方法与实施过程 |
4.1.1 实验前被试者筛选指标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施过程 |
4.2 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前的实验数据分析 |
4.2.1 学习兴趣分析 |
4.2.2 学习交流情况分析 |
4.2.3 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
4.3 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后的实验数据分析 |
4.3.1 高山滑雪技术分析 |
4.3.2 学习兴趣分析 |
4.3.3 学习交流情况分析 |
4.3.4 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
4.3.5 教学满意度分析 |
4.3.6 课堂氛围分析 |
4.3.7 心理变化分析 |
4.4 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中的优劣势分析 |
4.4.1 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
4.4.2 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中的劣势分析 |
4.4.3 多媒体教学法的教学课件制作注意事项分析 |
4.5 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高山滑雪教学中的发展策略 |
4.5.1 构建“互联网+”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
4.5.2 完善高山滑雪课程教学视频内容制作 |
4.5.3 学校应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论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 ——以《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PPT课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梳理 |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研究 |
三、《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文献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口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三节 教学设计理论 |
一、以“教”为中心 |
二、以“学”为中心 |
三、“双主”教学设计 |
第三章 口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要点 |
第一节 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一、互动原则 |
二、适时原则 |
三、适量原则 |
四、趣味原则 |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PPT)设计制作的基本要点 |
一、课件的结构设计 |
二、课件的素材准备 |
三、页面内容的排版 |
第四章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的PPT课件设计制作分析 |
第一节 教材以及相关教学法简介 |
一、教材概述 |
二、任务式教学法 |
第二节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的PPT课件设计制作分析 |
一、课件的结构设计 |
二、课件的素材分析 |
三、页面内容排版 |
四、教学环节的设计制作分析 |
第五章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的PPT课件制作建议 |
第一节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的PPT课件的优缺点 |
一、优点 |
二、缺点 |
第二节 PPT课件设计制作建议 |
一、页面设计制作建议 |
二、内容设计制作建议 |
第六章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的PPT课件设计制作案例 |
第一节 课件制作前期分析 |
一、课件适用对象说明 |
二、教学内容分析 |
三、教学目标分析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
五、课件制作说明 |
第二节 第三单元《谈国籍和家乡》PPT课件设计制作 |
一、封面页 |
二、目录页 |
三、正文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数学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多媒体相关概念 |
2.1.1 CAI |
2.1.2 多媒体CAI |
2.1.3 多媒体CAI课件 |
2.1.4 多媒体课件特点 |
2.1.5 多媒体课件类型 |
2.2 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
第三章 高中数学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效果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内容的设计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访谈设计 |
3.3.3 课堂观察设计 |
3.4 调查的实施过程 |
3.4.1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
3.4.2 师生访谈实施过程 |
3.4.3 课堂观察实施过程 |
第四章 高中数学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效果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4.2 师生访谈结果统计分析 |
4.3 课堂观察结果统计分析 |
4.3.1 多媒体课件质量 |
4.3.2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效果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高中数学多媒体CAI课件教学建议 |
5.1 分类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
5.2 数学多媒体课件内容设计的创新 |
5.3 适时展示课件,以学生为主的数学课堂 |
5.4 设计辅助传统板书教学的数学多媒体课件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局限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5)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以师范类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综述 |
1.3.2 教学情境研究综述 |
1.3.3 信息化教学研究综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具身认知理论对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启示 |
2.1 教学观的形成 |
2.2 教学目标的确定 |
2.3 教学情境的构建 |
2.4 教学评价的进行 |
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理论构建 |
3.1 理论范畴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1.1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具身感知的探索兴趣 |
3.1.2 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深化理论形成过程,丰富个体的具身认知经验 |
3.1.3 尊重个体的具身独特性,创设开放式理论知识探索情境 |
3.2 实践操作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2.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生活化实践操作的教学情境 |
3.2.2 以身体感受为基础,营造强具身的实践操作教学环境 |
3.2.3 尊重师生的个体差异性,设计个性化的实践操作教学步骤 |
3.3 身体运用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3.1 创设在线具身认知情境,唤醒学习者的局部身体活动体验 |
3.3.2 激活个体的身体经验,积累丰富的具身认知经验 |
3.3.3 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创设游戏化具身认知情境 |
3.4 信息素养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
3.4.1 遵循课程标准要求,促进信息素养理念的普及 |
3.4.2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
3.4.3 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信息素养价值观 |
4.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案例设计 |
4.1 课程选择 |
4.2 前段分析 |
4.2.1 学习者分析 |
4.2.2 教学目标分析 |
4.2.3 教学内容分析 |
4.3 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案例设计 |
4.3.1 《现代教育概述》信息化教学情境设计 |
4.3.2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信息化教学情境设计 |
4.4 具身性信息化教学情境案例实践 |
4.4.1 《现代教育概述》实践过程 |
4.4.2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实践过程 |
4.5 教学效果分析 |
5.总结与反思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3.2.6 实验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特点分析 |
4.1.1 智慧教学平台的相关介绍 |
4.1.2 智慧教学平台的研发目的 |
4.1.3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教学中特点及优势 |
4.2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分析 |
4.2.1 排球普修课结合智慧教学平台的应用条件及辅助工具 |
4.2.2 教学目标 |
4.2.3 教学实验中的运用使用方法 |
4.2.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3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在广州体院普修班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客观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主观技评分结果与对比分析 |
4.4 学生对于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使用情况反馈与主观评价 |
4.4.1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分析 |
4.4.2 学生对课堂教学法的反馈及评价 |
4.4.3 学生对于排球项目的兴趣调查 |
4.4.4 学生对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意见反馈及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实验班教学实验教案1 |
附录 A 实验班教学实验教案2 |
附录 B 教学实验基本技术测评评分表 |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D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E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普修班中的运用研究实验班问卷 |
附录 F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普修班中的运用研究对照班问卷 |
附录 G 关于排球兴趣情况的调查反馈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研究 ——以范县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访谈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观察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相关问题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多媒体 |
(二)多媒体教学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体验式教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四)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
(五)多媒体技术理论 |
第二章 范县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分析 |
一、多媒体在范县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及成绩 |
(一)农村初中多媒体教学现状 |
(二)范县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情况 |
(三)问卷调查情况 |
(四)取得成绩 |
二、多媒体在范县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一)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
(二)学生消极的课堂反馈 |
(三)农村初中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 |
三、多媒体在范县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遵循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原则 |
(二)学生在认识和态度方面存在偏差 |
(三)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不够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的提升策略 |
一、提升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一)转变教学理念 |
(二)丰富教学知识 |
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转变学生认知 |
(一)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
(二)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认知 |
三、营造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
(一)学校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
(二)学校组织好对《道德与法治》课老师关于多媒体技术的培训 |
(三)改进《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工具 |
(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TPACK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TPACK的定义与内涵 |
2.2 TPACK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2.3 TPACK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
2.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
第3章 基于TPACK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
3.1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
3.1.1 教学内容 |
3.1.2 教学目标 |
3.1.3 教学情况 |
3.1.4 评价方式 |
3.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置需求调查 |
3.2.1 调查方法及对象 |
3.2.2 调查内容构成 |
3.2.3 调查结果分析 |
3.3 TPACK框架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
3.3.1 课程设计原则 |
3.3.2 课程目标分析 |
3.3.3 课程内容分析 |
3.3.4 课程活动设计 |
3.3.5 教学评价设计 |
第4章 TPACK框架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案例 |
4.1 课程内容设计 |
4.1.1 课程内容框架 |
4.1.2 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
4.2 教学资源设计 |
4.2.1 “教学PPT的设计”案例 |
4.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 |
4.3 教学活动设计 |
4.3.1 前端分析 |
4.3.2 教学流程设计 |
4.3.3 教学评价设计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建议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了解情况与期望的调查问卷 |
附录Ⅲ 教师访谈调查问题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相关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多媒体课件的内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内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特点 |
(一)内容的直观性 |
(二)过程的交互性 |
(三)强烈的时代性 |
(四)多元的艺术性 |
(五)极大的共享性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 |
(一)教师教学“如虎添翼” |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三)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
(四)优化学生学习过程 |
(五)师生互动及时反馈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现状分析 |
一、问卷基本情况简介 |
(一)调查对象概况 |
(二)问卷设计及调查目的 |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取得的成效分析 |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可 |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
(三)启发思维,促进师生互动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书本知识的简单堆积 |
(二)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 |
(三)忽视学生的求知性 |
(四)缺乏创新,过多依赖他人资源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 |
(二)部分教师缺乏对政治课件设计的明确定位 |
(三)教师“单一视野”,师生缺乏沟通 |
(四)部分教师素质和能力不强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策略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接受现代理念 |
二、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依据 |
(一)依据教学目标 |
(二)依据教学内容 |
(三)依据学情分析 |
(四)依据教师个性 |
三、着眼学生需求,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
四、教师加强学习,注意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有效性 |
(一)突出主体,发挥辅助作用 |
(二)量体裁衣,尊重对象差异 |
(三)创设情景,做到有的放矢 |
(四)设计合理,讲究艺术美感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有效设计的实践探索 |
一、制作素材的收集准备 |
二、媒体终端的有效预设 |
三、设计方案的必要编制 |
四、教学课件的对标制作 |
五、教学反馈的评估修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案例及课件 |
附录二 :学生卷 |
附录三 :教师卷 |
致谢 |
(10)基于SPOC的CAI课程的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传统多媒体CAI课程教学模式 |
2.1 多媒体CAI课件 |
2.2 传统CAI课程教学模式 |
3 基于SPOC的CAI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
3.1 教学对象分析 |
3.2 SPOC资源开发 |
3.2.1 课本文字资源 |
3.2.2 课程视频资源 |
3.2.3 课程重难点微课 |
3.2.4 网络大咖的教学资源 |
3.2.5 学生的自我资源开发 |
3.3 教学模式 |
4 基于SPOC的CAI课程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反馈 |
5 结语 |
四、关于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设计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D]. 刘世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山滑雪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博.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论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 ——以《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PPT课件为例[D]. 香成儒. 兰州大学, 2021
- [4]高中数学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D]. 薛小娟. 延安大学, 2020(12)
- [5]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构建 ——以师范类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D]. 彭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D]. 贾世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研究 ——以范县农村初中为例[D]. 彭灿灿. 河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TPACK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研究[D]. 张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9]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多媒体课件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田碧松.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基于SPOC的CAI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韩新华,韦云.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