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者的几个问题

关于两者的几个问题

一、有关BOTH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欢[1](2019)在《语言学著作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ystem(Chapter 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择的翻译文本为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ystem(《第二语言文字系统》)这一语言学文字系统方向的论著,并对翻译过程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笔者从体裁类型、文本特征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此类文本中专业术语的翻译,通过查阅大量平行文本并结合翻译理论,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此类语言学文本的翻译实例,详细探讨论著中形副比较结构,被动结构,指代结构以及小标题的翻译,并分别展开分析从而总结归纳此类文本的翻译技巧与策略,为语言学文本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郭明[2](2010)在《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语言的功能、交际过程的趋势促使人们思考句子之上更高层级的交际单位——语篇。语篇研究在经历了传统句法研究之后,终于将关注的目光由作为语言句法单位的语篇片段投向关注语篇全文,研究层面涉及到语篇的一般结构、语篇的指称、语篇的组合与聚合研究直到语篇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等。范畴——这是最能反映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共同属性、本质属性,体现它们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联系的一个概念。范畴体现了语篇的二重性,即语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因此完全可以借助于语篇范畴来对语篇作全面的研究。俄罗斯语言学家И.Р.Галъперин,А.Ф.Папина等人别具匠心地提出了一系列语篇总体性范畴,并将之运用于文学语篇分析上。以语篇范畴作为语篇研究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以文学语篇作为语料,这样便一举突破了传统上囿于句子和词汇层面研究的藩篱,对语篇内部层级结构作个体性和总体性兼顾的整合研究。我们试图对其加以归纳、延伸和深化,希冀会在语篇整体分析上做出一些成果。时间和空间作为语篇的两个重要属性,两者分别对应三维空间体系的水平时间轴和垂直空间轴,语篇时间范畴可以将语篇内容同时间轴加以对比,体现为现实的历史性前瞻或前瞻的折射。这是一个具有场域性质的矢量范畴,计量基点在描述该范畴时起重要作用。空间范畴与世界图景的现实片段的反映相联系;在具有空间特征的虚拟空间内展开,空间范畴与立体空间轴对应,不仅包括现实的物理空间,还涵纳了人内在的心理空间。而语篇内折射的其他范畴代表同水平时间轴垂直的三维空间的另一维度,主要包括事件、交际因素、评价等。本论文试图在语篇语言学框架内,结合俄罗斯学者研究语篇的不同理论和观点,在三维空间系的架构内,从文学语篇内部范畴结构出发,对语篇内部范畴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小说这一特定文学语篇的范畴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从语言学、心理学、形式主义等角度,对小说语篇的创作机制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力求揭示文学语篇内部范畴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其生成规律和解读途径,为理解俄语小说语篇探求一条道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从语篇范畴角度分析作为文学语篇的小说这一对象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因其研究历史短暂,相关理论架构还未完全建立,本论文具有探索性质,很多思想还不完善,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黄磊[3](2018)在《对韩汉语教学中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考察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中的年龄类特指疑问句十分丰富,人们用不同的询问方式来询问不同年龄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礼”的原则在语言中的体现。由于询问方式多样,因此年龄类特指疑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正确掌握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用法,关乎其在日常交际中能否遵循礼貌原则。本文以韩国汉语初级学习者为研究对象,考察各类汉语教材教辅中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编排情况,并以汉语母语者当前使用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情况和倾向为辅助材料,分析韩国汉语初级学习者习得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偏误情况,尝试为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对韩教学提供参考,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年龄类特指疑问句本体理论的研究情况、对外汉语方面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研究现状和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相关词汇与句式的研究状况。另外,阐述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国内理论教辅教材、国内汉语教材和韩国本土汉语教材等三类教材中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编排顺序和注释情况,发现各类教材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第三章借助BCC语料库和自拟的调查问卷对汉语母语者年龄类特指疑问的使用情况和动态倾向进行了考察,总结出汉语母语者选择不同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具体语境条件和规律。第四章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分析韩国汉语初级学习者习得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疑惑和存在的偏误现象,并通过中韩对比来分析偏误原因。第五章从教材编排、教学策略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提出针对韩国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教学建议,以促进对韩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教学。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总结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江洪[4](2011)在《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心理资本干预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探讨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研究,实现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化心理资本对员工的积极影响,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和整体绩效的目的。本研究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社会交易理论、志愿者行为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重点探讨了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如何通过组织公民行为对人力资源绩效产生影响。本研究将心理资本干预变量引入到人力资源绩效研究领域,揭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心理资本干预、组织公民行为和人力资源绩效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人力资源绩效产生作用的主要途径是组织公民行为,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组织公民行为发挥作用,突破了以往研究中仅关注心理资本干预与人力资源绩效间关系、组织公民行为与人力资源绩效关系、心理资本干预与组织公民行为间关系研究的局限性,揭示出心理资本干预对人力资源绩效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论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识别影响因素,通过假设提出和量表开发,提出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组织公民行为—人力资源绩效”三维度因素的心理资本干预路径模型。然后,以大连地区企业员工为抽样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验证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验证,结果表明自信、希望、乐观和坚韧均对员工的职能参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乐观和坚韧则对忠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希望和坚韧对员工尽职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组织公民行为各个维度中,忠诚行为对职能参与行为和尽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同时职能参与行为对尽职行为亦产生显著影响。尽职行为对任务绩效和关联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而其他组织公民行为对人力资源绩效则不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得出结论:职能参与行为的产生受到心理资本各个维度方面的综合影响,是一种复合型心理驱动的结果;希望和坚韧则从心理层面以一种暗示的方式,促使员工对未来的工作产生一种执着的追求,从而促进尽职行为的产生;从心理资本干预对人力资源绩效的影响看,心理资本干预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两个作用途径,一是心理资本干预通过组织公民行为的尽职行为影响人力资源绩效;二是心理资本干预通过组织公民行为的忠诚行为和职能参与行为间接对尽职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力资源绩效。从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间的关系看,在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促动,员工的忠诚行为使他对组织存在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一种对于工作的由衷尊重,进而促进尽职行为的产生。同样,员工的忠诚行为也会使员工真诚愿意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从而促进了职能参与行为的产生。而员工的职能参与行为通过增加员工的责任感推动尽职行为的产生。从组织公民行为与人力资源绩效间的关系看,对于人力资源绩效的提升而言,员工的尽职行为是直接的动因,其他的忠诚行为是员工内心品质的一种表现,仅有忠诚是无法对绩效产生影响,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员工的努力工作来实现。尽职行为对企业任务的完成以及相关其他业绩和效果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探究组织公平感对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探索,企业可以通过改善公平性来加强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力度,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石怡[5](2015)在《《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与《大学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在对外汉语初级教学中如何处理“汉字”以及“字”与“词”的关系,“字本位”和“词本位”阵营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基于两种不同的教学法体系所编写的教材,即传统的“词本位”教材和独树一帜的“字本位”教材,都各有其优势和特点,而“字本位”教材,特别是《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和《大学汉语》的出现都旨在解决“词本位”教材中汉字教学的缺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以及读写能力严重滞后于听说能力等问题。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两部“字本位”教材对比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业内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二章首先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教材的成绩与问题,实质是为了阐明两种本位观教材的共性及其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字本位”教材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接下来分别是关于“词本位”观综合课教材和“字本位”观综合课教材的研究综述。其中,“词本位”的综合课教材,因为编写模式都较为统一,所以本文只选取了三部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评论。“字本位”的综合课教材总体数量较少,其中又以《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和《大学汉语》较有代表性。如果说前两章作为本文主体部分的铺垫是为了凸显两部“字本位”教材所共有的特点,那么第三章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对两部“字本位”教材从编写原则、编写体例、话题选择、各个语言要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对比。由于语言与文化要素的特殊关系,本文特意将两部“字本位”教材的文化要素对比单独作为第四章进行论述。最后一章则是结语部分。本文采取选取典型、抓主要矛盾的方法,对代表性的“词本位”教材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引出“字本位”教材出现的客观理由。那为何选取《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和《大学汉语》这两部“字本位”教材作为典型进行对比研究呢?文中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最后通过多方面地对比,我们能看到“字本位”教材确实在处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字词关系”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并把汉字教学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以期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不让读写能力的滞后拖听说能力的“腿”。教材对比研究普遍会对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及各个语言要素具体内容的选取进行对比。如果有教材使用效果对比就再好不过了,但通常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以及各种条件的欠缺,使得教材使用效果的对比不容易获得科学、有效和全面的数据。本文也主要是从教材的编写原则以及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对比,深入地展示两部“字本位”教材的特点,以期为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提供可参考的编教模式。

唐立梅[6](2010)在《海南岛中生代两期构造伸展作用的岩浆记录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文中认为海南岛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亦是古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叠置区,由于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无疑是联系和理解印支半岛和华南陆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由于中生代基性岩在海南岛出露少,因此对三叠纪-白垩纪的基性岩的研究程度非常薄弱。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研究方法,对海南岛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的侵入岩体及岩墙群的岩石特征、成岩时代、构造背景及源区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据此探讨了海南岛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大陆动力学意义,重点剖析了古特提斯洋在海南岛的东延和晚中生代以来的中国东南部的大陆动力学背景。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学特征分析,认为海南岛中生代时期存在两期与伸展作用有关的岩浆事件。第一期岩浆作用形成于240~230Ma,其代表性的岩浆岩主要有:兴隆辉绿岩-花岗岩双峰式侵入岩、万宁辉长岩及辉绿岩脉、分界洲正长岩;第二期岩浆作用形成于100~90Ma,其代表性的岩浆岩主要有:文市、三亚、叉河三地的基性岩墙群,千家岩体、屯昌岩体和保城岩体的花岗岩及其闪长质包体。(2)早中生代的基性岩都属于碱性系列,具有富集LREE、LILE (K, Rb, Ba,Th)和Ce,亏损Nb、Ta、Ti,部分还亏损Zr、Hf的岛弧型地球化学特征;早中生代的花岗岩和正长岩都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源区具亏损地幔和EMⅡ地幔混合的特征。通过对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早中生代的岩浆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环境,其源区可能受到了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形成机制可能为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3)晚中生代岩浆岩属于弱碱性或亚碱性系列,具有明显富集LREE、LILE (Sr、K、Rb、Ba、Th)和C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的特征。Sr-Nd同位素分析显示其源区具有亏损地幔和EMⅡ型地幔混合的特征。通过对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晚中生代岩浆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的构造环境。基性岩墙群可能来源于石榴石相地幔的部分熔融,且地幔源区曾受到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在拉张的构造环境中,岩浆迅速上升冷却形成;侵入岩体是由来自地幔的高温基性岩浆注入下地壳较酸性的长英质岩浆并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4)对比分析前人对海南岛及其邻区的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的研究结果,认为海南岛240~230Ma的岩浆作用与华南板块和印支板块碰撞引发的印支运动有关。东古特提斯洋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的闭合导致海南岛的三亚块体和琼中块体沿九所-陵水断裂碰撞拼合,240~230Ma为印支造山的应力松弛阶段,形成了一系列造山后碱性岩浆岩。海南岛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5)对比分析前人在东南沿海开展的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海南岛100~90Ma的岩浆作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引起的弧后拉张作用有关。海南岛90Ma左右的岩墙群与广东、福建同时代的岩墙群构成中国东南沿海90Ma广泛发育的、呈近北北东向展布的岩墙群带,它们具有相同成因机制,指示中国东南部在90Ma左右时经历了强烈区域性拉张作用。中国东南部在100~90Ma处于太平洋板块后撤引起的弧后拉张阶段。

许严方[7](2017)在《课堂中身体的回归 ——基于贝尔·胡克斯交融教育学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身体在教育学中的缺席"这一课题展现在诸多层面上,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本研究选择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发生场所的课堂为研究场域,并选择当代美国学者贝尔·胡克斯所提出的"交融教育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力图"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对以往课堂中被窄化了的"身体"概念进行解蔽和补充,在展现带有身体的课堂这一理想图景的基础上,寻求使得身体回到课堂、回到教育学中的可能路径。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功用性的身体"、"标准化的身体"和"禁欲的身体"三个角度探究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对身体的误用有哪些表现及造成的结果,回答为何在"交融教育学"理念中身体是课堂中不可或缺、必须要回归的;第二,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身体的含义加以反思,本研究所提到的身体概念除了将大脑作为完整身体的一部分,还将人的感官、性别倾向、社会处境等多重因素置入教学场域中,通过对原有看待身体观念的"去殖民化",使得带有"爱若斯"的身体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使得"离身"的教育变成"具身"的;第三,描述在"交融教育学"视角下身体回归后的课堂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完整、自由和富有激情的,课堂中生命体验的融入,促使个体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使得课堂变的更为完整,自我学习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师生、生生间彼此互为主体,使得课堂变的更为自由,对教与学产生的"理性的爱"让学习一事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追求,使得课堂变的富有激情与活力;第四,尝试对"身体如何回归课堂"的问题提出可能的操作方向,即使得师生在搭建成为"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将课堂建为"学习共同体",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有声的"和"无声的"身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刘忠权[8](2003)在《中国泽蛙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种群系统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从线粒体基因组和种群系统地理学等两个方面对中国泽蛙进行了研究。 1 文献综述 泽蛙是我国南方的常见蛙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中国境内的泽蛙Rnan limnocharis是Peters于1863年确定的,该种名被众多学者采用至今。但是泽蛙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本章从泽蛙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种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 中国泽蛙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研究 中国泽蛙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共17717bp,除了正常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和2个rRNA基因外,还具有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的三个显著特征:1)独特的ND5基因顺序和三个重排的tRNA基因(tRNAThr,tRNAPro,tRNALeu(CUN)顺序;2)一个tRNAMet的假基因;3)控制区的3’端具有8个含有89 bp的串联重复单元。我们还分析了基因组的碱基和氨基酸的组成、tRNAMet假基因的成因,推测了22个tRNA的二级结构。另外还探讨了线粒体基因重排机制和泽蛙的分类地位,根据形态学和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我们认为将泽蛙从传统蛙属Rana中分出的观点是合理的。 3 两栖类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比较和系统发生关系 现存两栖类的三个目的系统发生关系仍然没有统一意见,最广泛被接受的假说,是建立在形态学证据基础上,支持现生的两栖类三个目在古生代后期(300 mya)单系起源,并且无尾类和有尾类为姐妹群关系(蛙类假说)。然而,现生的两栖类单系起源和蛙类与蝾螈类紧密的系统发生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我们在测定了泽蛙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与已知其它的5种两栖类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同时选择了11种高等脊椎动物的线粒体全基因序列,以硬骨鱼类做外群,用22个tRNA基因合并数据进行系统发生重建分析,结果表明MP、NJ和ML树都强力地支持现生两栖类动物为单系群并且蝾螈类和蚓螈类为姐妹群关系(自引导值分别为92%、99%、100%)。这个结果与蛙类假说是相矛盾的,与Bolt(1991) 中国泽蛙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种群系统地理学研究 在形态学基础上提出的绒蝶类和蚓螺类为姐妹群关系的假说相一致,并得到建 立在线粒体和核tRNA基因数据基础上的许多分子研究的支持。另外我们探讨 了我们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不同的原因以及利用线粒体全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 生分析存在的偏差。 4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重排及机制 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顺序最初认为是 完全保守的。从非洲爪赠到人类的线粒体基因组都具有共同的基因顺序。但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动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发现了一些类群具有基因的重排和重 复。在我们测定的泽蛙线粒体基因组基础上,通过研究GenBank中200多种脊 椎动物的线粒体全基因中发生基因重排的类群,总结出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重 排的特点。广泛用来解释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重排机制的是基因区串联重复模 型,而怎样形成基因串联重复有许多模型或假说,最常见的是滑链错配机制而 引发基因串联重复;另一种是通过轻链复制的错误起始,利用具有茎环结构 *tem-and-loop structure)部位作为轻链复制起始区所引起的。线粒体基因重排 的机制可能还涉及到重组。串联重复模型可以解释大多数脊椎动物的线粒体基 因重排,特别是相邻的tRNA基因,但并不能解释全部。我们在泽蛙线粒体基 因组中发现了NDS基因的重排,这是脊椎动物中第一次报道。如果按照串联重 复模型并不能很好地来解释泽蛙NDS和tRNA基因的重排。为此,我们结合上 述机制以及线粒体复制期间初生链3’末端不稳定的特点提出整合重组模型(the integrative recombination model)来解释所有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的重排机制。 这个模型可以从线粒体复制特点、基因重排的特点和发生重组的可能性等三个 方面得到证实。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顺序可以提供评估脊椎动物系统发生 关系的重要信息。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重排相对较少发生,但是当重排出现时, 将能够鉴别单系群,因为大量可能的基因排列使得同样的基因顺序不可能分别 独立地产生,因此具有共同的基因排列顺序很可能表明有共同的祖先。基因排 列的比较是解决具有争议的系统发生关系有力的工具。 5 中国泽蛙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系统地理学研究 中国大陆泽蛙种群的遗传 结构和种群历史还没有研究报道。以线粒体DNA的D一 区序列作为分子标 记,采集了20个地理种群57个个体样品,这些样品几乎覆盖了中国泽蛙的分 布区。测定了线粒体控制区共 519 hp长的片段。通过遗传多样性的测量,结果 发现43个可变位点,其中36个简约信息位点,共检出23个单元型。整个物种 的核在酸多样性为知一0刀129510刀0135,单元型多样性 h==0.953刀12,单

贺晨[9](2008)在《谭恩美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多维身份诉求》文中指出身份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身处双重文化背景中的华裔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尤为重要。本论文以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为中心,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主题、语言、意象等文学基本要素入手,主要通过对谭恩美两部代表作《喜福会》及《接骨师之女》的解读,分别从性别、文化、种族三个方面分析美国华裔女性被搁置在边缘境地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以及她们寻求和重塑自我的方式和途径。论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谭恩美的生平、文学成就,作品批评状况以及华裔文学批评视角的演变。第二章探讨了华裔女性性别身份的建构。论文首先指出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以及白人文学中存在的刻板印象,进而分析了谭恩美为确立女性身份采取的手段:首先,塑造了全新的女性及反叛者形象,以颠覆主流话语中华裔女性的刻板印象。其次,打破华裔女性的沉默与失语,使其寻求发声,表达自我。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华裔女性通过认同中国文化来建立自己文化身份的过程。通过对文本中母女关系的解读,作者指出作为东方文化载体的母亲与西方文化代表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实质上隐喻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并进一步分析母女如何在冲突和摩擦之后走向融合,从而重新定义自我,建构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也表现了谭恩美对两种异质文化所采取的态度:继承母文化,吸收新文化。第四章论述了华裔女性族裔身份的建构。此部分从女儿的角度分析了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同时又不能完全融入主流文化的第二代移民的尴尬境遇,进而探讨了他们如何走出身份困境,建构族裔身份的手段:一为追寻家族史,找到自己的血缘之根。再则,通过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以及改写中国神话来强调自己的民族性。凭借以上手段,谭恩美赋予边缘女性以新的身份,使她们得以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身份。第五章“结语”部分总结了华裔女性从性别、文化、民族三方面进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首先,身份并非恒定不变的概念,因此华裔群体的身份建构应是多元化,即性别、文化、民族三方面的统一。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构成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其次,华裔群体的身份建构并不是简单的身份回归,而是一种超越,即是一种消解了东西方二元对立,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体”。最后得出结论,多维的身份定义有利于华裔女性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谋求更和谐的生存。

刘世国[10](2008)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定位及其REEP1和ZFYVE27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基因定位与突变分析研究背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s,HSP)是一组上运动神经变性疾病,其特点是下肢渐进性的痉挛,是由皮质脊髓束运动轴突变性和发育异常引起的。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单纯型只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和无力,合并脊髓外损害,如肌肉萎缩、精神发育迟滞、共济失调、多发性神经病、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耳聋、锥体外系等症状的称为复杂型。按遗传方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HS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HSP)X连锁隐性遗传(XRHSP)。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到目前为止,虽然已发现33个HSP疾病基因相关位点,但是只有其中15个疾病基因已被克隆。研究目的:研究来自山东5个ADHSP和ARHSP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定位和突变筛查,并且分析各型HSP家系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研究方法: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定位候选克隆策略,进行致病基因定位与突变筛选。对家系1全部6个患者,家系2的2个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分析,电生理和脊髓与大脑的MR的扫描。研究结果:1.在家系1中,连锁分析显示微卫星分子标记D15S817和D15S541与致病基因成立连锁关系,定位于SPG6(NIPA1基因)。突变筛查发现NIPA1基因第3外显子第316位碱基野生型G突变成C(G→C),造成106号密码子由Gly→Arg。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了大多数患者运动神经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混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胫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大多数没有引出。所有患者MEP显示了胫前肌(AT)和第一趾骨间肌(FMI)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或者没有引出,或者明显延长。脊髓MRI显示了脊髓呈不同程度萎缩,相应脊髓节段灰白质分界显示清楚,横轴位T2WI上灰质呈边界清楚、左右对称的点状或点片状高信号,矢状位上表现为连续纵行的条状高信号。灰白质均受累,蛛网膜下腔扩大。2.在家系2中,连锁分析显示微卫星分子标记D2S2951与D2S2333与致病基因成立连锁关系,定位于SPG31(REEP1基因)。突变筛查发现REEP1基因第5外显子受体位第417+1位碱基由野生型G突变成A的剪接位点新突变。神经电生理检查显示了右腓总神经的CMAP波幅下降。运动诱发电位(MEP)显示了AT和FMI的CMCT明显延长。MR显示了胸髓从T1到T10均呈不同程度的萎缩,但脊髓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3.在家系3中,根据等位基因共享和突变筛选的方法,发现SPAST基因第8外显子1168位碱基,由野生型A突变成G,使386号密码子由蛋氨酸变为缬氨酸。4.在家系4中,根据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的方法,把该家系定位于SPG19(9q33.1-9q34.11),与已知的SPGl9位点相比,缩小了定位区域,为克隆SPG19的候选基因缩小了范围。5.在家系5中,根据等位基因共享分析的方法和连锁分析的方法,排除了已知的单纯型的ARHSP的全部疾病位点,为找到导致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缩小了范围。结论:1.我们的结果支持了NIPA1,REEP1,SPAST基因突变可以引起ADHSP,进一步证明了HSP遗传异质性。2.阐述了在SPG6,SPG31,SPG4中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丰富HSP致病基因的突变谱。我们的结果提示了电生理技术和MRI可做为一些SPG亚型的早期诊断指标。3.通过全基因组扫描,把一个ADHSP家系定位于SPG19,在中国的HSP家系中首次发现了该致病位点,并且缩小了候选基因的区域,为发现克隆SPG19候选致病基因提供基础。4.根据等位基因共享和连锁分析的方法,在一个ARHSP中,排除了已知的单纯型ARHSP的全部疾病位点,为发现新ARHSP疾病位点提供基础。第二部分:REEP1和ZFYVE27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研究目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是一组上运动神经变性疾病,其特点是下肢渐进性的痉挛,是由皮质脊髓束运动轴突变性和发育异常引起的。SPG31(REEP1)和SPG33(ZFYVE27)基因突变可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利用斑马鱼为动物模型,研究reepl和zfyve27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用morpholino knock down reepl和zfyve27构建斑马鱼的截瘫模型,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发病机制做初步探讨,为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发病机制提供了基础。研究方法:1.斑马鱼reepl和zfyve27基因的克隆。2.mRNA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确定了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reepl和zfyve27的时空表达方式。3.设计morpholino-靶向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受精卵联合运用显微镜检术和RT-PCR技术证实了reepl和zfyve27 morpholino的特异性和在体内功效。观察morpholino knockdown后是否引起的表型缺陷。研究结果:1.RT-PCR结果表明reepl基因在1细胞期有表达;合子基因从体节期开始表达之后逐渐增加,24~30hpf时持续高表达,此后表达水平适中,至5dpf时有所回升。zfyve27在1细胞期表达水平高,之后递减至50%外包期回升,至bud期又有高水平表达;之后递减,从14体节期至4dpf内表达水平适中且稳定,5dpf表达量有所回升。2.原位杂交的显示reepl基因在体节期时表达于肌节中,24hpf时可见高表达;之后逐渐由体节转移至脑部组织,2dpf时体节中还有少量表达;5dpf时该基因在脑部组织和脊索中有表达,存体节中无明显表达。zfyve27从lcell至体节期一直为泛表达,24hpf除脊索外均有表达,之后表达部位逐渐集中在头部和内胚层,5dpf表达在头部神经组织、内胚层器官、脊索。3.reepl和zfyve27 morpholino knock down后均显示了围心腔扩大,尾部卷曲,严重得损害了斑马鱼正常游动的能力的表型,整个表型按照严重程度主要分为三类。正常,畸形(尾巴轻微卷曲和严重卷曲),死亡。表型明显3dpf时,野生型斑马鱼尾巴是直的,注射reepl morpholino显示在339条鱼中,有165条(48.67%)出现畸形(尾巴轻微卷曲和严重卷曲),77(22.71%)死亡。注射zfyve27 morpholino显示在233条鱼中,有108条(46.35%)出现畸形,26(11.16%)死亡。注射morpholino鱼与注射controlmorpholino鱼相比表型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P<0.001)。4.免疫组化用抗TUBLIN染色分析胚胎生长轴突,我们发现脊髓运动神经元发育不正常。注射zfyve27 morpholino的,运动神经元轴突短和不正常的分支,脊髓神经元之间的结构也不同,这说明缺少zfyve27基因似乎妨碍轴突的生长。结论:1.reepl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合子基因体节期开始表达,24~30hpf时持续高表达,此后表达水平适中,至5dpf时有所回升,原位杂交显示reepl基因在从体节期到24hpf主要在肌节中表达;之后逐渐由体节转移至脑部组织,5dpf时该基因在脑部组织和脊索中有表达,在体节中无明显表达。reepl特异性的时空表达pattern说明了reepl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2.zfyve27从1细胞期表达水平高,之后递减。至50%外包期表达回升,至4dpf内表达水平适中且稳定,5dpf表达量有所回升。原位杂交显示zfyve27从lcell至体节期一直为泛表达,24hpf除脊索外均有表达,之后表达部位逐渐集中在头部和内胚层,5dpf表达在头部神经组织、内胚层器官、脊索。zfyve27特异性的时空表达pattern说明了zfyve27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3.reepl和zfyve27 morpholino knockdown产生了斑马鱼运动神经元发育不正常,尾部卷曲,游动能力受损的表型。我们的结果说明了reepl和zfyve27是促进轴突生长发育所必需。4.我们首次用reepl和zfyve27 morpholino knockdown构建了斑马鱼的截瘫模型。这种疾病表型为系统详细地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病理机制奠定基础。

二、有关BOTH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BOTH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学著作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ystem(Chapter 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题材分析
        二、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的准备
        二、参考文献的准备
        三、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四、翻译策略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语言学著作的词汇翻译
        一、语言学术语的翻译
        二、普通词汇的翻译
    第二节 指代结构的翻译
        一、省略法
        二、替换法
    第三节 被动结构的转换译法
        一、译为隐性被动句
        二、更改主语
    第四节 形、副比较结构的翻译
        一、语序调整
        二、增译法
    第五节 小标题的翻译
        一、译为名词性短语
        二、译为定中短语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2)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语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论文选题的原因和研究对象
    第四节 论文的任务
    第五节 论文的独创性、新颖性
第一章 俄罗斯的语篇研究
    第一节 语篇语言学的源起和发展
    第二节 语篇的概念和符号学解读
    第三节 语篇的基本特征
        一、语篇的体系性
        二、语篇的广泛性
    第四节 语篇的基本类型
    第五节 语篇研究的基本方向
    第六节 语篇的切分
    第七节 语篇的单位——语句
    第八节 作为语篇修辞布局手段的段落
    第九节 语篇单位的交际结构
        一、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交际功能
        二、交际行为情景类型
    第十节 语句和语篇交际构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篇范畴理论与文学语篇
    第一节 语篇范畴的概念
    第二节 语篇范畴的类型
        一、И.P.ГaлъпepиH的语篇范畴观
        二、A.Ф.ПaпиHa的语篇范畴观
    第三节 文学语篇
    第四节 文学语篇的特征
    第五节 A.Ф.ПaпИHa的文学语篇宏观主题观
    第六节 作为文学语篇的小说
        一、小说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说语篇时间范畴
    第一节 时间研究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时间范畴概述
    第三节 研究语言和言语中时间的意义和形式
    第四节 语篇时间范畴
    第五节 文学作品时间范畴
        一、文学语篇中的时间计量基点
        二、文学作品现实时间范畴
        三、文学作品客观时间
        四、情节时间和非情节时间及其形式
        五、循环时间
        六、主观时间——概念时间
        七、人的"心理世界"时间
        八、非现实时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说语篇空间范畴
    第一节 语言学外其他学科对空间范畴的理解
    第二节 语言学领域空间范畴研究
    第三节 文学作品空间范畴
    第四节 语篇空间范畴及其实现手段
        一、文学作品中的现实空间范畴
        二、客观交叉远景和主观交叉远景
        三、扇形远景
        四、封闭水平空间——交叉空间或立体空间的描写
        五、垂直指向空间:上——自上而下——下
    第五节 主观概念空间
        一、非现实空间范畴
    第六节 文学语篇空间范畴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说中折射的其他语篇范畴
    第一节 交际活动参与者
        一、交际活动参与者——"作者形象"
        二、作者形象的表现手段
        三、接受者形象
        四、抒情主人公
        五、交际活动参与者——交谈者——受话人
        六、交际活动中其他的受话人和听众形象
    第二节 事件范畴
        一、事件范畴的特征
        二、事件型述谓
    第三节 语篇中的回溯和前瞻
        一、语篇中的回溯
        二、语篇中的前瞻
        三、错觉性
    第四节 语篇宏观布局结构
    第五节 语篇的感官评价范畴
        一、评价范畴的构成手段
        二、语篇评价范畴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详细摘要

(3)对韩汉语教学中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针对特指疑问句的本体研究
        1.3.2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特指疑问句研究
        1.3.3 询问年龄的相关词汇及句式研究
    1.4 研究方法
2 汉语教材教辅中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编排情况考察
    2.1 国内理论教材的编排情况
    2.2 国内对外汉语教材的编排情况
    2.3 韩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编排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汉语母语者使用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考察
    3.1 基于BCC语料库的考察
        3.1.1 BCC语料数据的选定
        3.1.2 BCC语料中各句式的使用频率分析
        3.1.3 基于BCC语料库的年龄类特指疑问句使用情况小结
    3.2 基于调查问卷的考察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2.3 问卷调查的小结
    3.3 汉语母语者使用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综合分析
4 韩国初级汉语学习者使用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考察
    4.1 针对韩国汉语初级学习者习得情况的访谈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内容
        4.1.3 访谈结果
    4.2 针对韩国初级汉语学习者使用情况的调查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2.2 调查对象与实施情况
        4.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4 中韩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比
    4.3 韩国初级学习者习得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偏误原因分析
        4.3.1 语言迁移
        4.3.2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4.3.3 学习环境的影响
5 针对韩国初级汉语学习者的教学建议
    5.1 教材编排
    5.2 教学策略
    5.3 教学安排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年龄类特指疑问句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 年龄类特指疑问句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韩文版
致谢

(4)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1.2 社会交易理论
        2.1.3 志愿者行为理论
        2.1.4 积极心理学理论
        2.1.5 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1 心理资本
        2.2.2 组织公民行为
        2.2.3 人力资源绩效
        2.2.4 三者互动关系
3 心理资本对人力资源绩效影响的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假设
        3.1.1 自信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假设
        3.1.2 乐观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假设
        3.1.3 坚韧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假设
        3.1.4 希望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假设
    3.2 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源绩效的关系假设
    3.3 组织公民行为与人力资源绩效的关系假设
        3.3.1 组织公民行为与关系绩效的关系假设
        3.3.2 组织公民行为与任务绩效的关系假设
    3.4 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提升理论模型
4 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影响的量表开发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相关概念
    4.2 量表开发的相关理论及过程
        4.2.1 量表设计
        4.2.2 量表评价
    4.3 量表开发
        4.3.1 测量题项的生成
        4.3.2 预调研与测量题项净化
        4.3.3 正式调研与量表检验
5 心理资本干预对人力资源绩效提升影响的模型检验
    5.1 模型的假设检验
        5.1.1 相关分析
        5.1.2 回归分析
        5.1.3 结构方程分析
        5.1.4 模型的恒等检验
        5.1.5 竞争模型的比较检验
        5.1.6 修正后的关系模型
    5.2 各因素的影响效应与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5.2.1 因素的影响效应
        5.2.2 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5.3 差异性分析
        5.3.1 研究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
        5.3.2 研究变量在年龄段上的差异
        5.3.3 研究变量在教育背景上的差异
        5.3.4 研究变量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
    5.4 结果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正式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与《大学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的成绩与问题
    2.1 基于“词本位”观的综合课教材研究综述
        2.1.1 发展汉语
        2.1.2 新实用汉语课本
        2.1.3 中文听说读写
    2.2 字词本位之争
    2.3 基于“字本位”观的综合课教材研究综述
第三章 《启蒙》与《大学汉语》教材的比较
    3.1 教材编写原则
        3.1.1 针对性
        3.1.2 实用性
        3.1.3 科学性
        3.1.4 趣味性
        3.1.5 系统性
    3.2 教材体例对比
        3.2.1 《启蒙》
        3.2.2 《大学汉语》
    3.3 课文内容
        3.3.1 课文话题选择
        3.3.2 课文趣味性
    3.4 汉字部分
        3.4.1 汉字教学
        3.4.2 字词扩展
    3.5 语音部分
    3.6 语法部分
        3.6.1 语法点的数量和编排
        3.6.2 语法点的解释
    3.7 技能训练部分
第四章 《启蒙》与《大学汉语》文化因素的对比
    4.1 文化因素的分类
    4.2 文化因素及其编排形式的对比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海南岛中生代两期构造伸展作用的岩浆记录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工作量、创新性认识及样品测试方法
2 海南岛基本地质特征
    2.1 构造单元划分
    2.2 岩浆岩
    2.3 沉积-构造简史
3 海南岛中生代两期岩浆作用的时间厘定
    3.1 早中生代岩浆岩年龄
    3.2 晚中生代岩浆岩年龄
    3.3 小结
4 海南岛早中生代岩浆作用特征
    4.1 野外地质及岩石学、岩相学特征
    4.2 地球化学特征
    4.3 构造环境
    4.4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4.5 小结
5 海南岛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特征
    5.1 野外地质与岩石学、岩相学特征
    5.2 地球化学特征
    5.3 构造环境
    5.4 源区性质及岩石成因
    5.5 小结
6 海南岛中生代两期岩浆作用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6.1 海南岛中生代岩浆作用时间序列
    6.2 早中生代伸展作用与海南岛构造演化
    6.3 晚中生代伸展作用与中国东南部构造演化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课堂中身体的回归 ——基于贝尔·胡克斯交融教育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对身体概念的兴趣及以往课堂中对身体的忽视
        (二) 研究视角的选择:发现贝尔·胡克斯
        (三) 问题的形成:可能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身体的研究
        (二) 关于贝尔·胡克斯思想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一) 身体
        (二) 交融教育学
    四、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身体归于何处?
    一、课堂中被遮蔽的身体
        (一) 功用性的身体
        (二) 标准化的身体
        (三) 禁欲的身体
    二、解蔽:重新认识课堂中的身体
        (一) 认知方式的"去殖民化"
        1. 从边缘到中心
        2. 包容与开放
        (二) 带有"爱若斯"的身体
        1. 柏拉图与"爱若斯"
        2. 弗洛伊德的"力比多"
        (三) 课堂的"具身性"
        1. 与自我:"我是我的身体"
        2. 与世界:主体间性的身体
第三章 理想图景:带有身体的课堂
    一、完整的课堂
        (一) 生命体验的融入
        (二) 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二、自由的课堂
        (一) 开放:多重视角
        (二) 师生关系:互为主体
    三、富有激情的课堂
        (一) 身心愉悦
        (二) 情感关联
第四章 路径探索: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一、课堂中有声的身体之力
        (一) 独白
        (二) 对话与会话
    二、课堂中静默的身体之力
        (一) 学会沉默:倾听
        (二) 身体语言:触碰
结语 在交融中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问题
    二、本土化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期刊
    三、硕博论文
后记

(8)中国泽蛙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种群系统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泽蛙生物学研究概况
    1 泽蛙生物学特征
    2 泽蛙生物学研究概况
        2.1 泽蛙分类问题探讨
        2.2 泽蛙形态、生态学研究
        2.3 泽蛙生理生化研究
        2.4 泽蛙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3 泽蛙种群生物地理学研究
第二章 中国泽蛙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基因组结构
        2.2 非编码区
        2.3 蛋白编码基因
        2.4 RNA基因
        2.5 tRNA~(Met)假基因
        2.6 基因重排
    3 讨论
        3.1 ND5基因重排的证实
        3.2 脊椎动物中首次发现ND5基因重排
        3.3 假基因
        3.4 基因重排发生的可能机制
        3.5 泽蛙的分类地位
第三章 两栖类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比较和系统发生关系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2.1 基因组结构
        2.2 碱基组成
        2.3 非编码区
        2.4 蛋白质编码基因
        2.5 rRNA基因
        2.6 tRNA基因
        2.7 两栖类的系统发生分析
第四章 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重排及机制
    引言
    1 重排的类群
    2 重排的特点
    3 重排的机制
    4 重排与系统发生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泽蛙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系统地理学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种群遗传多样性
        2.2 巢式进化枝分析
        2.3 分子变异的等级分析
    3 讨论
        3.1 种群遗传多样性
        3.2 系统地理模式和亚种群的划分
        3.3 蛙类种群保护启示
        3.4 分析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9)谭恩美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多维身份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部分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谭恩美及其作品简介
        1.2 对谭恩美作品的误读
        1.3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视角的演进
        1.3.1 族裔视角:亚裔感性
        1.3.2 散居族裔批评的身份认同
    第二章 性别认同
        2.1 定义华裔美国女性
        2.2 颠覆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
        2.3 觉醒:从沉默的女性到发声的女性
    第三章 文化认同
        3.1 母女关系:文化冲突的隐喻
        3.2 母女冲突——文化碰撞
        3.2.1 由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的冲突
        3.2.2 语言障碍导致的冲突
        3.2.3 缺乏沟通导致的冲突
        3.3 母女和解——两种文化的融合
    第四章 族裔认同
        4.1 华裔美国人的他者化处境
        4.2 寻根
        4.3 采用意象并重新诠释中国文化
    第五章 结论
    注释
    参考书目
英文部分
    Acknowledgments
    Abstract
    中文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view of Amy Tan and Her Works
        1.2 Misreading of Amy Tan's Works
        1.3 The Transmutation of Critical Perspective i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1.3.1 Ethnic Perspective:Asian Sensitivity
        1.3.2 Identity of Diaspora Criticism
    Chapter Two Gender Identity
        2.1 Defining Chinese American Women
        2.2 Subverting the Stereotypes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2.2.1 New Images of Chinese American Women
        2.2.2 Rebellious Female Images
        2.3 Awakening:From Silent Women to Articulate Women
    Chapter Three Cultural Identity
        3.1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Metaphor of Cultural Dilemma
        3.2 Mother/daughter Conflict—Collision of Cultures
        3.2.1 Conflict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3.2.2 Conflict Caused by Language Barriers
        3.2.3 Conflict Caused by Default of Communication
        3.3 Mother/daughter Reunification—Melting of the Two Cultures
    Chapter Four Ethnic Identity
        4.1 Chinese Americans' Othered Position
        4.2 Seeking the Family History
        4.3 Adopting Symbols and Reinterpreting Chinese Cultur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10)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定位及其REEP1和ZFYVE27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家系的基因定位与突变分析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与实验材料
    三.研究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REEP1和ZFYVE27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遗传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及人类神经系统疾病
附录一 EXT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及其突变检测
附录二 本论文中所有的引物
附录三 个人简历
附录四 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文章
附录五 博士期间已经发表的文章原文
致谢

四、有关BOTH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学著作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ystem(Chapter 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佳欢.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D]. 郭明. 黑龙江大学, 2010(10)
  • [3]对韩汉语教学中年龄类特指疑问句的考察与研究[D]. 黄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提升研究[D]. 江洪.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5)
  • [5]《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与《大学汉语》教材的对比研究[D]. 石怡. 广西大学, 2015(03)
  • [6]海南岛中生代两期构造伸展作用的岩浆记录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D]. 唐立梅. 浙江大学, 2010(01)
  • [7]课堂中身体的回归 ——基于贝尔·胡克斯交融教育学的考察[D]. 许严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中国泽蛙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种群系统地理学研究[D]. 刘忠权.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9]谭恩美作品中华裔女性的多维身份诉求[D]. 贺晨. 兰州大学, 2008(12)
  • [10]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致病基因定位及其REEP1和ZFYVE27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 刘世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关于两者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