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大学伙食改革十年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夏琪,王卓[1](2021)在《国家在场与村民自治:扶贫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运用个案研究法和过程一事件法,选取江西省赣村作为田野调查点,以扶贫第一书记政策分析国家力量与村民自治的互动关系,探索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发现,第一书记肩负政治任务,携带大量的国家资源,以国家身份嵌入乡村场域,形塑乡村结构和发展秩序。总体来看,村庄治理主体实现了再造,作为治理载体的自组织被培育,村庄的治理形态由一元治理到协同共治,村民自治的功能得以重构。第一书记以行政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是国家以"外力"推动乡村社会内部问题解决的一种积极探索。
周金子[2](2021)在《喀什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探究》文中认为
姚雨璇[3](2021)在《阿城散文论》文中提出
赵倩倩[4](2021)在《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工作重塑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文中提出
龚益锋[5](2021)在《城中村“妈妈”:母职生活中的自我成长》文中指出
倪婷[6](2021)在《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D村为例》文中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重要脱贫方式,是脱贫攻坚战中“五个一批”工程的内容之一。伴随着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深入开展,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数量不断增多,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易地搬迁移民新村的治理问题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和社区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建设和治理,但政府的资金和精力有限,完全依靠政府力量治理,易导致政府压力过大、后续资金不足,出现搬迁形式化、移民后续难以发展等问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视角,选取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一个典型的企业主导的易地移民搬迁新村D村为研究对象,首先从D村的产生缘由、D村的房、D村的人和D村的治理主体四个方面进行了背景介绍,随后笔者重点对企业主导移民新村治理的过程进行了介绍,分别从集体经济、公共服务及公共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企业主导易地搬迁移民新村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随着治理过程的不断深入,遇到了许多困境。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管理机制二元化、财务制度不完善;在治理主体方面,缺乏党建引领、缺乏村民自治;在公共服务方面,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均衡、配套资金不充足;在文化和心理方面,村民对新村的文化认同度低、心理认同感弱等。针对上述四个方面出现的困境,笔者也提出了相对应的治理路径,在制度体系方面,要完善移民属地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及资金配套;在治理主体方面要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加强党建引领和村民自治;在公共服务方面,要实现公共服务配套均衡化,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在文化方面,要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度,增强村民间的交流,提升心理认同感。希望通过对企业主导易地搬迁移民新村的治理研究,提出一些不同角度的治理思路,从而为不同类型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提供新的治理经验。
孙敬华[7](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邹惠云[8](2021)在《口述史视域下河北“非遗”龙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中的一类艺术形式,其表演方式以龙形象的存在而闻名,在本文中河北地区龙舞这一概念是本地区八项龙舞的统称,八项龙舞分别为保定易县的“摆字龙灯”、保定清苑县的“绣球龙灯”、保定定州的“西四旺村龙灯戏”、石家庄鹿泉区的“北白砂龙舞”、石家庄赞皇县的“赞皇铁龙灯”、邢台隆尧县的“南鱼龙灯”、邯郸曲周县的“曲周龙灯”、廊坊安次区的“东储双龙会”。龙舞是中华龙文化的体现形式,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关于龙舞的相关文献和保存资料相对短缺,不甚乐观,发展现状面临严峻挑战。“口述史”研究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录音、录像、文字记录、访谈等方式获取信息资源。通过此种方法,对龙舞进行考察可以获取更原始的资料,挖掘龙舞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故本文以河北“非遗”龙舞为研究对象,以口述史为研究方法,以传承人为媒介,并对其进行口述访谈以获取龙舞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口述文本及相关一手资料进行整合、分类与分析,希望可以对河北“非遗”龙舞资料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有益补充,对其他学者在“非遗”舞蹈考察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章是对整体龙舞调查工作的回溯,从研究范式确立阶段到“四龙”调查阶段再到回访补充阶段,按照层层递进的顺序把口述访谈进行再现,并对龙舞口述资料进行整理与补充。第三章是在第二章口述作业与文本整理的基础上,对口述文本按照内、外两种形式进行划分,并分析每种形式下龙舞的具体特点。第四章是在前期文本整理与划分的基础上,总结各项龙舞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并对其成因进行阐释。第五章,回归到本研究的初衷上,通过对传承人口述访谈与资料的分析,基于传承人与龙舞的发展现状与面临困境,从传统与创新两个方面给予相关保护策略的建议。
黄小菊[9](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薛凤冠[10](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二、深圳大学伙食改革十年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大学伙食改革十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6)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D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理论依据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国家社会理论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个案研究:企业主导的易地移民搬迁新村D村 |
1.1 D村的产生 |
1.1.1 历史缘由 |
1.1.2 安置政策 |
1.2 D村的房:新村建设与移民入住 |
1.2.1 安置点建设 |
1.2.2 基础设施建设 |
1.2.3 组织建设规划 |
1.2.4 抓阄分房入住 |
1.3 D村的人:贫困人员集中 |
1.3.1 高龄贫困人口集中 |
1.3.2 特殊人群集中 |
1.4 D村的治理主体:企业主导D村治理的缘由 |
1.4.1 企业家渴望回馈家乡 |
1.4.2 企业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 |
1.4.3 政府积极与企业合作 |
第二章 企业主导D村治理的过程 |
2.1 集体经济 |
2.1.1 新建扶贫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
2.1.2 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经营模式 |
2.1.3 整合零散资源,创造更高经济收益 |
2.2 公共服务 |
2.2.1 征求民意,开展公共事务治理 |
2.2.2 专人负责,开展公共卫生治理 |
2.2.3 有序规划,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
2.3 公共文化 |
2.3.1 组织集体文化活动,调动村民积极性 |
2.3.2 提供所需资金设备,充分支持集体活动 |
2.3.3 针对不同类型人员,分类开展多种活动 |
2.4 小结 |
第三章 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 |
3.1 制度体系不健全 |
3.1.1 移民双重管辖,管理机制二元化 |
3.1.2 集体收益全部上交,财务制度不完善 |
3.2 治理主体缺乏 |
3.2.1 缺乏年轻人才和党建引领 |
3.2.2 缺乏自治,村民积极性不高 |
3.3 公共设施及资金缺乏 |
3.3.1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均衡 |
3.3.2 公共服务配套资金不充足 |
3.4 文化与心理认同感弱化 |
3.4.1 文化认同度低,身份转换滞后 |
3.4.2 心理认同感弱,缺乏凝聚性 |
第四章 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路径 |
4.1 完善制度体系 |
4.1.1 完善移民属地管理制度 |
4.1.2 完善财务制度及资金配套 |
4.2 多元主体合作治理 |
4.2.1 加强党建引领 |
4.2.2 推动村民自治 |
4.3 完善公共服务 |
4.3.1 实现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均等化 |
4.3.2 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 |
4.4 提高文化与心理认同感 |
4.4.1 做好移民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认同度 |
4.4.2 增强互动,完善机制,提升心理认同感和凝聚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老年长期照护 |
二、长期护理保险 |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四、失能老(年)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
一、参保范围 |
二、保障对象 |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
一、筹资渠道 |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
三、启动资金 |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机会平等原则 |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
四、纠正不公原则 |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口述史视域下河北“非遗”龙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非遗”龙舞研究综述 |
1.3.2 口述史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口述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内容的确立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河北“非遗”龙舞口述调查工作回溯 |
2.1 研究范式确立阶段 |
2.1.1 “摆字龙灯”舞蹈的口述访谈 |
2.1.2 “绣球龙灯”舞蹈的访谈试炼 |
2.2 河北“四龙”调查研究阶段 |
2.2.1 访谈路线及时间的确定 |
2.2.2 现场口述访谈过程 |
2.2.3 “四龙”口述文本整理 |
2.3 回访补充阶段 |
2.3.1 针对性回访 |
2.3.2 存疑与短缺资料的补充 |
2.3.3 口述文本综合整理 |
第三章 河北“非遗”龙舞形式划分 |
3.1 河北“非遗”龙舞的内在形式划分 |
3.1.1 宫廷文化中的龙舞 |
3.1.2 民间文化中的龙舞 |
3.1.3 祭祀文化中的龙舞 |
3.2 河北“非遗”龙舞的外在形式划分 |
3.2.1 整龙的造型性 |
3.2.2 断龙的独特性 |
3.2.3 龙灯戏的特殊性 |
第四章 河北“非遗”龙舞演变共性及差异性 |
4.1 龙舞演变共性 |
4.1.1 道具制作与使用的演变 |
4.1.2 人员性别与数量的变化 |
4.1.3 演出性质与频次的变异 |
4.2 龙舞演变差异性 |
4.2.1 传承现状的差异 |
4.2.2 发展现状的差异 |
第五章 河北“非遗”龙舞的保护策略 |
5.1 传统模式的保护策略 |
5.1.1 传统龙舞的原生态发展 |
5.1.2 传承人的针对性保护 |
5.2 创新模式的保护策略 |
5.2.1 建立龙舞资料网络数据库 |
5.2.2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
小结 |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
小结 |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经济 |
1.4.2 经济建设 |
1.4.3 经济建设思想 |
1.5 创新之处 |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
2.1.1 青少年时期 |
2.1.2 革命战争时期 |
2.1.3 新中国成立后 |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
2.2.3 毛泽东思想 |
2.2.4 中国传统文化 |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
3.1.1 中央苏区时期 |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
3.1.3 东北时期 |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
3.2.2 调整工商业 |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
3.3.2 重视粮食工作 |
3.3.3 调整经济体制 |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
3.4.2 边调整边建设 |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
4.4.3 交换、比较、反复 |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深圳大学伙食改革十年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在场与村民自治:扶贫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逻辑[J]. 夏琪,王卓. 西部发展研究, 2021(01)
- [2]喀什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探究[D]. 周金子. 新疆大学, 2021
- [3]阿城散文论[D]. 姚雨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工作重塑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D]. 赵倩倩. 石河子大学, 2021
- [5]城中村“妈妈”:母职生活中的自我成长[D]. 龚益锋. 上海大学, 2021
- [6]企业主导的易地搬迁移民新村治理困境及路径研究 ——以山西省阳高县古城镇D村为例[D]. 倪婷. 山西大学, 2021
- [7]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8]口述史视域下河北“非遗”龙舞研究[D]. 邹惠云. 河北大学, 2021
- [9]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D]. 黄小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10]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