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好“公仆”为人民(论文文献综述)
于瑶[1](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姬莹[2](2012)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实践,首创了无产阶级“社会公仆”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仆”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心脏”,实行选举制、撤换制和低薪制,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结合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实践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的“社会公仆”理论。他提出,苏维埃政权的本质就是由“社会公仆”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为使苏维埃政权保持它的本质特征,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毛泽东的“社会公仆”理论要求“社会公仆”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还要接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了经典作家“社会公仆”的理论。邓小平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认为“四化”是选拔合格“社会公仆”的标准,强调加强对“社会公仆”监督制度的建设。江泽民的“社会公仆”理论主要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要当好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公仆有责任为国家的主人解除后顾之忧”,“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胡锦涛的“社会公仆”理论主要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树立公仆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言一行必须受到党和人民监督”。从经典作家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演进的轴心可以概括为:“社会公仆”要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社会公仆”的选拔任用要规范化,解决好靠谁施政的问题;“社会公仆”要善于社会管理,解决好怎样施政的问题。看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此理论的特点,即原则与立场一致——“社会公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与完善同步——“社会公仆”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
杨小冬[3](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公仆思想的新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公仆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执政者必须成为人民公仆的问题上,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警惕执政党脱离群众的思想、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人民根本利益置于首位的"三个代表"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对"四风"的要求和途径等;第二,在怎样当好人民公仆并防止其蜕变的问题上,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坚持反对官僚主义,坚持干部选用科学标准,注重世界观教育改造,发挥正反典型示范警示作用,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根本目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归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塑党员干部人民公仆形象,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打造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制度铁笼。
朱峻峰[4](2014)在《防止公仆变主人——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和政策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公仆变主人的思想和实践表现出五个鲜明特点:一是从根本上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在实践中领导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解决"公仆"的腐败问题,在实践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带领全党建立制度铁笼;三是解决有损公仆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的作风问题,在实践中制定和带头遵守作为党风切入口的八项规定,带领全党重在建章立制;四是鲜明地强调"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要求,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五是伸张和弘扬正气,一以贯之、频繁直接使用"公仆"概念,并在实践中树立公仆标杆,重申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
薛韡[5](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开展了刀刃向内、气势磅礴的反腐败斗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效机制作为反腐败斗争的主轴贯穿其中,推动了反腐败斗争从“胶着状态”到如今取得“压倒性胜利”,不敢腐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性成就表明,构建“三不腐”机制成效显着。立足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方的路,进一步研究总结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程和经验,研究凝炼出构建“三不腐”机制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基本路径。这条基本路径是由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性变革和实践成效演进而来的,是对党的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构建“三不腐”机制这条基本路径,是贯通一体的有机整体,是相融相成、相互促进的标本兼治,是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但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考验危险和风险挑战依旧长期存在。当前,构建“三不腐”机制在目标实现和作用发挥的程度上还存在着不均衡、不平衡问题,腐败存量和增量并存,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还未严丝合缝,涵养自律意识的土壤尚未完全厚植,需要以坚韧执着的斗志攻坚克难,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三不腐”,是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重大战略部署。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要重点在传承经验和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和集成联动、内在活力和外部动力、常态效能和长效机制这“四个方面”统筹把握,以“3+2+1”为基本建构格局一体推进,健全完善惩戒、预防、自律三大运行机制、制度和责任两个保障机制,同时全力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专责作用。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基本路径的生动实践,必将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更大战略性成果,直至海晏河清。
宋镠洋[6](2018)在《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文中提出“奉献”一词源于古达祭祀文化,是生者对死者表达哀思、怀念的方式,也是告慰死者灵魂,防止死者灵魂回到人间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奉献”一词的含义不断演变,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内涵,转变成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志愿行为。“奉献精神”是“奉献”的升华,它把“奉献”作为一种稳定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固定下来,使其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是党内先进分子的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小康的领头羊。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反映,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高尚的行政道德,也是党员领导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在新时期背景下,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并且会深刻地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多数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具有奉献精神,他们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在自己的岗位上鞠躬尽瘁、秉公用权、艰苦奋斗,为党、国家和人民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然而,还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权力、地位和金钱的诱惑下丧失了党性和立场,忘记了权力的来源,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只知索取而不谈奉献,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本文选取了若干个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阐释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相关问题。本文由绪论和五章内容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贯穿在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奉献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章概述了新时期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总体情况,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群体的特征。党员领导干部是领导干部群体中由共产党员来担任领导职务的群体,他们是共产党员队伍中的先进分子,手中掌握着巨大的权力。第二部分指出,“奉献精神”是个体为了维护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自觉自愿地牺牲自身利益的高尚品质,反映了个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本部分还论述了奉献精神的广泛存在性以及它的时代价值。第三部分阐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概念界定。“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内涵是指党员领导干部群体为了实现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自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不求回报的高尚品格,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它的实质是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党员领导干部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在新时期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员领导干部需要以奉献精神来扞卫自己的精神家园,用奉献精神引导和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章梳理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行政道德三个部分汲取了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上,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规范,提出了公仆理论。公仆理论认为,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公仆的唯一宗旨和职责,这是由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列宁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干部道德的思想理论、坚持巴黎公社公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也有很多论述包含了奉献精神的因素。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体现出了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风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注重发扬共产主义道德;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胡锦涛同志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树立群众观和权力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习近平同志更是加强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第三章探讨了新时期发扬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必要性。在新时期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面临着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变化的影响。当前,世界形势是复杂的、严峻的。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和担当。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党性原则和崇高的道德境界,它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在实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社会转型期的过程之中,许多旧事物、旧思想正在逐渐消失,许多新事物、新思想在不断形成。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执政的骨干,也是管党治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的党员人数已达到8944.7万人,党员人数的增多带来了许多党情的新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弘扬。新时期的人民群众和过去的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也不同于以往的人民群众,他们对我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章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原因,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表现。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遇事冲在最前面,面对问题敢于担当。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表现在: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敬业守德,公正用权。第二部分指出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奉献精神的表现。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同时,还有部分不合格党员领导干部的存在。这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差、道德水平低、缺乏奉献精神,侵害了党的肌体,给党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权力观扭曲,角色错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放松警惕,丧失底线;官僚主义作风残存。第三部分分析了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缺乏奉献精神。党员领导干部缺失奉献精神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党员领导干部缺失奉献精神最根本的因素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了变化,丧失了理想信念,而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党员领导干部缺失奉献精神的外部因素。第五章提出了培育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策略。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身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存在漏洞。根据这两点原因可知,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培育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的保障,也需要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硬约束”和“软约束”两个方面进行。因此,一方面,要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健全制度和体制,保障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生存的土壤,惩罚违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不良行为。本章提出了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机制三个方面来培育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
周晓瑾[7](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周建明[8](2012)在《论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开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如何继续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我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地位和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中国共产党有必要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思想,树立良好为民执政的公仆形象,才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重新追溯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论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为研究论题,可以勾勒出全文的研究内容,除了导论外,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形成的渊源和概述。其中包括,马列主义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渊源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内涵的概述。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包括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对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运用和发展。第三部分,阐述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当代价值。试图探析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对执政党的执行为和执政规律的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郑爱慧[9](2011)在《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党员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当好人民公仆,对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深远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公仆,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必须忠诚地为人民利益奋斗,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陈曦[10](2013)在《论雷锋奉献精神》文中提出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研究,对于加强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雷锋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突出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形成、影响和弘扬,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有利于抓住实质全面准确理解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作奉献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一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际,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雷锋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开拓,必然要求有所创新。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由此而来,需要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并总结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说明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以其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必将成为全人类具有永恒价值的共同精神财富;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群众性常态化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本论文包括导论,正文第一、二、三、四章,和结束语。导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本选题的重要意义,述评我国学术界对雷锋精神的研究现状,概括本论文的创新方面,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雷锋奉献精神的内涵、灵魂、支柱、基石和基本特征,论证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经过综合分析,概括雷锋精神的六个组成要素,论述雷锋奉献精神是贯穿各要素的核心要素,它最能体现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是雷锋精神的精髓。第二章研究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过程,总结可供当前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有三个发展阶段,即雷锋经历新旧社会对比,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阶段;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阶段;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阶段。本论文概括了三条可供推动学雷锋活动借鉴的主要经验:一是组织精心培育。二是个人严格要求。三是社会广泛倡导。第三章审视50年来雷锋奉献精神对我国和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揭示雷锋奉献精神的重大价值和意义。50年来,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涌现出王杰、焦裕禄、刘英俊、张志新、张华、吴天祥、郭明义、庄仕华等一大批雷锋式先进人物。同时,雷锋奉献精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论文还着重分析了雷锋奉献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基本原因。强调雷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他伟大而平凡的特质,使其既令人景仰,又可亲可近、可学可及,成为全社会竞相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奉献精神的广泛传播,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符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归结为一句话,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章从四个方面提出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持续广泛深入开展的思路办法。第一,要认清当前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第二,弘扬雷锋奉献精神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应当依靠四个主要途径;第四,弘扬雷锋奉献精神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并提出四个管用有效的办法。结束语主要是从作者对本论题研究的思想认识和切身体验中,概括说明了四个结论。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二、当好“公仆”为人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好“公仆”为人民(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
(一) 党员领导干部 |
(二) 政德与政德观 |
(三) 政德观培育 |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
(一) 培育主体 |
(二) 培育内容 |
(三) 培育方式 |
(四) 培育保障 |
(五) 培育环境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
(一) 意识形态性 |
(二) 人民性 |
(三) 时代性 |
(四) 系统性 |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重点与框架结构 |
四、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列经典作家“社会公仆”的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概念的界定 |
(一)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概念的形成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概念的涵义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仆”观 |
(一) “社会公仆”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心脏” |
(二) 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
三、列宁的“社会公仆”观 |
(一) 苏维埃政权的本质——“社会公仆”代表人民管理国家 |
(二) 通过监督和法律制约“社会公仆”的权力 |
第二章 毛泽东“社会公仆”的理论 |
一、“社会公仆”必须走群众路线 |
(一) “社会公仆”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 |
(二) “社会公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工作 |
二、“社会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一) “社会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 |
(二)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机关 |
三、防止“社会公仆”变成官老爷的重要举措 |
(一) 选拔合格“社会公仆”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
(二) 加强对“社会公仆”的监督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共领导人对“社会公仆”理论的发展 |
一、邓小平“社会公仆”的理论 |
(一) “领导就是服务” |
(二) “四化方针”是选拔合格“社会公仆”的标准 |
(三) 加强对“社会公仆”监督制度的建设 |
二、江泽民“社会公仆”的理论 |
(一)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要当好人民的公仆” |
(二) “人民的公仆有责任为人民群众解除后顾之忧” |
(三) “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
三、胡锦涛“社会公仆”的理论 |
(一)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
(二) “树立公仆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三) “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一言一行必须受到党和人民监督” |
第四章 从经典作家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演进的轴心和特点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演进的三个轴心 |
(一) “社会公仆”要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 |
(二) “社会公仆”的选拔任用要规范化,解决好靠谁施政的问题 |
(三) “社会公仆”要善于社会管理,解决好怎样施政的问题 |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演进的特点 |
(一) 原则与立场一致——“社会公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二) 发展与完善同步——“社会公仆”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监督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公仆思想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人民政权的执政者必须成为人民公仆思想的新阐发 |
二、对怎样才能当好人民公仆并防止其蜕变思想的新论析 |
(4)防止公仆变主人——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和政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为从根本上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并在实践中领导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二、为解决变了质的“公仆”的腐败问题,深入阐述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并在实践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带领全党建立制度铁笼 |
三、为解决有损公仆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的作风问题,深入阐述党的作风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并在实践中制定和带头遵守作为党风切入口的八项规定,带领全党重在建章立制 |
四、为重塑公仆形象,鲜明地强调“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新要求,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五、为伸张和弘扬正气,一以贯之、频繁使用“公仆”概念,并在实践中树立公仆标杆,重申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基本概念阐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三不腐”机制的理论源泉和文明成果借鉴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反腐败思想 |
二、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中的反腐败思想 |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政思想借鉴 |
一、以廉治国理政 |
二、以廉选吏治吏 |
三、以廉修身为官 |
第三节 国际反腐败文明成果借鉴 |
一、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保障 |
二、坚持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 |
三、发挥法治的引领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回顾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一、坚持从思想上建设党 |
二、严肃党的纪律 |
三、重视民主监督 |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一、集中开展思想教育和惩治腐败 |
二、探索建立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
一、始终坚持教育为主 |
二、着力强化制度建设 |
三、加强权力监督制约 |
四、保持惩治腐败力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三不腐”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三不腐”机制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
一、“三不腐”机制的提出过程 |
二、“三不腐”机制提出的必然性 |
第二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实践进程 |
一、构建不敢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
二、构建不能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
三、构建不想腐机制的主要实践 |
第三节 “三不腐”机制的深刻内涵 |
一、“三不腐”机制的基本内容 |
二、“三不腐”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 |
三、“三不腐”机制的实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构建“三不腐”机制的成效和经验 |
第一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显着成效 |
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
二、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
三、人民群众信任支持提升 |
四、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
五、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
第二节 构建“三不腐”机制的重要经验 |
一、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
二、政治统领和全面推进相统一 |
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融合 |
四、抓住少数和管住多数相并重 |
五、自我革命和加强监督相协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腐败存量和腐败增量并存 |
二、规范权力运行的笼子还未严丝合缝 |
三、涵养自律意识的土壤尚未完全厚植 |
第二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面临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一、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复杂 |
二、党自身结构变化带来多重影响 |
三、党内政治生态改善存在薄弱环节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考量 |
第一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价值导向 |
一、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题中之义 |
二、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
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 |
四、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
第二节 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基本考量 |
一、传承经验和改革创新有机结合 |
二、重点突破和集成联动齐头并进 |
三、内在活力和外部动力同向发力 |
四、常态效能和长效机制并驾齐驱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新时代深化构建“三不腐”机制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完善健全三大运行机制 |
一、强化以惩治震慑为重点的惩戒机制 |
二、健全以监督制约为重点的预防机制 |
三、完善以教育引导为重点的自律机制 |
第二节 强化制度和责任保障机制 |
一、持续强化制度保障机制 |
二、严格落实责任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专责作用 |
一、始终坚守政治机关定位 |
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
三、打造一支纪检监察铁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概述 |
一、党员领导干部群体分析 |
(一) 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现状 |
(二) 党员领导干部身份的特殊性 |
(三) 党员领导干部的发展需要 |
二、奉献精神概述 |
(一) 奉献精神的内涵 |
(二) 奉献精神的特征 |
(三) 奉献精神的广泛存在性 |
(四) 奉献精神的时代价值 |
三、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概念界定 |
(一) 中国共产党奉献精神概述 |
(二)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
(三)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层次 |
第二章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
一、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论述 |
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思想来源和经验借鉴 |
(一)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二) 西方行政道德的批判借鉴 |
第三章 新时期发扬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必要性 |
一、世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
(一) 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
(二)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
二、国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
(一) 社会发展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
(二) 社会转型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
三、党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
(一) 新时期背景下的党员队伍现状 |
(二) 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 |
(三) 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 |
四、民情变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影响 |
(一) 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
(二) 人民的利益诉求尚待满足 |
第四章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表现 |
(一) 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 |
(二) 励精图治,艰苦奋斗 |
(三) 大公无私,清正廉洁 |
(四) 敬业守德,公正用权 |
二、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缺失的表现 |
(一) 权力观扭曲,角色错位 |
(二) 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
(三) 放松警惕,丧失底线 |
(四) 官僚主义作风残存 |
三、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
(一) 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原因 |
(二) 外部环境的影响 |
(三) 体制尚未健全 |
第五章 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的培育策略 |
一、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一) 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内容 |
(二) 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方式 |
(三) 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机制 |
二、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 |
(一) 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内容 |
(二) 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途径 |
三、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体制 |
(一) 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
(二) 健全权力约束机制 |
(三) 建立监督监察巡视制度 |
(四) 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
一、创刊及发展 |
二、功能地位 |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
一、报道统计概述 |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
一、政治品质 |
二、劳动品质 |
三、道德品质 |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数量变化 |
二、英模形象 |
三、变化原因分析 |
四、社会效应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
一、报道数量变化 |
二、形象分析 |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
四、社会效应 |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论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渊源及概述 |
2.1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马列主义渊源 |
2.1.1 马列主义关于公仆思想的论述 |
2.1.2 马列主义关于防止公仆变质措施 |
2.2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
2.2.1 中国传统民主思想 |
2.2.2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2.3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实践渊源 |
2.3.1 中国长期革命斗争实践 |
2.3.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
2.4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概述 |
2.4.1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涵义 |
2.4.2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公仆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
3.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公仆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
3.1.1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
3.1.2 共产党人牢记“两个务必”,当好人民公仆 |
3.1.3 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坚持群众路线 |
3.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公仆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
3.2.1 中国共产党提出“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 |
3.2.2 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践行党的宗旨 |
3.2.3 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展生产,实现共同富裕 |
3.3 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公仆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
3.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公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
3.3.2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理念 |
3.3.3 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以改善民生为己任 |
3.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公仆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
3.4.1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
3.4.2 中国共产党重视增强“三个意识”理念 |
3.4.3 中国共产党重视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当代价值 |
4.1 坚持对干部进行公仆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4.1.1 干部要严于律己,无私奉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4.1.2 干部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
4.1.3 干部要谦虚谨慎,勤政敬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4.1.4 干部要自强不息,艰苦朴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4.2 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 |
4.2.1 干部要了解权利的真正来源,做到权为民所用 |
4.2.2 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始终做到对人民群众负责 |
4.2.3 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干群关系,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 |
4.3 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原则和“四化”的方针,坚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 |
4.3.1 干部选拔要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原则 |
4.3.2 干部任用要坚持“四化”的方针和人民公认 |
4.3.3 干部加强实践工作能力,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
4.4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重视领导作风建设,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4.4.1 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
4.4.2 加强干部领导班子建设,重视领导作风建设 |
4.4.3 加强干部廉政制度建设,完善对权力的制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好人民的公仆, 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观点 |
1、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
2、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观点。 |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
4、向党负责与人民群众负责一致的观点。 |
5、相信群众, 尊重群众的观点。 |
二、当好人民的公仆, 必须忠诚地为人民利益奋斗 |
1、全力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奋斗。 |
2、要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利。 |
3、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
4、要有为党和人民群众献身的精神。 |
三、当好人民的公仆, 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
1、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保持廉洁奉公形象。 |
2、深入群众之中, 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
3、长期接受监督, 当好人民的公仆。 |
(10)论雷锋奉献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重要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创新方面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雷锋奉献精神概述 |
第一节 雷锋精神的界定和要素 |
一、雷锋精神的界定 |
二、雷锋精神的要素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和特征 |
一、雷锋奉献精神的构成 |
二、雷锋奉献精神的特征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
一、雷锋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要素 |
二、雷锋奉献精神贯穿雷锋精神的各要素 |
第二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形成 |
第一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 |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沃土 |
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是孕育雷锋奉献精神的源泉 |
第二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其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
第三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基本过程 |
一、在新旧社会对比中,萌发做国家小主人翁的奉献精神 |
二、在农工战线岗位上,产生报党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
三、在解放军大熔炉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形成的主要经验 |
一、组织精心培育 |
二、个人严格要求 |
三、社会广泛倡导 |
第三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影响 |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半期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 |
一、全国学雷锋作奉献情况 |
二、雷锋式先进人物的代表 |
第四节 雷锋奉献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精神财富 |
一、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学雷锋作奉献 |
二、国外推崇雷锋奉献精神重要案例 |
第四章 雷锋奉献精神的弘扬 |
第一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三、有利于坚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第二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基本原则 |
一、党员干部表率原则 |
二、群众性常态化原则 |
三、与时俱进创新原则 |
第三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主要途径 |
一、围绕发展主题,深化奉献教育 |
二、立足现实生活,拓展奉献实践 |
三、树立当代雷锋,引领奉献风尚 |
四、扶持志愿团队,凝聚奉献合力 |
第四节 弘扬雷锋奉献精神的组织领导 |
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二、建立健全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
三、营造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 |
四、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当好“公仆”为人民(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2]马克思主义“社会公仆”理论的研究[D]. 姬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4)
- [3]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公仆思想的新发展[J]. 杨小冬.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09)
- [4]防止公仆变主人——习近平的重要论述和政策实践[J]. 朱峻峰.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09)
-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三不腐”机制研究[D]. 薛韡.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奉献精神研究[D]. 宋镠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7]《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8]论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周建明.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9]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思考[J]. 郑爱慧. 中外企业家, 2011(10)
- [10]论雷锋奉献精神[D]. 陈曦.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