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拟崩速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姚芸[1](2021)在《穴位埋线调周法治疗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血瘀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王奋飞[2](2020)在《育阴止崩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证崩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口服育阴止崩汤加减治疗崩漏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肾虚血瘀证崩漏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有效性,明确本方药的止血及临床疗效,为日后临床治疗崩漏提供切实可用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崩漏患者共45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予患者育阴止崩汤加减治疗,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血止后仍继服3天,血止第4天开始进入调周期,减去上方中的蒲黄炭、五灵脂、茜草炭,煅牡蛎改为牡蛎,酌加当归、丹参、香附,待月经来潮后停药。于经期的第5天起,再次服用育阴止崩汤加减,如此循环服药,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并记录患者服药第一周期止血时间,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子宫内膜、PT、APTT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后BBT的测量情况。运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集患者共45例,治疗中脱落2例,剩余43例患者经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进行评价,总有效率为88.37%。第一周期的近期止血疗效总有效率为93.02%;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8.37%;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PT、APTT指标变化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的BBT双相率为72.09%,其中典型双相者15例,不典型双相者16例,单相者12例。结论:育阴止崩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证崩漏患者不仅能有效止血、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整月经周期,还能改善子宫内膜厚度,缩短PT、APTT,恢复排卵,其总有效率为88.37%,且在治疗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3](2019)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在中医脑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模式,验证该方法的利弊。方法:60名规培医师依照学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实验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和考核,实验组采用导师制带教和Mini-CEX考核,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同时对两组规培医师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在考核满意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考核等级评判中优异的比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第二次考核的等级高于第一次考核,其中人文沟通等得分明显提高。结论:导师制联合Mini-CEX的考核模式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具有具有客观、合理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能显着提高规培学员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进而提升医疗质量,可在中医脑病专业规培带教考核中进行推广。
肖柳宁[4](2019)在《以“胃痈”立论观察益气健脾清解方对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胃痈”立论观察益气健脾清解方对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揭示脾虚与胃痈的关系,更进一步证明加用清热解毒药后对改进该型患者中医症候及镜下糜烂的疗效。【方法】本课题通过随机对照的方式,将86例糜烂性胃炎脾胃气虚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治疗组予益气健脾清解方—香砂六君子汤联合清热解毒药(蒲公英、半枝莲、黄连)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镜下糜烂分级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病理组织学评分及舌面像参数变化。【结果】1、镜下疗效:两组镜下糜烂分级评分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中医症候疗效: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中医症候总积分及单项症候评分,其中治疗组对胃痛、反酸、纳差、疲乏评分改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病理组织学疗效:治疗组对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均有改善;而对照组仅对活动性、萎缩有改善,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舌面像参数:两组治疗后能改善舌面诊部分参数,其中治疗组对面色L值(表示面部光泽度,L值越大,越有光泽)、苔色a值(表示舌苔颜色,a值越大,苔色越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健脾清解方能明显提高慢性胃炎胃粘膜糜烂的愈合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同时对于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四项病理改变及改善部分舌面诊客观化指标也有一定的效果。
邢雪连[5](2018)在《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系统综述探讨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对纳入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梳理,探讨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中医治则、中药用药特点。研究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确定纳入研究,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同时进行数据提取与汇总,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或定量或定性分析;同时对试验组所涉及中医病机、治则、中药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31项研究,涉及2922名重症肌无力患者。纳入研究的文献方法学质量普遍不高。将31项研究分为两个亚组:中药联合西药VS西药、中药VS西药。结果如下:1主要结局指标1.1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中药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其MG危象发生率明显下降(FE,OR=0.08,95%CI=[0.02,0.23],P<0.00001);中药与西药对比,其MG危象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OR=0.19,95%CI=[0.01,4.07],P=0.29);1.2重症肌无力复发率中药联合西药在减少重症肌无力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FE,OR=0.08,95%CI=[0.05,0.15],P<0.00001);单纯使用中药同样优于单纯使用西药(OR=0.03,95%CI=[0.01,0.14],P<0.00001);1.3生活质量3项研究均为中药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对比:He T2016与其他两项研究异质性较大,将其单独分析,结果可知SMD=0.62,95%CI=[0.11,1.14],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项(MaY2016、QianRY2017)合并分析,结果为:SMD=-0.30,95%CI=[-0.90,0.29],P=0.3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结局指标2.1有效率中药与西药对比其有效率未见明显差异(RE,OR=3.30,95%CI=[0.68,15.98],P=0.14);中药联合西药高于西药组(RE,OR=4.07,95%CI=[2.72,6.11],P<0.00001);2.2中医证候有效率中药联合西药以及单纯使用中药在中医证候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单纯西药者,结果分别为:OR=4.15,95%CI=[1.87,9.20],P=0.0005;OR=10.29,95%CI=[4.35,24.37],P<0.00001;2.3许氏MG临床绝对评分中药联合西药组的许氏MG评分较单纯使用西药者患者评分低(RE,SMD=-0.40,95%CI=[-0.67,-0.13],P=0.003);中药与西药对比二者之间尚不能给出确切结论(Chang YT2016,SMD=-1.05,95%CI=[-1.57,-0.52],P<0.0001;Xu FQ 2006,SMD=-0.03,95%CI=[-0.54,0.47],P=0.89);2.4 QMG评分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患者QMG评分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FE,SMD=-0.66,95%CI=[-0.97,-0.35],P<0.0001);2.5中医证候积分中药联合西药及单纯使用中药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者,结果分别为:FE,SMD=-0.70,95%CI=[-0.87,-0.54],P<0.0001;SMD=-3.98,95%CI=[-4.87,-3.08],P<0.00001;2.6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水平中药联合西药与西药对比在改善AChRab水平上尚不能给出确切结论:(其中Bao B 2016:SMD=-0.26,95%CI=[-0.77,0.25],P=0.32;Jiao J2011:SMD=0.02,95%CI=[-0.52,0.57],P=0.93;JiangJD 2003:SMD=-0.17,95%CI=[-0.66,0.31],P=0.48;表明二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而 TianT 2013:SMD=-1.01,95%CI=[-1.54,-0.47],P=0.0003;Wang SH 1999:SMD=0.65,95%CI=[0.25,1.05],P=0.001;Niu GH 2009:SMD=-1.26,95%CI=[-1.82,-0.71],P<0.00001;WuXC2006:SMD=-1.07,95%CI=[-1.41,-0.73],P<0.00001;Yin YJ 2002:SMD=-0.80,95%CI=[-1.15,-0.44],P<0.0001;ZhangMZ2010:SMD=-1.07,95%CI=[-1.61,-0.54],P<0.0001;Qi GY 2017:SMD=-1.24,95%CI=[-1.53,-0.94],P<0.00001。表明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患者AChRab水平上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中药与西药在改善AChRab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FE,SMD=0.16,95%CI=[-0.12,0.43],P=0.26);2.7肌电图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3项研究均为中药与西药对比,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FE,SMD=0.06,95%CI=[-0.17,0..30],P=0.59)。3安全性指标总体而言,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频次、种类远远多于试验组,本系统综述选取三项主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①胃肠道不良反应:中药联合西药组发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少于单纯西药组(FE,OR=0.09,95%CI=[0.02,0.39],P=0.002);中药与西药对比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RE,OR=0.68,95%CI=[0.02,22.30],P=0.83);②毛发增长:中药联合西药出现毛发增长的不良反应低于单纯西药者:WuXC 2006(OR=0.10,95%CI=[0.04,0.25],P<0.00001);Wang HT 2010(OR=0.01,95%CI=[0.00,0.05],P<0.00001);③向心性肥胖: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出现向心性肥胖的频率小于单纯西药组(FE,OR=0.07,95%CI=[0.03,0.14],P<0.00001);单纯使用中药出现的向心性肥胖频率同样小于单纯西药组(FE,OR=0.05,95%CI=[0.01,0.40],P=0.005)。4中医病机、治则及中药使用规律31篇研究共28篇提及中医病机、治则等。从脏腑角度而言,病位涉及脾、肾、肝,脾脏涉及最多为22次,占78.57%,肾脏次之,为17次,占60.71%,肝脏出现1次,占3.57%。4篇研究认为本病与经络关系密切,占14.29%。从气血津液角度而言,本病主要涉及气血,少数提及阴液亏虚;从实邪角度而言,本病涉及风邪、湿邪、毒邪。31篇研究中共涉及60味中药,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黄芪、白术、升麻、当归、党参、柴胡、甘草、陈皮、枸杞、麻黄,排名前八的中药构成了补中益气汤。研究结论中药联合西药可以提高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尤其在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重症肌无力复发率、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单纯使用中药与使用西药相比其疗效相当,仅在重症肌无力复发率、中医证候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中药治疗本病安全,副作用小;重症肌无力的病位主要在脾、肾、肝,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为主,治疗以脾肾双补为多,少数提及疏肝,同时兼加祛风除湿解毒。使用最多的药物为黄芪,剂量为15-120g。最常用的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金方伟[6](2017)在《更血康治疗更年期功血64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更年期功血是妇科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是由于神经内分泌失调,患者卵巢功能下降,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刺激素(FSH)升高,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过度增生,不能由增生期转为分泌期,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发生异常,导致子宫异常出血[1],属于非器质性病变,好发于4555岁女性。西医多采用孕激素疗法,但副作用较大,且存在药物依赖性。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显着,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笔者采用
王伟[7](2017)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文献研究检索历年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RVE)的文献,系统研究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动态,中西医对病毒性肠炎的诊疗进展,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2.临床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WJJZQS)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经典古方五加减正气散在治疗寒湿型RVE中的治疗优势。3.实验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细胞染毒模型后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对IL-6、IL-1 β、TNF-α、IFN-β因子以及对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五加减正气散抗轮状病毒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通过对RVE的相关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分别完成中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病名及沿革、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以及西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流行病学特征、RV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等)。2.临床研究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医诊断为寒湿型RVE的患儿,年龄6个月-3岁,病情属轻、中型,共计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2治疗方法在常规饮食及生活调摄指导基础上,根据脱水情况对症应用ORS治疗外,治疗组应用《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原方:藿香12g、苍术12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10g、茯苓18g、谷芽6g治疗。以上药物全部采用中药饮片,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每剂浓缩制成100ml/袋的液体。6个月-1岁每日20ml,1-2岁每日25ml,2岁以上每日35ml。分早晚两次,连服3天。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颗粒,50mg/粒,按15mg/kg·d剂量应用,分3次口服,连续3天。2.3观察指标通过治疗前后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精神状态等临床表现观察,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大便RV抗原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比较,结合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完成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3.实验研究3.1实验材料病毒株与细胞株:轮状病毒SA11株(RV SA11),恒河猴胚胎肾细胞(MA104)为RVSA11株敏感细胞。动物:SPF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160g-200g,雌雄各半。药物:五加减正气散原方(同上)、利巴韦林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等。3.2含药血清制备36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及WJJZQS大、中、小剂量组共6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给药量按成人日用量等效剂量换算后,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蕾香正气液、利巴韦林颗粒液、五加减正气散大、中、小剂量灌胃。每日分2次,连续3天。末次灌胃1h后取血。3.3 WJJZQS含药血清对RV 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和RVSA11对MA104细胞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在TC0范围内,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对RV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3.4 WJJZQS含药血清对TLR/TRIF/IRF3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 β、TNF-α、IFN-β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中医多以“泄泻”论治RVE。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疗法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西医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物,仅采取对症治疗。2.临床研究2.1病例基本情况治疗期间除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轻度皮疹)脱落1例,余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资料齐全。实际共收集病例5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2.2 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情轻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3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除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积分差异不显着外(P>0.05),治疗组余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2.4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5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两组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1例,服药1天后出现轻度皮疹,病例脱落。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皮疹渐退。余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研究3.1 RV SA11毒力测定RV SA11 对 MA104 细胞的 TCID50 10-3 34/ml:3.2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细胞的TC0均为20%;3.3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50%浓度组抑毒率差异不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均优于空白血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JJZQS中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除WJJZQS中剂量5%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优于中成药组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浓度多重比较结果,说明各组均能有效抑制RV合成,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关系(P<0.05或0.01)。3.4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除空白血清组在20%浓度抗病毒吸附率为4.04%外,其余各组含药血清的TC0范围内各浓度,对RV吸附的过程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5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各组含药血清的TC。范围内各浓度,对RV均无直接灭活作用(P>0.05)。3.6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IFN-β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6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6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与染毒组比较,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能明显下调IL-6的表达水平,差异特别显着(P<0.01);大剂量组亦可下调IL-6的高表达,且差异显着(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能使细胞IL-6的高表达降低,但与染毒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1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1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大、中剂量组下调IL-1β作用最强(P<0.01);其次为中成药、小剂量组(P<0.05);西药组对IL-1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NF-α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小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NF-α的高表达,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的调控作用则更强(依次为中成药组、西药组、WJJZQS中剂量、大剂量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FN-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FN-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升高。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上调IFN-β表达作用最强(P<0.01);WJJZQS大剂量组亦可上调IFN-β的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对IFN-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3.7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LR3mRNA的过表达(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TLR3mRNA表达的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下调作用尤为显着(P<0.01)。WJJZQS大剂量组也可显着下调TRIFmRNA的过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mRNA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mRNA表达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但下降幅度小于1.5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组含药血清对IRF3mRNA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3.8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TLR3蛋白表达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大剂量组TRIF蛋白表达量亦显着降低(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蛋白表达量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蛋白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不同程度降低,但经数据分析,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医药在治疗RVE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2.临床研究WJJZQS可明显改善寒湿型RVE患儿腹泻、腹痛/肠鸣、恶心呕吐、脘腹闷胀、食欲不振症状积分,尤其是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显效率)、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大便RV抗原转阴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WJJZQS治疗寒湿型RVE,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并临床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1)WJJZQS具有的抗病毒作用,不是通过抗病毒吸附和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实现的,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病毒生物合成作用。(2)WJJZQS通过下调IL-6、IL-1β、TNF-α等致炎因子的过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FN-β的表达,发挥辅助的抗病毒作用。(3)WJJZQS对特异性识别dsRNA病毒的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3、TRIF表达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对IRF3的表达则无显着调控作用。
文咏欣[8](2016)在《益气养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简称PCOS)由于排卵障碍和内分泌紊乱状况持续存在,卵泡发育迟缓,以无排卵、高雄激素为主要表现,对子宫内膜产生不良影响,在雌激素长期作用无孕激素对抗的状态下,使子宫内膜增生、修复迟缓,高雄激素可直接损害子宫内膜的生长,故可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目前对PCOS的研究是妇科领域的研究关注热点及难点问题。西医学认为PCOS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存在异质性,治疗本病目前手段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PCOS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在调经止血方面疗效明确。但是目前中医药研究多集中在中药调整月经周期方面,即对以治疗闭经、月经稀发为主要表现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对以异常子宫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中药止血方法的研究极少,欠缺规范化及系统化的研究,因此针对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不足,设立此课题在临床中有实用意义。2.研究内容:2.1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综述一:PCOS异常子宫出血中医研究概况:通过文献研究,回顾总结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治疗方法及研究现状,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中医理论依据。综述二:PCOS异常子宫出血西医研究进展:总结西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2.2 第二部分:临床观察目的:本研究对PCOS异常子宫出血的出血期患者以益气养阴为法中药治疗,着重探讨中医药在对PCOS异常子宫出血止血方面的作用。同时对治疗组在血止后仍继用益气养阴法治疗的患者月经改善情况进行初步疗效观察。希望通过此研究,客观评价益气养阴法在治疗PCOS异常子宫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5例符合PCOS及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中医证属气阴两虚的出血期患者,按2:1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益气养阴方(菟丝子、太子参等)口服,每日一剂,早晚2次分服,服至血净为止;对照组15例予以口服黄体酮软胶囊,每次1粒(0.1g),每日2次,连服6天,停药待撤退性出血,观察两组的近期止血疗效。血止后,治疗组继用益气养阴方减去止血之品仙鹤草,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月经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近期止血疗效比较:治疗组速效17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0%;对照组速效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血止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0%;对照组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66.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止血时间与相关条件的关系:患者止血时间与年龄、入组前病程长短、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阴道出血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调经疗效比较:治疗组经过调经治疗后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40%;而未经过调经治疗的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66.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础体温:治疗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妇科内分泌激素水平: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LH/FSH比值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LH/FSH匕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B超卵巢多囊样改变变化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超卵巢多囊样改变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短期内对卵巢形态学上的多囊样改变改善作用不明显。(8)随访:治疗组再度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现象有9例,而对照组再度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现象有11例。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已妊娠,其中1例已足月分娩,新生儿发育良好,未发现畸形,另外1例已妊娠3个月,目前妊娠情况良好。3.结论:(1)益气养阴法对PCOS异常子宫出血的近期止血疗效肯定。(2)益气养阴法对PCOS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明显。(3)益气养阴法对PCOS异常子宫出血妇科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有作用。(4)益气养阴法对PCOS异常子宫出血血止后调整月经有一定疗效。
王洪蓓[9](2016)在《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全面整理、研究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深入挖掘其临床价值和科学精髓,进而达到继承、发展、传播、推广之目的。研究方法和内容:采用文献分析、跟师临证、随访跟踪、问答谈话和临床观察等多种方法,对王焕禄教授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进行全面研究,穷本溯源,挖掘提炼,抽提其学术思想,总结其诊疗经验,另外设计临床研究方案,对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方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本论文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研究1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与治学特点1.1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梳理王焕禄老师家学影响、师承经历、临床实践与研究及获奖经历等。1.2王焕禄教授治学特点总结王焕禄老师治学四大特点:1.2.1注重经典,熟读精研1.2.2重视实践,身体力行1.2.3转益多师,勤求博采1.2.4继承前人,发展创新2王焕禄教授主要学术思想从理论渊源、学术思想内涵及临床验案总结王老师五方面学术思想:2.1湿热害人最广重视湿热为病,认为湿热之邪,害人最广。王焕禄老师深入学习历代湿热相关理论,更重临床实践运用;精研湿热,见解独到:湿热发病,清利为主;湿热为病,病位广泛;辨湿热病审症求因,擅于寻踪觅迹。四诊注重舌苔、口气及分泌物的辨识;重视现代医学的相关指标与湿热病机关联;强调内有湿热外呈燥象。注重湿热病的演变,湿热蕴久成毒,要清热利湿配合清热解毒。从湿热论治,重新认识疾病,解决临床顽疾。2.2脾胃万病相关认为脾胃万病相关与脾胃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狭义脾胃病与广义脾胃病。当脾胃本藏发病,突出脾胃病要辨虚实,辨证重舌诊,实证多见湿热为患,久病多兼瘀血;强调治脾重温补,治胃重清降,久病要治瘀,虚实兼见要权衡孰重孰轻予以施治。他藏有病,补虚要关照脾胃,攻伐勿伤脾胃,脾胃病明显者,他藏之病要暂缓治之,要先调治脾胃。同时对于脾胃病患者,王老师时时强调平时调摄的重要性。强调“脾胃一虚,百病丛生,从脾论治,诸病易瘥”。2.3女科每关肝肾临床治疗月经不调特别强调肝肾的重要性,六味地黄汤加减是王老师常用的方剂。2.4男科病重肾阳对于男科病,尤重温补肾阳。包括前列腺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症。以前列腺增生为例予以说明。2.5久病必见血瘀认为久病必见血瘀的成因以久病气虚致瘀、久病气滞致瘀和久病湿热煎熬致瘀为主要特点。久病要善察瘀:久痛多瘀;望面色观皮肤察瘀;望舌察瘀;化验检查提示。祛瘀要分层次、辨病机。第二部分:王焕禄教授临床辨治经验研究1辨证施治方法特点总结王焕禄老师临床施治六方面特点:1.1辨病辨证,两相结合1.2中医为本,西为中用1.3注重邪正,权衡标本1.4精于舌诊,四诊合参1.5喜用经方,化裁验方1.6用药精准,处方周全2临床常见病诊治经验从相关疾病诊治特点为出发点,总结王焕禄老师辨治内科、妇科、皮肤科等疾病的独到见解和诊疗特色:2.1辨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经验: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心气阳不足、瘀血阻于心脉所致。重视详细问诊。察舌脉重舌质及舌脉瘀象。重视鉴别诊断。认为益气活血通络是基本治法,处方用药温而不燥,升降合宜,动静有制。2.2辨治慢性便秘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便秘,是以脾虚为核心病机。脾虚运化无力则糟粕形成异常;脾虚气机升降失常则肠腑不降;肠道失濡亦源于脾。治疗上,益气健脾是根本之法,调畅气机是关键步骤,擅用药对,用药分缓急。2.3辨治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经验:认为食管炎应立名“食管瘅”,病位在胃(食管)、肝,病邪以气逆、湿热、血瘀为主,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和胃降逆为主。经验方红藤棱莪煎加减为其常用方剂。2.4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经验: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立名“湿热痹”,强调湿热病机,分期治疗,急性期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缓解期在适当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治疗同时,必须加大补益的力量。2.5辨治肾脏病临床经验:治疗肾病强调辨证分期:急性期邪气辨风邪、热邪,病位辨在气在血。慢性期藏腑涉及脾肾,多易夹浊毒、热毒、血热、血瘀。分析肺脾肾与肾病的关系。治疗急性期分“风水阻遏,肺气失宣”、“热伤血络,迫血下行”、“毒热内蕴,迫血外溢”三型辨治;慢性期以脾肾两虚,浊毒失降为主,治从健脾益肾,利湿化浊,活血化瘀入手,突出重点效药的应用。2.6辨治月经病临床经验:辨治月经病强调详问病史,包括重问诊月经情况、注重妇科既往病史、注意区分年龄段不同,病机差异、注意服药史并注重结合现代医学相关检查。强调辨别虚实。治疗月经量少——虚从肝肾补;实证逐痰瘀。2.7辨治带下病临床经验:带下病强调带下过多须从虚实辨证;带下过少虚证为主。带下过多虚证者多用傅青主的完带汤加减,湿热下注者多用茵石米甘汤加味,湿热血瘀者多用经验方清坤宁宫汤加减。带下少者,多从补益肝肾入手治疗。2.8辨治男科病临床经验:临床治疗男科病时重视温补肾阳,强调男科病的辨证以全身和局部相结合,治疗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认为男性不育以肾阳虚多见,但是有瘀者化瘀,兼夹湿热者适度清利。2.9辨治痤疮临床经验:认为痤疮的治疗既要辨痤疮局部,又要结合全身整体情况,总结出痤疮辨证当分虚实,实证者又分热毒相结、脾胃湿热、相火亢盛等;虚证者除阴虚火旺,还有肾阳虚者,虚实夹杂亦不少见。2.10辨治银屑病临床经验:采用辨病辨证分期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为湿热蕴伏,血热所致,治疗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静止期为湿热蕴伏,瘀血阻络,肤失所养,治疗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消退期为湿热蕴伏,血燥肤失所养,治疗清热利湿,养血润燥为主。强调湿热病机贯穿疾病全程。。2.11辨治鼻鼽临床经验:根据患者的症状及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鼻鼽多由肺气虚,卫表不固,营卫失和,风寒乘虚侵入而引起,患者多为免疫功能偏低。治疗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温阳散寒,方药多用玉屏风散、桂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第三部分: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王焕禄老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当从湿热血瘀辨治,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和胃降逆是治疗大法,创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方红藤棱莪煎,研究观察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选择5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红藤棱莪煎治疗组30例和奥美拉唑对照组25例。经8周治疗,发现红藤棱莪煎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疗效总积分、临床综合疗效、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湿热证和血瘀证以及胃镜下食管病变程度和胃镜下治愈率等方面疗效均好于西药对照组。其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有应用前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本论文的创新点:1既往王焕禄教授学生对其学术思想的整理只是对其重脾胃和重湿热两方面进行整理,本论文在进一步加深、完善整理王焕禄老师重脾胃、重湿热思想之外,还整理了王老师女科和男科的学术思想以及久病注重活血化瘀的思想,更加全面的整理了老师的学术思想,另外本论文还在王焕禄教授治学特点、临床辨证施治特点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归纳,使其治学特点、学术思想得以更全面展示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2在本人的临床实践中,对部分疾病能灵活运用老师的学术思想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对老师擅长治疗的疾病病种能运用以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某一阶段的治疗中有自己不同的辨治思路和方药选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临床研究方面,从湿热血瘀辨证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研究,前人未见报道;对于湿热血瘀证候的选择,结合老师个人的辨证特色进行症状选择和组合,不囿于以往文献的内容。是结合名老中医个人辨证特色选择相关证的构成,浓缩和提炼名老中医个人辨证经验,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学习名老中医临床辨证经验。
胡婷婷[10](2016)在《王翠霞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崩漏,是一种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病证,表现为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称之漏下,为妇科常见病及疑难病之一。崩与漏虽临床表现不同,但病因病机基本相同,且常相互转化,故并称“崩漏”。二者常交替出现,致使患者病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则称之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高发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育龄期较为少见。目前西医多采用激素止血和调整周期的方法治疗该病,然其不能从根本上祛除病因,且因目前医疗状况,患者较难接受长期服用激素的治疗方法。而祖国医学对崩漏的治疗历史悠长,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运用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状态。导师王翠霞教授从事妇科临床一线工作近20年,博采众家之长,本寻辩证论治思想,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对崩漏有其独特的中西医认识。导师认为崩漏之本在肾,同时累及肝脾二脏,因虚、热、瘀,以致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致使经血非时而下,发为崩漏;从西医学角度讲则是多由于无排卵引起。治疗上,导师将崩漏分为出血期和血止后期,分期论治,灵活运用治崩三法,出血期治以补肾健脾,固涩化瘀止血之法,塞流、澄源并举;血止后期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治以补肝肾,健脾气,疏肝调经为主,辨证论治,灵活变化,临床疗效显着。
二、自拟崩速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崩速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育阴止崩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证崩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关于崩漏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现代医学关于无排卵型AUB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2.1 病名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
4.治疗方法 |
5.疗效观察指标 |
6.疗效判定标准 |
6.1 近期止血疗效 |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6.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7.统计学处理 |
8.统计学分析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导师韩延华教授对崩漏的认识 |
1.1 肾为月经之本 |
1.2 肾虚与血瘀的相关性 |
1.3 从肾虚血瘀论治崩漏 |
2.育阴止崩汤加减的立法依据和方义组成 |
2.1 立法依据 |
2.2 方义组成 |
2.3 中药药义溯源 |
3.中药现代药理分析 |
4.初步探讨育阴止崩汤加减的作用机理 |
4.1 兴奋子宫并促进内膜脱落 |
4.2 调整HPO轴功能 |
4.3 促进凝血 |
5.不足与展望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3)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 2组规培医师对考核满意度比较 |
2 2组规培医师考核等级比较 |
讨 论 |
(4)以“胃痈”立论观察益气健脾清解方对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病例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合并用药要求 |
2.5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2.6 疗效判断及评定标准 |
2.7 不良事件记录 |
2.8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基线可比性比较 |
3.3 疗效比较 |
3.4 不良事件观察结果 |
4、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 |
4.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3 立题依据 |
4.4 中药组方的理论解析 |
4.5 观察指标分析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医症候评分表 |
附录二:文献综述以“痈”论治脾胃病辨析 |
参考文献 |
(5)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
1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 |
2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认识 |
1 重症肌无力的历史沿革 |
2 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 |
4 重症肌无力的其他中医治法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纳入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5 方法学质量评价 |
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
结果 |
1 检索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4 临床疗效评价 |
5 发表偏倚 |
讨论 |
1 方法学质量 |
2 有效性及安全性 |
3 局限性 |
4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重症肌无力中医病机、治则及中药使用规律探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更血康治疗更年期功血6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标准 |
2.2.1 总疗效判定标准 |
2.2.2 止血疗效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2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
3.2 2组患者止血疗效比较 |
4 讨论 |
(7)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及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2.1 感受外邪 |
1.2.2 饮食所伤 |
1.2.3 情志不畅 |
1.2.4 病后体虚 |
1.2.5 肾命火衰 |
1.3 治法方药 |
1.4 辨证分型 |
1.4.1 辨证要点 |
1.4.2 疾病分型 |
1.5 中医治疗 |
1.5.1 经典治疗 |
1.5.2 现代中医治疗 |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西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2.3 发病机制 |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5 常用治疗方法 |
2.5.1 液体疗法 |
2.5.2 抗病毒及免疫疗法 |
2.5.3 微生态制剂 |
2.5.4 肠黏膜保护剂 |
2.5.5 RV疫苗 |
2.5.6 补锌治疗 |
第二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
1.2.4 中医证候轻重判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3.2 症状量化判定标准 |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3.6 医学伦理控制 |
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 结果 |
4.1 病例基本情况 |
4.2 一般资料比较 |
4.2.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4.2.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4.2.3 两组病情轻重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4.3.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4.3.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4.3.3 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
4.3.4 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
4.3.5 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 |
4.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5. 讨论 |
5.1 五加减正气散出处及组方依据 |
5.1.1 原方出处及方义 |
5.1.2 药物分析 |
5.2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RVE的理论依据 |
5.2.1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RVE的思路 |
5.2.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RVE发病的关系 |
5.3 利巴韦林在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 |
5.3.1 药物概述 |
5.3.2 利巴韦林在治疗中的应用 |
5.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抗体外轮状病毒的作用机制探讨 |
实验一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抗体外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病毒株与细胞株 |
1.2 动物 |
1.3 药物 |
1.4 试剂 |
1.5 主要仪器及实验室 |
2. 实验方法 |
2.1 血清制备 |
2.1.1 分组 |
2.1.2 给药 |
2.1.3 取血 |
2.2 MA104细胞的复苏及传代 |
2.3 病毒活化 |
2.4 病毒毒力测定 |
2.5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试验 |
2.5.1 含药血清的前处理 |
2.5.2 制备96孔板内单层细胞 |
2.5.3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试验 |
2.5.4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的测定 |
2.5.5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
2.5.6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
2.6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RV SA11毒力测定 |
3.2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 |
3.3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
3.4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
3.5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及IFN-β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检测原理 |
2.2 实验步骤 |
2.3 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IL-6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IL-1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TNF-α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3.4 WJJZQS对染毒细胞IFN-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总RNA的提取 |
2.2 反转录 |
2.2.1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
2.2.2 逆转录反应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3.1 实时荧光检测PCR引物 |
2.3.2 进行Realtime PCR反应 |
2.4 计算 |
3. 实验结果 |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影响 |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 mRNA表达的影响 |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Toll样受体(TLRs)家族 |
4.2 TLR3信号通路在RV感染中的作用 |
4.3 WJJZQS对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
5. 小结 |
实验四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制备蛋白样品 |
2.2 BCA法测蛋白浓度 |
2.3 样品处理 |
2.4 蛋白检测 |
2.5 配置SDS-PAGE |
2.6 上样 |
2.7 电泳 |
2.8 转膜 |
2.9 免疫反应 |
2.10 化学发光 |
2.11 凝胶图像分析及数据统计 |
3. 实验结果 |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缩略语索引 |
附录2 临床调查表 |
附录3 症状积分评估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科研课题 |
附件 |
(8)益气养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中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古籍的相关记载与认识 |
1.1 “漏下”的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则治法 |
1.4 经典方剂 |
2 现代中医相关认识与治疗方法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则治法 |
2.3 其他疗法 |
2.4 中西医结合诊治 |
3 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
4 近期中医药相关研究报道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 内分泌因素 |
1.2 子宫内膜因素 |
1.3 遗传因素 |
1.4 心理精神因素 |
1.5 其他因素 |
2 治疗方法 |
2.1 出血期 |
2.2 血止期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入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
2.5 近期止血疗效判定标准 |
2.6 调经疗效评定标准 |
2.7 不良事件 |
2.8 随访 |
2.9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3.2 疗效性指标情况分析 |
3.3 不良事件 |
3.4 随访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病因病机 |
5.1.1 病因 |
5.1.2 病机 |
5.2 益气养阴法的止血调经作用 |
5.2.1 益气养阴以“塞流” |
5.2.2 寓止血于调经 |
5.2.3 方药分析 |
5.2.4 临床疗效分析 |
5.2.5 中药作用机制探讨 |
5.3 失败病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
1 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与治学特点 |
1.1 王焕禄教授医学经历 |
1.2 王焕禄教授治学特点 |
2 王焕禄教授主要学术思想 |
2.1 湿热害人最广 |
2.2 脾胃万病相关 |
2.3 女科每关肝肾 |
2.4 男科病重肾阳 |
2.5 久病必见血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王焕禄教授临床辨治经验研究 |
1 辨证施治方法特点 |
1.1 辨病辨证,两相结合 |
1.2 中医为本,西为中用 |
1.3 注重邪正,权衡标本 |
1.4 精于舌诊,四诊合参 |
1.5 喜用经方,化裁验方 |
1.6 用药精准,处方周全 |
2 临床常见病诊治经验 |
2.1 辨治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经验 |
2.2 辨治慢性便秘临床经验 |
2.3 辨治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经验 |
2.4 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经验 |
2.5 辨治肾脏病临床经验 |
2.6 辨治月经病临床经验 |
2.7 辨治带下病临床经验 |
2.8 辨治男科病临床经验 |
2.9 辨治痤疮临床经验 |
2.10 辨治银屑病临床经验 |
2.11 辨治鼻鼽临床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王焕禄经验方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 |
综述: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反流性食管炎湿热血瘀证中医症状与体征积分表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王翠霞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中医之病因机 |
虚 |
热 |
瘀 |
2.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3.治疗特色 |
出血期 |
血止后期 |
4.病案举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自拟崩速康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调周法治疗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血瘀证)的疗效观察[D]. 姚芸.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育阴止崩汤加减治疗肾虚血瘀证崩漏的临床研究[D]. 王奋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12)
- [4]以“胃痈”立论观察益气健脾清解方对脾胃气虚型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干预作用[D]. 肖柳宁.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D]. 邢雪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6]更血康治疗更年期功血64例[J]. 金方伟.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7(05)
- [7]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D].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益气养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D]. 文咏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王焕禄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红藤棱莪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D]. 王洪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王翠霞教授治疗崩漏的临床经验总结[D]. 胡婷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