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师专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组织形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英[1](2011)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为理论基础,从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目标出发,首先就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重要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系统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本研究基于对实践和能力的认识,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那些起稳定调控作用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本论文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对个体实践能力结构的认识:个体的实践能力由“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三大要素构成。实践能力各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般实践能力是个体实现实践活动的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是个体实现实践活动的保证,应用实践能力是个体完成实践活动的关键。为实践能力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个人性、能动性、综合性和外显性5个基本特征。本研究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阶段。基于高等学校的阶段性任务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以专业教育为基点。本研究提出,体验性、技能性、师范性是体育专业的基本属性,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大力加强实践环节。体育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三条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体育院校学生的专项实践能力培养有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上述认识为本论文深入展开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点和逻辑框架。由此,本论文围绕体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主要环节,对我国14所体育院校的体育专业进行了全面考察与实证研究。通过考察,较深入地了解到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做法、主要经验及存在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从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对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改进思路与具体措施。
金铁洙[2](2006)在《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与人才越来越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而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而教师则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对教师教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史的角度来看,韩国教师教育体制与中国教师教育体制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是在其他国家的影响下形成的。韩国吸收借鉴了日本和美国的教师教育体制,而中国则受到了日本、美国和前苏联的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目前已由原来的封闭式教师教育体制向着开放化、综合化的方向迈进。而韩国也由原来的封闭式教师教育体制转变为混合型的教师教育体制。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有同有异,但都比较重视教师的作用。目前两国的教师教育体制还都处于改革时期,在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任用制度、资格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比较两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异同对解决两国教育共同面临的如何提高教师质量这个突出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中韩两国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也将促进两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彼此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本论文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以及互动关系理论等研究方法,对中韩两国教师教育体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希望本研究能对中韩两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本论文从六个方面对中韩两国教师教育作了比较,共分为八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动机,核心概念界定,研究途径与方法,研究范围与限制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两国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包括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教师成长与发展阶段论、教师教育模式理论的解读和对两国教师教育界关注的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第二章:中韩两国的教师职前教育比较。从培养模式与目标,历史演变及现状,课程体系,机构等方面进行比较。第三章:中韩两国的教师入职教育比较。分别从目标,现状,形式与内容方面介绍两国教师入职教育的情况并对之进行比较。
曾能建[3](2010)在《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文中提出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目前,福建教师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主体、教师准入机制等,都亟待改革和创新。研究教师教育,我们需要国际视野,也需要反观历史。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梳理建国以来福建省六十年的教师教育状况,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探索福建目前教师教育的历史基础,研究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革路径,为教师教育的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建国以来福建教师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序列可纵向地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1949-1965),教师教育的断裂(1966-1976),教师教育的复兴(1977-1991),教师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2001-2009)。在六十年的发展中,既有加强教师职业思想教育、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等经验,又有“文革”破坏教师教育体系,导致教师培养链条断裂等教训。基于历史考察,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福建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模式改革问题、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完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问题,以及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措施。最后一章,在对福建教师教育历史的考察,以及对当前教师教育改革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教师教育发展的展望。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吸取文革期间教师教育中断导致师资不足、师资水平不高的教训,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分析了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出在完成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后,要改革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将学前教师和小学教师定位于师专层次的培养,初中教师以师范院校本科教育为主,高中教师可以由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以4+0、4+1或4+2模式培养。福建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教师教育素质上,注重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提高教师素质,就要不断完善优秀人才从教的培养选拔机制。
韩晓东[4](2003)在《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纪之交,人才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作为培养人才基础之基础的师范教育如何适应这种竞争需要愈来愈成为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问题。全球化、区域化、市场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会把我国高等体育院系推向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还将使我国各高等体育院系之间业已存在的关于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资源、市场的纷争鏖战变得更加残酷。面对共同的机遇和挑战,高师体育院系不仅需要认清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更要把握影响高师体育院系竞争力的关键。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本研究以“综合竞争力”这一视角对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做一审视,以期为我国政府及各级教育部门制定和优化高师体育院系发展战略、方针提供科学依据,并旨在为我国高师体育院系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严格采用实证分析的范式展开研究: 首先,本文通过相关教育价值、系统结构及规模效益理论的讨论,提出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综合竞争力及综合竞争力系统等相关概念及理论:(1)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的综合竞争,是指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主体的高师体育院系,为获得有利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增进办学效率与效益,在一定的高等体育专业教育资源条件和社会环境约束下相互对立、各尽其能推动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系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我国高师体育院系之间综合竞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竞争主体的多层次性、竞争范畴的广泛性、竞争主体主动参与的现实性、竞争的正和性、竞争目的的一致性、竞争的非完全性。(2)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是指高师体育院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院系综合实力相比较的基础上,创造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价值和能够推动系统内部专业教育持续增长的能力。可以说,它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用以衡量或反映高师体育院系整体持续发展竞争能力的量化概念。(3)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推动它发展变化的各种动力要素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竞争力系统,即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相关性及开放性等基本特性。 其次,提出高师体育院校系综合竞争力系统的基本概念框架: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大致分为硬性竞争力和软性竞争力两子系统。其中,院系硬性竞争力系统由教师资源竞争力、学生人才培养竞争力、专业与课程设置竞争力、科研竞争力、教育设施竞争力、教育投入竞争力等要素构成;院系软性竞争力主要由管理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两要素构成。高师体育院系硬性竞争力与软性竞争力系统的各构成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共同集成、共同构成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并决定高师体育院系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再次,在构建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部分)高师本科体育院系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测度。统计结果表明: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雄居第一名的是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通过对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计量发现,我国高师体育院系之间相对存在着不同的优势与薄弱环节。 最后,提出我国高师体育院系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作为一项崭新的研究,本文势必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对院系综合竞争力的个别构成要素,本文还没有选取到理想的指标;关于院系综合竞争力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还没有考虑到处在不同发展水平上的院系的不同情况等。对此,我将继续加以研究。
牛晓琴[5](2009)在《构建两年制体育教育专业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师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重要的教学环节。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训练,检验办学方向和教学效果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形式之一。加强角色观念和培养角色意识,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于初为人师的大学生来说,教育实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研究的意义:近年来社会普遍反映体育教育专业专科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差,跟不上基层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培养途径单一和方法简单,教育实习时间较短,效果不佳,定性评价较多等,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研究的价值:构建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是通过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在各阶段划分不同的实习内容,利用评价标准对教育实习进行评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根据体育教育专科生教学能力的现状来看,实现教育实习时间的延长和评价标准的确立,有利于高师院校自身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与学生锻炼机会的增加,促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科类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本文以内蒙古集宁市集宁师专体育系学生教育实习现状和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进行研究,结论如下:①.实践证明,在内蒙古集宁师专开展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是可行的,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②.渐进式教育实习有利于延长学生教育实习时间,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教育实践能力。③.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3.实验中的不足和展望: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如何优化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人员等问题,在今后开展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过程中,应加以重视。本论文研究对象为两年制专科生,对于三年制专科及本科类院校的教育实习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新星[6](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 ——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知识人才的需要越发的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发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现代社会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支柱,国家在军事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都是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这其中教育又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把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教育的重点,是国家兴亡发达的根本。面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体育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其重要特点就是室外身体的活动性,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实习能力。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培养方案、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进行剖析,并且对学生的实习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体育教育学生的实习能力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运用一些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的培养路径。对近三年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教学能力和运动训练能力与专家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能够获得专家好评的能力有以下几个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保健能力、体育工具的使用能力。但是和其他的专业相比较,其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实习能力较多,要想很好的掌握各项技能是极其不容易的,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素质高低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有着未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方案的科学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合理性;最后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以及体育教师的师资队结构合理性。就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中表现的能力进行研究,将理论知识和实习能力构成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新的培养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实习能力对于自身能力提高的帮助和步入社会之后的寻找相关工作的意义,从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方面的练习两方面入手,构思了时间培养路径、内容培养路径和洞察力研究培养路径来提高学生实习能力,把体育教师相关工作与学生的的培养精密结合,培养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
韩丽[7](2007)在《黑龙江地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学》课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开展,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课程面临着改革的必然趋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小学美术教师的基地,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专业优秀、学识广博、能力卓越、具备综合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小学美术教师的职责。因此,在师专开设的《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是师范生今后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根据笔者从事《小学美术教材教法》教学四年的实践体会和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经历,以及对黑龙江地区两所师专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学及相关课程的研究,认为在师专只开设《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已经不能适应小学美术教育迅猛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师专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地区师专美术教育课程研究、《美术教育学》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性研究以及《美术教育学》课程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阻碍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设置、实施与发展的最根本之处在于对师专美术教育专业培养方向的认识比较模糊,课程设置效仿美术学院,从而造成了师专教师与学生不重视《美术教育学》课程的现状。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改革方法、新的美术教育见习与美术教育实习模式的构想以及构建《美术教育学》课程模块的设想,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原则、策略与方法,力求使本研究能对黑龙江地区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照。
李伟[8](2003)在《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实习”、“教育实习”、“高师教育实习”以及“教育政策”、“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接下来的论述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是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历史研究。主要从建国前(包括清末、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和建国后两个方面对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历史进行了研究,对历史上不同阶段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特点和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第四部分是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现状研究。通过对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动态表征形式之一——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中主要存在着五个问题:一是实习质量下降;二是实习学校不欢迎;三是实习经费短缺;四是实习指导工作堪忧;五是现有的实习安排不能适应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然后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第五部分是21世纪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构建。主要分析了影响未来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三个因素,并在高师教育实习政策历史和现状研究基础上提出构建未来高师教育实习政策需要遵循的五个原则,最后指出我国未来高师教育实习政策应该包括四个基本内容:一是统一的高师教育实习质量政策;二是完善的高师教育实习体制政策;三是灵活的高师教育实习经费政策;四是严格的实习指导教师政策。
姜伟伟[9](2010)在《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健身意识的增强,众多群众参加到健身娱乐、体育休闲的行列中,社会体育在全社会蓬勃发展起来,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已成为时代潮流,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疆各高校自2003年起相继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截止2008年9月,新疆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共有5所(含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经过几年发展,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生存环境、发展中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应采取哪些对策,已成为新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共同观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新疆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社会需求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经过5年发展,目前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已初见规模,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专业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课程体系建设滞后,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习实践环节薄弱,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场馆设施缺乏,教材建设滞后,学生专业认知度不高,专业思想不稳固;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市场还未充分培育起来,人才需求存在行业差异,学生就业存在困难。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结合本校办学优势,准确人才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二,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配置必修与选修课、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重视公共基础课,加大实践环节,规范实习实践体系,提高实践质量。加强新疆特色课程的开发。三,制定实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引进、培训、聘用有机结合,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四,积极与社会体育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合作,加快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对校内实习实训场馆设施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寻求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搭造良好实践平台。五,通过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度,稳定专业思想,提高职业意识、转变传统就业观。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联合社会体育各行业专家、学者,结合区域特点,加快本校自编教材建设。七,政府、高等教育部门、高校共同努力,从加强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规范社会体育行业从业制度,提高社会体育专业社会认知度,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质量监控,加强社会体育市场研究,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入手,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营造广阔空间。
杨焦[10](2006)在《湖北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采用分层抽样方式选取湖北14所高等师范院校05年秋参加教学实习的学生566名、近2年内有过带队经历的实习带队教师36名和148所实习基地337名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问和座谈。 带队教师素质是带队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学实习效果的,对实习生身心发展有直接、显着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其内容包括: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公关素质和创新素质。 研究发现湖北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带队教师以兼职(指带队教师一边担任实习带队工作,一边承担原来单位的教学任务)教师为主,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的思想素质整体得分较高,但带队教师对体育事业的热爱和爱岗敬业精神所得平均值普遍低于他们对学生的热爱和对形势政策的关心。心理素质方面呈现出较好状态,自我调节能力一般。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运动损伤和肥胖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带队教师的工作。知识素质整体水平较高,但对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了解不尽如人意。公关素质的整体水平较高,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强;创新素质整体水平较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开展公关知识与技巧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实习基地进行考察和参加实习基地的部分活动,加强高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交流,以此提高实习带队教师的交际能力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是高师师资队伍的代表,各高校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带队教师经验交流会和定期进行职业化培训以适应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带队工作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是教学实习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建议其工作形式采取专职方式有利于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实习效果的提高,其工作量的计算可考虑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适当增加以免除带队教师们的后顾之忧;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建议其无论是在学校教学还是在实习基地指导学生期间都要加强体育锻炼和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展现在所有的实习生和实习学校师生的面前。
二、对师专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组织形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师专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组织形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任务 |
2 文献综述 |
2.1 实践能力的研究现状 |
2.2 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现状 |
2.3 体育实践能力研究现状 |
2.3.1 体育教育专业 |
2.3.2 社会体育专业 |
2.3.3 运动训练专业 |
2.3.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逻辑分析方法 |
3.2.4 统计法 |
4 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认识与基本观点 |
4.1 关于实践的认识 |
4.1.1 实践 |
4.1.2 认识 |
4.1.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4.1.4 实践概念的定义 |
4.2 关于能力的认识 |
4.2.1 能力的涵义 |
4.2.2 能力的类型 |
4.3 关于实践能力的认识 |
4.3.1 实践能力的涵义 |
4.3.2 实践能力的构成 |
4.3.3 实践能力的特征 |
4.4 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 |
4.4.1 教育的优先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
4.4.2 终身需求的教育与大学教育的阶段性特点 |
4.4.3 全面发展教育与大学教育的专业性特点 |
4.4.4 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认识 |
4.5 关于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 |
4.5.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设置状况 |
4.5.2 体育专业的基本属性 |
4.5.3 体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
4.5.4 体育院校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 |
4.6 小结 |
4.6.1 关于实践的认识 |
4.6.2 关于能力的认识 |
4.6.3 关于实践能力的认识 |
4.6.4 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 |
4.6.5 关于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 |
5 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考察与分析 |
5.1 培养目标、课程与课堂 |
5.1.1 培养目标 |
5.1.2 课程结构与课堂学习 |
5.2 专业实习 |
5.2.1 对专业实习的认识 |
5.2.2 专业实习形式 |
5.2.3 专业实习的安排 |
5.2.4 专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5 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实习经验介绍 |
5.3 课外活动 |
5.4 毕业论文 |
5.4.1 培养与管理 |
5.4.2 论文验收 |
5.4.3 学校举行本科生优秀报告会 |
5.4.4 全国体育院校优秀论文评审 |
5.4.5 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
5.5 社会实践 |
5.5.1 社会实践的种类与基本特征 |
5.5.2 体育院校社会实践基本经验介绍一 |
5.5.3 河北体育学院校企联合办学,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基本经验介绍 |
5.5.4 存在问题 |
5.6 小结 |
6 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 |
6.1 体育专业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培养 |
6.1.1 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
6.1.2 积极为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平台和提供机会 |
6.1.3 加强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基础知识构建,重视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往空间 |
6.1.4 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促进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 |
6.2 体育专业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 |
6.2.1 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教学质量 |
6.2.2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
6.2.3 强化专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保证专业实习的质量与效果 |
6.2.4 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与具体指导,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
6.3 体育专业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
6.3.1 积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实践情景,有效促进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 |
6.3.2 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改进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6.3.3 重视对学生的磨砺教育,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韩文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动机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途径与方法 |
五、研究范围与限制 |
六、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教师专业化 |
(一) “专业”的概念 |
(二) 专业化 |
(三) 教师专业化 |
二、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
三、教师成长与发展阶段论 |
四、教师教育模式理论 |
(一) 中国关于教师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二) 韩国关于教师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
第二章 中韩两国的教师职前教育 |
一、有关教师职前教育的理论观点 |
二、中国的教师职前教育 |
(一) 中国教师职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
(二) 中国教师培养目标与模式 |
(三) 中国教师职前教育的机构 |
(四) 中国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 |
(五) 中国教师职前教育的特点 |
三、韩国的教师职前教育 |
(一) 韩国教师职前教育的历史演变 |
(二) 韩国教师培养目标与模式 |
(三) 韩国教师职前教育的机构 |
(四) 韩国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 |
四、两国教师职前教育的比较 |
(一) 两国教师职前教育的历史演变比较 |
(二) 两国教师培养目标与模式比较 |
(三) 两国教师职前教育的机构比较 |
(四) 两国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比较 |
(五) 两国教师实习制度的比较 |
第三章 中韩两国的教师入职教育 |
一、中国的教师入职教育 |
(一) 中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 |
(二) 中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 |
(三) 中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
二、韩国的教师入职教育 |
(一) 韩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 |
(二) 韩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 |
(三) 韩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
三、中韩两国的教师入职教育比较 |
(一) 两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比较 |
(二) 两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比较 |
(三) 两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比较 |
第四章 中韩两国的教师在职教育 |
一、有关教师在职教育的理论观点 |
二、中国的教师在职教育 |
(一) 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现况 |
(二) 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目标 |
(三) 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机构 |
(四) 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模式与内容 |
三、韩国的教师在职教育 |
(一) 韩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现况 |
(二) 韩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目标 |
(三) 韩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机构 |
(四) 韩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模式与内容 |
四、中韩两国的教师在职教育比较 |
(一) 两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现况比较 |
(二) 两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目标比较 |
(三) 两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机构比较 |
(四) 两国教师在职教育的模式与内容比较 |
第五章 中韩两国的教师与教师教育管理制度 |
一、中国的教师与教师教育管理制度 |
(一) 中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二) 中国师范招生制度 |
(三) 中国教师任用制度 |
(四) 中国教师评价制度 |
二、韩国的教师与教师教育管理制度 |
(一) 韩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二) 韩国师范招生制度 |
(三) 韩国教师任用制度 |
(四) 韩国教师评价制度 |
三、中韩两国的教师与教师教育管理制度比较 |
(一) 两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比较 |
(二) 两国师范招生制度比较 |
(三) 两国教师任用制度比较 |
(四) 两国教师评价制度比较 |
第六章 中韩两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一、中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一) 中国教师教育的问题 |
(二) 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
二、韩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一) 韩国教师教育的问题 |
(二) 韩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
三、小结 |
第七章 启示与借鉴 |
一、推动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 |
(一) 对中国教师职前教育的启示 |
(二) 对中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启示 |
(三) 对中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启示 |
(四) 对中国教师与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启示 |
二、推动韩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 |
(一) 对韩国教师职前教育的启示 |
(二) 对韩国教师入职教育的启示 |
(三) 对韩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启示 |
(四) 对韩国教师与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启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目的与价值 |
四、研究总体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内容与架构 |
六、文献综述 |
七、研究创新 |
八、研究说明 |
第一章 "文革"前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初步发展(1949-1965)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曲折发展 |
第二节 师范院校的早期改革 |
第三节 师资培训的早期变革 |
第二章 "文革"期间福建中小学师资培养的断裂(1966-1976) |
第一节 "文革"对师资培养体系的彻底破坏 |
第二节 "教育革命"对师资培养的干扰 |
第三节 错误路线导致教师质量的严重滑坡 |
第三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复兴(1977-1991) |
第一节 师范院校的恢复与发展 |
第二节 教师进修院校培训功能的发挥 |
第三节 师范教育非正式途径的拓展 |
第四节 民办教师队伍的整顿 |
第四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 |
第一节 推动三级师范体系向二级师范体系过渡 |
第二节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
第三节 稳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 |
第四节 改善教师待遇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 |
第五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建设(2001-2009) |
第一节 现代师资培养体系的探索 |
第二节 继续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
第三节 师资培养中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
第四节 师资培养路径的拓展 |
第六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改进 |
第一节 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改进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策略 |
第三节 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节 解决教师职后培训问题的策略 |
第七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的完善 |
第一节 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制度的实施 |
第三节 确保新教师入职教育质量的构想 |
第八章 福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 |
第一节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完善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 |
第三节 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 |
第四节 实施县域内教师校际交流 |
第九章 福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对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宏观认识 |
第二节 教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
第三节 教师教育内部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
第十章 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展望 |
第一节 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加快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
第三节 改革完善教师的培养模式 |
第四节 注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 |
第五节 不断完善优秀人才从教的培养选拔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选题的依据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
1.2.1.1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1.2.1.2 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 |
1.2.2 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
1.2.2.1 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建设与发展的研究 |
1.2.2.2 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综合评价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2.2.2 特尔菲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逻辑思维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的技术线路图 |
2.4 研究的时间跨度 |
2.5 研究原始数据的来源 |
2.6 关于数据的几点说明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理论的提出 |
3.1.1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1 教育价值理论 |
3.1.1.2 系统结构理论 |
3.1.1.3 规模与效益理论 |
3.2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的本质解析 |
3.2.1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概念解析 |
3.2.1.1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的概念 |
3.2.1.2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的特点 |
3.2.2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 |
3.2.3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的主要范围 |
3.2.4 小结 |
3.3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分析 |
3.3.1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结构分析 |
3.3.1.1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特征 |
3.3.1.2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系统构成分析 |
3.3.1.2.1 高师体育院系硬性竞争力系统 |
3.3.1.2.2 高师体育院系软性竞争力系统 |
3.3.1.3 小结 |
3.3.2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计量指标体系 |
3.3.2.1 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3.2.2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
3.3.2.3 指标体系特征 |
3.3.2.4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
3.3.2.5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分析说明 |
3.3.2.5.1 高师体育院系硬性竞争力指标体系 |
3.3.2.5.2 高师体育院系软性竞争力指标体系 |
3.4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计量工作流程及关键技术环节 |
3.4.1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计量的工作流程 |
3.4.2 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技术环节 |
3.4.2.1 收集相关评价指标的准确数据 |
3.4.2.2 合理确定权重 |
3.4.2.3 科学地确定评分标准 |
3.4.2.4 各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3.4.2.5 对几项特殊指标数据的取得与说明 |
3.4.2.6 相关统计说明 |
3.5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 |
3.5.1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2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教师资源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3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学生人才培养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4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专业与课程设置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5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科研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6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教育设施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7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教育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8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管理竞争力比较分析 |
3.5.9 我国高师体育院系开放竞争力比较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7 附件 |
(5)构建两年制体育教育专业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外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研究现状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法 |
2.2 调查法 |
2.2.1 问卷的设计 |
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2.3 访谈法 |
2.4 实践法 |
2.4.1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实践目的 |
2.4.2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
2.4.3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实践对象 |
2.4.4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实习时间 |
2.4.5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实习内容 |
2.4.6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实习时间及课时分配 |
2.4.7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要求及评价分值划分 |
3.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3.1 学生对于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评价的分析 |
3.1.1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
3.1.2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
3.1.3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教学体验 |
3.1.4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中评价标准的建立有利于检验学生教育实习的效果 |
3.2 教师对于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评价的分析 |
3.3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实践成绩的统计分析 |
4.结论 |
5.建议 |
6.实践中的不足和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 ——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选题背景 |
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 |
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需要 |
2.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的构成因素分析 |
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的培养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访问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的相关研究 |
4.1.1 什么是实习能力 |
4.1.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 |
4.1.3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习能力的理论认识 |
4.1.4 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构成因素 |
4.2 近三年来毕业生实习能力的状况 |
4.2.1 体育教学能力 |
4.2.2 运动训练能力 |
4.2.3 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
4.2.4 体育保健的能力 |
4.2.5 体育工具的使用能力 |
4.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
4.3.1 实习生方面因素 |
4.3.2 指导教师方面因素 |
4.3.3 学校方面因素 |
4.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培养路径与方法 |
4.4.1 实习能力的培养之时间路径 |
4.4.2 实习能力的培养之内容路径 |
4.4.3 实习能力的培养之洞察力研究路径 |
4.5 对实习能力培养路径的综合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 |
Abstract of Thesis |
(7)黑龙江地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学》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章 |
第一节 研究主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一章 黑龙江地区师专美术教育课程研究 |
第一节 黑龙江地区师专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
第二节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学》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研究 |
第三节 《美术教育学》课程的先行研究 |
第二章 《美术教育学》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性 |
第一节 教师专业素养 |
第二节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
第三节 与《美术教育学》课程相关的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
第四节 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相关性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三章 《美术教育学》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黑龙江地区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设置 |
第二节 黑龙江地区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设置的问卷调查研究 |
第三节 《美术教育学课程》及相关课程的问题 |
第四节 上海地区小学美术师资培养的启示 |
第五节 国外及我国台湾小学美术师资培养的启示 |
第四章 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的改革方案 |
第一节 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
第二节 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改革 |
第三节 师专《美术教育学》课程实施 |
第四节 教学案例 |
结章 |
附录 |
注释 |
后i己 |
(8)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实习、教育实习与高师教育实习 |
2.2 教育政策与高师教育实习政策 |
3 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历史研究 |
3.1 建国前高师教育实习政策 |
3.2 建国后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演变 |
4 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现状研究 |
4.1 现行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背景 |
4.2 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现状 |
4.3 现行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5 面向21世纪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构建 |
5.1 影响未来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几个因素 |
5.2 构建未来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原则 |
5.3 21世纪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基本内容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新方案(草案) |
附录二: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实习问卷调查表 |
(9)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 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与人才培养现状 |
2.1 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及发展现状 |
2.2 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定位与存在主要问题 |
2.3 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 |
2.4 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
3 新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
3.1 目前我区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就业单位人员结构现状 |
3.2 相关就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及就业领域的认知调查 |
3.3 相关就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量的调查 |
3.4 相关就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类型与标准 |
3.5 相关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 |
3.6 相关就业单位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
4 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
4.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 |
4.2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湖北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 |
2.2 关于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 |
2.3 关于带队教师素质的研究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素质因素分析 |
3.2 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素质的现状 |
3.2.1 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的思想素质 |
3.2.2 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的心理素质 |
3.2.3 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
3.2.4 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的公关素质 |
3.2.5 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创新素质 |
3.2.6 湖北地区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的健康状况 |
3.3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所需素质排序的探讨 |
4 结论与对策 |
4.1 结论 |
4.2 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1 |
附2 |
附3 |
致谢 |
四、对师专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组织形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 赵志英.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
- [2]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 金铁洙.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3]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 曾能建.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4]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韩晓东. 北京体育大学, 2003(04)
- [5]构建两年制体育教育专业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可行性研究[D]. 牛晓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5)
- [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 ——以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为例[D]. 宋新星. 宁波大学, 2019(06)
- [7]黑龙江地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教育学》课程的研究[D]. 韩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6)
- [8]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D]. 李伟. 浙江师范大学, 2003(04)
- [9]新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D]. 姜伟伟.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2)
- [10]湖北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带队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杨焦.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