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东北前寒武系划分及神功运动的发现——兼论华南前寒武系研究中若干方法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叶群芳[1](2017)在《浙江双溪坞地区骆家门组沉积地质特征与构造古地理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精度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与沉积、构造环境的分析,对重建江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和演化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前人工作已经获得了一些骆家门组与双溪坞群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数据,但由于缺乏沉积相、物源的研究,以致于骆家门组的构造环境、底部“神功运动不整合面”的争议仍有很大。本文通过构造地层学、年代学、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等方法,对骆家门组的沉积相、物源区以及构造环境做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以下5个方面的认识:1)通过对骆家门组地层序列、沉积相、沉积相序的深入研究,确认骆家门组发育从陆到海的四个沉积相,进而确认它总体为海相沉积序列。2)结合年代学数据与碎屑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富阳骆家门物源区主要是火山弧。3)碎屑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和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阳骆家门物源区具有中酸性岩火成物源区的特征;构造环境为大陆岛弧;原型盆地为弧后盆地。4)通过分析斜层理和滑塌构造位态数据,确定了古流向和沉积物扩散方向,提出物源区位于南部。结合其原型盆地类型,推测骆家门组可能与南部同一时期的“平水群”与万年群构成匹配的弧盆体系。5)重新分析了河上镇群骆家门组与双溪坞群章村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并讨论其不整合面是否为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造山运动结束的界面。
王存智,余明刚,黄志忠,洪文涛,赵希林,姜杨,周效华,段政,邢光福[2](2016)在《赣东北蛇绿岩带新元古代(800Ma)高镁安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指出在赣东北蛇绿岩带中的樟树墩地区新发现新元古代高镁安山岩,其LA-ICP-MS锆石U-Pb法年龄为794.8±6.0 Ma。它们的Si O2介于54.90%58.45%,Al2O3介于15.31%16.77%(平均小于16%);Ca O为2.46%6.73%,Fe OT/Mg O变化于0.871.20,具有高Mg O(6.39%8.76%)、高Mg#(6471)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且具弱负Eu异常,明显富集LILE而亏损HFSE,Sr含量(普遍<200×10-6)和Sr/Y比值(4.117.29)均较低,具有典型高镁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日本Setouchi火山带的Sanukitoids。锆石εHf(t)值介于10.2317.79之间,反映它们起源于亏损地幔。主、微量及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本区高镁安山岩是被俯冲板片释放的含水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大洋岛弧(洋内弧)环境,指示赣东北地区在约800Ma前时仍存在洋壳俯冲,双溪坞弧尚未增生到扬子东南缘,暗示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此时尚未碰撞拼合。
朱玉娣[3](2014)在《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桐村中型斑岩钼铜矿床地处江山—绍兴断裂带北侧的浙西拗陷,邻近江南台隆。桐村矿区隶属钦州—杭州成矿带,该带汇集了德兴、金山和银山等一大批矿床,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区。浙江金属矿规模小且贫乏,桐村矿床的发现为浙江多金属找矿提供了现实的研究靶区,深入研究桐村矿床有利于提高对浙西中生代斑岩型矿床的认识。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Rb-Sr、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H、O、S、Pb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种手段,研究桐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评价花岗岩含矿性的制约因素,并将其与德兴斑岩铜矿进行全面对比,取得以下进展:(1)SHRIMP锆石U-Pb结果表明,桐村3个岩体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年龄分别为169±2Ma、166±2Ma、157~168Ma。含矿岩体为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Ba、K、U、Th等,亏损Nb、Ta、Zr、Hf、HREE等,具弱Eu负异常,显示岛弧特征;(2)桐村花岗岩具低εNd(t)(–5.8~–0.8)、低TDM(0.80~1.95)、高初始87Sr/86Sr比值(0.7038~0.7143)、宽泛的εHf(t)值(–16.1~15.2)和TDM值(0.60~1.79Ga),表明桐村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热的软流圈地幔加热新元古代岛弧下地壳使其发生部分熔融;(3)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显示,桐村矿床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的水盐流体和CO2三相流体,成矿物质以下地壳为主,部分来自地幔;(4)桐村岩石偏酸、强氧化、高分异、高分离结晶程度,钼铜矿化潜力大;(5)与德兴铜矿的对比表明,岩石偏酸、高分异与较多地壳混染导致桐村矿床以钼为主,低温、低盐度、缺乏沸腾的成矿流体、较低的岩浆温度与较大的成矿深度限制了桐村矿床的规模。本文的主要创新有发现了古元古代(2.3~1.8Ga)及新元古代(~0.8Ga)地壳增生的同位素证据;将中型钼铜矿与超大型铜钼矿进行全面对比,确定了限制矿床矿种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岩浆岩成矿偏爱性。总的来说,桐村矿床的3个杂岩体深部相连,实为同一岩浆源区幕式侵位的结果,形成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下地壳增厚的陆内背景下。成矿深度较大,产出Mo的潜力大于Cu。矿床低温热年代学和熔融包裹体等方面尚待研究。
杨树锋,顾明光,卢成忠[4](2009)在《浙江章村地区中元古代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文中提出浙江章村地区中元古代双溪坞群火山岩是江南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部北坞组以中基性至中酸性凝灰岩类为主,中部岩山组以沉凝灰岩类占优势,上部章村组以中酸性至酸性熔结凝灰岩类为特色,形成较完整的中基性-酸性火山岩演化序列。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均指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反映为大陆边缘岛弧挤压背景下同源岩浆连续分异过程中火山作用的产物,自下而上显示了岛弧逐步增大并不断成熟的过程。从所见物质成分分析,它经历了北坞期火山岛弧陆相喷发-岩山期火山间歇弧内盆地沉积-章村期火山岛弧陆相爆溢3个阶段,在经历了持续的火山活动之后,区内之龙门山岛弧处于挤压体制之中并褶皱造山,其起因与Rodinia超大陆发生聚合造山作用有关。
竺国强,张福祥,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陈梓军,程晓敢[5](1997)在《江山-绍兴碰撞带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扬子陆块东段一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北缘的碰撞拼贴带.其不同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具有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直接控制了两侧的地质演化历史.
竺国强,姜继双,陈梓军,周培华[6](1997)在《浙西北江山─绍兴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神功运动形成的碰撞拼贴带。它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特征:神功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平卧褶皱;印支运动沿断裂带有向北西强烈的推覆挤压。断裂带不同时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特征的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对两侧的地质历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竺国强,陈梓军,杨树锋,陈汉林[7](1996)在《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双溪坞群的岩层对比和构造分析,认为本区的双溪坞群与上覆地层间在构造样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溪坞群的章村组和北坞组具有相似的地质特征,为同一火山旋回的产物。神功运动使早期形成的双溪坞群褶皱造山,形成一紧闭线型平卧褶皱构造,并受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形成轴向北东的叠加褶皱构造格局。
叶瑛,蓝玉琦[8](1993)在《浙江晚元古代火山岩系形成环境的稀土元素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溪坞群中酸性火山岩为浙皖赣晚元古代活动带的组成部分。其 REE 分布曲线较平滑,具 Eu 异常,有不太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Ce/Yb)N 平均为3.49。这些特征均与现代板块敛合边界,尤其是岛弧区的同类火山岩类似。所有样品均具有 Ce 亏损,Ce/Ce*=0.84—0.91,平均0.88。对研究区晚元古代构造格局以及海水成分的认识表明,双溪坞火山岩的 Ce 亏损与现代板块敛合边界火山岩 Ce 亏损具有同样的岩石成因意义,指示岩浆起源于俯冲洋壳,与洋壳上覆的深海沉积物及海水蚀变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有关。
兰玉琦,叶瑛,沈忠悦[9](1992)在《论浙北双溪坞群火山岩系的年代及其形成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曾被置于中元古代的双溪坞群火山岩系的时代应为晚元古宙,它是江南地背斜南缘晋宁期火山岩带的组成部分。不整合于该群之上的骆家门组砾岩具冰成砾岩特征,为长安冰期的产物。这一不整合为晋宁运动的表现,可作为本区震旦系底界。双溪坞群的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特征等均指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成因上与古洋壳俯冲作用有关。
兰玉琦,叶瑛[10](1991)在《江南地背斜东南缘晚元古宙岛弧型火山岩及其成矿远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南地背斜东南缘分布了许多晚前寒武纪火山岩系,其时代为晚元古宙,在空间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火山岩带。形成于岛弧环境,与古洋壳的俯冲及部分熔融有关。成矿特征与现代岛弧类似,在早期喷发的细碧角斑岩中赋存着重要的层状铜矿,并有金矿化。
二、浙东北前寒武系划分及神功运动的发现——兼论华南前寒武系研究中若干方法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东北前寒武系划分及神功运动的发现——兼论华南前寒武系研究中若干方法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双溪坞地区骆家门组沉积地质特征与构造古地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完成实际工作量 |
1.4 取得的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层 |
2.1.1 双溪坞群 |
2.1.2 河上镇群 |
2.1.3 浦江地区“平水群” |
2.1.4 震旦系 |
2.1.5 显生宇 |
2.2 区域构造特征 |
2.3 区域地质演化史 |
第3章 沉积地质特征 |
3.1 沉积相判别 |
3.1.1 骆家门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特征 |
3.1.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3.2 沉积相序分析 |
3.3 斜层理统计分析与古地理意义 |
第4章 陆源碎屑岩系的成分特征与构造环境分析 |
4.1 骨架颗粒成分特征及其对物源区的约束 |
4.1.1 骆家门组碎屑岩骨架颗粒特征 |
4.1.2 骨架颗粒分析结果与物源区特征 |
4.2 骆家门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4.2.1 采样位置与检测流程 |
4.2.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元素构造环境判别 |
第5章 探讨研究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 |
5.1 原型盆地的讨论 |
5.2 讨论“神功运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赣东北蛇绿岩带新元古代(800Ma)高镁安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及岩石学特征 |
2 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地球化学特征 |
3.2 锆石年代学 |
3.3 锆石Hf同位素 |
4 讨论 |
4.1 岩石成因 |
4.2 大地构造意义 |
5 结论 |
(3)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1 国内外斑岩钼(铜)矿床研究现状 |
1.1.2 钦杭成矿带浙西段研究进展 |
1.1.3 桐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工作量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构造演化 |
2.1.1 基底构造演化 |
2.1.2 浙西地质发展简史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矿产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寒武系西阳山组( 3x) |
3.1.2 奥陶系 |
3.1.3 第四系(Q)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地质特征 |
3.4.1 矿体产状、规模 |
3.4.2 矿石特征 |
3.4.3 围岩蚀变 |
3.4.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章 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岩浆作用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年代学特征 |
4.2.1 分析方法 |
4.2.2 测试结果 |
4.3 地球化学特征 |
4.3.1 热液蚀变影响 |
4.3.2 主微量元素 |
4.3.3 Sr-Nd 同位素 |
4.3.4 锆石原位 Hf 同位素 |
4.4 岩石成因 |
4.4.1 花岗岩类型 |
4.4.2 构造背景 |
4.4.3 岩浆源区 |
4.4.4 壳幔混合方式及比例 |
4.4.5 成因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特征 |
5.1 流体包裹体 |
5.1.1 斑岩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一般特征 |
5.1.2 桐村矿区成矿流体特征 |
5.2 H、O 同位素 |
5.2.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5.2.2 测试结果 |
5.3 S 同位素 |
5.3.1 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5.3.2 测试结果 |
5.4 Pb 同位素 |
5.4.1 测试方法 |
5.4.2 测试结果 |
5.5 成矿作用讨论 |
5.5.1 成矿时代 |
5.5.2 成矿物质来源 |
5.5.3 成矿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岩浆岩含矿性 |
6.1.1 氧化度 |
6.1.2 组成 |
6.1.3 演化度 |
6.1.4 分离结晶 |
6.1.5 岩浆温度 |
6.2 与德兴斑岩铜矿的对比 |
6.2.1 构造背景 |
6.2.2 成岩成矿时代 |
6.2.3 花岗岩成分、结构、性质 |
6.2.4 成矿流体 |
6.2.5 岩浆源区 |
6.2.6 成矿深度 |
6.2.7 围岩蚀变 |
6.2.8 裂隙密度 |
6.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与偏爱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表 4-3 桐村矿区岩浆岩 SHRIMP 锆石 U-Pb 测年数据及锆石原位 Hf 数据 |
表 4-4 桐村矿区花岗岩主、微量元素数据 |
表 4-5 桐村矿区花岗岩 Rb-Sr 及 Sm-Nd 同位素数据 |
简介 |
(4)浙江章村地区中元古代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火山岩地质概况 |
2 岩相学特征 |
2.1 熔结凝灰岩类 |
2.2 凝灰岩类 |
2.3 沉积火山碎屑岩类 |
2.4 火山碎屑沉积岩类 |
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主量元素 |
3.2 稀土元素 |
3.3 微量元素 |
4 构造意义 |
5 结论 |
(8)浙江晚元古代火山岩系形成环境的稀土元素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质背景 |
二、样品岩性及REE特征 |
三、Ce负异常及其岩石成因意义 |
四、结论 |
(10)江南地背斜东南缘晚元古宙岛弧型火山岩及其成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火山岩系的时代及区域分布 |
2 火山岩系建造特征及形成环境 |
3 成矿远景的讨论 |
四、浙东北前寒武系划分及神功运动的发现——兼论华南前寒武系研究中若干方法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双溪坞地区骆家门组沉积地质特征与构造古地理意义[D]. 叶群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5)
- [2]赣东北蛇绿岩带新元古代(800Ma)高镁安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 王存智,余明刚,黄志忠,洪文涛,赵希林,姜杨,周效华,段政,邢光福. 地质论评, 2016(05)
- [3]浙西桐村斑岩钼铜矿含矿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D]. 朱玉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2)
- [4]浙江章村地区中元古代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J]. 杨树锋,顾明光,卢成忠.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04)
- [5]江山-绍兴碰撞带构造演化与变形特征[J]. 竺国强,张福祥,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陈梓军,程晓敢.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06)
- [6]浙西北江山─绍兴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J]. 竺国强,姜继双,陈梓军,周培华. 浙江地质, 1997(02)
- [7]浙北双溪坞群的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J]. 竺国强,陈梓军,杨树锋,陈汉林. 高校地质学报, 1996(01)
- [8]浙江晚元古代火山岩系形成环境的稀土元素证据[J]. 叶瑛,蓝玉琦. 地球化学, 1993(03)
- [9]论浙北双溪坞群火山岩系的年代及其形成环境[J]. 兰玉琦,叶瑛,沈忠悦. 浙江国土资源, 1992(01)
- [10]江南地背斜东南缘晚元古宙岛弧型火山岩及其成矿远景[J]. 兰玉琦,叶瑛. 地质找矿论丛, 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