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付莉莉[1](2013)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对外服务已经在图书馆界达成共识。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文献信息资源传播的枢纽,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量约占全部社会信息总量的60%。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民众提供知识服务,使社会民众享受高校图书馆浩瀚如海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道德素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做出贡献,既是高校图书馆谋求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民众对高校图书馆的呼唤和期待。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发现国外的研究重点已经集中到如何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质量上,而国内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对学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利弊分析、开放原则、开放途径等基础理论研究上,缺乏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文章通过三个层面的比较研究:国家层面——我国与外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的比较,找出我国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以及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可供我们借鉴的先进经验;图书馆界层面——校地共建图书馆与非共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比较,得出校地共建模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社会化服务的首选,图书馆资源、馆舍设施、馆员、读者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单个图书馆层面——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比较,通过比较他们服务的不同和差距,找到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切入点。最后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进行社会化服务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社会化服务原则: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用户需求为主,做到主次兼顾,并要注重经济实用。其次要明确有哪些方式可以利用来开展社会化服务:立足本馆馆藏文献资源,开展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扩展社会化服务资源总量;通过远程服务扩展社会化服务外延;深入周边社区、村镇,积累社会化服务经验;以校地共建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同时还要制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明确服务内容中的“有偿服务”项目,以成本补偿加信息增值的方式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最后还要从法律、资金、资源、人员四个层面保障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有效的、长期运行。
王波,周春霞,陈凌,陈建龙[2](2020)在《积极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切实创新非常时期服务策略——全国高校图书馆疫情防控期间服务创新情况调研报告》文中提出基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图工委关于高校图书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以及11个高校图书馆在此期间开展的支撑在线教学服务情况的报告,总结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保护读者和馆员健康、保障高校在线教学和科研顺利开展而推出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创新型服务。
尹克勤,张立新[3](2017)在《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智慧图书馆概念的解读,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结合智慧图书馆的特征,思考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创新路径:泛在化服务、精准化服务、主动化服务、智慧云服务和高技能服务。
侯家麟[4](2012)在《知识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绩效及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价值网视角》文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现代图书馆由传统的文献服务逐步向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图书馆亟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逐步建设成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知识服务”型图书馆。“评估”作为科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估体系是高校图书馆沿着正确轨迹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然后从价值网理论角度出发,阐述了价值网绩效评价的内涵、评价指标的特点以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分析了影响价值网绩效评价的因素,构建了图书馆价值网绩效评估体系与选择评价方法。在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中,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特点与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一些图书馆专家的不断交流,共同探讨对以“知识服务”为核心价值的高校图书馆所应承担的各种“新”的服务功能,而后通过对这些功能进行功能定义与功能整理,完成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分解图。然后利用专家调查法对高校图书馆功能进行专家打分,利用用户调查问卷法对用户体验进行调查统计,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方法计算出专家对各部门的预测功能评价系数与用户对各部门的感知功能评价系数。最后运用挣得值分析思想做出挣得值分析曲线,在挣得值分析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图书馆各部门的专家预测功能评价系数,用户感知的功能价值系数和实际成本分配系数的大小情况,并进行相互比较,发现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知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均衡、侧重存在偏差等问题,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实现评价的意义和价值。
颜世霞[5](2014)在《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学研究突飞猛进的进步,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逐步被替代,取而代之的是医学学科日益成为了新兴、交叉及综合学科,医学研究也普遍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另一方面,医学高校图书馆也要紧跟形势,其服务要广泛的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从而可以推进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信息网络环境于医学高校图书馆来说既是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种形势下,医学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机遇,在突破原有的常规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其他的服务方式,倡导在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这样才能够使医学高校图书馆更好的服务于读者。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网络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研究的结果,主要从下面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结合国内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研究现状。经过文献综述作者发现目前针对医学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概述、定题服务、个性化服务、医学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循证医学、参考咨询、读者服务、馆际互借/原文传递服务、书目信息服务、竞争情报服务。其次,通过互联网,调查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现状,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和分析。本文选取了国内10所医学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研分析了这10所医学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并运用统计分析法从两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比较:常规服务模式和特色服务(如:校外访问服务、视频资源、阅疗指导等)。再次,集中讨论了我国医学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需求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的层次,结合当下网络环境的考虑,本文发现医学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异,而且医学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思想老套,服务对象局限,只旨在满足本校师生;读者服务人员即馆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读者服务缺乏主动性;特色读者服务少且定位低;读者的信息素养不高,并导致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对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及服务宣传不到位。最后,针对之前讨论的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包括转变观念,拓宽服务范围;加强馆员素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加强循证医学方面的服务;设置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增强读者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信息素质;共享馆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加强馆间的资源合作,实现读者服务的社会化;强调主动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张勇[6](2017)在《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环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也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虽然一些移动服务已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但这些多数是互联网服务的翻版,并没有给图书馆服务带来实质性的革新,高校图书馆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差距仍然存在。本文将知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高校图书馆来研究移动环境下的服务问题,是因为其理论切实能为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促使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更加科学高效并实现长远、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第二章,从知识生态的层面介绍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知识生态的相关理论;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的形成、结构、优化和模型;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视域阐述了移动服务的概念、方式和内容等;从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维度解析了知识生态系统、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为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提供相关理论来源。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理论探讨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服务机理。解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认为其形成是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是自组织、自适应的系统,同时也是知识增值创新、知识传递消费、知识生态反馈和知识协同进化的系统。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是知识服务主体在移动环境下利用移动知识技术向有知识需求的用户提供学科知识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过程。本章是全文理论的核心,为全文提供概念逻辑框架。第四章,从学科知识资源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模式。基于学科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产品化”思路,探讨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体系的特征、结构和服务原则。认为该服务模式主要由学科知识移动服务平台、服务数据中心、学科资源维护系统三部分构成,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交流、知识检索、知识导航、知识推送和知识评价等功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基础,为服务提供物质介质。第五章,从移动知识技术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计算服务模式。基于云计算理论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技术服务模式,并对技术框架进行了详实的研析。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云计算服务平台,并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管理控制层和服务应用层分别进行了功能设计,阐明了实现路径,对运行过程进行了讨论。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技术支撑,为服务提供技术可行性佐证。第六章,从用户个性化需求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归纳总结了高校图书馆移动用户内涵、类型及特征。从用户需求现状综述分析其个性化需求演化方向,结合对长春7所高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面向“课程教与学”、“科研项目和论文创作”、“学校科学管理”的3种个性化移动服务模式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目标,为服务指明方向。第七章,从知识环境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服务保障。讨论了知识环境的内涵及特征,重点阐述了移动服务中知识文化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制度建设及知识经济策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保障,为高效服务提供可操作条件。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促进了知识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丰富了知识生态系统在移动环境下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移动服务模式的研究,明晰了移动服务革新作用,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新理念。在实践层面,针对高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用户的教学、学习、科研和管理活动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实践提供了有力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以知识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新理论和新模式,深入调查论证,做好实例实证,以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的前进发展。
彭丹[7](2014)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人本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管理中更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实现读者和馆员的全面进步,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用资料检索法实证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揭示高校图书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用定性分析法论证以人为本思想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必要性,提出以人为本理念下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思路和对策,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本文围绕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问题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这一部分主要是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关以人为本的理论,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二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描述与问题分析。这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一是现状,包括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总体情况和管理的主要特点。二是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不够科学、服务质量水平较低、馆员素质整体不高、资源建设较为落后。三是原因,主要有管理理念上,重物轻人;服务模式上,人性化缺失;馆员管理上,忽视主体地位。第三部分:以人本理念下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文中主要概括了三个思路:一是管理创新的核心是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二是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主管理。创新以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的对策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机制;二是提高图书馆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三是建立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模式;四是实现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人性化;五是建立图书馆人本管理实施评估体系。
杜辉,刘晓,袁百成[8](2015)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文中认为[目的 /意义]针对微信学科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微信学科服务的具体模式,引导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便利的学科服务。[方法 /过程]根据学科服务的含义与微信的功能模块,分析微信应用于学科服务的可行性。通过对"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调研,阐述高校图书馆微信学科服务的现状。[结果 /结论]分析结果显示,微信公众平台适合作为学科服务的载体。但调查结果却显示,高校图书馆没有专门的学科服务微信平台,现有的微信平台更多地被用于发布信息而非提供服务,其所提供的服务也更多地注重形式而非内容。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科服务的方式,包括信息推送、互动交流、表单处理、在线课程以及学习小组等。指出开展这项工作需要注重平台推广问题、平台类型选择问题、读者粘性问题以及读者信任度问题等。
张治中[9](2017)在《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评价及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了满足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全国各地约有50多个大学城正在规划、建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广州大学城。由于大学城相继建设,高校图书馆的数量也随之逐年增多。与此同时,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读者为本的管理服务等因素的作用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空间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高校心脏的图书馆,新时代对它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藏书、阅览场所,还需要具备“信息中心”、“社交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功能。师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使用者,其行为倾向和生理需求是建筑师进行图书馆设计时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中,各教育建筑的设计、施工周期都比较短,图书馆作为校园形象性的倾向,使得建筑师更多地关注图书馆建筑的外观造型,却忽略了真正的使用者,导致图书馆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使用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在运营阶段发现读者空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空间布局单一、空间利用率不高、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使用后评价作为一种科学的评估方式,从使用者对建成环境的亲身体验与实际感受出发,将获取的关于高校图书馆主观评价信息转化为理性的分析,探讨建筑在实际使用中的状态,从而得到符合现实需求的建筑设计策略。本文以广州大学城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使用后评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广州大学城内十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自由式访谈的技术方法,总结归纳读者使用行为的显性、隐形需求,得出评价因子集并确定评价因子,构建科学的评价逻辑。选取广州大学城内的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广州大学图书馆作为研究案列,将读者空间细分为“检索出纳空间”、“阅览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在建筑学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从读者的行为活动特征和心理需求出发,从功能性能、物理环境和环境心理这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研究。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总结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中的成功启示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其成因并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得出适宜的优化策略,为今后建筑师可以更加高效、合理地设计高校图书馆建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雷菊霞,乔婧,袁玉敏[10](2014)在《新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以北京师范大学的实践为例分析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转型与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四项建议:转变理念、创新内容与形式、设置机构及构建合作共享机制。
二、略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 |
2.1 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
2.1.1 服务对象设置 |
2.1.2 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形式 |
2.1.3 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 |
2.1.4 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
2.2.1 服务对象设置 |
2.2.2 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形式 |
2.2.3 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 |
2.3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
2.3.1 外部因素 |
2.3.2 图书馆内部因素 |
第3章 校地共建图书馆与非校地共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 |
3.1 非校地共建图书馆 |
3.1.1 开展社会化服务中非校地共建高校图书馆现状 |
3.1.2 开展社会服务中非校地共建图书馆的特点 |
3.2 校地共建图书馆 |
3.2.1 开展社会化服务中校地共建图书馆现状 |
3.2.2 开展社会化服务中校地共建图书馆的特点 |
3.3 校地共建图书馆与非校地共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 |
3.3.1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优势 |
3.3.2 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劣势 |
第4章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比较 |
4.1 统计调查对象简介 |
4.1.1 洛阳市公共图书馆介绍 |
4.1.2 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介绍 |
4.2 调查对象及方法介绍 |
4.2.1 问卷设计 |
4.2.2 研究对象 |
4.2.3 数据分析方法 |
4.3 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比较 |
4.3.1 服务对象比较 |
4.3.2 读者行为比较 |
4.3.3 读者服务比较 |
4.4 结论及建议 |
4.4.1 明确校外读者主要群体的特征,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服务 |
4.4.2 对不同读者的人口统计变量采取针对性的服务措施 |
4.4.3 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各个方面的服务维度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对策 |
5.1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
5.1.1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
5.1.2 用户需求为主 |
5.1.3 主次兼顾 |
5.1.4 经济实用 |
5.2 多种方式开展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 |
5.2.1 立足本馆馆藏文献资源,开展大众化的信息服务 |
5.2.2 以资源共享的方式,扩展社会化服务资源总量 |
5.2.3 通过远程服务扩展社会化服务外延 |
5.2.4 深入周边社区、村镇,积累社会化服务经验 |
5.2.5 以校地共建模式开展社会化服务 |
5.3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收费标准 |
5.4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保障机制 |
5.4.1 法律法规保障 |
5.4.2 资金保障 |
5.4.3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
5.4.4 人员保障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附录洛阳市公共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积极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切实创新非常时期服务策略——全国高校图书馆疫情防控期间服务创新情况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快速响应总体部署,主动融入防控大局 |
1.1 迅速行动,积极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响应机制 |
1.2 加强防控,周密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
1.3 践行初心,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1.4 全面动员,主动融入疫情防控大局 |
2 暂停开放楼内服务,创新外借服务手段 |
2.1 病毒无情,图书传情——新创校内师生送书到楼服务 |
2.2 提前预约,定点取书——无接触提供借书服务 |
2.3 足不出户,网上借购——多馆实现送书上门云服务 |
3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创新在线服务方式 |
3.1 严密值守,确保网络服务畅通 |
3.2 广采博收,大力扩充数字资源 |
3.3 特时特办,开辟校外访问新路 |
3.4 转换方式,各类服务“搬家”线上 |
3.5 宣传有方,引领信息抗疫 |
3.6 以读攻毒,输送精神补给 |
4 支撑教学科研做贡献,协同服务师生赢美誉 |
4.1 积极请战,融入在线教学 |
4.2 奋力调度,充实教学资源 |
4.3 快速行动,升级服务平台 |
4.4 随问随复,打造全能“客服” |
4.5 定向服务,助力战“疫”研究 |
4.6 在线开讲,直播素养大课 |
4.7 全力补贴,卸减师生负担 |
5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3)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智慧图书馆概述 |
2.1 缘起与概念 |
2.2 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
3“智慧图书馆”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4 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构建 |
5 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实现路径 |
6 结语 |
(4)知识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绩效及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价值网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2 总体框架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绩效评估理论概述 |
2.1.1 绩效的内涵 |
2.1.2 绩效评估的概念 |
2.1.3 绩效评估理论的发展 |
2.2 价值网理论概述 |
2.2.1 价值网概念 |
2.2.2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
2.2.3 图书馆价值网结构分析 |
2.3 价值工程方法概述 |
2.3.1 价值工程的概念 |
2.3.2 价值工程的实施步骤 |
2.4 挣得值分析方法在知识服务评估中的应用 |
2.4.1 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 |
2.4.2 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概念 |
2.4.3 挣得值分析方法在知识服务评估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 |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分析 |
3.1.1 外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状分析 |
3.1.2 中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现状分析 |
3.2 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3.2.1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3.2.2 德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3.2.3 其他国家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3.3 中国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3.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 |
3.3.2 构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
第四章 基于价值网的高校图书馆绩效评估 |
4.1 价值网绩效评估分析 |
4.1.1 价值网绩效评估的内涵 |
4.1.2 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4.2.1 评估指标设计流程 |
4.2.2 绩效评估要素 |
4.2.3 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目标 |
4.3 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4.3.1 绩效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4 绩效评估体系的检测和应用研究 |
4.4.1 检测绩效考核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
4.4.2 绩效考核指标值的标准化 |
4.4.3 绩效考核指标的数据计算和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价值评估 |
5.1 评估方法选择分析 |
5.1.1 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评估的背景 |
5.1.2 选择价值工程方法的原因 |
5.2 价值工程在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价值中的应用 |
5.2.1 运用价值工程评估的可行性分析 |
5.2.2 功能整理和功能定义 |
5.3 确定功能评价系数 |
5.4 确定成本系数 |
5.5 功能评价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应用实例:TJPU 图书馆知识服务价值评估 |
6.1 应用研究对象的选择 |
6.2 指标计算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文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5)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的理论概述 |
2.2 网络环境下国内医学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情况 |
2.3 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特点 |
2.4 网络环境下国外医学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研究现状 |
2.5 网络环境下国内医学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研究现状 |
2.5.1 医学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概述 |
2.5.2 针对具体的服务项目的研究 |
3 网络环境下我国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和分析 |
3.1 对我国医学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服务现状的实证调查 |
3.1.1 医学高校图书馆常规服务情况调查 |
3.1.2 医学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情况调查 |
3.2 网络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的理论分析 |
3.2.1 读者的层次与信息需求 |
3.2.2 读者的专业与信息需求 |
4 网络环境下我国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问题探讨 |
4.1 服务对象只满足于以本校师生为主 |
4.2 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
4.3 宣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力度有待提高 |
4.4 缺乏信息服务的主动意识 |
4.5 特色化信息服务中存在诸多不足 |
4.6 读者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
5 网络环境下我国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
5.1 网络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对策 |
5.1.1 拓宽服务范围,实现医学高校图书馆社会化 |
5.1.2 加强馆员素质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
5.1.3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 |
5.1.4 加强循证医学方面的信息服务 |
5.1.5 设置特色馆藏,开展特色服务 |
5.1.6 增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提高读者信息素质 |
5.2 网络环境下开展医学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建议 |
5.2.1 创建新型信息共享空间 |
5.2.2 建立校外访问资源服务模式 |
5.2.3 共享馆藏资源以及网络资源 |
5.2.4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读者利用图书馆 |
5.2.5 加强馆间的资源合作,实现读者服务的社会化 |
5.2.6 强调主动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
5.2.7 转变服务理念,创建新型服务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件 |
(6)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迅猛发展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
1.1.2 图书馆移动服务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 |
1.1.3 移动环境下图书馆建设需要解决知识生态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 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知识生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自然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2 社会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3 知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 知识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1 知识链的形成 |
2.2.2 知识链的结构 |
2.2.3 知识链的优化 |
2.2.4 知识链的模型 |
2.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3.1 移动环境的特点 |
2.3.2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概念 |
2.3.3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
2.3.4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
2.4 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1 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2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及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机理 |
3.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
3.1.1 高校图书馆知识主体 |
3.1.2 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 |
3.1.3 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 |
3.1.4 高校图书馆知识环境 |
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结构 |
3.2.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内部结构 |
3.2.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间结构 |
3.2.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结构形态 |
3.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形成动因 |
3.3.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内在动力 |
3.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外在动力 |
3.3.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利导和限制因子 |
3.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运行过程 |
3.4.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过程 |
3.4.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 |
3.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自适应过程 |
3.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
3.5.1 知识增殖创新机制 |
3.5.2 知识传递消费机制 |
3.5.3 知识生态反馈机制 |
3.5.4 知识协同进化机制 |
3.6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构建 |
3.6.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模块 |
3.6.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块 |
3.6.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块 |
3.6.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环境服务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模式 |
4.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的提出 |
4.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的特征 |
4.2.1 资源成果呈“产品化” |
4.2.2 资源建设呈“多元化” |
4.2.3 资源形式呈“碎片化” |
4.2.4 资源服务呈“全时空” |
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体系构成 |
4.3.1 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库 |
4.3.2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元库 |
4.3.3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产品库 |
4.3.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信息库 |
4.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原则 |
4.4.1 知识元多变涌现原则 |
4.4.2 知识链灵活可塑原则 |
4.4.3 知识产品循环更新原则 |
4.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模型构建 |
4.5.1 学科知识资源维护系统 |
4.5.2 学科知识资源数据中心 |
4.5.3 学科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
4.6 本章小结 |
第5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式 |
5.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式的提出 |
5.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服务模式的建设优势 |
5.2.1 海量的存储性能 |
5.2.2 高速的计算性能 |
5.2.3 可靠的安全性能 |
5.2.4 强大的共享性能 |
5.2.5 无限的扩展性能 |
5.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知识服务的架构 |
5.3.1 基于移动云技术的知识服务构成 |
5.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知识服务构成 |
5.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服务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 |
6.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提出 |
6.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及需求现状 |
6.2.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 |
6.2.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特点 |
6.2.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现状 |
6.2.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演化 |
6.3 基于问卷调查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 |
6.3.1 高校大学生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2 高校教师队伍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3 高校管理人员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4 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结果 |
6.4 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型 |
6.4.1 面向“课程教与学”的移动服务模式 |
6.4.2 面向“科研项目和论文创作”的移动服务模式 |
6.4.3 面向“学校科学管理”的服务模式 |
6.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改进措施 |
6.5.1 通过平台架构完善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功能 |
6.5.2 通过素质培养提升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效率 |
6.5.3 通过无缝衔接丰富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资源 |
6.6 本章小结 |
第7 章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知识环境保障 |
7.1 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知识环境问题的提出 |
7.2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文化教育 |
7.2.1 图书馆员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2 教师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3 科研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4 学生的知识素养培育 |
7.3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 |
7.3.1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
7.3.2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
7.3.3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路径 |
7.4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制度建设 |
7.4.1 高校图书馆知识规章制度的影响 |
7.4.2 高校图书馆知识规章制度制定原则 |
7.4.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制度的完善措施 |
7.5 高校图书馆知识经济策略 |
7.5.1 高校图书馆的经济运营现状 |
7.5.2 高校图书馆经济问题的原因分析 |
7.5.3 高校图书馆知识经济对策 |
7.6 小结 |
第8 章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7)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 有关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研究进展 |
(二) 有关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研究进展 |
(三) 有关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的研究进展 |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一、引言 |
(一)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特色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 理论基础 |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关以人为本的理论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1. 以人为本概念的本质内涵 |
2.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内涵界定 |
(三) 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关系 |
1. 以人为本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灵魂 |
2.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写照 |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描述与问题分析 |
(一)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描述 |
1.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总体情况 |
2. 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主要特点 |
(二) 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 |
2. 服务质量水平较低 |
3. 馆员素质整体不高 |
4. 资源建设较为落后 |
(三) 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管理理念上,重物轻人 |
2. 服务模式上,人性化缺失 |
3. 馆员管理上,忽视主体地位 |
四、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 |
(一)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
1. 管理创新的核心是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 |
2. 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
3. 管理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主管理 |
(二)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要对策 |
1. 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机制 |
2. 提高图书馆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
3. 建立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模式 |
4. 实现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人性化 |
5. 建立图书馆人本管理实施评估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微信平台应用于学科服务的可行性 |
2 微信平台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现状 |
2. 1没有专门的学科服务公众平台 |
2. 2仅发布信息,不提供拓展服务 |
2. 3提供服务有限,形式大于内容 |
3 微信平台应用于学科服务的工作模式 |
3. 1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 |
3. 2信息发布服务 |
3. 3参考咨询服务 |
3. 4表单处理服务 |
3. 5在线课程学习 |
3. 6组建学习小组 |
4 微信平台应用于学科服务需注意的问题 |
4. 1平台推广问题 |
4. 2平台类型选择问题 |
4. 3读者粘性问题 |
4. 4信任度的问题 |
5结语 |
(9)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评价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缘起 |
1.2. 研究的社会背景 |
1.2.1. 高校图书馆的大量建设 |
1.2.2. 数字化对图书馆的影响 |
1.2.3. 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使用后评价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
1.3.3. 小结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1.5.1. 研究的对象 |
1.5.2. 研究的范围 |
1.6. 研究的方法、内容与框架 |
1.6.1. 研究的方法 |
1.6.2. 研究的内容 |
1.6.3. 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评价体系的构建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读者空间 |
2.1.2. 使用后评价(POE) |
2.1.3. 高校图书馆 |
2.1.4. 广州大学城 |
2.2. 评价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
2.2.1. 评价案例的选择 |
2.2.2. 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的概况 |
2.2.3.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的概况 |
2.2.4. 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的概况 |
2.3. 读者空间评价因子的采集 |
2.3.1. 对读者的现场自由式访谈 |
2.3.2. 对读者的半结构化问卷调查 |
2.3.3. 建立评价因子集 |
2.4. 读者空间评价体系的构建 |
2.4.1. 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 |
2.4.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2.4.3. 结构化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
第三章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
3.1.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检索出纳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
3.1.1. 高校图书馆检索出纳空间的定义 |
3.1.2. 高校图书馆检索出纳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分析 |
3.1.3. 广州大学城三校图书馆检索出纳空间的实地观察分析 |
3.1.4. 问题小结 |
3.2.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
3.2.1.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定义 |
3.2.2. 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分析 |
3.2.3. 广州大学城三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实地观察分析 |
3.2.4. 问题小结 |
3.3.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后评价研究 |
3.3.1. 高校图书馆公共活动空间的定义 |
3.3.2. 高校图书馆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分析 |
3.3.3. 广州大学城三校图书馆公共活动空间的实地观察分析 |
3.3.4. 问题小结 |
3.4. 三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评价后的小结 |
3.4.1. 三校图书馆读者空间满意度的总体评价 |
3.4.2. 三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异同点 |
3.4.3. 三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优缺点 |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优化策略 |
4.1.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检索出纳空间的优化策略 |
4.1.1. 拓展使用功能 |
4.1.2. 灵活空间布局 |
4.1.3. 改善物理环境 |
4.1.4. 重视心理需求 |
4.2.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优化策略 |
4.2.1. 构建差异化阅览空间 |
4.2.2. 柔化阅览空间界面 |
4.2.3. 提高环境的舒适性 |
4.2.4. 增加自助服务设施 |
4.3.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公共活动空间的优化策略 |
4.3.1. 创造多义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
4.3.2. 按需调整公共活动空间功能 |
4.3.3. 塑造具有媒介化的空间形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使用后探索性研究问卷 |
附录二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满意度评价调查表 |
附录三 检索出纳空间读者评价数据统计结果 |
附录四 阅览空间读者评价数据统计结果 |
附录五 公共活动空间读者评价数据统计结果 |
附录六 图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北师大阅读推广实践 |
2.1 阅读推广的内容与形式 |
(1) 可持续性 |
(2) 创新性 |
(3) 学校特色 |
2.2 阅读推广的组织与宣传 |
2.3 阅读推广的成果与效益 |
4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转型与创新 |
4.1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问题分析 |
4.1.1 形式和内容难突破, 范围和规模受限制 |
4.1.2 活动持续时间短, 很难与常规工作相结合, 同时和读者互动不足 |
4.1.3 组织机构的临时性影响活动的持续开展 |
4.1.4媒体宣传受众面不足, 与社会各界联合较少 |
4.2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转型与创新 |
4.2.1 理念和认识的重建 |
4.2.2 内容和形式的规范 |
4.2.3 机构与岗位的设置 |
4.2.4 合作与共享机制的构建 |
四、略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D]. 付莉莉.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 [2]积极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局,切实创新非常时期服务策略——全国高校图书馆疫情防控期间服务创新情况调研报告[J]. 王波,周春霞,陈凌,陈建龙.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02)
- [3]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J]. 尹克勤,张立新.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09)
- [4]知识服务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绩效及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价值网视角[D]. 侯家麟. 天津大学, 2012(05)
- [5]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研究[D]. 颜世霞. 山东大学, 2014(04)
- [6]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D]. 张勇. 吉林大学, 2017(09)
- [7]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D]. 彭丹. 西南大学, 2014(10)
- [8]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J]. 杜辉,刘晓,袁百成. 图书情报工作, 2015(06)
- [9]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评价及优化策略[D]. 张治中. 广州大学, 2017(02)
- [10]新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J]. 雷菊霞,乔婧,袁玉敏.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