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规范研究》

《汉语语法规范研究》

一、《汉语语法和规范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英[1](2015)在《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发展为全球在地化、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和世界经济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语言已成为国家实力的指标,语言问题被安全化,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规划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在中国,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言语社区加速复杂化,产生语言认同困惑和母语能力下滑等问题:自媒体时代的全民“语言狂欢”造成了语言生活的种种乱象。此种背景下,《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立了至2020年“国家语言实力显着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的规划目标,包含了可量化的综合国力目标——发展语言能力,和非可量化的语言生态管理目标——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这是当前语言地位规划的具体化,同时需要科学设计、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因此,本文拟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角度,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本体规划进行发展趋势研究。论文首先进行理论建构,论述本体规划内容的组成部分和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构成要素;再以此为分析框架,基于所建“当代本体规划信息库”,分三个阶段描写本体规划实践;在共时描写的基础上,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演进特点和趋势走向,并结合本体规划调查分析其现存主要缺弊;最后提出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结论。语言规划是在语言意识的影响下,基于言语社区的语言实践形成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和语言规划分别构成语言规划系统的理论板块、实践板块和政策-管理板块,三者互动构成语言规划形成的基本机制。但语言意识并非直接、而是通过语言规划观间接影响本体规划;语言舆情则集中反映了语言实践。因此本文确立语言规划观、语言舆情和本体规划为从形成机制视角考查本体规划的三条主线。本体规划居于语言规划系统的核心地位,具有“固本强体”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政策规划和培育规划两个部分,政策规划有语言、副语言和领域语言三个规范化版块,培育规划包括语言净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个方向;在语言舆情的促动下,当代本体规划经历了分别以语言规范化、语言标准化与信息化、柔性语言规范建设为主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体系雏成,第二阶段成果规模化,第三阶段规划理念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当代语言规划经历了从“问题观”到“资源观”,再到“服务观”两次转向,规划观的转变对本体规划的内容、标准和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中国社区本体规划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建立了语言规范化三级体系新模型:宏观层面首创语言生活状况发布制度、定期报告社区语言生活状况;中观层面丰富了语言规范系统的层次,提出新的语言规范类型“软性规范”;微观层面则尝试在具体规范中使用“推荐性标准”。政策规划部分,规范成果数量排序为文字>词汇>语法>语音,但是语言规范、标准同项更新、升级的比率较大;副语言规范集中于本体规划第一阶段;领域规范自第二阶段呈上升趋势,涉域广泛,但尚未成系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体现出实用性和即时性。培育规划显性和隐性形式并存,显性规划逐渐增加;语言净化贯穿规划历程始终,显性规划以“内外标准”类为主;语言现代化线索清晰:词汇现代化过程中,新词语筛选、提取形成三级进阶模式,语体现代化体现为稳定的自上而下模式,术语规划则是科技名词审定和术语工作规范化两条线索并行;语言国际化发展历经了确立中文国际地位、使《汉语拼音方案》提升为国际拼写标准和参与汉字信息技术编码国际标准建设等三个阶段。现有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体现在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内容失衡和施行效果不足三个方面。主要缺环表现在本体规划与地位、习得规划有所脱节,对应的声望规划缺失。内容失衡在于:培育规划的弱势不利于政策规划更新和落实;领域语言规范化薄弱,无法满足语言生活诉求;语言文字各要素规划不均衡,语法规范从严苛到淡化,词汇规范覆盖不全;语言净化规划不力。施行效果不足的典型表现是规划成果社会闻知度低,对语言的“脏俗化”缺少控制,并且忽略了“对语言规范的规律性违反”现象。基于语言舆情的综合特征,论文提出本体规划的优化和发展应从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优化本体规划系统和提高本体规划效应三方面进行:母语规划观有利于维护国家语言和文化安全,有助于统摄语言规划系统,培养语言情感,提高本体规划认同;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才能为社会提供基础语言服务和契合语言服务发展,具体做法包括丰富其内涵,区分不同层面的服务功能,并在实践中落实服务观,将“语言服务”管理纳入语委工作日程等。优化系统的前提是遵循系统规划和区域规划原则,避免脱节和规划浪费,进行社区和分层规划;重心则在于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包括:加强领域语言规范化,开拓国际化规划视野,形成语言净化、现代化的动态机制,重建词汇和语法规范,更新词汇、语法规范模式。提高本体规划效应受多重因素制约,但重在创新,因此论文提出充分分析言语社区语言设施的优劣势、从规范“语言”转向规范“言语”和尝试借用“信噪比”理论等观点。全文共分十章:绪论部分介绍、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材料与思路以及所用理论与方法,同时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完成部分理论论述;第二章为研究现状综述,梳理文献,提出研究不足;第三章论述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完成理论构建;第四、五、六章为当代本体规划的分阶段共时描写,结合语言舆情分版块描写、分析本体规划内容;第七章是本体规划发展趋势分析,结合语言规划观的变化,进行量化统计和理论分析;第八章结合本体规划调查,论述当代本体规划的主要缺弊问题;第九章分析自媒体背景,基于前述研究发现,提出优化、发展本体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设想;第十章为结语,总述主要研究结论,指出研究不足及展望。

苏章海[2](2014)在《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对“对比语言学到底在做什么?对比语言学做了些什么?对比语言学还应该做什么?”三个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凝练出“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从学科诞生之日起至今是如何演变的?这种演变对学科发展有何影响”两个基本的研究问题,以“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为题展开,目的在于沿着对比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线索,考察元语言系统演变的不同表现、即系统中元语言在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盈缺和变迁,观察对比语言学在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方法与程序以及研究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探讨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本研究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全文绪论,提出了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从学科元语言演变的角度研究学科发展历史的目的和意义,设计了研究内容;在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及元语言系统界定的基础上确立了元语言抽取的基本原则,并将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分为“核心概念”、“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和表述”。为了厘清对比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如实、全面地反映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了行文和描述的方便,本研究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概念的界定采取宽泛的做法,即不仅把对比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作为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同时还把“一般性概念”和“辅助性概念或表述”一并纳入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但在具体做法上,重点论述“核心元语言子系统”的演变。这样建立起相应的“子系统”,分别对应对比语言学学科框架中的“研究本体”、“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三个“元语言子系统”。尝试搭建起了一个“理想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作为考察不同发展时期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的参照,并由此考察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发展史。第二章论述了中外学者对于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的研究思想、思路和成果。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本研究尝试将中西方语言学纳入到同一条时间线索上来,做出了一个“打通中西”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期,即对比语言学的创始时期(1820—1955)、“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1956—1976)、复苏与发展时期(1977—1989)和快速发展与走向繁荣时期(1990—)四个时期,作为本研究得以展开的空间,并构成本文的主体章节。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本论”部分。第三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创始时期的元语言系统建构和演变情况。洪堡特是对比语言学的创始人,构建了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雏形暨学科基本框架;作为历史比较法的产物,西方的对比语言学与19世纪的主流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几乎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经叶斯柏森,到沃尔夫,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已基本完整,学科正式确立并命名。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肇始于1898年的《马氏文通》,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创建中国语法学和汉语语法体系为目的,“对比”仅仅是一种研究的工具。由于普世语言观的影响,从马建忠经严复到黎锦熙,所谓的对比语言研究实际处于“比较”与“比附”之间;从陈承泽发出“反对模仿”的呼声开始,尤其是“中国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3),中国学者才开始在普通语言学关照下运用对比的方法挖掘汉语特点,建构汉语语法体系。50年代前期,由于苏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比附”的研究方法复辟。第四章讨论对比语言学“应用性”转向与衰落时期元语言系统的演变。西方语言学自拉多(1957)开始,出现以为外语教学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应用性”转向,将对比语言学降格为“对比分析”,从而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迪·皮德娄转向转换生成语言学寻求理论支持,却遭遇普遍语法观的尴尬。由于放弃了自身理论建设的诉求,美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逐步衰落。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虽有赵元任先生成果卓着,但因“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56)的出台而式微,并终因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全面停止。第五章研究对比语言学复苏与发展时期元语言系统的重建。西方语言对比研究中心从美国转到欧洲,并开始从微观走向宏观;沃尔夫对比语言学思想开始复兴,西方语言学重新重视自身理论建构。中国对比研究因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需要得到普及,在为第二语言教学服务的同时,因少数学者对其学科性的元思考而开始重视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中西方对比语言学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第六章,通过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的演变论述对比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时期对比语言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学科未来发展做出展望。1990年之后,随着沃尔夫语言相对论思想逐步复兴,世界对比语言学出现新的气象:西方语言学以体系建构为开端,“跨文化交际”为特色,“功能分析”为“大成”,研究的视野和范围不断扩大,理论建设成绩斐然:菲齐亚克延续自己的一贯思想,对学科做出深刻的元思考,提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克尔采斯佐斯基则从对比中立项出发建构了一个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由于维尔茨皮卡(1991)的贡献,跨文化语用学从欧洲走向澳洲;从卡普兰到孔纳(1996;2008),美国的对比修辞学取得较大发展;哈蒂姆(1997)则继承哈特曼的研究传统,以“跨文化交际”的名义对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学进行了深刻论述;切斯特曼的集大成之作《对比功能分析》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对比语言学理论发展新的里程碑。在中国,第一本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于1990年出版,展示了前期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成绩,使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新的领域深入人心,也为今后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2年,中国第一本径以“对比语言学”命名的通论性着作出版;之后,各种理论研究着作纷纷问世,对比语言学研究论文数量大大增加。中国对比语言学研究开始与世界同步。21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对比语言学进行了历史与哲学的全方位思考,将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上升至哲学语言学的层面,对比视角下的汉语语法和语言学理论研究取得新的进展,为世界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对比语言学走在了世界前列。第七章为全文的结论。对比语言学经过近200年的发展,其元语言系统由洪堡特与沃尔夫等人的初建、经应用性转向和停滞时期的演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尤其是80年之后复苏时期得到重建,1990年以来、尤其是经21世纪初期的繁荣发展,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接近一个“理想化”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语言世界观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和在这一基础上对学科的科学定义;更包含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本体元语言子系统、研究方法元语言子系统和研究价值元语言子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架构,标志着对比语言学学科的最终确立。本文认为,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从方法论意义上的“求同”到“求异”,带着深刻的历史思考,已显出在更高的哲学语言学层面上的“求和”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西对比语言学趋向融合;2)学科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趋向融合;3)学科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趋向融合;4)学科研究的方法趋向融合;5)学科研究的目标和宗旨趋向融合;6)学科研究的人员组成趋向融合。诚然,从“合”到“和”,还须假以时日。但是,“求和”,是对比语言学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大道归一,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罗茜文[3](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邓天玉[4](2013)在《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表明本博士学位论文《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主要是通过对邢先生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发表的系列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精细阅评,从而达到总结和阐释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目的。笔者选择这一论题的原因有三:第一,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邢先生已发表489篇文章,其中《中国语文》29篇,《光明日报》19篇:主编、参着与独着了51本书,其中个人独着21本。3本独着《语法问题发掘集》、《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已分别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由于邢先生文章多,篇幅长,信息量大,笔者学力及能力有限,所以只选取了邢先生研究领域里的一个侧面——国学视角,进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式的研究。第二,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国学视角语法文章,都是邢先生70岁以后研究相当成熟的代表之作。这些文章都涉及到了语法学,有的直接与语法结合,有的涉及得少些,但都与语法相关。通过对这些“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的国学语法小文章的深入阐释,可以破译和发现邢先生是如何将国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第三,笔者通过对邢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国学版上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和3篇不在国学版上发表但与国学紧密相关的语法文章的精细体察,发现:邢先生这些文章的构架都是由三大思想维度来支撑的,即邢先生的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因此,本博士学位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上编、下编和附注三大部分。上编是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对邢先生的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进行解读和阐释。笔者的每篇评论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一个“突出亮点”,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将邢先生的特色阐释得比较全面,从而发掘出邢先生做研究的奥秘。具体从小句审解、用词辨察、结构组配、特异说法等四个方面展开:(一)小句审解:主要对《“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漫话“有所不为”》和《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小句“人定胜天”、“有所不为”、“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进行研究分析时,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人定胜天”侧重于古今辩证思维的审解;“有所不为”侧重于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侧重于对语言应用的指导。(二)用词辨察:主要对《“救火”一词说古道今》、《说广数》、《“诞辰”古今演化辨察》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词“救火”、“四”、“八”、“诞辰”进行研究传授时,传授的方式各不相同,对“救火”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充分设问的引导;对广数“四”和“八”,在传授过程中注重数字文化的讲解;对“诞辰”一词,在传授过程中注重传授艺术的锤炼。(三)结构组配:主要对《“X以上”纵横谈》、《“十来年”义辨》、《“生”、“死”与“前”的组合》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结构“X以上”、“十来年”、“生前”、“死前”进行研究挖掘时,挖掘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结构“X以上”,挖掘的方法是探讨、发掘和思索;对结构“十来年”挖掘的方法是不懈地追踪;对结构“生前”、“死前”挖掘的方法是表里值小三角。(四)特异说法:主要是对《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的普方古检视》3篇文章进行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在对特异说法“一+名”、“先生”与女性学人、“起去”进行研究验察时,验察的角度各不相同,对特异说法“一+名”,验察的角度侧重于语法格式的文化视角;对特异说法“先生”与女性学人,验察的角度延伸到了时间、空间、地域、文化、效果、应用实践等多个视野;对特异说法“起去”,验察的角度侧重于普方古大三角的视角。下编是在上编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的三维理论。笔者运用文史评论的方式,借助语言学理论、国学理论和传授学理论,对邢先生的三维学术思想进行细化。在进行阐释细化的过程中,笔者又列举了邢先生的大量研究实例,进行事实论证,力求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信得过”。具体从语法思想、国学思想和传授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一)邢先生的语法思想:笔者通过对邢先生研究历程的深入考察,总括出了邢先生的七大语法理论,如“小句中枢说”、“句管控”、“两个三角”、“三个充分”、“动词核心名词赋格”、“语表趋简语义兼容”、“词性判定法”等。(二)邢先生的国学思想:笔者通过对上编12篇国学视角语法文章的精细评说,以及对下编直接反映邢先生国学思想的3篇重要文章《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国学”与“新国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邢先生具有“儒道合一”的国学思想。其儒家思想表现为:天下情怀和力行意识;其道家思想表现为:人法自然和逆向思维。(三)邢先生的传授学思想:笔者选取了邢先生经典的教育语录“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和“亦师亦友志在高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释,发现邢先生的这四条语录,在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里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因此,这四条语录可以堪称为现代经典教育观,值得大力推介。《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附注是笔者在三年攻博期间,围绕邢先生的学术和人生,发表地个人拙见。尽管笔者功力肤浅,但钻劲较足,10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探讨、追踪、验察邢先生的为人为文,尽力使得上下编关于邢先生学术思想的阐释更为准确,更为丰满。如果说上编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引领,那么,下编则是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细化。如果说上下编是研究邢先生三维学术思想的话,那么,附注则是研究邢先生的学术人生。本博士学位论文将学术思想和学术人生结合研究,力求达到“知人论世”、“文人合一”的境界。写作本文,基于一个朴素的追求:中国要跟世界接轨,要在与世界对话过程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语言学研究也必须重视总结自己的东西,更好地认识自己。

于杰[5](2019)在《普通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淡化语法”的语文教育理念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教学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当前的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已经由有针对性的“淡化语法”变为了刻意的“无视语法”,造成了高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缺失,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借助对高中师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高中生书面表达的语法失误分析,从教师和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教学的认知和了解,以及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对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梳理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在对河南省内三所高中的语文教学情况调查后,梳理了当前高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在教学准备阶段,梳理了高中教师和高中生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的认知与了解情况,包括高中教师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了解与认知,高中教师现代汉语语法及教学知识的储备与来源和高中生对于“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了解和认识以及高中生的汉语语法知识的前期储备等四个方面。在对教学过程的调查中,包括教师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备课情况、教学频率、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等四个方面。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效果部分,包括教师对学生语言实践的看法与评价、学生对自身语言实践的看法与评价和学生书面表达中的语法失误情况等三个方面。通过以上三个层次十一个方面的调查,对当前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现状梳理之后,对当前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知识理论认识不足,包括教师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和语法教学理论与目标了解尚浅,不同教师群体对语法教学的认知与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和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讨意识不强;第二,当前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具体开展存在问题,具体有现代汉语语法教学频率较低,内容零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单一,过程枯燥以及不同地市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情况差异较大等;第三,当前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其中包括学生语言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和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收效甚微两个方面,既立足于学生的能力表现,又聚焦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上。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问题的原因聚焦在“顶层设计”“集体认知”和“行动实践”等三个层面,较为透彻、全面地分析了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影响较大的因素。“顶层设计”层面主要围绕协同连贯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目标体系、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集体认知”层面对高中教师和高中生的认知与态度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行动实践”层面则聚焦当前高中教学的现实情况,对教学时间安排、语法知识特点、教学评价和教学研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对研究发现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改进建议。第一,要建立协同连贯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第二,要在高中课标和教材中明确相关内容与要求;第三,以深化培养方式推动教师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第四,创新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策略和测评方式;第五,加强教学研讨的实效性推促语法教学的开展。总之,本研究立足于高中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这一切入点,通过对其教学现状、教学问题和教学建议的研究,以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希望能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追寻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施春宏,朱立锟[6](2020)在《教学语法规范评议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分析——以六十多年来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法评议是现代汉语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实施教学语法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编写者和学界对汉语语法系统运作规律及语言交际生活的理解和思考。本文系统考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中语法规范评议的基本阶段、演变路径及理论蕴含等问题。文章首先将这六十多年里101种现代汉语教材中所呈现出来的语法规范评议演变过程划分为匡谬、停滞、拓展、深化四个阶段,并分别从词法、实词、虚词、句法组合、句法位置、成分冗缺、特殊组配、特殊句式、杂糅、复句和句群、逻辑事理等11个方面对不同阶段的规范评议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概括每种评议类型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归纳总结了影响现代汉语教材语法规范评议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大众语言生活和语言水平、汉语语法系统的根本特点、语言规范观念、语法研究的理论框架、语法研究内容及成果等。文章由此强调,现代汉语教学语法和教材编写要跟上学术发展的时代步伐,充分做到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统一。

王晓音[7](2013)在《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现存的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素质有待完善等问题,以及当前研究中对教师素质界定的视角微观、内涵模糊等缺憾,提出“大素质”概念,从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以及心理素质进行了详尽描述;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汉语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业务素养、跨文化交际素养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本研究重实践性、实用性,以期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的、操作性较强的自我成长指南。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秉持正确的职业意识,以成为一名“多项全能选手”为目标,摒弃偏颇观念,从社会、个体、学术等角度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专业身份认同,既不可轻视自己为教书匠,也不可将职业与学术研究割裂开来。职业精神除了对本职业要充满热爱与激情,还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与同理心。作为涉外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要有符合规范的职业操守,言行得体,维护民族尊严。由于道德水平难以用数字量化,且本文也无意批评或评价,因此本研究从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行”、“良好的精神状态”两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设想。从“践行公民道德”、“践行教师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期待,希望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可作表率的私德,在工作中有责任心、有激情,并且真心关爱学生。从“积极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两个方面指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当精力充沛、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并且具有坚定的意志和工作激情,表现出健全、和谐、积极的人格状态以及良好的性格。本研究引用了“信念”(Belief)这一概念,从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以及对教与学的信念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对自我的信念包括“认识自己”、“教学机智”、“心理应激”三个方面。教师要尊重自我,同时也要敞开自我,不断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中介者”、“导师”。准确的自我信念还包括稳定的心态、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善于调适自我心理、情绪等。对外汉语教师对学生的信念包括“认识学生”、“认识学习者的情感”。对于教与学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信念”和“对教学的信念”。如何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如何实现高成效的教学,这都是在明晰了对教与学的信念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答案的。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根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理解”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提法。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凸显出来的独特之处,教师对此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处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素养。本研究着重分析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出来的难点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本研究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两个角度来分析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语言素养。在语言表达部分,分析了教师语言物理层面、意义层面、情感层面所应当具备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在语言运用部分,我们借用了英文相关着作的部分研究角度,从生理方面、人际方面、教学法方面分析了教学语言。最后,我们从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营造课堂气氛、与学生有效沟通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语言的作用。在每个层面的分析中,我们都引入了教学实例,使分析更具体,建议更实用。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素养以及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技巧。备课不仅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还包括教师对自我的长期与短期的准备。教师从备课到上好一堂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与基础,上课是备课内容的实践、展现与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联接的。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基本素养”的概念,将“板书”、“范读”、“肢体语言”归为教师课上良好素养展示的因素,将“回顾反思”、“收集学生反馈”、“自我修正与调整”归为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详尽分析了如何上好一堂课。掌握各种基础语言课的特点、教法,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业务素养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教学中的多面手,各种课型全面适应。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各种课型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包括听力教学、口语教学现状中的偏差和误区,阅读教材的缺陷,写作教学目标和写作模式的反思。以此梳理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修正途径以及详尽的教学建议。跨文化交际是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专业素养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以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基础,搭建跨文化交际知识,有能力处理自身所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处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方式,以及应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手段。

吕文涛[8](2019)在《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语借词作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历来为词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就目前学界研究成果观之,日语借词研究视野囿于“借什么”、“怎么借”的词汇类型描写上,且对借词类型的描写存在诸多失实现象。加之对“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汉语中日语借词存活率”以及“日语借词对汉语体系的影响”等诸多问题鲜有回答。有鉴于此,本文在自建语料库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引入“语言接触”相关理论,系统分析汉语体系中的日语借词真实概貌。首先运用定量的数理方法,分别统计出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和“存活率”,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出其背后的支配机制。其次,在充分调查大量真实语料的前提下,分析日语借词对汉语“词形建构”、“语义流变”的影响。最后,在动态语用视角下分析日语借词作为异质因素进入汉语之后,对汉语生态体系形成的影响。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本文“绪论”,重点介绍选题缘起、语言接触定义和研究路径、日语借词研究现状、研究理论与方法、语料处理等问题。第二章研究“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我们以300个日语借词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呈现规制的序列性,在词类上呈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连词/叹词/语气词的借用等级;在语体上呈现:生活语体>商业语体>科技语体/行政语体>新闻语/文艺语体的借用等级;在语义上呈现:单义>多义的借用等级。同时,我们认为不同层面借用等级的形成并非偶发现象,其背后主要由词类形式化等级、词类语法功能以及逻辑标记、词汇密度;语义信息补偿机制;实用交际距离三个层面因素支配所形成。第三章分析“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率”。我们以120个日语词种为研究对象,引入“通用率”计算公式测算出120个词种在汉语体系中的存活率。数据显示:汉语中的日语词种在历时演化过程中形成差量的存活率,只有部分词种能够成为汉语体系中常用词种,而另一部分词种被汉语体系所排斥成为死词。形成这一现象涉及的变量参数诸多,我们认为主要有:接触强度、可并入度、标记成分、词汇载体几个参数交互影响所形成。第四章讨论“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建构”。首先我们在归类出汉语中日语词缀类型的同时,引入语言接触“复制、类推”等理论深入分析日语词缀或者语素对汉语词形建构的影响。我们认为日语词缀或者构词语素进入汉语后会形成“标模”,汉语通过复制“标模”从而获得“语言模型”,并再次基础上运转“类推”机制量产出大量新型结构的词汇。其具体表现在:音节多样化、词序易位、实词虚化以及组配多元化。第五章考察“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通过对本文语料库语料取样分析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日语通过“回归借词”、“日源借词”的词汇通道对汉语语义演变形成。根据语义感染层级,日语借词对汉语语义影响主要分为:直接影响和次生影响。直接影响主要分为:语义叠加、语义缩小、语义重构三个方面,次生影响主要分为“语义推演;语义整合、语义泛化三个层面。第六章探究“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本章节引入“竞争一选择”生物学相关理论,系统地描写日语借词在汉语体系中的实际运转状况。我们通过大量语料调查和数据统计,证实了生物学“竞争—选择”模式在语言体系内也是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体系后,为了争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汉语功能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要素会形成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词汇竞争与选择、语法竞争与选择、组配的竞争与选择三个层面,其中词汇竞争选择具体表现为语义输出竞争选择、词种指称竞争选择。语义输出竞争根据竞争层级的强弱关系可以分为:语义共现、语义压制、语义覆盖;词种输出竞争根据竞争选择语言流变过程可以为:语码转换、指称弱化、词种整合三个方面。语法竞争选择具体表现在词法、时态、句法三个方面。组配竞争我们选择“史上最XXX”的日语组配结构与汉语类似于这种功能的“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进行个案比较,通过大量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史上最XXX”组配构式压缩了汉语“历史上最XXX”和“XXX史上最XXX”组配构式的使用空间,这主要汉语基于“史上最XXX”在篇章内具有强大的组配特点而作出的择优选择。第七章为“结语”。对全文各章节进行扼要的总结,并且指出文章研究不足之处以及对这一研究领域后续可研究的问题。

朱晓琴[9](2014)在《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中学语文教学入手,同时分析平面媒体语言使用情况,研究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社会成员书面语能力的建构。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研读语文教学文献,研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调查中学语文教与学的情况,关注社会上书面语使用情况。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从作文切入,从7所中学收集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作文三百多篇,深入阅读、比较,考察书面语教学效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探讨书面语能力建构的过程和规律。论文分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概述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首先明确了书面语概念。参考陈建民(1984),确定一个人基本掌握汉语口语、系统学习书面语的关键时期在中等教育阶段。说明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着重说明了书面语词汇和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简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用以描述社会成员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学是系统学习书面语时期,走上社会以后是书面语能力继续建构时期。书面语是刻意学习的结果。与口语学习条件相比,学习书面语更须努力、专注。第二部分(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包括第二、第三两章。第二章讨论词汇教学。讨论了词语教学的历史、现状、效果和改进词汇教学的意见,针对社会上词语使用的情况,肯定了社会成员加强词语学习、注意词汇规范的重要性。着重比较苏教版初中各册语文课本“字词表·常用词语”,逐一查对,肯定编写词表、指导学生积累词语、进行词语建构的作用,同时具体列举词表的不足,并提出了带普遍性的问题:经典名篇中某些已经过时或带有原作者个人色彩、或不符合现在规范标准的词语,不能要求学生照原样积累;编词表的人必须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要有明确的收词标准和统筹安排。为了准确评价学生词语建构的效果,从所收集的作文中按12个群体选出120篇,分列出各篇作文所用词语,进而进行综合,计算出各群体作文所用词语数(复现的只记1次)与作文总字数的比率,分析所用词语的质量;并对不同群体作文用词数量和质量进行了横向比较。这个花费大量时间、全身心投入的统计比较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词汇量逐步增加,用词质量逐步提高,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同步增强。对学生作文用词效果进行微观分析,这对于研究社会成员认知能力发展和词语逐步建构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第三章讨论语法教学。讨论了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现状;根据作文语言评估语法教学的效果;讨论了媒体人、公务员使用语法的情况。着力观察学生作文语言,据以描写学生语法意识逐步增强,描写学生使用虚词和组织语句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从能使用一般虚词和简单语句结构,到能使用书面语色彩更强的虚词和复杂语句结构,从能避免一般语法差错到能避免比较复杂的差错,语法能力逐步成长。分析了“淡化语法教学”的主张、表现和结果。多年来,语法该“教什么、怎样教”没有解决好,这是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某些模糊说法也是导致或支持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因素。论文对所谓汉语句子组合中“意合的意味特别浓”、词语组合特别灵活的说法,对“炒肉丝、开刀的”等歧义形式的表述意见进行了讨论,认为模糊的说法必须澄清,语法教学必须进行,具体问题必须正视,并要妥善解决。第三部分(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包括第四、第五两章。第四章讨论作文教学。书面语表达能力表现为写作技能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是丰富的生活阅历加上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思想水平、很强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是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的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本文比较了几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了其指导作文教学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对所收集作文的分析、比较表明,初中、高中的作文训练是有成效的,学生在审题、立意谋篇、确立文章结构、选取和调节素材、形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等方面逐步得到了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增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突出问题是,升学考试的需要驱使学生、教师为取得好分数而煞费苦心地揣摩考试作文的命题和阅卷,采取对策,这对激励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有急就的作用;负面影响是,扭曲了作文教学,带来了一些弊端。一个人中学毕业后仍然有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结合笔者所从事的专业,还讨论了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问题。第五章讨论阅读教学。分析了阅读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传统语文教学主要是读书、背诵。现代语文教学,阅读仍是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语,获得语感,更好地掌握语法;通过阅读接受文学熏陶和思想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学习范文的写法和名家的笔法。论文考察了学生作文素材与阅读的关系。从所收集的作文中选出288篇,提取出所用素材。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阅读效果普遍好于低年级学生,较发达地区学生阅读效果更好一些。上海一个初中班学生作文素材35%来自课本,65%来自课外;江苏、浙江6校各年级作文素材,56%来自课本,44%来自课外。对作文素材来源的分析表明,学生阅读多限于教材和教辅材料,课外阅读比较薄弱。一般社会成员的阅读也有待加强。对“文章学阅读教学法”和“研究性阅读教学法”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阅读教学法是互补的。不同文本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效果不完全相同,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的主观感受可以不一样。但是,准确理解文本是阅读的前提。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各种文本的能力。不同社会成员的阅读范围和阅读要求是有差别的。但是,从提高全民素质来说,必须提倡读经典,读原着,读全文,读整本的书;浅阅读、碎阅读的状况必须改变。最后是结语。概括说明了通过作文观察到的书面语教学各环节的状况;说明了语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总结了书面语能力建构的结果;说明了社会成员书面语建构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又会通过交际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书面语能力建构。最后说明了理想的书面语教学研究应该由群体承担,在更大范围内利用更长时间进行。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书面语能力建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本文研究的广度、深度很有限,有待于今后加倍努力,更期待语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专家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张成进[10](2013)在《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演变存在两种重要的演变方式,一个是词汇化,另一个是语法化。作为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近年来己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中,国外在语法化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也比较成熟,而对词汇化的研究普遍关注不够,呈现不平衡倾向。国内语法化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近年来对语法化问题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词汇化问题的研究基本始于本世纪初,研究还远远没能深入。就目前国内的词汇化研究现状来看,对短语的词汇化问题研究的较多、成果也最丰,而对句法结构(词汇性成分和功能性成分的组合)和跨层结构(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的线性语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词汇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近年来,学界关于汉语介词历时来源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但探讨汉语双音介词来源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至于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问题的系统论述更是少之又少。就汉语介词来源而言,一般认为:汉语介词由动词或主要由动词虚化而来。但这些论断均是就汉语单音介词而言的;而语言事实表明,汉语双音介词的来源明显不是如此,汉语双音介词的来源复杂且多样:有的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有的是由短语先词汇化为动词再经语法化途径虚化而来,有的是由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其中既涉及到词汇化的凝固作用更有语法化的虚化助推作用。本文以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形成为研究对象,在词汇化、语法化理论框架内,立足汉语语言事实,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韵律句法学、现代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理论展开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刻画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过程,总结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种种方式,揭示其中的动因和机制。通过研究以期对汉语词汇化、语法化理论有所丰富和促进,同时希望能对词典编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关于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系统考察,实现如下三个具体目标:首先,均衡汉语双音虚词研究;其次,平衡与充实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词汇化问题的研究;最后,对“汉语介词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动词”的观点予以补充。通过对现代汉语中跨层结构形成的双音介词的考察,以具体语言事实说明“汉语介词来源于动词”说法的不严密。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共时平面分析,第三、四、五、六章具体展开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问题的考察,第七章总结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机制和动因。第一章绪论部分,着重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厘清词汇化、语法化的定义,综述国内外词汇化、语法化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概括汉语单、双音介词历时共时研究概况,指出本文的语料来源、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共时平面的分析。首先,从意义上、音节数量上、语言类型学上对现代汉语介词进行分类;其次,厘清学界在使用短语、词组、句法结构、非句法结构、跨层结构、双音连用结构、跨层非短语结构、词汇序列、非结构等概念时的通常所指,本文在使用这组概念时的特定含义;再次,从构词法和造词法两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词法分析。本章的共时层面分析是为后文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研究作铺垫。第三章以介词“通过”的形成为例,对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了考察。介词“通过”的形成过程如下:汉语史上,运行义动词“通”和“过”经词法途径直接复合成动词“通过”,再经语法化途径虚化为同形的介词“通过”。在“通过”的语法化过程中,由空间路径到方式途径的认知隐喻投射、句法环境的改变、动作运行义的虚化是主要动因。第四章以介词“依据”的形成为例,对由短语词汇化而来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了考察。介词“依据”的形成过程与介词“通过”不同,它经历了短语“依据”的词汇化和动词“依据”的语法化双重过程后才得以产生。本章着重探讨了动词“依据”语法化为介词“依据”的句法环境动因,提出“多动共施(施事)结构”的概念,即“多个动作行为按时序共用一个施事”,这是动词“依据”虚化的典型句法环境。第五章对由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了考察。本文的句法结构指的是由词汇性成分和功能性成分形成的组合,由此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主要有“X了”和“X着”两类。本章具体考察介词“为了”、“除了”、“照着”、“沿着”的词汇化过程,认为这四个介词分别是由“为”、“除”、“照”、“沿”这四个动词加体标记助词“了”和“着”整体词汇化而成。在介词“为了”和“除了”词汇化句法环境动因中,本章分别提出了“多动共主(主语)结构”和“多动结构”,介词“为了”和“除了”正是在这两类结构的第一动词句法位置实现词汇化的。第六章对由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了考察。本章具体考察介词“对于”、“关于”、“至于”、“基于”的词汇化过程。汉语史上,这四个介词的初始形态都是“动+介”跨层结构,之后都发展演变出介词的用法。其中“对于”、“关于”、“基于”都是由动介跨层结构直接词汇化为介词,而介词“至于”的形成过程与它们不同,汉语史上的“至于”存在动介跨层结构、动词、介词三种用法,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衍生关系,动介跨层结构经词汇化途径凝固为同形的动词,动词经语法化途径虚化为同形的介词。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通过前文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过程及机制动因的个案考察,总结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形成机制和动因。

二、《汉语语法和规范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语法和规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分类
        1.2.1 语言规划的界定
        1.2.2 语言规划的类型
        1.2.3 本体规划及其地位
    1.3 研究材料与思路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框架
    1.4 理论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理论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现状综述
    2.1 语言规划国际研究
        2.1.1 早期
        2.1.2 质疑期
        2.1.3 复兴期
    2.2 语言规划国内研究
        2.2.1 国内研究中的概念说明
        2.2.2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前
        2.2.3 语言规划理论引介之后
    2.3 本体规划研究
        2.3.1 国际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语言规划的形成机制
    3.1 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组成因素
        3.1.1 语言规划系统的构成
        3.1.2 语言实践
        3.1.3 语言意识
        3.1.4 语言规划(语言管理)
    3.2 语言意识与语言规划
        3.2.1 语言意识影响语言规划的路径
        3.2.2 语言规划观
    3.3 语言规划观的类型
        3.3.1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规划
        3.3.2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相关因素的规划
        3.3.3 语言规划观的其他视角
    3.4 语言舆情与语言规划
        3.4.1 什么是语言舆情
        3.4.2 语言舆情的分类
        3.4.3 语言舆情是语言规划的实践基础
        3.4.4 语言舆情是对语言规划的反馈和评估
第四章 语言规范化建设阶段(1949-1985)的本体规划
    4.1 语言本体规范初建时期(1949-1965)
        4.1.1 语言舆情分析
        4.1.2 主要的政策规划
        4.1.3 主要的培育规划
    4.2 语言本体规范停建时期(1966-1976)
        4.2.1 语言舆情分析
        4.2.2 本体规划进程
    4.3 语言本体规范重建时期(1977-1985)
        4.3.1 语言舆情分析
        4.3.2 本体规划内容
        4.3.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第五章 语言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1986-2005)的本体规划
    5.1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前期
        5.1.1 语言舆情分析
        5.1.2 本体规划的内容
        5.1.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5.2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阶段后期
        5.2.1 语言舆情分析
        5.2.2 本体规划的内容
        5.2.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第六章 柔性语言规范建设阶段(2006-)的本体规划
    6.1 语言舆情分析
        6.1.1 宏观舆情
        6.1.2 中观和微观舆情
    6.2 本体规划的内容
        6.2.1 语言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6.2.2 领域语言规范化
        6.2.3 培育规划
    6.3 本体规划主要活动
        6.3.1 主要活动、事件
        6.3.2 特点分析
第七章 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的变化与趋势
    7.1 语言规划观的嬗变
        7.1.1 “语言问题规划观”主导
        7.1.2 语言规划的第一次转向:从“问题观”到“资源观”
        7.1.3 语言规划的第二次转向:从“资源观”到“服务观”
        7.1.4 本体规划的理论创新及其与“服务观”
    7.2 本体规划内容发展趋势
        7.2.1 政策规划
        7.2.2 语言培育规划
第八章 本体规划调查及当代本体规划的缺弊
    8.1 本体规划调查
        8.1.1 调查范围和方法
        8.1.2 调查问卷的构成
        8.1.3 被调查对象信息
        8.1.4 调查数据与分析
    8.2 当代本体规划的缺环与问题
        8.2.1 本体规划的内外缺环
        8.2.2 本体规划内容的失衡
        8.2.3 本体规划施行效果不足
第九章 自媒体背景下对本体规划发展的思考
    9.1 自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特征
        9.1.1 自媒体语境的形成
        9.1.2 当代公共话语的主要特征
    9.2 明确新的语言规划观
        9.2.1 确立母语规划观
        9.2.2 进一步明确语言规划服务观
    9.3 优化本体规划系统
        9.3.1 遵循科学的本体规划原则
        9.3.2 设计均衡的政策规划内容
        9.3.3 提高本体规划效应
第十章 结语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政策规划·语言信息化规范、标准
附录二 本体规划调查问卷[卷一/卷二]
致谢

(2)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与对比语言学史研究
    第一节 对比语言学学科史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从元语言系统演变的角度研究对比语言学学科史
        1.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2 研究内容
    第三节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和元语言系统的界定
        1.3.1 元语言
        1.3.2 语言学元语言
        1.3.3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及其系统
    第四节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建构
        1.4.1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抽取的基本原则
        1.4.2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构建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研究空间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对比语言学史的研究
        2.1.1 西方学者关于对比语言学史的论述
        2.1.2 中国学者关于对比语言学史的论述
    第二节 本研究文献综述
        2.2.1 指导性参考文献
        2.2.2 基础性参考文献
        2.2.3 辅助性参考文献
        2.2.4 外围性参考文献
    第三节 对比语言学学科历史发展的分期
        2.3.1 潘文国、谭慧敏的对比语言学发展历史分期
        2.3.2 —个打通中西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历史分期
第三章 对比语言学的创始及其元语言系统的初建(1820-1955)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洪堡特首创的对比语言学及其元语言系统
        3.2.1 对比语言学哲学基础的奠基:语言世界观
        3.2.2 “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创始
        3.2.3 对比语言学的雏形: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
    第三节 《马氏文通》与中国对比语言学的肇始
        3.3.1 19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3.3.2 比较与比附:《马氏文通》及其元语言系统
    第四节 20世纪初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及其元语言系统的演进
        3.4.1 语言学研究中心和研究方向的转移
        3.4.2 叶斯柏森的语法哲学及其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3.4.3 沃尔夫的语言相关性原理及其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
    第五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及其元语言系统(1900—1955)
        3.5.1 20世纪初中国的语言研究概况
        3.5.2 对比视角下中国第一部普通语言学着作
        3.5.3 比较与求同:普世语言观关照下的语言比较研究及其元语言系统
        3.5.4 在语言对比中认识汉语:西方学者对汉语特点的论述
        3.5.5 对比与求异: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语言对比研究及其元语言系统
        3.5.6 “一边倒”与语言对比研究的单一化
    第六节 本章小结
        3.6.1 西方的对比语言学
        3.6.2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
        3.6.3 关于本期中西对比语言学的对比
        3.6.4 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几个被忽视或消解的问题
第四章 对比语言学的转向和衰落及其元语言系统的演变(1956-1976)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西方对比语言学的重大转向:《跨文化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
        4.2.1 拉多的跨文化语言比较
        4.2.2 拉多的“跨文化语言学”元语言系统及其学科框架
    第三节 西方对比语言学的衰退:《语言结构对比》的元语言系统
        4.3.1 《语言结构对比》的理论诉求与理论依据
        4.3.2 《语言结构对比》的元语言系统及对比框架
    第四节 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与外汉对比研究
        4.4.1 汉外对比研究的衰退与中止
        4.4.2 中国对比语言学的火种”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比语言学的复苏及其元语言系统的重建(1977-1989)
    第一节 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复苏:走向宏观和理论建构
        5.2.1 走向宏观的对比语言学及其元语言系统
        5.2.2 重视自身理论建设的开始与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变化
        5.2.3 对比篇章学的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
    第三节 中国汉外对比的普及与对比语言学学科意识的觉醒
        5.3.1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5.3.2 对比研究与汉语语法研究
        5.3.3 汉英对比的成果检阅
        5.3.4 中国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与繁荣及其元语言系统的完善(1990—)
    第一节 语言学研究和对比语言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西方对比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
        6.2.1 对比语言学视野的拓展和范围的扩大
        6.2.2 西方对比语言学的的跨文化视域
        6.2.3 西方对比语言学新的里程碑:从结构到功能
        6.2.4 第四期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
    第三节 中国对比语言学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与快速发展(1990—2000)
        6.3.1 中国对比语言学发展的新起点
        6.3.2 中国对比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元语言系统
        6.3.3 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
        6.3.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
    第四节 21世纪初中国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及其元语言系统(2001—)
        6.4.1 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
        6.4.2 中国对比语言学旳快速发展及研究视角与理论的多样化
        6.4.3 21世纪初中国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系统暨学科框架
    第五节 对比研究视角下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字本位汉语理论探索
        6.5.1 探索·结合·发现:字本位汉语理论与汉语语法体系
        6.5.2 继承·借鉴·建构: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体系
        6.5.3 分歧·争鸣·对话:汉语独特性的理论探讨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与学科发展的总趋势
    第一节 对比语言学定义的变化与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
    第二节 求同·求异·求和:对比语言学发展的总趋势
        7.2.1 对比语言学历史发展中语言观的兴替
        7.2.2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述要
        7.2.3 对比语言学发展的“合”与“和”
    第三节 余论
附录Ⅰ 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不同时期元语言系统对照简表
附录Ⅱ 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说明
        1.6.1 语病的定义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2.1.1 用字方面
        2.1.2 实词方面
        2.1.3 虚词方面
        2.1.4 结构方面
        2.1.5 表达方面
        2.1.6 标点符号方面
        2.1.7 综合
    2.2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3.1.1 用字方面
        3.1.2 实词方面
        3.1.3 虚词方面
        3.1.4 结构方面
        3.1.5 表达方面
        3.1.6 标点符号方面
        3.1.7 综合
    3.2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4.1.1 用字方面
        4.1.2 实词方面
        4.1.3 虚词方面
        4.1.4 结构方面
        4.1.5 表达方面
        4.1.6 标点符号方面
        4.1.7 综合
    4.2 本章小结
5.总结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上编
    第一章 关于小句审解
        1.1 评说《“人定胜天”一语话今古》的辩证思维
        1.1.1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
        1.1.2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
        1.1.3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
        1.1.4 古义与今义的辩证
        1.1.5 个体与整体的辩证
        1.2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1.2.1 比较语言事实的典型程度
        1.2.2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里含义
        1.2.3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表形式
        1.2.4 比较语言事实的语用价值
        1.2.5 比较语言事实的思想内涵
        1.3 评说《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对语言应用的指导
        1.3.1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语言理论的探究
        1.3.2 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现实应用的指导
        1.3.3 推及到所有“世代沿袭名言”现实应用的指导
        1.3.4 笔者对“大器晚成”和“厚积薄发”误用原因的语言学解析
    第二章 关于用词辨察
        2.1 评说《“救火”一词说古道今》的设问魅力
        2.1.1 在设问中充分观察
        2.1.2 在设问中充分描写
        2.1.3 在设问中充分解释
        2.1.4 充分设问的价值
        2.2 评说《说广数》的数字文化
        2.2.1 辨察数字的文化现象
        2.2.2 考察数字的文化价值
        2.2.3 丰富数字的文化理论
        2.3 评说《“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的传授艺术
        2.3.1 国学传授的真与美
        2.3.2 国学传授的情与理
        2.3.3 国学传授的小与大
        2.3.4 笔者对“诞辰”一词的思考
    第三章 关于结构组配
        3.1 评说《“X以上”纵横谈》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发掘和思索
        3.1.1 在逻辑中探讨问题
        3.1.2 在探讨中发掘问题
        3.1.3 在发掘中思索问题
        3.1.4 在思索中追踪问题
        3.2 评说《“十来年”义辨》的追踪信念
        3.2.1 对概数“来”字语形结构的追踪
        3.2.2 对概数“来”字语义蕴涵的追踪
        3.2.3 对概数助词“来”形义辩证的追踪信念
        3.3 评说《“生、死”与“前”的组合》的小三角研究
        3.3.1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表形式研究
        3.3.2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里意义研究
        3.3.3 反义语素同义词的语用价值研究
        3.3.4 良好文品 贯穿始终
        3.3.5 笔者对反义语素同义词的思考
    第四章 关于特异说法
        4.1 评说《俚俗化北味说法“一+名”》的语法格式文化
        4.1.1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渊源
        4.1.2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内涵
        4.1.3 “一+名”语法格式的文化价值
        4.1.4 发掘方言现象传承中华文化
        4.1.5 笔者对“一+名”语法格式的思考
        4.2 评说《在广阔时空背景下观察“先生”与女性学人》中的多角度研究
        4.2.1 对“先生”一词的内涵研究
        4.2.2 对“先生”一词与女性的关系研究
        4.2.3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理论探究
        4.2.4 对“先生”一词用于女性学人的实践建议
        4.2.5 笔者对“先生”一词的思考
        4.3 评说《“起去”的普方古检视》的研究程序
        4.3.1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4.3.2 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4.3.3 用理论解释自己的观点
        4.3.4 用务实说出自己的疑问
        4.3.5 笔者对“起去”一词的思考
        4.3.6 笔者的启示:学术的进步源于否定
下编
    第一章 邢福义的语法思想
        1.1 邢福义的研究历程
        1.1.1 练步期(19561965年)
        1.1.2 求悟期(1966年—1989年)
        1.1.3 寻己期(1990—今)
        1.2 邢福义的语法理论
        1.2.1 “小句中枢说”
        1.2.2 “句管控”
        1.2.3 “两个三角”
        1.2.4 “三个充分”
        1.2.5 “动词核心名词赋格”
        1.2.6 “语表趋简语义兼容”
        1.2.7 “词性判定法”
    第二章 邢福义的国学思想
        2.1 邢福义“儒道合一”的思想
        2.1.1 邢福义的儒家思想
        2.1.2 邢福义的道家思想
        2.2 评说《重视语言研究的“向”和“根”》对语言研究未来的展望
        2.2.1 语言研究的现状
        2.2.2 语言研究的未来
        2.3 说《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对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探究
        2.3.1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理论探究
        2.2.2 国学与语言学接轨的实践印证
        2.4 评说《“国学”与“新国学”》对当今国学的预测
        2.4.1 探讨“当今国学”丰富的内涵
        2.4.2 思索“当今国学”产生的背景
        2.4.3 发掘“当今国学”发展的道路
        2.4.4 肯定“当今国学”传播的平台
        2.4.5 笔者对“当今国学”的思考
    第三章 邢福义的传授学思想
        3.1 治学之道学风先导
        3.1.1 倡导“务实学风”
        3.1.2 主张“反省自己”
        3.1.3 重视“引导后辈”
        3.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
        3.2.1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阐释
        3.2.2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践行
        3.2.3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的影响
        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
        3.3.1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阐释
        3.3.2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源于中西方
        3.3.3 “让学生永远站在问号的起跑点上”的践行
        3.4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
        3.4.1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阐释
        3.4.2 “亦师亦友志在高山”的践行
参考文献
附注
国学研究与传授学
评说《“国学”和“新国学”》一文对“当今国学”的关注
邢福义:看透方块字的奥妙
评说《漫话“有所不为”》对语言事实的关注与尊重
    吕叔湘慧眼识后辈
    邢福义的老顽童启示
    走出语言学的语言学家邢福义
    一部“新而不难,全而不杂”的好教材
    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学教材
    《从“诞辰”古今演化辨察》看语言的规范问题
后记

(5)普通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语言失范现象影响汉语规范发展
        2.语法教学淡化疏离语文课程本质
        3.基础语法缺失不利文言语法教学
    (二)选题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语文课程回归本质
        2.有助于推动教师教学趋于专业
        3.有助于推动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三)文献综述
        1.关于语文语法教学的研究综述
        2.关于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研究综述
        3.语文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语法教学概念与历史发展沿革
    (一)语法教学相关概念
        1.语法
        2.语法教学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
    (二)汉语语法与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沿革
二、普通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准备:师生的了解认知与知识储备
        1.高中教师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了解认知
        2.高中教师的现代汉语语法及教学知识储备与来源
        3.高中生对于“现代汉语语法学习”的了解认知
        4.高中生的汉语语法知识前期储备
    (二)教学过程:教学的过程方法与实施情况
        1.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备课情况
        2.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进行频率
        3.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
        4.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策略
    (三)教学效果:学生的语言实践与语法失误
        1.教师对学生语言实践的看法与评价
        2.学生对自身语言实践的看法与评价
        3.学生书面表达中的语法失误情况
三、普通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问题与归因
    (一)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问题总结
        1.教师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相关知识理论认识不足
        2.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具体开展存在问题
        3.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二)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问题归因
        1.顶层设计:协同连贯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2.集体认知:师生对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认识不深态度消极
        3.行动实践:高中教学现况不利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开展
四、普通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协同连贯的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二)在高中课标和教材中明确相关内容与要求
    (三)以深化培养方式推动教师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
    (四)创新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策略和测评方式
    (五)加强教学研讨的实效性推促语法教学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的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 B 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的调查(学生问卷)
后记

(6)教学语法规范评议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分析——以六十多年来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现代汉语教材语法规范评议的发展阶段
    (一)匡谬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
    (二)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
    (三)拓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末)
    (四)深化阶段(21世纪之初至今)
三、现代汉语教材语法规范评议发展过程的类型分析
    (一)词法评议的发展过程
    (二)实词评议的发展过程
    (三)虚词评议的发展过程
    (四)句法组合评议的发展过程
    (五)句法位置评议的发展过程
    (六)成分冗缺评议的发展过程
    (七)特殊组配评议的发展过程
    (八)特殊句式评议的发展过程
    (九)杂糅评议的发展过程
    (十)复句和句群评议的发展过程
    (十一)逻辑事理评议的发展过程
四、现代汉语教材语法规范评议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大众语言生活和语言水平的影响
    (二)汉语语法系统根本特点的影响
    (三)语言规范观念的影响
    (四)语法研究理论框架的影响
    (五)语法研究内容及成果的影响
五、结语和余论

(7)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 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2. 教师队伍所存在的问题
        2.1 基本素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专业素养有待完善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现状思考
        3.1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科背景
        3.2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思考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师研究现状
        1. 研究成果分析
        1.1 数量较少
        1.2 高质量研究不多
        2. 对本研究的介绍
        2.1 本研究的目的
        2.2 本研究的内容
        2.3 本研究的意义
上编 基本素质篇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意识
        1. 对本职业的认识与定位
        1.1 “小儿科”
        1.2 文化传播中介
        1.3 “香饽饽”
        1.4 “多项全能选手”
        2. 对外汉语教师的价值
        2.1 社会价值
        2.2 个体价值
        2.3 学术价值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意识
        1. 教书匠与专家
        2. 个人本专业为主与教汉语为辅
        3. 专业身份认同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精神
        1. 对本职业的热爱与激情
        2. 对学生的爱心、耐心与同理心
        第四节 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操守
        1. 遵守涉外人员基本行为规范
        2. 遵守职业规范
        2.1 政治行为规范
        2.2 交际言行规范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素养
        第一节 高尚的道德品行
        1. 践行公民道德
        1.1 良好的公德行为
        1.2 可作表率的私德
        2. 践行教师道德
        2.1 表现方式独特的责任心
        2.2 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关爱学生
        第二节 良好的精神状态
        1. 积极的精神面貌
        1.1 精力充沛
        1.2 输出正能量
        1.3 意志坚定
        1.4 充满工作激情
        2. 健康的人格
        2.1 健全、和谐的人格
        2.2 积极的人格状态
        2.3 良好的性格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一节 对自我的信念
        1. 认识自己
        1.1 如何看待自己
        1.2 中介者
        1.3 导师
        2. 教学机智
        2.1 稳定的心态
        2.2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3. 心理应激
        3.1 自我心理调适
        3.2 自我情绪调控
        第二节 对学生的信念
        1. 认识学生
        1.1 关于学生的概念
        1.2 学习者的个体性
        2. 认识学习者的情感
        2.1 个别情感因素
        2.2 交互情感因素
        第三节 对教与学的信念
        1. 对学习的信念
        1.1 学习的概念
        1.2 第二语言学习的目标
        1.3 营造学习环境
        2. 对教学的信念
        2.1 教学的概念
        2.2 高成效教学
        2.3 反思性教学
下编 专业素养篇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知识素养
        第一节 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特点的理解
        1. 语音
        1.1 以持续性为特点的语音训练
        1.2 以实用性为目标的教学内容
        2. 汉字
        2.1 灵活处理汉字教学
        2.2 教学内容的定位与调整
        3. 词汇
        3.1 利用内涵意义与构词特点分析词义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控制
        4. 语法教学
        4.1 教学内容的选定及处理方法
        4.2 发现教学难点
        第二节 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要素处理
        1. 语音
        1.1 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2 处理教学难点
        2. 汉字
        2.1 以分析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2.2 处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3. 词汇
        3.1 实用性教学原则
        3.2 词语释义技巧要点
        4. 语法
        4.1 教学原则
        4.2 处理方法要点
    第二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素养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师语言表达
        1. 语言表达的物理层面
        1.1 教师语言物理层面要求
        1.2 教师语言物理层面特点
        2. 语言表达的意义层面
        2.1 准确规范
        2.2 清楚达意
        2.3 围绕中心
        2.4 实现目的
        2.5 收放自如
        3. 语言表达的情感层面
        3.1 语言中的情感
        3.2 教师情感的传达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师语言运用
        1.教学语言
        1.1 生理方面
        1.2 人际方面
        1.3 教学法方面
        2. 教师语言的作用
        2.1 建立和维持课堂交际模式
        2.2 营造课堂气氛
        2.3 与学生有效沟通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上)
        第一节 教学准备
        1. 备课
        1.1 准备自己
        1.2 备教材
        1.3 备学生
        2. 课前准备
        2.1 检查教学用品、设备
        2.2 调整情绪
        3. 集体备课
        第二节 课堂教学基本素养
        1. 课上良好素养的展示
        1.1 板书
        1.2 范读
        1.3 肢体语言
        2. 如何上好一堂课
        2.1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2.2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2.3 灵活调整教法
        2.4 与学生有效互动
        3. 课后总结的良好习惯
        3.1 回顾反思
        3.2 收集学生反馈
        3.3 自我修正、调整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业务素养(下)
        第一节 听力教学
        1. 听力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1.1 受到普遍的轻视
        1.2 教学模式单一
        2. 教学技巧
        2.1 有效的引导
        2.2 有针对性的讲解
        2.3 有趣的活动
        2.4 其他
        第二节 口语教学
        1. 口语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的偏差
        1.2 教学方法的误区
        2. 口语教学技巧
        2.1 引导“自发的”谈话
        2.2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2.3 分组活动
        2.4 巧妙纠错
        第三节 阅读教学
        1. 理想的阅读教学
        1.1 教材
        1.2 教学目标
        2. 阅读教学技巧
        2.1 课文处理
        2.2 提问技巧
        第四节 写作教学
        1. 写作教学目标
        1.1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目标
        1.2 汉语写作模式
        2. 写作教学方法
        2.1 写作指导
        2.2 修改与反馈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知识与素养
        1. 文化交际知识
        1.1 文化交际学与语言教学
        1.2 跨文化交际知识
        2. 跨文化交际素养
        2.1 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2.2 成为一个“多文化”人
        第二节 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1. 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界定与定位
        1.1 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1.2 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2. 应对与处理教学管理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2.1 教学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构成
        2.2 教学活动中跨文化交际障碍主要类别
        2.3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2.4 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化解途径
        第三节 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与实施
        1.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计
        1.1 课程目标
        1.2 课程内容
        2.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施
        2.1 教学方法
        2.2 教学改进设想
结论
    1. 本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1 综合性
        1.2 独创性
        1.3 实用性
        1.4 开放性
        1.5 针对性
    2. 本研究的缺憾
        2.1 研究方法方面
        2.2 研究内容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某校对外汉语教师学科背景调查表
    附录二 对外汉语教师基本素质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老师”调查问卷
    附录四 语音教学项目的初步设计(叶军)
    附录五 《基础汉字表》(1000常用字表)
    附录六 备课情况调查
    附录七 调查问卷
    附录八 MBTI测试题目
    附录九 学习类型自我测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语言监测与语言规划
        1.1.2 词汇环流与文化互动
        1.1.3 词汇规范和词典编撰
    1.2 研究现状
        1.2.1 语言接触理论概述
        1.2.2 日语借词研究现状
        1.2.3 评价与本文拟解决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基础理论支撑
        1.3.2 演变机制
        1.3.3 研究方法选择
    1.4 语料处理
        1.4.1 文本与词种
        1.4.2 语料加工
        1.4.3 语料统计
第二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2.1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类型
        2.1.1 词源角度
        2.1.2 借用方式
    2.2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借用等级
        2.2.1 统计词种的选择
        2.2.2 词类借用等级
        2.2.3 语义借用等级
        2.2.4 语体借用等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存活考察
    3.1 词汇存活测算方法
        3.1.1 公式的选择
        3.1.2 测算的语料与词种
        3.1.3 测算的数据统计
        3.1.4 数据讨论
    3.2 接触强度
        3.2.1 时间差异度
        3.2.2 语义粘合度
    3.3 可并程度
        3.3.1 填补借词
        3.3.2 修饰借词
    3.4 标记成分
        3.4.1 结构标记成分
        3.4.2 语义标记成分
        3.4.3 认知标记成分
    3.5 词汇载体
        3.5.1 历史载体
        3.5.2 制度载体和器物载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制、类推与汉语词形构建
    4.1 汉语中的日语词缀类型
        4.1.1 日语类前词缀
        4.1.2 日语类后词缀
    4.2 音节多样化以“X性”为例
        4.2.1 汉语“X性”的音节
        4.2.2 日语“X性”的音节
    4.3 词序易位以“控X”为例
        4.3.1 “控”汉语原始词位
        4.3.2 现代汉语“控”的易位
    4.4 实词虚化以“X化”为例
        4.4.1 “化”词典释义
        4.4.2 “化”语法化研究现状
        4.4.3 汉日“化”的语法互动
    4.5 组配多样化以“秒X”为例
        4.5.1 汉语“秒”原始组配
        4.5.2 汉语“秒”的变异组配
        4.5.3 结构复制与“秒+V”组配多元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言感染与汉语语义流变
    5.1 语义叠加
        5.1.1 单纯叠加
        5.1.2 对译叠加
        5.1.3 混合叠加
    5.2 语义缩小
        5.2.1 对译缩小
        5.2.2 日义缩小
    5.3 语义重构
        5.3.1 非完整性重构
        5.3.2 完整性质重构
    5.4 语义推演
        5.4.1 单线推演
        5.4.2 辐射推演
        5.4.3 混合推演
    5.6 语义泛化
        5.6.1 语义分布
        5.6.2 语义指向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竞争、选择与汉语生态变化
    6.1 词汇竞争与选择
        6.1.1 语义竞争
        6.1.2 指称竞争
    6.2 语法竞争与选择
        6.2.1 词类竞争
        6.2.2 时态竞争
        6.2.3 句法竞争
    6.3 组配构式竞争与选择
        6.3.1 组配能力多样
        6.3.2 句法功能灵活
        6.3.3 语义延展性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
    7.3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过程及方法
    三、 本文的材料
第一章 书面语及书面语能力建构
    第一节 书面语及其特点
        一、 口语与书面语的划分
        二、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概念
        三、 现代汉语书面语的特点
    第二节 书面语能力
        一、 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
        二、 书面语能力的构成
        三、 书面语能力的建构
    第三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中学时期的书面语能力建构
        二、 书面语能力建构是终生的事业
    第四节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及主要代表人物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
上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语言本体教学研究
    第二章 词汇教学
        第一节 词语学习及词汇教学的历史
        一、 词语的形式、意义及语法功能
        二、 学校词汇教学的历史
        第二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及相关问题
        一、 中学词汇教学的现状
        二、 加强中学词汇教学的意见
        第三节 中学词汇教学的效果
        一、 从作文看中学生掌握词语的数量和质量
        二、 从作文看中学生学习词语的渠道
        三、 从作文看中学生词语学习的具体效果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继续学习
        一、 必须注意词汇的学习与规范
        二、 关于词语理解和使用的几点认识
    第三章 语法教学
        第一节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 学校语法教学的历史
        二、 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
        第二节 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法能力的建构
        一、 中学生语法意识的确立和增强
        二、 从虚词使用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三、 从句法结构调整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四、 从句子构造复杂化看中学生语法能力的成长
        第三节 关于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
        一、 淡化语法教学主张的由来
        二、 淡化语法教学的表现
        三、 淡化语法教学的后果
        四、 关于支撑淡化语法教学主张几种说法的讨论
下编现代汉语书面语运用能力教学研究
    第四章 作文教学
        第一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及其建构
        一、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含义
        二、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构成
        三、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建构
        第二节 中学作文教学
        一、 中学语文教材关于作文教学的安排
        二、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 升学考试对作文教学环节的影响
        第三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 作文教学的总体效果
        二、 作文教学效果的具体评价
        三、 作文教学现状需要改变
        第四节 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 社会人员书面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二、 外文汉译里的书面语表达
    第五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 阅读的功能
        二、 阅读的目的
        三、 中学阅读教学要突出语言教学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历史经验与基本环节
        一、 阅读教学的历史回顾
        二、 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
        三、 关于阅读教学理论的评论
        第三节 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效果
        一、 中学生阅读现状
        二、 观察中学阅读教学效果的效度与局限
        三、 中学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 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评估
        第四节 阅读是人终生的精神活动
        一、 社会成员的阅读亟待加强
        二、 提倡阅读经典
        三、 提倡读全书、读原着
结语
    一、 从作文看到了书面语教学的成果和问题
    二、 书面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解决
    三、 发挥建构主体的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10)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
        1.3.1 国内外语法化研究
        1.3.1.1 关于语法化的定义问题
        1.3.2 国内外语法化问题研究概况
        1.3.2.1 国外的语法化研究概况
        1.3.2.2 国内的语法化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词汇化问题研究概况
        1.3.3.1 词汇化的定义问题
        1.3.3.2 国内外词汇化研究概况
    1.4 汉语单、双音介词的研究概况
        1.4.1 金昌吉的汉语介词共时研究
        1.4.2 陈昌来的以共时为主的汉语介词研究
        1.4.3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角度的汉语介词研究
        1.4.4 马贝加的汉语介词历时研究
        1.4.5 博士论文中以介词为论题的汉语介词研究
        1.4.6 相关汉语语法论着中涉及的汉语介词研究
        1.4.7 相关单篇论文的汉语介词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5.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5.3 现象考察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
    1.6 语料说明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共时平面分析
    2.1 现代汉语介词的分类
        2.1.1 意义上的分类
        2.1.2 音节上的分类
        2.1.3 语言类型学上的分类
    2.2 本文使用的相关术语名称指称范围界定
        2.2.1 关于短语、词组、句法结构
        2.2.2 关于跨层结构及其相近称谓
    2.3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法分析
        2.3.1 汉语的构词法和造词法
        2.3.2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构词法分析
        2.3.2.1 复合式双音介词
        2.2.3.2 附加式双音介词
        2.3.3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造词法分析
        2.3.3.1 由动词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
        2.3.3.2 由短语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
        2.3.3.3 由句法结构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
        2.3.3.4 由跨层结构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
第三章 由动词语法化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
    3.1 介词“通过”的语法化
        3.1.1 引言
        3.1.2 “通过”的语法化历程
        3.1.2.1 同义复合:动词“通过”的形成
        3.1.2.2 动词“通过”的语法化
        3.1.3 “通过”的语法化动因及机制
        3.1.3.1 认知隐喻
        3.1.3.2 句法环境的改变
        3.1.3.3 词义的虚化
        3.1.4 小结
第四章 由短语词汇化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
    4.2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4.2.1 引言
        4.2.2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历程
        4.2.2.1 汉语史上“依”、“据”的历时演变
        4.2.2.2 介词“依据”的源形式、源义及源形式的句法功能
        4.2.2.3 “依据”的词汇化
        4.2.3 介词“依据”的语法化历程
        4.2.4 介词“依据”的语法化动因
        4.2.4.1 连动结构与单音介词的语法化
        4.2.4.2 承接关系复句与“依据”的语法化
        4.2.4.3 “多动共施(施事)结构”与汉语介词的语法化
        4.2.5 小结
第五章 由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
    5.1 介词“为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5.1.1 引言
        5.1.2 “为了”中构词语素“为”和“了”的语法化
        5.1.2.1 “为”由动词到介词语法化考察
        5.1.2.2 “了”由完结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语法化考察
        5.1.3 “为了”的词汇化
        5.1.3.1 “为了”的早期形态
        5.1.3.2 隋唐五代时期的“为了”
        5.1.3.3 宋元明时期的“为了”——“为v~+体标记(了)”形式
        5.1.3.4 元明时期“为了”——介词“为了”的萌芽及发展
        5.1.3.5 清代“为了”——介词“为了”的发展成熟
        5.1.4 “为了”的词汇化机制与动因
        5.1.4.1 认知转喻机制——由动作行为转喻动作行为的目的
        5.1.4.2 句法环境——“多动共主(主语)结构”的促动
        5.1.5 小结
    5.2 介词“除了”的词汇化
        5.2.1 引言
        5.2.2 “除”和“了”的语法化概说
        5.2.2.1 “除”的语法化概况
        5.2.2.2 “了”的语法化概况
        5.2.3 “除了”的词汇化
        5.2.3.1 “除了”的来源形式——“动+补”完成貌结构
        5.2.3.2 “除了”的发展形式——“动+体标记助词”形式
        5.2.3.3 “除了”的重新分析形式——多动式结构
        5.2.3.4 “除了”的重新分析完成形式——状中式结构
        5.2.3.5 “除了”在元明时期的使用情况
        5.2.4 “除了”词汇化机制与动因
        5.2.4.1 认知隐喻机制
        5.2.4.2 “多动结构”的句法环境
        5.2.5 小结
    5.3 介词“照着”的词汇化
        5.3.1 引言
        5.3.2 “照”和“着”的语法化概说
        5.3.2.1 “照”的语法化概况
        5.3.2.2 “着(着)”的语法化概况
        5.3.3 “照着”的词汇化
        5.3.3.1 “照着”的来源形式——“动+体标记助词”形式
        5.3.3.2 表方向义介词“照着”的词汇化
        5.3.3.3 表依据义介词“照着”的词汇化
        5.3.3.4 “平行虚化”理论在“照”及“照着”形成中的作用
        5.3.4 小结
    5.4 介词“沿着”的词汇化
        5.4.1 引言
        5.4.2 “沿”和“着”的语法化概说
        5.4.2.1 “沿”的语法化概况
        5.4.2.2 “着”的语法化概况
        5.4.3 “沿着”的词汇化
        5.4.3.1 处所介词“沿着”的形成及形成时间
        5.4.3.2 依据、凭借义介词“沿着”的形成
        5.4.3.3 “沿着”的来源形式探讨
        5.4.4 小结
第六章 由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
    6.1 介词“对于”的词汇化
        6.1.1 引言
        6.1.2 “对于”的词汇化历程
        6.1.3 “对于”的词汇化机制和动因
        6.1.3.1 动词“对”的去范畴化
        6.1.3.2 介词“于”的去范畴化及其附缀化
        6.1.3.3 由临时错位组配到恒久和谐附着:韵律归整作用
        6.1.4 介词“对于”来源之争
        6.1.5 小结
    6.2 介词“关于”的词汇化
        6.2.1 引言
        6.2.2 “关于”的词汇化历程
        6.2.3 “关于”的词汇化机制和动因
        6.2.3.1 动词“关”的去范畴化及其功能悬空
        6.2.3.2 介词“于”的去范畴化及其附缀化
        6.2.3.3 由临时错位组配到恒久和谐附着:韵律促动的影响
        6.2.4 介词“关于”的来源之争
        6.2.5 小结
    6.3 介词“至于”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6.3.1 引言
        6.3.2 “至于”的词汇化历程
        6.3.2.1 早期文献“至于”组合的形态及性质
        6.3.2.2 “至于”的词汇化——动词的形成及及其词汇义
        6.3.3 “至于”的语法化历程
        6.3.3.1 由临界环境到孤立环境——“至于2”的语法化历程
        6.3.4 “至于”的词汇化、语法化动因
        6.3.4.1 “至于1”发生词汇化的动因
        6.3.4.2 “至于2”的语法化动因
        6.3.5 现代汉语共时层面“至于”的词性问题
        6.3.6 小结
    6.4 介词“基于”的词汇化
        6.4.1 引言
        6.4.2 “基于”的词汇化历程
        6.4.3 当代汉语中“基于”具有动词性特征
        6.4.4 小结
第七章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机制及动因
    7.1 机制
        7.1.1 重新分析(reanalysis)
        7.1.2 类推(analogy)
        7.1.3 语言的非范畴化/去范畴化(Decategorizaition)
        7.1.4 认知隐喻和转喻
    7.2 动因
        7.2.1 句法位置
        7.2.2 韵律促动
        7.2.2.1 双音化与汉语双音节自然音步
        7.2.2.2 双音节韵律单元在双音介词形成中的作用强度等级
    7.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汉语语法和规范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语言本体规划研究 ——从语言规划形成机制的角度[D]. 李海英. 南京大学, 2015(02)
  • [2]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 苏章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3]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4]邢福义国学视角语法研究与其三维学术思想[D]. 邓天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4)
  • [5]普通高中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D]. 于杰. 河南大学, 2019(01)
  • [6]教学语法规范评议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分析——以六十多年来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为例[J]. 施春宏,朱立锟. 海外华文教育, 2020(02)
  • [7]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 王晓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8]语言接触视阈下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研究[D]. 吕文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现代汉语书面语教学研究[D]. 朱晓琴. 苏州大学, 2014(10)
  • [10]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D]. 张成进. 安徽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汉语语法规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