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空化试验设备中试验水的抗拉强度

不同空化试验设备中试验水的抗拉强度

一、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EST WATER IN DIFFERENT CAVITATION TEST FACILITIES(论文文献综述)

张戈[1](2021)在《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喷射混凝土以其凝结时间短、超早强以及施工工艺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隧道与基坑支护、加固等工程中。现有喷射混凝土存在强度等级低、回弹率大、后期强度增长缓慢且对耐久性无明确要求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可喷性良好、强度高、耐久性优异的高性能喷射混凝土已成为发展方向,如何实现普通喷射混凝土的高性能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作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分析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砂率、矿物掺合料、聚乙烯醇纤维、速凝剂掺量等对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影响规律,给出提高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和强度的技术措施,制备出具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的C50喷射混凝土,形成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掺入硫酸铝系列无碱速凝剂的喷射混凝土水化和硬化机理。结果表明有碱速凝剂和无碱速凝剂均加速了水泥中C3A和C3S早期水化,提高了水泥诱导前期和诱导期的水化放热速率,促使喷射混凝土迅速凝结和硬化。掺入无碱速凝剂在加速了C3A水化反应速率的同时往溶液中提供了SO42-离子,并没有明显改变溶液中Al3+/SO42-比例,使溶液处于合适硫酸盐体系下,C3A水化速率总体可控,对于C3S后续水化及C-S-H凝胶致密化进程没有阻碍,因此喷射混凝土后期强度稳定增长,并未发生明显倒缩。(2)研究了配合比参数、矿物掺合料和聚乙烯醇纤维等因素对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可喷性能的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及聚乙烯醇纤维是提升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有效措施。当水胶比在0.38~0.40时,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明显降低,当硅粉掺量在10%~15%时,可喷性能提升显着。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有助于提高可喷性能,以体积掺量0.50%~1.0%较为适宜。确定适宜的流变参数范围同时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的可喷性能,当屈服应力在190Pa~250Pa之间,塑性粘度在210Pa·S~250Pa·S之间时,喷射混凝土回弹率低于10%,一次喷射厚度大于340mm。(3)研究了掺入无碱速凝剂喷射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方法。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参数、掺入适量的速凝剂、矿物掺合料有助于提高喷射混凝土强度,胶材用量在520~540kg/m3,水胶比在0.38~0.40时,砂率在50%左右时,喷射混凝土强度较高。掺入硅粉和偏高岭土有助于提高抗压强度,当硅粉掺量为10%~15%时,强度提升效果最为显着。对于有抗拉强度要求的喷射混凝土,建议掺入适量的聚乙烯醇纤维,建议的掺量范围为0.25%~0.50%。根据以上研究基础,建立了高强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式fts=0.41·(fcc)0.59,测得C50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并给出了C50喷射混凝土本构方程。(4)研究了速凝剂、聚乙烯醇纤维和成型工艺对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喷射工艺的冲击和紧密压缩作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因此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均高于模筑混凝土。掺入无碱速凝剂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明显增加了1200um以上的气孔体积,降低喷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电通量和平均渗水高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冻融循环过程中,聚乙烯醇纤维明显抑制微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限制基体内气泡的连通和扩展,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入无碱速凝剂小幅提高了喷射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聚乙烯醇纤维的掺入降低了喷射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且碳化深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喷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5)研究了喷射混凝土材料组成与成型工艺特征,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考虑成型方式、速凝剂和矿物掺合料种类与掺量的共同作用,修正了强度计算公式,确定了密实度影响系数k和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μi,给出了不同种类矿物掺合料的建议取值。基于骨料堆积和润滑协同作用原理提出了喷射混凝土浆体体积含量计算公式,提出了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依据组成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可为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提供支撑。

姚鹏飞[2](2021)在《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研究》文中提出

马昊天[3](2021)在《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房易路大修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由旧沥青路面铣刨、破碎、筛分得到的旧料与乳化沥青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拌和而成,经过摊铺、碾压和养生等工艺之后形成一定的强度,通常作为路面的上基层和中下面层使用。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具有常温施工、节能环保、废旧材料再利用等优点,但是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存在旧集料变异性大、新旧集料掺配比例对冷再生混合料早期稳定性、水稳定性、强度增长规律、回弹模量以及疲劳性能影响不明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北京市房易路回收的旧沥青混合料特性、交通和施工环境等特点,本文拟采用旧沥青混合料掺加比例分别为60%、80%和100%进行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评价相关混合料性能特点,推荐满足要求的旧料掺配比例,供工程应用。首先,对房易路旧料进行调查取样和筛分处理,将旧料分为粗细两档料并用于级配设计;然后,对60%、80%两种不同的旧料比例、不同的水泥和乳化沥青用量进行组合试验,由混合料的干密度、空隙率等指标确定水泥掺加比例为混合料质量的1.5%;再根据浸水劈裂强度并结合干劈强度与劈裂强度比确定60%、80%和100%三种旧料掺量条件下水的用量分别为2.6%、2.95%、3.0%;利用三种级配的混合料劈裂强度多项式回归,由强度峰值点确定乳化沥青用量分别为3.4%、3.5%、3.6%。再次,分别对旧料比例为60%、80%和100%的冷再生混合料的早期强度和水稳定性进行性能验证,并检测评价其强度增长规律、回弹模量以及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旧料比例为60%、80%和100%的冷再生混合料在25℃和45℃养生条件下抗车辙性能均满足要求;但RAP料掺量为100%时,其水稳定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因此,仅对60%和80%旧料掺量下的再生料进行静态回弹模量试验和疲劳试验。结果显示,旧料掺量为60%和80%时冷再生混合料15℃和20℃抗压回弹模量值与《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给出的热拌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模量值相当;不同应变水平条件下RAP料掺量为80%的混合料疲劳寿命优于RAP掺量为60%的混合料,基于此推荐房易路施工采用80%的旧料掺量。最后,结合房易路大修工程对所涉及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了工程应用,通过钻芯取样及路面性能检测,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80%旧料掺量下的冷再生混合料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潘栋彬[4](2021)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射流破碎与注CO2/N2置换联合开采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国际公认的新型清洁能源,分布广泛且储量巨大,极具商业开发前景,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接替能源,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于海洋泥质沉积物中并且水合物储层具有非成岩、弱胶结与渗透性差的特点。基于相平衡“破坏”原理的降压、热激与注化学试剂的水合物开采方法面临工程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的潜在风险。水射流冲蚀、破碎水合物储层后进行管式输送为核心工艺的固体开采法(水射流开采)及基于分子交换原理的CO2置换法能够较好地避免这些问题,保持地层稳定性,并且后者能够实现CO2地质封存。此外,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与美国阿拉斯加冻土区的水合物试采工程也分别证实了这两种开采方法的可行性。从安全、环保的方面来看,水射流开采与CO2置换是适合我国海洋水合物的有效开发方式。然而,水射流冲蚀、破碎水合物储层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并且后续如何对储层采空区进行良好地利用与处置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认识。对于置换开采,水合物储层渗透性差的特点会极大地抑制置换介质的扩散,有限的接触面积会降低开采效率,并且现有研究聚焦于纯水合物与砂质沉积物中水合物,泥质沉积物中置换开采水合物机理有待揭示。基于此,考虑两种开采方法的互补效应,本文提出水射流冲蚀、破碎水合物储层形成采空区后注入纯CO2流体或CO2/N2进行置换的联合开采方法;围绕水射流开采与置换开采,开展了水射流冲蚀、破碎含水合物沉积物及CO2/N2置换开采水合物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水射流与含水合物沉积物耦合机制,通过计算水射流作用下含水合物沉积物表面压力,分析了低压与高压水射流冲击下含水合物沉积物破坏机制,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低压水射流冲击含水合物沉积物过程以射流流体与其内部孔隙流体的耦合为主,此类耦合作用是损伤、破坏形成的主要原因;低压水射流能够对低水合物饱和度沉积物产生冲刷破坏与渗透破坏,其中渗透破坏为主要形式,但无法对高水合物饱和度沉积物形成有效破坏。高压水射流与含水合物沉积物作用以射流流体与两相交界面的耦合为主;相较于冲刷破坏,应力波传播对含水合物沉积物造成的损伤与破坏占据主导地位。采用ALE算法,基于Ansys/LS-DYNA分析软件,开展了低压水射流冲蚀含水合物沉积物的数值模拟研究。以冲蚀深度与冲蚀体积为评价指标对射流速度、靶距与喷嘴直径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冲蚀深度对射流速度与靶距更敏感,而冲蚀体积对射流速度与喷嘴直径更敏感。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海洋含水合物沉积物具有胶结强度低、易破碎的特点,其冲蚀效率随射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3 mm内的靶距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冲蚀效率。1.8 mm的喷嘴直径能够获得最大的冲蚀深度,并且冲蚀效率随喷嘴直径的增大而提升,喷嘴直径小于1.2mm时以垂向冲蚀为主,大于1.2 mm时径向冲蚀占据主导。射流角度(射流方向与含水合物沉积物顶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增大能够提高径向冲蚀效果,10°以内的射流角度能够取得较大的冲蚀体积。自主研制了高压低温水射流破碎试验系统。该系统由5个子系统组成,可实现多种材料的高压水射流破碎,水射流压力可达200 MPa,能够实时观测破碎过程。进行了高压水射流破碎含不同水合物饱和度沉积物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水合物饱和度沉积物的破碎效果参数,研究了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含水合物沉积物的破坏机制,结果表明:高压水射流冲击会造成含水合物沉积物的体积破碎,宏观表现为中心破碎坑、顶面环形破坏区与侧面裂纹,内部破坏表现为环向裂纹、径向裂纹与锥形裂纹。随着水射流压力的提高,顶面损伤破坏面积与侧面裂纹数量先增大后减小,裂纹平均倾斜角度线性递减,裂纹平均长度逐渐增大。高压水射流冲击后在含水合物沉积物顶面形成的巨大作用压力会以应力波的形式在其中传播。瑞利波在顶面传播形成的拉伸应力会导致不规则环形破坏面的产生;纵波与横波在内部传播形成的剪切应力、拉伸应力是环向裂纹、径向裂纹与锥形裂纹产生的根由;应力波、反射波之间的干涉能够强化破坏作用,内部裂纹连通、扩展到边界面后便形成了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宏观侧面裂纹。考虑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赋存特征,试验研究了不同体系泥质沉积物中CO2/N2置换开采CH4水合物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含不同黏土矿物体系:沉积物中高岭石或伊利石对CH4置换率的影响不大,然而,对于含蒙脱石体系,由于矿物颗粒强烈吸水膨胀,其对CH4的产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H4置换率较低,并且蒙脱石颗粒层间CO2/N2与CH4水合物的分子交换受到热力学阻碍以及CO2/N2的运移受限也可能是造成CH4置换率较低的原因。沉积物中蒙脱石会显着降低多孔介质中的自由水含量,显着减少CO2/N2混合水合物的生成量,导致含蒙脱石体系中压力几乎不变且CO2封存率显着低于含高岭石、伊利石体系。(2)对于不同黏土含量体系:蒙脱石含量的增大对CH4产出和CO2封存不利,但提高体系中的CO2/N2注入量会增大置换驱动力,因此提高CH4置换率。(3)对于含不同水合物饱和度体系: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会降低CH4置换率,但能够提高纯石英砂、砂岩体系中的CH4置换率。CO2/N2在体系中的扩散是影响CH4产出随水合物饱和度大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较小的水合物饱和度会显着降低置换介质的扩散阻碍。此外,水合物饱和度变化对CO2封存的影响不大,当水合物饱和度为5.17%~22.6%时,CO2封存率的变化区间为61%~66%。本文最后分析了海洋水合物储层在水射流冲蚀、破碎形成采空区后注入纯CO2或CO2/N2进行置换开采的工程可行性及优势,开展了含采空区储层与完整储层的CO2/N2置换开采CH4水合物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联合开采方法具备工程可行性。对于低水合物饱和度纯砂体系,含采空区储层能够促进CH4产出,提高CH4置换率,但CO2封存率低于完整储层。对于含黏土体系与高水合物饱和度纯砂体系,储层中采空区的存在有利于前期CO2/N2的扩散,同时,在相对更高的CO2/N2-CH4水合物摩尔比率协同作用下,含采空区储层中CH4产出速率与CH4置换率显着高于完整储层;由于CO2/N2与CH4水合物的置换反应对碳封存起到了主导作用,含采空区储层中CO2封存率会高于完整储层。本文提出的联合开采方法可为我国海洋水合物安全、环保与高效开采提供新思路,同时,获得的研究结果可为海洋水合物储层的水射流冲蚀、破碎及CO2/N2置换开采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潘硕[5](2020)在《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泥基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更严苛的使用环境和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如水工、海工以及道桥修补工程。而水泥基材料是一种亲水、非均质和多孔的脆性材料。如何提高韧性和耐久性,改善抗侵蚀能力和抗开裂能力,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乳化沥青粉(Emulsified asphalt powder,EAP)是一种以改性乳化沥青为原料,经喷雾干燥制备得到的可再分散沥青粉体材料。作为水泥基材料的改性剂,在防水和修补工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当前有关EAP对水泥基材料进行改性的研究和应用较少,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了EAP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相关作用机理,以期为该类材料更深层次的研究及应用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EAP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泥砂浆的刚性、提高了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的韧性,有利于提高材料自身的抗开裂能力。当EAP掺量为15wt%时,改性水泥砂浆的弹性模量和压折比分别降低了24.6%和35.2%,同时混凝土的抗冲击韧性显着改善。当EAP掺量在4-6wt%范围时,抗拉强度较普通水泥砂浆提高了约40%。但同时也应指出EAP对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及7-28d强度发展具有一定不利影响。EAP显着改善了水泥砂浆的表面性能。当EAP掺量为15wt%时,改性水泥砂浆的表面吸水率降低为普通砂浆的一半,而内接触角则达到84.8°。此外,表面阻隔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改善水泥砂浆的抗碳化能力。另一方面,EAP还有效削弱了水分在水泥砂浆内部的传输性。在15wt%掺量范围内,EAP降低了水泥砂浆的干燥质量损失和毛细吸水率,同时这也有助于改善水泥砂浆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当EAP掺量小于6wt%时,硬化水泥浆体的微观结构不发生明显变化,水化进程受到轻微的延缓作用。但当掺量增加至15wt%时,沥青膜与水化产物交织共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包裹了部分水化产物,从而降低了C-S-H凝胶的生成量并阻碍了水泥的水化反应进程。孔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随EAP掺量提高水泥砂浆的临界孔径逐渐降低。表征不同毛细吸水阶段的传输性指标与临界孔径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临界孔径的降低削弱了水分在水泥砂浆中的传输性,从而有利于改善水泥砂浆的耐久性。制备得到的新拌乳化沥青粉改性水泥砂浆的凝结时间、稠度、稠度损失率和保水率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EAP对新拌水泥砂浆初始稠度和稠度损失率的改善效果均优于相同掺量的苯丙乳液和VAE乳液。同时,5wt%的EAP可略微提高新拌水泥砂浆的保水率。

韦胜怀[6](2020)在《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及抗冻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建筑材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老旧建筑的拆除、重建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将其运用到建筑行业中,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节约天然砂石等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对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再生骨料自身具有高吸水率、密实性差等缺陷,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主要因素。目前,利用矿物掺合料来改善普通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已经比较透彻,但对于再生混凝土,特别是双掺矿物掺合料条件下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研究还亟需加强,部分已有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本文考虑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单掺和双掺条件下粉煤灰及矿渣粉的掺量等因素,设计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并结合COMSOL有限元模拟软件,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分析目前常用的再生粗骨料生产工艺,选择适合本试验的生产工艺及分级标准进行再生粗骨料制备,并对比研究了天然粗骨料与再生粗骨料的基本性能,研究表明,本试验制备的再生粗骨料,其颗粒级配曲线与天然粗骨料吻合度良好,再生粗骨料的表观密度、压碎指标及吸水率均明显大于天然粗骨料,试验用再生粗骨料符合国家Ⅱ类再生粗骨料标准。(2)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单掺和双掺条件下粉煤灰及矿渣粉掺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再生粗骨料取代率越大,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越小;(2)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粉煤灰、矿渣粉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即存在最优掺量,单掺掺量30%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大;(3)总掺量30%前提下,双掺粉煤灰、矿渣粉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增强效果强于单掺。(3)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电通量试验,测得通过再生混凝土试件的电通量值并通过经验公式换算成氯离子扩散系数,分析了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单掺和双掺条件下粉煤灰及矿渣粉掺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再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能力弱于天然混凝土,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2)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能有效增强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盐侵蚀能力,总掺量30%条件下,双掺优于单掺。(4)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再生混凝土抗冻性受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单掺和双掺条件下粉煤灰及矿渣粉的掺量、冻融循环次数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再生粗骨料不利于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其取代率越大,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越差;(2)单掺粉煤灰、矿渣粉能有效增强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二者均存在最优掺量。当掺量为30%时,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的增强效果最为明显;(3)双掺粉煤灰、矿渣粉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的增强效果优于单掺。在总掺量30%的前提下,粉煤灰与矿渣粉1:1掺入效果最佳。(5)基于COMSOL的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数值模拟研究。本文运用COMSOL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模型,分析了侵蚀时间、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粉煤灰掺量、渗透深度对氯离子在混凝土内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OMSOL能较好地模拟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过程,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所得结论基本一致。氯离子侵蚀深度随侵蚀时间而增加,再生粗骨料不利于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而粉煤灰能有效增强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本文共有图60幅,表26个,参考文献127篇。

李雪莹[7](2020)在《磁化水对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作为应用广泛的建筑材料,具有抗压强度高、易施工和耐久性好等优点。但其也存在自重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出现裂缝等缺点。随着建筑结构的不断发展,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高性能混凝土随之开始产生。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英文简称SCC)也属于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能较好,施工时无需振捣;同时,在自密实混凝土中掺入纤维还可以改善其易开裂的缺陷,提高它的抗拉强度和韧性。但纤维的掺量受到限制,纤维过多会导致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达不到要求。尽管可以通过提高减水剂的用量进行改善,但是减水剂的价格昂贵且其掺量过高容易导致混凝土泌水;而采用磁化水拌制的自密实混凝土,其流动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强度也有所增加。本文首先在SCC中掺入不同体积掺量的玄武岩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并进行一系列的SCC的工作性能试验以及力学性能试验,确定两种纤维的最佳掺量。然后在获得纤维最佳掺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磁场强度和水流速度的磁化水拌合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并对其进行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SEM扫描电镜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SCC中分别单掺或者混掺玄武岩纤维、聚丙烯纤维,并对掺入纤维的SCC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性能测试,主要包括:塌落度扩展度、T500、J环内外高差、J环扩展度以及V型漏斗流动时间的测量;接着进行纤维自密实混凝土 28d的抗压、抗拉以及抗折强度试验。分析了纤维掺量对其工作性能以及力学强度的影响,得出纤维掺量的增加会显着降低SCC的流动性能,且SCC的破坏形态由脆性破坏向塑性破坏转变;同时,综合其抗压、抗拉、抗折强度试验结果,在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05%,聚丙烯纤维掺量为1.0%时,为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最佳掺量。(2)在确定了两种纤维最佳掺量的基础上,采用磁场强度分别为285mT和810mT,水流速度分别为2 L/min、4L/min、6 L/min、8L/min的磁化水进行拌合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然后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工作性能试验和3d早期的SCC抗压、抗拉强度试验。探讨磁化水的两个因素:磁场强度及水流速度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早期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不同参数的磁化水可显着提高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且无离析、泌水现象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减水剂的用量,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当磁场强度为810mT,水流速度为2L/min时,磁化水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3d强度提升效果最为显着,且通过对比普通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和磁化水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扫描电镜图像,发现磁化水可以细化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微观结构。(3)在纤维掺量和磁化水的磁场强度、水流速度已经确定的基础上,即玄武岩、聚丙烯纤维掺量分别为0.05%和0.1%,磁化水磁场强度和水流速度分别为810mT、2L/min,探究磁化水对纤维增强自密实混凝土3d、7d、14d和28d养护龄期下的抗压、抗拉和抗折强度的作用规律。分析得到磁化水对不同养护龄期下的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各力学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且对其早期强度的提升效果明显优于后期强度;同时,通过SEM试验来分析磁化水作用下,观察并分析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内部水化物的生成、纤维与基体黏结面以及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变化的内在机理。图32表16参90

闫振江[8](2020)在《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梁受弯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建投入的加大,相应水泥的用量也在不断的增多,为了缓解水泥用量的压力和日益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寻求矿物掺合料替代水泥是非常迫切的。胶凝材料或混凝土常采用矿物掺合料来改善其性能,矿物掺合料可以降低水泥基材料的水泥用量,改善和易性,降低水化温升,提高强度等诸多优势。常用的掺合料包括粉煤灰、矿渣和石灰石粉等材料。粉煤灰和矿渣具有水化活性,常用作混凝土的掺合料,但其含量必须通过试验确定,磨细石灰石粉具有填充混凝土孔隙的作用,使混凝土更加的致密。本文基于此背景研究双掺石灰石粉+矿渣和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的基本力学性能、单轴受压性能和受弯梁的力学性能,对双掺和三掺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从试块到构件的宏观性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新材料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得到了双掺石灰石粉+矿渣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在水胶比、辅助胶凝材料和龄期影响下的强度变化规律。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都会随着龄期增加和水胶比的降低而提高。双掺混凝土抗压和劈裂抗拉强度的试验现象与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相同。建立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受水胶比和龄期影响下的三维拟合模型。复合石灰石粉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不在满足规范中的要求,并针对复合石灰石粉的特征,提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式:fts=0.1209fcu0.8565。双掺混凝土立方体的抗压性能和劈裂抗拉性能都低于普通混凝土,但随着龄期的增长,石灰石粉+矿渣混凝土的强度增长率要快于普通混凝土,并且与普通混凝土强度的差值越来越小,各配合比的试验强度值都能满足规范设计强度的要求;(2)双掺石灰石粉+矿渣和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都跟抗压强度呈正相关,且双掺混凝土的各项指标要优于三掺的各项指标。建立了棱柱体和圆柱体与立方体试件峰值应力的关系式:fc(28)0.78fcu和fc=0.78fcu。根据过镇海提出的单轴受压应变-应变关系式对双掺石灰石粉+矿渣和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的棱柱体试件进行了拟合,拟合效果均较好;(3)对12根水胶比不同的双掺石灰石粉+矿渣和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受弯梁进行了试验,双掺和三掺混凝土梁与基准混凝土梁的破坏过程基本相似,都经历了开裂前阶段、带裂缝阶段和钢筋屈服后阶段。水胶比和辅助胶凝材料不影响试验梁的破坏过程和最终的破坏状态。由于试验梁都为适筋梁,最终的破坏状态都为延性破坏。12根受弯梁的荷载-混凝土应变都符合平截面假定。对于水胶比相同的双掺和三掺混凝土梁,在相同的荷载下,双掺混凝土梁钢筋的应变要小于三掺混凝土钢筋的应变;开裂荷载出现以后,对于掺配比例相同的混凝土梁,水胶比小的试验梁的钢筋应变增加的速率要小于水胶比高的试验梁的应变速率。对于水胶比相同的试验梁,双掺石灰石粉+矿渣的屈服位移要小于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的屈服位移,对水胶比不同、辅助胶凝材料相同的试验梁,水胶比小的试验梁的屈服位移要小于水胶比大的试验梁的屈服位移,并且最终的破坏位移要高于水胶比大的试验梁;(4)利用ABAQUS软件对双掺石灰石粉+矿渣和三掺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受弯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试验梁的计算模型进行选取,包括对试验梁采用的分析模型、单元类型和材料参数的选取,建立了荷载-钢筋应变曲线和荷载-跨中挠度曲线模拟值,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曲线和模拟曲线,比较准确的反映了钢筋和挠度随荷载的变化规律,说明采用ABAQUS可以准确的反映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受弯破坏过程;(5)通过把受弯梁的试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到:规范计算的开裂荷载的和极限荷载的值要小于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和石灰石粉+矿渣混凝土梁试验值,用规范对试验梁进行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的计算是可行的;通过与规范计算出的跨中挠度值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规范值计算的挠度值偏小,因此对其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该论文有图72幅,表43个,参考文献94篇。

潘晓冰[9](2020)在《掺加纤维的高性能泡沫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泡沫混凝土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隔音抗震等优异的性能,是一种应用愈加广泛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常用于泡沫混凝土砌块、泡沫混凝土轻质隔墙板、现浇屋面泡沫混凝土保温层等。但其抗裂性能差、强度低的缺点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且目前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基体材料对性能的影响,对孔隙结构研究较少。本文从机理出发,对掺加聚乙烯醇纤维的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的孔隙率、平均孔径、圆度值、孔径分布进行研究,探究其孔结构参数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改善泡沫混凝土强度低、抗裂性能差的特点,扩大泡沫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同时为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调控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三因素(发泡剂、水胶比、纤维掺量)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不同因素对掺加聚乙烯醇纤维的泡沫混凝土宏观性能(干密度、抗压强度、抗裂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图像处理、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泡沫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三因素(发泡剂、水胶比、纤维掺量)四水平泡沫混凝土正交试验,探究组成材料对泡沫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的干密度、抗压强度均随着发泡剂掺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水胶比、纤维掺量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而抗裂性能的两个指标(干缩、劈裂抗拉强度)在纤维掺量为1kg/m3时有明显改善。(2)用图像处理法求出孔结构参数,统计结果表明孔隙率、平均孔径、圆度值随着发泡剂、水胶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大而减小;(3)分析孔结构参数对宏观性能的影响,可得干密度随着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随着孔隙率、平均孔径的增大而减小。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在探究泡沫混凝土抗裂性能时,综合考虑了干缩和劈裂抗拉强度两个指标;通过掺加聚乙烯醇纤维的手段,从机理出发,研究配合比与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关系,通过控制配合比及纤维掺量改善泡沫混凝土孔结构。通过完成以上研究探究孔结构参数对泡沫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完善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

李梦天[10](2019)在《基于Wankel泵及最优化注浆控制机理的智能注浆控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是我国西北、西南基础建设飞速发展阶段,贯穿东西的基础交通建设工程是发展西部的关键,在大力发展铁路和公路的过程中需要开挖大量的隧道工程,并呈现“大埋深、长洞线、高应力、强岩溶、高水压、构造复杂、灾害频发”的特征,注浆是改变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加固围岩的主要方法。但现有设备和方法存在以下问题,注浆常用的柱塞式注浆泵由于每冲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循环压力,输出压力的波动范围可达几兆帕至十几兆帕,注浆脉冲对脆弱围岩会造成二次破坏,还会影响试验数据、工程数据的记录和精确性控制;现有的注浆理论模型都是基于稳定压力作用下研究的,理论曲线中的压力只随被注介质及浆液特性改变而改变,而实际施工过程中浆液压力剧烈波动,很难得到理论扩散结果;使用柱塞泵进行模型试验时较大的注浆脉冲并不能与稳压注浆理论相符合,使用空压机保持气缸恒压来实现稳压注浆可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但与实际工程不相符,不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试验结果;目前所做的劈裂注浆模型试验中的试验结果普遍为单方向水平劈裂或竖直劈裂,而非理论上所推导的单方向劈裂浆脉会改变地应力方向;目前的渗透注浆理论公式没有考虑重力及浆液惯性的影响。因此本文研发了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可以实现稳压注浆的Wankel注浆泵,并取得了以下成果:(1)结构原理研究: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研究Wankel泵的机构原理,建立了 Wankel泵转子型线及缸体内腔型线的数学模型,深入研究了其结构和基本原理,得到了不同Wankel泵的参数设计规则。(2)结构工艺研究:分别设计了单缸与双缸Wankel泵的缸体、转子、曲轴、中隔板、盖板、齿轮座等零部件的构造、尺寸、选材及加工工艺,研究了密封系统及单向阀的结构、选材及选型。(3)输出性能研究:提出了 Wankel泵理论流量、实时容积、机械效率、水力效率、容积效率及总效率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室内试验测试了 SDU-1.25D-44的性能参数及空化特性。(4)控制系统开发:基于Fuzzy-PID复合控制方法研发了适用于Wankel泵的SDUZJ智能注浆系统,实现了 Wankel泵无极稳压调速,并拥有方案查询、数据记录、危险报警、阶段数据查询、智能稳压控制等功能,应用TIA Portal软件编写SDUZJ主控程序。(5)最优化注浆控制方法:得到了稳压控制下的最优化劈裂注浆和渗透注浆浆液扩散控制理论,提出了劈裂方向与劈裂距离可控的劈裂注浆控制方程,以及考虑浆液重力及惯性作用下分别研究竖向和横向恒压渗透注浆的浆液扩散规律。(6)模型试验:设计了附加竖直和水平地应力的劈裂注浆模型架与分层可视化渗透注浆模型架,通过模型试验及SDUZJ单液控制系统验证了最优化注浆控制理论。

二、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EST WATER IN DIFFERENT CAVITATION TEST FACILITI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EST WATER IN DIFFERENT CAVITATION TEST FACILITIES(论文提纲范文)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喷射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的影响
        1.2.2 工作性能
        1.2.3 力学性能
        1.2.4 耐久性能
        1.2.5 组成设计方法
    1.3 喷射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水化与强度影响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2.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2.2.3 试验方法
    2.3 NaAlO_2和Al_2(SO_4)_3对水泥水化及浆体微结构的影响
        2.3.1 水化特征
        2.3.2 水化产物
        2.3.3 硬化浆体微结构及形貌特征
    2.4 NaAlO_2和Al_2(SO_4)_3对硬化水泥浆体强度发展的影响
        2.4.1 强度
        2.4.2 化学结合水
        2.4.3 矿物组成及含量
        2.4.4 孔结构特征
    2.5 速凝剂对水泥水化及强度发展的影响
    2.6 无碱速凝剂对喷射混凝土强度和气泡结构特征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喷射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原材料
        3.2.2 试件制备
        3.2.3 试验方法
    3.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3.1 试验设计
        3.3.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3.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3.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4 速凝剂掺量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5.1 试验设计
        3.5.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5.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5.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6.1 试验设计
        3.6.2 可泵性能的影响
        3.6.3 可喷性能的影响
        3.6.4 流变参数的影响
    3.7 聚乙烯醇纤维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3.8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和可喷性能的影响
        3.8.1 流变参数对可泵性能的影响
        3.8.2 流变参数对可喷性能的影响
    3.9 喷射混凝土可喷性能调控方法
        3.9.1 回弹率控制方法
        3.9.2 一次喷射厚度提升方法
    3.10 本章小结
4 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件制备与养护
        4.2.2 试验方法
    4.3 关键配合比参数对强度的影响
        4.3.1 抗压强度
        4.3.2 劈裂抗拉强度
    4.4 速凝剂掺量及成型工艺对强度的影响
        4.4.1 抗压强度
        4.4.2 劈裂抗拉强度
        4.4.3 速凝剂反应对强度的作用
    4.5 矿物掺合料单掺对强度的影响
        4.5.1 抗压强度
        4.5.2 劈裂抗拉强度
    4.6 三元矿物掺合料对强度的影响
        4.6.1 抗压强度
        4.6.2 劈裂抗拉强度
    4.7 聚乙烯醇纤维对强度的影响
    4.8 可喷性能对强度的影响
    4.9 高强喷射混凝土强度计算公式
    4.10 高强喷射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4.10.1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4.10.2 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4.11 喷射混凝土强度提升方法
        4.11.1 早期强度
        4.11.2 后期强度
    4.12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5.2.2 试验方法
    5.3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渗性能
        5.3.1 电通量
        5.3.2 水渗透性能
    5.4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抗冻性能
        5.4.1 质量损失率
        5.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5.4.3 抗压强度
        5.4.4 劈裂抗拉强度
        5.4.5 气泡特征参数
    5.5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碳化性能
        5.5.1 碳化深度
        5.5.2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高性能喷射混凝土组成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组成设计原则
    6.3 强度影响系数研究
        6.3.1 密实度影响系数
        6.3.2 矿物掺合料影响系数
    6.4 组成设计
        6.4.1 混凝土配制强度
        6.4.2 水胶比
        6.4.3 浆体体积含量
        6.4.4 胶凝材料用量和单位用水量
        6.4.5 砂率
        6.4.6 粗细骨料用量
        6.4.7 速凝剂用量
        6.4.8 组成设计流程图
    6.5 组成设计方法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房易路大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性质与评价
    2.1 RAP料
    2.2 新集料
    2.3 填料
    2.4 乳化沥青
第3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级配设计
    3.1 级配设计
    3.2 确定填料比例
    3.3 确定最佳用水量
    3.4 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
第4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验证及评价研究
    4.1 早期强度评价
    4.2 水稳定性
    4.3 强度增长规律研究
    4.4 静态回弹模量
    4.5 疲劳性能研究
        4.5.1 疲劳性能试验方法
        4.5.2 试验方案设计
        4.5.3 试验结果
第5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生产验证及配比调整
    5.1 试生产中发现的问题
    5.2 调整矿粉和新矿料后的级配与性能测试
第6章 实体工程应用
    6.1 工程背景
    6.2 路况调查及设计方案
    6.3 施工准备
    6.4 施工过程检测
        6.4.1 目标配合比复核分析
        6.4.2 马歇尔复核分析试验
        6.4.3 抗水损害性能复核分析试验
    6.5 混合料的拌和
    6.6 混合料的运输
    6.7 混合料的摊铺
    6.8 混合料的碾压及压实度检测
    6.9 养生及开放交通
    6.10 现场检测和质量评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射流破碎与注CO2/N2置换联合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开采方法
        1.2.1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历程
        1.2.2 结构特征与基本性质
        1.2.3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
    1.3 水射流冲蚀、破碎机理研究
        1.3.1 水射流分类
        1.3.2 水射流破岩破土机理研究
        1.3.3 水射流冲蚀、破碎含水合物沉积物
    1.4 天然气水合物置换开采实验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射流与含水合物沉积物耦合机制
    2.1 水射流与含水合物沉积物耦合作用探讨
    2.2 低压水射流作用下含水合物沉积物破坏机理
        2.2.1 水射流作用下含水合物沉积物表面压力分布
        2.2.2 不同水合物饱和度下含水合物沉积物破坏规律
    2.3 高压水射流作用下含水合物沉积物破坏机理
        2.3.1 高压水射流冲击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应力波效应
        2.3.2 高压水射流作用下流体在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渗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水合物沉积物的低压水射流冲蚀效果
    3.1 数值计算方法概要
        3.1.1 算法选取
        3.1.2 ALE算法控制方程
        3.1.3 对流算法
        3.1.4 流固耦合算法
    3.2 含水合物沉积物的水射流冲蚀数值模型
        3.2.1 几何建模
        3.2.2 网格划分与边界约束
        3.2.3 水的模型
        3.2.4 含水合物沉积物模型
    3.3 模拟方案设计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冲蚀深度敏感性
        3.4.2 冲蚀体积敏感性
        3.4.3 冲蚀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3.4.4 数值模拟结果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水合物沉积物的高压水射流破碎机理
    4.1 高压低温水射流破碎试验系统
        4.1.1 系统组成
        4.1.2 主要装置及技术参数
    4.2 试验方案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步骤
        4.2.3 计算方法
        4.2.4 操作流程
        4.2.5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含水合物沉积物破碎效果
        4.3.2 含水合物沉积物的破坏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泥质沉积物中CO_2/N_2置换开采CH_4水合物动力学特性
    5.1 试验装置
    5.2 试验方案与方法
        5.2.1 方案设计
        5.2.2 试验材料
        5.2.3 试验步骤
        5.2.4 计算方法
    5.3 不同黏土种类沉积物中CO_2/N_2置换动力学规律
        5.3.1 置换开采过程中体系温压变化
        5.3.2 气相与水合物相中多组分演化过程
        5.3.3 CH_4置换率与CO_2封存率
    5.4 不同黏土含量沉积物中CO_2/N_2置换动力学规律
        5.4.1 水合物合成过程中体系温压变化
        5.4.2 气相与水合物相中多组分演化过程
        5.4.3 CO_2封存率与CH_4置换率
    5.5 不同水合物饱和度沉积物中CO_2/N_2置换动力学规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含水射流采空区储层CO_2/N_2置换开采CH_4水合物动力学特性
    6.1 含水射流采空区储层置换开采与碳封存的优势
    6.2 试验方案与方法
        6.2.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6.2.2 方案设计
        6.2.3 试验步骤
        6.2.4 计算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气相与水合物相中多组分演化过程
        6.3.2 低水合物饱和度砂质储层中CH_4产出与CO_2封存动力学规律
        6.3.3 泥质储层中CH_4产出与CO_2封存动力学规律
        6.3.4 高水合物饱和度砂质储层中CH_4产出与CO_2封存动力学规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防水材料及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乳化沥青及乳化沥青粉的研究现状
        1.2.3 水泥基材料传输性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配合比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基准水泥
        2.2.2 P.0.42.5 水泥
        2.2.3 标准砂
        2.2.4 花岗岩机制砂
        2.2.5 乳化沥青粉
        2.2.6 化学试剂
    2.3 配合比及制备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测试方法
        3.2.1 水泥胶砂强度测试
        3.2.2 轴心抗拉强度测试
        3.2.3 静态抗压弹性模量测试
        3.2.4 抗冲击性
    3.3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胶砂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
        3.3.1 抗压强度
        3.3.2 抗折强度
        3.3.3 静态抗压弹性模量
    3.4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韧性的影响
        3.4.1 压折比
        3.4.2 轴心抗拉强度
        3.4.3 抗冲击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测试方法
        4.2.1 静态水接触角测试
        4.2.2 吸水率测试
        4.2.3 干燥失水测试
        4.2.4 毛细吸水率测试
        4.2.5 碳化试验
        4.2.6 氯离子渗透试验
    4.3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砂浆表面性能的影响
        4.3.1 静态水接触角
        4.3.2 吸水率
    4.4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砂浆传输性能的影响
        4.4.1 干燥失水试验
        4.4.2 毛细吸水试验
    4.5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砂浆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4.5.1 抗碳化侵蚀
        4.5.2 抗氯离子渗透侵蚀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水化进程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测试方法及配合比
        5.2.1 水化热测试
        5.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5.2.3 氮吸附(NAM)分析
        5.2.4 压汞(MIP)分析
    5.3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浆体水化热的影响研究
    5.4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浆体微观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
    5.5 乳化沥青粉对水泥浆体孔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
        5.5.1 氮吸附试验
        5.5.2 压汞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化沥青粉改性水泥砂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试配过程及配合比的确定
    6.3 测试方法
        6.3.1 新拌砂浆和易性测试
        6.3.2 力学性能测试
        6.3.3 耐久性测试
    6.4 EAPMCM拌合物的和易性测试
        6.4.1 稠度及2h稠度损失
        6.4.2 凝结时间
        6.4.3 保水率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已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6)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及抗冻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基于COMSOL的混凝土耐久性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再生混凝土制备及配合比设计
    2.1 再生粗骨料制备
    2.2 天然粗骨料及再生粗骨料基本性能的研究
    2.3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试验现象及结果
    3.3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研究
    3.4 单掺粉煤灰、矿渣粉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研究
    3.5 双掺粉煤灰、矿渣粉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影响的研究
    4.1 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作用机理
    4.2 试验方案
    4.3 再生粗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4.4 单掺粉煤灰、矿渣粉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4.5 双掺粉煤灰、矿渣粉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影响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影响的研究
    5.1 再生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5.2 试验方案
    5.3 再生混凝土冻融后的表观分析
    5.4 再生混凝土冻融后的质量损失分析
    5.5 再生混凝土冻融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COMSOL的氯离子侵蚀混凝土数值模拟
    6.1 软件简介
    6.2 模块选择及参数设置
    6.3 数值模拟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磁化水对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2 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磁化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纤维和磁化水增强混凝土性能机理
        1.4.1 纤维增强理论分析
        1.4.2 混杂纤维阻裂作用机理
        1.4.3 磁化水增强混凝土性能机理
2 试验设计
    2.1 试验原材料
    2.2 配合比设计
    2.3 配合比调整
    2.4 试件成型与养护
3 玄武岩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掺量选择试验
    3.1 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3.2.1 不同纤维掺量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
        3.2.2 不同纤维掺量自密实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2.3 不同纤维掺量自密实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试验
    3.3 本章小结
4 磁场强度和水流速度选择试验
    4.1 试验
        4.1.1 试验组设计
        4.1.2 试验设备及方法
    4.2 磁化水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4.3 磁化水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
    4.4 磁化水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4.4.1 纤维和水泥石基体粘结界面分析
        4.4.2 界面过渡区微观形貌
    4.5 本章小结
5 磁化水对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不同龄期力学特性的影响
    5.1 磁化水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试验
    5.2 磁化水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不同龄期抗拉强度试验
    5.3 磁化水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不同龄期抗折强度试验
    5.4 不同龄期磁化水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微观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梁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复合石灰石粉的应用
    1.3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1.4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模型研究
    1.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受弯梁力学性能研究
    1.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受弯梁力学性能数值模拟计算
    1.7 复合石灰石粉梁受弯力学性能计算模型
    1.8 研究存在问题
    1.9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总体研究方案及原材料基本性能
    2.1 总体研究方案
    2.2 原材料基本性能
3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案
    3.2 立方体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和破坏特征
    3.3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变化规律和破坏特征
    3.4 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3.5 强度预测模型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本构关系模型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破坏机理及破坏过程
    4.3 单轴受压性能的影响因素
    4.4 单轴受压本构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受弯梁力学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5.3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梁破坏的过程
    5.4 裂缝开展及破坏特征
    5.5 平截面假定验证
    5.6 荷载-钢筋应变
    5.7 荷载-跨中挠度
    5.8 本章小结
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受弯梁力学性能数值模拟计算
    6.1 试验方案
    6.2 计算模型的选取
    6.3 模型的创建
    6.4 混凝土梁破坏模型
    6.5 荷载-钢筋应变数值模拟
    6.6 荷载-跨中挠度数值模拟
    6.7 本章小结
7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受弯梁力学性能计算模型
    7.1 受弯梁计算模型模拟值与试验值
    7.2 开裂弯矩的计算模型
    7.3 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7.4 跨中挠度的计算模型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掺加纤维的高性能泡沫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泡沫混凝土研究现状
        1.1.1 泡沫混凝土概念及制备
        1.1.2 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方法
        1.1.3 泡沫混凝土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1.1.4 泡沫混凝土特性
        1.1.5 泡沫混凝土应用
        1.1.6 人工智能在泡沫混凝土的应用
        1.1.7 研究现状评价
    1.2 掺加纤维对泡沫混凝土的宏观性能影响
        1.2.1 纤维对泡沫混凝土宏观性能影响
        1.2.2 纤维对泡沫混凝土孔结构影响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泡沫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研究概况
        1.3.1 孔结构形成原理及测定方法
        1.3.2 泡沫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4.1 课题提出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4.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
    2.1 宏观性能试验方案设计
        2.1.1 各参数选取
        2.1.2 正交试验设计
        2.1.3 配合比计算
        2.1.4 试块制作
        2.1.5 干密度测定方法
        2.1.6 抗压强度测定方法
        2.1.7 劈裂抗拉强度测定方法
        2.1.8 干缩值测定方法
    2.2 孔结构试验方案设计
        2.2.1 各参数选取
        2.2.2 试验步骤
    2.3 试验原材料及设备
        2.3.1 试验原材料
        2.3.2 试验设备
第三章 材料组成对宏观性能的影响
    3.1 发泡剂掺量对宏观性能影响
        3.1.1 发泡剂掺量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的影响
        3.1.2 发泡剂掺量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1.3 发泡剂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3.1.4 发泡剂对干缩的影响
    3.2 水胶比对宏观性能影响
        3.2.1 水胶比对干密度的影响
        3.2.2 水胶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2.3 水胶比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3.2.4 水胶比对干缩的影响
    3.3 纤维掺量对宏观性能影响
        3.3.1 纤维掺量对干密度的影响
        3.3.2 纤维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3.3 纤维掺量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3.3.4 纤维掺量对干缩的影响
    3.4 影响主次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材料组成对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4.1 发泡剂掺量对孔结构影响
        4.1.1 发泡剂掺量对孔隙率的影响
        4.1.2 发泡剂掺量对平均孔径的影响
        4.1.3 发泡剂掺量对孔径分布的影响
        4.1.4 发泡剂掺量对圆度值的影响
    4.2 水胶比对孔结构影响
        4.2.1 水胶比对孔隙率的影响
        4.2.2 水胶比对平均孔径的影响
        4.2.3 水胶比对孔径分布的影响
        4.2.4 水胶比对圆度值的影响
    4.3 纤维掺量对孔结构影响
        4.3.1 纤维掺量对孔隙率的影响
        4.3.2 纤维掺量对平均孔径的影响
        4.3.3 纤维掺量对孔径分布的影响
        4.3.4 纤维掺量对圆度值的影响
    4.4 影响主次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泡沫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研究
    5.1 孔隙特征与干密度的关系研究
        5.1.1 孔隙率与干密度的关系
        5.1.2 平均孔径与干密度的关系
        5.1.3 孔径分布与干密度的关系
        5.1.4 圆度值与干密度的关系
    5.2 孔隙特征与抗压强度的关系研究
        5.2.1 孔隙率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5.2.2 平均孔径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5.2.3 孔径分布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5.2.4 圆度值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5.3 孔隙特征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研究
        5.3.1 孔隙率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
        5.3.2 平均孔径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
        5.3.3 孔径分布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
        5.3.4 圆度值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
    5.4 孔隙特征与干缩值的关系研究
        5.4.1 孔隙率与干缩值的关系
        5.4.2 平均孔径与干缩值的关系
        5.4.3 孔径分布与干缩值的关系
        5.4.4 圆度值与干缩值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Wankel泵及最优化注浆控制机理的智能注浆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注浆及注浆设备概况
    1.3 注浆泵
        1.3.1 柱塞式注浆泵
        1.3.2 隔膜式注浆泵
        1.3.3 挤压式注浆泵
        1.3.4 正排量注浆泵
    1.4 注浆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1 注浆控制理论
        1.4.2 注浆控制方法
        1.4.3 注浆控制系统现状
    1.5 现在存在的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勒洛三角形原理的旋转活塞泵
    2.1 勒洛三角形
    2.2 Wankel泵建模
        2.2.1 勒洛三角形的顶点运动轨迹
        2.2.2 Wankel泵缸体型线
        2.2.3 Wankel泵转子型线
    2.3 Wankel泵的结构
        2.3.1 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2.3.2 缸体和前后盖板及中隔板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3 三角转子的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4 曲轴的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5 齿轮座的结构特点及加工工艺
        2.3.6 Wankel泵的密封系统
        2.3.7 Wankel泵单向阀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ankel泵输出性能研究
    3.1 Wankel泵输出性能的计算方法
        3.1.1 Wankel泵理论流量
        3.1.2 Wankel泵的实时容积
        3.1.3 Wankel泵的效率计算公式
    3.2 SDU-1.25D-44型Wankel泵的室内试验
        3.2.1 流量q、压力p和扭矩T数据分析
        3.2.2 压差与扭矩的不均匀系数
        3.2.3 曲轴的输入功率
        3.2.4 SDU-1.25D-44的效率
    3.3 SDU-1.5D型Wankel泵的数值模拟
        3.3.1 数值模拟方法
        3.3.2 流场分析
        3.3.3 输出稳定性分析
    3.4 Wankel泵空化测试
        3.4.1 泵内部空化的研究内容
        3.4.2 控制方程与空化模型
        3.4.3 Wankel泵的可视化空化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uzzy-PID控制方法的SDUZJ系统
    4.1 SDUZJ控制系统的组成
        4.1.1 数据监测设备
        4.1.2 数据处理设备
        4.1.3 数据执行设备
    4.2 上位系统的软件功能
        4.2.1 自动控制模块
        4.2.2 手动注浆控制模块
        4.2.3 报警记录模块
        4.2.4 实时监测曲线模块
        4.2.5 系统数据设置模块
        4.2.6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4.3 Fuzzy-PID控制程序
        4.3.1 PID调节
        4.3.2 Fuzzy调节
        4.3.3 基于Fuzzy-PID复合控制方法的SDUZJ控制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浆液扩散最优化压力控制理论
    5.1 浆液扩散的中的关键压力
        5.1.1 可注性
        5.1.2 启劈压力
        5.1.3 扩展压力
    5.2 劈裂注浆过程的压力控制方法
        5.2.1 岩土体的压缩特性
        5.2.2 先序水平劈裂扩散
        5.2.3 后序竖直劈裂扩散
    5.3 渗透注浆过程的压力控制方法
        5.3.1 浆液渗透扩散机理
        5.3.2 考虑重力、浆液惯性因素的浆液竖向注入压力控制机理
        5.3.3 考虑重力、浆液惯性因素的浆液横向注入压力控制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SDUZJ系统的注浆控制试验研究
    6.1 考虑地应力的恒压劈裂注浆模型试验
        6.1.1 试验目的
        6.1.2 被注土体的地应力监测系统
        6.1.3 加载地应力的模型试验装置
        6.1.4 模型试验系统
        6.1.5 被注土体与浆液参数测定
        6.1.6 试验步骤
        6.1.7 试验结果
    6.2 考虑浆液重力及惯性的横向渗透注浆模型试验
        6.2.1 试验目的
        6.2.2 模型试验系统
        6.2.3 渗透注浆模型试验
        6.2.4 渗透注浆试验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授权的专利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EST WATER IN DIFFERENT CAVITATION TEST FACILITIES(论文参考文献)

  • [1]喷射混凝土高性能化机制与组成设计方法研究[D]. 张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复合石灰石粉-尾矿混合砂混凝土力学性能与微观机理研究[D]. 姚鹏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房易路大修中的应用[D]. 马昊天.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射流破碎与注CO2/N2置换联合开采研究[D]. 潘栋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5]乳化沥青粉对水泥基材料性能影响研究[D]. 潘硕.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矿物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抗氯盐侵蚀及抗冻性能影响的研究[D]. 韦胜怀.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磁化水对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李雪莹.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8]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梁受弯性能研究[D]. 闫振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掺加纤维的高性能泡沫混凝土细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D]. 潘晓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Wankel泵及最优化注浆控制机理的智能注浆控制方法[D]. 李梦天. 山东大学, 2019

标签:;  ;  ;  ;  ;  

不同空化试验设备中试验水的抗拉强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