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铜洗塔内件技术革新汇编(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坤[1](2020)在《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和水资源在地势上呈逆向分布的现状,中国既要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又要解决煤转化工业因巨大耗水量而带来的严峻挑战,煤化工废水的“零液排放”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工业设计上基本形成并认同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盐水处理–固化零排放”的设计框架,但是对于部分煤化工废水,该流程仍存在预处理效率低、回用水水质差、处理成本高、水资源回用率低且处理系统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煤转化工业的清洁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模型调研分析了典型的九类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成本,通过引入虚拟成本法对比分析了“零液排放”和综合废水一级排放的成本优势,并基于2018年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和煤化工项目取用水水平对未来煤化工项目耗水水平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煤化工废水实现“零液排放”具有7.17元/t水的成本优势,已规划的煤化工项目总耗水水平将达到工业耗水量的2.8%,通过对经济成本、环境影响和各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分析,本文总结归纳了一些改进措施,推动煤化工项目能源转化效率的提升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碎煤加压气化技术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冷煤气效率,但实现废水“零液排放”困难,相比之下,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零液排放”较为容易,但该技术用于生产清洁燃料或化工产品时,对碳元素的利用效率仍然较低。因此,本文耦合了两种气化技术的优点以期实现优势互补。结果显示,在控制各工艺流程能够实现全流程“零液排放”的基础上,提升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流程碳元素转化效率提高24.95%和13.55%,降低烯烃和乙二醇的单位成本19.72%和9.27%,而且降低了CO2排放量83.1%和83.5%,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而煤制天然气项目实现较低成本“零液排放”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当前煤制兰炭废水预处理过程对油、尘和酚类等污染物脱除效率不足,而且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蒸汽。这不仅污堵各单元设备组件并大大降低过程的传质传热效率,而且蒸汽要求远高于兰炭厂的蒸汽副产能力。本文总结归纳了该流程的几点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处理流程并通过工业废水的小试实验研究验证了其可靠性和可行性,并对产水量为240 m3/d的兰炭废水处理流程进行了工业设计。结果表明,新型流程通过改变废水体系中稳定存在的油滴表面ζ电位使其斥力减少而聚并沉降,油尘含量均降至20mg/L以下;分离脱酸塔和脱氨塔有效降低了塔底热负荷和蒸汽品位需求;而溶剂回收塔的负压操作不仅降低了再沸器蒸汽品位,而且减少了粗酚在高温条件下对塔釜的腐蚀。最终出水中油、酸性气、总酚、氨氮和COD浓度分别降至20 mg/L、10 mg/L、270mg/L、50 mg/L和3050 mg/L以下,节省固定投资成本约57.9%,吨水操作成本由53.40元降至50.69元。煤化工高浓含酚氨有机废水均需采用酚氨回收单元汽提脱除废水中的酸性气、氨氮并回收稀氨水,萃取脱除水中有机物并回收粗酚产品。华南理工大学酚氨回收工艺获得了工业界普遍的认可,该工艺采用单塔同时脱除酸性气和氨氮,MIBK萃取脱除酚类并精馏回收萃取剂和粗酚,但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蒸汽。本文通过引入蒸汽再压缩式热泵精馏,借助夹点分析方法,在不改变现流程的操作参数的条件下,提出了两种能量集成方案,基于技术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新流程降低了53.7%热公用工程、57.5%冷公用工程、增加了662 k W电耗。新流程吨水处理成本由35.53元/t降至27.34元/t水,年节省公用工程费用655.2万元,减少CO2排放5237 t/y。
郑慧芳[2](2016)在《电石法PVC生产中高沸物的回收利用》文中认为在氯化氢与乙炔的合成反应中,因有机反应的特性,除生成氯乙烯外,还生成二氯乙烷等,相对于氯乙烯沸点较高的物质,通过氯乙烯精馏塔,进行分离后的重组分统称为“高沸物”,在原有的工艺设计中,“高沸物”通常作为一种工业副产品出售给有危废物处理资质的厂家,再通过其进一步的生产加工回收利用。随着国家对危废物和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循环经济、清洁工厂的要求不断提高,化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资源也得以循环利用。“高沸物”这种极具再利用价值的工业副产品也得到充分利用。“高沸物”的组成主要以二氯乙烷和氯乙烯为主,其中二氯乙烷含量为40-50%左右,氯乙烯含量在50-60%左右。二氯乙烷对于涂料、纺织等行业是一种很好的工业溶剂,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潜质,氯乙烯是生产各种聚氯乙烯树脂的原始材料。以上两者都具有很高的实用经济价值。所以“高沸物”的提纯项目,其经济效益和环保环境效益均十分抢眼,也受到国家推崇奖励。中泰化学现有两个聚氯乙烯生产厂区,年产“高沸物”4000吨左右。通过对“高沸物”连续的质量监测,统计出各厂区“高沸物”的组成情况和产量情况。并收集与提纯设计有关的设备参数和工艺参数。最终通过模拟计算,在选用DN16金属鲍尔环作为填料的前提下,确定精馏塔直径500mm,填料高度8米,等效塔板高度0.4米,理论塔板数20层,塔顶冷凝温度控制在10.21℃,塔底再沸器控制在75.74℃,进料速度913.24kg/h,进料位置距离塔顶5.6米,操作压力3.5atm。通过运行后不断的优化操作流程及参数,前期分离出的二氯乙烷较为清澈,后期颜色偏黄偏绿,但是成份并未发生变化,同时分离塔的上下阻力有开车初期的6KPa,上涨至125KPa,分析为分离塔填料堵塞,后根据生产周期及产品质量调整需要,定期更换堵塞填料。实现装置的长久平稳运行。根据分析实验结果,塔顶氯乙烯采出纯度在95%左右,塔底二氯乙烷采出纯度在85-92%之间。符合现有装置生产中对高沸物处理能力的需求。
田薇雯[3](2012)在《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模拟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过程精制过程在达到气体净化要求的同时副产甲醇和烃类燃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工艺,对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和优化可达到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以某公司的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为研究对象,以Aspen Plus(?)口Aspen Energy Analyzer软件以及Visual Basic编程语言作为辅助工具,对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和用能状况的分析评估。通过模拟计算获得了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的数据,并将模拟计算值与实际工厂给出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甲醇的产量为19.017t/d,和工厂实际甲醇产量18~20t/d相符。烃化物的产量为1.429t/d,与工厂实际情况烃化物产量为1.4-2.0t/d相符。烃化物中含水百分数约为62.11%,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烃化物中含水分约为60-70%吻合。基于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采用单一温差法,利用Aspen Energy Analyzer设计换热器网络,运用热负荷回路断开及能量松弛等方法对换热网络进行调优处理,提高反应热的利用率,获取最优的热冷公用工程;以VB语言为工具,采用虚拟温度法设计换热器网络,以减少换热设备数目;对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的用能状况进行了评估,从而为工厂的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用能工艺改进提供参考。
黄建平[4](2007)在《醋酸乙烯精馏模拟、优化与能量利用》文中认为化工过程中精馏过程能耗较大,精馏过程优化潜力较大,对精馏过程建模、优化、节能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并有很多成功范例。湖南某聚乙烯醇(PVA)厂醋酸乙烯精制生产工艺中,精醋酸乙烯精馏一塔的塔顶产品中乙醛含量过低,醋酸乙烯的含量过高,导致塔釜产品中醋酸乙烯的含量较低,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和工艺过程能耗大等一些问题。所以该厂决定通过对该塔模拟优化,以改造该塔操作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获得更大的效益。本文以该厂醋酸乙烯精馏工艺为对象,对醋酸乙烯精馏一塔建立了数学模型,应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数学模型计算采用Broyden-Bennett修正的牛顿—拉甫森法,该法将“内校正”的观点应用在三对角矩阵的计算中,其主要特点是雅可比矩阵的逆阵中的诸元素可由每次计算的目标函数值直接修正,可有效地减少重新生成雅可比矩阵的次数。通过对醋酸乙烯精制一塔进行模拟计算,得出各塔板上温度分布、气液相浓度分布和冷凝器能耗。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醋酸乙烯精馏工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工厂得到的原始操作数据进行操作参数优化。经过优化后,塔顶产品中乙醛的浓度提高了16.5%,醋酸乙烯的浓度降低了15%,塔釜产品中醋酸乙烯的浓度上升了1.4%,冷凝器能耗降低了4.3%,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最后对整个工艺能耗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节能为目的的工艺改进方案。使用热泵技术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了能耗分析。优化后热泵精馏的能耗比原工艺能耗降低了17%。
高乾仁,杨尔元,沈永贵[5](1987)在《圆缺错流筛板铜液塔生产试验总结》文中认为 1977年至1978年,我厂先后将#1、#2铜洗塔改为圆缺错流筛板铜液塔。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改造是成功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改造情况及改造后的生产试验情况总结于下。一、改造情况
江清,王丽琴,阮绍全[6](1984)在《中型氮肥厂氨加工产品生产概况及节能技改动向》文中研究表明 一、碳铵 (一)生产概况碳铵是我国氮肥工业的主要品种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碳铵年产量包括小厂在内约4000余万吨,占氮肥总用量的55%,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到82年止,全国中型氮肥厂生产碳铵的厂共12个,82年碳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表1 1982年中型氨厂碳铵主要
大中型氨厂技革成果汇编编写组[7](1977)在《说明》文中认为 在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一个“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革命群众运动正在蓬勃向前发展,全国化肥技术情报协作组为了配合全国大中型氨厂大搞技术革新,挖潜翻番,多产化肥,支援农业,在各省市(自治区)情报站的积极配合下和各生产厂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湖北化工设计院、山东省化工设计院和上海化工研究院共同进行大中型氨厂技术革新成果汇编。现将直径2.745米固定层煤气炉系统技术革新成果,改良A.D.A法脱硫技术革新成果以及铜洗塔内件技术革新成
徐荣皋[8](1977)在《强化氨合成塔生产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下)》文中认为 (四)不断改进触媒筐结构型式,改善温度分布,以逼近最适宜温度操作线。国内氨合成塔丰富多彩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触媒筐结构的变革上。强化氨合成塔内换热器,缩短其高度,可以多装氨触媒,提高氨合成塔的填充系数。然而,仅仅多装触媒并不一定能获得氨合成塔的好的指标。从表2可见,缩短换热器高度而不改变触媒筐型式,仍然不能提高触媒的生产强度。改革触媒筐结构型式,目的在于寻求触媒层中更合理的温度分布以提高净值,从而提高触媒生产强度和单位体积或重量的触媒的产氨量。也就是要力求触媒层温度分布接近最适宜温度线,使氨合成反应在最佳的速度下进行。
全国塔器经验交流会筹备组[9](1977)在《我国塔器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合叙述了我国解放以来塔器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常用几种板式塔的推广应用、各种新型塔板的试验研究以及老塔技术改造挖潜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并提出了今后塔器技术发展的几点意见。
全国塔器经验交流会筹备组[10](1976)在《我国塔器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文中认为本文综合叙述了我国解放以来塔器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常用几种板式塔的推广应用、各种新型塔板的试验研究以及老塔技术改造挖潜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并提出了今后塔器技术发展的几点意见。
二、三、铜洗塔内件技术革新汇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铜洗塔内件技术革新汇编(论文提纲范文)
(1)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煤化工产业发展及其废水“零液排放”现状 |
1.1.1 以固定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2 以流化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3 以气流床气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1.4 煤焦化/半焦的产业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的意义和难点 |
1.3 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工程实践 |
1.3.1 污水预处理 |
1.3.2 生化处理 |
1.3.3 深度处理 |
1.3.4 膜浓缩及蒸发结晶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煤化工废水处理的生命周期评价 |
2.1 煤炭和水资源利用现状 |
2.2 典型煤化工废水处理现状 |
2.2.1 煤炭开采伴生水 |
2.2.2 煤炭洗选废水 |
2.2.3 煤气化废水 |
2.2.4 煤液化废水 |
2.2.5 煤焦化/半焦废水 |
2.3 环境影响和经济性能分析 |
2.3.1 直排生化出水对环境的影响 |
2.3.2 废水处理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2.4 煤化工工业政策意涵和建议 |
2.4.1 煤化工项目未来的发展趋势 |
2.4.2 政策意涵及建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概念设计 |
3.1 流程建模与分析 |
3.1.1 碎煤加压气化制天然气流程 |
3.1.2 水煤浆气化制烯烃/乙二醇 |
3.2 碎煤加压气化耦合水煤浆气化制产品工艺 |
3.3 技术经济分析 |
3.3.1 碳元素氢化效率 |
3.3.2 碳元素转化效率 |
3.3.3 水耗分析 |
3.3.4 经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浓含酚氨兰炭废水处理流程开发 |
4.1 现存流程处理兰炭废水的瓶颈 |
4.2 新流程开发研究方法 |
4.2.1 酸化除油除尘 |
4.2.2 萃取操作条件优化 |
4.2.3 公用工程调整 |
4.3 新流程性能分析 |
4.3.1 现存工业兰炭废水处理效果 |
4.3.2 酸化对油尘脱除影响 |
4.3.3 萃取条件分析 |
4.4 新流程关键单元可行性分析 |
4.4.1 酸水汽提塔 |
4.4.2 溶剂回收塔 |
4.5 流程初步设计及经济性能分析 |
4.5.1 过程集成及设计 |
4.5.2 经济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酚氨废水处理流程能量集成 |
5.1 酚氨回收工艺运行现状 |
5.2 能量集成潜力分析 |
5.2.1 工艺物流节能分析 |
5.2.2 精馏塔或汽提塔热力学分析 |
5.2.3 能量集成可行性分析 |
5.3 能量集成方案 |
5.3.1 关键技术节点分析 |
5.3.2 污水汽提塔优先方案 |
5.3.3 溶剂汽提塔优先方案 |
5.4 能量集成经济和环境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电石法PVC生产中高沸物的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生产 |
1.2 高沸物 |
1.2.1 高沸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2. 高沸物现状 |
1.2.3 产品性状及用途、市场分析、价格分析、目标市场分析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艺流程选择 |
2.1 高沸物精馏塔工艺和高沸物提纯工艺对比 |
2.1.1 工艺流程比较 |
2.1.2 操作比较 |
2.1.3 流程图对比 |
2.1.4 利润情况 |
2.2 填料形式的塔和板式的塔进行对比 |
第三章 设备参数核算 |
3.1 计算 |
3.1.1 空塔气速的确定 |
3.1.2 填料层高度计算 |
3.1.3 等板高度 |
第四章 回收过程模拟 |
4.1 流程模拟的基本步骤 |
4.1.1 流程的建立 |
4.1.2 变量的设置 |
4.1.3 程序的运行 |
4.2 单元操作模块 |
4.3 热力学模型 |
4.4 实验模拟 |
4.4.1 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
4.5 模拟过程的优化分析 |
4.5.1 精馏塔进料位置的优化分析 |
4.5.2 回流比的优化分析 |
4.5.3 采出率的优化分析 |
4.6 模拟过程结论 |
第五章 工业应用研究 |
5.1 工业应用 |
5.2 装置主要数据 |
5.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5.2.2 原材料规格 |
5.2.3 装置公用工程部分参数规格 |
5.2.4 产品规格 |
5.2.5 三废规格 |
5.2.6 设备明细 |
5.2.7 工艺控制指标 |
5.3 装置试运行分析 |
5.3.1 装置运行数据 |
5.3.2 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
5.4 装置长期运行分析 |
5.4.1 装置运行数据 |
5.4.2 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
5.4.3 高温危害 |
5.4.4 低温危害 |
5.4.5 运行过程问题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模拟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1.2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概述 |
1.2.1 醇烃化新技术简介 |
1.2.2 醇烃化技术方案 |
1.3 化工模拟软件的介绍 |
1.3.1 化工过程模拟的意义 |
1.3.2 模拟软件介绍Aspen Plus和Aspen Energy Analyzer |
1.4 换热网络的能量集成 |
1.4.1 能量集成概述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2 工厂流程分析及工艺参数提取 |
2.1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工艺反应流程 |
2.1.1 流程介绍 |
2.1.2 流程特点 |
2.2 流程工艺参数提取 |
2.3 状态方程的选择 |
2.3.1 BWRS方程的选取 |
2.3.2 SRK方程的选取 |
2.4 原料气总流量的确定 |
2.4.1 流量的粗略计算 |
2.4.2 流量的调整 |
3 单元设备及总流程的模拟 |
3.1 单元设备的模拟 |
3.1.1 反应器的模拟 |
3.1.2 醇化(烃化)预热器的模拟 |
3.1.3 醇化(烃化)水冷器、氨冷器的模拟 |
3.1.4 分离器的模拟 |
3.2 总流程的模拟 |
4 用能状况分析与评估 |
4.1 过程流股的提取 |
4.1.1 过程流股提取原则 |
4.1.2 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过程能量分析 |
4.1.3 过程物流的冷热曲线 |
4.2 用单一温差法设计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过程的换热网络 |
4.2.1 确定夹点的位置——操作型夹点 |
4.2.2 合理设计夹点位置 |
4.3 用虚拟温度法设计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过程的换热网络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总流量确定后的Aspen Plus部分运行结果图 |
附录B Visual Basic程序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醋酸乙烯精馏模拟、优化与能量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醋酸乙烯生产与精馏系统 |
1.3 醋酸乙烯精馏过程的模拟与优化 |
1.4 醋酸乙烯精馏系统的能量利用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醋酸乙烯精馏过程模拟基础 |
2.1 精馏过程的两个假设 |
2.2 多元精馏的操作理论 |
2.2.1 物料平衡 |
2.2.2 气液平衡 |
2.2.3 热量平衡 |
2.3 精馏分离过程模型 |
2.3.1 平衡级模型 |
2.3.2 非平衡级模型 |
2.3.3 三维非平衡混合池动态模型 |
2.4 醋酸乙烯气液平衡热力学基础及模型 |
2.5 多元精馏模拟计算软件工具 |
第三章 醋酸乙烯精馏工艺 |
3.1 醋酸乙烯精馏工艺与流程 |
3.2 醋酸乙烯精馏工艺的分析 |
3.3 醋酸乙烯精馏一塔结构与模拟优化问题 |
3.3.1 醋酸乙烯精馏一塔结构 |
3.3.2 模拟与优化问题 |
第四章 醋酸乙烯精馏塔数学模拟与优化 |
4.1 醋酸乙烯精馏一塔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简化假设 |
4.1.2 基本方程 |
4.2 物性计算 |
4.2.1 平衡常数计算 |
4.2.2 气、液相焓计算 |
4.3 模型求解方法及模拟计算 |
4.3.1 三对角矩阵的建立 |
4.3.2 求解方法及其实现 |
4.3.3 模拟计算实现 |
4.4 计算结果与讨论 |
4.4.1 气液相组成分布 |
4.4.2 温度分布 |
4.4.3 塔顶采出 |
4.4.4 塔釜浓度 |
4.4.5 与工业生产数据的比较 |
4.5 影响参数讨论与优化 |
4.5.1 进料位置的影响与优化 |
4.5.2 塔釜温度的影响与优化 |
4.5.3 回流比的影响与优化 |
4.5.4 进料组成的影响 |
4.5.5 各因素对能耗的影响 |
4.5.6 优化参数方案下的模拟计算 |
4.6 小结 |
第五章 醋酸乙烯精馏系统能耗分析与利用 |
5.1 醋酸乙烯精馏系统能耗分析 |
5.1.1 一塔能耗分析 |
5.1.2 二塔能耗分析 |
5.1.3 三塔能耗分析 |
5.1.4 其它几塔能耗分析 |
5.2 醋酸乙烯精馏系统工艺改进方案 |
5.2.1 精馏系统工艺改进依据 |
5.2.2 醋酸乙烯精馏系统工艺改进方案 |
5.3 改进后精馏系统工艺能耗分析与利用 |
5.3.1 热泵功率计算 |
5.3.2 各塔热泵能耗计算 |
5.3.3 改进前后精馏系统工艺能耗对比与利用 |
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工厂采集的数据 |
附录C:物性常数列表 |
四、三、铜洗塔内件技术革新汇编(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化工废水零液排放技术研究及高浓酚氨废水处理流程开发[D]. 陈博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2]电石法PVC生产中高沸物的回收利用[D]. 郑慧芳.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3]合成氨原料气醇烃化精制过程模拟及分析[D]. 田薇雯. 安徽理工大学, 2012(12)
- [4]醋酸乙烯精馏模拟、优化与能量利用[D]. 黄建平. 湘潭大学, 2007(05)
- [5]圆缺错流筛板铜液塔生产试验总结[J]. 高乾仁,杨尔元,沈永贵. 中氮肥, 1987(03)
- [6]中型氮肥厂氨加工产品生产概况及节能技改动向[J]. 江清,王丽琴,阮绍全. 化肥设计, 1984(04)
- [7]说明[J]. 大中型氨厂技革成果汇编编写组. 化肥工业, 1977(S1)
- [8]强化氨合成塔生产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下)[J]. 徐荣皋. 化肥设计, 1977(02)
- [9]我国塔器技术的发展和现状[J]. 全国塔器经验交流会筹备组. 化学工程, 1977(01)
- [10]我国塔器技术的发展和现状[J]. 全国塔器经验交流会筹备组. 化工炼油机械通讯, 19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