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浆粕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江宇静[1](2019)在《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的困境应对关系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国有企业选择依靠政府补助、出售资产面对困境,但是要想真正克服财务困境,企业应该从自身着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且重新创造价值。归核化是企业降低产品经营范围,集中经营核心业务的过程,通过培养核心业务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产品和范围都呈现多元化,其中也包括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在过去卖方市场下多元化经营这能给企业从多方面带来利润,但是,随着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种经营方式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归核化能否帮助企业应对财务困境,能够改善多少,会对财务困境下的企业带来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长期还是短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本文从财务困境、多元化和归核化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着手,梳理了相关文献,以国有上市公司吉林化纤为研究对象,衡量其是否进行归核化并分析其过程,探究其选择归核化的原因和归核化的适用性。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EVA指标评价法和杜邦分析法对归核化行为下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归核化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市场绩效进行分析。本文还选取一家陷入财务困境但没有选择归核化企业作为对比样本,对其财务绩效进行分析,以探讨归核化是否能够帮助企业应对财务困境。本文通过对吉林化纤财务困境下归核化行为的研究,可以发现,通过归核化,吉林化纤整体绩效获得了提升,对盈利能力持续提高的效果明显,但需要承担一定的偿债风险,EVA显示绩效好转但尚未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整体而言在困境应对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归核化事件公告前后短期其市场绩效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而其长期市场绩效出现下降;而通过对没有选择归核化的两面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面针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并没有改善,EVA持续降低,财务绩效表现较差,仍然深陷财务困境。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选择归核化能够更好的应对财务困境;归核化行为对获利能力持续提高效果较大;财务困境下核心能力的价值体现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归核化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不大,相反可能还会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
(Beijing Plastic Industry Association,Beijing 100000,China)[2](2011)在《中国塑料管道市场分析报告——钢增强塑料管道市场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塑料管道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同时分析了国内管道行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了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应用领域塑料管道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钢增强塑料管道现有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田爱雨[3](2018)在《LZ中国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胶纤维又称人造棉,是以棉短绒,木材和竹子等为原料,通过浆粕溶解,制成粘胶,纺丝后处理生产出粘胶纤维,粘胶纤维可自然降解,性能非常的接近棉花。随着我国纺纱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粘胶行业的科技创新,在纺纱领域粘胶纤维的使用量逐渐增大。我国粘胶行业总量增长势头迅猛,并为我国经济、财政、出口和就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LZ公司自2006年在中国建厂,2007年投产以来,由于看到粘胶纤维行业丰厚的利润,民营资本大举进入,国有资本也不断的加大投资,粘胶纤维产量从2006到2017年11年中增长了 2.5倍,市场价格从30000元/吨跌到2015年11000元/吨,到2016年的价格稍微回升。LZ集团作为全球粘胶纤维的领导者,拥有Lenzing(?),MODEL(?),TENCEL(?)三代粘胶纤维生产技术和品牌的厂家。LZ中国作为集团的生产基地和主要销售市场,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波动的价格,如何背靠LZ集团强大的品牌力量,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引领市场的前进。本文拟通过对LZ公司的纤维产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力分析及行业政策的分析,来发现市场机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市场中强劲竞争对手的战略,通过PEST方法分析,找出企业在行业市场中的机会,选取了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竞争对手,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上述的分析,采用EFE矩阵对LZ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自身资源,采用IFE矩阵对公司的内部实力进行分析。最后结合SWOT分析方法及定量战略计划分析矩阵QSPM对企业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得出在目前情况下,LZ公司应该选择生产附加值更高的高端产品,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而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对公司的提升改造以及公司的生产工艺的技术保护是LZ公司实施产品差异化的市场战略的保障。
张烨[4](2006)在《云南松化纤浆粕磨浆工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论述了粘胶纤维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国际市场,分析了我国粘胶纤维行业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提出要改变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粘胶纤维企业只重视作为终端产品的粘胶生产线的技术更新,而不重视提高作为半成品的浆粕生产水平的错误观念。指出只有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化纤浆粕质量,才能最终达到提高粘胶纤维生产水平的目标。 在化纤浆粕生产过程中,对浆粕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蒸煮、打浆和漂白工艺。本文对以云南松为原料采用预水解硫酸盐法蒸煮、常规“四合一”漂白(“CEHA”)的制浆工艺下,在打浆工序采用连续式的圆盘磨浆机代替传统的间歇式的荷兰式打浆机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论述了打浆的作用,分析了采用圆盘磨浆机的可行性。并通过生产性实验与原工艺比较,探讨了适合的磨浆工艺参数的最佳值,探讨了采用圆盘磨浆机后对浆粕漂白、抄浆生产的影响,从制胶和粘胶可纺性方面对粘胶纤维生产的影响,从生产技术和经济指标两方面说明该技术是可行的。这项成果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化纤浆粕和粘胶纤维的质量,此项技术对于粘胶纤维浆粕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打浆工艺设计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张素风[5](2010)在《芳纶纤维/浆粕界面及结构与成纸性能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高性能芳纶纸是全球公认的最佳绝缘纸和结构材料纸,我国长期依赖进口。与Nomex纸相比,国产芳纶纸在匀度、厚度均一性和强度等技术性能上还有明显差距,根本原因是缺乏相关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从理论上揭示纤维结构、性能与成纸的相关性,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芳纶纸质量的当务之急。物质的各种宏观性质源出于本身的微观结构,探索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是凝聚态物理、结构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从材料学和物理化学角度出发,研究纤维分子间化学力和纤维表面能、成纸体系电化学性等,揭示芳纶纤维/浆粕表面和界面的粘结成纸特性;研究芳纶纤维和浆粕的耐热性能,科学评价芳纶纸匀度、紧度、耐热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芳纶纤维/浆粕的晶体结构特征,为芳纶纸强度性能差异性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解析芳纶纤维和浆粕的表面性能、结构特点和热性能与复合成纸特性的相关性规律。芳纶纤维的结构与其干纺或湿纺工艺有密切联系,且对纤维表面及结构影响较明显。采用光学显微、SEM、AFM等,对纤维表面进行显微分析,并对短切纤维横截面进行TEM观察。结果显示采用湿纺工艺生产的芳纶短切纤维(F1-纤),表面略带纺丝过程中的线条状痕迹,无明显的皮芯结构;SEM下观察其线条状痕迹为表面的微纤维,与纤维轴向平行,呈现出皱褶状,是成型过程中凝聚态急骤变化形成超分子结构在纤维表面的形态特征,是原丝的一种表面缺陷。浆粕柔软呈飘带状,平均长度是0.2~1mm。厚度不超过1或2μm,有利于湿法成形过程中的互相搭接和均匀分散。F2-纤颜色较深,为综褐色,形状不规则,中间有一条凹陷的细带,皮层呈膨胀状态,也与其纺丝工艺相关。F3-纤整体匀称,表面光滑。短切纤维横截面TEM图显示,三个不同制造工艺的纤维,其微细纤维的精细程度也有较大差异,Nomex工艺的F3-纤中的微细纤维很细小且排列很密实。芳纶成纸热压后进行一定时间的保温或者冷处理,研究其对纸张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经过1~3min的保温时间,芳纶热压纸的抗张指数可提高8%~10%;撕裂指数也随着保温和冷浸渍条件而有所波动,纸张伸长率提高10%左右。冷浸渍处理后纸张的抗张指数降低4%以上,伸长率提高10%以上,可能是冷浸渍过程中纸张吸收了大量水分所致。冷浸渍的纸样重新经过热压和保温处理后其各项强度指标可以大幅度的恢复。证明温度对芳纶纤维成纸的影响是很大的,冷浸渍后的吸湿水也可以在再热压时排除掉,而不影响纸张的性能。因此纸张热压后逐渐冷却对芳纶纸的性能提高是很重要的工艺过程。纸张抄造方式上应用分层次多比例成纸形式,对所得纸张的性能指标与单一比例相比,发现有利于构造良好的纸张结构。与中间层相比,面层和底层中的沉析纤维含量较多,纤维间有良好的粘结基材,利于形成匀度较好的材料,纸张在压光后纸张表面不至于粗糙。中间层高强度的短切纤维含量较多,保证了纸张的机械强度性能。各层采用同样的湿法抄造,经复合过程,使三层结合并形成统一结构,充分利用不同芳纶纤维各自的粘接、绝缘和增强优势。对芳纶纸热压工艺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分析了影响纸张性能的相关因素及水平。结果表明,热压温度、保温时间和热压力为F1-纸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热压次数及压辊的转速为次要因素,F1-纸热压工艺优化结果为:热压温度240℃、保温时间3min,热压力14MPa,压辊转速1.5r/min,热压次数3次。热压温度、热压力和压辊转速为F2-纸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热压次数及保温时间为次要因素;F2-纸热压工艺为热压温度240℃、保温时间2min,热压力14MPa,压辊转速1.5r/min,热压次数4次。采用图像份分析技术和SEM、TEM、AFM、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等手段,对纸张表面进行XY和Z向研究,对纸页的内部结构与组成及其对成纸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压过程能够显着提高芳纶纸的抗张强度、伸长率和纸张紧度等机械性能。当热压温度为130℃时,芳纶纸的抗张强度、伸长率和纸张紧度分别提升5、7和4倍。纸张横截面SEM图显示,热压后芳纶纸的内部结构变得密实,表面也变得光滑平整,纸张紧度得到提高。在热压过程中,芳纶浆粕以粘合剂和填充物的形式在纸页结构中存在,纤维受到挤压而产生形变。匀度分析结果表明,当芳纶纸定量大于60g/m2时,随着定量的增大,纸张中匀度较好的小尺寸匀度分量范围逐渐扩大,而大尺寸分量的匀度始终较定量35g/m2差。即定量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纸张中细小组分的匀度。如果影响纸张性能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组成纸张的细小组分,则可以通过提高纸张的定量来实现性能的改善。定量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与匀度分量相关。不同定量的纸张,其强度性能主要由短切纤维来承担,而沉析纤维主要承担芳纶纸的电气性能,耐压强度性能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两种纤维的比例。纸张横截面TEM观察结果表明,表明热压过程并没有使得芳纶微纤维间熔融为一体,或在纤维与基体间界面形成一个相互交叉的过渡区界面。不同工艺来源的芳纶纤维和浆粕原料对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不同。F3-浆粕基体部分的微纤维像指纹一样,呈现出一种条纹和旋涡状结构。F1-浆和F2-浆粘合区域的指纹特征不突出,浆粕微纤维间层次较混浊,基体与纤维间的界面有明显的界限;纤维表面的沟槽明显,与浆粕形成镶嵌的“钉扎型”界面结构;部分区域的纤维与浆粕基体间界面甚至形成“间隙型”界面,相互间距离很大,这种现象可能与纤维和浆粕的热收缩性差异有关。在液滴形状法的理论基础上,根据Young-Laplace方程,利用矢量化技术,测定和计算的单根芳纶纤维的表面接触角为53.3。化学试剂表面处理对芳纶纤维接触角有较大影响,DMAc、DMF、甲苯、三氯甲烷、二氯丙烷等可以使芳纶纤维表面接触角变小,最小降低到44.9,提高了纤维在水相中的分散效果,改善芳纶纤维湿法成纸匀度。界面是芳纶纸基材料极为重要的微结构,它作为短切纤维与浆粕基体连接的“纽带”,对芳纶纸基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原料、制造工艺、热压过程产生的热应力等界面性能影响因素方面,围绕芳纶纤维和浆粕形成的界面表征、界面微观结构与芳纶纸基材料综合性能的联系,探讨了芳纶纸基材料界面的基本情况,包括表面能、热压粘结行为和粘附力分析等。用水和乙二醇作为接触角测试液体时,芳纶纤维及浆粕的表面能在35~45mJ·m-2。其中,芳纶短纤维表面能稍高于芳纶浆粕,芳纶纤维及浆粕的极性分量大于色散分量;且纤维表面能越高越有利于表面可润湿性、粘附功及粘接强度的提高。芳纶短纤维与浆粕之间的色散分量和极性分量越匹配,表面能之差及界面张力越小,而复合纸抗张指数越高。芳纶纸热压后表面能的下降而具备优良的抗湿性能,但表面能下降过快对纤维间热压粘接过程及成纸性能不利。纸页断面分析和FTIR的检测结果显示,热压过程中,芳纶纸结构中纤维表面游离羰基减少,而缔合羰基增加,表明热压后芳纶纤维浆粕之间的粘结主要是物理粘结作用。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探针修饰技术,对芳纶纤维间粘附作用力研究结果标明,聚芳酰胺浆粕薄膜修饰的探针与芳纶纤维和浆粕之间的粘附力(Pull-off adhesion forces, Fadh)分别为1.71nN和9.20nN。浆粕分子间粘附作用力大于其与纤维间的粘附力,可能是由于浆粕为无定型形态,分子之间接触面积会更大,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极性末端基,以形成分子链间的结合力。采用Derjaguin-Muller-Toporov(DMT)理论,借助纤维表面自由能,计算理论作用力,可以验证分子间粘附力的AFM测定。碱性环境对芳纶纤维成纸强度有不利的作用,酸性环境或者硫酸铝等可以改善芳纶纤维成纸状况,pH值控制在6.0左右为好,对应的Zeta电位为-4~-8.6mV(硫酸铝体系)或-18~-19 mV(盐酸和磷酸体系)。从高分子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方面着手,对芳纶纤维和浆粕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是由微观结构向宏观结构过渡的状态进行研究,主要分析其大分子之间的几何排列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取向态和织态等结构,以及纤维分子量、结晶度、内聚能密度(cohesive energy density,简称CED)等主要结构参数;采用热分析手段,研究纤维或浆粕受热时温度、热应力等对其结构的影响;并重点对影响热压效果的芳纶浆粕,在受热时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大小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探讨芳纶纸热压加工过程中,纤维分子量与结晶度等主要结构特征;分析芳纶短纤维及浆粕的结构是如何影响成纸的热性能,了解结构特点与耐热性能、纸张性能之间的相关性,为改善芳纶热压纸性能的提出改善途径。研究结果显示,芳纶纤维平均分子量大小为10万左右,短纤维平均分子量稍高于浆粕,多分散系数在1~2之间。短纤维与浆粕分子量大小差异,表明两者在热压过程中对界面粘接、纸张结构与性能的不同贡献。不同来源芳纶短纤维与浆粕的内聚能密度CED均在530~540 J·cm-3,F1-纤和F2-浆分别较F2-纤和F1-浆的内聚能稍强。CED越高,说明分子链间的以氢键为主的宏观次价键作用力越大,有利于纤维维持稳定的凝聚态结构。良好的熔融流动性能、独特的黏度行为、容易结膜等,与F1-浆独特的细微丝晶结构有关,也是芳纶纸成形过程中纤维与浆粕间相容为一体的必要条件。树枝形晶体结构的F1-浆,其分子链段过于细碎,虽然具有较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但其高浓度的末端氨基基团结构,使得纤维受热后易返黄,在高压下挺度和刚度性能有所欠缺。F3-纤维在偏光下色彩更加鲜艳,为第二级干涉色,条带间界线也不十分清楚,表示纤维晶体在高取向过程中规整性更好。带状微丝晶结构较F1-浆大,可能是聚合物链段间相互作用力较大而形成强有力的取向结晶,也可能是由于芳纶聚合过程中晶体形成方式不同引起的,F3芳纶聚合物中有大量液晶的形成。纤维TEM观察结果显示,F1-纤中,微纤维晶体是具有一定规整形状的薄片晶,尺寸在纳米级别,约100nm长相互镶嵌堆积。F2-纤中,微纤维晶体颗粒也有一定规整性,但尺寸较大,长约500nm;F3-纤中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片晶组成颗粒大小的区别,主要是因为芳纶聚合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密度的分子链,使得纤维受到热拉伸时聚集态急骤变化引起晶体结构尺度的不同。结合纤维的成纸性能及其形貌特征可知,细化晶粒可以提高纤维的强度性能。纤维和浆粕的衍射峰具有37%~65%的Cauchy分布和34%~62%的Gauss分布特点,表明芳纶产品既受到温度作用的影响产生了粒度的变化,又受到应力作用的影响产生了应变。这与芳纶短切纤维和浆粕生产过程中既受应力场作用又受温度场作用的工艺相一致。热压光导致芳纶纤维CED、结晶度上升,粘度及粘均分子量下降,且Tg与CED、结晶度之间具有一定对应关系。芳纶热压纸结晶度提高主要来自芳纶浆粕的贡献,因为芳纶浆粕初始结晶度较低,具有比短纤维强的冷结晶性能。芳纶纤维和浆粕的DSC曲线,在整个升温过程中即使发生裂解,也不融化而出现熔融吸热峰,这突显芳纶纤维分子链刚性的特征,使其能够保持优异的耐热性能。芳纶浆粕分子量比短切纤维小、初始结晶度也低得多,故玻璃化温度转变更容易,在高于玻化温度时的结晶性能也比短纤维强,两者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对芳纶纸热压过程机械性能、耐热性能的贡献不尽相同。从浆粕的冷结晶与热裂解过程可以看出,两者均受温度影响显着且敏感,若温度低于300℃,甚至玻化温度270℃以下,不会发生冷结晶现象;如果温度太高则将发生热裂解。故在芳纶纸的热压光中需要控制适当的加工温度,这对芳纶纤维尤其是浆粕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同一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的浆粕,温度太低则不能很好软化浆粕致使其对短纤维形成粘接,热压纸机械性能不佳,若温度太高则可能导致浆粕低分子量级分的迅速热裂解,影响热压成纸外观颜色及其耐热性能。热压光前后F1-浆和F2-浆的热分析结果表明,成纸用的芳纶短切纤维与浆粕两种纤维的热性能有差异。芳纶浆粕包含较多的非晶态结构,且分子量小于短纤维,分子量分散系数也普遍高于短纤维,故随着温度升高至玻璃化温度以上300℃左右,F1-浆与F2-浆均发生冷结晶现象,表现出较短纤维优良的结晶性能,这恰好说明了芳纶纸热压光过程中芳纶短纤维与浆粕不同性能的发挥。
彭志,周永超[6](2012)在《粘胶短纤行业发展分析》文中认为通过收集大量资料,详细回顾和分析了粘胶短纤行业发展的境况,并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以国内主要的粘胶短纤生产厂商为例,通过结合科学的分析方法,包括EFE矩阵、IFE矩阵等工具,从生产规模、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发展趋势与优势,内部弱点分析做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国内粘胶短纤行业继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李亚丽[7](2016)在《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纺织大国,产量和消费量在全世界范围内均位居第一。随着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类纤维原料的需求矛盾愈演愈烈,使得众多国家正致力于可作为纺织原料的生物质新材料的研发。在此背景下,作为纺织原料的粘胶纤维获得了极大发展,同时带动了粘胶纤维主要原料之一溶解浆的快速发展。在利用溶解浆生产粘胶纤维过程中,溶解浆的反应性能是判断溶解浆质量好坏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对其品质作出全面性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不稳定和较低也是众多制浆企业遇到的难题之一。因此,本研究致力于用纤维素酶、超声波和机械处理来改善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技术研究。以预水解硫酸盐阔叶木溶解浆为原料,研究了内切纤维素酶处理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能够显着改善溶解浆的反应性能,同时引起浆粕粘度和分子量下降,浆料的纤维平均长度下降,细小纤维含量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尺寸增加,纤维素酶处理后浆料得率下降较少。综合考虑,纤维素酶处理改善溶解浆反应性能的优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0.076 IU/g绝干浆,处理时间30 min,pH 5.0,温度55℃。此时获得的浆粕Fock反应性能78.82%,粘胶过滤值3142.12 s,粘度496.6 mL/g,比表面积2.930 m2·g-1,孔径为4.889 nm。利用瓦利打浆机对粘胶级针叶木预水解硫酸盐溶解浆进行机械处理,研究该处理方式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瓦利打浆主要是通过切断纤维素纤维,暴露出更多的纤维端面,最终提高了 CS2对纤维素的可及度和溶解浆的反应性能。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随打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粘胶过滤性能当打浆度达到一定值后反而下降。由于瓦利打浆作用,纤维平均长度下降,细小纤维含量和比表面积增加,纤维孔径和纤维保水值增加。在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同时,对纤维素的降解作用非常小,表现为溶解浆的粘度基本没有下降。当打浆度为16°SR时,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由54.43%提高到68.37%,而粘胶过滤值由3743 s下降为10.97 s,纤维平均长度由1.557 mm下降为1.084 mm,细小纤维含量由11.4%提高到23.4%,比表面积由2.199 g/m2增加到2.739 g/m2,纤维孔隙尺寸由3.825 nm增加到4.318 nm,纤维的保水值由81.36%提高到154.54%。利用超声波处理粘胶级针叶木预水解硫酸盐溶解浆,研究该处理方式对浆粕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以起到机械打浆的效果,使纤维细胞壁层与层之间发生位移,纤维结构不再紧密结合,进而提高溶解浆的反应性能。同时,超声波处理能够提高纤维的保水值、比表面积和孔径,略微降低纤维粘度和纤维素分子量,纤维素结晶度明显下降。纤维的形态结构基本无变化。超声处理时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应适当,在本实验条件范围内,超声处理的优化工艺为:超声功率540 W,超声时间5 min,此时超声波对改善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效果最明显,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由54.43%提高到73.17%,粘胶过滤值由3743 s下降为15.44 s,比表面积由2.199 g/m2增加到4.169 g/m2,纤维孔隙尺寸由3.825 nm增加到4.298 nm,纤维的保水值由81.36%提高到97.96%,纤维素结晶指数由 69.57%下降为 61.69%。
张润林[8](2011)在《山东某化纤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中期,化纤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化纤废水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化纤废水的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化纤废水具有有机物含量高,酸碱度高,排放量大,难于降解等特点,在处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类废水的低成本、高效率处理工艺成为现阶段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物化法和生物法相结合的组合工艺对化纤废水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处理效果良好,在化纤废水处理工艺设计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本文围绕山东某化纤废水处理工艺改造优化项目,结合山东省流域内对生产企业的废水排放标准要求逐步提高,通过对改造前的污水排放情况和处理工艺的调研分析,发现原有的废水处理系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论述了进行工艺改造的必要性。确定了废水处理工艺改造方案,对处理工艺中各单元的优化设计就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改造中配套建、构筑物提出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对改造中和改造后的管理控制等一系列工作的论述,对改造后的处理工艺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改造方案达到了预期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设计方案中设计中涉及到了可再利用资源的回收利用,也提出了合理的方案,这与当前所倡导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完全吻合。通过本次化纤废水处理工艺的改造,污水处理站外排废水CODcr浓度值由450 mg/L降低到350mg/L以下,BOD5≤100mg/L, SS≤100mg/L, pH:6.0~9.0,各污染物浓度指标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同时外排总量达到指标要求。在改造过程中,增加了厌氧沼气回收设备和污泥回收、加工设备,合理地回收可再利用资源,不仅降低了企业进行废水处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这些物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这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熊林根[9](2012)在《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绿色生活的崇尚,人们对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粘胶纤维具有自然可降解性,人们对粘胶纤维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但面对“粮棉争地”的尴尬,以非棉粘胶纤维代替棉纤维的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枫香树材为原料,制备符合粘胶纤维行业的浆粕。论文主要研究了枫香树材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硫酸盐蒸煮工艺技术和蒸煮反应机理、二甲基二环氧乙烷漂白工艺技术及碱精制工艺。主要工艺技术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纤维形态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枫香木纤维平均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分别较三倍体毛白杨高14.6%和6.2%。;从化学组分来看,枫香树材的Klason木素含量比尾叶桉低8个百分点,而综纤维素含量却比尾叶桉高出3个百分点,可见,枫香树材比尾叶桉更适合制化学浆。2)通过对枫香树材硫酸盐蒸煮的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发现:用碱量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大,硫化度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小。在所选的工艺水平范围内,其适宜蒸煮工艺为:用碱量17%(以Na2O计),硫化度20%,最高温度165℃,保温时间60min,液比1:6;蒸煮结果:得率49.87%,卡伯值26.77,残碱3.44g/L。而添加蒽醌(AQ)的枫香树材硫酸盐法蒸煮结果:得率50.60%,卡伯值24.41,残碱7.41g/L。因此,枫香树材添加AQ的硫酸盐法蒸煮,不仅可以保护碳水化合物,而且能改善脱木素的选择性。3)对枫香树材热水预水解处理结果表明,水解后水解液pH值为3.61,水解液中的固形物含量为30.23g/L。与未预水解处理的木片相比,预处理后木片戊聚糖含量下降了60%左右, Klason木素含量下降了7.1%,灰分下降到0.11%,综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4)水预处理的木片再经过硫酸盐蒸煮结果表明,经预处理木片可以降低用碱量。在相同硫酸盐蒸煮条件下,预水解硫酸盐浆比未水解硫酸盐浆卡伯值降低了10个单位,α-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纸浆黏度降低了240ml/g左右,得率损失了2.7个百分点。5)通过丙酮和过硫酸氢钾试验结果表明,丙酮能催化过硫酸氢钾的漂白,其作用非常明显,中间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二甲基二环氧乙烷(DMD)。DMD具有活化浆中残余木素的功能,放在氧脱木素之前,可提高浆粕的木素脱除率,改善氧脱木素的选择性。6)对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氧脱浆(W-MO)和未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浆(U-MO)进行碱处理(E),碱浓从6%增加到12%,W-MO浆粘度下降了10ml/g,U-MO浆粘度却下降了72ml/g.要使浆料达到相同α-纤维素含量(95%),W-MO浆只需8%的碱浓,U-MO浆需要10%的碱浓。7)在对浆粕进行过氧化氢漂白时,W-MOE浆粕粘度几乎没变化,而U-MOE浆粕一直在下降,要漂到相同的白度(83%ISO)时,后者浆粕需要4%H2O2,而前者只需2%H2O2。8)预水解硫酸盐法蒸煮浆经过MOEP漂白,可以达到使用的品质要求,浆粕中α-纤维素含量达到98%、白度达到85%(ISO)以上、而只含有0.06%的灰分。
张帅[10](2010)在《新型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自然界每年通过光和作用可合成1000亿吨且可循环再生的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多糖,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在近年来,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对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认识,对可生物降解和绿色环保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及其作为稀缺不可再生资源的预期,正在加快基于新兴的生物材料制备新型生物可降解产品的步伐。自然界中天然多糖年产量是作为合成聚合物的基础-石油年消耗量的千倍以上。因此,多糖尤其是纤维素应成为合成聚合物材料的有效及有保障的石油替代品。这种从自然界这个最大的“化学反应工厂”生产出的聚合物一定会成为未来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但是,天然纤维素由于其强大的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连接构成巨大的氢键网络结构以及其具有的较高结晶度和分子量,使其具有不能熔融也不能溶解于常规溶剂中的特殊性质。因此,纤维素必须通过衍生化处理成为易溶解的形式,或者通过直接溶解的方式制备成纤维素溶液才能够加工成为诸如再生纤维素纤维、纤维素膜、填料、无纺布等材料。尽管当前已经开发出许多制备再生纤维素材料的方法,例如粘胶法、铜氨法以及Lyocell方法,但由于这些路线或者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者由于成本昂贵,使得再生纤维素纤维在纤维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反而有所缩减。文献中也曾报道了一些其他的溶剂体系及相应的工艺,例如一些有机溶剂及离子液体系,它们也可以用来溶解纤维素,但仍然存在成本过高、有机溶剂回收困难等问题,阻碍了此类溶剂的规模化应用。正是由于上述所描述的当前已开发溶剂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纤维素一定程度上仍被视为不可塑性材料,棉及木材纤维素被认为是很难像其它热固性及热塑性材料一样进行再加工成型。也正是这些问题使得纤维素的溶解课题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如果能够开发出一种可以高效、经济并且环境友好的纤维素溶剂,将可以对纤维素进行溶解并成型加工,从而大量利用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资源制备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纤维素材料。本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可用来溶解纤维素的新碱溶剂体系—8 wt%氢氧化钠/6.5 wt%硫脲/8 wt%尿素水溶液,它可以在预冷至-10℃时完全溶解各类棉及非棉纤维素。该复合溶剂具有很多优点:溶剂组分便宜、易得且毒性很低;可直接快速溶解纤维素而无须进行活化处理(3-10 min);溶解过程无衍生物生成且制备的纤维素溶液稳定性好;工艺简单(没有粘胶过程中的碱化、老化、熟成等工艺),从纤维素的溶解到最终得到纤维素纤维和薄膜仅需2-3 h(粘胶过程需要8天);此外只需对粘胶纺丝设备进行少量修改即可进行生产。该溶剂体系比其它已发现的碱溶剂体系溶解能力更强,所制备的溶液也更加稳定。本研究工作主要有两个任务:首先是弄清楚纤维素在这种新型溶剂体系中的溶解过程;其次是通过这种溶剂体系溶解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纤维素膜。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纤维素在溶剂中的低温溶解过程及溶解机理,提高纤维素溶解度的方法,所制备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能以及溶液的凝胶性能,纤维素溶液的凝固机理以及新型溶剂的应用(再生纤维素纤维及纤维素膜的制备)。本论文分成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纤维素的结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进行综述。首先对纤维素资源的现今利用情况进行了概述,引申到缘何仍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原因。进而对纤维素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叙述。本章重点阐述了当前已存在的纤维素溶剂溶解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工艺并提出本实验室开发出的新型纤维素溶剂。在本章的最后,给出了本研究工作的预期目标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主要涉及使用新型溶剂制备纤维素溶液的研究。通过热台偏光显微镜对纤维素在新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及完全溶解的纤维素溶液进行了分析。对溶剂组成、溶剂预冷温度、溶解方法及搅拌速率等因素对纤维素在新溶剂中溶解进行了定量表征。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有效提高纤维素在新溶剂中溶解度的两步溶解法。实验中还发现纤维素在新溶剂中的溶解过程中存在负的溶解活化能(Ea,S),这说明纤维素溶液相比原固态纤维素拥有更低的热焓,纤维素在预冷的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是一个受热焓控制的热力学促进的过程,因此整个纤维溶解的过程是放热过程并在低温条件下(-10℃最佳)有利进行。本章还对3种不同纤维素分别在氢氧化钠/水,氢氧化钠/硫脲/水,氢氧化钠/尿素/水和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中的溶解和溶胀过程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此外,本章首次提出从秸秆中提取纤维素的低能耗高效率方法,并成功使用新溶剂完全溶解所提取的秸秆纤维素。实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是碱溶剂体系中溶解能力最强的直接溶剂,它可以溶解聚合度更高的各类纤维素并在同一条件下可用来制备浓度更高的纤维素溶液。制备得到的纤维素溶液在常温条件下储存一个月并不发生显着降解,说明纤维素在新溶剂中溶解制备得到的溶液稳定。第三章对纤维素在新溶剂体系中的溶剂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13C-NMR以及固态的13C-NMR证明了新溶剂是一种直接溶剂,且证明了氢氧化钠、尿素、硫脲分子相互之间及与纤维素分子间有相互作用,使得纤维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同时溶剂分子还有阻碍纤维素分子再聚集的作用。通过SEM、TEM、DSC、.E.T、WAXD及SEM-EDS实验,第一次详细揭示了纤维素在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机理,实验发现氢氧化钠在溶剂中与纤维素直接相互作用形成的Na-cellulose复合结构以及碱离子的水合离子对纤维素的溶解起了决定性作用,低温下这种水和离子更容易与纤维素上-OH基团结合形成新的氢键网络,从而破坏纤维素原有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与此同时,尿素和硫脲通过结合水可作为氢键的接受体及给予体,与纤维素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间接相互作用,从而阻止了纤维素分子链的再聚集,宏观表现为劈裂纤维素成原纤。此外,尿素及硫脲分子也可形成水合分子,因此具有与氢氧化钠水合分子类似的拆键作用。这些溶剂间的协同作用使得纤维素可以快速地溶解在新溶剂中成为稳定的溶液。具体的作用过程就是:低温条件下,氢氧化钠通过直接与纤维素发生相互作用而破坏了纤维素的氢键及结晶结构,尿素与硫脲则在最外层,自组装将发生作用的纤维素、氢氧化钠包覆在其中,阻止纤维素分子链发生再聚集。当溶液在升温过程中所发生的分子链聚集就是由于包覆层的破坏、溶剂的溶解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第四章则研究了与纺丝流动相关的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质。通过纤维素-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的稳态流变实验,特别是与实际纺丝过程较吻合的较高剪切速度下的流变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出了溶液的零切粘度,粘流活化能,有效非牛顿指数以及有效结构粘度指数与溶液的温度、浓度及剪切速率间的关系。通过两个特征浓度,C*=2.1 wt%以及C**=5.0 wt%将纤维素溶液进行了划分:浓度低于2.1wt%的部分链段缠结半稀溶液,介于2.1 wt%~5.0 wt%之间时的分子链缠结溶液,以及浓度高于5.0 wt%时的分子链立体网状缠结的纤维素浓溶液。通过粘度-温度叠合曲线发现纤维素溶液因温度和浓度升高而发生微观相分离,随着温度、储存时间以及纤维素浓度的进一步提高,溶液将发生宏观相分离—凝胶化现象。实验发现所制备溶液中纤维素分子链未形成缠结时(浓度小于2.5 wt%)不发生凝胶化,而高于此浓度时溶液在高低温条件都会发生不可逆的凝胶化现象。实验发现高低温所形成凝胶的机理各不相同,而且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凝胶中氢键作用更强,因此所形成的凝胶强度也更大。通过流变实验还确定了纤维素纺丝液的粘度及流动性稳定区间,此结论对预测纤维素溶液的纺丝性能并对后文所叙述的纤维素实际纺丝过程有着指导意义。第五章致力于研究纤维素从溶液中析出成型的过程及凝固机理。通过建立纤维素凝固析出的实验模型,将纤维素溶液的浓度、凝固剂种类、浓度及温度对凝固过程的影响通过凝固速率进行了定性及定量表征。其中凝固速率的测试是基于不同凝固条件下,所凝固得到的再生纤维素的凝固层厚度以及表面形态来表示的。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纤维素凝固的最小凝固速率及凝固活化能,由此验证出1 mol/L H2SO4可做为凝固浴的最优浓度条件。纤维素在酸性凝固剂中析出的机理可描述为受扩散控制的化学反应过程,凝固过程包括了纤维素溶液中的溶剂与凝固剂中的非溶剂间的双扩散以及溶剂与非溶剂间的酸碱中和反应。第六章主要探索了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连续化制备过程。实验验证并得到了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湿法纺丝的最优参数。通过WAXD、FTIR、PLM. SEM以及拉伸实验,对凝固条件与再生纤维的形态及超分子结构和性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再生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纤维素纺丝液浓度、凝固浴温度、凝固时间、喷丝头拉伸以及后道拉伸有着重要关系。在最优参数条件下制备的再生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当前市场上的商业粘胶纤维相当。再生纤维拥有纤维素Ⅱ结晶结构,圆形的截面及均匀光滑的表面。再生纤维的聚集态及形态结构与纺丝凝固参数的关系在本章也详细进行了研究,再生纤维的结晶度,晶面尺寸以及取向度随着这些参数的不同也发生变化。同时,本章在最后探索了通过在再生纤维皮层初步形成点对初生纤维进行浴内牵伸的方法提高再生纤维的性能,结论认为这种工艺改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再生纤维的取向度,进而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第七章提出了一种通过预凝胶法制备纤维素多孔材料的方法。通过利用纤维素溶液独特的高低温下都发生凝胶化现象制备纤维素膜,可以有效解决这种不可逆凝胶的应用问题。通过SEM、WAXD、FTIR、DSC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纤维素膜进行了表征,并对比研究了直接涂膜法制备得到的纤维素膜。同时首次提出了纤维素溶液在高低温条件下不同凝胶化及成膜机理。实验发现冷冻凝胶所致膜是纤维素多孔膜,而在常温及5℃条件下形成的纤维素膜则多呈致密膜结构(孔径较小)。所制备的纤维素膜都是纤维素Ⅱ结晶结构且红外谱图也类似。而高低温所致凝胶的差异是由于相变速率与凝胶速率竞争差异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这种高低温凝胶成膜的方式制备不同孔径的纤维素多孔膜。本章还通过同样的方法制备了纤维素海绵材料,实验发现即使不添加任何小分子致孔剂,所制备的海绵材料的孔隙也相当可观。本研究工作致力于对纤维素在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中的溶解过程、溶解机理、纤维素溶液的流变性能、溶液凝固过程及所制备得到的纤维素纤维及膜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研究。本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学术研究及科研探索的意义,同时也为纤维素材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有望取代现有污染严重、成本过高的再生纤维素材料的生产工艺路线。
二、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浆粕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浆粕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
1.2.1 财务困境 |
1.2.2 多元化 |
1.2.3 归核化 |
1.2.4 企业绩效 |
1.3 理论基础 |
1.3.1 企业能力理论 |
1.3.2 竞争理论 |
1.3.3 组织经济理论 |
1.3.4 价值链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财务困境应对措施 |
1.4.2 财务困境应对成效 |
1.4.3 归核化与企业绩效 |
1.4.4 财务困境与公司战略 |
1.4.5 文献述评 |
1.5 绩效评价方法 |
1.5.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1.5.2 EVA指标评价法 |
1.5.3 杜邦分析法 |
1.5.4 事件研究法 |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公司介绍及行业情况 |
2.1.1 公司介绍 |
2.1.2 行业情况 |
2.2 产业环境 |
2.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2.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2.2.4 上下游的议价能力 |
2.3 财务困境表现 |
2.3.1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下降 |
2.3.2 偿债能力弱,资不抵债 |
2.3.3 盈利能力下降,连年亏损 |
2.4 困境应对介绍 |
2.4.1 困境前产品情况 |
2.4.2 困境应对相关过程 |
2.4.3 当前经营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归核化的衡量 |
3.1.1 从战略角度分析困境应对的原因 |
3.1.2 事件内容分析法 |
3.1.3 基于多元化程度变化的方法 |
3.2 归核化过程 |
3.2.1 确定核心业务 |
3.2.2 归核化路径选择 |
3.3 归核化适用性分析 |
3.3.1 吉林化纤归核化动因 |
3.3.2 财务困境下归核化的适用性 |
3.4 财务绩效 |
3.4.1 财务指标分析 |
3.4.2 EVA指标评价法 |
3.4.3 杜邦分析法 |
3.5 市场绩效 |
3.5.1 短期市场绩效 |
3.5.2 长期市场绩效 |
3.6 对比样本分析 |
3.6.1 对比样本选择原因 |
3.6.2 对比样本公司案例介绍 |
3.6.3 对比样本归核化衡量 |
3.6.4 多元化的适用性分析 |
3.6.5 对比样本财务绩效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选择归核化,重点培育企业核心业务 |
4.2 结合行业特征和自身优势重新定位 |
4.3 注重治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
4.4 非可持续与可持续相结合的方式 |
4.5 形成核心竞争力后要注重市场开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国塑料管道市场分析报告——钢增强塑料管道市场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塑料管道行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 我国塑料管道高速发展的20年 |
1.2 塑料管道市场分类及分析 |
1.3 国外塑料管道行业的现状 |
2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的发展特点 |
2.1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塑料管道行业的发展 |
2.2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三大材料占据主流市场, 新技术、新产品是未来发展的主流 |
2.3 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 |
2.4 塑料管道的相关行业在同步发展 |
2.5 塑料管道科技进步成果累累 |
2.6 标准化工作得到极大加强 |
2.7 行业中大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产业集中度提高, 规模企业不断壮大 |
2.8 塑料管道生产重心在向中西部转移 |
2.9 品牌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
2.10 市场国际化趋势逐步明显 |
3 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市场不规范, 有的企业产品质量低劣, 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
3.2 工程施工质量应进一步提高 |
3.3 市场推广工作有待提高 |
3.4 产品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 |
3.5 塑料原料、助剂、加工设备等方面也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
3.6 产品生产的地域布局相对不合理 |
3.7 我国塑料管道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不强 |
3.8 应用量还有待提高 |
4 主要应用领域塑料管道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情况 |
4.1 建筑物内给水 (建筑给水) 管道 |
4.2 建筑物内排水 (建筑排水) 管道 |
4.3 室外 (城乡) 给水 (室外给水) 管道 |
4.4 室外埋地排水 (室外排水) 管道 |
4.5 HDPE燃气管道 |
4.6 护套管领域 |
4.7 工业用塑料管领域 |
4.8 农业用塑料管领域 |
5 塑料管道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
5.1 原材料价格和管材价格的变动关系 |
5.2 我国塑料管道原料市场分析 |
5.3 我国PVC树脂发展现状 |
5.4 我国聚烯烃树脂发展现状 |
5.5 我国塑料管道生产装备发展现状和趋势 |
6 我国塑料管道市场前景分析 |
6.1 总体情况 |
6.2 塑料管道主要品种的市场前景分析 |
6.2.1 我国城镇化过程带来建筑用塑料管道市场的繁荣 |
6.2.2 塑料管道在室内排水管道领域继续占据优势 |
6.2.3 新技术和新的应用领域为塑料室外给水管道开拓宽阔的市场 |
6.2.3.1 节约用水将推动城镇给水管网更多采用塑料管道 |
6.2.3.2 农村饮水安全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
6.2.3.3 非开挖铺设、无沙铺设等新的应用技术带动塑料管道扩大了市场 |
6.2.3.4 水中铺设塑料管道市场 |
6.2.3.5 再生水 (中水) 管网和海水淡化工程的市场 |
6.2.3.6 排海工程 |
6.2.4 埋地排水管将是塑料管道各领域中增长最快的 |
6.2.5 燃气管领域将稳步发展 |
7 塑料管道市场竞争 |
7.1 现代市场竞争理论 |
7.2 塑料管道业中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分析 |
7.2.1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
7.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7.2.3 替代品的威胁 |
7.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7.2.5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7.3 我国塑料管道市场竞争趋势 |
(3)LZ中国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战略理论综述 |
第二章 行业情况和背景介绍 |
第一节 粘胶纤维的简介 |
第二节 粘胶纤维的行业简介 |
第三节 LZ公司的背景介绍 |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竞争对手分析 |
第三节 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四章 企业内部实力分析 |
第一节 公司运营能力及经营业绩 |
第二节 技术能力分析 |
第三节 产品粘性分析与市场影响因素 |
第四节 企业的实力与不足 |
第五章 LZ公司差异化战略及其内涵 |
第一节 SWOT分析 |
第二节 LZ公司战略目标及产品市场发展战略 |
第三节 定量战略计划分析矩阵 |
第四节 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内涵 |
第六章 LZ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
第一节 企业文化建设 |
第二节 全面改造提升 |
第三节 差异化生产线转移的技术保护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云南松化纤浆粕磨浆工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化学纤维的慨述 |
1.1 化学纤维的分类及发展历程 |
1.2 粘胶纤维的特点 |
1.3 国际粘胶纤维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
1.4 我国粘胶纤维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1.4.1 我国存在的问题 |
1.4.2 发展粘胶纤维工业的对策 |
2. 采用双圆盘磨浆机制云南松化纤浆粕可行性研究 |
2.1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的意义 |
2.1.1 问题的提出 |
2.1.2 课题的意义 |
2.2 云南松化纤浆粕及粘胶生产工艺简介 |
2.2.1 云南松化纤浆粕生产工艺 |
2.2.2 粘胶纤维生产工艺 |
2.3 粘胶纤维浆粕的质量要求 |
2.4 粘胶纤维浆粕的质量标准 |
2.5 浆粕质量对粘胶纤维生产的影响 |
2.5.1 α-纤维素(甲种纤维素简称甲纤)和半纤维素 |
2.5.2 聚合度及其分布 |
2.5.3 灰分和铁质 |
2.5.4 吸收性能 |
2.5.5 反应性能 |
2.6 影响浆粕反应性能的因素 |
2.7 改进打浆工艺是提高浆粕反应性能的重要途径 |
2.7.1 打浆的基本原理 |
2.7.2 打浆对纤维的作用 |
2.7.3 打浆工艺 |
2.7.4 打浆方式 |
2.7.5 打浆的工艺条件 |
2.7.6 打浆的质量检查 |
2.7.7 打浆质量和浆粕的吸收性能 |
2.7.8 打浆与磨浆 |
2.7.9 打浆和磨浆设备 |
3. 云南松化纤浆粕磨浆工艺的生产性试验 |
3.1 实验准备 |
3.1.1 浆粕原料—云南松化学成分及纤维结构分析 |
3.1.2 试验设备及检侧方法 |
3.1.3 云南松浆粕质量标准及粘胶短纤维质量考核标准 |
3.2 试验磨浆工艺条件 |
3.3 云南松化纤浆粕磨浆工艺试验浆粕生产的其它工艺条件 |
3.3.1 制浆工艺流程 |
3.3.2 云南松化纤浆粕磨浆生产性试验中采用的制浆工艺参数控制 |
3.3.3 浆粕车间主要生产设备 |
3.4 云南松化纤浆粕磨浆工艺试验制粘胶纤维的生产工艺条件 |
3.4.1 湿浆五合机法制胶及纺丝工艺流程 |
3.4.2 工艺条件及参数 |
3.4.3 粘胶车间试验主要设备 |
3.5 试验结果与研究 |
3.5.1 盘磨磨浆对浆粕的作用 |
3.5.2 盘磨磨浆对粘胶生产的影响 |
3.5.3 纤维形态的变化 |
3.5.4 技术经济指标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芳纶纤维/浆粕界面及结构与成纸性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芳纶纤维及纸基材料的生产及应用 |
1.1.1 高性能芳纶纤维基本性能及应用 |
1.1.2 芳纶纤维纸基绝缘材料的制造及需求 |
1.1.3 芳纶纤维造纸及热压光技术 |
1.2 芳纶纤维及纸的形态和结构研究进展 |
1.2.1 芳纶纤维的形态及结构 |
1.2.2 纸张表面和结构的研究 |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研究 |
1.3.1 纤维/基体界面断裂研究 |
1.3.2 界面粘接作用力 |
1.3.3 界面粘接性能的表征与评价 |
1.3.4 表面和界面性能的AFM表征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学科组先期研究工作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2 间位芳纶纤维/浆粕形貌表征及成纸工艺的优化 |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1 芳纶纤维和浆粕 |
2.1.2 芳纶纤维显微观察 |
2.1.3 芳纶纤维FQA和筛分分析 |
2.1.4 芳纶纸的抄造和热压 |
2.1.5 芳纶纸物理性能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芳纶纤维/浆粕形态及表面光学显微观察 |
2.2.2 芳纶纤维表面形貌特征SEM、AFM观察 |
2.2.3 芳纶纤维横截面TEM观察 |
2.2.4 芳纶纤维形态参数分析 |
2.2.5 芳纶纸基材料热压工艺的优化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芳纶纸结构与性能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匀度分析 |
3.1.2 芳纶纸张显微观察 |
3.1.3 纸张横截面SEM图像分析 |
3.1.4 纤维形态分析 |
3.1.5 芳纶纸吸湿性能研究方法 |
3.1.6 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表面观察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匀度分量和定量对芳纶纸张性能的影响 |
3.2.2 热压对芳纶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2.3 吸湿对芳纶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2.4 芳纶纸三维结构表征与分析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芳纶纤维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芳纶纸SEM、TEM观察 |
4.1.2 纸张内结合强度的测试 |
4.1.3 芳纶纤维接触角的测定 |
4.1.4 芳纶纤维表面能的计算 |
4.1.5 芳纶纸湿法成形及热压定型 |
4.1.6 纸张机械性能的检测 |
4.1.7 红外光谱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纤维和浆粕间的界面性能及其SEM、TEM表征 |
4.2.2 单根纤维接触角的测定及其在芳纶纤维成纸中的应用 |
4.2.2.1 单根纤维接触角的测试 |
4.2.2.2 表面处理后的芳纶纤维表面接触角 |
4.2.2.3 表面处理对芳纶纤维分散及成纸性能的影响 |
4.2.2.4 热压温度对纸张内结合强度的影响 |
4.2.2.5 芳纶纸热压过程中热应力引起的皲裂现象 |
4.2.3 界面张力和表面能对芳纶纤维及纸浸润性的影响 |
4.2.3.1 芳纶纤维表面接触角的确定 |
4.2.3.2 芳纶纤维的表面能分析 |
4.2.3.3 芳纶纤维表面能与接触角的关系 |
4.2.3.4 芳纶纤维的界面张力及粘附功分析 |
4.2.3.5 热压对芳纶纸表面能的影响 |
4.2.4 芳纶纤维与浆粕表面热压粘结机理 |
4.2.4.1 热压过程纤维和浆粕之间粘结的作用 |
4.2.4.2 短切与沉析纤维物理粘结的FTIR表征 |
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AFM法表征芳纶纤维表面粘附力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表面形貌观察 |
5.1.2 探针的功能化修饰 |
5.1.3 拉出粘附力(pull off adhesion)的测试 |
5.1.4 Zeta电位的测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芳纶纤维分子间粘合力的测试 |
5.2.2 液相中芳纶分子间粘附力的测试 |
5.2.3 pH值对芳纶表面粘附力的影响 |
5.2.4 芳纶纤维表面能对粘附力的验证 |
5.2.5 纤维体系pH值对纤维间结合性能的影响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芳纶纤维结构及热性能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纤维和浆粕表面预处理及溶解液的制备 |
6.1.2 纤维溶液粘度及其粘均分子量测定 |
6.1.3 GPC-MALLS分子量表征 |
6.1.4 纤维内聚能密度的测定 |
6.1.5 FTIR分析 |
6.1.6 偏光显微分析 |
6.1.7 XRD晶态与非晶态结构分析 |
6.1.8 热处理试样制备 |
6.1.9 DSC-TG耐热性能分析 |
6.1.10 DTA-TG结晶性能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芳纶纤维/浆粕结构特点 |
6.2.2 纤维晶态与非晶态结构分析 |
6.2.3 热压光中纤维结构的变化 |
6.2.4 芳纶纤维耐热性能分析 |
6.2.5 芳纶浆粕等温与非等温结晶性能的研究 |
6.3 小结 |
参考文献 |
7 论文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7.3 论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建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溶解浆的原料 |
1.2.1 木材 |
1.2.2 棉短绒 |
1.2.3 竹材 |
1.2.4 禾草类 |
1.3 溶解浆的制备方法 |
1.3.1 溶解浆的蒸煮 |
1.3.2 溶解浆的漂白 |
1.3.3 造纸用化学浆制备溶解浆 |
1.4 溶解浆的反应性能 |
1.4.1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表征 |
1.4.2 影响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因素 |
1.4.3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改善方法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纤维素酶处理改善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仪器和试剂 |
2.2.1 原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酶处理 |
2.3.2 α-纤维素含量测定 |
2.3.3 灰分含量测定 |
2.3.4 聚戊糖含量测定 |
2.3.5 粘度测定 |
2.3.6 Fock反应性能测定 |
2.3.7 粘胶过滤值测定 |
2.3.8 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
2.3.9 纤维形态分析 |
2.3.10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测定 |
2.3.11 纤维素结晶度 |
2.3.12 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纤维素酶用量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
2.4.2 酶处理时间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 |
2.4.3 纤维素酶处理对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影响 |
2.4.4 纤维素酶处理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
2.4.5 纤维素酶处理对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
2.4.6 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 |
2.5 小结 |
第3章 机械处理改善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瓦利打浆机械处理 |
3.3.2 打浆度测定 |
3.3.3 α-纤维素含量测定 |
3.3.4 聚戊糖含量测定 |
3.3.5 粘度测定 |
3.3.6 Fock反应性能测定 |
3.3.7 粘胶过滤值测定 |
3.3.8 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
3.3.9 纤维形态分析 |
3.3.10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测定 |
3.3.11 纤维保水值测定 |
3.3.12 纤维扫描电镜(SEM)观察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打浆度的影响 |
3.4.2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的影响 |
3.4.3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粘胶过滤性能的影响 |
3.4.4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粘度和聚合度的影响 |
3.4.5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纤维形态的影响 |
3.4.6 纤维扫描电镜分析 |
3.4.7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影响 |
3.4.8 机械处理对溶解浆纤维保水值的影响 |
3.4.9 机械处理对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超声波处理改善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4.2.1 原料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超声波处理 |
4.3.2 粘度测定 |
4.3.3 Fock反应性能测定 |
4.3.4 粘胶过滤值测定 |
4.3.5 纤维素分子量及其分布测定 |
4.3.6 纤维形态分析 |
4.3.7 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测定 |
4.3.8 纤维素结晶度测定 |
4.3.9 纤维保水值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超声时间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
4.4.2 超声功率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
4.4.3 超声处理对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 |
4.4.4 超声处理对纤维比表面积及孔隙尺寸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5.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5.3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8)山东某化纤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化纤工业的发展 |
1.2.1 化纤工业的历史 |
1.2.2 我国化纤概况 |
1.3 化纤废水治理技术及进展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物化法 |
1.3.4 生化法 |
1.3.5 综合治理技术 |
1.4 化纤废水生化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1.5 山东某化纤废水处理技术优化改造概述 |
1.5.1 改造工程概述 |
1.5.2 技术改造设计原则 |
1.5.3 设计依据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现有废水处理系统调研 |
2.1 废水处理系统概况 |
2.2 现有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 |
2.2.1 现有工程产品结构及生产规模 |
2.2.2 棉浆粕生产工艺 |
2.2.3 粘胶纤维生产工艺 |
2.3 现有治污情况 |
2.3.1 现有排放情况 |
2.3.2 现有污水处理工艺 |
2.4 现状分析 |
2.4.1 现有废水处理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
2.4.2 针对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 |
2.5 小结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改造 |
3.1 工程规模及水质确定 |
3.1.1 设计规模的确定 |
3.1.2 设计水质的确定 |
3.2 污水处理系统工艺优化改造 |
3.2.1 工艺流程的确定 |
3.2.2 改造后处理工艺 |
3.3 工艺优化单元设计 |
3.3.1 污水处理东站处理工艺优化 |
3.3.2 粘胶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优化改造 |
3.3.3 污水处理北站处理工艺优化改造 |
3.4 污泥资源化利用 |
3.5 主要工程量统计 |
3.6 改造前后指标比较 |
3.7 其他优化改造工程 |
3.8 小结 |
第四章 改造配套设计 |
4.1 总图设计 |
4.2 公用工程设计 |
4.2.1 厂区管线及道路设计 |
4.2.2 供水系统 |
4.2.3 排水系统 |
4.2.4 供电系统 |
4.2.5 供热通风系统 |
4.2.6 化验设施 |
4.3 工程结构设计 |
4.3.1 设计原则 |
4.3.2 工程地质条件 |
4.3.3 场地类别及地基地震效应 |
4.3.4 结构选型方案与设计 |
4.4 主要建、构筑物设计 |
4.4.1 地基处理 |
4.4.2 抗渗、抗冻 |
4.4.3 抗震设计 |
4.4.4 抗浮设计 |
4.4.5 抗腐措施 |
4.4.6 防裂措施 |
4.5 小结 |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改造后运营管理 |
5.1 投资估算 |
5.1.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5.1.2 投资估算组成 |
5.2 财务评价 |
5.2.1 总成本费用计算 |
5.2.2 损益分析 |
5.2.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2.4 评价结论 |
5.3 工程效益 |
5.3.1 环境效益 |
5.3.2 社会效益 |
5.4 组织管理措施 |
5.5 技术管理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粘胶纤维的发展历程 |
1.2 粘胶纤维的特性 |
1.3 我国粘胶纤维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1 我国粘胶企业存在的问题 |
1.3.2 我国粘胶企业应对国际新环境的对策 |
1.4 粘胶纤维原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枫香树种的生物特性 |
2.2 枫香树材的制浆造纸性能 |
2.3 溶解浆 |
2.4 预水解 |
2.5 硫酸盐法制浆方法的研究进展 |
2.5.1 快速置换加热蒸煮技术 |
2.5.2 改良连续蒸煮(MCC)与深度脱木素连续蒸煮(EMCC) |
2.5.3 添加助剂和预处理木片蒸煮 |
2.6 纸浆漂白 |
2.6.1 无元素氯漂白(ECF) |
2.6.2 全无元素氯漂白(TCF) |
第三章 枫香树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组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3.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3.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枫香木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4.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4.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
4.3.2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
4.3.3 四因素三水平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4.3.4 四因素三水平对黑液残碱的影响 |
4.3.5 预水解对枫香木片化学成分和水解液的影响 |
4.3.6 预水解对枫香树材硫酸盐制浆的影响 |
4.3.7 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枫香硫酸盐浆漂白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5.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5.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MD 预处理对硫酸盐浆漂白的影响 |
5.3.2 碱浓对 MO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3.3 过氧化氢用量对 MOE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新型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研究概况 |
1.1 前言 |
1.2 制约再生纤维素纤维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
1.2.1 制约因素之一-纤维素结构因素 |
1.2.2 制约因素之二-成本及环保因素 |
1.2.3 发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对策 |
1.3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研究进展 |
1.3.1 传统方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概述 |
1.3.2 新溶剂法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水溶液体系 |
1.4.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其创新性 |
1.4.3 本研究工作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体系中快速溶解过程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材料和试剂 |
2.2.2 纤维素在复合溶剂中的快速溶解过程研究 |
2.2.3 纤维素在不同碱溶剂体系中溶解情况研究 |
2.2.4 纤维素溶液粘度性质研究 |
2.2.5 秸秆纤维素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中的溶解 |
2.3.2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中的稳定性研究 |
2.3.3 纤维素在各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体系中的溶解 |
2.3.4 秸秆中提取纤维素在新溶剂中的溶解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纤维素在氢氧化钠复合溶剂中的溶解机理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纤维素溶液中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
3.2.3 纤维素溶液中物质形态 |
3.2.4 纤维素溶液中物质的结构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纤维素溶液中各组分处理后纤维素形态结构变化情况 |
3.3.2 溶液中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核磁碳谱研究 |
3.3.3 纤维素溶液与溶剂的结构-DSC,SEM,WAXD,SEM-EDS方法研究 |
3.3.4 溶解机理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纤维素溶液的流变及粘度性质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材料和试剂 |
4.2.2 纤维素溶液的粘度相关性质测试 |
4.2.3 纤维素溶液的稳态和动态流变测试 |
4.2.4 纤维素溶液凝胶时间的测试 |
4.2.5 纤维素溶液凝胶过程热焓变化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纤维素溶液的特征浓度研究 |
4.3.2 纤维素溶液粘度与剪切速率关系 |
4.3.3 纤维素溶液表观粘度与溶液温度及浓度的关系 |
4.3.4 纤维素溶液的微观相分离现象研究 |
4.3.5 纤维素溶液的凝胶化现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纤维素纺丝液凝固成型过程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原材料和试剂 |
5.2.2 纤维素溶液的制备 |
5.2.3 凝固速率的测试 |
5.2.4 凝固样品的形态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素样品在各种凝固剂中的凝固速率 |
5.3.2 凝固浴浓度对凝固速率的影响 |
5.3.3 凝固浴温度对凝固速率的影响 |
5.3.4 纤维素溶液浓度对凝固过程的影响 |
5.3.5 纤维素溶液凝固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制备及纺丝工艺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原材料和试剂 |
6.2.2 纺丝原液的制备 |
6.2.3 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
6.2.4 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凝固浴条件对纤维素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6.3.2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构表征 |
6.3.3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形态表征 |
6.3.4 进一步提高再生纤维物理性能的探索实验 |
6.3.5 纺丝凝固浴的回收及利用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可控孔径纤维素多孔膜制备及表征 |
7.1 前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7.2.2 刮膜溶液的制备 |
7.2.3 纤维素薄膜的制备 |
7.2.4 纤维素薄膜的表征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高低温所致凝胶的差异性分析 |
7.3.2 高低温所致凝胶膜的形态结构表征及差异性分析 |
7.3.3 凝胶膜成形机理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论文总结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相关获奖奖项 |
致谢 |
四、加强技术改造 提高浆粕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化纤财务困境应对及其成效的案例研究[D]. 江宇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中国塑料管道市场分析报告——钢增强塑料管道市场前景[J]. (Beijing Plastic Industry Association,Beijing 100000,China). 塑料工业, 2011(11)
- [3]LZ中国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田爱雨. 南京大学, 2018(05)
- [4]云南松化纤浆粕磨浆工艺试验研究[D]. 张烨. 云南师范大学, 2006(12)
- [5]芳纶纤维/浆粕界面及结构与成纸性能相关性研究[D]. 张素风. 陕西科技大学, 2010(05)
- [6]粘胶短纤行业发展分析[J]. 彭志,周永超. 经济研究导刊, 2012(06)
- [7]提高粘胶级溶解浆反应性能技术的研究[D]. 李亚丽.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8]山东某化纤废水处理工艺优化的研究[D]. 张润林. 山东大学, 2011(04)
- [9]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D]. 熊林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10]新型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张帅. 东华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