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

一、分久必合——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内幕(论文文献综述)

马吉英[1](2014)在《腾势探险》文中研究说明腾势代表了国内外汽车公司联手打开中国纯电动车市场的新模式这种模式能否转化为市场份额,仍然是一个问号与其他汽车合资公司相比,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简称BDNT)是一个"异类",它是国内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用CEO廉玉波的话来说,"自己研发一款车型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里面前所未有"。但现实比理想骨感。过去四年,特斯拉在中国迅速落地,宝马、日产、北汽、华晨等国内外汽车公司也在电动车领域投入重金,而BDNT旗下的电动车品牌腾势上市时间却一拖再拖。最初,腾势希望在2013年底推出第一款车型,随后延迟

戚伟[2](2012)在《嘉兴市克莱斯勒汽车4S店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市场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这十年来汽车产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其中SUV更是在近五年形成了一波井喷行情,在这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的克莱斯勒作为全球最专业的SUV生产厂家,截止到2012年6月在全国已经开设了 109家4S店。而作为浙江省嘉兴市的汽车市场同样发展的如火如荼,但克莱斯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4S店。作者作为嘉兴克莱斯勒汽车4S店投资项目的负责人,在宏观上对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作了分析与展望;微观上,对嘉兴汽车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SUV车型进行了专门的市场调研;同时结合对克莱斯勒旗下全系车型的市场分析,并具体到项目选址、成本收益分析等,从而对克莱斯勒公司在嘉兴开立4S店项目的投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实施后的市场策略。本文不仅在宏观上对汽车市场进行周到分析,也在微观上对设立汽车4S店具体项目的操作细节进行了详尽描述,为克莱斯勒4S店项目进入嘉兴市场的可行性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其他汽车投资项目的申请立项提供了范本。

佟常兵[3](2010)在《企业并购交易过程的复杂性研究——秩序与不确定性》文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资产在一国甚至全球的流动和重组——收购、兼并、剥离——是这个时代资本市场的主流。然而,企业在按照一定规则与程序进行并购交易时并不总是能够确保交易的必然成功,那么,是怎样的因素影响了企业并购交易的成败呢?尽管有众多的法律规则对并购交易进行规制,同时又有众多的并购交易程序、经验、案例可以借鉴,但并购交易的过程还是充满了太多出乎意料的事情。为什么看似按法律规则运作有序的并购交易会有如此多的出乎意料?现有的并购理论对此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这些问题却能在复杂性科学中寻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正是笔者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研究企业并购交易的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先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论述了并购交易双方及利益相关者以并购交易为目的自组织形成了并购交易复杂系统,该系统是一个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规则稳定运行与演化的开放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多样性、多层次性、自适应性、非线性、演化的动力学特性、秩序性与不确定性等所有复杂系统的特征,目的、秩序以及不确定性是构成该复杂系统的核心。其次,企业并购交易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运行的,规则使企业并购交易形成了一定的秩序结构。除了国家为保障企业并购交易的有效运行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显规则外,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体现着一定目的和意图的隐规则。本文从企业并购交易的自组织性、共生性、协同性、组织性及作用机制等五个角度揭示了企业并购交易的这种隐秩序,并运用熵理论对企业并购交易系统的有序性进行了评价。通过例子实证了系统的协同关系越复杂、复杂性评价值越大,则协同性和复杂有序性越差的特征。接下来,从企业并购交易主体、交易环境和交易市场入手,详细地揭示了并购交易中谈判、支付方式、潜在第三方的介入、决策等行为主体的不确定性,以及地方政府、社区、舆论、市场、宗教等社会环境,反垄断监管、行业监管、政治性监管、司法裁决等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建立了并购交易系统的不确定性结构图,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非线性相互作用与模棱两可是导致企业并购交易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运用熵理论对并购交易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论证了并购交易系统的功与不确定性成正比例关系,即功越大说明系统不确定性越严重;信息熵的减少,对减少系统运行的不确定性贡献将提高。最后,从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角度,论述了并购交易系统不确定性与秩序性的统一;分析了并购交易系统的分形特征,构建了并购交易系统的动力学演化模型;同时论述了通过有效运用专家知识系统、掌握并购交易的方法与技巧、加强保密意识、选择恰当的时机、增加必要的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克服企业并购交易的不确定性;并从并购的交易模式与融资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创新对并购交易的促进作用,以及创建新规则对隐规则向显规则的转化的作用机制。全文创新地提出了:(1)并购交易是一个自组织的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规则稳定运行与演化的复杂系统;(2)并购交易具有显秩序和隐秩序的特点,引入熵理论建立了并购交易系统有序性评价模型和评价系统关系图,使并购交易秩序的阐述得以更加完整、清晰、系统化;(3)运用复杂性科学系统地对企业并购交易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同时,论述了并购交易系统不确定性与秩序性的统一、演化和创新。

苏立峰[4](2006)在《基于改革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由于政策和体制原因,其经营效率低下,面临的问题众多。另一方面,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日期的临近,国有银行将不得不直接面对国外先进银行的激烈竞争。内忧外患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大致说来,理论界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可以采取市场结构取向或治理结构取向,笔者认为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其运行效率、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基础,包括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然后按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概念重新解释了其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下公司的产权制度特点及公司治理特点,并以花期集团和德意志银行为代表详细描述了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第三章中具体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等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理论界对改革方式的争论。 第四章中首先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然后提出了包括明晰产权主体、改变产权组织形式、完善委托——代理机制和产权结构多元化等在内的产权制度改革方式。为最大限度提升公司治理结构绩效,在产权结构改革中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构建起适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为此国家应该把对国有银行的绝对控股转变为相对控股。 第五章中在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股东大会制度、董事会制度、高级管理层制度和取消监事会制度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方案,以及完善资本市场监督、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银行业产品市场和加强对银行业监管的外部治理结构改革措施。最后笔者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实践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如处理不良贷款、提高资本充足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改造等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在股份制改造方案的设计上,笔者提出了把部分国有普通股变为黄金股的股权结构安排方案,而这种安排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

贾希凌[5](2006)在《涉外经济管制法律协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涉外经济发展迅速,有关涉外经济的立法及其他管制措施急速增加,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在这种情况下,涉外经济管制的法律协调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涉外经济管制应以法律为主要手段,以协调、统筹为基本理念,突出管制的合理性和适度性,谋求涉外经济管制与经济自由、涉外经济安全与经济效率的动态平衡。围绕以上核心观点,本文分为六章,前三章为总论,其中第一章为引言,论述了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第二章探讨了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与模式转变,并对涉外经济管制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三章承上启下,讨论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的影响,既是前三章的总结,又提出完善涉外经济管制的基本思路。本文后三章为分论,选取了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法律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法律协调以及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四章首先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竞争规律出发,研究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关系。第五章则论述了与竞争政策相对应的另一个基本经济政策即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法律协调。第六章则以资本账户管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例,研究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这是从第四、五章对实体经济问题的探讨过渡到对金融经济问题的分析,目的是力求在尽量广阔的视域内进行论证。本文最后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本文在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别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力求结合经济与法律的研究方法,努力贯彻唯物辩证法、系统论、科学发展观,运用所能收集到的相关国内外理论,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的法律协调提出自己初步的观点。以下是对本文各章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一、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涉外经济管制改革应建立一个协调的“广义规范性治理系统”我国现代化建立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涉外经济管制是以涉外法律和涉外政策为主要媒介的经济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涉外经济管制具有长期过渡性。一方面,涉外经济与国内经济在一段较长的阶段各自具有特点,涉外经济还有相对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该对涉外经济采取特别管制措施;另一方面,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越来越充分地纳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与涉外经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涉外经济管制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越来越少。通过分析我国涉外经济管制的背景,本文第一章进一步讨论了其历史使命。作者认为,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善治”,即协调的涉外经济管制的体制和机制。涉外经济管制改革本质是改变管制的规则和运行模式。在后WTO时代,涉外经济的因素的比例在逐渐增大,内外经济一体化反映了中国版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在经济管制上的要求就是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经济长期发展需要的涉外经济管理规则体系以及精细化的管制体制。笔者主张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协调的涉外的“广义规范性治理系统”。所谓“广义规范性治理系统”是包含了狭义的公司治理、村落(社区)治理、行业自律性治理、政府治理等各类以公开的根据程序形成的、具有惩罚强制的规则和纪律为基础(规范性的连接要素)并以公开的组织(社会性的主体要素)和制衡的结构为依托(民主性的体制要素)的治理模式。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要求我们能够持久地通过法律为主的制度规范把各种资源有效配置起来。二、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总纲是创新式的协调发展本文第二章着重论述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与模式转换。经济管制属于政府管制的范畴。涉外经济管制是一国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对涉外经济进行的监督、管理和规制的行为。它是国家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整的延伸,又是国家对涉外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综合,其具体作用表现为贯彻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维护涉外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克服市场失灵。涉外经济管制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管制原则、适当管制原则、协调管制原则和效率管制原则。与上述涉外经济管制的作用和基本原则相适应,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应体现法律政策中心的理念、统筹协调的理念、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竞争性管制的理念,其理念革新的总纲是创新式的协调发展。其中的“法律政策中心”理念并非是针对人治与法治的紧张状态而评价中国特色“政策法”的概念。“法律政策”是一国在某个领域立法、执法和司法长期遵守的基本政策、原则和纲领,是体现在具体法律中并长期保持的精髓。在涉外经济领域,所谓以“法律政策”为中心就是以法律政策为指针和总纲的治理理念,笔者建议在对外经济管制中应确立一套稳定的基本的法律政策,使涉外经济立法系统化和透明化,并长期指导管制的活动。这是我国法治理念在对外经济管理的延伸和具体化。在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应进行下述模式转换:(1)法律形式要从“分而治之”向“内外融合”转换,共同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经济外向型”,促进内外经济法律体系同步发展。(2)法律政策要从自由贸易政策向自由与公平贸易政策相结合的模式转换,从限制性投资政策向自由投资和投资管制结合的投资政策转换,从鼓励出口创汇向内外经济平衡政策转换。(3)法律功能应实现从防御型法律向防御与进取结合型法律的转换,尤其是争取合法的国际利益和服务国内经济,做到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的结合。(4)体制架构要从集中管理模式向协调管理和统一管理的有机结合转换,管制手段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中心向规范、新型、长效和多样的手段集合运用的模式转换。(5)法律价值应从“以政府为导向”向“以市场主体为导向”转换,以利益分配格局的调动为媒介促进市场化管制的建设。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信息技术发展、金融全球化、国家主权削弱、国家安全问题等都对涉外经济管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第三章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影响。首先,笔者认为要理清涉外经济政策、法律与经济管制之间的关系,力求涉外经济法律的体系化,并处理好稳定性和变动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涉外经济立法的整体规划和立法适度超前,使涉外经济管制具有较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其次,涉外经济管制不但要平衡各方的利益,而且规制的重点应放在扼制涉外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负效应上。另外,加入WTO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完善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包括涉外经济管制立法的统一性问题、透明度问题、一致性问题、充分利用WTO规则问题、国民待遇问题、运用协调型创新性管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要求我们加快多方面的制度层面的深度结合,把发展对外贸易、资本引进、技术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改革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能把对外开放政策的宗旨简单地停留在机器设备、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引进的低级层面。总之,全球化的利益并非自动、均匀分配的,我国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充分、合理地运用WTO规则空间,在全球化进程中为我国争取最大化的利益。四、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法律协调本文第四章选取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法律协调为例探讨了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协调问题。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具有共同的目标,即促进和维护自由开放的具有竞争性的贸易制度来保证市场的自由运作,最终使消费者获利从而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经济得到发展。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如何将我国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有效地通过法制手段处理好,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和强大的竞争力,成为需要密切关注的课题。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都是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服务于统一的国家发展战略,而竞争政策与WTO规则下的贸易政策的原理又同出一源。然而,两者之间又有冲突,主要表现在空间适用、保护对象或政策目标、利益保护的对象以及具体措施方面的冲突。因此,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复杂,处理两者关系并无固定的模式。协调二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创造能够促进我国竞争和贸易政策辨证或柔性配合的一种制度安排和相辅相成的政策协同效果。笔者认为,协调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关系,必须在战略与战术上配合无间。在战略上,无论竞争政策还是贸易政策必须符合某个阶段国家总体经济和政治的战略性目标并始终围绕增进综合国力和战略性利益这个轴心,而在战术上必须动员各种专业力量参与国际规则和国内法规的制定,尤其在制定国内法规时要充分利用国际条约、惯例、案例的经验以及他国的经验,巧妙利用各种规则的优惠、空间甚至漏洞来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方式包括(1)扩张贸易政策的功能边界以便代替竞争政策或弥补竞争法的不足;(2)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个别制度之间可以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加以协调;(3)通过国际立法协调两者的冲突。笔者以欧盟与美国为例对竞争政策的双边协调、以WTO为例对竞争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调进行了探讨,说明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是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在国家利益差异面前,各国政府立场迥然,因此国际协调过程困难重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抽出那些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概括为一个政策法律群体,即“战略性政策法律体系”,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各有不同的规范对象、逻辑和方法,但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即较长历史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目标,而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属于战略性政策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笔者主张对法律政策的分析应遵循规范分析、利益分析要服务于和从属于价值分析的观点。五、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法律协调本文第五章讨论贸易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关系,其目的是从法律角度考察产业政策法与贸易法、外资法的相互制约和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为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完善产业政策法以及协调政策之间的关系提出法律见解。贸易、外资政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在透过产业政策后仍然可以反射到竞争政策,并最终对竞争政策施加作用。因此在本章中,竞争政策仍被提出作为讨论的参照体。贸易暨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表现为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冲突与缓和,外资政策与贸易政策在实现、促进、替代产业政策方面逐渐突出。笔者从政策之间的联系性出发,提出“经济政策魔方”的概念,解释多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应系统和动态地对待经济政策的关联效应,经济政策需要搭配组合,协调经济政策群体需要法律的系统支持。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使这一魔方达到最佳状态,经济管制机制应发挥出高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本章第二部分回顾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产业政策法的基本框架,尤其是体现我国产业政策的选择性的集团化战略,并对我国产业政策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本章第三部分探讨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包括以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幼稚产业政策、战略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关系。然后在第四部分探讨考察了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从实证角度研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历史变迁及其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协调,探求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政策路线的转换,并分析了外资政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包括技术外溢效应与核心技术空洞化、税收损失、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减缓产业结构优化以及挤出效应、锁定效应与产业空心化等。本章第五部分讨论了外资政策与产业安全的关系,认为鉴于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主张为了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应实行外资利用的中性化政策。笔者借用李斯特的名言,提出“制度的生产力比之制度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政策组合才能发挥实效。为此,应以法治为中心,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创造多种经济政策的法律协调机制,在吸收外资中应以促进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外资结构的总体优化。六、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当前银行引入外资、人民币汇率改变等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这些热点问题为主要例证,初步研究了金融机构组织再造过程中的管制协调问题和金融资产(金融市场)价格管制过程中的协调问题。涉外金融管制法律协调的中心问题是适应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和混业经营的需要,理性对待金融风险和金融效率,建立一种适当的协调体制与机制,并适时制定和修改金融基本法律,厘清不合时宜的金融行政法规、规章,形成金融法律系统不断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金融组织再造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涉外金融管制应以追求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的平衡性为目标。本文第六章初步探讨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强调贸易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研究资本项目外汇管制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外汇管制的现实驱动资本项目自由化。笔者回顾了资本管制的进程,论述了资本管制变化的条件性,分析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的实质及其风险,并总结金融资产价格、金融发展与资本风险管理的关系。这些探讨佐证了外汇管制、外贸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性。本章还探讨了WTO有关规则与金融服务业开放的问题,包括WTO有关规则与我国金融监管立法以及WTO规则适应与运用的协调,介绍了国际政策的背景,为研究金融机构组织再造中的法律协调打下基础。本章还以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例讨论了金融机构组织再造中的法律协调问题,包括银行改革、外资金融机构立法进程以及、有关政策目标、原则与标准的讨论。经过对银行业开放的深层分析与法律对策分析,从金融开放的角度看,本文认为金融属于一国重要资源,外资银行市场准入必须遵循适合国情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对外资银行进入要谨慎地权衡利弊,加强监管协调。最后,本章分析了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平衡问题,包括金融安全的内涵、引进战略投资者要注意金融安全、开放条件下更应防范金融危机、辨证处理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以及平衡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需要协调性金融管制等问题。从体制建设上,本章认为应建立金融协调管制的体制,建立金融监管局以及强化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的配合。七、总结本文第七章对全文做了简单总结。通过对在WTO背景下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协调以及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的分析研究说明,涉外经济管制需要一种综合配套的协调的治理理念与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战略性法律体系。文章强调涉外经济管制的核心是互动性治理而不是永远依靠强制性惩罚。涉外经济管制的法律协调并不是仅仅在经济领域内的协调就能提供充分的条件,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应创造多层次、立体多元化的综合协调模式,把资源、权利和责任统一整合起来。另外需要把握管制的“度”,包括角度、限度、深度、力度、速度、广度、频度,防止对经济实体、金融机构的微观活动的过度行政干预,防止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的片面化、绝对化。放松管制与强化管制是辩证关系,放松管制的过程也就是法律变革的过程。本文的研究只是初步尝试,作为本人一个阶段的学习小结,尚有缺漏,期待方家不吝指正。

吕耀明[6](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三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二、分久必合——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内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久必合——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内幕(论文提纲范文)

(2)嘉兴市克莱斯勒汽车4S店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市场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研究的方法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项目可行性分析理论
    2.2 市场研究理论综述
    2.3 SWOT分析法理论综述
    2.4 克莱斯勒公司研究综述
3 中国汽车产业及克莱斯勒(中国)公司发展
    3.1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简析(可行性宏观环境分析)
    3.2 克莱斯勒公司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路径
    3.3 强势回归后的克莱斯勒重新布局中国市场
    3.4 克莱斯勒国产化进程和2012亮眼业绩
4 嘉兴市汽车销售以及SUV细分市场分析(项目可行性嘉兴市场宏观分析)
    4.1 嘉兴市基本概况
    4.2 嘉兴市汽车销售市场分析
    4.3 嘉兴市SUV汽车细分市场分析
    4.4 嘉兴市Jeep、克莱斯勒、道奇市场发展情况
5 克莱斯勒全系车型嘉兴市场分析
    5.1 克莱斯勒品牌SWOT分析(嘉兴市场)
    5.2 克莱斯勒品牌市场细分
    5.3 指南者
        5.3.1 车型概况及竞品车型
        5.3.2 市场分析
        5.3.3 市场策略
    5.4 牧马人
        5.4.1 车型概况及竞品车型
        5.4.2 市场分析
        5.4.3 市场策略
    5.5 大切诺基
        5.5.1 车型概况及竞品车型
        5.5.2 市场分析
        5.5.3 市场策略:
    5.6 克莱斯勒300C
        5.6.1 车型概况及竞品车型
        5.6.2 市场分析
        5.6.3 市场策略
    5.7 大捷龙
        5.7.1 车型概况及竞品车型
        5.7.2 市场分析
        5.7.3 市场策略:
    5.8 嘉兴克莱斯勒汽车4S店项目市场经费投入分析:
6 嘉兴克莱斯勒汽车4S店项目可行性微观分析
    6.1 项目用地
        6.1.1 嘉兴市汽车商贸园
        6.1.2 汽车文化精品一条街
        6.1.3 项目选址
    6.2 项目投资成本核算
        6.2.1 嘉兴克莱斯勒城市展厅(天德汽贸城)
        6.2.2 嘉兴克莱斯勒4S店(余新镇)
    6.3 项目投资三年预期完成指标
    6.4 项目投资回报周期和回报率
7 公司发展路径分析及展望
    7.1 投资项目合理布局的集团效应
        7.1.1 汽车投资项目分布
        7.1.2 汽车投资项目发展方向
    7.2 目标人群的俱乐部营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企业并购交易过程的复杂性研究——秩序与不确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企业并购的定义与分类
        1.3.1 并购的定义
        1.3.2 并购的分类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整体结构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2. 企业并购交易过程的研究综述
    2.1 关于并购的研究综述
    2.2 关于并购交易过程的研究综述
    2.3 企业并购交易的复杂性研究综述
3. 复杂性及企业并购交易复杂系统
    3.1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3.1.1 关于复杂性及复杂系统
        3.1.2 对复杂性及复杂系统的认识
    3.2 并购交易复杂系统
        3.2.1 并购交易是一个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3.2.2 并购交易系统是一个稳定运行与演化的系统
        3.2.3 并购交易系统的秩序与不确定性
4. 并购交易系统的秩序
    4.1 规则与秩序概述
        4.1.1 规则
        4.1.2 秩序
    4.2 企业并购交易的显秩序
        4.2.1 政府对并购交易的规制概述
        4.2.2 行业规制
        4.2.3 对并购交易的其它规制
    4.3 企业并购交易的隐秩序
        4.3.1 企业并购交易的自组织性
        4.3.2 并购交易的共生性与组织性
        4.3.3 并购交易的协同性
        4.3.4 并购交易的作用机制
    4.4 并购交易系统秩序的评价
        4.4.1 熵的基本概念简述
        4.4.2 复杂性的熵评价
        4.4.3 并购交易系统复杂有序性的评价模型建立
        4.4.4 并购交易系统复杂有序性评价案例分析
5. 并购交易的不确定性
    5.1 企业并购交易行为主体的不确定性
        5.1.1 谈判的不确定性
        5.1.2 并购交易支付的不确定性
        5.1.3 潜在第三方介入并购交易的不确定性
        5.1.4 决策的不确定性
    5.2 企业并购交易环境导致的不确定性
        5.2.1 社会经济环境导致的并购交易的不确定性
        5.2.2 监管环境导致的并购交易不确定性
    5.3 企业并购交易不确定性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分析
        5.3.1 不确定性原因分析
        5.3.2 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不确定性
    5.4 并购交易系统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价
        5.4.1 信息力及熵的度量
        5.4.2 并购交易系统不确定性的熵评价
6. 并购交易系统复杂性的演化与创新
    6.1 企业并购交易秩序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6.1.1 并购交易系统的分形特征
        6.1.2 分形特征的度量方法
    6.2 并购交易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6.2.1 密度函数Φ(x)的分布
        6.2.2 密度函数Φ_(n+1)(x)与Φ_n(x)的关系
        6.2.3 系统不确定性的演化
    6.3 并购交易中不确定性的克服与运用
        6.3.1 有效运用专家知识系统
        6.3.2 掌握并购交易的方法与技巧
        6.3.3 加强保密意识
        6.3.4 选择恰当的时机
        6.3.5 增加必要的信息
    6.4 并购交易系统的创新
        6.4.1 并购交易系统的创新性
        6.4.2 创新在并购交易中的应用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改革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引子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三、论文写作思路
    四、结构安排和主要内容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六、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
        一、古典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企业理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企业理论
        三、产权理论
    第二节 现代商业银行理论
        一、商业银行的类型和组织形式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
        四、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第三节 公司治理理论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内涵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
        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第二章 西方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节 西方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状况
        二、西方银行产权制度对国有银行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美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
        二、德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
        三、西方银行治理结构对国有银行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方式的争论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制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一、1979-1993年间的银行业制度
        二、1994年以后至今的国有银行体制改革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问题
        二、不良资产问题
        三、盈利能力问题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式的争论
        一、改革的原因和目标
        二、改革方式的争论
        三、是市场结构还是治理结构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及存在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产权制度特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一、明晰产权主体,解决“所有者缺位”
        二、产权组织形式改革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完善委托——代理机制
        四、产权结构改革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第一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结构
    第二节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一、公司为谁而治理
        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制衡机制
        三、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外部约束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实践中具体问题解决初探
        一、处置不良货款,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按公司治理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革
        三、上市改造,利用资本市场完善银行治理的外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5)涉外经济管制法律协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涉外经济管制改革时代背景和历史使命
    一、本文的结构安排
    二、涉外经济管制并牵现代化和全球化
    三、涉外经济管制的过渡性和变动性
    四、涉外经济管制反映“后WTO 时代”的新要求
    五、涉外经济管制改革的目标----“善治”
    六、小结:涉外经济管制法的改善要求
第二章 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与模式转换
    一、涉外经济管制概述
        (一) 涉外经济管制的概念
        (二) 涉外经济管制的作用
        (三) 涉外经济管制的基本原则
    二、涉外经济管制的理念革新
        (一) 法律政策中心的理念
        (二) 统筹协调的理念
        (三) 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 竞争性管制的理念
    三、涉外经济管制的模式转换
        (一) 法律形式:内外融合
        (二) 法律政策:自由与管制相结合
        (三) 法律功能:防御与进取结合
        (四) 法律价值:以市场主体为导向
        (五) 体制架构:在法治化基础上的协调管理和统一管理
    四、小结:协调管制是涉外经济管制创新的主要趋势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涉外经济管制的影响
    一、涉外经济管制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 信息技术发展对涉外经济管制的影响
        (二) 金融全球化对涉外经济管制的影响
        (三) 国家主权与涉外经济管制
        (四) 国家安全与涉外经济管制
    二、涉外经济政策、法律与经济管制
        (一) 涉外经济政策和法律的关系
        (二) 涉外经济法律的体系化
        (三) 稳定性和变动性的逻辑关系
        (四) 立法整体规划和适度超前
        (五) 涉外经济管制的价值取向
    三、加入WTO 与我国涉外经济管制法律的完善
        (一) 涉外贸易管制立法的统一性问题
        (二) 涉外经济管制法的透明度问题
        (三) 涉外贸易管制法的一致性问题
        (四) 涉外贸易管制立法要充分利用WTO 规则
        (五) 涉外经济管制立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
        (六) 运用协调型创新性管制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
    四、小结:合理运用WTO 规则空间,争取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
第四章 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法律协调
    一、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关系概述
        (一) 政策间关系与国际竞争力
        (二) 政策间关系的国内外视角
        (三) 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概念性探讨
    二、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联系、冲突与协调
        (一) 国际经济立法一体化趋势对协调政策间关系的启示
        (二) 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联系
        (三) 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冲突
        (四) 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
    三、竞争规范的国际协调
        (一) 各国竞争政策的多样性
        (二) 竞争政策的双边协调:以欧盟与美国为例
        (三) 竞争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调:以WTO 为例
第五章 产业政策与贸易暨外资政策的法律协调
    一、考察贸易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关系的必要性
        (一) 贸易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关联性
        (二) “经济政策魔方”:多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三) 协调经济政策群体需要法律的系统支持
    二、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产业政策法的基本框架
        (一) 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之一:选择性的集团化战略
        (二) 产业政策必要性的经济理论解释
        (三) 我国产业政策法的历史、现状与评价
    三、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
        (一) 以贸易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二) 幼稚产业政策、战略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
    四、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
        (一)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协调.
        (二) 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
        (三) 外资政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效应的分析
    五、外资政策与产业安全
        (一) 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二) 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安全的隐患
        (三) 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实行外资利用的中性化政策
    六、以法治为中心,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创造多种经济政策的法律协调机制
        (一) 外资贸易发展战略的转变与争论
        (二) “制度的生产力比之制度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三)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组合
    七、小结
第六章 涉外金融管制的法律协调
    一、内资金融管制与涉外金融管制的协调:统一性和差异性
        (一) 金融开放的趋势
        (二) 协调监管的因由
    二、贸易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
        (一) 贸易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国际组织协调
        (二) 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 贸易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三、资本项目外汇管制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 规避外汇管制与资本项目自由化
        (二) 资本管制的进程
        (三) 资本管制的变化是有条件的
        (四) 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的实质及其风险
        (五) 金融资产价格、金融发展与资本风险管理
    四、WTO 有关规则与金融服务业开放
        (一) WTO 有关规则与我国金融监管立法
        (二) WTO 规则适应与运用的协调
    五、金融机构组织再造中的法律协调:以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例
        (一) 银行改革、外资金融机构立法进程以及国际实践
        (二) 有关争论与政策目标
        (三) 原则与标准的讨论
        (四) 银行业开放的深层分析与法律对策
    六、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平衡
        (一) 金融安全的内涵
        (二) 引进战略投资者要注意金融安全
        (三) 开放条件下更应防范金融危机
        (四) 辨证处理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五) 平衡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需要协调性金融管制
    七、建立金融协调管制的体制
    八、小结
本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 文章架构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主要学术观点与结论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在信用经济中的运用
        (二) 创新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三) 创新与商业银行的理论分析
        (四) 商业银行的职能演变及其界定
        (五) 商业银行创新涵义的剖析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激发与管理
        (一) 商业银行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变革
        (二) 商业银行创新流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形式与方法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形式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法
        四、 商业银行创新形成过程的管理
        (一) 创意或构思的产生
        (二) 创意或构思的筛选
        (三) 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四) 创新项目的测试与修正
        (五) 总结与推广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 影响面广、作用力大
        (二) 易模仿性
        (三) 无形性
        (四) 多样性
        (五) 高风险性
        (六) 持续性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四)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五) 商业银行技术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因
        一、 社会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决定因素
        二、 科技进步是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推动力
        三、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外在压力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和效率
        (二) 商业银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负面影响
        (一)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影响
        (二) 商业银行创新带来新风险
        (三) 商业银行创新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
        三、 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认识与判断
    第五节 小结
        一、 商业银行创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
        二、 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创新是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定义与特征
        (一) 产品的无形性
        (二) 质量的差异性
        (三) 产品的同质性
        (四) 价值的可变性
        (五) 无存货性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分类
        (一) 按业务范围分类
        (二) 按创新的内容分类
        (三) 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形式分类
        (四) 按期限长短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金融市场的规范
        一、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意义
        二、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 金融市场人为分割
        (二) 金融市场与社会投融资者的分离
        (三) 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不够完善
        (四) 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单一,缺乏市场传导机制
        (五) 信息系统相对滞后,市场透明度差,交易率低
        四、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规范
        (一) 建立健全各类金融市场,并将其有机结合
        (二) 塑造和培育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活跃市场交易
        (三) 丰富金融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四)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
        (五) 吸收西方创新成果,规范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六) 提高金融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三节 负债业务创新及其借鉴
        一、 客户存款业务(被动型负债)创新
        (一) 客户存款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
        二、 借入负债业务(主动型负债)创新
        (一) 借入负债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借入负债业务创新的意义
    第四节 贷款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三) 我国商业银行多种选择贷款的创新
        二、 票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票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创新票据贷款新业务的意义与作用
        (三)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贷款的创新
        三、 贷款销售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贷款销售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销售的创新实践
        四、 风险投资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风险投资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创新实践
        五、 项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项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贷款的借鉴与创新
        六、 国际合作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国际合作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国际合作贷款的创新实践
    第五节 投资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投资业务创新的概念
        二、 债券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垃圾债券
        (二) 离岸债券和欧洲债券
        (三) 浮动利率债券
        三、 中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直接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包销和分销等活动
        (二) 代理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三) 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扩大业务范周
        (四)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最佳的证券投资形式
        (五) 不断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券新品种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 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 汽车贷款证券化
        (三) 信用卡贷款证券化
        (四) 应收帐款证券化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二)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设想
    第七节 个人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里程碑
        一、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实践
        (一) 个人消费贷款
        (二) 个人理财业务
        二、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状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金融业务的机遇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一)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二) 强化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调查与发展规划
        (三) 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人金融商品
        (四) 丰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方式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特征
        (一) 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资金向商业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转变
        (二) 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
        (三) 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
        (四)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实现了对传统中间业务的突破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一)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
        (二) 按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分类
        (三) 按中间业务是否与银行信用直接有关分类
        (四) 按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分类
        (五) 按中间业务的审批与备案的形式分类
        (六) 按中间业务功能和形式分类
    第二节 不断丰富传统中间业务的内涵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
        一、 代理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代理收付款业务
        (二) 代保管业务
        (三) 代理保险业务
        (四) 代理清欠、代理监督和代购代销业务
        (五) 代理证券业务
        二、 信托和租赁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托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二) 租赁业务创新的种类与实践
        三、 结算业务自动化和电子化创新
        (一) 支付系统的创新
        (二) 清算系统的创新
        四、 担保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备用信用证
        (二) 保证付款
        (三) 监督付款
        (四) 履约担保
        (五) 投标担保
    第三节 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战场
        一、 商业银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的概述
        二、 证券承销业务创新与实践
        三、 证券交易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证券经纪业务
        (二) 证券自营业务
        四、 其它收费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息咨询业务
        (二) 财务顾问业务
        (三) 资产管理业务
    第四节 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新领域
        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概述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及风险防范
        (一)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实践
        (一) 传统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二) 现代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研究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 渐进式发展的原则
        (三) 创新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四) 讲效益的原则
        (五) 以优质服务取胜的原则
        三、 创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好运行环境
        (一) 培育和创造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
        (二)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的研究
        (三)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电子化含量
        (四) 构建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 建立健全中间业务法规制度
        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 创新与发展我国传统中间业务的设想
        (二) 开拓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构思
        (三)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演变
        一、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回顾
        (一) 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
        (二)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四) 20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中国古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中国近代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比较
        一、 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是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史上最耀眼的明珠
        (二) 贴现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一大特色
        (三) 承兑行是世界商人银行的鼻祖
        (四) 总分行管理模式是世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样板
        (五) 专业化管理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点
        (六)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国际化发端于英国
        二、 美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双轨制”和“单一银行制”体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 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银行持股公司是其最富特色的组织创新
        (四) 组织机构多样化是其组织创新的特点
        (五) 组织创新国际化在美国得到高度的发展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综合化是其组织创新最大的特色
        (二) 高度集中的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密度高且国有化程度高
        (四) 国际化是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重要特征
        四、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征
        五、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总体特征
        (一) 并购促进了商业银行大型化
        (二) 组织结构综合化
        (三) 竞争形成银行非中介化的趋势
        (四)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五)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第三节 从分业经营到合业经营是历史的必然
        一、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 投资银行的定义
        (二) 当代投资银行的功能作用和特征
        (三) 西方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四) 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二、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比较
        (一)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二) 不同的职能作用
        (三) 不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方式
        (四) 不同的资金和利润来源
        (五) 不同的竞争力
        三、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分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二) 合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三)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究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选择
        一、 运用并购等创新手段构造中国的航空母舰
        (一)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意义
        (二)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则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二、 以组织结构多元化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多元化的必要性
        (二) 我国经济结构变革为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三) 大力创新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积极推进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途径思考
        (三)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捷径--分拆改制上市
        (四)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上市应注意的问题
        四、 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创新
        (一) 按照扁平化和集约化的要求改造内部组织架构
        (二) 强化商业银行组织的活力
        五、 加快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步伐
        (一) 中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与发展的概况
        (二) 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策略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 资产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商业贷款管理
        (二) 可转换性管理
        (三) 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传统负债管理
        (二) 当代负债管理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涵义
        (二)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
        四、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五、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借鉴
        一、 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二、 商业银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三、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
        (二) 商业银行营销因素组合
        (三)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四) 实现商业银行营销目标的基本策略
        四、 两方商业银行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崇尚战略眼光
        (二) 强调准确定位
        (三) 注重形象塑造
        (四) 强化情感管理
        (五) 追逐金融人才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文化
        一、 商业银行文化定义与意义
        二、 商业银行文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核心
        四、 构建商业银行文化的关键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历史追溯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实践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 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创新的力度
        (三)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的优秀文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一般分析
        一、 商业银行监管的概念
        二、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一) 一元化监管模式
        (二) 多元化监管模式
        (三) 跨国化监管模式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初始时期
        (二)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成熟期
        (三)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实践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初始阶段(1978-1984)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长阶段(1984-1995)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熟阶段(1995-)
        三、 商业银行创新与金融管制创新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一) 明确银行监管体系的法律地位,强化监管的法制建设
        (二) 健全商业银行的互律监管系统,促进同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 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二、 构造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一) 重构内控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三) 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
        (四) 提高内控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五) 注意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相互衔接
        三、 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信评估制度
        (二) 加快配套改革,为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创造条件
        四、 加强国际间商业银行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一) 采取综合性和国际性的监管策略
        (二) 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与合作
        五、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自由化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国际化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电子化
        四、 商业银行创新的综合化
        五、 商业银行创新的多样化
        六、 商业银行创新的持续化
        七、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三) 现代企业制度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四) 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五) 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六) 国际化程度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分析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 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造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力量
        (三) 市场机制的确立产生了强大的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动力
        (四) 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扩大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应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一) 商业银行创新应适应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
        (二) 以渐进式创新为基础,积极追求突变式创新
        (三) 以需求适应型创新为基点,增强商业银行创新供给能力
        (四) 以智能化改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
        (五) 坚持放松管制和完善监管同时并举的方针
        (六) 抓住加入WTO机遇,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分久必合——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内幕(论文参考文献)

  • [1]腾势探险[J]. 马吉英. 中国企业家, 2014(20)
  • [2]嘉兴市克莱斯勒汽车4S店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市场策略分析[D]. 戚伟.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3)
  • [3]企业并购交易过程的复杂性研究——秩序与不确定性[D]. 佟常兵.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2)
  • [4]基于改革视角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苏立峰. 南昌大学, 2006(11)
  • [5]涉外经济管制法律协调问题研究[D]. 贾希凌. 华东政法学院, 2006(05)
  • [6]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合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