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人帮”反对学文化罪责难逃(论文文献综述)
周立民[1](2007)在《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 ——以巴金的生活与创作为考察对象》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对“五四精神”的叙述策略即“五四”是怎样被叙述、又是如何被叙述的考察为线索,以巴金七十余年的思想、创作的变化流程为考察对象,从不同时间的推移和多层次的思想层面展开等纵横两个方向,全面梳理了巴金的思想变化与五四精神不同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通过个案研究来探讨关于“五四”的不同阐释对于文学发展进程、作家创作和人生实践的影响,并藉此返观五四精神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及对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本论文的重点不在于研究五四精神的形成、内涵和构成上,而是探讨它在更长的历史时间段内的“流变”情况。以巴金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是五四新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一代,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同时,他这一代人又是将这种文学精神通过创作和实践真正转化为社会意识的一代。其次,巴金是从“五四”到新时期文学几乎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所有重要阶段并长期居于文坛中心的作家,这样便于在一个长时间段中考察作家的创作、思想变化与各种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巴金一直是一个坚持五四启蒙文学精神的作家,一生中虽然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但这个基点一直未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更能体现出五四的精神价值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所经历的沧桑沉浮。本文正试图沿着巴金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变化,通过对巴金的创作、精神历程和生活状况的考察来显示五四精神在20世纪的流变历程;通过对于巴金在作品中表现“五四意象”(即对“五四”的描述和记忆)的考察来研究“五四”在不同文学描述和记忆中的不同指向和内涵。同时,通过探讨作家人生实践中五四精神的作用来看五四精神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由作为个案的巴金返观“五四”,作者认为“五四精神”虽然有着它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原点,但也是一个被塑造的传统,在“传播—接受—再传播”的过程中其不同的层面会被不同程度强调,实际上这是通过对“五四”的改写形成自己现实立场和行动依据。但这种“改写”未必就意味着“五四”被抛弃,恰恰反证出它强大的精神磁场和影响力,因此还不能轻言解构五四、消解五四,而应当看到“五四”的复杂、变化,从而认识到:这一传统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传统,它的内核还在不断裂变,尚需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对于接受这个传统影响的作家或知识分子而言,这个传统不是一个精神教条,而是一个精神种子,需要以自己的实践去培育它,并以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丰富和完善它。基于以上的主要观点,本文共分五部分:引言部分主要简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五四”叙述,并由此引出本论文关注的主要问题;上篇“巴金叙述中的五四精神”,以不同时期巴金对于“五四”的叙述考察他的思想变化脉络以及关于“五四”阐释的不同侧重点中体现出的作家个人思想与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微妙纠结。中篇“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通过对于巴金小说创作中的新书刊、女学生、“家”与街头、新与旧等意象的考察,来梳理作家的个人记忆与五四精神的不同侧面的关系;同时也在研究五四时代的一般事物在作家记忆和叙述中的不同形象和不同指向。下篇“巴金人生实践中的五四精神”,是考察五四精神对于巴金人生实践的影响和巴金通过个人的实践是如何承传五四精神。结语“超越五四,还是重申启蒙”是对于以上所探讨问题的一个总结,并将五四精神放在当代思想文化语境下来评估它的价值、意义,反思它的历史作用,以及总结巴金一代知识分子的“五四遗产”将如何转化为我们当代的思想和行动的资源。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和民族现代化的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而新文学运动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肩负着中国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转换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启蒙思想、开启民智、塑造民族理想、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思想任务。对于五四新文学精神正本清源,特别是考察其在后来的影响和流变,从理论意义上讲也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走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的梳理和反思。立足当代,深入历史语境的梳理其意义是面向未来,以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作为今后的文学发展提供镜鉴。这些虽然是本文难以完全实现的任务,但却是一个现代文学研究者需要梳理和为之努力的意愿。
赵艳来[2](2009)在《“揭批查”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揭批查”运动问题的研究,学术界目前还处于薄弱状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两年多的时间发生的“揭批查”运动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理清这场运动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力求对这场运动的利弊得失和历史的局限性得出比较公允的认识。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揭批查”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必然性。“揭批查”运动的发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必然性。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中共中央把揭发、批判“四人帮”罪行和清查其帮派体系作为各项工作的纲,目的是把被他们颠倒了的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从政治上、思想上清除他们的反革命路线的流毒和影响。按照中央部署,“揭批查”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先后揭批“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反革命面目与丑恶历史”、“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揭批‘四人帮’的反动理论”。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共中央下发的文件《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材料之一)》内容,并对揭批运动第一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一阶段揭批“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基本上按照中央部署完成的,揭批得比较充分,各地区、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集中揭批“四人帮”对自身破坏的罪行,并把这些罪行都归结为“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具体表现。论文第三部分,介绍了《罪证(材料之二)》内容,并对揭批运动第二阶段发展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梳理第二阶段实际发展情况,得出结论是第二阶段实际揭批内容分三部分,“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活动”、“反革命面目与丑恶历史”、“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揭批‘四人帮’的反动理论”。同时本部分对第二阶段实际揭批情况与中央部署出现差异的原因作出分析论述。论文第四部分,介绍《罪证(材料之三)》内容,并对第三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得出结论是,第三阶段在从理论上揭批“四人帮”“反革命罪行”基础上,出现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得“揭批查”运动从揭批“四人帮”层面上升到哲学、理论的层面上来,这是“揭批查”运动取得的一大突破。论文第五部分,阐述了29个省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以及在清查工作中调整领导班子的情况。最后,论文根据“揭批查”运动的脉络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出自己的结论,认为“揭批查”运动作为是从“文革”结束过渡“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过渡时期的过渡特点。
王耀光[3](1977)在《“四人帮”反对学文化罪责难逃》文中研究表明 “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步履朝阳路,心贴工农兵。滴滴汗水花上浇,喜看来日满园春。”这是湘剧《园丁之歌》的主曲,短短的三十八个字,热情地歌颂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教育战线呈
中文系七七级一班理论组[4](1977)在《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文中认为 长期以来,王张江姚“四人帮”恶毒攻击党的教育方针,肆意篡改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围剿《园丁之歌》,就是“四人帮”反党集团对抗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线、破坏教育革命的罪证之一。他们抓住“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这句台词,诬蔑《园丁之歌》宣扬“智育第一”、“文化至上”,妄图从《园丁之歌》打开缺口,破坏教育革命,进而篡改毛主席的教育方针,以达到他们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
周敬青[5](2001)在《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1年爆发的被一些人视为“中国政治之谜”、“亚洲最大谜团之一”的“九一三”事件,再过几个月就是整整30年了。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这一历史之谜。应该说,批林的文件和资料,特别是“两案”审判(指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己经基本上揭开了谜底。但一些人仍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又把一些问题带进了新的世纪。本文旨在对林彪集团问题进行再研究:追溯林彪从革命功臣到反革命叛国者蜕变的轨迹;考察林彪集团的组成及其形成发展过程;对九届二中全会和“九一三”事件进行再探析;分析毛泽乐与林彪的关系、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关系;并对在国内外引起较大争议的若干史实进行辨析;总结林彪现象及其经验教训。 本文由导言和正文六章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从国内外的主要着述、我国党史界研究现状、当前如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等三个方面作一概述。 第二章 林彪蜕变的轨迹剖析。以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追溯林彪从革命功臣到反革命叛国者蜕变的轨迹,解析林彪蜕变的原因。 第三章 林彪集团的形成。首先从林彪与黄吴李邱的勾结、叶群在林彪集团中的作用、林立果及其小舰队的角度对林彪集团的组成部分作横向的解剖。其次,对林彪集团的形成过程作了纵向考察,由于这一过程错综复杂,本文抓住一条主线,即林彪集团是在打击排斥异己的一连串事件中形成的,其基本活动组织就是军委办事组和大小舰队,这样林彪集团形成发展的几个阶段就明朗化了。据此,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四章 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九届二中全会是林彪集团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会上,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本章分析了毛泽东选择林彪作为他的接班人原因,以及他们的分歧之所在;并对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勾结特点及其矛盾作了考察。林彪为何提出要设立国家主席?林彪是否想当国家主席?这也是多年来社会上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两个问题,本章力求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五章“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本章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着重探讨林彪集团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党内健康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林彪集团本身外强小干、色厉内在的特点;256号飞机坠毁的技术上的原因.二是分析了“九一三”事件后国内政局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开始觉醒;毛泽东对“文化人革命”的政策进行了局部性调整;周恩来身负重任,纠正“文化人革命”的“左”的错误;江青集团开始 “退却”,企图扭转批林方向.三是对在国内外引起较大争议的儿个问题进行史实辨析:也谈“林彪之冤”—一驳孙万国所谓“林彪三冤”;再谈“林.彪之冤”—一20 年后对“两案”审判的再思考;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解开林彪是否被挟持之谜;辨析林彪的“九八”手令之真伪. 第六章林彪现象及其经验教训.通过对林彪现象的分析,得出以下儿点经验教训:个人上义的恶件膨胀是林彪等人蜕变的主观原因;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遗毒是林彪集团产生的社会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上的弊端是林彪集团产生的制度根源;民主和法制的破坏造成了林彪集团肆意横订的环境; “文化人单命”为林彪集团的产生提供了适宜土壤.
二、“四人帮”反对学文化罪责难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人帮”反对学文化罪责难逃(论文提纲范文)
(1)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 ——以巴金的生活与创作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历史纠结中的"五四" |
2、重估"五四"及相关问题 |
3、"五四"视角下的巴金 |
上篇_巴金叙述中的"五四精神" |
第一章 "我找到了我的终身事业" |
1、梦境中的事业:关于信仰的叙述 |
2、一个不需要任何强制的社会 |
3、新与旧:关于"家"的叙述 |
4、生命的开花:道德的追求 |
5、在文学与信仰之间 |
第二章 "我当时思想的浅薄和混乱不问可知" |
1、抗战与改革:五四精神的反思 |
2、朝鲜的梦:个人与国家 |
3、面对过去,告别自我 |
第三章 "古老的民族就不需要新的血液吗?" |
1、时代共名与青春记忆 |
2、奴在心者与寻找自我 |
3、假话、空话与真话 |
4、"理想"与"商品" |
中篇_巴金叙述中的"五四"意象 |
第一章 新书刊 |
第二章 女学生 |
第三章 "家"与"街头" |
第四章 "新"与"旧" |
下篇 人生实践中的"五四精神" |
第一章 新文学空间的开拓:从《文学季刊》到《收获》 |
第二章 新文学精神的传承: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三章 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忘记:建立两个资料馆的倡议 |
结语_超越五四,还是重申启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揭批查”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粉碎“四人帮”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
(一) 毛泽东逝世和党内高层政治危机 |
(二) 粉碎“四人帮” |
(三) 清除“四人帮”余党和结束“文革”动乱 |
(四) “文革”的恶果和“揭批查”运动的提出 |
二、“揭批查”运动第一阶段 |
(一) 揭批“四人帮”《罪证(材料之一)》 |
(二) “揭批查”运动第一阶段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三) 第一阶段的评价和认识 |
三、“揭批查”运动第二阶段 |
(一) 揭批“四人帮”《罪证(材料之二)》 |
(二) “揭批查”运动第二阶段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三) 第二阶段的评价和认识 |
四、“揭批查”运动第三阶段 |
(一) 揭批“四人帮”《罪证(材料之三)》 |
(二) “揭批查”运动第三阶段发展的基本情况 |
(三) 第三阶段的评价和认识 |
五、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 |
(一) 清查工作中阻力较小的省份 |
(二) 清查过程中“捂盖子”,过程较为波折的省份 |
(三) 清查工作收尾较晚的省份 |
(四) 对清查工作的认识和评价 |
六、“揭批查”运动的结束及评价 |
(一) “揭批查”运动的结束 |
(二) 对“揭批查”运动的几点认识 |
(三) 对“揭批查”运动的总体评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一节 国内外主要论着介绍 |
第二节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论如何深化对林彪集团问题的研究 |
第二章 林彪蜕变的轨迹剖析 |
第一节 战争年代的功过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沉寂 |
第三节 庐山会议后开始崛起 |
第四节 步入权力的顶峰 |
第三章 林彪集团的形成 |
第一节 林彪集团的成员 |
第二节 林彪集团的形成过程 |
第四章 九届二中全会上的斗争 |
第一节 毛林体制的建立及裂变 |
第二节 两个集团的结盟与对抗 |
第三节 九届二中全会之争 |
第四节 全会后双方的较量 |
第五章 “九一三”事件与林彪集团的覆灭 |
第一节 “九一三”事件及林彪集团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二节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政局的变化 |
第三节 几个有关史实的辨析 |
第六章 林彪现象及其经验教训 |
第一节 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是林彪等人蜕变的主观原因 |
第二节 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遗毒是林彪集团产生的社会基础 |
第三节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上的弊端是林彪集团产生的制度根源 |
第四节 民主和法制的破坏造成了林彪集团放肆横行的环境 |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为林彪集团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四、“四人帮”反对学文化罪责难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 ——以巴金的生活与创作为考察对象[D]. 周立民. 复旦大学, 2007(07)
- [2]“揭批查”运动研究[D]. 赵艳来. 中共中央党校, 2009(09)
- [3]“四人帮”反对学文化罪责难逃[J]. 王耀光. 天津教育, 1977(03)
- [4]没有文化怎能把革命重担来承当?[J]. 中文系七七级一班理论组. 青海民族学院, 1977(01)
- [5]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D]. 周敬青. 中共中央党校,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