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社会保障》值得一读(论文文献综述)
曾业松[1](2021)在《倾心领导科学 堪称杰出领导——对姜春云同志重视领导科学研究的追思》文中指出姜春云同志曾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2021年8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姜春云同志生前先后担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和顾问,对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给予多方指导并作出突出贡献;他亲力亲为组织领导有关专家学者和在一线工作的领导同志,深入研究新时期领导方法,在领导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他主编出版的《桥和船——新时期领导方法 18篇》,不仅体现中国领导科学特色,而且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对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表达对姜春云同志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哀思,也为了给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领导科学理论、提高领导科学水平提供参考借鉴,本期杂志特别刊出这篇追思姜春云同志重视领导科学研究的文章。
罗金月[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 ——以长岭县光明乡为例》文中指出
张琰涵[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杨冬珍[4](2021)在《拉尔夫·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拉尔夫·米利班德(Ralph Miliband,1924-1994)原名阿道夫·米利班德(Adophe Miliband),英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社会学家,英国“新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界享有盛名。米利班德的学术地位主要来源于其国家理论,他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国家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承继和对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全面复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留有很大的空间。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通过对其理论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纵向勾勒其生成演进,横向剖析其内容特点,力求客观、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理论整体,了解其理论核心,同时亦指出其理论不足。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对其国家理论相关的一手资料进行翻译,然后通过归纳整理,对其理论不同阶段的进阶进行了概括和划分。通过对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系统性考察,认为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在以工具主义为主的分析中,包含着不可忽视的结构主义的观点,反对给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贴上绝对工具主义国家理论的标签。本文共设置6章,分析框架从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形成背景谈起,通过其不同时期的文章和着作来梳理其国家理论的生成演进。在厘清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对其国家理论的核心思想有了清楚的认识,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是资产阶级(权力精英)统治的国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控制国家的阶级与拥有资本的阶级享有共同的利益,并通过政治和裙带关系的捆绑来加强彼此的联系。将其理论核心思想与本质特征及构建方法综合整理后,再现米利班德国家理论产生之后的影响。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对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进行辩证评价,探寻其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境遇中的理论价值、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我们的启示。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充分重视,消极方面也足以引起我们警醒。在当下,我们依然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因为两者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同时对二者的本质区别要有清醒的把握,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唯一替代方案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回归实践,在现阶段的中国,必须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此,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主体部分完成。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进行概括和总结。国家理论总是具体历史条件中的国家理论,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是他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的产物。二战之后,英国处在巨大的变化当中,已有的观点和理论很难解释清楚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每天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米利班德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在对前人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国家理论,其理论主要是立足英国并对英国未来走向进行思考的理论。在现阶段、新时代的中国,最符合我国国情,并能有效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最新结合,对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南。
袁玲[5](2021)在《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或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其从事的产业逐渐进入工业化,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城镇化,从而推动国家或地方城市化进程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近几十年来,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都是由农民工来完成的。虽然她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她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置疑,关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意义重大。新生代农民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直接影响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既是必然趋势,也是现实需求。深圳市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经济发达,流动人口众多,深圳农民工样本对东部发达省份的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把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教育有机联系起来,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深圳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深入分析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对策。首先,本文阐述了本次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难点与创新点,并说明本文的研究具体思路和方法,进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阐述。其次,在相关理论及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个性化特征,选取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及心理融入三个维度,共分为24个指标,建立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在深圳市收集到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数据,采用SPSS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济融入水平为2.639,社会融入水平为2.638,心理融入水平为2.627,城市融入水平为2.635。总的来说,目前深圳市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偏低,不甚理想,处于“半融入”状态。再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总结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有:人口学影响因素,即受教育水平、来深圳工作时间、换工作次数;经济融入影响因素,即经验和技能、就业歧视;社会融入影响因素,即社交水平和权益保障意识;心理融入影响因素,即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未来定居意愿。最后,基于上述影因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对策。一是加大物质支持,促进经济融入:需加大农村成人教育投资、加强城市成人教育投资。二是提供友谊支持,促进社会融入:开展社会交往教育、闲暇教育及普法宣传教育。三是完善情感支持,促进心理融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当地文化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四是加强信息支持,促进城市融入:提供在线技术教育、成立“资源共享群”及推进参与STEM教育。
张光源[6](2021)在《乡村振兴是内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力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阐释内循环经济的内涵入手,点出发展内循环经济的两个要素:更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和更加强劲的内需动力。对标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对发展内循环经济的"三个有助于",来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发展内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值得一读。
赵蔚[7](2020)在《城乡规划管理与政策》文中研究表明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最新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20年7月31日,日本内阁府主页公布了2020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数据截至2019年10月1日,下称《白皮书》),总结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最新情况。1.老龄化现状分析(1)总人口规模12 617万,持续负增长据最新版《白皮书》数据,目前日本的总人口为12 617万,且日本总人口已进入长期负增长的进程中,预计2029年总人口将降至12 000万人,2053年将进一步降至9924万人,下破1亿关口,到2065年仅剩8808万人。
范贤聪[8](2019)在《电梯劝烟案的法律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电梯劝烟案一、二审判决的变化,对侵权责任中争议已久的公平责任原则在案件中的适用进行了分析,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平责任原则有一定的意义,但确实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法院在处理侵权案件确定侵权责任时应严格谨慎地适用。
陈庆云[9](2019)在《主持人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在"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指引下,澳门20年的历程极其不平凡。2018年,澳门全年生产总值达到4 403亿澳门元,人均生产总值达82 609美元,是公认的富裕社会。面对澳门20年的巨大变化,人们感慨万千。对于我这个经历了这段难忘岁月的人来说,最大的体会是:祖国好,澳门才好;澳门好,祖国会更好。伟大祖国是澳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管理、建设、发展好澳门,是澳
顾莉[10](2019)在《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中,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家庭不仅要养育家庭成员,还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学校、社会等其他培育渠道相比,家庭培育具有特殊的比较优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实现的,因为家风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家庭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都能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特定家风中成长的家庭成员无形中就会受其熏陶,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家风在性质上有优劣之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优秀的家风总是与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家庭风气,只有优秀家风才能充分发挥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家庭培育,首先就要创建当代优秀家风。这就是本文选题“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出发点。当前,通过家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难点在于,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在家庭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尚未形成足够的自觉意识。为回答该问题,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上厘清家风的本质、家风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家庭和社会在对“现实的人”的培养目标和责任上具有一致性,进而提出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的理性共识,良好家风应主动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去,并自觉对家庭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为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家风建设促进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本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进行了考察。传统家风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家训、家书、家祠、家谱以及日常言行等形式在价值观培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风蕴含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家风从根本上说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对传统家风应当批判继承,合理借鉴并推陈出新。红色家风是指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用于家庭教育,通过优秀共产党人言传身教,形成的兼具革命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家庭风尚,并借助群众性生产运动、法律法规、舆论宣传、思想改造等路径在人民大众中得以推广普及。红色家风传播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红色家风不仅是当代优秀家风建设的宝贵来源,更是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继续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发挥家风建设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主流价值观需要通俗化、生动化、大众化才能融入家庭;家风必然会随着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变革中发生演变;家风建设必须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对传统家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创建优秀的新家风等,为当代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提供借鉴。当前我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风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如大家族意识淡化、小家庭观念增强;传统与现代家风并存;对未成年子女“重智轻德”现象较普遍等。为进一步发挥当代家风在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家风进行有指导性地建设。在进行家风建设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确保家风的方向性;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彰显家风的民族性;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体现家风的时代性;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风的科学性;尊重家庭个性特征发展,包容家风的多元性。当代优秀家风在价值内蕴上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内涵体系上应表现为:以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爱国爱家、家国共建的新型家国关系;以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共生共荣、共享发展的新型群己关系;以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敬业奉献、向上向善的新型处世原则。当代优秀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着共同的培育对象,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用优秀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不同价值主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主体是国家,是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是社会的建设目标;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直接面向个人的。而家庭培育的对象仅仅是个人,如果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次整合和主体转化,就可能在家庭培育中忽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培育中的部分缺失。所以,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有内涵,针对家庭培育的特殊性,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目标导向的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层面价值要求,都融入到个人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当中,形成基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基于社会层面的个体社会化培育、基于个人层面的健全人格培育三个目标导向。在形成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如果价值观不正确,方法再好也枉然;价值观正确,但不注重方法,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只有价值观正确,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所以,在家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向和灵魂,科学的培育方法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濡染,这是优秀家风最有效的培育方式;家长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掌握价值观培育有效手段,强化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特别是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对子女价值观培育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感化,在爱教结合中促进并达成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发挥主动意识,积极规划、正确引导、适时升华,在实践中让家庭成员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应建构有效的机制,激发家庭培育的动力,提升家庭培育效果,实现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首先,建构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根本动力,就是要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意志、人民权利、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能使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需要得到真正的统一和最大化的满足,也才能激发个体和家庭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指南,并在家庭成员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构家庭内部优秀家风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形成家庭成员间良性互动的肯定性引导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义务性约束、警示性约束、惩罚性约束等方式,形成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个体不良行为或价值取向发挥否定性鞭策机制。最后,建构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机制,包括:学校教育的家庭辐射,充分发挥学校价值观培育的优势,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反哺”;社会环境的文化渗透,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促进优秀家风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大量弘扬优秀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传播;国家权威力量的积极引导,通过顶层设计、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手段引导优秀家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有效运行。
二、《中国社会保障》值得一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社会保障》值得一读(论文提纲范文)
(1)倾心领导科学 堪称杰出领导——对姜春云同志重视领导科学研究的追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中国领导科学发展领航护航的指路人 |
二、亲力亲为研究领导科学的领头人 |
(一)聚焦领导方法:提出“桥和船”的领导原理 |
(二)聚焦领导观念:强调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 |
(三)聚焦领导能力:提出社会管理科学化新思路 |
(四)聚焦领导定位:深度解析“领导就是公仆” |
(五)聚焦领导活动:具体解读“领导就是服务” |
三、知行合一践行领导科学的领导人 |
(4)拉尔夫·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原因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形成背景 |
2.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
2.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2.1.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
2.1.3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
2.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
2.2.1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影响 |
2.2.2 哈罗德·拉斯基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
2.2.3 C.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理论的影响 |
2.2.4 塔尔科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 |
2.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
2.3.1 英国民主制的传统 |
2.3.2 英国经验主义传统 |
2.3.3 空想社会主义的传统 |
2.3.4 改良主义的传统 |
第3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生成演进 |
3.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初步阐发 |
3.1.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起点 |
3.1.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准备 |
3.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形成 |
3.2.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逐步展开 |
3.2.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雏形 |
3.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完善 |
3.3.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走向成熟 |
3.3.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系统表述 |
3.3.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不断丰富 |
第4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基本架构 |
4.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构建方法 |
4.1.1 阶级分析方法 |
4.1.2 结构功能范式 |
4.1.3 经验主义方法 |
4.1.4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 |
4.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核心思想 |
4.2.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
4.2.2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 |
4.2.3 资产阶级依然维护着统治的合法性 |
4.2.4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
4.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特点 |
4.3.1 立足于现实 |
4.3.2 富有批判精神 |
4.3.3 敏锐的政治责任感 |
第5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影响 |
5.1 英国“新左派”运动与《新左派评论》 |
5.1.1 英国“新左派”运动的开始与《新左派评论》的创立 |
5.1.2 英国“新左派”运动与《新左派评论》的曲折发展 |
5.1.3 米利班德在“新左派”运动和《新左派评论》中的作用 |
5.2 米利班德与普兰查斯的论辩 |
5.2.1 第一次“米普论辩” |
5.2.2 第二次“米普论辩” |
5.2.3 第三次“米普论辩” |
5.2.4 围绕“米普论辩”的论辩 |
5.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历史效应 |
5.3.1 论辩各方对其国家理论加以补充完善 |
5.3.2 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探讨得以增强 |
5.3.3 多学科理论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
第6章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评价 |
6.1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积极性 |
6.1.1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自主性观点的坚持 |
6.1.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方法 |
6.1.3 在对多元主义国家理论的批判中揭示资本主义国家本质 |
6.1.4 坚持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唯一替代方案 |
6.2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局限性 |
6.2.1 对阶级概念的误读 |
6.2.2 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否定 |
6.2.3 改良主义方案及实现途径的模糊 |
6.3 米利班德国家理论的启示 |
6.3.1 进一步加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
6.3.2 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
6.3.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拉尔夫·米利班德学术作品目录(1924—1994)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国家政策导向 |
2.社会发展趋势 |
3.个人研究兴趣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难点 |
2.研究创新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新生代女性农民工 |
2.城市融入 |
(二)理论基础阐释 |
1.社会性别理论 |
2.社会融入理论 |
3.社会支持理论 |
4.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
三、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调查—以深圳市为例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调查设计与调查过程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 |
4.调查问卷的分发与收集 |
5.问卷的检验 |
(三)调查结果与调查分析 |
1.人口学概况 |
2.经济融入水平 |
3.社会融入水平 |
4.心理融入水平 |
5.城市融入水平 |
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 |
(一)主成分载荷矩阵分析 |
(二)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
1.人口学特征影响因素 |
2.经济融入影响因素 |
3.社会融入影响因素 |
4.心理融入影响因素 |
(三)学习需求分析 |
1.来深工作原因 |
2.参加教育频率 |
3.参加教育作用 |
4.学习形式 |
5.学习内容 |
6.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
五、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教育对策 |
(一)加大物质支持,促进经济融入 |
1.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投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2.加强城市成人教育投资,促进女性农民工就业 |
(二)提供友谊支持,促进社会融入 |
1.开展社会交往教育,提高社交能力 |
2.开展闲暇教育,提升个人幸福感 |
3.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切实保护女性权益 |
(三)完善情感支持,促进心理融入 |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心理健康 |
2.加强本地文化教育,增强城市认同感 |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女性道德修养 |
(四)加强信息支持,促进城市融入 |
1.开展在线技术教育,获取在线资源 |
2.成立“资源共享群”,倡导互惠学习 |
3.推进参与STEM教育,树立良好客观印象 |
六、反思与总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女性城市融入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乡村振兴是内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力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与重点 |
二、实施乡村振兴对内循环经济的“三个有助于” |
三、助力内循环经济,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
(7)城乡规划管理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最新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 |
1.老龄化现状分析 |
(1)总人口规模12 617万,持续负增长 |
(2)老龄化率为28.4%,持续上升 |
(3)男女性别比约为3/4 |
(4)65岁及以上人口抚养比升至1∶2.3 |
(5)平均寿命男女分别为81.25岁、87.32岁 |
(6)预计约2.6人中有1个65岁及以上,3.9人中有1个75岁及以上 |
(7)预计少儿人口、出生人口均减至目前的半数,劳动年龄人口仅剩6成 |
2.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动向 |
(1)今后半世纪世界人口老龄化将急速进展 |
(2)日本的老龄化率世界最高 |
3.家庭结构现状与变化 |
(1)近半数是65岁及以上家庭 |
(2)独居老年人口增多 |
4.老龄化的区域特征与趋势预测 |
5.老龄化的要因 |
(1)年龄调整死亡率的降低 |
(2)少子化的进展 |
6.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给付费的影响 |
(1)社会保障给付费为历史最高水平 |
(2)与老年人相关的社会保障给付费持续增加 |
5G赋能智慧城市白皮书 |
(8)电梯劝烟案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情简介 |
二、一、二审判决的主要理由 |
三、对本案的法律思考 |
(一)关于公平责任原则。 |
1.公平责任能否作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1)“公平责任”应该称为“损失分担原则”。 |
(2)公平责任原则不属于归责原则。 |
2.损失分担原则的适用应当严格限制。 |
(1)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 |
(2)损失分担原则应当控制适用。 |
(二)法院作出判决应当明辨是非。 |
(10)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家风及其在主流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
一、家风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
二、培育“现实的人”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
三、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共识 |
四、良好家风是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
第二章 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启示 |
一、传统家风的内涵体系 |
二、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模式 |
三、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当代启示 |
第三章 红色家风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及时代价值 |
一、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系 |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
三、红色家风的建设路径 |
四、红色家风的价值观培育方式 |
五、红色家风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
第四章 当代家风现状及建设 |
一、当代家风的现状及归因 |
二、当代家风建设的必要性 |
三、当代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当代优秀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
一、当代优秀家风的内涵体系 |
二、以优秀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 |
三、优秀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
第六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导向 |
一、以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 |
二、以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个体社会化培育 |
三、以个人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健全人格培育 |
第七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濡染 |
二、理论的灌输与引导 |
三、榜样的示范与引领 |
四、情感的交流与感化 |
五、实践的体验与认同 |
第八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建构 |
一、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 |
二、家庭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
三、家庭外部的协同助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
四、《中国社会保障》值得一读(论文参考文献)
- [1]倾心领导科学 堪称杰出领导——对姜春云同志重视领导科学研究的追思[J]. 曾业松. 中国领导科学, 2021(06)
- [2]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 ——以长岭县光明乡为例[D]. 罗金月.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 2021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日本史书写研究[D]. 张琰涵. 西南大学, 2021
- [4]拉尔夫·米利班德的国家理论研究[D]. 杨冬珍.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影响因素与教育对策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袁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6]乡村振兴是内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力点[J]. 张光源. 今日国土, 2021(03)
- [7]城乡规划管理与政策[J]. 赵蔚. 城市规划学刊, 2020(05)
- [8]电梯劝烟案的法律思考[J]. 范贤聪.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21)
- [9]主持人语[J]. 陈庆云.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10]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顾莉. 扬州大学, 2019(06)
标签:中国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家庭价值观论文; 家风家训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