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节水经济”的希望

河西走廊——“节水经济”的希望

一、河西走廊——“节水型经济”的希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棣[1](2010)在《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区,被称作社会研究之纲,而社区发展则是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并与政府权威人士合作,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各社区,使它们为全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河西走廊不仅在生态上具有多元生态体聚合的意义,而且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是主要的多民族聚居、融合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丰富的资源与脆弱的生态并存,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相对的欠发达并存。研究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不仅对当地民族和区域发展,而且对我国各民族可持续协调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文献和调查统计资料的分析,梳理了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现实特征,以及社区民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基本状态。研究发现,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具有原生性和自发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后发性和先进性等特征。其历史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异,目前社区发展较好。然其发展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上过于依赖传统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导致脆弱的生态难以支撑;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上社区民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内源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研究认为,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的内发道路,关键在于构建建立在内源动力激发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应以综合协调观为指导,体现效益与公平的协调,体现民族发展、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协调,体现环境、人口、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调;在社区管理中根据城乡二元化特征和民族社区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使用激励措施以激发内源动力;用城乡统筹为核心的“扩散—增长极”模式来整合内、外源动力;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事业投入和开支,促进民族社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民众实际生活质量提高等措施培育可持续的增长极;重点做好社会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掌控大众传媒来促使扩散-增长的效果的实现。同时,建立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平等,维护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原则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授权性的区域自治法为前提,培养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法律意识,健全环境法制,真正发挥《村民自治法》的效力,并树立有限政府理念,扩大基层民主;立法正式认可民族聚居地区民间法法律效力,解决“二次司法”问题,使国家法和习惯法相融合,强化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文化特征,增强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促进民族和区域的稳定和团结。共同建构以社会诚信、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一体为目标的和谐社会。

任冲锋[2](2017)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羊河流域为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第三大内陆河流域,流域内的主要行政区域为武威、金昌两市。流域内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经济繁荣,用水需求量巨大;此外,由于石羊河流域先天产水能力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区域内水资源管理、配置不合理,且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及生态恶化等问题。总体上,流域内的社会经济规模己超出其水资源承载力的极限值,因此开展研究该流域内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评价以及水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如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等。首先,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其次,以石羊河流域内武威市和金昌市为研究区域,结合不确定性参数、变量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模型;并且对得到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方案进行后优化分析,为决策者未来制定相应的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方案提供相应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由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自身固有的混沌性和模糊性,目前仍缺乏公认的定义。此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大家对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因此,结合自身的研究内容,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认知;此外,以提出的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认知为指导,将生物学中"新陈代谢"概念引入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当中,提出区域水资源新陈代谢方法,即水资源投入到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产出产品、服务、污染物的有机过程。基于提出的水资源承载力认知和水资源新陈代谢方法,在综合考虑研究区域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了相应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级指标体系,以此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可持续性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武威市水资源承载力己达到其承载力能力极限值,无法承载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2)在针对农业型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当中,处于上层决策层的政府部门的目标为区域水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处于下层决策层的农民的目标为粮食产量最大化,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决策层间用水部门的利益冲突。因此,基于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和农业水优化管理中的双层规划问题,构建了模糊极值双层模糊规划模型。上层优化决策层目标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层优化决策层目标选取粮食产量最大化,在考虑粮食安全约束等约束条件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模型。结果表明,优化之后其水资源承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3)在针对工业型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当中,不能仅仅只考虑经济方面的效益,还需要考虑社会方面的效益。因此,在综合考虑水量、水质的不确定性基础上,结合工业水优化管理中的多目标问题,构建了多目标随机分式目标规划模型。经济系统方面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社会系统方面选取就业人口最大为目标,建立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工业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模型。结果表明,优化之后其就业人口和经济效益都有了相应的提升。(4)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承载力息息相关,故选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甘肃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析,从侧面反映武威市和金昌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情形。空间尺度上,分析研究区域不同城市间的水资源相对利用效率差异;时间尺度上,根据Malmquist指数来反映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年际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水资源利用效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此外,运用DEA方法对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方案进行相应的后优化分析。在综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为决策者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案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吴利娜[3](2017)在《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学者们不仅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生态环境史论着,而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问题,并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在学界既往的环境史研究论着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讨论或涉及了西北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其历史变迁,其中一些讨论涉及了清代以来西北地区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及影响,并且研究成果相当丰硕。虽有一些中外专家、学者从生态环境科学角度给予某些关注,并不时有相关论着问世,然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状况最为复杂、显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全面,所以以西北地区为范围,以近代为时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其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文章,有待研究者去完成。故本文以近代以来(从1840—2016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史方面的相关论着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和梳理,从而把握其中的研究特点,最后通过对相关史料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历程。关于其研究历程,文章分为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第二部分: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主要成果。文章按照理论、原因、过程、影响、保护与建设五个方面对近两百年来有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论着进行分类归纳与梳理。第三部分: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评析。在第一、二部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史料分析并加以思考,概括总结得出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特点、方法、趋势、缺陷以及改进的方法。生态环境史研究是国内外史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是一个被人们忽视的老问题。我国政府和学者对此都特别关注。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另外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必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对此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进行学术史方面的梳理与思考,有利于对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深入进行,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并且也能够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陈惠明[4](1993)在《河西走廊——“节水型经济”的希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不仅是占全国三分之一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改革开放新潮涌动的今天,河西走廊发展节水型农业的经济就更具推广的价值。一位专家曾这样说:如果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达到石羊河流域的水平(指武威地区利用率达87%),农业节约的水可以灌溉西北全部可垦耕地;工业只要达到金川公司目前的水平,在不增加工业用水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工业产值翻番。

郭承录[5](2009)在《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以丰富的水资源哺育着人类,灌溉着农田,净化着环境,以干支流为联系纽带沟通着全流域,以宝贵的资源为流域经济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致使流域的水土资源失衡,环境恶化。石羊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最严重的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已由远古时期的天然利用演变为地表和地下水的过渡开发,上下游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荒漠化问题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到了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不协调,其要害是水问题。本文较系统地回顾了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其水资源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近中期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状况,拟定了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的经济社会生态规模和流域综合管理策略,应用逻辑框架法评价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难以承载目前的人口压力、不足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2.石羊河流域需要采取社会、经济、生态和水资源保障的综合治理措施。社会进步策略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发展文化和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经济进步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沙产业和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产业与发展布局,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工业富市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生态治理策略应坚持“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水资源保障措施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为基本途径,加大水源工程的保障程度,充分利用和保护沙漠水资源,论证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建立以水权为主的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以分水到户为主的水权改革体系、以农民为节水主体的节水管理体系、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主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和以征收农业水资源费为主的水价改革体系。3.建立了评价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效果的逻辑框架法模型。模型的垂直结构以生态和社会经济效果为目标,上中下游治理和节水措施为目的,以灌区节水、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为产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证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投入;模型的水平框架以重点治理规划、可研设计的批准、实施、验收和水权水价改革、管理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基本假设,以工程投资、节水量、调水量和地下水削减量等为验证指标,以现场记录资料、峻工验收报告、统计年报(年鉴)、监测评估报告等为验证方法。应用该模型对2007—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果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8年较2006年节水37729万m3,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6634万m3,民勤蔡旗断面累计下泄水量5.5亿m3,较前三年增加37%,重点治理项目成效显着。4.构建了预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果,评价了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因素、互适性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预测了2010、2020年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未来变化。得出流域综合治理后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可基本得到控制、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将更加协调、下游民勤绿色走廊将得以抢救和恢复,绿洲自然植被将得以保护的预测结论,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信心。

成刚[6](2007)在《大敦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敦煌作为国际着名旅游城市,因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存在而为世人所向往。但是,敦煌由于现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由此导致了莫高窟、月牙泉等自然人文景观遭受破坏。敦煌正面临如何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因而展开敦煌的对策研究也就迫在眉睫。敦煌是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绿洲城市,又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地带。本论文首先充分研究了绿洲城市、过渡地区发展理论、文化名城与文化旅游等相关理论与实践,初步总结出敦煌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本论文对敦煌与周边地区联系的紧密程度问题,分别从历史发展与当前发展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在充分论证大敦煌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建议组建大敦煌市,将敦煌市与周边的瓜州、阿克塞与肃北等与敦煌联系较紧密地区,一起划归大敦煌市管理,以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论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大敦煌今后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分别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以及不同的空间尺度全面分析对大敦煌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敦煌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敦煌由于拥有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虽然目前面临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面临严峻形势,但是可以尝试通过区域内城镇的整合、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措施,实现遗产、生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紧紧抓住西部交通网络逐渐完善与全国旅游业稳健大步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敦煌的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发展文化旅游,提升城市经济实力;通过构建以敦煌为结点的西北十字通道,来打造新时期的铁路丝绸之路,并以此来引导和推动西部内陆城市间的整体协调发展。

袁生禄[7](2006)在《干旱区水资源科学利用与绿洲沙漠化防治研究的大时代背景和突破性进展》文中提出本文是作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人类环境宣言》、《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的指引下,以水利生态学的全新理念,开展干旱区水资源和谐、高效、持续、多样性利用与保护,重视生态环境用水,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治沙漠化、沙尘暴,促使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等科学研究的简明报告。30 a来论证创立了一系列科学评价、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标准。特别是以石羊河流域为典型案例,以生态平衡的自然法权,以水循环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紊乱相依型规律,以地下水生态警戒水位,以三态资源控制模式,剖析了内陆河断流、地下水资源区域性破产、强沙尘暴策源地、生态恶化六最县及“生态难民”出现的过程、机理、经济社会根源和治水方略,论证提出了“取消高耗水的商品粮基地,发展绿洲经济,”“按人权原则、生态原则科学配置流域水资源,实现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上下游公平、生态环境用水公平,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保护生态系统,”理性决策,锐意创新,把民勤建成中国的“内盖夫,”把石羊河流域逐步建成中国的“以色列”等整治举措。建议国家将“水资源生态动力决策支持系统”的攻关研究,列入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第21个专题,从新领域入手,全面、系统、高水平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生物界和生态环境面临的水危机。

高镔[8](2009)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各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现状如何?怎样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在保证社会、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举措。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选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为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基本理论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概括了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观点,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成果,引发本论文的思路方法。同时,回顾和评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研究情况、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研究的用途、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持。第三章,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作了深入分析研究。在对资源和水资源定义、特点、性质和分类等作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水资源观,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分析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水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并指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水环境和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水资源承载力了进行定义,分析了其特性,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基本原则、步骤、思路和方法,认为用两种模式来表达水资源对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能同时表达出直接量化和综合协调的目的。综述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提出要准确回答水资源系统能否支撑社会的区域经济发展、水资源系统支撑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多大等问题,还需要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给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寻找新思路、新方法。第五章,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状况,然后对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水资源进行了评价,然后分析了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中的问题,认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把水利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正确处理好水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第六章,建立了区域宏观经济水资源协调发展模型。将水资源约束条件写入区域宏观经济投入产出模型,针对西部地区,建立宏观经济水资源分析模型。并在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第七章,根据前几章的分析,建立了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并对各省区的水资源利用与宏观经济发展进行了情景分析,分析了未来情景下的西部省区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况,提出了供相关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的具体方案。第八章,提出了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与措施。对国外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战略进行了综述,指出科学的发展观是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力武器,提出“全面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六条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本论文的特点和创新点主要包括:将宏观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紧密结合,通过模型技术定量研究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系统回顾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实用性强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和评价模型。在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方法的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利用宏观经济水资源协调发展模型和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对西部地区未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思路和对策措施。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分析的方案对比和分析中,提出了供相关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的具体方案。提出了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秦鑫[9](2021)在《祁连山地区水-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在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供需不平衡、水生态恶化等问题随之产生,水-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间的矛盾日益彰显。如何实现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学者广泛关注和亟需解决的议题之一。承载力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估指标之一,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水-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中。祁连山地区是我国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西北干旱区的重要水源地,祁连山地区的生态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重点关注。为了保证祁连山地区水-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承载力与耦合协调理论相结合,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人类净初级生产力的占用(HANPP)模型和回归分析方法,定量评估祁连山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耦合协调度,为祁连山地区水-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山地区水的生产能力并不乐观,水资源开发的潜力较低,耗水率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GDP增长迅速,水资源消费经济模式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祁连山地区各城市的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各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缺水的现状,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采已接近限制,没有潜在的承载能力来支持不断扩大的社会经济规模,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城市发展和生态安全。其他地区尽管开采率还未到达威胁生态的地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这些地区的用水量也会持续增多,对水生态的破坏也会随之加剧,从而影响祁连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祁连山地区HANPP、NPP0和NPPact的空间分布情况总体均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情况。从年际变化看,祁连山地区2005-2015年间的HANPP呈现小幅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值最大,为203g C/(m2·a);2006年值最小,为125.04g C/(m2·a)。区域平均值为160.76g C/(m2·a),说明该地区整体的HANPP值较低。NPP0和NPPact的年均值呈现波动式变化,总体值基本不变,NPP0的年均值保持在140-180g C/(m2·a),NPPact的年均值保持在120-140g C/(m2·a)。两者之间的差值(即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NPP变化)也呈现小幅上涨趋势。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26.8%,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占了研究区总面积的73.2%。粮食产量与HANPP之间有显着负向影响,年日照时长、牲畜数量与HANPP之间有显着正向影响。(3)祁连山地区所辖的11个市区W-J-E系统协调水平普遍存在耦合度大于耦合协调度的不充分发展态势,表明城市未来协调发展具有上升潜力。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基本不变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祁连山这11个地区均处在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高的地区主要位于祁连山地区的中部和西部。祁连山辖区内大部分城市W-J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基本协调水平以上。在时间序列上,辖区内甘肃省的市区W-J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现震荡小幅上升的趋势,青海省的大部分市区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最为严重的是海南自治州。W-E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相对于W-J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有了一定的提升。E-J系统间的多年平均耦合协调度均呈现较高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白银市、武威市、张掖市和海北州E-J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在2005-2015年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涨幅最大的地区是武威市。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地区的三系统和系统内部间的耦合协调度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需要当地政府及时调整对策,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注重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石培基,罗哲[10](2006)在《欠发达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构想——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运行原则出发,分析了欠发达区域(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策略与政策体系,并提出了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二、河西走廊——“节水型经济”的希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西走廊——“节水型经济”的希望(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背景简介与理论评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组织
第一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考察
    一、秦汉以前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二、秦汉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四、隋唐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五、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河西走廊的民族活动
    六、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历史发展特征
第二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特征
    一、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生态和自然特征
    二、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经济社会特征
    三、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三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社区经济生活
    三、社区政治生活
    四、社区社会及文化生活
    五、社区评价
    六、相关分析
    七、社区调查反映的社区特征
第四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内源动力激发
    一、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性目标
    二、内源动力的激发
    三、内源动力的导引:基层民主的实现
第五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二源动力耦合
    一、二源动力的耦合:扩散—增长极理论
    二、城乡统筹: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核心
    三、城镇化建设:扩散—增长极理论的落脚点
    四、掌握大众传媒: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保证
    五、发展旅游业:扩散—增长的可能突破
    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调适: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2 民族社区访谈提纲(干部)
附录3 民族社区观察及座谈提纲
附录4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城镇)
附录5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农村)
附录6 部分访谈资料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不确定性条件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进展
        1.2.2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评价研究进展
        1.2.3 水资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石羊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2.1.2 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2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2.2.1 降水情况
        2.2.2 地表水资源
        2.2.3 地下水资源量
        2.2.4 水资源总量
        2.2.5 石羊河流域水质
        2.2.6 流域用水及耗水状况
    2.3 研究区域的选择
第三章 基于区域水资源新陈代谢方法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1 引言
    3.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认知探究
        3.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2 水资源条件及开发利用程度
        3.2.3 生态环境状况
        3.2.4 产业结构及生产力发展
        3.2.5 社会消费水平
        3.2.6 科学技术
        3.2.7 优化配置原则
        3.2.8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认知
    3.3 区域水资源新陈代谢方法
        3.3.1 区域水资源新陈代谢输入层
        3.3.2 区域水资源新陈代谢消耗层
        3.3.3 区域水资源新陈代谢方法输出层
    3.4 评价指标体系
        3.4.1 水资源系统指标
        3.4.2 社会经济系统
        3.4.3 生态系统
    3.5 实例研究
    3.6 结果分析
        3.6.1 水资源系统分析结果
        3.6.2 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结果
        3.6.3 生态系统分析结果
    3.7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糊不确定性的双层规划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
    4.1 引言
    4.2 模糊极值双层模糊规划模型
        4.2.1 双层规划模型
        4.2.2 模糊极值双层规划模型
        4.2.3 模糊集理论
        4.2.4 模糊极值双层模糊规划模型
    4.3 实例研究
        4.3.1 模型建立
    4.4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目标随机分式目标规划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
    5.1 引言
    5.2 多目标随机分式目标规划模型
        5.2.1 线性分式规划模型
        5.2.2 多目标分式目标规划模型
        5.2.3 机会约束规划
        5.2.4 多目标随机分式目标规划模型
    5.3 实例研究
        5.3.1 研究区域简介
        5.3.2 不确定多目标随机分式目标规划模型
    5.4 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分析及优化方案的后优化分析
    6.1 引言
    6.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6.3 马奎斯指数(Malmquist index)
    6.4 实例研究
        6.4.1 研究区域简介
        6.4.2 指标选择
    6.5 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研究
        6.5.1 水资源相对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
        6.5.2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
        6.5.3 水资源利用效率时间尺度分析
    6.6 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分析
        6.6.1 优化方案间的对比
        6.6.2 优化方案与实际情况对比
        6.6.3 优化后方案在全省内的情况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及意义
    二、本研究的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简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历程
    第一节 晚清时期——萌芽阶段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初步形成阶段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及发展阶段
第二章 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一节 对生态环境学术史相关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对西北生态环境变迁原因的研究
    第三节 对西北生态环境变迁过程的研究
    第四节 对西北生态环境变迁影响的研究
    第五节 对西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研究
第三章 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评析
    第一节 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趋势
    第四节 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的缺陷及改进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2.1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
        2.1.1 古代的石羊河流域
        2.1.2 近代的石羊河流域
        2.1.3 现代的石羊河流域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2.2.1 地表水资源状况
        2.2.2 地下水资源状况
        2.2.3 石羊河流域水系及灌区分布状况
        2.2.4 石羊河流域地理分区
        2.2.5 石羊河流域冰川的变化趋势
        2.2.6 石羊河流域历史文化背景
        2.2.7 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背景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
        2.3.1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
        2.3.2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变化
        2.3.3 影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自然因素分析
        2.3.4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1 石羊河流域自然概况
    3.2 石羊河流域供用水现状分析
        3.2.1 供水量现状分析
        3.2.2 用水量现状分析
        3.2.3 耗水量现状分析
        3.2.4 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3.3 社会经济状况评价
    3.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3.5 石羊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自然环境差,面临生存危机
        3.5.2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3.5.3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落后
        3.5.4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规模拟定
    4.1 经济理论
        4.1.1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4.1.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4.1.4 区域创新理论
        4.1.5 梯度理论
        4.1.6 贫困理论
        4.1.7 区域经济干预理论
        4.1.8 经济起飞理论
        4.1.9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4.1.10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2.1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4.2.2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4.2.3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研究
    4.3 流域发展规模拟定
        4.3.1 农业发展规模与结构
        4.3.2 工业发展规模
        4.3.3 社会发展规模
        4.3.4 生态发展规模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1 水资源总量预测分析
    5.2 可供水量预测分析
        5.2.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5.2.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5.2.3 总可供水量预测
        5.2.4 基于耦合法的可供水量预测
    5.3 需水量预测分析
        5.3.1 行业水资源需求
        5.3.2 区域水资源需求预测
    5.4 供需水平衡分析
        5.4.1 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5.4.2 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
        5.4.3 供需平衡预测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对策
    6.1 建立和谐社会
        6.1.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1.2 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6.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1.4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6.1.5 实施“人才强市、科教兴市”战略
        6.1.6 发展文化产业
        6.1.7 发展社会服务事业
    6.2 经济可持续发展
        6.2.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2.2 积极发展沙产业
        6.2.3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6.2.4 构建培育经济增长极
        6.2.5 产业优化与发展布
        6.2.6 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6.2.7 县域经济发展
        6.2.8 加强区域合作
        6.2.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2.10 发展第三产业
        6.2.12 加强交通能源建设
    6.3 生态治理措施
        6.3.1 生态学理论
        6.3.2 生态功能区
        6.3.3 总体治理措施
        6.3.4 分区治理措施
        6.3.5 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措施
        6.3.6 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
    6.4 水资源保障措施
        6.4.1 节水型社会建设
        6.4.2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6.4.3 水源保障工程
        6.4.4 外流域调水工程
    6.5 综合治理制度措施
        6.5.1 推行水、土地、森林资源统一协调管理
        6.5.2 完善水资源管理
        6.5.3 建立有效地水权水价机制
        6.5.4 引进虚拟水
        6.5.5 生态补偿
        6.5.6 提高持续用水意识
    6.6 水权改革与水量配置
        6.6.1 水权改革
        6.6.2 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七章 逻辑框架法在石羊河综合治理评价中的应用
    7.1 逻辑框架法
        7.1.1 逻辑框架法的概念
        7.1.2 逻辑框架法的结构
        7.1.3 逻辑框架法的应用条件
    7.2 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1 垂直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2 水平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3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评价
第八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分析与评价
    8.1 综合治理效果趋势预测
        8.1.1 水资源供需趋于平衡
        8.1.2 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
        8.1.3 荒漠化趋势逐步减缓
        8.1.4 农业人口转移任务艰巨
        8.1.5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8.1.6 农民人均收入减少
        8.1.7 粮食总产量将减少
        8.1.8 用水结构调整合理
        8.1.9 地下水位缓慢抬升
        8.1.10 红崖山水库入库水量增加
    8.2 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8.3 综合治理效果社会评价
        8.3.1 社会评价概念和特点
        8.3.2 社会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8.3.3 社会评价主要内容
        8.3.4 社会影响分析
        8.3.5 社会互适性评价
        8.3.6 社会风险性评价
        8.3.7 社会效益评价
    8.4 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分析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大敦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与社会各界对敦煌的热切关注
        1.1.2 敦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大敦煌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绿洲城市发展研究
        2.1.1 绿洲城市化机理与特征
        2.1.2 绿洲城市的发展道路
    2.2 过渡地区发展理论
    2.3 文化名城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第三章 大敦煌构建的分析论证
    3.1 敦煌的历史发展分析
        3.1.1 敦煌的历史进程
        3.1.2 古敦煌郡的辉煌
    3.2 敦煌市及周边地区的现状分析
        3.2.1 敦煌市
        3.2.2 地域紧邻地区
        3.2.3 联系密切地区
    3.3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3.1 必要性分析
        3.3.2 可行性分析
        3.3.3 划定大敦煌的区域范围
第四章 大敦煌发展的SWO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s)
        4.1.1 聚集数量众多的世界级或国家级旅游景区
        4.1.2 古代人类文明的交汇之地,丝绸之路边关文化的集中体现
        4.1.3 区位优势明显,位于西北十字通道的交叉口
    4.2 劣势(Weakness)
        4.2.1 生态环境脆弱,河流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不协调
        4.2.2 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所依托城市经济总量较小
        4.2.3 旅游资源“小集中,大分散”,区域内交通联系不便
    4.3 机遇(Opportunities)
        4.3.1 国家提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方向指引
        4.3.2 国民收入逐渐增加,旅游业稳健大步发展
        4.3.3 西部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
    4.4 挑战(Threats)
        4.4.1 莫高窟、月牙泉面临生存危机
        4.4.2 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旅游市场竞争与西藏旅游热的迅速升温
第五章 大敦煌保护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组建大敦煌地区
        5.1.1 建议将敦煌市升格为地级市,赋予其更高级别的行政权限
        5.1.2 构建西北十字通道,打造“铁路丝绸之路”
        5.1.3 建立大旅游经济圈,发挥敦煌的旅游集散中心作用
        5.1.4 制定大敦煌的区域规划,划定主体功能分区
    5.2 生态环境与遗产保护对策
        5.2.1 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对策
        5.2.2 生态移民的特殊城镇化途径
        5.2.3 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5.2.4 制定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规划与资源化移民
    5.3 经济发展对策
        5.3.1 产业结构调整
        5.3.2 发展大旅游产业
        5.3.3 发展文化产业
第六章 结语
    1) 结论
    2) 研究特色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干旱区水资源科学利用与绿洲沙漠化防治研究的大时代背景和突破性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从莱斯特·R·布朗和世界银行的批评说起
2《人类环境宣言》使我走上科研之路
3 对科学用水研究目标和“六个必须创新”的思考
4 为什么要以石羊河流域为重点案例?
5 一个人对一个重大课题的艰难研究
6“生态环境用水”是我从事水利科研的奠基石
7 将生态原则用于水资源评价比国际社会提出这一原则早6 a
8 防止地下蓄水层耗竭与沙漠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第一发言权
9 切中要害地论证出石羊河流域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战略举措
1 0 论证创立了水利生态学及其若干新的概念、理论、方法、标准
1 1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事实崇尚理性

(8)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问题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存在的问题
2. 区域经济基本理论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历史回眸
        2.1.2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模式
    2.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
        2.2.1 承载力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2.2.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
        2.2.3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研究情况
        2.2.4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2.2.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用途
        2.2.6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3. 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3.1 关于资源的基本认识
        3.1.1 资源的定义
        3.1.2 人类对资源的认识
        3.1.3 新的资源观
        3.1.4 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3.1.5 资源系统的特点
    3.2 关于水资源的基本认识
        3.2.1 水资源的定义
        3.2.2 水资源的作用
        3.2.3 水资源的性质与特点
        3.2.4 水资源系统特点
        3.2.5 水资源的分类
        3.2.6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3.2.7 水资源的经济特性
        3.2.8 科学的水资源观
    3.3 区域经济的基本认识
        3.3.1 区域经济的定义
        3.3.2 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3.3.3 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现状分析
        3.3.4 区域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3.3.5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水资源开发的指导意义
    3.4 区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
        3.4.1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4.2 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3.4.3 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4.4 水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3.5 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水资源及水环境问题
        3.5.1 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水环境与水资源特征
        3.5.2 区域经济发展中水环境和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3.5.3 区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
4.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分析基础
    4.1 承载力、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
    4.2 现状承载力、极限承载力和目标承载力
    4.3 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解
    4.4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4.5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4.6 对当前水资源承载力认识的简要分析
    4.7 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
        4.7.1 水资源总量及水质
        4.7.2 生态环境需水
        4.7.3 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
        4.7.4 水体自净能力
    4.8 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
    4.9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发展的方向
    4.10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
        4.10.1 确定流域或区域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4.10.2 解决度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4.10.3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4.10.4 延伸资源承载力理论的需要
        4.10.5 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研究理论的拓展
    4.1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
    4.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步骤
    4.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
    4.14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4.14.1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4.14.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
        4.14.3 水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14.4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5. 西部水资源状况及开发中的问题
    5.1 西部地区水资源状况
    5.2 西北地区水资源评价
    5.3 西南地区水资源评价
    5.4 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5.4.1 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5.4.2 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4.3 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6. 区域经济与水资源协调发展模型
    6.1 宏观经济水资源模型
    6.2 双要素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7. 西部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分析
    7.1 边界条件与方案集制定
        7.1.1 边界条件
        7.1.2 方案集制定
    7.2 计算结果
    7.3 计算结果分析
        7.3.1 经济发展速度影响
        7.3.2 节水影响
        7.3.3 污水治理影响
    7.4 结论
        7.4.1 方案对比
        7.4.2 方案分析
8. 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研究
    8.1 国外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战略综述
        8.1.1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8.1.2 增加和平衡水的供给
        8.1.3 实施节约用水
        8.1.4 治理水污染
        8.1.5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8.2 科学的发展观是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力武器
        8.2.1 解读科学发展观
        8.2.2 科学的发展观与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8.3 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
        8.3.1 全面规划
        8.3.2 统一管理
        8.3.3 合理开发
        8.3.4 优化配置
        8.3.5 全面节约
        8.3.6 有效保护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祁连山地区水-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2.2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
        1.2.3 协调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状况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土地利用
    2.5 水资源利用现状
        2.5.1 降水量
        2.5.2 地表水资源量
        2.5.3 地下水资源量
        2.5.4 水资源总量
        2.5.5 供水量
        2.5.6 用水量
        2.5.7 耗水量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与数据集
        3.1.1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2 水资源系统指标
        3.1.3 经济社会系统指标
        3.1.4 生态系统指标
    3.2 生态承载力计算与数据集
        3.2.1 HANPP的定义和计算
        3.2.2 NPP_0 的计算
        3.2.3 NPP_(act)的计算
        3.2.4 NPP_h的计算
        3.2.5 数据分析方法
    3.3 水资源-经济-生态的耦合协调分析
第四章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4.1 水资源系统分析
    4.2 经济社会系统分析
    4.3 生态系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承载力分析
    5.1 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生态承载力的年际变化分析
    5.3 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经济-生态耦合协调分析
    6.1 三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
    6.2 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
        6.2.1 W-J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
        6.2.2 W-E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
        6.2.3 E-J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
    6.3 耦合协调问题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欠发达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构想——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运行原则
二、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基于生态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选择
    (一) 荒漠化速度加快, 绿洲生态资源面临着严重的生态赤字危机。
    (二) 河西地区草原、森林破坏严重。
    (三) 严重的水资源消耗危机。
    (四) 矿产资源危机的压力。
三、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到模式选择
    (一) 对策研究
    (二) 模式选择
        1.“点”模式。
        2.“线”模式。
四、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一种政策走向
    (一) 加快河西地区循环经济法制体系建设。
    (二) 政府要大力规范河西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三) 以市场为主导, 引进市场竞争。
    (四) 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四、河西走廊——“节水型经济”的希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文棣. 兰州大学, 2010(06)
  • [2]不确定性条件下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提升研究[D]. 任冲锋.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3]近代以来西北生态环境学术史研究[D]. 吴利娜.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4]河西走廊——“节水型经济”的希望[J]. 陈惠明. 了望周刊, 1993(01)
  • [5]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 郭承录.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1)
  • [6]大敦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成刚. 兰州大学, 2007(04)
  • [7]干旱区水资源科学利用与绿洲沙漠化防治研究的大时代背景和突破性进展[J]. 袁生禄.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6(01)
  • [8]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 高镔.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2)
  • [9]祁连山地区水-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D]. 秦鑫. 西北大学, 2021(12)
  • [10]欠发达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构想——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 石培基,罗哲. 甘肃社会科学, 2006(06)

标签:;  ;  ;  ;  ;  

河西走廊——“节水经济”的希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