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第一台光电自动选纸机试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刘少鹏[1](2021)在《小批量定制型瓦楞纸包装箱生产线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物流及包装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适用于灵活小批量或单件商品包装的设备生产线需求量越来越高。传统纸箱加工设备主要适用于批量作业,不同箱型尺寸需要通过更换刀具和纸板尺寸,效率低下,而且裁切后的瓦楞纸板边角浪费严重。因此,从节能环保、提高生产率、实现纸箱小批量、灵活定制的角度出发,研制适用于小批量或单件商品的包装生产设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文研发出一套基于PLC的瓦楞纸箱生产线,实现了自动测量被包装物尺寸和自动加工纸箱的功能。自动测量与裁切生产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弥补了传统设备消耗人力多、成本高、效率低等缺陷,可以实现大小件批量或单件商品包装箱的定制化作业,提高了工艺性能与裁切效率。论文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当前纸箱生产设备存在的不足,依据市场需求,自主设计研制出一套瓦楞纸箱生产线,包括测量部分和裁纸部分。(2)根据生产线系统结构及工艺要求,对生产线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论文主要对自动测量和自动裁纸两部分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从控制器硬件选型、软件编程和上位机人机界面制作等方面展开研究。采用西门子最先进S7-1200 PLC、S7-1500PLC分别作为自动测量和瓦楞纸板剪裁的主控制器,配备安川Σ-7系列、Siemens S120和Siemens V90系列伺服驱动器作为执行机构。在博途V15平台实现了控制、通信和WINCC上位机画面制作。(3)对设计的样机不断测试和优化。经过多次校验,实现了性能良好、运行稳定、高速、高精度、灵活可靠的瓦楞纸包装箱生产系统,满足市场需求。
陈宇暄[2](2021)在《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景德镇“567瓷”艺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那么包含于社会生活中的艺术活动、文化活动、生产活动,哪一个又不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而实践出来的呢?因此,我们在讨论文化与艺术问题的时候,是无法脱离历史实践,脱离人的社会性去观察认识问题的。且正如马克思主义所宣白的,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单独一个瓷工、艺术家,亦或是任何孤立的个人或集体,他们所生产创作的陶瓷产品或艺术作品,都不是独立的实践与活动,它们来源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与社会关系。然而,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生产关系又各不相同,因此在研究跨越时代的问题时就不得不用历史的尺子来多方位丈量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首先,本研究的时间限定是20世纪50、60、70年代。研究对象为计划经济体制和50、60、70年代景德镇的陶瓷美术及设计艺术,以及两者的内外因关联。所探究的主要问题是新中国的计划经济现实体制是如何影响“567瓷”表现形态构成的。其次,为了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瓷业社会及陶瓷表现形态,客观性的官方资料笔者主要通过文献、史志、论文等途径获取,而主观性的陈述资料笔者则依靠采访记录、报纸时评、口述采访等方式获得。尽可能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求本研究更具准确性、概括性、价值性。再次,在探讨主要问题时,文章从瓷业迭代、社会发展、政府要求、人才科教入手尽可能全面地对“567瓷”形态构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影响因素做出分析总结,以达到对“567瓷”本身,及景德镇瓷业社会、陶瓷艺术设计、陶瓷文化等关联领域的进一步认识。
陈远爱[3](2020)在《新型模切机给纸机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在国内大多数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都有输纸板结构,增加机身总体长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加工制造的成本和影响机器正常工作的因素。另外,传统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分离头主要依靠凸轮机构驱动,其带来的冲击振动问题让很多企业不得不探索新的结构取而代之。玉田县盛田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并试制了没有输纸台结构和具有不同于传统分离头的新型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但是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给纸机构主要是靠工程师的经验及简单的理论计算设计的,缺少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技术支持,该机器的正常工作速度仅在4000张/h,与国内中、高端市场上的6000-10000张/h有较大差距。对于工作速度的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当工作速度提高时对于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会使给纸系统引起振动或者是冲击,这些问题因为理论层次上的研究和验证上的不足,所以就要求针对当前结构开展理论上的分析以及实验来进行验证,从而指导后续改进研究。具体内容如下:为了使纸张与叼纸牙的冲击最小,使用ADAMS软件对给纸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即多体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关键构件的运动规律,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为了在不改变现有的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最高速度、结构的前提下,提高整个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工作运行的平稳性,使用ANSYS软件对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关键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包括静力学、动力学、振动冲击、模态疲劳分析等,研究表明与模切机配套的输纸机工作运行的平稳性可靠性满足实际生产要求和工况。为了验证仿真分析模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并达到预期设想和检测改进后的机器的振动情况,去工厂做了设备的振动测试。测试结果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也验证了本文的仿真分析模型。改进后的输纸机在各个方向的振动冲击很小,给纸的精度也符合客户要求。
黄福军[4](2020)在《微小型自由活塞发动机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装置不断涌现,这些产品的能源供给方式主要来源于自身携带的可充电电池或一次性电池。而传统电池存在功率密度低、续航时间短、存在有毒物质等缺点,这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日常体验,也成为限制MEMS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而迫切需要研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重量比、长续航的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碳氢燃料的能量密度普遍可达50MJ/kg,而且燃料补充迅速,因此基于碳氢燃料燃烧的微型能源动力系统是破解目前锂电池难题最具潜力的替代方案。本文采用基于气态碳氢燃料的微小型热机方案,对此进行了探究。选取双活塞式自由活塞发动机方案,该方案具有结构简单、运行频率适中等优点,可与直线发电机直接耦合,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空间利用率,省去了中间传动装置,功-电转化效率高,活塞与气缸间摩损小,泄漏易于控制。采用双活塞式布局,使得发动机在单个运行周期内完成两次做功冲程,故系统功率密度较高。本文展开了基于微小型双活塞式自由活塞发动机的设计理论、样机研制和参数性能研究,论文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论文第二章根据自由活塞发动机工作特点对其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分析,分别分析了泄漏、散热、电磁、燃烧等模型。建立了自由活塞发动机控制体,对其进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分析,并对气缸扫气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对发动机支架系统进行了受力形变及振动分析,得出了最大形变量与支架尺寸的关系。论文第三章建立了自由活塞发动机零维设计仿真模型,该模型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块,并考虑了传热、摩擦、电磁等对发动机运行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变参数下发动机的运行规律。分析了发动机支架受力形变情况,基于静力学和振动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支架系统进行了应力与模态分析,完成了支架的优化设计与加工。根据直线电机设计理论,分析确定了直线电机基本参数,完成了直线电机的加工并对该样机进行了倒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直线电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微小型自由活塞发动机特点,提出了针对微小尺度自由活塞发动机的飞溅润滑策略,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润滑方法的可行性。完成了发动机其他主要零部件的设计研制,如气缸套筒、点火控制系统、连杆及其防自传装置。第四章建立了自由活塞发动机实验系统,开展了系统全面的实验研究。首先建立了第一代原理样机实验系统,该样机采用火花塞点火,工作方式为两冲程。对该样机进行实验探究发现,该发动机可以通过手动启动的方式进行启动并实现连续运行,然而由于点火系统以及进气阀控系统存在信号延迟,导致发动机运行性能较差。针对样机测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对第一代样机进行了改进以及相关结构的优化。优化后的样机采用辉光塞点火,并耦合了设计的直线电机,整个自由活塞发动机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与改进前的样机相比,改进后的样机各方面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以改进后的样机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变参数下发动机基本运行特性,完成了发动机指示功率和指示热效率对外部参数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探究了外部扰动(负载、气体流量)对发动机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发动机压缩空气储能特性。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减小样机尺寸,减轻重量,基于等比例缩放原则,对第一代样机进行了微型化设计,完成了第二代原理样机的研制,该样机单侧气缸排量为1.6cm3,采用辉光塞点火,工作介质为丁烷,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同类机型中尺寸最小的一款样机。首先对第二代样机基本运行特征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对第二代样机进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定量得出了该样机各项损失占比,为后期样机的改进和性能提升指明了方向。最后基于获得的两代原理样机实验结果,完成了自由活塞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随尺度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论文第五章在改进后的第一代原理样机台架上开展了燃料掺氢的实验研究,并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通过在主燃料中掺加一定体积分数的氢气(1%-5%),旨在促进燃料在气缸内的充分燃烧,进而提高发动机性能和改善排放。实验中通过改变掺氢比例,获得了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特征和缸内燃烧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掺氢能够显着提高发动机行性能和改善排放。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三维数值仿真,建立了自由活塞发动机气缸模型,研究了不同掺氢比对发动机缸内燃烧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实验中结论,揭示了发动机性能提高和排放改善的内在机理。
黄文浩[5](2020)在《P印刷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包装在商品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战略规划的落实,传统包装行业迎来升级的重要机遇,同时,消费市场升级也对消费品的包装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包装印刷行业面临着智能制造、消费升级的挑战和机遇。P印刷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知名快速消费品市场为主要领域,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纸制印刷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成立41年以来,依靠改革开放我国社会消费品的需求暴增成长为一家以日化纸包装为核心的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随着原材料成本上升,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以及行业高端客户的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P印刷有限公司面临着增长势头不足的危机。相比之下,当年同期的竞争对手却实现了营业收入的翻倍,P印刷有限公司面临的不仅是增长困境,实质上是企业转型期下管理提升的困惑。本文对于以上问题进行了溯源的探讨,利用竞争战略的方法,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提出了P印刷有限公司当前进行战略选择的必要性。P印刷有限公司面临着五大机会:纸包装行业客户分布广泛,需求量大且可持续;新消费崛起,个性包装、高端纸包装市场需求强劲;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智能制造布局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全球包装工业向中国转移为包装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同时,P印刷有限公司也面临着四大威胁:纸包装行业进入门槛低,容易受到跨界的影响;成本上升,纸包装行业利润率降低;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纸包装行业面临新的考验;“互联网+印刷”冲击现有包装行业格局。为此,本文基于P印刷有限公司的产品和目标市场作定位分析,选择集中化战略作为下一阶段的竞争战略,公司需要在产品和行业聚焦。面对中小客户、互联网电商客户、新进入的行业采取成本领先的集中化战略以抢占零散市场。对于大客户、优势行业(日化、食品)定位高端包装整体解决方案为定位切入市场,提出以创造客户的独特价值的客户管理提升、智能制造领先和创新流程管理为关键策略,帮助P印刷有限公司顺利实现转型的管理提升,获得利润的增长。
凌涛[6](2020)在《新型五谷杂粮磨粉机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研究》文中指出五谷杂粮食品因其营养保健功效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而磨粉机是五谷杂粮磨成粉必不可少的设备。传统五谷杂粮磨粉机需多次磨粉,人工搅拌、人工送料,加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手动调节磨盘间隙无法保证粉体粒度均匀性,从而影响磨粉的效果及五谷杂粮营养价值和口感。基于此,课题组研制出一种新型五谷杂粮自动磨粉机,采用“粉碎-盘磨”的制粉流程,解决传统磨粉机磨粉问题。论文针对新型五谷杂粮自动磨粉机的工作机理及关键零部件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参数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五谷杂粮磨粉需求,对新型五谷杂粮磨粉机进行结构设计,总结出粉碎机理和盘磨机理,采用人机交互界面,利用触摸屏技术、PLC控制技术实现自动磨粉控制,并选取了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2)基于Fluent软件对粉碎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设计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粉碎机构及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刀片呈上下螺旋状的分布方案较优,刀片间距应为递增(20-40)mm,最优参数组合为刀片夹角60?,刀片长度120 mm,刀片偏转角为0?。(3)结合磨盘设计理论和方法,对磨盘的分区和齿型结构展开研究,完成磨盘结构参数设计,应用Fluent软件对磨盘内部制粉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寻流场的分布情况,喂料速度对流场压力分布的影响,动磨盘磨齿表面剪应力分布情况。(4)通过螺旋输送理论研究,完成纵向螺旋和横向螺旋的结构设计,利用EDEM软件分别对纵向螺旋和横向螺旋输送进行离散元分析,探寻颗粒运动轨迹,颗粒运动特性,螺旋参数对送料流量的影响等。(5)展开五谷杂粮磨粉机试验研究,以粉碎转速、粉碎时间、磨盘间隙为影响因素,以粒度合格率和耗电量为目标函数,建立起数学模型,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和响应曲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优的工作参数组合为:粉碎转速1500 r/min,粉碎时间20 s,磨盘间隙0.045 mm,此条件下的粒度合格率(80目以上为合格)达90.5%,耗电量为118 KJ。
谭波[7](2020)在《从“华日”到“海信”——贵阳电子工业发展之路》文中提出贵州电子工业的起步1970年5月4日,贵州省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军区决定成立贵州省发展广播、电影和电视试制生产协作领导小组。5月18日,省革委、省军区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在该小组基础上充实和调整,成立贵州省电子工业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电子工业生产建设的领导工作。6月11-19日,中共贵州省核心领导小组召开
沈国荣[8](2019)在《亲历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与变迁(上)》文中认为1979年9月,我高中毕业后进入商务印刷馆上海印刷厂(以下简称"商务厂")技校学习,那时才16岁,由于长得略高了点,四肢发达了点,被最需要体力劳动的装订车间相中,从此和印后装订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技校是半工半读性质,而且当时实行"做六休一"工作制,一个月有13天左右在装订车间干活。当时我国装订业还十分落后,在计划
徐灿[9](2019)在《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园艺的开展能够解决食物短缺、食品安全、果蔬季节性和地域性等难题。而生菜作为当下设施园艺种植最广的蔬菜品种,通过突破传统无土栽培的技术限制,采用新型水培方式栽培生菜的设施园艺生菜培育模式,已成为推动我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与提升的源动力。由于水培生菜含水量高,质嫩易受损,且易受微生物影响而腐烂,表面特征受损对其商业价值影响较大。因此,合理的包装可使水培生菜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表面特征,并能够减少搬运过程中因水培生菜互相接触、摩擦、挤压而产生的机械损伤。但目前水培生菜在包装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水培生菜在收获后存在“不包装或人工包装”的现象,传统的人工包装方法存在劳动成本过高,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工作枯燥乏味且包装质量不易保证等缺陷。因此,为了解决水培生菜货架期短,易损伤等问题,本文以水培生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包装盒包装方案,并研制了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以下为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1)研究生菜挤压特性与保鲜薄膜力学特性。利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以水培奶油生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生菜压缩率与生菜损伤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水培生菜的极限压缩率为45%,此试验结果为包装盒的尺寸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保鲜薄膜具有较大的弹性,对薄膜冷切影响较大,所以使用电子万能试验仪进行了保鲜薄膜拉取与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保鲜薄膜拉取时的拉取力在2.199 N附近震荡,通过线性回归得到保鲜薄膜的弹性模量为56 MPa,弹性极限为7.27 MPa,抗拉强度为24.86 MPa,为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的设计提供依据。(2)确定自动包装装置的总体方案。为了实现水培生菜的输送、保鲜薄膜包裹、保鲜薄膜切割以及封口等功能,达到包装效率大于30 s/棵,货架期大于3天以及损伤程度低于5%的性能要求,分别提出了浅盘包装方案与包装盒包装方案,考虑到水培生菜的无损包装,最终选择了包装盒包装方案。自动包装装置由输送带机构、拉膜机构、切膜机构和封膜机构组成,对包装盒包装方案的拉膜机构、切膜机构和封膜机构进行了方案对比与分析,最后分别选择了楔形辊筒拉膜机构方案、分离式切膜机构方案以及圆盘毛刷封膜方案。最终确定了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的总体方案,并确定了总体方案的工作流程。(3)设计包装装置关键部件与控制系统。包装盒是水培生菜无损包装的关键,首先根据赫兹接触理论,确定了包装盒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再根据生菜压缩率与生菜损伤之间的关系、生菜展开度的范围以及生菜的高度确定了包装盒为上底内径为215mm,下底内径为190 mm,高为220 mm的圆台形包装盒,并对包装盒进行了强度校核。分别对拉膜机构的楔形辊筒和压膜辊筒,切膜机构的纵向与横向切割机构,封膜机构进行了设计与选型。根据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的总体方案,确定控制系统的核心为单片机,控制系统还包括2个光电开关、1个霍尔传感器、2个步进电机及驱动器、3个继电器。根据包装装置的工作流程以及控制系统组成,设计了控制系统流程图与电路原理图,并基于C语言编写了控制程序。(4)试制自动包装装置样机并进行验证试验。根据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的总体方案以及机构与控制系统设计,对样机进行了试制与调试。通过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确定了纵向切刀角度为30°,拉膜速度为300 mm/min,横向切膜速度为500 mm/min为最优切膜参数组合,验证试验得该参数组合下的切膜成功率为98.6%。对样机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包装装置样机的效率为18.6 s/棵,包装成功率为92%;试验样机包装后生菜的15天后失重率为1.8%;试验样机包装后的水培生菜经运输后,平均损伤程度0.094%。
王鑫[10](2019)在《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传统的机械传动系统相比,多层齿孔钢带具有形变小、精度高、强度高、重量轻、润滑要求低的优点,适合于工作环境差,链传动磨损严重的场合,但对其制造技术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设计试制了一套由步进电机提供动力实现钢带的精密定位,由自制点焊设备进行焊接,由激光切割机进行打孔的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型号钢带进行物理特性试验、钢带的焊接性能试验等,为控制器的设计提供计算参数。最后通过钢带的加工试验,研究了制造系统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优化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提出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的方案。系统由清洗装置、焊接装置、激光切割装置、预紧力机构、缠绕带机构和夹持机构组成。缠绕带机构由两个缠绕带轮、支架、同步带轮以及步进电机和减速器组成。改变两缠绕带轮之间的距离可以实现不同带长要求的加工。工作时由控制器通过对步进电机转角的精密控制,带动缠绕带轮的间歇转动,实现单层钢带的不断进给,在进给时间间隙进行钢带的焊接与打孔。(2)设计制造系统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设计、步进电机的控制、夹持机构的控制、焊接装置的控制和旋转编码器的信息采集等。多层钢带绕制的层数由用户通过YC-A80s-L工业平板电脑输入的工作参数自动进行计算,由步进电机进给次数实现加工层数的控制;通过PWM波控制焊接电流与焊接时间的原理,自制了电阻点焊装置;通过ZT-J300A-1325金属激光切割机进行钢带打孔;通过旋转编码器采集缠绕带轮的角度信息实现钢带进给量的误差修正。(3)探究了薄钢带的力学性能以及焊接性能。利用CSS-44000电子万能试验机对301、303、304、316四种不同型号的不锈钢进行了拉伸试验,通过拉伸数据处理,获得了四种型号不锈钢的屈服强度[σ]和弹性模量E;利用自制点焊设备进行了焊接试验,通过不同焊接电流与焊接时间的组合试验,得到了钢带不同厚度的最优焊接参数,为制造系统的加工试验提供了参数依据。(4)研究了影响制造系统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可知,缠绕预紧力、步进电机脉冲频率和缠绕带轮直径等,是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拟合了三因素对加工相对误差影响的回归方程,采用方差对回归方程模型分析后说明本试验误差不大,二次回归方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最终确定了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加工的最优参数为缠绕预紧力13N,步进电机脉冲频率3500Hz,缠绕带轮直径270mm。试验加工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能够满足多层齿孔钢带的生产要求。
二、我国第一台光电自动选纸机试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第一台光电自动选纸机试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小批量定制型瓦楞纸包装箱生产线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生产线总体设计 |
2.1 生产线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生产线设计要求 |
2.1.2 瓦楞纸包装箱生产线工艺分析 |
2.2 生产线组成结构设计 |
2.2.1 生产线总体机械结构设计 |
2.2.2 瓦楞纸箱生产线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2.3.1 控制器的选择 |
2.3.2 控制系统的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
3.2 PLC及其扩展模块选型 |
3.2.1 PLC的选型 |
3.2.2 PLC扩展模块 |
3.3 信号检测设备 |
3.3.1 位置检测 |
3.3.2 被包装物体尺寸检测 |
3.4 伺服驱动控制方案设计 |
3.4.1 品牌选择 |
3.4.2 选型方案 |
3.4.3 PLC与伺服驱动器通讯设计 |
3.5 PC机选型 |
3.6 电气控制柜布局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编程平台与控制组态 |
4.1.1 软件配置平台 |
4.1.2 系统硬件的组态 |
4.2 I/O端口分配 |
4.3 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图分析 |
4.4 PLC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4.1 自动测量系统程序设计 |
4.4.2 通讯传输程序设计 |
4.4.3 切纸加工系统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人机监控界面设计 |
5.1 PC人机界面的简介 |
5.2 监控界面功能分析 |
5.3 PC机与控制器建立通讯设计 |
5.3.1 与PLC建立连接 |
5.3.2 建立HMI变量 |
5.4 监控界面的设计 |
5.4.1 主界面说明 |
5.4.2 自动测量界面及工单记录设计 |
5.4.3 纸箱加工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现场测试 |
6.1.1 硬件测试 |
6.1.2 程序测试 |
6.1.3 系统联调 |
6.2 测试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景德镇“567瓷”艺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来源与研究现状 |
1.1.1 问题来源 |
1.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范围 |
1.3.2 “567 瓷”概念界定 |
1.3.3 相关用词限定 |
1.4 认识过程及研究方法 |
1.4.1 对“567 瓷”认识的唯物辩证思考过程 |
1.4.2 研究方法论 |
1.4.3 研究方式 |
1.5 研究流程与课题创新点 |
1.5.1 研究流程 |
1.5.2 课题创新点 |
2 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流变与景德镇“567”瓷业的关系 |
2.1 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运行与变迁 |
2.1.1 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设想 |
2.1.2 计划经济现实制度的运行 |
2.1.3 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变迁 |
2.2 体制形成催发了景德镇“567 瓷”的外销重心 |
2.3 体制变迁滋生了景德镇“567 瓷”的内销转型 |
2.4 小结:“567”瓷业形态的产生与转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
3 景德镇“567 瓷”艺术设计表现形态分析 |
3.1 造型表现分析 |
3.1.1 融汇中西的日用瓷器型设计 |
3.1.2 匠心独具的艺术陈设瓷造型设计 |
3.2 装饰表现分析 |
3.2.1 表现对象以贴近大众为主旨 |
3.2.2 画面设计以简约务实为方向 |
3.2.3 色彩风格以明朗积极为指导 |
3.3 以继承与革新为母题的“567 瓷”表现工艺 |
3.3.1 “新旧辗转”的青花工艺 |
3.3.2 高效化改造下的玲珑工艺 |
3.3.3 恢复与提高下的颜色釉工艺 |
3.3.4 丰富化改良下的窑彩工艺 |
3.3.5 “接续衍生”的软、硬彩工艺 |
3.3.6 技术革新下的新彩工艺 |
3.3.7 本土化工转向下的贵金属装饰工艺 |
3.3.8 时代创新下的综合装饰工艺 |
3.3.9 “多式汇通”的雕塑工艺 |
3.4 小结:“567 瓷”成为陶瓷艺术设计的传统与现代之分水岭 |
4 计划经济体制对“567 瓷”设计构成的影响分析 |
4.1 历史发展是“567 瓷”设计风格的时代召唤 |
4.1.1 恢复与继承的五十年代 |
4.1.2 调整与革新的六十年代 |
4.1.3 重建与发展的七十年代 |
4.2 政治需要是“567 瓷”设计理念的核心诉求 |
4.2.1 “建国瓷”工程 |
4.2.2 “展览瓷”举办 |
4.2.3 “国礼瓷”任务 |
4.2.4 “献礼瓷”计划 |
4.2.5 “7501 瓷”生产 |
4.2.6 纪念堂用瓷 |
4.3 产业迭代是“567 瓷”设计发展的技术支撑 |
4.3.1 产业向集中化发展 |
4.3.2 技术向科学化发展 |
4.3.3 生产向机械化发展 |
4.3.4 烧窑向工业化发展 |
4.3.5 配套向系统化发展 |
4.4 人才培养是“567 瓷”设计创新的关键保障 |
4.4.1 对老艺人的保护 |
4.4.2 对瓷工待遇的提高 |
4.4.3 对瓷工技术教育的培训 |
4.4.4 对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视 |
4.5 小结:计划经济体制是“567 瓷”内外部特殊性的重要成因 |
5 研究结论及所引发的思考 |
5.1 研究总结 |
5.2 “567 瓷”的历史价值体现 |
5.2.1 景德镇瓷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 |
5.2.2 对陶瓷工艺与人才的挽救与传承 |
5.2.3 引发新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发展之自觉 |
5.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5.3.1 “567 瓷”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思潮问题 |
5.3.2 只存于陶瓷艺术审美与创作的时代局限性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口述采访记录(部分) |
附录 B: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3)新型模切机给纸机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模切机给纸机构研究现状 |
1.4 选题难点以及主要工作 |
1.5 研究路线图 |
1.6 本章小结 |
2 原理分析与方案设计 |
2.1 模切机运行流程 |
2.2 模切机与输纸机工作流程要求 |
2.3 输纸机分纸原理与走纸方式 |
2.4 模切机输送纸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
2.5 单张纸输纸机气动化、无轴化设计趋势与方案设计 |
2.6 现有机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组成 |
2.7 本章小结 |
3 给纸系统多体运动学仿真分析 |
3.1 机构的三维实体建模 |
3.2 机构的ADAMS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给纸系统有限元分析 |
4.1 模型简化 |
4.2 网格划分 |
4.3 静力学分析 |
4.4 动力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给纸系统电气控制原理及说明 |
5.1 给纸机的机械结构改进设计 |
5.2 输纸机电气控制原理简述 |
5.3 本章小结 |
6 给纸系统的动态性能测试分析 |
6.1 测试设备和流程 |
6.2 分离头(“飞达”)墙板的振动测试及结果分析 |
6.3 副递纸电机传动皮带线速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
6.4 给纸系统的温度测试及结果分析 |
6.5 给纸系统的噪音测试及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微小型自由活塞发动机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于燃料燃烧的微型能源动力系统分类 |
1.2.1 微型热电系统 |
1.2.2 微型光电系统 |
1.2.3 微型热机系统 |
1.3 微型能源动力系统对比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章 FPLE系统设计理论 |
2.1 FPLE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FPLE基本结构 |
2.1.2 两冲程发动机扫气形式 |
2.1.3 两冲程发动机换气特点 |
2.1.4 FPLE工作原理 |
2.2 FPLE动力学分析 |
2.2.1 FPLE活塞组件运动分析 |
2.2.2 燃烧室热力学分析 |
2.2.3 圆筒形直线电机受力分析 |
2.2.4 FPLE摩擦力分析 |
2.3 FPLE热平衡分析 |
2.3.1 能量总输入 |
2.3.2 扫气损失 |
2.3.3 指示功率 |
2.3.4 散热损失 |
2.3.5 机械摩擦损失 |
2.3.6 泄漏损失 |
2.3.7 排气焓 |
2.3.8 不完全燃烧损失 |
2.4 FPLE支架受力与振动分析 |
2.5 FPLE 气缸与活塞尺寸约束关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FPLE设计分析与研制 |
3.1 微小尺度FPLE在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 |
3.2 FPLE系统平台组成 |
3.3 FPLE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 |
3.3.1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扫气系统设计 |
3.4.1 活塞、气缸与气缸盖的选择 |
3.4.2 气缸套筒设计与加工 |
3.5 FPLE支架系统设计与优化 |
3.5.1 FPLE支架模型建立 |
3.5.2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处理 |
3.5.3 有限元模型的约束与加载 |
3.5.4 仿真工况 |
3.5.5 仿真结果 |
3.5.6 支架系统加工 |
3.6 FPLE连杆及其防自转装置 |
3.7 圆筒形单相永磁直线发电机设计 |
3.7.1 直线发电机结构和原理 |
3.7.2 直线发电机的分类 |
3.7.3 永磁体材料和充磁方式的选择 |
3.7.4 圆筒形直线发电机设计参数 |
3.7.5 圆筒形直线发电机基本参数确定 |
3.7.6 圆筒型永磁直线电机样机 |
3.7.7 直线电机倒拖测试 |
3.8 FPLE部件间润滑与密封 |
3.8.1 润滑系统的作用 |
3.8.2 润滑的种类 |
3.8.3 FPLE的润滑 |
3.8.4 FPLE连杆与支撑孔密封 |
3.9 FPLE点火系统 |
3.9.1 火花塞点火系统 |
3.9.2 辉光塞点火系统 |
3.10 FPLE燃料供应系统 |
3.11 数据采集与测量系统 |
3.12 本章小结 |
第4章 FPLE运行特性的实验研究 |
4.1 第一代FPLE原理样机实验测试与改进 |
4.1.1 微小型FPLE启动 |
4.1.2 FPLE单缸燃烧与双缸燃烧运行特性对比 |
4.1.3 点火位置对FPLE运行特性的影响 |
4.1.4 第一代FPLE原理样机改进与优化 |
4.2 改进后的FPLE样机实验研究 |
4.2.1 辉光塞点火下FPLE启动过程 |
4.2.2 FPLE与凸轮连杆发动机运行曲线对比 |
4.2.3 FPLE变参数研究 |
4.2.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5 外部扰动对FPLE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
4.2.6 FPLE 的压缩空气储能特性 |
4.3 第二代FPLE样机热平衡分析 |
4.3.1 第二代FPLE样机简介 |
4.3.2 第二代FPLE样机启动 |
4.3.3 第二代FPLE基本运行特性 |
4.3.4 第二代FPLE热平衡分析 |
4.3.5 FPLE主性能参数随尺度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FPLE燃料掺氢实验与仿真研究 |
5.1 FPLE性能提升途径 |
5.2 FPLE样机实验平台 |
5.3 火焰自发光高速图像采集 |
5.3.1 火焰沿气缸轴向传播过程 |
5.3.2 火焰沿气缸径向传播过程 |
5.4 实验工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1 燃料掺氢对FPLE启动过程的影响 |
5.5.2 FPLE性能参数 |
5.5.3 FPLE运行工况范围 |
5.5.4 FPLE运行稳定性 |
5.5.5 热释放特性 |
5.5.6 缸内燃烧自发光图像 |
5.6 FPLE缸内燃烧动力学仿真 |
5.6.1 仿真平台介绍 |
5.6.2 CONVERGE数学控制方程 |
5.6.3 计算模型的选择 |
5.6.4 化学反应机理的选择 |
5.6.5 控制方程离散和求解 |
5.6.6 三维模型实体建立 |
5.6.7 网格划分及其控制参数设置 |
5.6.8 初始条件设置 |
5.6.9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P印刷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述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基本情况 |
2.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2.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2.2.4 潜在进入者 |
2.2.5 替代品 |
2.2.6 现有竞争者 |
2.2.7 五力模型小结 |
2.2.8 战略组群分析 |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3.1 裕同科技 |
2.3.2 劲嘉股份 |
2.3.3 紫江企业 |
2.4 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
2.5 机会与威胁 |
2.5.1 机会 |
2.5.2 威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能力分析 |
3.1 公司发展情况 |
3.1.1 P印刷有限公司概况 |
3.1.2 P 印刷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
3.2 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 |
3.2.2 组织资源 |
3.2.3 大客户资源 |
3.2.4 技术资源 |
3.3 能力分析 |
3.3.1 智能制造能力 |
3.3.2 研发能力 |
3.3.3 营销能力 |
3.3.4 大客户服务能力 |
3.3.5 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
3.4 核心专长 |
3.5 优势与劣势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争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 |
4.2 战略的愿景 |
4.3 战略选择 |
4.3.1 市场目标定位 |
4.3.2 战略选择的依据 |
4.4 集中化战略设计 |
4.4.1 成本领先集中战略价值链设计 |
4.4.2 差异化集中战略价值链设计 |
4.5 价值链关键环节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争战略实施 |
5.1 战略实施阶段和目标分解 |
5.2 集中化战略实施策略 |
5.2.1 高效运营提升策略 |
5.2.2 智能制造领先策略 |
5.2.3 创造独特价值的客户管理提升策略 |
5.2.4 创新流程管理策略 |
5.3 战略实施的保障 |
5.3.1 组织资本保障 |
5.3.2 人力资本保障 |
5.3.3 信息资本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6)新型五谷杂粮磨粉机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磨粉工艺及设备的分类 |
1.2.1 磨粉工艺的分类 |
1.2.2 磨粉设备的分类 |
1.3 磨粉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技术研究现状 |
1.3.3 磨粉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磨粉机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
2.1 磨粉机结构及工作机理 |
2.1.1 磨粉机结构设计 |
2.1.2 工作机理分析 |
2.2 磨粉机控制系统设计 |
2.2.1 控制对象及系统组成 |
2.2.2 磨粉机的自动控制 |
2.3 磨粉机关键零部件及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粉碎流场数值模拟及参数优化 |
3.1 CFD理论分析 |
3.1.1 CFD理论基础 |
3.1.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3.1.3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 |
3.2 粉碎流场数值模拟 |
3.2.1 数值模拟模型及网格划分 |
3.2.2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 |
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1 刀片分布方案对粉碎流场的影响 |
3.3.2 刀片结构参数对粉碎流场的影响 |
3.3.3 刀片转速对粉碎流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磨盘结构设计及其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
4.1 磨盘设计理论和方法 |
4.1.1 盘式磨粉原理 |
4.1.2 磨盘的分区和齿型形状 |
4.1.3 磨盘齿型参数理论分析 |
4.2 磨盘结构参数设计 |
4.2.1 磨盘直径的确定 |
4.2.2 磨盘齿型参数的设计 |
4.3 流场数值模拟 |
4.3.1 数值模拟模型及参数设置 |
4.3.2 磨盘内部制粉流场的分布情况 |
4.3.3 喂料速度对流场压力分布的影响 |
4.3.4 动磨盘磨齿表面剪应力分布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螺旋输送研究及离散元分析 |
5.1 离散元理论及EDEM软件介绍 |
5.1.1 离散元的基本理论 |
5.1.2 EDEM软件介绍 |
5.2 螺旋输送理论研究及结构设计 |
5.2.1 散体物料的力学分析 |
5.2.2 物料在螺旋面上的运动分析 |
5.2.3 纵向螺旋的结构设计 |
5.2.4 横向螺旋的结构设计 |
5.3 纵向螺旋输送离散元分析 |
5.3.1 模型创建及参数设置 |
5.3.2 颗粒运动情况分析 |
5.3.3 螺旋参数对送料流量的影响 |
5.4 横向螺旋输送离散元分析 |
5.4.1 模型创建及参数设置 |
5.4.2 运动轨迹分析 |
5.4.3 颗粒运动特性分析 |
5.4.4 质量流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五谷杂粮磨粉机试验研究 |
6.1 样机试制 |
6.2 关键性能参数试验 |
6.2.1 试验目的和材料 |
6.2.2 试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6.2.3 试验设计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回归分析 |
6.3.2 响应面分析 |
6.3.3 参数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从“华日”到“海信”——贵阳电子工业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贵州电子工业的起步 |
贵州电视机厂的初创时期 |
贵阳“海信”的诞生和发展 |
贵阳“海信”的创新之路 |
(8)亲历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与变迁(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切纸机 |
二、折页机 |
(9)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果蔬保鲜方法研究 |
1.2.2 蔬菜包装机械研究 |
1.2.3 薄膜包装材料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生菜挤压特性与保鲜薄膜力学特性研究 |
2.1 水培生菜挤压特性研究 |
2.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 保鲜薄膜拉取力学特性研究 |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保鲜薄膜拉伸力学特性研究 |
2.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3.2 试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动包装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1 自动包装装置的功能与性能要求 |
3.2 浅盘包装方案 |
3.3 包装盒包装方案 |
3.3.1 拉膜机构 |
3.3.2 切膜机构 |
3.3.3 封膜机构 |
3.4 总体方案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部件与控制系统设计 |
4.1 包装盒设计与静力学分析 |
4.1.1 包装盒形状设计 |
4.1.2 包装盒尺寸设计 |
4.1.3 包装盒静力学分析 |
4.2 拉膜机构设计 |
4.2.1 楔形辊筒设计 |
4.2.2 压膜辊筒设计 |
4.2.3 拉膜机构整体设计 |
4.3 切膜机构设计 |
4.3.1 横向切割机构设计 |
4.3.2 纵向切割机构设计 |
4.3.3 切膜机构整体设计 |
4.4 封膜机构设计 |
4.5 气动回路设计 |
4.6 控制系统 |
4.6.1 控制系统总体功能 |
4.6.2 硬件选型 |
4.6.3 电气控制原理图与控制流程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 |
5.1 包装装置试验试制及调试 |
5.1.1 样机试制 |
5.1.2 包装装置样机调试 |
5.2 切膜机构参数优化试验 |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与分析 |
5.3 验证试验 |
5.3.1 切膜成功率 |
5.3.2 包装成功率 |
5.3.3 包装效率 |
5.3.4 保鲜性能 |
5.3.5 运输损伤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难点及拟解决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 |
2.1 多层齿孔钢带的结构与加工要求 |
2.1.1 多层齿孔钢带的结构 |
2.1.2 多层齿孔钢带的加工要求 |
2.2 缠绕速度对多层钢带应力的影响 |
2.3 缠绕预紧力对多层钢带绕制层数的影响 |
2.4 带层间连接点大小和数量对多层钢带的影响 |
2.5 钢带制造系统方案设计及评价 |
2.5.1 钢带加工工艺方案选择 |
2.5.2 制造系统方案设计及评价 |
2.5.3 制造系统的工作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及仿真 |
3.1 制造系统硬件概述 |
3.1.1 金属激光切割机的应用 |
3.1.2 制造系统的尺寸要求 |
3.2 制造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 |
3.2.1 制造系统材料的选择 |
3.2.2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
3.2.3 制造系统关键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
3.3 制造系统的三维造型 |
3.4 制造系统运动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带制造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概述 |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点焊机的设计 |
4.2.2 总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软件系统的功能 |
4.3.2 软件系统的开发工具 |
4.3.3 人机交互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的试制 |
5.1 制造系统零部件的采购 |
5.2 制造系统主要部件的加工制作 |
5.2.1 缠绕带轮的加工 |
5.2.2 支撑轴的加工 |
5.2.3 夹持支架、缠绕预紧力支架的加工 |
5.2.4 点焊机电路板的制作 |
5.3 制造系统的装配 |
5.3.1 同步带轮与缠绕带轮的定位与安装 |
5.3.2 预紧力装置与力传感器的安装 |
5.3.3 点焊装置的定位与安装 |
5.3.4 夹持装置的安装 |
5.3.5 旋转编码器的安装 |
5.3.6 制造系统整机装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钢带制造系统的工作性能试验与参数优化 |
6.1 钢带的物理学特性试验 |
6.1.1 试验目的 |
6.1.2 试样制作 |
6.1.3 试验设备与相关仪器 |
6.1.4 试验方法和步骤 |
6.1.5 试验结果 |
6.2 钢带的点焊试验 |
6.2.1 试验目的 |
6.2.2 试验设备与相关仪器 |
6.2.3 试验方法和步骤 |
6.2.4 试验结果 |
6.3 制造系统工作性能优化试验研究 |
6.3.1 试验条件及装置 |
6.3.2 加工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优化制造系统试验参数 |
6.5 试验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第一台光电自动选纸机试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批量定制型瓦楞纸包装箱生产线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少鹏. 青岛大学, 2021
- [2]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景德镇“567瓷”艺术设计研究[D]. 陈宇暄.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3]新型模切机给纸机构关键技术研究[D]. 陈远爱.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4]微小型自由活塞发动机理论与实验研究[D]. 黄福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5]P印刷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黄文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新型五谷杂粮磨粉机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研究[D]. 凌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从“华日”到“海信”——贵阳电子工业发展之路[J]. 谭波. 贵阳文史, 2020(02)
- [8]亲历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与变迁(上)[J]. 沈国荣. 印刷杂志, 2019(05)
- [9]水培生菜自动包装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徐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10]多层齿孔钢带制造系统的研究[D]. 王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