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分析与文学鉴赏

文体分析与文学鉴赏

一、文体分析与文学欣赏(论文文献综述)

陶璇宇[1](2019)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成为幼儿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直观有趣、视听结合、跨时空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拓宽幼儿的认知,因此常使用多媒体辅助语言领域教学,那么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中,对幼儿文学审美能力是否有促进作用呢?本研究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文学审美能力,欲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文学活动中,对幼儿的文学审美能力的影响,同时给未来想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建议和指导策略。整个行动研究历时近四个月,研究对象是贵阳市云岩区S幼儿园大三班43名幼儿。行动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主要研究了多媒体技术辅助绘本、幼儿诗以及幼儿散文的教学,主要聚焦于多媒体的画面建构;第二轮主要研究了多媒体技术辅助绘本、幼儿诗以及幼儿散文的教学,主要聚焦于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即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应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第三轮主要研究了多媒体技术辅助绘本、幼儿诗及幼儿散文的教学,主要聚焦于第二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媒体促进幼儿文学审美能力的发展。通过以上三轮行动得出以下结论:通过三轮行动研究研究者得出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式。与此同时,通过三轮行动研究研究者发现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文学教学活动在促进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发展方面的作用。基于研究结论研究者做出反思,并建议广大研究者和教师们要深入研究并发掘多媒体技术在文学欣赏活动中的审美教育价值。

童志斌[2](2014)在《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文中指出文言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其集中表现是,文言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异化为文言知识学习。新课改以来,课程标准有意扭转这种局面,文言文课程目标分别从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来表述,显示出整合文言文学习各种要素的努力。然而,课程实施的实践表明,三个向度目标的简单相加难以实现真正的整合,无法实现文言文课程的实质性转变,且给课程目标的落实造成了新的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在梳理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文言文课程取向、目标与内容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从现状来看,文言文课程与教学均存在突出问题。文言文课程研究,在艰难中前行。“言”“文”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凸显了文言文课程内容这一问题焦点。建构文言文课程内容的呼声渐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言文教学现状来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在导向上的分歧给教学带来困难,语文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相当难度。摆脱教学困境的呼唤期待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新的突破。对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问题产生的历史脉络进行审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民国时期,文言文学习渐变为文言学习。随着白话文地位的不断上升,文言文课程的实用取向逐渐成为主导,造成体制、章法等文言文特有的辞章元素被弱化甚至于忽略。1963年起,文言文课程以单一的“阅读能力”为取向,文言知识在文言文课程内容中的主体地位牢固确立,并进一步窄化为文言语法知识。新课改以来,试图将文言、文学、文化加以整合的努力渐成趋势。顺应这种趋势,文言文课程应该以文化为取向,建构以“辞章”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这需要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这种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程目标实现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的内在融合,使文言文课程新内容的建构成为可能。

范丽琛[3](2020)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到学科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隐性价值。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强调了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美的方法。高中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文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今的教学,一线教师或迫于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或因教学方法不当,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将文学阅读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模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现状亟待改善。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文学阅读教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点阐述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依据;第二部分结合高中生文学阅读审美心理过程,对高中文学阅读教学案例从达成审美准备、引导审美体验、强化审美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案例的教学经验;第三部分提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旨在为一线的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卓越[4](2019)在《论体验式文学批评 ——以伍尔夫、汪曾祺文学批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体验式文学批评,认为文学批评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是对作者在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人生体验的再体验,因此在批评方法上体验式批评提倡批评者以一种体验的方式,以文本为批评的主体,通过细读文本来观照文本中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把握并揭示文本的内涵。体验式批评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批评立场上体验式批评表现为一种“零度”批评;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内在批评;在批评方式上表现为还原批评;在批评的传达上表现为描述批评。体验式批评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和个人性的文学批评,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体验式批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批评,有着什么特征和意义,我们必须从具体的典型个案入手。汪曾祺和伍尔夫的文学批评正是体验式文学批评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文学批评既具有体验式批评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着具体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批评立场上,伍尔夫和汪曾祺的文学批评都表现为“普通读者”的立场;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他们都呈现出内在化倾向,但各有侧重点,伍尔夫重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汪曾祺重视小说的语言;在批评的方式上都呈现出对文本的整体观照,但具体方法又各有不同,伍尔夫有着自己独创的“透视法”和比较评判,汪曾祺则是对传统“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继承和创新;最后,在批评的传达上,他们都以一个作家的自觉建构出一种审美性的批评文体。伍尔夫和汪曾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体验式的文学批评,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成长经历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时代,作为作家,他们不仅有着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自觉,还有对文学批评发展的不断反思,在现代文学批评来临的时代,他们能够不忘文学传统,对国内外传统积极继承和借鉴。通过对伍尔夫和汪曾祺两者典型的体验式批评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对体验式批评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意义都能够获得清楚地认知。体验式批评作为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文学批评,对我们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王晴飞[5](2019)在《知能之辨与诗有别材:大学中文系与文学教育——从1940年代《国文月刊》的一场讨论谈起》文中指出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的刘北汜曾在系里发给新生的表中提出意见,说他"爱读新文学,讨厌旧文学、老古董",希望增加新文学课程。在一次中文系的茶会上,时任系主任的罗常培"声色激动"地对此提出了批评:"中国文学系,就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的系。爱读新文学就不该读中文系!"在罗常培讲完后,朱自清挺身而出,说:"这同学的意见,我认为值得重视。既把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学好,又能

刘婧[6](2020)在《初中生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哪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采用哪种策略提高学生古诗文欣赏能力,采用哪种策略、方法适合学生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生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学者们及中小学一线教师对于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相应的欣赏能力的研究是极少的。本研究通过运用行动研究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本研究以“古诗文欣赏能力”为切入点,具体地研究语文教师采用哪些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策略是有效的,在教学中是怎样运用的。基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本研究完成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对古诗文欣赏能力进行界定,明确了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制定了其评价标准;进行三轮行动研究,实施具体的培养策略;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归纳;针对研究结果,对教师及学生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首先,对古诗文欣赏能力进行界定,明确了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制定了其评价标准。根据已有的关于古诗文以及欣赏能力的研究成果,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将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内涵理解为:学生对古诗文作品进行多次的欣赏活动后,学生个体所形成的和具备的感知、联想想象与理解的能力。具体而言古诗文欣赏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感知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策略有六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写作的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文;指导学生理解并准确翻译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增加学生生活阅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评价标准则是针对具体的古诗文欣赏能力测试题型提出的。其次,进行三轮行动研究,实施具体的培养策略。由于古诗文欣赏能力包括具体的三方面的能力:感知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具体实行策略时,是根据不同的具体的能力进行的。例如:第一轮行动研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所以实施的策略以朗读为主,辅以其他培养策略。第二轮行动研究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与理解能力,因此所运用的策略是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创设学习情境;运用联想想象理解意象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古诗文再创作的练习。接着,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归纳。经过三轮行动研究,我们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语文成绩以及古诗文欣赏能力测试题进行了前后测的对比分析。首先,从两次的成绩来看,经过三轮行动研究,学生的古诗文欣赏能力是逐渐提高的。但从实验班的古诗文语文古诗文欣赏能力测试题的平均分来看,学生的古诗文欣赏能力处于刚及格的状态。这就说明学生的古诗文欣赏能力,还需要更多的欣赏实践活动来进行巩固和提升。其次,从最后的相关性研究来看,学生的古诗文欣赏能力于语文成绩的关系是成正相关的。说明学生古诗文欣赏能力的提升对语文学习是有所帮助的。再次,结合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本次行动研究促进了学生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最后,本次研究采用的培养古诗文欣赏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学生在每节古诗文课中,都学会了其欣赏的方法和步骤,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学习和做题上。最后,为了在教学中让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更加有效,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对于教师而言,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其次要在教学中贯穿朗读;接着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再次要注重学生对关键字词句的赏析;最后要将古诗文再创作融入教学。对学生而言,首先应端正自己学习古诗文的态度;其次必须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最后要学会对古诗文再加工创作。

孙瑾[7](2019)在《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研究》文中指出近二十年来,网络文学的风生水起日渐改变着传统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整体面貌与发展格局,与之相应,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并进入理性的思考和学理的探究,特别是新近的数年,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及批评的持续关注使其研究逐渐进入到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学术前沿,并取得了诸多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本学位论文以批评文体视角为切入点做关于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现象及价值研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通过对新世纪网络文学及批评的发展面貌做总览来为研究网络文学批评文体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通过对网络文学批评文本形式的扫描,对当前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事实性描述,进行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归类,即论抒型、摹仿型和对话型三大类,再做细致的二级分类,并通过典型的批评文本个案分析,凸显网络文学批评文体作为电子时代的一种新文体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延伸,比较其与传统文学批评文体的区别;再次,分别从媒介的转换、批评主体的群体分化和批评文体选择的内在机制对网络文学批评文体多样化生成做内外因的追根溯源,并做了时代性的精神观照和文化观照;最后,展开文学批评文体的反思与前瞻,更深一步地探讨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自由问题,唤醒批评者的文体自觉意识,以期在理想状态下,敞开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空间,在更为深远的意义上推动信息时代语境下文学及其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网络文学批评文体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其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的成果也在持续生成中,本学位论文的研究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也从侧面明确了这项工作的动态延续性。批评文体的独立性对于文学批评甚至文学史研究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深化。

高玉[8](2015)在《论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文中提出中国现代文学欣赏方式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欣赏方式。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都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文学欣赏也是这样,其基本方式就是"懂",从根本上说,"懂"的文学欣赏方式是西方科学和理性输入中国之后在文学上的反映及其产物,其深层的背景或思想基础是理性和科学。以"懂"为基础,伴随着现代文学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反懂"文学的产生,中国现代文学欣赏又衍生出"反懂"的方式,"反懂"的文学欣赏,其深层的思想基础是非理性。"反懂"的文学欣赏作为一种方式一旦产生,便不仅仅适用于"反懂"的文学,同时也适用于"懂"的文学。

华云刚[9](2016)在《刘凤苞及《南华雪心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庄子》的哲学思想继承《老子》从而形成道家学派,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影响深远,而《庄子》的文学特色也让人为之倾心不已,尤其是金圣叹把《庄子》当作“六大才子书”之首,推崇备至。对《庄子》从散文艺术的角度进行评点式的研究,自宋代刘辰翁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一定数量的著述问世,而晚清刘凤苞的《南华雪心编》更是集数百年《庄子》评点之大成,成为《庄子》散文研究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峰!然而,尽管这本书在《庄子》文学评点方面十分重要,在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理论方面的贡献也颇多,但学术界对此关注却很不够。总的来说,无论对刘凤苞这个人,还是《南华雪心编》这本书,都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刘凤苞(1826-1905)一生出入于科举、仕宦、教学之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典型的儒家士子,他的诗文集如《晚香堂赋集》、《晚香堂试帖》、《晚香堂分韵标新》等都是他仕宦之余,举业、教学的心得和成果。然而他的仕宦生涯也有许多不如意,于是转而走向《庄子》,聊以慰藉自己的心灵。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刘凤苞注解、评点《庄子》并不是一时兴起的短期行为,而是贯穿他整个后半生的生活常态。从光绪三年(1877)的《南华赘解》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南华雪心编》,中间经过了漫长二十年,由此可以看出刘凤苞对《庄子》之倾心,读庄、注庄、评庄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对《庄子》的评注则是精益求精,力求完善,倾注了其半生的心血。因此,本文将对刘凤苞生平的研究与对《南华雪心编》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有关地方志及其好友诗文集的材料,对刘凤苞的著作、生平、交游、行迹、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从而对刘凤苞这个人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对《南华雪心编》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南华雪心编》的评点体例,自然有前人著述的影子,但也有许多刘凤苞个人的创新。他吸取了宋以来的评注本如宋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宋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宋罗勉道的《南华真经循本》、明吴震元与单恂等的《南华真经评注》、明陆西星的《南华真经副墨》、明归震川与文震孟的《诸子汇函》、清林云铭的《庄子因》、清宣颖《南华经解》、清胡文英的《庄子独见》以及清陆树芝的《庄子雪》等著述的优点,从而形成“集评式注《庄》”的特色。同时,作为一名出身科举的士子,儒家思想和仕宦经历,也使他在评点《庄子》时,融入了经学的某些知识和方法,如“以注经法注《庄》”,并且形成了以“时文之法”评点《庄子》的特色,对《庄子》的文章进行精细而全方位的评点、分析和评价。由于他不是以传统考据学见长的经史学家,所以在引用前人观点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也需要进行了一些考证和分析。刘凤苞的《庄子》评点还采用了“撇转脱卸法”和“比较法”,在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南华雪心编》对《庄子》思想的探究,这里拟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刘凤苞引儒、佛思想来解读《庄子》,但对二者态度不同。因为刘凤苞一直是封建式的儒家士子,且一生守着科举八股不变,所以在评点《庄子》时,儒家思想也时有体现。同时,刘凤苞还引用了许多佛教的思想,与对待儒家思想不同,他引用佛教思想只是为了解释《庄子》,且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刘凤苞对《庄子》思想研究的贡献也非常明显。他对《庄子》中某些字词的解释和鉴赏有自己的独特认识,这些无疑扩大了《庄子》意义阐释的维度。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强化分析和对文章脉络的探寻,《南华雪心编》在某些篇章的主旨思想的阐释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并由此引发了对外杂篇思想的全新认识。刘凤苞重视外杂篇,且对其中的思想和文脉有自己独特的判断。这些对《庄子》思想研究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南华雪心编》对《庄子》具体内容的评点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刘凤苞对《庄子》评点的目标和路径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研究《庄子》的提纲挈领式的指导思想。在《南华雪心编·自序》中,刘凤苞对《庄子》文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有象之文”、“有声之文”、“有情之文”、“字法、文法、章法、参合”以及相关问题上。这也就构成了刘凤苞评点《庄子》侧重点和基本内容。所以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南华雪心编》进行分析,这样无疑更能发现其评点内容的逻辑条理,更能把握住《南华雪心编》的评点特色。《南华雪心编》作为清代一部重要庄学著作,与同时期其他著名庄学著作不同,作者更多的是从文章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探究《庄子》,可以说是一部对《庄子》进行文学性或者文章美学研究的巨著。刘凤苞对《庄子》文本进行了许多纯文学化的阐释,他对“笔法”、“文势”等纯文学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因此在文学理论上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其评点文字本身,也是文采斐然,俨然与《庄子》的文学精神相契合。如此,刘凤苞的评点与《庄子》文本水乳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点文学”。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刘凤苞与《南华雪心编》的大致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探讨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庄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这里主要通过其与评点类和注释类著作的比较,从而确定其地位和价值,而评点类著作主要选择对《南华雪心编》影响比较大的《南华经解》和《庄子雪》,注释类著作则选择其好友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王闿运的《庄子注》。通过这样的比较,且结合《南华雪心编》的版本、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南华雪心编》的学术地位重新进行评价和估量。

赵燕[10](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文体分析与文学欣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体分析与文学欣赏(论文提纲范文)

(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多媒体技术与幼儿园教学融合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需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多媒体技术
        (二)幼儿文学审美能力
        (三)行动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多媒体技术与审美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审美能力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一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资料
        (一)研究场所和资源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行动研究具体方案设计
        (一)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
        (二)行动研究的步骤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集体教学活动初步方案
        (四)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三、视觉文化理论
    四、多媒体学习生成理论
第三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一轮行动研究方案
        (一)问题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下雨了》
        (二)《白云》
        (三)《月光雨》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效果
        (二)教学反思
第四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二轮行动研究方案
        (一)问题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旋风》
        (二)《雨是云的娃娃》
        (三)《风在哪里》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
        (二)教学反思
第五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第三轮行动研究方案
        (一)问题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云娃娃》
        (二)《风》
        (三)《云彩与风儿》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效果与反思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
        (二)教学反思
第六章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式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培养幼儿文学审美能力的成效
    二、反思
        (一)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反思
        (二)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文学教学活动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访谈提纲
附录2:幼儿园文学活动审美心理指标
致谢

(2)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绪论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核心概念:文言、文言文课程、辞章
上编:问题现状
    第一章 文献综述:艰难前行的文言文课程研究
        第一节 言、文关系热点讨论凸显问题焦点
        第二节 文言文课程内容建设呼声渐起
    第二章 现实写照:文言文教学遭遇多重困扰
        第一节 考纲与课标存在明显分歧
        第二节 教材落实课标多向度目标有困难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中编:历史脉络
    第三章 民国时期文言文学习渐变为文言学习
        第一节 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一、国文课标对文言文辞章较为重视
        二、民国早期国文教材重视辞章
        三、1930 年代以后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第二节 文言文学习被文言学习取代
        一、文言水平成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民国文言文课程的实用取向强化文言
        三、古文语译成为文言文课程内容的主体
    第四章 1963 年起文言文学习变成文言知识学习
        第一节 单一的“阅读能力”取向强化文言学习
        一、1950 年代古典文学短暂回归
        二、1963 年起文言知识的主体地位确立
        三、不同时期语文教材持续强化文言知识
        第二节 文言知识进一步窄化为文言语法知识
        一、文言语法知识逐渐成为文言知识的主体
        二、文言语法知识由手段变成课程的内容
下编:建构路径
    第五章 文言文课程应以文化为取向
        第一节 新课标文言文课程目标的调整
        一、提出文言文多向度的课程目标
        二、语文教材相应作出调整
        三、转向的真正实现存在诸多困难
        第二节 新时期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
        一、能力取向对文言文课程实施造成牵制
        二、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转变
    第六章 文言文课程内容应以辞章为核心
        第一节 辞章是文、道的会合点
        一、注重文辞是古文载道之必需
        二、文、道会合于辞章
        三、辞章的构成元素
        四、重视辞章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
        第二节 以辞章为核心的文言文课程内容
        一、以辞章为核心是文言文课程的内在要求
        二、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民国国文教材课文影印选辑
    附录二:高中文言文教学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编著等科研成果

(3)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高中文学阅读教学的发展要求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文学阅读教学研究
        (二)中学文学阅读审美教学研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依据
    第一节 理论依据——文学阅读实质是审美活动
        一、文学阅读实质
        二、接受美学理论
        三、文学阅读中的审美能力体现
    第二节 课标依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导向
        一、不同文体美学特质各异
        二、文学阅读教学可层级化
        三、审美能力培养贯穿教学
第二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选取
    第二节 审美初始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一、导入失效造成审美准备缺位
        二、缺少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刺激
    第三节 审美高潮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一、缺少对学生审美想象的牵引
        二、教学方式不当导致审美理解缺效
    第四节 审美效应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一、写作情境创设不足
        二、写作训练不足
第三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第一节 打牢基础,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
        一、切断“日常意识”,唤起审美注意
        二、品味语言文字,促成审美感知的产生
    第二节 重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
        一、抓住意象与空白,诱导审美想象的发生
        二、创设情境,促使情感体验的达成
        三、多重对话,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
    第三节 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一、捕捉灵感,书写审美体验
        二、对比赏析,反思审美视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高中文学阅读教学课例搜集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论体验式文学批评 ——以伍尔夫、汪曾祺文学批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及其相关研究现状
    2.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1章 汪曾祺、伍尔夫体验式文学批评的特征
    1.1 批评的立场和方向:“零度”批评和内在批评
    1.2 批评的方式:还原批评
    1.3 批评的表达:描述批评
第2章 汪曾祺、伍尔夫体验式文学批评的成因
    2.1 伍尔夫、汪曾祺文学批评形成的时代氛围
    2.2 伍尔夫、汪曾祺文学创作的理论自觉
    2.3 伍尔夫、汪曾祺对传统文学批评的继承
第3章 汪曾祺、伍尔夫体验式文学批评的意义
    3.1 伍尔夫、汪曾祺体验式文学批评的地位
    3.2 对当下文学批评发展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知能之辨与诗有别材:大学中文系与文学教育——从1940年代《国文月刊》的一场讨论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能之辨:大学中文系中的考据与词章
二、诗有别材:作家的“造成”与“养成”

(6)初中生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古诗文的相关研究
        2.1.1 古诗文内涵
        2.1.2 古诗文教学研究
    2.2 欣赏能力的相关研究
        2.2.1 欣赏能力的内涵
        2.2.2 欣赏能力的形成
        2.2.3 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区别
    2.3 古诗文与欣赏能力的结合
        2.3.1 古诗文欣赏能力内涵
        2.3.2 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的方法
        2.3.3 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2.3.4 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的策略
    2.4 古诗文欣赏能力的评价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方法
        3.1.5 研究过程
        3.1.6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 行动研究的过程
        3.2.1 行动研究准备
        3.2.2 三轮行动研究
        3.2.3 行动研究小结
4 行动研究的结果分析
    4.1 前测分析
        4.1.1 测试题前测分析
        4.1.2 成绩前测分析
    4.2 前后测对比分析
        4.2.1 测试题前后测分析
        4.2.2 成绩测验前后测分析
        4.2.3 相关性研究
    4.3 对访谈与试卷分析
        4.3.1 访谈结果分析
        4.3.2 测试卷测试内容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教师层面
        5.2.2 学生层面
    5.3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空间
        5.3.1 研究不足
        5.3.2 后续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古诗文欣赏能力测试题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访谈实录
致谢

(7)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网络文学批评研究文体视角的确立
    二、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研究现状
    三、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
第一章 新世纪网络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
    一、新世纪网络文学的繁荣及其批评的历史生成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多维发展
第二章 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多样化生成
    一、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分类依据
    二、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类型、特征及典型文本呈现
        (一)论抒型文体
        (二)摹仿型文体
        (三)对话型文体
    三、批评文体:传统与现代
        (一)思维方式:诗性与理性
        (二)言说方式:意象与科学
第三章 多样化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生成的推动力量
    一、媒介的现代转换
        (一)媒介的演变与批评文体
        (二)媒介的转换与批评者的应对
    二、批评文体选择的内在机制
        (一)批评对象与批评焦点的确立
        (二)文体内部支配性因素的确立
    三、批评文体的选择与批评主体的内在诉求
        (一)网络时代批评主体的群体性分化
        (二)批评文体选择的精神文化关联域
第四章 网络文学批评文体发展的省思与前瞻
    一、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意义本位
        (一)文体意识的自觉回归
        (二)批评共同体文化反应的协同
    二、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理念追问
        (一)信息时代的文学批评书写
        (二)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的文化学透视
    三、网络文学批评文体发展与当代文学批评创新
        (一)批评文体的历史性转变
        (二)以批评意识促进批评文体规范的可能
        (三)以文体创新推动文学批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9)刘凤苞及《南华雪心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刘凤苞生平及思想研究
    第一节 刘凤苞生平及家世
    第二节 刘凤苞著述简介
    第三节 刘凤苞交游考
    第四节 刘凤苞行迹考
    第五节 刘凤苞思想研究
第二章 《南华赘解》与《南华雪心编》之比较
    第一节 《南华赘解》基本评价
    第二节 《南华雪心编》撰写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南华雪心编》与《南华赘解》之比较——以《养生主》为例
    第四节 《南华雪心编》与《南华赘解》之相同点
    第五节 《南华雪心编》与《南华赘解》之不同点
第三章 《南华雪心编》的评点体例及方法
    第一节 历代《庄子》散文评点的体例及不足
    第二节 《南华雪心编》引书研究
    第三节 “以时文之法”评《庄子》
    第四节 “以注经法注《庄》”
    第五节 以“撇转脱卸法”评《庄子》
    第六节 以“比较法”注《庄子》
    第七节 “集评式注《庄》”的大成之作
第四章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思想的评点与阐释
    第一节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精神的独到领会
    第二节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字词阐释的贡献
    第三节 “以儒解庄”及其思想史意义
    第四节 《南华雪心编》与《中庸》
    第五节 《南华雪心编》与佛教思想
第五章 《南华雪心编》对《庄子》评点的文学视角
    第一节 刘凤苞眼中的《庄子》
    第二节 “文法”、“章法”与“参合”
    第三节 “有声之文”
    第四节 “有象之文”
    第五节 “有情之文”
    第六节 对文学风格的评点
第六章 《南华雪心编》的文章美学价值
    第一节 刘凤苞的文章美学思想
    第二节 对“文势”的品读
    第三节 对“笔法”的评点
    第四节 字词阐释的文学化
    第五节 “评点文学”的特色
第七章 《南华雪心编》的学术地位
    第一节 与《南华经解》《庄子雪》等评点类著作的比较
    第二节 与《庄子集解》《庄子注》等注解类著作的比较
    第三节 《南华雪心编》的淹没与再发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育杂志》
        1.3.2 儿童文学
        1.3.3 文学教育
        1.3.4 儿童文学教育
    1.4 理论基础
        1.4.1 儿童哲学
        1.4.2 教育学学理
        1.4.3 图式理论
        1.4.4 接受美学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活动史研究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个案研究法
    1.6 不足与创新
        1.6.1 不足之处
        1.6.2 创新之处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著——《儿童文学概论》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第8章 结语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文体分析与文学欣赏(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文学审美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 陶璇宇.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2]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 童志斌.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1)
  • [3]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D]. 范丽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论体验式文学批评 ——以伍尔夫、汪曾祺文学批评为例[D]. 卓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 [5]知能之辨与诗有别材:大学中文系与文学教育——从1940年代《国文月刊》的一场讨论谈起[J]. 王晴飞. 文艺争鸣, 2019(02)
  • [6]初中生古诗文欣赏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 刘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网络文学批评文体研究[D]. 孙瑾.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论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J]. 高玉. 河北学刊, 2015(01)
  • [9]刘凤苞及《南华雪心编》研究[D]. 华云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10]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文体分析与文学鉴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