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国外原油产量

1973年国外原油产量

一、1973年国外原油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18)在《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油气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垄断特征明显。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正面临低油价的冲击,存在常规油气采收率低,非常规油气田的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旋律下,油气垄断企业如何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油气垄断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油气垄断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基于行业或产业层面,将垄断属性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具有垄断属性的油气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结构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利用分析归纳、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有关研究方法,围绕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的垄断属性、影响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提升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总体逻辑思路是:通过研究我国油气垄断的属性、油气垄断的市场集中度,分析确定我国油气垄断的市场结构,考虑到我国油气垄断的特殊性,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时,将垄断作为单独的一类影响因素,与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共同研究,发现各类影响因素对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根据各类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参考现有研究,构建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家油气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多角度评价和比较分析,提出提升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是研究借鉴市场结构、技术创新有关理论,界定了我国油气垄断存在自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三重属性,分析了我国油气行业和国外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分析描述了我国油气企业在垄断经营前提下的技术创新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采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分析垄断属性、油气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诸多不同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式和层级结构,利用DEMATEL模型分析各类因素的影响强弱关系。三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油气垄断企业2005-2017年的数据为依托,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以投入为导向分析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效率;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从整体出发评价三大油气垄断企业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最终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利用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或较高水平,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具有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四是基于比较视域,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10家代表性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评价,采用同期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国外三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与国内代表性企业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外代表性企业相比偏低。五是基于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依托实证评价结果,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种视角,从国家创新政策、油气经营管理体制、企业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为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完善了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未来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对油气垄断企业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调整技术创新战略,降低经营活动和技术创新过程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指导和参考。

杨中强[2](2003)在《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安全》文中研究表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日显于世”。于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地理位置上离中国依然遥远的中东地区“变得”不再遥远。虽然中亚地区和俄罗斯能够提供给中国一些石油,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石油供应都将来自中东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未来的石油安全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中东石油问题,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重要国际问题。不过,中国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肘,至今仍对中东地区问题持“相对超脱”的政策,并且也没形成一个系统的中东石油安全战略。显然,这是不利于中国石油安全的。因此,对中东石油与中国石油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战略意义。 本文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逻辑推理与比较分析并举,定性分析与定量界定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以比较成本理论等经济学原理与国际关系理论的交叉运用为理论基础,力求突破传统石油安全理论的框架,对中东石油与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本文共分四章,约12万字。分析结构及其框架安排如下: 第一章: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世界油气地缘政治。分三节,约2.7万字。第一节为世界石油大势与石油资源竞争。在对世界石油大势的看法上,虽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石油危机论和科技进步论的争锋,但经过分析,笔者更倾向于前者。以此为基础,根据King Hubert的钟形曲线理论,可以作出如下推断:在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供需大势仍将基本保持平衡。此后,随着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快于生产的增长,世界石油市场将渐趋紧张。再者,随着天然气——世界能源的新热点的“蒸蒸日上”,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可喜进展,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的确已不如往昔,不过,一经与天然气、核能等进行对比分析,就发现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的“霸主”地位在今后20年内仍难撼动,此后有可能会出现天然气与石油一决高低的局面;在难以捉摸的油价面前,人们曾一次次地受到它的捉弄,一次又一次在它面前“失算”,但基于世界石油供求大势仍将是其变动的基准,再考虑到其他因素,诸如中东产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女全内容摘要油国的渐趋理性的油价政策等的影响,大致可以得出世界油价稳中有升的结论,当然,由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本性使然,加上新近出现的加剧市场动荡的4大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油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难改动荡本色。此外,世界石油供应与需求的集中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从供应方面看,以中东国家为主的OPEC国家的石油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的份额将处于上升状态,非OPEC国家所占份额则有所下降。而在OPEC内部,中东地区的OPEC成员国所占份额上升,其他地区成员国所占份额回落:从石油需求方面来看,世界石油消费区主要将集中在北美、亚洲和欧洲。其中,亚洲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从而再次上演世界石油消费中心移动的画面。由于石油具有支撑现代文明大厦的物质属性,特别是由于它被赋予了一般商品所没有的政治属性,自被发现以来,人类围绕石油的竞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二战前如此,二战后也没脱离开这个“圈子”。进入21世纪,世界依然在石油资源分配上演着一场“群雄逐鹿”的壮烈景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世界还离不开(中东)石油,那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石油之间也”的政治斗争就仍将紧密牵涉到阿拉伯乃至整个世界。第二节是中东石油的世界战略地位。在对中东石油的发展历程作一简单回顾之后,通过中东石油与两次全球性的世界石油危机的个案分析,在再现中东石油昔日“呼风唤雨”的辉煌之时,也对当时隐藏在它背后的“相伏之祸”进行了探讨;目前,中东石油在储、产量方面不仅仍稳坐世界“头把交椅”,而且同世界其他产油国(区)相比,其石油产品也物美价廉;今后,在世界对能源需求稳定增长的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能源资源的萎缩,中东石油供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执世界石油市场之牛耳,北美、亚洲和欧洲等石油消费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户”必将倚重中东石油。倘若再结合油价来看,更是可以曾一度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纵横驰骋的中东石油虽己从跌落,是21但并没有“江河日下”,它在未来仍可能用浓笔重墨谱写新乐章。“巅峰”第三节世纪世界油气地缘政治中的中东石油。先是界定了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的概念,随后阐述了世界石油中心的三次转移,认为世界正在重构油气地缘政治图画。目前,世界面临的新的油气地缘政治的现实将是:中东石油将与中亚石油联系在一起,进而往东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连接起来,往西又将和北非马格里布的石油打成一片,从而形成一个所谓的“石油心脏地带”,而亚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女全内容摘要洲和欧洲是对其形成越来越大依赖的“内需求月芽型地带”,外层则是处于“外需求地带”的北美等地区。其中,中东地区无疑是世界“石油心脏地带

刘来平[3](2012)在《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化工是一个全球化特点十分鲜明的产业,又是一个资源依赖性非常强的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跨国公司就是以全球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全世界石油资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而发展起来,至今仍掌握着全球产业的主导权。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有所不同,是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生产体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个独立的体系与外部世界发生了越来越广泛的联系。本文用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中国石化集团第十建设公司(以下简称TCC公司)1970—2008年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个企业的研究,分析中国石化产业是如何从一个独立体系逐渐参与到世界生产体系过程中的。近代石油产业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不久即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从美国、委内瑞拉、墨西哥、荷属东印度、俄罗斯等地开采的石油经过美国、英国、荷兰石油公司的加工提炼成各种油品,在世界各地销售。一战后跨国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发权,二战以后开始大规模开发。凭借中东的“廉价石油”,以“七姊妹”为代表的大石油公司在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控制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化工产业。产油国为了石油利益持续抗争,四次中东战争是石油资源矛盾的集中爆发。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是建国后完全在国内资源的基础上独立发展的,70、80年代通过大规模引进技术形成了一个基本封闭和独立的体系。TCC公司就是在中国原油勘探开采取得历史性突破后,大规模发展炼油和化工生产的背景下组建的。公司依托大型石化项目的建设,到90年代初期发展成为大型石化建筑企业。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经济体制转变、内需不足的形势,受此影响石化产业发展缓慢,乃致亏损。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虽然TCC公司想方设法承揽工程,涉足多种业务,但一直难以摆脱困境。为扩大总需求,中国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由于石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还缺乏竞争力,出口政策对石化产业的影响短期内并不明显。从企业内部来说,TCC公司90年代后期在集团统一政策安排下采取大力减员下岗、脱离社会职能等措施,企业负担有所减轻。不过企业状况真正有所好转、效益逐渐提高是进入21世纪后。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促进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出口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多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以初级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制造品,大量的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等产品使石化原料需求猛增。为满足这些产品需求,中国加速扩大石化生产能力。大量石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使TCC公司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形式好转的根本原因。虽然如此,不过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分工形势来看,TCC公司与其他的中国石化企业一样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通过产业转移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增长放缓。不过从全球来看,只是消耗资源多的产业环节转到了中东、南亚、印度等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迅速,导致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直至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中都含有争夺石油资源控制权的因素。在政治、军事力量的保护支持下,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占据产业链高端,通过历史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继续保持产业主导权。由于石油化工产业鲜明的资源依赖特点,且石油作为能源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石油化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尤为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目前的全球石化产业分工体系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起来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凭借军事武力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又借助其在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垄断石油产业链条的高端。中国石化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无疑受到这个分工体系的制约,一方面缺少外部石油资源供应的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在勘探、开采和加工等技术方面又落后于西方,处于石油生产加工链条的低端。历史上和今天,很多国家都曾经通过采用贸易保护和幼稚工业辅助等经济政策,支持和推动自己国家的各种产业发展,以期提高它们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石化产业这种资源依赖性特别强的产业来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和今天采用的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和发动战争,为自己国家的石油工业抢占国际石油资源。中国是一个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那么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如何用国家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陆胜利[4](2011)在《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的广泛深入的使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能源的大量使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使人类的生存面临严峻的形势,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经历多次能源危机的冲击之后,世界主要国家都把能源安全战略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体现在保护经济发展的速度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上,而能源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能源安全主要是指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可获得的能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结构上能够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和使用能源造成的危害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论文研究了能源安全的内涵与外延,维护能源安全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能源安全形势面临的特点,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关系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能源安全。传统能源最终将消耗殆尽,人类的发展将最终依靠新能源,论文特别强调新能源对于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论文研究了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与生产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且与中国面临相似的能源禀赋的美国和欧盟,与中国接壤并且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俄罗斯、与中国同处东亚的日本,研究分析了它们面临的各自不同的能源安全环境以及所采取具有各自特色的能源安全战略,以期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提供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加大。201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大体与美国相当,中国能源安全存在的隐患主要包括:整个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能源的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对外依存度2010年已经达到55%等。中国正进入一个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依赖性将不断提高。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论文对中国能源安全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如加速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中心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合理的能源价格配置能源,利用石油期货市场转移价格波动的风险;完善中国的能源储备体系建设,减轻短期冲击对能源安全的危害;运用综合措施保证中国能源的运输通道安全;加强能源领域的双边与多边国际合作,使得能源来源多元化;与国际能源组织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特别强调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吕龙[5](2019)在《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风险溢出与资产组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阐释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并刻画其时变特征,更好地将相依性测度结果应用于风险管理和资产组合研究。首先,本文建立三个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国内外原油市场价格相依关系背后的理论机制,利用改进后的TVP-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其次,为准确测度国内外原油价格相依性,本文改进原油市场收益率的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模型,提出SV-MIDAS模型和随机因子Copula模型,刻画原油收益率的边缘分布和联合分布。SV-MIDAS模型在普通SV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混频数据抽样(MIDAS)和时变参数设定,弥补普通SV、GARCH等波动率模型无法考虑低频宏观序列对原油市场动态影响的缺陷。随机因子Copula模型利用动态因子载荷和因子结构设定,捕捉高维原油价格序列的动态相依性,缓解现有研究在价格序列维度与时变参数设定之间存在的“两难选择”。针对SV-MIDAS、随机因子Copula待估计参数、潜变量维度较高的难题,设计基于MCMC算法的参数抽样流程。最后,为提高原油市场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的效率,将动态相依性与系统性风险、风险预算理论等结合起来,研究国内外原油市场的风险溢出、动态资产组合管理问题。基于2005~2018年日度数据,本文分析Brent、WTI、Dubai、Oman、Minas和大庆等6个国内外主要原油市场的价格相依性及相应的风险溢出和组合管理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原油定价机制、金融化、汇率传导等是国内外原油市场价格发生联系的重要原因。构建局部均衡模型,阐述国内外原油市场价格相依关系的发生机制。为检验相关理论机制,实证部分通过遗忘因子和EWMA设定提高TVP-VAR模型运算效率,并利用改进TVP-VAR模型计算三维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盯住”国际油种的定价机制导致国内外原油价格联系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明显高于自身所遭受的反向影响;国内外原油市场间不仅存在“国际油价→国内油价”的直接传导机制,还存在“国际油价→汇率→国内油价”的间接传导机制,即汇率在国内外原油价格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当原油刚性需求旺盛,价格弹性低时,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美元升值,通过成本、预期渠道推升国内油价。当原油刚性需求不足,价格弹性较高时,国际油价上涨导致美元贬值,抑制国内油价;原油金融化不仅增强国内外原油价格的直接联动,还强化汇率在国内外油价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第二,国内外原油价格的相依性在样本期内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围绕某一水平剧烈波动。随机因子Copula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各原油市场因子载荷的持续性参数在0.95~0.98左右,表明原油价格相依性的持续周期较长,往期相依性的后续影响较强;因子载荷方程扰动项标准差显著异于0,表明静态模型关于因子载荷的常数设定并不合理。从个体市场看,大庆原油与Dubai、Oman和Minas原油的相依性最强,部分时点的相依系数高达0.9;大庆原油与Brent、WTI原油的相依性相对较弱,相依系数围绕0.2水平波动。从时间上看,当原油价格处于下行或低位震荡阶段,市场充斥悲观预期,普遍看空时,大庆原油与Dubai、Oman等市场的价格相依性较高;当原油价格处于上行或高位盘整阶段,市场充斥乐观预期,普遍看多时,大庆原油与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相依性相对较低。第三,国内外原油市场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和非对称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2018年国际油价暴跌等时段,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收益率、波动率、尾部风险的双向溢出效应均显著放大。从相互关系看,中国在全球原油市场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位置,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外部溢出。Dubai、Minas原油是我国原油市场主要的外部风险来源,累积解释大庆原油收益率、波动率变化的70%~90%,部分时点对大庆原油的尾部风险溢出水平超过20%。第四,SV-MIDAS和随机因子Copula能够较好地刻画原油市场波动率与相依性的动态变化,基于二者建立的动态风险预算策略,能够有效地管理原油资产组合。SV-MIDAS模型估计结果显示,GRP指数、长期波动率对原油市场收益率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均值回复现象,波动率序列表现出明显的“群聚效应”。Q-Q图和SC准则显示SV-MIDAS较其他11种SV、GARCH模型能更好拟合原油收益率的边缘分布。随机因子Copula的动态因子载荷设定,在允许模型刻画高维资产的动态相依性的同时避免“维度灾难”。基于对数似然值和SC准则判定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显著优于静态模型。利用SV-MIDAS、随机因子Copula构建原油市场的等风险贡献度组合(ERC)、最小方差组合(MV)、最优分散度组合(MDP)和等权重组合(EW)。动态组合的价值、夏普比率、风险分散度等指标明显优于静态资产组合,且ERC组合的业绩表现明显优于其他三种动态组合。

苏文[6](2012)在《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使得许多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竞争的局面。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生产和消费水准的空前提高,单纯依赖国内发展,不仅越来越受到国内资源和市场限制,也无法满足消费者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两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实现战略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国内产品成本最小化目标。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伴随着各国国家利益之间、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在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本国的生产力总量,而决定于该国可绝对的控制并能稳定的获取全球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的总量;一个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再单纯地决定于它当前拥有财富的总量,而决定于能否保证这些财富不断得以增长并使国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占有量;一个国家在竞争中的失败,不再表现为国家现有财富的丧失,而是为生产这些财富的全球资源供应链被切断。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始终是制定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展战略本质就是资源战略,在油气时代就表现为油气战略。油气战略关系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油气战略不再是独立的圈闭体系,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互动体系。全球化意味着油气生产和贸易向全球市场开放,石油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则导致对油气资源主导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血腥。石油战略已不仅仅是局部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全局发展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局性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能源形势与国际石油市场密不可分,深入分析全球油气竞争格局与走势,是确定国家油气战略的重要前提。分析中美石油产业成长历史并做相似性对比借鉴,有益客观的选择和设计中国的油气战略。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勘探开发投资和活动重新活跃,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后危机时期的全球油气市场恢复性繁荣,消费需求迅速反弹,资源供应总体上升,交易价格高位运行。应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MA)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和运用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方法(ARIMA)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和指数平滑法建立中国各大区产量模型和中国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定量出常态条件下全球和中国资源量增长前景和消费形态。本文提出“国内2亿、海外3亿”的供应结构目标,同时指出:南海深水是海洋时期新增油气战略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和东海水域是下一个油气战略接续区。美国仍是全球石油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霸权和平”下的石油战略仍是影响主要资源国和消费国油气供求态势的决定性变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鉴于美国在中东的整体实力的衰退和对非洲的资源企图的增强,建议在坚持油气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强化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在积极参与非洲油气合作和资源竞争的同时,认真发展与中亚里海,特别是俄罗斯广泛的、多模式的经济贸易和油气合作;适时拓展南美油气市场和北美非传统资源市场。建议迅速加强国家海军的远洋战力,提高相关武装(包括黑鹰特警)部队的现代化机动能力,提高中国军力的影响力和对油气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总体战略是:“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国际化战略是:“加强中东争夺非洲发展中亚开拓其它”。

郭燧[7](2020)在《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在一条石化产业链系统中,任一环节产品价格的波动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影响产业链条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产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产品价格。在空间维度上,学者们对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产品在不同地区价格波动空间传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时间维度上,价格波动传导最复杂的地方在于刻画传导过程的多时间属性。产品价格波动的多时间属性一是指不同阶段的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具有阶段性特征,二是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每一时刻,石化产品间的价格波动关系是在动态变化的。这种阶段性与动态性交织的多时间属性的价格波动传导关系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产业链价格传导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原油市场“一价定律”理论和动态均衡的“蛛网模型”理论为基础,选取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即原油、石脑油、乙烯、苯乙烯产业链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欧洲、美国、中国、中东、东南亚、日本和韩国作为研究市场,一共选取22种石化产品,并对不同产业链环节不同地区的石化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定义并计算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多时间属性。针对石化产品的价格变化多时间属性中“阶段性”特征,采用Perron-Yabu检验的方法对22种石化产品价格序列划分了结构断点,整个数据集被三个结构断点分为四个时间阶段。随后通过计算不同阶段各个产品之间的互相关关系,并进行Podobink检验,得到了筛选后的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之间领先滞后关系的阶数。(2)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模型和空间传导网络模型,发现并验证了单一石化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在地区间和产业链间的传导存在不平衡性。在各产品领先滞后关系阶数的基础上,利用BEKK-GARCH方法计算了四个不同阶段各个石化产品之间在空间上的价格波动传导效应。在通过BEKK-GARCH方法分析了石化产品价格之间一对一关系后,引入网络的分析方法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模型,并通过计算网络指标来分析在不同时间阶段,单个产品在整个石化产业链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3)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模型去研究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解决了时空传导中“动态性”的问题,发现了不同石化产品价格波动在时空上的传导规律。仿真分析了22种石化产品受到冲击发生价格波动时,各个石化产品在产业链上、在不同地区以及在每一个时刻的传导效应,最终发现了石化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过程中存在着“时序波动集聚性”。最后以样本期之后的一段数据作为验证期来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动态时间规整方法,选取各个石化产品与验证期数据相似程度最高的样本数据时间阶段作为参考,在验证期运行时空传导效应模型并对样本期和验证期的价格波动传导结果进行比照,作为稳健性检验的依据。基于以上分析,从我国石化产业链产品供应安全和投资者在石油市场投资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建议提出要增加我国石化原料的储备、促进石脑油炼化来源多样性、投资者应该关注重点的几个产品价格波动的日期,提高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机会的准备。

李建伟,杨琳[8](2011)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背景、影响与中国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一季度以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弱化。在降息、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等刺激经济增长的常规政策措施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巩固经济复苏势头,美国采取了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非常规措施。量化宽松政策增加的基础货币将导致美元贬值,加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刺激国际市场短期资本流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稀释美国债务,加大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损失。中国持有的大量固定收益美元资产将因此大幅缩水,并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和短期资本大量涌入的挑战,需采取优化外汇储备投资结构、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管控、加快实施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等多方面措施应对。

程淑佳[9](2011)在《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策略》文中指出当前,保证原油供给安全是石油进口国面临的重大任务与课题。对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研究能够准确把握原油的流动方向、规模、组织及其作用方式呈现出的空间特征,明确现存贸易格局的缺陷,以利于石油贸易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并为贸易格局的优化与调控指明方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复杂网络理论与地理学中的区域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综合国际贸易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地缘政治与经济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贸易节点、贸易联系、贸易强度及三者的区位分布为基本研究对象,勾勒出世界及中国原油贸易格局及演进规律;探索了世界原油贸易格局的演进机制及中国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的基本动因;并通过与其他原油进口大国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原油贸易空间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策略。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撑。该部分从石油资源产需、石油贸易、石油运输、石油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石油安全及石油安全战略阐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构建了包含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地域运动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地缘政治与经济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等在内的基础理论框架。第二章,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分析。依据世界原油贸易数据,以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地理学的区域及空间分析方法,勾勒出了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比较了节点、出度、入度及权重的区域差异;利用结构熵分析了网络的均质性;且最终对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进行了网络模拟。研究表明随时间的推移,世界原油贸易的空间格局中的节点增幅不大,而度与权重值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即世界原油贸易范围及效应在逐渐加大;通过对节点、出度、入度及权重值的区域比较揭示出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中的地域职能差异;结构熵与权重熵均表明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具有非均质特征;模块分析与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模拟则显示世界原油贸易格局具有模块性特征。第三章,探索了资源禀赋及其地域组合、生产、消费、贸易通道、外交与地缘政治等在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形成与演进中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经典地理事实的梳理,阐明了资源禀赋、生产、消费等在世界原油贸易中的时空效应;分析了资源禀赋等发挥作用受哪些因素影响;并指出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导机制会发生交替。第四章,首先利用复杂网络方法表征了中国的原油进口格局;分析了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并在中国与主要原油进口国贸易空间格局差异计量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原油进口贸易格局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入度与权重的增加伴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均衡扩张,中国进口原油来源地域逐渐由以中东、亚太为中心,转变成以中东和非洲为中心;且进口大国空间格局比较发现相近的地理位置与相似的石油贸易运输区位条件是原油进口大国贸易地域结构相似的前提,各进口大国倾向于选择近域或通道条件较好的国家与区域为贸易伙伴。而中国原油贸易的多元化导致了过高的均质化与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经济性下降;且源地多元化并没有达到有效解决进口风险的目的。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的目标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进口原油空间结构的外在优化与内在优化策略。外在优化以分散风险为目标,同时兼顾经济性;内在优化主要考虑原油进口的抗冲击能力。其策略包括发挥石油外交作用;加大海洋运力建设,建立通道保护机制;增强石油企业竞争力,实现生产与合作方式的多元化;有效利用市场化手段规避贸易风险;加快中国原油储备体系建设;调整经济与能源消费结构等。研究表明多元化不应以均质化为目标,要依据自身所面临的客观环境选择适合的区域贸易合作伙伴,才能更好的落实多元化进口策略,切实解决可能面临的石油供给危机。

江建华[10](2001)在《中国石油化工产业 ——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发展,中国石油化工业如何迎接这一挑 战,该论文在对国内外石油发展研究及国外大石油公司战略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石油化工 业改革的现状,提出了“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应采取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迎接经济一体化 挑战”的观点。论文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石油在全球范围内是否还是重要的资源,石抽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多元影响 论述了战略性资源的三个本质特征及石油商品的10个方面的特点。即石油是一种重要 的资源性商品,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稀缺性,石油的生产成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石油资本投入一般追求垄断利润,石油资源具有不确定性,石油与经济增长具有紧密性, 石油的替代资源及其“回止价格”,石油市场结构类型——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石油的沉 没资本,OPEC的产能利用及“地缘能源政治”等。 论述了石油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过程。石油工业产生于18世纪 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石油供应量超过需要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地区石油 资源大量发现,随着世界石油中心由墨西哥湾向波斯湾的转移,美国1948年成为净石油进 口国,开始对中东石油的依赖,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是标志着石油市场的又 一极产生,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 巨大的影响,OPEC开始世界经济中产生重要作用,1986年以后石油供过于求,油价持续 疲软。1990-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造成第三次石油危机。论文对1970-1999年三十年石油价 格波动进行了研究和特点分析,并对1999-2000年石油价格高位震荡原因进行了分析,对 全球经济的影响,对产油国、对消费国、对产销国、,特别是对OPEC国家、对非OPEC 国家等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这一部分的分析中得出基本结论是在未来30-50年内“石 油时代”不会结束。 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实施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的背景 论文论述了中国石油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从贫油国——自给自足——进口三个发 展阶段;中国既是石油生产国,又是石油消费国,中国对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国际石 油波动对中国经济有巨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基本现实和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已成 为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即将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研究和 试点用剩余粮食替代石油。论文论述了石油化工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及面临的世界 环境,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耗,21世纪我国对能源的需 求和绿色GDP,新世纪能源结构变化对我国能源的影响,当前我国面临世界石油市场上的 “三足鼎立”:OPEC、非OPEC、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石油化工业对我国的影响,对 世界石油、天然气能源产销布局的简要分析和估价。 因此,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中国石油化工业“走出去”溶于国际石油市场,参与国 际竞争和“引进来”开放国内石油市场,杭衡国外挑战,已是非走不可的一条路。 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问题和挑战。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于20 世纪50年代末开始起步,70年代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前提下,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设备逐渐缩小了我国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80年代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石油化 工产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得到了创新,主要石化产品跃居世界前 列,90年代石油化工产业进行了企业重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均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之中,我国也在短短的几十年成为石油强国。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许多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集团存在“人而不强”等问题。 那么,采取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对于中国的石油化工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充分地适应和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竞争,便能够扩充自己的优势。摆脱自己的劣势,沿着发展一强壮的路径,最终脐进石油强国之列。 第四部分,国外石油大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介绍了国外一些大的石油公司及其发展战略,这些对我国石油化产业的开放型全球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经验,论文研究了各大公司的14个方面的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 第五部分,我国石化业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这是论文的落脚点,论文分析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50多年来的发展。对现状和面临的国内外竟争形势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石化业应加快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步伐;大力开发大陆油气资源,建立战略性石油储备,。加快石油价格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石油化工?

二、1973年国外原油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73年国外原油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1.2.2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
        1.2.3 垄断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观点、思路与方法
        1.4.1 主要观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重点
        1.5.3 研究难点
第2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与现状研究
    2.1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2.1.1 市场结构理论
        2.1.2 技术创新理论
        2.1.3 油气资源及其产业
        2.1.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2.2 油气垄断现状分析
        2.2.1 我国油气垄断属性分析
        2.2.2 油气垄断市场结构分析
    2.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2.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
        2.3.2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
        2.3.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2.3.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分析
        3.1.1 垄断属性影响因素
        3.1.2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3.1.3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3.2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3.2.1 建立影响因素集及分析相关性
        3.2.2 构建可达矩阵
        3.2.3 描绘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3.3 基于DEMATEL模型的影响因素强弱分析
        3.3.1 模型分析步骤
        3.3.2 模型构建与计算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4.1.2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
        4.1.3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的评价
        4.2.1 DEA方法
        4.2.2 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
        4.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4 应用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
        4.3.1 BP神经网络方法
        4.3.2 评价指标处理
        4.3.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应用
        4.3.4 BP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
    5.1 与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5.1.1 比较分析模型及比较样本企业选择
        5.1.2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比较分析
        5.1.3 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5.2 与国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5.2.1 国外样本油气公司简介
        5.2.2 国内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5.3 小结
第6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策略及建议
    6.1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6.1.1 研究结果
        6.1.2 原因分析
    6.2 策略与建议
        6.2.1 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提升策略
        6.2.2 针对政府层面的提升建议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世界油气地缘政治
    第一节 世界石油大势与石油资源竞争
        一 世界石油资源大势
        二 世界石油资源的角逐
    第二节 中东石油的世界战略地位
        一 回望中东石油
        二 中东石油的现状
        三 中东石油的前景
    第三节 21世纪世界油气地缘政治中的中东石油
        一 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的时代转换
        二 中东石油在新的世界油气地缘政治图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 中国石油安全态势
    第一节 中国石油安全的性质
    第二节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一 从石油自给自足到净进口
        二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国石油安全发展态势
        一 中国石油供需前景
        二 中国石油安全发展态势分析
第三章 中东石油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中东石油是中国未来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
        一 东南亚石油对中国:自顾不暇
        二 非洲石油对中国:难言长远
        三 中亚石油对中国:“望梅止渴”
        四 俄罗斯石油对中国:“超级替补”
        五 中东石油对中国:中流砥柱
    第二节 中东石油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一 资源有限与中东石油角逐
        二 中东的动荡局势与中国石油安全
    第三节 中东石油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意义
第四章 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安全战略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大势下的中国--中东石油合作
        一 中国--中东石油合作的可行性
        二 中国--中东油气合作方式的选择
        三 突出重点,把握动向,加强合作是中国中东石油战略的关键
    第二节 中东石油与中国--中东合作关系
        一 中国--中东政治合作关系
        二 中国--中东经济合作关系
    第三节 中东石油与中国--主要大国关系
        一 中国与主要大国在中东石油问题上的关系走向
        二 中国的应对之策
    第四节 中国的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
        一 加强与中亚的油气合作是中国规避中东石油风险、提高能源安全系数的最具潜在意义的方法
        二 加强与俄油气合作也是中国规避中东石油风险、提高能源安全系数的好举措
    第五节 中国的国内石油战略
        一 立足国内、开源节流、合理调整能源结构
        二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三 建立风险采购屏障
        四 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五 在国内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结束语: 美伊战争与中东石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石油产业在美、荷、英等国的产生和发展
        2.1.1 美国石油产业的形成
        2.1.2 荷兰和英国大石油公司的产生和扩张
        2.1.3 一战后美国石油产业的发展
        2.1.4 大石油公司对炼油技术的垄断优势
        2.1.5 大石油公司的矛盾和勾结
    第二节 二战后西方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迅速发展
        2.2.1 “七姊妹”开发中东石油
        2.2.2 “七姊妹”成为石油巨头的原因
        2.2.3 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石化工业的发展
    第三节 石油输出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斗争
        2.3.1 1973 年以前石油输出国使用“石油武器”的失败
        2.3.2 1973、1978 年两次石油危机与石油输出国夺取定价权
    第四节 石油危机后世界石化产业的调整
        2.4.1 20 世纪 80 年代石油需求增长缓慢
        2.4.2 冷战结束后石油控制权对美国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石化产业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与 TCC 公司的早期发展(1970—1989)
    第一节 TCC 公司的组建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建设
        3.1.1 20 世纪 7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的主要工程
        3.1.2 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项目
        3.1.3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背景
        3.1.4 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TCC 公司建设大型乙烯工程
        3.2.1 第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曲折
        3.2.2 大规模技术引进对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作用
        3.2.3 20 世纪 80 年代 TCC 公司建设齐鲁乙烯
    第三节 TCC 公司归并入中国石化总公司
        3.3.1 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目的
        3.3.2 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成立
        3.3.3 石化总公司成立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意义
第四章 从繁荣到困难(1990—1997)
    第一节 TCC 公司的施工和效益状况
        4.1.1 20 世纪 90 年初期的繁荣
        4.1.2 90 年代中期以后效益下滑
    第二节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石化产业的变化
        4.2.1 产业体制的变革
        4.2.2 由原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
    第三节 宏观环境对石化产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3.1 工业品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转变
        4.3.2 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
        4.3.3 中国石化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第四节 国企改革对石化行业和 TCC 公司的影响
        4.4.1 企业承包制对 TCC 公司的成效
        4.4.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石化企业的作用
第五章 困境中的变革(1998—2002)
    第一节 1998 年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重组
        5.1.1 重组前石化产业的情况
        5.1.2 两大石油集团成立
        5.1.3 两大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组和上市
    第二节 TCC 公司的减员与改制
        5.2.1 减员的宏观背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5.2.2 TCC 公司的下岗和减员
        5.2.3 改制分流与脱离社会职能
    第三节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世界石化产业的状况
        5.3.1 大型石油公司的重组
        5.3.2 跨国石油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
    第四节 “入世”对中国石化产业的影响
        5.4.1 入世协议中有关石化市场承的承诺
        5.4.2 “入世”对中国石化业的影响
第六章 参与全球石油化工产业体系(2003—2008)
    第一节 TCC 公司经营状况的好转
        6.1.1 TCC 公司的施工任务和效益状况
        6.1.2 中国石化产业的产能扩张
        6.1.3 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
    第二节 面向世界市场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
        6.2.1 TCC 公司在国外施工的情况
        6.2.2 全球产业链中的 TCC 公司和中国石化产业
        6.2.3 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
    第三节 21 世纪以来全球石化产业体系的变化
        6.3.1 发达国家石油化工产业的变化
        6.3.2 投机资本进入原油市场
        6.3.3 发达国家对石油资源的竞争和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三、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世界能源概论
    第一节 能源的概念
        一、能源的定义
        二、能源发展的时代特征
        三、能源基本的分类
        四、能源的经济属性
    第二节 能源的战略地位
        一、能源与经济发展
        二、能源与社会发展
        三、能源与国家安全
        四、能源与地缘政治
    第三节 当前世界能源的主要问题
        一、能源供给的稳定性问题
        二、能源使用的污染问题
        三、能源生产运输对环境的破坏
        四、新能源发展滞后
第二章 能源安全研究
    第一节 能源安全研究文献综述
        一、能源安全的概念研究
        二、能源安全的供需研究
        三、能源安全战略研究
        四、新能源发展研究
    第二节 能源安全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安全的内涵
        二、能源安全的外延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能源安全
        一、经济全球化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二、能源安全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第四节 能源安全在经济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一、经济安全的意义
        二、能源对经济安全的基础性作用
        三、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安全的影响
第三章 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美国能源安全形势
        二、美国能源安全战略的要点
    第二节 欧盟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欧盟的能源安全总体形势
        二、欧盟的能源安全要点
        三、欧盟能源的国际化战略
    第三节 俄罗斯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俄罗斯能源经济总体形势
        二、俄罗斯的能源安全战略的要点
        三、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战略
    第四节 日本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日本的能源安全形势
        二、日本能源安全战略的要点
        三、日本对外能源合作
第四章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中国能源供求分析
        一、石油资源储量少
        二、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主导
        三、电力供应增长迅速
    第二节 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问题
        一、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供给的风险加大
        三、中国能源安全的外部环境严峻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走节约能源的发展道路
        二、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保障石油安全作为能源安全核心
        四、强化能源资源勘探开发
        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大力实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
        六、大力开展能源外交,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第四节 大力发展我国的新能源产业
        一、我国发展新能源的基础条件优越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新能源建设的主要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风险溢出与资产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中外原油市场发展历程、主要油种及价格变化趋势
    2.1 中外原油市场发展历程
    2.2 主要原油品种
    2.3 原油价格走势与相依性的经验事实
    2.4 本章小结
3 中外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理论机制分析
    3.1 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定价机制
    3.2 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金融化机制
    3.3 原油价格相依关系的汇率机制
    3.4 理论机制的实证模型
    3.5 理论机制的实证检验
    3.6 本章小结
4 中外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测算
    4.1 边缘分布模型
    4.2 边缘分布模型的参数估计
    4.3 相依性模型-Copula
    4.4 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相依性的中外原油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测算
    5.1 收益率与波动率的溢出测算
    5.2 基于ΔCoVaR的尾部风险溢出测算
    5.3 溢出效应测算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相依性的中外原油资产组合研究
    6.1 均值-方差组合研究
    6.2 风险预算组合研究
    6.3 原油资产组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SV-MIDAS估计程序

(6)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4 研究文献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建立全球油气资源量与中国油气消费量模型
        1.2.2 温故知新:中国油气战略回顾和分析
        1.2.3 他山之玉:美国油气地图及其战略分析
        1.2.4 向南突围:海洋时代中国油气战略实施要点
        1.2.5 定性定量:绘制中国油气战略地图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理论视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案
    1.4 研究成果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
    2.1 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
        2.1.1 全球经济触底反弹
        2.1.2 油气需求迅速上升
        2.1.3 勘探开发重新活跃
        2.1.4 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2.1.5 油气公司业绩回升
        2.1.6 漏油事件影响深远
        2.1.7 政治动荡威胁减产
    2.2 中国经济及油气产业转型发展
        2.2.1 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发展
        2.2.2 国内油气需求强劲反弹
        2.2.3 国内油气产量稳定增长
        2.2.4 国内炼油能力继续增加
        2.2.5 油气管道建设快速推进
        2.2.6 石油战略储备能力提高
        2.2.7 三大公司实力明显提高
        2.2.8 产业规制建设取得进展
    2.3 全球经济与油气市场发展趋势
        2.3.1 全球经济保持增长油气供需基本平衡
        2.3.2 “十二五”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发展
        2.3.3 石油需求继续增长天然气市场供需两旺
        2.3.4 炼化产业继续扩张结构调整深度优化
        2.3.5 油气市场稳步发展石油价格总体趋升
        2.3.6 国内油气开发:“稳定大陆发展海洋”
    2.4 小结
第3章 中美油气资源量增长比较研究
    3.1 美国石油储量成长历史
        3.1.1.起步阶段(1900—1919)
        3.1.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3.1.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3.1.4 递减阶段(1971~2004)
    3.2 美国油气资源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3.2.1 储量增减因素
        3.2.2 市场油价因素
        3.2.3 开发强度因素
        3.2.4 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因素
        3.2.5 政策法规因素
    3.3 美国原油产量历史阶段
        3.3.1 起步阶段(1900~1919)
        3.3.2 快速增长阶段(1920 ~1965)
        3.3.3 高位稳定阶段(1966~1975)
        3.3.4 递减阶段(1976—2009)
    3.4 中国油气储量与产量成长历程
        3.4.1 中国油气资源量与储量
        3.4.2 中国油气储量增长与年度资源探明率
        3.4.3 中国油气勘探工作量
        3.4.4 中国的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
        3.4.5 中国原油储量增长历史阶段
        3.4.6 中国未来储量增长领域
        3.4.7 中国石油产量历史
    3.5 中美石油储量与产量历史对比
        3.5.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3.5.2 中美原油储量增长对比
        3.5.3 中美勘探工作量对比
        3.5.4 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3.6 结论
第4章 全球油气竞争与供应潜力模型
    4.1 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增长
    4.2 现阶段全球油气竞争态势
        4.2.1 全球油气心脏地带基本形成
        4.2.2 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4.2.3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下降
        4.2.4 全球新油气权力中心形成
        4.2.5 全球金融资本流动性加剧
        4.2.6 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4.2.7 中东北非政治动荡加剧油价走高和波动
        4.2.8 非传统油气领域争夺升级
    4.3 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模型
        4.3.1 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设计
        4.3.2 应用ARMA 建立全球石油储量成长模型
        4.3.3 模型预测结论
    4.4 全球油气产量增长模型
        4.4.1 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设计
        4.4.2 运用ARIMA 建立全球石油产量增长模型
        4.4.3 模型预测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供求模型与发展路径
    5.1 中国油气发展历史回顾
        5.1.1 玉门摇篮时期(1939~1959)
        5.1.2 大庆会战时期(1955~1978)
        5.1.3.全国拓展时期(1979~2009)
        5.1.4.海洋发展时期(2010~现在)
    5.2 中国各大区石油剩余可开采量模型
        5.2.1 建立石油产量预测模型的设计思路
        5.2.2 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中国各大区石油产量模型
        5.2.3 模型预测结论
    5.3 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模型
        5.3.1 指数平滑法应用思路
        5.3.2 指数平滑法建立石油消费量预测模型
        5.3.3 模型预测结论
    5.4 海洋时期的中国油气战略
        5.4.1 中国油气进入海洋发展时期
        5.4.2 陆地油气开发的忧患——以延安志丹县为例
        5.4.3 中国国内油气战略——“稳定陆上突破深水发展海外”
第6章 美国油气地图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6.1 美国油气地图及战略内涵
        6.1.1 美国油气战略的目标定位
        6.1.2 美国油气战略的系统内涵
        6.1.3 美国油气战略的深刻启示
    6.2 美国油气战略的真实意图
        6.2.1 对非洲资源的新企图
        6.2.2 大中东计划的衰落
        6.2.3 对中亚里海的强行渗透
        6.2.4 对欧洲和亚太的无奈
        6.2.5 对北美、拉美的怀柔和控制
    6.3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6.3.1 美欧等国油气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6.3.2 海洋时期中国油气战略的适应空间
        6.3.3 全球化时代中国油气的战略选择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7.2 本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附录2 论文发表及学术成果

(7)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石化产业链的界定
        1.2.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关系界定
        1.2.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效应
        1.2.4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整体理论框架
    2.2 产业链的价格传导理论基础
    2.3 产业链产品价格的空间关联理论基础
        2.3.1 要素禀赋理论
        2.3.2 原油市场的“一价定律”理论
    2.4 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间调整理论基础
第3章 石化产业链世界市场格局
    3.1 原油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2 石脑油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3 乙烯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4 苯乙烯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5 石化产业链的世界市场整体格局
第4章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效应的多时间属性分析
    4.1 基于Perron-Yabu检验的产品价格波动结构断点划分
        4.1.1 数据选择与模型处理
        4.1.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结构断点的划分
        4.1.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阶段性分析
    4.2 基于互相关方法的产品价格领先滞后阶数阶数分析
        4.2.1 互相关模型的建模与检验
        4.2.2 不同阶段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领先滞后关系阶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分析
    5.1 基于BEKK-GARCH模型的石化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
        5.1.1 BEKK-GARCH模型的构建
        5.1.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分析
    5.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效应分析
        5.2.1 空间网络传导模型的构建
        5.2.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效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时间阶段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分析
    6.1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模型的构建
    6.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冲击的时空传导效应
    6.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效应的稳健性检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结构断点示意图
附录 B:通过互相关检验的石化产业链产品领先滞后关系阶数
附录 C:个人教育背景
附录 D: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期刊论文
附录 E: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F: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8)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背景、影响与中国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
    (一) GDP环比增速趋于下降
    (二) 消费需求复苏势头良好, 但仍处于疲弱状态
    (三) 投资恢复较快增长, 但增长势头趋于弱化
    (四) 贸易失衡状况再度恶化
    (五) 产能利用率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六) 失业率居高不下
    (七)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尚未消除
二、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
    (一) 美联储已经用尽依靠降息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
    (二) 美国金融市场出现较严重的“流动性陷阱”
    (三) 美国财政政策的扩张空间已经较小
    (四) 美元贬值难以改变美国贸易失衡格局
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元广义汇率和美国债务的影响
    (一) 强势美元时期美国M1增加对美元汇率指数的影响
    (二) 2003年以来美国M1增加对美元汇率指数的影响
    (三) 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元汇率指数的影响评估
    (四)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债务的影响
四、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和贸易利益的影响
    (一)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影响
        (二)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全球能源价格的影响
    (三)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全球食用品价格的影响
        (四)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全球工业原料价格的影响
    (五)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国际市场原油、铜和小麦价格的影响
        1.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影响
        2.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国际市场铜价的影响
        3. 美元汇率指数波动对小麦价格的影响
    (六) 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全球初级产品贸易利益格局的影响
五、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一)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格局
    (二)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
        1. 美元流动性增加将加大美国证券投资净流入规模
        2. 美元升值和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致美国投资者增持国外证券
        3. 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证券投资流动净额的影响
    (三) 美元流动性增加对印度短期资本流入的影响
六、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中国持有的美元固定收益资产将蒙受巨大损失
    (二) 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将加大, 并将承担初级产品涨价带来的巨额利益损失
    (三) 美元流动性增加将刺激国际市场短期资本大量流入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9)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总体思路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动态与理论支撑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石油资源产需
        二、石油贸易
        三、石油运输
        四、石油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
        五、石油安全及石油安全战略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三、空间结构理论
        四、地缘政治与经济理论
        五、复杂网络理论
第二章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分析
    第一节 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网络描述
        一、贸易节点识别
        二、出度、入度与贸易联系
        三、权重与贸易联系强度
        四、贸易空间结构的均质性
    第二节 世界原油贸易地域职能划分
        一、数据来源说明与尺度选择
        二、世界石油资源禀赋1分析
        三、国际原油贸易地域职能倾向
    第三节 世界原油贸易联系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出度与入度
        三、全球原油贸易空间结构贸易量与贸易联系的强度演进
    第四节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形态与分异
        一、空间结构的基本形态
        二、结构熵与贸易联系的均质性
        三、世界原油贸易空间结构的模块性
    第五节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发展趋势
        一、世界原油资源的采储比分析
        二、世界石油需求的相关预测
        三、世界原油贸易地域结构变化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的演进机制
    第一节 资源禀赋的决定机制
        一、石油资源禀赋的作用机理
        二、资源禀赋的贸易空间效应
        三、影响资源禀赋空间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 生产的推进机制
        一、生产的作用机理
        二、生产的贸易空间效应
        三、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消费的拉动机制
        一、消费的作用机理
        二、消费的贸易空间效应
        三、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运输通道的推动机制
        一、空间成本与运输方式的作用机理
        二、海运与管道格局
        三、运输格局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地缘环境与外交影响机制—以俄罗斯为例
        一、地缘政治的作用机理
        二、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地缘环境
        三、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外交与地缘考量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评价
    第一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
        一、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的入度
        二、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的权重的演进
        三、空间格局均质化程度演变
    第二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原油的供需矛盾
        二、“多元化“与“走出去“战略的推进
        三、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影响
        四、贸易区位
        五、能源外交的推进
    第三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格局演进趋势
        一、中国的原油需求
        二、国内外的原油供应
        三、进口节点
        四、地域结构变化
    第四节 中国与主要进口国原油贸易格局差异
        一、入度差异
        二、贸易联系强度差异
        三、空间格局均质化程度差异
    第五节 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原油进口格局的风险性依旧
        二、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的经济性下降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及其策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进口原油空间格局优化目标与原则
        一、中国进口原油空间格局优化目标—石油安全
        二、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的原则
    第二节 进口原油空间结构的外在优化
        一、继续坚持多元化战略,兼顾经济性
        二、坚持进口原油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切实解决通道安全
    第三节 中国原油进口贸易空间结构的内在优化
        一、增强石油外交
        二、加大海洋运力建设,建立通道保护机制
        三、生产与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四、利用市场化手段规避贸易风险
        五、加快中国原油储备体系建设
        六、调整经济与能源消费结构
        七、其他相关建议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0)中国石油化工产业 ——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第一章 石油在全球范围内是否还是重要的资源
    第一节 战略性资源的三个特征及石油的商品特点
        一、 石油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性商品
        二、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稀缺性
        三、 石油的生产成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四、 石油资本投入一般追求垄断利润
        五、 石油资源具有不确定性
        六、 石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紧密性
        七、 替代能源及其“回止价格”
        八、 石油市场结构类型——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九、 石油的沉没成本
        十、 OPEC的产能利用及“能源地缘政治”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过程
        一、 1782年,法国人发明煤油灯,为石油的使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二、 20世纪30年代末期,石油供应量超过需要量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大量发现
        四、 石油中心的转移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五、 石油输出国组织建立
        六、 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七、 1986年以后的几年,石油市场一直供过于求,油价持续疲软
    第三节 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及30年石油价格波动
        一、 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
        二、 30年石油价格波动及其一些特点
    第四节 1999年-2000年全球石油价格“高位震荡”的冲击波
        一、 1999年-2000年全球石油价格“高位震荡”
        二、 石油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 在未来30-50年内“石油时代”尚不会结束
        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产销
        二、 从中国大陆来看石油产销
第二章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实施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的背景
    第一节 中国石油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贫油国阶段
        二、 石油自给有余阶段
        三、 石油进口阶段
    第二节 中国已成为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即将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一、 中国是一个石油生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国
        二、 中国已成为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即将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三、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研究和试点用剩余粮食替代石油
    第三节 石化能源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
        一、 我国能源的基本国情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耗
        二、 21世纪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和绿色GDP
        三、 新的世纪能源结构变化对我国能源的影响
    第四节 国际石油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 2000年石油价格高位震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 当今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面临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三足鼎立”
        三、 对世界石油、天然气能源产销布局的简要分析
    第五节 国际石油价格机制演变对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开放型全球战略的影响
        一、 1960年前的原油定价——跨国石油公司的定价垄断
        二、 20世纪60年代至石油危机前的定价环境
        三、 1973-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OPEC充分显示了其实力
        四、 20世纪80年代的定价环境
        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自觉的价格调整机制,重新回归限产保价和减产保
第三章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50多年来的发展及其现状
        一、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50多年来的发展
        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是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第二节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 石油化工企业的计划经济的体制痕迹较深
        二、 石油化工产品成本较高,产品的自然流向不合理
        三、 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名牌产品
        四、 与西方石油大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集团大而不强
        五、 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灵活
        六、 石油化工产业市场秩序较混乱
    第三节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 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二、 从长期来看,全球石油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三、 中国进入WTO后中国石油化工产品将进一步化对外开放
        四、 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化”的挑战
        五、 世界石油化工产业已完成了以资产重组为特征的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节 中国加人WTO后石油化工产业可能受到的影响分析
        一、 经济效益将受到较大的冲击
        二、 市场占有率可能下降
        三、 石油化工产业投资风险将增大
        四、 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难度会加大
第四章 可资借鉴的国外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
    第一节 垄断市场结构中的跨国大石油公司
        一、 埃克森美孚公司
        二、 皇家荷兰/壳牌集团
        三、 BP-阿莫科-阿科公司
        四、 雪佛龙公司
        五、 德士古公司
        六、 意大利埃尼公司
        七、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
        八、 加州联合油公司
        九、 克尔-麦吉公司
        十、 滨海公司
    第二节 跨国大石油公司战略
        一、 “石油企业一体化”战略
        二、 石油国际化经营战略
        三、 从“多样化”转向核心业务
        四、 重视后备储量的接替
        五、 石油开发战略
        六、 重视天然气业务
        七、 石油炼制战略
        八、 石油销售战略
        九、 从多样化经营转向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
        十、 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
        十一、 公司兼并与联合战略
        十二、 重视科研工作
        十三、 重视电子商务
        十四、 “石油开放型”战略
第五章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开放型全球市场竞争战略
    第一节 开放型全球市场竞争战略的内涵
        一、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直面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挑战
        二、 国内各地区市场的相互开放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对外开放
        三、 石油化工产业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而不是以国际区域市场为目标
        四、 国内石油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已经进人“国内市场国际化”阶段
        五、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打破了石油化工产品市场的时空限制
    第二节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的内容
        一、 采用兼并、重组、战略性联合等方式,有效地配置石油和石化资源以及企业资源
        二、 鼓励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市融资
        三、 在国内市场扩大加油站网点,“管好批发,扩大零售”
        四、 调整其内部产业结构,促使其内部产业结构升级
        五、 采取“走出去、多元化”战略
        六、 加快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和多渠道”
        七、 建立“风险采购屏障”
        八、 有序开发我国大陆油气资源
        九、 建立战略性石油储备
        十、 加快石油价格体制和市场体系的建设
        十一、 加快石油企业改革,提升石化企业竞争力
        十二、 发展替代型资源或“绿色资源”
        十三、 制订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法律体系和产业政策
        十四、 应给予石油化工企业财税政策支持
    第三节 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世界石油50强--1999年世界主在石油公司综合位次
2000年世界原油产量
中国油气--1995-2000年全国油气田原油和天然气产量
参考资料

四、1973年国外原油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杨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2]中东石油与21世纪的中国石油安全[D]. 杨中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3)
  • [3]从独立生产体系到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石化产业 ——以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为例(1970-2008)[D]. 刘来平. 南开大学, 2012(07)
  • [4]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 陆胜利.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5]中国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相依性、风险溢出与资产组合研究[D]. 吕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全球化油气竞争与中国的战略选择[D]. 苏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1)
  • [7]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D]. 郭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背景、影响与中国对策[J]. 李建伟,杨琳. 改革, 2011(01)
  • [9]世界原油贸易空间格局演进与中国原油进口空间格局优化策略[D]. 程淑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10]中国石油化工产业 ——开放型全球市场战略理论研究[D]. 江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标签:;  ;  ;  ;  ;  

1973年国外原油产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