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来俏”——精神调剂(论文文献综述)
王秉钧[1](1992)在《“老来俏”——精神调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的改善,老人们对健美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据有关方面统计,在美容队伍中,老人约占10%。无论是服饰还是化妆,一般都追求强烈的色彩或浓妆。但是,由于受传统势力的影响,我国老年人的爱美欲望往往受到心理的自我束缚。目前有些舞厅是专供老年人跳舞的。但是这些老年人怕记者来访,怕披露姓名,怕人们说他们是"老不正经"。有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对老年人要结婚,他们的老友送他俩一对贺联"马齿徒童,童心尚在;红颜半老,风韵犹存"。这对贺联就有嘲讽"老不正经"的意味。但是,仔细一想,白发盈巅而尚保童心,驻颜有术而能存风韵,这不
王宇[2](2013)在《三仙姑形象的多重文化隐喻——重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文中认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形象具有多重文化隐喻,可从性别研究、人类学乡村研究和现代性研究等多重视角加以探究。在现实层面上,三仙姑是乡村新旧秩序的双重游离者,转变前的三仙姑固然不属于新秩序,也游离于旧秩序;转变后的三仙姑,表面看起来是加入新秩序,但实际上是被迫回归了旧秩序——被改造成"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即回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乡村秩序中。在文化层面上,三仙姑形象则提示着现代性叙事所无法命名的传统乡村边缘、暧昧的女性文化形态——三姑六婆文化。这一文化形态在父权传统中固然受到贬抑,但尚能在自在、混沌的乡村世界中获得容身之所;随着乡村现代性运动的加剧,其存在根据日益丧失。三仙姑形象的塑造还与15—18世纪欧洲猎巫运动对女巫的表述逻辑以及现代性对女性身体的监控与改造逻辑密切相关。总之,三仙姑的形象可以看作是自在混沌、难以被现代性整合的传统乡村文化身份的转喻,表征着一种迥异于现代主体的另类/他者主体性。这种另类主体性因与现代性逻辑所定义的主体性(小二黑、小芹所表征的乡村新型主体性)截然不同,而遭致改造和清除。
顾涵硕[3](2017)在《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以“乐享·传爱”农村社区老年人关爱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着“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也作为价值核心逐渐被政府和学界所重视。从广义上讲,老年社会参与是指老年人通过各种形式、活动以保持与社会的联系。从狭义上讲,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即为老年社会参与,也就是我国老龄工作者倡议的“老有所为”。可以说,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老有所为”,是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也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战略措施和积极对策。然而,就我国农村社区老年人而言,社会对农村老人社会参与需求不重视,农村社区社会参与条件简陋,农村老人社会参与内容单一,农村老人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不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服务也少之又少。小组工作方法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如何将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较为合理地应用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效果又如何,是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介入,对以上问题深入探究。笔者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以居住在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睦邻中心附近的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符号互动理论与活动理论为理论基础,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分析,设立项目方案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并选择将互惠模式与发展性模式作为实务过程中的工作模式,以此完成项目方案的设计工作。通过项目活动的开展,揭示互惠模式与发展性模式在本次研究中的应用过程与效果反馈,对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足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研究发现,将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中时仍存在些许不足。小组工作针对固定组员开展活动导致社会工作者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无论是在个体上还是在对象的范围上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日后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应充分将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相结合,努力提升介入工作的效果。同时,笔者也将为促进农村老年人的积极老龄化,创建和谐社会中的健康老龄化工作,并继续积极探索老年人社会工作实务,努力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形象深入社会广大群众的人心。
陈健[4](2008)在《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及其所得精神支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家庭的数量日益增多,这样在现在农村就慢慢出现了一种新的家庭,即农村空巢家庭,而且空巢家庭的数量在未来的发展中呈上升的趋势,这样空巢家庭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及其满足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着强烈的情感需求,但是满足度非常低,老人自身的情感需求与子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的满足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将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进行了分类,并用满意度的指标加以衡量。其次,本文还发现面对这一矛盾,农村空巢老人主要是通过外界的精神支持来满足其自身情感需求的,而且这种精神支持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但是就老人们自身的幸福感来说,在目前农村,子女的精神赡养仍然是最主要的互助方式。最后,本文发现在农村空巢老人所获精神支持过程中隐含着一种社会交换关系。这种精神支持过程其实就是农村礼俗道德掩盖下的不断制度化的社会交换关系。针对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情感需求与满足度之间矛盾,农村现存的传统的精神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加与矛盾的日益凸显,这种支持方式远远不够,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其个人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李洪燕[5](2017)在《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莫言作为我国当代最着名的乡土作家之一,成功塑造了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学世界,把“高密东北乡”展示在世人面前,其小说中方言词语的运用,鲜明地体现出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也是展示作品“乡土性”的一把利剑。他将原生态的方言词语灵活地运用在五彩斑斓的文学空间里,并善于从方言中提取特色语言现象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又一个富有地域生活特色和情调的民间风景画。本文以莫言小说中的方言词语为研究对象,对莫言现行出版的14部作品中的方言词语进行穷尽性搜集,从语义着手对莫言小说方言词语分类阐述和说明。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的恰当使用是形成莫言个人语言风格、创造独特审美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着重探讨方言词语对其作品的贡献。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理解方言词语,认识方言词语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理解莫言小说方言词语运用在语言学上的价值。本文由六部分组成。导论部分论述了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研究及莫言小说语言研究的相关现状,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首先对方言词语进行界定,阐明本文的选词依据及原则;其次结合语义及莫言作品中方言词语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二十五类,列出例句解释其意义,并从构词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方言词语的特点。第三部分对莫言小说中具有方言特色的熟语分类说明,总结其在莫言小说中的分布情况及引用体例,并对部分熟语的来源作了初步探讨,尽可能做到分析全面、细致。第四部分探讨了莫言在创作中使用方言词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总结了方言词语在莫言作品中的具体出现方式,概括出莫言考虑到读者接受度问题所采取的语言策略。第五部分结合方言写作的重要性分析了方言词语在莫言小说中的表现功能,主要体现在关注个体生命、展示地域文化等五个方面。最后一部分是结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概述本文的结论及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李娜[6](2011)在《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文中指出在汉语史诸部门中,词汇史的研究向来是比较薄弱的。吕叔湘曾经说过:“汉语史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应该说是语汇的研究。个别词语的考释,古代和现代学者都做了不少,但是在全部汉语语汇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很微小的。”①而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关注于民国词汇的研究又显得更加稀少了。社会的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在词语中被真实地记录和保存下来,词汇就象研究历史的活化石,所以对民国时期词汇的全貌进行细致的考察、描写和分析,不仅对汉语词汇史、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也将为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为原始语料库,对其中始见书证(主要为新词、新义)为民国作品的词语进行搜集整理,在对这些语料进行全封闭、穷尽式统计、描写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中反映的数字变化,来表现词汇的消长变化,表现词汇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发现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对词汇发展进行定性的研究。并借鉴语义场理论的成果,从宏观上将词汇研究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探索词汇中的系统联系,把握词汇发展的历史动因。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引起研究者们对民国词汇的关注,对词汇史研究的关注。文章整体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前言部分,主要是分析当前词汇史研究的现状、民国词汇研究的意义及本论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在词汇的研究中,民国词汇的研究始终是十分薄弱的,也许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历来对这段时期的词汇的研究都仅仅局限在词语的举例、或者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我们又都不能忽视这段历史,忽视在那段动荡的历史之中,词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的转折与变化。处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交界期,处于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磨合、争斗的历史时期,对这一时期词汇的发展我们尤其要关注。而传统的词汇研究的那些套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同义词、反义词、方言词语、外来词等等的分类研究方法,尤其是举例式的方式,我们认为难以对民国时期词汇发展变化的全貌作出比较客观的判定,所以,我们运用语义场的研究方法,将词汇的发展置身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并引用自然科学数量统计的方法,同时大胆的选用《汉语大词典》作为我们的语料库,用数字结论作为我们理论探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一系列数字的基础上,我们对民国词汇的发展展开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四章中,前两章都是关于“标志性新词语场”①的,即对民国新词中,那些能够代表或者反映出民国时代独特特色的词语进行了系统的归类与系联。第四、五章是分别进入到词汇内部,即对民国新词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的研究。第二、三章是系统的从社会角度总结归纳民国时期能够表现民国时代特色的民国时期时代标志词。研究这些具有社会时代标志性特征的新词语,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他们由于同属某一社会领域的新词语,因而相互之间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这些词语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个反映不同领域的社会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一个词语反映某一社会特征的能力是有限的,而由多个在义域上有联系的词语组成的“词语场”反映相关的社会特征的能力就要大很多很多了,甚至可以说能够相对比较全面的反映某一时代某一社会领域的时代全貌。同样道理,如果某一时代独特的社会时代特征已经形成了,就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反映和记录这种时代的社会特征的新词语。因此我们就以这些新词语各自所反映的社会领域为内容,以“标志性新词语场”的形式,按照其内部一定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排列它们。由于篇幅较大,因此分为上、两部分。上半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是从反映民国政治、军事、法律方面的新词语,反映民国文学艺术方面的新词语,以及反映民国社会风俗的新词语三大角度对民国新词语进行归类的。下部分即第三章主要是探讨几个互相影响的相关领域的新词语,如反映民国工商业、娱乐业的新词语,反映民国教育及出版业、印刷业、造纸业的新词语,反映民国纺织业及服饰的新词语,反映民国科学技术、翻译学、语言学的新词语,反映民国交通、通讯方面的新词语等等。通过将互相影响、链条式影响比较大的产业系联在一起的方式,以一发牵动全身的线索来串连起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新词语场。第四章是探讨分析民国新词语的语法结构特点的。我们主要集中在对双音节新词(包括新义词语)中的复合词的语法结构进行的分析研究上。并对每一类语法结构的内部词素的词性的组合情况,及其对应的组合成的复合词的词性的对应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分析与探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我们力图深入到最深处,力图挖掘出汉语新词的组合规律,以便更好的约束、规范新词新语。第五章是对双音节复合词中的新词的语义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的。语义关系的类型到底有哪些,语义关系是什么,这一点历来有是比较模糊的。我们的研究是集中在对复合词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每一种语法结构的复合词中,其组合词素之间在意义上的对应关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义关系,而不是从词义与词素义的对比关系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因此这一研究角度也是主要着力于对成词词素义的相互之间的语义上的组合关系的探析。并且,从对这些复合词词素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类型的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挖掘出各个语法结构的复合词中的强势语义模式。在这两章中,我们运用大量图表的形式,从各个角度对蕴藏在民国新词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内的各种关系进行数量上的统计与比较,在数字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创新点一:开拓了民国词汇研究的新的领域。将我们的研究视角深入到词汇研究的薄弱环节。将民国词汇研究这一领域全面的展现出来。在对民国词汇研究中,我们将更好的搭起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之间的桥梁,连贯起汉语史的历史。创新点二:“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①,只有在社会的真实面貌中,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语言词汇的发展脉络。所以,我们运用“标志性新词语场”的概念来组织民国时期新出现的众多词语,将词语置身于其所产生的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从而更真实的还原词汇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从一组组相关的时代新词语中,我们可以清晰而深刻的触摸到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脉搏,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和进程,感受到民国的时代特色和时代面貌。创新点三:对于语法结构关系的研究,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了词语内部词素的词性与成词词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在对六大类语法结构的新词语的内部词素词性及其组合关系的量化描写的基础上,我们运用数字来说话,得出同性词素组合而成的新词的数量远远高于异性词素组合而成的新词的数量,而在异性词素的组合中,也表现出诸多的差异:如在名词性词素、动词性词素、形容词性词素三大主要词性的词素对复合词词性的影响上,呈现出一定的选择性,或者说,也有大小或先后之分;如在构成词素中如果有动词性词素的话,那么基本上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的词性以动词为多,位于第二位词性选择位置上的是名词性,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在两个词素中没有动词性词素的话,那么组合而成的复合词的词性又以名词性的数量相对要多于形容词词性的复合词的数量。另外,由于《汉语大词典》自身存在的一些需要修订、完善之处,所以,本文在文后附录中,针对在进行《民国词汇史》研究时所发现的问题,特附“《汉语大词典》书证滞后词语补充(始见书证为民国时期作品的词语)”等内容,希望能够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有帮助。
冯佳,刘金新[7](2018)在《“二流子”改造运动对新时期社会治理工作的启示》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改造"二流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通力合作下,这一运动对于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支援前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决战决胜阶段的新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改造"二流子"活动的经验,对于新时期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李志会[8](2020)在《老年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服务于老年群体的药品包装信息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针对老年药品包装设计信息可视化研究成为未来药品包装设计发展的新方向,伴随着老年人的用药,在使用药品中会出现很多药品包装信息可视的问题,比如文字看不清,颜色分辨不明确,分辨率及辨识度低等现实问题。老年受众对拿到的药品信息模糊及使用方法的模糊是目前大多数老年人用药的主要障碍,所以课题研究运用信息可视化解决老年药品包装可视这一问题,让老龄受众拿到药品就可以让他们轻松的使用,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特别是认知和视知觉特征,改善老年人用药体验。我们在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时,应当让老年人识别过程变的简单易懂,准确无误的识别药品关键信息,所以信息可视化从药品包装的文字、图形、包装结构等多角度深入探究老年人的使用规律和习惯,并结合老年人的视觉特征,对包装信息进一步调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包装形式。我们通过信息可视化中的思维引导,帮助老年人有计划、有秩序的使用药物,通过文字转变图形大大的增加老年人对信息的识别效率。其次通过信息可视化的原则,我们把药品包装的信息等级进一步划分,不同等级的信息,出现的次数频率不同的信息都进行分类,这样就使得老年人能够重点去关注有效信息。我们将信息可视化理论与包装设计的创新实践合二为一,运用合理的包装结构提醒老人在不同时间用药和用量。这样能更好的解决老年受众在药品包装中问题。我们通过对老年的身体视觉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理性的数据得出哪些更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哪些能够加强老年对药品信息详细的深入,整合信息可视化改进新形式的包装,强化药品包装信息的传递功能。本文的核心点是通过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去探讨老年用药面临的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药品和受众快速有效的视觉沟通,并提出可视化的要求,通过对图形、色彩、文字再设计,做出更符合老年人人性化的包装设计,为后续的药品包装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理论研究成果。
余扬[9](2010)在《志愿瞄准就业 提早规划未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年苦读,瞬间选择",说的是高考志愿填报对考生人生走向的影响。高考志愿表中的每一个选项,都代表着考生对未来的一种设计。在高招咨询会上,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问:学习这个专业,毕业之后好就业不?为什么有些考生大学四年毕业之后从容就业,而有些考生则要在就业市场上苦苦寻觅呢?2010年三位辽宁考生的案例,可以为不知如何处理志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考生及家长,提供些许有益的指导。
赵海英[10](2013)在《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所涉及的山西民间音乐主要包括左权民歌、河曲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平遥盲书、武乡琴书、长子鼓书、壶关秧歌。这八个音乐曲种都是历史留给山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生活、教育环境改变,年轻一代能完全传承民间音乐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现代媒体的冲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消亡。拯救、继承这些民间音乐则成为当代音乐人肩上的重任。然而要拯救、继承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单纯的记录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对这些民间音乐的乐理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与发展。因此,运用方言学的方法详尽解读“山西民间音乐”反映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利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分析研究山西民间音乐,发掘其内在规律,指导学习者学唱,建立考核衡量的客观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从方言学视角审视“山西民间音乐”,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了解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特色,对于发展和振兴山西民间音乐,有力地推动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分六个部分,即绪论、上篇、中篇、下篇、第九章、研究结论和展望。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论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交代研究对象和材料来源;理清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第一次系统整理研究“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词及念白,订正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为“山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及走向世界提供准确的脚本。二、首次以实验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山西民间音乐”,拓宽“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的领域,提升“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的高度。三、首次全面考察“山西民间音乐”的韵律、句法等,研究“山西民间音乐”旋律跳进与方言调值和语调的关系,为音乐学、方言学和汉语语音史研究提供帮助。第二部分“上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歌曲歌词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一章、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二章、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三部分“中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曲艺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三章、太原莲花落的方言学解读;第四章、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第五章、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六章、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四部分“下篇”:系统整理山西地方戏曲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主要包括:第七章、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第八章、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第九章,山西民间音乐的实验声学分析研究。本章以左权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等三个曲种为个案研究,运用实验声学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在各剧种中,唱调比说调的调值要高,调域也要大;二、在各剧种中,声调的高低、音强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与自然口语语句中的情况相似;三、各剧种唱的音色与自然口语的音色存在明显差异。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展望。本论文通过系统整理“山西民间音乐”的唱词及念白,订正唱词及念白中方言词用字、注音及释义的错误,特别是通过三个曲种声学特点的个案研究,为音乐学界在指导学生学唱“山西民间音乐”时,如何唱出应有的韵味,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论文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尤其是汉语方言学的实证方法,科学地阐释山西民间音乐风格深受山西方言影响的规律,深化山西民间音乐形态学的研究,拓展山西方言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系统地构建中国语言音乐学学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老来俏”——精神调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来俏”——精神调剂(论文提纲范文)
(2)三仙姑形象的多重文化隐喻——重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新旧秩序的双重游离者 |
二、三仙姑与民间“三姑六婆”文化 |
三、三仙姑与女巫原型 |
四、身体与身份 |
(3)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以“乐享·传爱”农村社区老年人关爱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一)相关背景 |
(二)项目简介 |
(三)研究意义 |
(四)关于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务梳理 |
第二章 需要评估 |
(一)研究设计 |
(二)需求分析 |
(三)文献回顾 |
第三章 方案目标 |
(一)总体目标 |
(二)具体目标 |
第四章 实务模式 |
(一)小组工作模式选择 |
(二)项目方案设计 |
第五章 实务内容 |
(一)第一次小组活动 |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 |
(三)第三次小组活动 |
(四)第四次小组活动 |
(五)第五次小组活动 |
(六)第六次小组活动 |
(七)项目活动计划变更 |
第六章 结果评估 |
(一)项目活动实施情况 |
(二)评估过程 |
(三)评估结果 |
(四)项目效果 |
第七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相关讨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及其所得精神支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结 |
1.3 研究的理论视角 |
1.3.1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1.3.2 社会支持论 |
1.3.3 社会交换论 |
1.4 概念界定 |
1.4.1 空巢家庭与空巢老人 |
1.4.2 情感需求及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
1.4.3 精神支持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支持的实证研究 |
3.1 当前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及满意度研究 |
3.2 满足农村空巢老人情感需求的主要精神支持群体 |
3.3 农村空巢老人所得精神支持分析 |
3.3.1 子女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 |
3.3.2 邻里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支持的分析 |
3.3.3 亲友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支持的分析 |
3.3.4 外界社区机构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支持的分析 |
3.3.5 精神支持方式状况对比与总结 |
3.4 农村空巢老人获取精神支持过程中的社会交换关系 |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
5.1 总结 |
5.2 建议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村空巢老人情感需求与其所得精神支持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的个案访谈大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及语料说明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3.1 方言与文学作品 |
1.3.2 莫言小说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的研究 |
2.1 方言词语的界定 |
2.2 方言词语的选词原则和依据 |
2.3 莫言小说方言词语例释 |
2.3.1 天文 |
2.3.2 地理 |
2.3.3 时令、时间 |
2.3.4 农业 |
2.3.5 植物 |
2.3.6 动物 |
2.3.7 房舍 |
2.3.8 器具用品 |
2.3.9 称谓 |
2.3.10 身体 |
2.3.11 疾病 |
2.3.12 衣服穿戴 |
2.3.13 饮食 |
2.3.14 红白大事 |
2.3.15 日常生活 |
2.3.16 交际 |
2.3.17 商业、交通 |
2.3.18 文体活动 |
2.3.19 动作 |
2.3.20 位置 |
2.3.21 代词 |
2.3.22 形容词 |
2.3.23 副词、介词 |
2.3.24 量词 |
2.3.25 其他 |
2.4 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的特点 |
2.4.1 构词特点 |
2.4.2 语义特点 |
3 莫言小说方言熟语的研究 |
3.1 熟语的性质 |
3.2 莫言小说方言熟语概况 |
3.2.1 莫言小说中熟语的分布 |
3.2.2 莫言小说中熟语的引用体例 |
3.2.3 莫言小说中熟语的分类 |
3.2.4 莫言小说中熟语的灵活性 |
3.3 莫言小说方言熟语的来源 |
3.3.1 来源于古代典籍 |
3.3.2 来源于前代小说戏曲 |
3.3.3 来源于民间世俗社会 |
3.3.4 来源于传统文化、宗教信仰 |
4 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的可理解性运用 |
4.1 方言词语的直接使用 |
4.2 方言词语的间接使用 |
4.2.1 括号注释 |
4.2.2 引号标注并解释 |
4.2.3 语义复现 |
4.3 方言词语成为文本的描写对象 |
4.4 莫言小说中方言词语的理解程度调查 |
4.4.1 问卷调查结果 |
4.4.2 调查结果分析 |
5 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的表现功能 |
5.1 个体生命的形象展现 |
5.1.1 人物话语的本色出场 |
5.1.2 动作行为的真实描述 |
5.1.3 性格心理的贴切表达 |
5.1.4 外貌身体的形象描写 |
5.2 地域文化的生动展示 |
5.2.1 民间传统习俗 |
5.2.2 群体思维方式 |
5.2.3 时代特色 |
5.3 细腻情感的真切传达 |
5.4 创作主题的个人追求 |
5.5 审美意境的用心建构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民国词汇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词汇史研究现状 |
二、民国词汇研究是词汇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一、民国词汇研究的方法 |
二、民国词汇研究的语料来源 |
三、民国词汇研究的内容 |
注释 |
第二章 反映民国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上) |
第一节 反映民国政治、军事、法律的新词语 |
一、政治生活方面的新词语 |
二、军事生活方面的新词语 |
三、法制生活方面的新词语 |
第二节 反映民国文学艺术的新词语 |
一、文学领域的新词语 |
二、戏剧创作、演出等方面的新词语 |
三、音乐、绘画、雕塑、书法领域的新词语 |
第三节 反映民国社会风俗的新词语 |
一、饮食方面的新词语 |
二、建筑居家方面的新词语 |
三、婚丧嫁娶、宗族祭祀及称谓方面的新词语 |
四、时令节气方面的新词语 |
五、宗教信仰方面的新词语 |
第三章 反映民国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新词语场(下) |
第一节 反映民国工商业、娱乐业的新词语 |
一、工业领域的新词语 |
二、商业领域的新词语 |
三、娱乐业的新词语 |
第二节 反映民国教育及出版业、印刷业、造纸业的新词语 |
一、教育领域的新词语 |
二、出版业领域的新词语 |
三、印刷业的新词语 |
四、造纸业的新词语 |
第三节 反映民国纺织业及服饰的新词语 |
一、纺织业领域的新词语 |
二、反映民国服饰变化的新词语 |
三、反映发式的变化的新词语 |
四、鞋帽及化妆品的新名称 |
第四节 反映民国科学技术、翻译学、语言学的新词语 |
一、医学领域的新词语 |
二、生物学领域的新词语 |
三、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领域的新词语 |
四、翻译学领域的新词语 |
五、语言学领域的新词语 |
第五节 反映民国交通、通讯方面的新词语 |
一、交通领域的新词语 |
二、通讯及信件往来的新词语 |
第六节 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民国新词的语法结构与词性之间的关系 |
第一节 双音节复合词语法结构与词性关系分析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第二节 语法结构对应关系统计与分析 |
一、复合词词性与语法结构对应关系 |
二、构词结构与词素词性组合形式的对应关系 |
三、三大词类新生双音节复合词的组合情况 |
四、词素组合形式与构词结构和复合词词性的对应关系 |
五、构词方式与词素词性组合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
六、小结 |
第三节 附加式派生词的词性的倾向性 |
一、然 |
二、老 |
三、性 |
四、头 |
五、手 |
六、子 |
七、儿 |
八、化 |
九、阿 |
十、家 |
十一、员 |
第五章 民国新词语义关系类型 |
第一节 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
一、偏正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
二、并列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
三、动宾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
四、补充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
五、主谓式复合词的语义关系类型 |
第二节 民国新词语义关系类型特点分析 |
一、语法结构与语义关系类型之间的联系 |
二、民国新词语义关系类型统计分析 |
三、小结 |
注释 |
附录 |
一、《汉语大词典》民国词语表 |
二、《汉语大词典》滞后书证补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二流子”改造运动对新时期社会治理工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流子”形成始末 |
二、改造“二流子”的重要举措 |
三、“二流子”改造运动对新时期社会治理工作的启示 |
(8)老年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3.1 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的需求 |
1.3.2 创新包装形式迎合老年消费群体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性 |
1.7 研究流程 |
第2章 当前我国老年受众药品包装设计中体现的问题 |
2.1 药品包装的信息不便于老年人识别 |
2.2 药品包装审美不符合老年人的情趣 |
2.3 药品包装未照顾老年人的用药体验 |
第3章 药品包装功能与信息可视化设计概述 |
3.1 药品包装设计的功能 |
3.1.1 保护药品与传递信息 |
3.1.2 运输储存 |
3.1.3 指导功能 |
3.2 信息可视化设计 |
3.2.1 信息可视化含义 |
3.2.2 信息可视化设计 |
3.3 药品包装与信息可视化设计 |
3.3.1 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含义 |
3.3.2 药品包装设计中信息可视化的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老龄受众药品包装设计研究 |
4.1 老年群体划分 |
4.1.1 老年群体的界定 |
4.1.2 老年群体范围 |
4.1.3 老年群体适用范围 |
4.2 老龄受众视觉特征 |
4.2.1 视觉感知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
4.2.2 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 |
4.3 老年药品包装调研与设计思路 |
4.3.1 药品包装设计现状与类型 |
4.3.2 药品包装设计存在的可视问题 |
4.3.3 影响老年人用药安全的主要因素 |
4.3.4 老年人对药品包装设计的视觉需求; |
4.3.5 老年药品包装定位 |
4.3.6 老年药品包装设计方向 |
4.4 章节小结 |
第5章 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原则 |
5.1 信息可视原则 |
5.1.1 信息感应 |
5.1.2 思维引导视觉 |
5.2 满足老龄受众视觉需求原则 |
5.2.1 简练性 |
5.2.2 易识别性 |
5.2.3 醒目性 |
5.2.4 易操作原则 |
5.2.5 科学性原则 |
5.2.6 可读性原则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老年人所使用的药品封面的设计 |
6.1 老年受众视觉需求设计 |
6.1.1 增强字体的识别度,变得更加醒目。 |
6.1.2 加强文字图形转化率,以图形突显文字 |
6.1.3 颜色表达更加引人瞩目,增强视觉敏锐度 |
6.1.4 合理设计内容排版,让阅读更加舒适 |
6.2 包装信息可视设计 |
6.2.1 规定信息内容 |
6.2.2 优先信息级别 |
6.2.3 信息元素设计 |
6.3 包装信息识别设计 |
6.3.1 格式塔设计法 |
6.3.2 色彩原理设计法 |
6.4 设计方便的包装结构 |
6.4.1 方便使用的结构 |
6.4.2 包装布局的合理使用 |
6.4.3 增加辅助功能 |
6.5 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 |
6.5.1 药品标识再设计-通心络胶囊药品信息梳理 |
6.5.2 药品包装结构设计 |
6.6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志愿瞄准就业 提早规划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案例1:盲目求“热”, 录取惨败 |
案例2:跻身免费医学定向生, 就业无忧 |
案例3:以产业格局定志愿方向, 前景广阔 |
瞄准就业的志愿设计四原则 |
原则一依托地缘优势和国家大政方针 |
原则二录取即就业的专业值得期待 |
原则三“冷门”“热门”客观看, 切忌盲目跟风 |
原则四了解专业实质, 掌握就业动向 |
(10)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0.1.1 选题的依据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0.3.1 研究对象 |
0.3.2 研究方法 |
0.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
0.4.1 主要创新之处 |
0.4.2 不足之处 |
上篇 山西民间歌曲 |
第一章 左权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
1.1 左权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1.2 左权民歌的音系 |
1.2.1 声母 |
1.2.2 韵母 |
1.2.3 单字调 |
1.3 左权民歌的语音特点 |
1.3.1 声母特点 |
1.3.2 韵母特点 |
1.3.3 儿化 |
1.4 左权民歌的语法特点 |
1.4.1 子尾 |
1.4.2 衬字 |
1.4.3 表音成分“圪”“不”“忽” |
1.4.4 重叠 |
1.5 小结 |
第二章 河曲民歌的方言学解读 |
2.1 河曲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2.2 河曲民歌的音系 |
2.2.1 声母 |
2.2.2 韵母 |
2.2.3 单字调 |
2.3 河曲民歌的语音特点 |
2.3.1 声母特点 |
2.3.2 韵母特点 |
2.3.3 儿化 |
2.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
2.4.1 名词类 |
2.4.2 动词类 |
2.4.3 形容词类 |
2.4.4 其他词类 |
2.5 河曲民歌的语法特点 |
2.5.1 子尾 |
2.5.2 衬字 |
2.5.3 表音成分“圪”“鬼” |
2.5.4 重叠 |
2.6 小结 |
中篇 山西地方曲艺 |
第三章 太原莲花落的方言学解读 |
3.1 太原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3.2 太原莲花落的音系 |
3.2.1 声母 |
3.2.2 韵母 |
3.2.3 单字调 |
3.3 太原莲花落的语音特点 |
3.3.1 声母特点 |
3.3.2 押韵特点 |
3.3.3 儿化 |
3.3.4 合音 |
3.4 太原莲花落的词汇特点 |
3.4.1 谐音词 |
3.4.2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
3.5 太原莲花落的语法特点 |
3.5.1 子尾 |
3.5.2 表音成分“圪”“日” |
3.5.3 重叠 |
3.6 小结 |
第四章 大同数来宝的方言学解读 |
4.1 大同市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4.2 大同数来宝的音系 |
4.2.1 声母 |
4.2.2 韵母 |
4.2.3 单字调 |
4.3 大同数来宝音韵特征 |
4.3.1 韵例分析 |
4.3.2 用韵分析 |
4.3.3 用韵分布特征 |
4.4 大同数来宝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
4.5 大同数来宝的语法特点 |
4.5.1 表音成分“圪” |
4.5.2 重叠 |
4.6 大同数来宝唱词结构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平遥盲书的方言学解读 |
5.1 平遥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5.2 平遥盲书的音系 |
5.2.1 声母 |
5.2.2 韵母 |
5.2.3 单字调 |
5.3 平遥盲书的语音特点 |
5.3.1 声母特点 |
5.3.2 押韵特点 |
5.3.3 文白异读 |
5.3.4 儿化 |
5.3.5 合音 |
5.3.6 分音 |
5.4 平遥盲书的词汇特点 |
5.4.1 逆序词 |
5.4.2 成语、俗语和歇后语 |
5.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
5.5 平遥盲书的语法特点 |
5.5.1 子尾、儿尾 |
5.5.2 表音成分“圪”“忽”“的”“地”“们”“鬼” |
5.5.3 “的”字短语 |
5.5.4 重叠 |
5.5.5 语气词 |
5.6 小结 |
第六章 武乡琴书的方言学解读 |
6.1 武乡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6.2 武乡琴书的音系 |
6.2.1 声母 |
6.2.2 韵母 |
6.2.3 单字调 |
6.3 武乡琴书的语音特点 |
6.3.1 声母特点 |
6.3.2 合音与分音 |
6.4 武乡琴书的词汇特点 |
6.4.1 逆序词 |
6.4.2 谚语、俗语 |
6.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
6.5 武乡琴书的语法特点 |
6.5.1 表音成分“的”“圪” |
6.5.2 重叠 |
6.6 小结 |
下篇 山西地方小戏 |
第七章 长子鼓书的方言学解读 |
7.1 长子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7.2 长子鼓书的音系 |
7.2.1 声母 |
7.2.2 韵母 |
7.2.3 单字调 |
7.3 长子鼓书的语音特点 |
7.3.1 声母特点 |
7.3.2 入声舒化 |
7.4 长子鼓书的词汇特点 |
7.4.1 逆序词 |
7.4.2 俗语 |
7.4.3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
7.5 长子鼓书的语法特点 |
7.5.1 名词重叠式 |
7.5.2 动词重叠式 |
7.5.3 形容词重叠式 |
7.5.4 量词重叠式 |
7.5.5 象声词重叠式 |
7.6 小结 |
第八章 壶关秧歌的方言学解读 |
8.1 壶关县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8.2 壶关秧歌的音系 |
8.2.1 声母 |
8.2.2 韵母 |
8.2.3 单字调 |
8.3 壶关秧歌的语音特点 |
8.3.1 声母特点 |
8.3.2 押韵特点 |
8.4 壶关秧歌的词汇特点 |
8.4.1 逆序词 |
8.4.2 衬字 |
8.4.3 成语、谷语和歇后语 |
8.4.4 特殊方言词语的释义 |
8.5 壶关秧歌的语法特点 |
8.5.1 表音成分“圪”“日”“忽”“子” |
8.5.2 重叠 |
8.5.3 语气词 |
8.6 小结 |
第九章 山西民间音乐中方言韵律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
9.1 实验条件 |
9.1.1 实验器材 |
9.1.2 录音对象 |
9.1.3 声样内容 |
9.1.4 实验参数 |
9.2 实验步骤及内容 |
9.2.1 声样采集 |
9.2.2 韵律语图的制作 |
9.2.3 韵律数据的测量与分析 |
9.2.4 音色分析 |
9.3 实验结果 |
9.3.1 太原莲花落的实验结果 |
9.3.2 左权民歌的实验结果 |
9.3.3 大同数来宝的实验结果 |
9.4 结论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研究对象一览表 |
附录二:口述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况 |
后记 |
四、“老来俏”——精神调剂(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来俏”——精神调剂[J]. 王秉钧. 家庭医学, 1992(01)
- [2]三仙姑形象的多重文化隐喻——重读赵树理《小二黑结婚》[J]. 王宇. 学术月刊, 2013(01)
- [3]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 ——以“乐享·传爱”农村社区老年人关爱项目为例[D]. 顾涵硕. 苏州大学, 2017(04)
- [4]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及其所得精神支持的研究[D]. 陈健. 中南大学, 2008(05)
- [5]莫言小说方言词语研究[D]. 李洪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6]基于《汉语大词典》的民国词汇研究[D]. 李娜. 山东大学, 2011(12)
- [7]“二流子”改造运动对新时期社会治理工作的启示[J]. 冯佳,刘金新.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8(02)
- [8]老年药品包装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 李志会.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9]志愿瞄准就业 提早规划未来[J]. 余扬.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0(12)
- [10]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D]. 赵海英. 山西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