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接近“警戒线”

居民收入差距接近“警戒线”

一、居民收入差距已近“警戒线”(论文文献综述)

叶璐[1](2021)在《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施追赶战略的导向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形成并不断巩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不平等的问题逐渐凸显。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是这种不平等的集中体现。随着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城乡差距已逐步延伸至经济、社会等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完全体现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多维”应该成为城乡差距相关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城乡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城乡差距如何演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如何?各个维度城乡差距之间存在怎么的关联性?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新时期,城乡差距的演变是否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阻滞影响?为回答上述问题,在对中国70年城乡关系的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全国30个省份1993-2017年的数据,对居民生活、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社会民生四个维度的城乡差距进行测度;基于多维不平等的理念,构建动态联立方程模型对各维度城乡差距成因以及维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出发,分析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经济效率、消费规模、资本规模的影响作用,为城乡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提供实证检验,同时为后续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相关战略的部署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经验支撑。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多维视角下测度的城乡综合差距以-0.45%的年均速度波动下降,并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缓慢下降,但差距水平依然保持高位,城乡社会民生差距逐渐凸显。产业发展和要素配置方面的差距呈“固化”特征,甚至出现加剧态势。(2)居民生活与社会民生维度的城乡差距存在“加剧”不平等的内在效应;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对城乡社会民生差距具有单向的“加剧”效应。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与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存在互动的负向关系。(3)四类形成因素对不同维度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经济发展方面,人均GDP每增长一单位,城乡社会民生差距缩减0.12,要推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市场化方面,非国有化程度每上升1%,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缩减0.33,要素配置、社会民生的城乡差距分别增加0.88、1.33,因此,要完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对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引导。城镇化方面,人口城镇化率每上升1%,居民生活、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缩减0.24、1.88,城乡社会民生差距增加0.77。城市规模结构每上升1%,城乡社会民生差距扩增0.17,因此,要以户籍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农民市民化的意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民覆盖率。财政方面,涉农财政支出每增长1%,居民生活、产业发展的城乡差距分别扩增0.62、0.76,但从长期看,有助于城乡产业发展差距缩减。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每增长1%,城乡社会民生差距缩减0.42,亟待改革和完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纠正财政政策“城镇导向”、“经济导向”效应。(4)城乡综合差距对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各维度城乡差距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经济GDP受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减少0.03、0.01单位;经济TFP受到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减小0.01、0.01单位。社会民生、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对实际消费规模的影响依次递减,差距每扩增1单位,消费规模分别缩减0.11、0.04单位。实际资本规模在受民生、要素配置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下降0.02、0.04单位。此外,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对消费规模具有“净正向效应”。城乡差距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明显阻滞效应,缩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论文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多维视角出发,构建城乡差距的指标体系;二是从多维不平等视角出发,将多维城乡差距纳入同一框架,在分析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检验各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性。三是从经济发展新格局出发,实证分析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经济效率、消费规模、投资规模的影响,探讨多维城乡差距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王镶[2](2021)在《新一轮个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力度之大不同以往,不仅调高了基本费用扣除,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还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充分考虑了各个家庭之间收入以及收入结构的差异性;最后,征收模式上也开始由分类征收模式转向综合征收的模式。通过梳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并借鉴了相应的研究工具—基尼系数、MT指数和不良指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CGSS数据库,分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具体来说:首先,新一轮个人税改革的整体减税效果明显,尤其是在基本费用扣除标准提高之后,我国纳税人数和纳税金额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其次,此次个税的改革在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上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削弱了本就微弱的分配效应。如欧希玛指数呈现出不断变大的趋势,拉大了最高20%收入人群和最低20%收入人群的差距;MT指数也随之变小,加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最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在地区、人群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性,在地域上没有太大的差距,在不同收入人群和城乡之间,此次个税改革表现出利好于中高收入群体。本文的主要思路和行文框架如下:第一,导论部分,基于我国发展的国情,阐述目前我国对收入差距的重视和对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的紧迫性。梳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情况为本文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第二,理论基础部分,结合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工具和相关的基础理论,具体阐述了个税调节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功能的调控机理与调控工具,为下一章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实证分析部分,先是具体介绍了本文所应用到的相关指标,然后结合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的数据,运用不同的指数,比如基尼系数、MT指数和不良指数对个税改革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和减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找到此次改革中的不足之处。第四,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提出政策建议,结合实证分析部分得出我国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费用标准扣除不合理、税率结构不完善和平均税率过低,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让个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控功能更好的得到发挥。

李艳琼[3](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问题为时代的先导,共享发展理念正是基于时代问题应运而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方位对于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过程的新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化解主要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的积极回应。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最终落脚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以人民为中心”价值遵循。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其实质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全体人民在发展进程中的幸福感、获得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实现共享发展?什么是共享发展?实行什么样的共享发展?怎样实现共享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历程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发展和促进全球性治理难题的解决。因此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立足新时代的宏观大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相结合的多重维度,探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共享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逻辑地位等方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进行阐释与分析,为后面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分别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产生的理论依据、文化基因和他山之鉴三个维度来论述其理论逻辑;第三部分,从历史纵向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中对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系统梳理,厘清其历史发展逻辑;第四部分,从现实之需与现实之困两个方面论述其现实逻辑;第五部分,在前述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期提出有益的借鉴。

林素钢[4](2021)在《城镇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分化的演化及影响研究——以江苏南通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家庭住房财富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贫富分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住房财富差距基尼系数的计算发现,江苏南通市城镇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主要原因除房价不断上涨以外,还包括居民投资性购房需求日益旺盛等。因此,需要采取稳定住房价格和利用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和平衡。

司聪,孔祥利[5](2020)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视阈下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消费需求的大小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直接相关。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着居民收入份额长期偏低和因要素市场不完善所造成的劳动收入份额偏低等不合理现象。这不仅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而且造成我国居民部门消费不足,消费媒介生产、交换、分配的功能不强,内需动力缺乏。虽然政府采取了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制度、税收等收入再分配政策,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性,其对于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十分有限,这使得我国再分配后的收入基尼系数长期处于警戒线以上。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必须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以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完善各种再分配机制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以提高居民部门的消费率,形成"收入增长—消费扩大—经济发展—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孔德泽[6](2020)在《收入差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CHARLS2015的实证》文中认为提高全体居民的幸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收入差距,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系统地分析。本文首选从幸福经济学视角切入,运用收入分配、社会比较和相对剥夺等相关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农村老年人收入差距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机制;然后,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样本数据,以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从收入差距的个体效应与总体效应研究其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对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论进行总结。本文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个体效应方面,相对剥夺指数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即个体收入相对村内收入越高,相对剥夺感越弱,主观幸福感越强;个体收入相对村内收入越低,相对剥夺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弱;(2)总体效应方面,基尼系数即地区收入差距的总体效益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并且伴随着较大的边际效应,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提升;(3)个体年龄、有配偶与个人绝对收入均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初中受教育学历、身体健康状况差、不经常社交均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其中身体健康状况与婚姻配偶状况对幸福感产生的边际效用最大。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条件;(2)建立养老保险动态协商调整机制,适度扩大兜底保障范围;(3)关注农村老年人群心理健康,引导农村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宋吉远[7](2020)在《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与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始四十多年来,我国一改过去贫穷落后地位到如今坐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军事都走向世界前列,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就是其中之一。收入差距扩大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不利于国家稳定、犯罪率高。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不计其数,在现有研究中,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多从外商直接投资或对外贸易单一因数研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放入同一个分析系统,把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作为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研究二者共同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南方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达到21%,但是人口和生产总值却均超过全国的40%,地域横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拥有下游长三角城市群、中游城市群、下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涌入,利用航运和区位优势对外贸易总额大幅攀升。本文通过研究长江经济带11省市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可知,大多文章都从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出发、研究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是否显着,是有利于改善还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其次,从基础理论分别说明了对外贸易通过产业结构、要素价格、技术进步机制影响收入差距,FDI通过就业拉动、技术外溢机制影响收入差距。最后,通过城乡收入比、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进行了说明,以及对长江经济带的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现状进行分析。在机理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选取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0-2017年面板数据,基于面板数据结果对FDI和对外贸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就如何缩小长江经济带城乡收入差距从对外贸易、FDI、学校教育、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雷雨箫[8](2020)在《区域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趋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趋势,金融业发展显着进步。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并存在多方面缺陷,例如地方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同时还有偏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受到金融排斥,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取有效金融服务,致使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加剧。因此,我国必须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消除贫苦地区存在的金融排斥现象。我国城乡经济具备二元结构特点,市场资源未能合理分配。我国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未能普及,甚至从未下乡,使刚需人群享有应有服务,因此导致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地区差异化。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普惠金融”一词在2005年正式提出,其旨在以可负担的成本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和多元化金融服务,消除金融排斥现象。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我国实现精准扶贫、稳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普惠金融,降低金融门槛与交易成本,缓解贫困地区信贷约束,缩小收入差距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突出问题,包括区域金融发展及区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这严重制约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因此,在构建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分别测度我国31省2008-2017年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别从三大经济区、八大综合经济区分析区域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证实普惠金融能够显着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且抑制效应并非线性关系,区域抑制效应差距大,呈现东部弱、中部次之、西部强趋势。因此,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建设农村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内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落后区域普惠金融发展速度、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推动普惠金融知识普及等,对缓解我国收入差距现状意义深远。

孙晔[9](2019)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1.9%。按照国际通行的判断准则,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不同于发达国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背景,“未富先老”的经济特征和尚不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迫使我国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时面临重大的挑战。其中,收入不平等势必也会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逐渐增加而有所改变。现有考察我国收入不平等成因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学者们大多将其归咎于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造成的影响,但却忽视了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由于经济人口的异质性构成,在不同群体的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推断,人口老龄化导致经济领域中的收入不平等结构发生改变。一方面,老龄化意味着不同年龄群体的相对人口规模构成发生变化,这势必会改变不同年龄组的收入差异程度,从而影响整体的收入不平等;另一方面,不同于其他经济年龄组获取收入的渠道,老年群体获取收入的渠道主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而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人口老龄化的深化也会影响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甚至加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因此,如果忽略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变迁现实,则很有可能高估体制或制度因素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同时也忽略了人口结构转变对收入结构影响的政策含义。本文根据人口转变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收入分配相关理论,沿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趋势特征→构建机制模型→验证作用机制→得出论文结论”这一基本研究思路。在梳理了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后,基于年龄结构因素和行为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路径进行分析;其次,选取WIND数据库的基尼系数原数据和老龄化数据,构造时变协整模型来考察人口老龄化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长期关系是否稳定,第三,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微观数据对收入不平等进行方程分解,以期考察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在组内和组间效应。最后,在充分考虑微观家庭的异质性基础上,采用门限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进一步分析老龄化对收入差距的传导路径,检验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并分别通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检验经济行为要素和非经济行为要素在其中的传导效应。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面板模型、时变协整检验、非线性因果关系检验和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模型,最终得出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时变的协整关系,且发现具体的时间断点是1999年。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长期稳定关联机制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显着变化。尽管协整向量在样本区间内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但无论是顶部老龄化,还是底部老龄化均对收入不平等具有显着的影响。此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具有非线性影响特征。进一步而言,在低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的群体中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均小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影响效果。在利用统计工具发现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后,通过方差分解结果发现,年龄越大和出生组越靠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年龄组累积不平等、累积行为差异,以及家庭初始资本的异质性。人口结构、出生组效应、年龄效应对收入不平等变化具有重要解释能力。其中,老龄化仍然是促使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教育回报的时变差异对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在剔除教育因素地对收入的影响后,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仍有近20%的贡献率。家庭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无论是从劳动力市场还是资本市场的角度,老龄化都通过作用微观家庭的储蓄、借贷等经济行为对家庭收入产生影响。老年家庭和青年家庭的不同经济行为与社会行为差异同样对收入不平等产生异质性的影响,并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充分重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其次,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时要兼顾当前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经济环境以及地区差异;再次,应在教育上设计更为均衡的发展策略;最后,继续营造“孝文化”氛围,减少“资历歧视”,构建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谭飞[10](2019)在《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平,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石。自由市场并不必然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即使是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可能会产生难以接受的巨大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9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提升至2822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隐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0.491。尽管近十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0.46以上的高警戒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分化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不满,成为当前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税收制度大有可为,而税制结构的完善又是重中之重。通过税制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有利于减少贫困,有利于改善不同收入等级的差距,同时还能把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然而,目前我国以货劳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转型速度太快,而税制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这使得间接税和直接税占我国税收的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系结构不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不成型。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理念不断强化,有学者认为如果要让社会更加和谐、公平、公正,必须缩小不同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政府要想办法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税制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视角出发,使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对比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趋势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推动我国现阶段税制结构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达到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如何构建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本论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具有哪些理论与实践意义,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简要评述。第2章主要阐述了收入分配、税制结构及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搭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及规律,并从收入分配视角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第4章主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当前的所得税、财产税、货劳税对要素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区域探讨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第5章实证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效应,同时运用非参数可加模型探讨了我国税制结构对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差异性,为税制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实证支撑。第6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及收入分配效应。根据税制结构国际比较经验和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政策建议打下坚实基础。第7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和改革建议。第8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税制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展望。通过对实证和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整体不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现行各税类和税种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上确实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货劳税内部不同税种的收入调节作用有正有负,但对收入格局的整体影响为负。其中,增值税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均表现出明显的累退性,消费税和营业税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表现不一,但整体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第二,企业所得税不管是对居民收入分配还是对要素收入分配都表现出一定的累进性,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影响积极,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则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尽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性,但总体上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2019年1月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其收入分配效果还有待观察。第三,财产税和其他类税尽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调节效果,但受课税范围、规模所限,调节功能基本缺失。基于以上三点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优化税制结构的主要对策有:第一,降低货劳税比重,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货劳税体系。降低货劳税比重是当前实现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主要方向。要继续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影响减税降费的效果。要加大消费税改革,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优化税率,适当提高奢侈品消费和资源耗费型消费行为的税率,加强对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税的征管力度。第二,逐步提升所得税比重,强化其收入分配功能。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应尽快完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制度,加大对资本性收入的课税力度,适当降低劳动所得课税税率,减少税率等级,维持工资薪金课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逐步扩大专项支出抵扣范围和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企业所得税方面,应主要着眼于扩大承担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扣除项目、范围与比例,加大投资抵免的范围与力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第三,完善财产税,适时推出房地产税。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逐步推进”的基本方略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同时探索如何加大对社会存量财富的征税力度,提高财产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占比。本论文试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其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本文同时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区域收入分配影响的异质性。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6年国内30个省份的数据,不但研究不同税种在不同地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还尝试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税制结构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成果。第二,本文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参数可加模型创新性地开展了税制结构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效果非线性的实证分析,一改诸多学者使用线性模型分析收入分配过程中税制结构作用的做法,研究工具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和收入数据的隐蔽性,官方公布的可查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对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因缺少足够的微观收入数据和税收数据,文中实证分析没有直接落实到个人或家庭层面,最后的结论是建立在宏观数据基础之上,使得研究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第二,本文的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还不够丰富、成熟。本文主要从税制结构对居民整体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尽管也分区域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从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范围不够全面。本文主要使用了非线性模型,但未能充分探讨该模型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由于数据收集难度较大,本文对各税种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全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五种主要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其他税种较少涉及。另外,由于写作时限的原因,缺乏近年来“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分配效果的研究。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居民收入差距已近“警戒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居民收入差距已近“警戒线”(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和“乡”的概念
        2.1.2 城乡差距的概念
        2.1.3 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
        2.1.4 城乡差距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2.2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2.2.3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理论
        2.2.4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第三章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轨迹
    3.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框架与战略形成
        3.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框架
        3.1.2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战略的形成
    3.2 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
        3.2.1 改革开放前:立国战略下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和固化时期
        3.2.2 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富民战略下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破冰
        3.2.3 本世纪初到十八大前:城乡统筹发展阶段
        3.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国战略下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3.3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问题
        3.3.1 城乡收入消费差距下降,但依然保持高位
        3.3.2 产业高级化与产业分化共存,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固存
        3.3.3 制度壁垒和市场分割问题凸显,城乡要素配置差距扩大化
        3.3.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社会民生差距显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乡差距的多维测度
    4.1 城乡差距测度的维度选择
    4.2 城乡差距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基础指标的选取
        4.2.3 数据来源、指标处理方法
    4.3 测度方法选择及权重的确定
        4.3.1 测度方法的选择
        4.3.2 基础指标和维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城乡综合差距的测度结果
        4.4.1 城乡综合差距时序演变分析
        4.4.2 城乡综合差距空间格局分析
    4.5 城乡差距的多维度分析
        4.5.1 多维城乡差距的时序演变分析
        4.5.2 多维城乡差距的动态演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维城乡差距的成因及内在关联分析
    5.1 多维城乡差距形成机制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1.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2 多维城乡差距的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5.2.1 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方法选择
        5.2.2 联立方程模型估计前检验
    5.3 估计结果分析
        5.3.1 基准估计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多维城乡差距内在关联性检验
        5.3.4 不同区域的估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维城乡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
    6.1 城乡差距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6.2 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6.2.1 城乡差距通过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6.2.2 城乡差距通过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6.3 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
        6.3.1 计量模型
        6.3.2 变量说明以及数据来源
        6.3.3 内生性问题及处理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估计
        6.4.2 城乡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估计
        6.4.3 城乡差距对消费需求的机制讨论
        6.4.4 城乡差距对经济资本的机制讨论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与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新一轮个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个人所得税影响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基础
    2.1 个人所得税与收入再分配
    2.2 理论分析
        2.2.1 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的理论基础
        2.2.2 专项附加扣除的理论基础
    2.3 个人所得税的调控机理与调控工具
        2.3.1 调控机理
        2.3.2 调控工具
第3章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
    3.1 衡量指标
    3.2 数据来源
        3.2.1 CGSS数据简介
        3.2.2 微观模拟规则和信息识别
    3.3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效应测算
        3.3.1 整体减税效应
        3.3.2 收入再分配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存在的问题
    4.1 平均税率过低
    4.2 费用扣除标准存在不足
    4.3 税率累进结构不合理
第5章 政策建议
    5.1 优化完善税制
    5.2 加大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力度
    5.3 加强税收征管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解读
        1.共享
        2.发展
        3.共享发展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和研究限度
        1.研究创新
        2.研究限度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1.共享主体:坚持主体地位与价值权利相统一的全民共享
        2.共享客体:坚持整体推进与个体发展相统一的全面共享
        3.共享路径:坚持发展动力与发展目的相统一的共建共享
        4.共享进程:坚持质量互变与渐进飞跃相统一的渐进共享
        5.共享目标:坚持过程共享与结果共享相统一的共同富裕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1.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2.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历史性与具体性相统一
        4.渐进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三)共享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
        1.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2.共享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旨归和落脚点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理论中有关“共享发展”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理念中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2.列宁发展理论中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
    (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共享发展”的朴素思想
        1.“民本”、“民生”思想中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2.“大同社会”思想中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3.“均平”思想中蕴含的共享发展理念
    (三)他山之鉴:西方发展思想的启示
        1.正义论
        2.人本论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继承与实践转化(1949-1978)
        1.奠定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建立共享发展的制度保证
        2.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筑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
        3.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追求公平至上的价值取向
        4.协调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夯实兼顾民生的实践基调
    (二)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发展(1978-2012)
        1.从“同步富裕”到“先富带动后富”指导思想的转变
        2.从“绝对平均”到“突出效率”分配方式的转变
        3.从“一大二公”到“公有制为主体”所有制形式的转变
        4.“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共享的提出提供路线安排
        5.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飞跃与实践升华(2012 年以来)
        1.从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到“共享发展”发展理念的转变
        2.从坚持“全面建设小康—全面建成小康”战略布局的转变
        3.从坚持“三步走”战略到“两阶段”重大安排的转变
        4.从坚持“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宗旨的升华
        5.提出实现共享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之需
        1.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重要抓手
        2.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破解全球发展困境的有力回应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面临的现实之困
        1.共享发展面临的利益共享之困
        2.共享发展面临的服务共享之困
        3.共享发展面临的机会共享之困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领导保证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强化共享发展的政治优势
        2.改进党的领导工作机制,强化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
        3.发挥党领群治的强大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1.破除阶层固化藩篱,促进阶层的合理流动
        2.关注弱势群体利益,保障参与机会的平等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三)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责任意识,创新共享服务供给模式
        2.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共享服务供给质量
        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效机制,健全共享服务供给制度
    (四)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全球共享提供中国方案
        1.在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中,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2.在后疫情时代合力共赢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城镇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分化的演化及影响研究——以江苏南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住房财富差距评价指标
2 南通城镇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分化的演化情况
    (1)住房财富差距呈现逐步加大趋势。
    (2)当前住房财富差距已超警戒线。
    (3)住房财富差距渐超收入差距。
3 南通城镇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分化的原因
    (1)商品住房价格持续上涨。
    (2)居民投资性购房需求日益旺盛。
    (3)房价梯度级差效应逐步显现。
4 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分化的影响
    (1)提高社会不公平程度。
    (2)显化社会分层差异。
    (3)削弱社会凝聚力。
    (4)导致经济进一步脱实向虚。
5 减缓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分化的措施
    (1)利用税收调节差距。
    (2)稳定商品住房价格。
    (3)促进城市各片区均衡发展。
6 结束语

(5)畅通国内大循环视阈下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收入分配是影响经济内循环为主体发展格局尽快形成的重要方面
二、不合理收入分配格局是造成我国居民部门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居民部门消费率长期偏低现象分析
    (二)我国居民部门收入份额偏低造成消费长期低迷
    (三)要素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了较低的消费倾向
三、不完善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消费不足的重要因素
    第一,财政转移支付的调节作用总体上较为显着。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有限。
    第三,个人税收制度的逆向调节作用扩大了收入差距。
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
    (一)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增长,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和要素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再分配制度改革,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率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稳就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6)收入差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CHARLS2015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3.2 主观幸福感的度量
        1.3.3 收入差距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现状
        1.3.4 综合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主观幸福感定义及特点
        2.1.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2.1.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2.2 收入差距相关概念
        2.2.1 收入差距的定义
        2.2.2 收入差距的分类
    2.3 有关基础理论及分析
        2.3.1 相对剥夺理论及个体效应分析
        2.3.2 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与总体效应分析
        2.3.3 理论分析框架
3 我国农村老年人收入差距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情况分析
        3.2.1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
        3.2.2 不同特征下老年人幸福感分布
    3.3 农村老年人收入差距总体情况分析
    3.4 收入差距与主观幸福感的交叉分析
4 收入差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
    4.2 变量选取与处理
        4.2.1 因变量的选择
        4.2.2 自变量的选择
    4.3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相关性检验
        4.4.2 模型估计结果
        4.4.3 回归结果分析
        4.4.4 稳健性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与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1.4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文献述评
第2章 对外贸易与FDI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机制分析
    2.1 对外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分析
        2.1.1 产业结构机制
        2.1.2 要素价格机制
        2.1.3 技术进步机制
    2.2 FDI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分析
        2.2.1 就业拉动机制
        2.2.2 技术外溢机制
第3章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FDI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3.1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3.1.1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
        3.1.2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依存度
        3.1.3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方式
        3.1.4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质量
    3.2 长江经济带FDI发展现状
        3.2.1 长江经济带FDI发展规模
        3.2.2 长江经济带FDI数量测度
    3.3 长江经济带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3.3.1 城乡收入差距情况
        3.3.2 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
第4章 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与FDI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数据说明及变量统计
    4.2 模型设定
    4.3 模型检验
        4.3.1 共线性、单位根检验
        4.3.2 F检验和Hausman检验
    4.4 实证结果
第5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扩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
        5.2.2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
        5.2.3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产业建设
        5.2.4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人力资本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8)区域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创新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及研究假设
2 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2.1.1 普惠金融内涵
        2.1.2 普惠金融的特征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
        2.2.2 金融约束论
        2.2.3 金融结构论和二元经济结构论
    2.3 普惠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2.3.1 削减金融成本
        2.3.2 缓解信贷约束
        2.3.3 普及正规金融
3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评价体系构建
    3.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1.1 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3.1.2 金融服务效率显着提升
        3.1.3 普惠金融扶贫效果显着
    3.2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3.3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体系构建
        3.3.1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评价维度
        3.3.2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指标选取
        3.3.3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评价指标的权重
4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
    4.1 变量的选取及计量模型设定
        4.1.1 变量的选取
        4.1.2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数据来源
        4.1.3 计量模型说明
    4.2 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4.2.1 全国地区的影响关系分析
        4.2.2 三大区域的影响关系分析
        4.2.3 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影响关系分析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人口老龄化及界定标准
        二、收入不平等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二、生命周期假说
        三、收入分配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现状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发展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二、收入不平等现状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时变特征
        一、时变特征
        二、时变特征分析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城乡差异
        一、城乡差异特征
        二、城乡差异特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理论机制构建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结构性分析
        一、组间效应分析
        二、组内效应分析
        三、年龄效应分析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行为因素分析
        一、家庭经济行为
        二、社会非经济行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关系检验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时变效应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二、我国收入不平等与老龄化的时变协整检验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因果关系检验
        一、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的构建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的脉冲响应分析
        一、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模型(STVAR)的构建
        二、非线性关联机制检验
        三、脉冲响应分析
    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面板数据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二、总体效应的实证分析
        三、空间效应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结构性影响
    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的组群效应分解
        一、分组样本统计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三、收入不平等程度度量及效应分解
    第二节 收入不平等组群效应的方差分解
        一、O-S分解介绍与改进
        二、改进后的O-S分解结果
    第三节 剔除教育因素的方差分解
        一、教育因素与收入不平等的相关性识别
        二、方差分解
    第四节 剔除非线性教育因素的方差分解
        一、教育因素与收入非线性关系判别
        二、方差分解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行为因素影响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经济行为因素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选择
        二、基于门限模型的经济行为因素分析
        三、城乡经济行为因素分析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非经济行为因素分析
        一、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测度非经济行为因素
        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模型测度非经济行为因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与作用
        1.2.2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2.3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1.2.4 税制结构的选择与优化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收入分配与税制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收入分配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
        2.1.2 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2.1.3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2.1.4 皮凯蒂的收入分配理论
    2.2 税制结构理论
        2.2.1 税收分类理论
        2.2.2 税制结构模式选择理论
    2.3 税制结构调节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3.1 货劳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2 所得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3 财产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4 税制结构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4.1 货劳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2 财产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3 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3章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3.1 我国税制改革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
        3.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3.2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
        3.2.1 货劳税的结构变化
        3.2.2 所得税的结构变化
        3.2.3 财产税的结构变化
    3.3 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
        3.3.1 货劳税内部结构
        3.3.2 所得税内部结构
        3.3.3 财产税内部结构
        3.3.4 直接税、间接税结构
第4章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相关检验及估计方法
    4.4 税制结构对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解释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4.2 控制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5 税制结构对资本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5.1 解释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5.2 控制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6 税制结构对区域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6.1 货劳税的影响
        4.6.2 所得税的影响
        4.6.3 财产税的影响
    4.7 实证小结
第5章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5.1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分析
        5.1.1 模型设计
        5.1.2 变量设定
        5.1.3 数据处理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税制结构对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非参数可加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5.2.2 模型构建、变量设定与检验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实证小结
第6章 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
    6.1 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1.1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6.1.2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2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2.1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
        6.2.2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3 我国税制结构现存的问题
        6.3.1 税制结构未能更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3.2 税制结构未能充分发挥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第7章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
    7.1 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7.1.1 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念
        7.1.2 以打造均衡的“双主体”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
        7.1.3 以构建合理的要素收入分配和区域收入分配机制为着力点
    7.2 税制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7.2.1 货劳税的调整与完善
        7.2.2 所得税的调整与完善
        7.2.3 财产税的调整与完善
    7.3 推进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
        7.3.1 建立第三方信息披露制度
        7.3.2 加强税收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个人收入信息体系
        7.3.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法治化水平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居民收入差距已近“警戒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D]. 叶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新一轮个税改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D]. 王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D]. 李艳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4]城镇居民住房财富差距分化的演化及影响研究——以江苏南通市为例[J]. 林素钢. 住宅与房地产, 2021(04)
  • [5]畅通国内大循环视阈下完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研究[J]. 司聪,孔祥利. 东岳论丛, 2020(12)
  • [6]收入差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CHARLS2015的实证[D]. 孔德泽.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与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 宋吉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8]区域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 雷雨箫.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9]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D]. 孙晔.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 谭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居民收入差距接近“警戒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