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矽卡岩”一词的注释

关于“矽卡岩”一词的注释

一、关于“夕卡岩”一词的说明(论文文献综述)

黄一入[1](2021)在《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及其勘查模型 ——以西藏甲玛矿床为例》文中提出矽卡岩型矿床是铜、铅锌、钨锡、金等矿产的重要来源。石榴子石、辉石等矽卡岩矿物的种属特征、组合类型、分布范围等对于理解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机理以及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热红外光谱技术在高温矿物类型识别、含量提取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是识别近端、远端矽卡岩高温矿物的绝佳技术手段。目前国外将热红外光谱技术运用在地质找矿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但在国内应用该技术对矿区进行钻孔岩心的系统测试和研究工作目前尚无先例。本次研究运用热红外光谱技术,对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1#矽卡岩矿体开展研究,测量了17个钻孔岩心,获得了17500条光谱曲线数据,识别出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组分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等典型矽卡岩矿物,厘定了不同蚀变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显微镜下薄片鉴定、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手段(EPMA、LA-ICP-MS),开展了矽卡岩矿物光谱-地球化学特征相关性分析、蚀变矿物填图、光谱-矿物地球化学预测数学模型构建等研究,建立了矽卡岩型矿床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并以滇西北红山-红牛矽卡岩矿床为例,对构建的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成果与地质认识一致。该研究对于同类型矿床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厘定了甲玛矿床中典型矽卡岩矿物的光谱特征、矿物组合特征,并针对特征吸收曲线进行了数学模拟。研究发现:石榴子石特征光谱吸收峰位置变化范围总体位于11220 nm~11580 nm之间。石榴子石颜色要素中色度指标(红棕色→绿色)主要受到Fe、Al含量变化控制,光谱特征表现为特征吸收峰波长位置的漂移(Fe含量增多,吸收峰位向长波方向移动);饱和度和亮度指标受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为了更精确的提取矿物波谱参数,对石榴子石特征吸收波谱进行了数学模拟,发现该波谱曲线特征满足倒高斯模型,而石榴子石+辉石的混合矿物光谱吸收深度变化特征满足Slogistic模型,DGrt∶DDi(石榴子石光谱特征吸收深度∶透辉石光谱特征吸收深度)可以有效指示矿物混合组分的变化,能作为勘查指标,快速厘定矽卡岩矿物组合的成分变化,确定矽卡岩矿物组合分带特征。(2)利用热红外光谱技术对矽卡岩型矿体进行了矿物识别和矿物分带填图。研究发现:早期蚀变作用主要形成了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硅灰石+透辉石的矿物组合,在退蚀变阶段产生了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相对低温蚀变矿物,并与深部斑岩型矿体的绢云母化蚀变带发生一定程度的叠加。矽卡岩的蚀变矿物组合、光谱特征在水平方向与垂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垂向上(从浅部至深部),(1)矿物组合分带为,钙铝榴石+透辉石+斜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石英)→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石英+(透辉石+角闪石)→钙铁榴石+硅灰石+角闪石+硬石膏+方解石+石英+(透辉石+符山石+钙铝榴石)→硅灰石+钙铁榴石+方解石+(角闪石)→钙铁榴石+石英+方解石+(角闪石);(2)石榴子石/辉石比值从15∶1→20∶1;(3)光谱特征变化从短波方向(11220 nm~11260 nm)向长波方向(11560 nm~11600 nm)变化。水平方向上,斑岩近端接触带至远端接触带,(1)形成了钙铁榴石+硅灰石+角闪石+硬石膏+方解石+石英+(透辉石+符山石+钙铝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绿泥石+绿帘石+(角闪石)的矿物组合分带特征;(2)石榴子石/辉石比值从20:1→8:1;(3)光谱特征变化从长波方向(11560 nm~11600 nm)向短波方向(11220nm~11260 nm)变化。(3)对石榴子石光谱特征与矿物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石榴子石特征吸收峰的移动与Fe/(Fe+A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1),与Pb、Zn、U、Zr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R2=0.7、R2=0.63、R2=0.62、R2=0.6);随石榴子石特征吸收峰由长波向短波方向移动,石榴子石也由富集轻稀土演变为逐渐富集重稀土。(4)基于石榴子石的光谱变化特征与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构建了矿床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研究认为:石榴子石的特征波长、吸收深度变化均与至热源中心的距离相关,并表现出线性相关关系(波长x与热源距离y函数:y=-3.51x+41093,R2=0.77;吸收深度z与热源距离y函数:y=-4194.9z+2039.1,R2=0.556),利用该模型可计算不同波长石榴子石样品至热源中心的距离。(5)利用滇西北红山-红牛矽卡岩型铜矿床对本次建立的热红外勘查模型进行了验证。对HZK0305钻孔进行光谱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本次建立的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认为该矿床矽卡岩的形成主要是流体侧向逃逸所致,根据钻孔中石榴子石的波长变化估算矽卡岩距热源中心为798 m。通过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发现根据热红外光谱特征得到的相关成果符合地质事实,显示本次研究建立的热红外勘查模型效果显着,具有可推广价值。

胡盾[2](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何迪,谭俊,刘晓阳,张铭,赵彪,陈杨,赵岩岩[3](2020)在《湖北大冶铜山口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包裹体特征及流体演化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供矽卡岩岩浆成因证据,丰富多成因矽卡岩理论,并研究湖北大冶铜山口铜钼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以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为基础,结合高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铜山口矿床矽卡岩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矽卡岩矿物石榴石中发现了丰富的晶质和非晶质熔融包裹体、熔体-流体包裹体,表明天然岩浆珠滴被矽卡岩矿物晶格缺陷捕获,其中含有石榴石、黄铜矿等子矿物,且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500℃,为早期矽卡岩岩浆熔体成因提供了重要证据。矽卡岩成矿早期以岩浆作用为主,晚期以热液作用为主,且熔-流转换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矽卡岩阶段,早期岩浆熔体中富含成矿物质,为矿区深部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黄典豪[4](2015)在《就若干矿床的类型、成矿物质来源及辉钼矿含铼量的地质意义等与毛景文研究员商榷》文中指出毛景文研究员等多年来将陕西洛南黄龙铺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分别更改为碳酸盐(岩)型、热液碳酸盐脉型或脉型,把河南栾川南泥湖斑岩体形成复合的南泥湖—三道庄斑岩—夕卡岩型钼(钨)矿床,分解为南泥湖斑岩钼钨矿床和三道庄夕卡岩型钼钨矿床,和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绝大多数夕卡岩型铜(铝)矿床和少数斑岩—夕卡岩型铜(钼)矿床更改为斑岩—夕卡岩—层控铜—金—钼矿床等。本文对毛景文等更改这些矿床的矿床类型,以及毛景文等认为"辉钼矿的Re含量可指示成矿物质来源","大水沟热液型碲(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及其他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和"温泉钼矿是与S-型花岗岩有关的斑岩钼矿床是一种新类型和新发现"等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能理清某些矿床学问题,进一步促进矿床学的发展。

牛翠祎[5](2015)在《山西刁泉夕卡岩型银铜矿床岩浆作用与成矿》文中认为位于华北陆块中部的太行山造山带,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燕山运动的活化改造,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构成我国东部一个重要的成矿区带。山西刁泉银铜矿床即为该成矿区带的一个典型矿床实例。为了解决岩浆演化的时序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刁泉银铜矿床系统地开展矿床地质、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获得如下重要成果和进展认识。(1)刁泉岩体包括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花岗斑岩,岩石学及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它们属于高钾、富碱、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Pb同位素显示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来源,均由中深变质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黑云母石英二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40 Ma,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32 Ma,是华北陆块燕山中期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下,为同一造山旋回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2)刁泉夕卡岩型银铜矿床成矿时代为132 Ma(辉钼矿Re-Os年龄),与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32 Ma)成岩时代一致。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岩;铅同位素显示了与岩浆岩相似的特征,暗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成分及氢、氧、碳同位素具有岩浆热液的特征,说明岩浆作用提供了成矿热液,成矿流体属于H2O-Na Cl-CO2体系,从早期至晚期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以上特征表明花岗斑岩与和成矿存在着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热动力。(3)除夕卡岩型矿化,刁泉银铜矿床可能存在着斑岩型钼矿化,它们属于同一期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产物,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刁泉银铜矿床成矿模式。

于玉帅[6](2011)在《西藏措勤尼雄矿田夕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尼雄矿田位于冈底斯成矿带西段中部隆格尔-南木林复合岩浆岩带的北侧。本文以尼雄矿田滚纠铁矿床和日阿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类型、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生成顺序研究,分析探讨了典型夕卡岩矿物学特征,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查明了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初步确定了矿床形成机制,建立了矿床可能的成矿模型。滚纠铁矿体主要产于早白垩世晚期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与二叠纪下拉组、敌布错组的接触带以及下拉组和敌布错组的层间破碎带中。矿体受NW-NWW断裂构造控制,表现形式有:挤压推覆构造带、层间滑动面、层内滑动面及侵入接触界面等。主要夕卡岩矿物有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次透辉石、铁次透辉石、蛇纹石、金云母、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等,属钙镁质夕卡岩。日阿铜矿体主要产于晚白垩世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与二叠纪下拉组接触带的夕卡岩或夕卡岩化大理岩中,矿区NW-NWW断裂构造发育,矿体主要受侵入接触界面控制。主要夕卡岩矿物有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蛇纹石、金云母、硅镁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等,属镁质夕卡岩。滚纠铁矿区与成矿相关的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富Si(Si02平均分别70.98%和66.76%)、富碱(Alk平均为6.28%和7.70%),铝饱和指数均小于1.1,属中高K钙碱性I型花岗岩。两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配分模式图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蜘蛛网图,∑REE较低,弱Eu负异常,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分别平均6.72和8.07,微量元素Rb、K、P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富集,Ba和U、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的亏损,显示弧火山岩特征。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13.16±1.2Ma和112.6±1.6Ma。岩石形成于伸展环境下,岩浆源区具壳幔混源的特征。日阿铜矿区黑云母花岗岩与辉绿玢岩脉呈双峰式产出,黑云母花岗岩高硅(72.91%-79.47%)、贫镁(平均0.35%)、富碱(Alk平均为8.57%),辉绿玢岩Si02介于49.56%-54.9%,均属高K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两者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模式图右倾,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黑云母花岗岩明显负Eu异常(8Eu=0.6),富集Rb、K、Th、Sr、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和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反映弧岩浆特点;辉绿玢岩弱负Eu异常(δEu=0.93),富集Rb、K、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和Nb、Ta等高场强元素,同样反映弧岩浆作用特点。辉绿玢岩Th、U含量较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低,无或弱Ti和P的亏损,说明两者Fe、Ti氧化物的结晶分离和岩浆源区存在差异。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9.9±1.6 Ma,与辉绿玢岩形成年龄(87.2±1.6 Ma)相当。日阿铜矿双峰岩系同时具岛弧花岗岩和同碰撞花岗岩特征,岩浆源区亦属壳幔混源。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滚纠铁矿成矿流体在早期夕卡岩阶段呈高温(488-558℃)、高盐度(39.8~44.3wt%NaCl),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中温(256~328℃)、中高盐度(35.3~39.8wt%NaCl)碳酸盐阶段为中低温(188~251℃)、中低盐度(4.0~20.0wt%NaCl);日阿铜矿成矿流体在干夕卡岩阶段呈高温(>570℃)高盐度(40.61~48.54wt%NaCl)超临界状态,石英硫化物阶段降为中温(238~316℃)、低盐度(0.9~19.7wt%NaCl),碳酸盐阶段进一步降低为中低温(184~236℃)低盐度(0.9~6.7wt%NaCl)。根据滚纠铁矿和日阿铜矿夕卡岩矿物组合、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激光拉曼分析结果,大致推断成矿流体含Na+、Ca2+、K+、CO32-、SO42-、Cl-、F-等。H、O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滚纠铁矿石榴子石δDV-SMOW‰=-121‰,δ18OV-SMOW=8.5‰,磁铁矿δDV-SMOW介于-129‰~-107‰之间,δDV-SMOW为4.7‰~6.79‰,绿帘石δDV-SMOW=-90‰,δ18OV-SMOW=5.7‰;石英δDV-SMOW值变化范围为-124‰~-105‰,δ18OV-SMOW为15.9%o~17.1‰。日阿铜矿石榴子石δDV-SMOW介于-128‰~-97‰,δ18OV-SMOW为6.3‰~8.49‰;磁铁矿δDV-SMOW=-107‰,δ18OV-SMOW=1.0‰;金云母δDV-SMOW=-84‰ δ18OV-SMOW=7.4‰;蛇纹石δDV-SMOW介于-181‰~-172‰,δ18OV-SMOW为5.7‰~6.5‰:绿帘石δDV-SMOW=-110‰,δ18OV-SMOW=6.4‰;石英δDV-SMOW值变化范围为-82‰~-62‰,δ18OV-SMOW为12.0‰~12.9‰。成矿流体中的C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滚纠铁矿方解石δ13CV-PDB为-2.4‰~-0.5‰,平均-1.47%o:日阿铜矿方解石δ13CV-PDB为-4.3‰。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质岩浆,滚纠铁矿δ34S值为4.2‰~11.1‰,平均8.4‰,日阿铜矿δ34S值为2.1‰~5.8‰,平均4.9‰。滚纠铁矿和日阿铜矿具有相似的稳定同位素(C、H、O、S)特征,均源白花岗质岩浆,与滚纠铁矿相比,地幔物质对日阿铜矿成矿物质影响大。控制滚纠铁矿形成的壳幔混源岩浆于早白垩世晚期(113Ma)上升侵位,侵位结晶过程中分异出大量高温高盐度并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成矿流体和与其接触的灰岩、白云岩等发生双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大规模夕卡岩矿物。由于流体和围岩的接触,成矿流体温度降低,成矿流体中的酸性组分与CaCO3、MgCO3发生反应,同时大气降水的持续混入,流体沸腾所导致的大量SO2、H2S、HCl等从液相分离,使得成矿流体pH值增大,诱发成矿流体中Fe沉淀,并形成滚纠铁矿;控制日阿铜矿形成的壳幔混源岩浆于晚白垩世早期(90Ma)上升侵位,经历了和滚纠铁矿相似的早期演化,在Fe质沉淀之后,随着成矿流体温度、压力的骤降,pH值增大,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发生大规模Cu沉淀。

周振华[7](2011)在《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岗锡铁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内的一个重要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床,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铁矿。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并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黄岗锡铁矿床作为典型矿床剖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电子探针分析、主微量成分分析、Sr-Nd-Pb-Hf同位素示踪、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和手段,主要研究了成矿岩体特征、夕卡岩岩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矿床成因、成矿作用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型,探讨了区域成矿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及黄岗梁组中是矿床的主体含矿层位,矿体总体顺层分布,空间上与夕卡岩密切相关。矿石主要类型以层纹状、团块状夕卡岩矿石为主,其次为产在大理岩中的条带状、团块状矿石,围岩与矿体的接触界线清楚。矿石矿物种类繁多,围岩蚀变普遍发育,夕卡岩分带明显。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夕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岩阶段,其中第2、3阶段为主成矿期。(2)成矿岩体为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岩体的Si02含量较高(66.81~77.93%),A1203含量低(11.07~14.54%),显着贫镁,ALK较高(5.65~10.67%),K20/Na2O值在0.32~10.53,平均为2.26。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铕强烈亏损,δEu值为0.03-0.24。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而元素P、Ti、Ba、Sr明显亏损,具有与洋岛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1.2),具有典型的A1型板内非造山花岗岩特征。(3)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黄岗岩体的(87Sr/86Sr)i值在0,70211~0.70729,εNd(t)值在-0.8~0.9,Nd模式年龄TDM介于855~993Ma;全岩Pb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值介于18.974~26.107、15.554~15.914和38.894~39.890,铅具有混合来源特征;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744~0.282922,εHf(t)值为1.9~18.3,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变化范围为561-888Ma,年轻的Nd、Hf同位素模式年龄暗示本区晚元古代时期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岩浆源区来自起源于亏损地幔的初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存在少量古老陆壳物质的混染。岩体的形成机制为:从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的地幔楔或亏损地幔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基性岩浆分离后,诱发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上涌和底侵,促使镁铁质的初生地壳物质重熔并不断分异演化,从而产生了大量花岗岩浆,其成因构造背景与区域盆岭构造格局相吻合。(4)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夕卡岩体中石榴子石和辉石的矿物组分分别为Adr28.69-96.44GrS2.00~67.38(Prp+Sps)0.67~5.69和Di11.8~94.12Hd4.08~81.28Jo1.79~20.02,其较大的成分变化特征反映出了夕卡岩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平衡条件下形成的。角闪石大多为镁铁钙角闪石,个别属于铁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AlⅥSi←→(Na, K)的置换作用,属于一种固相线下的转变趋势。角闪石中的四次配位的Si、Al,六次配位的Al、Ti和A位置的阳离子数变化范围很大,可能是由于接触交代作用过程中的岩浆的成分差异或结晶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富锰的辉石夕卡岩是岩浆流体顺层间破碎带渗滤交代形成的,富锰辉石可作为本区寻找Sn、Cu、Zn等多金属的找矿标志,在外接触带夕卡岩和其附近的大理岩中是多金属成矿的有利部位。(5)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本区包裹体类型复杂,主要有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富气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含C02多相包裹体,其中以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成矿早阶段以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和H20-NaCl型包裹体为主,晚阶段出现少量CO2-H2O±CH4型包裹体和CO2-H2O-NaCl型包裹体。从早到晚的四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257~432℃、>550℃)、322~403℃、202~304℃、153~221℃;盐度w(NaCleq)为(12.13~19.88%、>66.8%)、16.43~22.34%、1.74~14.77%、1.74~11.9%。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eq)主要集中于220~432℃和1.74~22.34%,总体上属于高-中温、中-低盐度类型矿床。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02及H20为主,其次为N2、O2和CH4,少量C2H2、C2H4和C2H6;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为主,其次为Ca2+、Mg2+,阴离子以Cl-、SO42-为主,其次为F-,还含有少量Br-、NO3-,成矿流体体系属CO2-H2O-NaCl±CaCl2(KCl)体系。初始成矿流体由岩浆“初始沸腾”作用形成,流体减压沸腾、开放和相的分离和多次不混溶作用可能是成矿的主要原因。(6)H-O同位素示踪表明,不同成矿阶段脉石矿物σDV-SMOW变化很大,主要-116--73%o,平均-98%o,个别样品在-187~-182‰;Ⅰ-Ⅳ阶段δ18OH2O分别为7.4~9.8‰、-3.3~8.6‰、-6.0~4.9‰和-10.9~-1.6‰,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后期存在大气降水混合和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矿石σ34SV-CDT值变化区间在-9.0~4.5‰,平均值-1.87‰,相对于地幔平均的δ34S变化范围更宽,表现出经过改造的混合硫的特征;辉钼矿Re同位素含量较高,变化范围209.7~300.6×10-6,平均260.5×10-6,远高于绝大多数辉钼矿Re的含量,表明黄岗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存在部分地壳物质的加入;(7)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获得成矿岩体中的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36.7±1.1Ma和136.8±0.57Ma,与磁铁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135.3±0.70Ma,成岩成矿时代吻合,均发生在早白垩世,表明了两者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成矿作用以中生代燕山期成矿为主,存在140-130Ma左右、180-160Ma左右的两次成矿爆发期,其中140-130Ma左右主要出现在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与燕山晚期侵入的小岩体有关的锡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180-160Ma左右主要出现与燕山早期西伯利亚与华北板块后碰撞造山有关的钼铅锌铜金多金属矿床。黄岗锡铁矿床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环境下,发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8)综合上述详细的研究,对比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以锡铁共生为主的矿床,建立了黄岗锡铁矿床的成矿模型,初步探讨了区域成矿规律。

宋建潮[8](2011)在《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辽东地区地质历史漫长、地质作用复杂、岩石种类繁多、矿产资源丰富,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是进行地质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所。辽东地区根据构造位置特点可以划分为太古宙辽北花岗-绿岩区(辽北地块)、辽南花岗-绿岩区(辽南地块)和夹于其间的形成于古元古代的一套巨厚火山-沉积地层(辽河群)构成的活动带—辽东裂谷。辽东裂谷是中国乃至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早元古代裂谷之一,位于华北克拉通之东部陆块东端,属胶-辽-吉活动带的一部分,整体走向北东东,长400km,宽150km,行政区划为海城、大石桥、盖县、凤城和桓仁一带。在辽东裂谷范围内,分布着世界着名的菱镁矿-滑石矿-玉石矿和硼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以及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金、银、铜、钼、铅锌等金属矿产资源,是中国北方着名的矿产生产基地。辽东裂谷成矿历史悠久、种类特殊、类型多样、规模巨大、层位明显,正是因其地质作用的复杂性与漫长性才使得一些矿床原有的地质特征被叠加改造,新的地质特征被添加,以至于时至今日对这些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矿时代的认识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实地踏勘、室内测试分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作者的认识,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矿床学等方法手段入手,论文主要进行了辽东裂谷构造形成演化、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成矿作用以及成矿区带划分四个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将辽东裂谷构造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早元古代辽东裂谷形成期的初步形成—早期辽吉花岗岩侵位阶段、拉张裂陷—辽河群沉积阶段、回返消亡—变质作用、晚期辽吉花岗岩侵位阶段和中生代辽东裂谷活化期的活化再造—与消减有关构造岩浆阶段。(2)以早元古代和中生代为时间轴,辽河群及其它岩性组为空间轴,将辽东裂谷内金属矿床成矿系列总体划分为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系列、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系列和早元古代-中生代叠复成矿系列。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系列按辽河群赋矿层位自下而上划分为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Cu-Co矿和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Pb-Zn矿;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系列按照矿床类型、矿产种类划分为斑岩型Mo矿、夕卡岩型多金属矿、热液脉型Au矿和次火山岩型Au矿。早元古代-中生代叠复成矿系列根据矿体形态、容矿围岩划分为细脉浸染型Au矿、硅钾蚀变岩型Au矿和硅质岩型Au矿。(3)将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区分为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作用、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作用和早元古代-中生代叠复成矿作用。通过S、Pb、REE、D-0和流体包裹体等特征对不同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对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进行了讨论。重点对青城子铅锌矿及其外围金银矿、桓仁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和万宝源斑岩型钼矿等以往研究薄弱的矿床进行了探讨,提出叠复成矿作用中的金银矿是在早元古代形成矿床或矿胚胎基础上中生代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的观点。(4)将辽东裂谷内的金属矿床划分为两大北西向成矿带,北侧为万宝—桓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南侧为五龙—白云金成矿带。前者又可具体划分为桓仁—二棚甸子成矿亚带、五里甸子一向阳成矿亚带和万宝—张家堡子成矿亚带;后者又可具体划分为五龙—白云金成矿亚带、岫岩—大孤山金成矿亚带和新房—猫岭金成矿亚带。并预测未来在辽东裂谷内有可能寻找到铜资源量1000万吨、铅锌资源量2000万吨、金资源量500吨。

赵海杰[9](2010)在《湖北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绿山是鄂东南地区最典型、大型的夕卡岩型铜铁矿床。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铜绿山矿床作为典型矿床研究。通过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矿床特征、矿石类型及矿物生成顺序等的观察和研究,开展了电子探针分析测试、流体包裹体测试、稳定同位素分析、成岩成矿年代学等工作,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和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厘定了矿床形成机制,并初步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与矿床相关的为铜绿山石英闪长岩岩株,岩石中斜长石主要为更长石(An=21~31);角闪石贫Ti(<0.2),高Mg/(Mg+Fe)(>0.5),属于富镁角闪石;而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岩石的地球化学具有高硅(58.86%~67.71%),富碱(Na2O+K2O=5.67%9.63%),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并强亏损元素Nb、 Ta、Ti等。岩石的(87Sr/86Sr)i为0.7055~0.7069,εNd(t)为-3.27~-7.57;(206Pb/204Pb)i=17.6618.00,(2O7Pb/2O4Pb)i=15.4915.56, (208Pb/204Pb)i=37.7338.19。角闪石和黑云母的温度计估算岩浆结晶温度分别为650℃~800℃和500℃~630℃,黑云母开始结晶温度略低于角闪石结晶结束温度,压力为1.49kbar,对应侵位深度约4.9km。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说明铜绿山岩体由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后经下地壳的混染及分离结晶作用形成。2、围岩的钙质和镁质成分决定了矿床发育丰富的钙镁质复合夕卡岩矿物组合,包括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绿帘石、金云母、绿泥石等。主要夕卡岩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EPMA)结果表明石榴子石属于钙铝-钙铁系列,且从早到晚成分具有从钙铝向钙铁榴石演化趋势。辉石为透辉石-次透辉石系列,未发现钙铁辉石。角闪石属于单斜角闪石中的钙质角闪石,包括透闪石,韭闪石和少量阳起石。铜绿山矿床的夕卡岩矿物与世界上夕卡岩型铜铁矿床的矿物成分基本一致,辉石和石榴子石的矿物成分与矿化金属元素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分析矿物共生关系及成分后认为,相对于钙质夕卡岩,镁质或含一定镁质成分的钙质夕卡岩更有利于成矿。3、根据对铜绿山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流体属于NaCl-H2O流体体系,演化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流体,高盐度含矿流体和低盐度流体。夕卡岩阶段流体的均一温度较高(>550℃),两组流体的盐度分别为(w(NaCleq)> 66.57%)和(6.74-10.36 wt%NaCl equiv.);持续的降压和冷却作用(405℃~567℃)导致退化蚀变阶段高盐度流体盐度降低(48.4355.36 wt% NaCl equiv.),但低盐度流体盐度略有上升(7.1711.81 wt% NaCl equiv.),并伴有磁铁矿沉淀。由于演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致使流体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发生沸腾作用,含子矿物包裹体不同的均一方式说明流体体系由不饱和转向饱和状态。此阶段两组流体盐度均明显升高,具有较宽的盐度区间((4.96-50.75 wt% NaCl equiv.),温度集中于240~350℃,压力降为11.6~22.2 MPa。碳酸盐阶段流体盐度和温度都大幅度下降,盐度为174℃~284℃,盐度为(1.57-4.03 wt% NaCl equiv.).4、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进行了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夕卡岩阶段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与石榴石和透辉石平衡的δ18OH2O为6.68‰~9.67‰,δD为-67%‰~-92%‰;退化蚀变阶段中与绿帘石平衡的δ18OH2O值为2.26‰~3.74‰,明显减小,δD值介于-31‰与-73‰范围之间,石英-硫化物阶段的石英δ18OH2O值4.989‰,δD为-66‰,说明整个矿床的演化过程中,以岩浆水为主,自退化蚀变阶段之后可能混入大气降水。5、石英-硫化物阶段的方解石的δ13CV-PDB为-2.9~-6.3‰,平均为-5.0‰,δ18OV-SMOW为9.6~12.6‰;而晚期碳酸盐阶段中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明显增大,δ13CV-PDB为-0.9~1.3‰,δ18OV-SMOW为15.2~17.3‰,说明成矿的碳质主要为深部岩浆来源,晚期碳与碳酸盐地层发生明显的同位素交换反应。6、硫化物的硫值δ34SV-CDT值范围较窄(+0.71‰~+3.8‰),平均值为不大的正值(2.0‰),落于地幔来源流体范围内。硫同位素直方图呈明显的正态分布,较窄的同位素范围明显不同于有地层硫加入的范围较大的硫值,暗示矿床的硫为深源岩浆来源。7、采用SHRIMP锆石U-Pb获得铜绿山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140±2)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40.3±1.1)Ma,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37.3±2.4)Ma,成岩成矿作用近于同时,均发生在早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对应于玄武质岩浆底侵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的动力学背景

张海[10](2010)在《个旧卡房铜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火山岩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个旧是一个以锡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区,是环太平洋巨型锡矿带西带的一部分。印支运动中期,个旧及其邻区沉积充填了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类岩层、碎屑岩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并形成了基性火山-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中三叠个旧组以白云岩、灰岩和泥岩为主,属于个旧-那坡弧后裂谷盆地热沉降背景下形成的沉积序列。在个旧组卡房段火山岩中夹有延伸稳定的碳酸盐岩薄层,火山岩与沉积岩交替变更,表现很好的相变关系和岩相序列,是火山岩相研究的良好地区。火山岩相可定义为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切火山活动产物特征的总称,属于成因相,沉积岩相则采用环境相进行研究,本文是采用成因相和环境相联合方法进行岩相划分。通过对地层、岩性、构造等成矿条件的研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恢复该地区火山岩-沉积岩岩相,总结出岩相、相序、成矿三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中三叠系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火山岩原岩为一套碱性基性-超基性岩组合,垂向相序沉积相序表现为爆发相→溢流相→火山沉积相→碳酸盐岩台地相的变化规律,这种相序结构及相组合揭示了火山活动由强到弱,沉积作用不断增强的连续变化过程。垂向相序属于个旧-那坡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背景下火山-沉积岩岩相组合类型。2.中三叠安尼期个旧组卡房段火山岩-沉积岩可以划分出3个旋回7个期次,从下部旋回到上部旋回表现出火山活动逐渐减弱的特征。其中下部旋回由3个期次组成,主要岩性以浆屑晶屑角砾凝灰岩为主,岩相主要以爆发相为主。中部旋回由1个期次组成,主要以变余斑状玄武为主,岩相主要以溢流相为主。上部旋回由3个期次组成,主要以金云母角岩和凝灰质大理岩为主,岩相以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为主。3.盆地流体叠加相、同生构造角砾岩相、夕卡岩相、火山沉积相与溢流相接触带,这四种岩相组合属于本区主要含矿岩相。4、从岩相学角度证明研究区存在印支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作用、印支期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多期次成矿作用。

二、关于“夕卡岩”一词的说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夕卡岩”一词的说明(论文提纲范文)

(1)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及其勘查模型 ——以西藏甲玛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热红外光谱技术原理
        1.2.2 热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现状
        1.2.3 矽卡岩矿物学研究现状
        1.2.4 甲玛矿床勘查和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以及创新点
        1.5.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矿床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区域地层概况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区岩浆岩
        2.2.4 矿体特征
        2.2.5 矿石特征
        2.2.6 围岩蚀变
第3章 热红外光谱矿物识别特征及方法
    3.1 热红外光谱矿物识别特征
        3.1.1 硅酸盐矿物
        3.1.2 碳酸盐矿物
        3.1.3 硫酸盐矿物
    3.2 热红外光谱矿物识别方法
        3.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3.2.2 样品热红外测试
        3.2.3 样品识别与解译
第4章 矽卡岩矿物热红外光谱特征厘定与模拟
    4.1 石榴子石光谱特征厘定
        4.1.1 不同颜色石榴子石光谱特征
        4.1.2 不同岩性石榴子石光谱特征
    4.2 混合矿物光谱及解混
        4.2.1 石榴子石+透辉石
        4.2.2 石榴子石+硅灰石
    4.3 光谱曲线函数模拟
        4.3.1 基于倒高斯模型的石榴子石光谱辐射率模型
        4.3.2 石榴子石+透辉石光谱特征变换函数模型
        4.3.3 光谱曲线精度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蚀变矿物识别与分带特征
    5.1 蚀变矿物识别
    5.2 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
    5.3 石榴子石光谱分带特征
    5.4 小结
第6章 石榴子石光谱-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6.1 光谱-主量元素特征分析
    6.2 光谱-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6.3 光谱-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6.4 光谱特征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6.5 小结
第7章 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构建与验证
    7.1 模型构建
        7.1.1 石榴子石光谱指示性模型
        7.1.2 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
    7.2 模型验证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
    8.2 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湖北大冶铜山口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包裹体特征及流体演化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
2 矿区地质
3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4 包裹体研究
    4.1 包裹体分类
        (1)类型1:熔融包裹体,包括2个亚类
        (2)类型2:熔体-流体包裹体,包括2个亚类
        (3)类型3:流体包裹体,包括5个亚类
    4.2 包裹体显微测温
    4.3 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
5 讨 论
    5.1 早期矽卡岩岩浆成因证据
    5.2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5.3 成矿流体熔-流转换及金属富集机制
    5.4 成矿潜力分析
6 结 论

(4)就若干矿床的类型、成矿物质来源及辉钼矿含铼量的地质意义等与毛景文研究员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更改矿床类型及有关问题
2 关于复合型矿床及有关问题
3 关于辉钼矿含Re量地质意义所涉及的问题
    3.1 Re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赋存状态
    3.2 影响辉钼矿含Re量的因素
    3.3 关于“辉钼矿的Re含量可指示成矿物质来源”问题
4 关于大水沟碲(金)矿床和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问题
    4.1 大水沟热液型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问题
    4.2 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有关问题
5 结论

(5)山西刁泉夕卡岩型银铜矿床岩浆作用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夕卡岩研究现状
        1.2.2 刁泉银铜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界(Ar)
        2.2.2 中元古界(Pt2)
        2.2.3 下古生界(Pz1)
        2.2.4 中生界(Mz)
        2.2.5 新生界(Cz)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断裂
        3.2.2 侵入接触构造
    3.3 岩浆岩
        3.3.1 刁泉岩体
        3.3.2 小彦-枪头岭岩体
    3.4 矿体特征
        3.4.1 银铜矿体
        3.4.2 钼矿体
    3.5 矿石成分
        3.5.1 非金属矿物
        3.5.2 金属矿物
        3.5.3 银的赋存状态
    3.6 矿石结构构造
        3.6.1 结构
        3.6.2 构造
    3.7 围岩蚀变
    3.8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
    4.1 岩体特征
    4.2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岩相学
        4.2.3 分析测试
    4.3 岩石地球化学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
        4.3.4 同位素
    4.4 岩浆岩成岩年代学
        4.4.1 锆石特征
        4.4.2 测试结果
        4.4.3 岩体成岩年代
    4.5 岩浆成因
    4.6 岩浆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5章 矿床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微量元素
        5.2.2 稀土元素
    5.3 成矿流体
        5.3.1 岩相学特征
        5.3.2 均一温度、盐度
        5.3.3. 流体密度、压力
        5.3.4 流体成分
        5.3.5 流体参数估算
        5.3.6 成矿流体来源
        5.3.7 成矿深度估算
    5.4 成矿年代学
        5.4.1 辉钼矿特征
        5.4.2 分析结果
        5.4.3 成矿时代
第6章 岩浆成矿作用
    6.1 岩浆成矿作用地质背景
    6.2 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探讨
        6.2.1 矿床地质约束
        6.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约束
        6.2.3 Re同位素约束
        6.2.4 Pb、S同位素约束
        6.2.5 成矿流体约束
        6.2.6 成矿时代约束
    6.3 成矿模式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西藏措勤尼雄矿田夕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依据
    1.2 夕卡岩研究进展
    1.3 工作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5 工作安排及工作量
    1.6 相关实验测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滚纠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2 日阿铜矿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物学、岩石学特征
    4.1 矿物学特征
    4.2 岩石学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2 稳定同位素特征
    5.3 流体来源与性质
第六章 矿床成因模型
    6.1 成矿地质条件
    6.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6.3 矿质运移沉淀机制
    6.4 成矿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矿体、矿石及矿化蚀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岗岩体特征
    4.1 岩体地质和岩石学特征
    4.2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 黄岗岩体年龄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5 花岗岩成因和源区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夕卡岩矿物组合、组成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
    5.1 夕卡岩矿物学特征
    5.2 电子探针分析及测试结果
    5.3 矿床成因类型
    5.4 夕卡岩矿物的成矿指示意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化学
    6.1 黄岗矿床成矿时代
    6.2 包裹体样品及测试方法
    6.3 包裹体显微测温
    6.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6.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6 成矿流体性质
    6.7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8 成矿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矿模型与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7.1 构造环境与成矿
    7.2 成岩成矿时代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7.3 国内外锡铁矿床对比研究与成矿模型
    7.4 区域成矿规律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1、个人简历
    2、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8)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裂谷与矿产研究现状
        1.2.1 裂谷概述
        1.2.2 国外裂谷与矿产研究进展
        1.2.3 国内裂谷与矿产研究进展
    1.3 辽东裂谷以往研究程度与存在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技术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格局
    2.2 控矿地质条件
        2.2.1 沉积建造
        2.2.2 构造样式
        2.2.3 岩浆类别
        2.2.4 变质与变形
    2.3 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2.3.1 地球物理特征
        2.3.2 地球化学特征
    2.4 区域矿产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及控矿作用
    3.1 辽东裂谷的形成演化
        3.1.1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回顾
        3.1.2 辽东裂谷形成演化阶段的重新划分
    3.2 辽东裂谷主要地质特征
    3.3 辽东裂谷的控矿作用
        3.3.1 造就矿源层
        3.3.2 形成成矿流体
        3.3.3 提供成矿场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4.1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4.1.1 成矿系列划分准则
        4.1.2 成矿系列划分
    4.2 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系列
        4.2.1 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矿床
        4.2.2 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矿床
    4.3 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系列
        4.3.1 斑岩型金属矿床
        4.3.2 夕卡岩型金属矿床
        4.3.3 热液脉型金属矿床
        4.3.4 次火山岩型金属矿床
    4.4 叠复成矿系列
        4.4.1 细脉浸染型金属矿床
        4.4.2 硅钾蚀变岩型金属矿床
        4.4.3 硅质岩型金属矿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5.1 早元古代裂谷形成期成矿作用
        5.1.1 火山岩型同生沉积-变质Cu-Co矿床成矿作用
        5.1.2 碳酸盐岩型同生沉积-变质Pb-Zn矿床成矿作用
    5.2 中生代裂谷活化期成矿作用
        5.2.1 斑岩型Mo矿成矿作用
        5.2.2 夕卡岩型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5.2.3 热液脉型Au矿成矿作用
        5.2.4 次火山岩型Au矿成矿作用
    5.3 叠复成矿作用
        5.3.1 细脉浸染型Au矿成矿作用
        5.3.2 硅钾蚀变岩型-硅质岩型Au矿成矿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朝成矿条件对比及成矿预测
    6.1 成矿地质条件对比
        6.1.1 地层
        6.1.2 构造
        6.1.3 岩浆活动
    6.2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6.2.1 铁矿集区
        6.2.2 铜矿集区
        6.2.3 铅锌矿集区
        6.2.4 金矿集区
    6.3 辽东地区成矿预测
        6.3.1 万宝-桓仁多金属成矿带
        6.3.2 五龙-白云金成矿带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及发表论文
致谢

(9)湖北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夕卡岩铜矿研究现状
        1.1.2 铜绿山矿床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演化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区域矿产资源
第三章 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3.1 铜绿山岩体的岩石学
    3.2 矿物化学成分及温压条件
        3.2.1 岩体的矿物成分
        3.2.2 岩浆成岩的温压条件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特征
        3.3.2 微量元素特征
        3.3.3 Sr、Nd同位素特征
        3.3.4 Pb同位素
    3.4 源区特征及岩石成因
        3.4.1 源区特征
        3.4.2 岩石成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绿山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区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矿体特征
        4.2.2 矿石类型,结构和构造
        4.2.3 矿化与蚀变
        4.2.4 成矿阶段
    4.3 夕卡岩矿物特征及成分
        4.3.1 夕卡岩矿物成分
        4.3.2 成分变化对环境的指示
        4.3.3 矿物成分与矿化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
        5.2.1 流体包裹体类型
        5.2.2 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
        5.2.3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4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4.1 氢氧同位素
        5.4.2 碳氧同位素
        5.4.3 硫同位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6.1 铜绿山岩体的成岩年龄
        6.1.1 锆石SHRIMP U-Pb法
        6.1.2 铜绿山岩体的成岩年龄
    6.2 铜绿山矿床成矿年龄
        6.2.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2.2 成矿年龄
    6.3 成岩成矿时代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6.3.1 成岩成矿时代
        6.3.2 成矿动力学背景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铜绿山矿床成矿机制及成矿作用
    7.1 成矿控制因素
        7.1.1 岩浆岩条件
        7.1.2 地层条件
        7.1.3 构造条件
    7.3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模型
        7.3.1 成矿物质来源
        7.3.2 成矿流体来源
        7.3.3 成矿流体演化
        7.3.4 成矿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10)个旧卡房铜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火山岩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个旧锡矿的研究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1.3 选题依据
        1.1.4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界
        2.1.2 中新元古界
        2.1.3 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红河断裂
        2.2.2 哀牢山断裂带
        2.2.3 建水-米勒-师宗断裂带
        2.2.4 小江断裂
        2.2.5 南盘江断裂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元古代岩浆
        2.3.2 加里东期岩浆岩
        2.3.3 海西期浆岩
        2.3.4 印支期岩浆岩
        2.3.5 燕山期岩浆岩
        2.3.6 喜山期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个旧地区地层
        3.1.2 卡房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构造
        3.2.2 断裂
        3.2.3 褶皱
    3.3 矿区岩浆岩
        3.3.1 安尼期基性火山岩
        3.3.2 燕山期花岗岩
    3.4 主要矿床类型及赋存特点
        3.4.1 接触带铜锡多金属硫化矿矿床
        3.4.2 层脉状夕卡岩含铜硫化矿床
        3.4.3 变基性火山岩型锡铜矿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
        3.5.2 结构构造
        3.5.3 围岩蚀变
    3.6 基性超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
        3.6.1 样品采集及位置
        3.6.2 主量元素
        3.6.3 微量元素
    3.7 矿床成因探讨
4 火山-沉积岩岩相恢复
    4.1 火山岩相划分
        4.1.1 分类原则
        4.1.2 地层单位与划分
    4.2 火山岩相的分类与特征
        4.2.1 爆发相
        4.2.2 溢流相
        4.2.3 火山沉积相
        4.2.4 盆地流体叠加相
        4.2.5 夕卡岩相
        4.2.6 同生构造角砾岩相
        4.2.7 潮坪相
    4.3 大白岩1820 中段19 穿岩相恢复
        4.3.1 原岩恢复与岩相重建
        4.3.2 相序结构
        4.3.3 成矿分析
    4.4 大白岩1820 中段16 穿岩相恢复
        4.4.1 原岩恢复与岩相重建
        4.4.2 相序结构
        4.4.3 成矿分析
    4.5 大白岩1800 中段西六穿岩相恢复
        4.5.1 原岩恢复与岩相重建
        4.5.2 剖面相序结构
        4.5.3 成矿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关于“夕卡岩”一词的说明(论文参考文献)

  • [1]矽卡岩矿物的热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及其勘查模型 ——以西藏甲玛矿床为例[D]. 黄一入.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
  • [3]湖北大冶铜山口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包裹体特征及流体演化意义[J]. 何迪,谭俊,刘晓阳,张铭,赵彪,陈杨,赵岩岩.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5)
  • [4]就若干矿床的类型、成矿物质来源及辉钼矿含铼量的地质意义等与毛景文研究员商榷[J]. 黄典豪. 地质论评, 2015(05)
  • [5]山西刁泉夕卡岩型银铜矿床岩浆作用与成矿[D]. 牛翠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6]西藏措勤尼雄矿田夕卡岩型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于玉帅.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03)
  • [7]内蒙古黄岗锡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 周振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0)
  • [8]辽东裂谷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作用研究[D]. 宋建潮. 东北大学, 2011(07)
  • [9]湖北铜绿山夕卡岩型铜铁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机制[D]. 赵海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01)
  • [10]个旧卡房铜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火山岩相研究[D]. 张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标签:;  ;  ;  

关于“矽卡岩”一词的注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