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基因调控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元杰[1](2021)在《电针“天枢”“足三里”调节UC大鼠RORγt/STAT3蛋白对免疫失衡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黏膜中STAT3、RORγt、TGF-β和血清中IL-17、IL-6、IL-10的含量变化,观察电针“天枢”、“足三里”穴对RORγt/STAT3信号通路和免疫失衡的影响。探究针灸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治疗UC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运用SPSS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4组,每组10只。模型组、电针组、非经非穴组大鼠饮用4%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溶液,空白组饮用蒸馏水。从第4天开始,电针组针刺大鼠“天枢”穴和“足三里”穴,非经非穴组选取大鼠“天枢”穴与第4乳头连线中点处和“足三里”穴旁开0.5cm处进行针刺,波形频率为2/15 Hz;电流强度0.4-0.6 m A,留针15分钟,每日1次,一共7天。其中每天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以及计算疾病活动指数。全部过程完成后,将大鼠剖腹处理,然后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取结肠组织,并且观察结肠黏膜发生病变的程度。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IL-17、IL-10和IL-6的含量;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结肠黏膜中STA T3、RORγt和TGF-β的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三者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1电针提前干预对UC大鼠的一般状态及病理学影响(1)模型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比空白组差,模型组大鼠毛色较暗粗糙,粪便稀薄或直接为水样便,带有血色甚至为脓血便,体重减轻,DAI指数高于空白组(P<0.05);电针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比模型组好,DAI指数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的一般状态与DAI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大鼠病理学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不连续,并且伴有明显的出血情况。腺体数量降低,黏膜和黏膜下层增生而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经过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特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无出血情况,腺体数量上升,恢复了黏膜的连续性特点,黏膜下层和基底层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减少。非经非穴组和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区别。2电针对UC大鼠TGF-β、STAT3、RORγt和IL-6、IL-17、IL-10的影响(1)大鼠血清中IL-6、IL-17、IL-10的变化为:与空白组作对比,电针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的IL-6、IL-17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做对比,电针组、非经非穴组的IL-6、IL-17含量降低(P<0.05),IL-10含量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与电针组相比,IL-6、IL-17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5)。(2)大鼠结肠黏膜中STAT3、RORγt和TGF-β的变化为:与空白组作对比,模型组、电针组、非经非穴组大鼠结肠黏膜中的STAT3和RORγt含量升高,着色变深,TGF-β含量降低,着色变浅(P<0.05);与模型组作对比,电针组、非经非穴组大鼠结肠黏膜中的STAT3和RORγt含量降低,着色变浅,TGF-β含量升高,着色变深(P<0.05);非经非穴组与电针组相比,STAT3和RORγt含量升高,着色变深,TGF-β含量降低,着色变浅(P<0.05)。结论:1电针“足三里”、“天枢”穴对UC大鼠的体重、肠道组织形态学炎症表现和DAI指数评分起到了改善作用。2电针“足三里”、“天枢”穴抑制了UC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IL-6、IL-17的表达,促进了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非经非穴组的治疗效果不如电针组。3电针“足三里”、“天枢”穴不但可以对UC大鼠结肠黏膜进行激活,还可以抑制结肠黏膜中STAT3和RORγt蛋白的表达,促进TGF-β蛋白的表达,使免疫平衡轴回归稳定状态,初步证实了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平衡机制。
陈铭诗[2](2021)在《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临床部分:观察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部分:观察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UC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究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UC模型大鼠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调节作用,对炎症因子、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探讨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临床部分:将240例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UC患者随机分为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电针组、复方青黛颗粒组、美沙拉秦组,每组60例。各组患者治疗1个月,随访6个月。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改良的Mayo评分、内镜下黏膜愈合程度、C-反应蛋白、血沉、TNF-α、IL-6的表达以及复发率等方面。实验部分: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复方青黛颗粒组、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美沙拉秦组。除对照组、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干预治疗7天,观察各组大鼠DAI评分、病理评分、结肠形态大体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法、TUNEL、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测定大鼠结肠组织p-JNK、p-p38MAPK、Bcl-2、Bax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临床部分: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中UC患者总有效率达91.70%,内镜黏膜愈合率达85.00%,复发率为6.70%,可有效的改善UC患者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改良Mayo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血沉、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与其他三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yo内镜亚评分、血清IL-6的表达也明显降低,与电针组和复方青黛颗粒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沙拉秦组相比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UC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评价相当。实验部分:采用DSS诱导UC模型大鼠,各干预组大鼠经治疗后大鼠的一般状态和体重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增加,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病理评分、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结肠组织p-JNK、p-p38MAPK、Bax蛋白表达、结肠上皮凋亡细胞均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干预治疗组大鼠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丰富度和益生菌不同程度增加,致病菌不同程度减少,与模型组相比较均具有差异。在各干预治疗组中,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恢复最好,体重明显增加,显着降低了 DA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病理评分、血清TNF-α、IL-1β的表达和结肠组织p-JNK、p-p38MAPK、Bax蛋白的表达,增加了结肠组织Bcl-2蛋白表达,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与其他三组干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的表达也明显降低,与电针组和复方青黛颗粒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美沙拉秦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并且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组大鼠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丰富度明显增多,双歧杆菌、拟杆菌等益生菌明显增加,大肠杆菌、埃希氏菌等致病菌明显减少,肠道菌群分布种类与对照组最相似。结论:临床部分: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能有效的改善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结肠黏膜愈合率,降低肠道炎症反应,复发率低。实验部分: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可有效的治疗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MAPK信号通路中的JNK和p38MAPK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同时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凋亡,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恢复肠道稳态,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促进结肠黏膜愈合。
高艺格[3](2020)在《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综述、Meta分析、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四部分来阐述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等情况,评价以往报导中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究“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免疫相关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IF-1)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轻重程度相关,并探寻“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及中国知网上收集了近十年来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对其阅读、研究,并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学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认识,诊断方法以及在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中国知网及万方资源数据库上搜集了近五年来中药口服、针灸治疗及中药口服联合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研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总结及分析评价。二、Meta分析目的:系统分析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纳入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RCT文献,使用RevMan5.3对所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1918例患者,结果显示针药联用治疗UC的总有效率与其他方法对比:RR=1.24,95%CI[1.20,1.29],P<0.00001,漏斗图和敏感性分析均显示异质性及发表偏倚较低。结论:针药联用治疗UC与西药或单用其中一种方法治疗对比,疗效更加明显。但鉴于文献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三、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寒热错杂、湿热瘀阻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免疫相关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IF-1)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轻重程度相关。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针药组与中药组,针药组给予温灸针刺+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口服治疗,治疗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安全性评估,观察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DQ量表积分及HCY、pANCA、AIF-1变化。结果:两组最终纳入合格病例共52例,针药组22例,中药组30例,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DQ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HCY、pANCA、AIF-1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针药组对患者畏寒、纳差、恶心呕吐、疲倦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能够明显改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并且针药联用较单用中药治疗在对患者全身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明显。但血清HCY、pANCA、AIF-1可能不能作为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程度的指标。四、动物实验目的:探究“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L-8、IL-10、IL-17、TNF-α的改变情况。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等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清肠温中方组、温灸针刺组、清肠温中方合并温灸针刺组,正常组正常饮食水,不予任何干预,其余4组均以4.5%DSS溶液自由饮水10天,进行溃疡性结肠炎造模,造模的同时各治疗组均以相应治疗,治疗10天。清肠温中方组采用清肠温中方颗粒按“人和动物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灌胃治疗,同时予以与温灸针刺组同样的抓取固定手法抓取固定;温灸针刺组将大鼠置于鼠套中固定,穴位选取中脘、水分、天枢(双)、大横(双)、气海、关元进行针刺,留针15min,并悬以艾灸,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同时予以与中药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清肠温中方合并温灸针刺组在用清肠温中方颗粒灌胃的同时予以与温灸针刺组相同的针灸治疗,期间每天观察各大鼠的一般状态,记录各大鼠的体重、大便性状及便潜血情况,评估DAI。边造模边治疗10天后,禁食不禁水24h准备结肠,进行取材,腹主动脉取血、离心、-80℃保存血清,Elisa 法检测血清 IL-6、IL-8、IL-10、IL-17、TNF-α 水平,同时取相同部位的结肠组织损伤处1×1cm以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情况,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S)。结果:模型组UC大鼠血清IL-6、IL-8、IL-17、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经过中药、针灸或针药联合治疗后,IL-6、IL-8、IL-17、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针灸组和针药组之间两两比较,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针灸组和中药组相比,针药组IL-8和IL-17水平下降更为明显,IL-10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从症状及病理评分方面来看,三个治疗组DAI和H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清肠温中方和温灸针刺均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症状以及肠黏膜损伤情况,可能通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IL-8、IL-17、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维持UC中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口服清肠温中方和温灸针刺两种治疗方法联用对疾病治疗是否有叠加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究。
陈明森[4](2020)在《电针“天枢”“足三里”介导FOXP3/DAF通路调控UC大鼠Treg/Th17平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黏膜中DA F、FOXP3、TGF-β含量及表达,血清中IL-6、IL-10、IL-17的含量变化,研究电针“天枢”、“足三里”是否通过干预FOXP3/DAF信号通路,影响Treg/Th17免疫平衡从而起到对UC的治疗作用,研究FOXP3和DAF之间的关系,探究针灸的相关作用机制,为针灸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依据。材料与方法:选用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别都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自由饮用七天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第四天开始治疗,电针组选用大鼠“天枢”、“足三里”进行电针干预,非经非穴组选用“天枢”与同侧第四乳头连线的中点、“足三里”旁开0.5cm进行电针干预,共干预七天。干预过程中每天分别记录各组大鼠的体重、大便性状以及便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在治疗结束后,将所有大鼠麻醉后进行剖腹,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取结肠黏膜组织观察结肠黏膜病变程度,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IL-10、IL-17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UC大鼠肠黏膜中DAF、FOXP3和TGF-β的含量及表达;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UC大鼠肠黏膜中DAF、FOXP3的含量。结果:1电针提前干预对DSS造模的UC大鼠模型的影响(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一般状况较差,毛色晦暗无光、粪便质稀或呈水样便,肉眼可见血便或脓血便,体重明显下降,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电针组UC大鼠的一般状况较模型组好,体重较模型组增加,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和模型组之间大鼠一般情况、粪便性状、便血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与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结肠病理形态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结肠黏膜不连续并伴有明显的充血,腺体数量减少,腺体的常规结构被破坏,脱落杯状细胞的数量增多,黏膜与茹膜的下层增生并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经过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结肠组织的形态学明显改善,腺体数量增加,黏膜上皮的连续性恢复,黏膜下层及基底层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少于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和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电针对UC大鼠结肠黏膜DAF、FOXP3、TGF-β以及血清IL-6、IL-10、IL-17的影响。(1)血清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非经非穴组的IL-6、IL-17明显升高(P<0.05),IL-10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非经非穴组的IL-6、IL-17较模型组降低(P<0.05),IL-10较模型组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较电针组的IL-6、IL-17明显升高(P<0.05),IL-10明显降低(P<0.05)。(2)结肠黏膜中DAF、FOXP3、TGF-β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UC大鼠结肠黏膜的DAF、FOXP3和TGF-β的阳性细胞较空白组明显降低,着色变浅;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的DAF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着色变浅,大鼠结肠黏膜的DAF、FOXP3和TGF-β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着色变深;非经非穴组虽优于模型组,但不及电针组。阳性细胞比值模型组明显低于空白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高于模型组但低于空白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高于模型组但低于电针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肠黏膜中DAF、FOXP3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非经非穴组FOXP3和DAF均明显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及非经非穴组明显高于模型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高于非经非穴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天枢”、“足三里”能有效改善UC大鼠体重、DAI评分、肠道组织形态学炎症表现;提升肠道组织中TGF-β、FOXP3与DAF的含量与血清中IL-10的含量、降低血清中IL-6和IL-17的含量;电针非经非穴虽然可以提升肠道组织中TGF-β、FOXP3与DAF的含量、提升血清中IL-10的含量、降低血清中IL-6和IL-17的含量,但作用强度不及电针“天枢”、“足三里”。2电针“天枢”、“足三里”可以激活结肠黏膜中的FOXP3/DAF信号通路,初步证明了针灸调节Treg/Th17平衡轴的机制。
麦日排提·阿卜杜拉[5](2016)在《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大鼠结肠组织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维吾尔医学(维医)体液论的指导下成功建立异常胆液质载体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证大鼠模型,检测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α、IL-1β、iNOS、eNOS等四种炎症相关因子的hnRNA和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NF-κB对上述四种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转录活性的调控机制,从而阐述NF-κB在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维医体液论建立异常胆液质载体证候模型的基础上,采用TNBS/乙醇法构建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大鼠模型,将动物分为正常组和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两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α、IL-1β、iNOS、e NOS的hnRNA与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差异,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qPCR方法,检测NF-κB与候选基因IL-1α、IL-1β、iNOS、eNOS调控序列的亲和力,阐述存在表达差异的分子机制。结果:1)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大鼠体征、症状、结肠粘膜损伤等均符合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的判定标准;2)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α、IL-1β、iNOS的hnRNA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NOS的hn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α、IL-1β、iNOS、eNOS的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hIP-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增强IL-1α、IL-1β、iNOS基因的转录活性,而对eNOS基因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不明显。结论:1)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出现免疫功能紊乱;2)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通过与IL-1α、IL-1β、iNOS等候选基因调控序列的结合,增强候选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促进候选基因的表达;3)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大鼠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调控除了NF-κB的转录水平调控作用外,还可能存在RNA的稳定性相关的转录后调控机制。
侯天舒,韩晓霞,杨阳,赵纪岚,任亚东,余曙光,吴巧凤[6](2014)在《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讨电针治疗UC的机制。方法:39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3只)和UC造模组(26只),造模组饮用4%的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d复制UC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穴,每日1次,每次10min,治疗5d。观察实验过程中大鼠疾病活动指数的变化;收集各组大鼠粪便排泄物,用多聚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分析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相似性及丰度值,对优势条带进行回收测序,采用Quantity one等软件对所得结果图谱进行分析,对优势条带进行菌种鉴定及含量分析。结果: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值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明显增高(P<0.05,P<0.01)。电针能降低UC模型大鼠疾病活动指数,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度值及多样性指数(P<0.05,P<0.01);菌种鉴定表明电针能提高UC模型大鼠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含量,降低双酶梭菌(Clostridium bifermentans)的含量(P<0.05)。结论:电针能明显改善UC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有益菌群的含量,对UC模型大鼠肠道微生态发挥的保护作用很可能是电针治疗UC的机制之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毛颖[8](2013)在《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NO、OFR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一氧化氮水平和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探讨四神丸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材料:健康Wistar大鼠80只,雌雄各半,2,4,6-三硝基苯磺酸、无水乙醇、四神丸、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肿瘤坏死因子试剂盒、一氧化氮试剂盒、一氧化氮合酶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试剂盒、丙二醛试剂盒、考马斯亮蓝蛋白测试盒等。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采用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阳性对照组以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灌胃;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四神丸混悬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18天后麻醉大鼠,颈动脉取血及结肠组织。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一般状态及结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的浓度;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组织中NO、M D A的含量及iNOS、SOD的活力。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的浓度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组织中MDA及NO的含量和iNOS活力高于空白组(P<0.05),SOD的活力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改变提示黏膜损伤严重。经四神丸治疗后,血清TNF-α含量降低,结肠黏膜组织中MDA、NO的含量及iNOS的活力均明显降低,SOD的活力有所升高,其中四神丸高级量组与SASP西药对照组疗效较好。结论:1.四神丸对UC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可以改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减轻结肠病理损伤;2.四神丸可以下调血清中TNF-α的浓度、降低结肠组织中氧化氮水平及增强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等;3.四神丸对UC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机制的调节、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降低氧自由基等有关。
韩晓霞,杨阳,吴巧凤[9](2012)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及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以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主要症状。该病有病程漫长、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并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医学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众多文献在组织形态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等角度探讨针灸治疗UC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近年来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韩晓霞[10](2012)在《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的影响,明确电针对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和影响的关键菌群,从“肠道微生态”这一全新角度研究针灸对UC的治疗作用,为深入探讨针灸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并进一步对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39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UC模型组,模型组饮用4%的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溶液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再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选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进行治疗,5天为一疗程,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作治疗。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比较各组大鼠的一般活动状况;采用联苯胺法评价各组粪便隐血情况;采用组织病理染色切片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回盲部和远端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收集各组大鼠粪便排泄物,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D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等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相似性及丰度;对优势条带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模式识别分析;特异条带回收测序,鉴定菌种;所得结果及数据采用Quantity one、Chromas、MGAE5、SIMCA-P+及SPSS18.0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电针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效应观察结果:1)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后,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差,大便出现脓血,DAI评分显着增高;电针治疗组大鼠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大便性状、脓血便等情况得到明显改善,DAI评分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UC模型组回盲部及远端结肠组织粘膜层结构破坏,溃疡形成,粘膜下层充血水肿,大量炎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减少,大量的游离的坏死组织;电针治疗组肠粘膜结构完整,腺体排列较整齐,粘膜下层无明显充血水肿,只有少量炎细胞浸润,可见杯状细胞增生。3)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回盲部及远端结肠组织微绒毛稀疏,变短,上皮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线粒体肿胀,炎细胞广泛浸润。电针治疗组微绒毛相对整齐,线粒体正常,细胞核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均匀,粗面内质网丰富。2.电针对UC大鼠肠道菌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1) DGGE凝胶电泳显示,与空白组相比,UC模型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指数较模型组有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克隆测序结果:样本菌种鉴定主要归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这三大类,其中拟杆菌门可培养出的细菌种类主要有Bacteroides coprocola,还有一些未培养拟杆菌;厚壁菌门可培养出的细菌种类主要有Lactobacillus sp.、Lactobacillus johnsonii、 Clostridium bifermentans;变形菌门可培养的细菌种类有Anaerobiospirillum succiniciproducens,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其中Lactobacillus sp与Lactobacillus johnsonii针刺后其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Clostridium bifermentans其含量在模型组显着升高,高于正常组,针刺之后其含量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对DSS诱导的UC模型大鼠一般情况和肠道远端及回盲部粘膜组织病理改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UC模型大鼠肠道内细菌丰度及多样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电针能提高UC大鼠肠道细菌的丰度及多样性,表明电针对肠道细菌多样性有良性保护作用。3.电针可增加Lactobacillus sp.、Lactobacillus johnsonii等肠道益生菌的含量,减少Clostridium bifermentans等致病菌的含量,表明电针可以提高肠道益生菌的定植能力,降低致病菌(或疾病相关菌)的定植能力,进而发挥保护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二、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基因调控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基因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天枢”“足三里”调节UC大鼠RORγt/STAT3蛋白对免疫失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一、西医对UC的认识 |
(一) 发病机制 |
(二) 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二、中医对UC的认识 |
(一) 病因病机 |
(二) 辨证分型 |
(三) 治法治则 |
(四)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基线资料比较 |
(二) 结果 |
五、讨论 |
(一) 大肠湿热证的UC病因病机特点 |
(二) 方药解析 |
(三) 选穴分析 |
(四)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UC的疗效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引言 |
一、实验材料 |
(一) 动物 |
(二) 药物与试剂 |
(三) 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动物分组 |
(二) 实验药物与配制 |
(三) 造模与干预治疗 |
(四) 取材 |
(五) 疾病活动指数( 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 |
(六) 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评分 |
(七) 病理学观察及损伤评分 |
(八)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 |
(九) 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十) 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十一)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 |
(十二) TUNEL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
(十三)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
(十四) 统计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 大鼠一般情况评估 |
(二)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
(三) 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评分 |
(四) 病理组织学评分 |
(五)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的影响 |
(六)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p-JNK、p-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七)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其调控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 |
(八) 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1.病因学 |
1.1 免疫学说 |
1.2 遗传因素 |
1.3 肠道菌群 |
1.4 其他因素 |
2.诊断 |
3.治疗 |
3.1 氨基水杨酸 |
3.2 糖皮质激素 |
3.3 免疫抑制剂 |
3.4 生物制剂 |
3.5 JAK抑制剂 |
3.6 益生菌 |
3.7 外科手术治疗 |
4.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针药治疗进展 |
1.中药内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1.1 动物实验 |
1.2 临床试验 |
1.3 讨论 |
2.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2.1 动物实验 |
2.2 临床试验 |
2.3 讨论 |
3.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Meta分析 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
1.研究资料 |
2.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5.试验流程图 |
6.结果 |
7.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的UC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1.实验资料 |
2.实验方法 |
3.数据分析与统计 |
4.实验流程图 |
5.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电针“天枢”“足三里”介导FOXP3/DAF通路调控UC大鼠Treg/Th17平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组织形态学检查 |
3 各组大鼠血清 IL-6,IL-10,IL-17 水平比较 |
4 各组大鼠结肠黏膜 DAF、FOXP3、TGF-β表达水平比较 |
讨论 |
1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现状 |
2 造模方式的选择 |
3 实验中免疫指标的作用机制 |
4 干预措施的选择依据 |
5 实验总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大鼠结肠组织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药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国际生物学信息网址及计算机分析软件 |
2 方法 |
2.1 实验流程图 |
2.2 动物实验 |
2.3 结肠组织总RNA的提取 |
2.4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 |
2.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ChIP-qPCR)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发病机制最新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2 动物分组与造模 |
1.3 电针治疗方法 |
1.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4.1一般指标检测方法 |
1.4.2 肠道微生态研究 |
1.5 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观察 |
2.2 各组大鼠肠道微生态检测结果 |
2.2.1 总DNA的抽提 |
2.2.2 16SrDNA片段的扩增 |
2.2.3 DGGE电泳结果 |
2.2.4 各组大鼠优势菌种鉴定结果 |
3 讨论 |
(8)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NO、OFR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一) 溃疡性结肠炎概说 |
(二) 现代医学对U C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三)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进展 |
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研究进展 |
(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概说 |
(二)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 治则治法 |
(四)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现状 |
(五)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实验研究进展 |
三、四神丸的研究概况 |
(一) 四神丸概说 |
(二) 四神丸方解 |
(三) 四神丸的现代临床应用 |
(四) 四神丸药理实验研究进展 |
四、展望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 |
2.3 给药方法 |
2.4 取材 |
2.5 指标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
2. 四神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对UC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
2 针灸对UC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研究 |
3 针灸对UC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
4 针灸对UC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
5 结语 |
(10)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语对照表 |
目录 |
引言 |
研究内容 |
实验一 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形态学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建立 |
2.3 治疗方案 |
3. 疾病活动情况观察 |
4. 大便隐血检测 |
5. 标本采集 |
6. 标本检测 |
6.1 远端结肠及回盲部组织光镜石蜡切片及HE染色 |
6.2 结肠及回盲部组织电镜超薄切片 |
7. 数据处理 |
8. 结果与分析 |
8.1 一般疗效观察 |
8.1.1 一般活动观察 |
8.1.2 粪便隐血结果观察 |
8.1.3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 |
8.2 组织形态学观察 |
8.3 超微结构观察 |
实验二 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2 试剂配制 |
1.3 实验仪器 |
1.4 引物设计 |
2. 标本检测 |
2.1 动物粪便样本采集 |
2.2 粪便标本检测 |
2.2.1 粪便样本总DNA提取 |
2.2.2 细菌16S rDNA序列扩增、PCR产物纯化 |
2.2.3 扩增产物纯化 |
2.2.4 PCR扩增产物的DGGE凝胶电泳 |
2.2.4.1 凝胶板的制备 |
2.2.4.2 制胶 |
2.2.4.3 灌胶 |
2.2.4.4 电泳 |
2.2.4.5 DGGE胶染色 |
2.2.5 条带回收 |
2.2.6 回收条带的克隆及测序 |
2.2.6.1 克隆 |
2.2.6.2 转化 |
2.2.6.3 铺板,挑阳性克隆 |
2.2.6.4 测序 |
2.2.7 DNA序列递交至NCBI数据库、构建系统进化树 |
2.2.7.1 序列去载体 |
2.2.7.2 细菌16S rDNA序列比对 |
3. 数据、图谱采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粪便总DNA的提取质量检测 |
4.2 V3区16SrDNA片段PCR扩增 |
4.3 DGGE图谱分析 |
4.3.1 细菌多样性分析 |
4.3.2 PCA主成分分析 |
4.4 优势菌种的序列分析 |
讨论 |
1. 传统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3. 肠道微生态在肠道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应用 |
4.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学 |
5. 针灸治疗UC的研究进展 |
6. 应用DGGE技术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
7. 本研究穴位选择依据 |
8. 本研究模型选择依据 |
9. 本研究结果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四、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基因调控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天枢”“足三里”调节UC大鼠RORγt/STAT3蛋白对免疫失衡影响的研究[D]. 吴元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复方青黛颗粒联合电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研究[D]. 陈铭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D]. 高艺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电针“天枢”“足三里”介导FOXP3/DAF通路调控UC大鼠Treg/Th17平衡的机制研究[D]. 陈明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异常胆液质载体UC病证大鼠结肠组织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及其机制[D]. 麦日排提·阿卜杜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6]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J]. 侯天舒,韩晓霞,杨阳,赵纪岚,任亚东,余曙光,吴巧凤. 针刺研究, 2014(01)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NF-α、NO、OFR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D]. 毛颖.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进展[J]. 韩晓霞,杨阳,吴巧凤. 中医临床研究, 2012(13)
- [10]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研究[D]. 韩晓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