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颐生平资料拾补(论文文献综述)
吴悦妍[1](2021)在《慕容彦逢及其《摛文堂集》研究》文中认为
吴悦妍[2](2021)在《慕容彦逢及其《摛文堂集》研究》文中提出
王奕琦[3](2013)在《北宋王门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安石门人在北宋中后期是一个重要的士大夫群体,其上承欧门,邻于苏门,对北宋的政治、学术与文学均有重大影响。王门之聚合以荆公经学和熙宁新法为纽带,其政治性重于欧门和苏门,文学成就亦不容小觑。通过史料之钩沉索隐,可以重新考察王门的具体人物构成,勾勒王门轮廓。王门并非一个紧密联系、团结一致的群体,因而以王门为核心的所谓“新党”并不成立。王门从熙宁新法推行时就产生分化,个人理想的差异、台谏的言事职责分别是其分化的内因和外因,而党魁交争、国是屡变则成为王门分化的表现。王门在政治上的分散性深刻影响着王门文学及其后世评价。王门核心人物的文学史形象不断变化,其作品留存散佚之命运亦深受政治态度的影响。王门文学在北宋文学史上有其相应的地位。曾布、舒亶以其高超的才华和创新的意识影响了词的发展,在词学史上应该获得更高的评价,陆佃的咏物诗则表现当时王门政治失意人物的普遍心态,而郑侠、方惟深的率意诗风或可作为王门诗文质朴风格的代表。
吴晓荣[4](2013)在《两宋经筵与学术》文中研究说明经筵制度起源于帝王教育,经筵官为帝王讲经读史,以形成帝王良好的经史素养及治国能力。就制度而言,经筵萌芽于唐朝。宋承唐制,经过宋初三朝的继承与发展,至仁宗时达到成熟。经筵发展本属于制度史范畴,然因其讲经读史之内容,使得其和学术史发生了一定关联。经筵官在经筵中讲授经典,其中经典的选择、讲解的方式、经筵官的甄选标准等,都和当时的学术发展情况相关。且经筵作为皇帝与士大夫相接触的重要平台,不仅仅是讲读经典,皇帝也把经筵官当做获得信息的一个渠道,经筵官亦将经筵作为得君行道的重要途径。故而在经筵中讲论时政、探讨治道不可避免。宋代学术之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包括四书之学的兴起及义理之学的产生。前者形成了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的四书注释系统,而后者促成了理学的产生,并于南宋末年成为官方学术。本文着力于探讨经筵与学术发展之间的关联,上述两点皆为重点阐释的部分。在具体的阐释对象上,则以经筵官及经筵讲义二者为主。经筵官作为经筵讲读的主体,借经筵以阐释自己的学术思想,并对时政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希望借经筵以得君行道,实现济世泽民之理想,此为经筵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故而本文选择了于宋朝学术或政治影响甚大的王安石、程颐、朱熹三者对此进行展现。经筵讲义作为经筵的文本内容,亦值得关注。包括经筵讲义的存留情况、特点及阐释方式等。故而从经筵制度、经筵官、学术发展等三个点出发,在章节设定上,将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侧重于制度的阐述,取唐宋两朝进行论述,从唐朝的萌芽,到宋朝的发展成熟。在论述时,不仅着眼于制度的变化,更关注到制度中的人以及制度对政治及学术的影响。第二章将北宋经筵发展与宋代学术转型中最突出的两点加以联系,即上文所言义理之学的兴起及四书之学的发展在经筵中的反映。第三章从人物入手,选取王安石及程颐的经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二人如何试图在经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政治及学术理想加以展现。第四章则着眼于经筵与理学的关系,以人物为点,将理学发展史与经筵相关联,并将朱熹作为重点阐释对象。第五章主要是对经筵中内容的阐释,包括经筵讲义、经筵中的经书节解及经筵记注官的记录等,并选取经筵讲义中的两个文本具体进行研究。
牛宣岩[5](2011)在《阮元的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有清一代着名的学者、官员,阮元在小学、经学、历史、金石、史志、文献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凡的建树,取得了不朽的成绩。在历史文献学领域,他在目录学方面有《四库未收书提要》及《文选楼藏书记》等作品;在校勘学方面他组织时人对《十三经注疏》做了系统的校勘;在训诂学方面,他组织人力、物力编纂《经籍籑诂》。在整个历史文献学领域他的成绩都是不容忽视的。由于阮元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及其在仕途上取得的巨大成绩,其后的学者多关注到了他的政绩,而对其学术成绩则关注得不够。新中国成立后,亦有不少研究阮元的学者,但鲜有将其文献学成就单独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试图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阮元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及文化背景入手,关注他的交游对象,进一步对其文献学思想进行研究,探讨阮元的文献学思想及文献学思想所带来的影响。
王祥[6](2004)在《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引论”、“上篇”、“下篇”三个部分。 “引论”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就地域、地域文化及其与文学之关系做一些探讨,其中涉及到地域文学研究中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并试图纠正地域文学研究中一些认识上的含混和操作中的失误。另一个内容是对本研究的意义、目的、范围、方法及文章结构作一些交待。 上篇“宋代地域文学综论”,是从总体上来讨论宋代文学的地域性问题。一是选择舆地志编纂这一角度,来研究宋代文学与地域是否有关、如何有关以及二者关系到了何种程度(第一章);二是选择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这一角度,通过诗人地理分布的分析,对北宋文学以至于整个宋代文学的地域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第二章)。 下篇“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首先是简要描述宋代江南路的政区沿革及地理背景,作为下文研究的基础(第三章);然后是对宋代江南路文学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综论(第四章),以期对宋代江南路文学有一整体了解;再接下来则进行一些个案研究(第五章),其中包括:以江西诗派为例的个案研究(第五章第一节),以鄱阳洪氏家族为例的个案研究(第五章第二节),这两部分关注的分别是宋代江南路的文人群体和家族群体;最后是从传播方式、传播工具及媒介、传播目的与内容、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等方面来讨论宋代江南路的文化地理(第六章)。 “附录”部分是与正文相关的一些图表以及本论文写作中的主要参考文献。
本刊编辑部[7](1996)在《《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文中提出1.《文献》杂志自1979年创刊,至1985年共计出版二十二辑,1986年以后每年出版四辑。2.本索引根据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编排,共分为:文学;史学;敦煌、帛书;方志、舆图;谱牒、碑刻;传记、行实;善本叙录;抄本、写本、未刊本;目录;序跋、题记;版本、校勘;辨误、补正;辑侠;文献;书札;书史;刻书、藏书、访书;怀念、回顾及其他;书目文献出版社图书介绍等十九大类。编写顺序依次为篇名、作者、年代、期数(1979—1985年则为总辑数)。3.本索引编制匆促,分类难称允当,请读者使用时注意。
王雅琴[8](1994)在《《文献》杂志1993年篇目索引[总第55——58期]》文中认为
潘荣生[9](1993)在《吴颐生平资料拾补》文中认为 吴颐,宋人。其生平行实罕见文献记载。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将其归入"无时代"一类(卷六十八)。孔凡礼先生《宋诗纪事续补》附录二《陆辑小传补正》虽有所考,亦仅知:"查宋徐光(?)《自号录》:吴颐,字显道,号金溪"、"颐为王安石妻吴氏之兄,见《王荆文公诗》卷二十二《怀吴显道》李壁注文。颐祖父辈吴敏、吴芮、吴蒙皆为进土"、"颐所撰《金溪集》……盖亡于明末清初之际……《内阁藏书目录》并谓‘宋元符间
二、吴颐生平资料拾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颐生平资料拾补(论文提纲范文)
(3)北宋王门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王安石门人述略 |
第一节 王门:以政治和学术连结的士大夫群体 |
第二节 荆公新学和王门弟子 |
第三节 熙宁新法和王氏门人 |
第二章 王门的分化 |
第一节 理想偏差:王门的潜在裂痕 |
第二节 言事职责:台谏与王门分化的加剧 |
第三节 党魁纷争:王门动荡的激化 |
一、王吕交恶 |
二、曾布中立 |
第四节 分裂余震:“绍圣”和“建中靖国” |
一、新法理想的继承:章悖与绍述 |
二、纷争乱象的调和:曾布与建中靖国 |
第五节 王门非党:论王门的分散性 |
第三章 政治与文学错织:王门印象 |
第一节 王门核心人物的文学史残影 |
第二节 政治态度与作品留存关系 |
第三节 非文学类文章与王门印象 |
一、明辨理智的客观态度 |
二、追求事功的务实精神 |
第四章 文名之盛:王门诗词研究 |
第一节 曾布《水调歌头》排遍大曲研究 |
第二节 诗人舒直对雅词的开拓 |
第三节 陆佃及其咏物诗 |
第四节 率意诗风代表:方惟深和郑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两宋经筵与学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选题价值与意义 |
二 研究现状陈述 |
三 写作方法和思路 |
第一章 经筵制度的发展与形成 |
第一节 唐代侍讲制度 |
(一) 玄宗开元三年以褚无量、马怀素为侍讲 |
(二) 开元十三年侍讲、侍读正式入衔 |
(三) 唐朝后期穆、敬、文三朝的讲读情况 |
第二节 宋代经筵制度 |
(一) 宋朝经筵制度成熟的表现 |
(二) 宋初三朝经筵之形成 |
(三) 经筵讲读成熟之仁宗朝 |
第二章 北宋经筵发展与学术之关系 |
第一节 宋初文治与经筵传统形成 |
(一) 宋初文治 |
(二) 帝王角色与读书知治 |
(三) 帝王读书与经筵传统形成 |
第二节 经筵中的经典与衍变 |
(一) 宋初佛道思想与经筵 |
(二) 四书之学在经筵中的体现 |
附:仁宗朝讲筵记录 |
第三节 宋初经筵讲读与经学转折 |
(一) 宋初经学转折与官方态度 |
(二) 疑经疑传在经筵中的反映 |
第三章 经世致用与得君行道——以王安石与程颐的经筵活动为中心 |
第一节 王安石之经筵讲读 |
(一) 以经筵为平台的君臣遇合 |
(二) 于政治之影响 |
(三) 对学术之影响 |
第二节 经济夙所尚,隐沦非素期——程颐之经筵讲读 |
(一) 得君行道的期许 |
(二) 经筵之至诚感动 |
(三) 经筵讲读之状况 |
(四) 经筵讲读之理想与矛盾 |
第三节 经筵中的坐论之礼 |
(一) 事件 |
(二) 宋学精神与师道尊严 |
第四章 经筵与理学 |
第一节 经筵与理学家 |
(一) 北宋中期之理学初成期 |
(二) 两宋之际之理学继承发展期 |
(三) 南宋末年之理学地位确立期 |
第二节 朱熹之经筵讲读 |
(一) 与张栻论讲筵事 |
(二) 淳熙十五年辞崇政殿说书 |
(三) 绍熙五年任职经筵 |
第三节 立朝四十日 |
(一) 讲读情状 |
(二) 经筵讲读《大学》 |
第五章 经筵中的文本 |
第一节 经筵文本类说 |
(一) 经筵讲义 |
(二) 经书节解及曾讲读之着作 |
(三) 《迩英记注》、《祥曦殿记注》、《缉熙殿记注》 |
第二节 朱熹《大学经筵讲义》 |
(一) 与朱熹为学的联系 |
(二) 作为经筵文本的特殊性 |
第三节 袁燮《絮斋毛诗经筵讲义》 |
(一) 其人,其书 |
(二) 论“解经依注无为异” |
(三) 论“取古诫今有足多” |
(四) 心学之体现 |
附论 张纲《经筵诗讲义》与张拭《经筵讲义》 |
附录 《全宋文》中经筵讲义概况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古籍类 |
今人着作 |
单篇论文 |
学位论文 |
后记 |
(5)阮元的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选题意义及本文结构 |
第一章 阮元其人 |
第一节 阮元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学术环境 |
一、清代学术发展的经济政治因素 |
二、清代的文教政策 |
三、清代文献学发展概况 |
1.清代文献学指导思想的发展和总结 |
2.清代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
第二节 阮元生平 |
一、阮元的身世 |
二、阮元的成长历程 |
第三节 阮元的师友 |
一、阮元的学术起步阶段(1764-1792) |
二、阮元任职学政阶段(1793-1799) |
三、阮元任职地方督抚阶段(1799-1838) |
四、阮元致仕之后(1838-1849) |
第二章 阮元的文献学思想及其影响 |
第一节 阮元的目录学思想 |
一、《四库全书》对阮元目录学思想的影响 |
二、《文选楼藏书记》透漏的阮元目录学思想 |
(一)《文选楼藏书记》版本流传情况 |
(二)《文选楼藏书记》的作者及成书时间 |
(三)《文选楼藏书记》的特点及目录学意义 |
三、其他书目表现出的阮元目录学思想 |
第二节 阮元的校勘学思想 |
一、《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相关情况 |
二、《十三经注疏》校勘体现出的阮元校勘学思想 |
第三节 阮元的训话学思想 |
一、训话以服务“说经” |
二、训话以求实学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论 |
1 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 |
2 本文的研究意义、目的、范围、方法及文章结构 |
上篇 宋代地域文学综论 |
第一章 从舆地志的编纂看宋代文学与地域之关系 |
第二章 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 |
下篇 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 |
第三章 宋代江南路的政区沿革与地理背景 |
第四章 宋代江南路文学综论 |
第一节 江南路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 |
第二节 江南路文学的演进轨迹 |
第三节 江南路文学的基本特征 |
第五章 宋代江南路文人群体研究 |
个案研究之一: 地域视野中的江西诗派 |
个案研究之二: 鄱阳洪氏家族文学研究 |
第六章 宋代江南路文化传播地理研究 |
附录: |
1 宋代方志统计表 |
2 宋代江南路建置表 |
3 北宋诗人地理分布表 |
4 江南路诗人占籍、科第及释氏人数统计表 |
5 宋代江南路图书刊刻年表 |
6 宋代江南路文人年表 |
7 主要参考文献 |
8 后记 |
四、吴颐生平资料拾补(论文参考文献)
- [1]慕容彦逢及其《摛文堂集》研究[D]. 吴悦妍. 宁夏大学, 2021
- [2]慕容彦逢及其《摛文堂集》研究[D]. 吴悦妍. 宁夏大学, 2021
- [3]北宋王门及其文学研究[D]. 王奕琦. 浙江大学, 2013(04)
- [4]两宋经筵与学术[D]. 吴晓荣. 南京大学, 2013(08)
- [5]阮元的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D]. 牛宣岩.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6]宋代江南路文学研究[D]. 王祥. 复旦大学, 2004(01)
- [7]《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J]. 本刊编辑部. 文献, 1996(03)
- [8]《文献》杂志1993年篇目索引[总第55——58期][J]. 王雅琴. 文献, 1994(01)
- [9]吴颐生平资料拾补[J]. 潘荣生. 文献, 19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