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专业化迈进

向专业化迈进

一、走向专业化的一着好棋(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平[1](2020)在《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久优势》文中认为城市发展离不开有机更新,唯有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基业长青。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新起点。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苏州一直干在先、走在前。迈上新节点、新征程,苏州必须勇立潮头,时刻保有强烈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主动顺应国际复杂形势变化,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紧扣"六个高质量"目标要求,围绕江苏省委全会确定的"五个聚焦",自觉对标、敢于争先,矢志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久优势,奋力续写发展新辉煌。

刘秉君[2](2019)在《当代企业家战略思维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树立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更是将战略思维放在党的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本领的高度来强调,他指出:"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在这段论述中,习近平同志将战略思维放在"五大思维"之首,足见战略思维之重要。

阮秋草[3](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文中研究指明越中两国山水相连、政治制度相同、文化相近。如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国会讲话中所说:“越中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中越两国人民彼此相依相临,从过去两国就互相通商,近代又一同抵御外敌,如今两国发展均不断加速,两国历代传统友谊经受住了重重考验,这是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越中两国自1991年关系正常化以来,在友好互利的原则下各个领域的合作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合作不断增长,2004年中国已经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2004年,越南提出“两廊一圈”之后,越中两国又有了新的目标,“两廊一圈”建设已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让两国贸易发展更加迅速、边境运行更方便,更有条件发展旅游领域,而且“两廊一圈”也进一步深化两国政治关系,促进两国民间关系更加密切。但在“两廊一圈”进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两国互信不够、贸易逆差、互联互通不够导致“两廊一圈”提出十年以来进展不禁如人意。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这一重大倡议,其中“五通”为倡议的核心内容。2015年,越中两国提出要将“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两大战略对接起来,两国领导也多次强调要促进两大战略的对接。相信“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会给两国合作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本文是以“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对接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互联互通的角度来看两大战略的对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包括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回顾、“两廊一圈”合作实际展开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通过回顾“两廊一圈”合作实际进展的情况,探讨对接的基础。第二章简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路、意义和倡议的内容,并探讨越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第三章分析“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四章提出“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必要性,以及从“五通”等方面——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具体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就此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陈骏蓉[4](2017)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定位,有效地增强就业能力,从而起到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西方理论为主,还未形成本土化的实践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明显不足。一方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在树立自身的理想信念的同时,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将自身发展优势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在追求职业理想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经典理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锚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总结出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即从社会要求、心理教育、职业道德、形势政策、专业情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尝试构建“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作为灵魂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作用,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育人途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其次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现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现状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的相关概述。首先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其次详细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和相关理论,再次系统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最后具体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为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首先从学生、高校、社会三个层面论述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策思考。首先论述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原则,其次阐述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最后重点探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策。

范凌琳[5](2016)在《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2015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印发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在全国五十家法院进行试点改革,实施办法就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选任程序、参审范围、参审职权、退出条件、惩戒机制和履职保障作出一系列新规定。实施办法将司法裁判权分离为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将人民陪审员职权定位于“认定案件事实”、实施方式为“独立发表意见”、形成方式为“通过表决”,以及限制人民陪审员“对法律适用问题不参与表决”。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深化司法改革,有助于对司法权施行监督;有助于有效的对公民宣传法制教育;有利于化解司法审判压力;同时有利于律师、检控官等提高诉辩技巧。现今,司法改革如火如荼,在这个形势下推出人民陪审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的权利”的理念,吸收公众参与司法审判,改变以往传统职权定位的“形式广泛,实质有限”的现状。因此,笔者以为,其职权重新定位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不仅有赖于加强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宣传教育、社会动员,更迫切的在于如何完善程序性配套机制,明确适用陪审员的案件范围、建立适合陪审员履行职权的人数组合、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程序、确立无因回避机制、明确人民陪审员履行职权的表决、构建人民陪审员管理体制、优化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审判职权配置,以及设立强制律师代理或辩护制度等配套问题。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为司法改革的道路添砖加瓦。第一部分概述了陪审制度的起源及其存在价值,概括了陪审员职权配置的三种类型。同时提出陪审员职权配置的“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别。通过分析两大法系的文化背景,推导出各国选择陪审制职权配置模式的意义。对比我国的国情,在分析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陪审职权配置模式选择的启示与参考价值。第二部分是论述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与问题,通过分析立法现状,实施现状及其特点,来研究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在研究中发现,人民陪审员职权的传统定位形式上具有广泛性,但实质存在有限性,对比两者之间产生矛盾的背景。第三部分是引入司法改革的目标与任务,指出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权利是改革的指导方针。通过介绍此次最高人民法院试点改革《办法》的推出背景,分析对人民陪审员职权的重新定位的基本意义并对其进行剖析,通过采用实证田野分析法对具体实施试点的法院调查后,明确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诉讼价值。由此肯定了改革在我国完善陪审制度方面的进步意义。第四部分着重阐述我国人民陪审制重新定位的现有困境,首先论述了此次改革试点方案的规则困境,由于试点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实施难;其次,分析观念上的困境,主要还是司法的独立与分权;最后探讨司法实践配套机制的困境,提出了四个界定: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界定,事实认定责任主体的界定,陪审员表决规则的界定,以及合议庭组成方式的界定。第五部分通过提出建议来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配套机制,首先从健全完善立法的顶层设计入手,其次是陪审制度程序配套规则的重构,通过八项规则的设计,从案件适用范围,人员选任,人数组合及其程序规则各方面规划,来化解人民陪审制度重新定位的困境。最后,在保护人民陪审员权益,规制其行为方面做好完善。虽然陪审制度在我国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此次改革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借助这股春风来全面推进改革,将好的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期待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后,能改变以往“陪而不审,审而不判”的现状格局,为司法改革的道路展现新的风采!

杨兰[6](2015)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国家,在海洋方向有着巨大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建立的60多年来,从维护国家海洋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突破帝国主义封锁禁运到实行改革开放,指引国家实现了由内陆向海洋方向的发展,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走上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是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应对和解决国家面临的海洋问题中总结形成的规律性的认识,在我国维护海洋安全、海洋主权和权益,推进国家统一、发展海洋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并利用其资源实现国家发展等重大决策中已得到了成功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引导下,我国经多年的和平发展,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造船大国、海运大国、制造业大国、海洋水产大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海上军事力量也快速增长,中国在海洋方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正实现着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转变。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阐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相关概念。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及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扞卫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实行由陆向海、陆海统筹的发展战略;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逐步实现向现代海洋型国家的转型。第四章着重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国内外形势,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为维护海洋安全和发展国家的海洋权益所做出的贡献。第五章总结阐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在我国向海洋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过程中的实践价值,中国走上了向海洋发展的强国之路,中国国家软实力沿着海洋通道延伸并影响世界。

王胜子[7](2014)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进一步将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锁定在“五有”之上,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为农村改革指明了航向,改革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发力,将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期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加速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农村公共服务的文献、相关报道、论文及着作,并通过对比国内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对本论题有了整体的认识。分析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包含的内容、性质及特点,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本文将从六个部分进行研究与论述:导论:也是本文的绪论部分。在本章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其次,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其中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最后,对本文的创新之处、难点进行了阐述。第一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理论。在本章中首先界定本论题相关概念,对公共服务及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及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概括与总结,找出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第二章:社会转型中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本章中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历史进行了回顾。通过分析我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策及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为下文剖析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铺垫。第三章: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在本章中,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以三个研究样本为研究基础: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现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现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现状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本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第四章: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本章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存在的问题中,主要阐述了体制机制缺陷、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影响。第五章: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借鉴。本章结合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主要分析其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化的供给模式及实现路径,以及其值得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第六章: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本章为全文的总结与概括部分,对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我国农村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整体演进,在这个进程中既有发展的机遇和空间,也存在许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难题。社会的急剧变迁对于农村新制度的产生、陈旧观念的改变以及各阶层利益的调整都提出了新的课题。探究如何变革传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并最终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乃至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值得思考并研究的问题。

夏力[8](2013)在《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我国目前农民科技培训背景为前提进行选题和立意,以国内学者对农民科技培训理论研究不多,且未成系统为契机,进行立题研究,旨在丰富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理论研究内容,使我国有关农民科技培训理论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并增强从理论研究上,为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性。论题以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为例,在明确研究目的及研究路径基础上,采用适合本文研究所能使用的文献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和相对比较法,对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予以论述。在具体的论题探讨中,主要分析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且在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基础上,借鉴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现状,针对农民科技培训中的存在问题,以深化探讨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现状、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和拓展农民科技培训新思路为创新点,对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和探讨,并依据分析和研究,为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提出了一些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和应对策略。目的是为强化研究出来的理论能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实践上的引导性,从而在理论研究上,达到促进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健康开展的目的与初衷,为提高我国农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对湖南省及全国其他省市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出一些可参考或可借鉴的途径,从而体现本课题理论研究实际价值。

徐继宁[9](2011)在《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建立是战后英国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职能创新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种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工业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对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和阐释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与变迁过程中的内容与特征、变迁路径及发展动力,从微观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入手,探究影响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进程的各种内外动因及其相互作用,展示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社会因素、时代背景乃至民族文化特质;以及它们与高等教育职能转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论述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并由此而显示出的独特性和代表性;探索英国高等教育变革与大学-工业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挖掘并寻求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合作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及经验教训;以期借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所以选择英国的大学,尤其是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发展作为研究目标,是由于它们在与工业的联系与合作上走过了一条比任何其它国家的大学更为漫长、艰难和曲折的道路,更能深刻地反映出英国大学职能演变的艰难性和曲折性,显示出英国传统大学特有的本质特征,折射出英国独有的民族特质和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正如朱镜人所说:“战后英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英国人固守重学轻术和重文轻理传统的‘顽固性’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不多见。”1英国传统大学最初由服务于教会的职业教育转向崇尚人文化自由化的绅士教育,这种转变是英国高等教育所特有的,是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它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非常之大,人们对于大学的功能,对于大学应培养绅士的观点追捧持续了几个世纪。时至今日,造就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才仍被视为是牛津、剑桥等几所英国传统大学的一个最为与众不同的特色。通过对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纵向探索与横向描述,我们认为:100多年来的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的关系的发展相对于英国大学800多年的发展历程算不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一个缓慢、曲折而渐进的过程,是由最初的疏离、冷漠的状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积极主动寻求合作的状态。这一转变过程揭示了英国传统大学虽然饱受其自身文化传统的侵淫和熏陶,但每一次面对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在自身生存、利益和发展的压力的驱使之下,在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之下,它们最终能够克服、冲破从而超越传统的约束和阻碍,走上与工业及社会合作的道路的。在这一过程中,大学传统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与工业合作的成功实践和进程中,英国传统大学实现了对自身古老传统的突破与超越,同时也说明了大学传统,伴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也会在一定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或转化、产生突破与创新;大学传统的阻碍或促进作用也会随之相互转化和作用的。但是,大学传统的转化与突破不是随意、偶然和轻易发生的,它们是在必要的和适当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刺激下才能发挥其促进的、阻碍的、继承的、创新的、超越的等等作用与功能的。对比英国的非传统大学,英国传统大学在与工业合作的道路上速度不算太快,步伐也不算太大,但它们却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又始终坚守住了自己的大学传统和象牙塔精神。这种保守与开放、继承与创新的平衡正是每一所现代大学所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境界。本文试图从历史视野和个案研究两个层面入手,运用历史文献法、因素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解析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过程和动因,对比分析了英国传统大学(英格兰大学和苏格兰大学)的各自独特的办学传统及其在与工业关系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迥异特征。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特征;2、探究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内外部动因;3、展示剑桥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成功案例;4、对比英格兰、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不同特征与历史根源,阐述大学传统的影响、意义及其局限作用;5、揭示高等教育职能的转变与大学-工业关系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王道军[10](2011)在《漕河泾探路开发区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漕河泾开发区经历了从引资来者不拒到专业化发展,目前正朝着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2011年新年伊始,在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科技园里,位置最好的6800平方米厂房装修完毕,恭迎全球着名的检验认证集团--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入驻。此前,园区不惜用9个月时间等待这家企业,损失近200万元的租金收入。

二、走向专业化的一着好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向专业化的一着好棋(论文提纲范文)

(1)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久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五大特点”,客观总结苏州发展的既有优势
二、探析“四个维度”,理性认识比较优势的发展演进
三、把握“四对关系”,辩证看待持久优势的建构逻辑
四、聚焦“六项关键”,深入探究持久优势的实现路径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选题的难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回顾
    第一节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提出的背景
        一、越中“两廊一圈”建设提出
        二、建设越中“两廊一圈”的目标
    第二节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取得的成就
        一、政治、外交关系
        二、贸易发展合作
        三、投资合作
        四、旅游发展合作
        五、工业发展合作
        六、电力合作
        七、基础设施合作
        八、越中跨境经济合作区
        九、其他领域合作
    第三节 越中“两廊一圈”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
        一、“一带一路”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思路
        二、“一带一路”是通过互联互通角度来推动世界包容发展
        三、“一带一路”以“五通”建设为倡议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 越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机遇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挑战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架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两廊一圈”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必要性
        一、对于中国的意义
        二、对于越南的意义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廊一圈”合作实施
        一、政策沟通
        二、设施联通
        三、贸易畅通
        四、资金融通
        五、民心相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现状
        1.2.2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现状
        1.2.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的相关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相关概述
        2.1.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理论基础
        2.1.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基本内涵
        2.1.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主要内容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概述
        2.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基本内涵
        2.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主要内容
        2.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相关理论
    2.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2.3.1 指导目标的同向性
        2.3.2 指导内容的互通性
        2.3.3 指导过程的一致性
        2.3.4 指导作用的互补性
    2.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作用
        2.4.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2.4.2 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主体作用
        2.4.3 营造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良好氛围
第三章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3.1.1 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
        3.1.2 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3.1.3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3.2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和能力偏差
        3.2.2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
        3.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环境欠佳
第四章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策思考
    4.1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原则
        4.1.1 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的原则
        4.1.2 准确评估、科学合理的原则
        4.1.3 积极反思、适时调整的原则
    4.2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
        4.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要求相结合
        4.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4.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相结合
        4.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形势政策相结合
        4.2.5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情况相结合
        4.2.6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4.3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策
        4.3.1 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因素,构建“全方位”指导
        4.3.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队伍建设,充实“全员化”指导
        4.3.3 切实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注重“全程化”指导
        4.3.4 尊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化”指导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调查问卷
附录B
    在校学生代表访谈提纲
    部分企业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陪审员职权概述
    第一节 陪审制度起源与价值
        一、陪审制度起源
        二、陪审制度的价值
    第二节 陪审员职权概述
        一、“事实审”与“法律审”辨析
        二、陪审员职权配置类型
    第三节 陪审制职权配置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一、英美法系陪审制
        二、大陆法系参审制
        三、两大法系职权配置模式的价值取向比较
        四、对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职权配置的启示
第二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配置现状
        一、人民陪审员职权立法现状与特点
        二、人民陪审员职权施行现状与特点
        三、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成因
    第二节 中国人民陪审员职权传统定位评析
        一、传统定位形式上的广泛性
        二、传统定位实质上的有限性
第三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的重新定位
    第一节 我国司法改革任务与问题
        一、我国司法改革目标与成就
        二、我国司法改革路径与发展
    第二节 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权利
        一、基本内容
        二、价值意义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推出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重新定位陪审员职权
        二、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基本动因
        三、典型法院试点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诉讼价值
        一、以权制权司法理念
        二、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
        三、司法独立化解审判压力
        四、司法民主提升公信力
第四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困境
    第一节 试点方案的规则困境
        一、试点方案的“进与退”
        二、试点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节 职权重新定位的观念困境
        一、我国司法面临分权之痛
        二、职权重新定位绑定司法独立
    第三节 司法实践配套机制困境
        一、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界定
        二、事实认定的责任主体的界定
        三、陪审员表决规则的界定
        四、合议庭组成方式的界定
第五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的配套机制
    第一节 健全与完善立法
        一、确认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
        二、制定人民陪审员法
    第二节 程序配套机制设计
        一、案件适用范围规则
        二、人民陪审员选任规则
        三、陪审员人数组合规则
        四、评议表决规则
        五、无因回避规则
        六、法官释明规则
        七、审理不间断原则
        八、强制律师代理或辩护规则
    第三节 人民陪审员权益保护与行为规范
        一、人民陪审员管理
        二、人民陪审员行为规范及权益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来源
    2.1 相关概念
        2.1.1 战略
        2.1.2 海洋战略
        2.1.3 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
        2.2.2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传承
        2.2.3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
第3章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与时代背景
    3.1 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
        3.1.1 我国海洋地理环境
        3.1.2 我国海洋地缘政治环境
        3.1.3 我国周边主要海洋强国
    3.2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近代中国海权的丧失
        3.2.2 国家发展战略转变为陆海统筹
        3.2.3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4章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
        4.1.1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理念
        4.1.2 维护中国海洋主权的战略思想
        4.1.3 突破贸易禁运和海上封锁的战略举措
        4.1.4 建设强大海军的战略构想
    4.2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
        4.2.1 实行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先导的沿海开放政策
        4.2.2 提出新时期的海防战略思想和海军建设方针
        4.2.3 提出和平解决海洋领土争议的方针
        4.2.4 以“一国两制”构想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4.3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
        4.3.1 从战略的高度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
        4.3.2 科学制定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总体规划
        4.3.3 建设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海军
        4.3.4 提出祖国和平统一八项主张
    4.4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
        4.4.1 大力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4.4.2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海防战略思想
        4.4.3 在反独促统中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4.4.4 致力以和平方式解决海洋领土争端
    4.5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海洋战略思想
        4.5.1 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4.5.2 倡导中美之间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5.3 只争朝夕地推进“强军梦”
        4.5.4 以祖国大陆的发展把握两岸关系走向
第5章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的实践价值
    5.1 确立了国家解决重大海洋问题的基本方针
        5.1.1 坚持以“一国两制”构想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5.1.2 坚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与邻国的海洋领土争端
    5.2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球视野与海洋意识的形成
        5.2.1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向全球发展
        5.2.2 中国人海洋意识逐渐形成
    5.3 指引中国走上了向海洋发展的强国之路
        5.3.1 向海洋方向的发展为中国经济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5.3.2 建设强大的海防力量保障国家海洋权益
    5.4 推动国家软实力沿着海洋通道延伸并影响世界
        5.4.1 中国发展模式影响力日渐增强
        5.4.2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影响力日益扩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样本及资料来源
        (一)研究样本
        (二)样本选取原因
        (三)资料来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及难点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理论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及农村公共服务的涵义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涵义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服务的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产品供给范围的界定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服务资金来源与筹资方式的界定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阐述
        (五)马克思主义政府理论下关于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阐述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的阐述
    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理论
        (一)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二)“三农”政策及其相关理论
        (三)现代服务管理理论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一、分田到户后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1978-1988)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影响
        (二)农村公共服务资金来源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渠道的转变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1988-1999)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税收与农民负担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对短缺
    三、一主多元格局的农村公共服务(2000年至今)
        (一)税费改革对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影响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逐步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现状
        (一)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与作用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来源及责任划分
        (三)选取样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注重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选取样本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
        (三)税费改革后农村地区上学难与义务教育免费
        (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法律保障
        (五)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保障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政府责任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资金来源
        (四)选取样本农村公共文化现状
    四、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变迁
        (二)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我国农村科技推广成果
    五、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范围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及政府责任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方式
        (四)选取样本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六、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现状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
        (二)我国农村社会救助
        (三)选取样本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现状
    七、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其特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模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制建设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存在缺陷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农村公共服务发展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需严重失衡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三)农村公共服务区域间的非均衡化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二)农村公共服务基金投入不足
        (三)农村公共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第五章 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经验借鉴
    一、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及其保障
        (一)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二)国外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
    二、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一)日本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二)印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三)泰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三、国外代表性国家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二)注重加强财政支农力度
        (三)注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
第六章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体制机制改革
        (一)建立完善的决策、供给及监督机制
        (二)构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共财政体系
        (三)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乡镇政府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需政府职能转变
        (二)对选取样本乡政府做法的评价
        (三)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
    三、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一)政府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主导力量
        (二)责任明晰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基础
        (三)多元化参与是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的重要条件
        (四)多方筹措资金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评估与考核体系建设
        (一)评估与考核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评估与考核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评估与考核体系的具体措施
    五、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快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二)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志愿者队伍
    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法律制度
        (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立法体系的相关探索
        (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三)完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法律制度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农民科技培训研究综述
        1.2.2 国内农民科技培训研究综述
        1.2.3 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其发展趋势
    1.3 研究方法、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民科技培训理论基础
    2.1 农民及农村劳动力
        2.1.1 农民
        2.1.2 农村劳动力
    2.2 科技及农业技术
        2.2.1 科技
        2.2.2 农业技术
    2.3 “三农”和农民问题
    2.4 农民科技培训
第三章 对比国外与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的现状分析
    3.1 国外农民科技培训的具体做法
    3.2 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具体做法
    3.3 湖南省农业技术使用现状
    3.4 湖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
第四章 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与农民科技需求脱节
    4.2 培训机构合作不力,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4.3 配套管理体制不畅,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4.4 教育培训投入不足,培训资金严重短缺
第五章 加强湖南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
    5.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5.2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3 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内容、形式多元化
    5.4 加大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
    5.5 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农民科技培训经验的借鉴
        5.5.1 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上的借鉴与完善
        5.5.2 农民科技培训资金保障机制上的借鉴与完善
        5.5.3 农民科技培训管理机制上的借鉴与完善
        5.5.4 协调联动机制上的借鉴与完善
        5.5.5 风险保障机制上的借鉴与建立
    5.6 完善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5.6.1 制定和完善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5.6.2 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能力建设
        5.6.3 深化农村科技教育改革,推进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创新
        5.6.4 切实增加农民科技培训投入
        5.6.5 加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民科技培训
        5.6.6 为农民科技培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主要特征
    一、第一阶段19 世纪之前
    二、第二阶段19 世纪初至20 世纪初
    三、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四、第四阶段二战后至20 世纪80 年代
    五、第五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剑桥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个案研究——剑桥现象
    一、何谓剑桥现象?
    二、剑桥现象的发展足迹
    三、剑桥现象的成因
    四、剑桥现象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战后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影响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外部动因
        1、战后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推动大学与工业关系的快速发展
        2、政府的干预作用
        3、大学经费的削减
        4、高等教育变革的促进
        5、其他大学的影响
    二、影响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内部动因
        1 、知识经济的呼唤——学术资本主义的兴起
        2 、创新与创业意识的觉醒——企业家精神的激励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格兰、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对比分析
    一、英格兰、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特征之比较
        1、英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
        2、苏格兰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之主要特征
    二、两地大学的传统及其对工业关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大学传统对英格兰大学-工业关系发展的影响
        2、大学传统对苏格兰大学-工业关系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的意义和贡献
    二、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三、对中国大学的启示与借鉴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走向专业化的一着好棋(论文参考文献)

  • [1]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久优势[J]. 李亚平. 唯实, 2020(02)
  • [2]当代企业家战略思维研究[A]. 刘秉君.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19(第三届)上卷, 2019
  •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越中“两廊一圈”合作[D]. 阮秋草. 云南大学, 2019(03)
  • [4]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D]. 陈骏蓉.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3)
  • [5]论人民陪审员职权重新定位[D]. 范凌琳.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8)
  • [6]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思想研究[D]. 杨兰.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1)
  • [7]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研究[D]. 王胜子.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8]湖南省农民科技培训问题研究[D]. 夏力.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9]英国传统大学与工业关系发展研究[D]. 徐继宁. 苏州大学, 2011(06)
  • [10]漕河泾探路开发区转型[J]. 王道军. 上海国资, 2011(02)

标签:;  ;  ;  ;  ;  

向专业化迈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