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损伤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霍富坤[1](2021)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国家健康战略的角度提出“体医融合”,加强非医疗手段对于健康的干预,重视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重要价值。体育运动促进健康已是全民共识,但什么样的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却要科学的指导,体医融合有利于借助体育与医疗的优势解决好运动的安全性、运动的有效性、运动的可持续性三个核心问题。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中职体育如何在体医融合理念及实践探索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改革成为重要课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是影响中职体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梳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德尔菲法选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的构建,通过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山东省部分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基本情况以及体育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1、体医融合背景下合格的中职体育教师所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包含四个领域共323个知识点:体育卫生领域分为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不同人群体育卫生四部分内容;医务监督领域分为体育教学医务监督,运动训练医务监督两部分内容;运动创伤与防治领域分为运动性病症,运动性伤害急救,运动损伤三部分内容;运动康复领域分为按摩,常见慢性病运动疗法及运动处方,传统体育养生法三部分内容。2、中职体育教师对于体医融合关注度不高,所掌握的体育保健知识不均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病预防知识不足。3、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谭雯文[2](2021)在《基于FMS结合SFMA动作评估对中学生跆拳道项目运动损伤预防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当前,功能性动作系统结合功能性干预训练应用于体育项目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功能性动作筛查系统(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是能够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系统,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系统(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 SFMA)可以提供正确的干预方向。跆拳道项目的发展吸引了很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可以让他们关注体育、热爱体育,还能提升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化的发展水平。由于青少年所处的成长阶段,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练习过程中难免对身体造成运动伤害。对此,对预防跆拳道运动损伤的研究需要结合应用实践,本研究借助FMS测试、SFMA动作评估了解高中生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功能性状况,制定相应的损伤预防训练计划,检验干预训练效果,对预防跆拳道运动损伤的具体措施具有可行性的参考建议,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试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等,选取湖南省永州市陶铸中学30名跆拳道专项学生为测试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两个研究探究功能性动作筛查结合跆拳道项目的实践应用,研究一制定跆拳道专项学生损伤预防训练方案,研究二为干预训练方案的实施,验证基于FMS测试结合SFMA动作评估下的测试结果制定的干预训练方案能否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实验组进行8周损伤预防干预性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结果(1)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得分在13分左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损伤预防训练干预前FMS测试结果不存在差异。通过FMS测试发现他们在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髋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肩关节灵活性以及核心稳定性动作表现较差。SFMA评估发现他们在颈部旋转动作模式存在局限性,多部位动作模式左右不对称等,单腿站立动作模式本体感觉较弱,核心区域力量较弱。(2)通过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进行FMS测试、SFMA动作评估,测试评估完成后制定出跆拳道专项学生的损伤预防训练方案,进行为期8周跆拳道损伤预防训练运动干预,干预频率为1周3次,每次1小时。(3)8周损伤预防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跆拳道专项运动员FMS的得分,实验组干预训练前后在肩部灵活性、跨栏动作模式、直线弓箭步动作模式、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性的单项动作得分以及FMS测试总分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训练前后功能动作模式的单项得分与FMS总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中生跆拳道专项运动员这一受试对象在整体上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其显着存在的功能动作局限,较差的核心稳定性,肩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灵活性需要改善。(2)经过损伤预防训练干预后,可以提高高中生跆拳道专项运动员的FMS得分,改善动作质量,增强身体功能能力。(3)经过8周的损伤预防干预训练后,发现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FMS)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结合下共同制定的损伤预防训练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高中生跆拳道专项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李洋[3](2021)在《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球运动是技能主导的同场对抗类集体球类项目,射门技术是手球比赛进攻制胜的核心技术。现代高水平手球比赛攻防转换速度快、技术组合变化多、主动对抗能力强、运动表现水平高。攻守双方按照《竞赛规则》的规定通过一系列的技战术行为创造射门争胜的机会,最终以双方射入对方球门的总进球数决定胜负。世界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优质而稳定的射门动作模式,引领着现代手球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竞技手球运动已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展,也不存在没有体能要素的技术动作,根据射门技术特征采取与动作结构相匹配的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对于全面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取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我国女子手球射门技术动作分析的指标体系,利用国家女子手球队研发的Sportscode技战术视频分析系统,解析了大量中外女子手球运动员临场射门视频与数据,厘清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用规律。辅助采用表面肌电测试技术分析跳起射门主要肌肉的激活时序和用力特点,为合理设计符合专项技术特征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奠定基础。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和方法体系为依据,建立提升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运动表现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案的实施构架。2020/2021年北京女子手球队冬训期间,入队开展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旨在探究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射门技术表现的影响,结果如下:1.构建“动作结构、动作情境、动作效果”3个维度射门技术动作分析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31项。通过中外高水平手球比赛关键场次中的1682个临场射门视频的抓取和解析,反映了我国及世界高水平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为:跳起射门—二步助跑—异侧腿助撑—肩上掷球—单腿落地;动作情景特征为:右内卫区域—跳起射门—近距离—突破(前导战术)—身体对抗条件下射门。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女子手球队在多项国际大赛中射门非命中的频次明显多于命中,表明了我国与世界强队在射门动作效果上存在明显差距。2.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包括:起动—助撑—发力—缓冲四个主要动作环节。发力环节是决定跳起射门技术表现的关键环节,反映了下肢、躯干和上肢主要肌群协同用力的动作模式,特别是肢体在非稳定支撑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控制身体姿态和动力传导的效率。3.建立3类14项指标对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运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第一类:专项技能运动水平的指标(射门球速、手球掷远、1分钟5米打墙);第二类:射门动作动力链肌群效能的指标,包括上肢(引体向上重复最大次数、卧推1RM)、躯干支柱稳定性(核心肌力)、下肢(深蹲1RM、立定跳远、单脚跳、摆臂下蹲跳CMJ、10米冲刺);第三类:身体运动功能与运动损伤风险指标(FMS筛查、YBT测试、伤病情况统计)。4.以北京女子手球队为例,随机将在训20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女子手球典型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以归纳5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了共8周3阶段的训练干预方案:第1阶段(2周)以功能恢复与动作模式纠正为主;第2阶段(4周)以功能提升与专项动作联系为主;第3阶段(2周)以功能稳定与专项动作提升为主,举例说明了每个阶段功能性力量训练的重点内容。5.经过8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后测1分钟5米打墙、手球掷远、射门球速成绩显着性提高(p<0.05);实验组的传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如:引体向上、卧推1RM、深蹲1RM、立定跳远等指标的提高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躯干支柱核心肌力的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FMS和YBT测试成绩的增长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人均伤病控制情况低于对照组。表明了针对性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使运动员的身体运动功能得到了改善,明显提高了射门过程中肢体动力链的传递效能,有助于促进射门技术的应用效果,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对于提升射门技术表现具有显着作用。
邓莎莎[4](2021)在《面向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的膝关节保护器设计》文中提出青少年体质健康背景之下,青少年体育运动及损伤防护正成为社会尤其是家长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针对膝关节运动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损伤后的治疗及后期康复过程,市面相关膝关节防护产品无法针对性满足青少年的运动行为及心理特征,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于膝关节防护产品的信任度较低,接受度较低,使用持久度较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预防角度出发,结合微机械系统,精密传感技术,蓝牙信号传输,柔性气囊等技术提出膝关节保护器的创新设计,为青少年体育运动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保障。首先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研以及用户访谈等方法对现有膝关节保护产品接受度和用户人群行为进行研究,获取用户对于智能化膝关节保护器的核心需求,其次运用AHP和QFD对获取需求进行权重分析,确定需求类型及优先需求,并对设计特性进行转化,通过对产品进行CMF分析和人机工学分析,获取可穿戴式膝关节保护器设计实践,搭载微型传感器,螺旋仪等模块及相应的APP,形成完整的智能可穿戴式膝关节保护器设计,最后利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膝关节保护器的防护性进行测试,利用心率表对产品的舒适性进行实验测定,利用用户调研对产品外观造型等进行主观性打分,从而获得产品的综合性评价。通过利用柔性气囊对智能化可穿戴式膝关节保护器设计的创新实践,提高了产品的贴合度和舒适度,增强了青少年的体育愉悦感,促进青少年健康体质教育良好发展,同时为今后智能化运动预防产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郭翠[5](2021)在《武警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武警战士任务艰巨,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在训练中运动损伤高发,严重影响战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不利于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因此,预防及减少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使战士们能够拥有好的体能训练是当前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参考前人学者总结的文献、前往武警部队实地考察、并根据考察实际情况和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收回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警战士的个人基本情况、体能训练以及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产生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找寻体能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损伤预防措施,并进行损伤康复研究。研究结论如下所述:(1)武警战士独生子女和大学生参军入伍比例最多,在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士兵很少,身体素质普遍不高。(2)目前军事体能训练现状:体能训练的教练员队伍匮乏,并且很少进行定期培训,训练水平不够专业,训练计划安排不够合理,包括训练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等。(3)武警战士的运动损伤高发;主要受伤部位在四肢还有躯干;负重5公里武装越野等科目训练伤高发;主要是发生在训练考核前期。(4)损伤原因:动态热身和静态拉伸不够重视;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训练场地不平整、训练设施与设备老化、损坏等;教练员不够专业;运动过度疲劳;心理情绪低落或是过于兴奋;冬季季节因素;缺乏伤病预防及处理的基础知识、没有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的意识等因素。(5)大部分的武警战士对损伤的预防及康复认知程度较低,重视程度不够。(6)建议:新兵入伍筛查部门应当加强筛查力度,筛选在参军入伍前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水平较好的武警战士;部队增加心理医生,对有思想和心理困扰的战士进行疏导;引进专业的体能训练人才,对武警体能教练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得训练计划安排更有科学性;对运动的热身和放松活动引起重视;开训前教练员应当事先检查训练设施器械的安全性,并且要提高武警战士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的意识;防止运动过度性疲劳;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等;在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季节,做好损伤预防的措施;加强对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有效康复措施对武警战士进行治疗等等。
宋校能[6](2021)在《优秀女子英式橄榄球运动员肩扑搂撞击力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英式橄榄球运动中,肩扑搂技术动作防守的效果对竞技表现水平和运动损伤预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鉴于现阶段该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不够全面,特别是对肩扑搂技术撞击效果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的现状。本研究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手段和建立运动模型的方法,深入研究肩扑搂撞击力量的影响因素,探究科学合理的肩扑搂技术,达到提高肩扑搂技术动作防守的撞击力量的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测试法。访谈2018年全国英式七人制橄榄球冠军赛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和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论证肩扑搂技术动作防守在英式橄榄球比赛中的价值和意义。选取18名优秀女子英式橄榄球运动员(一级及以上)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获取髋、膝和踝关节在矢状面内的屈曲和伸展的峰值力矩值、相对峰值力矩值、峰值功率值、相对峰值功率值和屈曲/伸展峰值力矩比值;采用Vicon红外测试系统、Delsys无线肌电遥测系统、Kistler测力台系统,以及由自主研制的多功能力量测试仪,分别获取正反架不同体位条件下肩扑搂蹬伸的地面反作用力,下肢关节在矢状面的角度、角速度、力矩,下肢肌群肌电信号和肩扑搂撞击力量指标值。运用OpenSim State Optimization软件建立肩扑搂动作下肢运动模型和优秀运动员下肢运动个性化模型,获取下肢肌群力量指标值。通过对测试指标数值和运动模型优化结果指标数值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在60°/s的角速度条件下,非优势侧踝关节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值与正架中、低位和反架中位肩扑搂撞击力量值正相关;优势侧膝关节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值与正架中、低位肩扑搂撞击力量值显着正相关,与正架高位、反架高位和反架中位肩扑搂撞击力量值正相关。2.肩扑搂动作矢状面方向上,单侧脚的地面反作用力平均值约为自身体重的0.55~0.59倍,最大值约为自身体重的1.00~1.30倍;肩扑搂撞击力量值与地面反作用力值呈正相关。3.正反架肩扑搂动作下肢三关节力矩有矢量变化,并且肩扑搂撞击力量值分别与平均力矩值和峰值力矩值正相关。4.肩扑搂下肢三关节中髋关节做功贡献度较大,平均值为38%~45%、膝关节和踝关节次之。5.正反架不同体位肩扑搂下肢肌群激活程度和发力时序上存在共性特征:即非优势侧臀大肌激活程度最大,两侧股直肌首先被激活。6.在OpenSim静态优化模型中,除了高位肩扑搂的股二头肌肌力值与肩扑搂撞击力量值没有相关性之外,其他体位肩扑搂下肢肌群肌力值均与肩扑搂撞击力量值正相关,其中优势侧股四头肌肌力值与肩扑搂撞击力量值正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中、低位非优势侧腓肠肌肌力值。概括和总结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肩扑搂技术动作下肢运动特征是以髋关节为主的左右平衡发力,其发力顺序为由膝到踝、再到髋。2.肩扑搂技术动作下肢运动的关节起始角度和峰值力矩是影响撞击力量的主要因素。3.肩扑搂技术动作下肢肌肉用力形式为快速力量,力量主要来源于非优势侧臀大肌、双侧股四头肌和非优势侧腓肠肌的收缩运动,同时其收缩肌力是撞击力量的主要来源。4.优秀女子英式橄榄球运动员反架肩扑搂技术动作防守效果较正架的差。5.优秀女子英式橄榄球运动员肩扑搂技术动作存在下肢关节伸展不同步,蹬伸动力链不流畅,下肢髋、膝和踝关节伸展肌力不均衡的问题,其中踝关节肌力较弱,并且非优势侧腓肠肌力弱的问题较为严重。
黄福成[7](2021)在《上海市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徐汇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上海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问题倍受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已逐渐成为我国亟需应对的一项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一部分,在应对老龄化问题,合理配置公共体育资源,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上海市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特别是徐汇区老龄化水平较为严重,随着徐汇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着名体育城市”和“卓越徐汇典范城区”目标的有序推进,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以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动态供给的方式不断提升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和供给的适配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徐汇区乃至上海市应对老龄化问题,促进老年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健康上海”和深度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本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描述了老年人在人口学特征、体育参与方面的需求特点,梳理了老年体育相关研究,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设计出具有徐汇区特色的量表类调查问卷,将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26个内容因子分成场地设施服务、健身指导服务、活动组织服务、体育信息服务和体质健康服务5大维度,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在需求、供给、供需匹配方面分别采用需求度、有效供给率、有效满意度、供需差作为量化指标,再结合实地调研、访谈现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对老年公共体育服务进行需求与供给匹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在宏观层面供需差距不大;中观层面各服务供需存在较大差距,服务之间呈现出分化状态;微观层面多个服务供需存在较大差距,具有显着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其次,徐汇区在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方面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供给资金不足、供给主体单一;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送人才机制不完善;体质监测服务内容与老年人身心特点契合度低;关乎老年人健康的“体质健康服务”供需差距较大;体育信息服务宣传形式陈旧,内容丰富度不高;微观层次服务供需差距较大,精准化、个性化供给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提出要建立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持机制、多元混合供给机制;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多渠道加强场地设施建设;激发社区体育指导员潜能,完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充分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改进体质监测形式和内容;加大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力度,践行“体医融合”服务模式;改进体育信息宣传方式和内容,提高老年人健身锻炼意识;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建立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动态平衡机制。
吴丹[8](2021)在《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现状与研究主题进展 ——基于2002-2020年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山地户外运动设立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来,学者们逐渐加强了户外运动研究,既有研究涉及领域较广、数量庞大,却缺少系统的梳理。本文以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对我国近二十年来的户外运动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以期把握研究的进展、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研究建立更加扎实的基础。在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 Space V(版本为5.7.R3.64-bit)等综合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户外运动研究的热点领域进行详细的主题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户外运动研究基础薄弱,研究缺乏持续性。具体表现为研究主体间的合作程度低;核心研究团体尚未形成;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影响因素是各地区户外运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户外运动概念”、“户外运动价值”、“户外运动发展现状”、“户外运动参与者”、“户外运动产业”、“户外教育”、“户外运动风险管理”、“户外运动法律”八个领域;现阶段我国户外运动研究正遭遇瓶颈期。(2)我国户外运动各研究主题分布不均,研究体系尚未成熟。户外运动产业领域的研究占比较高,是目前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领域,其他领域的科研论文虽然分布较为平均,但科研数量并不可观,且各主题在研究内容上仍需不断完善与补充。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扎实户外运动研究基础,拓宽户外运动研究视角。加强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研究视角,才能为今后户外运动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保障与支持。(2)完善户外运动研究体系,加强户外运动深度研究。建议学者加强户外运动参与者和风险管理以及法律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从而完善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体系,并且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推动户外运动研究进展。
郭旗[9](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谢楚[10](2020)在《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文中认为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有着良好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但是不少运动员在参与羽毛球运动中饱受伤病的困扰,如何对羽毛球运动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至关重要。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作为评估和预测运动损伤的测试工具,在运动损伤和身体动作评估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通过测试身体灵活性与稳定性达到评估和预测运动员潜在运动损伤风险。本研究主要是对江西省羽毛球队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并分析其结果,探究运动损伤与功能性动作筛查之间的关系,为预防羽毛球运动损伤提供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从而减少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Citespace),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一、理论部分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羽毛球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书籍,系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理论框架。通过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其成果进行借鉴和转化,为设计调查问卷、架构研究框架提供理论依据。2.知识图谱法: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版本为citespace5.3对当前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以及羽毛球运动损伤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掌握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以及羽毛球运动损伤现阶段的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动态发展趋势。二、实证部分1.问卷调查法:制定相关问卷,发放给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并填写,了解队员的基本信息、羽毛球运动损伤易发生部位、运动损伤的性质以及运动损伤类型等。2.实验法: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包括7个项目的测试,根据测试的标准,给每个运动员进行打分,最后对7项测试的分数相加,得到最后的总得分并记录,然后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损伤监测。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所获的资料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进行整理,输入Excel,借助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T检验分析、卡方检验等,计算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分隔值、探讨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和身体对称性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一、理论部分研究结论1.美国在运动损伤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监控系统,其研究机构、刊物杂志都具有较高的地位,运动性脑震荡和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是目前最主要的两大研究领域,而国内在运动损伤研究领域相对于滞后。2.相比于国内,国外在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多,运用更为广泛,国内在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缺乏较为规范的评价体系。3.国内外对羽毛球运动损伤的研究成果较少,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4.功能性动作筛查能够评估和检测人体动作质量,故理论上,功能性动作筛查对运动损伤具有评估和预测价值。5.羽毛球技术动作对运动损伤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羽毛球运动损伤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二、实证部分研究结论1.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的分隔值为15分,小于等于15分的队员具有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2.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功能性动作筛查7个动作中,过顶深蹲、跨栏上步、躯干稳定性俯卧和直线箭步蹲4个测试动作得分与其运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3.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身体对称性与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情况有着密切关系,身体对称比身体不对称的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明显要高。4.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度不显着,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的运动损伤具备很好的预测价值。5.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度交为显着,身体对称性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的运动损伤不具备很好的预测价值。
二、运动损伤研究现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损伤研究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体医融合综述 |
2.1.1 体医融合概念界定 |
2.1.2 国外体医融合发展现状 |
2.1.3 国内体医融合发展研究 |
2.1.4 体医融合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研究 |
2.2 教师知识结构综述 |
2.2.1 教师知识研究 |
2.2.2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研究 |
2.2.3 体育保健知识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构建 |
4.1.1 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文本结果 |
4.1.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补充结果 |
4.1.3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4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
4.1.5 中职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体育保健知识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
4.2 山东省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任课教师基本情况 |
4.2.2 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自评结果 |
4.2.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5.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提升策略 |
5.1 强化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5.2 通过职后培训巩固体育保健知识 |
5.3 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5.4 开通体育教师进入运动处方门诊进修新渠道 |
5.5 吸引体医融合人才进入中职体育教师队伍 |
6.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FMS结合SFMA动作评估对中学生跆拳道项目运动损伤预防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跆拳道及其运动损伤 |
1.1.2 青少年运动损伤及其预防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跆拳道运动损伤研究现状 |
2.1.1 国内跆拳道运动研究现状 |
2.1.3 国外跆拳道损伤研究现状 |
2.2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FMS) |
2.2.1 国内FMS研究现状 |
2.2.2 国外FMS研究现状 |
2.3 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SFMA) |
2.3.1 国内SFMA研究现状 |
2.3.2 国外SFMA研究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3.1 问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逻辑分析法 |
3.3.3 测试法 |
3.3.4 实验法 |
3.3.5 德尔菲法 |
3.3.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一:设计跆拳道专项学生损伤预防训练方案 |
4.1 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
4.1.1 理论依据 |
4.1.2 实践依据 |
4.2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与SFMA测试内容 |
4.2.1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内容 |
4.2.2 跆拳道专项学生SFMA测试内容 |
4.3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与SFMA测试结果 |
4.3.1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结果 |
4.3.2 跆拳道专项学生SFMA测试结果 |
4.4 讨论与分析 |
4.4.1 FMS测试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2 SFMA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制定跆拳道专项学生干预训练方案 |
4.5.1 损伤预防训练制定原则 |
4.5.2 损伤预防训练计划内容 |
5 研究二:跆拳道专项学生损伤预防训练的实施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对象确定与分组 |
5.2.2 实验场地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案 |
5.2.4 实验流程 |
5.3 实验结果 |
5.3.1 干预训练前后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得分结果 |
5.3.2 实验组FMS测试结果 |
5.3.3 对照组FMS测试结果 |
5.4 讨论与分析 |
5.4.1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深蹲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2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跨栏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3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直线弓箭步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4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肩部灵活性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5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主动直腿上抬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6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躯干稳定性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7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旋转稳定性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6 全文总结 |
6.1 结果总结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不足 |
6.4 建议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射门是手球运动进攻制胜的核心技术 |
1.1.2 我国女子手球运动竞技水平亟待突破 |
1.1.3 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
1.1.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的全球化应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2 文献综述 |
2.1 女子手球射门技术的研究现状 |
2.1.1 手球射门技术的竞技特征 |
2.1.2 手球射门技术的动作分析 |
2.1.3 手球射门技术的运用效果 |
2.1.4 手球射门技术的评价方法 |
2.1.5 手球射门技术的身体训练 |
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1 体能训练理念的发展与思辨 |
2.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依据 |
2.2.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与原则 |
2.2.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方法体系 |
2.2.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专项化应用 |
2.3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线路图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我国女子手球射门技术动作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基于Sportscode视频分析系统优化射门技术的研究工具 |
4.1.2 射门技术动作分析评价体系的筛选过程 |
4.1.3 射门技术动作分析各级指标的内容释义 |
4.1.4 小结 |
4.2 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典型射门技术特征的分析 |
4.2.1 射门技术的动作结构特征 |
4.2.2 射门技术的动作情境特征 |
4.2.3 射门技术的动作效果特征 |
4.2.4 小结 |
4.3 我国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实施构架 |
4.3.1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指导原则 |
4.3.2 女子手球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水平的评估 |
4.3.3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周期计划 |
4.3.4 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设计 |
4.3.5 女子手球射门运动表现的综合评价体系 |
4.4 我国女子手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验证 |
4.4.1 训练干预前后专项运动技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4.4.2 训练干预前后动力链传递效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4.4.3 训练干预前后身体运动功能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4.4.4 小结 |
5.结论与建议 |
6.研究创新点 |
7.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和教练员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全国高水平手球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及反馈结果 |
附录四 实验观测指标的测试方法 |
附录五 肌电测试的实验方法 |
附录六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的图示 |
附录七 运动队测试的照片 |
附录八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4)面向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的膝关节保护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青少年运动损伤研究综述 |
1.2.2 防护护具研究综述 |
1.2.3 智能可穿戴技术研究综述 |
1.2.4 柔性传感器研究现状 |
1.2.5 非牛顿流体防护材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膝关节生理特点与运动防护产品分析 |
2.1 膝关节生理结构和受损分析 |
2.1.1 膝关节生理结构 |
2.1.2 膝关节损伤因素分析 |
2.2 膝关节运动防护分析 |
2.2.1 膝关节防护理论分析 |
2.2.2 膝关节运动防护方式分析 |
2.3 膝关节运动防护产品分析 |
2.3.1 膝关节保护器材料构成分析 |
2.3.2 膝关节保护器结构形态分析 |
2.3.3 膝关节保护器尺寸测量分析 |
2.3.4 膝关节保护器评价体系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HP-QFD膝关节保护器设计要素获取 |
3.1 用户需求获取与总结 |
3.1.1 用户行为分析 |
3.1.2 用户需求获取 |
3.1.3 用户需求归纳总结 |
3.2 用户需求要素分析 |
3.2.1 层次分析法步骤实施 |
3.2.2 膝关节保护器用户需求模型建立 |
3.2.3 膝关节保护器用户需求优先度获取 |
3.3 质量屋模型构建 |
3.3.1 质量屋模型构建步骤实施 |
3.3.2 膝关节保护器相关特性展开 |
3.3.3 膝关节保护器技术特性重要度排序 |
3.3.4 HOQ自相关矩阵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化膝关节保护器设计 |
4.1 创新设计概念生成 |
4.2 创新设计方案展开 |
4.2.1 膝关节保护器结构设计 |
4.2.2 膝关节保护器人机设计 |
4.2.3 膝关节保护器材质选择 |
4.2.4 膝关节保护器颜色选择 |
4.2.5 膝关节保护器方案设计 |
4.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1 信息架构设计 |
4.3.2 效果界面图设计 |
4.4 创新设计方案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膝关节保护器设计验证与评价 |
5.1 膝关节保护器防护性实验测试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人员与实验用具 |
5.1.3 实验设计 |
5.1.4 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 |
5.2 膝关节保护器舒适度实验测试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人员与实验用具 |
5.2.3 实验设计 |
5.2.4 实验数据获取与分析 |
5.3 膝关节保护器用户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武警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军事训练伤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军事体能训练不足的研究 |
2.2.2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现状的研究 |
2.2.3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
2.2.4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康复的研究 |
2.3 国外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武警战士个人基本情况 |
4.2 军事体能训练基本情况 |
4.2.1 军事体能训练开展项目 |
4.2.2 军事体能训练时间安排情况 |
4.2.3 军事体能训练准备活动开展情况 |
4.3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现状 |
4.3.1 运动损伤发生率 |
4.3.2 运动损伤发生部位 |
4.3.3 运动损伤发生科目 |
4.3.4 运动损伤发生时期 |
4.4 导致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的因素 |
4.4.1 准备活动因素 |
4.4.2 身体素质因素 |
4.4.3 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知因素 |
4.4.4 场地、设施以及器材因素 |
4.4.5 心理因素 |
4.4.6 过度疲劳因素 |
4.4.7 训练计划安排因素 |
4.4.8 季节因素 |
4.4.9 军事体能训练专业教练员因素 |
4.5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
4.5.1 提高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意识 |
4.5.2 提高武警战士的身体素质 |
4.5.3 体能训练科学化 |
4.6 运动损伤康复基本情况 |
4.6.1 对运动损伤后康复认知、重视情况 |
4.6.2 运动损伤后治疗情况 |
4.6.3 运动损伤后康复训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优秀女子英式橄榄球运动员肩扑搂撞击力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英式橄榄球运动竞技水平协调发展的需要 |
1.2.2 英式橄榄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需要 |
1.2.3 英式橄榄球运动科学研究协调发展的需要 |
1.2.4 保护运动员身体健康的需要 |
1.2.5 当前我国英式橄榄球技术发展的需要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肩扑搂的定义 |
1.4.2 扑搂的定义 |
1.4.3 高、中和低位正反架肩扑搂 |
1.4.4 肩扑搂撞击力量 |
1.5 研究内容 |
1.5.1 肩扑搂撞击力量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 |
1.5.2 下肢等速肌力特征及其对肩扑搂撞击力量的影响 |
1.5.3 肩扑搂下肢运动地反力、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和关节做功特征及其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1.5.4 肩扑搂蹬伸下肢肌群运动肌电值特征 |
1.5.5 肩扑搂蹬伸下肢运动OpenSim模型及其模型肌群肌力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1.6 研究创新点 |
1.6.1 自主研制肩扑搂撞击力量测试仪 |
1.6.2 应用OpenSim软件建立肩扑搂下肢运动模型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英式橄榄球肩扑搂技术动作的特征及训练方法研究 |
2.1.1 不同英式橄榄球联盟对扑搂动作定义的概述 |
2.1.2 英式橄榄球扑搂技术动作的分类 |
2.1.3 英式橄榄球肩扑搂的定义和运动特征的描述 |
2.1.4 肩扑搂的分类 |
2.1.5 肩扑搂动作的技术特点 |
2.1.6 肩扑搂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研究 |
2.2 英式橄榄球比赛中肩扑搂技术动作应用及防守效果研究 |
2.2.1 英式橄榄球国际比赛中肩扑搂技术动作应用情况 |
2.2.2 英式橄榄球肩扑搂技术动作的防守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关系 |
2.2.3 英式橄榄球比赛中肩扑搂技术动作防守运动损伤的状况 |
2.3 英式橄榄球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2.3.1 英式橄榄球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2.3.2 英式橄榄球肩扑搂生物力学研究的现状 |
2.3.3 英式橄榄球肩扑搂研究文献的评述 |
2.3.4 基于前人研究,优化研究方案、手段和内容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访谈法 |
3.2.2 测试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肩扑搂撞击力量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 |
4.1.1 力量感应装置量程的设置 |
4.1.2 力量感应装置穿戴设备的制作及测量压力单位的调试 |
4.1.3 USB多通道数据采集卡 |
4.1.4 LabVIEW数据采集程序 |
4.1.5 肩扑搂撞击力量测试仪的信效度检验与可靠性分析 |
4.1.6 肩扑搂撞击力量测试仪的鉴定 |
4.1.7 肩扑搂撞击力量测试仪的应用与测试结果分析 |
4.2 下肢等速肌力特征及其对肩扑搂撞击力量的影响 |
4.2.1 峰值力矩和相对峰值力矩 |
4.2.2 峰值功率和相对峰值功率 |
4.2.3 峰值力矩比 |
4.2.4 不同运动角速度下肢蹬踏相对峰值力 |
4.2.5 下肢等速肌力测试结果分析 |
4.2.6 下肢等速肌力与肩扑搂撞击力量之间的关系 |
4.3 肩扑搂下肢运动地反力、关节角度、关节力矩和关节做功特征及其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4.3.1 肩扑搂蹬伸地反力特征及其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4.3.2 肩扑搂蹬伸下肢关节力矩特征及其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4.3.3 肩扑搂蹬伸下肢关节角度特征及关节角度之间的关系 |
4.3.4 肩扑搂蹬伸下肢关节做功特征及其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4.3.5 肩扑搂蹬伸下肢运动特征及其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4.4 肩扑搂蹬伸下肢肌群激活程度与激活时序特征分析 |
4.4.1 同一体位肩扑搂下肢左右侧同名肌群激活程度 |
4.4.2 不同体位肩扑搂下肢肌群激活程度 |
4.4.3 肩扑搂下肢肌群激活时序 |
4.4.4 肩扑搂蹬伸下肢肌群激活程度分析 |
4.4.5 肩扑搂蹬伸下肢肌群激活时序分析 |
4.5 肩扑搂下肢运动OpenSim State Optimization肌力特征及其对撞击力量的影响 |
4.5.1 肩扑搂下肢运动OpenSim State Optimization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4.5.2 肩扑搂下肢运动伸OpenSim State Optimization左右侧肌力比较 |
4.5.3 肩扑搂下肢运动OpenSim State Optimization左右侧平均肌力与撞击力量的相关性 |
4.5.4 肩扑搂下肢运动OpenSim State Optimization模型的应用 |
4.5.5 肩扑搂蹬伸下肢运动模型及其肌力对撞击力量的影响分析 |
4.5.6 肩扑搂下肢肌群力量表现形式分析与针对性训练 |
4.5.7 谷瑶瑶肩扑搂下肢OpenSim State Optimization模型肌力分析 |
5.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研究局限与展望 |
7.参考文献 |
8.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1 受试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件2 |
附件3 访谈提纲 |
附件4 |
(7)上海市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徐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
1.1.1 “健康中国”对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
1.1.2 上海市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
1.1.3 深度老龄化对老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
1.1.4 社会快速进步促进了老年人体育需求的发展演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年人 |
2.1.2 老年公共体育服务 |
2.1.3 需求与供给 |
2.1.4 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 |
2.1.5 有效供给率与有效满意度 |
2.1.6 供需差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地考察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徐汇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基本情况 |
4.1.1 性别比例 |
4.1.2 年龄分布 |
4.1.3 职业分布 |
4.1.4 收入情况 |
4.1.5 健康状况 |
4.1.6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
4.2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
4.2.1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意愿分析 |
4.2.2 徐汇区老年人场地设施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
4.2.3 徐汇区老年人健身指导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 |
4.2.4 徐汇区老年人活动组织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
4.2.5 徐汇区老年人体育信息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
4.2.6 徐汇区老年人体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
4.2.7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差距分析 |
4.2.8 徐汇区老年人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情况的满意度 |
4.3 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 |
4.3.1 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资金不足、供给主体单一 |
4.3.2 基础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
4.3.3 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送人才机制不完善 |
4.3.4 体质监测服务内容与老年人身心特点契合度低 |
4.3.5 关乎老年人健康的“体质健康服务”供需差距较大 |
4.3.6 体育信息服务宣传形式陈旧,内容丰富度不高 |
4.3.7 微观层次服务供需差距较大,精准化、个性化供给不足 |
4.4 上海市徐汇区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优化对策 |
4.4.1 建立老年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持、多元混合供给机制 |
4.4.2 贴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多渠道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
4.4.3 激发社区体育指导员潜能,完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
4.4.4 充分了解老年人身心特点,改进体质监测形式和内容 |
4.4.5 加大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力度,践行“体医融合”服务模式 |
4.4.6 改进体育信息宣传方式和内容,提高老年人健身锻炼意识 |
4.4.7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动态平衡机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A:调查问卷 |
附件B:老年人访谈提纲 |
附录C: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D: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E:专家效度检验表 |
致谢 |
(8)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现状与研究主题进展 ——基于2002-2020年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政策助力效果显着 |
1.1.2 我国户外运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现象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界定 |
2.1.2 户外运动概念界定 |
2.2 体育类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
2.2.1 成熟体育项目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
2.2.2 比较成熟体育项目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
2.2.3 新兴体育项目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
2.2.4 户外运动文献综述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可视化分析 |
3.2.4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3.3.1 研究思路 |
3.3.2 研究框架 |
3.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主要现状分析 |
4.1.1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的发文现状 |
4.1.2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主体现状 |
4.1.3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机构现状 |
4.1.4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热点分析 |
4.1.5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热点演进历程 |
4.2 我国户外运动研究主题进展 |
4.2.1 户外运动概念研究进展 |
4.2.2 户外运动价值研究进展 |
4.2.3 户外运动发展现状研究进展 |
4.2.4 户外运动参与者研究进展 |
4.2.5 户外运动产业研究进展 |
4.2.6 户外运动教育研究进展 |
4.2.7 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
4.2.8 户外运动法律研究进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1 健康 |
1.4.2 大众体育建筑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结构 |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
2.2.1 建议模式对比 |
2.2.2 场地标准对比 |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创新之处与研究步骤 |
1.2.1 创新之处 |
1.2.2 研究步骤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运动损伤相关名词 |
1.4.2 功能性动作筛查相关名词 |
1.4.3 羽毛球相关名词 |
1.4.4 可视化图谱相关名词 |
2 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领域研究 |
2.1 国内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动态趋势 |
2.1.1 数据来源 |
2.1.2 结果分析 |
2.1.3 小结 |
2.2 国外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动态趋势 |
2.2.1 数据来源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小结 |
2.3 国内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研究热点 |
2.3.1 数据来源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小结 |
2.4 国外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研究热点 |
2.4.1 数据来源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小结 |
2.5 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
2.5.1 运动损伤的基本原理 |
2.5.2 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基本原理 |
2.5.3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运动损伤的评估和预测原理 |
3 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 |
3.1 国内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 |
3.2 国外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3.3 羽毛球运动损伤理论探讨 |
3.3.1 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基本原理 |
3.3.2 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特征 |
3.3.3 羽毛球运动技术与运动损伤的关系探讨 |
4 江西省羽毛球队FMS测试对运动损伤的评估探究 |
4.1 江西省羽毛球队运动损伤情况 |
4.1.1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基本信息 |
4.1.2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常见运动损伤 |
4.2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FMS得分与运动损伤相关性 |
4.2.1 FMS得分和运动损伤情况 |
4.2.2 FMS得分与性别的相关性 |
4.2.3 FMS得分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 |
4.3 FMS得分与运动损伤评估分隔值的关系 |
4.3.1 ROC曲线的面积 |
4.3.2 FMS得分分隔值的计算 |
4.3.3 FMS分隔值评估与实际运动损伤对比情况 |
4.3.4 相对危险度值估计值情况 |
4.4 江西省羽毛球队七个测试动作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
4.4.1 队员FMS七个动作得分情况 |
4.4.2 FMS各项得分对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的价值 |
4.5 FMS得分情况与身体对称性关系研究 |
4.5.1 身体对称性情况 |
4.5.2 FMS得分与身体对称性的相关性 |
5 FMS对羽毛球运动损伤的预测效果研究 |
5.1 新增运动损伤情况 |
5.2 FMS得分对新增运动损伤预测分析 |
5.3 身体对称性对新增运动损伤预测分析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FMS的应用讨论 |
5.4.2 队员身体对称性与运动损伤的关系讨论 |
5.4.3 四个测试项目与羽毛球技术关系讨论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果 |
6.1.1 理论部分结果 |
6.1.2 实证部分结果 |
6.2 研究结论 |
6.2.1 理论部分 |
6.2.2 实证部分 |
6.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运动损伤研究现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医融合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体育保健知识结构研究[D]. 霍富坤.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FMS结合SFMA动作评估对中学生跆拳道项目运动损伤预防的实验研究[D]. 谭雯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我国女子手球运动员射门技术特征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D]. 李洋.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4]面向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的膝关节保护器设计[D]. 邓莎莎. 燕山大学, 2021(01)
- [5]武警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调查研究[D]. 郭翠. 山西大学, 2021(12)
- [6]优秀女子英式橄榄球运动员肩扑搂撞击力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宋校能.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7]上海市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徐汇区为例[D]. 黄福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现状与研究主题进展 ——基于2002-2020年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分析[D]. 吴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D]. 谢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体育训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