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矿物的成分—重要的找矿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1](2020)在《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文中指出华北克拉通南缘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熊耳山矿集区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组成部分,区内发育Mo-Au多金属矿床,近年来该区新发现了一批与Mo-Au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的萤石矿床,前人对该区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萤石矿床与多金属矿床之间的关系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以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典型的钼、金、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成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等方面研究,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不同成因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关联性,建立了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为区内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表明,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三种类型,三者在空间分布具有以早白垩世岩体为中心向外呈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热液脉型矿床的空间分带特征,且各类型矿床成因关联密切,属同一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2、本次研究获得元岭石英脉型金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为121.5±1.5 Ma,马丢和安沟热液脉型萤石矿床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8.9±7.8 Ma和119.1±4.3 Ma;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该区早白垩世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35~129Ma,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形成于129~120Ma,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形成于119 Ma左右。3、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C-O同位素研究表明,研究区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高温、中-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高温、中-低盐度的岩浆流体为主,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初始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为主。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和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流体沸腾,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深源物质;热液脉型萤石矿床主要的成矿机制为水岩反应,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赋矿围岩。4、综上研究构建了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总结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并系统论述了研究区萤石矿化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找矿指导意义。进而,结合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提出了不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郝兴中[2](2014)在《鲁西地区铁矿成矿规律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鲁西隆起区)地处中朝准地台东缘,其东界以NNE向的昌邑—大店断裂为界,西界为NNE向的聊考断裂,北界为近东西向的齐—广断裂,南界为山东省南界。区内铁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鲁西地区铁矿成因类型多样,地域分布广泛。铁矿主要类型有沉积变质型、矽卡岩型、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岩浆型和沉积型等。本文通过全面收集鲁西地区地质、矿产等相关资料,系统总结铁矿成矿地质条件,详细阐述地球物理特征与铁矿床的对应关系。通过解剖韩旺铁矿床、苍峄铁矿带、单县铁矿床、济宁铁矿床、张家洼铁矿床、金岭铁矿床、莲子汪铁矿床、店子铁矿床、肖家沟铁矿床等典型铁矿床,详尽阐明了各类铁矿的矿床特征及其成矿规律,分类总结铁矿成矿模式和区域预测模型。通过划分区内铁矿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圈定了铁矿找矿靶区,指明了铁矿找矿方向。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主要成矿时代为新太古代,主要分布于鲁西地块中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赋矿围岩以泰山岩群、济宁岩群为主;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层控现象明显。矽卡岩型铁矿主要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其中包括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接触交代—高温热液型磁铁矿矿床和与中酸性侵入岩、浅成岩有关的接触交代—高温热液型磁铁矿矿床;前者主要分布于济南、莱芜和淄博等地,后者分布于苍山、沂南等地;赋矿地段位于碳酸盐岩和侵入岩体的接触带。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多分布于淄河断裂一带,形成于燕山晚期。岩浆型钛铁矿床分布于沂沭断裂带内及其附近,形成于古元古代,铁矿石类型为含钛铁辉石角闪石岩。沉积型铁矿受控于中奥陶统灰岩风化面上及上石炭统底部,规模小、品位低、工业价值和找矿意义都不大。通过对鲁西地区地质矿产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与成矿预测模型进行对比,本文对鲁西地区铁矿进行了成矿预测,按照矿床成因类型,划分出以韩旺、苍山—枣庄、东平—汶上、单县和济宁等地区为代表的沉积变质型铁矿找矿靶区24处;以莱芜、金岭、苍山地区为代表的矽卡岩型铁矿找矿靶区14处;以淄河地区铁矿为代表的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找矿靶区6处;以莒县天宝钛铁矿为代表的岩浆型钛铁矿找矿靶区3处。在上述47处铁矿找矿靶区中,A类靶区19处,B类靶区15处,C类靶区13处。通过本次研究工作,对鲁西地区铁矿找矿靶区进行了圈定,指导了区内今后铁矿找矿方向,通过部分找矿靶区的铁矿勘查工作表明,区内圈定的铁矿找矿靶区划分较为合理、有效。
柳潇[3](2019)在《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坡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镍储备基地,区内先后开展了多轮矿产勘查和成岩成矿规律研究,已发现有坡一超大型、坡十中型、罗东小型、坡东小型、坡三小型镍铜矿及多个镍铜矿点。目前区内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在成矿模式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坡北地区镍铜矿综合找矿模型的研究还是空白,进一步的找矿工作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旨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典型矿床、坡北成矿带、新疆北山三个尺度系统总结区内镍铜矿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归纳找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构建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对坡北地区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坡北及邻区铜镍矿的成矿模式为“深部熔离+就地熔离多期次脉动成矿”,其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岩浆岩。岩浆岩是直接控矿因素,构造通过控岩间接控矿。(2)新疆北山地区镍铜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区内晚石炭-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岩浆岩的控制。坡北地区找矿岩体条件为具有成矿潜力的超镁铁岩产出处,也即在找铜镍矿之前先要找到成矿超镁铁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镍铜矿的矿化类型受岩浆成分控制,辉橄岩成矿最好;(2)矿体空间分布受岩浆通道控制,即矿体多产于赋矿超镁铁岩底部;(3)成矿时间受岩浆活动阶段控制,即赋矿岩相为岩浆活动最晚旋回最晚期的超镁铁岩;(4)岩浆活动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成矿,适量的地壳混染有利于成矿,成矿规模最大的坡一超镁铁岩的混染程度小于坡北杂岩体的橄榄辉长岩,大于罗东的橄榄辉长岩;(5)岩浆活动控制着成矿物质迁移分配,主要表现为岩浆中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导致硫饱和,同时硫化物熔离导致剩余岩浆和早期结晶橄榄石中的Ni富集到硫化物中成矿。(3)坡北地区找矿构造条件为有二级断裂产出处,具体为矿床、矿点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构造控矿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构造控制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也即红柳河-依格孜塔格一级断裂是母岩浆上侵通道,白地洼-淤泥河二级断裂是派生岩浆的上侵通道,也是导矿容矿构造,岩浆房位于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的交汇处。(4)坡北地区找矿地质条件中大地构造区位条件优越。地壳深部结构反演显示,新疆北山裂谷在岩石圈地幔可导通至塔里木盆地,结合区内镁铁-超镁铁岩、暗色岩墙的岩浆源区偏向于塔里木地幔源区,显示塔里木地幔柱为区内铜镍矿母岩浆源区提供了物质和能量。(5)研究区预查阶段应以找成矿超镁铁岩为主,普查阶段以找镍铜矿体为主。相应的找镍铜矿体的地质找矿标志中直接标志有:(1)地表标志:孔雀石化、镍华或铁帽;(2)矿石类型:浸染状矿石,贯入式硫化物矿体;(3)矿物学标志:镍黄铁矿。地质找矿标志中间接标志有:(1)辉橄岩、橄榄岩发育;(2)特殊地形:杂岩体内负地形盆地;(3)地表标志:伊丁石化;(4)蚀变标志:蛇纹石化。同时,汇总坡北地区成矿岩体的判别标志:(1)成岩时期:晚石炭世-二叠纪;(2)岩体分布: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3)侵入序次晚:较少被岩脉穿插,环形构造的边部;(4)母岩浆成分:母岩浆为高温高MgO的拉斑玄武岩;(5)岩浆混染程度为<5%;(6)岩浆硫饱和,橄榄石中Ni亏损;(7)矿物学标志:磁黄铁矿,含水矿物出现;(8)矿物化学标志:橄榄石Fo>80。(6)地球物理找矿标志为高磁异常、低重力异常、低电阻率异常,用以指示超镁铁岩。在成矿远景区预测中以找超镁铁岩主,在矿区勘探中以解析赋矿超镁铁岩的深部结构为主。物探的。(7)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成矿元素Ni主要和Co、Cu、S、Se、Te、Bi、Fe伴生,原生晕表现为Te→Fe、Co、Cu、Ni、S、Bi→Se,其中最重要的前缘晕元素为Se,Se在地表有次生富集;Ni与Mg正相关,与Ti、Ca反相关则是受造岩矿物的组合控制;Ni与Ni/Co呈正相关性,可用Ni/Co的高值区指示高镍矿体;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反映次生晕,可圈定成矿超镁铁岩发育的区域。(8)遥感找矿标志为遥感矿石含量反演信息,表现为高Si-指数、低高岭土矿物含量和低碳酸盐矿物含量对应于镁铁-超镁铁杂岩,杂岩体内铁染蚀变矿物含量高值区对应于超镁铁岩。(9)构建了坡北地区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并在综合找矿模型的指导下,结合数据驱动有价值变量筛选预测模型Elastic Net-Fuzzy WofE对坡北预测区进行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圈定2个A级靶区,1个B级靶区,2个C级靶区,为区内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0)此外,橄榄石的Fo-Ni演化图解显示坡一主成矿期前母岩浆中有高Ni熔体的加入,这是坡一成矿规模相对大的关键。
张彭召[4](2014)在《新疆托里鸽子沟东金矿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研究》文中提出鸽子沟东金矿床位于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是西准噶尔金成矿域内安齐断裂南侧的一个小型矿床。目前,对于该矿床的研究程度较低,矿床的构造背景、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化富集规律、矿床成因等方面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次科研工作建立在系统地研究区域和矿床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并通过对鸽子沟东金矿床及外围矿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化学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背景、控矿条件和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获得主要认识如下:研究区内赋矿地层包古图组是一套以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碎屑岩为主的地层,主要为亚碱性系列火山岩系列,矿体分布在该套火山岩的破碎带内,以透镜状和脉状产出。矿石主要类型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新疆西准噶尔鸽子沟东金矿床受次级断裂、的早石炭世火山地层、中石炭-晚石炭世侵入的岩浆岩以及断裂构造控制。对石英脉型矿石和蚀变岩型中的石英进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两种类型的石英呈现出不同的稀土元素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该区矿床可能在矿床形成后,经历过后期热液改造作用。矿区内石英脉中的硫同位素测试结果为δ34S‰=-1.2,显示幔源特征,即硫来源于地幔物质。区域上其他矿区的氢氧同位素特征,成矿流体早期岩浆水为主,后期随着成矿环境开放,有不同程度的天水加入。该矿区的找矿标志主要有:次级断裂、烟灰色石英脉、As地球化学异常、以及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毒砂化等围岩蚀变。分析多种控矿因素,并对区域内地质事件进行梳理,综合前人并对构造背景和成矿演化过程的探讨,作者认为鸽子沟东金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
张建民[5](2019)在《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加强矿产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勘查深部资源是实现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向。金川铜镍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铜镍生产基地,在此开展深部勘查对增加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深部勘查,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地球物理能够依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进行找矿,方法手段多元、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条件。本文以地质研究为铺垫,通过对分辨率互补的地球物理位场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对金川铜镍矿区深部的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推断。1.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卫星重力数据处理,野外踏勘,岩矿鉴定及物性测试,获得以下认识:(1)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区域北西向展布的重、磁异常梯级带上,处于华北板块与祁连地块的交接部位,与已知的龙首山陆缘带相对应,显示了其形成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有关。界面反演结果表明,龙首山处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地壳厚度约55 km,北东向的华北板块地壳厚度变化相对较小,反映了其稳定地块的属性;西南部的祁连地块地壳厚度较大,且不均一,说明该区构造运动复杂,曾受到强烈的推覆挤压作用,而导致不均一的变形。(2)铜镍矿床的产出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主要侵位于长城系白家嘴子组地层中,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大;与北西向构造关系最为密切,北西向断裂常起控矿作用,褶皱往往起改造富集作用;矿区超镁铁质岩体是成矿母岩,亦是围岩,矿体往往产出于岩体的下部。矿床成因不一,主要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矿石矿物主要由雌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橄榄石、辉石等组成,完整矿物晶形较少,矿物裂隙发育,且常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表明矿体形成具有多期次的特征,且曾受到强烈的后期改造作用。(3)基于密度、磁性和电阻率特征,矿区岩、矿石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铜镍矿石,表现出高密度、高磁性、低电阻率的特征;第二类是超基性岩体,呈密度高、磁性强、电阻率中等的特征;第三类是超基性岩体的围岩,具有密度低、磁性弱、电阻率高的特征。这些物性特征的差异性,为研究区地球物理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2.为获取更丰富的与矿相关的信息,对位场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传统的位场数据分离方法仅强调区域场和局部场或多尺度分离的方法存在模态混叠的现象,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提取不同尺度的位场数据信息,一维和二维双树复小波被首次引入到位场数据的处理中,该方法具有近似的平移不变性、更多的方向选择性,以及限制数据冗余的特点,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相比小波分析具有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多频率混叠信号的不同尺度信息分离。另外,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子,通过调整不同尺寸的形态学结构元素,提出了对一维和二维信号实现多尺度分解的形态学算子,模型试验表明,形态学算子能够很好地对不同尺度的信号进行分离,而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2)针对传统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常存在输出边界模糊、抗噪能力差、不能均衡强弱异常或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时具有虚假边界存在的问题,基于数学形态学良好的边缘刻画能力及抗噪性能,本文先构建了一种新的边界识别算子MMA,该算子可以利用其极大值有效地对位场数据的边缘进行识别,为了使其具有均衡强弱异常的能力,提出了MMAZ和MMAT两种均衡的边界识别滤波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倾斜角法、倾斜角的总水平导数、Theta图法等几种传统的边界识别滤波器,这两种滤波器不仅可以均衡不同幅值的异常,而且输出的边界更加收敛,同时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虚假额外边界的产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3)反演是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定位异常地质体空间位置、物性参数估计及地下构造推断的重要方法,对深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位场数据反演常存在多解性、反演结果精度低以及计算效率低的缺点,本文采用光滑L0范数紧支撑聚焦方法及GPU并行计算,来快速地获取准确度高的位场数据反演结果。并通过不同埋深的两个地质体模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3.利用这些位场处理方法对矿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处理。边界识别结果显示,矿区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北东向次之;已知含矿岩体的及矿区南延区正航磁异常的边界被确定。位场分离及反演结果均表明,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4.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深部探测能力及建立找矿模型,通过多个模型的重、磁模拟以及矿区以往实际的CSAMT数据反演结果,对深部异常体的位场异常特征及CSAMT的找矿指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于深部找矿,应该重视研究区航磁数据等值线宽缓的低正异常区域,但低正舒缓磁异常未必反映的是深部的超基性岩体,亦有可能是与超基性岩体具有几倍磁性差异的混合岩带或部分变质岩系等其他磁性略大的地质体,这是因为对于同等规模的异常体,由有效磁化强度不同而引起的磁异常差异在浅部表现的比较明显,差异较大,在深部则相反,差异较小。另外,鉴于研究区岩、矿体较大的倾角(50°80°),该区磁异常变化基本可以忽略岩、矿体倾角的影响。在研究区异常幅值相同的不同区域,正异常水平距离的范围越大,则可能代表目标体埋藏越深,规模越大。相似特征的磁异常可能是分布复杂的磁异常体所引起的,对于深部找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结合丰富的已知地质、钻探等综合信息,从而能更为合理地给出有利的深部找矿位置。面对深部找矿,重力与磁法基本表现出相似的异常特征。电阻率差异反映出的破碎带亦是重要的找矿指示。结合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其他找矿标志,建立了以地质-地球物理为主的找矿勘查模型。5.依据找矿勘查模型,结合矿区内实测的重、磁、电剖面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矿区及周边深部有利的找矿地段进行了分析,并圈定有利靶区6个。关于主矿区东部大范围的高磁异常区(东湾勘查区),在其深部未找到有利的找矿地段。
杨群[6](2020)在《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文中提出吉林省中部地区(简称“吉中地区”,下同)地处华北板块北缘与兴蒙造山带东段南缘的交汇部位,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叠加和转换。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为区内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也使该区成为诠释兴蒙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的焦点地区。与吉林东部的延边地区和吉林南部的通化、桦甸地区等相比,吉中地区的典型矿床、区域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等方面研究明显薄弱,地质找矿进展缓慢。为此,本论文选择吉中地区研究程度较低的石嘴铜多金属矿床、锅盔顶子铜矿床、小红石砬子铅锌矿床、官马金矿床以及粗榆金矿床为典型矿床,通过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及富集机制、成岩成矿时代及构造背景等方面系统的研究,阐明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类型及期次;结合与邻区同时代、同类型金铜多金属矿床的综合对比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指出地质找矿方向,为进一步矿产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在吉中地区首次识别出了早二叠世和早三叠世两期铜多金属成矿事件。早二叠世成矿作用以石嘴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代表,矿床形成于二长花岗岩与晚石炭世石嘴组大理岩接触带附近;成矿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77.8±0.93Ma;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278.0±2.7Ma。早三叠世成矿作用以锅盔顶子斑岩型铜矿床为代表,铜矿化与斑状花岗闪长岩体具有密切的时间、空间和成因联系;斑状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0.7±2.0 Ma;矿石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47.9±6.9 Ma。2.确定了区内已知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将区内代表性矿床分为矽卡岩型(石嘴铜多金属矿床、官马金矿床)、斑岩型(锅盔顶子铜矿床)、中温热液脉型(粗榆金矿床和小红石砬子矿床晚期脉状铅锌矿体)和VMS型(小红石砬子早期层状铅锌矿体)。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除小红石砬子早期VMS型铅锌矿化以外,区内不同类型代表性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均以岩浆水为主,且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如石嘴、锅盔顶子矿床)、流体混合作用(小红石砬子晚期脉型矿化、官马矿床)以及流体不混溶作用(粗榆矿床)是引起金属组分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3.判断了不同期次成矿岩体的成因和构造背景。本文研究表明,石嘴等早二叠世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岩体属于岛弧钙碱性岩石系列,形成于古亚洲洋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下;与锅盔顶子等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铜(钼)矿床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体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初始岩浆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华北板块与兴蒙造山带碰撞向伸展转换的阶段;与官马矽卡岩型金矿床和小红石砬子矿床脉型矿化相关的早侏罗世成矿岩体(脉)具有岛弧钙碱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初始阶段;粗榆金矿床和区内众多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岩体则是古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背景下钙碱性岩浆作用的结果。4.厘定了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成矿作用期次。将研究区内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划分为四期。即:(1)早二叠世(280270Ma)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以石嘴矿床为代表);(2)早-中三叠世(250240Ma)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以锅盔顶子矿床为代表);(3)早侏罗世(200190Ma)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金及多金属成矿作用(以小红石砬子矿床脉状矿体和官马矿床为代表);(4)中侏罗世(175160Ma)热液脉型-斑岩型金、钼成矿作用,形成区域上众多热液脉型金矿床(粗榆、夹皮沟-海沟金矿带上的金矿床)和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季德屯、大黑山等)。5.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将吉中地区金铜多金属成矿规律总结为:(1)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晚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与石炭系碳酸盐岩接触部位是寻找矽卡岩矿床的重要地质标志;(2)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铜钼矿床均与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埃达克质侵入岩密切相关,空间上具有EW向分布的特点;(3)中侏罗世中温岩浆热液脉型金矿床与夹皮沟-海沟金矿带的金矿床在时间、空间和矿床成因上相似,表明夹皮沟-海沟金矿带向西北方向延伸至磐石境内,空间上呈NW向展布;(4)NW向断裂构造是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基于上述成果,总结了区域找矿标志,进一步明确了地质找矿方向。
张世新[7](2019)在《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成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的西部,往西可延伸到宕昌代家庄一带,向东过两当与凤太铅锌矿田相接,其北以黄褚关断裂为界,南以人土山-江洛断裂为界,夹持在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之间。论文在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建造与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与铅锌成矿关系为切入点,以矿床定位规律和找矿模型总结为目的,以铅锌成矿预测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西成矿田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泥盆系沉积盆地构造动力学背景、盆-山演化过程中沉积建造、改造及岩浆活动对铅锌成矿的控制,总结了铅锌区域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型及以矿体定位规律为基础的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深部隐伏铅锌矿床的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基础上,系统解剖郭家沟、洛坝、水贯子3个典型铅锌矿床,总结了区内铅锌矿成矿特征。区内铅锌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等主要产于泥盆系安家岔组、西汉水组地层中,少数产在泥盆系吴家山群、洞山组中。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以泥质岩、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建造的碎屑岩建造中,保存典型的沉积组构,代表同生喷流沉积矿床(SEDEX),主要分布在厂坝-向阳山一带的矿田北带。以毕家山、洛坝、郭家沟等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灰岩与千枚岩岩相界面的热水硅质岩中以及界面附近的千枚岩中灰岩透镜体及厚层灰岩一侧,显示明显后生成矿特征。矿床总体受泥盆系层位控制,但不同程度受到了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叠加成矿改造,属于层控铅锌矿床。2、通过对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示踪,识别出了硅质岩为泥盆系地层中同生沉积的热水沉积岩,指示了同生沉积成岩期存在热液喷流沉积活动。基于矿石中代表后生热液活动脉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冷热台观察及均一温度、冰点及盐度计算,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中等压力、酸性、弱氧化性的Ca2+(Mg2+、Na+)-SO42-(Cl-)流体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指示后期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以前者为主。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下伏基底碧口群、李子园群及赋矿围岩泥盆系。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富重硫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自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通过TSR反应形成还原硫,并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而沉淀。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热液碳酸盐为地层灰岩溶溶解、沉淀形成,具有原地或近原地“就地取材”特点,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不仅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也有效改变着流体性质,对后期成矿意义重大。矿石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同时代印支期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而与地层灰岩Sr比值范围重叠,同样指示热液溶解、就地取材的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将西成铅锌矿床归为热水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3、对西成矿田及外围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定年,泥盆纪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均发育450Ma左右的年龄峰,而南秦岭志留系缺少此年龄峰值,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碎屑物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志留系碎屑物源缺少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组分,指示此时北秦岭尚未作为碎屑物源的供给者,而到泥盆纪时大量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出现在泥盆系中,指示此时分隔南、北秦岭之间的商丹洋已经闭合,北秦岭地体已经成为泥盆系碎屑源区。因此推断商丹洋盆闭合应在白龙江群沉积之后,泥盆系沉积之前或同时,不晚于泥盆纪。基于对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示踪,结合前人对本区沉积构造古地理研究成果,推断赋矿地层泥盆系西汉水群沉积之时,盆地应属于碰撞后同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而非伸展性质的裂陷盆地。如若前人提出泥盆纪为伸展盆地构造背景,则因深水盆地(舒家坝群为代表)阻隔,北秦岭碎屑物质不可能越过深水盆地到达南侧的浅水区域(西汉水群为代表),所以将西汉水群视为泥盆系前陆盆地前缘部分的沉积较为合理。与盆地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可能并不像前人认为的是断陷盆地同生断裂控制流体对流成矿系统,而可能是受同造山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前陆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据此,我们推断吴家山隆起一带是早期同生盆地流体成矿的有利地区。4、基于矿区矿床定位规律及典型矿床解剖和成矿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泥盆纪沉积盆地从志留纪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转化为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前陆盆地,它控制了区内早期喷流沉积的层状铅锌矿体的产出,矿体直接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以及局部伸展地段,在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原有矿体受到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影响,在褶皱转折端、层间虚脱部分和岩体附近进一步叠加成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位(热水硅质岩)+界面+圈闭构造”的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5、基于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有利的找矿地质信息,建立了以综合找矿标志为证据层的证据权模型,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铅锌矿床符合度验算(大于90%)和成矿信息预测,在区内圈出一级找矿远景区5个,二级找矿远景区6个,三级找矿远景区5个;6、在郭家沟矿区开展了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工程验证,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对矿区“界面控矿”和“褶皱转折端”的矿体定位规律的总结,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圈定了矿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岩性界面形态,在南北两边各识别出一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并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布置钻孔进行了钻探验证,在垂深350米以下发现了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床以控制Pb+Zn金属量超过300万吨,银金属量超过1000吨;
付喜军[8](2020)在《吉林省桦甸市老牛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外围预测》文中指出老牛沟金矿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天山-阴山东西构造带东端北缘与新华夏第二隆起带张广才领南端东缘交接地带,辉发河断裂构造南东侧,夹皮沟北西向主断裂构造带中部,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找矿标志发育,具有较好找矿潜力。本论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为指导,以“吉林省桦甸市老牛沟金矿床详查”项目为依托,在成矿地质背景及已知矿床地质调查基础上,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分析成矿地质条件,提取找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标志和信息,圈定成矿预测区,优选找矿靶区,以期为勘查区后续找矿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老牛沟矿床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于夹皮沟北西向韧脆性构造带内,赋存于新太古界夹皮沟岩群老牛沟岩组花岗片麻岩的层间破碎带之中,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见微量斑铜矿、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钾化及碳酸盐化、黑云母化等,其中硅化、绢云母化及钾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老牛沟组花岗片麻岩、夹皮沟北西带(北西向断裂构造)及燕山期闪长岩等岩浆作用为主要控矿要素。金矿体产出于老牛沟组花岗片麻岩中,形态、产状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为本矿床的主要导矿构造,其上盘的次级构造为主要储矿构造,构造控矿作用明显。总结了矿区的找矿标志。地质标志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及钾化蚀变;地球化学标志主要是Au及指示元素Bi、W、Pb、Ag、Hg、Cu元素异常,Au Bi WPb、Zn Cd Ag、Sb Hg等组合异常;航磁解译确定的北西向成矿结构面产状变化部位及其与北东向结构面交汇部位、成矿地质体形态产状变化部位等为重要地球物理标志。多种标志的叠加地段是最有利的找矿地段。根据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程度,找矿标志的明显程度,结合已知矿体发育情况,在本区圈定出Ⅰ级预测区3处,Ⅱ级预测远景区1处。
周永贵[9](2013)在《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位于塔里木板块南缘中阿尔金地块的红柳沟-拉配泉构造带东段,处于NE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近EW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近年来的一系列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在该区勘查并详查了一批中-大型矿床,包括铁、铜、铅锌矿床,显示出很大的找矿潜力。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陆地资源卫星的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和波谱分辨率都在大幅提高,利用多-高光谱遥感影像,对基岩裸露地区进行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岩性解译、地层与构造信息解译等工作,从而辅助地质找矿,目前已经成为区域成矿预测的一个重要因子。本文以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和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已知的地质矿产勘查成果、区域化探异常为基础,以ETM+和ASTER多光谱遥感影像处理分析为手段,对喀腊大湾地区进行了地层、构造解译,并结合已知矿床的矿化蚀变类型,提取了与成矿有关的典型蚀变矿物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典型矿床遥感综合成矿信息模型,分析了区域容矿地层信息、控矿构造信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信息、以及化探异常信息等,接着又建立了研究区遥感找矿综合信息模型,认为区域的主要容矿地层为寒武系喀腊大湾组火山-沉积岩系、太古宙达格拉格布拉克组变质岩系,喀腊达坂断裂和阿尔金北缘断裂控制了遥感异常的分布,区域晚寒武系侵入岩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岩体信息,从而为下一步的找矿靶区预测工作奠定了基础。结合区域多元找矿信息的遥感影像特点以及地质、构造、化探背景,建立起了区域遥感找矿模型,并圈定了三个不同的找矿靶区,分别是喀腊大湾西火山块状硫化物型Cu-Pb-Zn找矿靶区、阿北东热液型Ag-Pb找矿靶区、喀腊达坂东Pb-Zn-Cu找矿靶区,这些结论为该区下一步的地质勘查和找矿部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遥感勘查成果。多元找矿信息分析进行的找矿靶区圈定以及野外验证表明,遥感异常信息能够为地质找矿提供重要依据,也证明了遥感+地质+物、化探多元成矿信息分析在找矿预测工作中相互结合和相互验证的必要性。
吕龙祥[10](2019)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小东沟铅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找矿标志》文中认为小东沟铅多金属成矿区地处华北板块(Ⅰ级构造单元)—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Ⅱ级构造单元)—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Ⅲ级构造单元)的东端。研究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中段(J3mk2)、上段(J3mk3)及第四系。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晚期灰白色中细粒斑状斜长花岗岩和灰色花岗斑岩体。研究区构造线主体呈北西向,断裂构造较发育。小东沟铅多金属矿的矿体主要赋存于研究区中部和北部花岗斑岩及闪长岩脉发育地段,矿体严格受一系列近似平行的北西向裂隙带构造控制,个别受南北向、东西向裂隙构造控制。矿体均呈脉状产出,赋矿岩石有角砾凝灰岩、花岗斑岩、闪长岩及斜长花岗岩。矿体走向多为北西向,倾向以北西或北东为主,倾角6082°。矿体长31190m,斜深50224m,厚度0.883.47m,矿体埋深0258m,赋矿标高490164m。小东沟铅多金属矿围岩蚀变主要以中低温型热液蚀变为主。具体有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粘土化、铁锰矿化、萤石化等,其中以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最为发育,且与矿化关系密切。通过对研究区矿(化)体地质、物化探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已知矿(化)体成矿地质特征条件及物化探异常特征条件,结合区域已知类似矿床资料,初步总结出该区找矿标志,为研究区后续勘查提供理论依据。
二、矿物的成分—重要的找矿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物的成分—重要的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熊耳山矿集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斑岩-角砾岩型钼-金矿床 |
3.2 蚀变岩-石英脉型金矿床 |
3.3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 |
第4章 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矿床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 |
4.1 控矿要素 |
4.2 成矿时代 |
4.3 成矿流体特征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5 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与成因指示意义 |
4.6 矿床成矿系列 |
4.7 成矿模式 |
第5章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
5.1 找矿标志 |
5.2 萤石矿化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
5.3 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2)鲁西地区铁矿成矿规律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鲁西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岩 |
2.1.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1.5 区域矿产特征 |
2.2 铁矿成矿地质条件 |
2.2.1 控矿地层 |
2.2.2 控矿构造 |
2.2.3 控矿岩浆岩 |
2.2.4 铁矿与重、磁特征关系 |
2.2.5 铁矿基本特征 |
第3章 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3.1 鲁西地区铁矿概述 |
3.1.1 铁矿成因类型划分 |
3.1.2 铁矿空间分布特征 |
3.1.3 铁矿时间分布特征 |
3.2 典型矿床选择依据 |
3.2.1 沉积变质型铁矿 |
3.2.2 矽卡岩型铁矿 |
3.2.3 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 |
3.2.4 岩浆型钛铁矿 |
3.3 典型铁矿床特征 |
3.3.1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
3.3.2 矽卡岩型铁矿床 |
3.3.3 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床 |
3.3.4 岩浆型钛铁矿 |
第4章 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
4.1 铁矿成矿规律 |
4.1.1 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规律 |
4.1.2 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 |
4.1.3 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成矿规律 |
4.1.4 岩浆型钛铁矿成矿规律 |
4.2 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
4.2.1 沉积变质型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
4.2.2 矽卡岩型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
4.2.3 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
4.2.4 岩浆型钛铁矿区域成矿模式 |
第5章 铁矿成矿系列与预测模型 |
5.1 铁矿成矿系列 |
5.1.1 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
5.1.2 矿床成矿系列基本特征 |
5.2 铁矿区域预测模型 |
5.2.1 沉积变质型铁矿区域预测模型 |
5.2.2 矽卡岩型铁矿区域预测模型 |
5.2.3 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区域预测模型 |
5.2.4 岩浆型钛铁矿区域预测模型 |
5.3 铁矿区域成矿谱系 |
第6章 区域铁矿成矿预测 |
6.1 矿产预测类型和成矿远景区的划分 |
6.1.1 矿产预测类型划分 |
6.1.2 成矿远景区划分 |
6.1.3 铁矿成矿区带划分 |
6.2 铁矿成矿预测依据及靶区选定依据 |
6.2.1 铁矿主要矿产地简介 |
6.2.2 各类型铁矿预测基本依据 |
6.2.3 低缓磁异常区铁矿预测依据 |
6.2.4 靶区选定依据、分类及命名原则 |
6.3 铁矿找矿靶区圈定 |
6.3.1 沉积变质型铁矿靶区圈定 |
6.3.2 矽卡岩型铁矿靶区圈定 |
6.3.3 热液交代充填—风化淋滤型铁矿靶区圈定 |
6.3.4 岩浆型钛铁矿靶区圈定 |
6.3.5 铁矿找矿靶区总述 |
第7章 结语 |
7.1 主要地质成果及创新点 |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术论文 |
三、获奖、专利情况 |
四、研究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3 成矿预测研究及镍铜硫化物矿床勘查现状 |
1.2.4 新疆哈密北山地区地质工作现状 |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前寒武纪地层 |
2.1.2 下古生界 |
2.1.3 上古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3.3 大规模暗色岩脉 |
2.4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
2.4.1 区域重力特征 |
2.4.2 区域航磁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坡北典型镍铜硫化物矿床特征 |
3.1 坡一、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 |
3.1.1 坡一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3.1.2 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3.1.3 坡一坡十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3.1.4 坡一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
3.2 红石山镍铜硫化物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矿区蚀变及风化特征 |
3.2.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3.2.6 红石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2.7 红石山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
3.3 新疆北山镍铜矿成岩成矿特征分析 |
3.3.1 赋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2 赋矿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3 赋矿岩体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3.3.4 矿体的结晶温度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坡北成矿带综合找矿信息分析 |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
4.1.1 区域重力分解与地质分析 |
4.1.2 区域航磁分解与地质分析 |
4.1.3 重磁反演结果佐证 |
4.2 新疆北山镍铜矿岩浆侵位通道分析 |
4.2.1 罗东-坡北杂岩带深部岩浆通道分析 |
4.2.2 红镍山-红石山岩带岩浆通道分析 |
4.2.3 新疆北山岩浆通道对镍铜成矿作用的控制 |
4.3 坡北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4.4 坡北成矿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矿条件解译 |
4.4.1 坡北地区重力特征 |
4.4.2 坡北地区航磁特征 |
4.5 坡北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4.5.1 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分析 |
4.5.2 单元素异常 |
4.5.3 组合异常 |
4.6 坡北成矿带遥感地质信息分析 |
4.6.1 遥感数据 |
4.6.2 遥感线环构造解译 |
4.6.3 遥感矿物含量提取 |
4.7 小结 |
第五章 坡北地区镍铜矿成矿预测 |
5.1 镍铜矿的控矿因素 |
5.1.1 构造控矿 |
5.1.2 岩浆岩控矿 |
5.2 坡北地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
5.2.1 坡北成矿带区域综合找矿模型 |
5.2.2 成矿远景区预测 |
5.3 坡北铜镍矿矿区深部成矿预测 |
5.3.1 坡北镍铜矿矿区综合找矿模型 |
5.3.2 坡北镍铜矿矿区深部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1 |
附图2 |
(4)新疆托里鸽子沟东金矿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区交通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1.2 论文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论文选题来源 |
1.2.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西准噶尔地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2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上古生界 |
2.1.2 中生界 |
2.1.3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岩体侵入期次 |
2.3.2 岩体形态、分布与岩相特征 |
2.4 区域矿产概况 |
2.4.1 有色金属 |
2.4.2 贵金属 |
2.4.3 非金属矿产 |
2.4.4 可燃有机盐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 |
3.2.1 主量元素特征 |
3.2.2 微量元素特征 |
3.2.3 稀土元素特征 |
3.3 构造环境的识别 |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矿物成分 |
4.2.2 金矿物特征 |
4.2.3 矿石结构构造 |
4.2.4 围岩蚀变 |
4.3 矿石类型 |
4.4 矿床的工业类型 |
4.5 矿体围岩及夹石 |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主量元素特征 |
5.2 稀土元素特征 |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六章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研究 |
6.1 控矿因素分析 |
6.1.1 地层、岩相对矿床的控制 |
6.1.2 构造因素对成矿的控制 |
6.1.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 |
6.2 找矿方向和找矿标志 |
6.2.1 找矿方向 |
6.2.2 找矿标志 |
6.3 矿床成因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
1.2.1 深部金属矿床地球物理探测进展 |
1.2.2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
1.2.3 金川铜镍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岩浆活动 |
2.3 区域构造 |
2.3.1 构造特征 |
2.3.2 区域构造演化 |
2.4 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4.2 区域磁场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2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3 岩浆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4 铜镍矿成因模式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类型、赋存位置及规模 |
3.2.2 矿石特征 |
3.3 岩、矿石物性特征研究 |
3.3.1 密度参数 |
3.3.2 磁性参数 |
3.3.3 电阻率特征 |
3.3.4 岩、矿石综合物性特征 |
第4章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与矿区航磁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
4.1 位场分离方法研究 |
4.1.1 小波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多尺度分离方法 |
4.1.2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
4.1.3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
4.1.4 理论模型试验 |
4.2 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
4.2.1 基于形态学的基本边界识别算子 |
4.2.2 边界识别均衡滤波器 |
4.2.3 理论模型试验 |
4.3 基于SL0范数约束及GPU并行计算的聚焦反演 |
4.3.1 基于SL0范数紧支撑聚焦反演的原理 |
4.3.2 等效格架与GPU并行计算 |
4.3.3 理论模型试验 |
4.4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特征与信息提取研究 |
4.4.1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基本特征 |
4.4.2 矿区磁异常边界与磁源信息提取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川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研究 |
5.1 地质找矿标志 |
5.2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能力研究及其找矿标志 |
5.3 找矿模型建立 |
第6章 铜镍矿深部及周边成矿预测 |
6.1 矿区周边航磁异常找矿意义分类 |
6.2 研究区深部成矿预测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
1.2.1 研究区范围 |
1.2.2 自然地理条件 |
1.3 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地质矿产勘查现状 |
1.3.2 矿床研究现状 |
1.3.3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依托项目及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古生代地层 |
2.1.2 中生代地层 |
2.1.3 新生代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加里东期岩浆岩 |
2.3.2 海西期岩浆岩 |
2.3.3 印支期岩浆岩 |
2.3.4 燕山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特征 |
3.1.5 成矿阶段划分 |
3.2 锅盔顶子铜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特征 |
3.2.5 成矿阶段划分 |
3.3 小红石砬子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特征 |
3.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
3.4 官马金矿床 |
3.4.1 矿区地质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特征 |
3.4.5 成矿阶段划分 |
3.5 粗榆金矿床 |
3.5.1 矿区地质 |
3.5.2 矿体特征 |
3.5.3 矿石特征 |
3.5.4 围岩蚀变特征 |
3.5.5 成矿阶段划分 |
3.6 小结 |
第4章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1.1 测试样品和方法 |
4.1.2 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结果 |
4.1.3 单个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分析 |
4.2 成矿流体来源 |
4.2.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
4.2.2 锅盔顶子铜矿床 |
4.2.3 粗榆金矿床 |
4.3 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
4.3.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
4.3.2 锅盔顶子铜矿床 |
4.3.3 小红石砬子矿床脉型铅锌矿化 |
4.3.4 官马金矿床 |
4.3.5 粗榆金矿床 |
4.4 成矿物质来源 |
4.4.1 测试方法 |
4.4.2 实验结果 |
4.4.3 成矿物质来源 |
4.5 成矿机制 |
4.5.1 石嘴铜多金属矿床 |
4.5.2 锅盔顶子铜矿床 |
4.5.3 小红石砬子矿床脉型铅锌矿化 |
4.5.4 官马金矿床 |
4.5.5 粗榆金矿床 |
4.6 小结 |
第5章 区域成矿作用及构造背景 |
5.1 成岩成矿时代 |
5.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
5.1.2 测试结果 |
5.2 成矿相关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测试方法 |
5.2.3 测试结果 |
5.3 区域成矿作用 |
5.3.1 早二叠世矽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作用 |
5.3.2 早三叠世斑岩型铜成矿作用 |
5.3.3 早侏罗世中温岩浆热液脉型多金属成矿作用 |
5.3.4 中侏罗世热液脉型金成矿作用 |
5.4 小结 |
第6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地质找矿方向 |
6.1 区域成矿条件 |
6.1.1 地层控矿作用 |
6.1.2 构造控矿作用 |
6.1.3 岩浆岩控矿作用 |
6.2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6.2.1 时间分布规律 |
6.2.2 空间分布规律 |
6.3 区域找矿标志与地质找矿方向 |
6.3.1 早-中二叠世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
6.3.2 早-中三叠世斑岩型铜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
6.3.3 早侏罗世热液脉型铅锌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
6.3.4 早侏罗世矽卡岩型金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
6.3.5 中侏罗世热液脉型金矿床找矿标志及成矿远景区 |
6.4 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沉积岩型Pb-Zn矿床 |
1.3.2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5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
2.1 造山带内部结构及构造演化 |
2.2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性质 |
2.3 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动力学环境 |
第三章 西成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赋矿地层 |
3.2 矿田构造 |
3.3 岩浆活动 |
3.4 变质特征 |
3.5 地球物理特征 |
3.6 化探异常特征 |
3.7 西成矿田矿床分布特征 |
第四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 郭家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赋矿层位 |
4.1.2 矿区构造 |
4.1.3 矿体特征 |
4.1.4 矿石特征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2 洛坝铅锌矿床 |
4.2.1 赋矿地层 |
4.2.2 矿区构造 |
4.2.3 矿体特征 |
4.2.4 矿石特征 |
4.2.5 围岩蚀变 |
4.2.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3 水贯子铅锌矿床 |
4.3.1 赋矿地层 |
4.3.2 矿区构造 |
4.3.3 矿区岩浆岩 |
4.3.4 矿体特征 |
4.3.5 矿石特征 |
4.3.6 围岩蚀变 |
4.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4 西成铅锌矿田铅锌成矿特征 |
第五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5.1.1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
5.1.2 郭家沟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3 洛坝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4 水贯子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估算 |
5.1.6 流体成分、fo2逸度以及p H、Eh值 |
5.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
5.2.2 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
5.2.3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 |
5.2.4 热液碳酸盐矿物C、O、Sr同位素特征 |
5.3 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5.4 西成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第六章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 |
6.1 样品及分析流程 |
6.2 泥盆系西汉水群碎屑沉积岩岩相学特征 |
6.2.1 安家岔组 |
6.2.2 西汉水组 |
6.2.3 洞山组 |
6.3 西汉水群变沉积岩岩石化学特征 |
6.4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 |
6.4.1 安家岔组ZK772711 样品 |
6.4.2 安家岔组ZK232 样品 |
6.4.3 西汉水组样品B01 |
6.4.4 西汉水组B02 |
6.4.5 洞山组B03样品 |
6.5 西成矿田泥盆系碎屑锆石源区特征 |
6.5.1 安家岔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2 西汉水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3 洞山组碎屑锆石源区 |
6.6 西秦岭碎屑源区对比与泥盆纪盆地格局 |
6.6.1 商丹洋盆闭合时间 |
6.6.2 沉积盆地性质 |
第七章 西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 |
7.1 泥盆系沉积盆地对铅锌成矿控制 |
7.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对成矿影响 |
7.3 界面控矿特点与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 |
7.3.1 西成矿田界面控矿特点 |
7.3.2 矿区尺度铅锌找矿模型 |
第八章 基于GIS西成矿田铅锌成矿预测 |
8.1 地球物理场与矿床分布 |
8.2 地层-岩性含矿性 |
8.2.1 含矿地层分析 |
8.2.2 含矿岩性分析 |
8.3 构造及岩性接触带控矿作用 |
8.4 地质找矿标志量化提取 |
8.4.1 基于GIS的点元信息提取 |
8.4.2 面元信息提取 |
8.4.3 线元体信息提取及其意义 |
8.5 土壤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
8.6 找矿标志 |
8.7 证据权模型与成矿预测 |
8.7.1 证据权模型与方法 |
8.7.2 证据权预测结果与评价 |
8.8 小结 |
第九章 郭家沟矿区矿体定位预测实践 |
9.1 物探方法选择及依据 |
9.1.1 电磁测深法 |
9.1.2 方法可行性 |
9.2 物探结果与钻探验证 |
9.2.1 EH4测深结果 |
9.2.2 钻探验证情况 |
第十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8)吉林省桦甸市老牛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外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质 |
2.3 区域地球物理 |
2.4 区域地球化学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2 地球物理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地质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3 成矿期与阶段划分 |
4.4 围岩蚀变 |
4.5 矿床成因 |
第5章 成矿预测 |
5.1 成矿地质条件 |
5.2 找矿标志 |
5.3 预测区的圈定与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区范围、自然地理及人文概况 |
1.3 遥感地质找矿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与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2.3 区域成特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TM+影像遥感解译 |
3.1 数据准备与质量评价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遥感地质解译 |
3.4 去干扰异常主分量门限化技术提取遥感异常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STER数据遥感异常信息提取 |
4.1 数据准备与质量评价 |
4.2 ASTER数据遥感异常信息提取 |
4.3 遥感异常信息提取结果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元成矿信息分析与找矿靶区预测 |
5.1 典型矿床的遥感综合成矿信息分析 |
5.2 研究区遥感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 |
5.3 研究区多元信息找矿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取得的结论和认识 |
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小东沟铅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
1.3 以往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5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2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 区域矿产地质特征 |
3 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
3.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2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
3.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4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特征 |
4.3 围岩蚀变特征 |
4.4 矿床成因讨论 |
5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探讨 |
5.1 控矿因素 |
5.2 找矿标志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四、矿物的成分—重要的找矿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熊耳山矿集区早白垩世Au-Mo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D]. 赵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鲁西地区铁矿成矿规律与预测研究[D]. 郝兴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3]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D]. 柳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4]新疆托里鸽子沟东金矿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研究[D]. 张彭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5]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D]. 张建民. 吉林大学, 2019(02)
- [6]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金铜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D]. 杨群. 吉林大学, 2020(08)
- [7]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D]. 张世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8]吉林省桦甸市老牛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深部外围预测[D]. 付喜军. 吉林大学, 2020(03)
- [9]阿尔金山北缘喀腊大湾地区遥感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预测[D]. 周永贵.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10)
- [10]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小东沟铅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找矿标志[D]. 吕龙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