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部巨型断裂带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莉,张丽萍,李萍,杨鑫,邓清海[1](2022)在《金沙江巧家巨型古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条件》文中提出金沙江巧家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带运动较为活跃且地震频发。根据金沙江巧家段卫星影像图、地质条件及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巧家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及发生时间。研究发现:巧家边坡具备滑坡要素且在坡脚前缘处的金沙江异常弯曲,推断巧家斜坡为古滑坡;巧家古滑坡坡体岩性较为松散,滑坡堆积体长约5.5 km,宽约9.0 km,平均厚度约为250 m,估算体积约为12亿m3,为巨型滑坡;巧家古滑坡的发生与坡体形态、岩性特征、断裂带活动及地震等有密切联系。由坡脚阶地赋存状态,推测滑坡发生于(96±10)万年之前。在地震、强降雨以及库水波动等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巧家巨型古滑坡具有复活可能性。因此,研究巧家古滑坡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灾害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科,张义娜,李全,陈全红,盖海洋[2](2021)在《西非科特迪瓦盆地重力场特征与构造区划》文中指出为系统解析西非科特迪瓦盆地构造特征、厘定洋陆边界并划分构造单元,明确有利勘探区带,基于新采集地震资料和最新高精度卫星重力数据,应用位场分离技术获取布格重力异常划分科特迪瓦盆地洋陆边界;利用位场边缘识别技术计算布格重力异常总水平-垂向导数推测控盆断裂6组,其中3组为近东西走向,3组为近南北走向;利用剩余布格重力异常反演科特迪瓦盆地沉积厚度,根据异常所对应的隆起和坳陷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总水平-垂向导数划分东部离散边缘、北部转换离散边缘和洋盆共3个二级构造单元。首次明确了科特迪瓦盆地"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构造特点、厘定了洋陆边界、划分了构造单元,指出东部离散边缘区为有利勘探区。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东部离散边缘区含油气系统证实,勘探潜力较大,为盆地未来勘探方向。借助高精度卫星重力资料,以区域地质及地震资料为约束,有效解决巨型低勘探盆地构造区划的难题,指明盆地勘探方向,对类似靶区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曾普胜,李睿哲,刘斯文,温利刚,赵九江,王十安[3](2021)在《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2。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 1993; Ingle and Coffin, 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张尚坤,罗文强,于学峰,田京祥,唐璐璐,陈军,杨斌,杜圣贤,刘凤臣,仵康林[4](2021)在《基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沂沭断裂带岩石圈精细结构》文中提出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结构及发生-发展过程,查清断裂切割深度及对岩石圈地幔的破坏,探讨沂沭断裂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运动方式、地壳稳定性及其对资源环境的约束作用,研究团队于2019年在沂沭断裂带南段沂南-莒县附近布设了一条长约60 km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系统采集了沂沭断裂带和两侧地块的地震数据,对沂沭断裂带深部岩石圈精细结构进行了解剖。结果显示,该区岩石圈结构在横向上表现为以沂沭断裂带为界的块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约30.8~39.5 km;莫霍面总体呈西浅东深态势,并被西倾的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错断,垂直落差达10.5 km。与浅部"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组合样式不同的是,沂沭断裂带在深部剖面上表现为由沂水-汤头断裂(F2)和昌邑-大店断裂(F4)向上延伸与分叉散开的多条断裂组成"双枝状"构造组合样式。断裂带内被断层切割的界面反射波多呈向上的拱弧形,其构造形迹具有伸展、挤压和走滑并存的特征,推断这些界面为层间滑脱构造,它们指示了沂沭断裂带"多层滑移"构造运动方式。该断裂带不仅切穿了近地表、壳内地质界面,F2、F4断裂还向下切割莫霍面,深入岩石圈地幔,是深达地幔的深大断裂构造带,为地幔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对中生代的岩浆活动和内生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地震剖面西端的铜井金矿成矿与沿F2断裂上侵的铜井杂岩体关系密切;剖面东端的火山机构保存完整,没有明显构造破坏痕迹,据此认为沂沭断裂带左行走滑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青山期以前,其后水平滑移量应不大。从区域地质分布及地震反演结果看,昌邑-大店断裂(F4)明显将山东省分割为鲁西和鲁东两个地质构造单元,因此将其作为区域地质构造分界线是合理的。本项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沂沭断裂带深、浅部结构的认识,为分析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深部过程和浅部构造响应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供了资料约束。
侯增谦,许博,郑远川,郑洪伟,张洪瑞[5](2021)在《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文中提出地处喜马拉雅造山带后陆区的青藏高原,其成因与生长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前人资料和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西起西昆仑,东经北羌塘和昆仑山口,向南折向芒康-大理,直抵红河-哀牢山,发育一条跨越青藏高原不同构造单元的长达数千公里的巨型高热流带,并显示由高原内部向东北部边缘迁移之势.沿此巨型高热流带,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钾质镁铁质岩-煌斑岩群(42~32 Ma)和钾质碱性岩-碳酸岩(27~7 Ma)、软流圈减压熔融产生的洋岛玄武岩(ocean island basalts, OIB)(16~1 Ma),以及中下地壳熔融产生的钾质长英质岩(40~0.3 Ma)呈群聚式断续展布;以峰期麻粒岩相变质为特征的高温深变质带与大型走滑断裂带(40~17 Ma)相伴发育;下地壳麻粒岩包体具有高达800°C的变质温度,地幔橄榄岩包体显示地幔垂直流动特征;地球物理探测所揭示的6个大型低速异常体呈群聚式、等间距、断续式展布.我们提出:印度大陆岩石圈地幔俯冲触发了亚洲大陆软流圈涌动,后者沿后陆区若干地幔通道垂直上涌,热蚀并吞噬地幔岩石圈,直抵地壳底部.这些"地幔通道流"源于400 km深处,形成于晚(硬)碰撞以来(≤40 Ma),不仅为维持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深部热能,而且为高原地壳生长输送了新生幔源物质,同时引发中下地壳塑性流变和侧向流动,并驱动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侧向生长.
张科[6](2021)在《重震联合研究解析转换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科特迪瓦盆地位于赤道几内亚湾西北部,为典型的转换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呈现为近东西延展的菱形特征。盆地东西横跨科特迪瓦、加纳两个国家,南北跨陆地与海洋,总面积18.6×104km2。主体部分位于科特迪瓦海域,东部延伸至加纳海域。盆地北部以St.Paul断裂带和Lagunes断裂带为界,南部边界为Romanche断裂带。自1970年开展油气勘探以来,该盆地50年来累积发现56亿桶油当量的可采油气储量,2007年和2019年先后发现了Jubilee和Afina两个亿吨级巨型油田,极大提升了该新兴巨型盆地勘探热度和潜力,且该盆地目前仍处于储量增长阶段,勘探潜力巨大,勘探机会较多。
潘家伟,白明坤,李超,刘富财,李海兵,刘栋梁,Marie-Luce CHEVALIER,吴坤罡,王平,卢海建,陈鹏,李春锐[7](2021)在《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文中提出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 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复杂同震地表变形带,总体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性质,局部略带正断分量。该破裂带主要沿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江错断裂分布,整体呈N105°E走向,全长约151 km。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西段、中西段、中东段和东段。其中西段分叉为南、北两支,北支破裂走向N112°E,呈不连续分布,长约18 km,南支走向N94°E,呈连续性分布,长约25 km,最大左行位错约2.9 m;中西段全长约52 km,主要由约22 km长、呈N109°E走向的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与稍北分布约30 km长、不连续分布的两支破裂组合而成,最大左行位错约1.9 m;中东段为总体呈N104°E走向的不连续地表破裂,全长约51 km,其中包含长约20 km的破裂空区;东段分叉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走向N84°E、长约23 km的连续性破裂,最大左行位错约1.8 m,中间一支为N110°E走向、长约14 km的不连续破裂,南支则表现为零星破裂及系列滑塌,走向N120°E,长约6 km。这种两端发育较大规模分叉的"扫帚"状同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已发生的走滑型地震中尚未报道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江错断裂,该断裂向西延伸可与2001年东昆仑MS 8.1地震的发震断层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与北部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托索湖-玛沁断裂挤压弯曲段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部的宽阔边缘断裂带,并与南部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巴颜喀拉地块向东的运动和形变。由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的玛沁—玛曲段是历史地震空区,因此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区段。同时需要考虑到近20多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强震活动具有跳跃性特征。因此,在未来的强震危险性评价中,应重点关注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带中东段玛沁—玛曲段和南部边界带鲜水河断裂带等的强震活动性及危险性。
关健[8](2021)在《黑龙江省东部张广才岭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露过程》文中研究表明张广才岭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构造位置处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是在早—中侏罗世期间经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研究区被郯庐断裂北段的两条分支:佳木斯—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夹持。自晚白垩世以来,张广才岭地区便持续受到两条断裂带活动及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本文利用构造地貌学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方法对张广才岭地区进行分析,判断出研究区自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具体时间、期次与强度,查明郯庐断裂分支和太平洋板块对研究区隆升的影响。本文基于ASTER GDEM 30m分辨率DEM数据,利用Arc GIS10.2软件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地貌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张广才岭地区存在2期夷平面,分别分布于高程为1600~1800m和1200~1400m的山顶上;依据研究区提取的地貌指数结果,识别出张广才岭地区南北两侧区域各存在一个强隆升区,地理位置分别位于牡丹江东部(Ⅰ区)和尚志市南部(Ⅱ区),两处区域的地貌演化阶段均处于壮年期,通过地貌指数的比对可以确定Ⅱ区的构造活动性强于Ⅰ区,除此之外,张广才岭其他区域均处于老年期阶段,水系发育,构造相对稳定。本文利用张广才岭地区采取的磷灰石的裂变径迹热演化模拟,得出张广才岭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共经历了两次隆升和一次沉降过程,隆升时间分别为90~70Ma和20Ma至今;沉降时间为70~20Ma。通过对时间节点的比对发现其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张广才岭地区在晚白垩世时期和第三纪的隆升时间以逆时针方向迁移,在晚白垩世末期—中新世中期,沉降时间以逆时针方向扩展。通过结合构造地貌学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成果进行分析,确定张广才岭地区在晚白垩世(90~70Ma)的隆升差异是由于伊泽纳琦板块加速俯冲造成郯庐断裂带分支产生右旋走滑运动的影响;晚白垩世末—中新世中(70~20Ma)的沉降差异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增加造成的伸展活动和俯冲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引起的郯庐断裂带分支进行左旋走滑运动的影响;第三纪(20~0 Ma)以来的隆升是因为太平洋板块运动速率的增加导致的弧后扩张引起的。张广才岭现阶段的山体形态是新生代隆起成山后在第四纪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而呈右行逆平移活动,后被左旋改造的结果。
张振宇,胡祥云,王大勇,陈亮,王刚,李永博[9](2021)在《福建东洋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东洋地区深部地质结构,在福建东洋地区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对福建东洋地区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分析,结合已有的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区域深部地质结构特征.研究认为:福建东洋地区位于巨型环形构造外环带西南部,研究区处在东部沿海磁场剧烈变化带和西部内陆磁场相对平缓带的过渡区域,区域航磁ΔT异常以北东向条带状异常带为主,区内分布有2处剩余重力异常高;地球物理综合剖面范围被两条北西向深大断裂分割为3部分,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推断区域南部的浅层是一套推覆无根的变质岩系高阻体,深部为一套以中生代沉积岩石为主的低阻体,区域北部浅部主要为中生代沉积岩夹薄层火山岩组成的低阻体,深部为下古生代和元古界基底岩系共同反应的高阻体,区域中部是火山岩主要发育区.
张亮亮[10](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研究指明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二、中国东部巨型断裂带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部巨型断裂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沙江巧家巨型古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研究区概况 |
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1.2 区域地质构造 |
1.3 气候水文 |
2 古滑坡的特征 |
2.1 滑坡体形态特征及规模 |
2.2 金沙江弧形弯道 |
2.3 岩层产状及擦痕 |
3 古滑坡的形成条件分析 |
3.1 巧家滑坡岩性特征及水文条件 |
3.2 坡体前形成临空面 |
3.3 断裂带影响 |
3.4 地 震 |
4 滑坡发生年代 |
5 结 论 |
(2)西非科特迪瓦盆地重力场特征与构造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科特迪瓦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1.1 裂陷期(早白垩世Barremian晚期—Albian期) |
1.2 漂移期(晚白垩世Cenomanian期—至今) |
2 科特迪瓦盆地重力场特征 |
3 科特迪瓦盆地主要断裂展布特征 |
4 科特迪瓦盆地构造区划 |
5 结 论 |
(3)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 |
1.1 侏罗纪岩浆岩带 |
1.2 白垩纪岩浆岩带 |
1.2.1 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 |
1.2.2 白垩纪双峰式火山岩 |
1.3 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s) |
2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的构造效应 |
2.1 燕山期中国东北部高原 |
2.2 燕山期中国东部的构造变形与构造轮廓的形成 |
3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的资源效应 |
3.1 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基性岩-碳酸盐有关的矿产 |
3.2 硅质大火成岩省有关的矿产 |
4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的环境效应——优质的成土母岩 |
5 讨论 |
5.1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与全球的一致性 |
5.2 中国东部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相同与不同 |
5.3 中国大火成岩省与含金刚石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 |
6 结论 |
(4)基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沂沭断裂带岩石圈精细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 |
2.1 地震剖面布设 |
2.2 数据采集 |
2.3 数据处理和剖面速度结构 |
3 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地震波组特征 |
3.1 地壳反射结构 |
3.2 莫霍面特征 |
3.3 岩石圈地幔的反射特征 |
4 讨论 |
5 结论 |
(5)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主要构造变形与高原生长 |
3 地壳深熔变质与深部热状态 |
3.1 高温变质与地壳深熔 |
3.2 下地壳包体与地壳热状态 |
4 主要岩浆组合与地幔源区特征 |
4.1 时空分布与岩石组合 |
4.2 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源岩 |
5 地幔包体与地幔垂向运动 |
6 高原北东部深部结构与大型低速体群 |
7 讨论 |
7.1 地幔通道流的概念与由来 |
7.2 地幔通道流的启动机制 |
7.3 地幔通道流的空间位置与结构形态 |
7.4 地幔通道流的发育过程 |
7.5 地幔通道流的垂向与侧向流动 |
(6)重震联合研究解析转换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科特迪瓦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2科特迪瓦盆地重力场特征 |
3科特迪瓦盆地主要断裂展布特征 |
4科特迪瓦盆地构造区划 |
5结论 |
(7)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活动构造背景 |
2 玛多MS 7.4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分段性 |
2.1 地表破裂带类型与地表破裂宽度 |
2.2 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与分段性 |
2.2.1 西段破裂带 |
2.2.2 中西段破裂带 |
2.2.3 中东段破裂带 |
2.2.4 东段破裂带 |
3 同震位移分布 |
4 讨论 |
4.1 同震地表破裂的最大长度与位错量 |
4.2 发震断裂及其与东昆仑断裂带的构造关系 |
4.3 巴颜喀拉地块及周边的未来强震活动性 |
5 结论 |
(8)黑龙江省东部张广才岭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露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张广才岭研究现状 |
1.2.2 裂变径迹的研究现状 |
1.2.3 构造地貌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概况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地层 |
2.4 岩浆岩 |
第3章 区域地貌分析 |
3.1 DEM数据简介 |
3.2 地貌类型 |
3.3 地形特征 |
3.4 地貌指数 |
3.5 地貌指数分析 |
第4章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
4.1 裂变径迹定年原理 |
4.2 样品采集 |
4.3 样品测试实验过程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章 隆升剥露过程与机制 |
5.1 磷灰石热演化史模拟 |
5.2 隆升剥露的时空特征 |
5.3 张广才岭隆起隆升剥露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福建东洋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地层 |
1.2 岩浆岩 |
1.3 构造 |
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1 密度特征 |
2.2 电阻率特征 |
2.3 区域航磁特征 |
3 区域重力场特征分析 |
3.1 区域重力数据处理 |
3.2 位场边界识别 |
4 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 |
4.1 区域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 |
4.2 区域深部地质结构推断 |
5 结论 |
(10)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
3.1.1 主要矿体特征 |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
3.2.1 主要矿体特征 |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
3.3.2 矿石类型差异 |
3.3.3 矿化蚀变差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
4.1.1 蚀变带类型 |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建议 |
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中国东部巨型断裂带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沙江巧家巨型古滑坡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条件[J]. 刘莉,张丽萍,李萍,杨鑫,邓清海. 人民长江, 2022(01)
- [2]西非科特迪瓦盆地重力场特征与构造区划[J]. 张科,张义娜,李全,陈全红,盖海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21
- [3]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J]. 曾普胜,李睿哲,刘斯文,温利刚,赵九江,王十安. 地球学报, 2021
- [4]基于深反射地震剖面的沂沭断裂带岩石圈精细结构[J]. 张尚坤,罗文强,于学峰,田京祥,唐璐璐,陈军,杨斌,杜圣贤,刘凤臣,仵康林. 地质学报, 2021(11)
- [5]地幔通道流:青藏高原大规模生长的深部机制[J]. 侯增谦,许博,郑远川,郑洪伟,张洪瑞. 科学通报, 2021(21)
- [6]重震联合研究解析转换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特征[A]. 张科. 第四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21
- [7]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J]. 潘家伟,白明坤,李超,刘富财,李海兵,刘栋梁,Marie-Luce CHEVALIER,吴坤罡,王平,卢海建,陈鹏,李春锐. 地质学报, 2021(06)
- [8]黑龙江省东部张广才岭晚白垩世以来隆升-剥露过程[D]. 关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9]福建东洋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J]. 张振宇,胡祥云,王大勇,陈亮,王刚,李永博. 地球科学, 2021(10)
- [10]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