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废杂铅回收利用现状

我国废杂铅回收利用现状

一、中国废杂铅回收利用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张锋[1](2021)在《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海绵铜的常见处理方式流程长,工艺过程复杂,成本较高,需经过多次除杂处理才能得到合格的产品。废杂铜直接电解作为一种无熔炼工序的清洁生产工艺,可以直接生产高品质的阴极铜,具有流程少、能耗低、成本低、工艺成熟的优势。本论文以从海绵铜中回收金属铜为目的,参照废杂铜直接电解工艺,提出将海绵铜冷压成块再进行直接电解回收铜的处理工艺,该工艺流程可以实现金属铜的高效回收,缩减了火法回收铸造和湿法浸出环节的诸多处理工序,减少了能源和相关浸出酸液的消耗。针对该工艺,本文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进行了海绵铜物料预处理实验和在不同电解条件下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工艺实验。根据物料预处理实验可知,+200目的物料颗粒需磨矿后磁选,-200目颗粒可直接进行磁选,磁选后需进行化学酸浸除杂;化学酸浸单因素除杂最佳条件为:液固比4:1,温度30℃,洗涤浸出时间为2 h;酸浸除杂实验表明,随着铁的去除率增大,铜的损失亦会增加。进行了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工艺实验,验证了该工艺过程的可行性;经实验确定了各电解工艺的最佳参数:电解温度40℃、阴极电流密度为200A·cm-2、电解液循环速度8.5L·h-1、极间距4cm、铜离子浓度为40 g·L-1、H2SO4浓度为160g·L-1以及添加剂硫脲浓度为10 mg·L-1,明胶浓度为20 mg·L-1;实验表明通过调节电解液的循环速度和增大极间距可以减少阳极泥的黏附,提升阴极铜品质;综合电解实验表明阴极电流效率为95.15%,阴极铜沉积速率为0.023 g·cm-2·h-1,直流电能耗为620.31 kWh·t-1Cu,钝铜利润可达13965.09元。其次为了探究压力对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的影响,在CuSO4-H2SO4电解液中,使用了铜粉模拟海绵铜,进行了相关的冷压块腐蚀电化学理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压制力为15 k N时,铜粉冷压块的开路电压曲线稳定腐蚀电压值更低,电位动力学阳极极化结果显示铜粉冷压块具有较差的电导率和电化学溶解性;还测定了电解液硫酸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在H2SO4浓度为160 g·L-1和Cu2+浓度为40g·L-1的电解液中最有利于铜粉冷压块的腐蚀;经过测定的溶解过程活化能为23.969 kJ·mol-1,这可以推断出腐蚀溶解是处于扩散控制过程。

吴海霞[2](2020)在《进口再生铜/铝冶炼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铜再生铝是支撑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保障。但是,由于再生铜、再生铝原料来源复杂,容易夹杂废塑料等各种有机污染物,在冶炼过程中会导致二恶英及重金属的排放增加。同时,目前再生铜、再生铝准体系仍然不健全,相关基础研究薄弱,尤其是夹杂物及其污染特性的研究不足,不能有效支撑进口废物目录调整和相关环境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因此,加快对再生铜再生铝污染特性研究,为我国再生铜再生铝行业有效防控污染排放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实际工业运行以及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资料调查结合现场调查的方法明确进口再生铜再生铝原料的夹杂物含量及污染物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再生铜和再生铝再生过程中重金属及二恶英的产生特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进口再生铜原料中夹杂物含量范围如下:铜线:0.16~0.65%;铜加工材:0.27~1.03%;铜米:0.15~0.75%。我国进口再生铝原料中夹杂物含量范围为0.06~0.69%。(2)利管式炉模拟再生铜冶炼过程二恶英的产生特性,发现当温度为900~1300℃时,烟气中PCDD/Fs的浓度随温度升高不断减小;随着夹杂物比例从0增到1%时,PCDD/Fs的浓度不断增加;不同原料生成的PCDD/Fs的浓度规律如下:铜米<铜加工材<1号漆包线<2号漆包线;且2号漆包线中PCDD/Fs的浓度远远大于其他原料。(3)模拟再生铜冶炼时重金属的产生特性,发现当温度为900~1300℃时,随着温度增加,烟气中Cr、Ni、Cu、Zn、Pb的浓度不断增加,Cr和Zn的浓度增加尤其明显;随着原料中夹杂物含量从0增加到1%时,重金属Cr、Ni、Cu、Zn、Pb的浓度也随之增加;不同原料冶炼时生成的重金属浓度各不相同,总体上,铜加工材中释放的重金属最多。(4)模拟再生铝冶炼时二恶英的生成特性,当温度从500增到900℃时,PCDD/Fs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少;不同氯代添加剂对PCDD/Fs的产生作用如下:C2Cl6>KCl>Na Cl>NH4Cl;随着夹杂物比例0增加到1%时,PCDD/F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尤其当夹杂物比例为1%时,PCDD/Fs剧烈增加。(5)模拟再生铝冶炼时重金属的产生特性,温度从500增加到900℃时,烟气中各重金属浓度增加,Cu和Zn的增加最明显;添加剂对重金属的影响各不相同,对于Ni和Pb,四种氯代添加剂对其影响差别不大,对Cu、Zn、Cr浓度的影响有很大的差距。对于Zn,其浓度为C2Cl6>Na Cl>NH4Cl>KCl。对于Cu,C2Cl6>Na Cl>NH4Cl>KCl。Cr浓度为C2Cl6>Na Cl>KCl>NH4Cl;随着夹杂物比例从0升到1%,烟气中Zn和Cu的浓度随夹杂物比例增加而降低,而Cr和Ni则呈现相反规律。夹杂物含量对Pb浓度的影响不大。(6)基于以上研究,对刚拟定的《再生铜原料》、《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标准中,对进口再生铜和再生铝原料中的夹杂物含量提出了0.5%限制的建议,对进口再生铝原料中粒径不大于2mm的粉状物的含量提出了1‰的限值。

李敏,刘毅,朱东方,薄新党,王宏力[3](2012)在《废旧蓄电池中再生铅资源的回收利用》文中认为分析了我国铅回收工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介绍了铅回收的工艺技术,并对铅回收工业提出了发展建议。

张雅蕊[4](2011)在《基于逆向物流的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竞争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废杂铜回收物流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陈旧的管理制度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流程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增加。通过改善废杂铜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系统,可以获得物流成本下降、顾客响应时间缩短、客户满意度提高、赢得更大竞争优势等诸方面的综合效益。由此,基于逆向物流理论和方法研究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具于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课题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逆向物流的理论和技术工具研究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的管理系统优化,运用约束理论研究废杂铜回收利用企业的运营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分析我国近年来废杂铜回收再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利用“STAF”模型从铜的生产、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铜制品的使用和废杂铜的回收等四个阶段阐述我国铜资源的社会存量变化及物质流动状况,基于指标计算比较分析国内外废杂铜的回收利用现状;其次,基于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逆向物流的特点,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废杂铜回收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采用优化软件,利用废杂铜企业运营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第三,基于约束理论的思维流程技术工具对废杂铜回收物流企业运作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提供一套识别和消除系统瓶颈、提高系统有效产出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解决废杂铜回收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逆向物流、约束理论和物质流模型等理论和方法研究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的管理问题,不仅完善了废杂铜回收利用的管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而且能够调整优化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的物流系统,提高废杂铜回收利用效率,实现废杂铜回收利用企业的环境优化型和资源节约型生产。

郭学益,钟菊芽,宋瑜,田庆华[5](2009)在《我国铅物质流分析研究》文中提出从铅的生产、铅制品的加工制造、铅制品的使用和废杂铅的处理等阶段详细地阐述了铅循环的"STAF(stocks and flows)"物质流分析模型.运用此模型分析了2006年我国铅的社会存量变化及其流动状况,并且计算出2000—2006年几项重要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生产阶段的原料自给率PZ=79.28%;生产阶段使用废杂铅的比例PS=19.08%;加工制造阶段的原料自给率MZ=148.91%;加工制造阶段使用废杂铅的比例MS=30.25%;矿石指数R=0.834 9;废铅指数S=0.194 9.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铅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不足,并对铅工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出建议.

曹异生[6](2006)在《中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展望》文中指出

曹异生[7](2006)在《中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

岳强[8](2006)在《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进行物流分析对我国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物流分析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其中,物质流分析和生态足迹分析是本文重点介绍并实际应用的两种方法。 在物质流分析中,引入了“生命周期链”和“生命周期链群”的重要概念,从而得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定点观察法和跟踪观察法:定点观察法是沿着与生命周期链垂直的方向观察物流,而跟踪观察法是沿着生命周期链的方向来观察物流。 采用定点观察法和跟踪观察法分析了我国1998-2003年的铜循环状况,得到了精炼铜生产阶段和铜制品加工制造阶段的原料自给率和废杂铜使用比例,以及铜资源效率、矿石指数和废铜指数等指标;通过定点观察法同时得到了我国此阶段内铜的社会存量和人均社会存量变化。 对定点观察和跟踪观察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了熵分析,计算了两种方法下过程的熵变化。提出了降低铜产品生命周期熵增的途径和措施,并计算了改进后生命周期的熵变化。 由铜产品生命周期铜流图,推导出了铜资源效率、矿石指数、废铜指数(以及自产废铜指数)、环境效率(生产阶段的环境效率和生命周期的环境效率)等循环指标与产量比、循环率、回收率、排放率等物流参数间的关系式。分析了不同物流参数条件下,这些指标的变化曲线。计算了我国2005-2020年间铜资源效率、矿石指数和废铜指数的可能变化区间。 对中、美两国铜消费状况进行了比较,得出:美国单位GDP的铜消费量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降低了86%,中国1960-2004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并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并且发现美国的人均GDP与人均铜消费量间有一定规律可循。 我国要实现铜消费的减量,就必须降低单位GDP的铜消费量,这就要通过提高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来实现。计算了对应不同的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我国2005-2020年间的铜消费状况。 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对辽宁省1995-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得到:此期间内人均生态足迹在2.989hm2/cap~3.325hm2/cap范围内,人均生态承载力在0.569hm2/cap~0.654bm2/cap范围内,人均生

曹异生[9](2005)在《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的现状》文中认为

曹异生[10](2005)在《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节约和充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我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中国废杂铅回收利用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废杂铅回收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概述
        1.1.1 铜的化合物
        1.1.2 铜的应用
        1.1.3 铜的电解精炼生产
    1.2 我国铜资源概况
        1.2.1 我国铜资源现状
        1.2.2 我国铜资源面临的供需矛盾
        1.2.3 我国二次铜资源的现状
    1.3 海绵铜概述
        1.3.1 海绵铜资源
        1.3.2 海绵铜的处理
    1.4 铜的电化学行为
        1.4.1 纯铜的腐蚀溶解行为
        1.4.2 阳极中杂质对阳极铜溶解的影响
    1.5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以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海绵铜冷压电解实验
        2.2.2 铜粉冷压块电化学实验
第三章 海绵铜冷压电解实验
    3.1 实验说明
    3.2 海绵铜物料预处理
        3.2.1 磨矿—磁选预处理
        3.2.2 化学酸浸预处理
        3.2.3 海绵铜物料预处理结果
    3.3 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实验
        3.3.1 电解温度对阴极铜沉积的影响
        3.3.2 阴极电流密度对阴极铜沉积的影响
        3.3.3 电解液循环速度对阴极铜沉积的影响
        3.3.4 极间距对阴极铜沉积的影响
        3.3.5 铜离子浓度对阴极铜沉积的影响
        3.3.6 硫酸浓度对阴极铜沉积的影响
        3.3.7 添加剂对阴极铜沉积的影响
    3.4 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综合实验
    3.5 海绵铜冷压块表面形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粉冷压块电化学实验
    4.1 实验说明
    4.2 压力对铜粉冷压块腐蚀的影响
        4.2.1 OCP曲线测定
        4.2.2 塔菲尔极化曲线测定
        4.2.3 阳极极化曲线测定
    4.3 溶液酸度对铜粉冷压块腐蚀的影响
    4.4 溶液温度对铜粉冷压块腐蚀的影响
    4.5 铜粉冷压块表面形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进口再生铜/铝冶炼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再生铜再生铝行业发展现状
        1.2.1 再生铜行业发展现状
        1.2.2 再生铝行业发展现状
    1.3 再生铜再生铝回收工艺
        1.3.1 我国再生铜和再生铝原料的主要来源
        1.3.2 典型再生铜回收工艺
        1.3.3 典型再生铝回收工艺
    1.4 再生铜和再生铝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1.4.1 再生铜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1.4.2 再生铝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夹杂物污染特性分析及产污节点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方案与分析方法
        2.2.1 试验方案
        2.2.2 分析方法
    2.3 再生铜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
        2.3.1 进口再生铜原料夹杂物研究
        2.3.2 典型再生铜再生过程污染物产排节点
    2.4 再生铝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
        2.4.1 进口再生铝原料夹杂物研究
        2.4.2 典型再生铝再生过程污染物产排节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再生铜冶炼烟气中二恶英和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案
        3.2.2 实验装置与实验器材
        3.2.3 样品预处理
        3.2.4 分析方法与质控
    3.3 再生铜冶炼烟气中二恶英的产生特性研究
        3.3.1 冶炼温度的影响
        3.3.2 不同种类原料
        3.3.3 夹杂物比例
    3.4 再生铜冶炼烟气中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3.4.1 冶炼温度的影响
        3.4.2 不同种类原料的影响
        3.4.3 夹杂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铝冶炼烟气中二恶英和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案
        4.2.2 实验装置与实验器材
        4.2.3 样品预处理
        4.2.4 分析方法与质控
    4.3 再生铝冶炼烟气中二恶英的产生特性研究
        4.3.1 冶炼温度的影响
        4.3.2 不同添加剂的影响
        4.3.3 夹杂物比例的影响
    4.4 再生铝冶炼烟气中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4.4.1 冶炼温度的影响
        4.4.2 添加剂的影响
        4.4.3 夹杂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废旧蓄电池中再生铅资源的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铅回收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铅回收的工艺技术
    2.1 预处理工艺的选择
    2.2 熔炼工艺的选择
3 工艺简介
4 建议

(4)基于逆向物流的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废杂铜回收利用的管理研究
        1.2.2 逆向物流的研究综述
        1.2.3 约束理论在逆向物流中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废杂铜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我国铜资源现状
    2.2 我国废杂铜回收利用现状
    2.3 我国废杂铜回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 我国废杂铜回收利用的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铜物质流分析模型的废杂铜回收利用研究
    3.1 中国铜资源循环利用的现状
    3.2 我国铜物质流模型的构建
        3.2.1 铜的物质流分析模型简介
        3.2.2 我国铜物质流分析的过程选择
    3.3 我国铜物质流分析的指标计算
    3.4 废杂铜回收利用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杂铜的回收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
    4.1 逆向物流网络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4.1.1 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的特点
        4.1.2 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的类型
        4.1.3 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的原则
    4.2 问题描述
        4.2.1 问题定义
        4.2.2 基本假设
    4.3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4.3.1 参数及变量
        4.3.2 模型建立
        4.3.3 模型求解
    4.4 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约束理论之思维流程在废杂铜回收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5.1 约束理论简介
    5.2 约束理论思维流程及其技术工具
    5.3 约束理论思维流程在废杂铜回收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实例
        5.3.1 问题描述
        5.3.2 改变什么
        5.3.3 改成什么样子
        5.3.4 怎样去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我国铅物质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铅物质流分析的过程选择
    1.1 铅物质流概述
    1.2 铅的生产阶段
    1.3 铅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
    1.4 铅制品的使用阶段
    1.5 铅的废物回收处理阶段
2 我国铅物质流分析的模型与指标
    2.1 铅生产和加工制造阶段的原料自给率和使用废杂铅的比例
    2.2 矿石指数R
    2.3 铅矿石资源效率RP
    2.4 废铅指数S
3 我国铅物质流分析的结果讨论
4 结论

(7)中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利用现状
    1. 再生铜
    2. 再生铝
    3. 再生铅
    4. 再生锌
二、再生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1.再生资源产业总体实力不强
    2.我国再生金属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
    3.产业集约化程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三、“十一五”期间再生有色金属发展预测
四、今后发展对策和建议
    1.培育一批大中型再生有色金属企业
    2.小型再生有色金属企业探索走联合、改造、提高的路子
    3.继续加强废杂金属进口,特别是紫杂铜进口
    4. 加强技术创新
    5.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完善产业法律法规

(8)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Ⅰ部分 总论
    第一章 总论
        1.1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
        1.2 进行物流分析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
        1.2.1 物流分析的定义
        1.2.2 物流分析的重要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关于物流分析的研究进展
        1.4 物流分析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1.5.1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5.2 基本思路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内容
        1.5.5 研究意义
第Ⅱ部分 物质流分析及其应用
    第二章 物质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1 国内外关于物质流分析的研究现状
        2.2 产品的生命周期
        2.3 生命周期链和生命周期链群
        2.4 定点观察法和跟踪观察法的含义
        2.5 定点观察法
        2.5.1 非稳态物流
        2.5.2 稳态物流
        2.5.3 定点观察法的实际应用模型
        2.6 跟踪观察法
        2.6.1 非稳态物流
        2.6.2 稳态物流
        2.6.3 跟踪观察法的实际应用模型
        2.7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铜循环现状分析
        3.1 铜的一般介绍
        3.1.1 国内外铜冶金发展概况
        3.1.1.1 国内铜冶金发展概况
        3.1.1.2 国外铜冶金发展概况
        3.1.2 铜的性质和用途
        3.1.2.1 铜的性质
        3.1.2.2 铜的用途
        3.2 铜的生产、消费及铜矿资源状况
        3.2.1 世界铜的生产、消费
        3.2.2 中国铜的生产、消费
        3.2.3 世界铜矿资源状况
        3.2.4 中国铜矿资源状况
        3.3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铜资源紧缺
        3.3.1 铜资源承载力
        3.3.2 经济快速增长
        3.3.3 铜的需求
        3.3.4 铜资源紧缺
        3.4 铜循环的定点观察分析
        3.4.1 铜循环的定点观察模型
        3.4.2 中国2002年的铜流分析
        3.4.2.1 铜的生产阶段
        3.4.2.2 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
        3.4.2.3 铜制品的使用阶段
        3.4.2.4 废杂铜的回收阶段
        3.4.3 几个重要指标
        3.4.4 中国1998-2003年铜循环的定点观察分析
        3.4.4.1 1998-2003年的铜循环现状
        3.4.4.2 1998-2003年铜流的定点观察分析
        3.5 铜循环的跟踪观察分析
        3.5.1 铜循环的跟踪观察模型
        3.5.2 中国2002年的铜流分析
        3.5.2.1 铜的生产阶段
        3.5.2.2 铜制品的加工制造阶段
        3.5.2.3 铜制品的使用阶段
        3.5.2.4 报废铜制品的回收阶段
        3.5.3 几个重要指标
        3.5.4 中国1998-2003年铜循环的跟踪观察分析
        3.5.4.1 1998-2003年的铜循环现状
        3.5.4.2 1998-2003年铜流的跟踪观察分析
        3.5.5 讨论及建议
        3.6 铜循环的熵分析
        3.6.1 熵的理论及其计算
        3.6.2 物质循环的熵分析
        3.6.3 中国2002年铜循环的熵分析
        3.6.3.1 定点观察的熵分析
        3.6.3.2 跟踪观察的熵分析
        3.6.4 分析与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关于铜循环指标的研究
        4.1 铜产品生命周期铜流示意图
        4.2 铜资源效率
        4.2.1 中国1990-2003年的铜资源效率
        4.2.1.1 直接计算法
        4.2.1.2 间接计算法
        4.2.2 主要产铜国的铜资源效率
        4.2.3 分析与讨论
        4.3 矿石指数
        4.3.1 中国1990-2003年的矿石指数
        4.3.2 主要产铜国的矿石指数
        4.3.3 分析与讨论
        4.4 废铜指数
        4.4.1 中国1990-2003年的废铜指数
        4.4.2 主要产铜国的废铜指数
        4.4.3 自产废铜指数
        4.4.4 分析与讨论
        4.5 环境效率
        4.5.1 中国1990-2003年的环境效率
        4.5.2 主要产铜国的环境效率
        4.5.3 分析与讨论
        4.6 中国2005-2020年铜循环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4.6.1 铜资源效率的变化
        4.6.2 矿石指数的变化
        4.6.3 废铜指数的变化
        4.6.4 建议及措施
        4.7 小结
    第五章 中、美两国铜消费的比较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美国铜消费的历史分析
        5.2.1 铜消费量—GDP曲线(I-G曲线)
        5.2.2 GDP—单位GDP铜消费量曲线(G-T曲线)
        5.2.3 人均铜消费量—人均GDP曲线(E-A曲线)
        5.3 中国铜消费的历史分析
        5.3.1 铜消费量—GDP曲线(I-G曲线)
        5.3.2 GDP—单位GDP铜消费量曲线(G-T曲线)
        5.3.3 人均铜消费量—人均GDP曲线(E-A曲线)
        5.4 中、美两国单位 GDP铜消费量的比较分析
        5.5 中国2005-2020年铜消费的情景分析
        5.5.1 单位 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
        5.5.2 未来15年内铜消费量的情景分析
        5.6 中、美两国工业化进程中铜消费指标的比较分析
        5.6.1 两国工业化进程中铜消费量的分析
        5.6.2 两国工业化进程中人均铜消费量的分析
        5.7 小结
第Ⅲ部分 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
    第六章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6.1 国内外关于生态足迹分析的研究
        6.2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
        6.2.1 生态足迹概念
        6.2.2 生态足迹理论
        6.3 生态足迹分析的方法
        6.3.1 生态足迹的计算
        6.3.2 生态足迹指标的特点
        6.3.3 全球及我国的生态足迹
    第七章 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分析
        7.1 辽宁省生态足迹的计算
        7.1.1 数据收集
        7.1.2 辽宁省1995-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7.1.3 结果分析
        7.2 基于生态足迹的两个指标
        7.2.1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H_(EF))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
        7.2.2 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C_d)及其辽宁省的实例计算
        7.2.3 H_(EF)和C_d的讨论
        7.3 分析与讨论
        7.3.1 全国各省(区市)的足迹比较
        7.3.2 生态足迹指标述评
        7.3.3 研究展望
        7.4 小结
第Ⅳ部分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色金属“二次资源”界定
二、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利用状况
    (1)再生铜
    (2)再生铝
    (3)再生铅
    (4)再生锌
三、当前“二次资源”回收利用中存在问题
    1.废石、尾矿、废水、废气处理任务日益繁重
    2.废杂金属提炼技术落后,金属回收率低
    3.中国废杂金属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回收加工大型企业集团
四、政策建议
    1.不断创新,提高“二次资源”利用水平
    2.积极引导,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
    3.鼓励发展废旧有色金属市场,逐步形成规模

(10)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有色金属二次资源界定
2 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利用现状
2 当前“二次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废石、尾矿、废水、废气处理任务日益繁重
    2.2 废杂金属提炼技术落后, 金属回收率低
    2.3 中国的废杂金属资源分散, 难以形成回收加工大型企业集团
3 政策建议
    3.1 不断创新, 提高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利用水平
    3.2 积极引导, 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生金属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
    3.3 鼓励发展废旧有色金属市场, 逐步形成规模

四、中国废杂铅回收利用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绵铜冷压直接电解工艺研究[D]. 张锋.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进口再生铜/铝冶炼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模拟研究[D]. 吴海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废旧蓄电池中再生铅资源的回收利用[J]. 李敏,刘毅,朱东方,薄新党,王宏力. 河南化工, 2012(07)
  • [4]基于逆向物流的废杂铜综合回收利用研究[D]. 张雅蕊.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
  • [5]我国铅物质流分析研究[J]. 郭学益,钟菊芽,宋瑜,田庆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11)
  • [6]中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展望[J]. 曹异生.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6(06)
  • [7]中国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 曹异生. 中国金属通报, 2006(16)
  • [8]物质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及其应用[D]. 岳强. 东北大学, 2006(12)
  • [9]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的现状[J]. 曹异生. 中国金属通报, 2005(31)
  • [10]中国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J]. 曹异生. 世界有色金属, 2005(06)

标签:;  ;  ;  ;  

我国废杂铅回收利用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