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腰痛的物理治疗

慢性腰痛的物理治疗

一、慢性腰背痛的体育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杜世正,胡雁[1](2020)在《美国医师协会2017版腰背痛非侵入性管理指南要点解读》文中提出美国医师协会在2017年发布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腰背痛非侵入性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本文主要从指南发布的背景、腰背痛的分类及干预效果的判断标准方面介绍该指南的相关信息,就腰背痛药物干预及非药物干预策略进行解读,并针对急性/亚急性腰背痛患者、慢性腰背痛患者及对非药物性干预效果不佳的慢性腰背痛患者给出了3条推荐意见,以期能让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该指南,并为做好腰背痛的相关预防和管理提供参考。

许伟亮[2](2019)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于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间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科及针灸康复科门诊患者80名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针刺疗法治疗。分别记录下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及治疗6周后VAS评分、JOA评分、4个方向(前屈、后伸、左屈、右屈)的指地距离试验和闭目单脚站立试验,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的腹横肌厚度、SF-36生理健康综合评分及SF-36心理健康综合评分等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在治疗3周后的VAS评分、J0A评分、指地距离、闭目单脚站立试验与对照组比较基本相当(P>0.05),但在治疗6周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JOA评分、指地距离、闭目单脚站立试验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呈持续改善趋势。2.观察组在治疗6周后的腹横肌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的腹横肌厚度显着大于治疗前(P<0.05),而对照组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观察组在治疗6周后SF-36生理健康综合评分及SF-36心理健康综合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6周后的SF-36生理健康综合评分及SF-36心理健康综合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缓解慢性腰背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程度和腰椎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及人体核心稳定性,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马嘉乐(MA KALOK)[3](2019)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观察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对众多有慢性病症的患者以中医症型分型、疼痛评分等的影响。将研究病例收集,得出合理结论,评价证明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慢性腰背痛的是具有积极的疗效优势,为新时代中医治疗腰痛患者提供新的疗法与治法。方法: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选取符合入标准慢性腰背痛诊断的50例患者作为对象研究案例,分组所有入选病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研究分为两组电针组(对照组)、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组(治疗组)各25例。治疗组以接受温针刺治疗外加结合中药熏蒸,对照组以单纯接受普通针法治疗为主,标准以每周5次,需连续接受为期2周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对治疗不足2周即痊愈者,以观察结束计,统计疗效),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观察统计疗效。评价指标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使用腰痛分量表(JOA)评分,后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疗效判定。结果:经治疗后①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中医疗效评分对比电针组高(P<0.05)。②电针结合中药熏蒸与电针组的VAS评分对照(P<0.05),前者疗法作用比后者优。③两组的对比上,电针结合中药熏蒸与电针组,在腰痛分量表(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体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方面前者有所改善较多,评分为P<0.05。结论:采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腰痛病症有具优势的改善作用,对于腰痛病症患者的生活不良影响明显减轻,可以推广在临床上多加使用。

祁俊菊[4](2013)在《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腰背痛患者因康复期较长,除了长期疼痛,患者出现各种心身问题,如功能障碍、焦虑、恐惧、过度依赖医疗,此外,对慢性疼痛本身及康复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生活能力、活动力低下,延误工作。已被世界疼痛研究协会(IASP)认为是一种疾病,而非急性疼痛的延续。目前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康复多局限于医院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只能缓解暂时疼痛,对于改善患者长期的疼痛程度和改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并无明显作用。多数患者经过急性治疗后,因缺乏持续管理来巩固临床治疗效果,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使疼痛及其引起的行为和精神不适变得更加复杂。加拿大《腰背痛自我管理指南》提出病人需承担自我护理(管理)的责任,减少对健康服务提供者的依赖。研究表明自我管理能显着降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费用。许多研究提出疼痛管理方式的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目前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管理方式研究集中在健康教育、认知-行为学干预及各种锻炼方式,但存在几点不足:①自我管理意识缺乏;②管理方式多为单一方式应用,效果改善不全面;③系统的锻炼需在医生指导下,不适合患者自我操作;④自我管理行为的建立需连续护理干预,提高其长期依从性,目前此方面研究多限于随访观察。本课题在目前研究基础上,选择疼痛管理技能和瑜伽锻炼为自我管理方式,后者根据研究目的和人群特点从动作、顺序、时间及安全管理等方面重新设计。构建护理干预策略,包括自我管理认知教育、疼痛管理技能培训、瑜伽锻炼及自我管理依从性干预。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临床常见的2种腰背痛疾病测试该方案的应用效果,包括阶段性结果和最终结果,对研究方案和工具进行评估改进。第一部分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方案构建一、方法1.复习与慢性腰背痛患者管理相关的文献,系统评价,初步找出有效的、可操作的自我管理方式。2.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和技能的护理干预内容。3.分析锻炼方式在慢性腰背痛患者中的应用,选择适合患者自我操作的、安全有效的瑜伽为锻炼干预方式,构建实施方案内容。二、结果1.确定科学、有效的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方式包括认知-行为干预和瑜伽锻炼。2.构建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方案,包括认知教育、技能指导及行为依从性干预,后者通过家属参与、团体交流、目标检测、重点对象筛选和指导及自我管理记录等方式实施。3.构建两种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瑜伽锻炼方案:选择瑜伽体式、改良内容、设计练习顺序、练习时间和安全管理内容,符合锻炼的动作经济原则、循序渐进原理,持续提高患者的身体适应和功能水平。4.建立12周5次系列的连续护理干预活动,包括3次知识、技能和锻炼的培训干预,及2次行为依从性干预。三、结论本研究在文献复习基础上,选择适合患者自我管理的方式,并应用相关理论构建护理干预方案,包括干预方式和内容,形成认知-行为和锻炼结合的一套实施方案。并将两者科学结合,建立12周5次系列的连续护理干预活动,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和行为的依从性干预。第二部分慢性腰背痛患者护理干预方案的试验研究及效果评价一、方法1.采用试验对照研究验证本研究方案。以常见的2种疾病腰椎间盘突出和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为干预对象,按两疾病的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试验、对照分别为84和63例,腰肌劳损患者分别为36和33例。两类对象的试验组接受本研究系列干预活动;腰椎间盘突出对照组接受3周临床物理、药物治疗和出院自行管理,腰肌劳损对照组实施自行管理。效果评价包括①疼痛和功能障碍评分;②疼痛应对策略评分和疼痛阶段转换;③健康状况;④3个月内(再次)门诊率。突出组于0、3、6、12周采集数据;腰肌劳损组于0、6、12周采集数据。采用SAS8.2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两组病人在不同时间的指标变化,研究结果和一般资料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2.半结构访谈。本研究过程进行了2次访谈,第1次是3周末调查患者自我管理过程的障碍,第2次是12周干预结束对参与此研究的不同人群调查体会和认识。二、结果1.疼痛程度:①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在干预12周后最重、大多数及当前疼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显着(P=0.038、0.033、0.032),其中,最重疼痛值在第3周开始降低(P=0.048)。②腰肌劳损试验组在干预12周后最轻、最重、大多数及当前疼痛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其中,最重和大多数时间疼痛在第6周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32、0.038)。2.功能障碍: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在第3、6、12周的功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41、0.036、0.030),腰肌劳损试验组在第12周功能障碍评分降低显着(P=0.037)。3.疼痛应对: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疼痛应对评分在第6、12周有显着提高(P=0.042、0.031),腰肌劳损试验组在第6、12周显着提高(P=0.003、0.002),且两研究对象的疼痛应对评分从0-12周持续升高。4.疼痛阶段:①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在3、6、12周思考前期及行动期的分布变化较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6周变化最显着(P=0.003、0.005),12周较6周比不显着。维持期的分布在第12周出现统计学差异(P=0.042)。②腰肌劳损试验组第6周思考前期和行动期分布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6周思考前期与行动期变化最显着(P=0.012、0.002),12周与6周比无明显变化。。5.健康状况:两研究对象健康状况总分均是在第12周出现统计学变化(P=0.015、0.017),因为突出组健康状况较腰肌劳损组差,除了已对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干预结果分析外,进一步比较干预对突出者精神-社会情况的影响,发现12周后该组患者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4、0.011、0.012、0.023),此4项分值从0-12周持续升高。6.自我管理情况分析1)试验组自我管理结果:采用频数和百分比分析表示研究对象实施疼痛管理的情况,按方案要求,每2天进行体位练习1次,椎间盘突出组占47.62%,腰肌劳损组占54.54%,两组分别有7.14%和8.33%平均练习次数为0。疼痛管理技能应用:22.22%腰肌劳损组平均应用2次/1天,38.89%人3次/天;38.10%椎间盘突出组患者平均2次/天,13.10%人3次/天。34.52%椎间盘突出对象每周2次得到家人支持,16.66%得不到支持;腰肌劳损组13.88%每周平均得到2次支持,52%以上的得不到家人支持。2)自我管理行为和结果的相关性:选取样本量较大的突出组,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比较疼痛应对和功能障碍、疼痛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疼痛应对和两者均呈负相关,即疼痛应对分值越高,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越低。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体位练习、疼痛管理技能应用情况与健康状况的关系,发现呈正相关,尤其是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相关性较大,说明本方案科学、有效,能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3)不同研究对象对自我管理结果的影响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腰椎间盘突出试验组一般资料与患者的功能障碍评分、疼痛应对评分及大多数时间疼痛分值的关系,观察患者自我管理结果在不同对象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2周后,女性的功能障碍和大多数时间疼痛减轻程度、疼痛应对分值较男性差异大。不同年龄患者的功能障碍改善都有差异,31-50岁患者的疼痛应对能力比其他年龄段患者更强,31-40岁患者大多数时间的疼痛程度降低较其他年龄人群有差异。无家族史较有家族史的患者功能障碍降低显着,有家族史患者的疼痛应对提高较无家族史者显着。不同文化程度患者的功能障碍干预前后都有显着降低,文化程度越高,疼痛应对能力越高。不同婚姻状况患者功能障碍降低都有差异,已婚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大多数时间疼痛程度改善、疼痛应对能力提高较其他组差异更显着(P<0.01)。不同病程患者功能障碍改善都有统计学差异,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疼痛应对和疼痛减轻程度更显着。7.研究对象3个月内门诊率比较:调查研究对象在接受干预期间因本病门诊(或再次)率发现,无论何种患者,两试验组共5.83%再次就诊,较对照组低,其中,突出组略高于腰肌劳损组。8.患者的自我管理障碍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时间不足;(2)质疑自我管理措施的作用;(3)管理技能不容易掌握;(4)身体不适不愿坚持;(5)错误的认知。9.研究参与者对实施自我管理的认识(1)患者:疼痛减少、精神状态转好;希望得到经常性的指导和鼓励。(2)照顾者:对患者康复态度和行为作用很大,知识能力不足,缺乏足够耐心,但首先需转变意识。(3)医护人员:需建立慢性病的医院-社区-家庭管理体制;改善医患信任度和医护人员综合能力。三、结论1.本研究干预能够减轻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瑜伽锻炼方案对腰肌劳损患者的改善更有效。2.本研究护理干预能显着提高两类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和疼痛应对能力。两组使用较多的疼痛应对技能是瑜伽后伸展练习和转移注意力。3.本研究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腰椎间盘突出者的精神-社会状况。4.实施随访干预能促进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持续改善患者健康状况。5.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措施包括:发挥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改善其以来医院的康复观念,给予知识信息支持;促进家庭支持、减少其它家庭成员的疼痛史对患者的影响,纠正其不良观念和行为;加强家庭、同伴交流,增强理解和信心支持,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提高男性患者对自我管理的重视。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患者的良好沟通途径。6.护理干预结局指标对相关评价工具的敏感性分析:健康状况评分中维度之一“躯体疼痛”不是适合对疼痛测量;“RRMDQ下腰疼痛量表”和“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的维度-生理机能(PF)和生理职能(RP)都可以评判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但SF-36对精神、情绪方面评价更全面。综上所述,本研究制订的认知-行为和瑜伽锻炼结合的护理干预活动,提高了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减轻了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促进了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减少了(再次)门诊率。并分析出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认知和行为结果的因素,对研究工具的人群和指标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基本达到研究目的,但需长期应用,观察方案对腰背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行为依从性。该研究对我国慢性腰背疼痛患者的护理干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研究结果为提升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和实践依据。

刘思璐[5](2019)在《阿斯汤伽瑜伽干预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阿斯汤伽瑜伽是人们从古到今对运动锻炼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随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积累,在瑜伽练习的体系里阿斯汤伽瑜伽成为了一个非常严谨的运动序列。阿斯汤伽瑜伽拜日序列是每一级序列的开始部分,并且分为了AB两组。文章分别对瑜伽拜日A和拜日B分组实验研究。分组的实验目的不是为了寻找对身体康复最好的体式,而是细化阿斯汤伽瑜伽体式的分解,寻找出对身体康复效果更好的方法,并且做出更深层次的探讨。体院的舞蹈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相比音乐学院的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双重身份。既是通过舞蹈艺考考上来的艺术生,也是各大竞技比赛的体育运动员。如:体育舞蹈、啦啦操、艺术体操等,都是舞蹈表演专业的大学生运动员。相对于舞蹈生的身份,以体育运动员的身份进行比赛是体院舞蹈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学业任务。繁重的竞赛压力和长期以往的专业训练如:长期站立、弹跳、后弯导致的腰酸背痛;训练过后疲劳的身体没有得到适当的调理等等因素导致了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隐患,并且通过调查得出体院舞蹈表演专业的大学生脊柱侧弯的发生率比其他院校相对较高。本文以阿斯汤伽瑜伽拜日序列对舞蹈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的脊柱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的测量仪器:Scolimeter脊柱测量仪、Scoligauge软件配合Adam氏前屈实验法和下犬式体态评估法。实验分为拜日A组、拜日组B组和对照组的3组交叉对比实验研究。通过4个月的实验研究得出结果:拜日A组对脊柱的平衡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尤其是对肩部平衡的改善有显着的影响。拜日B组对脊柱的平衡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尤其是对腰部和髋部平衡的改善有显着的影响。通过实验后得出结论:阿斯汤伽瑜伽拜日的练习不仅对舞蹈表演专业的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改善有显着的效果,并且对提升舞蹈表演专业的大学生专项素质有促进作用:1、中正脊柱侧弯,提高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竞赛成绩;2、改善运动呼吸方式,增强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运动训练效果;3、放松肌肉,身心放松,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训练内容劳逸结合;综合拜日A组和B组的体式功能和运动机理分析结果以及实验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拜日A组和拜日B组对身体平衡的康复效果有着不一样的着重点,综合不一样的着重点总结出一套新的拜日组合训练法:山式-祁阳式-幻椅式-加强脊柱向前曲伸展式-站立背部伸展式-八体投地式-上犬式-下犬式-骑马式-八体投地式-上犬式-下犬式-骑马式-八体投地式-下犬式--站立背部伸展式-加强脊柱向前曲伸展式--幻椅式-祁阳式-山式。以上的拜日组合训练法同时对肩、腰、髋都有得到一定训练,新瑜伽拜日组合训练法是否有效改善身体脊柱的平衡功能需后续论文再进行实验研究。

安光辉,赵毅,姚斐,严隽陶,龚利,孔令军,元唯安,陈耀龙[6](2015)在《脊柱推拿治疗腰背及颈部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脊柱推拿用于腰背及颈部相关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1期)、CNKI、CBM、Wan 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脊柱推拿用于腰背及颈部疼痛相关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月30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结果最终纳入21篇系统评价。其中20篇对纳入RCT进行了方法学质量评价:2篇采用Jadad量表,5篇采用PEDro量表,6篇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7篇采用其他工具。AMSTAR评价结果显示:报告最差的条目为条目1"是否提供了前期设计方案"(18篇未提供)和条目4"发表情况是否已考虑在纳入标准中"(18篇不满足),其次为条目10"是否评估发表偏倚的可能性"(14篇没有)和条目11"是否说明相关利益冲突"(14篇没有,4篇不完全)。结论纳入研究的整体证据质量偏低,有限证据结果显示脊柱推拿治疗急性腰背痛优于慢性腰背痛,短期效果优于长期效果,安全性较好。不同手法的脊柱推拿效果不一,其中整脊手法效果较好。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可能存在偏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张英[7](2021)在《应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文中认为背景:慢性腰背痛是全球性多发性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心理、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经济影响,其诊断、治疗、结局指标的统一及评估对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仍有巨大挑战。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临床结局与各种复杂因素有关。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型在评估腰背痛中是必要的,然而,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并没有全部反映在慢性腰背痛的核心结局指标中。此外,并不是所有对患者重要的结果都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评估,且医生和患者对病情的评估可能存在差异。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的组成将影响政策和实践,应确保其对患者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我们在为临床或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结局指标时,应考虑患者的期望和需求。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框架,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方法:本研究运用混合方法,包含四个部分内容:1)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CBP)患者的生活体验、期望等质性研究,从患者价值观角度,为CBP结局指标评估提供更广泛视角。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CINAHL、PsyclNFO、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主题综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照COMET网站推荐的结局指标概念框架进行归类。2)为了更深入直接的了解慢性腰背痛对患者的影响,本研究依据访谈提纲,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患者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基于结局指标框架进行主题分析,将其归纳为结局指标,补充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测量域,构建以患者视角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框架。3)结合课题组慢性腰背痛临床试验相关文献所得结局指标,形成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条目池,慢性腰背痛患者及临床医生采用9分Likert量表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重要性评价,重要性越高,评分越高,有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不理解四个等级,判效标准:“重要性”结局指标:≧85%“非常重要”且<15%“不重要”;“不重要”结局指标:<15%“非常重要”且≧85%“不重要”;其他为“一般重要”。比较医患结局指标重要性观点异同。结果:1)综合所纳入的23个研究,确定了 4个主题和15个分主题:生理或临床(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一般结局)、生活影响(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整体生活质量、护理提供、感知健康状态)、资源利用(经济性、进一步干预需要、社会/护理人员负担)、不良事件(药物副作用、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2)患者访谈结果包含4个主题类目和11个子类目:生理或临床(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一般结局)、生活影响(身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整体生活质量)、资源利用(经济性、进一步干预需要、社会/护理人员负担)、不良事件(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系统评价结果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构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概念框架,得到4个结局域、15个结局类别及40个结局指标。3)医患对慢性腰背痛所有结局指标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患者评为“非常重要”的结局指标有三个,分别是疼痛或不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良事件,余指标均评为“重要”。医生评为“非常重要”的结局指标有四个,分别是有效率、疼痛或不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余指标均评为“重要”。医患均没有评为“不重要”的结局指标。经秩和检验,脊柱畸形(P=0.033)、骨骼相关结局(P=0.001)、椎间盘结局(P=0.000)、负重困难(P=0.009)、对性生活或性功能的影响(P=0.026)、对身体形象和外表的看法(P=0.008)、质量调整寿命年(P=0.010)、医疗保健利用率(P=0.002)、止痛药用量(P=0.001)等9个结局指标医患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指标医患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腰背痛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层面均有消极影响,在结局指标测量领域和CBP管理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真实期望。医患慢性腰背痛“非常重要”结局指标评价无差异,部分“重要”结局指标评价观点有差异。

王廉秀[8](2020)在《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通过观察分析健身瑜伽练习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身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以及步态相关指标方面的影响,为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的缓解和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方法选择三十名符合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诊断的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人。对照组仅参加康复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运动干预;实验组在学习康复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健身瑜伽四个阶段的练习。实验周期共八周,实验后分别对两组实验对象的VAS评分,JOA评分,RMDQ评分,步态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3结果3.1 VAS评分变化:经过八周实验,实验组组内产生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组内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组间对比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3.2 JOA评分变化:经过八周实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前进行组间对比发现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3.3 RMDQ评分变化:经过八周实验,实验组组内产生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组内没有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组间对比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3.4步态指标变化:(1)经过八周实验,对照组在实验后在步长,步宽和步速方面等参数方面无统计学变化(P>0.05);实验组实验后步长增加,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步宽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组组间同期进行比较发现步速发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相比对照组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出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实验组实验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步态周期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出现了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对照组髋屈曲最大角、膝屈曲最大角和踝屈曲最大角实验前后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在实验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髋屈曲最大角和踝屈曲最大角出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髋屈曲最大角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髋屈曲最大角、膝屈曲最大角和踝屈曲最大角均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组组内髋关节、踝关节实验后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显着增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膝关节实验后在矢状面的活动范围显着减小,同样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实验前髋、膝、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范围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组间对比髋、膝关节矢状面活动范围出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范围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4.1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有缓解及康复效果;4.2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的步长、步速,步态周期,髋、膝、踝关节屈曲最大角,髋、膝、踝关节矢状面运动范围等步态指标有改善效果。4.3健身瑜伽干预改善了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和身体功能健康状况;

庹焱[9](2007)在《慢性腰背痛患者认知—情感应对、自我和谐与适应水平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认知-情感应对影响患者适应水平的机制。研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对研究中的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Roy的适应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理论-实践模型,建立研究假设。第二部分是中文版应对适应量表的研制,按照量表汉化程序,运用主成分分析、Cattell的陡阶检验等方法对具有47个条目应对与适应量表(the coping and adaptation processing scale, CAPS )进行汉化、降维和结构调整,形成具有28个条目的简明应对与适应量表(short form of coping and adaptation processing scale,SF-CAPS ),并根据120例腰背痛患者测评结果,评价SF-CAPS的信度和效度。第三部分是慢性腰背痛患者认知-情感应对、自我和谐与适应水平关系的研究,选择慢性腰背痛患者120例,调查其的人口学特征、疼痛情况、SF-CAPS,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对各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者SF-36得分低于国内常模; SF-CAPS、SCCS和SF-36这三个量表的各个维度之间,有多个维度之间具有相关性;CAPS中的三个亚量表,应对策略与方法、兴奋性应对反应和抑制性应对反应均是既可以直接影响SF-36的维度,也可以通过SCCS中的某些方面对SF-36的维度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认知-情感应对既可以通过影响自我和谐对患者的适应水平产生影响,也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适应水平;在临床护理中,对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认知干预应该建立在有效评估患者认知-情感应对的基础上并遵循一定的程序,SF-CAPS是评估认知-情感应对的有效方法。

杜世正,胡玲莉,柏亚妹,董建树,金胜姬,张姮[10](2016)在《社区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调查社区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玄武区、栖霞区、河西新区以及常州市天宁区等8个社区的慢性腰背痛患者15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长海痛尺、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简明健康状况量表、中文版恐惧-回避行为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为(6.55±1.89)分。患者对于腰背痛感觉描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痉挛牵扯痛"、"持续固定痛"和"腰痛"。不同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与其当前疼痛、积极应对、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情感健康、恐惧-回避信念总分、社会支持总分、焦虑得分和抑郁得分等14个变量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是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建议相关部门针对社区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相关政策,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水平。

二、慢性腰背痛的体育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腰背痛的体育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医师协会2017版腰背痛非侵入性管理指南要点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发布的相关背景
2 腰背痛分类及干预效果的判断标准
    2.1 腰背痛分类
    2.2 干预效果的判断标准
        2.2.1 疼痛
        2.2.2 功能障碍
3 腰背痛药物干预策略相关证据
    3.1 急性/亚急性腰背痛的药物干预策略
        3.1.1 对乙酰氨基酚
        3.1.2 NSAIDs
        3.1.3 骨骼肌松弛剂
        3.1.4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3.1.5 其他药物
    3.2 慢性腰背痛的药物干预策略
        3.2.1 NSAIDs(不含对乙酰氨基酚)
        3.2.2 阿片类药物
        3.2.3 骨骼肌松弛剂
        3.2.4 苯二氮卓类药物
        3.2.5 抗抑郁药
        3.2.6 其他药物
    3.3 神经根性腰背痛的药物干预策略
        3.3.1 苯二氮卓类药物
        3.3.2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3.3.3 其他药物
    3.4 药物的不良反应
4 腰背痛非药物干预策略相关证据
    4.1 急性/亚急性腰背痛的非药物干预策略
        4.1.1 体育锻炼
        4.1.2 针刺
        4.1.3 按摩
        4.1.4 脊柱推拿
        4.1.5 热敷
        4.1.6 低水平激光治疗
        4.1.7 护腰带
        4.1.8 其他疗法
    4.2 慢性腰背痛的非药物干预策略
        4.2.1 体育锻炼
        4.2.2 核心肌群锻炼
        4.2.3 普拉提运动
        4.2.4 太极
        4.2.5 瑜伽
        4.2.6 心理行为干预
        4.2.7 多学科康复
        4.2.8 针刺
        4.2.9 按摩
        4.2.1 0 脊柱推拿
        4.2.1 1 超声干预
        4.2.12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4.2.13低水平激光治疗
        4.2.1 4 护腰带
        4.2.1 5 肌内效贴布
        4.2.16其他疗法
    4.3 神经根性腰背痛的非药物干预策略
        4.3.1 体育锻炼
        4.3.2 脊柱牵引
        4.3.3 其他疗法
    4.4 非药物干预的不良反应
5 推荐意见
    5.1 推荐意见1:
    5.2 推荐意见2:
    5.3 推荐意见3:
6 小结

(2)核心肌群训练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慢性腰背痛的研究认识
        1.1.1 概述
        1.1.2 流行病学
        1.1.3 分类
        1.1.4 发病机制
        1.1.5 伴随症状
        1.1.6 治疗方法
    1.2 中医对慢性腰背痛的研究认识
        1.2.1 概述
        1.2.2 病因及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治则与治法
    1.3 关于核心肌群训练的研究认识
        1.3.1 概述
        1.3.2 核心肌群训练的临床作用
        1.3.3 核心肌群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不同之处
        1.3.4 核心肌群训练与中医理论的联系
        1.3.5 目前的应用研究
    1.4 联合治疗方法对慢性腰背痛的应用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量估算方法
        2.1.2 病例来源和入组
        2.1.3 随机和分组
        2.1.4 诊断标准
        2.1.5 纳入标准
        2.1.6 排除标准
        2.1.7 脱落、剔除标准与处理
        2.1.8 知情同意书与伦理学审查
        2.1.9 研究方法
        2.1.10 随访方式及时间
    2.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2.1 主要观察指标
        2.2.2 次要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一般资料
        2.4.2 基线数据
        2.4.3 主要观察指标
        2.4.4 次要观察指标
第三章 讨论部分
    3.1 研究发现
    3.2 作用机理
        3.2.1 针刺疗法的作用机理
        3.2.2 核心肌群训练的作用机理
    3.3 本研究受试者病因类型和临床疗效分析
        3.3.1 受试者病因类型分析
        3.3.2 临床疗效分析
    3.4 关于针刺疗法对慢性腰背痛治疗的指导认识
    3.5 核心肌群训练结合针刺疗法的意义
    3.6 核心肌群训练临床推广的可行性
    3.7 本研究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慢性腰背痛病症的认识
        1.1 慢性腰背痛病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背痛病症的认识
        2.1 慢性腰背痛病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调查
        2.3 慢性腰背痛病症的现代医学病因
    3. 慢性腰背痛病症治疗的中医药方法
        3.1 中医内治法
        3.2 中医外治法
        3.3 中医内外同治法
    4. 慢性腰背痛病症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各类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中止和撤出临床实验标准
    3. 病例分组
    4. 治疗方法
        4.1 处方选穴
        4.2 用具选择
        4.3 对照组
        4.4 治疗组
        4.5 疗程
    5. 慢性腰背痛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5.1 研究所需评价指标
        5.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5.3 腰痛分量表(JOA)症状总积分
        5.4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中医疗效评价
    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
    3. JOA总评分评价
    4. JOA功能分项主观症状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5. JOA功能分项体征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6. JOA功能分项主观症状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第五章 研究讨论
    1. 研究目的
        1.1 选穴理论依据
        1.2 选方理论依据
    2. 腰痛分量表(JOA)的选择依据
    3. 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方案构建
    2.1 方案构建路线
    2.2 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调查
    2.3 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方式的文献研究
    2.4 构建慢性腰背痛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内容
    2.5 慢性腰背痛患者的锻炼干预方案构建
    2.6 构建慢性腰背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案
第三章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护理干预方案的试验研究及效果评价
    3.1 试验设计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质量控制
    3.5 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护理干预方案的试验研究及效果评价
    4.1 试验设计路线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质量控制
    4.5 结果
    4.6 讨论
    4.7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读书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阿斯汤伽瑜伽干预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问题的现状
        1.1.2 瑜伽理疗是运动疗法康复脊柱侧弯的重要方法
    1.2 研究目的
        1.2.1 为舞蹈表演专业大学生脊柱的理疗康复提供实践建议
        1.2.2 促进阿斯汤伽瑜伽在大学课堂中的推广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阿斯汤加瑜伽拜日的相关概念
        2.1.2 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相关概念
    2.2 国内现状
        2.2.1 关于阿斯汤伽瑜伽研究
        2.2.2 关于舞蹈表演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理论研究
        2.2.3 关于国内高校瑜伽课发展现状
    2.3 国外现状
3.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体育测量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专家访谈法
        3.2.6 技术路线图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拜日A组练习对脊柱生理弯曲的影响效果分析
        4.1.1 拜日A组练习对脊柱生理弯曲的改善
        4.1.2 拜日A组练习对肩的改善
        4.1.3 拜日A组练习对腰的改善
        4.1.4 拜日A组练习对髋的改善
    4.2 拜日B组练习对脊柱生理弯曲的影响效果分析
        4.2.1 拜日B组练习对脊柱生理弯曲的改善
        4.2.2 拜日B组练习对肩的改善
        4.2.3 拜日B组练习对腰的改善
        4.2.4 拜日B组练习对髋的改善
    4.3 拜日A组和B组练习对脊柱生理弯曲的影响效果分析
        4.3.1 拜日A组和B组的训练前后对比分析
        4.3.2 拜日A组和B组的体式功能和运动机理对比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拜日A组和B组对身体平衡的改善都有显着影响
        5.1.2 创新式瑜伽拜日组合训练法
        5.1.3 阿斯汤加瑜伽拜日对提升大学生的专项素质有促进作用
    5.2 建议
        5.2.1 建议在高校专业训练课后增加阿斯汤伽瑜伽拜日的练习
        5.2.2 建议在高校瑜伽课堂中增加阿斯汤伽瑜伽拜日的练习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脊柱推拿治疗腰背及颈部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2文献检索策略
1.3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系统评价结论汇总
2.4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讨论
3.1脊柱推拿治疗颈部及腰背部疼痛的总体效果
3.2脊柱推拿治疗腰背及颈部疼痛的结局指标
3.3脊柱推拿治疗腰背及颈部疼痛的安全性
3.4脊柱推拿中的整脊疗法对腰背痛的效果
3.5脊柱推拿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
利益冲突

(7)应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及其测量工具相关研究概述
        1 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相关研究概述
        2 以慢性腰背痛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概述
        3 腰背痛结局指标常用测量工具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临床疗效评价结局指标的理论框架概述
        1 背景
        2 现有结局指标概念框架
        3 Williamson/Clarke结局框架优势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
    研究方法
        1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研究
        2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分析慢性腰背痛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影响
        3 慢性腰背痛相关结局指标医患重要性评价的异同
    结果
        1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研究
        2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分析慢性腰背痛对北京地区患者的影响
        3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慢性腰背痛临床结局指标框架,探究医患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异同
    讨论
        1 质性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2 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分析
        3 医患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异同分析
        4 研究的意义、创新性与不足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基于结局指标框架主题综合慢性腰背痛患者体验质性研究检索式
    2. 访谈患者一般情况
    3. 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医患重要性评分
在学习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概述
        2.1.1 下腰部解剖生理
        2.1.2 诊断标准
        2.1.3 产生原因
    2.2 健身瑜伽
        2.2.1 概念
        2.2.2 体式分类
        2.2.3 起源与发展现状
    2.3 运动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的影响
        2.3.1 运动控制练习
        2.3.2 太极拳
        2.3.3 普拉提
        2.3.4 健身气功八段锦
        2.3.5 健身瑜伽
    2.4 步态
        2.4.1 步态概念
        2.4.2 常用指标
        2.4.3 研究方法及发展现状
        2.4.4 影响因素
        2.4.5 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步态特点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实验分组
    3.2 实验流程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测试指标
        3.4.1 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生活质量评分(JOA)
        3.4.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
        3.4.3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RMDQ)
        3.4.4 步态相关指标测试
    3.5 数据整理与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两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变化
    4.2 实验前后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生活质量(JOA)评分变化
    4.3 实验前后两组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变化
    4.4 实验前后相关步态指标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人群腰部疼痛(VAS)影响分析
    5.2 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人群JOA评分影响分析
    5.3 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人群RMDQ评分影响分析
    5.4 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人群步态影响分析
6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慢性腰背痛患者认知—情感应对、自我和谐与适应水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一、主要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理论模型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中文版简明应对适应量表的研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慢性腰背痛患者认知-情感应对、自我和谐与适应水平关系的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研究中使用的调查表
致谢

(10)社区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资料收集方法
        1.2.3 数据录入管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1.1 患者腰背痛的相关信息
        2.1.2 患者的人口学资料
    2.2 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
    2.3 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其躯体、心理和社会变量相关分析研究
    2.5 影响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现状分析
    3.2 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RP和GH
        3.2.2 社会支持
        3.2.3 积极应对策略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四、慢性腰背痛的体育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医师协会2017版腰背痛非侵入性管理指南要点解读[J]. 杜世正,胡雁. 上海护理, 2020(09)
  • [2]核心肌群训练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观察[D]. 许伟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嘉乐(MA KALOK).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研究[D]. 祁俊菊.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5]阿斯汤伽瑜伽干预大学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为例[D]. 刘思璐.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脊柱推拿治疗腰背及颈部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安光辉,赵毅,姚斐,严隽陶,龚利,孔令军,元唯安,陈耀龙.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09)
  • [7]应用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医患评价慢性腰背痛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异同[D]. 张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健身瑜伽对非特异性慢性下腰痛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 王廉秀.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慢性腰背痛患者认知—情感应对、自我和谐与适应水平关系的研究[D]. 庹焱.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2)
  • [10]社区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 杜世正,胡玲莉,柏亚妹,董建树,金胜姬,张姮.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6(12)

标签:;  ;  ;  ;  ;  

慢性腰痛的物理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