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228例

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228例

一、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228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子[1](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临床治疗以抗炎平喘为主,但存在着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性强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与预防的双重目的,且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近年来,已有一定数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种具有优势性,但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影响证据等级,从而影响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程度。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简称Over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的治疗或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将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客观的、多方面分析文献、证据的整体质量,总结证据的不足,从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科研提供一点参考依据。目的:从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三方面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对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GRADEPro GDT在线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的过程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核查意见不一致时寻求第三方解决。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有效率、肺功能、哮喘发作频率、ACT 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哮喘控制测试)、AQLQ(Asthma 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特征经检索共纳入文献19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有16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3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或CCT;有5篇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评价标准,9篇文献为Jadad量表,5篇文献文中未提及质量评价工具;15篇文献提及了安全性报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4篇文献未提及。2.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1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质量。3.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仅2篇报告相对完全,9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8篇报告存在严重缺陷。4.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的文献共有16篇(3篇因数据提供缺失不纳入证据质量评价),共有60个结局指标,其中有48个结局指标显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优势性,包括 16 个有效率,4 个 PEF,2 个 PEF%,3 个 FEV1,3 个 FEV1%,6 个 FEV1/FVC(%),3个哮喘发作频率,3个中医证候积分,3个ACT评分,3个AQLQ,1个生活质量评分和1个中医证候疗效。结论:1.本研究中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与文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证据质量整体偏低。2.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可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综合判断。

黄瑶[2](2020)在《探讨迎香穴穴位埋线通过作用于DC而调节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的平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从迎香穴穴位埋线对大鼠鼻腔黏膜上皮细胞的树突状细胞与AR的发病机制出发,建立AR大鼠模型,分组进行迎香穴穴位埋线、假埋线以及丙酸氟替卡松干预,干预后进行行为学评分测定,并提取所有大鼠的鼻黏膜和股动脉血清。检测鼻黏膜组织的病理情况,Western blot分析CD80、CD86的表达情况,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s Ig E、IL-2、IL-4、IL-5、IL-6、IL-10和IL-12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探讨迎香穴穴位埋线通过作用于DC而调节Th1/Th2的平衡,调节鼻腔黏膜的高反应状态,从而达到缓解和治疗AR目的。方法:采购40只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组、B组AR模型组、C组丙酸氟替卡松组、D组穴位埋线组、E组假埋线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以外的所有大鼠均用卵清蛋白联合氢氧化铝造模法制作AR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制作后,AR模型组和空白组不予干预;丙酸氟替卡松组以丙酸氟替卡松滴鼻,每日1次,共2周;穴位埋线组迎香穴埋线,每周1次,连续2周;假埋线组行埋线假动作,不埋线,每周1次,连续2周。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相关行为学进行打分,通过ELISA检测血清中s Ig E、IL-2、IL-4、IL-5、IL-6、IL-10和IL-12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HE染色检测鼻黏膜组织的病理情况,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CD80、CD86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AR相关行为学评分结果:与A组相比,B组、E组行为学评分评分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B组、E组相比,C组和D组评分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光镜下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HE染色显示:B组、E组鼻黏膜纤毛排列杂乱,倒伏、甚至脱落,出现较多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黏膜下腺体增生明显。与B组相比,C组和E组炎症反应较轻。3.ELISA检测血清s Ig E结果显示:A组与C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是分别与B、D和E组都有显着差异(P<0.05);B组与E组差异不显着(P>0.05);C组与D组差异不显着(P>0.05)。4.ELISA检测血清中IL-2、IL-4、IL-5、IL-6、IL-10和IL-12细胞因子水平:A组与C组、B组与E组、C组与D组、A组与D组(不包括IL-10)都是两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A组分别与B组和E组存在差异(P<0.05),IL-10中A组与D组存在差异(P<0.05)。5.Western blot分析大鼠鼻黏膜组织CD80、CD86蛋白表达情况:A组空白对照组与C组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组以及D组穴位埋线组聚类为同一子集,差异不显着(P>0.05);B组AR模型组与E组假埋线组聚类为同一子集,差异不显着(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显着。结论:1.迎香穴穴位埋线能明显改善AR大鼠相关症状,降低血清s Ig E,减轻鼻黏膜的炎性反应,且和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迎香穴穴位埋线可以降低AR大鼠的CD80、CD86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s Ig E和IL-4、IL-5、IL-6水平,提高IL-2、IL-10和IL-12的水平,使机体失衡的Th1/Th2状态得到纠正,最终缓解AR的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

黄河银[3](2020)在《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验证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否可靠?(2)在该模型中,“鼻-脑”轴的通路是否存在?如何定位与定性?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步调一致?(3)如果不选迎香穴埋线,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埋线,是否也能有疗效?(4)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否可以逆转?具体疗效如何?是否已经过度治疗?是否还需继续治疗?(5)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记录Ig E和IL-4的浓度,明确海马区的OX-42是否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NKB是否会在鼻黏膜出现免疫反应?TLR-2是否能在海马区出现阳性表达?借此填补以往学者的空缺。方法:(1)分组:购置SPF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只。A组为埋线组(先造模后埋线),B组为模型组(只造模不埋线),C组为空白组(不造模不埋线)。(2)烟熏:自制烟熏造模箱和烟熏艾条。每次烟熏时,用2根灸条插在纸箱侧壁的小孔上。烟熏箱内每次只放6只大鼠,每次烟熏30分钟。每天熏2次,至少间隔3小时。连熏14天。(3)致敏:(1)基础致敏。用卵清蛋白致敏液对AB两组行“五点注射法”,隔日1次,共5次。在基础致敏阶段需要持续烟熏造模,1日熏2次。(2)强化致敏。AB两组每天滴鼻1次,每个鼻孔滴3滴。滴鼻30分钟后开始雾化,每天雾化1次,每次雾化45分钟。共7天。(3)维持致敏。强化致敏结束后,次日即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共3周,期间要对A组持续滴鼻致敏。BC组用生理盐水滴鼻。(4)穴位埋线:对A组大鼠进行穴位埋线,选择百会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脾俞穴。用规格为0.9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在针尖处插入长度为3~5 mm的000号羊肠线。快速刺破皮肤,伴随着落空感再深入5 mm左右,到达皮下和肌肉之间的最佳埋线处。埋线时间为3周,期间每3日1次用酒精消毒。(5)记录行为学特征:从基础致敏的第一天开始,对三组大鼠的抓鼻、流涕、喷嚏的现象进行记录并按照标准打分。每天观察1次,每次观察30分钟,计算出各组计分的均值及标准差。(6)检验:(1)HE染色:对大鼠的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行HE染色和图像采集。(2)ELISA:取血检测Ig E和IL-4的OD均值。(3)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鼻黏膜的NKB和海马区的OX-42。(4)免疫荧光:同步检测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TLR-2。(7)统计: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烟熏前后。(1)烟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烟熏后:AB两组饮食减少,饮水增多,出现躲避、抱团、埋头、闭眼、喜睡、蜷曲等气虚表现。C组正常无异。(2)致敏前后。(1)致敏前:三组大鼠未见异常。(2)致敏后:AB两组出现抓鼻、揉眼、挠耳、鼻痒等症状。C组正常无异。(3)造模前后。(1)呼吸频率增幅:A组为1.73±0.16,B组为1.64±0.15,C组为1.32±0.12。PAB=0.084,PAC<0.001,PBC<0.001。(2)体重质量增幅:A组为36.13±3.52,B组为34.53±3.07,C组为42.93±3.59。PAB=0.205,PAC<0.001,PBC<0.001。(4)行为学评分之“阶段性总分”。(1)基础致敏结束后:A组为3.54±0.26,B组为3.48±0.25,C组为2.23±0.29。PAB=0.544,PAC<0.001,PBC<0.001。(2)强化致敏结束后:A组为5.27±0.29,B组为5.33±0.20,C组为1.94±0.20。PAB=0.442,PAC<0.001,PBC<0.001。(3)维持致敏结束后:A组为5.94±0.22,B组为5.07±0.23,C组为2.03±0.18。PAB<0.001,PAC<0.001,PBC<0.001。(5)行为学评分之“终点因子分”。(1)喷嚏:A组为1.89±0.22,B组为1.65±0.16,C组为0.57±0.14。(2)流涕:A组为2.00±0.15,B组为1.61±0.27,C组为0.73±0.13。(3)抓鼻:A组为2.05±0.30,B组为1.77±0.29,C组为0.68±0.16。以上各因子的两两比较均为:PAB<0.001,PAC<0.001,PBC<0.001。(6)HE染色。(1)鼻黏膜:模型组的纤毛倒伏,黏膜上皮破坏,杯状细胞高度肥大!黏膜固有层内的血管呈扩张性改变,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的杯状细胞轻至中度肥大,锥形细胞和梭形细胞的胞核深染,变态反应减轻,免疫反应活跃。(2)肺组织:模型组的支气管纤毛水肿,甚者倒伏。小肺泡坍塌,甚者粘连。大肺泡气肿,甚者破裂。肺泡壁弹性不足,呈皱缩状态。肺泡间质可见红细胞大量浸润,提示明显充血。间质增宽,提示纤维组织增生。埋线组的支气管纤毛排列不齐,肺泡弹性尚可,呈现不饱满的穹窿状。(3)海马区:模型组可见细胞明显异形,胞核固缩,染色加深,提示不同程度的变性,甚者坏死。弧形带周边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埋线组可见正常细胞和异形细胞并存,提示免疫反应正在发生。(7)ELISA。(1)Ig E(μg/ml):A组为3.114±0.202,B组为4.189±0.439,C组为2.295±0.303。PBC<0.001,说明动物模型制作成功。PAB<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可见明显疗效。PAC<0.001,说明穴位埋线3周后虽然有疗效,但机体中的变态反应仍在持续,需要延长穴位埋线的时间才有治愈的可能。(2)IL-4(pg/ml):A组为14.228±0.651,B组为18.608±2.403,C组为11.401±1.229。PAB<0.001,PBC<0.001,PAC<0.001,各自意义同Ig E。(8)免疫组化。(1)鼻黏膜的NKB(OD均值):A组为0.1895±0.0027,B组为0.2031±0.0074,C组为0.1801±0.0038。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2)海马区的OX-42(OD均值):A组为0.1728±0.0016,B组为0.1810±0.0046,C组为0.1674±0.0025。PAB<0.001,PAC<0.001,PBC<0.001,各自意义同Ig E。(9)免疫荧光。(1)鼻黏膜的TLR-2:模型组的阳性表达在鼻黏膜上皮层、固有层、全层均有浓集。埋线组的阳性表达在以上各层均有消减。(2)海马区的TLR-2:模型组的红染较大,细胞排列无序。蓝染细胞核变大,发黑,说明细胞处于衰亡状态。埋线组的细胞间质的红染基本消失。部分细胞的红染已不再是一个整圈。说明细胞的衰亡正在减退,代谢正在增强,TLR-2的表达正在弱化。结论:(1)通过本次实验建立的肺虚型变应性鼻炎的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可以复制的。该模型会同时引起外周鼻黏膜和中枢海马区的退行性变,这说明“鼻-脑”轴是客观存在的,将其机制定位于海马区并定性于神经肽的假说均是成立的。(2)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的穴位埋线,不选迎香穴,改选百会、肺俞、脾俞这一组穴,疗效也是可靠的。穴位埋线后,通过对ELISA、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的纵横对比,可知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步调一致的。(3)通过穴位埋线治疗3周,发生在鼻黏膜和海马区的退行性变是可以逆转的,本次实验为之提供了行为学、病理学、组织学的依据。且所有依据均表明,虽然埋线组的各个指标比模型组明显减轻(PAB<0.001),但和空白组比较还有明显差距(PAC<0.001),这说明为期3周的埋线疗效还不足够好,还有继续治疗的必要。(4)检测Ig E和IL-4的血清浓度是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经典方法。但以往的相关学者只在穴位埋线1周后、2周后、4周后对比过这个浓度,目前尚无穴位埋线3周后的数据。本次实验做了完善,明确了这期间的变化是一致的,并无拐点的存在。(5)本次实验得以证明:当穴位埋线治疗3周后,NKB在鼻黏膜上的免疫反应是客观存在的,OX-42在海马区依然存在下降的趋势,TLR-2在鼻黏膜和海马区会同步出现阳性表达。这些结果的明确均是以往相关学者的夙愿。

王志婕[4](2020)在《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先经系统综述验证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再以动物实验探究大椎穴埋线疗法调控Egrl-T型Ca2+-Limkl-cofilin通路对癫痫小鼠模型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有效的方案以及有力的证据学依据。方法:系统综述部分应用meta分析评价关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方法学评价。经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两名研究人员根据既定的纳入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以临床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癫痫相关评价为次要结局指标,结果分析应用RevMan5.3软件。动物实验部分从宏观到微观对大椎穴埋线调控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小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先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8mg/kg、10mg/kg、12mg/kg)的海仁酸确定造模方案;之后将5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15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随机数字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全剂量药物组、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和埋线+半剂量药物组6组,每组25只。空白组不做干预,每日只行抓取称重;模型组造模后不做治疗,每日只行抓取称重;埋线组造模后予大椎穴埋线治疗(将3mm长的可吸收外科手术缝合线埋入大椎穴),共埋线1次,7天后观察疗效;全剂量组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30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埋线+半剂量药物组在穴位埋线疗法的基础上予奥卡西平(15mg/kg)灌胃治疗,早7时和晚7时两次给药,连续灌胃7天。结局指标包括:小鼠体重、旷场实验、HE染色、尼氏染色、Fluoro-Jade B染色、PET/CT检测以及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 以及 p-cofilin)的表达量测定。以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系统综述分析临床研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与抗癫痫药或中药方剂相比可显着提高临床有效率;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抗癫痫药与抗癫痫药相比可显着降低癫痫评分;单纯使用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有效率(RR 1.03,95%CI[0.95,1.12])和癫痫评分(MD-2.26,95%CI[-5.08,0.56])与西药相比,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穴位埋线疗法对降低癫痫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MD-0.46,95%CI[-1.48,0.56]);安全性方面,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时会造成严重的临床不良事件。2.造模注射剂量小鼠腹腔单次注射8mg/kg、10mg/kg以及12mg/kg海仁酸造模成功率分别为0%,71.4%和25%,3组间造模成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故予小鼠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复制本研究实验周期内较成功的模型成功率,故将以此为复制癫痫小鼠模型的标准计量。3.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癫痫小鼠体重减轻(P<0.05),经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治疗后均能使小鼠体重增加(P<0.05);从治疗第2天,使用奥卡西平药物的3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治疗第3天起,单纯埋线疗法组小鼠体重开始增加。海仁酸诱导的癫痫小鼠在旷场实验中爬壁次数、中央路程以及中央时间均减少,小鼠表现出焦虑情绪;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半剂量奥卡西平、埋线+全剂量奥卡西平疗法都能改善小鼠的焦虑情绪(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差(P<0.01),埋线+全剂量疗法较其他3组治疗效果最优(P<0.01),埋线+半剂量疗法和单纯全剂量疗法居中且两者治疗效果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4.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排列规整,细胞结构整齐,细胞器完整;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大量凋亡,排列极其不规整,细胞丧失原本形态,细胞破裂不完整;经治疗后,细胞形态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所改善,细胞的凋亡数目与模型组相比减少;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药物组在改善神经细胞形态方面效果最优,细胞排列欠整齐,细胞欠完整,形态欠规则;其次为埋线+半剂量组和全剂量组,且二者的效果相近,细胞排列相对规整,细胞结构较完整,形状较规则;埋线组最差,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相对完整,形状相对规则。尼氏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经造模后的5组海马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缩减,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的CA3区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目显着减少,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神经元细胞尼氏体数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相比,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多,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尼氏体数量最少,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FJB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经造模后的5组中海马CA3区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CA3区神经元FJB(+)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与空白组相比,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经4组治疗后,FJB(+)细胞数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少,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与其他3组比较,FJB(+)细胞数最多,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半剂量组与全剂量治疗组数目居中,且两组相比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小鼠全脑处于18F-FDG高摄取灶,模型组小鼠为极低摄取灶,治疗4组介于二者之间。SUVmax结果经统计学检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经造模后的5组SUVmax值均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4组治疗组SUVmax增加,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SUVmax较其他3组高,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埋线组SUVmax较其他3组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介于二者之间,且两者比较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通路中相关蛋白(Egrl、CACNA1H、Limkl、cofilin以及p-cofilin)在空白组海马组织中表达量极低,造模后其表达量均升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的4组蛋白表达量均降低,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组中,埋线+全剂量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的表达量最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埋线组与其他3组相比,蛋白表达量最高,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半剂量组与全剂量组相比表达量居中,且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ta分析结果可知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引起严重的不良事件;2.腹腔单次注射10mg/kg海仁酸可以成功复制本实验期内稳定的小鼠癫痫模型;3.大椎穴埋线疗法可以改善癫痫小鼠的体重和癫痫共患之焦虑;4.大椎穴埋线疗法可能是通过降低Egrl-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变化以及脑组织葡萄糖代谢状态,从而控制癫痫发作;5.药物联合大椎穴埋线疗法时,可增强正常剂量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的药物疗效;将奥卡西平的服用量减半时,仍能取得较满意的实验效果。

唐俊雅[5](2020)在《脱敏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风哮证的理论探讨,针对其病证特点,以导师经验方—“脱敏平喘汤”为干预手段,观察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传承与创新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并为该方的进一步临床运用提供保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绵阳市中医医院肺病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占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的解痉平喘治疗: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剂(信必可160ug:4.5ug)1吸bid、口服孟鲁斯特纳片(顺尔宁)10mg qn。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脱敏平喘汤治疗。总疗程为14天。最后统计数据、运用SPSS25.0软件处理分析,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EOS、FEV1在治疗前后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有效率,观察“脱敏平喘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基础情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度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证候有效率:以中医症状总积分计算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0.0%,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间主症及次症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组内主症及次症积分均有所下降,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治疗后两组间主症及次症进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症状。4.血清指标:治疗后两组内EOS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肺功能指标:治疗后两组FEV1的值均较前增加,两组组内前后数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后数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肺通气情况。6.本研究疗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及副作用。结论:脱敏平喘汤可改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气道炎症、变态反应指标及改善肺功能,中西药联合治疗较单独使用西药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

陆娟娜[6](2020)在《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进行统计分析黄褐斑针灸的主要腧穴,探讨其选穴特点、配穴规律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文献来源:收集1999年1月至2020年1月20多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检索入口:关键词、主题词、标题,检索式为:黄褐斑、针刺、针灸治疗;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明确诊断黄褐斑或肝斑,治疗方法、穴位选取明确;治疗过程中,必须以针具刺穴位;穴位纳入标准:参照临床上十四正经穴位和奇穴给予鉴定。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未涉及十四正经及经外奇穴,不以研究十四正经或经外奇穴为目的。文献数据处理:根据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之后进行人工分类、整理,将相关穴位经络等资料输入微软Office中的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92篇,其中包括了 14144个黄褐斑病例,纳入文献中专注研究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有17篇文献,专注个别证型有23篇,专注火针治疗黄褐斑有5篇,专注穴位注射4篇;本次研究共录得102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1307次,当中有25个穴位使用频次超过15次;三阴交穴(106)使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阿是穴(104)足三里(101)、血海(83)、曲池(68)、肝俞等常用穴;使用次数和使用频次在经络统计中足太阳膀胱经有17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76;足太阴脾经有6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05;足阳明胃经18个经穴,频次197;手阳明大肠经占5个穴位频次为154;督脉占8个穴位频次为81。在配穴规律,三阴交-足三里这对穴位同现频次在本研究为最高77次;其次为血海-三阴交频次为64次,第三为血海-足三里频次为58次。临床选穴配穴上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经的其他穴,作个体化治疗。结论:从研究结果看出,治疗黄褐斑首选三阴交穴,而在平时针灸治疗上,依次选用的穴位为足三里、血海、曲池和肝俞等多医者选用而确切有效的穴位;同时,可依次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中选择其他穴位协助。在配穴中,可选三阴交配足三里为主要配伍处方。

赵帅军[7](2019)在《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以期寻找诊断和有效治疗哮喘的新策略。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治疗组(经方序贯疗法+西医疗法)、B对照组(西医疗法),每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症状及体征、肺功能、ACT评分等。结果:A、B两组组内疗前疗后比较,在症状、体征、肺功能、ACT评分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上述指标均有改善;治疗2周后,A、B两组组间比较,在喘息、胸憋、痰量、形寒肢冷、ACT评分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肺功能改善方面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治疗组的疗效优于B对照组;但A、B两组在哮鸣音、咳嗽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疗效相当;在西医临床疗效方面,A治疗组总有效率、控显率分别为94.1%、52.9%,B对照组分别为72.7%、2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治疗组的西医临床疗效优于B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A治疗组总有效率、控显率分别为94.1%、58.8%,B对照组分别为72.7%、18.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A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B对照组。结论:1.经方序贯疗法联合西医疗法是治疗寒哮的有效方法,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2.与单纯西医疗法相比较,经方序贯疗法联合西医疗法在改善喘息、胸憋、痰量、形寒肢冷、ACT评分、FEV1、FEV1/FVC%、FEV1改善率方面存在优势。经方序贯疗法干预哮喘的疗效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3.经方序贯疗法联合西医疗法在改善咳嗽、哮鸣音方面与单纯西医疗法相当。

张璋[8](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朴正茂[9](2019)在《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中医学中扮有重要的角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针灸作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与应用。八会穴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稳定、配伍规律性强,历代针灸大家对其理论研究颇多,也是现代学者多从事的研究。“八会”一词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并且具体提出了八会的概念。而“穴位化”为“八会穴”的最早文献是公元1220年宋代王执中所着《针灸资生经》,在针灸资生经第三虚损篇中得到了叙述,至此“八会”被“穴位化”之后“八会穴”一直沿用至今。本课题明确了国家标准中八会穴的定位,总结了八会穴的主治作用。从现代学者对八会穴的研究入手,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应用citespace软件从数据挖掘角度,围绕八会穴分析文献发表时间、文献作者共现、文献作者机构共现、文献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文献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聚类、知识演进等规律,寻求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会穴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有王玲、曹方、焦召华等,对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关注较密切的机构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八会穴、经穴、特定穴、针灸、文献研究、针灸疗法、取穴规律、临床应用、数据挖掘、阳陵泉、绝骨、悬钟、针刺等。从临床八会穴之间的配伍角度总结分析八会穴的配伍应用。结果显示,在现代八会穴之间的临床应用配伍中气会膻中临床应用配伍出现频次最高,而脏会章门的临床应用配伍出现频次最低,可否考虑膻中特殊部位的原因影响其临床使用的频次的高低。八会穴之间临床主治病证与古人治疗的病种是基本一致的。八会穴之间的临床应用配伍中不仅对胃炎、颈椎病等常规疾病疗效显着,而且对农药中毒等疑难杂症、肝癌等重大疾病的疗效也是非常显着的。结论:1.八会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研究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机构对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关注较密切。主要研究方向有八会穴、经穴、特定穴、针灸等。2.八会穴配伍广泛,各科各种疾病都可以使用八穴配伍进行治疗,在治疗慢性病、康复治疗、治未病方面使用频次较高。

陈晓晴[10](2019)在《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穴位埋线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有效方法,并与口服西药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比较,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优越性,为治疗变应性鼻炎提供更有效、且长效的治疗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张贴海报招募及新媒体信息所招募的患者中选取符合该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1:1分为穴位埋线组(埋线组)和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组(西药组)。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分两组取穴:A组:左侧肺俞、脾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丰隆;B组:右侧肺俞、脾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丰隆。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周治疗1次,第2周取另一组穴位进行治疗,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西药组采用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喜宁,10mg/片)片剂,每次1片,每天1次,2周为1疗程,共2个疗程。以血清IgE水平、鼻部症状总积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hinocou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RQLQ)作为观察指标,在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记录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2周)患者血清IgE水平、TNSS评分、RQLQ评分,第1次随访(治疗结束后4周)和第2次随访(治疗结束后8周)的TNSS评分、RQLQ评分。最后对整理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脱失情况:在观察期间,埋线组有2例患者脱失,西药组亦有2例患者脱失,最终两组各30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随访和第2次随访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鼻部症状总积分(TNSS)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次随访、第2次随访鼻部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鼻部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随访、第2次随访埋线组鼻部症状总积分下降较西药组更显着(均P<0.05)。5、两组患者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RQLQ)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次随访、第2次随访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同期比较,埋线组RQLQ下降较西药组更显着(均P<0.05)。6、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重大不良事件。埋线组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西药组在治疗期间有2名患者服药后出现一次头昏,1名患者服药后出现一次胃部不适、恶心,嘱患者停药并饮用适量温水,密切观察2小时后,症状解除,恢复正常。后期服药未出现不良反应,完成治疗。结论运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gE水平,改善患者鼻部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显着提高,与口服西药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疗法相比,远期临床疗效更显着;并且此疗法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22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228例(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1.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1.2 贴敷药物和输穴的选择
        1.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
        1.4 小结
    2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3 小结
    3 循证医学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展与应用
        3.1 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3.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3.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3.4 系统评价再评价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3.5 小结
    4 评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检索词
    1.2 检索数据库
    1.3 检索步骤与检索式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资料提取与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纳入文献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2.5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 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3.3 证据质量评价
    3.4 相关问题思考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探讨迎香穴穴位埋线通过作用于DC而调节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的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选题背景
    1 变应性鼻炎现状
        1.1 变应性鼻炎发病现状
        1.2 变应性鼻炎治疗现状
    2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
        2.1 鼻黏膜上皮细胞
        2.2 ILC2和上皮源性细胞因子
        2.3 Th1/Th2免疫失衡
        2.4 Th9细胞
        2.5 Th17/Treg免疫失衡
        2.6 树突状细胞
        2.7 其他淋巴细胞
        2.8 其他机制
    3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现状
        3.1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肯定
        3.2 张勤修教授对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相关研究
        3.3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机制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所用动物及分组
        1.2 实验所用材料
        1.3 实验所用仪器
    2 实验动物造模
        2.1 造模方法
        2.2 动物行为学评分
    3 实验动物干预
        3.1 迎香穴穴位埋线
        3.2 迎香穴假埋线
        3.3 丙酸氟替卡松治疗
    4 实验标本采集
        4.1 大鼠血清采集
        4.2 大鼠鼻黏膜采集
    5 实验指标检测
        5.1 鼻黏膜HE染色
        5.2 鼻黏膜Western blot检测CD80、CD86 的蛋白
        5.3 血清ELISA检测s Ig E、IL-2、IL-4、IL-5、IL-6、IL-10和IL-12 的水平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及评分
        1.1 大鼠行为学表现
        1.2 大鼠行为学评分
    2 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检测结果
        2.1 大鼠鼻黏膜组织光镜情况
        2.2 大鼠鼻黏膜CD80和CD86 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分析)
    3 各组大鼠血清ELISA检测结果
        3.1 各组大鼠血清sIgE水平
        3.2 各组大鼠血清IL-2、IL-4、IL-5、IL-6、IL-10和IL-12 水平
    4 各组大鼠血清ELISA总结
讨论
    1 选穴依据
    2 造模方式的选择
        2.1 造模动物的选择
        2.2 造模药物的选择
        2.3 造模方法的选择
    3 干预方式的选择
        3.1 迎香穴穴位埋线
        3.2 迎香穴假埋线
        3.3 丙酸氟替卡松
    4 检测指标的选择
        4.1 行为学评分
        4.2 血清s Ig E和 HE染色
        4.3 其余指标与树突状细胞的关系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各组大鼠血清IL-5水平
        5.2 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迎香穴穴位埋线通过作用于DC而调节Th1/Th2 的平衡
结论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
    1 变应性鼻炎现代认识
    2 变应性鼻炎古代认识
    3.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研究背景
    1.1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危害性
    1.2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异质性
    1.3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多径性
    1.4 变应性鼻炎的“四大特性”——特禀性
    1.5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Strengths
    1.6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Weaknesses
    1.7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Opportunities
    1.8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SWOT分析”——Threats
    1.9 本次实验的“四个创新”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的购置和分组饲养的条件
    2.2 动物造模的工具和行为观察的仪器
    2.3 技术路线矩阵图
    2.4 制作肺虚模型的经验和教训
    2.5 制作AR模型的步骤和特点
    2.6 穴位埋线的关键和创新
    2.7 记录AR大鼠的行为学特征
    2.8 “肺虚型AR动物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准
    2.9 大鼠外周血、鼻黏膜、脑组织的取材方法
    2.10 特殊事件:发现一例“异样垂体”
    2.11 大鼠鼻黏膜、肺组织、脑组织的HE染色方法
    2.12 大鼠外周血的ELISA检测方法:Ig E、IL-4
    2.13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NKB、OX-42
    2.14大鼠鼻黏膜和海马区的免疫荧光检测方法:TLR-2
    2.1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对比
    3.2 三组大鼠的行为学对比
    3.3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鼻黏膜
    3.4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肺组织
    3.5 三组大鼠的HE染色对比:海马区
    3.6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g E
    3.7 三组大鼠的ELISA对比:IL-4
    3.8 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鼻黏膜的NKB
    3.9三组大鼠的免疫组化对比:海马区的OX-42
    3.10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鼻黏膜的TLR-2
    3.11三组大鼠的免疫荧光对比:海马区的TLR-2
4 讨论
    4.1 为什么本次实验动物模型的症状较明显?
    4.2 为什么头背部的穴位埋线可以治疗鼻病?
    4.3 为什么要新增海马区来研究变应性鼻炎?
    4.4 问题与展望(原则: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穴位埋线对全身疾病及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对比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记录
附件2:原创中医药唐诗宋词秀48首

(4)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癫痫的中医学相关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辨证论治
        五、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应用
        六、大椎穴治疗癫痫的依据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癫痫病的认识
        一、病因
        二、诊断方法
        三、分型
        四、治疗
    第三节 癫痫耐药的研究进展
        一、耐药假说
        二、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
        三、耐药的治疗
    第四节 癫痫共患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焦虑和抑郁
        二、偏头痛
        三、心脏病
        四、其他
    第五节 癫痫相关的动物模型
        一、遗传性癫痫模型
        二、急性癫痫模型
        三、慢性癫痫模型
    第六节 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
        一、钙离子稳态失衡是癫痫发生的主要根源
        二、Cav3.2表达上调导致Ca~(2+)大量内流是癫痫发作的关键
        三、Egr1介导Cav3.2表达
        四、Egr1调控T型Ca~(2+)通路异常可能是癫痫发作的重要路径
        五、钙离子异常内流是导致Limk1/cofilin细胞凋亡通路开放的前提
        六、葡萄糖代谢异常促进Ca~(2+)内流
        七、埋线疗法可能干预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调控癫痫
第二章 Meta分析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癫痫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体重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大椎穴埋线疗法对癫痫小鼠海马病理学和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节 大椎穴埋线对癫痫小鼠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五节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脱敏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发病的常见病因
        1.3 主要发病机制
        1.4 主要治疗方法
    2.中医学对风哮证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主要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伦理学原则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质量控制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方法
    4.试验结果
        4.1 基础情况比较
        4.2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4.3 血清检测指标比较
        4.4 肺功能改善比较
        4.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的意义
    2.选方的依据
        2.1 药物组成及配伍思想
        2.2 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导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
        3.1 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治疗经验
    4.治疗结果讨论
        4.1 对中医证候总疗效的影响
        4.2 对中医症状的影响
        4.3 对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4 对肺功能指标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进展

(6)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1 病名探讨
        1.1.2 病因病机
        1.1.3 古代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1.1.4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现状
        1.1.5 近现代针灸用穴规律研究
        1.1.6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第二章 针灸选取规律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来源
        2.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3 文献的选择
    2.3 研究过程
        2.3.1 文献纳入
        2.3.2 纳入文献的年份分布
        2.3.3 纳入文献的资料整理
    2.4 研究结果
        2.4.1 腧穴使用统计
        2.4.2 腧穴经络分布统计
        2.4.3 非针刺方式的腧穴探讨
        2.4.4 针刺与其他疗法的联用
        2.4.5 治疗黄褐斑腧穴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
        2.4.6 腧穴配伍分析
        2.4.7 黄褐斑用穴的探讨
第三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治疗黄褐斑的经络
        3.1.1 三阴交穴
        3.1.2 阿是穴
        3.1.3 足三里
        3.1.4 血海
        3.1.5 曲池
    3.2 治疗黄褐斑的穴位
        3.2.1 足太阳膀胱经与黄褐斑
        3.2.2 足阳明胃经与黄褐斑
        3.2.3 足少阳胆经与黄褐斑
        3.2.4 督任二脉
    3.3 综合疗法
    3.4 黄褐斑选穴特点
    3.5 黄褐斑治疗规律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之处及展望
        4.2.1 不足之处
        4.2.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1 诊断标准
        2 选择标准
        3 病例入选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计
        (二)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法
        (四)治疗疗程
    三、研究内容
        (一)观察指标
        (二)观察时间点
        (三)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四)疗效判定标准
        1 西医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 单项症状、体征疗效判定标准
        4 ACT评分疗效判定标准
        (五)数据统计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检测
        (二)临床疗效比较
        (三)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四)肺功能疗效比较
        (五)ACT评分疗效比较
讨论
    一、中医方面
        (一)历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
        (二)导师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中医临床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二、西医方面
        (一)西医对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西医临床或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三、经方序贯疗法治疗哮喘的依据和优势
        (一)经方序贯疗法释义
        (二)经方序贯疗法治疗哮喘的依据和优势
    四、经方用量考究
    五、结果分析和机理探析
        (一)结果分析
        (二)机理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
致谢
论文着作

(8)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1.1.6 其他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1.2.4 高脂血症分型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1.3.1 证与辨证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1.3.3 其他辨证方法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2.1 文献资料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规范证型
        2.2.2 提取证素
        2.2.3 规范中药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讨论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制作量表
        3.2.2 收集临床信息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基础情况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3.4 讨论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2.1 气血津液失和
        4.2.2 脏腑功能失调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4.4.1 抑制脂类吸收
        4.4.2 抑制脂质合成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4.4.4 抗过氧化作用
        4.4.5 提高HDL-C水平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4.6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知情同意书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前言
1 八会穴
    1.1 八会与八会穴的内涵
    1.2 八会穴
    1.3 八会穴的主治作用
2 文献学中八会穴主治特点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软件应用
    2.4 资料与方法
    2.5 结果
3 临床应用配伍规律
    3.1 现代文献中八会穴之间配伍频次
    3.2 现代文献中八会穴之间配伍规律
    3.3 八会穴之间配伍规律差异性原因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八会穴”名称的由来之探讨
    参考文献
本研究纳入的期刊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分析
        1.3 诊断标准
        1.3.1 中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证候分型
        1.3.3 西医诊断标准
        1.3.4 西医分类标准
        1.3.5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材料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盲法的实施
        3.3 治疗方法
        3.3.1 埋线组(穴位埋线组)
        3.3.2 西药组(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组)
        3.3.3 注意事项及禁忌
    4 随访
    5 观察方法
        5.1 观察指标
        5.2 观察时间
        5.3 疗效判定标准
        5.4 安全性观察
        5.5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5.6 误差控制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7.2 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
        7.3 两组患者鼻部症状总积分(TNSS)、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QLQ)评分自身前后比较
        7.4 两组患者组间鼻部症状总积分(TNSS)比较
        7.5 两组患者组间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评分(RQLQ)比较
        7.6 安全性评价结果
讨论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AR的发病机制
        1.3 西医对AR的治疗的现状
        1.3.1 健康教育
        1.3.2 药物治疗
        1.3.3 手术治疗
    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名概述及诊断分型
        2.2 病因病机
        2.2.1 变应性鼻炎的体质特异性
        2.2.2 脏腑亏虚
        2.2.3 外邪侵袭
    3 穴位埋线治疗AR的理论依据
        3.1 穴位埋线的概述及特点
        3.2 穴位埋线治疗AR的临床研究
        3.3 本研究的选穴依据
        3.3.1 肺俞
        3.3.2 脾俞
        3.3.3 肾俞
        3.3.4 曲池
        3.3.5 足三里
        3.3.6 丰隆
    4 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4.1 总有效率
        4.2 血清IgE水平
        4.3 鼻部症状总积分(TNSS)
        4.4 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QLQ)评分
    5 疗效分析
    6 安全性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QLQ)
附表二 病例报告表
附图一 操作流程图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22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D]. 刘琳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探讨迎香穴穴位埋线通过作用于DC而调节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的平衡[D]. 黄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穴位埋线对肺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外周鼻黏膜、中枢海马区、血液循环池的神经-免疫干预研究[D]. 黄河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大椎穴埋线调控Egr1-T型Ca2+-Limk1-cofilin通路治疗癫痫的机制研究[D]. 王志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脱敏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风哮证)的临床研究[D]. 唐俊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D]. 陆娟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经方序贯疗法精准干预寒哮的临床研究[D]. 赵帅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八会穴主治特点及临床应用配伍规律研究[D]. 朴正茂.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陈晓晴.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22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