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泽斌,王立生,崔春萍,陈津,吴祖泽,谢俊祥,吴朝晖[1](2013)在《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现阶段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安全状况进行系统评价,为各层次决策者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和患者等提供合理选择干细胞治疗技术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对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的死亡率,伤残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持续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估。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最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这一类别研究报告的不良反应较多,多数与合并使用的放化疗和移植前的预处理有关;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易出现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还常用于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后的支持,此时虽然仍会出现一些放化疗的不良反应,但不会出现GVHD。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尝试治疗一些肝脏和缺血性疾病等,不良反应报道相对较少。②无论是自体还是异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临床试验中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和致瘤性报道,无GVHD报告。临床上见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短暂发热和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偶有报道,有些不良反应与注射途径和部位有关。③胚胎干细胞移植的动物实验均表明有畸胎瘤的形成,尚未有关于直接用胚胎干细胞进行临床研究的报道。④神经干细胞移植多见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致瘤性报道。⑤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肛周瘘,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无致瘤性报道。⑥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目前多数仍为方法的研究,无临床文献报道。动物实验表明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后其后代会发生肿瘤,同时诱导过程中反转录病毒的使用对安全性的影响仍需研究。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开展最早、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间充质干细胞是继造血干细胞之后临床应用研究最多的一类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目前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因其致瘤性等安全问题,目前还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临床试验报到很少。从目前文献看,自体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移植,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由于目前多数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病例数不多,特别是干细胞不似普通药品或生物制品,各项研究采用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不尽相同,一项研究的数据不一定能全面反应所有同类干细胞的安全性,因此,干细胞的安全性需要随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不断加以总结和完善。
陆春宇[2](2018)在《45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17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APBSCT的45例AM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造血重建时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复发率(recurrence rate,RR)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本中心45例行APBSCT的AML患者,中位年龄37岁(16-60岁),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2-157个月)。2例患者未完全获得造血重建,余4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0(+6-+26)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3(+6-+180)天。3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失访率6.7%,随访成功的42例患者3年、5年的DFS分别为63.1%,63.1%,OS分别为67.7%,60.4%,1年、3年、5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1.6%,36.9%,36.9%。单因素分析示患者年龄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年龄<40岁患者的OS以及DFS优于年龄≥40岁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为影响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APBSCT对AML治疗有效,可作为AML化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
王玉洁[3](2020)在《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非盲、无对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造血与淋巴组织,按细胞类别可进一步分为髓系、淋系及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来源。淋系肿瘤绝大部分起源于B细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是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传统化疗长期生存较差,随着抗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及抗CD22单克隆抗体等免疫新药的问世,患者的反应率和生存期有所提高,但是疗效仍不能让人满意,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7.7个月。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R-CHOP方案化疗后,长期缓解率仅有60-70%。虽然伊布替尼、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抑制剂、来那度胺等新药的联合使用对部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或有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化疗不敏感或者在治疗缓解后复发的风险,因此如何通过新疗法、新策略,改善B细胞恶性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预后,是临床工作中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疗法(CAR-T)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靶向CD19的CAR-T治疗B-ALL和DLBCL,其缓解率分别可达到70%-90%和54%-80%。CAR-T治疗为难治/复发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CAR-T治疗获得缓解的患者面临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CAR-T结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能否降低CAR-T治疗缓解后复发率,为CAR-T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B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提供借鉴。【方法】本课题统计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在我院血液内科治疗的55例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其中B-ALL患者38例,DLBCL患者17例。55例患者中25例患者接受CAR-T治疗,30例患者接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研究分为两部分:(1)对于异基因移植后复发的B-ALL患者,本研究采用CAR修饰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CAR-DLI),通过与传统DLI治疗比较,探究CAR-T治疗异基因移植后复发B-ALL的疗效和安全性。(2)对于难治/复发的DLBCL患者,本研究采用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反应和毒副作用,探究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计8例allo-HSCT后复发的B-ALL患者接受CAR-DLI治疗,7例(87.5%)获得CR,30例接受DLI治疗,其中16例(53.3%)获得CR。CAR-DLI的体内存活和扩增情况检测显示,CAR-T细胞在回输后20天内有显着扩增,2名患者在CAR-T回输后第50天仍能检测到CAR-T细胞。CAR-DLI组的中位PFS明显长于DLI组(P=0.046),分别为16个月和3.3月。并且,CAR-DLI组OS显着长于传统DLI治疗组(P=0.0099)。此外CAR-DLI组未出现a GVHD,而DLI组分别有2名(7%)出现I-II度a GVHD,4名(13.3%)出现III-IV度a GVHD。CAR-DLI输注后,患者均出现CRS,但是症状可控。共计17例复发难治DLBCL患者接受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ART体内存活和扩增情况检测显示,CAR-T细胞在回输后15天内有扩增。1名患者在CAR-T回输后第35天仍能检测到CAR-T细胞。疗效评估结果显示,复发/难治淋巴瘤患者客观反应率达到88.2%。其中,10(58.8%)名患者获得CR,5(29.4%)名患者获得PR。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接受CAR-T治疗的DLBCL患者平均PFS为24.1个月。接受CAR-T治疗患者平均OS为24.7个月。13例(76.5%)患者出现CRS,对症治疗后即好转。【结论】CART治疗显着提高了B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且引起的CRS等副作用相对可控,与DLI相比,可能是治疗复发B-ALL的更有效方案,而CART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达到了88.2%的客观缓解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提示CART与干细胞移植结合是治疗复发难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张梅[4](2016)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2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治疗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临床疗效、常见并发症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2005年6月~2015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行PBSCT的42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ML)26例、白血病11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5例。结果:1.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移植成功率10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0.5×10*9/L的中位时间为9.0d;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0.0d。2.42例患者中,22例出现感染(12例肺部感染,7例肠道感染,2例口腔粘膜感染,1例毛囊炎),3例I度肝功能异常,1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1例肺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所有不良反应均未造成患者死亡。3.截止至2015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0.0个月。淋巴瘤组3年PFS及OS分别为44%和66%;白血病组3年PFS和0S分别为60%和70%;多发性骨髓瘤组3年PFS及OS分别为30%和68%。淋巴瘤患者中移植前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组和未达到CR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和62.5%;3年PFS及0S分别为61%和37%;3年0S分别为74%和61%。白血病患者中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uto-PBSCT)患者组复发率45.5%,3年PFS和OS分别为33%和67%;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PBSCT)患者组复发率22.2%,3年PFS和OS分别为71%和73%。结论:1.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快,并发症较轻,移植相关死亡率低。2.移植后,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三组患者生存率均得到明显改善,说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的有效手段。3.淋巴瘤患者中,移植前CR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移植前未达到CR组,移植前CR组3年OS及PFS均大于移植前未达到CR组;预示移植前疾病缓解状态是影响移植后生存的因素。4.白血病患者中Allo-PBSCT组比Auto-PBSCT组有更低的复发率和更高的生存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武玉慧[6](2012)在《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移植疗效及移植后复发防治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和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 CL)两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具有显着异质性,治疗反应及生存期存在显着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预后相关因素被确认。这些预后标志不仅对AML的危险度分层、疾病分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有些可用于指导治疗。近年来,年龄、细胞遗传学类型及一些基因突变等预后相关因素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是白血病患者长期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关键的第一步,此后若停止治疗,则复发几乎不可避免。目前主要的缓解后治疗包括维持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tuo-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临床实践证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常规剂量化疗可以显着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且移植前所处疾病阶段对长期存活及复发率有着显着的影响,应当在疾病确诊后,尽早寻找合适的供者,早期进行移植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可能治愈白血病的主要临床方法,然而移植后仍约有25%-30%的患者会复发,特别是高危AL患者移植后复发率可达40%或者以上,且复发是移植后死亡的首要原因。预防复发的主要策略是促进免疫重建,主要包括细胞因子的应用和过继免疫治疗,其中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是目前最重要的过继免疫治疗手段,既可用于预防移植后复发,又可用于移植后复发的治疗。其主要的并发症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和骨髓抑制。临床研究表明,预防复发比治疗复发更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分析原发性AM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并对异体淋巴细胞输注防治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目的1.探讨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2.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3.分析异体淋巴细胞输注预防和治疗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病例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除外AML-M3)140例,未治疗即失访24例,接受治疗116例患者中7例早期死亡(确诊后2周内经化疗或未经化疗的死亡),将其余的10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根据患者临床特点与骨髓细胞形态、细胞化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分型、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等确诊,并进行FAB分型。3.观察指标年龄、性别、初诊时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血小板(PLT)计数、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数、细胞遗传学、首次诱导化疗缓解与否。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整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及DFS率,采用log-rank检验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分析1.病例选择2002年6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共67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8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9例。依据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患者疾病状态分为高危组和标危组:高危组47例,标危组20例。2.预处理方案预处理方案选择FBC,供、受者HLA位点不一致时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静脉注射。未达CR患者预处理前给予中剂量阿糖胞苷行预处理。3.移植并发症的预防GVHD的预防均采用环孢素A(CsA)加短疗程甲氨蝶呤(MTX)联合方案。复方丹参注射液、低分子量右旋糖苷、前列腺素E预防肝静脉闭塞病(veno-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iver, VOD)。4.细胞植入指标检测移植后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如核型分析供、受者性别差异)和分子生物学方法(PCR等)检测微卫星标记以及血型转换鉴定造血干细胞植入。5.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患者的OS率、DFS率采用Kaplan-Meier法,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自体移植组和异基因移植组、高危组和低危组的DFS及OS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过继性免疫治疗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1.病例选择2000年至2011年在我院移植后行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者2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者15例。复发前行预防性输注者20例,复发后行治疗性输注者15例。2.预处理方案预处理方案选择FBC,供受者HLA位点不一致时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静脉注射。未达CR患者预处理前给予中剂量阿糖胞苷行预处理。3.过继性免疫治疗及GVHD预防对移植后复发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复发进入急变期患者,予撤减免疫抑制剂和/或挽救性化疗后行过继性免疫治疗术;采用的过继性免疫治疗为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对具有高复发倾向者,经患者同意后即予以预防性应用。行过继性免疫治疗前予以地塞米松5mg、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推预防过敏反应,速尿针20mg静推促胆红素排泄。输注后不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自体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性与治疗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患者的OS与DFS率通过Kaplan-Meier曲线进行估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行预防性与未行预防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患者间OS率差异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两组间高危患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一般资料109例患者中位OS为12.01个月,完全缓解率为67.89%,中位DFS为12.09个月。2.患者年龄与OS、DFS的关系将患者年龄以60岁为界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患者年龄与OS和DFS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对生存率进行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44,结果示年龄大于60岁者OS、DFS均较短。3.细胞遗传学类型与OS的关系109例患者中获得细胞遗传学资料的仅48例,参考美国西南肿瘤协作组(SWOG)标准对其进行预后分组,分为低、中、高危组,因低危组仅2例,在此不作分析。对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初诊时细胞遗传学类型与OS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两组的生存率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值为0.005,结果表明初诊时细胞遗传学高危组比中危组OS短。4.首次诱导化疗是否获得完全缓解与OS、DFS的关系根据患者经首次诱导化疗后是否获得完全缓解分为完全缓解组和未完全缓解两组。分别对两组的OS、DFS进行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值分别为<0.001、0.002。统计结果示首次化疗后未获得完全缓解者OS、DFS均较短。5.多因素分析通过对患者的OS分析发现,高龄(年龄≥60岁)、首次化疗未完全缓解者、细胞遗传学高危类型者OS均较短。将上述三个因素对OS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如下表。结果表明上述三个因素为AML的独立预后因素。第二部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分析1.造血干细胞植入67例患者中,1例因早期死于VOD无法评价。66例可评价患者中性粒细胞数(ANC)全部恢复,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2d(8-23d);4例患者持续依赖血小板输注(1例至今仍无复发存活,1例处于缓解状态下死于重症肝炎,其余2例复发死亡),其余62例患者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5d(9-43d)。39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细胞遗传学方法(核型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PCR等)、血型差异等予以鉴定,36例全部获得完全植入。2.造血干细胞移植总体疗效6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7.4个月(0.4-115.0个月),随访至2011年12月31日,复发30例,复发率为44.6%。患者的预期5年OS率和DFS率分为53.4%、44.6%。本组随访时间达3年以上患者14例,达5年以上患者4例。3.疾病所处阶段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关系标危组和高危组的3年预期OS分别为76.0%和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此外,20例标危组患者中复发6例,复发率占30.0%;47例高危组患者中有24例复发,复发率占51.1%;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115)。标危组死亡4例,其中复发死亡3例,1例于缓解状态下死于重症肝炎。高危组死亡23例,其中复发死亡21例,1例死于移植后肺部感染,1例死于VOD。4.异基因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比较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39例患者中高危患者32例(82.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8例中高危患者15例(53.6%),两组高危患者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异基因移植组复发17例(43.6%);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8例中复发13例(46.4%);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9)。异基因移植和自体移植患者预期3年OS分别为43.8%、62.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死亡17例,其中死于复发15例,死于VOD、肺部感染各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亡10例,其中9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重症肝炎。第三部分过继性免疫治疗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行异体淋巴输注后OS与DFS20例自体移植中19例为预防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1例为复发后行治疗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该例治疗无效死亡。截止2011年12月31日,7例患者死亡,均死于复发;仍存活者13例,其中11例DFS,1例髓外复发,1例骨髓复发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达缓解。该组患者的3年OS率为63.2%,3年DFS为55.0%。2.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体淋巴输注后OS15例异基因移植者中1例为预防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其余14例为复发后行治疗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化疗。行治疗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化疗的14例患者中5例获得完全缓解,有效率为35.7%。截止随访日期,15例中存活者仅3例,其中2例为无复发存活,1例缓解后再次髓外复发;死亡12例,10例死于复发,其余2例分别死于输注后骨髓抑制和GVHD。。该组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为10.0%。3. Auto-HSCT中行预防性与未行预防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的疗效比较19例Auto-HSCT后行预防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中,AML患者18例,CML慢性期患者1例。移植前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有13名(占68.4%)。至随访截止日,存活者13例,其中11名为DFS;1例患者行预防性输注后复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仍处于缓解状态;1名髓外复发(骨髓CR)仍存活。死亡的6例患者均死于复发。该组的3年OS率为66.5%,3年DFS率为57.5%。同期行Auto-HSCT未行预防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的患者8例,均为AML患者,移植前存在不良因素者3例(占37.5%),两组患者高危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截止随访,5例DFS,余3例均复发死亡。该组的3年OS率和3年DFS率均为62.5%,预防组与未预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过继性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异体淋巴细胞输注主要的不良反应是GVHD及骨髓抑制。本组病例输注后共有6名患者发生aGVHD,包括aGVHD1级3人、2级2人、3级1人。6例患者出现一过性骨髓抑制,1例死于骨髓抑制期。异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相关死亡患者共2人,均为行治疗性异体淋巴细胞输注者。1人死于严重aGVHD,1人死于明显骨髓抑制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结论1.高龄、细胞遗传学类型高危组、首次化疗未缓解者生存期均较短,为独立的预后相关因素。2.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白血病治疗有效,移植前患者所处疾病状态对长期存活率具有显着影响,复发是移植后死亡最主要的因素。3.过继性免疫治疗是防治移植后复发的有效方法,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可行预防性治疗以提高OS和DFS,且相关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王普[7](2019)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研究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04月至2017年0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41例接受Auto-HSCT治疗的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2、(1)根据移植前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首次完全缓解状态(CR1)组与非CR1组。(2)根据国际预后指数积分(IPI),将患者分为中低危组(IPI<3分)和中高危组(IPI≥3分)。3、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OS、PFS、CIR以及NRM的差异。结果1、41例T-LBL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24岁(11-53岁),其中合并纵膈巨大肿块者12/41(29.3%)例,合并骨髓累及者20/41(48.8%)例,Ann Arbor分期Ⅲ期及以上者33/41(80.5%)例。2、(1)移植前 CR1 组患者 26/41(63.4%)例,非 CR1 组患者 15/41(36.6%)例。(2)IPI评分中低危组患者29/41(70.7%)例,中高危组患者12/41(29.3%)例。3、移植后中位随访29个月,(1)41例行Auto-HSCT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64.3%、66.0%;3年累计复发率(CIR)为30.7%,3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4.76%。(2)CR1组与非CR1组患者3年的OS分别为83.4%和38.9%(P=0.010),3 年的 PFS 分别为 83.8%和 40.0%(P=0.007);3 年的 CIR 分别为 16.2%和53.3%(P=0.015),3年的NRM分别为0%和14.29%(P=0.157)。CR1期移植者的生存明显优于非CR1期移植者。(3)IPI中低危组与IPI中高危组患者3年的OS分别为76.9%和 35.7%(P=0.014),3 年的 PFS 分别为 77.4%和 40.0%,(P=0.011),3 年的 CIR 分别为 18.1%和 60.0%(P=0.007),3 年的 NRM 分别为 5.56%和 0%(P=0.683)。IPI 中低危组患者OS、PFS显着高于IPI中高危组。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着改善T-LBL患者的预后,尤其对中低危组患者获益明显。移植前状态和IPI评分是影响Auto-HSCT疗效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研究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7年08月至2017年0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接受Allo-HSCT治疗的42例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2、(1)根据移植前疾病状态将患者分为首次完全缓解状态(CR1)组与非CR1组。(2)根据供体来源不同,将患者分为亲缘单倍型相合移植组(Haplo-HSCT)和同胞全相合移植组(Sib-HSCT)。3、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OS、PFS、CIR以及NRM的差异。结果1、42例T-LBL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23岁(11-47岁);国际预后指数积分(IPI)≥3分27/42(64.3%)例,骨髓累及24/42(57.1%)例。2、(1)移植前 CR1 组患者 26/42(61.9%)例,非 CR1 组患者 16/42(38.1%)例。(2)28/42(66.7%)例患者行 Haplo-HSCT,14/42(33.3%)例行 Sib-HSCT。3、移植后中位随访22.5(2-133)个月,(1)42例行Allo-HSCT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58.1%、60.9%;3年累计复发率(CIR)为20.3%,3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23.5%。(2)CR1组与非CR1组患者3年的OS分别为 74.3%和 21.5%(P=0.036),3 年的 PFS 分别为 74.9%和 32.6%(P=0.043);3年的 CIR 分别为 15.3%和 25.3%(P=0.608),3 年的 NRM 分别为 11.5%和 56.1%(P=0.035);CR1组生存明显优于非CR1组。(3)Haplo-HSCT组与Sib-HSCT组患者3 年的 OS 分别为 60.2%和 53.6%(P=0.870),3 年的 PFS 分别为 64.3%和 53.5%,(P=0.853),3 年的 CIR 分别为 5.56%和 38.8%(P=0.025),3 年的 NRM 分别为 31.6%和12.5%(P=0.149),两组生存无显着差异。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着改善T-LBL患者生存;移植若能在CR1状态下进行,可以使T-LBL患者更大受益;Haplo-HSCT和Sib-HSCT同样可以延长T-LBL患者生存,对于无完全相合供者的年轻高危T-LBL患者,行Haplo-HSCT亦安全有效。
程炜[8](2019)在《233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系统性回顾》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血液系统肿瘤,常以频繁的皮肤受累为首发特征,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预后不良,由于该病发病率低,目前缺乏前瞻性数据支持治疗选择及预后模型。研究目的:总结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探索年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对预测BPDCN患者生存结局及复发的作用,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加深我们对BPDCN这种罕见恶性肿瘤的了解。研究对象与方法:我们在Pubmed数据库对BPDCN病例报道进行系统性检索,最后筛选出18篇文献共报道BPDCN病例233例,其中41例未成年患者(≤18岁),192例成年患者。通过筛选已报道的BPDCN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成年组和未成年组BPDCN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治疗方案的反应,生存结果和疾病预后。结果:(1)在诊断时BPDCN患者受累器官的分布在未成年和成年患者中存在差异:皮肤病变(70.73%vs 87.50%,P=0.007)在成年患者中更常见,无皮肤表现仅累及血液器官(26.38%vs 11.46%,P=0.010)在未成年患者中比例更高。血液器官的受累提示更差的预后(P=0.032)。(2)比较不同的化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类化疗方案高于急性髓性白血病方案(85.92%vs 58.06%,P=0.002)和淋巴瘤化疗方案(85.92%vs 63.93%,P=0.003)。(3)年龄是独立影响预后的因素:与成年患者比较,未成年患者对治疗的完全缓解率(89.19%vs 59.76%,P<0.001)、中位总生存时间(24[2-156]月vs12[1-82]月,P<0.0001)明显优于成年患者,复发率(18.19%vs 94.90%,P<0.001)明显低于成年患者。(4)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可以增加成年患者平均总生存(OS)时间(ALL-Like vs HSCT方案OS比较:24月vs 40月,P=0.0111),但在未成年患者中未明显受益(P=0.9629)。结论:(1)对成年和未成年BPDCN患者,ALL-like方案完全缓解率高于AML和淋巴瘤化疗方案。(2)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均能改善成年患者的生存预后,优先推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未成年患者初次缓解后不推荐立刻移植。(3)年龄为BPDCN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成年患者的预后远差于未成年患者。
杨小冬[9](2019)在《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巩固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常规化疗、微移植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对于非难治性成人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血液科诊治的204例成人低危组AM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接受不同治疗患者的复发率及生存期之间的差异。[结果]204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102例,中位年龄38(18~60)岁,204例患者中,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伴有t(8;21)易位的有68人,伴有t(16;16)/inv(16)的患者有50人,CEBPA等位基因双突变的有46人,NPM1阳性的患者有40人。204例低危AML患者被分为4组,化疗组67人,微移植组36人,自体移植组27人,异基因移植组74人。微移植组年龄分布大于其他组,差异显着。至随访终点,共有36例患者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13.3(1.4-51.6)个月。其中化疗组67例中19例复发,5年CIR为39.8%;27例自体移植组中6例复发,5年CIR为22.2%;74例异基因移植组中4例复发,5年CIR为6.2%;微移植组36例患者中7例复发,5年估计CIR为20.8%。四组患者疾病累积复发率(C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1)。204例患者中共25例发生NRM,其中位时间为11.5(2.3-59.9)个月。67例化疗组患者中8例发生NRM,5年NRM率为14.3%;27例自体移植组患者中3例发生NRM,5年NRM率为17.0%;74例异基因移植组中10例发生NRM,5年NRM率为17.3%;微移植组36例患者中4例发生NRM,5年估计NRM率为11.8%。四组患者NRM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930)。化疗组、微移植组、自体移植组及异基因移植组5年估计EFS率分别为45.9%、67.3%、60.8%及76.5%。将不同治疗组之间互相比较,Allo-HSCT组EFS优于Chemo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T组EFS率有优于Chemo组趋势(P=0.069),而MST、Auto-HSCT、Allo-HSCT组EFS相近(P>0.05)。化疗组、微移植组、自体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5年估计OS率分别为52.3%、82.9%、62.0%和77.3%。Allo-HSCT、MST组OS优于Chemo组(P<0.05),Auto-HSCT与Chemo组OS相近(P>0.05)。[结论]1.与HD-Ara-C巩固化疗相比,Allo-HSCT明显降低复发率(CIR),改善EFS率,仍是目前控制复发的主要手段,但NRM相对较高,随着移植水平的进步,CR1状态下直接移植尚需研究进一步佐证。2.自体移植(Auto-HSCT)疗效与HD-Ara-C巩固化疗相当,可作为低危组AML巩固治疗一种选择。3.微移植(MST)与HD-Ara-C化疗相比有获益,具低CIR、低治疗相关死亡率(TRM),对于年龄偏大患者尤为合适,值得推荐。4.低危组AML的预后具有异质性,远期复发率约40%~50%,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危险分层治疗,进一步提高根治率。
王旖婷[10](2019)在《干细胞移植患者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3-2017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合并细菌感染的72例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探讨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年龄、民族、疾病种类、血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肝静脉闭塞病(veno一oeclusive disease of the liver,VOD)、移植后复发状态、移植时疾病状态等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分析比较2013-2017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β-TM)患者与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标本分布、病原菌种类分布、病原菌对相应抗生素的敏感及耐药率,为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扩散法和VITEK-2 Compact60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耗材试剂进行药敏试验,结合性别、年龄、民族、疾病类型、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复发状态、移植时疾病状态等分析影响移植后感染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运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细菌菌株及耐药性分析,运用IBM SPSS17.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与急性白血病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合并细菌感染的所有临床标本分离菌株,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VITEK-2 Compact60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耗材试剂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使用WHONET5.6进行细菌菌株的统计及敏感率(Sensitive rates,S)、耐药率(Resistance rates,R)的分析,运用IBM SPSS17.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中,非重度感染22例(30.56%),重度感染50例(69.44%);感染死亡10例(13.89%)。移植后复发状态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7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共分离培养出142株病原菌,病原菌的标本来源以血液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痰,分别为58.45%和14.08%。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菌)29株(20.42%),屎肠球菌占首位,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2株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加环素保持高度敏感性,敏感率为100%。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菌)113株(79.58%),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为主;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对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100%,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率为10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为100%;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为50%,对四环素类的耐药率在50-75%之间;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及链霉素的耐药率均为80%;检出2株耐万古霉的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头霉素类、磺胺类、及红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利福霉素类的耐药率为50%;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均为16.7%;对四环素类的耐药率为33.33%。除青霉素G和苯唑西林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他抗生素均不耐药。未检测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其敏感率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极高,均为100%。对多粘菌素B 100%敏感;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2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56%和26.3%;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率均为52%。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在大肠埃希菌中的检出率为60.9%,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率为81.8%,两者对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均为100%耐药,对厄他培南均为100%敏感。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38.9%、26.1%、21.7%、56.5%、21.7%、31.6%、13%、73.9%;对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2.6%、73.9%;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43.5-91.3%;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69.6%。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氨曲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33.3%、27.3%、27.2%、59.1%、68.2%;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31.8-81.8%;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和83.3%;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18.2-63.6%;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和40.9%。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94.4%、100%、11.1%、16.7%、55.6%、77.8%;对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4.4%和33.3%;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为100%;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4.4%、94.4%、94.4%;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5.6%。以上四种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均100%敏感。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代表的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高:除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厄他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外,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的检出率为18.2%;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21.7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60.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率为81.8%,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s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s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56%;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00%。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标本分布主要为血液和中央导管;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标本分布主要为血液和痰;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以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两者检出的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多于革兰氏阳性菌。急性白血病组的革兰氏阳性菌(G+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组的革兰氏阳性菌(P<0.05),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急性白血病组的革兰氏阴性菌(G-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组的革兰氏阴性菌(P<0.05),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患者重度感染的发生率高于非重度感染的发生率;移植后复发状态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主要感染部位是血液;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排名第一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排名第二位为大肠埃希菌(eco)、排名第三位为肺炎克雷伯杆菌、排名第四位为阴沟肠杆菌;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以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产ESBLs菌株耐药率高;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与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标本分布及种类分布均有所不同;两者检出的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多于革兰氏阳性菌;两者检出的病原菌耐药性亦有所不同:急性白血病组的革兰氏阳性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组的革兰氏阳性菌(P<0.05),急性白血病组的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显着高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组的革兰氏阴性菌(P<0.05)。
二、4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检索策略 |
1.2.2 文献选择标准 |
1.2.2. 1 纳入标准 |
1.2.2. 2 排除标准 |
1.2.3 文献质量评价 |
1.2.4 数据采集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 |
2.2.1 造血干细胞 (HSC) |
2.2.2 间充质干细胞 (MSC) |
2.2.3 胚胎干细胞 (ESC) |
2.2.4 神经干细胞 (NSC) |
2.2.5 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
2.2.6 诱导多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 PS cell) |
3 结论 |
(2)45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非盲、无对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入组及排除标准 |
三、CAR-T细胞制备与输注、CAR-T及 DLI治疗的预处理方案及患者临床指标统计 |
四、治疗疗效及不良事件评估标准 |
结果 |
一、移植后复发 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 |
二、CAR-T 治疗复发/难治 DLBCL 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治疗前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4)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2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移植疗效及移植后复发防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生存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过继性免疫治疗防治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233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系统性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1.1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概述及疾病的发展史 |
1.2 BPDCN的临床表现 |
1.3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 |
1.4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治疗预后及本文的目的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分析 |
2.1.1 文献检索和筛选方法 |
2.1.2 文献检索和筛选方法 |
2.2 临床表现资料 |
2.3 临床治疗资料 |
2.4 治疗结果资料 |
2.5 数据综合与分析 |
第3章 统计分析结果及新型靶向药、治疗流程总结 |
3.1 文献检索 |
3.2 BPDCN患者临床资料 |
3.2.1 BPDCN患者临床表现及基础资料 |
3.2.2 BPDCN患者化疗及其他一线治疗方案及疗效总结 |
3.2.3 未成年与成年患者不同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 |
3.3 预后因素 |
3.3.1 单因素分析 |
3.3.2 不利初始应答的预测因素 |
3.3.3 绘制ROC曲线评估年龄截断值 |
3.3.4 死亡风险预测因素 |
3.4 BPDCN新型靶向药治疗进展总结 |
3.5 BPDCN治疗流程图总结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巩固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病例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细胞免疫学分型 |
3. 细胞遗传学 |
4. 分子生物学 |
5. 治疗方案 |
6. 随访 |
7. 统计处理 |
结果 |
1. 临床与生物学特征 |
2. 不同治疗方式对疾病累积复发率(CIR)的影响 |
3. 不同治疗方式对非复发死亡(NRM)的影响 |
4. 不同治疗方式对无事件生存EFS的影响 |
5. 不同治疗方式对总体生存OS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干细胞移植患者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重型β地中海贫血与急性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学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4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干细胞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估报告[J]. 胡泽斌,王立生,崔春萍,陈津,吴祖泽,谢俊祥,吴朝晖.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3(05)
- [2]45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陆春宇.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3]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非盲、无对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D]. 王玉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2例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析[D]. 张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白血病预后相关因素、移植疗效及移植后复发防治的探讨[D]. 武玉慧.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5)
- [7]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 王普. 苏州大学, 2019(04)
- [8]233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系统性回顾[D]. 程炜. 南昌大学, 2019(01)
- [9]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巩固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D]. 杨小冬.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干细胞移植患者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及临床特点分析[D]. 王旖婷.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造血干细胞移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急性髓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