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引起急性胃粘膜大出血1例(论文文献综述)
蔡婉璐[1](2021)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内镜下成功止血后注射用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寻找针对此症的更优更经济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确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某三甲医院住院医治的96例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46),观察组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治疗,对照组在注射用兰索拉唑(30mg,ivgtt,bid)基础上,联合口服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颗粒(0.5g,po,tid)和静脉滴注止血药白眉蛇毒血凝酶粉针(2ku,ivgtt,qd),观察5天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卫生经济学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无显着差异,出血量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当,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92%vs 91%,P=0.814),反映有效性的指标如心率、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血尿素氮和输血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下:a)观察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5.28次/分降至73.72次/分,对照组患者心率从均值87.40次/分降至74.16次/分,无明显差异(P=0.511;P=0.826)。b)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16.98mm Hg升至121.86mm Hg,对照组患者收缩压从均值120.02mm Hg升至127.58mm Hg,无明显差异(P=0.164;P=0.067);观察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3.54mm Hg升至79.58mm Hg,对照组患者舒张压从均值72.00mm Hg升至78.38mm Hg,无明显差异(P=0.345;P=0.592)。c)观察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43*1012/L降至4.12*1012/L,对照组患者红细胞计数从均值4.17*1012/L降至3.87*1012/L,无明显差异(P=0.158;P=0.146)。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33.50g/L降至124.18g/L,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从均值127.18g/L降至116.64g/L,无明显差异(P=0.250;P=0.141)。d)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9.60vol%降至36.91vol%,对照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从均值36.71vol%降至34.96vol%,无明显差异(P=0.078;P=0.184)。观察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46.28*109/L降至241.36*109/L,对照组患者血小板从均值229.20*109/L升至233.35*109/L,无明显差异(P=0.211;P=0.534)。e)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6.09mmol/L降至4.18mmol/L,对照组患者血尿素氮从均值7.31mmol/L降至4.41mmol/L,无明显差异(P=0.056;P=0.305)。f)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有一例输血,无明显差异(P=0.952)。g)出院后30天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再出血患者均为零,无显着差异。(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a)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监测指标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均无明显差异(P>0.05)。b)观察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3.69U/L降至22.89U/L,对照组患者谷丙转氨酶从均值26.06U/L降至20.63U/L,无明显差异(P=0.614;P=0.598)。观察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28U/L降至19.83U/L,对照组患者谷草转氨酶从均值21.91U/L降至18.92U/L,无明显差异(P=0.787;P=0.547)。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4.38μmol/L降至12.53μmol/L,对照组患者总胆红素从均值12.57μmol/L降至11.59μmol/L,无明显差异(P=0.193;P=0.407)。c)观察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59.38IU/L降至142.62IU/L,对照组患者乳酸脱氢酶从均值165.71IU/L降至150.95IU/L,无明显差异(P=0.297;P=0.099)。观察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66.73IU/L降至62.90IU/L,对照组患者碱性磷酸酶从均值70.83IU/L降至69.41IU/L,无明显差异(P=0.362;P=0.113)。观察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3.81U/L降至20.35U/L,对照组患者谷氨酰转肽酶从均值28.73U/L降至25.86U/L,无明显差异(P=0.305;P=0.176)。d)观察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4.38μmol/L升至66.99μmol/L,对照组患者肌酐从均值67.05μmol/L升至72.75μmol/L,无明显差异(P=0.423;P=0.051)。e)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从49人降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葡萄糖阴性的人数没有改变,依旧为42人,无明显差异(P=0.169;P=0.461)。观察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5人升至47人,对照组患者尿常规蛋白质阴性的人数从41人升至44人,无明显差异(P=0.538;P=0.153)。f)两组患者的电解质除钙离子浓度比较有差异外其余电解质均无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64mmol/L升至139.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钠离子浓度从均值138.58mmol/L升至139.78mmol/L,无明显差异(P=0.886;P=0.868)。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3.95mmol/L升至4.01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钾离子浓度从均值4.02mmol/L降至3.97mmol/L,无明显差异(P=0.389;P=0.470)。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均值未改变为2.26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钙离子浓度从均值2.26mmol/L降至2.19mmol/L(P=0.930;P=0.044),但两组患者钙离子浓度均在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4mmol/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镁离子浓度从均值0.83mmol/L升至0.86mmol/L,无明显差异(P=0.639;P=0.156)。(3)两组患者治疗所需费用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4118.01元,对照组患者治疗费用均值为5526.23元。结论:单药注射用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可以达到与联合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和止血药物同样的效果,但可以明显节约治疗费用且安全性良好。
张燕双[2](2021)在《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肠出血指(Small bowel bleeding,SBB)的是十二指肠乳头到回盲瓣之间的出血,也称为中消化道出血。该病发病隐匿,约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10%。由于小肠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小肠出血的诊治成为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 assisted endoscopy,BAE)包括双气囊小肠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和单气囊小肠镜(Single balloon endoscopy,SBE)、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及小肠放射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使得小肠出血的诊治成为可能。研究显示DBE对小肠出血者的疾病检出率为60%-80%,临床中即使经双侧DBE检查仍有约20%-40%的小肠出血者不能明确出血病因。如何提高DBE对小肠出血者的诊治效率是临床中迫切需要探讨的难题。本研究,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间收治的潜在小肠出血者的临床资料从小肠镜检查时机、进镜途径的选择及内镜下治疗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DBE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治效率。1.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中检查时限的研究该部分我们主要探讨急诊DBE(最近一次出血距离DBE检查时间≤72h)对小肠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因疑似小肠出血接受DBE检查的328例患者,经过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82例患者,将纳入的282例患者根据DBE检查时机不同分为急诊DBE组和非急诊DBE组(最近一次出血距离DBE检查时间>72h),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病变检出率、检出病种和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282例患者中,224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9.43%(224/282)。急诊DBE组103例患者,有89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病变检出率为86.41%(89/103)。非急诊DBE组179例患者,135例患者明确出血病因,病变检出率为75.42%(135/179),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高于非急诊DBE组病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构成比发现急诊DBE组小肠血管性疾病明显高于非急诊DBE组[35.92%(37/103)vs 16.76%(30/179),P<0.05],而两组间小肠憩室、小肠肿瘤、小肠炎症性疾病、NSAIDs相关性肠病、其他疾病均无差别。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急诊DBE可以提高小肠出血者(特别是小肠血管性疾病)的疾病检出率。2.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出血者进镜途径选择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nitrogen,BUN)与肌酐(creatinine,Cr)比值(BUN/Cr)对小肠出血患者行小肠镜检查时进镜途径选择的指导价值。首先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因潜在小肠出血接受DBE检查,并在出血48h内行BUN和Cr检测的105例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BUN/Cr比值是否大于81分为升高组(n=52)和正常组(n=53),使用c2检验比较两组经口进镜和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其次通过2019年11月-2020年10月份收集的符合条件(院内或院外活动性出血48h内行血清BUN及Cr检查者)的潜在小肠出血者的BUN/Cr进行验证,计算出BUN/Cr比值为81时,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研究结果显示105例潜在小肠出血患者中,79例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5.24%(79/105)。升高组52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6.92%(40/52),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79.49%(31/39),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47.37%(9/19);正常组53例,总体病变检出率为73.58%(39/53),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为63.64%(21/33),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为51.43%(18/35),经口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经肛进镜病变检出率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N/Cr比值>81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敏感性为86.96%(20/23),特异性为73.68%(14/19),阳性预测值为80.00%(20/25),阴性预测值为82.35%(14/17)。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潜在小肠出血者,在活动性出血48h内,BUN/Cr>81时是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有效指标。3.小肠血管性病变者内镜下治疗效果的研究本研究探讨DBE治疗小肠血管性病变的有效性,并探讨小肠血管性病变再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7例疑似小肠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DBE治疗组(Yano分型为1a型和1b型使用APC治疗;Yano2型和3型以动脉性病变为主,选择用钛夹夹闭联合黏膜下注入聚桂醇硬化剂)和无DBE治疗组,对所有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直到出血复发或最后一次随访(2021年1月31日)日期结束,中位随访时间为13.0个月(范围1.0-70.0月),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DBE治疗组47例患者包括单发血管性病变组30例、多发血管性病变组17例,无DBE治疗组为单发血管性病变者20例。研究结果显示DBE治疗单发血管性病变组出血复发率较无DBE治疗组低(20.00%vs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E治疗单发血管性病变组出血复发率较DBE治疗多发血管性病变组低(20.00%vs 5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血复发的29例患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中输血(P<0.05,OR=3.748,95%CI:0.997-14.093)、瓣膜性心脏病病史(P<0.05,OR=6.238,95%CI:1.420-27.411)为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BE治疗为出血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OR=0.162,95%CI:0.042-0.622)。研究结果表明小肠血管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是有效的,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效果更为明显。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为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综上所述本实验得出(1)急诊DBE检查可以提高小肠出血者的疾病检出率;(2)潜在小肠出血者,活动性出血48h内血清BUN/Cr>81是指导经口小肠镜检查的有效指标;(3)小肠血管性病变内镜下治疗是有效的,尤其对于单发血管性病变患者效果更为明显。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病程中输血为小肠血管性病变出血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实验提示从DBE检查时机、进镜途径的选择及内镜下治疗三方面可以提高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治效率。
杨春晓[3](2021)在《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此类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用药及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搜集了自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836例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并且口服利伐沙班3个月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饮酒史、慢性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化性溃疡、胃大部切除术等病史)、服药剂量、合并用药史(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所有患者初始化验指标(血常规、肝功能、凝血指标等)、出血患者复诊相关指标(血常规、凝血指标、内镜下表现)及治疗情况等。通过对患者进行住院资料、门诊随访及电话随访,了解3个月内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最后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特征:本研究初入组1021例患者,排除随意更换抗凝剂量和抗凝药物、出现其他部位出血以及病史资料不全等情况的患者共185例,最终入组836例患者。其中男性461例(55.1%),女性375例(44.9%),比例约为1:1。平均年龄为65.9岁,最大年龄为91周岁,最小年龄为23周岁。(2)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服药期间有31例(3.7%)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其中有16例(1.9%)为消化道大出血,临床表现主要以黑便和便潜血阳性者多;共有17例患者行胃镜检查,结果以消化性溃疡多见。(3)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消化道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基线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合用抗血小板药物、基线白蛋白值及胆碱酯酶值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合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为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消化道大出血组和非大出血组基线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基线白蛋白值及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4)凝血指标比较:消化道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5.1(13.3,18.3)s,非出血组14.1(12.6,1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国际正常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ation ratio,INR)为1.32(1.150,1.530),非出血组1.21(1.08,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 Plastin time,APTT)为34.6(26.5,39.7)s,非出血组33.7(31.2,37.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0.05)。消化道大出血组和非大出血组的PT、APTT、I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消化道出血治疗情况:31例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5.1±1.4)天,无死亡病例。结论:(1)口服利伐沙班患者出现的消化道出血主要以黑便和便潜血阳性为主,用药过程中可监测便潜血检查;有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用药前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2)口服利伐沙班患者若有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合用抗血小板药物或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则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较高;并且基线白蛋白水平<30g/l的患者有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3)口服利伐沙班患者可以在用药过程中监测PT、INR值,若异常升高需警惕出血事件。
陈宏伟[4](2021)在《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收集本院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ANV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本地区ANVUGIB的临床特点。2.收集入院后明确诊断为ANVUGIB并经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完善统计学分析,识别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在加深临床医生对本地区ANVUGIB认识的同时,提高诊治水平,对再出血高危患者做出准确的识别和及时的救治,并最终提高再出血高风险人群的生存率。方法:1.通过住院病历系统检索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完善一般信息、病因诱因和疾病转归等资料的收集并进行分析。2.通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诊断为ANVUGIB且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的137名患者进行纳入。对住院期间经内镜治疗后当即成功止血患者的病案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结果等)进行系统性回顾和收集,制定调查表,详细登记符合入排标准的每一例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特点、胃镜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并依据止血成功后72h内再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早期再出血组(18例)和未出血组(119例)。3.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调查资料表,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 21.0统计软件被用来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rsonχ2检验或连续校正法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后继续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NVUGIB患者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先设立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一)临床特点1.性别年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因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入院并经过内镜检查明确诊断为ANVUGIB的患者739例,其中男性561人(75.91%),女性178人(24.09%),男女比例3.15:1,平均年龄51.28±17.72岁,平均住院天数9.30±5.93天。其中<40岁(青年)组193例,40岁-60岁(中年)组307例,≥60岁(老年)组239例。2.入院主诉:47.50%的患者以黑便为第一主诉入院,27.20%的以呕血为第一主诉,24.22%的患者入院时同时存在呕血和黑便,多数ANVUGIB患者以明确消化道出血主诉入院。3.循环及HB含量:13.26%的患者入院时存在低血压,24.76%的患者存在心动过速,10.15%的患者休克指数>1.0,0.95%的患者休克指数>1.5,多数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75.78%的患者入院时存在贫血,中度以上贫血者占比50.48%,2.03%的患者存在极重度贫血(HB<30g/L)。入院时HB<70g/L的患者占比27.33%,33.02%的患者在住院过程中进行了限制性输血治疗。4.发病诱因:53.18%的病人在出血前并未发现存在明确出血诱因,在出血前服用阿司匹林、NSAIDs药物、糖皮质激素、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等对胃粘膜有一定刺激和损伤的药物的患者占据21.92%,饮酒后出血的患者占据16.10%,进食生冷食物2.84%、服用华法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2.30%、劳累2.17%、情绪激动1.49%。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出血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出血(P<0.05)。5.病因:在完善消化道内镜检查后发现,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ANVUGIB病因(73.34%),在消化性溃疡中,胃溃疡占29.89%,十二指肠溃疡占54.80%,复合型溃疡占13.65%。消化道恶性肿瘤为第二常见原因(10.83%),急性胃粘膜病变排名第三(9.74%)。此外,医源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住院ANVUGIB占据了1.49%的比例,包括ESD/EMR术后出血、EST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出血。所有ANVUGIB的患者在入院后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部分患者在入院后使用了促凝血类药物。进一步年龄分组后发现,急性胃粘膜病变、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型溃疡更常见与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中年组和青年组患者显着更高(P<0.05)。6.结局转归:在739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141例患者经过了内镜下止血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率19.08%。137例患者经内镜下治疗当即成功止血,内镜下立即止血率为97.16%。有18人在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发出血,72小时再出血率为13.14%。对比内镜治疗止血后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和未在72h内再发出血患者的死亡人数,发现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二)危险因素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比较72h内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之间在性别、入院主诉、首测心率、首测血压、首次查HB水平、PLT水平、PT/APTT延长与否、血白蛋白水平、血尿素氮水平等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10);将单因素分析p<0.10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显示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四个方面,实验组(再出血组)和对照组(未出血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是影响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地区ANVUGIB发病诱因前3位依次为药物、饮酒和进食生冷食物,在药物诱因导致的ANVUGIB患者中,老年组较中年组更多见,中年组较青年组更多见,而饮酒诱因导致的ANVUGIB则相反,此外,青年组较中年组更常见饮食诱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2.本地区ANVUGIB病因前3位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消化道恶性肿瘤、急性胃粘膜病变,少见的原因有Dieulafoy病、Mallory Weiss综合征、上消化道血管畸形等。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复合型溃疡和急性胃粘膜病变更常见于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胃溃疡更常见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老年组的发生率较青年组和中年组患者显着更高。3.ANVUGIB经内镜止血治疗后立即止血率为97.16%,内镜治疗后72h内再出血率为13.14%,提示经上消化道内镜止血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警惕再出血。4.初次止血治疗后72h内再出血患者有更高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住院期间出现内镜止血成功后早期再出血的患者,临床医师应给予更频繁和密切的关注,必要时进行内镜复查。5.高龄(年龄>60y)、恶性肿瘤出血、输血治疗、Ia类病变是接受内窥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医师因予以更密切和频繁的关注,以早期发现再出血,提高患者预后。
侯旭[5](2020)在《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为临床医师使用阿替普酶剂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16年05月至2019年09月间,于泗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阿替普酶使用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低剂量组(A组、B组)和标准剂量组(C组),A组和B组均使用阿替普酶0.6mg/kg,最大剂量60mg,其中A组所有患者均在1min内静推总剂量的15%,剩余85%使用输液泵于60min内静脉泵入。B组所有患者均在1min内静推总剂量的10%,剩余90%使用输液泵于60min内静脉泵入。C组使用阿替普酶0.9mg/kg,最大剂量90mg,所有患者均在1min内静推总剂量的10%,剩余90%使用输液泵于60min内静脉泵入。所有纳入本研究患者均于入院后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个人史、既往病史、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舒张压、溶栓时间窗等,以及记录溶栓前和溶栓后第1、7、14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溶栓前和溶栓后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溶栓后较溶栓前NIHSS评分降低≥18%设置为治疗有效,其余情况视为无效。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比较两种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对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5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其中低剂量组91例(A组38例,B组53例),标准剂量组(C组)64例。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三组患者溶栓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在治疗后第1、7、14天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A组总有效率为55.26%(21/38),B组总有效率为52.83%(28/53),C组总有效率57.81%(37/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A组总有效率为 65.79%(25/38),B 组总有效率为 66.04%(35/53),C 组总有效率 70.31%(4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A组总有效率为71.05%(27/38),B组总有效率为73.58%(39/53),C组总有效率75.00%(4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90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预后良好25人(65.79%),B组预后良好35人(66.04%),C组预后良好44例(68.75%),虽然C组90d后预后良好率较A组、B组稍高,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患者溶栓后有1例牙龈出血(2.63%),1例消化道出血(2.63%),2例鼻出血(5.26%),1例皮下瘀斑(2.63%);B组患者溶栓后有1例鼻出血(1.89%),1例血尿(1.89%),2例皮下瘀斑(3.77%);C组患者溶栓后有1例颅内出血(1.56%),2例牙龈出血(3.13%),1例消化道出血(1.56%),3例鼻出血(4.69%),1例血尿(1.56%),2例皮下瘀斑(3.13%)。三组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鼻出血、血尿、皮下瘀斑等出血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溶栓后死亡3人(7.89%),B组溶栓后死亡3人(5.66%),C组溶栓后死亡4人(6.25%),三组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急性期脑梗死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是非常显着的,且低剂量(0.6mg/kg)与标准剂量(0.9mg/kg)静脉溶栓疗效相当。2.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明显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预后,但标准剂量较低剂量阿替普酶并没有明显差异。3.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出血风险无显着差异,且两者的总体死亡率相近。
宋秀菊[6](2020)在《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扩大穴位贴敷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胃溃疡的临床诊疗扩大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自2018年6月-2019年9月到某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脾胃湿热型胃溃疡患者6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单纯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对照组使用四联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每日1次,1次2h,时间2周。全部疗程结束后(8周),停药4周后,两组再次行胃镜检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两组证候效果、胃镜愈合效果、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和?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着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溃疡类型、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t=12.704,P=0.000<0.01;实验组:t=12.681,P=0.000<0.01),实验组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8.172,P=0.034<0.05);实验组中医证候效果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5.192,P=0.023<0.05);实验组胃镜效果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Z=-2.061,P=0.039<0.05);实验组Hp根除率为90%高于对照组Hp根除率为66.67%(?2=4.812,P=0.028<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机体各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变化。结论: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降低症状评分,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赵优优[7](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脾切除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肝硬化合并EGVB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例资料和随访信息完整的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内镜治疗组(60例)及外科手术组(52例),收集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通过电话追踪随访,记录每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生存和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治疗后再出血和生存的预测因素。结果:(1)外科手术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的再出血率为1.9%、3.8%、9.6%,内镜治疗组分别为15.0%、20.0%、26.7%,两组在1个月、6个月和1年内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是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外科手术再出血风险为内镜治疗的0.293倍(OR=0.293,95%CI=0.0990.866,P=0.026)。(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外科手术组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1%、90.4%、85.6%,而内镜治疗组分别为90.0%、80.6%、7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142)。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再出血(P=0.028,HR=4.220,95%CI=1.16415.296)、Child-Pugh分级(P=0.017,HR=2.802,95%CI=1.2066.507)和MELD评分(P=0.003,HR=1.238,95%CI=1.0781.422)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外科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9%)明显高于内镜治疗组(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科手术组并发症种类多于内镜治疗组。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再出血效果优于内镜治疗,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内镜治疗。(2)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外科手术相对于内镜治疗可降低再出血风险。(3)再出血、Child-Pugh分级和MELD评分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雪艳[8](2020)在《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探讨我院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多发伤患者有效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09-2019.1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EICU及重症医学科多发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溃疡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分析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比例、死亡比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应激性溃疡出血的诊断严格按照相关文献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确诊。分析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比例、时相及其临床表现。结果:1、共收集多发伤患者237例,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有46例,溃疡出血发生率为19.4%(46/237)。3例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其中2例死亡,8例胃管内引流出咖啡色或鲜血,7例表现为便血及黑便,余28例仅表现为便潜血或胃液潜血阳性。2、单因素分析两组在机械通气、镇静药物、手术、预防应用PPI、早期肠内营养等干预措施与溃疡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单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APACHEII评分、ISS评分、损伤部位(头部及胸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时间、血糖、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血沉、C反应蛋白、乳酸值等为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相关因素。4、多发伤患者出血组与非出血组相比住院日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APACHEII评分、ISS评分、头部损伤、机械通气、血小板降低为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比例高、住院日延长、临床上严重多发伤患者应警惕溃疡出血发生。2、应激性白细胞升高、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可作为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测因子,为临床医生预防用药提供参考。3、APACHEII评分、ISS评分、头部损伤、机械通气、血小板计数降低是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淼[9](2020)在《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夹心注射疗法治疗组、B组为组织胶+聚桂醇“三明治”夹心治疗组,C组为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A组,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于胃镜检查术中预先放置钛夹于曲张胃底静脉两端,阻断部分血流使曲张胃底静脉略塌陷,后应用组织胶+聚桂醇注射液夹心注射治疗,定期胃镜检查。B组:组织胶+聚桂醇“三明治夹心注射疗法”为主,定期胃镜检查。C组:临床治疗对比组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定期胃镜检查。同时记录每例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包括静脉曲张治疗后程度、内镜下治疗过程,术中组织胶及聚桂醇注射情况及钛夹安置情况。后分别于治疗后2周、1月、6月复查胃镜检查,并记录期间(治疗后6个月为观察周期)术后再出血情况、排胶情况、静脉曲张消除情况、钛夹脱落情况及是否发生巨大溃疡、发热、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如术前、术中及术后发生急性出血和再出血情况,及时内镜检查并处理,并做好出血原因、出血量的记录。统计三组患者相关数据并横向对比;对比三组患者一般临床基线资料、近期、远期的疗效、治疗后再出血率、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社会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程度。结果:1.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A组)、组织胶“三明治”夹心治疗组(B组)、药物治疗组(C组)在胃底静脉治疗近期、远期的有效率分别为:近期:A组(93.33%)、B组(84.44%)、C组(50.00%);远期:A组(72.22%)、B组(55.63%)、C组(35.00%)。三组在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上,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2.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A组)、组织胶“三明治”夹心疗法治疗组(B组)、药物治疗组(C组)治疗后再出血率分别为:5.00%、16.73%、25.00%,组间差异存在,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并发症:发热、腹腔感染、深溃疡、出血、异位栓塞等,横向比较发现:三组治疗患者在发热、腹腔感染及深溃疡、异位栓塞等方面,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三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社会功能评定及身心健康评定发现:A组在正常社会日常生活率高于B、C组;身心健康率方面金属钛夹联合治疗组(A组)高于另外对比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A、B组组织胶用量平均值对比,A组少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显着,同时未增加出血、死亡等的风险,减少组织胶用量,未见异位栓塞、深溃疡等并发症的增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王江艳[10](2020)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8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科病房住院的中风后呃逆患者,病例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调神降逆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患者各34例。因纳入患者年龄不符,调神降逆针刺组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剔除2例,实际纳入病例调神降逆针刺组33例,普通针刺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中风的基础治疗上进行,调神降逆针刺组采用调神降逆针刺法,取穴:内关(双)、人中、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天突、足三里(双)。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取穴:膈俞(双)、内关(双)、中脘、足三里(双)、膻中。两组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总疗程为5日。治疗结束后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时观察呃逆的发作次数、间隔时间、症状变化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起效时间和疗程、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8例,剔除3例,最终纳入65例。其中,调神降逆组33例(纳入34例,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32例(纳入34例,剔除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发病情况、治疗前呃逆症状的轻重及PSQI评分、HAMA评分、GDS评分等各项指标基线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指标2.1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调神降逆针刺组痊愈率为81.8%,总有效率为93.9%;普通针刺组痊愈率为34.4%,总有效率为87.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呃逆患者均有效,但调神降逆针刺组治疗方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2起效时间:起效时间为12小时内的,调神降逆针刺组占67.3%,普通针刺组占28.1%,调神降逆针刺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普通针刺组(P<0.05)。2.3疗程:调神降逆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11例(占33.3%);4-5天内痊愈共16例(占48.5%);大于5天痊愈共6例(占18.2%);普通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5例(占15.6%);4-5天内痊愈共6例(占18.8%);大于5天痊愈共21例(占65.6%)。调神降逆针刺组疗程明显短于普通针刺组(P<0.05)。3.次要疗效指标3.1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第3天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调神降逆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第5天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5天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在治疗第3天则未见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第5天HAM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第5天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3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未见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而两组间对比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能改善患者呃逆症状,且有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普通针刺法。2.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起效时间和疗程均短于普通针刺法。3.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和情绪(焦虑、抑郁),且在改善睡眠和焦虑方面,调神降逆针刺法显着优于普通针刺法。4.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均简、便、廉、效,调神降逆针刺法更优于普通针刺法,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药物引起急性胃粘膜大出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引起急性胃粘膜大出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临床表现 |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1 胃酸和胃蛋白酶 |
1.3.2 幽门螺杆菌 |
1.3.3 非甾体类抗炎药 |
1.3.4 其他危险因素 |
1.4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
1.5 诊断与治疗现状 |
1.6 兰索拉唑的概述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目的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入选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病例分组 |
2.5 治疗方案 |
2.6 收集数据 |
2.7 疗效评价指标与方法 |
2.7.1 有效止血判断标准 |
2.7.2 疗效判定标准 |
2.7.3 临床再出血判断标准 |
2.8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临床疗效对比 |
3.2.1 总体疗效对比 |
3.2.2 心率治疗前后比较 |
3.2.3 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
3.2.4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3.2.5 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比较 |
3.2.6 血尿素氮水平比较 |
3.2.7 治疗期间输血情况比较 |
3.2.8 再出血发生率 |
3.3 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的指标比较 |
3.3.1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频率比较 |
3.3.2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比较 |
3.3.3 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比较 |
3.3.4 肌酐水平比较 |
3.3.5 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比较 |
3.3.6 电解质(钠、钾、钙、镁)比较 |
3.4 治疗所需费用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药物治疗分析 |
4.2 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肠出血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抗凝药的临床应用 |
2.1.1 利伐沙班预防VTE |
2.1.2 利伐沙班治疗DVT和PE |
2.1.3 利伐沙班用于NVAF |
2.1.4 利伐沙班用于慢性CAD和 PAD |
2.1.5 利伐沙班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 |
2.1.6 利伐沙班用于心力衰竭 |
2.2 利伐沙班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 |
2.3 口服利伐沙班的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 |
2.4 利伐沙班有关的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
2.4.1 胃肠道相关症状及病史 |
2.4.2 肝肾功能 |
2.4.3 合用其他药物 |
2.4.4 低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 |
2.4.5 营养状态 |
2.4.6 合并慢性疾病 |
2.4.7 其他相关因素 |
2.5 利伐沙班的实验室检测 |
2.6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
2.7 小结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3 消化道出血评价指标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特征 |
4.2 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 |
4.2.1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 |
4.2.2 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
4.3 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 |
4.4 凝血指标比较 |
4.4.1 消化道出血组和非出血组 |
4.4.2 消化道大出血组和非大出血组 |
4.4.3 合用抗血小板药物组和未合用组 |
4.5 消化道出血治疗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口服利伐沙班的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 |
5.2 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 |
5.3 利伐沙班凝血指标的检测 |
5.4 研究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739 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ANVUGIB经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诊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伦理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病史资料采集 |
3.药物 |
4.分组与治疗方法 |
5.疗效评价标准 |
6.统计学方法 |
结果分析 |
1.一般资料 |
2.三组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3.三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
4.三组患者溶栓前后mRS评分比较 |
5.三组患者溶栓后死亡率比较 |
6.三组患者溶栓后出血情况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2 改良Rankin量表(mRS)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6)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消化性溃疡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1.1.2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
1.1.3 消化性溃疡的穴位贴敷疗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样本 |
2.1.2 样本量计算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类型 |
2.2.2 分组方法 |
2.2.3 干预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效果观测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统计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图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3.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
3.1.3 两组溃疡分期情况 |
3.1.4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2 效果指标 |
3.2.1 中医证候积分 |
3.2.2 中医证候效果 |
3.2.3 电子胃镜效果 |
3.2.4 ~(13)C尿素呼气试验效果 |
3.3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效果指标分析 |
4.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5 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
4.6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在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脾胃湿热型胃溃疡患者情况观察表 |
附录3 图例 |
致谢 |
(7)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参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肝硬化合并EGVB的病理生理机制 |
2.2 肝硬化合并EGVB的诊断 |
2.3 肝硬化合并EGVB的一般治疗 |
2.4 肝硬化合并EGVB的药物治疗 |
2.4.1 血管活性药物 |
2.4.2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
2.4.3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2.5 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 |
2.6 肝硬化合并EGVB的内镜治疗 |
2.6.1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
2.6.2 硬化剂注射术 |
2.6.3 组织胶注射术 |
2.7 肝硬化合并EGVB的介入治疗 |
2.7.1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2.7.2 经静脉球囊闭塞逆行栓塞术 |
2.7.3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 |
2.8 肝硬化合并EGVB的外科手术治疗 |
2.8.1 分流术 |
2.8.2 断流术 |
2.8.3 肝脏移植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评分标准 |
3.3 治疗方法 |
3.4 资料采集 |
3.5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再出血情况 |
4.3 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
4.4 生存情况 |
4.5 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 |
4.6 并发症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结果 |
3.2 单因素结果分析 |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各危险因素与多发伤患者合并SU出血 |
4.2 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9)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内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设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观察中止标准 |
1.7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神降逆针刺组 |
2.2 普通针刺组 |
3 观察项目 |
3.1 一般情况 |
3.2 主要疗效指标 |
3.3 次要疗效指标 |
3.4 安全性指标 |
3.5 其它效应指标 |
4 观测方法 |
5 不良事件及处理 |
6 评价节点 |
7 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9 研究结果 |
9.1 完成情况分析 |
9.2 基线数据分析 |
9.3 主要疗效指标 |
9.4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
9.5 安全性指标结果 |
9.6 其他效应指标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2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 |
1.3 中风与呃逆的关系 |
1.4 穴位与呃逆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
2.1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机制 |
2.2 中风后呃逆与消化道出血 |
2.3 中风后呃逆的治疗 |
3 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理论依据 |
4 “调神降逆针刺法”处方之内涵 |
4.1 处方 |
4.2 处方之内涵 |
5 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样本估算公式 |
附录2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附录3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
附录4 老年抑郁量表(GDS) |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针刺为主 |
1.1 单纯针刺 |
1.2 针刺配合艾灸 |
1.3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 |
1.4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
1.5 针刺配合刺络疗法 |
1.6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 |
2 针药并用 |
3 局部针刺结合 |
3.1 头体针并用 |
3.2 头针结合腹针 |
3.3 腹针结合体针 |
3.4 耳针结合体针 |
4 埋线治疗 |
5 穴位注射及配合疗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药物引起急性胃粘膜大出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兰索拉唑单药与联合用药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D]. 蔡婉璐. 宜春学院, 2021(08)
- [2]提高双气囊小肠镜诊治小肠出血效率的临床研究[D]. 张燕双.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3]口服利伐沙班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D]. 杨春晓. 吉林大学, 2021(01)
- [4]739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内镜治疗止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宏伟. 皖南医学院, 2021
- [5]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D]. 侯旭. 苏州大学, 2020(02)
- [6]穴位贴敷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胃溃疡的效果观察[D]. 宋秀菊.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D]. 赵优优. 吉林大学, 2020(08)
- [8]多发伤患者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张雪艳. 青海大学, 2020(02)
- [9]胃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组织胶“三明治”疗法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疗效的研究[D]. 刘淼.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10]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 王江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