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三级线虫(Stryloides: Trichotlenidae)

我国首次发现三级线虫(Stryloides: Trichotlenidae)

一、特氏线虫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圆线目:毛圆科)(论文文献综述)

罗晓平[1](2021)在《绵羊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调查及耐IVM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分析》文中认为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作为全球分布且严重危害反刍动物的寄生虫之一,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防控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加剧,给全球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内蒙古作为我国肉羊主产区,生产模式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不同饲养模式下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驱虫药物耐药现状是否一致还尚不清楚,尤其是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机理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已发现的耐药基因是否适用于国内现场虫株的耐药性检测知之甚少。为此,本论文从生产实际出发,首先开展内蒙古不同养殖模式下,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驱虫药物的耐药性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及敏感虫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就分离株耐阿苯达唑情况及已报道的与伊维菌素耐药相关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了与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的新基因。上述研究内容为制定不同生产模式下捻转血矛线虫的防控策略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研究国内捻转血矛线虫对常用驱虫药物的耐药机制提供了虫种资源,更为发现用于评估和检测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新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所取得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对绵羊胃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羊只所感染的优势线虫为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其在纯舍饲条件下的牧场感染率为0;在纯放牧模式下,羊群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则最为严重,平均感染率达到了94.1%,且EPG≥1000的羊只平均占比达到了24.1%;而半舍饲模式下羊群感染状况则介于两者之间,感染率为27.0%~100%,EPG≥1000的羊只平均占比为12.9%。其次,通过粪便虫卵减少试验,了解了纯放牧及半舍饲模式下捻转血矛线虫对常用驱虫药的耐药现状,结果显示,85.7%的群体对伊维菌素耐药;75.0%的群体对阿苯达唑耐药;但60.0%的群体对氯氰碘柳胺钠敏感;且部分种群对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呈现双重耐药现象。上述结果为筛选适用于本地捻转血矛线虫防控的敏感高效驱虫药物和制订不同防控方案及兽医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了依据。(2)针对本地区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严重的问题,为进一步弄清已报道基因是否适用于现场虫株的耐药性检测,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开展了国内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虫株的分离,并对其耐药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到了3个对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双重耐药的虫株及1个敏感虫株。其中编号为WSHc-001、WSHc-003及CYHHc-136虫株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比率分别为5.82、26.00和11.26;对阿苯达唑的EC50值均大于0.1μg/m L,鉴定为双重耐药株。编号为YCHc-022虫株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比率仅有0.89,阿苯达唑的EC50值则小于0.1μg/m L,为双重敏感虫株。其次,通过直接测序技术,对上述分离虫株的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耐药分离株种群内有超过10%的个体携带198位点纯合耐药基因型;有超过10%的个体在198位点和200位点同时存在杂合子基因型。而在敏感分离株中,这2个指标均低于10%。最后,采用RT-q PCR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各分离株P-gps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对不同虫株间比较而言:在未用药刺激情况下,国际耐伊维菌素虫株中的P-gp1、P-gp2、P-gp3、P-gp11及P-gp12基因表达均较国际敏感虫株显着升高;但对于现场分离的耐药虫株而言,只有P-gp1和P-gp11的表达量较国际敏感虫株显着升高;而P-gp2、P-gp3、P-gp9及P-gp12较国际敏感虫株表达量显着下调。使用药物刺激后,与国际敏感虫株相比,各耐药虫株只有P-gp12在药物刺激后显着升高,其余几种P-糖蛋白则没有统一的变化规律。对同一虫株用药前后比较,发现在国际虫株和分离虫株之间存在明显的表达差异。该研究成果证实了利用现有耐药性标记分子在进行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检测时,其结果会有所差异。(3)为筛选适用于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检测的新基因,采用基于2b-Rad测序技术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方法,以捻转血矛线虫国际耐药虫株和敏感虫株作为研究对象,在基因组中筛选潜在的与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的基因。最终,获得了9个可能具有伊维菌素定向选择特征的基因,其中7个可能编码一些耐药相关功能蛋白。进一步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筛选出的3个耐伊维菌素候选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分析并确定了1个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候选功能基因HCOI00506600及1个可作为伊维菌素耐药性诊断的候选标记分子HCOI01200700;也证实了基于2b-Rad测序技术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法在开展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候选基因筛选中的有效性。

邹敏[2](2021)在《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寄生于反刍动物胃肠道的优势线虫之一,宿主范围广泛,可以寄生于绵羊、山羊、牛、骆驼等反刍动物,在一些感染严重的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可高达100%,其主要以反刍动物皱胃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为食,严重时会导致宿主死亡。捻转血矛线虫在全球广泛存在,由于其致病性和繁殖力强的特点,在多个地区都造成了大范围的流行,这给全球羊养殖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准确诊断羊捻转血矛线虫病对于该病有效防治以及保障羊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采用PCR技术,对陕西地区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以了解ITS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根据捻转血矛线虫ITS2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对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粪便虫卵PCR检测方法,将所建立PCR应用于临床奶山羊粪便样品中捻转血矛线虫卵的检测,并与粪便镜检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以下结果:1.对采自陕西咸阳地区不同年份的44株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进行ITS基因位点的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捻转血矛线虫ITS1的长度为400或404 bp、种内变异率为0.0~3.6%,共27个类型,将其与参考序列比对发现存在16个碱基突变位点,ITS2的长度为231bp,种内变异率为0.0~6.9%,共20个基因类型,与参考序列比对发现共15个碱基突变位点。结果表明,陕西咸阳地区2015—2020年之间的羊捻转血矛线虫的ITS rDNA序列的种内变异率较小,且尚未出现种群的分化。种系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各国的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且同一地区的不同分离株未汇聚在同一枝,初步分析表明,捻转血矛线虫的ITS基因的变异情况与不同的地理条件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世界各地的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之间存在较高的基因相似度。2.基于特异性引物对(Hc.F、Hc.R)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良好,能将捻转血矛线虫卵同其他常见线虫卵(细颈线虫、似血矛线虫、兰式毛尾线虫、尖尾线虫、网尾线虫、夏伯特线虫、蛇形毛圆线虫、粗纹食道口线虫、绵羊毛尾线虫等)特异性区分。PCR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3℃。在DNA模板含量较低(0.298 pg)时,仍能检出,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85份奶山羊粪便样品,经粪便镜检共检出23份捻转血矛线虫阳性粪样(27.06%,23/85),利用特异性PCR镜检共检出38份捻转血矛线虫阳性粪样(44.71%,38/85),且镜检和PCR方法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530)。综上所述,陕西咸阳地区的羊捻转血矛线虫的ITS rDNA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程度较低。所建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准确地将捻转血矛线虫卵从粪便样品中检测出,为临床检测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了一种诊断方法。

黄艳[3](2021)在《Hc-nas-33参与捻转血矛线虫蜕皮过程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一种寄生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皱胃中的吸血性寄生虫,在我国呈广泛性流行,给中国的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抗蠕虫药物对于捻转血矛线虫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耐药株频繁出现,增加了该病防治的难度。线虫生命调控关键基因作为新型药物靶点的筛选及抗蠕虫药物开发是目前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的重要研究方向。蜕皮是线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经的生命过程,当该过程发生障碍时,可影响虫体的正常发育,降低活动能力,甚至导致幼虫死亡,因此探明蜕皮作用机制及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对于该病的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从已公布的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了 3种线虫虾红素样蛋白基因(Nematode astacin,NAS),扩增获得了 Hc-nas-5、Hc-nas-31和Hc-nas-33基因全长,并对其结构域和分子进化关系进行了预测分析;在HEK 293T细胞、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捻转血矛线虫中观察了 HcNASs的表达特性;利用转录特性分析和RNA干扰试验探究了Hc-nas-33在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功能;构建了捻转血矛线虫酵母cDNA文库,并筛选得到Hc-NAS-33的候选互作蛋白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 β 亚基-1(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subunit beta-1,GPB-1),验证了两者的互作关系;并对Hc-GPB-1在蜕皮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捻转血矛线虫蜕皮机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1.捻转血矛线虫HcNASs基因特性分析通过扩增获得捻转血矛线虫3个虾红素样蛋白基因Hc-nas-5、Hc-nas-31和Hc-nas-33的全长DNA及mR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基因结构、蛋白功能和分子进化关系;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实验结果表明,3个HcNASs均有典型的锌金属蛋白酶结构域,此外Hc-NAS-31还具有1个CUB结构域和1个SXC结构域,Hc-NAS-33具有1个EGF结构域和1个CUB结构域;Hc-NAS-5和Hc-NAS-31具有C端信号肽。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 HcNASs重组蛋白,通过免疫实验动物获得了特异性较好的多克隆抗体。本研究扩增得到3种HcNASs基因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制备了多克隆抗体,可用于后续蛋白表达特性分析。2.HcNASs表达特性分析为了全面分析HcNASs的表达特性,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分析其在真核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构建异源表达质粒,通过显微注射获得重组转基因虫株,探究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通过幼虫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FA)和L4及成虫免疫组织荧光(Immunohistofluorescence,IHF)分析在捻转血矛线虫中的表达特性。实验结果显示3种HcNASs均表达于HEK 293T细胞质中;在秀丽隐杆线虫中,Hc-NAS-5只表达于咽部和尾部极少数细胞中,Hc-NAS-31不能表达,Hc-NAS-33表达于咽部与肠道内;在捻转血矛线虫中,Hc-NAS-5和Hc-NAS-31定位于L3上皮合胞体,而在成虫中Hc-NAS-5和Hc-NAS-31表达模式缺乏特异性,广泛分布于多种虫体组织,Hc-NAS-33特异性表达于肠道与肌肉接触面、子宫膜和未成熟虫卵外周。本研究明确了 HcNASs的表达特性,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指明了方向。3.Hc-nas-33在捻转血矛线虫蜕皮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为了探究Hc-nas-33是否参与捻转血矛线虫蜕皮过程,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分析了Hc-nas-3在不同时段内的转录特性,同时也进行了秀丽隐杆线虫同源基因的比较性研究,其次运用RNA干扰方法探究Hc-nas-33沉默后对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转录特性分析结果显示,Hc-nas-33转录水平在捻转血矛线虫L1-L2蜕皮过程中呈振荡变化,且在中后期达到峰值,Ce-nas-33基因在蜕皮过程中同样表现振荡转录特性;RNA干扰后,幼虫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虫体出现发育迟缓、活动力下降、畸形及蜕皮功能障碍等表型。上述结果证明Hc-nas-33为捻转血矛线虫蜕皮相关基因,为后续研究捻转血矛线虫蜕皮机制、开发新药物奠定了基础。4.捻转血矛线虫酵母cDNA文库构建及Hc-nas-33互作蛋白的筛选鉴定为了进一步探索Hc-nas-33参与蜕皮过程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了捻转血矛线虫酵母cDNA文库,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Hc-NAS-33存在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通过pull down、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与真核细胞共定位验证Hc-NAS-33与互作蛋白之间关系。酵母文库筛选发现了 6种可能与Hc-NAS-33存在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成功表达 GST-Hc-NAS-33 重组蛋白,通过 pull down 验证了 Hc-NAS-33 与 Hc-GPB-1存在相互作用,与免疫共沉淀结果相符,且Hc-NAS-33在HEK 293 T细胞中能与Hc-GPB-1共定位。本研究成功筛选得到Hc-NAS-33的互作蛋白,为后续研究其在捻转血矛线虫蜕皮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线虫蜕皮分子机制。5.Hc-NAS-33与Hc-GPB-1参与蜕皮过程的机制研究本研究借助秀丽隐杆线虫表达系统,分析Hc-NAS-33和Hc-GPB-1在线虫中的共定位情况,同时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Hc-GPB-1在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的功能。结果表明,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异源表达的Hc-NAS-33和Hc-GPB-1存在部分共定位;Hc-gpb-1沉默后,幼虫同样出现发育迟缓、活动性下降及蜕皮功能障碍等表型,且降低Hc-gpb-1表达水平使得虫体新皮的厚度受到影响,表皮、皮下与肌肉之间的紧密连接出现缝隙,相关基因的qRT-PCR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本研究发现在蜕皮过程中Hc-NAS-33与Hc-GPB-1均参与了新皮的合成,这为进一步阐明捻转血矛线虫蜕皮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捻转血矛线虫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靶标。综上所述,本研究扩增得到了 3种捻转血矛线虫HcNASs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其蛋白表达特性。通过转录特性分析和RNA干扰实验对Hc-nas-33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基因参与捻转血矛线虫的蜕皮过程;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获得6种Hc-NAS-33的候选互作蛋白,并验证了与Hc-GPB-1的互作关系;通过异源表达和RNA干扰对Hc-NAS-33及其互作蛋白Hc-GPB-1在捻转血矛线虫蜕皮过程的发挥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上述结果为捻转血矛线虫蜕皮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阳[4](2020)在《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捻转血矛线虫是寄生于反刍动物皱胃的一种常见胃肠道代表性线虫,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对于该类寄生虫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依赖于使用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然而,伊维菌素的反复使用和滥用造成了大范围的耐药性问题产生。寄生虫对伊维菌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未明确。据报道耐药性的形成需要耐药基因的存在,且具有多基因性。因此,探究伊维菌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发掘可能的耐药基因是寄生虫耐药性研究的关键。本研究首先通过幼虫发育抑制试验、幼虫移行抑制试验和运动行为检测等寄生虫耐药性检测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YC-S和WS-R进行了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在幼虫发育抑制试验中,YC-S株耐伊维菌素的LD50为2.17ng/mL,小于已报道的伊维菌素LD50敏感阈值9 ng/mL,表明捻转血矛线虫YC-S株为伊维菌素敏感株;而WS-R株的伊维菌素LD50为15.28ng/mL,高于伊维菌素LD50敏感阈值,且与YC-S株的耐药比率(RR)大于7,显着高于已报道耐药株的耐药比率值(1.7),表明捻转血矛线虫WS-R株为伊维菌素耐药株。结合幼虫移行抑制试验和运动行为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WS-R为伊维菌素耐药株,YC-S为伊维菌素敏感株。随后对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转录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有39个基因在四个比较组中均被显着调控,这些基因的GO注释大多与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和热应激等功能相关。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基因被显着富集到物质和能量代谢、TCA循环、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等通路,表明伊维菌素作用后,机体开启了对外源性物质的转运、代谢或外排过程。此外,研究发现,MRPs、P-gps和细胞色素P450s(CYPs)等已报到的耐药基因以及UDP-糖基转移酶(UGT)等基因也均被显着调控。在转录组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敏感株和耐药株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伊维菌素作用后,敏感株有354个差异表达蛋白,耐药株有89个差异表达蛋白被显着调控;这些蛋白被注释到氧化还原、分解代谢、物质运输等功能,被富集到多种物质代谢和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TCA循环等通路。将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发现CYPs、P-gps、unc以及glc等众多耐药基因在伊维菌素作用后的捻转血矛线虫中被显着调控。此外,敏感株在给药前后有3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个上调,2个下调;耐药株在给药前后有1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被下调。给药前的耐药株与给药前的敏感株相比,有10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呈现相同的表达趋势,其中1个上调,9个下调。给药后的耐药株与给药后的敏感株相比,有3个基因及其相应的蛋白表达下调。对这些基因和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发现,显着富集到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多种相关通路中,表明这些基因在伊维菌素与虫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之后,从这些差异基因和蛋白中筛选了 GST、UGT、Hsp70、TRINITYDN30265c0g1i51以及已知耐药相关基因pgp-9,作为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候选基因。最后对上述候选基因进行功能探究。首先验证了通过浸泡法来进行RNAi的可行性,进而对5个基因进行基因沉默,然后对基因沉默后幼虫的运动行为和摄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sp70和TRINITYDN30265c0g1i51基因沉默前后幼虫对伊维菌素的敏感性无显着变化,而Pgp-9、UGT和GST基因沉默后的幼虫对伊维菌素的敏感性显着上升,表明这3个基因与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性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几种耐药性检测方法,对捻转血矛线虫两个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了伊维菌素作用下,捻转血矛线虫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变化。并最终通过组学关联分析及RNAi等确定GST、UGT以及pgp-9与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本研究不仅为更好地理解伊维菌素与捻转血矛线虫的相互作用机制和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生物学信息,也进一步为捻转血矛线虫药物靶点的预测及耐药性的鉴别诊断与防控,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陆宝燕[5](2020)在《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驱治效果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隶属毛圆科血矛属,寄生于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皱胃或小肠,以吸取宿主血液为生,导致宿主贫血、消瘦,严重时可引起宿主死亡,每年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在我国古代已被用来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作为医药使用已有2000年的历史,其果实、根、皮及茎均可入药,具有祛湿止痛、治疝、疥、驱虫等功效,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苦楝在农林上应用很广泛,以杀虫而闻名,但其对捻转血矛线虫的驱治效果目前尚不清楚。目的:为研究苦楝对捻转血矛线虫的作用,本课题通过观察苦楝提取物对虫卵和幼虫活性及形态变化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苦楝提取物,进行体内动物实验,检测用药前后虫卵减少率和剖检后羊皱胃中捻转血矛线虫雌雄虫的数量变化,初步评估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治效果,以期为家畜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及植物驱虫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收集捻转血矛线虫卵,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采用贝尔曼漏斗法收集感染性三期幼虫,在显微镜下观察活力情况并计数;采用溶液浸提法和超声波协助法浸提苦楝,通过旋转蒸发后冻干获得苦楝粗提物。(2)体外驱虫试验:将苦楝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设置5个浓度进行虫卵孵化试验和幼虫活性试验,药物作用48 h后,对不同浓度药物处理的虫卵及幼虫进行计数,并观察药物作用后虫卵和幼虫的孵化状态及形态变化。(3)体内动物试验:对8月龄公羔人工感染约1万条捻转血矛线虫iL3,试验羊感染20d后进行体内药物试验,将苦楝子乙醇提取物设为低中高3个剂量即20mg/kg、40mg/kg、60mg/kg,通过口腔灌服给药,早晚各一次,连续给药3d,检测用药前后虫卵的减少率,停药10d后,杀羊取胃,剖检皱胃中的捻转血矛线虫雌雄虫的数量变化。结果:(1)苦楝提取物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未经药物处理的虫卵和幼虫活力良好,苦楝提取物作用48 h后,虫卵呈未孵化、半孵化状态,发育至桑葚期、蝌蚪期及幼虫期死亡,并且各浓度苦楝水提物和醇提物对虫卵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在浓度25mg/mL时,对虫卵孵化的抑制率高达98.2%,相同浓度的苦楝子醇提物与苦楝皮醇提物,其对虫卵的抑制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苦楝子提取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差,仅在50mg/mL时,对幼虫有较高致死率,死亡率为82.6%。苦楝皮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 mg/mL时对幼虫的致死效果尤为突出,幼虫死亡率为97.0%,死亡的幼虫呈“直线型”或“弓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浓度苦楝水提取物之间的致死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浓度苦楝醇提取物对幼虫的致死率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苦楝提取物体内驱虫试验结果显示,与伊维菌素组比较,苦楝子醇提物组的虫卵减少率明显较低,给药后高、中、低剂量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39.0%、31.7%、22.8%,所对应的给药前后EPG均值差异性不显着(P>0.05)。而阳性对照组(伊维菌素组)给药前后排卵率明显降低,虫卵减少率为77.4%,给药前后EPG均值差异显着(P<0.05)。苦楝子醇提物组给药前后的EPG变化情况与阴性对照组变化趋势略有相似,与阳性对照组EPG变化趋势不同,可见其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效果并不显着。结论:综合体内外试验结果表明,苦楝提取物对体外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其中25 mg/mL苦楝皮醇提物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佳,50 mg/mL苦楝皮水提物对感染性三期幼虫的致死作用最明显。苦楝子醇提物对羊体内的捻转血矛线虫具有一定的驱治效果,其中高剂量组给药前后虫卵减少率为39.0%,但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和伊维菌素组其体内驱治效果并不显着。

张挺[6](2020)在《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的植物表达方法的建立及重组蛋白免疫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一种重要消化道寄生线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第四胃以宿主血液为其营养来源,引起贫血及贫血综合征,严重的可致动物死亡,危害十分严重。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控主要依赖化学药物的使用,然而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药物导致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疫苗的研发刻不容缓。在捻转血矛线虫的疫苗研究中,虽然多种表达系统已有报道,但效果不佳。近些年,植物表达寄生虫抗原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应用植物表达系统表达捻转血矛线虫抗原可以为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在融合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 RI101并用农杆菌介导本氏烟草瞬时表达Hc-ap-10和Hc-ap-8的过程中,发现密码子优化的Hc-ap-10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未经密码子优化的Hc-ap10和Hc-ap-8的表达水平。因此,在应用植物表达系统表达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基因时,密码子的优化可能对于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Hc-ap-8和Hc-ap-10都表达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上,而目前对于植物细胞细胞膜蛋白的纯化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表达这两种蛋白的时候需要将其引导到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处进行表达。密码子优化的Hc-ap-10(AP10op)和未经优化的Hc-ap-8在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 H7LIC瞬时表达于烟草叶片中,同样表达在烟草叶片细胞的细胞膜上,但其表达水平要高于p RI101载体。因此,利用p H7LIC载体构建了添加核定位信号(NLS)SV40的p H7d NLSAP8、p H7d NLSAP10op和p H7d NLSHc23。在烟草瞬时表达抗原时,密码子优化的Hc-ap-10比未优化的Hc-ap-8表达水平高,但是同样未经优化的Hc23分子却能够以更高的水平在烟草叶片中表达,说明目的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密码子优化的效果。在使用原核表达的HC-AP-5和HC-AP-10蛋白免疫山羊的实验中,联合使用两种抗原并没有明显降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强度,其EPG和成虫负荷与佐剂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说明两种原核表达的抗原HC-AP-5和HC-AP-10,可能并不适合作为捻转血矛线虫的疫苗候选分子。本研究成功建立植物表达捻转血矛线虫抗原的方法,并首次利用本氏烟草生产捻转血矛线虫抗原,同时原核表达的抗原HC-AP-5和HC-AP-10混合免疫山羊后,并不能成功刺激宿主产生明显保护力。

其力木格[7](2020)在《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蠕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驱虫效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乌珠穆沁旗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畜牧业大旗之一,乌珠穆沁牛羊是该旗畜牧业的主体畜种。但牛羊寄生虫病已成为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而且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明显滞后,从而大大削弱家畜的生产性能,降低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了初步了解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群主要蠕虫病的流行情况及比较研究几种常用抗蠕虫药物的驱虫效果,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春季对该地区牛羊群蠕虫病进行较为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选择几种抗蠕虫药进行了驱虫效果比较试验。首先根据不同行政区域确定试验点,采集新鲜粪便,并借助寄生虫学粪便虫卵检查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查每只绵羊粪便的虫种及虫卵数量,并计算出绵羊蠕虫病总感染率。然后选取一定数量的蠕虫感染较严重的绵羊作为试验羊,分组并分别给予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双羟萘酸噻嘧啶、硝碘酚腈、盐酸左旋咪唑、氯氰碘柳胺钠和硝氯酚伊维菌素等不同驱虫药物进行驱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018年该地区牛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12.0%,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1.2%、0.4%和0.4%。绵羊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73.5%,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70.9%、3.5%和0.6%。2019年该地区牛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24.6%,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9%、5.5%和7.8%。羊群消化道蠕虫总感染率为51.4%,其中线虫、绦虫和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8.0%、4.5%和4.9%。两年的驱虫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已完全失去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驱虫作用,阿苯达唑和双羟萘酸噻嘧啶的驱虫效果亦很差。表明该地区羊群中流行的线虫已对这三种药物产生较强的耐药性。而硝碘酚腈、盐酸左旋咪唑和氯氰碘柳胺钠表现出强大的驱线虫效果,给药后每克粪便虫卵减少率均超过98%。因此,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群消化道蠕虫感染较轻微,而绵羊消化道蠕虫感染较严重,尤其是线虫感染更严重,且所流行的优势虫种已对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均产生了高度耐药性。

韩天龙[8](2019)在《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化道线虫(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是寄生于宿主消化道的线形动物门(Nematoda)多种线虫的统称,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盲肠和直肠等消化道内;可对宿主造成广泛的损害,包括:夺取营养、吸食血液、破坏黏膜组织、物理压迫、阻塞管道、释放毒素、导致过敏反应、引发炎症、诱发免疫缺陷及引入其它病原体等。消化道线虫病是世界上主要的寄生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广泛传播,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威胁。绵羊消化道线虫病主要由无尾感器纲(Aphasmida)毛尾目(Trichurata)线虫,及有尾感器纲(Phasmidea)杆形目(Rhabditata)和圆线目(Strongylata)线虫感染所致;其种类多、分布广,多为混合感染。草原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尤为严重,以土源性线虫感染为主,可致绵羊饲草料转化率低,养殖成本增加,体重增加缓慢,发育受阻,生长周期延长,繁殖性能降低,免疫力下降,经济效益低下等,制约着绵羊产业健康发展。应用化学药物进行定期驱虫,仍然是绵羊消化道线虫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化学驱虫药的长期和频繁使用,尤其是给药种类、途径、剂量和时间的不规范,导致抗药虫株的产生。驱虫药抗药性(Anthelmintic resistance,AR)的产生已经成为困扰养羊业的全球性问题。新型抗消化道线虫药物的开发以及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已迫在眉睫。蒙东地区绵羊存栏量近年来均保持在6000万只左右,占内蒙古绵羊存栏总量的70%以上,其拥有可利用草原面积约3800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绵羊产业呈现良好且稳定的发展势头。为了掌握蒙东地区草原放牧条件下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情况,明确消化道线虫对常见化学药物的抗药情况,探索新的生物防治途径。本研究以具有绵羊产业发展优势的蒙东地区5个盟市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0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旗县作为试验调查点,以放牧绵羊为调查对象。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了绵羊新鲜粪便样本中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收集,采用麦克马斯特氏法(McMaster’s method)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检测计数,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测定;对照《绵羊寄生蠕虫虫卵图谱》进行了消化道线虫虫卵的种属鉴别,并参照我国现行农业行业标准NY/T1465-2007《牛羊胃肠道线虫检查技术》进行了感染优势线虫第三期幼虫(Third-stage larvae,L3)孵化试验,完成了消化道线虫感染优势种类的鉴定;剖解了绵羊消化道线虫寄生部位,进行了消化道线虫成虫的检测,并对寄生部位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完成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评估了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见驱虫药的抗药性;从蒙东地区土壤中进行了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培养与分子鉴定,开展了捕食线虫真菌制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驱虫效果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最高感染率达到了100%,最低感染率达45%,平均感染率达79.2%;蒙东地区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的个体最高感染强度达32400 EPG,调查点内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6192.5 EPG,最低平均感染强度为494.1 EPG,蒙东地区平均感染强度为1813.2 EPG。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种类复杂多样,感染较为严重,检测到了30种以上不同形态的消化道线虫虫卵;主要感染的线虫有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血矛属线虫(Haemonchus spp.)、奥斯特属线虫(Ostertagia spp.)、细颈属线虫(Nematodirus spp.)、类圆属线虫(Strongyloides spp.)等,其中以血矛线虫属和毛圆线虫属感染最多。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感染在不同地域、品种、性别、年龄间可能存在着差异性。消化道线虫对绵羊寄生部位可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引起绵羊皱胃黏膜和小肠黏膜水肿、充血、出血、溃疡、糜烂、增厚、萎缩、缺损、脱落等多种机械性损伤和炎性反应,显微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阿维菌素、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显着抗药性,尤其是对阿苯达唑的抗药性已经十分严重,阿苯达唑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ED50值高达5.670μg/mL;抗药线虫包括血矛线虫,毛圆线虫和类圆线虫等,其中最主要的抗药线虫为血矛线虫。从蒙东地区的土壤里分离到了2株具有捕食线虫特性的真菌,经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鉴定为隐球菌属(Papiliotrema flavescens)和根霉菌属(Rhizopus oryzae)菌株;这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临床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孢子制剂均对绵羊消化道线虫具有一定的驱虫效果,可有效减少绵羊粪便中消化道线虫虫卵数,这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感染严重,捕食线虫真菌资源丰富;本研究为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的感染现状提供了最新调查数据,为其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刘晓磊[9](2019)在《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见驱虫药耐药性的调查》文中提出消化道线虫病是危害养羊业健康发展的一类主要寄生虫病,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一些应用多年的抗寄生虫药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再加之兽医临床上耐药性检测方法的缺失,使得很多地区羊消化道线虫仍处于高感染状态。为了解内蒙古察右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和对常用驱虫药的耐药性情况,本研究对察右后旗所辖8个苏木乡镇的绵羊进行了消化道线虫的感染情况和对4种驱虫药耐药性的调查,探索了染色幼虫活力检测的方法,结果如下:(1)对察右后旗境内8个苏木乡镇的2220只放养绵羊消化道线虫病进行了流行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察右后旗地区羊体内共检测到捻转血矛线虫、细颈线虫、仰口线虫、毛尾线虫、毛圆线虫5种线虫,总感染率为63%,最大感染强度EPG 21400,优势虫种为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63%)。(2)在8个苏木乡镇选择800只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EPG>300的绵羊,分别用伊维菌素、丙硫咪唑、氯氰碘柳胺钠、左旋咪唑4种药物进行粪便虫卵减少试验。结果表明,察右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左旋咪唑最敏感,而对伊维菌素、丙硫咪唑、氯氰碘柳胺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采用亚甲基蓝(C16H18ClSN3,简称 MB)、台盼蓝(C34H24N6Na4O14S4,简称TB)、龙胆紫(C25H30ClN3,简称GV)三种不同性质的染色剂对在不同浓度丙硫咪唑培养液中培养的幼虫进行染色效果对比,建立绵羊消化道线虫幼虫活力检测方法。结果表明:MB染色后,低活力或死亡幼虫呈淡蓝色或蓝色,高活力幼虫呈无色,且随着丙硫咪唑浓度升高,幼虫染色率也随之升高;而TB、GV染色后不同活力幼虫无明显区别。MB染色剂可用于消化道线虫幼虫耐药性检测。

尹相吉[10](2019)在《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相关分泌性蛋白的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家畜胃肠道线虫病的流行十分普遍,其中尤以捻转血矛线虫病为甚,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情况,人们陆续开发了系列高效、广谱和低毒的驱虫药,但因抗药性问题的产生,使得可用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少。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及时对耐药性问题做出诊断和明确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但限于研究方法,目前仍没有较为系统的耐药性现状和耐药机理方面的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以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阶段与不同虫株的分泌产物进行Shotgun LC-MS/MS分析,以为揭示捻转血矛线虫的侵染机理、免疫逃避等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并可为疫苗抗原、药物靶点或诊断标记的筛选提供新的思路,对今后捻转血矛线虫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确定糖盐水漂浮法为捻转血矛线虫虫卵的最佳分离方法,并通过对8种备选培养基的筛选,确定M199培养基为捻转血矛线虫体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2)通过对捻转血矛线虫培养条件的优化和相应指标的测定发现,在虫体接种密度为30条时,标准耐药株和敏感株成虫最佳培养条件为M199培养基700μL、青链霉素混合液(100×)300μL、两性霉素B(2.5 mg/mL)20μL、伊维菌素(1 mg/mL)10 μL(仅耐药株加入),分泌性蛋白质最佳产生时间为75 h;其第三期脱鞘后幼虫培养体系与成虫一致,分泌性蛋白质收集时间为10 d。(3)采用Shotgun LC-MS/MS技术对第三期脱鞘后幼虫和成虫分泌物进行分析,结果在Uniprot蛋白数据库中共鉴定到分泌性蛋白质161个,发现耐药株特有蛋白质为24个,其中P糖蛋白13、β微管蛋白和乙酰胆碱门控氯离子通道ACC-2与虫体耐药性相关,敏感株特有蛋白质为62个,敏感成虫与耐药成虫共有蛋白质为57个;功能分析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蛋白质水解、代谢、转录、蛋白质折叠、信号转导、离子输运、电子转运与分子结合等过程。(4)对捻转血矛线虫分泌性蛋白质的Western-blot检验显示,分泌性蛋白质大小在15 kDa~200 kDa不等,且不同虫株和同株不同阶段虫体的分泌性蛋白质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其中敏感虫株的条带较耐药株多,成虫较幼虫多。

二、特氏线虫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圆线目:毛圆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氏线虫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圆线目:毛圆科)(论文提纲范文)

(1)绵羊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调查及耐IVM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内蒙古地区羊产业发展概况
    1.2 捻转血矛线虫及捻转血矛线虫病概述
        1.2.1 捻转血矛线虫分类地位
        1.2.2 捻转血矛线虫生活史
        1.2.3 捻转血矛线虫病及其危害
        1.2.4 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技术
    1.3 常用驱捻转血矛线虫药物概述
        1.3.1 伊维菌素(Ivermectin,IVM)
        1.3.2 阿苯达唑(Albendazole,ABZ)
        1.3.3 氯氰碘柳胺钠(Closantel Sodium)
    1.4 捻转血矛线虫对常用驱虫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1.4.1 耐药性检测技术
        1.4.2 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的耐药性
        1.4.3 捻转血矛线虫对阿苯达唑的耐药性
        1.4.4 捻转血矛线虫耐驱虫药候选基因研究概述
    1.5 2b-Rad技术及其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试验一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状况调查及对常用驱虫药的耐药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饲养模式下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比较
        2.2.2 剖解羊只后胃肠道线虫成虫检测结果
        2.2.3 所选驱虫药有效成分检测结果
        2.2.4 用药后不同采样时间点对常用驱虫药物耐药性检测结果的影响
        2.2.5 纯放牧模式下的羊捻转血矛线虫对常用驱虫药耐药性情况
        2.2.6 半舍饲模式下的羊捻转血矛线虫对常用驱虫药耐药性情况
    2.3 讨论与小结
3 试验二捻转血矛线虫国内株的分离鉴定及耐药相关基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对伊维菌素耐药捻转血矛线虫虫株分离结果
        3.2.2 对伊维菌素敏感捻转血矛线虫虫株分离结果
        3.2.3 不同分离虫株耐伊维菌素特性检测结果及比较
        3.2.4 不同分离虫株耐阿苯达唑特性检测结果及比较
        3.2.5 不同分离虫株特异性引物鉴定结果
        3.2.6 不同分离虫株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特异性位点SNP分析结果
        3.2.7 不同分离虫株Ⅰ型β微管蛋白基因型及其频率分析结果
        3.2.8 伊维菌素刺激前后不同分离虫株P-gps基因表达分析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4 试验三基于2b-Rad的捻转血矛线虫耐IVM候选新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SNPs发掘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分析
        4.2.2 耐药与敏感虫株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结果分析
        4.2.3 捻转血矛线虫耐伊维菌素相关候选基因筛选结果
        4.2.4 HCOI00378500 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
        4.2.5 HCOI00506600 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
        4.2.6 HCOI01200700 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5 结论
6 本课题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1.1 捻转血矛线虫的研究概况
        1.1.1 捻转血矛线虫的形态学
        1.1.2 捻转血矛线虫的生活史
        1.2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1.2.1 危害与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
        1.2.3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
        1.2.4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
        1.3 PCR方法在捻转血矛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1.3.1 特异性PCR方法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
        1.4 ITS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1.4.1 核糖体基因的特点
        1.4.2 ITS rDNA在捻转血矛线虫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咸阳地区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
        2.1 材料
        2.1.1 虫体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虫体总基因组DNA提取
        2.2.2 虫体ITS基因PCR扩增
        2.2.3 序列校正与比对
        2.2.4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3 结果
        2.3.1 捻转血矛线虫ITS rDNA基因位点PCR扩增结果
        2.3.2 捻转血矛线虫ITS rDNA序列分析
        2.3.3 基于ITS rDNA基因的捻转血矛线虫系统发育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一种捻转血矛线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粪便样品检测中的应用
        3.1 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线虫卵DNA的提取
        3.2.2 捻转血矛线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2.4 临床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PCR反应退火温度优化
        3.3.2 PCR特异性验证结果
        3.3.3 PCR敏感性试验结果
        3.3.4 临床样品检测的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Hc-nas-33参与捻转血矛线虫蜕皮过程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捻转血矛线虫病简介
        1 捻转血矛线虫形态与生活史
        2 临床症状
        3 诊断
        4 药物治疗与耐药性
        5 疫苗
    第二章 线虫蜕皮研究进展
        1 蜕皮的生物学意义
        2 线虫表皮层结构特征
        3 表皮、上皮及肌肉之间的连接
        4 线虫蜕皮过程
        5 线虫蜕皮机制研究进展
    第三章 线虫虾红素样蛋白
        1 虾红素蛋白
        2 线虫虾红素样蛋白
        3 寄生性线虫虾红素样蛋白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四章 捻转血矛线虫HcNASs基因特性分析、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捻转血矛线虫HcNASs基因的获得与结构分析
        2.2 捻转血矛线虫HcNASs蛋白功能预测及进化关系分析
        2.3 HcNASs基因全长CDS扩增
        2.4 原核蛋白诱导表达及纯化
        2.5 多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
        3 讨论
    第五章 HcNASs表达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HcNASs在HEK 293T细胞中的表达特性
        2.2 启动子活性分析
        2.3 HcNASs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表达模式
        2.4 过表达HcNASs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影响
        2.5 L3幼虫间接免疫荧光定位
        2.6 L4及成虫IHF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Hc-nas-33在捻转血矛线虫蜕皮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Hc-nas-33基因各时期转录情况qRT-PCR检测
        2.2 Hc-nas-33基因在捻转血矛线虫蜕皮过程中的转录水平检测
        2.3 秀丽隐杆线虫同源基因在蜕皮过程中发挥功能的比较研究
        2.4 RNA干扰实验
        3 讨论
    第七章 捻转血矛线虫酵母cDNA文库构建及Hc-nas-33互作蛋白的筛选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捻转血矛线虫cDNA文库的建立
        2.2 诱饵质粒构建
        2.3 诱饵质粒毒性与自激活检测
        2.4 Hc-GBP-1与Hc-NAS-33相互作用验证
        3 讨论
    第八章 Hc-NAS-33与Hc-GPB-1参与蜕皮过程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pCe-gpb-1启动子活性分析
        2.2 Hc-NAS-33与Hc-GPB-1在秀丽隐杆线虫中的共定位分析
        2.3 Hc-nas-33与Hc-gpb-1干扰后对捻转血矛线虫的影响
        3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研究展望
附录Ⅰ 常用溶液配制
附录Ⅱ 实验涉及引物序列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4)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捻转血矛线虫病概述
        1.1.1 病原及其生活史
        1.1.2 流行状况及分布
        1.1.3 临床症状与诊断
        1.1.4 治疗及防控措施
    1.2 线虫耐药性研究进展
        1.2.1 伊维菌素简介
        1.2.2 耐药发生机制
        1.2.3 耐药性检测方法
    1.3 组学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研究
        1.3.2 蛋白组学研究
    1.4 RNAi技术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一 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耐药性检测
    2.1 幼虫发育实验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幼虫移行抑制实验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幼虫运动行为检测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2.4 小结
3 研究二 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虫株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2.1 测序样本收集
        3.2.2 测序样本总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3.2.3 文库构建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3.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3.2.7 荧光定量PCR对RNA-seq的验证
    3.3 结果
        3.3.1 测序结果统计评估
        3.3.2 Reads污染检测结果
        3.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及样品间相关性检测结果
        3.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3.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3.3.6 q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的验证
        3.3.7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3.3.8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4 研究三 伊维菌素作用前后捻转血矛线虫分离株蛋白组学研究及分析
    4.1 材料
        4.1.1 试验虫株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方法
        4.2.1 测序样本收集
        4.2.2 样品总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4.2.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2.4 蛋白酶酶解及iTRAQ标记
        4.2.5 反相色谱分离及LC-MS/MS分析
        4.2.6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和GO、KEGG富集分析
        4.2.7 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
    4.3 结果
        4.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4.3.2 SDS-PAGE结果
        4.3.3 主成分分析结果
        4.3.4 差异表达蛋白筛选结果
        4.3.5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分析
        4.3.6 差异表达蛋白的KEGG富集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4.3.7 蛋白组学与转录组学关联分析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5 研究四 捻转血矛线虫耐IVM候选基因的功能探究
    5.1 材料
        5.1.1 试验虫株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 方法
        5.2.1 捻转血矛线虫RNAi方法的建立
        5.2.2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运动行为检测
        5.2.3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移行抑制试验
        5.2.4 幼虫饲喂抑制实验
        5.2.5 捻转血矛线虫TRINITY_DN30265_c0_g1_i5_1等候选基因的研究
    5.3 结果
        5.3.1 捻转血矛线虫siRNA浸泡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
        5.3.2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运动行为检测结果
        5.3.3 捻转血矛线虫RNAi后的移行抑制实验结果
        5.3.4 幼虫饲喂抑制实验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驱治效果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 捻转血矛线虫概述
        1.1 捻转血矛线虫的形态及生活史
        1.2 捻转血矛线虫的流行病学
        1.3 捻转血矛线虫的临床症状及危害
        1.4 捻转血矛线虫的防控现状
    2 捻转血矛线虫抗药性概述
    3 抗动物寄生虫中草药研究进展
        3.1 抗寄生虫中草药的起源
        3.2 中草药在动物寄生虫病上的应用
        3.3 中草药驱治寄生虫的药用优势
    4 苦楝的研究进展
        4.1 苦楝的简介
        4.2 苦楝的化学成分
        4.3 苦楝的药理作用及机理
        4.4 苦楝的应用
        4.5 川楝素的研究进展
        4.6 苦楝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
    5 苦楝在寄生虫上的研究进展
    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内容
    试验一 苦楝提取物对捻转血矛线虫卵和幼虫活性的影响
        1 材料
        1.1 虫株及苦楝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苦楝的处理
        2.2 捻转血矛线虫卵与感染性三期幼虫的收集与观察
        2.3 苦楝提取物的制备
        2.4 虫卵孵化试验
        2.5 幼虫活性试验
        2.6 虫卵和幼虫形态变化的观察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正常发育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和幼虫的孵育情况
        3.2 不同浓度苦楝子、苦楝皮提取物对捻转血矛线虫卵孵化的抑制情况
        3.3 不同浓度苦楝子、苦楝皮提取物对捻转血矛线虫幼虫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试验二 苦楝子醇提物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治效果
        1. 材料
        1.1 苦楝子及试验羊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仪器设备
        2.方法
        2.1 试验羊常规检测及驱虫
        2.2 感染性三期幼虫的培养及纯化
        2.3 苦楝子提取物的制备
        2.4 试验羊分组感染虫株
        2.5 体内药物试验
        2.6 各项指标检测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对照组与药物组给药前后羊捻转血矛线虫EPG变化情况
        3.2 给药后对照组与药物组粪便中虫卵EPG值的动态分布
        3.3 剖检后皱胃中的捻转血矛线虫数量
        3.4 对照组与药物组皱胃中捻转血矛线虫雌雄虫数量对比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的植物表达方法的建立及重组蛋白免疫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捻转血矛线虫及危害
        1.1.1 捻转血矛线虫生活史及各阶段形态特征
        1.1.2 捻转血矛线虫病流行病学特征
        1.1.3 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危害、诊断及防控
    1.2 寄生蠕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血吸虫病和片形吸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1.2.1.1 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
        1.2.1.2 片形吸虫疫苗研究进展
        1.2.2 绦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1.2.3 线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1.2.4 合成多肽类疫苗在寄生蠕虫领域的研究
    1.3 捻转血矛线虫的疫苗研究
        1.3.1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的研究现状
        1.3.2 捻转血矛线虫优势抗原分子
        1.3.2.1H11
        1.3.2.2Hc23
        1.3.3 捻转血矛线虫抗原Hc-ap-5、Hc-ap-8、Hc-ap-10和Hc23 的选择
        1.3.4 疫苗免疫佐剂的选择
    1.4 转基因植物表达抗原疫苗
        1.4.1 植物表达系统的选择
        1.4.2 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背景简述
        1.4.3 植物表达制备寄生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1.4.4 转基因植物宿主的选择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主要试剂
    3.4 主要溶液配置
    3.5 试验方法
        3.5.1 捻转血矛线虫人工感染方法的建立
        3.5.2 捻转血矛线虫各时期虫体的收集
        3.5.3 捻转血矛线虫iL3 g DNA的提取及鉴定
        3.5.4 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3.5.5 Hc-ap-5、Hc-ap-8、Hc-ap-10及Hc23 c DNA的获取
        3.5.6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5.7 PCR产物纯化及回收
        3.5.8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的制备
        3.5.9 目的片段的连接与转化
        3.5.10 菌液PCR鉴定
        3.5.11 碱性裂解法提取质粒
        3.5.12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RIEGFP、pRIAP10、pRIAP8和pRIAP10op的构建
        3.5.13 pRIEGFP、pRIAP10和pRIAP8 烟草瞬时表达
        3.5.14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H7AP8和pH7AP10~(op)的构建
        3.5.15 pH7AP8和pH7AP10~(op)农杆菌介导烟草瞬时表达
        3.5.16 pH7AP8、pH7AP10和pH7Hc23 核定位信号SV40 的添加
        3.5.17 原核表达载体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 的构建
        3.5.18 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的诱导表达,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
        3.5.19 原核蛋白HC-AP-10和HC-AP-5 混合免疫山羊
        3.5.20 粪便虫卵计数
        3.5.21 真胃成虫计数
4.结果与分析
    4.1 Hc-ap-5、Hc-ap-8、Hc-ap-10及Hc23 c DNA的获取
    4.2 烟草表达pRI101-EGFP、pRIEGFP、pRIAP10和pRIAP8
        4.2.1 pRIEGFP的构建
        4.2.2 pRIAP8、pRIAP10和pRIAP10op的构建
        4.2.3 农杆菌介导pRIEGFP、pRIAP8、pRIAP10和pRIAP10op烟草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4.2.3.1 农杆菌介导pRI101-EGFP表达
        4.2.3.2 农杆菌介导pRIEGFP表达
        4.2.3.3 农杆菌介导pRIAP10表达
        4.2.3.4 农杆菌介导pRIAP8表达
        4.2.3.5 农杆菌介导pRIAP10op表达
        4.2.3.6 Western Blot检测pRI101-GFP、pRI EGFP、pRIAP8、pRIAP10和pRIAP10~(op)蛋白表达
    4.3 烟草表达pH7AP8和pH7AP10~(op)
        4.3.1 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H7AP8和pH7AP10~(op)的构建
        4.3.2 农杆菌介导pH7AP8和pH7AP10~(op)烟草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4.4 烟草表达pH7d NLSAP8、pH7d NLSAP10~(op)和pH7d NLSHc23
        4.4.1 pH7d NLSAP8、pH7d NLSAP10~(op)和pH7d NLSHc23 表达载体的构建
        4.4.2 pH7d NLSAP10~(op)、pH7d NLSAP8和pH7d NLSHc23 烟草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4.4.2.1 农杆菌介导pH7d NLSAP10~(op)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
        4.4.2.2 农杆菌介导pH7d NLSAP8 的表达
        4.4.2.3 农杆菌介导pH7d NLSHc23 的表达
    4.5 Hc-ap-5和Hc-ap-10 的原核表达及动物实验
        4.5.1 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的表达载体构建
        4.5.2 pE-SUMO-Hc-ap-5和pE-SUMO-Hc-ap-10 的诱导表达
        4.5.3 粪便虫卵计数
        4.5.4 真胃成虫负荷
5.讨论
    5.1 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基因在植物双元表达载体构建时的元件对表达效率的影响
    5.2 密码子优化对烟草表达寄生虫抗原的影响
    5.3 重组Hc-AP-5和Hc-AP-10 混合物免疫保护性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捻转血矛线虫疫苗研究进展
附录二 植物表达寄生虫抗原的研究进展
附录三 寄生虫抗原在植物中表达时载体构建的元件
附录四 引物名称及序列(5’-3’)
附录五

(7)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蠕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驱虫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西乌珠穆沁旗及乌珠穆沁牛羊
    1.2 蠕虫病对畜牧业的危害
    1.3 牛、羊蠕虫病的防治
    1.4 牛、羊常用的驱虫药
        1.4.1 阿维菌素类
        1.4.2 苯并咪唑类
        1.4.3 咪唑并噻唑类
        1.4.4 硝基酚类化合物
        1.4.5 水杨酰苯胺类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群蠕虫感染情况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流行病学调查区域的划分
        2.1.2 粪样的采集及保存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硫酸镁饱和溶液漂浮法
        2.2.2 离心沉淀法
        2.2.3 虫卵计数法
        2.2.4 虫卵鉴定方法
    2.3 结果
        2.3.1 蠕虫感染情况
        2.3.2 不同行政区域的蠕虫感染率
        2.3.3 不同草场类型的蠕虫感染率
        2.3.4 不同放牧方式的蠕虫感染率
    2.4 讨论
        2.4.1 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蠕虫感染状况
        2.4.2 影响牛、羊蠕虫感染率的因素
3 驱虫效果比较研究
    3.1 驱虫药物现状调查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动物
        3.2.2 试验所用驱虫药物
        3.2.3 驱虫药物的给药方案
    3.3 试验方法
        3.3.1 虫卵计数法
        3.3.2 疗效判定计算公式
    3.4 试验结果
    3.5 讨论
        3.5.1 驱虫试验效果分析
        3.5.2 预防及治疗策略的制定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分析
        1.1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2 蒙东地区绵羊产业疾病威胁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研究进展
        2.1 消化道线虫感染危害
        2.2 抗消化道线虫药物及应用现状
    第3章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3.1 噬线虫真菌研究进展
        3.2 消化道线虫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寄生部位的病理损伤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抗药性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噬线虫真菌防治绵羊消化道线虫的应用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9)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见驱虫药耐药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察哈尔右翼后旗简介
    1.2 寄生虫病对养羊业的危害
    1.3 羊消化道线虫流行现状
    1.4 抗寄生虫药物的种类
        1.4.1 抗蠕虫药物
        1.4.2 抗原虫药物
        1.4.3 杀虫药
    1.5 抗寄生虫药耐药性研究情况
        1.5.1 国内抗寄生虫药耐药性现状
        1.5.2 国外抗寄生虫药耐药性现状
    1.6 线虫耐药性检测方法
        1.6.1 体内检测方法
        1.6.2 体外检测方法
        1.6.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7 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控
        1.7.1 寄生虫病的诊断
        1.7.2 寄生虫病的防控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区绵羊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选点
        2.2.2 样品的采集
        2.2.3 饱和食盐水漂浮法
        2.2.4 麦克马斯特法粪便虫卵计数
        2.2.5 虫卵鉴定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察右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用驱虫药的耐药现状调查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器材
        3.1.3 实验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驱虫效果判定
        3.2.2 试验分组与给药
    3.3 结果
    3.4 讨论
        3.4.1 察右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驱虫效果调查分析
        3.4.2 察右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防治建议
    3.5 小结
4 绵羊消化道线虫幼虫染色法活力检测技术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药品
        4.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4.1.4 虫卵混悬液的配制
        4.1.5 三期幼虫的制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染色法鉴别幼虫活力
        4.2.2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B染色法
        4.3.2 TB染色法
        4.3.3 GV染色法
    4.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相关分泌性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1 家畜线虫病概述
    2 捻转血矛线虫生物学概述
        2.1 捻转血矛线虫简介
        2.2 捻转血矛线虫形态
        2.3 捻转血矛线虫生活史
        2.4 捻转血矛线虫流行病学概况
        2.5 捻转血矛线虫的防控现状
        2.5.1 化学药物防控研究
        2.5.2 疫苗防控研究
        2.5.3 生物防控研究
    3 捻转血矛线虫的体外培养研究
    4 捻转血矛线虫检测相关研究
    5 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相关研究
    6 寄生虫分泌性蛋白质研究
    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一 捻转血矛线虫最适培养基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虫卵分离方法的筛选结果
        2.2 捻转血矛线虫最适培养基的筛选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研究二 捻转血矛线虫分泌物中蛋白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幼虫灭菌结果
        2.2 捻转血矛线虫第三期脱鞘后幼虫培养液上清细菌学鉴定结果
        2.3 捻转血矛线虫标准耐药株成虫培养条件的筛选结果
        2.4 捻转血矛线虫分泌性蛋白质SDS-PAGE电泳及浓度测定结果
        2.5 第三期脱鞘后幼虫分泌性蛋白质ELISA检测结果
        2.6 捻转血矛线虫成虫分泌性蛋白质ELISA检测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研究三 捻转血矛线虫分泌性蛋白质的Shotgun LC-MS/MS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质谱数据
        2.2 蛋白质鉴定结果
        2.3 共有蛋白质鉴定结果
        2.4 差异蛋白质鉴定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研究四 捻转血矛线虫分泌性蛋白质的Western-blot检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阶段虫体分泌性蛋白质浓度测定
        2.2 捻转血矛线虫分泌性蛋白质的Western-blot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特氏线虫属在我国首次发现(圆线目:毛圆科)(论文参考文献)

  • [1]绵羊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调查及耐IVM候选基因的筛选与分析[D]. 罗晓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羊捻转血矛线虫ITS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虫卵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邹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Hc-nas-33参与捻转血矛线虫蜕皮过程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初步研究[D]. 黄艳. 浙江大学, 2021
  • [4]捻转血矛线虫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及耐IVM候选基因功能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5]苦楝对羊捻转血矛线虫驱治效果的初步评价[D]. 陆宝燕.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捻转血矛线虫氨基肽酶的植物表达方法的建立及重组蛋白免疫效果评估[D]. 张挺.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地区牛羊蠕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驱虫效果比较研究[D]. 其力木格.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蒙东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真菌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D]. 韩天龙. 吉林大学, 2019(02)
  • [9]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对常见驱虫药耐药性的调查[D]. 刘晓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10]耐伊维菌素捻转血矛线虫相关分泌性蛋白的研究[D]. 尹相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我国首次发现三级线虫(Stryloides: Trichotlenida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