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的必然性

偶然性的必然性

一、从偶然中想到必然(论文文献综述)

康晓兰[1](2019)在《试论九鬼周造《偶然性的问颍》的伦理意蕴》文中研究说明九鬼周造是日本的着名学者,留学西方多年,师从海德格尔、柏格森等名家,对东、西方哲学都有深入的了解。他以极大的热情研究偶然性的哲学问题,在他看来,偶然性问题是形而上的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他经过多年思索,在接受和吸纳东、西方不同哲学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具个性的“偶然性哲学”。第一章重点考察海德格尔、康德、柏格森等等大家对九鬼周造偶然性哲学形成建构的不同影响。然后运用逻辑学对样态的分析方式,厘清各类偶然的基本概念,阐明各类偶然概念的基本含义,对九鬼周造《偶然性的问题》中直言的偶然、假言的偶然、选言的偶然之间的内在逻辑予以整体把握。接下来便以偶然的本体构造为基本原理,对九鬼周造偶然性理论涉及到的伦理思想进行阐发。首先,九鬼周造提出道德的形态与偶然、必然之间具备某种关系,他主张道德以偶然为原始动力,以必然为最终追求形态。其次,在道德规范方面,他对自由概念进行解说,认为二元体现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区别故意与运气概念,这些思想对道德运气、自由等伦理议题都具有启发性意见。最后,谈到九鬼周造偶然性原理对现代的启示,现代伦理研究的“偶然性”倾向,使得九鬼周造的偶然性理论显得尤为重要,以及九鬼周造对偶然进行的阐释也为个人的幸福找到一种途径。

周婧[2](2017)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春电影作为中国当下电影产业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青春电影相对稳定的类型范式。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产业的不断演进,青春电影也逐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青春自省发展为以“青春怀旧”为叙事情怀,杂糅进爱情、都市、浪漫、喜剧、犯罪等元素的多元化电影类型。青春电影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并透过私人化的“青春”这一历时性过程透视中国现代社会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微缩于个人记忆中,创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青春电影。本文以青春电影为研究主体,梳理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探讨青春电影在类型生产、类型叙事方面的特征,并进而从美学、文化角度解读青春电影的内涵与主旨,剖析青春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青春电影这一电影类型形成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青春电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引发了研究者对其类型形成的探索。青春电影主要指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精神困惑、生理及心理变化,以及青春主体在爱情、亲情、友情方面的情感经历,围绕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件为叙事内容和题材的电影。世界青春电影自电影产生之初发轫,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显着的类型特征:从青春影像的崛起到冷遇沉寂后的勃发,从个人化的经验投射到多元化的创作转向,经过百年的发展成为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要电影类型。华语青春电影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经历了理想主义青春时代后,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走向成熟,并在二十一世纪后出现类型的转向,逐渐由小众化、自传式的青春记录走向大众化、商业娱乐化的青春狂欢。虽然青春元素在华语电影中早已有之,但以青春题材和故事作为主体叙事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类型叙事上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在叙事母题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中以青春主体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之间的冲突展现其在成长时期对爱与性的困惑;同时,对成人世界的向往与逃避使青春主体形成了既渴望成长获得成人资格又拒绝成长惧怕长大的内心迷茫;青春电影中也通过暴力与死亡展现青春世界的残酷与无序,在母题表达上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特征。在人物塑造方面,华语青春电影以青春主体、长者形象、“过客”形象三个群体构设人物图谱,青春主体的叛逆、迷茫与边缘化往往由“不在场”的母亲与“不称职”的父亲造成,家庭的破碎造成成长的歧路。教练、明星甚至偶遇的陌生人都可能成为青春主体的精神导师,引领青春主体走向成长。在影像叙事方面,以现实记录影像、残酷青春影像、浪漫怀旧影像、清新明丽影像演绎不同风格的青春电影,将青春世界以多重视角呈现于观众;在叙事结构方面,华语青春电影往往一反经典好莱坞叙事方式,运用反经典叙事、旅程式叙事、散文式叙事和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青春故事,以呈现出青春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维度。华语青春电影通过空间生产建构地域文化身份,青春主体的家庭空间是破碎与复杂的,家庭的残缺与破败、父母亲人的缺席与出走透视出独特的时代症候;而校园空间往往意味着规则与束缚,成为青春主体企图逃离与越轨的场域;相对而言,公共空间恰成为其活动与生活的主场,尽管放纵与游荡其中的青春主体仍感到迷茫,无法得到最终的救赎;村镇与都市是青春主体主要的生存空间,逐渐世俗化的乡村已不再具有曾经的诗意,落后与破败成为青春主体的禁锢空间,都市与城镇的现代化使青春主体迷失其中,成为堕落与放纵的乐园。除此之外,火车、游轮、高楼、四合院成为地域文化身份的符码,以青春世界的镜中之像管窥自我的地域文化身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青春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追求。以青春为入口透视现实图景,以现实主义立场运用写实主义美学观念书写青春,青春故事背后演绎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观照;同时,以青春为镜像通过青春主体的漂泊与“异化”表现出现代主义中对存在与价值的强烈追求。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青春电影,同样以青春的名义阐释了新时代青春消费主义的特征,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拼贴、碎片化、复制性以及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青春”不仅仅是人生中独特的成长阶段,同时,以青春为契机,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叩问。随着时代的更迭,青春电影演绎出不同的美学色彩与思想内涵。作为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叙事对象的青春电影必然带有强烈的青年亚文化色彩,然而,华语青春电影为西方文化理论中的青年亚文化找到了本土化的表达路径,青春电影本身成为表达越轨者思想的有力武器,成为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阵地,尽管结果无可避免地被强大的消费文化收编,但以影像维度表达青年文化的表征,仍将居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亚文化拉入到大众视野,完成了对青年文化的本土化表述。同时,女性亚文化也在青春电影中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呈现,关注青春时期女性自我的发现与建构,阐释青春女性在情感的坚守中完成心理与生理上的双重蜕变。华语青春电影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文化属性与电影类型特征,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在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中,如何保持受众对其的新鲜度与认同感,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如何在情感维度上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吸引力将成为华语青春电影未来将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春电影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解读了青春电影类型形成的规律及其美学、文化属性。青春世界的绚烂与丰富,青春在每个人成长中的独特性决定了青春电影必将作为华语地区重要的电影类型持续发展下去,继续讲述不同时代的青春记忆。

代福平[3](2019)在《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真正落实到“以人的体验为本”,而现象学对于人的纯粹体验的哲学探究,为体验设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启发。本文将现象学方法运用到设计学研究中,探究目前体验设计的各种工具和方法所赖以立足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尝试建构了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这一理论首先从分析体验的历史和逻辑入手,接着论述了体验的形成机制和人性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空间、人的活动这一逻辑顺序,提出并论述了内时间体验设计、现象空间体验设计、精神交互体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分别对应于本文的一至五章。1)体验设计的历史和逻辑体验设计的诞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人机工学兴起之前的萌芽阶段,到人机工学开启的启蒙阶段,再经过用户体验的深入阶段,最终发展到体验设计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一历史进程背后,是人与人工物关系从合一到异化、再到重新合一的逻辑进程。2)体验的形成机制与人性指向分析体验的形成机制在于人的统觉。人通过统觉所具有的想象力自由变更活动,获得了超越具体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人们(包括一切用户)在体验中所追求的各种具体满足,都可以归结为对人性的追求,其指向是人的自由、尊严、幸福。3)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人们的体验是在现象时间和现象空间中进行的。和自然科学的客观时间不同,现象学意义上的时间是一种“现象时间”,或者叫内时间。基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理论,笔者提出和论述了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包括“原印象体验”、“回忆体验”、“期望体验”三方面的体验设计原理。4)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和时间维度相似,现象学意义上的空间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客观空间(物理空间),它是一种“现象空间”,或者叫“直观空间”、“心理空间”。受胡塞尔空间直观思想启发,提出了统觉界面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包括广义界面设计思维、全触点设计思维)。受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和“上手之物”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上手”界面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受梅洛-庞蒂现象学“身体-主体”思想的启发,提出了“具身化”体验设计思维方法。受伊德的技术现象学“人-技”关系模式的启发,探讨了非具身界面体验设计方法。5)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在现有的人机交互、人际交互基础上,提出了“精神交互”概念,阐述了交互体验的三层次。基于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哲学思想,论述了精神交互体验设计的原理是与用户建立“我-你”关系。这一原理为同理心思维、全触点设计思维、“痛点”设计思维、“容错”设计思维、“允许例外”设计思维奠基。为了创造美好的精神交互体验,必然要求深化用户研究,本文提出了用户动态画像的创建方法。精神交互体验要求员工和顾客的体验获得一致性,因此组织模式也必然要进入设计视野,本文初步探讨了组织设计的模式变革,即从“洋葱型”组织转向“莫比乌斯带型”组织。此外,在体验设计范式下,设计师角色更加多样化,但角色本质日益彰显。本文探讨了设计师的新定位,提出设计师是“人为事物的立法者”、设计师的核心能力则是“设计判断力”等观点。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的提出,为人们深入理解用户、组织、设计师在内的一切相关者的体验提供了一个哲学基础,并为优化人们的体验提供了设计思维方法。此外,本文从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中选取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公益设计,一个是商业设计。这些案例反映了笔者在设计实践中运用现象学体验设计方法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这部分内容就是本文的第六章。综上所述,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本文尝试将体验设计的研究层次从自然科学思维层次、社会科学思维层次提升到精神科学层次或者说哲学层次,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方法的参考。现象学的思想深邃宽广,体验设计的理论异彩纷呈,本文只是管窥蠡测,以一朵理论的小花来礼赞体验设计的春天。

张晓林[4](2018)在《我选择理论编辑作为终生职业——来自职业生涯的感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常常想,我这一生干下来的职业就是理论编辑,这难道是命中注定?如果不是命中注定,那又怎么解释自己一干就干了一辈子,一生只做了这么一件事。细细想来,自己干了一辈子的理论编辑,应该说还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是从偶然中走出来的必然。——终生职业:偶然中的必然。记得,第一次和文字写作结缘,是1969年我在北京军区内蒙古建设兵团的时候。那一年,我和成千上万的北京知青来到我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开始和土地打

梁玖[5](2018)在《有情生活与自明学术的自在思想家——访艺术学家张道一》文中认为张道一简介:1932年11月生于山东省齐东县(今邹平县)九户镇。艺术思想家、工艺美术学家、民艺学家、艺术学家、艺术教育家、文化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东南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全国第一批"艺术学"博士生导师。1949年入华东大学文艺系学习,

柏永全[6](2006)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其研究也已取得相当深入的进展,包括对其概念、特征、过程和促进对策的研究。但是,技术创新不仅是表面或实质性的具体化过程,更主要的是在各个阶段都包含了创造性思维,正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存在,才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质性发展。因此,研究这种创造性思维及其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含义、特征和模式,就成为提升技术创新质量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大量查阅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整合和分析理论文献与实证资料,进行了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与实证问题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路径。具体来说,论文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在绪论部分,研究和分析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既有文献评析等;第二章则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概述,从科技进步与人类思维的密切关系,导出了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间的不可分割性,进而界定和分述了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以及应遵循的原则;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对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基本模式进行了剖析,打开了创造性思维的黑箱,是从理性视角的深刻透视,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创新部分,将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分为知识创造性思维、技术创造性思维和商品创造性思维三个对应阶段,并具体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概念、特征、表现与模式等问题,对其理论价值的探讨,更凸显了本研究的意义;第五章则是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所在,主要是在前面理论分述基础上,针对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提出了具体的培养对策,如积极促进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不同的具体形式培养,开发和应用新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促进技术一刨新活动主体创造性思维的综合培养等。可见,论文在理论间的关系联接、技术创新过程的分解式解读和某些方法应用上是具有创新性的,这也正是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

阎连科[7](2011)在《发现小说》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现实主义之真实境层1.我是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我是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这句话来自于我为我的可能已经彻底无法出版的新作《四书》准备的后记《写作的叛徒》写完之后。

刘思谦[8](2010)在《以性别视角细读《色,戒》》文中研究指明从性别视角细读《色,戒》,小说叙述了民族抗日题材中的性别悲剧,在情节发展中写了女人与男人中的"这一个",隐含着作家关于民族与性别问题的深刻思考。

宗晖[9](2020)在《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文中认为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在2016年正式颁布实施并在全国统一推行,俗称部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在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编写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基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较大变化,本文将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这一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两版课程标准的比较分析和四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编写比较,来探究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的编写特点,并以此特点为依据,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本文将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进行比较分析,详细了解两版课程标准的不同,尤其是在辛亥革命这一内容上。将部编版与人教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这三个版本中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单元结构、正文内容的选取、课文辅助系统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编写的六个特点: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知识结构完整,历史脉络清晰;材料通俗、丰富;注重思维;凸显爱国主义情怀;关注辛亥革命的最新研究成果。依据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编写特点,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教学策略,并进一步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这一内容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从而给予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范例和建议。

郑秀敏[10](2013)在《危机与良机: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开始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即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了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而这一转换使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由探究教学规律转向教学的情境性,由关注教学的必然性、确定性转向了教学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教学偶然事件被称之为“偶然”事件,但却是现实教学活动之中的“必然”事件。基于此,本文聚焦教学偶然事件,围绕五个问题展开研究:第一,教学偶然事件是什么?第二,教学偶然事件是教学的“危机”还是“良机”?第三,教学偶然事件是不是潜在课程?第四,教学偶然事件蕴藏着哪些潜在课程资源?第五,如何通过教师的课程化干预将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实施中的课程?在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会伴随产生一些偶然的、意外的教学事件,这些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事件即为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偶然事件。从本体特征来看,教学偶然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教学偶然事件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教学偶然事件的爆发具有突发性,教学偶然事件的表现具有危机性。教学偶然事件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事件,其影响因素可能是教学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特征、教学风格、个人情绪和学生的人格、性格、性别差异是可能引发教学偶然事件的主体因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是可能引发教学偶然事件的载体因素,班级规模、座位编排、教室环境、教学设施、人际关系、教学氛围是可能引发教学偶然事件的环境因素。教学偶然事件产生于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从外在表象看,教学偶然事件更多被认为是一种干扰教学的危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师自身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对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干扰”。从内在本质看,教学偶然事件蕴藏着教学契机,是一种潜在课程。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教学偶然事件作为一种潜在课程的形态存在。它通过解构原有的课程秩序,在师生的互动之中,共同重新建构新的课程秩序。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据为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与之相应,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以认知、方法和情意三种形态存在。基于认知目标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可以创生知识与建构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其认知水平和能力。基于方法目标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引导促成精彩的教学过程,还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基于情意目标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可以和谐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影响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成为兼具丰富智慧和情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学偶然事件可以作为潜在课程资源而存在,但要使教学偶然事件真正彰显价值,必须通过教学偶然事件的课程化干预,转变为实施中的课程。教学偶然事件的课程化干预需要教师树立基于事件的课程观,具有敏感性、课程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去感知、理解、确认与处理,对教学偶然事件做出机智的反应,彰显教学偶然事件的课程价值与力量,使整个课堂因教学偶然事件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总之,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教学偶然事件是不可回避的必然教学事件,是不可或缺的潜在课程资源,教学偶然事件能够赋予教学鲜活的“生命力”。一个智慧的教师应该勇敢地面对教学偶然事件,变“危机”为“良机”,充分发掘和利用其中的潜在课程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偶然事件的消解过程中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

二、从偶然中想到必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偶然中想到必然(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九鬼周造《偶然性的问颍》的伦理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理由
        2、选题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研究视角与思路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的基本要点
第一章 《偶然性的问题》思想简介
    一、九鬼周造的哲学形成
        1、家庭生活的影响
        2、多元思想的激励
    二、九鬼周造偶然性哲学概要
        1、九鬼周造偶然性哲学渊源
        2、九鬼周造偶然性哲学精髓
第二章 偶然性的本体构造
    一、直言的偶然
        1、何为直言的偶然
        2、直言的偶然的特征
    二、假言的偶然
        1、何为假言的偶然
        2、理由的偶然
        3、目的的偶然
        4、因果的偶然
    三、选言的偶然
        1、何为选言的偶然
        2、偶然规定下的四种样式
        3、四种样式组合的三种体系
第三章 偶然与道德的形态
    一、偶然与道德的初始形态
        1、偶然的现实意义
        2、偶然作为道德的源泉
    二、偶然与道德的最终形态
        1、偶然的时间性质
        2、必然作为道德的最终形态
第四章 偶然与道德规范
    一、偶然与道德主体
        1、偶然与自由
        2、二元观念与道德生活
    二、偶然对道德规范的影响
        1、目的偶然中故意与运气的区别
        2、偶然对道德运气学说的借鉴意义
        3、运气、命运、偶然的关系辨析
第五章 偶然性的现代启示
    一、现代伦理的偶然性
        1、现代社会的偶然性
        2、现代伦理理论的偶然性
    二、偶然与个人幸福
        1、命运与幸福
        2、个人的幸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
        1、作为一种电影类型的青春电影
        2、青春电影与青年电影
        3、青春电影与励志电影
        4、青春电影与成长电影
        5、青春电影概念辨析
第一章 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世界青春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青春电影的发轫:青春影像的崛起(1900——1933)
        二、青春电影的回归:冷遇沉寂后的勃发(1934——1970)
        三、青春电影的发展:个人化经验的投射(1971-1990)
        四、青春电影的成熟:多元表述的转向(1990至今)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生产
        一、类型萌芽:历史洪流下的青春表述(1930年代——1940年代)
        二、类型发展:理想主义青春时代(1950年代——1980年代)
        三、类型成熟(1990年代):困惑与反抗
        四、类型转向(21世纪后):怀旧与狂欢
第二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母题
        一、混乱的爱与迷失的性
        二、渴求成长与拒绝成长
        三、青春暴力与死亡仪式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青春成长中的主体形象
        二、青春世界中的长者形象
        三、青春成长路上的“过客”群像
    第三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像叙事
        一、青春中的现实记录式影像
        二、暴力下的残酷青春影像
        三、创伤里的浪漫怀旧影像
        四、青葱岁月里的“小清新”
    第四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
        一、华语青春的反经典叙事模式
        二、成长中的旅程式叙事模式
        三、淡化离合的散文式叙事
        四、多视角下的回忆叙事
第三章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身份
    第一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
        一、家庭空间——残缺与出走
        二、校园空间——压抑与越轨
        三、公共空间——游荡与流浪
        四、生存空间——村镇与都市
    第二节 华语青春电影的地域文化身份建构
        一、个人化青春记忆的景观意象
        二、群体性青春怀旧的镜中之像
第四章 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及自我价值追寻
    第一节 以青春为入口的现实主义观照
        一、青春背后的现实图景
        二、写实主义美学观念的青春书写
    第二节 以青春为镜像的现代主义追求
        一、青春的漂泊与“异化”
        二、对存在与价值的追寻
    第三节 以青春为名义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一、新时代的青春消费主义
        二、记忆拼贴与碎片化解构
        三、复制青春与青春复制
        四、对权威与意义的消解
第五章 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
    第一节 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视野
        一、华语青春电影与青年亚文化
        二、讲述的权力背后——越轨者的思想
        三、影像维度的背后——抵抗仪式与“自恋式”表演
    第二节 女性文化的青春再现
        一、多元化的青春女性影像
        二、青春里女性的自我发现与建构
        三、成长中女性情感的坚守与蜕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3)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体验经济时代的核心诉求:人的体验
        二、现象学的基本目标:描述纯粹体验
        三、从现象学视角研究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体验设计的历史、逻辑及其与诸设计范畴的关系
    第一节 体验设计的历史
        一、人机工学之前的阶段
        二、人机工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阶段
        三、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阶段
        四、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阶段
    第二节 体验设计的逻辑
        一、体验设计的自在阶段:人与人为事物的原初合一关系之形成
        二、体验设计的自觉阶段:人为事物与人的对立关系之发现
        三、体验设计的自为阶段:人工物与人的新型合一关系之重建
    第三节 体验设计与诸设计概念的关系
        一、体验设计与传统三大设计领域的关系
        二、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体验的形成机制与人性指向
    第一节 体验是一种统觉
        一、统觉与体验
        二、体验者的“想像力自由变更”与“本质直观”
    第二节 体验的人性指向
        一、体验自由
        二、体验尊严
        三、体验幸福
    第三节 “反客户体验”:一种有待克服的传统思维模式
        一、“反客户体验”的表现
        二、“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传统商业伦理根源
        三、“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一种新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内时间体验的现象学描述
        一、内时间体验是客观时间在意识进程中的显现方式
        二、内时间意识“体验流”的组成
    第二节 为“原印象体验”而设计
        一、“第一印象”属于体验设计的对象
        二、“第一印象”设计的现象学方法
    第三节 为“回忆体验”而设计
        一、创造意义与表达情感
        二、服务交互中“回忆体验”的对称性
    第四节 为“期望体验”而设计
        一、品牌力量根源于“期望体验”
        二、企业价值观影响“期望体验”
        三、企业行为细节创造“超预期体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统觉界面体验设计
        一、胡塞尔的空间直观思想的启示
        二、广义界面设计思维
        三、全触点设计思维
    第二节 “上手”界面体验设计
        一、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的启示
        二、基于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的空间界面自由体验设计
        三、海德格尔的“上手之物”思想的启示
    第三节 具身化的体验设计
        一、具身化体验设计思维:让人和世界建立有机联系
        二、事物的“肉身化”设计
        三、语言符号的“易消失”设计
    第四节 非具身性的体验设计
        一、“用户—界面”的具身关系
        二、“用户—界面”的诠释关系
        三、“用户—界面”的他异关系
        四、“用户—界面”的背景关系
    第五节 人居体验设计:海德格尔建筑现象学思想启示
        一、海德格尔对“筑造(Bauen)”本来含义的阐释
        二、以居住体验来领会筑造的本来含义
        三、从筑造的本来含义思考今日建筑
        四、海德格尔对居住的“四重体”阐释
        五、以中国传统居住体验领会“四重体”
        六、从“四重体”思考今日的居住
        七、如何在今天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
    第一节 交互体验的三层次
        一、人机交互体验
        二、人际交互体验
        三、精神交互体验
    第二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原理
        一、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体验的哲学思想启示
        二、悬置“主-客关系”,摈弃“我-他”关系,建立“我-你”关系
        三、悬置产品、服务,洞察出事物意义
    第三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方法
        一、培养基于“我-你”关系的同理心
        二、“永恒之你”为全触点设计方法奠基
        三、“谦卑”精神为“痛点”设计方法奠基
        四、“负轭”精神为“容错”设计方法奠基
        五、“宽恕”精神为“允许例外”设计方法奠基
    第四节 用户研究方法的深化
        一、用户概念的现象学观察
        二、设计师“站在”用户立场
        三、从观察用户到洞察用户
        四、创建用户动态画像的方法
    第五节 体验设计要求企业文化变革
        一、企业组织是体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组织的变革是设计创新的逻辑必然
        三、“莫比乌斯带”型组织:内外触点的同一
    第六节 设计师的新定位
        一、设计师“造物观”的跨文化比较
        二、设计师的角色和能力之本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象学体验设计理论在设计实践和教学中的案例
    第一节 马兰湖公益治沙项目设计实践案例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对现象学体验设计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 “设计扶贫”项目设计实践
        一、案例背景及设计愿景
        二、案例的设计及实施过程
        三、项目的设计体会
    第三节 设计教学案例
        一、基于生活体验的现象学设计思维教育
        二、现象学方法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三、体验设计现象学的专题研讨教学实践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5)有情生活与自明学术的自在思想家——访艺术学家张道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机缘从事艺术学研究
二、建立中国的艺术学派
三、艺术教育要做“中国梦”, 不要做“洋人梦”
四、把中国民间艺术的“米”攥成“团子”
五、文艺评论要启发人思考

(6)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与学术上的突破,并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2.2 实践上的重要创新与学科研究的一定突破
    1.3 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1.3.1 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一般关系述评
        1.3.2 创造性思维及其生成机制、模式研究情况评介
        1.3.3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需求与价值的研究概述
        1.3.4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探讨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木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论文研究的思路
        1.5.2 论文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理论概述
    2.1 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2.1.1 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演进
        2.1.2 人类思维发展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2.2 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思维依赖
        2.2.1 技术创新过程理论
        2.2.2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依赖
    2.3 技术创新中的创造性思维内涵与条件
        2.3.1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基本理解
        2.3.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3.3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2.4 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原则
        2.4.1 科技规范原则
        2.4.2 效果评估原则
        2.4.3 比较择优原则
        2.4.4 机制简约原则
        2.4.5 新颖构思原则
第三章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机制与模式
    3.1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分析
        3.1.1 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
        3.1.2 创造性思维的知识基础
        3.1.3 创造性思维的人格基础
        3.1.4 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基础
    3.2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生成机制分析
        3.2.1 人的需要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展开的直接动力
        3.2.2 人的意识反映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生成的基础
        3.2.3 人的意识创造性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灵魂
    3.3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运行机制
        3.3.1 创造性思维的宏观运行机制
        3.3.2 创造性思维的微观运行机制
    3.4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模式
        3.4.1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模式
        3.4.2 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模式
        3.4.3 创造性思维生成探索模式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类型解的类型解读与价值探讨
    4.1 知识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与形式
        4.1.1 知识创造性思维内涵与特征
        4.1.2 知识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与功能
    4.2 技术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4.2.1 技术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4.2.2 技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模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 商品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模型
        4.3.1 商品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4.3.2 商品创造性思维模型
    4.4 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价值分析
        4.4.1 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
        4.4.2 创造性思维是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五章 促进技术创新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对策
    5.1 加强创造性思维基本方法的认知与不同思维形式的优化组合
        5.1.1 提高对创造性思维基本方法的认知能力
        5.1.2 促进不同思维形式的优化组合
    5.2 打破思维定式,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
        5.2.1 打破思维定式束缚,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训练
        5.2.2 加强创造性思维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5.3 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应用
        5.3.1 明晰活动对象和问题的方法
        5.3.2 确定研究方案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5.3.3 在比较遴选中确定创新最佳方案的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7)发现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现实主义之真实境层
    1.我是现实主义的不孝之子
    2.控构真实
    3.世相真实
    4.生命真实
    5.灵魂深度真实
    6.真实相互
    7.深层的现实主义道路可以走通吗?
第二章零因果
    1.格里高尔问题之一——作家在叙述中的权力与地位
    2.格里高尔问题之二——故事双向的因果源
    3.格里高尔问题之三——零因果
    4.零因果的黑洞意义
第三章全因果
    1.全因果
    2.全因果局限
第四章半因果
    1.半因果
    2.半因果态度之一
    3.半因果态度之二
    4.半因果态度之三
    5.半因果胎议之一
    6.半因果胎议之二
第五章内因果
    1.外真实与内真实
    2.内因果
    3.内因果的可能性
        河的第三条岸
    4.内因果余话
第六章神实主义
    1.神实主义的简单释说
    2.神实主义产生的现实土壤与矛盾
    3.神实主义小说的当代创作
    4.神实主义之传统存在
    5.神实主义在现AI写作作中的独特性
    6.神实主义的规则和卜卦

(9)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
        2.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
        3.辛亥革命及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相关研究
    (一)2001 版课程标准与2011 版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1.前言比较
        2.课程目标比较
        3.课程内容比较
        4.实施建议比较
    (二)“辛亥革命”课程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二、四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内容的比较
    (一)单元结构比较
        1.单元课程设置
        2.单元导言
    (二)正文内容选取比较
        1.关于孙中山个人相关内容
        2.关于武昌起义相关内容的比较
        3.关于中华民国创建相关内容的比较
        4、关于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相关内容比较
    (三)课文辅助系统比较
        1.课文导入
        2.课文插图
        3.习题设置
三、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的编写特点
    (一)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知识结构完整,历史脉络清晰
    (三)材料通俗、丰富
    (四)注重思维
    (五)凸显爱国主义情怀
    (六)关注辛亥革命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教学策略与实施
    (一)教学策略
        1.深入研究教科书,完善学科知识
        2.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
        3.对各个版本教科书的内容相互利用
        4.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5.选取合适史料调动学生思维
    (二)教学实施
        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设计
        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4.《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危机与良机: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教学偶然事件的本体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教学偶然事件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偶然事件的本体特征
    三、教学偶然事件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教学偶然事件的“危机”之象与“良机”之本
    一、教学偶然事件的产生:预设与生成的冲突
    二、教学偶然事件的危机表象:教学干扰
    三、教学偶然事件的良机本质:潜在课程
第三章 作为潜在课程的教学偶然事件
    一、潜在的认知类教学偶然事件课程资源
    二、潜在的方法类教学偶然事件课程资源
    三、潜在的情意类教学偶然事件课程资源
第四章 基于认知目标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一、基于知识获取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二、基于技能掌握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第五章 基于方法目标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一、基于过程探究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研究
    二、基于方法学习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第六章 基于情意目标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一、教学偶然事件中的情意互动
    二、基于情感和态度培养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三、基于价值观引导的教学偶然事件潜在课程资源
第七章 教学偶然事件的课程化干预
    一、教学偶然事件课程干预的理念
    二、教学偶然事件课程干预的基础
    三、教学偶然事件课程干预的技术
结论
    一、存在的必然性:教学偶然事件是不可回避的必然教学事件
    二、开发的必要性:教学偶然事件是不可或缺的潜在课程资源
    三、意义的生成性:教学偶然事件赋予教学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从偶然中想到必然(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九鬼周造《偶然性的问颍》的伦理意蕴[D]. 康晓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D]. 周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6)
  • [3]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研究[D]. 代福平. 江南大学, 2019(03)
  • [4]我选择理论编辑作为终生职业——来自职业生涯的感悟[J]. 张晓林. 前线, 2018(10)
  • [5]有情生活与自明学术的自在思想家——访艺术学家张道一[J]. 梁玖. 中国文艺评论, 2018(09)
  • [6]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 柏永全. 东北大学, 2006(12)
  • [7]发现小说[J]. 阎连科. 当代作家评论, 2011(02)
  • [8]以性别视角细读《色,戒》[J]. 刘思谦.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1)
  • [9]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的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D]. 宗晖.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10]危机与良机: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研究[D]. 郑秀敏. 西南大学, 2013(02)

标签:;  ;  ;  ;  

偶然性的必然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