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水土流失调查及防治建议

茶园水土流失调查及防治建议

一、茶园水土流失调查及防治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林威鹏,张泰劼,郑海,郜礼阳,曾斌,李煦红,舒灿伟,高旭华,蔡昆争,操君喜[1](2021)在《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建立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草类是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栖息天敌等多重功能,对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内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东大部分茶企(农)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对草类进行无差别的防控措施,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严重破坏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建立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对指导茶企(农)科学防治杂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内茶园杂草评价与分级方法的探索和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初探等3个方面展开,针对广东茶区产地特点,提出以发生频级、生长优势度、分布系数、防治难度为指标的杂草危害评价和分级方法,以期为茶园杂草的科学防控及茶-草和谐共生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建议。

李少鹏[2](2021)在《金海湖新区海马宫村汉族生计方式研究》文中认为

江文甲,林满红,翁佩莹,魏道智,林文雄,苏凯[3](2021)在《福建安溪县乡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机制》文中指出为了厘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采用生物量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调整系数修正传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对1999—2019年安溪县所属24个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评估,探究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溪县24个乡镇ESV呈整建制递减,减幅为0.004~0.295亿元;林地和耕地对ESV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草地和水域,其余地类对ESV的贡献为负值;将其他地类转变为林地可提高ESV,而转变为园地面积(主要是茶园面积)则导致ESV降低。采用化肥单一化宿根栽培管理茶园导致ESV降低,而茶园生态栽培能有效提高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肥力,提高ESV。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2021)在《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等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五十五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等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2021年5月27日通过,现予公布。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赵榕[5](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耦合机理及协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问题是阻碍喀斯特地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限制因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是稳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关键,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同时稳固农村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贫困恶性循环、乡村地域系统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针对石漠化与贫困耦合量化、协同治理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要。在代表南方喀斯特整体环境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对240个贫困村通过统计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问卷调查,以村域为研究单元,从“区域-村-户”多尺度视角,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耦合度模型、A-F法、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围绕石漠化与贫困耦合机理及协同治理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阐明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与贫困特征,揭示石漠化与贫困的耦合机理与形成机制,集成创新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体系并进行应用示范,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参考。(1)通过分析村域石漠化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发现,村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坡度和人均耕地面积是喀斯特地区村域石漠化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村域石漠化规模的驱动因子及作用过程因所在喀斯特地貌类型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喀斯特高原槽谷区的村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13.49%,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为23.22%,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为38.38%。研究区整体的村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坡度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决定力q值分别为0.21、0.14和0.12。村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平均坡度的交互q值最大,为0.4。喀斯特高原槽谷区的村域地表起伏度、平均坡度、森林覆盖率和村人均纯收入的决定力q值分别为0.32、0.15、0.14和0.14,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喀斯特高原山地区的村域河网密度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决定力q值分别为0.15和0.12,河网密度因子与石漠化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人均耕地面积因子与石漠化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的村域平均坡度、水土流失率、平均海拔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决定力q值分别为0.31、0.3、0.28和0.23。村域坡度和海拔因子与村域石漠化规模均呈现显着正相关,村域水土流失率和人均耕地面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喀斯特地区村域贫困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村域行政村所属县域GDP、平均海拔、耕地比例和通广播电视率,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区的驱动因子不同。喀斯特高原槽谷区2015年村平均贫困发生率为27.97%,喀斯特高原山地区为16.10%,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为29.24%。到2018年,喀斯特高原槽谷区为2.08,高原山地区为4.69,高原峡谷区为9.52。从2015年村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看,研究区整体的行政村所属县域GDP、平均海拔、耕地比例和村通广播电视率的决定力q值分别为0.28、0.25、0.19和0.18,村人均纯收入与所属县域GDP的交互q值最大,为0.37。喀斯特高原槽谷区主要受村人均纯收入、园地比例、距省道距离和耕地比例等因子的影响,决定力q值分别为0.16、0.18、0.12和0.1。喀斯特高原山地主要受村域平均坡度、耕地比例、村域内危房户占比和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决定力q值分别为0.19、0.15、0.11和0.11。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主要受村域内公共服务点数量、村集体经济收入、饮水安全困难户占比、到县政府驻地距离等因子的影响,决定力q值分别为0.13、0.1、0.1和0.1。综上,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农村贫困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高原槽谷区主要受经济与资源条件限制,高原峡谷区主要受公共服务设施的限制。(3)喀斯特地区贫困村的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发生率在地理分布上有很大的相关性,随贫困程度的增加,石漠化规模越来越大。大部分村域的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整体呈现较高水平耦合等级和高度耦合协调类型。石漠化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贫困的耦合关系表现为低水平耦合、磨合阶段和高水平耦合三种类型,大部分村落的石漠化与贫困耦合等级为高水平耦合,喀斯特高原槽谷区与喀斯特高原山地区石漠化与贫困耦合协调性相似,与喀斯特高原峡谷区石漠化与贫困的耦合协调等级差异较大,驱动因素也不同。石漠化与贫困耦合度受坡度和降雨量等自然环境影响,且坡度、降雨量越大,耦合度越低。分地貌区看,经济发展维度对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和峡谷区的石漠化与贫困耦合度影响不显着,但在高原槽谷区,仅受经济维度的显着影响,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影响,且自然环境为负相关,资源禀赋中除村域人均耕地面积外,均为正相关。喀斯特高原峡谷区受村域海拔和坡度的负向影响,受耕地比例和人均耕地面积的正向影响。村域是解决区域石漠化与贫困问题的有效战场和有力对象,开展村域尺度的石漠化与贫困耦合机理研究成果,能够更加有效的指导区域实践。(4)基于石漠化环境与贫困的耦合机理,研发了石漠化环境相对贫困识别技术、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和中-强度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并对取得成果进行示范验证。构建的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实现了相对贫困家庭和区域相对贫困程度的精准有效识别,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模式推广技术和诊断技术,能有有效促进治理模式在县域尺度的推广示范,以“成效评价—贫困诊断—诉求分析—路径谋划”为主线构建的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模式诊断的技术,能够较好的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成效评价、问题诊断、病因分析与路径谋划。未来应以建设生态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延伸的产业化工程为目标,构建石漠化地区农户参与式生态产业经营模式,进而实现石漠化地区的乡村振兴。

张吟[6](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进行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对揭示草地畜牧业的实施与成效间的协调性和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遥感学、草地学、畜牧学等关于空间异质性、地物光谱差异性、草地生态系统整体性等理论,针对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与信息化融合、因地制宜的定量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技术需求和科学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以天空地一体化为技术手段,获取2015-2020年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数据,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层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草地畜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研究目标以及对数据的时间连续性、空间分辨率、数据获取成本等需求,获取了多平台、多时空、多分辨率、多尺度的数据:包括:2015和2020年两期Landsat-8中分辨率遥感影像,2020年的2m分辨率GF和ZY卫星数据,高精度无人机影像数据,地面草地样本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集成了天空地一体化动态监测体系,满足了研究的时间、空间和精度需求,实现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引入雷达遥感和高光谱地面监测数据,丰富数据类型和监测手段,更加有利于提升监测精度。(2)植被覆盖度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正比,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速率与石漠化程度成反比,石漠化演变趋势整体呈现由高等级石漠化向低等级石漠化、有石漠化向无石漠化方向发展,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石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越显着:从2015-2020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来看,关岭-贞丰花江平均植被覆盖度由38.50%提升至57.87%,毕节撒拉溪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3.03%提升至61.19%,施秉喀斯特平均植被覆盖度由58.45%降低至58.20%,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分别为52.63%、15.09%和0%。从2015-2020年,植被覆盖度随石漠化程度越深,增长速率越快,无-潜在石漠化的施秉喀斯特植被保护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和中-强度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恢复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关岭-贞丰花江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密度由478.55 g/m2增加至708.52 g/m2,增长率为48.06%;毕节撒拉溪由703.39 g/m2增加至1544.96 g/m2,增长率为119.64%;施秉喀斯特由1632.85 g/m2降低为1035.97 g/m2,增长率为-36.55%,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石漠化程度越深密度越小,施秉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草地生物量密度水平较高,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均较好。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强特点,政府制定明确的草地治理与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鼓励农民种草养殖可以有效降低地区裸土比率,提升地表植被覆盖度。(3)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实地调研法选定指标,构建了包括13个具体指标的指标层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准则层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给出相应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石漠化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为0.4934:0.3108:0.1958。轻度及以下石漠化面积占研究区面积比重C4、人均畜牧业产值C6、植被覆盖度C1、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C3、人均耕地面积C12等五个指标对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最大,这5个指标权重之和达到目标层权重的61.78%,说明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主要由这5个指标来体现。针对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多尺度评价缺乏因地制宜的规范指导问题,构建了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于天空地一体化应用层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试探性,后续研究可以尝试结合高光谱遥感,更系统科学地把宏观和微观指标相结合。(4)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在2015-2020年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变化表现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的三类效益增长率最小,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增长率最大,中-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率最大: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由0.4883下降至0.4503,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由0.3560增长至0.4217,关岭-贞丰花江生态效益由0.2774增长至0.3301。施秉生态效益增长率为负,但在不同时期施秉的生态效益都优于关岭-贞丰花江和毕节撒拉溪生态效益。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经济效益值在2015年时相对最低(0.1375),但在2015-2020年间的增长速率最快(85.98%)。在经济发展方面,潜在-轻度石漠化区域比中-强度石漠化区域和无-潜在石漠化区域更具发展优势。社会效益与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关系与生态效益变化规律相似,在不同时期都呈现出无-潜在石漠化区域社会效益值最高,但增长率最低。说明石漠化程度越深的区域社会效益发展潜力越大。(5)在综合效益评价基础上,结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精准扶贫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和可持续效益的联动分析手法:从2015-2020年间,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8173提升到0.8270,潜在-轻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09提升到0.8095,中度-强度石漠化研究区综合效益由0.6126提升到0.7589,就综合效益增长率来看,无-潜在石漠化研究区增长率最小,但与同时期不同等级石漠化研究区相比,综合效益值最高。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综合效益在均在变好。施秉喀斯特“两山”效益保持为0.6424不变,毕节撒拉溪“两山”效益由0.4935提升到0.6774,关岭-贞丰花江“两山”效益由0.4879提升到0.6168。施秉喀斯特扶贫效益由0.3290提升到0.3766,毕节撒拉溪扶贫效益由0.2549提升到0.3878,关岭-贞丰花江扶贫效益由0.3352提升到0.4287。施秉喀斯特可持续效益由0.6631下降为0.6349,毕节撒拉溪可持续效益由0.4735提升到0.5539,关岭-贞丰花江可持续效益由0.4021提升到0.4722。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人民的贫困扶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一定的贡献。要继续鼓励各单位、组织、机构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科技推广,加强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畜牧业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和开发。

赵迪[7](2021)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础》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走过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之路,结果是导致人民居住环境质量下降、恶劣天气频发等问题出现。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模式给中国的发展敲响警钟。所以如何实现国内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成为中国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习近平从七年知青岁月开始,一直到早期从政经历再到治国理政的阶段,一直思考“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最终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即坚持绿色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渐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内外诸多场合多次谈到绿色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不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上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是突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绿色发展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将绿色发展作为报告重要内容之一,融入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有真正认识绿色发展理念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条件下,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础在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具有重大价值。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以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发展脉络为主线展开论述,具体分为七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论述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让陕北大地由黄到绿的实践中,开始萌生绿色发展的理念;第二个部分,论述习近平早期从政时期,逐步尝试开展绿色产业;第三、四、五、六个部分,具体论述习近平早期在福建、浙江从政期间因地制宜开展绿色发展实践,并取得显着成效,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第七个部分,论述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熟,主要体现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逐渐上升为国家理念,体现出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中逐渐扩大了深度和广度,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本文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础进行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内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为展现中国治理生态环境的智慧作出贡献。

王倩[8](2021)在《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认证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作为森林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工作开展时间相对较晚,在认证过程中经常存在观察项、不符合项的整改障碍,认证主体的认证经验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泰安市天宝樱桃、泰山茶溪谷茶、泰山板栗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项目为研究对象,搜集包含泰安市在内的其他地区认证主体关于《LY/T 2273-2014,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标准产生的观察项和不符合项。对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过程进行研究,调研消费者对于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的购买偏好。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研究分析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难点和现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为研究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市场,从消费者层面进行产品购买偏好调研,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偏好购买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发现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非木质林产品经营、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监测与档案管理等方面是认证主体实施认证标准的薄弱环节。问题表现在缺少文件、文件内容不全和程序不符等方面,需加强对经营过程、文件整理保存的管理。(2)分析《LY/T 2273-2014,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标准,通过研究发现认证主体应具备经营相关的完备的法律法规、森林权属、当地社区与劳动者权益、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经营分析、森林与环境保护、监测与档案管理等相关文件。认证主体需要改进认证问题,细致学习认证相关标准。有必要从实践角度研究问题特征及解决方法,进而提升工作效率,促进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的发展。(3)通过对联合认证模式的天宝樱桃、泰山板栗,独立认证模式的泰山茶溪谷茶认证案例,研究得出人力财力、科学管理、对认证认识不足等是是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案例存在的问题。(4)研究发现消费者倾向产品质量好的食品类产品,大多能接受溢价偏好为1%-25%,消费者习惯从商店和购物网站购买非木质林产品,且获知产品的渠道主要是亲朋好友口头宣传、购物网站及商店。消费者希望认证产品能扩大推广,呼吁企业应注重诚信,维持产品高质量,消费者能通过认证产品市场购买高质量、价格亲民的非木质林产品。

高德正[9](2020)在《福建省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对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和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工作部署,有效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南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走绿色发展之路,按照"城市双休"理念,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郁林青[10](2021)在《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以苍南县桥墩镇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在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水质污染、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破坏了自然环境,加剧了生态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桥墩镇属低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网密布,常年雨水充沛,降雨时空分布不匀,容易出现洪涝和干旱。本文采用GIS技术并结合其他景观模型,利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地调研和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In VEST模型对研究区水涵养量进行计算,划定安全控制范围线,对研究区雨水径流进行模拟,得到雨水径流控制关键点,综合构建研究区水生态安全格局;通过ENVI模型提取的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坡度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叠加分析构建研究区灾害防治安全格局;梳理研究区游憩地资源,使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层和因子层,并对各个因子进行分级赋值并确定权重,从游憩地和游憩道两方面分别进行适宜性评价,模拟得到最适宜的游憩道分布,综合得到研究区游憩地与游憩道安全格局;利用MCR模型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建立生物安全阻力因子,分析得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红线,构建研究区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通过上述4种不同类型及水平下的安全格局构建,利用综合叠加的方法,构建研究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模型,得到高、中、低三个安全水平格局,面积分别为77.47 km2、45.5 km2、12.77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57.07%、33.52%、9.41%,高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在桥墩镇各个村镇均有分布;低安全格局主要分布于建成区等区域。基于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模型,选取生态源地并建立阻力面,确定潜在重要生态廊道。以生态服务功能最优区域为生态核心,以道路和水系为生态脉络,在生态廊道上识别多个生态绿核及生态小节点,贯彻在整个生态廊道,最终规划形成“一心、四核、两横、两纵、多点”的生态网络结构。通过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模型和生态网络的构建,在宏观尺度上针对不同安全水平提出规划意见和建议,在微观尺度上对低安全水平格局区域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为桥墩镇城镇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二、茶园水土流失调查及防治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园水土流失调查及防治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建立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茶园控草的基本情况
    1. 广东茶区杂草危害情况
    2. 广东茶区杂草防控策略
    3. 广东茶区杂草防控进展
    4. 目前防控方式存在不足
二、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
        (1)天敌栖息地
        (2)趋避/引诱茶园害虫
        (3)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
        (4)改良茶园土壤环境
    2. 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的可行性
三、国内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探索
四、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初探
    1. 评价指标
        (1)发生频级
        (2)分布系数
        (3)防治难度
        (4)生长优势度
    2. 综合评价方法
五、展望

(3)福建安溪县乡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数据采集
    1.3 研究方法
        1.3.1 安溪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
        1.3.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建构
        1.3.3 多元回归与通径分析
        1.3.4 安溪县不同茶园土壤生物多样性变化及生态功能价值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溪县所属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
    2.2 安溪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的回归与通径分析
    2.3 不同茶园土壤生物多样性变化及生态价值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机制
3 讨论

(4)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等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论文提纲范文)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一、对?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作如下修改:
    二、对?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作如下修改:
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
    第三章食品生产经营
        第一节生产经营过程控制
        第二节食用农产品
        第三节食品网络经营
    第四章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和小餐饮
        第一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第二节食品摊贩
        第三节小餐饮
    第五章食品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置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

(5)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耦合机理及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生态与贫困
    (二)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
    (三)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和贫困特征
    (一)贫困村石漠化环境特征
        1 村域石漠化的地理格局
        2 石漠化影响因子分析
        3 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影响因子比较
    (二)石漠化环境的乡村贫困特征
        1 乡村贫困的地理格局
        2 喀斯特贫困乡村影响因子分析
        3 不同地貌类型区贫困乡村影响因子比较
四 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耦合机理
    (一)石漠化与贫困的地理相关性
        1 石漠化与贫困相关性
        2 石漠化与贫困空间组合
    (二)石漠化与贫困耦合实证
        1 石漠化与贫困耦合结果
        2 空间自相关与聚集效应
        3 石漠化与贫困耦合机理分析
五 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现有技术措施
        1 石漠化环境贫困识别技术
        2 石漠化环境精准扶贫技术
        3 石漠化环境精准扶贫成效评估技术
    (二)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措施研发
        1 相对贫困家庭识别技术
        2 无-潜在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
        3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
        4 中-强度石漠化环境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
    (三)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石漠化与贫困现状评价及措施布局
        4 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措施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5 石漠化与贫困协同治理技术措施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6)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与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数据处理
四 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分析
    (一)生态环境因子
        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2 植被覆盖
        3 石漠化
        4 草地地上生物量
    (二)社会经济因子
        1 人口与GDP
        2 畜牧业GDP
        3 生产与生活水平
        4 劳动力结构与文化水平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筛选方法
        3 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三)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评价分析
        1 生态效益
        2 经济效益
        3 社会效益
    (二)综合效益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7)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的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创新之处
        3.不足之处
一、知青岁月:让陕北大地由黄变绿
    (一)“能源”革命,促进农业发展
    (二)打坝造地,提高粮食产量
    (三)发展特色,优化发展之路
二、从政之初:试点绿色产业实践
    (一)循环经济,奠基生态示范县
        1.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收入
        2.凭“花”致富,发展庭院经济
    (二)发展经济,保护河滩生态环境
        1.开发河滩百亩,扩大种植面积
        2.改造河岸两地,释放生态红利
        3.绿化河滩环境,发展旅游项目
三、闽东之光:开发山海资源打造特色产业
    (一)加强林业发展,形成“三库”思想
        1.发展林下经济,保障“山上有金”
        2.保护林业资源,提高粮食生产
        3.发展绿色产业,治理水土流失
    (二)发展海洋特色经济,靠海吃海念海经
        1.发展人工养殖,保护渔业资源
        2.保护海上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三)发展农业经济,开发山海综合之路
        1.山海协作,开发农业自然资源
        2.山海联合,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3.山海合作,发展农业品牌经济
四、双子之星:把绿色资源变成发展资源
    (一)建设“海上花园”
        1.山上造林戴帽,山下发展经济
        2.整治湖水污染,保障生态效益
        3.加快本岛建设,发展跨岛经济
        4.坚持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二)建设“有福之州”
        1.发展远洋捕捞,优化生产布局
        2.注入科技养殖,进行集约化生产
        3.建设高科技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
        4.开发山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5.保护河流环境,提高“三废”处理率
        6.抓好幼林管护,发展经济林建设
五、清新福建:使八闽大地山清水秀
    (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化产业
        1.保护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现代化
        2.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化
        3.保护良田资源,发展农业现代化
    (二)治理污染之源,助力资源良性发展
        1.治理水土流失,方可高质量发展
        2.治理面源污染,方可高质量发展
        3.治理夕阳工程,方可高质量发展
六、在浙工作:让“绿色浙江”金山银山
    (一)绿色发展思想的“绿色践行”
        1.提出“两山理论”,发展生态旅游
        2.规划“三生”空间,优化空间布局
        3.以“两化”治污染,激发绿色动能
        4.大力修复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治理
        5.实施“千万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6.“五水共治”决策,重现水清涟漪
        7.重视绿色发展,构建保障体系
七、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理念
    (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认证研究
        1.2.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收集
        2.1.1 认证观察项及不符合项收集
        2.1.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标准
        2.1.3 泰安市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案例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观察项及不符合项分析
        3.1.1 观察项和不符合项条款总结
        3.1.2 观察项及不符合项出现规律启示
    3.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标准分析
        3.2.1 法律法规、森林权属与劳动者权益辨析
        3.2.2 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规划
        3.2.3 经营、环境保护、监测与档案管理
    3.3 泰安案例认证过程研究
        3.3.1 天宝樱桃认证案例
        3.3.2 泰山茶溪谷茶认证案例
        3.3.3 泰山板栗认证案例
        3.3.4 案例对比分析
    3.4 消费者对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产品偏好研究
        3.4.1 问卷调研设计与收回
        3.4.2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3.4.3 调研结果分析
4 讨论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问卷调查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福建省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安市水土流失情况
    1.1 水土流失现状
    1.2 水土流失特点
        1.2.1 各乡镇水土流失率差异较大
        1.2.2 林地、园地水土流失严重
        1.2.3 矿山迹地侵蚀程度重,治理难度大
2 治理情况
3 治理成效
4 工作经验
    4.1 注重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4.2 大力实施民生水保建设
    4.3 注重项目管理、保证质量进度
    4.4 注重监督监测,提升信息化水平
    4.5 注重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5 今后对策
    5.1 围绕一个目标,科学编制规划
    5.2 突出两个重点,提升治理成效
    5.3 抓好三大片区,实施攻坚突破
    5.4 构建四大体系,持续推动发展
    5.5 实施“五大工程”,全面系统治理

(10)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以苍南县桥墩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台州城市发展格局案例分析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技术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节
2 研究基础理论
    2.1 景观生态学基础原理
        2.1.1 斑块-廊道-基质原理
        2.1.2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2.1.3 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原理
        2.1.4 景观尺度性原理
        2.1.5 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
    2.2 景观安全格局
        2.2.1 生态安全格局
        2.2.2 景观安全格局研究方法
    2.3 景观生态规划
3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条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景观要素识别
    3.3 区域水安全生态格局
        3.3.1 水资源安全格局
        3.3.2 水环境安全格局
        3.3.3 水灾害规避安全格局
        3.3.4 区域综合水生态安全格局
    3.4 地质灾害防护安全格局
        3.4.1 区域地质灾害现状
        3.4.2 区域地质安全格局构建
        3.4.3 区域综合灾害防治安全格局
    3.5 游憩地与游憩道安全格局
        3.5.1 研究区域游憩地资源现状
        3.5.2 源地的选取
        3.5.3 游憩地适宜性评价
        3.5.4 游憩道适宜性评价
        3.5.5 区域综合游憩地与游憩道安全格局
    3.6 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
        3.6.1 生物源地确定
        3.6.2 生物安全阻力因子体系建立
        3.6.3 区域综合生物多样性安全格局
    3.7 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3.8 本章小节
4 研究区生态网络构建
    4.1 潜在重要生态廊道识别
        4.1.1 生态源地选取
        4.1.2 生态廊道提取与重要性分析
    4.2 生态网络构建
    4.3 本章小节
5 研究区景观规划指导
    5.1 研究区景观现状分析
    5.2 规划目标和原则
        5.2.1 规划目标
        5.2.2 规划原则
    5.3 基于不同安全格局的桥墩镇景观规划指导
        5.3.1 高安全水平格局下的规划指导
        5.3.2 中安全水平格局下的规划指导
        5.3.3 低安全水平格局下的规划指导
    5.4 宏观尺度上的桥墩镇规划方案指导
    5.5 微观尺度上的桥墩镇规划方案指导
    5.6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6.1.2 研究区生态网络构建
        6.1.3 研究区景观规划指引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与未来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茶园水土流失调查及防治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建立与探讨[J]. 林威鹏,张泰劼,郑海,郜礼阳,曾斌,李煦红,舒灿伟,高旭华,蔡昆争,操君喜. 中国茶叶, 2021(07)
  • [2]金海湖新区海马宫村汉族生计方式研究[D]. 李少鹏.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福建安溪县乡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机制[J]. 江文甲,林满红,翁佩莹,魏道智,林文雄,苏凯.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 [4]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等涉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的决定[J].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21(03)
  • [5]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耦合机理及协同治理研究[D]. 赵榕.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草地畜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张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7]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础[D]. 赵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实践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王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福建省南安市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探究[J]. 高德正.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0(04)
  • [10]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以苍南县桥墩镇为例[D]. 郁林青.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茶园水土流失调查及防治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