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痛经26例

中医药治疗痛经26例

一、中药治疗月经疹26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1](2020)在《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我国患有月经不调患者逐渐增多,患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常见病及高发病之一,对患者的生理还是心理均会造成较大压力,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用中药、中药结合西药、中医技术结合中药等不同中医药方法治疗月经不调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和心理压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张玉鑫,郑丰杰[2](2020)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应用规律探讨》文中提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作为解表清里的代表方之一,现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皮肤病。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麻黄连轺(翘)赤小豆汤加减或合方治疗各种常见皮肤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目前,相关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和作用机制研究报道较少,因此,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古今文献的相关理论记载,进行实验研究,阐明其治疗作用的内在机制,以提高临床疗效。

王凯莉[3](2020)在《补肾促卵方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补肾促卵方治疗POI导致不孕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疗效机制,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医院和中医门诊部就诊的肾虚血瘀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患者。共纳入56例PO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补肾促卵方(30例),对照组:克龄蒙+克罗米芬(26例)。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并分析其临床有效性。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6%,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对于POI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克龄蒙+克罗米芬。2.排卵率比较:治疗组排卵率为56.7%,对照组为73.0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克龄蒙+克罗米芬促排卵效果优于补肾促卵方。3.妊娠率比较:治疗组妊娠率为16.67%,对照组妊娠率为11.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妊娠率方面两组疗效相当。由于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周期较短等原因,两组在妊娠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相关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组内比较显示,血清激素FSH、AMH、INHB及FSH/LH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可以明显改善POI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降低FSH/LH数值,提高AMH、INHB水平。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组内比较显示,克龄蒙+克罗米芬在提高POI患者的AMH数值,增加窦状卵泡数量(AFC)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FSH、LH数值,提高E2、INHB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3个月的治疗周期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在改善LH、E2、FSH/LH、AMH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与克龄蒙+克罗米芬在改善LH、E2、FSH/LH、AMH方面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在改善FSH、INHB水平、增加窦状卵泡数量(AFC)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能够降低FSH、升高INHB、增加窦状卵泡数量(AFC)效果明显优于克龄蒙+克罗米芬。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POI患者的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及证候总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可以有效改善POI患者肾虚血瘀以及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临床诸候;对照组POI患者的中医证候除月经色暗及总证候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证候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克龄蒙+克罗米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OI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月经色暗、证候总积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在改善月经色暗及证候总积分方面优于克龄蒙+克罗米芬;在改善腰腿酸软、失眠多梦、少腹腹痛、月经期、量、质、畏寒肢冷、性欲减退、潮热盗汗等单个证候方面二者疗效相当(P>0.05)。结论:1.本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6%,P<0.05,表明补肾促卵方对于POI患者的治疗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克龄蒙+克罗米芬。2.补肾促卵方能够有效改善POI导致的肾虚血瘀型不孕症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肾虚血瘀证候、月经期、量、色、质及雌激素缺乏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3.补肾促卵方可以有效提高POI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且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可作为经验方辨证施治于临床,期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能够增加动物实验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苏先芝[4](2020)在《加减归肾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观察加减归肾丸(方)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脾肾不足、肝郁血瘀型)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和证候积分疗效,探索补肾健脾、调肝活血法及药物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药治疗选择,为今后探讨其抗卵巢衰老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2.对比分析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小鼠模型三种常用造模方法的差异,探索符合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临床特征的造模方法,力求找到更理想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动物模型,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3.在动物层面,从影响异染色质聚集的角度探讨加减归肾丸(方)抗卵巢衰老的机理,初步明确加减归肾丸(方)干预后的小鼠卵巢组织衰老相关异染色质聚集形成主要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选取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26例POI患者给予加减归肾丸(方)中药口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闭经者治疗3个月),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改良的Kupperman量表积分、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进行评价,记录入组后患者体征舌脉及安全性指标,分析加减归肾丸(方)的临床疗效。2.动物造模研究将96只动情周期规律的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雷公藤组、二氧化乙烯基环己烯(4-vinylcyclohexene diep-oxide,VCD)组、半乳糖组。分别给予不同造模干预,分别于干预后第16、46和76天随机处死各组8只小鼠,检测小鼠血清血清FSH、LH、E2、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和抑制素B(inhibin B,INHB)水平、观察卵巢和子宫病理改变等。以分析和评价造模方法的优劣。3.体内药物实验将72只动情周期规律的ICR小鼠随机选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其余采用VCD造成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补佳乐组、加减归肾丸低剂量组、加减归肾丸中剂量组和加减归肾丸高剂量组,加减归肾丸各组分别与加减归肾丸高、中、低剂量溶液灌胃,补佳乐组予补佳乐溶液灌胃,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给药期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及动情周期变化,给药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性激素水平,了解各组卵巢功能情况。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不同组别小鼠卵巢中颗粒细胞异染色质形态及聚集情况,观察加减归肾丸(方)对染色质结构的影响。测定卵巢组织SAHF标志性蛋白H3K9me3与HP1 α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加减归肾丸(方)对SAHF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情况,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经治疗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改善,包括恢复行经、月经量增多等。加减归肾丸(方)亦能改善腰膝酸软、性欲减退、潮热盗汗、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失眠多梦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耳鸣、神疲乏力、小腹胀痛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3%;在改良的Kupperman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患者潮热出汗、感觉异常、皮肤蚁行感症状评分显着下降,焦虑、肌肉关节痛、性生活疼痛评分亦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精神抑郁、头痛、尿频尿急症状无统计学差异;在实验室指标方面,患者血清FSH、LH值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2值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2.造模方法研究:雷公藤组小鼠在第16天时出现体重减轻,多数动物出现动情周期紊乱,AMH和E2值显着降低,发育中卵泡数和成熟卵泡数减少,子宫内膜变薄;第46天时小鼠体重恢复,E2值仍降低,发育中卵泡数和黄体数显着减少;但第46天时,除E2值仍持续偏低外,雷公藤组小鼠体重、血清性激素值及卵巢、子宫组织结构均与同期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半乳糖组小鼠在第16天时出现卵巢指数减低,AMH和E2值均减低,子宫内膜厚度减小;第46天时E2仍持续减低,发育中的卵泡数、黄体数减低;第76天时AMH和E2值减低,子宫内膜厚度减小,半数以上动物出现动情周期紊乱;VCD组小鼠在第16天时出现卵巢湿重及卵巢指数减低,AMH和E2值显着减低,FSH值和FSH/LH升高;第46天时小鼠体重、血清性激素与前无差异,发育中的卵泡数和黄体数较前进一步减少;第76天时小鼠AMH、LH、E2仍明显降低,FSH/LH比值升高,绝大多数小鼠出现动情周期紊乱,发育中卵泡数、成熟卵泡数均减少,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壁厚度均减小。3.体内药物实验:动情周期:空白对照组小鼠全部有规律的动情周期,表现为6-7天出现一次规律动情周期,模型组造模后出现动情周期紊乱,主要表现为无规律的动情周期或动情间期延长。给药后,中药各剂量给药组部分小鼠动情周期逐渐开始恢复,给药结束时,中药高剂量组58%、中药中剂量组50%、中药低剂量组42%小鼠动情周期恢复规律;西药组33%小鼠动情周期规律,67%小鼠表现为持续动情期。血清性激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AMH、INHB、E2值明显降低(P<0.05),FSH值、FSH/LH 比值显着升高(P<0.01)。中药高剂量组AMH、INHB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P<0.05)。中药高、中剂量组、西药组E2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P<0.05),中药中剂量组FSH/LH比值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LH各组未产生显着差异(P>0.05),中药各给药组、西药组FSH值未与模型组产生差异(P>0.05)。异染色质聚集:模型组SAHF阳性细胞比例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说明卵巢衰老模型构建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补佳乐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SAHF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SAHF阳性细胞比例虽较模型组有所降低,但未能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H3K9me3和HP1蛋白在模型组卵巢中呈高表达,在空白对照组中低表达,在中药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中逐渐减少,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中表达相似,均较低。SAHF标志性蛋白含量:模型组HMGA1/HMGA2蛋白含有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给药4周后,各给药组HMGA1/HMGA2蛋白含有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含有量从低到高依次为:补佳乐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结论:1.加减归肾丸(方)可以降低POI患者血清基础FSH、LH水平,改善月经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和围绝经期症状,表明加减归肾丸(方)对于改善POI患者卵巢功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2.化学毒性物质VCD能诱导小鼠卵巢功能减退,模拟POI的病理过程,在三种造模方法中最为优选,可作为探讨POI发病机理和用药研究的动物模型;3.加减归肾丸(方)可通过抑制衰老相关异染色质聚集,从而逆转卵巢发生过早衰老,进而相对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使受损的卵巢功能得以恢复,或许为补肾健脾、调肝活血中药抗卵巢衰老的作用机制。

郭丽璇[5](2020)在《月经过少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研究月经过少的中医证型及其分布,分析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年龄、病程、职业、熬夜频率、焦虑程度、妊娠次数、宫腔操作次数及西医病因在中医证型的分布上是否存在差异或具有相关性。扩大月经过少的辨证范围,加强中医与现代科学研究的紧密性,以期在临床上对本病的预防和诊治有所帮助。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调查表的方式,筛选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门诊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月经过少患者150例,完善问卷并收集其一般情况、临床资料,整理成数据库。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归纳月经过少的单一基本证型,再按照计分标准总结150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分布。采用卡方检验、Pearson X2检验、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分析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1.150例月经过少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小为21岁,26~35岁年龄段发病患者最多,占66%;职业类型中,脑力劳动者(包括学生)占68.67%,体力劳动者(包括家务工作)占31.3%;病程从3个月到14年不等,2年以下患者占81.33%;熬夜频率为极少、偶尔、经常、总是,组别占比分别为18.00%、20.67%、42.67%、18.67%;极少焦虑者占比20.67%,焦虑程度较轻者占34%,经常焦虑者占31.33%,较重者占11.33%;本研究对象中妊娠次数最多为5次,次数≥3次者最多,占比33.33%,无妊娠经历者占24%;无宫腔操作史的患者占比30.0%,在具有操作史的组别中,次数≥3次者最多,占27.33%;150例患者中,不具有明确西医病因的月经过少占46%,81例纳入统计的西医病因中占比较多的是卵巢功能下降及子宫内膜薄,分别占40.67%及35.33%。2.本研究共纳入82条证候进行统计,出现频率较高者依次为:经血夹块(56.67%)、经色暗红(56.0%)、神疲乏力(53.33%)、腰膝酸软(50.67%)、抑郁烦躁(46.67%)、经前乳胀(42.0%)、畏寒肢冷(40.67%)、经行腹泻(38.67%)、腰骶酸痛(37.33%)、脱发(37.33%)、经血色深(34.67%)、带下量少(33.33%)、经行腰酸腰痛(31.33%)、经行下腹隐痛(30.0%)、腰腹凉感(29.33%)、带下量多(27.33%)、经血粘稠(26.0%)、经行/前痤疮(24.67%)、大便溏泄(23.33%)、经行下腹刺痛(22.67%);异常舌象主要为:舌边齿痕(33.33%)、苔腻(30.67%)、苔黄(27.33%)、舌体黯(26.67%)、舌质胖大(21.33%);主要脉象为:脉细(71.33%)、脉弦(54.0%)、脉沉(36.0%)及脉滑(24.0%)。3.系统聚类归纳月经过少的4种单一基本证型为:肾虚证、肝郁证、血瘀证、脾虚证;146例患者评分归纳所得的主要证型及分布为:肝郁肾虚型(28.0%)>肾虚血瘀型(22.0%)>脾肾两虚型(18.67%)>肾虚型(17.33%)>气滞血瘀型(11.33%);按虚实病性统计结果为:虚实夹杂证(50%)>虚证(36%)>实证(11.33%)。4.月经过少的中医证型分布在年龄(P=0.857)、职业(P=0.795)、病程(P=0.294)、焦虑程度(P=0.898)及妊娠次数(P=0.093)上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中医证型在熬夜频率上存在分布差异(P=0.013,P<0.05)。其中,经常熬夜以肝郁肾虚证占比最多(38.71%);总是熬夜以肾虚血瘀证占比最多(42.86%),且虚证与虚实夹杂证(P=0.032)、虚证与实证(P=0.001)在不同熬夜频率的组间检验存在差异。6.宫腔操作次数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P=0.009,P<0.05)。操作次数≥3时,以肾虚血瘀证(41.46%)为主;在不同宫腔操作次数中,肾虚血瘀型与其他证型相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4组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8,均<0.05)。7.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子宫内膜薄两种西医病因与证型分布呈相关性(P=0.026),卵巢功能下降组别以肝郁肾虚型(46.37%)比例最大,子宫内膜薄组别以脾肾两虚型(37.25%)比例最大;虚实病性证型分布(其中实证仅2例,故剔除比较)在两种病因上存在差异(P=0.009,P<0.05),卵巢功能下降组别以虚实夹杂为主(68.12%),子宫内膜薄组别以虚证为主(64.71%);两种病因在4种单一证型分布中均以“肾虚型”数量最多且占比大(两3组占比均>90%)。除肾虚证外,其他三种基本证型比较显示脾虚证在不同病因中存在分布差异(P=0.0、P=0.033),肝郁证、血瘀证无分布差异。结论1.本研究中,肾虚、肝郁、脾虚、血瘀为月经过少主要的单一证型,其中,肾虚型占比最大,可见月经量少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肾虚;将患者证型进行统计归纳,其类型及其分布为肝郁肾虚型>肾虚血瘀型>脾肾两虚型>肾虚型>气滞血瘀型,即虚实夹杂证>虚证>实证。2.在月经过少相关因素中,宫腔操作次数以及熬夜频率与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在熬夜频率方面,经常熬夜组以肝郁肾虚型为主,总是熬夜组以肾虚血瘀型为主,且病性中的实性因素占比会随熬夜频率增加而逐渐增多,提示久病入络、病情逐渐加重。在宫腔操作次数≥3次时,证型以肾虚血瘀为主,且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其占比也明显增加。3.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及子宫内膜薄两种西医病因与月经过少证型分布呈相关性。其中,DOR患者主要以肝郁肾虚型为主,子宫内膜薄患者主要以脾肾两虚型为主。肾虚基本证型的占比最大(均>90%),其他3种基本证型(脾虚、肝郁、血瘀)中,仅脾虚证是具有子宫内膜薄病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的单一证型类型。

王东琪[6](2020)在《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自拟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成人女性阴虚火旺型痤疮的疗效。2、探讨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与机体性激素调节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搜集就诊的成人女性痤疮阴虚火旺型患者60例,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及中药组各30例。对60例痤疮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整理以及皮损局部资料整理,取上述60例患者治疗前静脉血于东方医院检验科进行基础性激素的检测并记录。再分别对60例患者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中药组单纯给予滋阴解毒方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再次评估患者皮损积分,治疗4周后再次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性激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性激素的动态变化,并探究滋阴解毒方及耳穴贴压及放血治疗与性激素的相关性。同时记录治疗后患者皮损改变,分别记录皮损及兼症积分,与治疗前对比,用以疗效的评判,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过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综合、皮损、兼症积分,分别进行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综合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80.0%。3.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6.7%,中药组73.3%。4.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第2周皮损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表示经2周治疗后在皮损疗效上两组患者存在差异;联合治疗组皮损疗效为96.7%,中药组73.3%。5.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兼症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5)。6.全部患者各项基础性激素水平检测后,运用统计学分析,联合治疗组和中药组经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催乳激素(PRL),雌雄比(E2/T)值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的均值及标准差发现,联合治疗组经治疗后,E2、P值相对升高,T值相对下降;中药组E2,T,P值均相对升高;其他各项性激素水平前后对比并无明显规律。结论:1.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对比,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具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及皮损疗效,在起效时间上,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成人女性痤疮相较于单纯口服滋阴解毒方起效时间更短。而在皮损以外的兼症治疗上两组疗效相当。2.通过对各组患者性激素检测的前后对比,未发现滋阴解毒方联合耳穴压丸及放血疗法对激素产生的影响。

方芸金(Fong Yuen Kim)[7](2019)在《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内服外治法在改善痤疮程度、调整月经上的优势,为该病探求一种确切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马来西亚仁爱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经前期痤疮患者,一共90例,随机分为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三组治疗。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肝消痤丸+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中药面膜组选用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对照组选用龙胆泻肝丸。各治疗三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月经情况等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患者认可度进行评价。结果:1.痤疮年龄以21~30岁最多,占所有患者的48.88%;其次是31~40岁,占所有患者的37.78%;14~20岁患者最少,占所有患者的13.33%。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年龄分布、病程长短、治疗前痤疮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治疗一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症状好转程度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两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显着增高(χ2=6.7873,P=0.009<0.01)。5.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疗程后,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明显增高(χ2=6.7948,P=0.033<0.01)。6.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皮损形态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476,P<0.01),中药面膜组(Z=-3.728,P<0.01),对照组(Z=-4.665,P<0.01)。7.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数量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28,P<0.01),中药面膜组(Z=-4.051,P<0.01),对照组(Z=-4.496,P<0.01)。8.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皮损颜色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41,P<0.01),中药面膜组(Z=-4.436,P<0.01),对照组(Z=-4.823,P<0.01)。9.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811,P<0.01),中药面膜组(Z=-4.579,P<0.01),对照组(Z=-4.514,P<0.01)。10.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708,P<0.01),中药面膜组(Z=-3.682,P<0.01),对照组(Z=-4.629,P<0.01)。1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疗效评分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两比较,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中药面膜组疗效评分高(P=0.00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2.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三个月经周期治疗后与停止治疗三个月后病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Z=-4.028,P<0.01),中药面膜组(Z=-3.366,P<0.01),对照组(Z=-3.617,P<0.01)。1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起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32<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4.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治愈所需疗程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较对照组短(P=0.014<0.05),余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15.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的治法在被认可程度的比较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明显高于面膜组(χ2=4.0431,P=0.044<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在改善皮损形态、皮损数量、皮损颜色上均有确切疗效。2.内服中药配合面膜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在改善痤疮的严重程度,调整月经上有确切疗效。3.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中药面膜组、对照组均在治疗三个疗程后获得最佳疗效,停药三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往往存在复发的可能。4.在起效和治愈所需疗程上,中药内服+中药面膜组往往所需时间最短,患者认可程度最高。

张放放[8](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现代期刊及部分医案专着中的四逆散医案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运用四逆散提供参考。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相关期刊及《中华医典》医论医案部分,根据纳入标准,收集符合的古今四逆散医案,通过Microsoft access建立四逆散医案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用量、辨证理据、人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26例医案涉及中医病名105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胃痛、胁痛、厥证。2、男性高频疾病依次为胃痛、胁痛、阳痿、泄泻,女性为胁痛、胃痛、厥证、腹痛。儿童为发热、腹痛、夜啼,成人为胃痛、胁痛、厥证。3、326例医案中303例描述了脉象,涉及脉象53种,高频脉象依次是弦脉、弦细脉;拆分相兼脉后,弦脉出现258次,占85.14%;241例医案描述舌质,高频舌质为红舌;283例医案描述舌苔,累计27种舌苔,薄白苔及薄黄苔出现频次最高。4、共纳入主症1478次,规范后累计为203种,高频主症依次为:食欲减退、四肢不温、腹痛。5、326例医案中1例使用散剂,325例使用汤剂;使用赤芍为30例,白芍305例,赤、白芍同用9例,使用枳壳94例,枳实232例,使用生甘草为205例,炙甘草为115例,6例医案中未使用甘草。6、在325例汤剂医案中药味剂量众数为:柴胡10g、赤芍10g、白芍15g、枳壳10g、枳实10g、生甘草6g、炙甘草6g;药味均值为:柴胡10.70g、赤芍11.50g、白芍15.40g、枳壳10.38g、枳实10.97g、生甘草6.53g、炙甘草8.56g;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比例均值为1:1.57:1.04:0.72,众数为1:1:1:1,但仅25例按1:1:1:1运用。7、共加味中药951次,涉及中药209种,加味频次最高的中药依次为:郁金、香附、大黄,分类统计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8、女性四逆散用药剂量可能大于男性,儿童运用四逆散剂量较成人减少。结论:1、现代临床运用四逆散时,运用范围较《伤寒论》明显拓宽。2、四逆散在不同性别与年龄人群中主治病种有明显差异。3、现代临床运用中四逆散原方剂型及药味之间的比例与《伤寒论》原书中差异较大。4、在运用四逆散时,加味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多。5、儿童运用四逆散时剂量较成人减少。

程艳刚,荆然,谭金燕,李慧峰,孔祥鹏,裴妙荣[9](2016)在《玉女煎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玉女煎是临床常用古方,广泛应用于五官科、内科、妇科、皮肤科及风湿免疫科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表明该方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查阅近10年有关玉女煎的文献,对其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该方的现代化研究和拓宽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徐惠明[10](2002)在《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经前期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其中也包含导师对经前期综合征的主要认识。文章的西医部分重点介绍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中医部分突出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通过综述,作者提出目前中医药临床实验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临床上虽从经前期综合征(病)、症、证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常用方剂是以疏肝之代表方逍遥散及以之为基础化裁的经验方,表明从肝失疏泄认识经前期综合征已基本达成共识;其二、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说明其治疗已远远超出妇科学范畴,并且已涉及医学其它学科及社会学科;其三、通过临床实验及病证模型研究,对相关的客观性指标进行初步研究后发现:从肝论治经前期综合征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对其改变有抑制的趋势。最后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二、中药治疗月经疹2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月经疹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
2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的文献研究
    3.1 中药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3.2 中药结合西药对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3.3 护理干预对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3.4 中医技术对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3.4.1 中医技术单用对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3.4.2 中医技术结合中药对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应用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荨麻疹
2 湿疹
3 银屑病
4 痤疮
5 月经疹
6 黄褐斑
7 其他皮肤疾病(验案)
8 总结和展望

(3)补肾促卵方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 现代医学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认识
        1.1 定义
        1.2 临床表现
        1.3 病因
        1.4 POI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
        2 POI导致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2.1 心理及生活方式干预
        2.2 激素替代疗法(HRT)
        2.3 促排卵治疗
        2.4 辅助生殖技术(ART)
        2.5 生育力保存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POI导致不孕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 祖国医学对POI导致不孕症的认识
        1.1 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为本
        1.2 瘀血阻滞,冲任失调
        1.3 肝失疏泄,癸水无源
        1.4 脾虚失运,肾精失养
        1.5 心肾不交,水火失济
        2 POI导致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2.1 辨证论治
        2.2 分期论治
        2.3 单方验方治疗
        2.4 针灸治疗
        2.5 埋线治疗
        2.6 膏方
第二部分 补肾促卵方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排除、剔除、脱落标准
        3.4 样本量计算
        3.5 随机方法
        3.6 治疗方法
        3.7 观察指标
        3.8 疗效判定标准
        3.9 安全性评价标准
        3.10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报告
    4 技术路线图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6 结果
        6.1 治疗前基线水平比较
        6.2 治疗后结果比较
        6.3 安全性评价
        6.4 不良事件及脱落病例记录
    7 讨论
        7.1 研究依据
        7.2 肾虚血癖是POI的发病基础
        7.3 补肾促卵方的组方及单味药分析
        7.4 补肾促卵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7.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加减归肾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加减归肾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2. 观察项目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三种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小鼠造模方法的比较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加减归肾丸对POI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月经过少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月经过少的相关研究
        1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
        2 月经过少的中医治疗
        3 现代医家对月经过少及其证型分布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月经过少的相关研究
        1 西医对月经过少病因的认识
        2 月经过少的西医治疗
        3 西医病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统计及分布
        2.2 中医证候频数分布
        2.3 月经过少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4 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分布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立项依据
        3.2 对月经过少患者症状表现的探讨
        3.3 月经过少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4 各因素与月经过少中医证型分布的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痤疮的中医研究进展概述
        1. 中医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认识
        1.1 历史上各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1.2 近现代各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阐述
        2. 痤疮中医辨证内治概述
        2.1 从脏腑论治
        2.1.1 从肺、胃论治
        2.1.2 从脾论治
        2.1.3 从肝肾论治
        2.1.4 从心论治
        2.2 从病理因素论治
        3. 痤疮外治法概述
        3.1 中药外治
        3.1.1 中药熏蒸
        3.1.2 中药面膜
        3.1.3 中药湿敷
        3.1.4 中药外洗
        3.1.5 其他剂型
        3.2 中医特色治疗
        3.2.1 针刺
        3.2.2 火针
        3.2.3 灸法
        3.2.4 刺络放血及拔罐走罐
        3.2.5 耳穴压丸及放血
        3.2.6 其他特色疗法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概述
        1. 痤疮的流行病学研究
        1.1 年龄和性别分布及患病率
        1.2 影响因素
        2. 西医关于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概述
        2.1 性激素与皮脂腺功能亢进
        2.1.1 雄激素作用
        2.1.2 激素受体作用
        2.2 毛囊内微生物定植
        2.3 免疫与炎症反应
        2.3.1 Toll样受体
        2.3.2 免疫失衡
        2.4 遗传因素
        3. 痤疮的西医治疗概述
        3.1 药物治疗
        3.1.1 外用药物治疗
        3.1.2 内服药物治疗
        3.2 物理治疗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临床资料
        2.1.1 年龄
        2.1.2 睡眠
        2.1.3 月经
        2.1.4 压力
        2.1.5 皮损部位分布情况
        2.2 临床疗效分析
        2.2.1 治疗前后各项疗效组内比较
        2.2.2 两组临床各项疗效组间比较
        2.2.3 治疗各时点皮损疗效比较
        2.3 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2.3.1 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3.2 组方及选穴依据
        3.2.1 滋阴解毒方的组方依据
        3.2.1.1 中医理论依据
        3.2.1.2 滋阴解毒方方解
        3.2.1.3 现代药理研究
        3.2.2 耳穴选穴依据
        3.2.2.1 中医理论依据
        3.2.2.2 选穴及方解
        3.2.2.3 现代相关研究
        3.3 性激素调节作用分析
        3.4 本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1.2 当代中医对于经前期痤疮的认识
        1.2.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从“肝”研究经前期痤疮的病因病机
        1.3.1 肝郁气滞
        1.3.2 肝经郁热
        1.3.3 肝经湿热
        1.3.4 肝阴不足
    1.4 经前期痤疮的肝郁化火病因病机研究
    1.5 经前期痤疮的中医治疗
        1.5.1 内治法
        1.5.2 外治法
        1.5.3 综合疗法
        1.5.4 龙胆泻肝汤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1.6 现代医学对经前期痤疮病的认识
        1.6.1 经前期痤疮的病因
        1.6.2 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章 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
    2.1 具体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1.3 研究内容
        2.1.4 研究方法
        2.1.5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女性经前期痤疮的发病特点及发病机理
    3.2 治法的确立
    3.3 自拟清肝消痤丸联合中药面膜治疗经前期痤疮的优势
    3.4 治疗方药与研究方药的分析
        3.4.1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组方特点
        3.4.2 方药分析与药理作用
        3.4.3 自拟清热解毒中药面膜
        3.4.4 自拟清肝消痤丸的临床体会
        3.4.5 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医案信息整理规范
    2.4 建立数据库
    2.5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四逆散方主治疾病统计结果
    3.2 四逆散主症统计结果
    3.3 舌象的统计
    3.4 脉象的统计
    3.5 性别的统计
    3.6 年龄的统计
    3.7 不同人群四逆散主治疾病及主症的统计
    3.8 四逆散原方药物的统计
    3.9 四逆散疗效统计结果
    3.10 四逆散服药剂数统计
    3.11 四逆散加味药物统计
    3.12 四逆散合方统计结果
    3.13 中药与主症关联规则分析
4 讨论
    4.1 四逆散医案中舌脉的分析
    4.2 四逆散医案中主治疾病的分析
    4.3 四逆散主症分析
    4.4 四逆散原方统计结果分析
    4.5 四逆散加味中药统计结果分析
    4.6 性别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4.7 年龄对四逆散用量影响的分析
    4.8 四逆散加味药物与主症关联性统计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创新性与特色
7 问题与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9)玉女煎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五官科疾病
        1.1.1 复发性口腔溃疡
        1.1.2 牙周炎
        1.1.3 鼻衄
        1.1.4 三叉神经痛
        1.1.5 其它
    1.2 内科疾病
        1.2.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2.2 呼吸系统疾病
        1.2.3 消化系统疾病
        1.2.4 泌尿系统疾病
    1.3 妇科疾病
        1.3.1 月经疹
        1.3.2 妊娠期龈炎
        1.3.3 其它
    1.4 皮肤科疾病
        1.4.1 糖尿病皮肤瘙痒
        1.4.2 痤疮
        1.4.3 其它
    1.5 风湿免疫科疾病
    1.6 其它疾病
2 实验研究
    2.1 对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2.2 对牙周炎的影响
    2.3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2.4 对心室重构的影响
    2.5 对胃热阴虚型血热大鼠的影响
3 结语与展望

(10)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经前期综合征的西医学研究
    2.1 西医病因学
        2.1.1 精神社会因素
        2.1.2 卵巢激素
        2.1.3 脑神经递质学说
        2.1.3.1 5-羟色胺
        2.1.3.2 卵巢性激素、胰岛素拮抗与5-羟色胺
        2.1.3.3 阿片肽、单胺类
        2.1.4 维生素B6缺陷
    2.2 诊断要点
    2.3 西医临床治疗
        2.3.1 非药物治疗
        2.3.2 药物治疗
        2.3.3 卵巢切除
3. 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
    3.1 历代医家对经行诸证的认识
    3.2 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3.2.1 病因病机
        3.2.2 中医病证模型
        3.2.3 中医临床治疗
        3.2.3.1 辨证或和辨病治疗
        3.2.3.1.1 经前期综合征
        3.2.3.1.2 经行头痛
        3.2.3.1.3 经行乳房胀痛
        3.2.3.1.4 经行口糜
        3.2.3.1.5 经行吐衄
        3.2.3.1.6 经行浮肿
        3.2.3.1.7 经行情志异常
        3.2.3.1.8 经行发热
        3.2.3.1.9 其他经行症侯
        3.2.3.2 周期疗法
        3.2.3.3 其他疗法
        3.2.3.3.1 针灸治疗经行头痛
        3.2.3.3.2 针药并用治疗经前期综合征
        3.2.3.3.3 护宫调经保元袋外敷
        3.2.3.3.4 推拿治疗经行头痛
        3.2.3.3.5 心理治疗
    3.3 导师对经前期综合征的主要认识
        3.3.1 肝失疏泄是病机关键
        3.3.2 治疗上注重疏肝理气和血,气血同调
        3.3.3 案例分析
4. 体会
    4.1 中医药研究的特点
    4.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四、中药治疗月经疹2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研究进展[J]. 李岩.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22)
  • [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应用规律探讨[J]. 张玉鑫,郑丰杰.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5)
  • [3]补肾促卵方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导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 王凯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加减归肾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实验研究[D]. 苏先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月经过少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D]. 郭丽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耳穴联合中药治疗成人女性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影响[D]. 王东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内服外治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经前期痤疮的临床研究[D]. 方芸金(Fong Yuen K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四逆散医案研究[D]. 张放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玉女煎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 程艳刚,荆然,谭金燕,李慧峰,孔祥鹏,裴妙荣.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9)
  • [10]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探讨[D]. 徐惠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中医药治疗痛经2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