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宇,刘乃新,张福顺[1](2021)在《植物源性多糖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植物多糖是一种来源广的天然活性物质,因其具有毒性低、活性高等优点,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而多糖提取方法与多糖的提取率及生物活性息息相关。为了明确植物多糖提取方法之间的差异,及提取方法与多糖提取率和活性之间的联系,本文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归纳了一些植物多糖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不同提取方法多糖提取率的差异,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得出不同的提取方法自身都有一定的益处和弊端。由于植物自身结构的限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提取率和结构都有所影响,选取适宜的提取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为指导多糖提取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王莹,金红宇,李耀磊,董晓旭,昝珂,马双成[2](2021)在《不同分子量枸杞多糖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不同分子量枸杞多糖(lycium barbarum polysaccharides, LBP)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水提醇沉及柱分离法以获得不同分子量的LBP成分。运用CCK8法检测不同给药浓度的LBP对RAW 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中性红吞噬实验测定LBP对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应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通过分离纯化获得2个高纯度均一组分,分别为LBP1[重均分子量(Mw)=1 207 kDa]和LBP2(Mw=125 kDa)。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LBP1和LBP2组分对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吞噬能力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LBP1和LBP2在50~200μg·mL-1浓度范围内,可促进巨噬细胞中TNF-α,IL-1β,IL-6和iNOS mRNA的表达,且呈现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法测定结果显示LBP1和LBP2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与特异性激活JNK MAPK通路相关。此外,在对RAW264.7细胞的刺激作用基础上,LBP1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LBP2。结论:LBP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与其特异性激活JNK MAP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且其活性强弱与LBP分子量表现出较大的关联性。
周文君[3](2021)在《龙眼、枸杞、红枣多糖的益生活性及其营养餐粉研发》文中提出
魏晨业[4](2021)在《沙棘多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
纪璇[5](2021)在《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酿造工艺及抗氧化特性的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枸杞是一种含有丰富花色苷、多糖和黄酮等活性成分的中国独有的茄科植物,具有降血糖、降脂、抗氧化的作用。黑枸杞大多用于鲜食或简单加工,其加工技术的单一使黑枸杞很难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而将黑枸杞与桑葚结合发酵制成果酒,有效利用黑枸杞与桑葚中的各种功效成分,使酿制的黑枸杞桑葚酒集营养、功效、口味等于一身。本研究以自然风干的黑枸杞果和新鲜桑葚为原料,测定黑枸杞桑葚汁中的活性成分,对黑枸杞桑葚酒的酶解工艺及发酵工艺进行研究,并测定复合酒发酵及陈酿期间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来探究其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将复水后的干果黑枸杞与桑葚复合,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果胶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黑枸杞桑葚汁质量的影响,并结合正交实验来优化酶解的工艺条件。最终确定最佳酶解工艺的条件为:果胶酶添加量为0.06%、酶解温度为45℃、酶解时间为1.5 h。在该酶解条件下,黑枸杞桑葚汁的出汁率为77.47%、总酚含量为3629.18 mg/L。2、以感官评价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来优化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工艺,得到黑枸杞桑葚复合酒最佳工艺的模型方程为:Y=85.40+1.25 A+1.33 B-0.67 C+1.42 D+4.00 AB+0.25 AC-0.50 AD+0.95 BC+0.00 BD+0.25 CD-3.4 9A2-4.87 B2-6.62 C2-4.49 D2-1.45 C2。将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得到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如下:酵母添加量为0.09%、初始糖度为205 g/L、发酵温度为24℃,黑枸杞汁与桑葚质量比为1:2,由此得到复合酒的感官评分为84.5。3、对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在发酵和陈酿的90天内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探究。在此期间总酚、黄酮、多糖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增加,花色苷含量相对减少。其中,总酚含量为2420.23 mg/L、黄酮含量为129.76 mg/L、花青素含量为76.44 mg/L、多糖含量为67.91 mg/L。同时,该酒的DPPH清除率达到59.61%、羟自由基清除率达58.70%。由此可见,发酵过程能够保留黑枸杞桑葚的活性物质,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沙洲[6](2021)在《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松花粉作为传统医学中的膳食补充剂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糖(Polysaccharides,PS)是松花粉的关键活性成分之一,已经被运用到改善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黏膜免疫系统是动物(尤其是家禽)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抗外源抗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关键部位,其中存在的肠道微生物和大量免疫细胞共同形成坚固的防御屏障,而作为免疫细胞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s,m(?))具有趋化性运动、吞噬、分泌和抗原呈递等功能,在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本论文以从山东省泰安市的松花粉中分离纯化的松花粉多糖(Pine pollen Polysaccharides,PPPS)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体内探究PPPS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分析PPPS对肠道内菌群结构丰度的作用;在体外以鸡巨噬细胞(HD11)作为靶细胞,揭示PPPS对其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初步探究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为研制对黏膜免疫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新型免疫增强制剂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PPPS对黏膜免疫的影响本试验首先选取120只1日龄的SPF鸡,随机分为PBS组、PPPS低剂量组(LPPPS组)、PPPS中剂量组(MPPPS组)、PPPS高剂量组(HPPPS组),分别口服PBS和3种不同剂量的PPPS(10 mg/m L,20 mg/m L和40 mg/m L),0.2 m L/只,持续21天。在试验的第7、14和21天分别收集各组鸡的肠道组织、粪便及血液样品。通过ELISA方法、流式细胞术、CCK-8试剂、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等技术分别检测免疫学相关指标,主要包括:SIg A和Ig G抗体水平、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T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因子(白介素2、白介素4、干扰素γ)、黏膜免疫相关分子基因(CD80、CD86、MHC-I、MHC-II)。结果表明PPPS显着提高鸡的黏膜抗体SIg A和血清抗体Ig G水平,并有效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及T淋巴细胞水平,上调黏膜免疫相关基因m RNA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PPPS对小肠绒毛结构的影响,分别采集PBS组及PPPS组鸡的小肠不同部位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测量并统计分析各组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长度/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PPS能有效改善小肠绒毛发育以增强肠道黏膜抵御病原体的物理屏障。为了探究PPPS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试验的第21天,分别对每组鸡滴鼻100μL106TCID50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病毒液,记录攻毒后体重变化及死亡率,并取各段小肠及肺脏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通过q PCR检测肠黏膜病毒载量。结果表明,MPPPS、HPPPS组与LPPPS、PBS组相比,显着减轻由NDV引起的体重降低、病理损伤、病毒载量及死亡率。另外通过感染H9N2病毒探究口服PPPS对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在口服40 mg/m L的PPPS剂量7天后,PBS组及PPPS组选取5只鸡分别滴鼻100μL 104TCID50H9N2病毒液,在攻毒后第3、5和7天采集肺脏组织HE染色,通过q PCR检测肺脏病毒量,采用免疫荧光对病毒进行定位并分析荧光强度。结果表明PPPS显着降低肺脏中病毒量,减轻肺脏病理变化。证明PPPS不仅能有效保护肠道黏膜损伤,同样对呼吸道黏膜也具有保护作用。2、PPP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了探究PPPS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口服PPPS的第21天,收集PBS组及HPPPS组(40 mg/m L)鸡粪便样本,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对鸡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BS组与PPPS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通过Venn图结果表明,PPPS组OTU值显着升高。在门水平上分析,PPPS组的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与PBS组相比均有较大变化。在科水平上分析,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科)、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Rikenellaceae(理研菌科)变化较为明显。在属水平上分析,PPPS组与PBS组相比,诸如Enterococcus(肠球菌)、Bacteroides(拟杆菌属)、Alistipes(别样杆菌属)、Helicobacter(螺杆菌属)、Intestinimonas(瘤胃菌属)等均丰度上升。在种水平上分析,Lactobacillus_reuteri(罗伊氏乳杆菌),Enterococcus_cecorum(盲肠链球菌)、Bacteroides_uniformis、Bacteroides_thetaiotaomicro(拟杆菌),Lachnospiraceae_bacterium_615、Lachnospiraceae_bacterium_M18-1(毛螺菌),Clostridium_sp_AUH-JLC140(梭状杆菌),Alistipes_finegoldii(别样杆菌)等丰度上升。在α多样性及UPGMA聚类树等分析发现,PPPS组的菌群物种多样性显着高于PBS组。因此说明PPPS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及丰富度。3、PPPS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了探究PPPS对巨噬细胞HD11的免疫调节作用,首先用CCK-8试剂检测不同浓度的PPPS对HD11细胞的增殖作用,通过中性红及FITC-葡聚糖分析PPPS对HD11细胞的吞噬活性的影响,Griess试剂检测PPPS处理HD11细胞后分泌一氧化氮(NO)水平,荧光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ELISA法检测HD11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通过q 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IL-1β和TNF-α的m 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当PPPS浓度高于800μg/m L时,PPPS对HD11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低于400μg/m L时能显着促进增殖效果。因此选用50-400μg/m L浓度范围的PPPS进行后续试验。中性红及FITC-葡聚糖试验显示PPPS均能显着提高HD11细胞吞噬活性,但各浓度间的作用效果无显着差异。PPPS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HD11细胞分泌NO、IL-1β、TNF-α,且上调i NOS、IL-1β、TNF-αm RNA水平。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以200μg/m L PPPS处理24 h的HD11细胞与PBS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差异表达m RNA、mi RNA及信号通路。结果表明,PPPS组有235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028个下调表达基因,其中富集分析与免疫相关主要通路为内吞作用、黏附连接、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转运蛋白、Toll样受体、MAPK、Notch、C型凝集素受体、NOD样受体、RIG-I样受体等信号通路。mi RNA结果显示10个mi RNA在PPPS组中高表达,21个mi RNA下调表达。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通路为内吞作用、紧密连接、溶酶体、黏合连接、细胞粘附分子、内质网蛋白加工、Notch等信号通路。为了探究PPPS作用的HD11细胞的受体以及免疫调节的信号通路,根据转录组结果,我们选择分析验证Toll样受体、MAPK、NF-κB分子对HD11细胞的影响。在PPPS处理HD11细胞后,通过q PCR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2、4(TLR 2、4)、甘露糖受体(MR)和NF-κB分子m RNA水平。TLR4、MAPK三种亚基(p38、JNK、ERK1/2)和NF-κB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Griess法检测NO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结果表明,PPPS在不同时间点均上调细胞表面受体TLR4和NF-κB的m RNA水平,证明TLR4是PPPS激活HD11细胞的重要受体,NF-κB是PPPS促进HD11细胞活化的关键核因子。TLR4、MAPK、NF-κB抑制剂均能显着降低HD11细胞NO、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说明TLR4、MAPK、NF-κB均参与PPPS对HD11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PPPS通过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HD11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综上所述,PPPS显着促进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及小肠绒毛发育,有效减轻由NDV和H9N2引发的肠道及肺脏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肠道菌群丰度且通过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HD11细胞。本课题不仅探究PPPS对鸡黏膜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而且揭示了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PPPS作为天然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胡佳坤[7](2021)在《蒙古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分离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益生元应用》文中认为黑果枸杞作为经典藏药,常用于治疗心热、妇科病、尿道结石、皮肤病、牙龈出血等病症。多糖作为黑果枸杞果实的主要化学成分,具有调控免疫活性、调节肠道菌群、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如今针对黑果枸杞的研究多集中于我国青海地区,其他地区鲜少涉及。同时,黑果枸杞多糖作为益生元,这一方向也鲜有研究。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黑果枸杞果实分离纯化、理化性质测定和基本结构的鉴定、多糖的抗氧化性及多糖的益生作用等这几个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果枸杞果实经除杂,水提醇沉,脱蛋白,冻干,得到黑果枸杞粗多糖CLRP;对黑果枸杞粗多糖CLRP经DEAE-52纤维素柱分离,得到LRP1、LRP2、LRP3、LRP4和LRP5这五种组分,再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纯化,获得了5种纯化多糖LRGP1、LRGP2、LRGP3、LRGP4和LRGP5。其中LRGP2、LRGP3、LRGP4得率较高,用于接下来实验。2.LRGP2、LRGP3与LRGP4通过HPGPC方法检测,都为均一多糖,分子量大小分别为:1.12×107Da、1.39×107 Da和1.36×107 Da。PMP-HPLC法测定单糖组成,结果表明,CLRP的单糖组成为Man:Rha:Glc A:Gal A:Glc:Gal:Ara=0.11:0.12:0.10:0.03:0.08:0.54:1.33;LRGP2的单糖组成为Man:Rha:Glc A:Glc:Gal:Ara=0.25:0.47:0.61:0.97:6.86:5.46;LRGP3的单糖组成为Rha:Glc A:Gal:Ara=0.81:1.36:5.70:4.55;LRGP4的单糖组成为Man:Rha:Glc A:Gal A:Glc:Gal:Ara=0.28:0.89:0.88:0.67:0.51:3.02:2.63。四个组分半乳糖和阿拉伯糖含量较高。CLRP、LRGP2、LRGP3与LRGP4这四个组分通过红外光谱在4000cm-1-400cm-1处进行扫描,观察到这四组分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且糖苷键类型都为α-型。3.Vc为阳性对照,以清除体外自由基的能力为检验指标,评估了CLRP、LRGP2、LRGP3和LRGP4的抗氧化能力。多糖的浓度不断增大,对自由基清除的能力也随之而增强,其现象表明了多糖具有良好体外抗氧化活性。4.通过动态监测培养过程中总糖、总酸含量、p H和菌落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嗜酸乳杆菌相比,黑果枸杞多糖显着促进植物乳杆菌生长。
李兰[8](2021)在《小米多糖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小米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米中富含蛋白质,脂肪,黄色素,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本文主要对以小米为原料,对其进行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小米多糖的最优工艺为:液料比为1∶22(g/m L),超声时间21 min,纤维素酶添加量1%,超声温度60℃,小米多糖提取量为30.34 mg/g。(2)采用不同方法对小米多糖进行脱蛋白和脱色处理,木瓜蛋白酶法-Sevag法蛋白脱除率为78.23%,多糖保留率为89.42%;用D315树脂法脱色率为88.00%,多糖保留率为80.20%。小米多糖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得到两个组分MP-1和MP-2,MP-1采用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3)对分离纯化后的小米多糖MP-1进行结构分析:红外光谱表明小米多糖是一种吡喃糖;扫描电镜显示MP-1是片状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法显示MP-1是由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其摩尔比为24.63:4.19:1:4.679:8.21;刚果红实验表征MP-1具有三螺旋结构;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小米多糖MP-1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最高分别为75.33%、70.69%、68.62%。(4)小米多糖对高糖高脂饲料联合STZ诱导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灌胃不同剂量的小米多糖可不同程度的缓解高血糖小鼠的“三多一少”症状。灌胃28天后,小米多糖组可有效减低高血糖小鼠的血糖值,提高葡萄糖耐受能力。小米多糖各剂量组可有效降低血清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P<0.05或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表明小米多糖可有效调节糖尿病小鼠的血脂;与模型组相比,小米多糖高剂量组小鼠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升极显着(P<0.01)、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上升显着(P<0.05),丙二醛(MDA)下降极显着(P<0.01),表明小米多糖可有效提高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能力。
石丽霞[9](2021)在《黄芪活性多糖APS-Ⅱ三氟乙酸降解寡糖片段的免疫活性筛选与结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黄芪是多年生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在中医药研究中被推崇为补益良药,具有扶正固本、益卫固表的药理功能,在临床研究中具有数千年的历史。黄芪中的黄芪多糖(APS)为含量丰富、活性较强的天然成分,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分子量约为10 k Da的黄芪多糖组分APS-Ⅱ的免疫活性最强。但是多糖的分子量较大,结构分支复杂,且多糖标准品的缺乏也为其结构表征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多糖受体理论学说的推广以及自上而下研究策略的指引,相对分子量相对较小的寡糖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仅可以促进多糖结构的研究,还对糖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然而,黄芪寡糖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将APS-Ⅱ采用三氟乙酸降解成寡糖,从寡糖水平研究APS-Ⅱ的免疫活性中心片段,有助于突破APS-Ⅱ结构研究的技术瓶颈,为黄芪糖类药物的研发及其构效关系奠定基础,进一步丰富多糖受体理论学说。目的:将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酸解条件,按聚合度分布情况通过制备液相色谱仪分离制备不同寡糖片段,分析不同寡糖片段的结构组成并筛选出免疫活性较强的寡糖片段。方法:(1)中药黄芪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黄芪多糖,接着通过超滤机截留法制备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试验优化三氟乙酸降解APS-Ⅱ的最佳酸解条件,该过程主要考察了酸解温度、酸解时间和酸浓度对降解产物的影响,最后在确保最优降解条件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后批量制备黄芪寡糖(APOS)。(2)黄芪寡糖通过纯化制备色谱仪分离制备不同聚合度(DP)的黄芪寡糖片段,通过化学和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APOS的结构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ESI-QTOF-MS)分析了混寡糖的质谱信息,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寡糖片段的聚合度进行分析,用完全酸水解结合衍生化的方法研究了寡糖片段的单糖组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了寡糖片段中存在的特殊官能团结构,用气相质谱联用(GC-MS)的检测手段分析黄芪寡糖片段中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3)利用多种体外免疫细胞的活性评价以及免疫球蛋白G(IgG)的试剂盒检测来探讨不同聚合度黄芪寡糖片段对免疫活性的影响:通过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活性了解不同聚合度黄芪寡糖片段对固有免疫的影响;通过脂多糖(LPS)诱导脾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刀豆蛋白A(ConA)诱导脾淋巴细胞中B淋巴细胞的增殖了解不同聚合度黄芪寡糖片段对适应性免疫的影响;用不同聚合度的黄芪寡糖片段干预小鼠脾淋巴细胞,通过检测脾细胞分泌IgG的情况来分析黄芪寡糖对特异性免疫的作用。结果:1.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纯度大于98.5%)利用三氟乙酸部分水解为寡糖的最佳条件为水解温度80℃,三氟乙酸浓度1.0 mol·L-1,水解时间1 h,该条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RSD%﹤3%),重复批量制备表明APOS的产率约为75%。2.APOS经制备液相色谱的分离得到六个寡糖片段,APOS-1主要以DP2为主,APOS-2包括DP3~DP7,APOS-3包括DP5~DP9,APOS-4包括DP9~DP14,APOS-5包括DP12~DP17,APOS-6包括DP16~DP19。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仪器分析表明APOS的糖链断裂呈规律性,表现为Ci、0,2Ai、2,5Ai、2,4Ai型的碎片离子,结构以→4)-Hex-(1→连接的六碳糖为主链,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主要以葡萄糖为主要成分,此外在主链糖环的C2、C3和C6位存在支链结构,且C6位分支较多,并且APOS-5和APOS-6的主链糖环存在更复杂的多支链结构。3.不同聚合度寡糖片段对体外免疫细胞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平均分子量较大的组分显示出更强的免疫活性,与APS-Ⅱ相比,APOS-4/5/6表现出的差异活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200μg·m L-1时达到最强活性,推测在DP9以上的黄芪寡糖片段中更有可能存在免疫活性中心片段。结论:本研究以免疫活性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上而下”的研究策略使用三氟乙酸将APS-Ⅱ部分酸水解,得到不同聚合度的寡糖,并利用制备液相将寡糖分为六个片段,分析比较了不同寡糖片段之间的结构差异,表明APOS是以→4)-Hex-(1→连接的六碳糖为主链,在主链糖环的C2、C3和C6位存在分支的糖链结构,通过体外免疫活性筛选试验找到聚合度为DP9以上的高聚合度寡糖免疫活性最强,推测糖APS-Ⅱ中的免疫“活性中心”可能位于DP9以上的糖链结构中。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不同结构APOS与免疫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植物多糖的寡糖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
李曼祎[10](2021)在《枸杞果酒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枸杞(Lycium barbarum L.)是我国传统食药兼用的中药材,由于其药食同源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加工。中国是世界上枸杞的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枸杞以干制及泡茶食用居多,但在每年7-9月份成熟季节容易导致囤积,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单一的制干等加工方式不利于枸杞产业多样化的发展。将枸杞酿造成枸杞果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丰富枸杞产品的市场。本论文对不同产地枸杞进行分析,并对枸杞果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为发酵型枸杞果酒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列出如下:首先对宁夏、内蒙古西部、新疆、青海四产地枸杞理化指标,活性物质含量及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宁夏枸杞品质最优,枸杞多糖及黄酮含量达3.52±0.16%,0.44±0.03%,选定其作为酿酒原料。通过三角瓶枸杞果汁发酵试验筛选发酵性能优良并具有较好香气的菌株,结合感官评定结果及酒体的风味分析,选择EC1118作为枸杞果酒发酵菌株。选择SO2添加量、酵母接种量、初始含糖量及发酵温度为单因素试验变量,以感官评价及枸杞多糖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分析对枸杞果酒的酿造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SO2添加量20 mg·L-1、接种量0.8×107 CFU·m L-1、初始含糖量230 g·L-1、温度21.5℃为枸杞果酒最优发酵工艺。最优工艺下制得的枸杞果酒各项指标为:酒精度10.86±0.14%v·v-1、总酸6.12±0.13g·L-1、总糖5.84±0.10 g·L-1、枸杞多糖含量935.13±7.95 mg·L-1、黄酮含量356.05±5.68mg·L-1。将本实验中所制得枸杞果酒与市售3款枸杞果酒及枸杞果汁的理化特性及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枸杞果酒有机酸种类丰富且氨基酸总量最高。对比其他3种果酒样品,试验枸杞果酒中黄酮及枸杞多糖含量均高出市售样品2-3倍。通过GC-MS及OAV法分析确定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苯乙醇、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乙酯、己酸乙酯、正壬醇、正丙醇、异戊醇、辛酸、己酸乙酯共计11种物质为枸杞果酒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对比原酒,枸杞果酒经添加橡木片陈酿后香气更为丰富,建议陈酿工艺为橡木片添加量3 g·L-1,陈酿时间为60 d。
二、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源性多糖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
1.1 水提法 |
1.2 酸提法 |
1.3 碱提法 |
1.4 酶提取法 |
1.5 超声辅助提取 |
1.6 微波辅助提取 |
1.7 多种技术联合使用 |
2 植物多糖的活性研究 |
2.1 植物多糖抗氧化活性 |
2.2 植物多糖抗肿瘤活性 |
2.3 植物多糖抗疲劳活性 |
2.4 植物多糖免疫活性 |
2.5 植物多糖其他活性 |
3 不同提取方法对多糖的提取率及活性的影响 |
3.1 不同提取方法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3.2 不同提取方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4 展望 |
(2)不同分子量枸杞多糖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 |
2 样品与试剂 |
3 LBP的制备 |
3.1 LBP的提取 |
3.2 LBP的分离 |
4 枸杞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5 CCK-8法检测LBP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
6 中性红法检测吞噬活性 |
7 LBP对RAW264.7细胞iNOS,IL-6,IL-1β和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
8 Western Blot检测LBP对RAW264.7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
9 结果分析 |
结 果 |
1 LBP理化性质分析 |
2 LBP对 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3 LBP1和LBP2对RAW264.7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4 LBP对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 |
5 Western-Blot测定结果 |
讨 论 |
(5)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酿造工艺及抗氧化特性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黑枸杞概述 |
1.1.1 黑枸杞的简介 |
1.1.2 黑枸杞的营养价值 |
1.1.3 黑枸杞的功能性成分及研究现状 |
1.1.4 黑枸杞的功效 |
1.2 桑葚概述 |
1.2.1 桑葚的简介 |
1.2.2 桑葚的营养价值 |
1.2.3 桑葚的功能性成分及研究现状 |
1.3 果酒概述 |
1.3.1 果酒的简介 |
1.3.2 复合酒的概述 |
1.3.3 影响果酒发酵工艺的因素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黑枸杞桑葚汁中活性成分测定及酶解工艺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操作 |
2.2.1 实验流程 |
2.2.2 操作要点 |
2.3 实验方法与内容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单因素实验内容 |
2.3.3 正交实验设计 |
2.3.4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标准曲线的结果 |
2.4.2 黑枸杞桑葚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
2.4.3 黑枸杞桑葚复合汁的酶解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4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酶解工艺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 小结 |
3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发酵工艺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操作 |
3.2.1 工艺流程 |
3.2.2 操作要点 |
3.3 实验方法与内容 |
3.3.1 实验方法 |
3.3.2 感官评价标准 |
3.3.3 单因素实验内容 |
3.3.4 响应面优化实验 |
3.3.5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发酵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2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发酵工艺响应面优化实验及验证实验 |
3.5 小结 |
4 黑枸杞桑葚复合酒发酵及陈酿期间抗氧化活性变化的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与内容 |
4.2.1 总酚含量的测定 |
4.2.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4.2.3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
4.2.4 多糖含量的测定 |
4.2.5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4.2.6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4.2.7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4.3.2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4.3.3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4.3.4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多糖含量的影响 |
4.3.5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6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4.3.7 发酵及陈酿时间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松花粉及多糖概述 |
2 多糖的生物活性 |
2.1 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2.2 多糖的抗病毒活性 |
2.3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
2.4 多糖的其他生物学活性 |
3 黏膜免疫 |
3.1 肠道黏膜免疫屏障 |
3.2 多糖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
4 肠道菌群 |
4.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 |
4.2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巨噬细胞 |
5.1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
5.2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
5.3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信号转导途径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松花粉多糖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多糖 |
1.1.2 实验动物及毒株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1.5 多糖溶液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2 体重及免疫器官称重 |
1.2.3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 |
1.2.4 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检测 |
1.2.5 SIg A含量测定 |
1.2.6 血清中IgG含量的检测 |
1.2.7 qPCR检测肠道黏膜细胞因子 |
1.2.8 qPCR检测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分子 |
1.2.9 PPPS对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
1.2.10 PPPS的攻毒保护作用 |
1.3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PPPS对体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2.2 PPPS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2.3 PPPS对外周血CD4+、CD8+T 淋巴细胞含量变化的影响 |
2.4 PPPS对肠道黏膜SIgA和血清IgG的影响 |
2.5 PPPS对肠道黏膜细胞因子的影响 |
2.6 PPPS对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分子mRNA的影响 |
2.7 PPPS对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
2.7.1 PPPS对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
2.7.2 PPPS对空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
2.7.3 PPPS对回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
2.8 PPPS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8.1 口服PPPS7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8.2 口服PPPS14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8.3 口服PPPS21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9 PPPS对 NDV攻毒保护作用 |
2.9.1 攻毒后PPPS对体重及存活率的影响 |
2.9.2 攻毒后PPPS对肠道黏膜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
2.9.3 攻毒后肠道黏膜及肺脏组织学观察 |
2.10 PPPS对 H9N2 攻毒保护作用 |
2.10.1 攻毒后PPPS对肺脏病理变化影响 |
2.10.2 攻毒后PPPS对肺脏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多糖及溶液配制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 |
1.2.2 样本DNA提取 |
1.2.3 PCR扩增与产物纯化 |
1.2.4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 |
1.2.5 测序数据质量优化 |
1.2.6 OTU聚类及Venn图绘制 |
1.2.7 物种相对丰度图及热图 |
1.2.8 α多样性及UPGMA聚类树分析 |
1.2.9 qPCR验证测序结果 |
2 试验结果 |
2.1 数据质量分析 |
2.2 基于OTU的 Venn图 |
2.3 物种相对丰度图 |
2.4 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2.5 等级聚类曲线 |
2.6 稀释曲线 |
2.7 UPGMA聚类树 |
2.8 qPCR验证 |
3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松花粉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多糖及溶液配制 |
1.1.2 细胞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巨噬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1.2.2 PPPS对 HD1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3 PPPS对 HD11 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1.2.4 PPPS对 HD11 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1.2.5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1.2.6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IL-1β和TNF-α的影响 |
1.2.7 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1.2.8 m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
1.2.9 mi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
1.2.10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的影响 |
1.2.11 MAPK抑制剂对HD11 细胞分泌NO、TNF-α和IL-1β的影响 |
1.2.12 PPPS对 HD11 细胞NF-κB分子的影响 |
1.3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PPPS对 HD11 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 |
2.1.1 PPPS对 HD11 细胞增殖作用 |
2.1.2 PPPS对 HD11 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2.1.3 PPPS对 HD11 细胞释放ROS的影响 |
2.1.4 PPPS对 HD11 细胞释放NO和 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 |
2.1.5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2.2 PPPS对 HD11 细胞免疫调节作用转录组分析 |
2.2.1 测序数据与参考序列比对结果 |
2.2.2 皮尔逊相关系数和PCA分析结果 |
2.2.3 DEGs的鉴定和分析 |
2.2.4 DEGs的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5 差异表达mRNA qPCR验证 |
2.2.6 miRNA测序分析及测序数据质量 |
2.2.7 miRNA差异表达鉴定和分析 |
2.2.8 miRNA靶基因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9 差异表达miRNA的 qPCR验证 |
2.3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的影响 |
2.3.1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TLR2、4、MR的影响 |
2.3.2 TLR4 抑制剂抑制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
2.4 MAPK抑制剂抑制PPPS诱导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
2.5 PPPS对 HD11 细胞NF-κB分子的影响 |
2.5.1 PPPS上调HD11 细胞NF-κB分子mRNA水平 |
2.5.2 NF-κB抑制剂抑制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
3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蒙古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分离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益生元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1.1 多糖的除杂方法 |
1.1.2 多糖提取方法 |
1.1.3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
1.1.4 多糖的结构鉴定 |
1.1.5 多糖结构的辅助鉴定 |
1.1.6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 黑果枸杞的研究概况 |
1.2.1 黑果枸杞概述 |
1.2.2 黑果枸杞化学成分研究概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蒙古黑果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 |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黑果枸杞果实粗多糖的提取 |
2.2.2 黑果枸杞果实粗多糖的分离 |
2.2.3 分级多糖的纯化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粗多糖得率 |
2.3.2 DEAE-52 分离结果 |
2.3.3 Sephadex G-100 凝胶纯化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糖的理化性质和初步结构鉴定 |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3.2.2 多糖的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
3.2.3 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
3.2.4 多糖的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多糖的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3.3.2 多糖纯度鉴定和分子量测定 |
3.3.3 多糖单糖组成测定 |
3.3.4 多糖的紫外和红外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抗氧化性评价 |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2.2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2.3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2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4.3.3 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黑果枸杞果实粗多糖益生元效果 |
5.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替代碳源的MRS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
5.2.2 菌种扩培 |
5.2.3 菌种的培养 |
5.2.4 孵育过程动态监测指标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益生菌生长过程p H动态变化 |
5.3.2 益生菌增殖过程总糖含量动态变化 |
5.3.3 益生菌增殖过程总酸含量动态变化 |
5.3.4 益生菌增殖过程菌落数动态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小米多糖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米的研究背景 |
1.1.1 小米的概述 |
1.1.2 小米的成分及功效 |
1.2 多糖的研究背景 |
1.2.1 多糖提取方法 |
1.2.2 多糖分离纯化方法 |
1.2.3 多糖结构研究 |
1.2.4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小米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小米多糖提取 |
2.3.2 小米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3 单因素试验 |
2.3.4 Plackett-Burman试验 |
2.3.5 响应面试验 |
2.3.6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4.2 Plackett-Burman实验 |
2.4.3 响应面实验 |
2.4.4 最优工艺及验证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米多糖的分离纯化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米多糖脱蛋白 |
3.3.2 小米多糖脱色 |
3.3.3 DEAE-52 柱层析 |
3.3.4 Sephadex G-100 柱层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小米多糖脱蛋白 |
3.4.2 小米多糖脱色 |
3.4.3 DEAE-52 柱层析 |
3.4.4 Sephadex G-100 凝胶柱层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米多糖的结构鉴定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紫外光谱 |
4.3.2 红外光谱 |
4.3.3 扫描电镜 |
4.3.4 刚果红实验 |
4.3.5 高效凝胶色谱法 |
4.3.6 单糖组成分析 |
4.3.7 热重分析 |
4.3.8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紫外吸收光谱 |
4.4.2 红外光谱 |
4.4.3 扫描电镜 |
4.4.4 刚果红实验 |
4.4.5 高效凝胶色谱法 |
4.4.6 单糖组成分析 |
4.4.7 热重分析 |
4.4.8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米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影响及抗氧化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高血糖造模 |
5.3.2 实验分组 |
5.3.3 糖耐量测试 |
5.3.4 体重,血糖及肝脏指数测定 |
5.3.5 小鼠血脂指标的测定 |
5.3.6 小鼠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5.3.7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小米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5.4.2 小米多糖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
5.4.3 小鼠糖耐量测试 |
5.4.4 小米多糖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
5.4.5 小米多糖对肝氧化损伤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9)黄芪活性多糖APS-Ⅱ三氟乙酸降解寡糖片段的免疫活性筛选与结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图 |
1.2.3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糖类的研究 |
2.1.1 多糖的研究现状 |
2.1.2 寡糖的基本概述 |
2.1.3 寡糖的研究成果 |
2.2 多糖的降解方法 |
2.2.1 化学降解 |
2.2.2 生物降解 |
2.2.3 物理降解 |
2.3 寡糖的分离制备 |
2.3.1 制备液相分离制备 |
2.3.2 聚丙烯酰胺凝胶柱分离制备 |
2.3.3 膜分离制备 |
2.4 寡糖的结构解析方法 |
2.4.1 寡糖的液相表征分析 |
2.4.2 寡糖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2.4.3 寡糖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2.4.4 寡糖的红外检测 |
2.4.5 寡糖的核磁测定 |
2.5 寡糖的生物活性 |
2.5.1 促进免疫功能 |
2.5.2 抗抑郁作用 |
2.5.3 降低血糖 |
2.5.4 保护心肌受损 |
2.5.5 调节菌群比例 |
2.5.6 其他作用 |
第三章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的三氟乙酸水解 |
3.1 引言 |
3.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3.2.1 研究对象 |
3.2.2 试剂 |
3.2.3 仪器 |
3.3 实验内容 |
3.3.1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的制备 |
3.3.2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单因素考察 |
3.3.3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L_9(3~3)正交试验 |
3.3.4 酸水解的重复性实验 |
3.3.5 酸水解的稳定性实验 |
3.3.6 黄芪混寡糖的批量制备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的液相表征 |
3.4.2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
3.4.3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酸水解的最优条件分析 |
3.4.4 酸水解的重复性评价 |
3.4.5 酸水解的稳定性评价 |
3.4.6 黄芪混寡糖的产率 |
3.5 小结 |
第四章 黄芪免疫活性多糖降解寡糖的分离制备及结构解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4.2.1 研究对象 |
4.2.2 试剂 |
4.2.3 仪器 |
4.3 实验内容 |
4.3.1 黄芪混寡糖的质谱检测 |
4.3.2 不同寡糖片段的分离制备 |
4.3.3 不同寡糖片段的单糖组成测定 |
4.3.4 不同寡糖片段的红外测定 |
4.3.5 不同寡糖片段的甲基化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黄芪混寡糖的质谱分析 |
4.4.2 不同寡糖片段的制备及液相表征 |
4.4.3 不同寡糖片段的单糖组成分析 |
4.4.4 不同寡糖片段的红外分析 |
4.4.5 不同寡糖片段的甲基化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体外免疫细胞的黄芪免疫活性多糖中活性寡糖片段的筛选 |
5.1 引言 |
5.2 材料试剂和仪器 |
5.2.1 研究对象 |
5.2.2 试剂 |
5.2.3 仪器 |
5.3 实验内容 |
5.3.1 不同聚合度寡糖片段的固有免疫 |
5.3.1.1 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测定 |
5.3.1.2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测定 |
5.3.2 不同聚合度寡糖片段的特异性免疫 |
5.3.2.1 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 |
5.3.2.2 对脂多糖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影响 |
5.3.2.3 对脂多糖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分泌Ig G的影响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寡糖片段的对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
5.4.2 不同寡糖片段对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 |
5.4.3 不同寡糖片段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
5.4.4 不同寡糖片段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
5.4.5 不同寡糖片段对脾淋巴细胞分泌Ig G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6.3 学习心得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枸杞果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枸杞 |
1.1.1 枸杞概述 |
1.1.2 枸杞生物活性成分及营养价值 |
1.2 枸杞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 |
1.3 果酒 |
1.3.1 果酒概述 |
1.3.2 果酒的营养价值 |
1.3.3 果酒酿造技术 |
1.3.4 果酒的香气 |
1.4 枸杞果酒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5 立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主要材料 |
2.1.2 菌种与培养基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与分析方法 |
2.3.1 主要实验方法 |
2.3.2 主要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枸杞原料分析及酿酒酵母筛选 |
3.1.1 不同产地枸杞样品理化指标及活性物质的测定 |
3.1.2 不同产区枸杞特征性风味物质分析 |
3.1.3 枸杞果酒酿造菌株的筛选 |
3.2 枸杞果酒酿造工艺研究 |
3.2.1 初始含糖量对枸杞果酒发酵的影响 |
3.2.2 接种量对枸杞果酒发酵的影响 |
3.2.3 发酵温度对枸杞果酒发酵的影响 |
3.2.4 SO_2添加量对枸杞果酒发酵的影响 |
3.2.5 响应面实验优化分析 |
3.3 枸杞果酒的评价 |
3.3.1 枸杞果酒理化指标及活性物质测定 |
3.3.2 枸杞果酒感官品评 |
3.3.3 枸杞果酒中有机酸含量的分析 |
3.3.4 枸杞果酒中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
3.4 枸杞果酒挥发性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
3.4.1 枸杞果酒香气分析 |
3.4.2 添加橡木片对枸杞果酒风味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附录B |
四、枸杞多糖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源性多糖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王曼宇,刘乃新,张福顺.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2]不同分子量枸杞多糖对RAW264.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 王莹,金红宇,李耀磊,董晓旭,昝珂,马双成. 中国新药杂志, 2021(12)
- [3]龙眼、枸杞、红枣多糖的益生活性及其营养餐粉研发[D]. 周文君.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4]沙棘多糖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魏晨业.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黑枸杞桑葚复合酒的酿造工艺及抗氧化特性的变化研究[D]. 纪璇. 烟台大学, 2021(12)
- [6]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D]. 沙洲.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7]蒙古黑果枸杞果实多糖的分离工艺、抗氧化活性及其益生元应用[D]. 胡佳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小米多糖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兰. 山西大学, 2021(12)
- [9]黄芪活性多糖APS-Ⅱ三氟乙酸降解寡糖片段的免疫活性筛选与结构初探[D]. 石丽霞. 山西大学, 2021
- [10]枸杞果酒的研制[D]. 李曼祎. 江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