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上)莫迪利亚尼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上)莫迪利亚尼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

一、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之一)弗兰科·莫迪利安尼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思[1](2020)在《现代金融学的历史演进逻辑》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学的微观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而宏观理论演进的历史脉络至少可以回溯到19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本文通过梳理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提出现代金融学可以划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大支柱,并通过对两大支柱核心理论的内容以及历史演进过程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看似平行发展并不交叉的两个领域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指出金融价格是联结宏微观金融学理论的逻辑枢纽。从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相关理论兴衰交替来看,偏离(远离)金融价格核心指标的数量型金融理论终将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及"科学性缺陷"而淡出历史舞台。

李慧娟[2](2019)在《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上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的“走出去”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工程建设。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其背景文化有较大差异,对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员激励体系的完善与合理,又会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如何从嵌入文化差异的角度,构建合理的人员激励体系,提高项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是当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薄弱、分散且不成体系,这就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的意义。本研究以省级社科基金为依托,结合自己熟悉的工作领域,对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扎根理论、层次分析、结构方程等多种方法。本研究的逻辑结构是:通过绪论部分交待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括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研究的创新点;在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先总结述评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差异、人员激励体系以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相关研究,然后对三个核心概念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合论述与分析,寻找研究空白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核心点。第三章则以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入手,阐明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进而以扎根理论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的人员激励体系框架,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做出评价,分析其结构特征;第四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汇总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结论,从而提出理论假设,进而构建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第五章在问卷调研获取基础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基础上,完成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最后一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得出嵌入文体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改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管理启示,并阐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同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分析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特点,论述了人员激励体系构建的原则,并以扎根理论为出发点,建立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通过选择尼日利亚水泥厂项目作为后续调查的重要样本来源,以层次分析法进行人员激励体系的结构分析,其中指标间不同的权重关系表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不同手段在文化差异作用下存在明显差异。(2)构建了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本文以综合激励模型为基础,从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两个方面建立人员激励体系,进而通过汇总相关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理论假设,构建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模型中,嵌入文化差异后,人员激励体系通过工作绩效这一中介变量,以及文化差异、公司制度这两个调节变量,来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的管理绩效,而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这三个变量则起到控制作用。其中,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可以用项目成果、建设效率、成员满意度、社会影响、环境影响来衡量。(3)完成了嵌入文化差异下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其本质是通过结构方程来实证分析检验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否相符。从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来看,理论假设与数据结果是相符合的。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体系中,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工作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直接影响;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正向间接影响;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公司制度对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和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其本身对工作绩效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也存在正向影响;员工素质、领导能力以及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都存在正向直接影响。本文所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其内外部激励的影响效果有明显差异。同时,外在性激励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内在性激励,这和传统(非国际化)工程项目的相关结论有所区别,这也是由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强不同国籍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制度对于提高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促进效果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及人员激励体系构建提供依据,指导企业更好地构建有效人员激励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在文化差异下调节内外部激励手段的设置与实施,以求推动工作绩效,继而实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提升。

苏彦文[3](2019)在《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国内居民的财富迅速增加,投资理财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个人投资者都希望通过认购理财产品达到自身资金的保值增值目标。我国金融市场监督不断加强,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逼迫商业银行对经营战略进行改革,由传统的存贷利差盈利模式向中间业务收益盈利模式转变,因此属于个人金融业务的个人理财产品成为经营模式创新与变革的关键环节。“大资管时代”给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现在进入“强监管”时代,理财业务逐渐回归理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寻找转型和突破。论文以G支行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论文简述了选题背景并介绍了研究中使用到的理论基础。其次,简述了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和组织架构,对其规模、产品系列的结构和收益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再次,指出G支行实际工作中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问题的表现、不利影响、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个人理财业务风险上升、同质化严重、管理能力不强这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加强风险管理、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提高业务管理能力这三方面入手,为G支行提出具体的建议对策,以促进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在金融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佟策[4](2019)在《Y证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整体来看,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大幅增长,《招商银行私人财富报告》统计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88万亿元,最近10年除2008年外同比增速均超过10%。局部来看,高净值个人和家庭数连年增长,《2018胡润财富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底,大中华区拥有资产超600万元的富裕家庭有488万户、资产超1000万元的高净值家庭201万户、资产超1亿元的超高净值家庭13.3万户、资产超3000万美元的国际超高净值家庭为8.9万户。而现状是中国投资者资产配置结构不成熟,配置品种单一,据Wind和央行的统计数据,房地产占比过重、金融资产占比偏少,而金融资产中很大部分为现金类资产。面对资产和配置的不匹配,同时投资者对于专业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强烈,财富管理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目前,国内的财富管理机构主要有银行、券商、保险、信托以及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券商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在客户、专业、平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010年以来,证券公司开始由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整体来看,发展速度较慢,问题较多,仍处于财富管理的初级阶段。当前行业主要有两方面困境,一方面,转型模式不清、产品体系不强、人才队伍不足、客户理念缺失,导致仅有部分头部券商在摸索中前行。发展模式上,部分券商借鉴国外的经验,选择了各种路径尝试,但目前仍然不清晰、不成型,未形成明显特色。财富管理需要丰富的产品线,受制于资源和公司规模,部分头部券商产品线不断丰富,而中小券商仍然很单一。人才队伍方面,缺少专业人员,很多仍以纯营销为主。投资者的理念观念不断提升,但大部分仍没有比较成熟的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理念,也需要证券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另一方面,随着2015年“一人多户”政策被放开,券商佣金率出现了加速下滑,到2017年,行业平均股票佣金率0.036%,同比下降11.4%。而到了2018年,由于市场大幅下跌,交易量和佣金率进一步下降,经纪业务收入大幅下降,部分小券商甚至出现亏损,券商朝财富管理转型已成为突破困境的重要措施和机遇。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和国外财富管理机构的成功经验,以Y证券Z营业部为案例,分析其财富管理业务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客户分类、服务分层、投顾分级”的分析思路,提出了Y证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策略和盈利模式,以及跟发展策略相匹配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最后,针对发展策略,提出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流程管理、过程管理几个方面,来确保策略的有效实施。

周雅玲[5](2017)在《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及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家庭财富的日益积累。渐进式的社会制度变迁让中国家庭资产结构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农户家庭资产结构变化尤为显着。农户家庭资产结构从20年前以手持现金和储蓄为主的单一模式,逐渐向股票、理财产品、商业保险、政府债券、公司债券、黄金、外汇等多种资产组合模式转变,甚至扩展到期货、期权、权证等金融衍生品。虽然目前储蓄仍然是农户家庭最主要的资产选择方式,但是现金、储蓄等低风险资产占比逐渐下降,而风险较高的金融性资产占比随着家庭资产总量的不断增加而提高。因此,对于当前中国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家庭消费理论、家庭资产选择理论和资产选择的财富效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农户家庭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微观调查数据(CHFS2013)构建了一个包含13634户农户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家庭资产选择的现状与特征,重点从家庭结构对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异质性进行解释,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对消费的财富效应及地区差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中国农户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和家庭金融效应的相关理论提供补充,为政府部门优化农户家庭资产配置,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制定和规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参考,为金融实务部门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中国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现状与特征分析。基于宏观统计数据深入分析了改革三十余年中国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变迁过程,并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2013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第二轮调查所获得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微观数据,进一步从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是否偏好风险、是否拥有自营工商业、健康程度、家庭人口结构、家庭婚姻关系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参与商品房、储蓄、股票和商业保险等四种不同家庭资产选择的异质性特征。(2)将农户家庭结构划分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婚姻关系两个维度,通过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检验家庭结构对农户家庭资产参与概率和持有比重的影响。农户家庭人口结构主要包含老年抚养比(Old)、少儿抚养比(Child)、家庭规模(FamilySize)和家庭代际数(Generation)等方面。婚姻关系包括婚姻状态(Marriage)、婚龄(MarritalYear)、婚姻家庭态度和婚姻结构匹配异质性等方面。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细致的探讨了不同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对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影响。(3)基于样本数据统计分析了中国农户家庭配置储蓄、股票、商品房和商业保险等四种资产数量和比例上的差异;实证检验了农户家庭配置不同的资产对消费的财富效应及不同地区的财富效应的差异。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家庭人口结构因素与农户家庭资产中的储蓄规模、股票规模、商品房规模和商业保险支出规模形成交互作用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户家庭金融资产不断丰富,家庭资产配置多元化发展趋势显着。但是目前储蓄仍是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主要方式,农户家庭参与股票投资概率和持有股票比重均较低,农户家庭风险资产占比偏低。(2)从描述性统计结果看,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健康程度、是否偏好风险、是否拥有自营工商业等特征的农户家庭参与商品房、储蓄、股票和商业保险等四种不同家庭资产选择存在异质性特征,且不同家庭人口结构和婚姻关系的农户家庭参与资产选择也表现出明显差异。(3)就家庭人口结构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关系而言,实证结果发现,老年抚养比越大、家庭规模越小、家庭代际数越多,越倾向于参与储蓄等无风险的资产选择活动。少儿抚养比对于股票、商品房和商业保险参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家庭人口结构因素对农户家庭资产选择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家庭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4)就家庭婚姻关系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关系而言,实证结果发现,已婚农户家庭参与储蓄和商品房等资产选择的概率和持有比重均较单身家庭更高,且其与农户家庭股票和商业保险参与概率呈显着负相关;但是已婚家庭持有股票的比重显着低于未婚家庭。婚姻观念较强的已婚家庭较未婚家庭参与储蓄的比重更高,参与股票的比重却更低。婚龄越长的农户家庭参与股票的概率和持有比重较婚龄较短的家庭更低。户口异质的家庭参与储蓄和股票的概率显着高于同质农户家庭。总体而言婚姻关系因素对农户家庭资产选择有重要影响,但是不同家庭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5)农户家庭资产对于家庭消费行为存在显着的财富效应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家庭配置储蓄、股票、商品房和商业保险等家庭资产对家庭消费支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即存在财富效应。虽然商业保险的占比较其他三项家庭资产占比最小,但是计量分析发现,商业保险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大。同时,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这一促进作用更加显着。其中家庭户主受教育程度对于东部农户家庭的促进作用较中西部农户家庭更大,消费升级对中西部农户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较东部地区农户家庭而言更加强烈。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人口结构能够与家庭资产形成正向的交互作用表现出替代效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本文从家庭金融视角,筛选和构建了中国农户家庭微观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对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国家重点关注的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和消费问题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在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和数据使用三个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创新。(1)从研究视角上看,既有文献多以城镇家庭为研究对象,基本忽视了对农村家庭的微观探讨。同时,基于西方经典金融理论的研究并不能全面充分地解释中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户家庭消费和资产选择行为,如果简单依据现有经验结论,可能会得出不准确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以农户家庭资产配置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为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对现有文献做了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不仅将家庭结构纳入农户家庭资产配置的研究框架,而且将家庭结构进一步划分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婚姻关系两个维度,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农户家庭资产选择行为,为相关理论提供了微观实证证据,丰富了现有家庭金融文献。(2)从分析方法上看,本研究在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提出的基础上,注重对各个研究问题的深入分析,采用对比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多种分析方法,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剖析研究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运用不同计量方法(包括OLS最小二乘法、Probit广义的线性模型、Tobit样本选择模型等)展开深入研究,并进行了稳健性分析,力求得到更加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3)从数据使用上看,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有效筛选,获得了样本量较大、数据质量较高的中国农户家庭微观数据。通过从不同层次的样本数据(家庭层面数据、成人层面数据、子女层面数据)中寻求实证证据支持,尤其是对家庭金融行为异质性的实证考察,与国内已有研究多基于省际面板数据不同,为研究农户家庭金融行为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进一步按照农户家庭所属地区划分微观数据样本,对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和家庭资产配置的异质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微观数据使用经验,得到了一定的研究结论。

赵涛[6](2017)在《海外家族信托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净值人群规模的扩大,作为传承家族财富的有效工具,家族信托已经进入中国并开始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必然有一个逐渐本土化的过程。本文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架构体系和对海外家族信托典型案例进行较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海外家族信托的实践成效及其不足,进而通过对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深入研究、分析和阐明了家族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基本方向与主要路径。首先,本文探讨了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起源,对罗马法信托思想、日耳曼法“受托人”制度、英国“尤斯制”、伊斯兰教法“Waqf”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族信托制度的发展和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同时介绍了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框架体系,具体从海外家族信托制度构成、海外家族信托的制度功能、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特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作为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理论研究,重点对西方经济学中与现代家族信托制度相关的组合投资理论、经济周期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研究。从家族信托制度中的法律关系和家族信托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两个方面对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海外家族信托制度进行总结,系统分析和介绍了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了客观评价。其次,对海外家族信托典型案例及分析,选取了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六代帝国”、香港女首富龚如心两次遗产纷争背后的家族信托、美国亚当兄弟资产保障案、英国人吉姆遗产避税案、美国阿拉巴马州斯皮尔女士遗嘱撤销案、梅艳芳家族信托失败案、戴安娜王妃遗嘱信托、霍英东家族的遗产争夺风暴、长江实业集团李嘉诚“三分家身”、沈殿霞家族信托、郭得胜家族信托失败案共11个海外家族信托经典案例,在全面介绍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有关内容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次,介绍了家族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中国的信托、近现代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当前中国的家族信托发展状况等方面内容。围绕家族信托制度在中国发展的社会环境及现实基础、法律困境及制度障碍两个方面,对家族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客观评价。其中,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对家族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一是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好的家族财富管理工具,家族信托已经在西方世界很好地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二是家族信托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的法律环境,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国社会的现实条件,客观而言,差异是明显的,困难是巨大的,挑战是艰难的,道路也是曲折的。三是虽然存在着诸多发展的屏障,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作为东方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在经济上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道路的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将家族信托改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形式有效的财富管理传承工具,从而为中国经济社会更好更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陆平[7](2016)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米尔顿·弗里德曼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作为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旗手,他的经济思想、经济哲学改变了经济学发展史的进程,对西方思想界、政界、商界和民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研究此前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在他2006年去世以后,很多文献总结了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本文的意图,是在前人文献的基础上,以弗里德曼的文本为基础,把他放在20世纪后半叶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这一背景下,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新的洞见。本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在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总体考察的基础上,第一部分对弗里德曼的思想、方法等进行比较研究,第二部分阐述弗里德曼理论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评价。比较部分由五章构成,也是本文最重要的部分:理论的总体考察、方法论比较、宏观经济思想比较、社会影响的比较和企业伦理学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本文阐明了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是工具主义哲学的一个特例,说明了他的宏观经济思想与凯恩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解释了他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的原因,批评了他在企业伦理学方面的混乱。本文用两章篇幅阐述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思想的应用,分别是在英国的实验和中国曾经采取过的货币主义政策。弗里德曼的政策影响在英国要大于美国,所以本文选择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得到的结论是,弗里德曼虽然有很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但其货币主义政策主张在现实中并未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也曾采纳过弗里德曼的建议治理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显着。评价部分首先肯定了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贡献,然后分析了他的方法和理论的缺陷。此外,本文从新自由主义和方法论这两个角度对弗里德曼的思想进行了专题评价,尤其是从“二元经济学”的视角对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提出了批评。

本刊编辑部[8](2016)在《不曾停歇的思维——记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意大利籍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以表彰其在储蓄生命周期假说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回顾个人对经济学发展的贡献时,莫迪利安尼曾经说过,他喜欢与时代主流背道而驰,挑战当时所谓的正统。正因如此,他才在经济学领域独树一帜,提出了"人的消费是为了一生的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广泛应用。除此之外,他还对金融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他

李志锋[9](2015)在《基于金融资源视角的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金融作为与房地产业相伴而生的一个金融分支,随着中国城镇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复杂化和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成为金融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从房地产金融理论研究的文献和成果分析,就房地产融资等技术层面和房地产金融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者居多,涉及房地产金融本质和功能等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者较少,使房地产金融理论的研究存在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的状态,难以形成适合中国城镇化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够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实践给予系统的、有效的“解释和预测”的理论体系。房地产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体现在对房地产金融实践的指导上,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房地产融资渠道狭窄,中国城镇化发展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房地产金融发展呈现非理性化,房地产供求结构出现失衡;经济金融化发展迅速,房地产金融的创新与资产泡沫难以平衡;金融全球化趋势明显,房地产金融资源全球配置面临挑战;宏观调控政策缺乏战略和顶层设计,房地产金融宏观监管体系不完善、政策短期化严重等等。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这些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方面集中反映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失衡,另一方面在更深的理论层次上,说明经济金融理论界对房地产金融的本质和功能认识的还不够清晰和系统,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房地产金融理论的范式进行变革,并以新的方法论构建一种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新的分析框架,以此对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深化和创新。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在借鉴金融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以金融的复杂化为假设,以金融资源为理论视角,以唯物史观和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论,以房地产金融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分析框架为目标,以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发展的协调为主线,对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深化问题进行的较为系统化的研究。在论文的研究逻辑和路径上,笔者是把房地产金融作为金融理论演进中的一个特定的金融领域和复杂系统进行研究。因此,论文以金融资源为理论视角将房地产金融纳入到金融发展的逻辑框架内,以“房地产金融资源”为核心概念和逻辑起点,以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为复杂巨系统,逐渐展开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研究,认为房地产金融是金融与经济互动发展的结果,是金融复杂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和体现,是金融的发展与金融功能的一种延伸。在研究方法上,引入系统科学的复杂性理论的方法论,以金融的复杂化为背景和假设,从金融的复杂巨系统来研究房地产金融的复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不是某个环节、某个局部和某个具体问题,从而通过房地产金融复杂巨系统的组分的互动关系,揭示房地产金融的“涌现性”,即国家重要的战略性金融资源的特征。在结构安排上,首先,通过对资源和金融复杂性演进过程进行的回顾,探究了包括“生产三要素”在内的资源理论形成过程和金融资源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金融资源范式和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方法论的引入,对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和构思。其次,进入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以房地产金融属性的研究为切入点,研究和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阐述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核心内容,并以房地产金融的社会属性为约束条件,对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分析和借鉴,结合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客观分析,提出了基于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战略性和政策性的建议。整篇论文通过“房地产金融资源”核心概念的提出和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性研究,为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深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范式,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点。1、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本论文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研究入手,首次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核心概念,从资源的层面扩展了“房地产金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房地产金融的资源属性和本质特征,将房地产金融体现的金融与经济(房地产)的互动关系及房地产金融功能纳入了金融发展的逻辑框架。2、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社会属性的观点。在房地产金融资源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并作为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约束条件进行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研究。3、在房地产金融理论中引入了复杂性理论的研究方法论。本论文引入系统科学的复杂性理论方法,试图将金融、房地产、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组分要素纳入房地产金融资源的复杂巨系统和理论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对传统的房地产金融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方法论的创新。同时,在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的研究过程中,侧重于“房地产金融资源”核心概念、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及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协调机制的研究,限于论文的篇幅和研究的精力,本论文关于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量化和实证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一些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论文中理论研究的不足,正是笔者今后在本研究领域进一步学术努力的方向,也希望能得到本领域各位前辈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便继续为中国房地产金融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做出新的贡献。

王艳萍[10](2015)在《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文中指出一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覆盖的宏观经济学领域自1969年开始,诺贝尔经济学奖已有43年的历史,获奖贡献涉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新的)经济分析方法三大领域。仅从宏观经济学领域来看,诺贝尔经济学奖涵盖了国民收入核算、消费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增长与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失业和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成就。①1.国民收入核算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托宾(1981)②认为:四个不同而又相关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宏观

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之一)弗兰科·莫迪利安尼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之一)弗兰科·莫迪利安尼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金融学的历史演进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范畴与体系划分
二、1950至1990年:微观金融学的共识性大发展
    (一) 20世纪50年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
    (二) 20世纪50-60年代:MM定理与公司金融的发展
    (三) 20世纪60年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发展
    (四) 20世纪70年代: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
    (五) 1970-1980年: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
三、1850-1990:宏观金融学的发展与分歧
    (一) 19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银行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二)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利率的相关理论发展
    (三) 1945-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固定汇率制度
    (四)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50年代:货币数量论的发展与彷徨
    (五) 20世纪60年代:托宾Q理论的提出
    (六) 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批判与理性预期假说的发展
    (七) 20世纪80年代:价格型货币政策论的形成
    (八) 20世纪90年代:货币政策规则论的发展
四、宏微观金融学的联结机制
五、结论与展望

(2)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激励理论
        2.1.2 关系治理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目标管理理论
    2.2 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2.1 人员激励的概念及其解读
        2.2.2 工程项目全周期视角下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2.3 综合激励理论的相关研究
        2.2.4 内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2.2.5 外在性激励的相关研究
        2.2.6 内在性激励和外在性激励的综合性研究
    2.3 文化差异与人员激励体系的相关研究
        2.3.1 文化差异的概念及其解读
        2.3.2 社会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3 管理学分析范式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4 国际工程项目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3.5 其他多维度视角下文化差异对人员激励体系的影响
    2.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相关研究
        2.4.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概念及其解读
        2.4.2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2.4.3 文化差异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文化差异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3.1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3.1.1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的特点
        3.1.2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建立原则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构建
        3.2.1 研究样本的选择
        3.2.2 资料的收集
        3.2.3 资料分析与编码
        3.2.4 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的构建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指标评价
        3.3.1 中非国际工程项目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存在问题
        3.3.2 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员激励体系研究
        3.3.3 国际工程项目人员激励体系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
    4.1 变量的界定及维度划分
        4.1.1 文化差异的界定及维度
        4.1.2 公司制度的界定及维度
        4.1.3 工作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4.1.4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界定及维度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1 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2.2 工作绩效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2.3 人员激励体系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分析
        4.2.4 文化差异和公司制度的调节作用分析
        4.2.5 员工素质、领导能力和合作信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
    4.3 理论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员激励体系影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5.1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采集
        5.1.1 调查方案的设计
        5.1.2 预调查
        5.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1.4 正式调查
        5.1.5 正式调查数据的预处理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过程
        5.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5.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估计
        5.3.3 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研究展望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理论基础
    2.1 生命周期理论
    2.2 投资组合理论
    2.3 STP营销理论
    2.4 货币的时间价值理论
    2.5 相关理论对论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3.1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与架构
        3.1.1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战略
        3.1.2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组织架构
    3.2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规模与结构
        3.2.1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规模状况
        3.2.2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结构
    3.3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收益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有所上升
        4.1.1 个人理财业务风险上升的表现
        4.1.2 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上升的不利影响
        4.1.3 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上升的原因
    4.2 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严重
        4.2.1 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的表现
        4.2.2 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的不利影响
        4.2.3 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的原因
    4.3 个人理财业务的管理能力不强
        4.3.1 个人理财业务管理能力不强的表现
        4.3.2 个人理财业务管理能力不强的不利影响
        4.3.3 个人理财业务管理能力不强的原因
第五章 促进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控制
        5.1.1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市场风险
        5.1.2 根据产品风险特性选择性向客户推介
        5.1.3 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置机制
    5.2 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5.2.1 做好产品定位和市场细分
        5.2.2 促进理财产品设计与服务的品牌化
        5.2.3 实施差别价格服务策略
    5.3 提升业务管理能力
        5.3.1 对传统网点进行调整与改革
        5.3.2 大力发展新型银行服务渠道
        5.3.3 加大个人理财业务产品促销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Y证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财富管理业务概述
        2.2.1 财富管理的定义
        2.2.2 财富管理的工具
        2.2.3 财富管理的方法
    2.2 财富管理基本理论
        2.2.1 证券组合管理理论
        2.2.2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2.2.3 “美林时钟投资”理论
        2.2.4 市场细分理论
    2.3 国内外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历程及模式
        2.3.1 国外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历程及模式
        2.3.2 我国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历程和模式
        2.3.3 国内外典型发展模式和经验总结
3 Y证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Y证券公司背景介绍
        3.1.1 Y证券公司简介
        3.1.2 Y证券公司业务的开展情况
        3.1.3 Y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历史
        3.1.4 Y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的不足方面
    3.2 Y证券公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
        3.2.1 财富管理业务的客户现状
        3.2.2 财富管理业务的产品现状
        3.2.3 工作平台现状
        3.2.4 组织及人力资源现状
        3.2.5 财富管理之客户服务与定价现状
        3.2.6 财富管理业务绩效考核与管理现状
    3.3 Y证券公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的问题分析
        3.3.1 客户分类较模糊,服务匹配度不高、服务深度不够
        3.3.2 产品评估有待加强,资产配置体系尚未建立
        3.3.3 员工专业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和引进不够,人员配置需优化
        3.3.4 考核导向未考虑客户差异,考核体系向财富管理指向不够
        3.3.5 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活力、创新、目标意识不够
        3.3.6 渠道拓展不足,外部新增资产较差,不利于长期经营发展
    3.4 针对问题的建议
4 Y证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
    4.1 市场定位
        4.1.1 客户分类
        4.1.2 服务分层
        4.1.3 投顾分级
    4.2 财富管理业务细分发展策略及盈利模式
        4.2.1 财富管理业务细分发展策略
        4.2.2 财富管理业务盈利模式
    4.3 产品策略
        4.3.1 大力发展现金类、固收类产品
        4.3.2 提升产品广度,做优、做强产品
        4.3.3 做深产品售后服务,不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
    4.4 营销策略
        4.4.1 客户精准细分营销策略
        4.4.2 顾问式营销策略
        4.4.3 “平台+投顾”策略
5 Y证券Z营业部实施财富管理业务的管理保障措施
    5.1 组织架构搭建及优化
    5.2 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考核
        5.2.1 人力资源管理
        5.2.2 绩效考核
    5.3 流程管理
        5.3.1 产品销售管理流程
        5.3.2 两融业务开展流程
        5.3.3 挽留及佣金谈判流程
    5.4 过程管理
        5.4.1 营业部下达“客户沟通服务”覆盖任务
        5.4.2 强化“黄金一小时”的客户服务覆盖
        5.4.3 通过“电话质检”保证客户服务覆盖质量及合规性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及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家庭资产选择与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
    2.1 家庭消费理论
        2.1.1 基于消费函数的消费理论
        2.1.2 基于不确定性预期的消费理论
    2.2 家庭资产选择理论
        2.2.1 早期经典资产选择理论
        2.2.2 完全理性下的资产选择理论
        2.2.3 有限理性下的资产选择理论
    2.3 资产选择的财富效应理论
        2.3.1 资产选择的财富效应的理论界定
        2.3.2 资产选择的财富效应的理论模型
        2.3.3 财富效应理论的国际差异比较
第3章 家庭资产选择与财富效应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1 农户家庭的界定
        3.1.2 农户家庭经济结构的界定
        3.1.3 农户家庭消费的界定
        3.1.4 农户家庭资产的界定
    3.2 家庭资产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2.1 人口统计特征、风险偏好与家庭资产选择
        3.2.2 收入和财富与家庭资产选择
        3.2.3 风险态度与家庭资产选择
        3.2.4 社会资本与家庭资产选择
        3.2.5 非理性因素与家庭资产选择
        3.2.6 家庭结构与家庭资产选择
    3.3 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研究
        3.3.1 储蓄资产的财富效应
        3.3.2 股票资产的财富效应
        3.3.3 商品房资产的财富效应
        3.3.4 保险资产的财富效应
    3.4 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分析
        3.4.1 家庭资产财富效应早期理论
        3.4.2 人口抚养比影响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
        3.4.3 家庭规模和代际数影响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
        3.4.4 婚姻关系影响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
第4章 中国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现状与特征
    4.1 引言
    4.2 家庭资产积累与资产选择的兴起
        4.2.1 市场化经济与家庭收入提高为家庭金融提供物质基础
        4.2.2 金融市场深化为家庭资产积累和资产选择提供制度基础
        4.2.3 人口结构与功能变迁为促进家庭金融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4.3 家庭金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4.3.1 家庭金融对消费者的经济效果
        4.3.2 家庭金融对金融服务供给机构的经济效果
        4.3.3 家庭金融对宏观经济的效果
    4.4 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分析
        4.4.1 国内外家庭资产的代表性微观数据基础
        4.4.2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选择
        4.4.3 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异质性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家庭结构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
    5.1 引言
    5.2 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
    5.3 实证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1 实证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设定
        5.3.3 数据来源
    5.4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5 家庭人口结构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实证结果
        5.5.1 家庭人口结构与农户家庭资产参与概率
        5.5.2 家庭人口结构与农户家庭资产持有比重
    5.6 婚姻关系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的实证结果
        5.6.1 婚姻状态与农户家庭资产参与概率
        5.6.2 婚姻状态与农户家庭资产持有比重
        5.6.3 分组检验婚姻状态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
        5.6.4 婚龄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
        5.6.5 婚姻匹配异质性与农户家庭资产选择
    5.7 稳健性检验结果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实证研究假设的提出
    6.3 实证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6.3.1 实证计量模型设定
        6.3.2 主要变量设定
        6.3.3 数据来源
    6.4 农户家庭资产财富效应的实证结果
        6.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6.4.2 基于基础模型的农户家庭财富效应检验
        6.4.3 基于扩展模型的农户家庭财富效应检验
        6.4.4 农户家庭财富效应的地区差异检验
        6.4.5 稳健性检验结果
    6.5 家庭资产的财富效应机制检验
        6.5.1 储蓄规模与家庭人口结构的交互作用
        6.5.2 股票规模与家庭人口结构的交互作用
        6.5.3 商品房规模与家庭人口结构的交互作用
        6.5.4 商业保险支出规模与家庭人口结构的交互作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海外家族信托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标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家族信托制度的起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罗马法信托思想研究
    第三节 日耳曼法“受托人”制度研究
    第四节 英国“尤斯制”研究
    第五节 伊斯兰教法“Waqf”制度研究
第二章 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理论
    第一节 组合投资理论
    第二节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第三节 金融创新理论
    第四节 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架构体系
    第三节 海外家族信托制度的法制基础
第四章 海外家族信托典型案例及其解析
    第一节 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六代帝国”
    第二节 香港女首富龚如心两次遗产纷争背后的家族信托
    第三节 美国亚当兄弟资产保障案
    第四节 英国人吉姆遗产避税案
    第五节 美国阿拉巴马州斯皮尔女士遗嘱撤销案
    第六节 梅艳芳家族信托失败案
    第七节 戴安娜王妃遗嘱信托
    第八节 霍英东家族的遗产争夺风暴
    第九节 长江实业集团李嘉诚“三分家身”
    第十节 沈殿霞家族信托
    第十一节 郭得胜家族信托失败案
第五章 海外家族信托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海外家族信托制度评析
    第二节 家族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家族信托制度在中国的发展环境
    第四节 在中国积极发展家族信托的路径选择及其展望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总体考察
    2.1 弗里德曼其人其说
        2.1.1 弗里德曼的成长
        2.1.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概览
        2.1.3 政策实践
    2.2 弗里德曼的早期贡献
        2.2.1 方法论
        2.2.2 国际经济学
        2.2.3 消费理论
        2.2.4 货币需求理论
        2.2.5 稳定化政策
    2.3 货币主义
        2.3.1 货币主义的经验证据
        2.3.2 货币主义理论
        2.3.3 货币主义政策
        2.3.4 对货币主义的批评
    2.4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4.1 弗里德曼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思想
        2.4.2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货币主义的差异
        2.4.3 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其早期思想的继承
        2.4.4 对弗里德曼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评
    2.5 弗里德曼的政治经济学
        2.5.1 《资本主义与自由》: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宣言
        2.5.2 围绕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的争论
3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思想史比较
    3.1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
    3.2 杜威的工具主义
    3.3 两种工具主义的比较
    3.4 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是杜威工具主义的特例
4 宏观经济学发展史的缩影:弗里德曼和凯恩斯
    4.1 货币理论的比较
        4.1.1 流动性偏好
        4.1.2 IS-LM模型
        4.1.3 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复兴
        4.1.4 美国货币史
        4.1.5 弗里德曼的马歇尔主义思想
        4.1.6 货币政策
        4.1.7 传导机制
    4.2 反凯恩斯的弗里德曼
    4.3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转变
        4.3.1 与弗里德曼相近的凯恩斯
        4.3.2 与弗里德曼相对的凯恩斯
    4.4 弗里德曼对凯恩斯的反对
    4.5 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
    4.6 弗里德曼:马歇尔的继承人
5 经济学家的社会影响:弗里德曼和加尔布雷思
    5.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的经济现实世界
        5.1.1 加尔布雷思的世界
        5.1.2 弗里德曼的世界
    5.2 不确定的年代vs.自由选择
        5.2.1 加尔布雷思和弗里德曼通过电视媒体的交锋
        5.2.2 加尔布雷思的《不确定的年代》
        5.2.3 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
    5.3 经济思想的公众影响
6 企业的社会责任:弗里德曼伦理观的思想史考察
    6.1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学
        6.1.1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6.1.2 企业伦理与政治经济学
        6.1.3 弗里德曼的观点
    6.2 弗里德曼功利主义立场的结构
        6.2.1 弗里德曼的基本原则观点
        6.2.2 效用的含义
        6.2.3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
7 弗里德曼思想的应用:英国的货币主义实验
    7.1 撒切尔政府之前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
        7.1.1 二战后弗里德曼在英国的影响——从边缘到中心
        7.1.2 弗里德曼与英国经济学家的争论
    7.2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
        7.2.1 货币主义政策的英国实验的理论背景
        7.2.2 “从加尔布雷斯到经济自由”
        7.2.3 撒切尔政府的货币主义政策实践
8. 弗里德曼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及其局限性
    8.1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思想与中国
        8.1.1 建国后中国货币政策历程
        8.1.2 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在中国的困境
    8.2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局限
        8.2.1 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理论
        8.2.2 通货膨胀的治理
    8.3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通货膨胀历史
        8.3.1 第一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85-1989年)
        8.3.2 第二次通胀背景及原因(1993-1995年)
        8.3.3 第三次通胀背景及原因(2007-2008年)
    8.4 弗里德曼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困境
    8.5 弗里德曼与中国
9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评价
    9.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与启示
        9.1.1 经济自由思想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9.1.2 “有限政府”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启示
        9.1.3 平等观的启示
    9.2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9.2.1 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伦理学本质考证
        9.2.2 自由观与平等观的缺陷
        9.2.3 “有限政府”理论的缺陷
        9.2.4 绝对自由化思想的缺陷
    9.3 对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想的评价——“二元经济学”的视角
        9.3.1 “二元经济学”概述
        9.3.2 “二元经济学”视角下的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思想
    9.4 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的评价
        9.4.1 弗里德曼方法论的科学哲学界定
        9.4.2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哲学批评
        9.4.3 弗里德曼工具主义立场的方法论批评
    9.5 弗里德曼思想的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金融资源视角的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若干重要概念的界定
        1.2.1 房地产金融资源
        1.2.2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
        1.2.3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框架
        1.2.4 房地产金融发展战略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和研究不足
        1.5.1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2 主要研究的不足
    1.6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资源视角的金融复杂性演进
    2.1 资源概念的复杂性演进
        2.1.1 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思想
        2.1.2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思想
        2.1.3 凯恩斯理论中的资源思想
    2.2 金融的资源属性与金融发展理论
        2.2.1 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资源思想
        2.2.2 金融内生理论中的金融资源思想
    2.3 金融的资源属性与金融资源理论
        2.3.1 金融资源理论的提出
        2.3.2 金融资源理论的借鉴意义
    2.4 金融资源的复杂性与金融协调理论
        2.4.1 金融协调理论的提出
        2.4.2 金融协调理论的借鉴
    2.5 金融资源的复杂性与中国金融战略理论
        2.5.1 中国金融战略理论的兴起
        2.5.2 中国金融战略理论的流派和观点
        2.5.3 中国金融战略理论的借鉴
    2.6 金融资源的复杂性与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假说
        2.6.1 房地产金融的复杂性与资源性
        2.6.2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假说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范式、方法论与理论框架
    3.1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范式
        3.1.1 金融理论的范式变革
        3.1.2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范式变革
    3.2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方法论
        3.2.1 系统与复杂性理论的方法论
        3.2.2 金融理论的方法论变革
        3.2.3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方法论变革
    3.3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框架
        3.3.1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核心概念
        3.3.2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延展
        3.3.3 房地产金融资源理论的逻辑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地产金融的资源属性研究
    4.1 房地产的复杂属性
        4.1.1 房地产属性的分析
        4.1.2 自组织理论与房地产复杂属性
    4.2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
        4.2.1 房地产的资金密集性分析
        4.2.2 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分析
        4.2.3 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分析
        4.2.4 房地产的抵押担保资产属性分析
        4.2.5 金融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分析
        4.2.6 房地产金融属性的界定
    4.3 金融的资源属性
        4.3.1 资源的内涵与演进
        4.3.2 金融的资源属性研究
    4.4 房地产金融的资源属性
        4.4.1 房地产金融资源属性的理论分析
        4.4.2 房地产金融资源属性的界定
        4.4.3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特殊性
        4.4.4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意义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研究
    5.1 房地产金融资源与资源约束
        5.1.1 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约束性
        5.1.2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资源约束性
    5.2 房地产金融资源与社会发展
        5.2.1 房地产的公共产品属性与房地产金融资源
        5.2.2 房地产的社会发展关联性与房地产金融资源
    5.3 房地产金融资源与国家金融安全
        5.3.1 房地产泡沫与金融资源错配
        5.3.2 房地产泡沫与国家金融安全
    5.4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界定
        5.4.1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分析
        5.4.2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社会属性的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研究
    6.1 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一般分析
        6.1.1 资源配置机制的解析
        6.1.2 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机制
        6.1.3 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
    6.2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特征
        6.2.1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涵义
        6.2.2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系统性
        6.2.3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涌现性
    6.3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
        6.3.1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时间协调
        6.3.2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宏观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实证分析的基本思路
    7.2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与房价效应分析
        7.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2.2 模型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7.2.3 模型变量的协整检验
        7.2.4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7.3 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分析
        7.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3.2 模型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7.3.3 模型变量的协整检验
        7.3.4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与借鉴
    8.1 典型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
        8.1.1 美国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
        8.1.2 英国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
        8.1.3 德国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
        8.1.4 日本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
        8.1.5 新加坡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
        8.1.6 香港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配置模式
    8.2 典型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模式的借鉴
        8.2.1 住房需求是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
        8.2.2 市场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
        8.2.3 金融创新是房地产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向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9.1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9.1.1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分析
        9.1.2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分析
        9.1.3 基于资源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战略观
    9.2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
        9.2.1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适度性配置战略
        9.2.2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协调性配置战略
        9.2.3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公平性配置战略
        9.2.4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效率性配置战略
        9.2.5 房地产金融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战略
    9.3 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9.3.1 中国城镇化土地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
        9.3.2 中国房地产财税政策改革的政策建议
        9.3.3 中国房地产金融支持多元化的政策建议
        9.3.4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政策建议
        9.3.5 中国金融发展适度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四、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之一)弗兰科·莫迪利安尼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金融学的历史演进逻辑[J]. 张成思. 金融评论, 2020(03)
  • [2]嵌入文化差异的人员激励体系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慧娟. 山东大学, 2019(02)
  • [3]G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 苏彦文. 广西大学, 2019(01)
  • [4]Y证券Z营业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佟策.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农户家庭资产选择及资产的财富效应研究[D]. 周雅玲. 西南大学, 2017(04)
  • [6]海外家族信托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赵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7]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思想史视角的比较研究[D]. 陆平. 云南大学, 2016(04)
  • [8]不曾停歇的思维——记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J]. 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6(08)
  • [9]基于金融资源视角的房地产金融理论框架研究[D]. 李志锋. 山西财经大学, 2015(09)
  • [10]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A]. 王艳萍.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 2015

标签:;  ;  ;  ;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金融经济学家系列介绍(上)莫迪利亚尼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