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式引伸仪的试制及σ_(0.2)的测定方法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邵爽爽[1](2019)在《蒸养混凝土超早龄期性能与开裂分析》文中认为蒸养混凝土工艺提高其早期强度、加快模具周转、提升生产效率,已在装配式建筑、大型重点基础设施钢筋混凝土构件制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蒸养过程加速胶凝材料水化和混凝土中温、湿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混凝土构件收缩开裂风险的增加、耐久性能下降。为此,本文考虑粉煤灰和矿粉的影响,制备了四组配比混凝土和相应的净浆和砂浆试件,研究了混凝土在不同养护条件(自然养护、蒸汽养护、干养养护)下的力学性能、温湿度传递与内应力发展,并进行了开裂风险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研究了不同蒸养条件下,水泥基材料在拉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行为,测量受拉应力—应变曲线,得到水泥基材料超早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基于水泥净浆和砂浆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推导蒸养混凝土早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采用化学滴定和热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不同胶凝材料、不同蒸养条件下水泥基材料中氢氧化钙(CH)含量的变化,分析蒸养对水泥基材料早龄期水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养护条件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与抗拉弹性模量发展最快,干养养护条件下次之,自然养护下最缓慢;不同养护方式下净浆氢氧化钙含量大小关系为:蒸汽养护>干养养护>自然养护,水泥基材料的水化程度直接决定其宏观力学性能;单掺粉煤灰以及复掺矿粉和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降低了水泥基材料试件早期弹性模量的增长,且矿粉在高温下的早期活性略高于粉煤灰,相同养护条件下,矿粉掺量大的配比较粉煤灰掺量大的配比CH含量高。(2)采用温湿度传感器研究了蒸养过程中混凝土内部的温湿度的变化并计算内应力的发展,采用圆柱体收缩试验方法研究蒸养混凝土的自由收缩。研究结果表明:蒸养混凝土的变形主要发生在升温期,随着恒温阶段的温度稳定,变形趋势也变得平缓;在降温阶段出现一定的冷缩现象;蒸养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为变化值,掺入粉煤灰和矿粉会降低蒸养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其早期热膨胀系数范围大致在15~20×10-6/℃;蒸养混凝土表层比内部更易受到养护损伤,表层最高温度应力大达1.547MPa,掺入25%的粉煤灰后混凝土表层温度应力降低了 37.2%,说明掺入粉煤灰可以抑制蒸养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蒸养会增加混凝土早期自由变形,但是降低后期变形值。粉煤灰与矿粉都会减少混凝土的早期自由变形量;蒸汽养护8h时,掺入25%的粉煤灰后会减少3.3%,掺加20%粉煤灰和30%矿粉减少20%。粉煤灰与矿粉都会增加混凝土的后期自由变形量;养护至72d时,掺入25%的粉煤灰后会增加约17%,掺加20%粉煤灰和30%矿粉增加约65.1%。(3)基于圆环收缩试验,研究蒸养条件下混凝土内部约束应力的发展,通过对比极限拉应力和约束应力的发展,评价蒸养混凝土的开裂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蒸养和自然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圆环都没有开裂。蒸汽养护方式下混凝土试件在蒸养期(0-8h)的约束收缩应力发展显著,但是相应的早期极限拉应力发展也很迅速且ft>σt。基于试验结果建立蒸养混凝土开裂风险预测模型,η=δ(t)/f(t)=E(t)(εS+εT)/f(t),当η>1时,蒸养混凝土开裂;当0.7≤η<1时,蒸养混凝土有一定的开裂风险;当η<0.7时,蒸养混凝土无开裂风险。
材料研究所三室[2](1967)在《机械式引伸仪的试制及σ0.2的测定方法介绍》文中指出 目前,在机械性能试验中,对引伸仪之所以迫切需要,是由于:1.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对于在不同场合下测定材料变形的需要加强了。但就现有的各类引伸仪来看,在使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就拿光学镜式引伸仪来说,它的精度很高,但是,使用过程中很费时,且装卸调试都很麻烦,这对于很多工厂试验室是不能满足
上海市钢铁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力学组[3](1967)在《微小型简易拉伸试验机的试制》文中提出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细丝、薄带金属和合金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国防工业上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确定它们的力学性能,就需要相应的测试设备。拉伸时的强度和塑性指标是最基本的性能。在测试这些指标时,对于细丝和薄带材的拉伸试验设备提出了两点主要要求:1.试验机的最大负荷要很少。例如抗张强度σb=160公斤/平方毫米,直径为0.2毫米的 H42×6T 丝,其最大负荷约为5公斤。2.测定屈伏强度σ0.2时,所用的引伸仪要求重量小而不影响测试数据。
卢立华[4](1988)在《条件屈服极限的测试方法及结果对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采用球铰引伸仪、镜式引伸仪、静态电阻应变仪、屈服强度快速测定仪、X—Y 函数记录仪、电阻应变式引伸仪、电子变形记录仪(差动变压器式引伸仪)及平台位移法等来测量材料条件屈服极限σ0·2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推荐了适合厂矿单位使用的方法。
刘麟[5](2010)在《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文中研究指明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是用于对各种金属材料及部分非金属材料进行材料性能测试的最常用的基本设备,它能够完成材料的弯曲、拉伸、压缩、扭曲等力学强度试验。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对材料性能检测的标准也日益规范,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促使检测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在测试数据的动态显示、数据分析、处理、最终形成结论等方面都融进了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市场的发展需求,目前市面已出现了现代电子试验机和电液伺服试验机等高端试材料验机设备。尽管这类新型的试验机性能十分优越,但对于目前大多数高职教育学校仅有办学经费来讲,新型的试验机价位仍显过高难以承受,同时浪费了现有设备。我院现有的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目前主要仅仅用于实验教学,其硬件功能齐全完好,其操作简便。由于其测试精度低,处理实验数据烦琐,测试误差较大,无法利用该设备对外服务,设备的利用率不高。为节约办学经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使参与设备改造者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技能,促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因而本项目组决定选择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本文主要针对机械式液压万能试验机进行测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通过在机械式液压万能试验机上设置感应油压压力变化的传感器用以测试试验机施加的载荷;安装位移传感器和变形引伸计用以测量横梁移动时试件产生形变的位移等,将它们所测试得到的变化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卡传给计算机再进行处理,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提高测试精度;在数据处理上,能以数值显示、图表、曲线等多种方式展现实验数据,并可根据教学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各种分析与处理,具有智能交互、图文并茂的特点。本论文将机械传动技术、液压比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模块化的软件设计方法,有效地利用微型计算机对多种附件及功能单元进行组合管理控制,完成多种功能试验。完成改造后对试验机进行了低碳钢的拉伸实验,其效果达到技术要求,其精度接近市场上的电子万能试验机水平,试验机使用方便,测试精度较高,改造花费较少,达到本项目研究的预期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彭凯[6](2016)在《激光切割铝合金钣金件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激光切割技术具有可切割的材料范围广、切割速度高、热影响区比较小、切割质量较好、污染小、加工的柔性比较好等优点,激光切割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加工领域应用最多的激光加工技术,占整个激光加工工艺的70%以上。铝合金的激光切割十分困难,但是,铝和铝合金是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金属材料,它在航天航空、汽车制造、机械制造、船舶及化学工业中被广泛应用。首先介绍了激光切割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还介绍了铝合金的基本应用,分析了铝合金激光切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热应力原理,建立了激光切割钣金件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其次,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激光切割对铝合金钣金件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以激光功率、切割速度和辅助气体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铝合金激光切割试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同时,分析了激光功率、切割速度和辅助气体对激光切割铝合金钣金件硬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最终得出了激光切割对铝合金钣金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对激光切割铝合金钣金件的热影响区进行了金相组织分析,通过铝合金激光切割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变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铝合金的激光切割机理。
杨敏华[7](2005)在《图像目标边缘精密定位及其测量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图像测量中平面图像直线边缘的精密检测与提取方法及其应用。针对平面与直线的特点提出了图像分析和处理的测量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案组合比较其优缺点,确定了由一维灰度矩亚像素边缘提取与统计结合的方法作为本科题的精确边缘提取的方法,建立了图像的数学模型和测量系统的分析模型,并初步建立了整套测量试验系统。用所建立的测量试验系统分别以内测千分尺和三坐标测量机作为目标物作可行性试验和定位与尺寸测量精度试验,并记录下数据。本文还对可能影响精密测量的因素逐一做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以待进一步完善试验设备的测量准确性,提高测量的精确度。通过试验,测量系统可以明显分辨出1 微米的距离,并且在标线的大范围行程下也得到很好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本文所提出的测量方案和测量系统可以达到精密测量的要求,经过进一步完善后,实用性和精确度会大大提高。
高礼强[8](2007)在《视频引伸仪的理论研究及设计》文中提出现在国内的材料实验机测量材料的屈服度是采用应变片作为引伸机,这种引伸机无法实现实时测量,而且精度很难提高,容易受环境限制。本文设计的视频引伸仪,采用光学非接触测量的方法,用CCD摄像头在线连续摄取拉伸过程中被测样品的图像,将每一时刻样品的刻线标记的位置数据由信号采集卡传送至计算机里。我们所编写的软件会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和三次样条插值拟合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使测量精度大为提高,并获得被测材料的相关性能数据。我们设计了视频引伸仪试验样机,并进行了初步试验,在110厘米的范围内测量偏差不超过5微米,达到相关国标要求。与传统方法相比,视频引伸仪可以进行实时测量,具有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
刘雪梅[9](2005)在《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蒸压加气混凝土通常用于围护结构,少数国家或地区将其应用于低层承重结构。为了将这种绿色的新型节能材料用在承重结构体系中,本文在深入研究其物理特性的基础上对其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灰砂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砌块、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和分析,为灰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承重住宅体系的推广应用提供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同时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相关规范、规程的修订和完善提供试验依据。前期试验包括含水率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研究、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应力-应变全曲线以及劈裂抗拉强度等方面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含水率越高材料的强度越低,但相比矿渣砂加气混凝土,灰砂加气混凝土的强度受含水率的影响较小;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含水率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方程。由应力-应变全曲线可知,砌块的峰值应变在(1700 3000)με范围内,略大于矿渣砂加气混凝土的峰值应变,材料的弹性模量较小。本文还对薄型砂浆砌体的轴心受压强度以及砌体的变形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除砌块及砂浆强度外,砌筑质量和砌块的尺寸也会影响砌体的抗压强度;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砌体抗压强度的计算公式、受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计算砌体弹性模量的建议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中砌块的强度利用系数较高,与传统材料相同强度等级的砌块砌筑的砌体强度也较高,在承重结构中有较好的使用前景。在砌体通缝抗剪强度试验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砌体通缝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除砂浆强度、砌筑质量和试验方法对抗剪强度有影响之外,灰缝厚度、砌块尺寸等也会对砌体的抗剪强度产生较大影响;本文还结合试验讨论了不同砂浆强度下砌体的抗剪强度计算问题,并给出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抗剪强度的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建议值。
田钢[10](2004)在《三钢混凝土部分预应力连续梁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钢混凝土 (FRC)是由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钢丝网混凝土(Ferro Concrete)和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三者复合而成的高性能混凝土,将之应用于连续梁就形成了新型的PPFRC连续梁桥结构。根据从实验→理论→工程实际的构思,本论文在分析和研究大量三钢混凝土小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基础上,对其正截面的抗弯强度、斜截面抗剪强度及预应力混凝土抗疲劳强度计算公式进行了回归分析,由此建立了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的计算模式-应力平衡法与等效容许拉应力相结合模式,同时推导出其具体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并对三钢混凝土连续梁的装配化施工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最后通过不同跨径的PPFRC连续梁桥的工程实例比较,得出了其经济指标和预应力度都低于同等跨径简支梁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优点。从而为PPFRC连续梁桥的具体工程运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机械式引伸仪的试制及σ_(0.2)的测定方法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式引伸仪的试制及σ_(0.2)的测定方法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蒸养混凝土超早龄期性能与开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艺参数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2 矿物掺合料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3 水胶比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4 骨料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5 外加剂对蒸养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 蒸养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 |
1.4 蒸养混凝土的开裂问题 |
1.5 水泥泥基材料早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测试 |
1.5.1 水泥基材料抗拉性能测试方法 |
1.5.2 基于DIC技术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FA) |
2.1.3 矿粉(GGBS) |
2.1.4 细骨料 |
2.1.5 粗骨料 |
2.1.6 减水剂 |
2.1.7 水 |
2.2 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物理性能 |
2.2.1 混凝土配合比 |
2.2.2 混凝土成型与养护制度 |
2.2.3 混凝土工作性 |
2.2.4 标准养护混凝土强度 |
2.2.5 蒸养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
2.3 砂浆、净浆配合比 |
2.4 试验方法 |
2.4.1 氢氧化钙含量测试 |
2.4.2 差热/热重(DTA/TG)试验 |
2.4.3 抗拉强度与应变测试试验 |
第3章 蒸养混凝土超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3.1 引言 |
3.2 试验方法 |
3.3 净浆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3.3.1 自然养护条件下净浆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3.3.2 蒸汽养护条件下净浆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3.3.3 干养养护方式下净浆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3.4 不同龄期净浆水泥水化程度分析 |
3.4.1 自然养护方式下净浆水泥水化程度分析 |
3.4.2 蒸汽养护方式下净浆水泥水化程度分析 |
3.4.3 干养养护方式下净浆水泥水化程度分析 |
3.4.4 基于氢氧化钙含量滴定法微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砂浆及混凝土超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量 |
4.1 自然养护条件下砂浆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4.2 蒸汽养护条件下砂浆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4.3 干养养护方式下砂浆早龄期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 |
4.4 混凝土抗拉强度推导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蒸养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传递及应力分析 |
5.1 试验方法 |
5.2 混凝土内部温度传递 |
5.3 热膨胀系数测定 |
5.3.1 测试方法 |
5.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4 温度应力简化模型推导 |
5.4.1 温度应力产生机理 |
5.4.2 温度应力计算模型 |
5.5 温度应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节 |
第6章 不同养护方式下混凝土收缩开裂分析 |
6.1 引言 |
6.2 试验方法 |
6.3 混凝土早期自由收缩 |
6.3.1 自然养护方式下混凝土早期收缩 |
6.3.2 蒸汽养护方式下混凝土早期收缩 |
6.3.3 干养养护方式下混凝土早期收缩 |
6.3.4 蒸养条件下混凝土早期湿度收缩模型建立 |
6.4 混凝土后期自由收缩 |
6.4.1 自然养护方式下混凝土后期收缩 |
6.4.2 蒸汽养护方式下混凝土后期收缩 |
6.4.3 干养养护方式下混凝土后期收缩 |
6.5 约束条件下混凝土收缩 |
6.5.1 圆环法试验理论模型 |
6.5.2 圆环法试验过程 |
6.5.3 圆环法收缩试验结果 |
6.6 早期开裂风险系数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现状分析 |
1.3 现有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5 课题的技术线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测控系统抗干扰技术分析 |
2.1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组成结构及原理 |
2.1.1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组成结构 |
2.1.2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工作原理 |
2.2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的主要技术性能 |
2.3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存在的问题 |
2.4 测控系统中的干扰问题 |
2.4.1 干扰源的产生 |
2.4.2 硬件抗干扰技术 |
2.4.3 软件抗干扰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 |
3.1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1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原理 |
3.1.2 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1.3 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完成改造后的主要结构 |
3.1.4 试验机测控系统各部分主要功能描述 |
3.2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3.2.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选择 |
3.2.2 系统软件功能图 |
3.3 关键技术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机测控系统的实现 |
4.1 测控系统的硬件实现 |
4.1.1 测控器件选择与使用 |
4.1.1.1 压力传感器 |
4.1.1.2 电子引伸计 |
4.1.1.3 位移传感器 |
4.1.1.4 液压控制元件的选择 |
4.2 测控系统的软件实现 |
4.2.1 测试软件的主流程图 |
4.2.2 数据采集系统程序设计 |
4.2.3 KPCI-1816 数据集卡的库函数模块调用 |
4.2.4 KPCI-1816 数据采集卡的主要结构变量体说明 |
4.2.5 KPCI-1816 自带库函数实现AD 和DA 转换步骤 |
4.2.6 试验测试软件功能模块结构 |
4.2.7 试验测试软件主界面设计 |
4.2.8 采集结果动态显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采集设备的选择 |
5.1 数据采集及数据采集系统概述 |
5.2 数据采集设备的确定 |
5.3 数据采集卡原理 |
5.4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5.4.1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步骤 |
5.4.2 试验机用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5.5 KPCI-1816 16 位多功能数据采集卡 |
5.5.1 KPCI-1816 16 位多功能数据采集卡性能及技术指标 |
5.5.2 数据采集卡电路组成、信号输出插座及开关跳线示意 |
5.5.3 KPCI-1816 软件驱动安装及测试 |
5.5.4 KPCI-1816 卡的校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计算机测控系统联机运行试验测试 |
6.1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测试 |
6.1.1 金属材料性能指标 |
6.1.2 试验结果数据 |
6.2 改进后试验机硬性能指标 |
6.3 试验机软性能指标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激光切割铝合金钣金件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激光切割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1.1 激光切割技术的机理和特点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1.3 国内研究现状 |
1.1.4 激光切割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 影响激光切割质量的因素 |
1.3 铝合金的应用 |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文章结构安排 |
第2章 激光切割的热应力原理和分析 |
2.1 传热学经典理论 |
2.2 温度场分析的计算原理 |
2.3 建立激光切割钣金件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2.3.1 激光切口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2 激光切割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3 激光切割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
2.4 热分析有限元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铝合金激光切割对强度的影响分析 |
3.1 铝合金 2A12简介 |
3.2 力学性能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条件和目的 |
3.2.2 试验项目和方法 |
3.2.3 实验过程和数据录取 |
3.3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3.1 强度性能分析 |
3.3.2 塑性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激光切割铝合金对硬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分析 |
4.1 激光切割铝合金的硬度 |
4.1.1 几种硬度的分类 |
4.1.2 硬度的数据变化和分析 |
4.2 激光切割铝合金的冲击韧度 |
4.2.1 冲击韧度的试验 |
4.2.2 冲击韧度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激光切割铝合金热影响区的金相组织分析 |
5.1 金相组织分析 |
5.2 铝合金金相组织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符号表 |
附录2 力学性能实验记录(一)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图像目标边缘精密定位及其测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图像处理的综述 |
1.1.1 数字图像与图像处理 |
1.1.2 图像处理科学的意义 |
1.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
1.3 图像测量技术 |
1.4 课题简介 |
1.4.1 视频引伸计简介 |
1.4.2 课题所要完成的任务及目标 |
第二章 边缘提取方法的确定 |
2.1 图像表达与边缘分布灰度方式 |
2.1.1 数字图像的数学表示与特性 |
2.1.2 数字图像的特性 |
2.1.3 边缘分布方式 |
2.2 边缘定位方式的选择问题 |
2.2.1 几种常用的亚像素的方法 |
2.2.3 一维灰度矩边缘定位法 |
2.3 滤波方法应用问题 |
2.3.1 噪声与滤波简介 |
2.3.2 滤波的比较 |
2.4 统计方法的选择 |
2.5 边缘提取方法小结 |
第三章 图像测量系统的硬件选择与搭建 |
3.1 数字图像处理硬件系统 |
3.2 本科题所作的试验所用到的硬件介绍 |
3.3 系统的搭建 |
第四章 图像测量实验研究 |
4.1 可行性实验 |
4.2 定位与尺寸测量精度试验 |
4.2.1 实验条件 |
4.2.2 重复度试验 |
4.2.2.1 试验步骤 |
4.2.2.2 试验结果 |
4.2.2.3 试验结论 |
4.2.3 线性度实验(行进距离5mm) |
4.2.3.1 实验过程 |
4.2.3.2 测量数据及图表 |
4.2.3.3 结论 |
4.2.4 线性度实验(行进距离1μm) |
4.2.4.1 实验步骤 |
4.2.4.2 数据与图表 |
4.2.4.3 结论 |
第五章 系统误差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8)视频引伸仪的理论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要求 |
1.1.1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图像测量技术发展、应用及其特点 |
1.2.1 图像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2 图像测量技术的特点 |
1.2.3 图像测量的基本过程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图像测量及视频引伸仪设计 |
2.1 视频引伸仪的原理及结构设计图 |
2.2 设计指标及性能要求 |
2.3 图像传感器 |
2.3.1 CCD 工作原理 |
2.3.2 线阵CCD 与面阵CCD |
2.3.3 CCD 的主要参数及其评价 |
2.3.4 本项目所用CCD 的各项参数 |
2.4 照明系统设计 |
2.4.1 照明光源选择的原则 |
2.4.2 图像获取系统常用光源 |
2.4.3 摄像照明系统的设计 |
2.4.4 衬底与材料标注 |
2.5 图像采集卡 |
2.5.1 图像采集卡的基本原理 |
2.5.2 基于PCI 总线的图像采集卡 |
2.5.3 本项目所用采集卡一些函数 |
第三章 图像数据处理 |
3.1 软件处理的要求 |
3.2 传统的边缘检测算法 |
3.3 最小二乘拟合法与三次样条插值拟合法 |
3.3.1 概述 |
3.3.2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 |
3.3.3 三次样条插值拟合法 |
3.4 程序系统流程图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1 测量数据 |
4.2 结果分析 |
4.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9)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蒸压加气混凝土材料的特性 |
1.2.1 蒸压加气混凝土材料的生产 |
1.2.2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主要特点 |
1.3 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 |
1.3.1 国外的发展 |
1.3.2 国内的发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灰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基本力学性能 |
2.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2.1.1 试验准备 |
2.1.2 试验步骤 |
2.1.3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2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
2.3 加气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
2.3.1 应力-应变全曲线的试验方法 |
2.3.2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2.3.3 加气混凝土应力-应变上升段曲线方程 |
2.3.4 弹性模量 |
2.4 抗拉强度 |
第三章 灰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的受压性能 |
3.1 砌体抗压强度试验概况 |
3.1.1 试件的制作 |
3.1.2 试验概况 |
3.2 试验过程及现象 |
3.3 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
3.3.1 砌体抗压破坏机理 |
3.3.2 影响砌体抗压强度的因素 |
3.3.3 砌体抗压强度表达式的研究 |
3.4 砌体抗压强度计算 |
3.5 砌体抗压强度的取值 |
3.6 砌体的变形性能 |
3.7 砌体的受压弹性模量 |
3.8 砌体的泊松比 |
3.9 与传统砌体材料的比较 |
第四章 灰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通缝抗剪强度 |
4.1 概述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概况 |
4.3.1 试验准备 |
4.3.2 试验概况 |
4.3.3 试验结果及试验现象 |
4.4 影响砌体抗剪强度的因素 |
4.5 砌体抗剪强度计算公式 |
4.6 砌体抗剪强度的取值 |
4.7 与其它砌体抗剪强度的比较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后续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三钢混凝土部分预应力连续梁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国内外三钢混凝土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 |
1.2 我国的中小路径粱桥发展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
1.3 国内外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立题依据和论文思路 |
2 传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中存在的两大难题 |
2.1 结构计算繁琐 |
2.2 预应力度难以有效确定 |
3 三钢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
3.1 复合材料导论 |
3.2 三钢混凝土的基本增强理论 |
3.3 三钢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3.4 三钢混凝土粱极限承载能力试验 |
4 三钢混凝土正截面力学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试验概况 |
4.3 影响三钢混凝土梁抗弯强度因素分析 |
4.4 三钢混凝土梁抗弯强度试验结果分析及回归公式 |
4.5 结论 |
5 三钢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试验研究: |
5.1 试验榻述 |
5.2 三钢混凝土粱斜截面剪压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 |
5.3 影响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 |
5.4 三钢混凝土抗裂剪力计算公式推导 |
5.5 三钢混凝土无腹筋梁斜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5.6 结语 |
6 三钢混凝土梁疲劳试验研究 |
6.1 试验概述 |
6.2 钢纤维及钢丝网对疲劳过程中试件变形和裂缝的影响 |
6.3 疲劳机理分析 |
6.4 结论 |
7 PPFRC结构计算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
7.1 PPFRC复合结构的提出及其计算理论 |
7.2 PPFRC连续梁桥结构计算方法与步骤 |
8 PPFRC连续梁桥计算实例 |
8.1 贵州省哑吧渡大桥计算实例 |
8.2 白鹤嘴大桥计算实例 |
9 PPFRC连续梁桥的装配化施工 |
9.1 施工的装配化 |
9.2 施工工艺 |
9.3 结论 |
10 SFRC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8l |
10.1 SFRC结构在其它工程领域发展现状 |
10.2 FRc连续粱桥技术经济效率研究 |
10.3 FRC混凝土桥梁发展前景展望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机械式引伸仪的试制及σ_(0.2)的测定方法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蒸养混凝土超早龄期性能与开裂分析[D]. 邵爽爽.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2]机械式引伸仪的试制及σ0.2的测定方法介绍[J]. 材料研究所三室.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5)
- [3]微小型简易拉伸试验机的试制[J]. 上海市钢铁研究所第五研究室力学组. 理化检验通讯, 1967(04)
- [4]条件屈服极限的测试方法及结果对比[J]. 卢立华. 机车车辆工艺, 1988(01)
- [5]液压式万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智能化改造[D]. 刘麟.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6]激光切割铝合金钣金件力学性能研究[D]. 彭凯.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8)
- [7]图像目标边缘精密定位及其测量应用研究[D]. 杨敏华. 吉林大学, 2005(06)
- [8]视频引伸仪的理论研究及设计[D]. 高礼强. 吉林大学, 2007(03)
- [9]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刘雪梅. 天津大学, 2005(07)
- [10]三钢混凝土部分预应力连续梁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D]. 田钢. 重庆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