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总理逝世两周年祭(论文文献综述)
郝斌[1](2021)在《“祖国河山”与1970—80年代之交山水画创作转型》文中指出与毛主席纪念堂兴建同步,国家组织了纪念堂休息厅山水画创作项目,其不仅寄寓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缅怀,具有浓厚的政治功能性,而且积极开展"推陈出新"的创作探索,发出了新时期艺术转型变革的先声,在1970—80年代之交极具"断裂性"的社会和艺术转型中,揭示了当代山水画具有"内在连续性"的独特发展样态。
周青民[2](2021)在《于成泽文学简谱》文中提出于成泽系20世纪20年代中期活跃于北京文坛的一位青年作家,后投笔从戎,弃文从政,以于毅夫之名着称于世。集政治家、革命家、红色特工于一身的于毅夫,亦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创作者,马加称之为"东北文艺界的老前辈",端木蕻良、舒群等视之为东北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本简谱钩沉辑佚,校正错讹,首次清晰梳理和呈现了于成泽的文学活动轨迹。
李杨[3](2021)在《林辰集外文十篇考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6月,《林辰文集》四卷本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编校过程中,王世家"不独寻找原刊,且找原稿、修订稿,进行多方比照考校,并以《校记》说明之",让我们得以"见到林辰研究成果的原貌及其变化轨迹"①。不过,尽管王世家考订严密,仍不免有遗珠之憾。笔者在翻阅现代文学报刊时,新发现了《巴比塞三周年祭》《一千多个中的一个》《杨秀清与洪宣娇——〈天国春秋〉观后零感》《谈国文教师》《南京临大事件》《腐与乱的交流:穷而不变奈何!》《阎锡山提倡吃树叶
敬鑫[4](2021)在《甘肃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侯金林[5](2021)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领导国统区文艺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
段沿沿[6](2021)在《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文中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人民教育家就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榜样。通过研究人民教育家的个体成长史,不仅能够弘扬人民教育家精神,而且对于揭示人民教育家的个体成长规律,为新时代人民教育家的成长与培养提供经验借鉴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历程研究,重点在于探究分析于漪如何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问题。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从于漪的成长历程、成长外因、成长内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总结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规律及启示。其中,成长历程分为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和成家期;成长外因主要分析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成长内因从教育信念、自我发展、热爱教育和勇于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从于漪的个体成长中归纳总结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对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若干思考和启示,分析人民教育家成长的现实困境,并得出启示:政府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创建学习组织,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个人注重自我提升。
唐颖[7](2021)在《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我国现当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施万春作曲、当代着名作家、女诗人柯岩作词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以其富有色彩感的和声和真挚感伤的情感表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伟人周总理的热爱与思念。对于这首作品,笔者曾多次演唱,对如何演唱好这首作品有了实践经验和理性的感悟,因此,将这个作品选定为笔者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从曲式结构、旋律与调性色彩入手,然后结合自己的演出实践和演出感悟,从气息、咬字吐字的运用、形体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分析论述演唱好这个作品的歌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而,加深歌唱者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为他们演唱好这个作品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吴洪激,高良华,陈新国,郑鹏,杨辉谋,李腾双,叶茂,江一苇,郑兰芳,余衍志,张之楷,刘激扬,刘道海,王爱山,程菊仙,刘君,周禹,蔡金远,余玮,彭美根,窦小红[8](2021)在《缅怀凭吊》文中研究指明
何娴[9](2020)在《“永恒的思念”——析作品《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情感内涵》文中研究指明由当代着名诗人柯岩作诗,包括施万春等八位作曲家作曲的作品《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声乐曲目。本文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入手,主要通过曲式结构、伴奏织体、歌词旋律、和声色彩四个角度论证作品《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所蕴涵的对周总理无限思念、悲痛与怀念的情感内涵。希望给作品的教学者和演唱者更好地理解、演唱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对把握其他中国艺术歌曲作品的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童[10](2020)在《1980-1984年《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分析》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我国文化与国际间的频繁交流变得日益增多,音乐界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音乐活动重新开始发展,大量停刊的音乐期刊得以恢复。1980年复刊的《音乐创作》为一大批音乐工作者提供创作发表的平台,随之而带来艺术歌曲在创作和演唱上有新的突破。作曲家的踊跃投稿为之后的艺术歌曲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也为声乐演唱者留下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优秀艺术歌曲作品,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借鉴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声乐学的研究方法,以1980——1984年《音乐创作》期刊中所刊登的艺术歌曲为范本,主要从1980——1984年《音乐创作》期刊中所刊登的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与演唱分析两个角度,试图总结整理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并对如何演唱好这些艺术歌曲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今后更多声乐学习和爱好者认识、理解、演唱这些艺术歌曲作品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本论文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文革”后艺术歌曲的发展简况,在社会学及史学角度下对80年代初艺术歌曲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总结风格特征,重点对艺术歌曲的题材、创作技法、创作风格体现进行深入研究。第三部分,演唱分析,将风格特征与演唱相结合,针对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进行深度举例分析。
二、周总理逝世两周年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总理逝世两周年祭(论文提纲范文)
(1)“祖国河山”与1970—80年代之交山水画创作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起:山水画的选用 |
二、宾馆画、出口画与1970年代山水画创作的恢复 |
三、山水寄情:塑造“诗书画”缅怀空间 |
四、“推陈出新”:从“纪念堂山水”到“祖国河山” |
余论:1970—80年代中国美术的“断裂”与“连续” |
(3)林辰集外文十篇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结 语 |
(6)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第二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历程分析 |
一、孕育期(1929-1950) |
二、成长期(1951-1958) |
三、成熟期(1959-1962) |
四、成名期(1963-1984) |
五、成家期(1985 至今) |
第三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外因分析 |
一、社会环境 |
二、家庭环境 |
三、学校环境 |
第四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内因分析 |
一、坚定信仰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
二、自主发展一辈子学做教师 |
三、热爱教育点亮生命灯火 |
四、勇于创新创建中国特色教育学 |
第五章 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规律分析 |
一、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外部因素 |
二、成为人民教育家的内部因素 |
第六章 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的启示 |
一、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困境 |
二、人民教育家个体成长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
1.1 曲作者简介 |
1.2 词作者简介 |
1.3 创作背景简介 |
2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作品的音乐分析 |
2.1 曲式结构 |
2.2 旋律与调性色彩 |
3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演唱技巧分析 |
3.1 气息的运用 |
3.2 咬字吐字的运用 |
4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在舞台实践中的情感表达分析 |
4.1 情感与想象力 |
4.2 形体语言的运用 |
4.2.1 面部表情的运用 |
4.2.2 肢体语言的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缅怀凭吊(论文提纲范文)
吴洪激 |
悼念何志弘同志 |
高良华 |
怀屈原 |
陈新国 |
游赤壁怀苏轼 |
郑鹏 |
纪念毛主席诞辰127周年 |
杨辉谋 |
纪念毛泽东诞辰127周年 |
李腾双 |
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
叶茂 |
祭母 |
江一苇 |
无名烈士祭 |
郑兰芳 |
满江红·赞扶贫英模李继斌逝世周年祭 |
余衍志 |
游赤壁吊苏轼 |
张之楷 |
重阳怀母 |
长相思·静夜思母 |
刘激扬 |
悼念周总理逝世45周年 |
纪念周总理逝世45周年 |
刘道海 |
怀念周恩来总理 |
赞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
王爱山 |
步星汉先生奉奠屈子祠原玉 |
程菊仙 |
悼念何志弘女士 |
刘君 |
醉翁操·弘一法师 |
周禹 |
王绩 |
王勃 |
蔡金远 |
赞烈士陈陆 |
余玮 |
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 |
彭美根 |
沉痛悼念特级教师杭祖茂先生 |
泪送贾国卿校长 |
窦小红 |
痛忆父(新韵) |
(9)“永恒的思念”——析作品《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情感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永恒思念,念念不忘 |
二、情思绵长,绵绵不息 |
三、此情永在,深深眷恋 |
四、殊深轸念,心向往之 |
五、结语 |
(10)1980-1984年《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艺术歌曲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1. 1980 ——1984 年艺术歌曲发展概况 |
1.1 “文革”后音乐发展简况 |
1.2 80 年代初期艺术歌曲的概况 |
2.风格特征 |
2.1 题材分析 |
2.1.1 关于爱国的题材 |
2.1.2 以爱情主题为题材 |
2.1.3 以古诗词为题材 |
2.1.4 现代诗词题材 |
2.2 创作技法 |
2.2.1 西方十二音序列创作技法 |
2.2.2 民歌音乐素材 |
2.2.3 花腔旋律创作技法 |
2.3 创作风格的体现 |
2.3.1 改革开放后爱国主义色彩——时代性 |
2.3.2 对爱情的向往——抒情性 |
2.3.3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文学性 |
2.3.4 民族音乐材料与艺术歌曲相结合——民族性 |
2.3.5 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五声调式相结合——融合性 |
3.演唱分析 |
3.1 把握不同题材的歌曲演唱 |
3.1.1 爱国题材 |
3.1.2 爱情题材 |
3.1.3 古诗词题材 |
3.1.4 现代诗词题材 |
3.2 演唱不同创作技法的作品 |
3.2.1 五声性十二音序列类 |
3.2.2 民族音乐素材 |
3.2.3 花腔旋律的唱法分析 |
3.3 不同风格特征的演唱分析 |
3.3.1 时代性作品 |
3.3.2 文学性与抒情性作品 |
3.3.3 民族性与融合性作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周总理逝世两周年祭(论文参考文献)
- [1]“祖国河山”与1970—80年代之交山水画创作转型[J]. 郝斌.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1(06)
- [2]于成泽文学简谱[J]. 周青民. 新文学史料, 2021(04)
- [3]林辰集外文十篇考释[J]. 李杨. 鲁迅研究月刊, 2021(09)
- [4]甘肃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 敬鑫.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领导国统区文艺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考察[D]. 侯金林. 西南大学, 2021
- [6]人民教育家于漪个体成长史研究[D]. 段沿沿.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7]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分析[D]. 唐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缅怀凭吊[J]. 吴洪激,高良华,陈新国,郑鹏,杨辉谋,李腾双,叶茂,江一苇,郑兰芳,余衍志,张之楷,刘激扬,刘道海,王爱山,程菊仙,刘君,周禹,蔡金远,余玮,彭美根,窦小红. 东坡赤壁诗词, 2021(02)
- [9]“永恒的思念”——析作品《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情感内涵[J]. 何娴. 北方音乐, 2020(16)
- [10]1980-1984年《音乐创作》中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唱分析[D]. 徐童.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