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深冷行业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曹军文,张文强,李一枫,赵晨欢,郑云,于波[1](2021)在《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氢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制氢规模不断扩大、制氢成本不断降低,氢能将有望与电能共同成为二次能源主体,通过氢电互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降低碳排放、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主要有三类工业制氢路线:化石燃料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氢和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依托清洁能源发展起来的其他制氢新技术,如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核能制氢等也受到广泛研究和关注。此外,制氢系统组成复杂,建模和优化难度高,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的预测、评估和优化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上述制氢路线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通过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环保性比较,结合国情对我国未来氢气供应结构做出展望。同时,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制氢工艺发展提供新思路。
陈学东,范志超,崔军,陈永东,章小浒,程经纬[2](2021)在《我国压力容器高性能制造技术进展》文中认为压力容器作为承压类特种设备,其高性能制造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是反映压力容器本质安全性、工艺适用性、产品绿色性和智能性等综合性能指标的制造模式。本文简要回顾了"十三五"以来我国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进展,包括标准体系建设、基于风险与寿命的设计制造、在役长周期安全保障等,面向"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以及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部署,提出了我国压力容器高性能制造技术发展面临的若干需求与挑战。
江仰春[3](2021)在《绝热气瓶绝热性能检测方法探索》文中认为文章分析比较了焊接绝热气瓶绝热性能检测方法的不同点,明确了静态蒸发率测量法为通用、定量准确的绝热性能测试方法。
丁聪[4](2021)在《煤炭地下气化项目制氧方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卞文欣[5](2021)在《C公司中国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文中认为
林涛[6](2021)在《LNG空温式气化器传热模型与气化能力研究》文中认为
朱璟琦[7](2021)在《天然气液化混合制冷剂优化及工艺扰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液化天然气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区域天然气资源的时空供给问题。但天然气液化项目作为能源经济体,需要参数优化为其节能降耗。本文选择单循环混合制冷剂制冷液化工艺进行优化计算和模拟研究。选取了天然气和混合制冷剂参数和物性计算方法,优选N2、CH4、C2H4、C3H8、i-C5H12为混合制冷剂的研究组分,采用PR状态方程作为物性计算模型,介绍了单循环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模拟中的设备模型。研究混合制冷剂摩尔配比与天然气液化单元系统功耗的关系。建立了单循环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Hysys仿真模型,设计正交实验作为优化方法,利用逐步回归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单循环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液化单元最低比功耗下的混合制冷剂摩尔配比为甲烷22.1%、氮气11.5%、乙烯35.9%、丙烷15.8%、异戊烷14.7%。利用Design Expert验证了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其中R22为0.9938。通过响应面图分析了混合制冷剂交互作用下的显着性。其中N2、CH4、C2H4之间交互作用的显着性较强。利用?损失分析法对液化工艺进行了有效能分析。计算了核心设备压缩机、多股流换热器、节流阀、水冷器的?损失值。其中压缩机的?损失值最高,占据了总?损失的73.9%。同时研究了混合制冷剂在高低压侧压力变化对设备?损失的影响。进行了设备结构优化,通过对比压缩机在二级压缩和三级压缩的?损失值,得到了三级压缩过程压缩机?损失降低了18.9%,其过程更加接近等温压缩过程,?损失值更小。研究了天然气进口温度、进口压力和混合制冷剂高压侧压力、低压侧压力四种参数稳态扰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系统性能包含液化单元系统比功耗,系统液化率,混合制冷剂的供冷能力,天然气液化所需的冷量。在稳态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了动态模拟。分析了天然气进口压力、进口温度发生扰动时天然气深冷温度的动态扰动特性。本文对天然气单循环混合制冷剂制冷三级冷却循环液化工艺进行了全流程模拟,重点基于能耗方向进行研究,优化得到了最低比功耗下的混合制冷剂配比,分析了核心设备的有效能,优化了系统结构。对系统进行了稳态扰动研究和动态扰动研究,得到了天然气深冷温度的动态扰动特性。
楼红枫[8](2021)在《深冷空分动态过程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深冷空分是生产大规模、高纯度气液相产品的主要方法,随着工业生产中的能源资源配置日益受到重视,下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空分装置除了“安、稳、长、满、优”的生产要求,还要灵活调整操作实现生产“提质增效”,因此空分装置在不同生产负荷间的切换频繁发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动态特性。机理模型具有清晰的物理意义,通过动态模拟技术揭示空分变负荷、氮塞故障等过程的生产规律,对空分过程操作实践非常重要。但其工艺流程复杂、耦合严重,物性计算方程模型变量多,给建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般工业过程的动态机理模型常采用微分-代数方程组表示。空分系统为高纯体系且物理可行域窄,使得这类模型具有刚性特征,对初值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如何在工作点大范围变动下提高动态模型的收敛性能是模型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考虑到离散后的模型规模大、计算成本高,机理模型实用性不强,构建“轻量化”降阶模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深冷空分工艺和机理,在Pyomo模块化自主建模平台构建了深冷空分精馏过程的全联立动态机理模型,分析了模型的index、自由度和刚性特征,通过重构精馏塔模型中的能量平衡方程,有效克服了 high-index带来的求解困难。由于原有空分热力学模型中变量多,非线性强,导致联立求解收敛性难,对此提出了基于多项式函数的回归方法,建立代理模型进行物性计算,简化了热力学计算并提高了动态模型的收敛性能,通过仿真验证了一定操作范围下局部代理模型的鲁棒性和准确性。2.采用有限元正交配置法对机理模型进行离散化,并用全联立法对空分动态过程进行模拟计算。设计了满足关键变量约束的动态优化命题,解决了稳态工况难收敛问题;提出了双层自适应变步长求解策略解决了变工况过程中模型收敛困难的问题。通过动态仿真,给出了关键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特性曲线,与HYSYS软件的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比较,由于重构水力学方程造成的模型误差,通过参数估计方法校正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动态机理模型能够准确、稳定地描述变负荷过程。3.为了提高机理模型实用性,采用有限元正交配置法对精馏塔模型进行约简,通过对空分下塔和全流程的仿真,验证了降阶模型在满足精度需求的同时缩减了模型规模,节省了计算时间;在降阶模型基础上引入故障扰动,构建了动态优化命题对典型氮塞故障进行动态仿真,求解得到的动态轨迹为现场故障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兴民[9](2021)在《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设计及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电力消耗急剧增加,电力生产与输送环节发展不能有效满足电力需求,因此,以太阳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限制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不同时间的电能使用量不同,具有高峰期和低谷期。增加了电力供应过程的难度。在上述问题的背景下,储能技术应运而生。电力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实现电能存储,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瓶颈。本文研究了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Liquid Air Energy Storage,LAES)的性能,实现了 LAES系统的设计及优化,以期更好地推广LAES技术。介绍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的原理、分类及新型CAES系统,总结了 LAES系统的特点及具备的储能优势。并介绍了 LAES发电流程及能量转换流程,建立了系统压缩机、蓄冷器、储气室、液态泵及膨胀机的热力学模型,将系统循环效率作为评价LAES性能的指标。确定了系统压缩、液化及膨胀过程的最佳参数,包括压缩与膨胀机组级数、系统储能与释能压力、蓄冷器换热温差与压降,并分析了影响系统液化率的因素;通过Aspen HYSYS软件得到了 LAES系统的仿真结果,此时,系统的循环效率为44.31%。引入(?)分析方法,得到系统(?)损失数据及占比,分析了机组级数对系统(?)损失的影响、单元绝热效率及换热温差对系统(?)损失、循环效率及导热油参数的影响、导热油初温对循环效率的影响。最终确立的LAES循环效率为56.78%。为提高LAES循环效率,本文采用了三种提高循环效率的方法,即在液化过程加LNG提高系统释能压力、利用有机朗肯循环和布雷顿循环利用剩余导热油做功,分别计算这三种方法单独工作时对系统循环效率的提升效果,然后将液化过程加LNG与有机朗肯循环和布雷顿循环分别组合,计算组合后的系统循环效率。最后,发现使用这三种组合方法的LAES系统循环效率最高能够提升13.34%,达到70.12%。
魏啸天[10](2021)在《高强铝合金加工变形的冷热处理调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航空航天对材料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必须生产出具有高比强度的部件,且在关键部件上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工作,以节约生产、运营和维护的成本。7系铝合金作为一种轻型合金,因具有较高强度而被广泛运用。但是在实际加工过程中,7系铝合金一般需通过固溶-淬火等热处理以及深冷处理等工艺来满足强度和韧性等性能的要求。然而在冷、热处理过程中,部件表面和芯部由于温度梯度的存在,必然产生一定的残余应力,这不仅为后续的机加工过程带来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实际使用过程中部件的尺寸稳定性。本文针对7050铝合金冷热处理产生的残余应力导致后续机加工变形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三坐标测量和盲孔法分别对变形和残余应力进行测量,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不同冷热处理工艺路线对7050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后续机加工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分析残余应力分布与机加工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测量铣削后T型件肋片的变形,发现经过固溶淬火时效(SA)和固溶淬火时效深冷(SAC)处理的试样肋片变形量较小;经过固溶淬火深冷时效(SCA)和固溶淬火后上坡淬火(SUQ)处理的试样在一定时间内肋片变形和变形量浮动最大;固溶淬火时效深冷时效(SACA)试样变形量和变化幅值均较小,其铣削后尺寸稳定性相对最好。(2)通过测量铣削后T型件底板的变形,发现SCA试样变形是所有工艺中最大的;SACA试样底板变形量较大,与肋片变形量并不对应;固溶淬火深冷(SC)试样底板变形较大,且变形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变化;SA和SUQ试样变形量较小;SAC试样的变形量也较大,且变形并未随时间的延长达到平衡。(3)通过对长方体试样铣削前后的应力进行测量,并结合变形测量的结果,发现铣削前应力较大则变形也较大。然而对于铣削后而言,变形较小的试样其应力反而较大,说明应力释放与工件加工变形、尺寸稳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通过测量不同形状、尺寸的试样经不同冷、热工艺处理后的残余应力,发现对于S试样而言,尺寸越大,其表面淬火应力越大;对于SA试样而言,所有尺寸的试样均未显示出明显的应力消减;SC试样的应力反而有一定增大;SAC试样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对表面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其沿深度方向上的残余应力变化规律有所不同;SCA试样在异型小块和立方体样块的残余应力测量中显示出了不同的规律,SCA对异型小块的残余应力有一定的消减作用,但是在立方块中并没有类似的发现。
二、国内深冷行业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深冷行业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1 引言 |
2 传统化石燃料重整制氢 |
2.1 煤制氢 |
2.1.1 煤气化制氢 |
2.1.2 煤超临界水气化制氢 |
2.2 天然气制氢 |
2.2.1 SMR的基本原理 |
2.2.2 SMR的催化剂 |
3 工业副产氢 |
3.1 变压吸附法 |
3.2 低温分离法 |
3.3 膜分离法 |
3.4 金属氢化物分离法 |
4 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 |
4.1 碱性电解池 |
4.1.1 关键电极材料 |
4.1.2 电解池结构设计 |
4.1.3 AEC堆的发展现状 |
4.2 质子交换膜电解池 |
4.2.1 关键电极材料 |
4.2.2 电解池关键结构 |
4.2.3 PEMEC堆的发展现状 |
4.3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
4.3.1 关键材料 |
4.3.2 电解池结构优化设计 |
4.3.3 SOEC堆发展现状 |
5 其他制氢新技术 |
5.1 太阳能光解制氢 |
5.2 生物质发酵制氢 |
5.3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氢 |
5.4 热化学循环制氢 |
6 不同制氢方式比较 |
7 人工智能在制氢系统中的应用 |
8 结论及展望 |
(2)我国压力容器高性能制造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十三五”以来我国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进展 |
1.1 安全技术规范与标准促进压力容器技术创新 |
1.2 基于风险与寿命的设计制造技术 |
1.2.1 材料性能提升技术 |
1.2.2 高温压力容器蠕变疲劳强度设计 |
1.2.3 低温压力容器防脆性断裂设计 |
1.2.4 高耸塔器防风抗振疲劳强度设计 |
1.2.5 超大容积LNG储罐结构稳定性设计 |
1.2.6 换热器强化传热与强度刚度协同设计 |
1.2.7 复合材料压力容器变强度刚度设计 |
1.2.8 基于泄漏率控制的法兰密封技术 |
1.3 在役长周期安全保障技术 |
1.3.1 风险评估技术 |
1.3.2 检测监测技术 |
1.3.3 合于使用评价技术 |
1.3.4 网络化远程运维技术 |
2 未来高性能制造面临的技术需求与挑战 |
2.1 产业基础高级化需求 |
2.1.1 关键基础材料及配套焊材 |
2.1.2 关键基础工艺 |
2.1.3 核心工业软件 |
2.2 极端制造需求 |
2.2.1 极端环境 |
(1)超高压聚乙烯反应器。 |
(2)下一代加氢反应器。 |
(3)超临界CO2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
(4)氮化镓人工晶体反应釜。 |
2.2.2 极端尺寸 |
(1)天然气液化主低温换热器。 |
(2)FSRU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
(3)LNG运输船用压力容器。 |
2.2.3 极端载荷 |
(1)深海探测外压容器。 |
(2)深海空间站外压容器。 |
(3)重载火箭压力容器重复使用技术。 |
2.3 双碳战略需求 |
2.3.1 氢能安全高效利用技术 |
2.3.2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技术 |
2.3.3 基于泄漏率控制的法兰密封技术 |
2.3.4 换热器能效监/检测与评估技术 |
2.3.5 压力容器极限寿命研究及超长期服役保障技术 |
2.4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2.4.1 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性能调控技术 |
2.4.2 复杂结构增材制造技术 |
2.4.3 智能化远程运维技术 |
3 结语 |
(3)绝热气瓶绝热性能检测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度测量检测方法 |
2 维持时间测量检测方法 |
3 漏热量测量检测方法 |
4 静态蒸发率测量检测方法 |
5 结束语 |
(7)天然气液化混合制冷剂优化及工艺扰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液化天然气技术探究 |
1.2.1 级联式液化工艺 |
1.2.2 带膨胀机制冷液化工艺 |
1.2.3 混合制冷剂制冷液化工艺 |
1.3 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天然气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优化及扰动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天然气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优化及扰动国内研究状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天然气和混合制冷剂参数选取与热物性计算 |
2.1 混合制冷剂组分的选取 |
2.2 天然气和混合制冷剂的相平衡计算 |
2.2.1 相平衡计算方法的选择 |
2.2.2 相平衡计算的条件及过程 |
2.3 天然气和混合制冷剂的焓熵计算 |
2.4 工艺流程中的设备模型 |
2.4.1 压缩机模型 |
2.4.2 多股流换热器模型 |
2.4.3 气液分离器模型 |
2.4.4 节流阀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制冷剂配比优化及交互作用分析 |
3.1 配比优化的数学模型 |
3.1.1 混料实验的条件设定 |
3.1.2 混料实验的计算模型 |
3.2 液化工艺基础参数的设定 |
3.2.1 原料气参数的确定 |
3.2.2 混合冷剂参数的确定 |
3.3 单循环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 Hysys 模型 |
3.3.1 工艺流程Hysys模型介绍 |
3.3.2 物性模型的选择 |
3.4 模拟实验研究与分析 |
3.4.1 模拟实验设计 |
3.4.2 模拟评价方法设计 |
3.4.3 模拟实验计算结果 |
3.5 混合制冷剂配比优化分析 |
3.5.1 多项式回归计算 |
3.5.2 配比优化结果计算 |
3.5.3 优化配比结果的方差分析 |
3.6 冷箱入口混合冷剂参数优化分析 |
3.7 混合制冷剂在冷箱中的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循环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有效能分析 |
4.1 系统有效能分析模型 |
4.1.1 ?分析法物理模型 |
4.1.2 ?分析法数法学模型 |
4.2 系统有效能稳态模拟计算 |
4.3 系统参数扰动对有效能的影响分析 |
4.3.1 混合冷剂高压端参数变换对系统有效能的影响 |
4.3.2 混合冷剂低压端参数变换对系统有效能的影响 |
4.4 混合制冷剂压缩子单元结构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然气SMR液化工艺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
5.1 模拟评价指标与初始参数设定 |
5.1.1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5.1.2 模拟计算初始参数设定 |
5.2 .天然气进口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3 天然气进口压力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4 混合制冷剂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4.1 混合制冷剂高压侧压力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4.2 混合制冷剂低压侧压力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天然气SMR液化工艺动态扰动模拟分析 |
6.1 动态模拟理论 |
6.2 液化单元设备动态模型及参数设定 |
6.2.1 多股流换热器动态模型 |
6.2.2 控制器动态模型 |
6.2.3 压缩机动态模型 |
6.2.4 液化单元工艺流程动态控制模型 |
6.3 天然气参数扰动的对液化工艺的动态特性 |
6.3.1 天然气温度变化对深冷温度的扰动特性分析 |
6.3.2 天然气压力变化对深冷温度的扰动特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学术成果 |
(8)深冷空分动态过程建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空分系统及其模型概述 |
1.2.1 空分工艺流程 |
1.2.2 空分过程模型 |
1.2.3 空分机理建模难点 |
1.3 机理建模方法及模拟问题求解策略 |
1.3.1 联立方程法 |
1.3.2 微分代数方程组求解方法 |
1.3.3 建模平台及求解器 |
1.4 空分动态模型约简及故障仿真 |
1.4.1 模型约简方法 |
1.4.2 空分过程故障仿真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分精馏过程动态建模及仿真分析 |
2.1 引言 |
2.2 空分精馏系统动态机理建模 |
2.2.1 空分建模对象 |
2.2.2 空分精馏塔机理建模 |
2.2.3 其他模块机理建模 |
2.3 深冷空分热力学计算方法 |
2.3.1 物性模型回归原理 |
2.3.2 物性方法准确性验证 |
2.3.3 空分下塔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分精馏系统全流程动态模拟及验证 |
3.1 引言 |
3.2 空分全联立模型分析 |
3.2.1 模型Index分析 |
3.2.2 自由度分析 |
3.2.3 刚性特征分析 |
3.3 动态模拟及验证 |
3.3.1 有限元正交配置离散化方法 |
3.3.2 单一工况下动态模拟及分析 |
3.3.3 变工况动态模拟及分析 |
3.3.4 现场单工况模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分动态模型约简及故障模拟 |
4.1 引言 |
4.2 机理模型约简 |
4.2.1 基于正交配置法的精馏塔降阶模型 |
4.2.2 空分精馏塔实例应用 |
4.3 基于机理模型的故障模拟 |
4.3.1 氮塞故障的常见原因 |
4.3.2 氮塞故障模拟策略 |
4.3.3 氮塞故障模拟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不同储能技术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原理及分类 |
1.4.1 CAES原理 |
1.4.2 CAES分类 |
1.4.3 新型CAES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原理及设备模型 |
2.1 引言 |
2.2 深冷液化压缩空气储能原理 |
2.2.1 LAES工作流程 |
2.2.2 LAES能量流程 |
2.3 LAES系统单元的热力学模型 |
2.3.1 压缩机 |
2.3.2 蓄冷器 |
2.3.3 液态泵 |
2.3.4 膨胀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3.1 引言 |
3.2 压缩与膨胀过程的参数选取 |
3.2.1 系统膨胀和压缩级数 |
3.2.2 储释能压力 |
3.3 液化过程的参数选取 |
3.3.1 蓄冷器换热温差 |
3.3.2 蓄冷器压降 |
3.3.3 液化率 |
3.4 LAES系统的仿真结果 |
3.4.1 仿真过程简介 |
3.4.2 仿真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分析 |
4.2.1 LAES部件(?)损失模型 |
4.2.2 LAES(?)损失数据 |
4.3 影响LAES系统(?)损失的因素 |
4.3.1 压缩与膨胀级数 |
4.3.2 绝热效率 |
4.3.3 换热温差 |
4.4 影响循环效率的因素 |
4.4.1 绝热效率对循环效率的影响 |
4.4.2 换热器温差对循环效率的影响 |
4.4.3 导热油初温对循环效率的影响 |
4.5 影响系统导热油参数的因素 |
4.5.1 绝热效率对导热油的影响 |
4.5.2 换热温差对导热油参数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LAES系统循环效率的方案 |
5.0 引言 |
5.1 LNG冷能用于空气液化过程 |
5.1.1 LNG冷能利用技术 |
5.1.2 LNG用于空气液化的技术方案 |
5.1.3 LNG-LAES系统仿真结果 |
5.2 LAES系统剩余导热油的利用方案 |
5.2.1 有机朗肯循环 |
5.2.2 LAES-ORC系统仿真结果 |
5.2.3 布雷顿循环 |
5.2.4 LAES-bray系统仿真结果 |
5.3 三种技术方案的组合 |
5.3.1 LNG冷能利用与ORC技术组合 |
5.3.2 LNG冷能利用与布雷顿循环组合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高强铝合金加工变形的冷热处理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机加工变形的研究进展 |
1.2.1 机加工变形的影响因素 |
1.2.2 机加工变形的调控 |
1.3 残余应力的研究进展 |
1.3.1 残余应力的概念与分类 |
1.3.2 残余应力的产生与影响 |
1.3.3 残余应力的测量方式 |
1.4 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内容 |
2.3.1 材料机加工变形测试 |
2.3.2 残余应力测试 |
第3章 不同冷热处理对T型件加工后肋片变形的影响研究 |
3.1 固溶淬火对T型件肋片变形的影响 |
3.2 固溶淬火时效对T型件肋片变形的影响 |
3.3 固溶淬火深冷对T型件肋片变形的影响 |
3.4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对T型件肋片变形的影响 |
3.5 固溶淬火深冷时效对T型件肋片变形的影响 |
3.6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时效对T型件肋片变形的影响 |
3.7 上坡淬火对T型件肋片变形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冷热处理对T型件加工后底板变形的影响研究 |
4.1 固溶淬火对T型件底板变形的影响 |
4.2 固溶淬火时效对T型件底板变形的影响 |
4.3 固溶淬火深冷对T型件底板变形的影响 |
4.4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对T型件底板变形的影响 |
4.5 固溶淬火深冷时效对T型件底板变形的影响 |
4.6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时效对T型件底板变形的影响 |
4.7 固溶淬火后上坡淬火对T型件底板变形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冷热处理对7050铝合金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5.1 不同处理工艺对7050铝合金铣削前原材料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5.1.1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路径 |
5.1.2 固溶淬火深冷时效路径 |
5.1.3 固溶淬火+上坡淬火路径 |
5.2 不同处理工艺对7050铝合金T型件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5.2.1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路径 |
5.2.2 固溶淬火深冷时效路径 |
5.2.3 固溶淬火+上坡淬火路径 |
5.3 不同处理工艺对7050铝合金异型小块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5.3.1 上坡淬火路径 |
5.3.2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路径 |
5.3.3 固溶淬火深冷时效路径 |
5.3.4 C1处理路径 |
5.3.5 C2处理路径 |
5.4 不同处理工艺对7050铝合金立方体块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5.4.1 固溶淬火时效深冷路径 |
5.4.2 固溶淬火深冷时效路径 |
5.4.3 固溶淬火+上坡淬火路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国内深冷行业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J]. 曹军文,张文强,李一枫,赵晨欢,郑云,于波. 化学进展, 2021
- [2]我国压力容器高性能制造技术进展[J]. 陈学东,范志超,崔军,陈永东,章小浒,程经纬. 压力容器, 2021(10)
- [3]绝热气瓶绝热性能检测方法探索[J]. 江仰春. 机电技术, 2021(05)
- [4]煤炭地下气化项目制氧方案效益评价研究[D]. 丁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C公司中国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 卞文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LNG空温式气化器传热模型与气化能力研究[D]. 林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天然气液化混合制冷剂优化及工艺扰动研究[D]. 朱璟琦.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8]深冷空分动态过程建模及仿真研究[D]. 楼红枫. 浙江大学, 2021(01)
- [9]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设计及分析[D]. 马兴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高强铝合金加工变形的冷热处理调控研究[D]. 魏啸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